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 常见心理问题 处理方法

一、普通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基础学科,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自觉性差。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1)社会环境因素。第一,改革开放后,部分未读多少书的人富了起来。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升学后不一定能有个好工作;另外,就业难的呼声日高,使莘莘学子过早地感到了就业困难。第三,源于日益淡化的吃苦精神。(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第一,源于教育体制本身。虽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高考制度依然存在,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依然是教学的导向,产生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第二,源于普通班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合理。第三,源于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的不和谐。(3)家庭环境因素。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对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没找到好工作,有父母在,也不用愁吃愁穿,即没有忧患意识;对家长而言,因子女好玩、善动、基础不好而对其期望不高,并不期望子女打好坚实的基础进而考上大学。

2.早恋问题。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现象具有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学生早恋的原因有:(1)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及保健品促使学生身体早熟,尤其是女学生在生理上比以前成熟早。(2)学生的心理发育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他们缺乏自控能力。(3)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在客观上方便了中学生单独交往。(4)应试教育让老师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追求升学率、分数上,忽视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5)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遭遇粗涉和无端猜疑,致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会弄假成真,走上早恋之路。(6)相互吸引。(7)从众心理影响。(8)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社会道德舆论对于异性间交往越来越开放。

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障碍。形成原因有:(1)身体的缺陷,如身材、长相、身体残疾。(2)误视自己能力不强,只看到别人的优点,没看到别人努力的过程,没认识到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锻炼提升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3)家庭条件差,或父母的地位、文化、存在的生理缺陷,常受人嘲笑。(4)家庭不完整,从小没体验到足够的父爱、母爱,缺少成功体验,做事成功率不高,受挫折过多。(5)自我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自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或者过高地评价自己,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优势丢失时便产生一种失落感。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1.厌学心理的处理方法。首先,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归因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因为努力因素是受意志控制的,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使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上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级学习氛围,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合作而力争进步的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好处的。

2.早恋的处理办法。首先,教育者应当对中学生早恋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自然地交往,让学生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处理自己的感情,学会认识和把握自己。青少年的这种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不能“谈恋色变”。学校、家庭对学生恋爱问题限制得越严,其情感交流的需求就不能通过合乎规范的渠道得到满足,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最终就会变成神秘感。其次,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明确性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中学生“抵制”性的欲念,更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性自由,而是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身性生理和心理发展。

3.自卑心理处理办法。首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营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并没有被冷落忽视。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集体氛围,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树立榜样,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别人的肯定评价中增强自信心。其次,注重开展家访,密切师生感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有自卑心理学生的家访尤显重要,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多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变得乐观,愿意主动和他人交流。同时,教师的家访有效地密切了师生关系,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课改;新科问题

根据相关人员统计,目前我国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占19%。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及不良情绪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去改善这类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厌学、考试焦虑、学习疲劳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厌学问题是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放弃了自己,对学好文化课丧失了信心。考试焦虑是因为考试中由于紧张出现的一种心理适应,其主要问题就是担心考试考不好,或者不能正常发挥。而学习疲劳问题则是由于学生处于持续的紧张学习状态下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或对自我要求太高,在这些高压下出现应急反应,出现防御机制。这些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不自信。

针对这些问题,在体育课堂中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1)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原则,并适当地予以夸奖和鼓励,逐步地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2)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将同等运动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身心素质都好的同学要求自主学习为主,制订较高考核目标;对于身心素质差的同学教师参与辅导纠正,制订中等偏下的考核目标。这样不同考核评价机制的制订,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较快地达到预定的目标,自我得到满足,提高自信。

二、人际关系方面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种:从众心理和人际关系敏感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缺乏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自制力,所以极易出现盲目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往往是消极的,比如抽烟、追星、恋爱等。对于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解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推荐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体育课上,利用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互帮、互赶,形成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得到共同提高。

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班级的相互关系,在班级中感到不自在,与同学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这类学生缺乏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体育课堂上,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集体化学习,给这类学生创造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可组织团队间竞争性的活动,比如3对3篮球赛等,增强这类学生对同学的信任并提高集体观念,融入集体中。

