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资源生态效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水资源生态效益

第1篇

【关键词】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损伤

1.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效益情况概述

塔里木河在建国后的灌溉面积为42.65×104 km2,源流区绿洲面积为160×104 km2,如果水土资源没有进行开发,那么干流区原始的地表水径流量可达65×108~75×108m3,而实际上,约有一半以上的地表水消耗在积水湖或洼地中,最终被蒸发。塔里木河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开发价值,仅其大、中型水库面积就达508.8km2,水体容积8.8×108m3。由于水土资源的开发,毁林开荒、河水断流等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林地减少面积为1.62×104 km2,实际损失面积约6.56×104 km2。目前干流区的人工林面积为1.54×104 km2,加上新绿洲人工林保留面积,略高于被损失的天然林面积。另外一方面,塔里木盆地在历史上,绿洲扩大的面积较沙漠化的速度要快,近代以来,塔里木盆地扩大的绿洲面积已达17340km2。

建国以来,塔里木塔里木盆地共建水库约200座,总库容32×108m3,在彻底改造原有灌区的同时,还开辟了阿拉尔、小海子、铁干里克等新绿洲。1990年,人工林面积为43.14×104 km2,与前五年相比,年均递增率高达10%,绿洲林木覆盖率14%。随着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农业生产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199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加到3.312×104t,年均增长率为3.1%,人均占有量由393.3kg提高到432.2kg。全盆地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不足20%提高到80年代初的30.8%。

2.塔里木河水量变化

塔里木河三源流年平均产流量为179.5×108m3,其中叶尔羌河63.9×108m3,和田河为44.0×108m3,阿克苏河71.6×108m3。然而实际上三条源流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仅占总水量的25.8%,剩下的74.2%水量都在支流中被消耗了,其中叶尔羌河消耗水量最多,约有98.4%的水量都被消耗。和田河能流到干流的水量占产流量的23.4%,阿克苏河对塔里木河的供水最为明显,达到了70%以上。

塔里木河干流区的降水稀少,无法确保植物正常生要。下游植被主要依靠地下水来获得供给,而另一方面,地下水由地表水转化而来,地表径流的减少,减少了下游的地下水补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生长现状堪忧。此外,塔里木盆地在开发发展的过程中,绿洲面积和沙漠化进程处于同步发展趋势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一方面使得上游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给下游带来了生态损失。

3.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对比分析

尽管塔里木河依靠水资源利用开发,上游获得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上,塔里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践上程度依然较低,基本属于低效利用阶段。在用水量的分类比例当中,源流区的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最大,高达95%以上。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估算塔里木河的实际水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效益分摊和成本扣除的方法,对农业用水的平均效益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计算。效益分摊法是一种把农作物的净产值在灌溉水和其它农业措施之间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的效益计算方法,一般规定的灌溉分摊系统为0.05。而成本扣除则是指在进行农业经济效益计算时,将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基本农业成本折算成较为合理的经济报酬,再将总收益减去经济报酬,最后得到纯利润。根据这一方法所计算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一般都较高。就塔里木河源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而言,将其与全疆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其效益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走向。在计算农业用水的供水成本时,采用以下几种成本计算方法,即保证水利工程能够自我维持、保证水利工程进能够行自我改造、维持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修及全部折旧费均算入供水成本当中。

计算结果如下:三条源流灌区引用地表水140.858×108m3,水资源利用直接效益约为40×108元。塔里木河上中游地表水近年来的引用量不断地增加,致使下游河道的年径流量减少了70%。下游铁干里克至罗布泊段地下水位下降明显,部分河道断流,已经造成1.617×105km2的自然林、草的衰败和死亡,绿洲弃耕土地1.13×104km2。

在计算生态损失时,首先明确生态损失的涵义。生态损失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恢复成本等。一般来说,直接和间接损失比较难准确地计算出来,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替代法计算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生态损失。塔里木河的下游要想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关键在于增加河道的水量,而相关资料显示,塔里木河源流区每节约1m3灌溉用水输送到塔里木河,就要投资1元。而如果将下游平均径流量恢复20%以上的水平,则至少需要增加8×108m3的水量输入干流,耗资约8×108元。

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我们可以发现,塔里木河的水走远利用效益相对较高,而与此同时,生态损失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要进行生态恢复,所需要耗费的资金在已有经济效益中也占相当比例。

4.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在综合评价水资源利用与生态恢复的双向关系后,我们在开展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时,既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尺度原则,又要着力做好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塔里木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江.塔里木河源流区径流量年内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05).

第2篇

关键词 省际用水差异;公平性;匹配指数;评价矩阵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070-08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初次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 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面临的节水压力较大;同时地区用水差异突出,如西部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58 m3,与东部地区对比,用水量高出近1.5倍。用水量与经济发展等种种不协调现象表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十报告把环境保护、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要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必须合理解决用水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因此,必须客观科学地评价各省用水的差异性,统筹全国水资源总量分配,优化各省用水的相对公平性,这对于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我国用水公平性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虑水资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分配公平性问题,如李如忠[1]探讨了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方法;吴悦颖等[2]从七大流域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评估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秦迪岚等[3]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尼系数构建评价水污染负荷公平性的指标体系;尹真真和刘玉洁[4]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进行评估。另一类是考虑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评估,如董璐,孙才志[5]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高度用水不公平区域,用水总量和污染水量配置低度不公平区域多位于我国西部及部分沿海省份。刘德地和陈晓宏[6]以广东省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法分析用水公平性问题;王小军等[7]构建二元结构模型计算用水基尼系数,对我国生活用水分配的公平性进行探究。上述学者多从区域或流域角度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对用水差异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缺乏把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环境综合起来协调考虑用水的公平性问题。

本文选取水资源禀赋量、人口数量、GDP总量和用水总量等指标,从全国角度出发,通过绘制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对比柱形图、结合加权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计算和分解泰尔指数等方法,分别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根据水资源消耗的主要用途及目前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态势,遵从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进一步选取体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指标构建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建立用水公平性评价矩阵,从总体上对全国各省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从而为统筹制定全国各省份用水分配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无特别说明,本文采用的水资源量、人口、GDP、用水总量、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 理论模型与方法

1.1 加权变异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是由美国学者威廉逊最早提出,它是以各区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区域的重要性大小进行加权处理的一种方法。本文将以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重作为加权权重,衡量用水的公平性。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代表指标的加权变异系数,xi代表第i省份指标的人均值,x代表指标的全国的平均值,Pi代表第i个省份的人口数量,p代表全国的人口数量。

