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素质教育的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

第1篇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疗效对比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近年来推崇核苷类药物较热衷,与干扰素比较疗效如何。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与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对98例慢性乙型肝炎适用抗病毒患者,分别予以阿德福韦酯49例和干扰素49例抗病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标准[1],并出现ALT≥2X正常值上限,HbeAg阳性或阴性,HBVDNA≥105copies/ml。随机应用阿德福韦酯组和干扰素组抗病毒对比观察。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阿德福韦酯组(商品名:名正,江苏连云港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片。干扰素组(商品名:隆化诺,深圳海王生物制药集团生产)每隔日肌肉注射a-2b 干扰素500万U。两组疗程均1年。

2 结果

2.1 用药半年及满1年后监测ALT、HBVDNA指标,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组别男女年龄(岁)ALT>80%HBVDNA/(copies/ml)

≥105>106>108

阿德福韦酯组391018~6337122116

干扰素组40917~5935142115

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

组别6个月12个月

ALT

阿德福韦酯组45404441

干扰素组31222924

χ2组11.48814.2212.0813.21

注:χ2值均>χ2=0.01(1)=6.63,阿德福韦酯与干扰素比较P

2.2 疗程结束过了3个月后追踪复查HBVDNA,了解抗病毒后对HBVDNA的抑制率。见表3。

表3

两组 HBVDNA抑制率比较(例)

组别(例)104拷贝/ml抑制率(%)

阿德福韦酯组4944589.79

干扰素组49282157.71

3 讨论

对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各类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只能抑制HBV的复制而不能清除病毒,这给临床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2]。近年随着核苷类药物的不断问世,有报道对慢性乙肝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治疗取得的较好疗效[3],但国内外[4,5]在乙肝防治指南中均不推荐联合治疗初治的患者,表明联合治疗还需要深入研究。从笔者近年单独应用临床观察回顾分析:单用阿德福韦酯抑制HBVDNA复制疗效确切,追踪复查HBVDNA>103拷贝/ml仅5例,占10.2%;单用干扰素抑制HBVDNA复制疗效也过半,HBVDNA>103拷贝/ml有21例,占42.9%。本世纪初干扰素是已证明有效的抗HBV复制的一类药物但疗效报道不一。曾有文献报道治疗一年HBVDNA阴准率在38%~59%[6]。关于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终点,公开认为HbsAg

作者单位:436000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转阴或HbsAg血清转换成抗HBs阳性,但难度很大。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清除HBV,但能抑制HBV复制,使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ALT恢复正常。从本文资料表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都有效,但从阿德福韦酯与干扰素比较而言,其疗效既时对HBVDNA抑制率明显高于干扰素(P

参 考 文 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241-247.

[2] Wong K,Sun G,Zhang X,el al.PEL-B-chitosan, a novel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 transfection efficency comparable to Polyethylenimine in Vitro and after Liver administration in Vivo.Bioconjug chem,2006,17:152-158.

[3] 胡远顺,李红艳.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对乙肝标志物影响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9,4(24):45-46.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421-429.

第2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决策;约束机制;考核力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种理念在很多学校已经进入实践阶段。要把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每个学生思想和实践中,必须要注意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所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常规教育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成功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高校的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事、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这六个群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成功素质教育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依靠力量。

一、决定高校学生干部在成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原因

(一)在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干部起到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属于已经具备一定成功素质或具备接受成功素质教育能力的学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他们从学生中来,平常和周围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往往会成为普通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成功素质教育上的先锋作用。

(二)学生干部是接受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自身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干部队伍可以按这样的比例计算:普通班级有40名同学,班级干部可以有13人,党员平均有3人,入党积极分子有10人,接受过院党校和校党校教育的有15人,院校和社团学生干部5人,除去重叠的人员,平均每个班学生干部占全体学生的一半,且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如果让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深入这部分学生心中,那么直接就有近一半的学生接受了教育,再加上间接地会受到影响的那部分学生,那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成功素质教育首先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干部加强成功素质教育。学生干部队伍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主体部分。

(三)学生干部是成功教育中导师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是院和班级的核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班级建设中,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思想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组织建设中的凝聚作用、学风建设中的感召作用、制度建设中的管理作用等等。大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生自己,或者说靠学生组织进行的自我管理,而在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更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思想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个得力的学生会主席可以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学生会,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一个好班长可以带好一个班级体,使整个班级的风气正、学风浓,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一个好的干部可以当好老师的助手,及时地将老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把收集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以帮助学院进行决策,使学生、学院、学校变成一个整体,一个声音;一个好的学生干部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带动一群人、影响一片人。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成功素质教育中,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力量。

