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不重视审计工作,也没有做好审计工作的监管,导致审计工作小错不断,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觉得审计工作就是为了挑他们的毛病,所以他们就与工作人员作对,审计工作就无法顺利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为了监控单位和部门的运营,还是帮助领导改变运营现状、完善运营管理工作的举措,让单位和部门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去运营,以保证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所以单位和部门觉得没有必要按照内部管理的制度进行工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单位和内部的审计工作不只是为了检测出错误,而是替单位的领导作出正确的决定,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1.2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了解自己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但是许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愿意协助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们觉得这样既维护了和谐的关系,也不会对单位的运营产生不好的影响,正是因为审计工作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才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影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很多,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专业的素养,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负责任,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频频出错,例如,2000年至2004年,全国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198万多个,其中查出损失浪费420.9亿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不能更好的监管财政与运营。
1.3内部审计工作有待加强
很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资金收入支出的监管上,审计工作覆盖的不够全面,还要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财务的核算、支出收入的明细检查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察的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掌握资金流动的去向,了解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的使用,其工作内容过于形式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不上去,成效也不是很明显。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才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管,平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形成负责的工作态度,工作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降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很多的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的不合理的,但是也去做,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单位的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
2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2.1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由于审计工作没有被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所重视,所以也没有严格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被大家所重视,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也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打消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想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首先上级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的大力展开,让各部门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当所有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时候,才会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2.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需要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挑选上也要严格对待,不要因为紧缺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就随意聘用,尽量保证聘用具有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发自身的能力、利用自身的学识来管理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学以致用,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好本分工作,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监管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上级更好的管理。
2.3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就要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监管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监视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政策和内部制度进行内部审计,遵守法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进行。加大内部审计的管理力度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审计过程,让工作人员紧张起来,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可以及时发现,进行补救并严肃处理违法人员,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3总结
1.领导层缺乏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视
审计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整体息化建设的进度。目前从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数量、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看,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些无疑是影响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因素。这与领导对内部的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到,现在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也在积极争取向信息化靠拢,向高科技靠近,向信息化靠齐。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计划表中罗列种种改进事项,实际改进并不明显。
2.审计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
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是一方面,但是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存在问题。目前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其工作单位中重视程度、地位在逐渐提高,毋庸置疑的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内部审计工作由不被重视和理解、认知,到取得一些成绩,被人们逐渐认同。但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缺乏能动性、主动性、参与性,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面对信息化的今天,面对信息化的趋势,部分审计人员仍是对信息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无所作为,缺少学习无止,不惧挑战的勇气,缺少自觉性、紧迫感、危机感。作为内审人员,应该正确面对新生事物,让信息化服务与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3.审计工作信息不足效率低
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未能与其财务等部门建立网络连接,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全面地收集财务等审计需知悉的相关信息;一些部门还可能存在以种种借口阻挠或拖沓限制内部审计部门调取其数据,或是内审工作占有信息不完整,自身信息开发利用不够深入,造成内审工作占有有效信息不足,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所采用审计软件兼容性,无法采集到审计工作所需的数据,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差,阻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江苏省公安厅在审计信息化和全省范围公安审计推行效果很好,内审工作信息化网络已经建立,无论是内审人员素质还是信息化软件都全面改进,适应其部门发展。针对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普及审计信息化理论知识
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必须要改进审计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审计的科技含量。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操作方法,而且要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和知识,能够对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目前审计信息化无完善信息化系统,仅仅局限在审计手段上替代手工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难以全面的发展。审计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经验,为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经验支持。
2.加强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开展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信息化发展和成败的关键,虽然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的速度和数量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但是计算机不可能代替人来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审计人员大多数熟悉手工审计技术与方法,缺乏计算机审计的技能与知识,计算机人员又缺乏审计原理与实践经验,所以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审计信息化操作、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统一信息化软件数据接口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成本;审计资源;预算控制
内部审计在一个单位中起着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的职能,能够促使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可或缺,但在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讲求投入与产出,即要考虑内部审计的效益和效率,因而审计成本问题不容回避。内部审计的成本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产物,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它的高低关系到审计经费使用效益和审计效率,也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金融危机演化成为经济危机的环境中,在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审计成本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的构成
审计成本包括为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被审计单位和其它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间接成本。