1.2 基尼系数法

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用于描述国民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该数值越小,分配就趋于平均;反之则表明分配越不平等[8]。目前,基尼系数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应用领域广泛。本文将以31个省份(或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单元,根据用水量和人口因素的比值大小升序排列,并作出洛伦兹曲线,计算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计算有多种求解方法,如不依赖洛伦兹曲线的直接计算法、回归曲线法、人口等分法、城乡分解法[9]、基尼平均差法[10]等,笔者将采用梯形面积法[11-12],即把洛伦兹曲线下方的面积近似当作若干梯形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Yi为用水量的累计百分比;i为分配对象。当i=1时,Xi-1=0,Yi-1=0。关于基尼系数“警戒线”的选取,经济学上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刘德地和陈晓宏[6]运用基尼系数法对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进行评估的研究经验,本文把基尼系数合理范围界定为0-0.4。

马海良等: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 第12期1.3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由泰尔根据信息理论提出,最初被用于考察人口及其相应收入是否匹配以评估资源分布的公平性,逐渐被广泛运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测度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其他几种公平性的测度指数,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相比,其优点是可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把整体差异划分成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同时测度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度。其值越接近于零,分配越公平。其中,包括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T和以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L两种算法。本文采取泰尔T算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i为第i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wi为第i省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可以看出,当各省用水量比重与GDP比重相同时,TI值为0,表明其经济用水呈现出相对公平的态势。当各省用水量所占的比重小于其GDP的比重时,g/w的值大于1,取对数后变为正数,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正向作用;反之,当g/w的值小于1时,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负向作用。

根据李锐和谢长青[13]关于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经验,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为基本单元,计算全国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值,再将全国分为四大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将全国的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TWR代表地区内的差异,TBR代表地区间差异。

1.4 用水匹配指数

匹配指数是指地区的评价指标贡献率和用水量贡献率的比值,计算公式:

其中,MIj代表用水匹配指数;Vij代表第i个省份指标j的取值,Vj代表全国指标j的取值;Wi代表第i个省份的用水量,W代表全国的用水量。当指标j取GDP时,可以得到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即MIe=Gi/GWi/W;当指标j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时,可以得到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即MIP=WRi/WRWi/W。

当MIe>1时,表明指标GDP的贡献率大于其对用水量的贡献率,相对较为公平,从经济角度评估,用水匹配程度较高;反之,公平性差,用水匹配程度较差。当MIp

本文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状况,着重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公平情况。具体来说,从人口角度出发,借助加权变异系数从整体上评估全国生活用水公平性,并进一步采取基尼系数比较不同省份间在生活用水方面的差异,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同时运用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分析各省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通过分解泰尔指数,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差异,详细评估经济用水的公平性状况;定义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重点从经济和生态两个维度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的公平性。

2 用水公平性实证分析

2.1 全国水资源禀赋的用水公平性分析

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是影响其用水量的内生性因素,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地区的用水量。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各省份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用水的公平性,本文选取水资源量指标描述水资源禀赋,绘制出各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的柱形图(见图1)。分析图1可以发现,从水资源禀赋出发,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的拥有量和用水量不协调,部分省份严重失调,如:江苏、上海和宁夏的用水量分别达到自身拥有的水资源量的2倍、4倍和6倍以上,损害了其他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张力小和梁竞在研究资源禀赋对其利用效率的影响时发现: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逆向影响,即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越低[14]。、四川、广东等省份水资源量远远大于其他省份,且用水总量相对较小,资源禀赋和用水总量不协调,并且由于存在明显的水资源禀赋优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量不匹配,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用水成本,通过增加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而影响其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引导水资源总量的合理公平分配,促进地区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降低资源禀赋对利用效率的逆向影响,高效利用水资源。

2.2 全国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在从水资源自然禀赋角度考察用水的公平性后,选取人口数量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生活用水,即仅从人口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比和用水总量占比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人口角度的用水总量的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水资源消耗与人口数量的协调公平情况。具体通过计算加权变异系数值和基尼系数值,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状况。以地区人口规模作为权重,计算全国生活用水的加权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探究。根据公式(1)计算得知,基于人口加权的全国生活用水量的变异系数值为0.738,这说明根据从人口视角出发,全国各地区的人均生活用水相对比较均衡,大多数省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与全国均值相比差异较小。为准确把握各省生活用水的具体差异程度,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法进行计算比较。对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指标值与用水量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再将整理后的数据按用水量与各指标值的比值从小到大排序,根据公式(2)计算基尼系数,从人口维度对用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具体测度。计算得到人口-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在基尼系数合理范围0-0.4内。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分配越公平。

测度结果表明,全国人口-生活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尚未超过警戒线0.4,同时可以看出人口-生活用水量的洛伦兹曲线上各省份累计用水量百分比偏离绝对平均分配曲线的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各省份生活用水存在较小差异,用水量和人口数量基本协调,用水相对公平。对各省份的基尼系数降序排序,发现和广东分别以基尼系数值0.999位居第一和0.994排在最后一名。数据表明,2013年广东省用水量达到443.2 ×108 m3,但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向心力作用明显,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其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 64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故其人均用水量达到417.3 m3,非常接近全国人均用水量455.5 m3这一均值水平。因此,相对于其他省份,广东省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最小,生活用水相对公平。反之,用水量虽然仅为30.3×108 m3,但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人口流动较小,其年末常住人口仅为312.04万人,导致其人均用水量达到978.2 m3,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达到最大,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

2.3 全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我国水资源消耗量约70%以上都用于经济生产活动,因此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是我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本文采用GDP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经济用水,即仅从经济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地区创造的GDP占比与其用水总量占比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经济角度的用水总量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与经济产出的协调公平状况。具体以各省份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和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两者的比值作为经济用水效率的判断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根据公式(3)计算各省经济用水的泰尔指数,以此衡量各省份和区域的经济用水公平性,具体结果如图3。

这里将各省经济用水的情况分为4种类型:①经济用水完全低效型(0-0.5)。省份共有4个,分别为宁夏、、新疆和黑龙江,其中新疆的经济用水效率最低;②经济用水低效型(0.5-1.0)。省份共有11个,包括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等;③经济用水高效型(1.0-2.0)。省份也有11个,包括上海、陕西、广东、江苏等;④经济用水完全高效型(2.0-7.0)。省份共5个,分别为天津、北京、山东、辽宁和浙江。其中天津的经济用水效率最高,达到6.58,北京次之,达到5.82。分析图3,可以发现,天津、北京、辽宁、山东、浙江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位居前列,这个结论与马海良等[15]的研究类似。虽然天津、辽宁、山东等省份邻近东部沿海,水资源相对匮乏,但由于这些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这些地区仍然保持很高的经济用水效率。相反的是宁夏、、新疆和甘肃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很低,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的自然气候导致水资源自然消耗较多;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相对落后。且这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技术水平低下,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

为了精确考察区域间经济的用水差异程度,对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具体公式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地区间泰尔指数+地区内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为0.349,地区内泰尔指数为0.198,地区间泰尔指数为0.150,地区内GDP-用水量的差异贡献率为5692%。但值得推敲的是,东部GDP-用水量的地区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地区内差异,但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都是地区内差异要高于地区间差异,这也表明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经济用水生产的产出更加明显。另外,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的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东北部地区的15倍。这也表明,我国经济用水效率的差异程度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造成的,经济越发达,越重视水资源要素的利用价值,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

