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范文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

第1篇

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才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宇宙,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可是地理课结业了,学生真的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吗?其实不然,有不少学生学得太死,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不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极差,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实践的基础。资料表明,我国的地理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表现出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治理。它是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新教学体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些地理知识是空间现象,并有一定的抽象的涵义。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都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在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培养志趣,树立理想,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在东莞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莞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的社会调查,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是地理教学全面实施组织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抛开课堂教学的约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跃、主动、积极。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学生参与面较广,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特点。

第2篇

【关键词】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工作(苏教高〔2012〕16号)。我校的计算机类(包含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苏教高〔2012〕23号),并与2012年8月启动了该项目。为了响应本次计算机类综合专业的改革,我们有必要探索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方案的重点不涉及编译原理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新方法及教材建设,而是强调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重视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学生掌握编译技术这一核心的目标。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从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多个方面对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编译原理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国内编译原理课程的权威专家何炎祥教授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新模式[1],它指的是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即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浙江大学的王强[2]提出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复杂的算法过程。重庆理工大学的刘洁[3]把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编译原理课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和实验模式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首都师范大学的衷璐洁[4]以实例化的真实的编译器GCC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概念-理论-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思路是“案例-理论-概念”。理工大学的贺汛[5]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从调动内驱力、提倡发散思维、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给出了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通过跟踪最新的国内外有关编译技术教学改革的成果发现当前编译课程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已经实现了“学生轻松学,教师轻松教”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却普遍反映当前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掌握了编译原理应试的技巧,却没有使他们真正理解编译技术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他们仍然不会编写一个编译器系统。编译技术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这正是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

二、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图1所示,为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按照编译原理教学的五个阶段,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的,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去实现一个小型的编译系统。该体系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不会再有“编译是门难学、易忘,学后无用的课程”的感觉。

图1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了瓶颈,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论述。当前的课程改革只重视编译原理教学的前三个阶段: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和应用认知;实践教学中的第一个层次:上机实验。整体上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是编译原理课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空中楼阁、遥不可及的感觉的本质原因。而如果能在当前的改革维度上进行扩展,将编译原理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五个阶段,把实践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三个层次。通过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完成编译器这一综合课程设计,从而实现编译课程学习由知识点到知识平面,由知识平面到三维立体专业技能。也就是说,通过本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的不再是能够解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能够到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1.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首先,编写编译课程综合实验指导书。编写原则是实验目标要适中,不要定的太高。任务和要求要明确,而实现方法不固定,为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

《编译原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其实验课要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的多门课程的内容,用来完成一个小型编译系统。从而巩固和加强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完整系统的独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

(2)实验任务和要求

①词法分析器的作用是划词功能,产生的单词序列;

②语法分析器的作用是识别测试用例的语法是否正确,使用的算法可以是:预测分析法、递归下降分析法、算符优先分析法、LR分析法等;

③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器的作用是分析测试用例的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四元式序列)。

然后,将学生分为五到六人一组,每组设置一个项目组长(ProjectManager,PM)。由PM负责为期一周半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实施、进度规划和组员间的协调等工作。

最后,每个小组提交可供演示的编译器系统、课程设计论文及答辩PPT。每个小组由PM用10分钟时间陈述课程设计期间的工作,之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

2.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图2为一名同学所完成的编译课程设计中语义分析的效果图。这里的语义分析采用了语法制导生成四元式,语法分析用的是自底向上的SLR文法。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对这两个专业的124名学生进行了匿名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编译教学中重视课程设计明显要好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的编译教学改革模式。表1从熟练掌握编译课程中的各知识点、理解编译课程中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9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

四、结语

文章针对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文章重点论述了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以及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之后,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编译原理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他们不再感到编译原理是空洞的理论课、缺乏实用价值且学之无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匿名调查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然而,匿名式的问卷调查也发现我们提出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存在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产生的来龙去脉这一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在理论课中要加入一些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作为引子,之后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使得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知识点产生的出处,这将是下一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46-49.

[2]王强,冯雁.编译原理算法的形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3):30-32.

[3]刘洁,黄贤英,王柯柯等.软件工程专业中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6):56-58.

