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创新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不断加剧,人口不断增加,而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始被广泛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点。在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贵州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技术创新系统
人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从人的生活意义及价值出发,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把生态重建、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符合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创新原则,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杨庆义,2002)。
自弗里曼(Freeman)、纳尔逊(Nelson)、伦德瓦尔(Lundvall)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后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也已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在创新系统研究的框架下,绿色创新、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也正在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各国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的研究中,正逐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延很广,不仅指以研发污染治理破坏技术、终端污染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止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还包括一个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从横向看,它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从纵向看,只有绿色技术创新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战略选择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都得以实践,才能称之为绿色技术创新。
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分析框架是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绿色创新主体系统,主要分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其他社会相关群体也应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就构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
二、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障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三、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积极建设绿色创新联盟。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相互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资源的良好氛围,是加快绿色技术流动、转化与再创新的重要措施。而政府推动的绿色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市场等之间诸多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的建立。这种绿色创新联盟应该以政府提供绿色创新系统基本的框架、资源和开展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相关工作为主要任务。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更需要政府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出台鼓励绿色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1).
[2] 郑继方: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4).
[3]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6).
[4]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5]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二、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关键词: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创业种子期;创业风险
种子期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起始或上马阶段。经过项目寻找、机会识别、技术完善、样品试制、公司注册等,完成企业创立和产品创新两大质的飞跃,是启动最难、风险最大的起步阶段,而成功的起步是走向创业成功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创业起好步,理性认识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关键风险,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便于阐述和理解,本文仅以产品类创业项目为对象,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种子期的两大风险特征
机会型创业是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通过新产业的开拓实现对新市场开拓的创业形态,呈现出创业起点高,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大,市场空间大,造就岗位多,利润高、风险大等特征。机会型创业活动多数在高科技行业,也有在资源要求较高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智力优势,创办高科技型企业,应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理想选择。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完成企业注册,确立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即为种子期。所以,一般新创企业种子期创业者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形成创意,组织研究开发,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样品或服务,完成商业计划,筹资组建,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成立企业。可见,种子期的核心任务是物化产品和筹资注册,但现实中新创企业的技术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注册资金常常存在很大短缺,由此形成产品创新与企业创立两大风险特征。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所利用的高校科技成果,主要是专利技术。但高校专利技术多数成果偏重理论,有些甚至还停留在仅有技术思路、没有具体的技术方案阶段。所以,高校大多数专利技术要达到可投入市场的形式还需进行大量的工业化试验和开发。据统计,在历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不到10%的参赛者选择了创业,而在10%的创业者中,只有少数能成功。[1]事实上,高校科技成果中,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成熟,可以直接投放市场的产品,往往由社会企业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进行成果的市场转化。因此,大学生创业激活的“睡眠项目”,往往是技术不成熟、产品不成型或工艺不完善。由于新产品能否按预定目标开发出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项目仅占5%左右。[2]所以,创业初始风险极大,种子期的技术风险最大。
种子期注册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门槛资金”,用于购买厂房、机器、办公设备、原材料和支付员工工资等。初创企业没有营销活动,没有经营收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私人资本,而新产品未成型,需要对新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需消耗大量研发资金。没有过去的经营和信用记录,从银行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甚小,因此,面临的资金风险巨大。同样,虽然大学生创业的种子期父母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往往在种子期随着技术的完善、样品的试制、房屋的租赁、人员的招聘及公司的注册等资金需求不断增大,而大学生创业者未来的还款、盈利能力预期较低,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对种子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投资。更何况,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还较大,还有很多穷乡僻壤地区或城镇低保家庭,高校学生中还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和特困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总数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3]因此,贫困生不可能有资金用于机会型创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风险。