3 全国用水量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

通过资源禀赋、生活用水和经济用水等多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各省份用水公平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但仍需要从总体上对省际用水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态势及水资源消耗主要用于经济生产活动的现状,因此,根据资源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选取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对各省份用水匹配状况存在的差异进一步探究。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并选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之和作为衡量生态状况的指标。其中,用水量即年用水总量,单位为亿m3,四种主要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单位均 为万t。借鉴王丽琼[16]和何慧爽[17]对绿色贡献系数的测算方法,本文将计算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并据此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用水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考察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可以得出:

(1)经济发展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天津、北京、山东、辽宁、浙江等。表明这16个省份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比较好,或者说水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投入,能够产生相对较多的社会合意产品。另外,少数的省份匹配指数较低,接近于0,经济发展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如:新疆、宁夏、、黑龙江。这些地区或为主要产棉区,或为主要的农牧大省,其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需说明的是,并不能绝对地强调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农业用水虽然经济效益低下,但在保障我国“国泰民安”过程中起着基础的重要地位。

(2)生态状况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山东、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全国近一半的省份水污染比例大于自身的用水比例,这些省份的用水生态效益较差,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另外,17个省份污染比例小于本身用水的比例,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好。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省份用水分配的公平性,根据计算得出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作为划分依据,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结果如表3。

从评价矩阵的结果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和公平性,将31个省份分为4类,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强型: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上海较为发达的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这些省份重视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绿色生态效益,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了“两型社会”的建设。从经济发展角度,对全国经济发展有贡献,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较为协调。从生态环境角度,废水中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对其他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2)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山东、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北京、重庆等省份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成果超过用水的消耗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但这些地区的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省份的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远远超过本身用水量的比例,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生态效益,公平性较差。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和水资源消耗结构,提高绿色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使水资源与地区消耗协调,提高用水的相对公平性。

(3)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效益型:湖南、云南、贵州、安徽、宁夏、新疆和等省份经济-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对用水量的贡献,经济发展是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相对收益;当然这些省份的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这些省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在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方面值得借鉴。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从水污染治理角度看,这些地区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贡献。据此,这些地区需要提高用水效率,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努力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消耗协调。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内蒙古、海南和黑龙江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值得重点关注,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生态状况角度,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均较差,严重损害其他地区的相对收益。如,内蒙古处于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荒漠化土地集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第二产业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学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居多,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影响,该地区在经济和生态领域方面的用水量较大,用水的经济和生态效率相对较低,进而处于“双弱”类型。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这些地区水资源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弱的原因进一步调研,针对不同成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引导这些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关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水资源的省际公平性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关系,优化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借助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并从经济和生态视角分别构建用水匹配指数,通过指数矩阵对各省水资源消耗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江苏、宁夏等省份水资源禀赋与用水量严重不协调;各省经济用水差异性较明显,东部地区用水泰尔指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经济与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仅只有5个,而23个省份都是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单强型。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不同类别的省份,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改变目前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不断促进用水分配趋于公平。一方面,国家加大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对用水公平性贡献突出的省份,使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用水公平性较差的省份,督促其他三种类型的省份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用水量三者协调一致。另外,要着重关注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做到保护性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消耗量协调,努力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

(2)各省份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化地区间用水的公平性。各省份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充分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削减劣势产业。如:、青海等省份应当抑制高耗水、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碳化硅、水泥、煤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规模。新疆、宁夏等省份应加快引进并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各省份应着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如忠.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J]. 水利学报,2003,(5):112-115,121. [Li Ruzhong.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Total Amount of Drainage Water Pollutant in a Region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5):112-115,121.]

[2]吴悦颖,李云生,刘伟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66-70. [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2):66-70.]

[3]秦迪岚,韦安磊,卢少勇,等.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洞庭湖区水污染总量分配[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8-15. [Qin Dilan, Wei Anlei, Lu Shaoyong,et al. Total Water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8-15.]

[4]尹真真,刘玉洁.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91-195. [Yin Zhenzhen, Liu Yujie. Assessment of Equity in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37(6):191-195.]

[5]董璐,孙才志,邹玮,等. 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资源科学,2014,36(9):1799-1809. [Dong Lu, Sun Caizhi, Zou Wei,et al. Assess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Fairness from a Water Footprint Perspective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9):1799-1809.]

[6]刘德地,陈晓宏. 一种区域用水量公平性的评估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08,19(2):268-272. [Liu Dedi, Chen Xiaoho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Water U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8, 19(2):268-272.]

[7]王小军,张建云,刘九夫,等. 我国生活用水公平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328-334. [Wang Xiaojun, Zhang Jianyun, Liu Jiufu,et al. Discussion on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Domestic Water Use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2):329-334.]

[8]罗曰镁. 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J]. 统计与决策,2005,(11):89-90. [Luo Yuemei. Survey Resident Income Gap by Gini Coefficient[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5, (11):89-90.]

[9]熊俊. 基尼系数四种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 商业研究,2003,(23):123-125. [Xiong Jun.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Four Estimations of Gini Coefficient [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3,(23):123-125.]

[10]范新英,冯江茹. 基于离散分布状态下基尼系数算法的总结[J]. 统计与决策,2009,(22):154-155. [Fan Xinying, Feng Jiangru. The Summary of Gini Co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Discrete Distribution Condition[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9,(22):154-155.]

[11]叶兆木,王飞,叶堤. 基于基尼系数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0):200-204. [Ye Zhaomu, Wang Fei, Ye Di. Fair Evaluation of COD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4(10):200-204.]

[12]Jacobson A, Milman A D, Kammen D M. Letting Energy Gini out of the Bottle:Lorenz Curves of Cumulat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s as Metr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Equity[J]. Energy Policy, 2005, 33(14):1825-1832.

[13]李锐,谢长青. 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研究:基于地理视角[J]. 农业技术经济,2012,(6):22-29. [Li Rui, Xie Changqin. The Fairness Research of Small Towns Public Produc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6):22-29.]

[14]张力小,梁竞.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8):1237-1247. [Zhang Lixiao, Liang Jing. Effect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ecienc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37-1247.]

[15]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 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J]. 资源科学,2012,34(5):794-801. [Ma Hailiang, Huang Dechun, Zhang Jiguo, et al.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Technical Efficiency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794-801.]

[16]王丽琼.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974-978. [Wang Liqiong. Analysis on Regional Disparit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3):974-978.]