三、高中生主要的不良情绪包括逆反心理、冷漠情绪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使得他们变得心胸狭隘和自私。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听不了批评,受到挫折就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出现与对方要求相反的言行。对于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动去关心此类学生,循循善诱,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学中要丢弃传统的授课模式,以“生本教学”为主,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良情绪在运动中得到宣泄。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9-01

目前,中国高考的考试体系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年度盛典,不可小觑的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一分之差可能就决定终身,虽说近年来高考扩招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每年高考的录取率还是不高,再者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因此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一个特殊时期,同时高中阶段也是高中生身体发育、思想成熟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也是高中生心理矛盾冲突最激烈、烦恼最多、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学习负担重,睡眠时间不足,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堪忧。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本文主要就消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为消解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学校倡导师生平等交流之风

在传统社会,无论官学还是私塾,老师地位至高无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更是成为师生关系毫不夸张的表述。到现在很多老师还坚守着传统死板的师道尊严观,认为教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一定要唯师命是从;但是今天新一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学生平等意识的觉醒,对自尊的维护特别敏感。这两种观念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疏远,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立起基于平等、尊重、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教师养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习惯,倡导师生平等交流之风,乃是消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危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察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引导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平等对话可以使人获得自尊和自信感,能够客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会因为情绪愉悦而产生愿意与对话方交流的欲望。更多的学生在这种与老师的平等文流中解开了心结,放下了心理包袱,其心理问题在老师的有效指引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因学习

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学习状态,很多教师都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使得学生感觉考试压力过大,精神长期紧张,从而产生考试焦虑的情况。过高的考试焦虑会引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舌尖现象”――思维紊乱、全身发抖等影响学生正常水平发挥,导致学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严重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引发自卑,产生对学习的厌恶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不能忽视高中生学习压力对其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加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对于改善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有着重大的作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高中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其学习压力。第二,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独立地学习,还强调学生与教师沟通,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学习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放、倾泻、解决,同时这对于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和厌学等问题有很大的意义。第三,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获得了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更好地经受住挫折,处理学习、生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另一个角度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消除

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死角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进入青年初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若父母都采取情感温暖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自强、独立、有毅力、情绪积极等人格特点,促进其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则会使子女变得忧郁、敌对、偏执、不信任,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另外,父母中有一方存在着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倾向的,就需要另一方做好相关的调节和均衡控制,以免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综上所述,有了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父母,要积极引导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除心理矛盾,战胜自我,走向成熟。父母双方要有意识的结合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对预防青年期发生的心理疾病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利用社会实践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观,建立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困惑;三位一体;阳光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健康的心理,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早在1929年,美国举行的第三次儿童健康保护会议上就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90后,现在的高中生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从生活中的很多实例不难看出,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其心理成熟度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良好状态。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高三某班一同学因高三学习压力过大,在没有任何的预示下翻围墙离校出走;高三某班学生因家长对其希望很大,要求过严,导致该同学心理异常,总觉得背后有人在讲她的坏话。再如,高二某班一女生和一男生关系密切,当男生提出分手后,女生难以接受,想到割腕等。

二、高中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笔者针对以上案例,对笔者所在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之所以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大,几乎没有可以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导致心理问题无法且无处宣泄。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缺少意志和毅力,这样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疾病,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有的甚至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报道考生因试卷太难考试不理想而走上极端的事件。

调查中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不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往、对与异往有误解。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如果双方产生感情纠纷,又不能面对的话,往往会做出一些难以置信,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如:女孩子会跳楼,割腕自杀,男孩子会通过伤害他人的残忍手段进行报复。安徽合肥的周岩毁容案就是典型的中学生心理扭曲案件。

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父母离异,或过早失去父母或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等而产生心理困惑。本来完整的家庭变成破碎的家庭,对孩子本身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而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温暖,就容易心理失衡,往往导致他(她)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而这时如果发现有异性不经意间对他(她)关心多一点,就会让他(她)错误地联想,甚至表现出过激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曾经就有这样一个男生,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从小失去母爱,在他的班里一个女生坐在他前面,他时常会摸女生的头发,踢她的椅子,通过不同的方式骚扰该同学,该同学把事情告诉班主任受到班主任批评后,这位男生就很生气,扬言要杀了该女生。可见,没有温暖的、和睦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

