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管理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转换层施工、结构特点、质量管理
1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形式、作用和特点
1.1 结构转换层的形式
若按使用材料分,一般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两类,其中以混凝土结构最多;若按承受荷载的方式分类,一般有梁式转换、墙式转换、桁架式转换、箱型式转换、斜柱式转换、拱式转换等。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中,以使用梁式转换结构最为普遍。
1.2 结构转换层的作用
通过结构转换层,将下部楼层的大跨度、大空间框架结构,转换为上部楼层的小跨度、小空间框架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并改变(转换)上下部楼层的柱网和轴线尺寸。
1.3 结构转换层的特点
归纳而言,可用“大、重、密”概括之。
“大”主要是指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大、跨度大。目前,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框架梁的常用截面截面宽度一般为500mm ~ 2500mm,高度为900mm ~ 40OOmm,梁的跨度在6000mm及以上。
“重”转换层主、次梁要直接承受上部结构的巨大竖向荷载,并传递到框架柱上,由于转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原因,其体形庞大,混凝土浇筑量多,形成转换层结构厚重无比,仅单体构件自身重量至少在6.75吨以上。
“密”由于转换层的主、次梁较多,纵、横向交错贯穿,其配置的钢筋规格和钢筋数量就特别多,造成钢筋密集重叠,眼花缭乱,模板系统和支撑系统也随之成为错综复杂的结构体系。
2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由于转换层的“大、重、密”特点,使施工难度增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模板变形、钢筋错位、混凝土漏浆等质量问题,甚至发生支撑系统失稳,酿成坍塌事故。因此,在进行转换层施工时,必须严格从施工技术角度上,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专门编制转换层施工方案,经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并严格按此方案组织施工。该方案主要应包括的内容有:转换层结构概况;转换层自重、施工荷载及传递方式;支撑系统的设计、验算及施工方案(包括重要部位大样图);模板系统的设计、验算及施工方案(包括重要部位大样图);钢筋工程的施工方案(包括密集处节点大样图);混凝土(含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设计及浇筑方案(包括混凝土的浇筑份量、浇筑速度、供应方式);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施工项目部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认真实施。这些管理制度包括:转换层施工方案的审批制度;分项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分项工程施工后的检查验收制度;混凝土的浇筑许可制度;进场材料的检查验收和加工试(焊)件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等。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模板系统、支撑系统、钢筋安装以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焊接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认定符合要求并签发必要的许可手续后,再经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质监等部门共同验收合格,方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特别是支撑系统的巡视检查和加固处理,应作为转换层施工的一个关键部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安全稳定性,同时,确保模板系统的可靠性(不变形)和严密性(不漏浆)。
结合梁内钢筋密集的特点,针对钢筋的连接和安装等工序,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闪光对焊箍筋、塑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确保钢筋规格、数量、位置的准确性。
3支撑系统搭设质量保证
转换层施工中,荷载要合理分摊。由于转换层施工中荷载很大,单凭转换层下一层的框架梁板来承受此荷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一般采取多层框架梁板来承担转换梁板荷载的方式,即:将转换层荷载分摊到下部几层楼的框架梁板上共同承担,形成由下至上的层层连续支撑系统,确保转换层荷载(含施工荷载)的合理分摊。
转换层以下第二层支撑系统,在进行该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按计算要求搭设支撑。当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后,拆模时,只将梁、板底模的部分支撑松掉,边拆除梁、板底模,边将原支撑归位顶紧固定。若有缝隙未顶紧,可用木楔顶紧,使该层支撑系统保持原有工作状态不变,以便上层荷载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到下面楼层的框架梁、板上。
转换层以下第一层支撑系统搭设要求与前述相同,但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支撑系统及梁、板底模均不得松动,保持原有状态。
框架主梁及特殊部位次梁的支撑搭设要求:
(1)立杆搭设:双排立杆(沿梁两侧各一排)沿梁长方向搭设,立杆纵向(沿梁长方向)间距以计算决定,立杆横向间距为梁宽度再加500mm(即:梁截面宽度+2×250mm)。
(2)水平杆搭设:水平小横杆垂直于梁长方向塔设,最上层水平小横杆置于梁底模板下、直接承担梁的荷载,下层各水平杆步距≤l1OOmm,水平扫地杆距楼面≤150mm;水平大横杆沿梁长方向搭设,其水平步距与水平小横杆相同。
必要时,除按上述方案搭设支撑架外,还应在梁底的中间部位,沿梁长方向增设一排或二排立杆,其间距与梁两侧立杆纵向间距相同。该排立杆上端顶住或二排梁底模板,并用木对口楔楔紧,下端置于楼面上;该排立杆上部须用纵向水平杆沿梁长向连通,该排立杆中部和下部同样采用纵向水平杆连通,并与其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牢固连接。