二、 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拔、培养、管理、使用上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规章。由于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只知道学生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管理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导致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被边缘化,以致于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并没有形成具体文件和一系列的奖惩办法。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传统,各个学院有各个学院的方法,五花八门。学生干部队伍地域化特征现象严重,即一个学生干部任重要职务时,导致其继任者或一个部门全部为其老乡或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这样不利于学校的建设,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二)目的不明确。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我们只是使用,教育并没跟上。部分学生干部目的不明,没有把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放在第一位,反而逐步蜕变为学生“贵族”,认为当干部就是当“官”,手中就有了“权利”,什么都可以“沾一点、捞一把”,甚至养成颐指气使、专横跋扈的毛病,时间一长,学生领导团体就会出现“帮派”现象,这就会带来很多恶果。出现“帮派”问题的学生干部队伍根本不可能认真去做一些学生工作,相反猜疑、排挤、斗争会愈演愈烈,这样对集体不利,对个人的心理成长也不利。

(三)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一部分学生干部把工作当成了主业,忽视了学习,不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学习成绩较差。一个学生干部首先是一个学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学生干部要想成为模范,首先必须是学习模范,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不是职业的“革命家”。而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工作影响了学习,因而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无热情、效率差,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竞争的加剧,变革的加速,高校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学生干部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充当着窗口的作用,模范的作用,甚至担当部分教育的职能。如何建设好这样一只队伍,从某种意义上决定成功素质教育的成败,甚至决定着我们高等教育的成败。我们必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加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干部。

(一)选拔好学生干部,严把质量关

1.厚德载物,以德为准

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如果自己做出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干部一边去查晚归、查到课率,而自己却经常晚归、逃课;一边要求其他同学不要上网吧,自己却经常泡在网吧内,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必须把自身的德作为首要的原则。这可以从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原则说起,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原则,历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质是第一位的,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学生干部的选拔亦是如此。要当好一个学生干部,也不能抱有什么其他目的,更不能“官”欲膨胀,搞小圈圈。必须以身作则、顾全大局,把集体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能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要端正态度,积极进取。“态度”包括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态度必须端正,不能有私心杂念,更不能意气用事。其次,工作上必须积极进取。好的学生干部能承上启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身为学生干部,往往是广大同学关注的目标,学生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而且还代表着他所在的组织和集体。这就更需要学生干部“德”字为先,首先要体现在选拔上。

2.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学生干部是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去做的,有许多困难去面对的,应该选拔那些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学生来充实学生干部队伍。

(1)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处事果断,要有魄力。学生干部扮演的是一个领头羊的角色。遇事优柔寡断,会导致整个队伍的失败。如果处理事情杂乱无章,时而东说,时而西做,缺少计划,是很难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或者无法按要求完成应该由其完成的工作的。

(2)要具备四“性”,即道德的模范性、政治的敏感性、思维的超前性、行动的敏捷性。德,前面已经说过了。政治素质也是成功素质的一种。一个学生干部在大事大非面前必须有正确坚定的立场,学生干部是国家、党、学校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者,是学生的代表者,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性。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十分紧急而又意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具有思维的超前性、行动的敏感性,才能把工作良好的开展下去。

(3)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保证。学生干部从群众中来,做的是学生群众的工作。必须有学生支持他们,并通过工作建立威信。

3.扩大选拔范围

新形势下的学生干部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该扩大学生干部选拔面,新生也应大范围地纳入选拔范围。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着重将两方面层次的学生抓好:一是各类模范典型人物,如学生党员、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以及学术活动积极分子等,他们是学生骨干中的主体层次;二是虽然作用没有主体层次的学生骨干那么突出,但在班级建设中有着特殊影响和特殊作用的学生,如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并能影响和带动周围一批人的普通学生,或者班上那些富有正义感,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热心支持班级工作的学生以及那些有特殊专才,表现较好的学生等,他们是学生骨干的附属层次。这两方面层次的学生从进校伊始就可以安排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他们加以重点引导,当需要时应迅速将他们纳入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只要适合也应该给机会让他们进入到组织中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4.作为选拔学生干部的条件,学习成绩也应该考虑在内

如果成绩不理想,一旦成为学生干部,工作会占用大量时间,会导致其成绩越来越差。身为学生,首要的是学习,只有在搞好学习的情况下,才谈得上为别人服务。

(二)引导与培养好学生干部

对初选上的学生干部,还必须加强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岗位职责,提高管理等方面的素质。这方面可采取以老带新,培训班,或者老师根据经验手把手教的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岗位引导和工作技巧提高,要让每一个学生干部搞清自己的岗位职责,找准自己的“位置”;每学期对上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每次活动后要总结,避免由于失察而造成工作的被动,同时指出学生干部工作中不足和缺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我本人比较赞成教学生一些思想、思维方式。给学生干部一些抽象的引导,给定一些范围,然后让学生在里面尽情地实践,总结经验。我觉得在我带学生干部的过程中,这是比较成功的经验之一。另一方面开展学生干部课堂式培训学习也很重要,请有关老师或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交流,让他们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干部的使用与管理

学生干部的使用是发挥其相应作用的关键。

首先,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用人必须因材施用,把选的学生干部放在适合他发挥才能的岗位上去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将学生工作做到最好。