[17]何慧爽. 我国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公平性与贡献因子研究:以绿色贡献和环境容量负荷为视角[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188-190. [He Huishuang. Total Water Pollutants Allocation Fair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Factors in China:Under the Perspect of Green Con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 Load[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2):188-190.]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效益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小,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大,在地域上存在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情况,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所以水力工程建设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力开展水利工程,满足人们对供水、灌溉、航运、发电、渔业、防洪以及旅游的需求。通过兴建水库调节水量来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我国汉江丰富的水资源运送一部分到西北和华北地区,既减轻了南方的洪涝灾害,也减缓了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

2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纷繁多样,这些形态各异的生态服务功能都是由自然环境过程和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着的。其中有些生态服务功能是显而易见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和原料,或者是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能够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一些生态服务工程功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参照学者对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结合河流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分成四类:(1)供水及其相关的功能;(2)生态支持功能;(3)调节功能;(4)文化美学功能。文章根据对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进行的分类,从这四个方面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解分析。

2.1 供水及相关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主要还是来自于河流,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还为人类提供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等,另外河流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航运、水利发电的功能。(1)农业: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水丰富的水源引入北方,不仅成功解决了北方的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兼顾灌溉大面积的沿线区域的农田,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沿线大面积的农田物尽所用,使土地高效利用。另外修建水库,在雨季储存水源,一旦遇到干旱时期,便开闸放水,对周围的农田进行灌溉,避免因干旱造成的粮食作物的减产。(2)林业: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现状,改善了流域内部的水文条件以及循环状态,通过调节局部微气候,保证区域内部草木的水源供给,间接调节大气、净化空气以及保育土壤,无形当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航运:修建大运河,通过河流进行人员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陆地交通的压力;(4)渔业:在水库建成以后,随着库区水量的增加,库区周边的气候的得到改善,这就产生了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一系列游离有利条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由于一些鱼类随着水位涨落而进行漂流性产卵繁殖,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人为地制造洪峰,为这些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另外满足下游水生生物的产卵繁殖要求,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通过调整下泄方式或者增加表孔泄流的手段提高下泄水的温度,维持和保护水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5)水力发电:目前火力发电作为传统的发电模式,还是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的。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燃料,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了大气污染,加剧了温室效应。而通过水利工程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转换成电能,减少了不可再生煤炭等能源的耗费,同时减少了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

2.2 生态支持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是由陆地一水体共同组成的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河流周围的陆地植被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这一地带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野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河流还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依靠水体的休闲活动如划船、滑水、游泳、渔猎和漂流等,同时也为人类在河流沿河岸进行的旅游娱乐活动如露营、野餐、远足休闲和摄影等提供了场所。凡此种种,均显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命过程的多种生态功能。

2.3 调节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河流两岸的植物以及河流下游的湿地拥有自动调节水文的过程,同时可以缓冲洪水,控制侵蚀、保持土壤肥沃的功能。所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在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流域内河水的流量变化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稳,对于防洪抗涝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兴水利工程,调节地域性水资源平衡,囤积梅雨季节雨水资源,在干旱缺水的季节进行利用。这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了调节。

3 结束语

通过大兴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配置,可以在供水及其相关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功能以及文化美学功能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蒋晓东.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6).

第4篇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第5篇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第6篇

【关键词】节约型绿化园林;建设;方案;策略

0 前言

园林绿化工程对于现代城市建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运行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使得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节约型园林绿化,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使得园林建设可以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1 节约型绿化园林概述

所谓的节约型绿化园林,就是要确保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尽可能对资源进行节约,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简单来说,就是要花最少的钱,占用最少的土地,使用最少的水,建设出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绿化园林。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特点包括:

1)最大限度地对能源和资源进行节约,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2)将城市园林自身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3)可以使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节约型绿化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节地型

节地型绿化园林,就是指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节地型园林绿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地矛盾,对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进改善,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代表形式包括屋顶花园、墙面绿化、立体绿化等。

(2)节土型

在园林建设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回填土和种植土,一方面增加了园林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对取土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进行绿化园林的建设时,要采取相应的节土措施,例如,在保持场地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土方的就地平衡,同时,要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利用原有的地表土作为种植土。

(3)节水型

在节水型绿化园林的建设中,主要是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减少园林对于水资源的消耗。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几种,其一,采用相应的集水技术,对雨水等进行回收利用;其二,对废水和污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其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其四,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如使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

(4)节能型

要大力开发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以及管理,减少园林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5)节力型

节力性园林主要是针对园林维护而言,要求园林在日常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2 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方案和策略

以某城市公园建设为例,对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2.1 公园概况

该公园是市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生态性公园,占地面积75公顷,在规划中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其中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三期工程则由于资金问题尚未动工。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政建设的资金逐渐到位,三期工程开始动工实施。本着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理念,对一期二期工程的部分设施也进行了修整,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计划将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集娱乐性、观赏性、服务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2.2 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和搭配

在对三期工程进行建设时,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要综合考虑一期二期工程的种植特点,结合城市区域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从整体着眼,做好园林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表空间,还应该考虑地下空间以及垂直立体空间的建设工作,做好植被的合理搭配。例如,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绿化空间,具备极强的绿化能力,同时也是综合性价比最高的绿化模式,可以完美实现节约型绿化园林建设的需求,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2.3 对灌溉方式进行改进

要减少园林对于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对灌溉方式进行改进,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选择喷灌、滴灌的灌溉方式,摒弃漫灌的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其次,要合理选择灌溉时间,尽可能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减少水分的蒸发;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地面覆盖一层地膜,同样可以起到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效果;最后,要建立相应的节水系统,一方面对雨水进行收集,提高水资源的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对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废水等进行处理,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升绿化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绿化园林在建设和管理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其进行循环利用,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例如,对于园林建设中残留的各种材料,可以选择恰当的位置,建设雕塑、板凳等,不仅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减少运输和处理费用,同时还可以为公园增加相应的景观。对于园林在管理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枯枝败叶等,如果进行焚烧处理,不仅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如果对其进行收集,经粉碎后高温发酵,处理后可以形成有机肥,用于苗木的栽植,从而促进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5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对于植被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植被的死亡,还会影响公园的正常运营。因此,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同样需要最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植被的合理搭配,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益鸟、益虫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率;另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农药,减少农药在植被中的残留,通过最少的人行干预,确保公园的生态平衡。

3 结语

总而言之,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实现节水、节地、节土、节能等目的,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对城市空间内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应该引起园林建设人员的重视,对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推动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妹.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策略措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413-414.