二、创新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种子期化解技术风险的关键
种子期的目标是物化产品。种子期是创业者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进一步开发的阶段。因些,此阶段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特征,其核心投入要素是创业者的智力和技能。任何科技成果的研发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刚开始,可以有各种理论设想和研究试验方案,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比较,最优的方案会逐渐显露出来。新技术、新产品在诞生之初都是十分粗糙的,它能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快完善起来,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研发新产品的设想虽然令人神往,但它能否按预定目标开发出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极大的技术风险,必须通过研究开发,实现技术成果的产品化,生产出样品、样机,或者开发出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实现由创意变成产品的质的飞跃,所以,产品或技术的创新是化解种子期技术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组织结构 技术创新组织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保证这项国策顺利进行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作为主体之一的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又会对组织产生影响。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高技术创新中有50%~70%的失败源于组织结构模式和技术创新战略不协调。
对于组织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有名的是琼•伍德沃德和阿斯顿大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但相对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目前,学术界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已达成广泛共识,认为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相互匹配,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一、技术创新的特征
尼尔•凯提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无特征性,时滞性,不确定性和代价高昂四个特点。一项技术创新,在初期,其产品特征并不明显,极易被别人模仿;从取得成果到投入市场推广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否推向市场及推向市场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每一次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随着社会发展,这套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成本的比重在增加,而时滞性却在减少。
信息时代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且技术的改进和完善速度也在加快。技术创新对员工知识积累和创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现代技术创新又呈现出开放性,学习型,变化性的特征。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形式提出新要求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各个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绝不可能只依靠单一的技术创新战略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创新能力的整合。现代企业多表现出以下特征:
1.适应性
组织的适应能力体现了组织的柔性。组织结构根据技术创新战略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适应性多通过临时团队,工作团队和项目小组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放性
企业必须要对市场变化的调整做出敏锐的反应,因此组织的开放程度也就决定了组织内部部门之间和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可穿透性。组织的开放程度越大,就越会提高创新的速度。
3.扁平化
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信息传递的效率高,不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权力下放基层,有利于适应瞬间万变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4.学习型组织
技术创新给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技术创新给企业提出的又一
要求。
三、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内企业
企业根据特定的技术开发特点,允许并鼓励本企业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离开本岗位,创建科技小公司,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利用公司现有条件进行创新的组织形式。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内企业家进行创新的风险和收益都在本公司内,由内企业家创建的组织叫做内企业。
2.创新小组
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新规模较大,任务繁重,则就需要一种人数较多,活动范围更大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小组也被称为“开放的灵活的组织”,因为这种组织在客观上能够满足技术创新在信息交流,分权及创新职能连接方面的要求。
3.新事业发展部
这种组织是大企业在涉及到重大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为了开创事业而单独设立的组织结构。因为每一项大的创新活动,企业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这种组织结构也被称为风险事业部。
风险事业部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只受企业最高主管领导,是永久的,独立于现存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
4.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的企业集团从事重大关键技术和新一代产品研究开发活动的专门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战略,通过对重大关键项目的自主研发或引进,并且将其开发成具有市场前景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技术中心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且其中大部分实行项目负责制,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跨部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要根据需要对项目进行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中心应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评估,及时反馈控制。技术中心要与企业内部其他技术开发结构和职能部门保持较好的沟通和配合。
5.动态联盟(Virtual Organization)
动态联盟不是法人实体,是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灵活的临时性联盟。
一家企业如果率先意识到某个新的市场机会或者掌握了一项关键技术,该企业就会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组织,动用彼此的资源,对机会做出敏捷反应,共同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和利益则有联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承担,当目标实现后,联盟瓦解。
联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进行多方面优势资源整合,提高了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对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程度,但联盟中的成员要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沟通网络做好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
[2] 陈寿雨:浅谈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战略关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46),
[关键词] 品牌合作;模式;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44-03
[作者简介] 李永锋,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湖南 长沙 410076)