其次,还要做到用人勿疑,在有效的监督下,放手让他们工作,以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其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是必要的,但切忌动不动就给以奖励,或给以这样或那样的许诺,使学生干部养成要奖励或无奖不干的毛病。必须要让学生干部明白,当干部不是为了奖励,更不是为了其它目的,而是在服务别人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再次,是保护好学生干部,让他们大胆工作,作为主管的老师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真正解除其后顾之忧。时刻给予适当的约束或批评教育。但关键还是要靠制度。有效的管理是促使学生干部能力不断提高和有效开展工作的保证。

最后尽管我们前边提到对学生干部要大胆使用,给以必要的自,但过度的放权而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就容易产生“腐败”,变成学生“贵族”。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还是害了学生干部。学生毕竟还年轻,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他们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并不强,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去约束、去管理,可以建立必要的学生干部管理办法和相应的监督约束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考核、提拔、奖励

落实推优、提拔、奖励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学生工作吸引力。对于培养的学生骨干在工作中要放手使用,支持他们开展各项活动,同时要悉心指导他们,协助他们做好各种协调工作,为他们迅速培养各方面能力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帮助他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使他们迅速成才。另外要加大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争先创优,并表彰先进,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积极推荐入党并能在就业方面加大推荐力度。同时做到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定期考核,对他们中要求不严、工作不力、作风不硬、表现不好的要热心帮助,批评教育,并要求限期改正,对确实考察不合格的要果断撤换,这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加大学生工作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学生干部队伍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设好这只队伍,是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成功素质教育推行中不可小视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受到体制不全,流动性较大的限制,工作任务重,但只要全体学工队伍充分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保护、教育好学生干部。我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第3篇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大学生职业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本研究考察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参加教学干预服务学习活动实验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的职业理想更为明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高,有更高的专业前景认同度,在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程度都比对照组大。因此,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总体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学干预;服务学习活动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0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08—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重点项目基金资助:“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王君(1971— ),女,陕西眉县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朱明艳(1993— ),女,江苏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张天姣(1994— ),女,江苏太仓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职业素质是指就业者在就业时应具备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品质和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成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服务学习活动是一种活动参与者将其专业学习过程与其社区或社会服务经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理念。服务学习理念强调活动参与者在学习中服务,同时又在服务中学习,认为服务与学习是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的。活动参与者通过服务将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实现知识内化,进而使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同步发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反思中进行的实践性、经验性学习。[1]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是指学生的服务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的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王君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校企联合组织的与外语相关的导游实践翻译活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职业素养。[2]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教学干预的服务性学习活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校素质教育创新研究提供基础。

一、文献综述

素质的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而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素质诉诸实践活动就表现为能力。[3]可见,就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来讲,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显。因此,从本质上讲,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

国外学者

职业能力的研究较早,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对职业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他们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具体的构成要素。例如: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通过研究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学科知识理解力、职业技能、自我认识等能力组成要素;[4]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则认为,职业能力由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几方面技能构成;[5]美国培训开发协会则主张,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技能、开发技能、适应性等要素构成;[6]Fugate 等人通过研究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职业技能、职业品质、个人适应性等要素。[7]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且集中于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宋国学通过研究认为,职业能力应分解为专业技能、沟通和交际技能、个人属性等能力要素。张丽华通过研究主张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要素构成。[8]乔坤等人则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分解为职业意识、职业条件、职业能力等要素。[9]李颖等认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综合职业技能、创业能力、个人品质素质等构成。[10]

基于以上文献,可以归纳出职业能力的内涵是指从业者为适应所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素质的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因此,可以依据以往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应具备的与将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目标、职业技能、职业品质、职业价值取向等因素。然而,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职业素质低下,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专业学习过程与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学习方式,有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探讨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对高校实践创新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对比教学干预的形式,探寻实验组(实施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方式,即在实施常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时,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服务学习活动)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课程教学,即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职业素质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定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的方式。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某地方应用型院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选取其中的160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经济统计、汽车服务、机械电子和文秘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40名学生。根据学生一年级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将每个专业的4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并使两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分布无明显差异,组成80名学生的实验组(四个专业各20名学生)和 80名学生的对照组(四个专业各20名学生)。实验组学生在大二学习期间参加了由教师指导的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一边服务实践、一边学习的教学干预学习活动。对照组的学生只参加了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即接受了学校的专业知识教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表是笔者根据相关专家对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分类,[4][5][6][7]并结合参加服务学习活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的。本问卷调查表由两个项目组成,共有25个问题。第一个项目采用开放式问卷法,第二个项目采用Likert Scale等级量表法。第一个项目由八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认同情况,包括对专业前景的关注度和专业认同度。第二个项目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问题(包括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适应能力、责任心、创业意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2。在实验结束时随机采访了参与实验研究的学生。

(四)数据采集

将填写有效的160份问卷(实验组80份,对照组80份)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了科学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专业前景(见表1)