从审计成本组成内容来看,审计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包括: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成本和审计项目成本(包括审计外包项目成本、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等;隐性成本包括被单位高层管理和其它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委托、听取审计请示、审计意见和审阅审计报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机会成本包括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因完成审计事项所花费的时间而导致其它工作被搁置所带来的成本。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审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加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于粗放,单位内部各部门往往没有成本控制的概念,更不会自觉地进行成本控制。内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不例外。内部审计人员成本观念欠缺,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究工作效率,搞人海战术、搞拉据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是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的一部分,在预算层次和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其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内部审计成本隶属于总成本,审计成本与被审计对象的成本融为一体。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并未单独核算,只将办公费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等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成本并未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导致审计项目中大量占用被审计单位资源,审计成本被转嫁给被审计单位,使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本不完全,在预算管理上存在脱钩现象,也使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另外,审计成本预算也未与审计项目挂钩,外包成本未纳入审计成本预算范围。审计过程中消极怠工时有发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选择外包,而外包项目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成本。
(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动力,审计效率不高
目前,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基本上未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因而也没有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审计人员的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审计部门领导注重的是一年完成了多少审计项目,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效率、效果及审计成本等方面很少关注。薪酬制度也往往仅与职称、职务挂钩,不与审计项目成本及效益挂钩。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本的节约和浪费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甚至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致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不高,客观上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
(四)审计资源整合不力,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现象并存
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时间等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对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再加上任务与时间不匹配,导致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审计力量组织调度不当、分布不均、审计重点和目的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使投入的大量审计成本未能发挥其效用,相对增大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程序欠科学,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手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程序存在着不规范、太繁琐、程序僵化等弊端。一般地说,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基本上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未得到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用范围不大,审计实践中更多地使用手工审计,造成审计效率低下。
(六)审计人员选派不科学,使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
审计是需要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工作,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十分高,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还没有一套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评价标准与办法,不能科学选用内部审计人员。单位内部选派审计人员时,基本上还是以经验为主,更多地从会计人员中选派。加上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忽视了审计工作的特点,认为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很接近,会计工作会做了,审计工作也自然能胜任。故事业单位在审计人员的选派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领导认为必要时将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直接调任到审计岗位。其结果是审计人员缺乏审计技能,职业判断水平不高,耗用的审计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动用审计人员较多,人力消耗过大,最终使审计成本增加。
三、事业单位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绩效的途径
(一)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管理成本
1.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1)审计计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2)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使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紧密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效应明显,进而降低审计成本。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效率。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促使内部审计行为高效运行的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运用激励和约束两种不同的力量,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节约奖励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定额预算的配套措施,节约奖励制度通过合理的内部挖潜,提高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内部审计成本的积极性。对于超定额支出则采用经济制裁手段予以约束。
3.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控制审计成本规模。
科学地编制审计计划要求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扩大审计影响、宣传审计效果,且能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连锁反应的项目来开展审计,尽可能地不选那些大而全并且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不大的项目。
4.加强人才培养,探索审计人员选拔模式,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到审计耗用的时间和财力。为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必须加大审计培训的力度,虽然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会加大审计成本,但这会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审计总成本的降低,效益可能是最高的。另外,探索审计人员选拔模式,改变凭经验选拔的现状,采用科学选拔模式。在当前缺乏科学、统一选拔标准的环境中,可以尝试委托人力资源机构或高等院校制定一些适用的审计人员选拔标准,明确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对科学的选拔与选派。
(二)控制审计项目成本,提高审计实施效率
1.严格控制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与手段。
审计程序设计直接影响审计项目成本,审计组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设计审计程序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评估其运行所需费用,尽可能地简化审计程序,避免交叉重复。
在项目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审计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审计不足带来的审计失败,达到控制审计项目成本及被审单位配合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将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兼容,利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将大幅度地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档案管理中,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等现代化手段,重要的工作底稿、被审计对象资料、审计信息等录入计算机系统,方便信息查询、传递,使资源共享,以提高整体效率。
2.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组合最优化,以实现审计成本降低。
审计项目所需审计资源与被审计单位规模、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审计事项的复杂程度等密切相关。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事项情况,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选配适当数量的合格审计人员,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物质资源并提供适当的资金保证,将审计人员、物资、资金与审计项目相配合,使审计资源的作用最大化,以减少资源的耗费,降低审计成本。
3.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耗费精力少、需要时间短、掌握情况多等特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成本的作用。
(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审计支出规模,降低审计成本
1.强化预算控制,控制审计成本总规模。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费用支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审计经费预算根据一定时期内审计项目的数量及审计的难度进行预测确定,实施内部审计所发生的支出应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对事业单位审计经费的管理实行定额预算,根据审计项目定人员、定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定经费。当然,审计项目外包成本也应归入审计成本之中,纳入预算管理。在年初制定计划时,编好审计经费预算,作为控制审计成本的依据。此外,为了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以根据审计工作经验,分别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实行定额管理,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人为因素,在保证计划科学性的同时,实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2.改变预算管理方式,实行审计成本分项控制。
