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课的核心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科学核心素养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强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表现与有效途径。在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科学课和校园科技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核心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开展思考与想象,跟随教师的脚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产生紧张的心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总是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进行被动地学习,形成了紧张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学科教学,不需要刻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素养而不是应试技能。并且提出质疑,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形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教师的讲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联合学校各部门,组织开展好丰富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央视有一档热播的节目叫做《奇思妙想闯七关》,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过关的模型,在其中利用众多的科学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关开启一个开关,模型就能自动的到达最后一关,达到终点。教师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妙,展开想象,运用科学原理设计成可行的模型。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养成,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学生对新事物产生认知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教师要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前提来培养创新思维。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进行天体运动的学习时,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营造一个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间,展开想象,仿佛可以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个科学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与之相似的多种模型。一旦创新思维得以养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再不是难事。

4结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腾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要分析好客观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切实地养成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78

科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科学更加注重对于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极其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需要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这才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和目标。

笔者认为科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关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准备优化的实验器材

好的实验器材是学习科学的利器,只有将实验器材利用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准备了不恰当的器材,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化学(变化)课,课前要准备充足的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能动手操作并观察变化的状态,从而了解到两者混合产生的变化;《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还知之甚少,因此不同的材料对于这个实验至关重要。在上课前,需要反复实验寻找合适的材料,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也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后能试着寻找原因,从而慢慢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究

三年级刚接触科学,学生对科学的前概念来源于生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开展学习探究。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过渡到科学世界,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月相变化》这一课,让学生每晚观察月相,在生活中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月相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小开始画月亮,听月亮有关的故事,玩月亮婆婆的游戏。科学课揭开了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了解月相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明白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科学真理的世界,很多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凭空猜测出来的,以此奠定学生树立科学概念的基础。

三、开展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欲望的带领下积极探索。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是课堂内容的前提,为更好的开始学习铺路,也可以是课本知识的衍生,巩固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对科学有进一步的感悟。

《点亮小灯泡》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探索课。老师可以将这一内容留在课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摸索,课堂四十分钟对于探究而言过于短暂,仓促的探究会让学生减少对于探究的乐趣。因此,将必要的课堂探究活动转变成为课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还能有充分的摸索时间,从而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课也能成为一节很好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掌握如何骑自行车的良好时期,将这一课放在课外,让学生围绕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展开观察和探究,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行车上真真切切的存在,这么多简单的机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辆自行车,这是机械之美,是科学之美。学生能不为此心动吗?

四、给学生开放的探究课堂

课堂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包括实验场地、实验器材,以及老师对学生课堂思考的真正放手,不再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结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互相质疑、互相解决问题。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若在教室中进行会影响教室的整洁,不如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搬至花坛,在土壤边进行。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大胆展开实验的探究,对土壤中的物质进行细致专心地观察,回到课堂再进行总结,教学效果甚好。这就是开放课堂的魅力。《宇宙》这一单元中,很多是对于宇宙概念性的掌握,与其老师独自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如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前布置分组作业,分小组在课外寻找宇宙相关知识资料,做成PPT,准备文字资料、图片或者视频等,课堂上为同学介绍小组成员共同学习了解的宇宙知识。这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查找筛选合理的内容,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也让其他学生听讲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此,学生在一教一学中掌握了知识,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胆识,增强了小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开展发明创造比赛

学生的思维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学习的深入,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开始尝试一定的发明创造。顺势而为,给学生一个展示发明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发明创造比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树立信心。

《运动和力》单元,让学生使用各种力让小车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等都能让小车动起来,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立刻跳动起来。动用身边的各种方法,问老师、问家长、问书本,能想到的都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以及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

六、推荐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

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已经扩展至科学课本之外。这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是最恰到好处的。科普类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科学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让所学的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让学生从这些科学的知识海洋中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拥有更系统的理论支撑。

《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书籍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书籍中,他们能感受科学的奇妙和力量,了解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让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各类百科全书更是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知识,从各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是学生在科学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

第3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 拓展性 探究

正文:

目前科学界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因此提升科学素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

就小学科学而言,《课程标准》也把小学科学定位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我想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科学素养是一项大工程,这个工程中必须有科学课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辅助。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它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深广度等方面加以拓展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训练等方面加以强化,同时可以满足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本学科的真正需求。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学校的现状

