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物形象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格美、人性美、情感世界的高雅美
孙少平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虽然他的受教育水平低,但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与大学生相当的思想境界。作者路遥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孙少平也不例外。作者正是想通过这些具有优良品质的小人物来展现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路遥编织的世界里,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不平凡的热忱和激情。孙少平正是这种平凡的人铸就不平凡的世界的代表。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无私奉献、推己及人的美好品德,陶冶了读者的情操;他深沉、厚实的情感世界,形象的展示了这位平凡人高雅的美。
一、人性美绽放在逆境
路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以孙少平的经历寄托了自己对上个世纪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孙少平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深爱的人。从其奋斗历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成功的渴求,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甚至是普通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一)自尊、自信、自强的美好人生
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艰难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苦与情人的背叛都没有击败他,他以超常的理性思考接受了一切,并坚持学习,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汲取丰富的养料。他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在学校期间担任重要职位。孙少平高中毕业以后再次回到落后的双水村,成了一名临时教师,但是他不满足于枯燥的生活,他思想活跃,超越了现实社会的发展,他付出艰辛的努力却最终来到黄原成了一名揽工汉。在此期间,他受尽屈辱,体力严重透支。尽管如此,他仍不断进行自我鼓励,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的桎梏。他眼睁睁看着师傅罹难,亲自送别至亲惠英嫂,亲眼目睹了精神导师和自己最爱的人晓霞的离去,这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没有吓到孙少平。他依然对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抱有无限的想象与热爱,并敢于大胆追求。他是生活中的胜利者,他战胜了苦难,战胜了自我,是生活和思想的英雄。
(二)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
通观整部小说,孙少平的成长之路一波三折:学生时代生活苦不堪言,毕业后事业不顺,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生活一次次将他推入绝境,他依靠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化险为夷。当与哥哥经营砖厂与独自承受工作的苦难摆在他的面前是,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对生活有其独到的见解:自己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绽放的生命之花,要比随意而开的花绚烂数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那种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沉着应对挫折和苦难的胆识。回顾孙少平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给他带来无数打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打击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更加坚信自己的思想追求。苦难历练了他,使他拥有刚强的性格和成熟的人生观,也让他明白,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少平的一生就是一部与现实生活的斗争史,他顽强不强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读者。
(三)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路遥匠心独运的安排孙少平离开双水村,体现世俗的明智。在小说中,少平多次提到,他内心有一股无名的力量涌动,并不希求功名利禄,只希望政府能够委以重任,自己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算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无怨无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少平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努力将自己变成“公家人”的名利。这种明智像钻石般闪闪发亮。
二、人格美寓之于日常生活中
书对于少平而言,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其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因为对于知识共同的渴求,他结识了日后的精神导师田晓霞。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之后,书籍总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书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也洗礼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笑对人生中的苦难。
(二)对弱者的冒死救助折射出宽厚和坦荡
平凡的孙少平因其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铸造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不计前嫌救助造谣生事的侯玉英,倾尽全力帮助小翠,舍身救助工友,无私无畏帮助惠英嫂。他的举动彰显其善良与无私,他高贵的灵魂像钻石般闪亮夺目,令人折服。
三、高雅的感情世界
(一)亲情:宽厚无私的关怀
孙少平学生时代食不果腹,当意外得到50元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母和外甥;工作时,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钱给家人;自己忍饥挨饿,不辞辛苦,只为了给家人新窑洞;妹妹去上大学时,他为妹妹买足生活中所用一切。他这份无私与细致反应了对亲人的责任,和对亲情的无限珍重。对家人这份浓浓的情意震撼了当代读者的心灵,使人们陷入无限思考。
(二)爱情:精神世界的恋情
孙少平的爱情是被动的,但其中无不显示着他的真挚与无悔付出。少平和红梅因为相同的命运靠近,在青春岁月彼此温暖。红梅的背叛让人唏嘘不已,但少平很理智的从这段感情中走出,并能设身处地为红梅着想,这无不显示这他海般博大的胸怀。
《平凡的世界》因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想象的加入而增光添彩,震撼我们的心灵。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具有特殊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使苦难不让我们感到萎靡、绝望,而从苦难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温暖与积极心态,令人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是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结晶。《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在他们贫苦的表象下隐藏着高尚的灵魂,小说带有一种激励力量,使那些平凡、自卑甚至备受侮辱的人有勇气追逐梦想。
参考文献:
[1]汤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奥莉加・亚历山德洛夫娜・斯拉夫尼科娃(Ольг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Славникова)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凭借长篇小说《2017》斯拉夫尼科娃获得2006年俄罗斯“布克奖”。
狂欢化理论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以古希腊的狂欢节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狂欢节上体现着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加冕与脱冕是狂欢节上重要的仪式,而文学的狂欢是使情节与场景[脱常规,获得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双重性,主人公的加冕与脱冕形成文学中的一种艺术结构。巴赫金将脱冕与加冕看作狂欢的基本仪式,作品中的艺术思维通过加冕与脱冕实现。加冕与脱冕的仪式体现了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同时表现了一种颠覆力和创造力。这种仪式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思维,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中,被作家用以观察周围世界,处理笔下题材。
一、塔尼娅,爱情的加冕与金钱的脱冕
作品中的塔尼娅,原名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作为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到火车站送别丈夫。克雷洛夫作为教授的助手,为前去冰冷的矿山寻宝的教授送去御寒的衣物。于是,火车站成就了塔尼娅与教授的别离,也造就了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相遇。
叶卡捷琳娜是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但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爱的基础。教授在进山寻宝的过程中,得到神谕――娶表妹叶卡捷琳娜为妻,教授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他们进入了无爱的婚姻。教授对妻子置之不理,把她关在房子里,与妻子没有任何交流。教授有许多宝石,但对于妻子却异常吝啬。在与教授安菲洛果夫有名无实的婚姻中,叶卡捷琳娜作为妻子没有得到任何温暖与呵护。
她也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女人,厌倦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火车站一遇,擦出了克雷洛夫与叶卡捷琳娜情感的火花。叶卡捷琳娜告诉克雷洛夫,她的名字是塔尼娅,俄语名字塔尼娅的含义是“组织者、策划者”。她希望能够策划、组织、安排自己的爱情生活。于是,被爱情之火点燃的塔尼娅,头戴“爱情”的冠冕,与克雷洛夫开始了一场“爱的狂欢”。她甘愿与克雷洛夫不停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进行一场“游离式”的爱情。平时,她是小会计师,是安分守己的教授太太,过着自己平静如流水的生活,但一旦到了约定的时间,她立刻戴上“爱情”的王冠,“奋不顾身”地前往约会地点。他们的约会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只是每一次约会都会另行商定下一次约会的具体事宜。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带有刺激性的约会方式,因为一旦下一次约会不成功,他们就再没有见面的可能。这也导致了在他们赴约时,即使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也要抵达约会地点,度过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时间。他们的约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样的生活是“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约会急切、慌张而又寒酸。塔尼娅的“连衣裙上不太顺溜的拉链”,衣服“里子朝外翻过来,能看到歪斜的针脚”,连首饰“显然使用水晶玻璃或精致玻璃仿造的钻石”,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塔尼娅作为爱情的女王,可以说是毫不在意,在这场狂欢的爱情之中,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忽略不计,她渴望的就是一场纯粹的、疯狂的爱情,她得到了她希望的全部。
“属于相当高档的住房”的钥匙却与“她穿的在民间普遍的、好像沾染了蔬菜汁的穷酸衣裳怎么也难与之相匹配”,这为塔尼娅的转变做了铺垫,直到安菲洛果夫教授死亡的消息传回来,塔尼娅继承所有的遗产,她的形象发生了一次颠覆。
作为安菲洛果夫教授的合法妻子,塔尼娅在安菲洛果夫教授死后,继承了教授的全部财产,披着“有钱人”的外衣,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那个其貌不扬、平淡无奇的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在巨额的遗产面前,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克雷洛夫向她提出放弃继承财产,两人继续在一起的建议时,她反而嗤笑克雷洛夫不切实际,她的爱情观发生变化,她的幸福不再是单单拥有爱情,而是需要更多的物质享受。在金钱与物质面前,带着“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完全丧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转身成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金钱与物质”毫不费力地摘下了“爱情”的冠冕。作品中的“金钱与物质”践踏了严肃崇高的“爱情”,将其贬低化、世俗化。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狂欢”在“金钱与物质”面前戛然而止。摘下“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市侩、媚俗,为克雷洛夫所不齿。克雷洛夫深爱的是拥有爱情光环的塔尼娅,而非那个被贴上世俗标签、变了质的叶卡捷琳娜。摘下“爱情”的王冠,塔尼娅又变回了叶卡捷琳娜,她不再是那个自己生活的主导者,然而叶卡捷琳娜的纯真无邪、玉洁冰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荡然无存。最终,她没有了塔尼娅的勇敢担当、我行我素、热情如火,同时又失去了叶卡捷琳娜的小鸟依人。她失去了克雷洛夫的爱情,彻底沦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她曾经想极力摒弃“无爱的婚姻”,现在不得不为了可观的遗产而扮演教授未亡人的角色。塔尼娅的“爱情狂欢”结束了,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塔尼娅和孑然一身的克雷洛夫。