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您对所学专业前景情况的看法”的问题,实验组中有71.3%的学生回答“专业前途和发展机会都很大”,对照组中有40.0%的学生回答“专业前途和发展机会都很大”;对于“对自身专业现状、专业相关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程度”的问题,实验组中有91.2%的学生回答“经常关注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对照组中有60.0%的学生回答“经常关注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可见,实验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了解要比对照组学生更全面(见表1)。

另外,通过实验结束时的访谈可以发现,实验组中有78.5%的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而对照组中只有38.8%的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可见,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方式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积极影响要远远高于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方式。

(二)职业能力(见表2)

问卷结果显示,通过参加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活动,实验组学生的总体职业能力、素质比对照组学生明显要高。实验组中有7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而对照组中只有5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对于“综合能力”的问题,实验组中有73.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48.1%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问题,实验组中有81.9%的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59.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改善;对于“职业责任心”的问题,实验组中有64.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心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3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心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善;对于“创新能力”的问题,实验组中有4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改善了,而对照组中仅有2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得到了改善。可见,参加教学干预服务学习活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只参加学校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学生明显要高(见表2)。

另外,通过实验结束时的访谈可以发现,实验组中有91.9%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与服务结合的实践学习方式,自己职业素质的提升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技能的提升程度。

四、对研究结果的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度都要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职业素质比对照组要高很多,这是因为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服务岗位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从学习学校专业知识到应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企业单位服务的循环中, 学生通过知识获取、技能锻炼、素质培养的多元互动,增强了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此外,服务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参与职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了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了解企业和行业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并融入到所服务的企业中去,感受职业人角色,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的精神,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增强职业责任心,做到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五、结论

教学干预的服务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服务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服务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参与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关注社会,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同步提高,促进其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并使学生明确其在职业服务岗位的角色定位,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R.G.Bringle & J.A.Hatcher.Implementing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6(67).

[2]王君,颜艳,张忆憬.校企联合的实践活动对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J].继续教育,2013(11).

[3]谭满益等.职业素质的新模型及其内涵剖析[J].职教论坛,2009(2).

[4]M.Yorke & P.T.Knigh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

[5]L.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

[6]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M.Fugate,et al.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8]宋国学.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测量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3).

[9]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第4篇

一般认为,认知性的教育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理解现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它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上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开设该课程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又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四部分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传承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音乐知识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了解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主要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服务,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就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特别是教学评估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浅思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指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和落实中,尤其是当前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也逐渐增多,为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移和落实的背景下,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中也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有效地将素质教育渗透在其中,能够适应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良好审美熏陶的培养。就当前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音乐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开展工作的思想支持和保障,全面保证音乐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实。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素质教学理念的分析和应用。

一、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是高校音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革的素质化需求

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全面扶持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并且逐渐从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挣脱出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在一些音乐公选或者比赛中体现出来且还是比赛学生自身具备的修养[1]。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以音乐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为基础,进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这并不是当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高校对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落实并没有给予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相应重视程度。即使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有对学生进行情感和艺术感悟的教学,但是多受制于理论和技巧,并没有对音乐的实际内涵和核心情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渗透和提升仅仅是流于其表和形式,并没有在实际的教育改革中得到落实。因此就当前的情况而言,想要实现音乐教育向素质化方向的改革,那么就要求相关教育人员从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内涵入手,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感悟,能够充分地理解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从传统的机械性教育对学生情感和素质禁锢中将学生解救出来,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的有效落实,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对音乐教育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的目标[2]。

(二)是高校音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革的教学优化方向

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主要就是实现素质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想要实现音乐教育的素质化改革,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基于此以多学科的教学为手段,将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融合和渗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保证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渗透,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艺术修养。学生兴趣的激发实际上就是有效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通过一定任务学习以及音乐资源的积累后,能通过其自主学习感受到音乐作曲中蕴含的内涵和情感,深入理解音乐的表达,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艺术性的把握和掌控[3]。最后就是实现多学科以及跨学科的教学,实现素质化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各个领域的渗透,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限制和约束,帮助学生提高其对音乐的情感感悟奠定基础和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学习。而且跨学科教育在音乐素质教育落实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艺术和文化教育的有效相融和促进,相辅相成,并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隔阂,有效地在音乐教育中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实现学生对音乐多角度以及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素质教育不受重视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已经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音乐教育中教学理念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传统,而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重点主要都放在了应对应试教育上。而且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依然在其中扮演着教学主导和驱动者的作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已经被逐渐地遗忘和忽视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素质教育在当前音乐教育的应用中也仍然没有得到一定的价值体现,这也是当前在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仅流于其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很难挣脱传统的桎梏,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教学课堂和教学效果而言也是十分的不利,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艺术素质人才培养需求[4]。