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管理单纯由财务部门来行使“总管”的角色,财务部门并不掌握审计部门的具体运行情况,其预算控制的效能较低。因此,最好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将审计成本预算从总成本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项,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单位总预算成本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而单项审计成本预算则实行平行控制,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同时控制,并辅以奖惩措施,这样,既减少了财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难度,又提高了审计部门对审计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可或缺,实施内部审计必定发生相应的成本,由于在思想意识、成本管理模式、审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事业单位的审计成本控制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审计效率低下、效益不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要想克服存在的问题,应挖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问题的根源,采取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整合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项目成本、强化预算控制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切实降低审计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修订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2]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林钟高.会计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论文摘要: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对滞后,亟待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活动由来已久,随着化在生产的开展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和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目前的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尚不够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从而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三)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知识,更要掌握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从目前的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这些都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四)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随着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事业单位,特别是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向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和实务的研讨,不断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更严。
(三)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地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策略
一、引言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其需履行的职责。我国的内部审计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能够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维护。就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来看,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具体的实践中,它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程不容乐观。所以,我们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来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加大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力度,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在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大多数的人对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单位的领导阶层,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把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当做是单位发展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是认为内部审计与本单位无关,因而没有必要在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种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也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对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因此,这就要求审计机构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单位内部根本没有设立审计机构,即使是有审计机构的单位,岗位的设置方面也很不合理,比如把审计机构和单位的其它岗位杂糅在一起,没有进行分离,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情况会提高审计部门工作过程中的误差可能性,加大审计工作进行的难度。此外,有的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但对人员的分配很不合理,审计人员的缺乏专业性也是一大问题。
(三)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以,内部审计队伍应该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职员来组成。此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但目前来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或者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技偏低,不能较好地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审计人员的缺乏,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
(四)内部审计重点不突出,内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要求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对报表、账本这些单位的财务数据的审计。这种工作形式不能够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单位潜在的风险也不能够及时发现,进而也就无法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建议。很明显,这种内部审计形式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此外,一些审计人员无法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方法也没有随着体制的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审计工作显得较为滞后,从而影响审计的效率及效果。
三、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的重要性
(一)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充分的保证,就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有助于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内部审计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努力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性,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二)缺乏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力的审计监督力度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必须要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对在行政单位中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的行为进行大力打击。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有资产的损失,确保我国资产的安全性。
(三)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内部的财政资金的使用存在着问题,该如何使财政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避免资金的滥用,是事业单位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弄清楚资金的使用流向,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才能提高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避免各种挥霍浪费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有助于对本单位经济活动以及领导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在这过程中可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单位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及批评指正,才能确保行各项工作的有效完成。同时,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能较好地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挽回损失,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在我国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因此,对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行政事业单位要把内部审计与强化内部经济监督管理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要从多角度、多渠道来进行,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行政发文和财政监督等手段,使单位领导的认识得到提高。此外,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广大职工干部也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内审人员在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作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路子。
(二)内部审计机构要科学设置,加强独立性
只有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才能为行政事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要在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才能真正的搞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要真正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审计机构的实质性独立。只有保证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意见不受干扰后,才能保证审计机构的客观公正态度,才能圆满完成审计任务,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审计行业内部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以此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首先,就要对人事制度做出改变,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方面的把关工作,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思想政治素质要高、业务能力要强、强烈的责任感。其次,行政事业内部要完善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采取奖励机制,提高待遇,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审计岗位上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还要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丰富审计知识的内容,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四)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真正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处理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向单位的领导报告,为领导的决策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在工作方法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来进行实时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恰当处理,提出改进办法,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方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改进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缺陷的方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实现行政事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德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策略探析[J].经济界(学术版),2010,03(15):199-201