当梁的截面高度达到15O0mm或宽度达到7O0mm时,应在梁底部沿梁长方向增设二排立杆,其搭设方法同上。在梁底部沿梁长方向增设一(或二)排立杆的目的是,将主梁的部分荷截通过立杆直接传递到下层框架上,可大大减轻梁底模板下水平小横杆所承受的荷截;同时,由于这些立杆上端直接顶住梁底模板,从而有效控制了主梁的下挠。
当梁的跨度≥600Omm时,转换层主梁及特殊部位次梁除按上述方案搭设钢管支撑外,还可采取在梁的跨中部位同时增设砖墩支撑的方案,以减少梁在施工时的跨度。
框架次梁及板的支撑搭设。立杆纵、横向间距≤800mm,在塔设时,应注意与主梁的立杆间距相协调,以方便搭设,形成一个整体性支撑系统:水平杆步距≤l1OOmm,第一道水平扫地杆距楼面≤150mm,纵横向搭设,最上一道水平杆置于次梁底模或板底模下,直接承受次梁或板的荷载。
整个转换层主、次梁和板的支撑架要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为保证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应在每根主梁(及部分次粱)两侧的两排立杆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剪刀撑的斜杆与支撑架杆件之间至少应有3道连接。
在转换层支撑系统基本完成,梁、板的底模安装后,钢筋未安装前,应先进行转换层框架的混凝土施工。框架柱的混凝土浇筑高度应低于邻近主、次梁的梁底2OOmm左右;待框架柱的混凝土浇筑后,再安装梁的侧模和梁板的钢筋。这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已达到一定强度,这样可使整个支撑系统借助于框架柱作为支撑得以加强,更加稳定。
为防止扣件向下滑动,引起支撑系统竖向失稳,在梁底小横杆与梁两侧立杆连接相交处,梁底立杆及梁两侧立杆的上下杆件搭接处应分别设置双扣件预防滑动。
4 钢筋安装质量保证
转换层的主、次梁内的受拉区钢筋很密集,一般受拉钢筋多达20多根以上,钢筋的安装需作加强处理。以我公司施工的某高层建筑为例:主梁截面尺寸为800mm×1800mm,其受拉区内配有Φ28直径的钢筋多达3l根,分为四层布置,从底层起,每层钢筋数量分别为9根、9根、9根、4根,钢筋间水平间距只有40mm,上下间距不足30mm。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骨架稳定,我们采用Φ28直径的短节钢筋作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短节钢筋间距沿梁长方向每1000mm放置一根,同时,每层受力钢筋纵向之间,均用竖向短节钢筋隔开。
转换层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C20以上的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l200mm及以上的梁,由于其钢筋直径都在Φ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骨架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难以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Φ14~Φ20直径,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或采用专用塑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将此短节钢筋平放在底层纵向受力钢筋与底模板之间,并与纵向受力钢筋相交成约45角。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留出不少于三道的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不偏移。
为确保板的上层钢筋不被踩踏移位,应纵横方向每间隔lm设置一个钢筋马凳以支撑上层钢筋,也可以利用ΦlO(或Φ12)直径的短节钢筋(长度为板厚)直立于板面并与上下层钢筋焊牢,纵横方向每间隔1m设置一根,以支撑上、下层钢筋,确保上、下层钢筋位置准确。
5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由于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量大,且需连续浇筑,加之梁内钢筋密集,振捣困难,稍不注意容易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甚至造成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问题。要尽量采用粗骨料粒径较小、坍落度较大、流动性较好的具有自密实特性的泵送预拌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如:木质磺酸钙或糖钙等混凝土外加剂,使混凝土终凝时间延缓至少3小时以上(具体延缓时间视具体工程而定)。对于泵送预拌混凝土,为有利于混凝土的泵送,还应添加诸如FDN―OR等高效减水剂。
混凝土浇筑速度设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完成,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实际情况,混凝土浇筑量、供应方式(预伴混凝土或现场拌制混凝土),现场搅拌机数量,混凝土拌制生产量,现场水平运输,垂直运输量或泵送量等。同时,还需根据气温及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等多种因素(工序环节),确定混凝土浇筑的总时间(小时),从而计算出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3/小时)。
混凝土浇筑方向及下料方法,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80Om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50Omm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20Omm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非特殊原因不得留置施工缝。因分层或分段浇筑造成间歇时,其间隙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前段)混凝土凝结之前,将后层(后段)混凝土浇筑完毕。