(二)在政策法制法规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管理力度不够

就当前而言,我国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就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普及工作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划,且在诸多的素质教育管理细则中对于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有十分明显的指导思想的内容展现。就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而言,不管是在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还是教材的内容上,都需要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充分地展现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而且音乐素质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展现,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够对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5]。对于音乐的法律法规而言,它不仅需要在教学大纲上有所展现,还需要根据社会的相关要求制定出音乐素质教育的整体标准,保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校的素质教育有据可循,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然而,目前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在师资还是教学方面,都是在高校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自行购置,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既定的规范要求,相对而言随意性和自主选择性还是比较强,这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影响就会很大[6]。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学改革的优化途径

(一)改变教学思想,渗透素质教育

当前,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就是素质教育理念与音乐教育的有机相融,逐渐将音乐教学思想推向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状态和教育要求进行创新教学的思想,以此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并把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一个以音乐为载体、素质为根本以及文化为辅导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改变传统侧重于音乐技巧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思想。有效的提高音乐素养,平衡高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并在音乐艺术的内涵和情感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二)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展开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国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作用,就儒家学者而言,他们对音乐本身的政治性以及功利性就十分的关注,而对于音乐艺术的本质意义就没有过多的进行阐述。但是就音乐本身而言,其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忽视了它本身的特殊性和精神,那么音乐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信息承载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工具。如果将音乐作为一种政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工具虽然可以更好地完成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是这就造成了音乐的审美缺陷。就道家而言,其对于音乐的评价观点与其“平淡”的音乐思想不谋而合。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的传达更好地发挥感化和心灵的进化效果,能将其社会约束力和文化实力发挥到极致。

四、对策与思考

(一)结合教学情况,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落实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以全体高校学生为对象,才能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然而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当前的素质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于比赛,因此忽视了平时的音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重视素质教育,以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都十分不理想。再加上,由于其当前在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以及课程安排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有些教学的内容也十分的不合理。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这些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高校可以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以及教学要求,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优秀教师,从问题的根源上解决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同时也要求高校要对教师队伍加强建设,使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专业。最后,由于每个学校的经济、资源以及影响力等都是有限的,所以就可以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将各大高校之间联合起来,有效地提升高校的用人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高校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进而能够尽快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价值。

(二)有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高校的素质教学水平是息息相关的,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而言音乐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一个音乐作品的呈现就包括了创作者创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流露,而高校通过音乐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帮助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从而对音乐传达出来的内涵和对音乐的感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鉴赏以及创造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能更加容易从重技巧、轻艺术的音乐教学桎梏中挣脱出来。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就是以收听和欣赏音乐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音乐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促进、息息相关的。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以此发挥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更好地体现出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创新。在高校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时,审美能力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才能使其不断的进行创新。而音乐本身具有的可塑性以及抽象性对拓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音乐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主要原因。在音乐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见解和感受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个人特点,使其眼界在音乐的学习中得到拓展,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同时对学生的音乐创作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使其拥有更多的选择内容,并通过学生选择的音乐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充分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学的对象都是成年人,因此教师需要注意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寄托于学生,并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正是因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发展才能保障音乐的创作和创新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只有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以及创作的快乐,才会让学生更加自信的创作。

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077-02

作者简介:李茂泉(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艺术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审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并且是有一定深远影响的“核心体”。在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中,艺术审美教育能让学生充分地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从而实现艺术美的“生活化”:艺术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等都有一定的提升和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小学生艺术审美观念正处于一个提高和上升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审美教育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艺术审美教育,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何种地位,它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运用,最终如何体现其划时代的意义,这都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比较

广义的艺术教育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美学或艺术学原理,在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从而来不断地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性和性情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提及审美教育即美育,那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审美教育,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两方面内容。用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评判去培养受教育者,来提高审美境界,使审美走向超越、自由、创造的新高度。当代,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多数学校教学中往往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确实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很大的一致性。但认真追究起来,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审美教育,二者是有差别的。最基本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教育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还具有非审美教育功能。虽然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不能等同,但二者互相渗透融合,互相借重,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素质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利用多种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形态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思维、辨识,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可以说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重要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相通的培养方向,艺术审美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且成为受教育者最易于接受的,也是最有活力、最贴近生活、最富多元化的一种教育形式。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艺术审美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目的和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可以说艺术是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的。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从学龄前儿童的启蒙到成人社会对审美的继承,都把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作为审美情趣培养的一个基本艺术修养。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人是用艺术欣赏的眼光不断从社会中发现美、积攒美、表达美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将欣赏中的感性画面上升为理性认识。欣赏者将再创造和再评价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辨识力,不断通晓艺术的基本常识,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2]。

(二)健全艺术审美,发挥想象创造

通过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培植和塑造,来净化人的心灵,克服内在的精神异化,使理性与感性相互统一,使人的心灵更加成熟。“自我”成为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培养人的视知觉、提高主体与客体的同构对应能力,发挥主观想象创造力。

(三)陶冶艺术情感,培养人格品质

艺术审美教育绝对不是单纯简单地引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不断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表现美的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表现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表现力,使学生得到了“艺术美”“个性美”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说艺术审美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及运用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