二、克雷洛夫与“同貌人”维克多,地痞令知识分子成功脱冕
关键词:歌剧;《卡门》;米卡埃拉;性格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90-02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四幕歌剧《卡门》至今仍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受欢迎的几部歌剧之一①,在剧中,米卡埃拉虽然是次女主角,但是她与剧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性格、世界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有着一定分量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的展现,并且,是表现戏剧情节矛盾、冲突、发展和解决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其他人物角色一并统一于整部歌剧之中。米凯埃拉人物形象是缺一不可、不可取代的,她担负的任务,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对主要角色卡门的衬托和对比作用,为整个歌剧的成功增加了一抹独具一格的动人色彩。
一、《卡门》中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特征
在歌剧《卡门》中,米凯拉角色是由女高音来演绎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身份是男主角唐・何塞的未婚妻。她是一位农村姑娘,单纯、温柔、善良,是美德和忠诚的象征,她的出现给整部歌剧带来的甜美的田园气息和美好的爱情憧憬。
(一)不同情境下的米卡埃拉人物形象
歌剧中对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米卡埃拉本人进行展示(有4次出场机会),另一种则是通过剧中的其他人物从侧面进行展示。
1、米卡埃拉本人出场展示及其形象特征
(1)第一次出场:美丽、胆怯、传统、端庄
米卡埃拉的初次亮相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她从故乡来到塞维利亚城找自己的未婚夫――龙骑兵的班长唐・何塞,但士兵告诉米卡埃拉要在下一班卫兵接班时才能见到他,并邀请她在警卫室等待,米卡埃拉有礼貌的拒绝并决定一会再过来找他。“她身穿巴斯克式的蓝色短裙,梳着辫子,显非常整洁,她来时显得迟疑不决,看见士兵时显得有些胆怯”②,从这些外貌性格特征的展现,一方面可以看出她年轻、美丽、胆怯的特质。另一方面,从她有礼貌的拒绝士兵们的调侃和邀请的行为来看,展现了米卡埃拉传统、端庄、有修养的一面。
(2)第二次出场:温柔、含蓄、单纯、天真
米卡埃拉的第二次亮相出现在第一幕第七场中,米卡埃拉找到了唐・何塞,并带来了他母亲的信、口信及一些金钱,接着两人唱起了一段甜蜜感人、互诉爱意的二重唱,最后是恋恋不舍的离别。这段二重唱让我们看到了温柔、含蓄、害羞、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米卡埃拉。接着唐・何塞不小心露出了对卡门的留恋之情,这使得米卡埃拉感到疑惑,有些隐隐不安,但由于她的单纯、天真,一面对唐・何塞的温柔面孔,疑惑之情便顿时消失在这片美丽爱情海里,这也是酿成她爱情悲剧的因素之一。
(3)第三次出场:执着、忠诚、勇敢、坚强
米卡埃拉的第三次亮相出现在第三幕第四场中,米卡埃拉独自来到走私贩所在的深山老林中,她又一次来找唐・何塞,想挽回唐・何塞的感情。在这个场景中,比才给了米卡埃拉一段优美深情的咏叹调《我说,我是什么也不怕》,并将米卡埃拉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咏叹调充满着抒情性、戏剧性,是刻画这个人物最重要的部分。这个场景虽然同样是来找唐・何塞,但情况却与上次截然不同,他已经不是光荣的龙骑兵,而是一位落魄的走私贩;他已不是那个深爱着米卡埃拉的男人,而是卡门的情人。尽管如此,米卡埃拉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独自奔赴荒蛮之地,寻找自己的爱人,从种戏剧化的转变中,我们又认识到了对爱情执着、忠诚、内心敢于挑战、坚强的米卡埃拉形象。
(4)第四次出场:善良、理智、临危不惧、忠贞
米卡埃拉的最后一次亮相出现在第三幕第五场中,米卡埃拉以唐・何塞母亲的名义请求何塞同她一起回去,并冷静的告诉他,他母亲快要死了,并且想在临终前对他表示宽恕③。这次米卡埃拉的出现是在十分紧张的气氛中,对情节冲突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不辞辛苦来到荒野之地通知唐・何塞母亲病危的消息表现了她的善良、勇敢;她没有因为唐・何塞背弃了他们的爱情而发狂,表现了她理智的一面;她没有因为环境恶劣、气氛紧张而退缩,表现了她的临危不惧和对爱情的忠贞。
通过米卡埃拉本人四次的出场,可以看出比才对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布局与刻画是由外到内,有章有序,层层递进的,而通过这些布局与刻画,观众对米卡埃拉的认识和了解是由浅至深,由表至里的。
(二)其他人物出场展示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特征
通过其他人从侧面来展示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少,但也不失为一个途径,对剧情的发展也起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些展现分别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中,龙骑兵班长莫拉莱斯对士兵说:“那边来了一位姑娘,像有话要对我们讲,你们看,她掉转身,犹豫彷徨。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米卡埃拉的腼腆、害羞、胆怯;第一幕第二场中,莫拉莱斯告诉唐・何塞:“有一位小姐,长得很美丽,刚才向我们问起…”“穿着优雅大方,蓝色的裙子,辫子拖到肩上”;第一幕第三场中,中尉苏尼哈:“我的朋友,因为在你心上,只有一位美丽的娇妻,她名叫米卡埃拉”;第一幕第七场中唐・何塞默默说,她多可爱④等等,从这些描述又可以得知米凯埃拉的美丽、得体、端庄,讨人喜欢。
关键词:形象特征;形体结构;概念化;表现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22-02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一方面当然由于他精湛的写实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对人物形象特征准确的表达和人物内心情感细腻的体会。人们早已不仅仅把它看做一张普通的人物肖像画,而当成画家精神的载体。蒙娜丽莎那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笑吸引着我们不断地探寻人物背后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人物画真正的魅力。而我们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性,对其缺乏感受力和掌控力,以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多数流于一般习作,难以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呢?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确处理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物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共性与个性。具体来说,人物形体结构是由骨架和肌肉组成,正常人不管高矮胖瘦身体的各部分形体结构的组成方式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共性。然而,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很清晰地辨认出“你、我、他”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从体型、五官、发型等都有异于他人,这也就是个性。在人物画创作中如何把握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间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笔者上课时经常发现一些这样的现象,面对着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女模特,画出的却是一个轮廓清晰、肌肉发达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人的形体结构,忽略了少女应有的气质。本人认为:人物画创作中,形体结构是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人体结构中各部分的形状、位置以及穿插关系才能准确地捕捉到模特的基本形和姿势动态,离开形体结构谈形象特征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即使在创作中出现一些形体结构不到位,但形象特征很生动的情况,那也是偶然因素所促成,属于不可控的方式。相反地,注重形象特征地刻画可以增添画面的趣味感,为作品注入生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形体结构的准确性忽视形象特征的趣味性,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缺乏灵气。
在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本人认为:《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质彬彬”一词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当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文质彬彬”中的“质”指人类朴素的本质,而“文”指文化积累。那么,“质胜文则野”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然而如果我们用“文”指代有着不同年龄、不同长相、不同身份等社会属性的“人”的精神气质,用“质”指代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无差异自然属性中 “人”的形体结构,那么“文质彬彬”就可以理解为:人物画中模特的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需要恰如其分的表现,使两者协调、到位。安格尔的作品《大宫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仔细研究这件作品,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女人体上半身的比例过长,但我们在欣赏时又不会觉得突兀。相反地,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女人体那种修长优雅的气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画中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两者间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避免人物形象特征“概念化”
“概念化”问题是艺术创作的致命伤,一般来说,艺术创作追求形象生动自然、情感真实合理、创意新颖独特等,而“概念化”的处理手法往往无视本应该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生搬硬套,把艺术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完全抹杀。所以好的作品往往能够规避常人的思维模式,以独特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可以作为例证。相较于普通的歌颂英雄形象类型的电影,无论从人物形象塑造或剧情安排上,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影片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俗套地设置一个正义凛然、时时刻刻准备为他人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也没有给英雄捏造一段苦大仇深的身世或除恶惩凶的事迹。相反地,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是纳粹党人,为求发战争财他不惜贿赂党卫队官员,他也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没有一技之长的避难者他是不太欢迎的,然而当目睹了党卫队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他没有泯灭良知,决定以自己的所有财产为代价去换取工人们生存的机会。
这种英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平时行为没那么光明磊落,即使内心仍有许多的私欲,但在危难关头,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救他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因为真实自然所以耐人寻味,这也许正是艺术的真正魅力。
人物形象“概念化”也是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在几年的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本人时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画出的人物形象,不管男女老幼,除了发型和服饰不同以外,五官的特征和人物表情基本是一个摸样。究其原因也许是对局部形体特征的理解不到位,只能凭想象对形体做简单地概括,又或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缺乏感受力,无法敏锐地扑抓最具有特点的部位加以刻画。而本人认为造成这种奇怪现象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入门时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由于高考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不太愿意花心思去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而将考试的常规项目作为平时训练的重点。同时,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们也乐见于此,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能。在人物画教学中就表现为:要求学生参照某些速成法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死记硬背五官的形状和作画的套路,考试时不管模特是老是幼,将平时储存的“料”拼凑在一起就算大功告成。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确实有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经过自己仔细地分析思考,并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而是简单地套用别人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养成思维惰性,对人物形象特征毫无感知能力,对惯用的作画方式又恋恋不舍,这样“概念化”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预见了。所以本人认为要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关键要调整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1、开拓眼界,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首先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方能正确引导我们开展创作实践,而通过广泛地研习前人的优秀作品,感受大师们的精湛的技法和对人物形象细腻的体验和巧妙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拓宽思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多样性。