[2]杨海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12,01(25)::21-49
[3]刘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探究[N].中国审计报,2010,04(18):35-67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参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5日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 and Emerging practices 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
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
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
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
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
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有关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参与路径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andEmergingpractices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有关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6]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论文关键词: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了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经营管理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遵循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监督实施的一个权责清晰、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是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一、内部控制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有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有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是照抄照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就是根据单位现在的实际工作,随高就低,安于现状,内部控制制度根本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时间经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实际上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以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规范的处置依据和标准。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而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然而,目前我国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只是由不具备基础会计知识的办公室人员兼任,他们的财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匮乏,业务素质较低,对违反财经法规和违法违纪的行为缺乏辨别和拒绝能力。这些单位的财会人员还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造成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效果较差。
4、预算控制相对弱化。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5、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大部分行政单位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缺少一定的独立性。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
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相当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资产处置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也时有发生。
二、加强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内部控制的不足,应该分别从上述方面加以改进,它们分别是: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具体措施如下:
1、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
加强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
3、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范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其次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按照会计处理程序所包括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设置与记账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严格内部核对制度。对已完成的经济业务记录进行复查核对,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控制记录使其正确可靠的重要方法。会计复查核对主要在预算、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财产物资安全性等方面加以控制。
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套取财政资金、挪用专项资金、挪用专项资金、随意更改预算以及占有、破坏集体资产以及不按照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等问题要加以解决。
5、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风险是造成损失的最大可能,防范和化解统管会计岗位工作风险,是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时刻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该会计岗位的操作风险。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透明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有流水作业制和二人岗组制两种业务操作模式。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原因也相当复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算环节与结算环节风险;财务经营与决算环节风险;管理制度与员工素质风险;政策性与体制性风险。综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种种表现形式及成因,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革现行分散型的会计核算体制,建立新的集权管理型会计核算体系;深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加大对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 范青云.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53-54.
2 牟宗田.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浅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4:256.
3 林兢,黄志霞.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12,08:86-110.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内部审计,其终极目标均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单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论述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意义,两者共存是单位实现现代化会计管理的必然。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必要性;意义
1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明确规定
新《会计法》并非只强调了会计监督,同时使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获得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实施为单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提供契机,让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获得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尺度[1]。内部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处理,并且审计人员还需要按照具体的规定,做好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然后利用专业的技术知识进行审核与鉴证,并且对于下述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合规性等进行直接的评价,并且分析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同时针对单位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
2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审计和会计对象、原则、职能以及任务方面的比较,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环境的价值运动,而审计对象是经济效益以及财务收支效益;反映经济活动、对费用开支的控制与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而监督经济活动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了社会性、真实性、统一性和政策性,而权威性、依法性、客观性以及独立性就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经济管理的强化、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会计的任务,而审计监督、改进并完善管理是审计的任务。从中可以发现:一是会计与审计都拥有监督职能,会计主要体现在事中监督,而审计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这两种是彼此配合,相辅相成的。二是会计与审计拥有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对违法违纪的预防,做好相关制度的完善,帮助其提升效益。三是会计与审计在基本原则和对象方面的相同之处较多,从发展史可以看出,会计衍生出审计,而审计师将会计作为其基础。也就是说,审计师来源于会计的,但是却又需要对会计进行监督控制。
3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组织内部确保内部审计更加深入,这样才可以对会计舞弊目标实现预防处理,在具体的分析方面,也可以实现主观化和个性化,如果刻意掩饰,就无法发觉。另一番见过面。对于会计信息的是真,内部审计拥有治理功能,主要通过监督工作,就可以找出问题,然后做好相对应的纠正,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遵纪守法,能够严格的按照制度来执行相应的操作,实施各项经纪业务的会计核算,并且将会计信息真实披露出现,以此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单位还需要考虑到内部设计职能对于风险降低的有利性,同时能帮助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意义
