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德育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曾几何时,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曾渴求关爱,呼唤尊重,高喊“理解万岁”。但当我们身份变化了,成为教育者是,面对受教育者,却又忽视了这些儿时的渴望。而学生也和我们一样,有同样的渴望,有渴望尊重、关爱和理解等心理需要。虽然许多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个头变高了,独立性和自主意识增强了,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仍会经常犯错误,也许之前还有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犯错后就像气球泄了气,需要我们的教育开导、关怀和帮助,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尊重和理解,需要我们的“爱。” 它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消除心灵的障碍,减少隔阂。“爱”的范围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恋人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人之间,当然更应该存在于师生之间。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多点关爱,多点理解,寒冰也会融化,何况师生间的小误会;多点尊重,才会换来别人的尊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到“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我也常教育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师生间的尊重更不能少,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前提。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违反法律,也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当学生礼貌地叫一声“老师好”,我们也该回应一句“你好”,而非淡漠的走过。用我们满腔的热情和希望去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即使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有失望,但是我们不气馁、不放弃。当我们真的把学生作为朋友、孩子,会觉得一次次严厉的批评比不上一次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一次次的勃然大怒比不上一次心平气和的晓之以理;一次次自己跑上跑下的处理班上焦头烂额的一件件事,不如亲自登门拜访与家长一起与科任教师一起防范于未然!……,当然其中可能还会有失败、有失望。但是我们如能坚持不懈呢?以热情和希望加正确方式与方法,我们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在任教的政治课中,把尊重落到实处。在尊重的基础上,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我生病时,学生会马上询问原因并给以安慰,看到学生如此可爱,内心无比宽慰。
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理解自己的行为目的、状况和困难。有了理解,才能得到道义和行动上的默契和配合,更加有利于形成合力、减少压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所以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学生面对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但注意方式,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免伤其自尊;当学生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时,多些理解和关爱,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顺利度过青春期,笑迎生活的挑战。曾经有位学生几次在课堂上表现异常,言行不礼貌,专门和老师过不去,我没有当众责备,也没有对他发脾气,下来总是找机会心平气和与他交谈,询问原因,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都保持沉默,我也从自身找原因但没结果。几天后,他在课前递给我一封信,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他向我诚恳地道歉,我也采用同样方式回信,安慰、劝说他,并帮他分析原因。从此,他没再捣乱,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关系也非常和谐。正因为我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换来了他的主动认错,赢得了他的尊重和信任。
常说“成材先成人”,现代的素质教育更加提倡培育德智兼备,能自理自立,心理和道德素质皆好的“金苹果”,而非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分数不能说明一切,不能仅凭分数评价学生。所以,老师应因材施教,不可因为某些原因就歧视学生,应该全心全意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我们的失误和差别对待而伤害其幼小心灵,伤害其自尊,甚至糊涂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这是绝对不可以。“爱”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悲剧上演,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当然对学生的“爱”仅是温柔的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正确方法和严厉的爱。仅有温柔的爱,容易让其养成坏习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难以管教,那爱就变成溺爱,这不是爱反而变成了害;仅有严厉也不行,现在学生个性很强,只有责骂,会让师生间缺乏沟通,而没有交流,学生的逆反之心容易上涨,做出反叛的行为。所以,我们应既是“慈母”又要是“严师”才行,爱不等于放纵,严不等于专横,应该刚柔结合,宽严相济才行。
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不如一些数学教师认为: “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数与概念、测量与计算、解题与应用’等能力, 至于德育, 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了。”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 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 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1.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1.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3明理导行,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导行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2.1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
2.2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
转贴于
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2.3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关键词:品德教育 道德意识 情感 良好习惯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在奠基时期,我们更要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如在幼儿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手段让他们理解、接受,可采用人物对话、故事表演、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应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先学会的幼儿帮助不会的幼儿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幼儿互相挣抢玩具,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可以通过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优点,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在开展《娃娃家》中,“妈妈”既要与“爸爸”“孩子”“客人”合作交往,又要与“商店”中的“服务员”“收款员”合作,缺少哪个角色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对象、情景、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发展幼儿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的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取得家长的配合。俗话说的好:“独龙下不了雨!”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还必须有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空,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的儿童,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