2、整体观察,捕捉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作画时,不用急于用笔,先要观察模特,感受其形象特点。同时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比方说面对一位老年男性模特,缺乏经验的学生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人脸部的皱纹和白头发上,以为只要抓住这两个特征就能将老年人的形象表现到位,其实这种理解方式很表面的,我们应该从普遍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整体观察。从普遍特征上观察,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各部位的形体结构清晰,外形轮廓起伏也比较明显,体型也不似年轻人那样挺拔有力,然而能观察到这些普遍特征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注意模特个人的体型特征、五官特征、发型、神态等等。只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体验,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捕捉到模特的形象特征。
3、科学训练,注重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通过采用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对人物形象特征掌控力。一方面采用短期作业的形式,使我们忽略表面无关紧要的形体结构,快速地记录人物的动态特征和形象特征,提高整体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采用长期作业形式,我们便可以深入观察和刻画局部的形体特征。另外,不管采用短期或长期方式,都要注重形象特征的整体性,避免出现五官特征与身形不相符,如老人脸孩子身或性别特征不明确,如男人脸女人身等问题。
三、使人物形象特征与表现风格相统一
在人物画创作中,能够将人物形象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而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气质与个人的表现风格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那就不仅仅是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就能实现的。它反映的是作品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需要画家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扎实的绘画能力。我们在经典的人物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画中采用了鲜明的色彩、游动的笔触和人物形象夸张的处理手法,使整个画面带有强烈的不安感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而画家在叙述这幅画的由来时说到:“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由此,我们更能深入地体会到画家是如何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
而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间的关系,使两者相统一?本人认为:
1、我们应该尽可能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尤其需要扩充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使我们对人物画创作中模特的形象气质有了更为细腻地体验。
2、个人的绘画风格不是偶然间灵感爆发所形成,也不是苦思冥想的产物。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个人偏好的表现方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结合个人的绘画特点,深入地挖掘模特的形象气质,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使作品更具韵味。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个人风格选择相应的模特,因为对模特形象的选择也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取向。
3、人物画创作中使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相统一不能采用过于刻意或直接的方式,如为了凸显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张力,就将人物造型进行漫画式的夸张处理或刻意地设置一些笔触,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取巧,缺乏考究。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对模特形象的观察,感受其独特的气质,同时,在表现技法上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丰富作品的内涵。
一、英雄的诞生:传奇色彩与生活气息的争鸣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与行为采用中国传统的戏剧元素,富有特色和标识性。色彩方面突出代表中国传统颜色的红、白、黑色的搭配;人物的动作上,特别是在与敌人打斗的时候,更着力凸显夸张的京剧造型。色彩与动作的戏剧化处理,为《哪吒闹海》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英雄的诞生这一命题中,我们发现,哪吒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完成英雄角色的转变――不管是出生时的“一个莲花状肉球”;还是天生“三头六臂”的才能;抑或是最终的死而复生,惩奸除恶,都极具传奇色彩和宿命论调。而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送给他的两份礼物――火尖枪和风火轮,更是向观众揭示了,哪吒就是上天旨意选定的英雄这一鲜明事实。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英雄的,英雄往往是由某种神秘力量提前指定的。最终,哪吒通过舍生取义――神仙力量帮助复活――铲除奸恶这一过程完成英雄的加冕,贯穿哪吒一生的始终是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玄幻的传奇色彩。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则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其造型极具好莱坞风格――胖胖的身材、令人捧腹的行为举止等。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将美国人的国民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了天赋一般、长相憨厚以外,在他身上更多的是缺点,比如说好吃懒做,身体笨重,反应迟缓等。虽然是因为一次意外而成为神龙大侠(即片中的英雄)的候选人的,但是他确实是通过竞争才有这个机会。也就是说,尽管靠了一点运气,但是英雄诞生的过程还是体现公平竞争这一社会规则的。最后,阿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打败坏人太郎,取得胜利,完成普通人到英雄的角色转换,这与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力量、注重个体奋斗抗争命运的精神高度契合,同时也是“美国梦”情结的现实写照。将阿宝设置成一个并不完美的普通人,让这个角色去除了中国式英雄高高在上的玄幻色彩,而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此外,阿宝的成功之路也并没有脱离实际,而具有现实生活的色彩,他告诉观众,英雄也有遭遇挫折、畏缩不前的时候,但只要肯努力,英雄也许就是从最普通人群当中产生的。
总之,不管是从形象特征还是诞生过程来看,中国动画中的英雄是与凡人不同的“神”,更具有神秘、浪漫、玄幻的传奇色彩;而在美国动画中,英雄则是更为鲜活而贴近现实的普通人。不过,两者的形象塑造都有夸张有虚构,使作品奇特、新鲜、生趣盎然,给观众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
二、英雄的情结: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垒
中国人对英雄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期待在于英雄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英雄,要时刻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遵守正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准备牺牲小我,以确保大众的利益。这种观念在《哪吒闹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影片中,哪吒这一英雄人物具有牺牲、改革、抗争等鲜明的符号特征,本来誓死要与代表邪恶的四海龙王战斗,以捍卫尊严,匡扶正义。但父亲没收了他的武器并责令他向龙王赔礼道歉,甚至要亲手杀了哪吒,以平龙王之怒。而龙王更以天下百姓的生命为要挟,逼迫哪吒自我了断。面对不容挑战的父命权威,哪吒诉诸于“削肉还母,削骨还父”的极端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来遵从仁义忠孝的道德准则;面对龙王的威胁逼迫,哪吒更是毅然选择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以解救钱塘镇百姓。不管是对父命的遵从,还是为天下苍生所做的牺牲,都是集体主义英雄情结的真实再现,也正是这种为遵从集体主义而体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成就了哪吒的英雄形象。
而在《功夫熊猫》中,阿宝的英雄情结则非常强烈地透露出美国主张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色彩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是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二是这种追求中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1]因此,美国的英雄情结更崇尚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英雄不必一定要遵守长幼有序的道德准则,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个人梦想的实现,也不必是无所不能的神,而可以有自己的缺陷和恐惧,为了保障个体的安全,甚至可以不去以身犯险。在《功夫熊猫》中,阿宝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功夫大侠,去惩恶扬善,而父亲却希望他继承家业,安分地待在小镇上经营面馆。这种观念上的矛盾,无形之中造就了父子之间的对抗关系,然而相比《哪吒闹海》,这种对抗要微弱得多。因为受个人主义的影响,美国文化非常注重个性独立,长辈与晚辈之间往往能够平等沟通,父子之间的关系亦可以像朋友,儿子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不必完全按照父亲的指令生活。于是,在一番纠结挣扎之后,阿宝的父亲选择尊重阿宝的想法,并全力支持他实现梦想。然而在之后的故事中,阿宝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与敌人的巨大差距,于是在个人主义的旗帜下,他决定回到父亲的小店,继续帮父亲经营生意。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没有必要为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白白牺牲。这是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拯救普通大众。幸好阿宝这一“识时务”的举动只是故事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后来他成为真正的英雄,在犹豫退缩之后,他还是承担起了拯救大众的责任。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动画中的英雄情结倾向于凸显集体主义,而弱化个体的性格特征,因此,除去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准则,英雄人物鲜有细腻的情感;而美国动画中的英雄更崇尚个性独立,他们不仅有血有肉,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英雄的传承:师道至上与权威消解的交战
英雄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即使天生聪颖、才能过人如哪吒,他都需要一个太乙真人作为师父来教他本领,更不用说天生愚笨、一无所长的胖熊猫阿宝了。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师父”这一角色符号,在两部影片中都是传承英雄本领、精神和价值观的象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哪吒和阿宝与他们各自师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差异。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对太乙真人是绝对尊敬的,拜师学艺要三叩九拜,师父说的话是绝对的真理。而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就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不论哪吒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帮哪吒拨开云雾,甚至直接为他解决麻烦。最后,即便面对已经骨肉分离的哪吒,太乙真人也只需动动仙指,吹口仙气,就让哪吒死而复生,并赋予他更加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崇尚师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父”这个称谓即代表“权威”、“专业”,甚至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老师说的话深信不疑,甚至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无所不知”的老师身上。所谓长幼有序,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论资排辈,而不是简单的靠实力说话。只要我是前辈,即便实力强过我,你也得乖乖地听我的,不容置疑。
而在《功夫熊猫》中,当阿宝认清自己不是学功夫的料,心灰意冷地准备下山时,他的师父拦住了他。一时间阿宝的委屈、愤怒全部爆发,从而产生了他和师父的以下对话。
阿宝(气愤地):我留下,是因为我觉得有人能够改变我,让我脱胎换骨,这个人就是你,中国最好的功夫大师!
