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3]王欣.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展望[EB/OL].cn.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改善经济发展上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促进银行更好地发展,其中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可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我们应该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及时调整信贷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而且要注重加强信贷方案的创新。首先,这种创新是要以客户和经济市场为导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贷的方式的创新,可以吸取互联网信贷中一些可取的特点,融入到银行信贷之中,扩宽服务范围,当然这种丰富是要建立在细致的市场调研之上的,进而完善信贷的方案。在方案的创新中要融入专一性的思想,可以对每一类客户打造独特的符合其实际要求的信贷方案。另外应该积极的灵活而高效的融资产品。
一、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经济学很早就在著述中进行了探讨。约瑟夫•熊比特在金融理论中提出:“运营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企业并为其提供资金而激励技术创新;银行无疑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而正是这种信用创造的能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此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是一个区城经济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金融产业不仅通过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产品需求与服务的扩张,带动了制造、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师事务咨询、信用评级、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产生了诸如保险、担保服务、金融投资顾问等新兴产业。因此,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
二、更好地发挥银行业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现代区域经济中,金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区域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若将我国视作一个大的经济区域,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银行业共投入9.59万亿元信贷,占整个社会融资的80%,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实践中怎样更好地使银行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银行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我国银行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角色。各银行应积极配合国家的有保有压的调整振兴政策,在信贷投放上重点支持新材料和新兴战略性行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甚至停止对重复建设,亏损严重,破坏环境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银行还应处理好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更多地关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尤其对发展信息、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企业和产品,应在加强风险治理的前提下,积极调整银行资产运用的投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升级。
2.因地制宜,支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由于资源空间布局的不均衡、生产分工的地域性、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现有经济水平差异等因素,使得各区域具有市场差异、资源差异、技术差异,最终综合构成区域差异优势,由此造就不同区域的不同特色。而特色经济是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纽带和载体,成功的区域战略的制定必须依附于当地的特色。作为当地金融业的核心产业,银行业要能够敏锐把握当地特色经济的动向,掌握当地经济独特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从而给予有力支持。
我国银行业对区域特色经济支持的经典成功案例在浙江温州地区。温州在改革开放之初,凭借着机制和制度的市场化与内地的差异,以市场化和开放性的民营经济为特色,在全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区域特色经济――温州模式,由此温州经济迅速崛起。温州银行业根据当地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企业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贷款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信贷经营原则来选择对象,既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提供了金融服务,又实现了业内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富于特色的区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辩证地证明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北京市基于首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银行应势而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优先支持对象,为首都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专项授信达400亿元。再如山东省日照市提出“打造蓝色经济区、发展鲁南临港工业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战略部署,当地银行认真贯彻这一部署,在贷款投向上,重点向港口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战略的实施。
3.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一国或一个地区GDP的贡献度非常大。而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在发展阶段、信用处于积累时期,往往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以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浙江省为例,据该省中小企业局调查,全省约有70%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其中又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大多数银行的客户都是中小企业。
我国银监会出台关于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六项机制”以来,各大银行纷纷都成立中小企业经营中心和经营机构,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工商银行2010年以来,积极落实不断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5月末,全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680亿元,比年初增加572亿元,同比多增380亿元,小企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全行贷款增幅9.9个百分点。全行专门服务小企业的专营机构数量达1200家,为超过4万户小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120家以上小企业经营中心,推出了信贷工厂等一些服务品种,对小企业贷款余额10月底突破2580亿,同比增幅是36%。
综上所述,金融在一定的环境下对经济产生着强大的反作用力力。银行业应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需求和特点,注重科学发展,重视金融风险防范,不断探索各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有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福明:论区域经济特色与银行信贷经营――以温州银行为例[J].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信息网,2004一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