第3篇

全科医师团队的建立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慢性病的管理决不是一个全科医师在诊室里就可以管理好的。因此,建立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全科医师团队的组建由一名团队长负责,组员有数名全科医生、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成员根据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分工不同,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全科医师团队的主要任务主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门诊医疗,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肓技术指导及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衔接等。

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目前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例,说明全科医师团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目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有效地对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有害事件的发生率。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制度,团队成员按照各自分工落实,全科医师负责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筛查,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指导,公卫医师负责健康档案信息统计、分析,护士负责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胡隽等[1]报道,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线条分割式管理相比较,全科医师团队可以对患者提供从家庭到社区,从门诊到住院的全程环-线型个性化管理,使其与团队的全科医师感情较深,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进而使高血压的患病率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降低。

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2]

把慢性病管理等同于对现在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门诊管理,而忽视了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传统的卫生服务观念,社区医生往往是在诊所座等病人上门看病、求医,对病人的处理,多是满足于药物治疗,而慢性病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应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医生对现症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地健康干预。

慢性病管理将疾病和病人割裂开来:慢性病病人往往是一个人身患多种疾病,如果仅仅是以“病”为中心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顾此失彼的误区。仍以高血压患者为例,人群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是很常见的,如果以“病”为中心进行管理,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这3个疾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恰恰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仅仅强调某一疾病的防治,都不能达到降低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重视药物干预,忽略心理、社会干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模式的主流,对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人群多是老年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变异,对慢性病人群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慢性病很多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医护人员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要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并通过他们在慢性病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要了解并帮助慢性病患者解除心理障碍,要尽可能地结合患者的社会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

第4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提高信息技术理念,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强调一种和谐与自然,最终达到改善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知识讲授方式依然在使用有限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可以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感悟、学会、喜欢我们的地理课。有限的地理教学教具(如地理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使用,都不能生动地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如世界地理部分的海陆的变迁等知识。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获得地理学科各个方面所有的内容,拓展我们的地理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播放视频图像、录像等资料,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我在精讲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导入新课的环节就是运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段天气预报网页导入的,这样设计就由同学们熟悉的天气预报引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这一课的兴趣与热情。在这里用到了幻灯片、网页的链接,简单明了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讨论天气预报的内容。如气温、降水、风力、阴晴等等,用不同的幻灯片在大屏幕上去展示,让学生明确或者说出每一张图片代表的是什么?各种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指出哪些地方是晴天,哪些地方是阴天或有雨?最后,教师做出课堂小结,学生梳理知识树。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设计假如去某地旅游,准备出行的装备,穿衣指数、雾霾程度等。这样一堂课完整地上下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而教师也明确地完成了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愉快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应用在教学中还可以体现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体现得更加明显。讲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内容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等内容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表现,由于缺乏可视性,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效果不理想。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就不一样了,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该地域的地图,在电子版地图上落实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别用三张幻灯片呈现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在总论中学过的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第二步,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不同的自然地区划分中的地理意义;第三步,特别是应用可以控制的多媒体软件,可以适时呈现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效地突破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合收集文本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够营造和谐的地理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得出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规律。结合地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5篇

【关键词】微课;地理教学;应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微课作为新出现的网络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微课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

首先,我国大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微课。并且,由于微课出现时间较晚,而大多数地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同时,地理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缺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识;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部分地理教师年龄较大,缺乏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无法制作微课课件,开展微课教学。同时,微课的制作需要具备信息技能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在微课制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保证微课的质量。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2微课资源短缺

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结合地理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教材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合适的地理资源。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并且,一位地理教师往往承担着几个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而班级之间学生的地理水平和学习方式村着差异,导致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困难较大。微课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3微课定位不准确

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只适用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而不适用于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微课时,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微课教学。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地理教学积极重视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部分教师在开展微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微课的时间限制,导致微课的质量及教学效果较低。微课定位不准确导致地理教学中微课应用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对微课的质量与微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应调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培养地理教师的微课意识。学校应积极宣传微课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教学的讲座,加强地理教师对微课的重视,培养地理教师的微课意识;其次,学校应组织地理教师参观成功的微课地理教学案例,使教师近距离接触微课教学,认识到微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再次,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以本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最后,学校应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技能。一方面,学校在招聘地理了教师时,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重视,保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地理教师的微课培训,增强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提高地理微课的高效性。