师父:我是可以改变你,我愿意也能够把你改造成神龙大侠!
阿宝:拜托!太郎现在正在赶来的路上,即便他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这里,那么你要怎么把我这块料变成神龙大侠?嗯?要怎么样?
师父(沉默片刻,茫然地):我……我不知道。
在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两个特别的地方,一是阿宝对师父说话的态度,二是师父面对阿宝质问时的反应。首先,阿宝对师父说话的态度不像学生对老师,而更像顾客对售货员。那气势就像我花钱买你的东西,你居然卖个假货给我,还装无辜说不知道!大有你教不了我就早说,我可以不跟着你混或者是干脆不混这行的意思。其次,师父面对阿宝质问时的反应也出乎中国人的意料。面对徒弟气势汹汹的埋怨和质问,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师父该有的从容和稳重,也没有像其他师父一样睿智地给徒弟指点迷津,而是茫然地甚至有点委屈地说了一句“我不知道”。影片对这一片段的处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美国漫长的西进岁月中,西部英雄往往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们独来独往,万事不求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强弱胜负往往是靠真枪实弹的枪战来决定,因此只要有精准的枪法、不凡的身手,即便是最普通的人都能够立刻打败对方,成为美国文化意义上的“英雄”。《功夫熊猫》对师徒关系的设定,消解了师道的权威,而更崇尚个人的真实实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要经历一个学习――质疑――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与老师更多时候是互动、平等的关系,而并非像中国一样,是传授、遵从的关系。
结语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国民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对动画片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诠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厚重的历史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国家含义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形成了以“仁”、“爱”、“礼”、“义”、“信”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人种、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国文化广阔的包容性和柔韧性,以及明显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因此,同样作为英雄人物,哪吒是爱人,阿宝是爱己;哪吒追求集体主义精神,而阿宝遵循个人英雄主义;哪吒是内敛的、情绪化的;阿宝是直接的、理智的。
一、扣人心弦的故事
《阿依达》讲述埃及青年将领拉达梅斯奉法老之命带领军队征服邻国埃塞俄比亚,无意中俘虏了年轻貌美的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聪明、勇敢的阿依达一夜之间沦为埃及公主阿美丽丝的贴身侍女,却逐渐和公主的心上人拉达梅斯产生了感情。然而,两国之间战事不断,埃塞俄比亚国王带兵前来宣战,拉达梅斯奉旨带兵前往。一面是自己垂垂老矣,却依旧为了子民,坚决捍卫国家的父亲;另一面是爱护自己,也是自己心爱的恋人,她不甘自己国家的无辜百姓沦为奴隶,又希望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共度一生,阿依达的心情纠结繁乱不堪。战争结束后,拉达梅斯胜利归来,阿依达却无意中在俘虏人群中发现了父亲的身影,她说服爱人拉达梅斯放了父亲,但却让同样深爱着拉达梅斯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得知,并因为强烈的嫉妒心而告发了他们。在最后一幕,阿依达为了与自己的爱人拉达梅斯生死相随,毅然决然地钻入地牢,与心爱的人共同走向天堂。
二、勇敢热情的埃塞俄比亚公主
从故事的第一幕起,一首由拉达梅斯演唱的抒情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就首先呈现出了男主角对阿依达的眷恋和深厚情谊,也使我们认识了一位在男主角心目中善良、多情、性情温柔勇敢、追求真挚爱情的异国公主阿依达。而同属于第一幕的《凯旋胜利》这首咏叹调中,音乐首先从急促的快板开始,速度几经变换,繁复的调性,从最初的C大调开始,到G大调,再到降E大调并最终结束在降A大调上。调式调性的对比以及速度与节奏的自由伸缩准确地表现出了阿依达在父亲的亲情、国家的利益、与恋人爱情之间难以取舍,左右为难,不知何去何从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第三幕中阿依达的咏叹调《我的故乡》是一首具有浓厚喜剧意味的非常抒情的乐曲,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线条与大小调之间的穿插交替进行呈现出了独特的东方色彩。第四幕的音乐中,阿依达与拉达梅斯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演唱了男女声二重唱《再见吧人世》,旋律的优美流畅与戏剧化的感染力,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不但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畏惧,反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所惧怕的对圣洁爱情充满渴望与向往的勇敢女性的形象。
三、刁蛮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
剧中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与阿依达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她的唱段呈现出了与阿依达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用截然不同的性格表达方式表现出对拉达梅斯的爱情。阿美丽丝因为被过度宠爱,所以性格刁蛮任性而又天真。在她的最初的唱段中,连续的大跳音程与生动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其性格中的夸张和诙谐,甚至带有一定的喜剧效果。第二幕中,阿美丽丝与阿伊达的二重唱呈现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管在此唱段中,不停地传来庆祝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却仿佛在代替趾高气昂的埃及公主嘲讽着身份卑微的阿依达,一个下等的使女没有资格和公主争抢爱情,更配不上英俊潇洒的青年拉达梅斯。在第三幕,当天真的公主发现自己的爱人拉达梅斯竟然真的与自己的女仆阿依达相爱,则在《可恨的情敌》唱段中,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与强有力的节奏型将其性格中举手投足间夸张的霸气一览无遗。在最后一幕《不幸的人啊,你面临厄运》唱段中,因爱而生恨,强烈妒忌心引起的冲动,使得她不顾一切,不留余地地要致负心的人于死地。繁杂无章的旋律进行以及坚定的和声,无不表现出阿美丽丝感到羞辱、嫉妒以及异常愤怒的心情。
四、爱情与烦恼
剧中的两位女性都同样地敏感而多情,并且爱得义无反顾,也同样挣扎在进退两难的危机境遇中,经受着情感的煎熬与心理的折磨。作曲家从细微之处恰到好处地,分别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出了两位公主心情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阿依达徘徊在爱人与国家之间,而阿美丽丝陷入了嫉妒的怒火中不能自拔,为亲手将自己的爱人送入了坟墓悔恨不已。
在整部作品中,拉达梅斯和阿依达互诉衷肠时的深情,埃及公主阿美丽丝的夸张刁钻,都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展示出来。甚至男主角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旋律与两位女性表达不同的心情,也完美地将三人之间的三角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作曲家刻画人物性格时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类型 特征 意义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都占有较大比重,相应的,古诗鉴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规定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考试大纲》也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来看,古诗词鉴赏越来越“目中有人”了,即开始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作为诗歌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好铺垫。
一、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概括起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种:①孤独、寂寞、思乡怀亲的旅人形象,多出现在羁旅诗和送别诗中。②征人形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③隐士形象,山水田园诗中常见,主要体现田园生活的闲适。④悲士形象,所谓“悲士”,多是怀才不遇、被贬他乡、功业难成或报国无门的形象。⑤狂者形象,多具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特征。⑥身怀绝技或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诗人多用其来自况或对比。⑦宫女形象,诗中多描写其生活和精神状态,诗人寄予同情;也可能以宫女自况,反映不受重用的失落,等等。⑧思妇形象,思念的对象多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或为征战而远征的人,诗人也多借此反映社会问题。当然,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很丰富的,还有下层的劳动者、行侠仗义的侠客、天真活泼的孩子等。从人物形象与诗歌作者的关系来看,这些人物类型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很多时候不是作者自己);三是刻画的形象与诗人自己合二为一。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类型中,推测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从而加深对形象意义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那么丰满、完整,刻画人物形象也没有明显的情节,但仍然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就要从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入手,来抓住人物的特征。
1.关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1)动作描写。杜牧的《秋夕》以“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两处动作描写,写尽了宫女那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刻画了一个孤独、失意的宫女形象。
(2)心理描写。王昌龄的《闺怨》,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一个幽怨的形象。
(3)肖像描写。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只描写了肖像,一个婀娜娇美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4)语言描写。《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只从四句典型的语言:“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可以看出她是个专横的家长。
2.注意侧面衬托的作用
(1)用环境衬托。陈羽《从军行》前两句:“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为什么把天山写得如此严酷、恶劣,甚至是生命的?看到“红旗直上天山雪”便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衬托边地将士不畏艰险、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
(2)借他人衬托。王维的《少年行》(其三)刻画了“一身能擘两雕弧”这样一位少年形象,正是以“虏骑千重”来衬托出少年的自信和胆气。
三、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熔铸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有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知人论世,展开联想,深入分析。在把握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刻画这样的形象,目的是什么,是借他来表达情感、志趣、理想和追求,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1.从人物形象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潜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比如陆游通常是以庄严、凝重的爱国者的形象出现的,但《看梅绝句》却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狂者:“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如何理解这个反常的“狂者”形象呢?恐怕只有联系陆游的际遇了。陆游的理想抱负长期不得实现,心中强烈的情感压抑太久,宣泄爆发就会采取一种反常的形式――“狂”,这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从庸常的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的轻松。
2.借人物形象抒发作者的情怀
秦韬玉的《贫女》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抑郁的贫女形象。难道诗人的目的仅仅是刻画贫女吗?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秦韬玉就是出身寒门,应进士不第,只得在宦官府中做幕僚的贫士。所以“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贫士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隐喻着贫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贫士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则是诗人的自叹。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识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义,虽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但不能任意拔高,否则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理有据才能达到鉴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也应运而生,并且具有相当大的产业总值。在动漫游戏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人物形象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需要设计者结合多方面因素,认真设计,表现作品主题。文章探讨了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计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动漫游戏;人物形象;设计
