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相关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相关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第2篇

【关键词】 客体依恋;自我概念;回归分析;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4-03

伯恩斯(Burns)[1]认为:个体如何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他还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是高度不同的[2]。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被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到一起;反之则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受到自我概念极大的影响。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中心内容之一。恋爱关系可以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在整个青少年期的发展过程中,恋爱经验是不断变化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已具有恋爱经验大学生的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以及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12月,由研究者在某师范院校中招募已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07名,女生102名;恋情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下者32名,3~6个月42名,6~12个月28名,12个月以上105名,有2人未报告;恋爱次数为1次94名,2次64名,3次及以上45名,有6人未报告恋爱次数。年龄为21~24岁,平均21岁。

1.2 工具

1.2.1 成人依恋问卷 由关系问卷中文版(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关系问卷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包括36题,其中18道题测量依恋回避,18道题测量依恋焦虑,为Likert 7点量表,计算其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该量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77。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心理治疗医生Williams于1965年编制,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于1978年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量表的Cronbach系数α=0.869 4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0.965 6,且证明有很高的效度[4]。量表共有70道题,形成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除了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概念越低外,其余各项得分越高表示他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经历 成人依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学生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依恋回避(3.74±0.34)分,依恋焦虑(3.87±0.56)分。

2.2 不同依恋类型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 比较恋爱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05)。比较恋爱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及以上者,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2.3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测评结果

2.3.1 不同恋爱持续时间、恋爱次数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恋爱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持续时间不同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上,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自我总分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4,2.91,4.29,2.87,3.76,P值均

2.3.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在亲密关系体验上,女性依恋焦虑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

2.3.3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以依恋类型作为自变量,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4 成人依恋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外,与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负相关;依恋回避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均无相关。

2.3.5 依恋类型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见表4。

以性别、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等5个分指标预测自我概念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调查表明,拥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高于40%,而矛盾型(即倾注型)占20%;男生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在依恋回避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与

李同归等[5]对成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自我概念的整体情况男大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说明具有恋爱经验的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更敢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6]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关注的群体与以往研究不同有关,也可能反映了社会期望对有恋爱经验的男女自我概念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除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种非安全型的被试。这说明安全型被试对自己各方面的感受均好于非安全型的被试,更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能以此采取积极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依恋回避而言,依恋焦虑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此外,恋爱持续时间也能预测自我概念,恋爱持续时间越长自我概念总分越高,个体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4 参考文献

[1] BURNS RB.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Longman, 1982:58-76.

[2] 刘岸英. 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 心理科学, 2004, 27(10):248-249.

[3] 李同归,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心理学报,2006,38(3):399 -406.

[4]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71-78.

[5]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46):47-49.

[6]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7.

第3篇

关键词:统计思想 教学效果 教学改进

引 言

统计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对于统计的思想我们并无一个清晰的概念.虽然学术界对于统计思想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曾深入探讨过统计思想的李金昌教授讲过:统计思想最本质的就是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探讨,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

1.统计思想概述

普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数据的学科,并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判断,推理的能力.统计学的研究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等特点.观察法,统计模型法,假设归纳法,以及推断法都是在统计学的学习与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而最基本的统计思想有: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综合评价思想,权数思想,比较思想等等,本文仅对前6种思想谈些看法。

1.1平均:统计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就是均值.而算数平均又是平均思想中的代表.在统计学中,应该要突出“均值”,“数据集合”,“差商”等概念,并不能将这门课的研究仅仅局限到“和,商”的计算问题上。

1.2变异:艾比尔提出“变异度”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就把它与信息同等看待起来,而变异度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变异的本质就是个别对一般的偏离度,而这种偏离度在统计中又可以用方差进行表示.从宏观上看,变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方差,而“由异求同”与“知同求异”就是均值与方差二者相互补充所体现的作用。

1.3估计:估计本身的特点在于从已知出发,利于估计假设将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推广到更普遍的范围.样本是用来推测具有相同性质的总体,而且此时样本才有实际意义能够代表总体,但在偶然因素等的影响下,为了保持逻辑严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显的非常重要。

1.4相关:虽然利用统计知识无法解释事物间具有普遍联系这一现状的原因,但是能说明这种现状的表现.性质有区别的事物在我们需要的方面可以设定为不同的变量,可以利用变异的方向和程度来确定变化中相互关联的现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变异程度,其中变量变异就是利用平均值来体现差异.虽然,相关思想与平均思想具有紧密的联系,但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多维度的情况,因此“相关”这一概念应该被归纳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1.5拟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表象抽样就构成了拟合.关系的表象有隐,显的区别,其作用也有强,弱的差别.因此现实中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出了非常复杂情形,即使一些具有单一的“关系”事物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可以将这些具有这种关系的事物归纳成为密集型的事物,这又是对事物认识的进一步的抽象概括,而这种认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事物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出来的结果是模型,而表达出来的是一般趋势,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在数量上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可能性”,不应该简单的概括为“最小二乘法”或者“线性与非线性”等的语句。

1.6检验:统计方法总是体现出归纳性的色彩,其结论总会带有偶然性等因素,从局部的特点中所得出的判断并不总是值得相信的,所以出于逻辑上的要述,检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种判断可靠的.在数学方法上,估计与检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在逻辑认识上,二者是对一个完整认识不可缺少的两方面要素,但在思维模式上,人们很难辨别出类比与证明之间的区别,而且由于类比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认识方法,所以如果简单的把估计与检验统称为一类统计思想的话,检验的本身作用则被轻易掩盖。