2.2建立微课资源库

随着微课的发展,国内微课比赛不断增加,网络上的微课视频也在逐渐增多。面对微课的迅速发展,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极为必要。建立全国微课资源库能够节省教师搜集信息的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计划,加快构建微课资源库。

2.3正确应用微课微课

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受到学校地理教学的高度重视,学校的地理教学积极应用微课,开展微课教学。但是,由于微课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视频。首先,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图像、视频及声音资源,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够起到导入作用的资源开展新课的导入。同时,微课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尽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其次,利用微课讲解重难点知识。由于重难点知识具有抽象性较高,并且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时候容易出现走思、厌学等不良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而利用微课讲解重点点知识能够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带给学生较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增强地理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深入地理知识之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最后,利用微课进行地理复习。在地理课堂结束后,学生要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而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放学后面临着繁重的课堂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单独复习地理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经地理知识制作成有趣的地理微课或小游戏,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够通过地理微课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

3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微课发展时间较短,微课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着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微课资源短缺、微课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完善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微课资源、正确应用微课。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对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课外实践活动 意义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郭四化. 撷“课外”之妙 探“实践”之趣――略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J]. 中学课程资源,2014(07):29-30.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策略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开始进入求知状态往往都是从探究开始的。对于初中生,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较强,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就,促使其作进一步的、更为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课程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学习评价方面,禁忌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应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特征,采用适宜的学习评价,促进中学地理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1当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就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学习评价来说,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梳理出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评价认识不足:

这个问题不单单停留在学习评价层面,根源还在于整个中学地理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课程虽已列入中必修课程,但依然未曾改变其固有的学科地位,因此学习评价方面的受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一线中学地理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忽视了教学中的评价。

1.2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体相对固定: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主要指执行学习评价的个体,常规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中,评价主体较固定,具体就是教师,整个评价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控下完成,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新课程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已深入课程,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需由学生完成学习意义的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仅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评价有悖于新课程理念。

1.3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相对单一:

在评价方式方面,传统中学地理课堂采用的不外乎:教师口头评价、通过完成作品情况评价、考试评价,诸如此类的评价方式其实质是从其他学科照抄过来,而在中学地理课的评价中,最禁忌的就是依照其他学科执行,这样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意识。

1.4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内容比较单调:

中学地理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牵扯到操作性,就不可以纯粹的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对象,而以往的学习评价其实质还是仅注重学习结果,比如应付抽考或会考,而临时集中辅导。中学地理学科注重学习过程的教授,纯知识学习相对较少。

2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的不足必然对整个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中学地理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多元化的评价应运而生,这里的多元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文章在做出相关理论、实践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种学习评价策略,以促进中学地理课程有效评价的开展。

2.1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其实讲的已经很多了,“多元化”主要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不能只局限在教师,更多的权限要放到学生身上,学习评价要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2.2即时评价:

“即时”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时刻发生着的活动,那么在这样一种实时进行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比如一句表扬的话、一句批评的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等,都会对学生的继续学习产生影响,这样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为即时评价。即时评价充分考虑到了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个性突出,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好奇心极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也更愿意探索知识。

2.3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很到位。阶段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纯粹的知识并不是主干,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乐趣。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作品的构思、设计,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以提高,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也更容易被生所接受。

2.4档案袋评价:

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档案”,这里的档案特定指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档案的内容就可以这样来设定,学习预期目标(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阶段性的表现尤为主要),教师、学生、家长做出的评价语,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悟等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类信息。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全面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学期初期,为每一位学生做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档案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在中学地理学习方面表现出的种种情景,比如完成的作品、获得的表扬/批评、得到的奖励、自我的学习感悟等等,存放在学生各自的档案袋里面,为后期的学习评价做准备。档案袋评价属于长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也不可能立刻就凸显出来,但是它的魅力就在于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与对、得与失真实的记录下来,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结束语:

学习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学生学习的激励,良好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具有长期性,教学效果也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因此中学地理课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在过程性评价中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增强。学习评价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积极作用,为教学实践增彩。

参考文献

[1]薛会娟.浅谈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策略[J].中学地理学,2010,10:39-40.

[2]何君辉.浅谈地理教学考核过程中的多元化评价[J].教师,2011,02:61-62.