在动漫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表现情节、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人物形象设计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动漫游戏作品的质量。人物形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动漫游戏作品相关的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是非常需要认真研究的。
一、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
在动漫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设计都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时代性。动漫游戏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发生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因此在人物形象设计中,需要考虑作品对时代性的需求。例如,在游戏《使命召唤7》中,游戏情节是在美苏冷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其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从人物的语言交流、外表特征还是表情动作,都反应出冷战时代的特性。这样的人物形象设定能够将玩家带入更真实的游戏场景中,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其二,文化性。动漫游戏产业归属于文化产业,其中包含的内容承载着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因此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设计中,也要注意文化性的融入。例如,在国产RPG《仙剑奇侠传》中,游戏人物的各个方面都透露出中国古代文化气息。角色的穿着风格、武功招式以及背景设定,都是根据中国古代儒、道文化以及各类民间传说奇闻确定的,游戏中所体现的主题更是与传统儒道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紧密相关,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玩家会体会更深,从游戏过程中找到亲近感,从而提高游戏热情。其三,指导性。动漫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书籍、影视类似,同样具有启迪人类思想的作用,一部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有益影响,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性格特点,成为某种文化品质的载体,让人记忆深刻。例如,日本篮球漫画代表作《灌篮高手》,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的一致赞赏和高度关注,其中的樱木花道、流川枫以及三井寿等,无一不带有非常优秀的品质,是众多读者关注的重点,不乏有人学习他们的品质,甚至因此开始接触篮球运动,这对读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四,夸张性。动漫游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制作人员独特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提高动漫游戏作品的表现力。夸张的人物形象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动漫游戏作品的趣味性,作品主题也会随之更加突出。
二、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计内容
动漫游戏人物形象的设计包括多个方面,其设计过程的中心是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动态。其一,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的外貌和性格设计。一般情况下,动漫游戏中人物的外貌特点是与其性格设定相关联的,人物的外貌设计与性格特征一致,保证人物表里如一,提高人们的直观感受。动漫游戏人物的性格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性格并不是一个直观事物,需要体现在人物的造型以及行为动作上。所以,在设计动漫游戏人物的性格时,设计师要为人物打上鲜明的标签,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二,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的动态设计。在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的动态设计是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动态设计,结合人物的外观,能够更全面的表现出作品和人物的美感。动漫游戏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动态设计也会随之不同,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柔弱、有的强壮,与人物外貌特征相符的动态设计,能够在美化人物形象的同时,突出人物的特征,提高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三、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计的作用
在动漫游戏作品中,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能够在多个方面起到作用,推动动漫游戏的发展。其一,吸引消费群体。动漫游戏作品的特点很多,包括情节、画面、游戏性等等,消费者所关注的地方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尽可能多的提高动漫游戏作品的吸引力,必须具有严谨、合理、形式多样的人物形象设计,从而满足各类喜好的消费者的需求。在游戏《使命召唤》系列中,玩家群体非常大,不同玩家对游戏的体验需求也不同,有的受到游戏中历史性的事件和情节的吸引,有的则更注重游戏人物的操作体验。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应当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结合作品的整体情况,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其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并不单单指动漫游戏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也不局限于画面和游戏操作中。在动漫游戏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能够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电影作品、手办、模型等都会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例如,《变形金刚》本来只是漫画作品,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一再创下票房纪录,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青睐,其中擎天柱、威整天等角色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相关的一系列玩具作品也得到大卖。其三,除了吸引消费者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外,良好的动漫游戏人物形象设计还能促进行业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动漫游戏产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动漫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的人物形象为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动漫游戏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考虑到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审美,综合多方面文化因素,保证人物形象设计的质量。
作者:王博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东瑞.学术杂志[J].学术论坛,2014,05.
关键词:表演;角色;理解;塑造
一、引言
表演是就是对所需要塑造形象在舞台上的有效表现,这种表现就是需要对人物角色进行有效理解和塑造,因为只有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塑造,演员才能进一步掌握所需要表现人物角色的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可能是造型方面的,让人一眼就看到记忆犹新,也可能是语言方面的,让人听了记忆深刻,又可能是肢体方面的,让人看了完全记住这一人物形象。换句话说,表演艺术就是需要对角色进行充分的理解,进而有效塑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角色,这样才能使得观众记忆犹新[1]。
二、角色理解和塑造的重要性
(一)角色理解和塑造是构建人物特征的有效途径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得到很多的人的认可,我们可以回顾国内一些经典的电视剧人物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就是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六小龄童在进行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过程中,下了大量的功夫,进一步抓住了猴子的最为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加之在造型上的特塑,一个成功的孙悟空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角色理解和塑造是最为基本的表演要求
一位表演大师说过,塑造人物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到位,这是表演的基本要求。塑造人物需要抓住其特征,再进行有效扩大,这样才能实现人物形象的有效放大,提升观众对其表演基本诉求。没有将人物形象塑造出特征的演员是对观众的一种懈怠,没有将表演艺术进一步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是我们表演的基本要求之一。
三、实现有效角色理解和塑造的具体措施
在《女士们的游戏》这一话剧中,有一对姐妹,妹妹在快要结婚的时候,自己的未婚夫跟自己的好朋友跑了,妹妹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就和姐姐一起将自己的好友杀死,但是未婚夫并没有回到自己身边,于是妹妹的性格进一步发生扭曲,她与姐姐开始了进一步阴谋,这一人物的塑造就需要对其心理发展变化进行有效梳理,妹妹的未婚夫没有跑掉之前,杀死自己的好朋友之后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人物的性格都是发生的较大的变化,这一人物性格的把握就需要进一步突出不断的变化。具体来说,如何实现表演过程中,人物角色的有效理解和塑造,笔者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一)对剧本中的人物做足功课
成功的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需要进一步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地了解,通读剧本,理解人物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变化,同时需要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对这一人物的有效理解,在观察生活中与剧本人物角色比较类似的人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把握,在人物性格把握过程中,一些细节将直接决定他们对人物的有效理解和塑造。因此需要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过程中的细节个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
(二)剧本人物理解到位
人物的理解和塑造需要全方面的开展,一个基本很强表演能力的演员需要从造型、言语、动作、甚至眼色表现出的一些内心矛盾和变化,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拓展人物形象的特征化。例如一个抗日期间的土匪形象塑造就是需要从上述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理解,首先在造型上男性土匪可以通过纹身或者是更为凶悍的发型呈现一个土匪形象,在言语上需要表现出一个没有什么文化、战斗经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动作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有效认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等动作细节将进一步勾勒出一个典型的土匪形象。因此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和塑造[2]。
(三)人物重点特征突出表现
现代的观众对电视剧、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不断提升,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不需要将一个人物塑造的浑身上下都是特征,这种过多的人物特征就等于没有特征,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剧本中任务的重点特征,从一个点直接击中观众的关注度。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切合实际生活,同时在表现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随着现代观众品味提升,演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人物的有效理解和塑造,实现更为突出的人物性格,实现角色与时代同步、与故事发展平齐,这样的人物角色塑造就需要演员充分认识剧本,具备生活经验,将其人物特征有效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 设计者 色彩