由于转换层框架梁几乎都具有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在施工中除按上述要求满足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等基本要求外,作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还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变形裂缝的发生和扩展。主要有以下质量保证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 规划控制 集约节约用地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angtan city high-rise buildings in recent years plann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xiangtan high-rise building, combining xiangtan city geological condi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public life hab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ypes and planning control management measures, reasonable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gh building func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a good livable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high building planning control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念解析
1.1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划称为高层建筑,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1.2高层建筑高度设置的特点
1.2.1高层建筑高度设置受到地质条件、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经济、规划技术规定等方面制约,具有独特性。并不是城市所有区域范围内能建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1.2.2高层建筑高度设计受到建筑本身的建安成本、消防、建筑结构、审批程序等因素限制,具有阶梯性。
(1)建筑高度增加,消防要求呈现阶梯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一类和二类。居住建筑从十层至十八层划为二类高层,十九层及十九以上为一类。而公共建筑则超过50米和24米以上部分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以上的划为一类,其他公建为二类。这种阶梯式的规范控制,从而使建筑形成了阶梯式。
(2)建筑结构选择也导致建筑高度的阶梯性。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也随着变化,由于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最佳建设高度是恒定的,从而也形成建筑呈现阶梯性。如:砖混结构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在24米-100米,钢结构等其他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高度在100米以上。
(3)高层建筑的造价也具有梯段性。随着防火设施、建筑结构等方面具有阶梯性,从而导致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本身造价呈现阶梯性。
(4)超高层建筑需报省建设厅审批,建设部备案。程序相当繁琐,从而限制超高层建筑建设。
1.3高层建筑的建设条件
1.3.1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城市居民对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以提高建筑高度来满足市场需求。
1.3.2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满足场地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同时,高层建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电网、道路网等应该满足高层建筑建设。
1.3.3符合建筑功能需要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设置建筑高度,例如中小学校、展览馆等一般性公共建筑主要采用多层;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建议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150米以下;居住建筑功能是居住,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宗旨,居住建筑建议在100米以下,中高低相互结合,高层居住建筑不宜过多。
1.3.4增强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
应根据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设置建筑高度,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仅对消防设施要求提高,还随着高度增加所需的抗震、人防等配套设施要求越高。
2 湘潭市高层建筑现状
通过对2010年湘潭市建设项目统计,多层建筑项目仅占建设项目的20%,中高层及高层项目占80%,超高层建筑项目无。多层建筑项目为经济适应房、廉租房及农居点,中高层及高层建筑以地产开发的居住建筑为主,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性高层建筑项目相对较少。湘潭市2010年出具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中100%是中高层和高层为主居住建筑项目,其高度一般控制在50米-100米。对湘潭市现有土地项目调查,二级土地市场存量土地是以多层为主,容积率在1.8以下,一级土地市场的情况来看,规划容积率在3.0左右,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
3 湘潭市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及城市空间形态设想