艺术审美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方法是相同的,是教育普遍性方法中的一种。例如:审美理论的讲解、美学结构的记忆、操作规范的练习、理论实践的结合,等等。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不应采取传统传授式教育,应采取启发引导的形式,使受教者主动地以情感介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情感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神经性、自主性等,所以艺术审美教育就不能采用机械的灌注方式,而必须转化成引导的方式使受教者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二)艺术审美教育的运用

艺术教育有自己特殊的本质,需要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时,需注意以下几种常见手段的运用:

1.观照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受教者进入艺术意象的观照状态,需要通过艺术媒介和情境的有意识引导,使受教者自觉地以受教所需要的虚静心态投入到艺术教育过程之中。观照具体又分为“引导”“启发”两种表现形式。“引导”是指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进入艺术的审美观照状态,这种观照性引导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无法摆脱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主客体二分地位,而艺术教育的引导由于自由动情原则而带有启发性的特征,施教者的话不能说得太明白,也不能完全说不明白,这样才能使受教者带着主观色彩的审美感受去判断和体验美的真实存在。“启发”是指受教者在与施教者的艺术审美教育课堂交流中,通过对事物的美学定义的描述,采用唤起内心深处的强烈兴趣和主动投入体验情感等施教方式和手段,自发地感悟出美好事物的存在,来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2.动情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活动需要施教者的动情。其中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更需要动情,在动情过程中不断激发受教者的积极性,而且使受教者带着精神的自由交流进入艺术欣赏和创造领域,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在情感之中,将艺术情感和观念渗入受教者的精神世界。当然,这种动情手法的运用又需要“感悟、体验、鉴赏”等方法的串联。“感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感性理解。在艺术审美教育教学课堂中,受教者应带着对美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图像符号、文字概念等传授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使之产生“印象思维”“感性理解”“意念创作”,达到不拘泥于现有的定性思维和固有感悟模式,真正地去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感知来表达内心审美世界。“体验”是受教者主体所感受到的、充满情绪的状态和内在经验,这种状态和经验表现在主体的意识中,还表现为他本身的生活事件,给主体的意识以直接的现实呈现。艺术审美教育的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情感意蕴和观念内容,放到生活及意识中,与受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体验感受等内容结合起来。“鉴赏”不同于欣赏,鉴赏包含批评,是以感悟和体验为基础的理解与评判。艺术审美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教育形式,不能停留于感悟和体验阶段。感悟和体验只是一种接受和欣赏经验形式,还不是理性评判,还应进入到具有理性意义的鉴赏阶段。可以说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承上递进。

3.操作的运用。是指广义的实践,包括心理操作和形体操作两方面。从广义而言,观照、动情都属于心理操作,但它们作为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引导受教者对意向的感悟、理解,还不是以艺术创造为目的的主动心理操作。这里所说的心理操作是指积极、主动地将观照和动情视界中的意象进行描述和复制,属于艺术创造的前期准备工作[4]。形体的操作是指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操作者根据需要以自己的手、眼等身体的各部分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操作使回忆中的艺术意象不是作为个别性的意象停留于头脑之中,而是外化为物态化意象,以完成艺术教育所设定的情景任务。这三种手段只是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点式的运用,我们应在未来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掘、不断寻找更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新运用。

五、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陶冶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对学生展开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培养,使学生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再塑造。同时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艺术审美的生活态度,并最终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有感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课题,但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流利地回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但广大教师恰恰对备课、上课和评课这些日常的工作感到茫然,在课堂实践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老教材能体现新理念吗?如何体现开放?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怎样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如何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黑板还要不要?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怎么办?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说明“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仍然是他们最为关心而又把握不定的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就难免看到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的做法。

本书作者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陈述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上好课,怎样备好课。而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以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课堂,从许多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件,有些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亮点,也有些是令人惋惜的课堂败笔,但他们都是来自于外我们对课堂的潜心探索和事件,都曾是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有过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本书的作者用心感悟,他的体会与思考,都有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所做工作的数量和业绩相差就比较悬殊。这就要看一个人做事是否有恒心和勤奋的程度。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勤看、勤听、勤记、勤问,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8篇

一、强化感悟积累

感悟是学习主体直接面对语言作品密咏恬吟,体味玩索,触发联想,产生顿悟。它不是单纯知识的感知,而是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内容、文字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做综合的感知和领会。必须让学生直接面对具有生命活力的课文,结识它,喜爱它,沉浸其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主体的生命与课文的生命发生碰撞,主体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彼此相通,文意、文情、文脉、文式一起积淀为主体的语感,从而形成主体的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二、活化知识教学

知识是构筑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反对单纯的知识灌输,而不排斥知识教学。语文课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是语文基础知识,含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陈述性知识即有关“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有关“怎么做”的知识。二是课文语言所负载的生活、科技、政治、历史等知识。三是调控自身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过程,有关如何学好语文的知识,即策略性知识。