人物形象主要是由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这两个部分统一构建而成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一种完美而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设计主要是对人物个体的外在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人物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精神气质以及个性魅力。色彩在设计工作者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出色的色彩设计是和人物个性以及气质相互联系起来的。色彩所具有的基本属性能够传达出色彩的性格特征,而色彩的冷暖、明暗与艳浊等均具备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性含义,且这些含义和相关人员的性格心理特征能够保持契合。有鉴于此,设计师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人物精神气质以及性格特征,合理地把握好色彩。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个性化设计原则
个性是一种人先天具有且经过后天磨练而产生的独特性格、气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每个人的魅力正是依靠个性加以展现的,个性也就是个人形象的突出代表。比如,一想到卓别林,就会想到他的小胡子,这一形象已成为了个性化的符号。所以,在设计个人形象过程中,应当强化自身个性特征,将属于自身的独特形体特征、肢体语言、思考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外加以展现,让人们尽管能够记住你。可见,最富有个性化的形象将会成为人所具有的独一符号,使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整体性设计原则
人物形象设计要切实遵循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理念、行为与视觉上的整体性,人物形象设计理念是其中的灵魂,向行为与视觉设计方向不断扩展,以上三者彼此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总体。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设计时将重点放在对外观所进行的设计上,却忽视了行为设计以及思想升华,这肯定会降低人物形象设计的总体表现力。二是人物内心活动与其对于周围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由于人物形象设计是对个人形象加以改变与再创造,肯定会引起理念转变以及重新进行定位。人物形象设计将个人理念切实转化为外在行为以及视觉上的表现,这些均需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让人物形象以整体性概念出现。
(三)协调性设计原则
协调性主要是指有机整体中子部分的相互协调,这是通过各子系统彼此配合与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因而具备了十分深刻的内涵。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协调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外观协调,比如,化妆与服装搭配等的相互协调,要依据个人自身条件来进行搭配,让人能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有效弥补自己的缺陷,实现协调美之目的。其二是行为举止协调,这是指行为和思想上保持一致,从而体现出个人形象的最理想效果。当然,人物形象设计假如只注重协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努力促进和谐,让人物形象设计与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保持一致,以实现和谐美。
二、人物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和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早在19世纪的法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处在萌芽阶段。实施全面人物形象设计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物形象设计运用对个人外表所实施的重新修饰,融入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礼仪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让各类因素在整体中得到协调表现,让整体达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良好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又增添了自身的个性化内容,是社会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在如今的实际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是通过人的外在形象来决定是否值得与其进行交往与沟通。因此,对人的认知,往往取决于其外表形象设计,而人的外表形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时,服装、化妆、配饰等均无法离开色彩。所以说,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色彩是展示人的个性的关键环节,也是施行外表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
三、设计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把握色彩的思路
(一)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冷暖
色彩的主要属性由色相、明度及纯度等三个部分组成。色相为色彩的最基本相貌,是某一色彩有别于其他色彩的重要标志,和色彩名称直接相联,比如,红色、黄色与蓝色等。色彩相貌和色彩冷、暖感觉直接相关,红色、橙色和黄色等属于暖色,而带有黄色味道的黄绿色、丁香紫色等颜色也给人们带来较为暖和的心理印象,这些色彩系统称暖色系。同时,以蓝色为代表的颜色被称为冷色,给人们以遥远与寒冷之感觉,一切具有蓝色味道的蓝绿色、深紫蓝色等色彩则被统称为冷色系。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之时,只要能区分出冷色和暖色,就能了解其性质与差异,并妥善处理其相互间的关系。一切具有黄色意味的暖色调都显得热情而活泼,因此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时把具备温暖、运动、活力、发展等心理印象的暖色系使用到相关人士身上,就能将其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产生理想的造型。一切带有蓝色意味的冷色调显得低调而内敛,因此可以将具备冷静、理智、平和、倒退等心理印象的冷色系使用到相似性格人士身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类人群的性格特点,实现较为理想的色彩搭配设计成效。
(二)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明暗
明度也是色彩十分重要的属性之一。明度主要是指色彩的明暗度。一切感觉到明亮的颜色均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白色,而感觉到深暗的颜色则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黑色。蓝色加上白色成为浅蓝或者淡蓝,红色加上白色成为粉红或者淡粉,以上色彩具有了比较高的明度值,因此可将此类型色彩统一称之为明亮色调。由于以上色彩为纯色加上不同白色来进行转化,所以也就具有了一致的心理象征意义。可见,明亮色调的象征意义源自于白色。比如,我国的观世音菩萨均披白纱,象征着初始和美好、理想与希望,而一切内含大量白色内容的明亮色调同样具有以上象征意义,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明亮色调人士一般都是那些具备美好希望的青年人群,性格特点是对未来充满希冀,觉得今后充满了无限希望。纯色一旦加进黑色就会变得较为暗沉,例如,纯红色如果加进了黑色会成为暗红色或者枣红色,而橙色一旦加进黑色就变成咖啡棕色或者深咖啡色,故此类色彩被称之为深色调或者暗色调。暗色调都是纯色加进程度不同的黑色而产生的,所以也具有一致的心理象征含义。暗色调的主要心理象征意义源自于黑色,象征着神秘、郁闷与尊严等。所有物质在消亡之后都会变成黑色,因此黑色又和虚无、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暗色调给人以高贵、稳重的心理印象,另一方面则会让人觉得沉闷、僵硬与缺乏生趣。所以,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暗色调的人士主要是具备稳重、成熟、尊严等性格的,能够很好地把暗色调色彩的正面意义加以阐发,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一旦混淆了暗色调和明亮色调间的区别,把暗色调用于适合明亮色调的人士身上,那适合于明亮色调的人士就会展示出暗色调所具有的负面含义,显得十分沉闷。同理,一旦把明亮色调用于暗色调人士身中,则会出现轻浮与愚蠢等不良印象。有鉴于此,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假如错用了色彩群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和谐感,以至于还丑化设计师所设计的对象。
(三)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艳浊
色彩的第三个基本属性则是纯度。纯度主要是指色彩所具有的饱和度,即鲜艳度。高纯度色彩尚未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显得明亮而鲜艳;低纯度色彩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所以也就变得不够纯正与饱和了,尤其是在加进灰色之后显得极其混浊,因而低纯度色又被称之为为浊色。纯色调由于纯正而艳丽,故被称之为鲜艳色调。高纯度、鲜艳色调色彩群代表了活力、动感与饱满等,在设计者进行人物形象设计时主要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此类型人士主要具有精力过人、个性鲜明等性格特征。纯色由于加进了黑、白、灰等颜色而变得浑浊起来,其心理意义源自于灰色。灰色作为黑色和白色的中介,是一种黑、白间的过渡性色彩,因此,灰色显得顺从而又缺乏个性,让人们觉得郁闷而压抑,比如,灰尘就让人感觉到肮脏。灰色的象征意义会影响到全部浊彩群,所以,浊色不管什么具体颜色,往往会给人们以安静、陈旧和单调之感觉。设计者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浊色调人士主要具有宁静、保守及懦弱等气质特征,同时这些人也无法适用于鲜艳色调。一旦用鲜艳色调加以体现,就会让人觉得慌张而愚蠢,甚至产生弄巧成拙的反面效果。当然,假如把浊色调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就会显得精神颓废。可见,对不同人士实施形象设计时一旦外在形象和其内在气质不符,不仅难以展示其内涵,反而会被曲解甚至被丑化,和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
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可谓是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某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物形象的好与坏,能够通过很小的侧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以及当时人们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人物形象设计是否取得成功,主要是看设计者对色彩之选择与把握是否恰如其分。有鉴于此,必须在对色彩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设计人物的个性特征灵活地加以应用,才能让人物形象设计展示出更为出色、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实现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邢庆华:《色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日)下川美知:《色彩营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赵漫飞:《个人形象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科技信息(科学科研)》,2008(23)。
关键词: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人物形象 多重性
引言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运用正面人物形象和反面人物形象,将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等人物进行详细地描述,使人物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展现了《威尼斯商人》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性。
一、《威尼斯商人》的概述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产生很多优秀的人文主义戏剧作品,对于促进人文主义不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莎士比亚作为杰作代表,他的《威尼斯商人》对后期戏剧作品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在《威尼斯商人》中,金钱是贯穿全文的永恒主题,以金钱为故事发展主线,从各个方面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鲜活,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从而仔细揣度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等人物形象的代表意义。《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典型的戏剧作品,文中主要讲述的是来自威尼斯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完成婚礼,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个人原因,对夏洛克心存记恨,因此,假意不收安东尼奥的借款利息,但提出在规定期限不按时还钱,则要割掉他身上一磅肉作为偿还。安东尼奥由于商船出问题不能如期偿还欠款,被夏洛克告到法庭,因此,面临着割肉的危险,为了帮助安东尼奥脱离险境,鲍西亚假扮律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赢了这场官司,最后以夏洛克败诉、财产被没收一半结局。
二、《威尼斯商人》中人物形象多重性分析
莎士比亚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人物形象的影子,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赋予文中人物多样化的特征,使人物形象具备了多重性,下面就安东尼奥、夏洛克和鲍西亚为文中代表人物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多重性。
(一)安东尼奥的多重性
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是资产阶级商人的代表,具有典型意义,莎士比亚首先赋予了他良好的品行,讲义气、重友情、正直等,为了朋友可以去借高利贷,面临死亡可以坦然接受,使安东尼奥几乎具备了正派人物的所有优点。然而,莎士比亚在形容安东尼奥帮助朋友、借钱给朋友的时候,却用了讽刺的语句来形容他如果不借钱给朋友,比花掉他所有的钱心里更难受,从侧面反映出了安东尼奥要强的性格。在帮助朋友方面,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具有侠义、乐于助人的精神,因此,在他朋友的印象中,安东尼奥是一个高尚的人。