一、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Brand Alliances)或品牌合作(Co-Branding)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只考虑两家合作的情形)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互动。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假设A、B两家企业进行品牌合作。首先两家企业必须取得目标市场的认同。如果目标市场不同,双方就失去了品牌互动的基础。然后对各自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也就是考察两个品牌现有的消费者群体的关系。如果两个消费者群体处于同一个目标市场且重合不多(如图1所示),显然通过品牌互动,可以扩大各自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各自的消费群体。
2004年国内生产食用油的嘉里粮油公司和制造炊具的苏泊尔公司开展了两大知名品牌金龙鱼―苏泊尔的联合推广活动。此次品牌联合营销的主题是“好锅好油,健康美食”,两家公司投入费用达到2000多万元,双方在市场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两家公司的产品都将贴上金龙鱼―苏泊尔品牌,在全国数千家商场和超市销售。在他们看来,食用油和炊具两大领导品牌的联合促销合作,双方均可在推广时节省成本,实现双方品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为双方拥有类似的目标消费群,可以借助于品牌的合作在销售渠道实现互补。最终各得其所,共同获得或巩固各自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
2.品牌拖带。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品牌拖带策略多用于跨行业的强势品牌带弱势品牌、老品牌拖带新品牌,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例如KONKA彩电和手机、TCL彩电和电脑捆绑销售。弱势品牌新产品的推广将会付出较大的代价,风险很大。联合促销是多元化企业的常用的营销策略。弱势品牌如果能与强势品牌联合促销,可借对方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带动销售。美国知名餐饮集团百胜公司和健身领域的倍力公司,从2005年l月l日起推出一项全新的联合促销活动:“吃快餐+免费健身”,顾客只要在2005年l月份光顾百胜集团下属五大连锁店的任何一家,不论金额多少,只要凭有效消费收据,就能获得倍力健身公司提供的为期四周的免费健身服务,活动使两家企业的利润创新高。企业间的合作营销能产生品牌的叠加效应,达到双赢目的。
3.品牌强化。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首先分析A、B两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否相同(如图2所示)。
A、B两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与品牌互动的策略不同,A、B品牌不仅仅是扩大消费者群体,更重要地是提高品牌地位和消费者的忠诚度。采用品牌强化策略一般都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打包,而不是采用赠品方式,以避免品牌压制之嫌疑。
综上所述,无论是几家合作,品牌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作定位,合作定位的前提是处理好目标市场现有消费群体、品牌地位等几个关系。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模式时,应对自己的品牌和合作伙伴的品牌进行定位。但在实践中,任何一个品牌联合都有可能是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和品牌强化的综合。无论是强势品牌还是弱势品牌,都存在推广或强化的空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会使不同的顾客产生不同的印象、感受和评价。在品牌合作过程中,可通过共享双方品牌资源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增加品牌的影响力。
二、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企业品牌合作追求的是品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达到1+1>2的效果。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知识经济效应。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两种(或多种)品牌资源的互补,不但可以扩大本品牌认知的范围,降低营销传播成本,而且能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2)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以更小的努力和代价获得其需求的更大满足。
2.品牌合作的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潘泽(John Panzar)和罗伯特・维立格(Robert willing)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是指通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它描述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与经济结果之间的关系。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及其销售服务水平下,同一企业销售一定的品种、种类及其销量所花的成本比分别在不同的企业销售低的情况下,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存在。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C(QA,QB)
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企业通过品牌合作则克服了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和能力,企业就可以降低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时的不确定性,有目的地向其他新产品和新领域迈进。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资源的不足。具体来说,企业品牌联盟的范围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将面临着种种进入壁垒,如技术专利、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以及国家政策和法规的限制等等。而通过企业品牌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成员的力量突破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障碍,迅速进入新领域、占领新市场。
(3)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知识经济要求以知识和信息为增殖的主体和对象,要求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如计算机的推新换代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及设备技术等行业内不同技术领域的配套开发,为了开发新型计算机产品,IBM公司就与微软公司建立了WINTEL品牌合作联盟,与佳能等公司在激光打印技术方而缔结技术联盟。
三、结语
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应注意以下问题:
1.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品牌合作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合作目标的实现。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贡献能力是企业进行品牌合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合作双方共享资源的差异性越大,合作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其次,合作关系确立后,双方共同发展目标要与各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一致,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损失。
2.消除合作中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在品牌合作特别是实现战略合作中,各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各方如不能进行企业文化的沟通和整合,合作将受到威胁。企业品牌合作协议达成后,各企业都应对内部的企业文化作相应的调整,以形成新的文化氛围,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开发,实现合作目标。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实施品牌合作时,对大企业的依赖比较强,比较被动,这对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不利。在合作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争取主动,逐渐摆脱对大企业的过度依赖,独立面对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在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基于信任的合作是关键。在品牌合作实施之初,成员企业之间合作的实现和维持,遵循的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约束机制。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品牌合作中,企业要灵活地适应环境,在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彼此的依赖就要求企业相互信任,为企业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晓莺.国际合作牵引自主品牌[J].商务周刊,2006,(3).
[2] 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评论,2003,(6).
[3]张勇,丁惠. 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4]彭星阁. 我国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的形成[J]. 市场营销,2003,(8).
[5]照翔. 营销策略[J]. 经营天地,2006,(4).
[6] 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7]黄键计.合作营销[J]. 经营天地,2005,(6).