除此以外,调查还发现,少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整天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中,无法与学生、教师、父母正确沟通,也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打造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仔细研究笔者所在学校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认为要打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 拓沟通渠道,多与家长沟通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放假回家后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玩游戏,看小说,睡觉,很少与家长交流。有些家长,孩子回到家只问学习,对孩子的生活及其他方面毫不关心。所以,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甚至离家出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采取了《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措施,每次放假让学生带一封信――《给家长的一封信》回家,共同探讨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关心孩子,如何进行科学家教,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调整对子女的期望等;其次,学校通过家校通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方位地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共谋孩子健康成长之路。

2. 发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辅导,整体辅导与个辅导相结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早发现,早治疗,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避免一些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或安全事故。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一周至少开设一堂心理健康课。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的课堂,真正起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作用,并且要形成教案。其他学科也尽量做到在课堂上渗透阳光的心理教育。最后,要多开展讲座,加强学生对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性知识的指导。

3. 完善学校师生益友制度

学校建立良师益友制度,在课外,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心与心地真诚沟通,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生活困惑,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关心和家庭般的温暖。同时,教师对每位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调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打造学生的阳光心理和健全人格。

4. 把家访制度常态化

家访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状况的最好途径,而家访的时间都是安排在寒暑假。这个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五类生”而言。因此,笔者建议教师的家访要安排在平时,家访要及时,教师该上门时就上门,讲究问题的时效性,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5. 多开家长会

家长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以年级组为单位召开家长会,或者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召集起来,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及时转变孩子的心理状态。

6. 充分发挥笔者所在学校“彩虹心社”心理社团优势

笔者所在学校现有多个社团,其中最大的就是心理社团――彩虹心社。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指导学生多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进行心灵的洗礼。

7. 完善和强化学校管理制度,与社会各界联动

全方位地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

第6篇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普遍感到心理压力的存在,高中生也不例外。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来自学习、经济、人际等方面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

近几年来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高中新生心理异常率达到15%左右,其中人际敏感、敌对、焦虑和强迫因子项异常率明显

偏高。

可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展开高中生心理卫生指导活动,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在一程度上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更多地要靠学校和社会的配合与努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班风建设,构建和谐成长氛围

和谐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有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班风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很重要,倾听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在倾听基础上,给予鼓励和适当引导。

二、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普及教育活动

如:心理健康座谈会、心理健康主题班团会、观看心理访谈与心理电影、邀请专业教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注重发挥学生间的朋辈互助功能

目前,各学校都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我们应该积极调动这些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开展相关工作及做好自身心理保健的同时,热心开展朋辈互助活动。他们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朋辈互助,并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工

第7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 心理 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出现情绪失衡,学生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有时由于成绩不太好,就会怕被看不起和家长对他们失望,因而会产生自卑感。学生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对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时间一长,就会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

一、常见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

1.害羞心理。羞怯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高中学生虽然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英语,而且在课外各种方式也接触到英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低年级时在英语学习上流露出的爱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逐渐变成自我克制。到了高中阶段,则会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状态。怕问问题,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不愿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表现欲不强,尤其是他们怕出错误,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讨论时,大多数人会沉默不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其口语与交际能力难以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其学习上障碍重重。

2.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有困难。当他们付出很多而无明显回报时,就会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产生动摇,对学习失望乃至陷入自卑状态。当学生在学习中付出大量努力却无法获得成就感,又不能正确分析成绩差的原因,而认为别人成绩好是比自己聪明,其自尊心就会受挫,便会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积极的心态,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失败心理体验。有的学生生对别人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分看重老师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不如意,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情绪中,这样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3.厌烦、畏惧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又不能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与家长、教师产生情感对立。同时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如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帮助,就会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此时教师如强行进行转化,就会诱发学生关闭心扉,反师道而行,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产生情绪上的对立与抵抗。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之对策