文中提到与金钱相关的话题时,都会很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安东尼奥看中友情的同时,安东尼奥的商人身份也不可忽视,作为《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奥的财富是通过从殖民地搜刮获得的,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性,所以,安东尼奥同样是一个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商人。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怨恨安东尼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安东尼奥以自己的身份为先天条件,从各方面对夏洛克进行侮辱和迫害,给夏洛克带来了巨大人格尊严伤害,从而在借钱这件事上激发了两者之间长期的矛盾。在进行诉讼辩解时,鲍西亚等人不仅想挽救安东尼奥的生命,还想剥夺夏洛克的财产,这充分体现出了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共同点,都很看重金钱。
(二)夏洛克的多重性
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在多部人文主义作品中,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典型作用,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使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具备了多重性。虽然,莎士比亚将夏洛克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具有冷酷无情、吝啬、自私等性格特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叙述夏洛克的犹太人身份给他带来的不公平待遇,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因此,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背景特征。在这部戏剧中,夏洛克和安东尼奥最深的矛盾还是出现在金钱上,同样是借钱给别人,安东尼奥不收取利息,使夏洛克放高利贷的利息被迫降低,给夏洛克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夏洛克以放高利贷为生,导致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亲情和金钱相矛盾的时候,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利益,使夏洛克贪婪、自私、无情的多重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读者脑海里。
在莎士比亚强烈讽刺夏洛克的贪婪时,夏洛克的犹太人身份受到了严重歧视,这是欧洲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孕育的悲剧,导致西方大部分人对犹太人都充满深深的仇恨。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同时具备了残酷、冷血和聪明、爱妻等特点。在这中间,莎士比亚为自己找到了倾诉的方式,在表达愤恨的同时表现出了对犹太人的同情,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了莎士比亚对当时现实社会的看法。因此,从全文叙述来看,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具备的多重性是长期社会不公平待遇形成的,在人文主义思想的长期发展中,是一个争论话题较多的反面人物。
(三)鲍西亚的多重性
鲍西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被看作重要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戏剧情节发展,是比较完美的一个关键人物。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鲍西亚被描述成一个机智聪明、才华横溢、大胆的女性人物代表,具备了普通女性多情、温婉、美丽、动人的特点。在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法庭诉讼中,鲍西亚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完美地表现了自己的聪明机智,以不让安东尼奥流血为诉讼理由赢得了官司,使鲍西亚的正面形象得到了升华,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时期的女权主义特征。但在鲍西亚择婿这件事上,鲍西亚没能脱离父权和夫权的操纵,使鲍西亚的命运呈现出无奈的特征,以至于鲍西亚在巴萨尼奥面前用“没有教养、不学无术”等词语来形容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鲍西亚的不自信,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法庭诉讼的过程中,鲍西亚只能身着男性服饰、得到男性朋友的帮助等,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男权至上的特征,让鲍西亚作为女性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从多个方面着手,引起读者的共鸣,完整地描述现实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使《威尼斯商人》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
结语
总之,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不是纯粹的恶性或者善性,在具备正义的同时,也拥有不完美的缺点,甚至恶行,使人物特征具有鲜明特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威尼斯商人》作为莎士比亚讽刺喜剧的杰出作品,戏剧化的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使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充分展现出来,对后世人文主义作品造成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晓青.莎士比亚与中国[J].湖南社会科学,2010(01):145-149.
[2]岑莉.《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8):143-144.
[3]哈利.列文,王立,铁志怡.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多样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31-139.
[4]袁爱国,杜少凡,倪岗,王培斋.“发现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12):50-53.
一、初读文本,理清情节,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任何文学类作品,感知文本是最基本的一环。像小说这类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更不能例外。要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首先要让学生初读文本,理清主要情节。在初读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这需要学生基本能复述小说整个故事的情节。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化发展的,理清情节,就等于初步感知了人物形象。
2、注意情节中重大或特殊场面描写。人物形象的特点就是在一个个场面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因而,抓住这些场面去分析人物,就可以直观地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任何人物形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对人物个性的描写,即言行举止要符合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因而,分析人物的形象就必须细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解读人物。
语言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去拜见贾母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问姊妹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只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林黛玉可曾读书时,林黛玉回答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细读黛玉前后不一的回答,再联系到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我们就明白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个性。
动作描写。葛朗台在弥留之时,教士把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放在他面前时。似乎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而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把十字架抓在手里。在分析葛朗台形象时,细读“抓”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感悟出葛朗台见钱眼开,要钱不要命的贪婪形象。
外貌描写。《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可谓是浓墨重彩。“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集珠宝于一身的打扮”显示她的华贵与得势,也暗示了她的贪婪俗气。容貌细致入微的描写“三角眼、吊梢眉、含春威不露”也显示出她的心机和狡黠。
心理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这样一段:“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细读这段心理描写,可以看出鲁提辖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他想,一但遭遇官司,就没人送饭,还不如早点撒开。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充分体现了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
三、悟读小说的人物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的时代特征产生的人物形象有所差异。小说的中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因而分析人物总是跟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时。联系背景知识,多体悟小说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小说,读懂小说。
例如,鲁迅先生《药》的背景是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所以整个社会下层人民都处于愚昧的状态中。这样的社会,下层人民无法和革命者形成共鸣。在悟读本文中的隐性人物夏瑜时,联系这个背景,我们看到夏瑜的悲剧就不仅是当时革命者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社会内含。
关键词:戏曲;人物塑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38-01
一、戏曲剧作的传统艺术手法
创新戏曲人物塑造方法,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戏曲剧作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特征的传统艺术手法。传统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传统戏曲剧作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以情感描写和行当差异来刻画戏曲人物的形象。
戏曲中的人物情感的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是戏曲不断产生矛盾并推向的基本原因。以情感来描写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人物相关的方式来刻画人物的精神与性格特征。
戏中人物行当是刻画不同人物形象塑造戏曲人物的传统方法。由于行当的不同,不同的戏曲刻画塑造了一大批生动多彩的艺术形象。但传统戏曲借助行当塑造人物也并非一种行当塑造一种人物,而是一种行当可以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
二、创新戏曲人物的塑造方法
戏曲人物的人格特征源自于其自身的生活以及创作者的生活背景。创新戏曲人物的塑造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深刻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塑造戏曲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是塑造戏曲人物人格特征的基础。在与“梅花奖”获得者陈乃春、曾静萍、王少媛以及交流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对戏曲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对于戏曲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丹青魂》中主人翁吴道子为例,扮演者陈乃春就是在深入把握吴道子内心活动基础上,对戏中人物塑造的恰到好处。《丹青魂》可称得上一部心理剧。从“识贤”、“迫贤”、“恐贤”、“嫉贤”至“害贤”、“救贤”的场面发展看,是外部情节和心里变化的双重结构,而直接推进外部情节恰好又是吴道子的内心活动。扮演者陈乃春深感心里技巧的重要性,借用戏曲中不多见的幻觉、迷幻等技巧提示人物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剧中有一场吴道子在鉴于受刑的戏,怎么样表现吴道子此时此地的心里呢?陈乃春采用了许多毯子功,如“窜毛”、“僵尸”等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吴道子当时备受煎熬的心情。
二是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也是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李氏的扮演着曾静萍也提到了对人物性格特征剖析的重要性。在这个女主角的性格表层,她和许多戏中聪明、美丽然而又极其不幸的女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至李氏窥破董生的内心矛盾后,反复机智地他,对他采取某种调侃、嘲弄、甚至引诱的姿态时,她似乎相当大胆,许多功能动作都有生活化的痕迹,并揉合了许多的舞台动作,如脱鞋那一场面,就是运用了一系列舞蹈动作,恰好表达李氏当时的复杂心理及性格特征。