[2]杨军.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策略措施探究[J].绿色科技,2013(1):156-157.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对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作出定量评价,能够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价值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我国绿色GDP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一、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水资源生态系统

所谓水资源,指的是在经济条件下能够使用的水和水中的物质,以水体活动为主的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就构成了水资源生态系统。水在生态系统中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相互转换,从而不断为人类社会提供着物质和能量。

(二)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的是生态系统形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效用,一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工业农业生产活动的原料,另一方面维持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系统。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组成和创造的因素之一。根据水资源的消费和市场化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具体来说,经济功能指的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态功能则是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维持生态平衡。

二、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的原理在于,将整个生态系统看成是生产中的一个要素,如果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那么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和水平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的时候,水质和用水量的改变,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最终表现在价格的变化上。

(二)机会成本法

在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在选用一种资源的使用方案时,那么就会舍弃其他的使用方案,与之相连带来的效益也就不存在。因此,机会成本法就是计算出那些放弃了的使用方案中能够获取的最大效益。举例来说,在三峡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它的机会成本就相当于保护三峡自然景观所获得的休闲娱乐的经济效益。该方法实用性很强,常用于那些不能直接计算出资源的应用效益的地方。

(三)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主要用于计算无价格的商品损失,可以对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使用旅行费用来计算人们对该景点的评价。具体来说,包括了交通费用、门票费用、餐饮住宿费用、纪念品或特产的购买费用,以及电话费、停车费等。

除此之外,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还有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在实际计算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江西省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

(一)经济服务功能评价

第一,水力发电。江西省2012年发电量总共728.20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为48.24亿千瓦时,占比6.6%。按照每千瓦时0.4元的价格计算,2013年水力发电价值为19.30亿元。

第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供应。2012年江西省总供水量242.54亿m3,其中地表供水233.18亿m3,地下供水9.36亿m3。用水组成部分:生活用水20.86亿m3,工业用水58.94亿m3,农业用水146.01亿m3。以生活用水0.8元/m3、工业用水1.0元/m3、农业用水0.02元/m3计算,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供水功能价值为78.55亿元。

第三,水产品生产。2012年江西省水产品生产总量约为237万吨,按照平均价格0.79亿元/万吨计算,水产品的经济价值为187.23亿元。

第四,休闲娱乐。2012年江西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6.2万人次,外汇收入4.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17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347.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72亿元,共计1402.17亿元。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旅游对象中山水风光比重为24.6%,假设水体旅游占其中50%,那么水体旅游的经济效益为172.47亿元。

综上,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经济服务功能价值共计为457.55亿元。

(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第一,调蓄洪水。其中,水库调蓄洪水功能价值约为37.52亿元,鄱阳湖调蓄洪水的价值约为159.53亿元,湿地沼泽调蓄洪水功能价值约为1.05亿元,总计198.10亿元。

第二,调蓄水资源。所谓调蓄水资源,指的是在湖泊和沼泽的作用下,对水流、径流、地下水的调节功能。其中。鄱阳湖的水资源调蓄能力按照多年的平均蓄水量计算,为149.6亿m3,沼泽面积大约为1.42亿m3,总计面积为151.02亿m3。采用替代工程法,按照蓄水成本0.67元/吨计算,2012年江西省调蓄水资源的价值在101.18亿元。

第三,河流输沙。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江西省河流的总输沙量在1000万吨,按照人工清理河道的成本为4.7元/吨计算,河流输沙、疏通河道的经济效益为0.47亿元。

第四,土壤保持。该项目只计算鄱阳湖和军山湖的土壤保持功能。鄱阳湖每年泥沙淤积量在1000万吨左右,军山湖按照比例计算在50万吨,因此总计1050万吨。折合成土地面积,大概在1562.50h。按照1.7840万元/h的土地面积收益计算,土壤保持经济价值为0.28亿元。

第五,污染降解价值。众所周知,河流、湖泊等具有自净功能,也可以清除部分水体污染物。相关报道指出,湿地生态污染降解的功能价值为2.60万元/h,取江西省湿地面积61666h,则污染降解的功能价值为16.03亿元。

第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体和湿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沼泽与泛滥平原的生态效益为3633.6元/h,江西省沼泽总面积61666h,则生态效益价值为2.24亿元。

综上,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计为318.3亿元。

(三)总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江西省2012年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经济服务功能价值为457.55亿元,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18.3亿元,合计为775.85亿元。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江西省水资源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经济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很高。从侧面证明了水资源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得以持续下去的重要性,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友辉,董增川,孔琼菊. 江西省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1(01)

[2]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2012(05)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分析;项目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广义及狭义之说,广义指土地整理分为农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狭义指的是农地整理[1]。而目前对农地进行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科学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响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响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体系,增大对土地整理资金的利用空间,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土地整理规划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风险,进而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国家规定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对土地整理落实及制定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2]。

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过程,属于经济行为活动。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则指投资的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过进行土地整理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照各国进行实际土地整理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可以把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资金资源主要来自三个领域:首先就是由国家,包括国家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当属于社会企业,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参与其中的企业;最后,就是个人资金的投入,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其土地所有者对整理区域的投资。在这三个投资来源中国家投资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经济投资者主要是整理区内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实践活动,以获得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再进行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时,要注意由于指标的不同,会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实际分析中要充分重视各种指标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影响。②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内容、方向、规划、对策都有直接有关系,不一样土地资源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其投放的资金也会又所不同,故在策划土地整理活动时要加以充分考虑,使得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土地整理规模指的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区中所有土地的总面积。土地整理工程量则指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投放得工作量与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资资金的预算为在明确开展土地整理的规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及定额标准对直接投资和投资折资进行的预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主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资金投放,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的是在在开展土地整理后对社会环境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宏观社会效应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把其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对农村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土地整理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效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②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根据地形尽量把农田按照南北方向进行设计,使得农作物在当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获得等大的社会效益。③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区修建蓄水池、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区,可以修建各种提水设备,蓄水设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缓解人地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我国现在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缓解非农建设占用农田问题,增加耕地的面积,解决人地的问题,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②改善农用设施体系,开展农地整理项目时,同时也对农村、田、地之间的道路以及其他农用设施进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③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土地整理后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④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农村水利设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为农民发展经营提供宽阔的平台,实现现代化技术的推广。⑤增加就业几率,整体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效益。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的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对土地整理区内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种有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内容为:土地整理项目落实后,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优化自然环境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获取的效益。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应注意的问题①根据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按照环境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条件,不可以违反其规定。②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角度进行实施,使得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有效可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③进行生态效益分析时应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这是现在我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首选的分析法。

5.结束语

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地整理,在农地整理项目完成后,该整理区土地就会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开展土地整理,实行对农田、水资源、道路、树林植被等的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农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农村田地之间的气候,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健全农田排水设备系统,完善了农村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多,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国家政府对农地整理的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坚定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再以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孙鹏举.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两农业科学,2010(03).