均值与变异是统计思想的基础,拟合、相关、检验、估计这四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对相关关系进行反映和描述,并据此来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认识相关关系的方法就是拟合模型,在拟合模型时,往往是利用样本资料来估计总体模型.对于统计思想的学习是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并且其也是学生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内在动力。

2.高校数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全盘照搬前苏联所独创的按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机构来设置,其优点是既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又有确定的对口工作部门,但由此对统计学专业的设置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虽然几十年来在这种传统体制下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统计人才,但这种传统的专业设计方法,存在着严重的部门所有制色彩,不仅对统计学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利,对其它专业尤其是对数学专业本科生统计思想的培养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2.1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过于单一,现行的统计学教学目的侧重于为政府培养统计部门干部,从而忽视了为其他部门培养统计人才,造成了政府统计部门相关人才过多、过剩,而其他部门统计学相关人才明显不足的现状。

2.2在这种培养的模式下,专业划分的过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过于单一,这种情况下,既不能满足统计学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能满足其它专业特别是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2.3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课程之间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但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并无减少;另一方面,现行的统计学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利用最前沿的统计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

2.4对于学生的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法上也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时,教学过程过多看重于实务,缺少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的内容,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既没有学到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其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过多,不仅浪费教学课时,而且这种教学内容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 其三,在教学手段上,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的使用。

2.5教材内容跟不上实际的需要,许多非统计专业的教材中过多重视定性分析,并不重视对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严密性。

2.6操作少实践.许多数学专业在授课时并不重视统计学中的教学实践环节,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来学习,并以应付作业以及考试为最终的学习目的,并且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会利用统计的思想去加以分析与解决.认为统计学就是一门记住一些抽象概念以及会计算繁琐公式的一门课程,不能体会到学习统计学的现实意义,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导致教学目的的实现易显困难。

3.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想的培养

加强数学专业学生统计思想培养的关键在于改进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习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师,故教授统计学的教师应当首先转变教学思维方式与习惯,清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统计思想培养的重要性.将统计方法的适当选用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融在一起用来解释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的结果,这样学生获得的统计思想更加深刻与难忘.当学生具有了统计思想后,他们就会经常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看世界.而具体的复杂的统计方法容易忘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过分的看重于统计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每一单元时,都应该积极的去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时,可以有以下的改进措施:

3.1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知识体系的更新,着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知识是永远出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而统计学中所学的知识与要掌握的学科方法也是不断跟新与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学科内容外,还应适当的添加相关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所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此外,统计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以及相关公式原理的推导过程都相当复杂,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并不要过分的注重于这部分内容,而是着重于对学生统计学逻辑推理思维上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

教师在教授数学专业的学生时,应当特别要注重统计学实际案例运用.案例教学不仅对统计学的教学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意识的培养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挑选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统计资料理解与利用的敏感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弱化案例中涉及到的统计学中过高的专业知识,避免由于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过高,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难以理解所学案例的内容,这样就是去了案例教学的实际作用.但如果是对统计学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案例最好与专业知识具有紧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也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通过对案例的讲解,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以及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这门课程所包含的思维方法,从而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其它学科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

3.3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利用实践来进行检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利用统计的思想与方法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很难满足数学专业学生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的需要,因此学校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积极开展课外相关活动,改变考核标准,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如:让学生对该学校在校学生上自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第一步工作就是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此时学生就要思考具体有哪些人,多少人才能代表上自习的人数(此时就包括总体认识的思想),做哪些方面的调查研究才能反映学生上自习的情况(此时就利用了定量分析,均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思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确定所要调查学生的范围以及如何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这部分学生的上自习的情况(其中包含抽样与归纳等思想),以及学生上自习的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包括了正确认识统计规律,关联等思想),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从旁的帮助与启发,学生可以从亲身的经验中学到并感悟出统计思想的精髓。

3.4在教学环节上,重视统计规律运用

教学环节上应该多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多款统计软件,并且统计的相关思想,概念,以及公式的应用也已融入到了这些统计软件之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统计软件有SPSS,SAS,Eview等,但这些统计软件虽然数据处理能力很强,但专业性能较弱,需要学生对这些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所应用的统计软件做出正确的介绍,使得学生能过真正清楚所用软件的功能.在实践操作中,指导学生对统计模型进行恰当选择,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相关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体会到统计学这门学科的真缔。

4.结束语

对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对于统计思想和观念理解的转变.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一般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重視应试教育而并不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开放型的教育观念,应该把科学放在教育思想的中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树立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观念;改变过于追逐共性的教育思想目的,鼓励学生其个性能力的发展;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科研、实际运用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评价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了教育思想与观念的理解,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2(8).

[2]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3]马艳梅.强化统计思想教育以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教育与职业,2008(33).

[4]高和鸿.统计教学中如何加强统计思想的教育[J].中国流通经济,2001.

[5]习勤,刘为民.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统计与决策,1997(4).

[6]汤光华.对统计学科改革的系统分析.Statistial Research[J].1997(4).

[7] 熊健益.非统计专业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