第8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导入 总结 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的教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是枯燥的。尤其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心理状态,在课堂展现形式方面确实有待提高,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挺复杂,内容也较枯燥,如何把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好,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感兴趣且易接受理解的气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将从“导入”和“总结”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和思考,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输入”知识。

一、“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主要是针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的现象。我国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地理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经常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之前的几分钟,地理教师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不仅会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在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高中教师也逐渐重视“导入”的作用,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来提升课堂质量,但是课堂“总结”却仍被众多教师忽略。课堂总结是对45分地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对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导入”如果能起到激发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完美的总结则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提升整堂课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课堂的升华,可以说直接关系着地理课堂45分钟的整体质量。

二、导入和总结的方法

课堂的“导入”和“总结”都关系着课堂45分的质量如何,因此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是提升整体地理课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便日益重视教学的质量,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把握也日益精细,于是在教学中采用较新的教学手段对地理课堂进行别具一格的导入和鞭辟入里的总结来提升课堂的质量,完美的导入和总结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考虑教学的效果,以下笔者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效果较好的导入和总结方法,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

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巧妙导入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于地理课本上死板的文字,学生更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课前导入进行设计时可将学生中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课堂,以更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

2.利用故事进行导入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共同心理,从教学中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故事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仔细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地理课堂上课的前几分钟利用一些与课堂所教内容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既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神贯注听故事的同时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入课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则会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使得45分钟的教学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在讲述洋流时,可以告诉学生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故事:1968的某一天,一架客机正在飞行,突然坠落入海,机上所有人全部丧生。1973年某天,一艘摩托船在海面上行驶,瞬间沉入海底,船上无人生环。这里因舰船、飞机屡出问题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飞机和舰船频频出事呢?让学生阅读地图,然后找出百慕大三角的地理位置,并利用网络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死三角”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海区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及较封闭的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这些岛屿面向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

3.利用图片进行导入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图片记忆的能力明显高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图片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明显长于文字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基于这一研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选用导入方法时可以借助图片在人脑中印象更深刻这一优势利用图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视觉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被吸引到课堂,课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能通过图片长时间的存储在学生的头脑中。

4.悬念导入法

立“疑”激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地理课堂的前几分钟巧设悬念,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当然在悬念设置时既要考虑悬念与课堂内容的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的特点。悬念导入法一般用于需要学生自己挖掘和理解的知识讲解时,采用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触类旁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总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课堂进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课堂所传授的知识较多时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当课堂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吸收时,教师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找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吸纳课堂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绘图列表法

绘图列表法常用于章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或者课堂所教内容较为复杂时,通过绘图列表直观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疏通脉络的重要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堂地理教学知识点:地理公转方向,从地轴倾斜方向判定冬至日及夏至日、秋分日及春分日,掌握远日点及近日点轨道位置及日期等,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绘图列表法,如图所示:

3.承上启下法

地理知识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前与后的知识都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要在概括本节内容的时候设计好悬念并引出下节课的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对即将要学生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上大气环流这一节课的内容时,了解了这节课是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大气运动的特点,在总结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是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匀,那实际情况是不是也一样?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中的想像,并告知学生地球的表面是不均匀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气的运动又会如何进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告诉学生在下节课的时候会讲述海陆分布对于大气环流的影响情况。

课堂导入以及总结的方式很多,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及应用。

三、结语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高中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因此提升地理课堂的质量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时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鉴于“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高中地理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给与学生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把地理知识以创新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落窠臼,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和老师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利于教学的方式。“导入”和“总结”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触的信息以及他们头脑的灵活都比他们的父辈要强很多,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不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度不够,如果教师讲课方式太死板,无新意,照本宣科,那对学生来说,就是“灾难”。

参考文献:

[1] 葛海云.学生是建构优质高效地理课堂的主人――对一次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J].新课程(教研版, 2011,(8): 257-258

[2] 郭洪场.高中地理课堂小结的技巧[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1):22-22

[3] 张海青,杨学勤.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以《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一课为例[J].新课程导学, 2011, (4): 13-14

第9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高效 学生 教师

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时代变革而变革。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提上日程以后,一轮轮的课程改革遍布神州大地。每一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地理教师都在积极乘着这一股股的课程改革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探索。我们学习过杨思经验,也探讨过“自探共研,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探索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核心问题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最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地理课堂弊端之我见