1.加大学习兴趣的培养,去除学生害羞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要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兴趣的持久。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使师生互动协调进行。如在教学高中牛津英语一模块Growing pains时,课上先问“Haveyou ever had any disagreements with youparents?Whatdoyou dowiththem?”因为学生都有切身感受,因而多能就此话题进行谈论,并积极发言。教师的耐心、细致的教学启发,能够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平等合作,大胆发言,渐渐地去除害羞心理。

2.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战胜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即使是一些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均不太好的学生也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积极的鼓励,相信他们会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把微笑带进课堂,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和英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引导和帮助,适时恰当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

3.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调节学生厌烦心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有的学生不能冷静分析其原因,随着困难的增加,学习成绩也渐渐下滑。这样就会产生情绪低落并逐渐变成对英语学习的厌烦。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置学生于有趣、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之中,激发起他们要学、乐学的欲望。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厌烦心理。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七模块第三单元Word power中有关Internet词汇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小组讨论后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与Internet相关的词语,同组的同学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个同学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写出:screen,mouse,hardware有的写到:keyboard,download,upload等。最后看哪个小组写的词语最多。在这种交流与小组竞赛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学生交流和良性竞争的平台。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共同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应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用纵向发展的眼光,把学生的现在和过去相比,引导他们明白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得各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疏导学生畏难心理、防止其厌烦心理的产生。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机智 高中生 心理

高中三年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不论是家长、孩子、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可是,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学习和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现如今很多高中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比如:最常见的焦虑、抑郁、易怒、孤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提高。作为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机智、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

例如,笔者某次早读叫一同学读课文,可是不知这个孩子怎么了,突然开始大吼,不愿读课文。 可是全班的学生都在,如果因为他就把标准降低,这样我以后的教学就会受到影响,老师的威信更是受到挑战。在高一阶段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而使班里其他同学受到影响。所以我坚定地要他继续读下去,可是,听到这之后他就大发火,继续对着我吼。“我不会读!不会读!”这个孩子像发了疯似地向我吼。这个孩子平时课堂表现还不错。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的了,突然变成这样。虽然心里很不舒服,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怒火,没有继续跟他纠缠下去。也就在这时,刚好班主任来了,就把他叫出去了,这之后,我通过跟班主任沟通,问其他同学,了解到他是昨晚跟父母吵架了。以前就知道有时候他父母工作忙,对他疏于关心。记得上次他给我看他的手机,他父母亲晚上没回来,只是给孩子发了个短信,让他自己吃饭。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时冲动,难免这样。但是我没有立刻原谅他,虽然在班主任要求下,他给我写了份检讨,但是我还是告诉他,他做事不应该冲动。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此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可以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更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否则就免不了出现学生的“拼死抵抗”。

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接纳学生,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与人交往和互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愿意跟他交往和相处,否则就不愿意和他交往相处,甚至会有意地远离或排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被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认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学生是情绪与行动极易冲动的时期,指责、训斥或者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不仅达不到我们原有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导致冲突。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扶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08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生活等基本费用的学生,他们是学校的弱势群体。随着物价的上涨,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习、生活等压力时,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僻、矛盾、叛逆等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深入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目前高中生思想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加强物质资助的同时,必须对其加强心理扶助。

一、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一)自卑现象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的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大部分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例如灾区、农村、单亲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等。这样的家庭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受教育的质量,使得他们在知识面、信息量、兴趣爱好、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过度焦虑

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挫折,或导致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经济方面,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经常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在学业方面,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环境导致了其综合能力较弱,要在学习方面特别优异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在学习中也存在焦虑的情绪。

(三)矛盾心理突出,自我调节能力弱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他们都有交往的渴望,却又比较自卑,陷入矛盾中;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却又对前途感到焦虑……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限制,导致性格更加内向,更加不敢接受新鲜事物,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仅毁了自己,也害了家庭。

二、心理扶助对策

(一)成立心理扶助机构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数量也在扩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明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助工作的加强与落实,需要各部门的重视与合作。针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

班级是学生所在的小集体,也是学生的家。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一起带领全班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等班集体活动,对全班学生开展艰苦朴素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精力集中到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中来。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与提高能力的文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