在小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阶段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结合课程安排,拓展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1、整合专题型探究:如四下《食物》单元教学的尾声可以安排与饮食健康或养生有关的知识,既拓展了生活经验,又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做了一个提升,让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2、课外延伸型探究:有些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而学生又有很大兴趣,教师就可顺势布置为课外延伸探究内容。如对凤仙花的种植、养蚕等需要较长时间的动植物观察饲养活动及天象观察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者集体种植养殖,摆放在班级生物角,以供师生可以实时交流。

3、科技制作类探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学有所得又有所创新,五六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科学小制作、学生往往跃跃欲试,可在课堂上讲清原理要点后,作为课外作业,小发明探究活动,如五上《光》单元的制作潜望镜,除了学具中提供的材料,提倡学生其他材料如牙膏盒,PP管等做出别具一格的潜望镜。五下《沉浮》单元的制作一艘船,可以用多种材料制作帆船,气垫船,货轮甚至航母。六上《简单机械》单元制作小杆秤。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1、组建生物角。核心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无法完成目标,因此必须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中段学生来说,班级的“生物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小饲养(养一些金鱼、小乌龟、蚕等)、小种植(比如凤仙花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有力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完成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务。

2、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标准》中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博物馆、科技馆应该成为学生拓展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核心科学素养的培养仅仅靠40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40分钟很快过去,还有那么多的疑问,争议,针对这种情况,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回家后继续探索。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还要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二、拓展性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教师专职比例低。各地学校的科学教师专职比例较低,尤其是农村小学,而城区小学虽有专职教师,但课务较多,对开展拓展性课程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课程设置不连续性。有些学校对拓展性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连续性,时而设置,时而取消,这样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积累。

3、拓展性课程不够系统化。由于大多拓展性课程都零散,相对独立,而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课程化,对课程的编写和实施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

三、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展的建议

1、精心准备,有效指导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体现指导性,学生的拓展性活动更是如此,切记“放羊式”的随意收放。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可采用“积分”奖励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活动能坚持下去。在拓展性活动前,提供可行的方法或计划,为学生的观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整理。

2、结合各区当地的比赛项目,设置课程内容。

趣味实验,科技制作,船模航模,Diy机器人,电子科技等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趣味实验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可以是个人的,小组合作的,甚至是大型项目。例如《小学生神奇实验》《77*2个经典科学游戏》都可以作为参考书籍,大型项目如大型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雪糕棍等都曾在我区开展过,内容不错,很受学生欢迎。

3、学科前沿知识的传递。

教师要适合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学习就会落后,更不上别人的步伐,小学生也需要不断接触尖端科学领域发生着的变化,例如2015年流行的3D打印,高科技发展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脑电波控制机器人等。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其思维、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而传统课程设置面较窄,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必须通过个别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来培养学生肯定自我、创新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学生合作、动手、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我们也相信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启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4篇

本次向全市学校征集“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材料,旨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研发、引领及服务作用,提升中小学办学特色和水平,梳理和呈现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新成就和新成果,整体展示我市中小学校的新形象,为广东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贡献深圳经验,是深圳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

“以科技教育推进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这一主题设计好,立意高,角度好,有利于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这个专题把科研力量、教研力量、学校力量以及高端专业媒体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组织创新、平台创新、呈现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范例,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

所选择的区域性与学校性的科技教育经验材料,均体现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有独特性、实践性、先进性、突出特色创意,各成体系,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色。

一是科技教育校本模式创新特色。有的学校能够更新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内容与科技教育内容整合,如语文课程开展奇思妙想作文、科学课程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音乐课程开展科普音乐剧、英语课程开展科普英语演讲、数学课程开展建筑设计活动、信息课程开展电脑设计活动、环保课程开展废物利用活动等等,开发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

二是科技教育校外模式创新特色。科技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的学校让中小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博会、科普基地、奇特地貌等,向科学家学习,向技术专家学习,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三是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特色。如福田区设立2个科技教育教研员,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统一协调全区科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如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区青少年科技节、组建了深圳市首家集体业余电台、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 “广东省科普示范区”等,已经形成科技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