总体上讲,近两三年来,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较前几年比起来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好。很多教师走在课改浪潮前列,教师的课已达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层次。当然,这部分老师,他们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仔细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一些弊端还时有存在。

1.部分课堂还是一种死气沉沉的课堂。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在局部地区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老师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优等生还强打精神,尽全力全神贯注的听讲,而一些后等生却已昏昏欲睡了,部分学生开起了小差。填鸭式的教学既乏味,又无奈。这是弊中只弊,是落后,更是愚昧。

2.部分教师把“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作为了至理名言。经常性的练习、考试成了这部分老师的法宝。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使他们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当然掌握的知识也是比较浅显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

3.“补偿教育”成了个别教师加班加点,占用学生休息时间重复课堂教学内容的借口。这样的后果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教师自己的负担。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地理学科的情绪,同时也造就了我们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更加低下。

4.部分课堂缺乏精心的设计,缺少亮点。课堂上没有精彩有趣的活动设计,没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气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5.个别老师不适应本地区教学环境,不符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套用经验或模式,适得其反,效果偏低,最后无所适从,教学艰难。

二、我眼中的高效地理课堂

1.高效的地理课堂应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课堂。我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我都不急于讲新课,而是用故事的形式,激发他们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只有这种课堂才可以投射出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才能投射出学生全员参与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高效的地理课堂应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这种课堂教师导入巧妙自然,学生不经意中已深入其境,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让学生在景中学,在情中想。

3.高效的地理课堂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课堂。教师应为把握每一个环节,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指导,学生能很轻松的获得了最大的进步和发展。毕竟从根本上讲,学生进步或知识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们一定要明确,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三、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找出了我们平时地理教学中的弊端,明确了什么是高效的地理课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就要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努力打造出我们的高效的地理课堂。

第一步,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制作出最佳的课堂教学程序。从而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课堂的导入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的情景十分重要。我前面说到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一种激发、是诱导、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当然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和学情,比如,在历城二中听的《天气和气候》一节课,丁凯老师利用学生早晨参加二中50年校庆时对天气的感受导入新课,就非常有代表性。彩中孙利老师的中国地形的导课就很具特点,我们彩石中学曾多次观摩,并倡导学习。

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的实际,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研讨地理问题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步,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充满自信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实践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学习效率最高,从而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构建良好学习氛围对打造高效课堂的意义重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的心理往往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他感觉到老师的歧视或者漠视,就会产生一个心理屏蔽,拒绝老师施教,这样的话,我们再好的教学理念,再精彩的教学设计都毫无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和信任。教育教学过程要平等,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学困生,使他们建立做人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

第三步,不断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作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因为我们地理教师自身的影响,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地理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理想课堂 构建 创新思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代替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次挑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过去固有的创设“有效课堂”升级为创设“高效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设计凸显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对于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凸显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维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为核心,相互渗透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整体把握,统筹安排。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例如“工业区位条件”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白银本地工业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以及对白银工业布局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发展变化。