高中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应该主动多与教师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在子女受到挫折时,家长要提供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让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理解家庭是其坚强的后盾,从而达到缓解其心理压力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问题解决 心理因素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知”与“学做”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完新知识以后,往往必须通过“学做”去验证。可是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的问题,而我们经常听到是:学生反映在“学知”时看似已经掌握的知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考完试或者讲解完一道题后,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其知识面上的缺失,而是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就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谈几点刍见。

1.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

1.1 思维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的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抽象性、密度性、独立性方面的巨大差异,很多学生仍然沿袭着初中的思维方式,从而对高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在高一数学课上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当时很多学生马上回答剩下五个角,也有部分学生说剩下三个角。其实这个问题在高中数学中,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讨论问题,只要学生拿一张纸比划一下,不难得出答案是多样的。从这个问题来看,思维上的定势,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 学习动机。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活动也同样如此。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太难,太抽象,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1.3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常常是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怕学数学,例如有些同学害怕立体几何,于是一看到立体几何的题目就头痛;有些同学害怕应用题,于是考试一遇到应用题就放弃,以致成绩波动很大。其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题目也放弃,令人懊悔不已。

1.4 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黑马”,但也常常会有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失常,这往往就是考试时的情绪所影响。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如果学生能以轻松的情绪迎接考试,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针对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的策略。

2.1 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积极的认识欲望和求知欲望。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要求,而在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就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又体验到失败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对考试的题目也可以进行分层设置。

2.3 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亲身实践与体验,从解题中体会到“以退求进”、“能进能退”等方法,有效地培养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独立作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鼓励他们尽量独立完成,只有在经过多番的尝试后才能问老师或同学。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自己重新、认真的纠正过来,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应付困难,面对挫折的坚强品质。只有在体验过“挫折”与“失败”后,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问题 数学学习

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差

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数学,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特别是初中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自信心比较差,总认为自己学不好。自信心差的学生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表现的也比较差。

2.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情感

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对这些数字没有兴趣,不感冒”数学学习情感障碍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真正的在数学上下功夫,才能学好数学。

3.思维障碍

数学“学困生”的思维上有如下障碍:(1)思考问题偏面性。(2)不习惯扩散思维及逆向思维。(3)抽象思维有困难。(4)分类讨论问题有困难.由于这些思维的障碍,往往带来思维结果的错误。

4.学生害怕考试

学生、老师和家长最怕的就是学生考试失常,我们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十几年苦读,就是看最后的成绩,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也很好的知识,却到最后完全没有办法发挥,相信没有什么比这个打击还要大的了。数学“学困生”往往在数学考试中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这种心理障碍大体在考试中表现为:(l)惧怕心理,考试时速度慢而来不及答完卷。(2)心里焦急造成审题马虎,发生各种审题错误,甚至漏做题目。(3)由于前一个题目不会做,于是在做下一个题目时,脑子里还在想前一个题目,因而造成简单计算失误。(4)处理不好“不全会”与“全不会”关系,因而对于某个题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题不得分。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创设安全、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些数学教师总是绷着一张脸给学生上课,对于学生的问题回答的是不冷不热,似乎只有这样冷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神圣和严谨,然而教育应当对学生生命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学生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高中数学学困生是那些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麻烦”的高中生,他们比其它学生更需要关注和关爱。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学困生大多是长期得不到数学教师的欣赏和关爱,他们对数学缺乏情感,甚至充满了恐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和被关注,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的,这样的信任与关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精神。

2.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发动学生,要认识到学困生是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联想散漫,思维贫乏,充分理解他们,留给他们适当的思考时间特别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少数的学优生已经把答案或方法喊出来了,这一方面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伤自尊了,长此以往,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教师要引导学优生,不要过早喊出答案,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此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同时,往往能够促进全体同学的深入思考。

3.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有的老师为节省教学时间,上课常常找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严重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老师虽然在课上让学困生回答问题,但对他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变相的惩罚,许多学困生就是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伤害,逐渐失去了上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事实上,上课提问时,估计他们能解答出来的问题就让他们来解答,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和勇敢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而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一方面便于课内外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学困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常常代表了一批同学的问题。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还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或者说要小心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他们,纠正错误时是就题论题,不要伤学生自尊,纠正他们应挑最重要的错误纠正,并寻找他们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