科技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意义,中小学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要整合利用校内、校外的科技教育资源,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要重视科学知识的选取,重视学生智力探究过程,重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第5篇

速记课程是一门探索快速记录语言和思维规律的学科,是高职文秘专业的基础课,它解决的是秘书工作岗位上的文字记录与信息处理问题,因而速记是秘书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速记课具有实用性,但过去的教学目标局限在速记知识与技能传授上,教学过程功利化,仅以提升学生速记速度为最终目标。而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文秘专业教学团队逐渐意识到:光是授之以“鱼”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自主获取速记知识与技能,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自身的书写习惯进行速记方法创新。通过速记技能的熟练运用与大胆创新,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自信,并将这种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品质发散到其他学科学习中,为实现个人的良好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获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较好地适应社会

积极主动是秘书人员的基本品质。秘书是因为领导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主动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提供辅的信息服务是其职责所在,因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本专业“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

速记是通过运用系统的、简单的符号及各种有规则的省略方法来达到快速、准确记录讲话、起草文稿和传导语言信息的目的的。?W生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些速记方法就能提高书写速度,并成为自身的专业技能。但如果机械地练习,相对枯燥,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当然希望在校期间能有一技之长,为自己的求职应聘增加优势。基于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我在开学初期,将速记在现实工作中的实际作用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直观感受速记课程的实用性,在学生心中种下“我要好好学”的种子。再通过秘书界的实际案例如沈安娜的故事,告诉学生,速记学得好不仅可成就个人事业,而且对保存、传承历史文献资料也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其次,制定学习记录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当看到自己的良好成绩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促使自己有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设计了速记测试记录卡,卡片上包括测试时间、测试文种、总字数、速记速度(即每分钟能记下的字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记录的准确率等要素。随着教学的推进,定期开展速录测试并在记录卡上记下学生每次测试的成绩,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速记技能提高的过程,这种积极的暗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地练习,并不断挑战自己。当然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是老师要控制好的,根据学期初学生的速度来设计训练材料的语速与文字渐近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我要学”的种子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茁壮成长。学生速记的能力随着平时训练数量的增多而逐渐提升,速度的提升又可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最后,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也不要吝啬表扬;相反,要极力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如有的学生的草书写得美,可以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这样既表扬了学生,又在班上树立了学习榜样;有的学生有好的记录方法和习惯,可以开展经验介绍会,既让记录快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又让其他学生进行会议记录的实战演习。总之,鼓励方式应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最大的鼓励和赞扬来自自身的实际运用。在授课期间,我设计过许多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调查,要求学生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边问边记,促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速记方法运用起来;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速记的实用价值和运用范围的广泛性,从而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速记课程中培养起来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品质,必将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是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职业发展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综合体,是能满足个体成功适应社会的必需品格。因此,速记课程应当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速记教学相结合,在训练学生速记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以本国文化瑰宝为荣的民族自豪感,才是针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活动,才是有助于学生适应文秘职业的需要。

秘书工作烦琐,人际复杂, 没有坚毅的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担当重任的。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美的仪表、美的服装、美的心灵。用这句话来要求秘书人员也是恰当的[1]。秘书是企业上传下达文件的“枢纽”,也是企业对外的“窗口”,秘书的言行举止及仪表仪态毫无疑问是职业规范的表率。从一位秘书的表现就能感觉得出其所在单位的品质特征,及其上司的品质特征,因此秘书应有良好的职业形象。

首先,要把速记训练作为锤炼品质的过程。速记是脑、手、耳三者并用的技能,用耳朵听、脑袋记、手指记录,三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很难将三者协调起来。尤其是一旦进入提速训练阶段,就更需要学生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才能攻克提速训练的瓶颈。要想汉字速记既好又快,就得在学习临摹时敏锐地观察范字的形态与布局,缜密地分析笔画的来龙去脉,果断地下笔模仿,静心沉稳地反复练习。速记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坚毅果敢、沉稳冷静等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其次,要把速记训练作为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汉字本身就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和发展的。书法又把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汉字快写借助的草书更是行如流水,变化多端。可以说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历史上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帖,其内容本身就是优美的诗文。阅读记诵原帖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与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有利于临写时气脉贯通。在指导学生练习快写草书时,可展示名家作品,如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的《自叙帖》等,引导学生用眼感受作品的章法布局和整体气势,用心领略从形质到神采的内在美,用笔实践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质与神采之美[2]。练习草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审美水平提高的过程。