(1)进行内部审计在治理好单位方面的意义:管理的实质是一组制度安排,对单位相关各方的责权利进行规范,它对现代社会而言是最关键的制度架构。从广义来看,管理指的是有关单位的经营者、投资者、劳动者以及监督者的责任、权利、义务和与外部关系的一种法规体系;从狭义来看,管理指的是单位的决策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2]。因此,将一个单位的收支管理好的本质就在于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的规范,有完善治理结构的公司往往设有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
(2)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财务会计这一纽带来联系。在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就会根据制度和特定的会计准则,来监督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也就是对于信息的提供与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于管理目标。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的明确不可或缺。目前,人们将财务管理目标定格在最大化利润、产值以及股东财富这几个方面,所以,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科学性与合理性。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职工等都是最关键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成员,他们需要共同分享利益,承担一切的风险。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广泛联系社会的,并且将每一个单独的经济主体进行相互的整合联结,而这种经济活动就通过会计记录来反映,因而企业经济联系的纽带是财务会计。
(3)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均是组成单位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两者同时共存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均是确保会计信息完整、真实,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的方法、手段及侧重点均有各自的独立性,不能互相取代;内部审计、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互促、互动的作用,对实现终极目标有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财务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务必要共享信息资源,并严格建立监控机制。
(4)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资源共享开展审计工作,并共享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当然,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走出一条财务信息化和内审监督信息化的新路。
作者:温海蓉 单位:新疆昌吉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67-2
0 引言
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经费大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是保障资金合理利用,维护国家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对策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有序的进行。
1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与普通私营企业最大区别就在于不用担心财政投资问题,也正是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特殊性,导致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财务控制的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当前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拨款采取财务预算管理制,也就是事业单位要提前对本年度的开支做出合理预算,而往往为了避免资金短缺现象的发生,大部分单位都会将预算资金量适当抬高,而在实际资金分配中,由于资金充足就会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第二,事业单位本身属于公益性质的单位,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很多财政拨款项目的最终受益者也是人民,然而仍旧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将国家财政拨款落实到真正的项目建设中,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随意支配,完全无视法律法规,财务内部控制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1.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即便事业单位属于国际公益性单位,但是,保障国家资金的安全,并且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也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必须要完成的事情。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从而导致财务活动中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违规操作等行为[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表现有:首先,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事业单位中由于受到岗位编制的限制,经常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就连财务管理这样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也可能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这就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根本无法落实,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也不强,而一旦出现财务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其次,缺乏科学系统的核算管理机制。很多事业单位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都不够全面和具体,往往重视对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而忽视了对一些实物资产的核算和监管,比如事业单位日常的办公用品经常遭到极大浪费,就是由于缺乏准确的核算和严格的审批管理机制。
1.3 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
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事业单位都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财务会计机构,负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会计人员也是由本单位领导直接指定,可以说,财务会计是隶属于本单位的服务部门,属于本事业单位领导直接管辖。而国家下属的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直接领导权,仅仅对其从业资格和专业技能方面进行管理。基于此,有些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就做出了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在财务账款上弄虚作假,谎报账目,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本单位领导很难查出账单问题,从而私设小金库,对上级领导隐瞒真实财务收入,造成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秩序混乱。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从而给了财务工作人员可趁之机,没有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2]。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事业单位单独成立财务管理部门的弊端,因而逐步取消了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银行账户,取缔了过去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机构和会计岗位,将财务核算工作转变为集中办理,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制度,同时,实施集中监督管理,避免了过去“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然而,事业单位实施了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后,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依旧没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依旧没有得到合理控制,同时,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也比较弱。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审计部门,有些单位即便设立了审计环节,但是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也是由单位领导直接指派,这就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
2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到事业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责任主体,事业单位领导应当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相关的保障体系、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本单位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同时,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在本单位人员中树立起经济业务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增强员工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3]。
2.2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预防与财务相关的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第二,降低财务风险的出现;第三,使各项审批业务程序更加规范;第四,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预算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完整。因此,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事业单位要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并且根据各岗位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有利于约束和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通常财务活动与每个部门的业务活动都息息相关,因此,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根据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对财务工作人员以及财务工作全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
2.3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查错防弊,规范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机构要与财务机构独立分开,同时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内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再监督作用。首先,要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审计监督意识,树立审计部门人员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审计人员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管理,严格控制和规范财务制度。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规定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手续[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无法在事业单位中发挥有效作用,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稳定秩序的形成,因此,要想解决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功能,就必须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以及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封锦燕.浅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17.