三是深刻体验人物情感,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展开联想、让作者或扮演者有如身历其境的情感体验是素质戏曲人物形象的关键。歌妓柳彩珠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然而贪图富贵,她是国丈最宠爱的女人――《真假公主》剧中的假公主。剧中描述北宋末年,微钦二帝及嫔妃人等被擒金邦,亲女小凤目睹不堪忍受凄苦投入金将怀抱的韦氏(赵构之母),惊羞出逃跌入深谷,国丈启用貌似小凤,聪明过人的柳彩珠冒名小凤公主,进献给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柳彩珠自视计谋得逞时,小凤出现,此时赵构又迎回韦太后,柳彩珠以为事已败露,后悔难当,哪知韦太后恐丑事外扬,竟认假做真,假公主柳彩珠惊喜万分,正当得意忘形之际,被人揭穿,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笔者作为柳彩珠的扮演者,对柳彩珠这一角色进行大胆的想象。笔者在细思剧本后,为这一人物的出场心理做了一个设想:国丈为了争权斗势心烦意乱,而作为他最宠爱的歌妓,一定会在这一刻使出浑身解数来取悦于他,她应该用什么方法呢?一杯酒?一曲清唱?还是一段独舞?……最后笔者决定运用长袖表演方式来辅助这段舞蹈的创作。因为柳彩珠属于花旦行当,花旦用长袖表演是比较少见的(长袖一般常用于青衣与闺门旦),可柳彩珠是一个歌妓,特定的人物应该可以特别的处理,她面对着国丈而背对着观众出场,由慢而快的叠步使她迷人的身段更加婀娜多姿,且对国丈秋波频送,期望构筑他的心神,使其忘却烦忧,这段长袖舞我依据人物性格、情绪的需要进行了动作想象:三个转身后“横抛袖”亮相,续之是两边的“平推袖”后转“外绕袖”,由“立圆里外片花”变为“弧线扬袖”后定形演唱,这样,一个以色艺取乐于人的歌妓形象变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综上所述,戏剧塑造人物形象,应从生活出发,真切,整体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既注意借鉴传统戏曲分行当写人物的方法,又要注意吸收当代各种艺术刻画人物技巧,要善于通过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刻体验,来不断创新戏曲人物的塑造方法,也才能在复杂中求单纯,丰富中求主体,变形变神,空灵活脱,使人物在戏曲舞台上“活”起来。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依靠台词、言行等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集轮廓、造型、质地、色彩及风格等多种因素来表现整体人物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
形象设计;人物塑造;影视
影视人物塑造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视人物塑造是将表演者代入剧情的重要手段,拉近表演者与剧情人物的距离关系,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欲望,加快表演者进入角色的速度。其次,影视人物造型是体现影视作品人物性格、人物特征、所处环境以及人物形象要素与剧情紧密联系的关键。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镜头语言表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影视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形象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形象设计进行剖析,解读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形象设计的概念
广义上的形象设计从服务对象上划分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及产品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是针对个人与生俱来的人体色基本特征和人的面部以及身材、气质及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综合因素,通过专业的工具,测试出符合人物形象的色彩、服饰,树立人物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概念上分析得知影视形象设计的主体则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主要依托影视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个性特征对表演者进行外观上的改造。
2形象设计作用于人物塑造的因素
2.1服装服饰造型的作用
2.1.1服装服饰造型反应人物身份及地位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着装基本判定此人的社会地位,影视作品创作也同样适用这个规律。影视剧中人物地位身份的表现除了言行表演外,服装服饰造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古装剧中不同等级的人物服饰造型的差别,武侠剧中刀客、剑客、侠客等的服装差异。用服装服饰表现影视人物身份地位差别的影视作品,《红楼梦》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服饰上的精致、多样与林黛玉每次出场的简单、单一的服装服饰造型形成了鲜明对比,观众可以通过服饰切实感受到二者家族地位的差别,二人身份地位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为后期二人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服装服饰造型衬托人物性格和处境
服装服饰对影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极其明显的。值得一提的是周迅版本的黄蓉形象,其服装造型是由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设计的。他在基于原著中黄蓉人物的性格设定上,加入了时尚元素和创新设计理念,不仅使黄蓉的古灵精怪跃然纸上,表现得活灵活现,更让人物形象趋于青春化、时尚化,符合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审美观。古装大剧《甄嬛传》服装服饰对人物形象设计中也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初期青春少女的甄嬛形象,前期明哲保身,中期初露锋芒的形象,后期高贵却不奢华的威严形象,通过服装服饰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化妆发型造型的作用
2.2.1化妆造型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化妆技术将一个原本在外形上和人物影视人物相差甚远甚至相反的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为剧情需要的人物性格,这就是化妆造型的神奇所在。这种重要作用常见于影视现代剧中。一个原本外形上安静贤惠的表演者通过化妆和造型就可实现与泼辣跋扈的形象相转换。例如,影视剧《陪读》中用一个典型的爆炸头就改变了表演者的人物性格。
2.2.2化妆造型生动地展现影视剧情
与其说是剧情发展需要,要求人物造型改变,不如说是人物化妆造型的改变推动了剧情发展,实现了剧情的展现。化妆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官效果,有利于将跌宕起伏的剧情顺利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随着造型的变化而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化妆造型通过对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拉近观众与影视人物间的距离。例如,讲述医院故事的剧情,观众可以通过人物妆容感同身受人物饱受的病痛折磨,化妆造型对人物形象的渲染可以更好地感染观众。
2.2.3化妆造型也有利于表演者酝酿情绪
表演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影视人物形象中,才能够体现出表演技巧,将表演者与影视人物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激发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化妆造型是可以让表演者尽快入戏,进行更加真实的剧情演绎的途径之一。
3结语
成就一部影视作品的因素有很多,除成熟的且有价值的剧本,导演演员的配合、表演者精湛的演技等外,形象设计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形象设计成就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形象设计除了本文以上介绍的,当然还有更多造型方法,无论是服装服饰造型设计,还是化妆造型设计,抑或是其他的造型设计,其目的只有一个,塑造符合剧情的影视人物形象。观众往往是通过这些形象设计而对影视作品形象有深刻印象,产生观看的兴趣。形象设计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完全掌握服装、化妆技术等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及审美观,同时还要适度掌握影视作品的基调,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需求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化与民族化;人物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0-01
一、国际化的重要性
起初,国际化这个词隶属于经济领域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趋于国际化,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既有内部的变化,又包含外部的变化,既有横向变化,又涵盖纵向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具有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但是怎样使之既能适应本国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上的发展形势,而且能在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则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以上看来,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确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总体来说,实现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要保持:面向世界,取之所长,立足民族,多向发展。
二、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必须要面向世界,从其他国家吸取先进的理念,汲取别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第二个方面主要指的就是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一定要立足于民族根本,发扬本土特色,进而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得到别国的肯定。
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基本途径,同时这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表层现象,而第二个方面则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根本和内涵,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深层次意义,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国际化的目的就在于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并且运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发展创新,之后把新思想、新理念推向国际。然而现实是比较残酷的,就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现状而言,很难找到好的汲取外来理念和思想的途径,把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展现给世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将我国与国外的一些职业性组织或是专业建立国际性联系,创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就需要我国相关从业人员通过外事机构参加欧洲先进国家的相关活动,比如一些时装周等。
三、民族化的定义
国际上对民族的定义很多,普遍认为,民族是在同一部法律之下,由一个立法机构代表人们的联合整体,它是具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整体,斯大林认为,所谓民族,指的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经济的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其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心理认知。从根本上讲,所谓民族,其核心内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性特征,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指的就是使形象设计具有本民族的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在任务形象设计的国际交流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本点,以促进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尚性为最终目标,对别国的理念进行筛选和创新改造,让这些理念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理论和制度,使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和民族化高度融合,既具有统一性,同时还要具有独立性,从而使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是民族化的主要手段,所谓国际化必须要具有开阔的视野,面向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经过细心挑选,从而选择出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理念和方法,民族化则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原有的传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站相处本土特色和民族本质,只有将国际化与民族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要想使人物形象设计得到长足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总结: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国,要想使之发扬光大,就必须要具有民族化的内在要求和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并且需要高度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绝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人物形象设计的卓越成果,进而实现推动中国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阳荣威.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