经调查,高层居住建筑已经成为了湘潭高层建筑的主流,但是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相对较少。目前湘潭市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尚未形成,居住建筑高度控制无章可循,商业建筑等其他公共建筑也未形成地标性建筑或城市的制高点。为了合理引导高层建筑的建设,其高度控制应结合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布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应该突破100米,形成地标式建筑。
(2)居住建筑根据市场选择的要求,引导向多样化发展,城市中心以中高层为主,城市近郊以高中低三类相结合。
(3)高层建筑的布局方式、建筑设计、规划控制条件将呈现多样性、地域性。
随着土地的升值,房价的升高,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可以适当的提倡高层建筑建设,但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建筑高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必须根据该地块的城市基础承载能力、消防设施、建筑造价、结构选型、市场要求、房屋价格及抗震等要求来设计。在城乡规划区内科学合理划分建筑高度的分类及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科学合理引导实施,提倡高层建筑建设同时,严格审查规划条件,预防高层建筑遍地开花。
4 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要求及管理措施
4.1高层建筑控制要求
4.1.1一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及地块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鼓励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修建高层及超高层。超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100-150米,在项目报建方面给予优惠。
4.1.2二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国土使用权出让合同,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的建筑高度增长至100米-150米,若涉及到容积率提高,建议减免土地出让金。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主体建筑的建筑面积必须大于整个项目总建筑的50%。满足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规划条件的项目,建筑高度不能低于50米。
4.2具体高层建筑管理措施
4.2.1规范高层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
高层建筑规划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在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宜集中成组群布置高层建筑,在局部地段、城市景观节点,可分散布置塔式高层建筑,分散布局的高层建筑应利于城市景观。在中心城区主要河流两岸、城市公园周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及协调区等重点地区建设高层建筑,应满足湘潭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的有关要求。应丰富群体高层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与周边建筑空间关系的分析,群体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竖向布局均应进退有序、富于变化,使得各种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在同一开发地块内,高层建筑应按外低内高原则成组团布局;成排或成列布置建筑不宜超过3幢;处理好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布局比例关系,建筑高度不宜差别过大。高层建筑沿城市主要道路和道路转角处布置,应加大建筑退让距离,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建筑风格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建筑主体以简洁明快为主,注重对建筑顶部的处理,高层建筑应组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应体现亮丽、明快的原则,不宜采用纯色或深暗颜色处理。注重建筑外檐材质选用,高层公共建筑外檐材质一般不宜采用涂料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山墙沿街布局的,应对山墙进行精心设计,丰富建筑体型,应避免同一山墙造型大量重复使用。高层居住建筑应采用封闭式阳台。高层建筑应以塔式建筑为主,不宜将两幢以上的塔式建筑拼接成板式建筑,形成庞大的建筑体量,影响城市景观与街道轮廓线。
4.2.2 完善相关技术管理规定
高层住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组合时,应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前后错位组合,错位距离原则上不少于3.0米。高层建筑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2: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2)建筑主体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3)建筑主体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8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
(4)建筑主体高度大于32米,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1.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5)建筑主体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0.8: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3] 天津市规划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规划管理的通知》