[2] 李扬.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9):134-13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加强,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工作方面的问题
1、从票据管理方面来看。事业单位本应由各级财政部门发放的票据,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单位自行印制或购买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在票据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票据的认购、领用以及核销等环节中。
2、缺乏经费开支的标准和范围。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开支项目并没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范围,由此导致在日常开支时无据可依,超发津贴、补贴、业务招待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3、从财务报告及相关分析来看。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只包含财务报表,与其相对应的报表附注以及相关的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并未明确列明,由此极大地影响到了财务报告所反映内容的完整性。在完成财务报告后,也并没有相关专业人员对此报告进行分析。事实上,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财务分析,才能进一步了解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活动的具体变动情况,以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水平和经营绩效。
(二)法律建设方面的问题
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财务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使得事业单位相关财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规范和制约。
2、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当前,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表达不够明确,使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因素,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凭经验和关系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相关财经法规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三)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案本身的不合理,导致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差距非常大,具体表现在:
1、预算编制的滞后性。同其他企业一样,事业单位的预算年度也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但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事业单位要在预算年度的一季度末才能够完成当年的预算并且实施,由此导致在实际执行年度的前几个月没有预算可依,预算的滞后性必然会造成其在年度伊始就脱离了预算的管理,大大削弱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2、随着我国新型财政体制的不断深入,财政部门要求各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也必须采用零基预算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仍采用基数递增方法来编制预算,从而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活动中的真实情况。
3、预算监督职能弱化。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预算控制监管不到位现象,导致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注重自身任务的完成与否,忽视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情况比较严重。
(四)资产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1、由于各级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来有效的配置现有的存量资产,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资产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低,又或者被其他事业单位重复购置,由此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
2、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很大弊端。首先,从科目设置上来说,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账务处理仅仅使用“固定资产”、“固定基金”、“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其次,没有“累计折旧”科目也就无法计提折旧,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固定资产修建基金,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和净资产产生虚增的现象。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1、从国家整体环境来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各级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归属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这些资产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资产流失和闲置现象严重。
2、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由于目前仅有《预算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无其他财务规章制度可循,造成在实际的财务支出工作中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3、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来看。当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损耗浪费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再加上财政预算控制,使得事业单位在今后可能面临财政资金运作失控的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落后
1、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注重自身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预算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事业单位管理者只是不断地追加预算而忽视对现有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2、在资产运行管理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有效的资产调配使用制度,致使闲置资产利用率低或长期闲置。
3、在政府采购方面。当前,在事业单位的相关政府采购部门与财政预算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不了解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又不能参与预算项目审批,导致事业单位的重复采购现象时有发生。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忽视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体制中,内部审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即便有的单位设置了该岗位,但是缺乏熟悉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这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难以形成内部制约和监督。
三、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事业单位本年度的预算外收入可依据自身业务的发展目标来确定,加上运用科学方法测算出预算内收入,即可确定当年的全部收入。
2、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以往年度内部人员经费支出和商品与服务性支出等支出项目,来确定当年度的全部支出。
3、尽可能细化预算项目,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资产运行管理制度。为了解决当前事业单位项目经费购置资产与部门预算管理脱节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在下达经费前,必须将资产购置事项上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除此之外,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进行积极引导和监管,对超过本单位购置限额的资产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核。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各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并节约财政资金。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来自于单位内部各个层面的、可能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威胁的风险。从事业单位来说,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主要包括:
1、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科学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审计程序,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人员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审计结果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责任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处理,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规范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管理绩效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四)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1、制定明确的支出标准及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以及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支付标准要求制定的标准要做到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支付标准的合理性可以参照历年的支出水平以及具体情况来制定,可操作性强则要求相关的支出标准划分不宜过细。而建立一套与支出标准相适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确保事业单位完成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2、建立和完善财务审批制度。为了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设置一套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并且要建立相应的财务公开制度,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对于每一项支出,都必须严格执行本单位相关的审批权限和财务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立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进行制度创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经费开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普遍缺乏明确的开支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有些制定了开支标准的,却不认真执行,仍采用实报实销方式;一些较大开支,事前不做计划和申请,开支后只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字,财务部门就给予报销,这是公款消费严重超支的重要原因。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资金管理混乱,未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之间经常相互挤占、挪用。二是现金管理混乱,很多单位没有按照现金的结算标准支付现金,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对借款和欠款长时间不来销账和还款的单位和职工未进行催收和清理,以致最后形成呆账、坏账。