第9篇

关键词: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7602

1 引言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过去,生态效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森林的面积分别只占地球表面和陆地表面的11%和38%,但森林净初级生产量却分别占全球和陆地的47%和71%[1,2]。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它包括水源涵养效益、水土保持效益、防风固沙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释放氧气效益、森林游憩资源效益、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等。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方法[3,4],对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区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 评价区域概况

贵州西南部主要包括黔西南州大部分和黔南州小部分地区,以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两岸2.5 km范围以内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系错综复杂。区域内重要水系包括北盘江、南盘江、万峰湖水库、红水河等,选取的16条水系水域面积均在100万hm2以上,其中北盘江水域面积11963万hm2,胡家坝水库水域面积103万hm2。所选的水系地处珠江上游,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地,对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236940 hm2,蓄积量5745746 m3,森林覆盖率达到37.41%(算水域面积)。

3 评价方法

3.1 水源涵养效益评价

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主要从林冠截留量、林地枯落物持水量、森林土壤蓄水量来体现。采用郎奎建[3]所研究的公式:

3.5 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贵州西南部防风固沙林较少,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防风固沙产生的造田、护田效益,以每造1 hm2林地可固沙0.1075 hm2计算[3]。

3.6 森林游憩资源效益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评价

森林具有很好的游憩功能,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到相关林区徒步、游览等,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收取管理费、门票等,从而形成森林游憩资源效益。以每年每公顷产生480元[5]的效益计算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森林是一个完善且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各种野生药材、食用菌、野果、鸟类、野兽等均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以海南省每公顷森林产生112.2元的效益来计算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

4 评价结果

经过测算,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为24.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1.05亿元,水土保持效益22.08亿元,吸收二氧化碳效益90万元,释放氧气效益108万元,防风固沙效益384万元,森林游憩资源效益11373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2658万元,详见表1。

5 结果讨论

从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角度出发,对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2.5 km范围内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所评价的森林生态效益中,水土保持效益最高,其次是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最后是吸收CO2效益。16条重要水系中,北盘江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最高,其次是红水河水系,木浪河水库两岸林区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最少。

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贵州西南部是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阵地,评价该地区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惠勋.森林与光[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德应.森林与大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郎奎建,李常胜,殷 有,等.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6.

[4]陈 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J].林业经济问题,2000,20(4):216~219.

[5]张小红,杨志峰.广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分析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学,2004,40(4):22~25.

第10篇

关键词 水利 可持续发展 经济运行机制

一、前言

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以解决水资源危机,这是水利建设一直以来的目标,其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则是从相关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改革,强调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而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同时有利于良好的生态循环,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利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需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入手,根据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际,合理管理地下水和地表水,并对其水量和水质进行严格的控制,调整供水及排水的方案,改变传统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办法。立足水市场和水权管理,重视水制度协调,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扩大其经济领域,创造高效益,以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1]

(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体现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我国当前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率不高,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措施一般按照计划及政令执行管理,未能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是一种有市场价格的商品,其具有市场属性,并通过市场和政府对水资源配置的调控。传统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在投资方面具有计划性和事业性的特点,而基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需要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性投资机制,其市场目标和商业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有效推动了水利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水利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满足当前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更好的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需要满足居民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安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是水利建设发展的主题。另外,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与农业、工业生产建设紧密相关,其改革势在必行。[2]

三、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缺陷和不足

(一)市场观念不足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突出体现了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市场观念不足,重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水价与其实际价值不符显然不利于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行,对于水利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水资源利用问题不能仅依赖于行政方法,而是需要利用经济手段,为水权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更好地在经济领域创造高效益。

(二)水价不合理

水价的制定需要考虑实际的用水需求,其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有益于水污染的治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水价执行并不合理,水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不大,节水措施不到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这就需要针对水利投资融资、水费征收以及区域水价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改善这一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

水利建设需要依赖于国家投资,其层次单一,往往受限于投资资金,工程建设周期长,仅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持续性发展,不能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顾此失彼,不利于水利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建设的新思考

(一)多方利益的兼顾

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建设,需要兼顾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利益,不再片面强调其工艺性,而是为其提供市场化发展的途径,做到多方利益并重。在政府和市场的组织协调下,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破坏和浪费生态资源,即使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只是暂时的,这种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显然不利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水利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生态效益,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经济运行需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供求,寻找最佳结合点,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3]

(二)水市场建设

促进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化发展,优化水市场环境,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制定水价,突出水资源的价值。水资源利用及污水排放的成本不能忽略不计,而是需要以投资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形式予以定价和收费,进一步完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制定水利商品的收费标准,并形成制度化标准,突出其商品价值。水电供水价格、水资源费征收以及水污染补偿等机制是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电、火电上网价格差异,分区、分类实施水电供水价格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融资渠道,填补水利建设资金空缺,其对于水利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基于市场机制,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市场间的紧密合作,筹集资金,共同参与水利建设当中。建立完善的水利融资机制,促进投融资改革。整合资源。扩大投资主体,建立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等方式来拓宽投融资渠道,助力于水利建设,进而保障水利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4]

五、结语

在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方向和着力点,针对市场观念不足、水价不合理以及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益,加强水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而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身份证号码为36042419890909

387X)

参考文献

[1] 崔延松,鲁红卫,宣翔.强国战略背景下水利经济政策协调推进的运行机制研究探讨[J].中国水利,2015(04):13-16.

[2] 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2):156-159.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27-04

农村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是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农村土地整治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其涉及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影响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即产生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产生负的生态效益。国内外土地资源开发实践表明: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对土地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整理,在若干年以后,可能为了今天的这种忽视土地生态保护的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那么将可以全面地提高农地的质量、增加产出率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分析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地,在农村土地整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归并集中,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达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促进大规模的农业发展的效果,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导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失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农村土地整治发展到高级阶段,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1~7],然而其侧重点仍在定性化分析。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促进传统的农村土地整治向现代意义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变,即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这样才能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一、综合指标评价法评价概述

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态效益评价作为生态评价的一种类型,它与其他生态评价有相似性;但是这种评价与政策相关,所以它又具有特殊性。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评价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就涉及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态效益评价的核心问题:(1)评价内容应包括哪些;(2)如何进行生态评价;(3)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农村土地整治评价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对象无关,如水资源供需平衡等;一部分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对象有关,如荒山荒坡开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防止水土流失,滩涂、圩区开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系统的蓄水能力是否减弱,野生动植物生境是否破坏等。

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评估与其他生态评价的方法一样,要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选择合理的评估方式、选择适当的指标与标准等。对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而言,主要是围绕水土利用及其影响展开的,所以一般选用土地退化程度、水资源影响程度、气候调节作用等指标。作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它有收集资料、编写纲要等各项步骤。但是,农村土地整治又具有特殊性,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国家政策因素。结合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评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可以确定其评价的技术路线(见下页图1)。

综合指标评价法能够表征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的状态和趋势,但指标选择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

二、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下述四项原则:(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确立的指标含义明确,计算口径一致,核算方法统一,从而达到静态和动态具有可比性,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进行选取时,定性与定量要相互结合,并且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社会效益分析方面多采用定性指标,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多采用定量指标,从而保证指标的量化。(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从而减少数据收集的困难性。(4)可参考性原则。通过效益分析,对拟建项目的经济效果做出预测,综合评价项目在生产上是否可行,技术上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有利,社会和生态上是否有益及市场风险大小等,为项目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效益分析必须遵循可参考性原则,为农地整理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服务。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其分析