[4]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著,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东南大学出版社
摘 要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某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基层人民银行人事管理方面。文章以基层人民银行人事管理为写作对象,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民银行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人事管理 人民银行 改革
在央行发展理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为核心。基层人民银行要履行好自身职责,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效能干的队伍。在基层央行队伍中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所有人员履行自身职责,是央行人事管理体制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人民y行人事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央行人事管理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央行的人事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绩效考核制度、中层干部的调动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1.绩效考核缺乏完整的体系和可操作性。一般来说,绩效考核包含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考核,另一部分是银行内部对各个部门的考核。还有一种分法认为,一种考核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以及上级行各个部门对下级行各个部门的考核。目前在央行绩效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考核过程中,总体考核取代专业性考核,其出发点是为了回避专业考核,减少专业考核可能带来的不利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第二,很多基层央行没有设置专门部门和个人对考核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使得绩效考核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第三,绩效考核缺乏操作性,没有量化相应指标,个人意愿占比较大。
2.绩效考核的着力点不明确。绩效考核的核心在于专业考核。如果在考核中有很好的专业基础,那总体考核方案的落实将会非常顺畅。下一级人民银行如果拥有上一级人民银行各部门绩效考核依据,对内部部门和个人考核中可以依照进行考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存在以下不明确的内容:第一,过多地考虑总体方案,忽视了协调各部门考核方案;第二,各部门考核方案不尽科学,缺少量化指标,缺乏可操作性。
3.绩效考核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在上级央行考核方案中,考核标准五花八门,例如可以分为a、 b 、c 、d四等进行考核,还有分为一、二、三等进行考核,还有一些实行打分制,各种考核分数的比例又不尽相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考核成绩通常与等级方式公布,下级央行部门无法分清楚谁优谁劣。例如,笔者所在部门在一次考核中全部事项为b,而另一个部门全部事项为a,但是在整个辖区内,笔者所在部门排名第二,这个部门排名第四。显然在上级央行眼中,b成绩比a的成绩更好。
4.绩效考核和其他考评制度不协调配套。在目前人民银行考核中,工会可以进行双先表彰、党委进行优秀党员表彰等等。从评选时间上看,人事部门考核和双先考核一般都放在年底,优秀党员考核一般放在每年7月份,而业绩的考核一般放在12月份。由于时间差异,虽然一些部门或者个人业绩考核非常不理想,但是却能够评为先进集体或者先进个人,以及优秀党员。这种评分制度显然不合理、不科学。
(二)干部的选拔任命不合理
在央行干部选拔过程中,通常采取竞争上岗方法,竞争上岗的内容包含有民主测评、考试、面试、组织考察等内容组成,但最终交由党委决定。
1.考试的内容有些脱离工作实际。在进行考试时,考试内容千变万化,考试范围覆盖面也非常广,例如在竞争上岗考试试题中,往往考查一些以银行实际工作无关的内容,作为银行工作者应当精于业务,如果考察一些与业务无关的内容,对于工作无任何意义。
2.民主测评方法不科学。在目前干部选拔过程中,干部选拔方案一般都对参与人选进行规定,在进行参选时,很多人都知道哪些人可以去参评,这就由此演变成拉票现象。故而,竞选人员会千方百计地去拉票,这将影响到日常工作行为,人们不敢放开手去工作,很怕得罪人,领导干部也不敢大胆地进行管理,因为大家在竞争岗位上都需要相互拉票。这就使得在很多央行队伍中,央行队伍往往看关系而不看业绩,渐渐演变成小群体,不利于央行整体利益的发展。
二、探甲基层人民银行人管理体制改草的几点设想
(一)完善人民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现有的内部考核机制,可以将内部考核机制分为四部分,他们分别是专业考核、公共项目考核、特殊贡献考核和一票否决制。专业考核一般考核银行专业知识;公共项目考核主要考核党风廉政、社会治安等等内容;特殊贡献考核可以考核集体或者个人在全国特定的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一票否决制考核可以参照上级央行规定进行考核。
对下级考核又可以包含有总体考核和专业考核。总体考核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指各部门对下部门的业绩考核,第二部分是指特殊贡献考核,第三部分考核可以由工作的失误进行扣分。在这三部分中,前两部分是加分项,后一部分是扣分项,将这三个内容相结合,最终得到总分就是下级行考核今年得分。
(二)制定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
对于干部的选拔考核,考试内容一定要与银行业务有关,和具体职位相挂钩。对于央行内部的特殊岗位,应当由专业人才入住。例如,科技部门应当有电脑专业人员进入,保卫部门应当由部队服役的退役战士进驻。
对于央行中存在拉关系不作为的现象,应当实行问责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可以根据规定进行处罚。例如,某部门在连续两年考核中,均排名后三位,对于该部门的领导可以提前解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