最后,要把速记训练作为灵活变通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书法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协调,崇尚整体和谐,其中古人的“和为贵”文化哲理为处理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提供了智慧。在速记草书训练过程中,我一边讲解草书的运笔方法,一边结合秘书的工作案例,告诉学生,秘书的工作也应像草书的运笔一样,讲究疏密适宜,轻重互异,张弛有度;草书作品讲究整体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指简单的线条粗细一致,也不是单个字的重心平稳,而是笔画的参差错落、色调的浓淡搭配、运笔的充实留白、笔意的形断实连而达到的一种总体上的平衡,在注重笔画字体自身的同时,兼顾与周边的相处关系[3]。草书中的“和谐、平衡、包容”恰恰是工作人员处理好自身工作的法宝。秘书只有将秘书本职工作放到组织、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局中,才能胸有成竹,在人事处理上既能做到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变通。

三、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现如今,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烈要求。我国核心素养框架中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速记》虽是一门技能课,但也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功能。

第一,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尝试。为鼓励学生创新,我常以身示范,将我想到的点子哪怕是不成熟的,都与学生分享,试图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学生,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创新。并告诉学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曾说过:“创新是将现有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而出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原料、新组织。只要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并将其与我们的工作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总有一天,就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来。”[4]

第6篇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这门学科后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学过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能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不断掌握学习本学科的特殊方法,能在学习中作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科素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素养可分为四个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科学素养是指过程和方法等。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听、读、累、辨等过程搜集生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能够得以提高。

在我从事初中思想数学工作的十九个年头里,我发现学生能学会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基础知识去答题时学生就不会运用了。这个问题引起我很大很大的困惑,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学科素养去答题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我做了以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重视学生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基础素养的形成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的数学知识答题来表达,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基础知识和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老师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看书,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习本上书写过程,最后同组的同学交流书写步骤是否完整,小组派代表到板前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挑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又强化了数学学科的基础素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扎实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本身,还要让学生弄清楚知识是怎么形成的。我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坚持三个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容易懂、容易掌握和运用。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方法和情感是知识的提高和升华。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我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要养成看书的习惯,重视看书,这样学生有了过滤基础知识的时间,把基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学会潜移默化地迁移。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素养

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人文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可变的、暂时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产生,是持久的、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假如父母给学生留200元钱买本子,在本子够用的前提下,你如何买本子,且剩钱最多。这个函数是个减函数在课堂上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言、回答问题,用知识作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去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数学这门学科虽然是自然科学,但它很贴近生活,经常需要学生去联系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老师,我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问题关注。例如我们如何节约电源、生产原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的生活。定期我让学生搜集书籍去找有关气候的变化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制作统计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让数学知识为人们服务,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价值,数学并不是公式和很难的习题,它也是有温度和感情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三、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老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研究一个专题,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组合,让他们重新构建知识,继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为了解决问题,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我在讲《条形统计图》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状况和理财方式,以及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和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理消费观念,节俭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它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四、注重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7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主题教学;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0-01

我校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改工作,高中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是指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要素,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二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在一般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信息意识与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高效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性地应用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信息及其特征”一节时,不能简单地谈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而应把信息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分析信息的基本传输过程给学生讲透,或者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并确立主动关注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信息特征有感性认识,教师并能针对实例进行分析出典型的特征,及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的信息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应用,更应该把握好教材思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意识。

二、采用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采用主题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探究合作与创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实践或创新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先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然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鉴别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第9篇

一、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高中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第10篇

实验一:不借助双手的力量,你是否能站起来

1.让学生按照常规的做法,起立坐下,感觉很容易。

2.实验要求:一人双脚着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人用食指顶住他的额头,防止他身体向前倾斜,猜测一下不借助双手的力量,坐着的人能够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能不能站起来?