由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累积效应)、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观念,既要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增加土地数量和提高质量,又要考虑到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生态要素的改变对土地系统本身及周边生态景观的影响是好是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整治生态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本研究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际,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生态评价指标如下四类。(1)生态用地变化程度。生态用地主要是指地表绿色覆被,附着于多种用地类型,包括林地、牧草地、园地及耕地(水田和旱地)等。生态用地变化率具体包括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减少)率、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防护林密度、水域面积增加(减少)率等。具体项目评价时可根据项目实际选择全部或者部分指标作为评价指标。(2)景观结构功能变化程度。具体可包括景观多样性、土地垦殖率、水田面积增加率等指标。对于土地复垦项目还可以包括建设用地(废弃砖窑、废矿等)转为农用地面积等。(3)生产能力提高程度。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率、田块规整率。(4)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高程度。包括水土保持改良率、灌排保证率等。对于丘陵地区还包括坡地改梯田改造率;而对于圩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而言,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限制因子,水土保持改良率可不选择。

根据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内容以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其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结构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三个方面反映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下页表1)。

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评价应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可以采取调整指标权重(不需要的指标赋予0值),或进行指标的增减调整,以突出不同项目的特性。按照选定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评价指标,调查或估算项目实施前后的实际指标值,指标值可以是数字化的定量值,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定性值。

(三)权重确定(AHP法)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能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字化,且具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层次分析(AHP)法,通过土地管理部门、研究领域的15位相关专家来具体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多级递阶结构。将问题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要素分成若干组,每一组构成一类,不同类别之间互不相交,即建立完全独立性结构,其特点是上一级要素都有各自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下级要素。同一级的要素作为准则,对下一级的全部或部分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级要素的支配,因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逐级支配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见下页表1)。

2.构成判断矩阵。在建立多级递阶结构之后,假定以上一级的要素作为准则,且对下一级的要素有支配关系,聘请土地管理部门、研究领域的15位相关专家,针对该级中两个要素,i元素与j元素哪一个重要和重要程度以数量形式表示出来。即aij设表示i元素与j元素相对重要度之比,且有下列关系(即为反对称阵)aij=,aij>0,aii=1 i,j=1,2,…,n 。显然比值越大,则i的重要度越高。为了方便,一般取1、3、5、7、9分别表示i元素与j元素同样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本文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取1,1.5,2,3分别表示同样重要、略微重要、稍重要、比较重要。由这些数值aij作为矩阵中的元素,构成两两要素比较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级别某因素而言,本级别与其有关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数。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可通过解特征值问题即AE=λmaxW,求出正规化特征向量而得到。式中A为判断矩阵,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相对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i=1,2,…n为相应元素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

对于n阶判断矩阵,其最大特征根为单根,且λmax≥n。当λmax=n,其余特征根均为0时,则A具有完全一致性。如果λmax稍大于n,而其余特征根接近于0时,则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当C.I.=0时,判断矩阵A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值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R.I.标值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即C.R.=。

当C.R.

4.层次总排序。即计算每一级别所有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值。由上层到下层逐层顺序进行:计算结果得出最低层次要素-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相对权重。如果上一层次所有要素A1,A2,…,Am的层次总排序已定,其对应的权值为a1,a2,…,am,与Ai对应的本层次要素B1,B2,…,Bn单排序结果为bi1,bi2,…,bi.3,且Bj与Ai (i=1,2,…,m;j=1,2,…,n)无关系,则bij=0,层次总排序即指标权重。

5.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后,需要检查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方法是计算C.R.,其值小于或等于0.10,则认为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这里,C.I.=aiC.I.i,R.I.=aiR.I.i,其中,C.I.i,R.I.i,分别为与ai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见,层次分析法能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因素,具有系统性、适用性、实用性和简洁性的特征。

(四)确定阈值,计算综合指数

根据评价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所有指标上限值的分值之和为100,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到极限时该项指标应该达到的最佳程度。

设立下限值就是为了排除或剔除其他影响对测算农村土地整治实施效果的干扰。所有指标下限值均为0,表示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对此时的指标值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是其他影响因素的结果。

根据??市的实际情况,按以下公式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实际得分值Pij:(下转103页)

(上接29页)

(1)若指标实际值小于(或等于)上限值即qij≤mij,则指标实际分值:

pij=100× (i=1,2,3,4,5;j=1,2,…)

(2)若指标实际值大于上限值即qij>mij,则pij=fij×100。

(3)若指标实际值小于限值即qij

其中,pjj表示??市各项指标得分值,qij表示各项指标实际值,mij、nij分别表示各项指标上限和下限值。

根据各指标分值采用逐层加权求和计算得到。把各项指标实际得分值pij相加得到评价的总分值p,即p=∑fijpij。

三、结语

本文在综合前人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的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综合指标法的应用原则、指标体系和具体测算过程,以期为定量化刻画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晓锁,王语.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2):30-32.

[2] 梁磊磊,邹子建.陕西省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1-3.

[3] 黄燕,翟有龙.阆中市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初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 孙奇奇,宋戈,李轩修,王伟娜.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临颍县大郭等4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2,(6):51-56.

[5] 刘闯.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7):16.

第12篇

位于楚雄州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的大麦地镇,是于2009年完成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的民族乡镇。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共有3001户,总人口9681人,少数民族人口9483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1125人,占总人口的11.7%。

这里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沿江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适宜种植农作物。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2.5亩。这里水能资源充沛,绿汁江在大麦地境内流程约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718万立方,可辐射灌溉面积2万多亩。

就在这个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凭借自身特有的气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过去的大麦地镇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今,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

发展绿色GDP已成共识。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大麦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经济建设立足于生态建设之上,着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大麦地镇以粮烟产业为基础、热作产业为先导、林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建立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13篇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和高效性还应具备其自身的个性化。个性化指的就是园林中的景观要充分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避免在园林设计中忽视个性,造成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选择和组合,处处都要考虑周全,把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城市人群对它的需求。于此,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师可以从当地的场地特点,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园林周边的环境等情况来的提供相应的设施。

如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1对园林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在对园林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有科学依据指出园林的景观设计应该以书目为主,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并且草、灌、乔的比例尽量保持在1:3:6最为适合。而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当中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在生态效益中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广场宜多栽树木;而简易的乔、灌木就多长于居民小区之中。

2保持原生态,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做到节约的根本所在,从而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来保持城市园林的原生态,保护当地园林的花草树木,对园林做好绿化、养护、修理等日常工作,在园林景观中达到完美的绿化效果,并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绿化。此外,也应该根据园林的特点要尽量的节约水资源,多种植耐旱植物,这样既可满足景观的营养需求又可以减少多水分的使用。