二、创设活动氛围,构建教学和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地理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疑问启思、练习启疑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发展阶段:可用揭示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图片、模型、实物、自制教具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多元组合,以生为本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多元组合教法。例如关于地球公转意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地理教学特色的图式法,还可结合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总结各种日照图的解答方法。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分析:(1)地球公转方向;(2)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拖动鼠标,将二分二至及相应地理现象送到合适的位置,进行巩固练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使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第11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地理探究活动课逐渐受到重视,而每节活动课内容的设计,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阐述概念、或引证原理、或实践应用,但很多老师对活动探究课认识不足,在组织与设计活动课方面缺乏经验。就地理探究活动课的重要性、目标、计划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组织等问题进行分析。地理探究活动课组织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课的内容丰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开课应有目标,有计划,其设计与组织也应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一、地理探究活动课开设意义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别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探究活动课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探究精神需求,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呆板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探究活动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地理学习兴趣。2.弥补地理课堂教学不足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开展地理探究活动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3.增强学生学习技能地理探究活动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教材上无法见到的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探究活动课,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显然的,因此对探究活动课必须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目标明确。二、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是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设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活动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活动的意义。1.知识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着重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延伸,巩固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对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能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2.能力目标设计在地理探究活动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运用理论、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探究活动课的主体。(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给学生加以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辅导,但不可包办代替。3.思想教育目标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地理课的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三、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方案拟定对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方案拟定,一般应包括探究活动内容拟定、实施方案、应达到预期效果等。1.活动内容的拟定地理探究活动内容丰富,但就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1)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2)实践内容具有趣味性。地理探究活动想要学生积极的自愿主动的参加,必须考虑到内容设计的趣味性。(3)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那么实践中就难以进行。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本身知识理解难度就较大,那就不适合作为活动探究的内容。2.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时间拟定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总之时间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内容相符,且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整个探究活动课最长时间不能太长。3.地理探究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拟定根据实践内容不同,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针对探究活动课的类型、活动路线时间地点、小组活动分工、要生成的过程性材料等都要做出精心的安排,使学生做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并对可预见的困难问题及时进行帮助指导。四、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组织一般来讲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核心是组织与实践操作,在组织前我们还应考虑探究活动课的组织方式和过程。1.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1)集体活动。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2)小组活动。小组实践是地理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最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它的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及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组织过程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1)探究活动的安全分析。探究活动课进行中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地理探究活动时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分析和预案。如交通安全、场所的安全等。(2)时间分配。地理探究活动课要规范,高效的利用时间。一方面,缩短不必要的时间;另一方面,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有时间的观念,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探究活动内容。(3)人员分配。在探究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这样就要所有成员合作,各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任务,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总之,地理探究活动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对地理探究活动课要因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但对地理探究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地理探究活动课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探究活动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益新.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注意;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组成,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构成的。以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着重第一过程,而忽略了第二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过程。

一、注意的使用与地理教学

我们知道,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因此,他有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例如:“注意听”是听觉对声音的指向和集中。因此,注意力集中并指向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和形成积极有序课堂的重要保证。注意力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随意注意是有目的并经过意志和努力才能指向并集中,表现在课堂上为学生排除干扰,把注意力保持在课堂学习这个活动上。由此可见,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随意注意几乎贯穿了整个教学课堂。那么教师又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引导指向并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呢?为此做好以下几点是相当重要的:1.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言;2.合理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处;3.利用灵活地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教学内容;4.合理配置课堂练习;5.合理运用课堂小结。

(二)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初级的被动的注意。它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分散,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1.在教学环境方面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课堂上不说口头禅,多说地理术语,不着奇装异服,每课不展示过多的挂图;2.教学方法上防止单调呆板,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对教学过程产生兴趣,增强抵抗外来因素对随意分散的能力;3.当课堂秩序发生问题,如学生思想不集中,用故意停顿和善意提醒取代强硬批评,或提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其它知识。利用双边教学把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引进课堂,巧妙使用随意注意,丰富课堂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目的的,但不需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长时间的随意注意会造成心理紧张,而且非常疲劳。随意后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又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走出教室就走入第二课堂。

课堂上掌握好注意的使用这门艺术,对于教好地理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随着人们认识地不断发展,它一定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提高兴趣是学好地理课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和热爱是相伴产生的,只有感兴趣才能引起兴趣,引起注意,也才能集中精力,才能提高效率。显然,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有无这种动力表现在学习状态上是大不相同的。提高学习兴趣,可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课的前提条件。兴趣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是有意注意的基础。这个基础必须在学生投入学习伊始建立起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这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有了前提条件。所以,每个学期开始上第一节课就应告诉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及通过中学阶段地理课的系统学习将要达到的水平等。应着重阐明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告诉学生高中毕业后无论升入哪一级学校或到工作岗位,都要用到地理知识,通过有目的性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懂得为做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这样,使学生克服了对地理的偏见。于是,在地理课上形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局面。

(二)精雕细刻备好课。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组织好每一节课,并写出教案外,还要广泛的知识积累,就象蜜蜂采蜜一样,一点点收集材料,教课中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究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的质量不仅会提高,而且会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既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好地理课的关键,那么教师就要用最佳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脑想象,分析,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地理数据教学。地理课还要善于把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科学的新发明、新观点、新成就等结合起来,加入到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们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了明天。

三、情感的激发,意志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教师要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为此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有感情交往,要有心灵接触。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这样,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从心底里聆听老师的教诲。