4.两人一组做实验。

发现问题:有的同学能够站起来。

分析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端坐,双脚太靠后,或者双臂用力了,或者前倾了。

5.纠正规则后实验:必须坐端正,否则不符合要求,继续试验。

6.实验现象:站不起来。

7.讨论问题:说说为什么?

8.实验结论:因为重心在脊柱上,按照实验要求,无法移动到小腿上,所以无法站起来。

实验二:看谁能吹灭蜡烛

1.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漏斗、瓶子、木块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学生猜测:部分学生认为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有的学生猜测隔着什么也吹不灭。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

5.讨论问题: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蜡烛,而隔着木块、书本等吹不灭蜡烛呢?

6.实验结论:学生说:对着圆形的瓶子吹气,气体能够绕过瓶子,就吹灭了蜡烛;而对着木块、书本吹气,因为它们不是圆形的,气体绕不过去。

实验三:用两根吸管能否吸到饮料

1.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瓶新鲜饮料和两根消过毒的吸管,如果我们把两根吸管一根插在瓶外,一根插在瓶内,能够吸到饮料吗?

2.学生猜测:多数学生猜能够吸到;少数学生猜吸不到。(大胆猜测)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不容易吸到饮料。

5.讨论问题:猜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11篇

0 引言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培养是从人文、社会等角度对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进行品质素养方面的培养。培养的过程是通过相关课程内容体现出来的。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针对时代和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所需的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充分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大方面:(1)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应包括基本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在物理观念的作用下,有助于学习者在脑海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科学思维。以物理学科视角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关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构建模型、质疑推理、科学论证共三个方面,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物理方法获得结论。(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事实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即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列举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还要进一步解释与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最终成果。(4)科学态度。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技术形成初步认知。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与重要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实验改革办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核心素养与物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物理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学改革需要,也是落实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1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在物理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1)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注重演示过程的规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除了演示实验以外,还要以分组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产生直观认识,加深印象。(2)引入趣味性与探究性实验内容。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活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把握学习物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知识时,布置学生自制“水气压计”,用来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学生拿到实验任务后,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点,整合实验室的器械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各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通过不断完善与调整实验过程,获得了可靠的测量结果。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完成,在物理实验改革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验制作、完成实验课题。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有意义的课外实验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体验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学生虽然已学习了杠杆和轮轴,也熟悉了摩擦和压强的知识,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欠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构造。有的学生回家自己拆装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力;有的学生到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上去观察,看修车师傅如何修理自行车,如何轻松省力地将一辆自行车修好。学生每人交了一份实践报告,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理论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关联现实生活

初中物理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多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实验关联现实生活,介绍物理新理论、新技术,以此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从生产和生活中寻找物理要素,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内容。在讲《电路》时,布置学生仿照小实验利用一个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导线设计一个楼梯开关电路,使行人上下楼都能控制电灯的开和关。通过这样的实验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可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充分感知实验操作的过程,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实验中的各种刺激,激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物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多给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展示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浏览网络资源等渠道,随时把握物理教育与物理技术的新动向,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开阔视野。

2.3 强化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实验教学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应把握以下3个原则:(1)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机械效率知识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着是否机械效率越高就越省力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2)实验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力的核心概念时,教师通常会举手提东西、人推车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笔者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操作,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3)借助实验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形成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思维是推?哟葱铝Φ幕?础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高中课堂

一、核心素养

21世纪初,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多学科的整合,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自此开始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大热潮。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即使学生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满足个人自我的实现,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

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比较突出,虽然有些地区提倡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屈服;高考要考的知识被大大放大和强化,不考的知识教得很少,甚至是不教。绝大部分学校培养的是会考试的机器,而不是会创造、会生活的人。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我国正在进行课程的改革――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去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放远未来,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仍旧要立足于学科教学。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利于学科育人价值的突出。

二、化学核心素养

从概念及层次角度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

①化学基本观念:学生学习基本化学知识后,头脑中遗留的基本概括性认识。

②化学过程:学生对化学科学世界的关注,包括探究过程中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和学科本质。

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世界中化学的探索,例如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④对化学的态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化学基本观念”是基础,“化学过程”是内在的延伸,“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则是外在的实践,而“对化学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可能性。因此,笔者下面就从这4个方面阐述如何具体落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