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若能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灌溉和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开源节流,那么必将降低园林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程度。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于城市水污染的处理,达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4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管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在植物设计环节注重对植物的选择的栽培,在往后的阶段还得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园林进行看护。于此,就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技能;明确灌水的次数和量,从而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掌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措施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森林重点火险区之一,为了有效避免火灾,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防火灭火系统。当前,塞罕坝林场在防火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和积极消灭的原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规章制度,并且组件了专业化的灭火队伍,取得了建场多年未发生火灾的成绩。下面本文在分析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1 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森林防火系统的建设是加强防扑火设施建设的需要。塞罕坝林场位于三北防护林环京津区的重要位置,是保卫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至关重要。

其次,森林防火系统是捍卫京津生态安全的屏障。塞罕坝是华北地区主要河流源头的集水区,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位置尤为突出。建设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森林系统的自然安全,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森林防火系统也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的需要。塞罕坝林区的发展逐渐由林木业向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并挖掘林区的发展潜力,打造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兼顾的发展模式是塞罕坝林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兴建水灭火系统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

2 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措施分析

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开展建设工作。在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秉承积极消灭的原则,加强防火设施的建设,以此提升对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从塞罕坝林区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初步实现由简单的人工扑救向风水结合的机械化扑救方式转变。

其次,根据塞罕坝的水系分布特点加强防火系统的建设。在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水源的分布情况和水资源的特点布局防火网络,并合理的利用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塞罕坝建设成为森林防火水系基础设备完备,森林火灾扑救快速有效的区域,确保地区森林资源的完备。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工程建设水灭火系统。

第一,可以建设拦河坝工程,这样能够有效的拦蓄地区的径流以及河流的水源,积蓄充足的防火水量,既能够保证地区下游沿线蓄水坑塘的水源供给充足,又能够达到防火灭火的良好效果,成为阻挡火灾的有力屏障。

第二,开展蓄水坑塘工程的建设。蓄水坑塘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围绕塞罕坝防火体系建设的布局,充分的利用地区的自然水资源,在山泉下游、河流地区或者是常年积水洼地选择最佳的位置进行建设,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升防火灭火的效率,还需要靠近道路进行建设。在蓄水坑塘开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一般采用的是半挖半填的方式,并将挖出的土方填筑在坑塘的下游周围,并用推土机平整压实,保证蓄水坑塘的坚固性。一般来讲,蓄水坑塘具有投资小、汲水便捷、成本低、效果好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提升消防水车取水的频次,因此说在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中应用广泛。

第三,可以建设停机坪和直升机取水基地。一旦森林内发生大火,为了更快的控制火势,需要调用飞机开展灭火行动,这是灭火的重要手段。要想更好的利用直升机进行灭火,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飞机取水灭火的条件,即必须要有临时停机坪,以便机的起降和加油,同时还需要建立去取水地,并且保证取水地至少有10m×10m的水面,水深要在3米以上,并且保证周围开旷,不存在障碍物等。

最后,防火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需要满足对林场和周围地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需要,并形成合力,有效的推动塞罕坝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防火系统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辅开展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塞罕坝林区的气候、水文条件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林场防灭火设备和设施条件建立起塞罕坝森林的防火水灭火系统,全面改善森林防火的基础设备,提升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火灾是森林发展过程中的威胁因素之一,要想实现塞罕坝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火预警机制和灭火系统,为林区森林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本文从自身工作实际和经验出发,对塞罕坝地区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提出三点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塞罕坝森林防火系统的建设,提升防火系统的安全性能,保障林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维林 关于推进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思考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02期

[2] 赵辉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关于构件生态森林防火水系统的初步设想 河北林业,2007年第6期

第15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效益评价;政策建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农民的生活环境和享受的公共资源也难以跟城市相媲美。同时,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些破坏和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衡量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如何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对高效农业的探讨比较晚,对其内涵的界定在近几年才逐渐趋于统一。赵德芳(1994)明确指出“高效”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2006)提出高效农业的总体目标是保障粮食供应、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关于高效农业的定义经过学术界的探讨近几年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观点,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现有文献大都重点研究某一个省份或者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且大都在理论上分析高效农业的内涵、困境和发展途径,极少有全面测算与衡量我国高效农业的具体发展水平,关于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本文构建了衡量和评价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0个省份的高效农业效益情况,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各省份农业发展状况,并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高效农业的部分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高效农业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高效农业是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农业,本文选取一系列指标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系统,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出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农业经济效益指人类从事农业成产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本文选取六项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人)、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农业产出投入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人)。农业生态效益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八项衡量生态效益的指标:农药使用强度(千克/公顷)、农用化肥使用强度(千克/公顷)、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千克/公顷)、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成灾率(%)、有效灌溉率(%)、人均水库库容量(立方米/人),其中前三项为负向指标。农业社会效益指农业经济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本文选取五项衡量社会效益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农村居民教育文娱支出占比(%)、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人),其中前两项是负向指标。

二、高效农业效益计算与分析

(一)熵值法计算高效农业综合效益

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熵值法计算高效农业子系统各个衡量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高效农业包含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6.Y=αS1+βS2+γS3,式中,S1表示经济效益指数,S表示社会效益指数,S3表示生态效益指数,α、β、γ为各个子系统的权重,本文认为三个子效益在系统发展中同等重要,因此各取1/3。Y表示经过计算得出的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

(二)各省域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值分析

表1列出了2007~2018年度其中四个年份的各个省份高效农业效益值,通过观察表1可以看出农业综合效益值最高的省份是吉林和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的综合效益也比较高;山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的综合效益较低;贵州、云南、甘肃的综合效益最低。近几年农业综合效益有所下降的省份有北京、山西、青海、新疆;农业综合效益有所上升的有天津、云南、。通过分析农业子系统的效益观察到多数综合效益较低的省份农业系统中经济效益的得分最低,而农业综合效益比较高的省份农业各子系统的效益都比较高,其中经济效益值相对更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得分相对较低。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结论本文以构建的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基础,通过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方法计算高效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高效农业的综合效益。总体来说,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的多数省份(安徽、福建、山西除外)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较高,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省份高效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在整体上提高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能带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步。但经济效益提高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滞后,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政策建议

1.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财政资金的不同形式对农民收入具有不同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抑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农民直接资金补助。增加农业科技、农民培训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的实践与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强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提高机械使用强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释放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节省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此外,农机的使用能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3.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有效灌溉率。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同时存在着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运用滴灌、喷灌技术,减少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产权,激励农民主动进行节水、高效灌溉。4.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还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收入保障。5.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市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石志,覃瑞德.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7,11(05):55+57.

[2]王建法,陈晓东,吕本国,等.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7):383-386.

[3]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02):152-157.

[4]张国防.浅析我国高效农业如何做大做强[J].科技经济市场,2012(03):23-24.

[5]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05):79-85.

[6]冯梦黎,徐灿琳.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增收:“补血”还是“造血”[J].农业经济,2020(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