(三)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人、经办人、审核人、记账人员都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出纳兼审核、采购兼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出现贪污挪用行为。
(四)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其表现:一是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意识。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单位职工也习惯于主要领导讲了算的工作方式。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认为只要完成目标任务就行了,至于内部管理的好坏则是次要的,以致岗位设置不是从内控制度的要求出发;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路
(一)强化岗位分工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设置岗位,划分工作职责,也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是,岗位职责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就很少有单位能够做到。所以一定要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细化,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来设置岗位,并明确该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最好能针对每个岗位上的职工编制职责说明书,让他们能更加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权限,防止岗位互窜现象。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体系
预算控制是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的形式规范各级管理者的经济目标和经济行为的过程,调整和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过程中,预算控制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1、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业务部门对事业发展年度计划进行详细论证和细化,财务部门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做到年度预算真编真用真考核。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的控制程序,减少随意性,堵塞漏洞。
2、建立预算约束机制。(1)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的控制,加强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2)按照年初经费预算,把各项费用分解到单位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形成内部费用控制指标体系;(3)根据预算的执行随时完善预算的编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能得到顺利执行。
(三)健全经济业务流程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实行钱帐分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账;任何一笔资金收付业务的发生和处理不能由一人单独包办到底;规范现金、银行存款、印章控制制度。
2、采购与付款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与会计记录;验收与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3、固定资产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购建;审批与购建;验收与购建;验收与付款;保管使用与记账;报废审批与报废执行。
4、预算控制。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根据预算管理工作的业务环节和特点分别制定预算编制控制制度;预算执行控制制度;预算调整控制制度;预算分析控制制度;预算考核控制制度。
(四)提升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降低操作风险
会计是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一、建立和完善我市内部审计工作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对内部审计工作十分重视,把镇(区)内部审计工作列入20*年市委市政府的年度表彰对象。各镇要对照市委市政府“镇(区)审计工作综合考核表”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审计工作,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对各部门和单位内审机构的审计工作,也将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考核机制,在试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今年将根据《南通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和《南通市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的实施,继续开展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活动。
二、完善工作机制,履行内审职责。内部审计是单位和部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各镇、部门和单位必须把内部审计纳入到制度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二是要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促进内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深入开展审计工作。各内审机构要以财政性资金和镇、村集体资金的收入支出为主线,加强干部监督机制,积极开展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的审计工作。
1、要将财政拨入资金和部门拨出资金列入必审范围,加强上下核对及追踪监督,防止贪污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2、对履行财政性资金征收职能的下属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对其政策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财政性资金的足额、及时征缴。
4、各镇要将对村级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纳入正常化,同时要加强对镇属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今年每镇至少完成两个村和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责任)审计。
5、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贯彻《关于*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村(居)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坚持经济责任审计“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各负其职,全面覆盖”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开展本镇、本部门所属单位领导干部和村级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在坚持离任经济责任必审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审计面把握在20%左右。
6、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内审机构要提升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理念,搞好涉农审计工作,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和谐*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将突出对农民关注、反映比较大的重点问题的审计。选择若干个资金量大、政府关注和群众关心的项目列入项目计划。通过审计,检查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关注资金投入是否落实、拨付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
7、继续强化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各内审机构要继续做好所属部门、单位工程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和工程预决算审计。各镇要注重开展对镇财政和村集体投入或以一事一议筹资形式投入的社会公用设施、小型水利和桥梁等工程的决算审计。
四、改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内审人员业务水平。一是完成第二轮“内审资格证书”人员年度后续教育和注册工作。今年,在南通市内审协会统一管理下,采取统一培训、材、统一注册方式,对内审人员年度后续教育和注册工作。二是组织内审人员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积极组织内审人员参加中内协和省、市内协举办的各类内审知识培训班,重点组织需要取得“内审资格证书”的内审人员参加省协会举办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考试》培训。
五、组织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今年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要紧扣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主题,研究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专题总结和探讨“转型与发展”、“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实际问题,结合上级内审协会理论研讨要求,精选优秀论文,组织参加上级内审协会举办的内部审计研讨暨交流会。各内审机构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提交高质量的研讨和经验文章,达到更新理念、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对策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历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事业单位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伴随这种巨大的变化,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2000年我国《会计法》正式开始实施,随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及准则也开始实施,在2006年得到完善,从2006年开始我国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从此,我国会计制度走出了与会计国际化接轨的重大一步。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适用企业会计制度。