4.引导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困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力较弱,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是他们课下的主要工作是应付作业,根本无时间反思。教师在上课时应着力培养学困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如在解题教学中运用“你以前见过它吗?”等类似的反问的形式可以提高学困生自我监控能力,除了教师的提示语,还应重视学生的“出声思考”,尤其是让学困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给他们机会和时间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会如何反思。

三、结论

“学困生”并不是学不好数学,而是因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思维障碍、考试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困难,我们要为“学困生”创设安全、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我反思,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职高生 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旷课,顶撞任课教师,上网,谈恋爱,打群架,素质低。这些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在16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教育者和学生管理者没有把职高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加以区别,而是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恰当解决中等职校生存在的诸多问题。

1.对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的认识存在模糊性

中职学生去扫墓时,满脸笑容,欢呼有机会游玩,意识不到是那些革命先烈的生命赋予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他们讨论什么样的人物是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当今的娱乐明星是英雄。问他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有2%的学生会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如贩毒、抢银行,等等。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因为自身没有好好学习而模糊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一些负面、不利的影响。

2.不爱学习,对生活感到疲惫

中职学校,不像中学那样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在学业上不再有压力。有很多中职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一张毕业证,找到一份工作。他们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缺乏理想和目标。对于自己的前途、理想,大多数的学生是生活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盲目中,没有什么憧憬,没有为之心动、值得付出的目标。

许多学生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表情麻木、疲倦,上课昏昏欲睡,下课无所事事,更多的学生对国家、本地区甚至学校的事都不太关心,对学习没兴趣,也没有什么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中职生的疲劳不像普通高中生是因为学业负担,中职生的疲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而引起的心理疲劳。因为精神空虚,以致许多学生都认为,谈恋爱是因为“生活无聊,找个寄托”。

3.自卑、孤僻、冷漠

中职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这些中职学生在初中受到的批评指责最多,他们的需求和烦恼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充分关注,他们少有机会以成功者的形象去体验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业上长期的不得意,应是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最主要因素。他们带着几分不情愿、几分遗憾,百般无奈下,只好读职高。

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存有偏见,认为中职生是学生中的“三等公民”。成绩好的学生去了重点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去了普通高中,只有剩下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入了职高。中考失败后,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失败的问题,表现出失望、遗憾,甚至气愤、冷落的态度。这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使他们有负罪感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孤僻心理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产生的原因既有天生的性格,又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孤僻、冷漠也是中职生对外界的逃避,对失败经验的回避。

4.缺乏公德意识

在中职学校,卫生差和公共财物损失严重是学校最为头疼的事情。刚刚打扫过的校园,几分钟后就随处可见垃圾。寝室内的地面在学生入住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室内气味难闻,寝室脏乱差在男生宿舍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室的垃圾篓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公共财物被破坏是学校后勤部门面对的棘手问题。班级门窗、课桌椅子、校园的花草、走廊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余“娱乐”的对象。

5.逃避现实,不思进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增强,随之带来自尊心增强。学生希望自己优秀,受人尊重。但在中职学校上学这个事实使他们难以摆脱歧视和偏见。这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学生渴望摆脱困境,便借助某些方法麻痹自己。所以中职生上网、谈恋爱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虚拟网络获得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尊重、成就感和自信。在谈恋爱中找到慰藉,暂时忘却现实。

6.通过异样的方式满足自我需要

学生最重要的需要有三种:一是归属的需要,即学生渴望受到关爱,受到器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获得信任感与归属感;二是完成学业的需要,即能掌握教学内容,胜任学业和其他社会任务,获得效能感或胜任感;三是有自我决策的需要,即有独立选择的自由,有影响环境、影响他人的机会,获得权利感或控制感。

有的同学由于初中基础不扎实,上职高后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有的学生专门在课堂上或公众场合,故意发出异样的声音,或做出与场合不相称的动作,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免自己在集体中遭受“冷落”,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班级同学和他人中寻找一个扭曲的位置,来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我提出一些建议,以有益于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体系。