三、注重交际训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活动就是交际本身。口语则更直接快速高效地传递信息,是交际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尤其是高效率化、高社交化和高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口头交际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口头交际能力便是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课内口语培养的主要途径:明理让学生重说;悟法让学生能说;设境让学生乐说;学技让学生善说。

四、养成听说读写习惯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的特殊倾向。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而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语文素质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学科降低了培养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一般的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的学习习惯,除观察、记忆、思维等习惯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特殊习惯,即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听话要养成专心、择要的习惯,说话要养成有序、得体的习惯,书写要养成规范、整洁、美观的习惯。

第9篇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第10篇

职业教育同样也要积极落实素质教育。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必修文化课,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交往素质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总之,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占重要地位,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去认识和落实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坚决摒弃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观念和习俗,积极承担起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任。不要再闹出“什么教不了教语文,语文教不了上后勤”的笑话,千万不能忽视语文教学。

二、确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

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以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为依据,明确具体地制定出各学期、各年级、各单元的素质教育目标,并使之成为有序有机的整体。还应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好教学各环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和品读,注重目标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三、知识能力并重,导学自学融合

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重心放在启发指导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导学、导练、导思、甚至导感,使教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的过程,进而达到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把心思放在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悟领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在强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应强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上。

目前,中职学校为突出专业课教学,一般是“简化文化课”。语文课课时就相对较少了,而其实语文学科承担的任务并不轻,这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教师课堂上精心导学外,还应加大指导自学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学最好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明确的自学要求,绝对不能“放羊”。二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否则,便是一句空话,因为很多学生对语文是比较轻视的,而语文的自学程度深浅又不太容易衡量。三要重视激发自学兴趣,注意教会自学方法,重视培养自学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良好习惯养成者更易成功,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四要有恰当的检查评估办法作保障。

四、改革评估考核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考试办法和评估机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全过程。我们一定要改进现行考试办法,建立新的适合素质教育需要和中职学生实际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考核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质水平,应坚持平时过程与最后结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卷面与实践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基础技能与个人特长相结合,做到多层次、多渠道、个性化、综合化、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注重学生社会实践

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接受教育,二是自身实践。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应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内教学一样,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多样化的良好机制。学校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环境,教师应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指导学生策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生活化语文观念,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第1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思考

一、重视素质教育

现在一讲素质教育,学校一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各种学校,主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就很注意人文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比西方强调得更多。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多是流于形式,起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学。从整体上讲缺乏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的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和关怀,科学发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但是科学精神却完全具有道德的意义。

因此,作为能够称之为人才的人,他们不仅是科学意义的缔造者,也应该是人生意义的缔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后者显然不是单纯地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技能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基于以上认识,完全可以认定,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且它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今后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学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思想与思维的深刻涵义,并产生一种创造性的联想,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在这个方面,人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深层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加以熏陶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思想界必须能为这种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机体,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第12篇

一、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这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育;做好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思想工作,认清开展人文素质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辅导员自我测评工作,记录掌握知识的进程或所收获的成果以及得到的感悟,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

(二)延伸辅导员职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最主要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增强大局意识,开阔思维视野,自觉把辅导员的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去思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和感悟,学生要领会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同时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辅导员要积极辅助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如开展征文、名曲名画欣赏、艺术汇演、体育运动等活动。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打造和谐教育生态途径。

3.开辟大学生的感恩课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意识。

4.推荐阅读书目,开展经典阅读导读课程,开设教授讲堂。

三、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13篇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1引言

创新是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感官熏陶内化为内心的认知和体会,从内部解放思想、灵感,进行丰富的联想,以非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因此艺术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2艺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创新教育只是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或者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模式单一、滞后,学生的创新学习处于被动位置,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现阶段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非专业的艺术课程是作为选修课出现的,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也没有配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导致艺术素质教育成效不大,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艺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关系

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现、改进或重组能力,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将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入知识的延伸整合、方法的开拓创造、资源的发掘等方面,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的有效途径。另外,与创新教育重视结果不同,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一定时间段内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为其实现结果创造条件。艺术素质教育在开发学生想象力,形成开放性、活跃性思维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在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一种教与学活动。

4艺术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4.1观察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涵盖了人的各种感官因素的综合能力,例如人的直觉、记忆、感觉等。因此,感官因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观察力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其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感受、把握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观察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艺术创造者总是下意识观察、捕捉需要创作的素材,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就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通过艺术素质教育,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学生重新认识和感受大自然和身边习以为常的人与事物,形成新的感悟和理解,拓宽自身的思维空间。

4.2想象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具有自由的特征,本身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想象力,所以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集中注意力,专注地欣赏,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引起你的想象、记忆、思维等心理的反映。再如在欣赏音乐、美术等作品时,声音、色彩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再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性格等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艺术作品形成共鸣。历史证明,很多发明也得益于想象的启发,例如电话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艺术素质教育中想象的空间非常宽阔,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3灵感的培养

直觉是灵感的直接来源,人的大脑会通过直觉直接反射新的形象与思维,我们说直觉是高于一般感觉的高级理性感觉。艺术素质教育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灵感,通过不断的感悟来获得直觉和灵感思维,进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4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展示学生独特能力的方式,只有学生内在的独特想法、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将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激发出来。而艺术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个性的发展,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在对学生在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需要学生置身于历史境地,去体会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艺术作品的内涵延伸或拓展,进而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新作品。

5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对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必须强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灵感以及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更好的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白强.大学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问题和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9-221.