第13篇

1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上我组织了优点“轰炸”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出某某某同学上地理课的优点或长处,使这位同学感受到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消除了刚上地理课时的低落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喜欢上地理课,喜欢自己的同学,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平等的学习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认同感。我在地理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位置”,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世界主要的四种类型,探究每种类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同学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认真。而且每个同学基本都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改进措施搬迁到东营的水稻种植业上来;有的同学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牧场和大牧场放牧业结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则把东营河口区的上农下鱼新型的混合农业和一般混合农业作比较并借鉴;有的同学描述说,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使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在生产和谐统一,实现土地利用的实质问题等等,学生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是教师给他们探究时间,创设位置的结果。通过这种位置的创设,学生不仅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当然这种“位置”的创设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可以是语言的表达、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是上网查询资料、板书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融汇到集体,投入到学习园地之中,那么如何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位置”呢?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理特长,并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第二,对有地理知识素质而没有挖掘出来的同学要帮助他挖掘出来,促进提高;第三,对那些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同学要根据他的个性发展倾向,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14篇

一、要向学生讲清楚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理解了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内教学的关系,知道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地理抽象思维形成的有效途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好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计划,做到按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好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二、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

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阅读如《自然地理》和《地理之最》等书刊来拓展地理视野,增加地理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讲述地理故事来增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特别是对地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有显著的效果;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游戏、地理晚会和出地理墙报,做到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提高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好地理课的信心,进而努力学好地理课本知识。

三、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根据实际条件,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地理标本、地理模型和地理仪器等。如制作简单的晴雨计,外形像天平一样,一头挂上棉花,一头挂上物体,使之保持平衡,主杆上刻上刻度并标明“晴”“雨”晴雨计就制成了。通过制作地理教具,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形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四、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进行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能力,这是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对地震的观察,可以看地下水的变化,如水井突然间干枯或井水突然大量地溢出井面;也可以看到动物的反应,动物出现惊慌不安,不进饮食,乱叫乱跳等异常现象,这些都预示着将有地震出现。通过地理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教材分析;价值;原则;步骤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吃透教材的知识体系,找出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的,选择课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它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过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它还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质量。

一、地理教材分析的价值

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理教材分析,有利于教师把握地理教学内容,为科学地备课和上课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是备课的前期工程,它决定着备课的质量。教材分析的核心工作是分析教学内容,即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内容和情感价值观内容,这是备课内容的纲要,是骨架,基本可以描绘出即将上课的轮廓。

2.地理教材分析,为确定教学课型、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依据

分析地理教材就是要找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教学内容的特点,为确定课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依据。当然,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水平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在这些因素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学内容,而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分析教材才能达到。

3.地理教材分析,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方向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个课程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个方面,不难发现,地理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素养,提升生活品位,增强生存能力。而分析地理教材就是要找出生活中地理现象同地理教材内容的关系,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

二、地理教材分析的原则

分析教材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地理教师,要正确地分析地理教材,必须依据两个原则:

1.要依据地理教材

一要正确地分析章、节、框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二要正确分析课节内容的要素构成,分析其构成的逻辑关系;三是分析蕴含的有关能力和情感因素,反映到教学设计里。

2.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工作,这一创造性也体现在教师对地理教材的再创造上,教师在认真分析地理教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构思,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强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三、地理教材分析的步骤

教师在实施教材分析时,要明确教材分析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要明确地理教学目标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每节课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去考虑。

2.要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制定教学提纲

分析本课教材有哪些基本内容、基本活动和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教学提纲。

3.要找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要重点牢牢把握和深入理解的部分。难点是相对的,一般是知识点抽象程度较高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但也要联系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4.要确定课型

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要综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社会可能提供的条件等多方面情况,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课型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要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

依据不同的地理教材特点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还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简单地处理教材,一切照搬教材,形成极为呆板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的教学处境;二是随意脱离教材,造成教学中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学生虽然爱听,但不能达成课程目标。这两种错误倾向会严重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地理教材分析中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地理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备课与上课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熟悉教材、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也是师生学习知识、开展活动的根基,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唯有用耐心、细心、真心去感悟、去探讨、去创新,才能做到细致而成功的教材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莲子.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和原则[J].云南教育,1999(14).

[2]张卫青,徐宝芳.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3]袁书琪,关伟.当前地理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