①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子女。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采用主题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③教学管理者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学生多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体系。

(2)疏导厌学情绪。

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中职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等对中职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让中职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另外,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也是改善中职生厌学状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②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一定要对中职生充满信心、耐心和热情,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体验学习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改变以往的厌学状况。

(3)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未来。

①国家加大对职业高中学校的投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材课程等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提高职业高中的教学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这些措施能从根本上转变职高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同时,国家应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改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水平低、地位低等错误的认识,为职高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前途。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近三年来,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关键是中职生在校时能否学到一手过硬的专业技能。

③吸引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孤僻冷漠心理。经常举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以外的其他特长,有利于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年轻人在一起集体活动自然就有了交谈的话题,有助于消除隔阂,消除对他人的戒备。

(4)创造满足学生需要的环境。

一个中职生表现欲较强,除了天生的性格以外,通常的原因是平时没有得到公众认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感到懊丧茫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推理的基础上,即认为违纪行为、哗众取宠可以使他得到他所盼望的社会认可。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多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合理需求,创造一个能满足学生正当需要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13篇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甘肃省榆中县第二中学高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的工作。并且与学生、教师及学生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调查的问卷借鉴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了解当地中学生的焦虑状况。

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习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就感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适当的引导,欠缺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掌握有效地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同时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种种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活水中学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的焦虑水平状况。

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普及的大趋势和内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到了一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最基本的因素。农村中学由于交通的不便、信息网络的闭塞,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农村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应坚持以活动课的形式,充分考虑农村少年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二、重视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源于家庭”,而许多家长缺少心理辅导方面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所以对家庭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应有目的的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成功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定期开设家庭心理辅导讲座,让家长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和沟通技巧,从源头上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0-01

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2.更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彻底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

3.培养创新品质

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

3.2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4.鼓励与众不同

4.1 鼓励学生有好奇心——敢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语文园地(二)》时,让学生为“田”组个词,许多小朋友都想到了“田地”。教师鼓励学生再想想。一个学生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说:“大田。”学生们一听,都感到很好奇:“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呀?”教师先是一楞,而后点了点头,示意那个学生继续说。那个学生说:“田有大有小,大的田就是''大田''。”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都点头表示赞同。有个学生还兴奋地说:“照这样理解,还有‘小田’。”当孩子好奇的时候,正是开窍之时,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4.2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敢说。教师在鼓励学生敢想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新想法。

一位教师在讲解三年级语文测试卷时,讲到“漂亮”的反义词,许多学生都说“难看”。教师发现有个学生写了“臭美”,可是他不敢说。于是教师就鼓励那个学生勇敢地说出来,还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那个学生说:“我认为‘臭美’也可以。我是通过给''漂亮''造句想到的。‘女孩子穿上裙子很漂亮。’然后我往反方向想了一句:‘如果男孩子穿上裙子,就是臭美。’”教师认为,这是从语感上来理解“漂亮”这个词的,“臭美”应该算是“不漂亮”,所以肯定了那个学生的看法。

5.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

第15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的形式;矫正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矫正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结合教学内容我适时给予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一、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这种心理在高一的时候就已产生,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严谨的证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消极的记结论,而厌倦分析思考其证明的思维方法,忽视其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上课时,教师都加以分析,但由于习惯,他们还是喜欢记结论,但要把这么多结论都记下来确实有一点难度。学习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忧虑、畏惧的心理。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在学习中,它以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原有数学素养为基础,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呈现出来,这种差异既对学生自身数学发展水平产生作用,又形成学生间的心理差异。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还必然受到教学中其它要素的支配和刺激。有些教师由于责任心不强,导致教学态度不认真及教学中的随意性,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能否形成学生心理问题外部因素的关键。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并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备课时,由于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设计上的不合理都会在教学时引起学生心理混乱,造成人为的心理差异。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对差生冷淡或有伤害学生自尊的言行,都可直接促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其言行既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又对学生良好群体形成起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感染因素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促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