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建构观念教学,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基本观念[2]不是直接印刷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隐含于课本教材知识体系中,需要学生主动去获取的一种学识素养。化学基本观念是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是具有一种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它影响着人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具体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情感观等。

“观念建构”教学,指在化学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处于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随着知识层次的逐渐递增,学生意识到知识间的“个性”与“共性”,进而不断地反思、概括、提升,构建出具有内在关联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观念建构”教学的实施,会使课堂的重心自然地过渡到学生身上,营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开放型课堂。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节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问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利用现有试剂(FeCl3溶液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铁粉),设计实验方案探究Fe2+和Fe3+的转变条件。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首先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其次认识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最终主动构建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2.开展实验探究,体验化学过程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应以实验为教学核心,才能让学生体验化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高中课堂的实验一般分为两类,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能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而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能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勇于质疑的观念;启发学生的探究行为,鼓励学生创新设计,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乐于创新。因此,实验设计应侧重于探究性。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这节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环节:

【学生实验】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酒精灯稍稍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在做分组实验前,笔者提问:“请以现有知识预估实验现象。”学生一致肯定地回答:“试管底部白色固体减少,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但是,做完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基本没变蓝,试管口附近有白色固体,这与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符合。此时,笔者顺水推舟,提问道:“一,请分组讨论,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二,如何才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设计改良的实验方案。”

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探究、得出Y论、交流与讨论,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抓住热点问题,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近到身边人们关心的空气质量、食品质量,远到航空、军事、高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化学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化学教学不能与现实脱节,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融入生活中的典型现象、热点问题。比如,在苏教版《必修1》“铝及铝合金”这节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

【新闻报道】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组织员工抛光作业时,发生特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逾3.5亿元。

通过铝粉的爆炸事件,引入新课――铝的化学性质,同时促使学生关注化学安全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4.回顾历史长河,转变对化学的态度

化学史是前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遗留下的关于化学发展过程的文化财产。它是融入了自然科学的一门特殊历史科学。它包含着一个个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课堂中,通过化学史料情景的创设,学生仿佛和化学家一起经历着化学发现过程中失败的苦恼、迷茫以及顿悟的喜悦,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实能够转变学生“对化学的态度”,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苏教版《必修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节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化学史料】侯德榜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913年,他被保送到美国学习化工,毕业后转读制革工艺,192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而此时的中国正饱受列强侵略,工业落后。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写信恳请下,侯德榜毅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和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梦想,回到了祖国。当时,国际上使用的制碱法对外是封锁生产工艺的。为了实现中国人制碱的梦想,侯德榜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制碱工艺上,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了合格的纯碱。不久之后,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视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学生不仅了解了纯碱的制备历史,而且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意识到化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了化学的学习热情。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必不可缺。教师可以从“化学基本观念”、“化学过程”、“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化学的态度”这4个角度出发,根据实际的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化学,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化学,最终为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留下有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 “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运用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始了“21世纪技能计划”: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的培养。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核心素B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部顶层教育设计的大背景下, 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颁布。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5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 “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2004年9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以句子为单位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版)进行编码,对课程标准中所有表达核心素养的素养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视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学习素养、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环境素养、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主任黄海旺指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有“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即将正式出台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二、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物理课堂教学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新理念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既不能否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更不能将“翻转课堂”“微课程”当作一场课堂革命。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接地气的可操作性、持续性效果的改革。教学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的集合,课堂教学使得班级成员分享各自的分散资源。学生之间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习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子设备等工具,通过对话与合作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给提供了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与机会。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而言,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物理文化层面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超越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但又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物理基本观念,即从 “知识为本”转向 “观念建构”。这种 “观念建构”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形成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科学思维、探究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物理学科中无论是“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是“实验的成功”“练习的完成”,更有“内容的拓展”“方法的掌握”“体系的形成”“对物理学家精神的感悟”等,都蕴含丰富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素。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就应思考并开始行动起来:自身应提升哪些基本的专业核心素养以便正确理解课改理论,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何挖掘现行教材中相关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点,认真研读教材制订恰当的课堂培养目标?如何研究学生面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适应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整?如何充分利用物理学史及科学家研究历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交流学习?全方位关注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14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第1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