[2]石娟娟,潘红,刘月秀.试论艺术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10):38,111.

第14篇

一、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拥有良好素质的基础。那么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是如何教育学生学习的呢?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在一堂课上学习了多少知识,学习到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只有极少数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人都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的课程,就如传统观念下小学的体育教育一样,就是用来做游戏的,并不是用来提高身体素质的。为了改变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学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看法,国家教育局对此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希望能使学生的素质修养得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标教育的深入人心,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小学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那么在新课标模式下怎样的教育才能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呢?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活、情感、知识以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素质、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小学生就好比一张白纸,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端正教育态度的前提下,多举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进而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说教,多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使思想品德课熠熠生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第15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学科,例如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及艺术学等等,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现象。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人文主要是人类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产生的文化现状,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体现;而人文素质,顾名思义,即是在人文科学知识为条件,然后将人类优良传统、文化等等进行吸收或者受其影响发展出来的精神特征或者内在涵养的整体表现,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本身可以涵盖人的思想理念、道德价值、人际关系、个人情感、人生价值等等,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特色的影响。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即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的修养,主要是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兼语言与科目两类教育为一体。但是我国目前教育的本质即为应试教育,所以大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都遵循着最终的教学目标,即“为考试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教学内容受到局限,应用性缺乏,学生往往通过学习却无法学以致用,更不用说通过教育进行思考了。 

2.教学方法灵活性缺少 

虽然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固定的教学计划,但是并不代表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的枯燥过程,相反,则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及角度去领悟知识的真谛。但是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单一的灌注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到他们今后健康的发展。 

3.教学人文性体现不足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科目,所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最需要体现的即是人文特点,即如人文思想的传输,也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唯一途径,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往往缺乏人文特点,而是采用统一量化的教学方式,进而也导致教学进入误区,根本无法体现出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更不用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了。 

三、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遵循的原则 

1.自主学习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所以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还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特别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及自主创新理念的体现,都将对学生能力提升,乃至未来发展带来关键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自主性应当是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应当首先体现出的原则,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蜕变所必须要形成的基本能力。 

2.与时俱进原则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和文化,而其发展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这也是满足语文应用性的必然条件。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同样也需要遵循当前时代的特色,同时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即像目前时代特征主要是高度信息化,而教师在开展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可以考虑利用目前灵活、便捷的信息手段或者设备,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时代的特征,进而也间接体现出人文特征和理念。所以,与时俱进原则也是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可或缺的原则。 

3.生活代入原则 

人文素质可以说包含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复杂的素质,所以开展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强化教育的感染力,即如将一些抽象、复杂的思想通过生活的现象、原则进行提现,这样也能够让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优势也就此体现,不但降低了教育的难度性,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便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所以,生活化的原则也是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则。 

四、开展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激发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保证初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体现出教育本身的人文性,即让学生了解教学中的人文特征,进而除了吸收教材的知识以外,还能够形成自我思考,自我研究的能力。例如:苏轼的《浣溪沙》诗词教学,在帮助学生了解完诗词中大意和用词之后,教师还需要着重于其中的人文特征讲解,即如其中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即可以通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三句进行详细讲解,进而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意,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教学的活动,即如讨论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整首诗词的内涵,分析诗人的思想,然后以自己的话进行表达。再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通过描述诗人的思想与志向,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思想情怀,而教师则可以通过个性的语言或者深刻的情感代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人文特征。 

2.拓展教材选择,强化教学内涵 

对于教师来说,语文教育的人文素质体现还可以体现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呈现以及智慧思想的表达,特别是学生对于民族整体的思想和价值体现,所以教师在教材选材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证精选指定的的教材,同时还可以将教材拓展到一些相关的课外领域,即如: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不仅仅是通过一些固定的课文、古诗词等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到一些的特殊文体,即如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其中的主旨就是对于八国联军对于圆明园强盗行为的一种谴责。而在完成阅读教育后,教师则可以通过一些引导问题,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谛,即如“雨果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爱国?”而通过剖析,学生可以很快得出肯定的答案,也从雨果的高尚人格中感悟到其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间接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他们爱国情怀的培养。再例如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像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而教师则可以从书中选择一段作为教学的范本进行讲解,如《史记·三王世家》说的就是群臣力谏孝武帝,请求封武帝三子刘闳、刘旦和刘胥为诸侯王的故事,而通过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人文的感悟。 

3.推崇生活教学,构建完美情境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