一般认为事业单位拥有以下特点:1)依法设立。事业单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成立,或依法登记。2)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建立主要功能在于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3)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非盈利体现在不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虽然有一部分营业收入,但是不用于分配,并且大部分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正因为这些企业不同的特点,事业单位会计不能完全采用与企业一样的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66 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88年9月19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直至1998年。我国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1996 年10月颁布并于1997 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7288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1998年就得到了初步确立并适用至今。财政部于2009年了《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这也意味着我国已经正式揭开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序幕。2010年12月,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201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为确保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院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财政部了《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将有关新旧制度衔接的事项着重强调,并且,该规定由各级财政部门转发给各基层单位,各地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按照规定做了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2012年2月,财政部拟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3月份开始进行意见汇总工作。由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步调不断加快,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很好关注,致使企业会计制度得到很好的完善,并逐步走向国际化;然而事业会计制度却一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事业单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不能满足其核算监管的要求。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相关专家学者对此也作了相应的研究。王守贤(2012)认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存在以下不足: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存在问题;基本建设会计与单位会计核算分离;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等。黄利红(2012)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存在以下不足:会计理论不全面;制度不一;核算问题;会计报表问题。芝(2012)认为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财务收支,容易产生舞弊行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不能有效预防财务风险;不利于实施绩效评价和单位内部效率的改进。因此他认为我国事业单位核算基础有必要引入权责发生制。王靖(2012)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四方面的不足:现行会计核算基础存在不足;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缺陷;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不完整。朱红(2012)则认为事业单位存在以下问题: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失真;会计报表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赛军(2013)则认为我国事业单位存在以下问题:“小金库”的问题;预算的问题;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除此以外,他还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还需要面对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问题。詹阔娣(2013)认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缺陷在于:会计核算的基础不足;科目设置不全面;会计理论不全面。杨鼎新(2013)在其发表的题为《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之思考》的论文中则认为事业单位为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付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显然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准确。其次在会计核算方面,固定资产核算问题;无形资产核算问题;事业单位结余的问题。最后在会计报表方面存在问题,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从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制度存在以下几个大家公认的缺陷:1)事业单位会计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不能够满足当前飞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核算的需要,3)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4)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不完善,5)事业单位会计内部审计和监管较为薄弱。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对策
面对日益突出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专家学者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对策,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告、内部审计、以及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熊政德(2012)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提出: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对会计内控的教育;强化会计监督审计;做好会计的每项基础工作。朱红(2012)在其论文《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未来改革方向研究》中则认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和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李红梅(2012)面对事业单位会计缺陷提出三点对策:建立一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权责任发生制的有效引入;改变以往的固定资产审核方式,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算。戴英伟(2012)则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需要遵循市场化的需要,坚持经济适用原则,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发展需求。金光日(2012)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应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革:构建权责发生制预算体系;加大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重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朱英娇(2013)则认为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强化预算管理;对会计预算进行改革。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创新观点。但是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1)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活动;2)重视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3)合理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4)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5)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6)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必须慢慢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与一般企业不同,也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完全适用企业会计制度。加之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偏爱于研究社会背景大变动下的企业会计制度,而很少把目光适当转移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上。但是这一问题,随着我国陆续颁布的相关事业单位法律法规,给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一个研究的导向。近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亦或政府和事业单位都越来越关注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方向和相应的措施。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言献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些难点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朱红.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未来改革方向研究[J].财务会计,2011,(0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