关键词:新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透析发展本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价格低廉、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当量,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更甚于创造品牌产品;各产业组织尽管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技术能力。导致我国技术装备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变得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新型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新型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型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技术装备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型战略性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各地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的热情很高,现就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缺乏一定全局性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国家层面的全局布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来,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严格就各产业项目发展布局及定位、产能等具体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避免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二、积极培养市场、完善产业衔接
从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新型战略性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许多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朝阳产业。由于产业进入资金、技术门槛较高,民间资本进入存在极大的困难,且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为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外动力,造成很多民间资本停留在观望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行业激励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是其快速成长壮大。
三、完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提升技术装备实力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如原本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却由于技术资源产权归属问题,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却是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造成新型产业发展良机丧失、失去了赶超的绝佳时机。
四、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比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渠道少等限制,资金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创业初期的小微技术型企业大多都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分散。且企业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五、要大力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产能总体控制,科学合理的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合理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造成产能过剩,资源的浪费。国家发改委已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及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
摘要:包容性创新是指因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包容性创新的框架。本文分析了低收入人群的特征,认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市场低交易程度共同造成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很高的交易成本,这引致了包容性创新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失灵。政府的政策选择应该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失灵。最后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政府的政策选择,并对中国的包容性创新实践进行了介绍和思考。
关键词:包容性创新;交易成本;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01104
一、 引 言
包容性创新是指因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这些创新既可以是高科技创新,也可以是低技术创新,它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可以使低收入人群或金字塔底端(BOP)的人群受益[1],我们也可以称之为MLM模式[2]。 该模式指的是以较低的创新投入,获得更多的、能够更多地惠及金字塔底端的低收入群体的创新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包容性创新的框架。促进包容性创新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基本内容:创新的产权制度和配置制度。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然而,巴泽尔认为产权的确立可能存在着交易成本,当这种成本非常高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产权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况,这会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更高的交易成本[4]。更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发生在产权确立之后的资源配置(交易)过程之中。Williamson认为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信息搜集、条件谈判议价与监督交易实施等各方面之成本”[5]。这些交易成本是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某一方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本文认为,由于交易对象(低收入人群)的特殊性,与传统的创新过程相比,包容性创新过程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可能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对包容性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以促进包容性创新的更好发展。
二、包容性创新中的交易成本分析
包容性创新的交易对象为低收入人群。当前理论界关于低收入人群的研究往往同贫困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贫困标准来测度低收入人群。学者们主要从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自然特征或从人口的就业情况以及人口的种族、移民等方面研究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分布规律和特征。鉴于创新行为的特殊性,低收入人群的一些特征可能会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一是收低入。消费者或许因为太穷,从而没有能力购买产品和服务,这限定了产品价格上限和市场层级。二是知识水平较低。消费者可能对某些新的创新产品接受能力较差。三是空间较为分散。以农村市场最为典型,可能会影响市场规模。四是信息不对称。低收入人群缺乏获取信息的必要知识和手段。五是行为不确定。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偏好不稳定,因为他们的收入和预期不稳定。Williamson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所谓的交易维度,它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不同的交易维度决定了交易组织的交易成本的大小[5]。低收入人群的上述特征增加了三种维度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复杂性。
1确立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
创新行为,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可以看做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很难通过市场方式提品。创新行为的结果往往体现为知识产权,通常难以清晰界定,存在着很高的产权确立成本,知识产权还有很大的被盗版和复制的风险,需要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成本
Williamson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它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资产专用性水平决定了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水平越高,交易成本越大,则市场失灵越严重,应该倾向于利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配置。创新的前期投入往往体现为一定的沉没成本,研究很可能因为市场前景暗淡而极具风险。在包容性创新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很难签订连续性的契约,无法保证专用资产的回收,可能会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
3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
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很难了解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背景、消费偏好等信息;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也缺乏了解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信息不对称会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预期都不稳定,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上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交易契约很难规范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交易过程的偶发事件频繁发生,进而增加交易成本。
4交易频率导致的交易成本
9月18日~19日,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于上海主办的2012年吡啶及其衍生物市场峰会上,业内专家认为,尽管百草枯水剂面临禁限用,但吡啶类其他产品仍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后业界可致力于发展百草枯水剂替代制剂或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的吡啶类农药产品及医药产品等。
部分专家也表示,虽然这些领域都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要真正开发,还将面临很多问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选择何种产品、什么样的产能规模等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调查。
据悉,百草枯是仅次于草甘膦的第二大除草剂品种。目前全球60%~70%的吡啶都用于生产百草枯,而世界上60%的百草枯需求量在中国。因此我国百草枯的发展对吡啶行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近几年来,百草枯安全和误服事故频出,且误服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根治。因此,三部门决定联合采取禁限措施。
上海农药研究所冷阳教授表示:“水剂是百草枯目前唯一的产业化剂型。因此,能否开发出百草枯水剂新型替代制剂关乎百草枯的命运。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畜误服或制毒的可能性是替代制剂研发的核心。”
据了解,目前百草枯企业及相关院所正加大力度对安全的替代制剂产品进行研发。研发主要集中在制备水溶性胶剂、喷雾干燥法制可溶粒剂、挤压法制可溶粒剂三种技术方案。但这些技术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制备水溶性胶剂技术方面,高黏度制剂在水中必须要呈现较好的自动分散性,还需要考虑设备选型、产品包装设计、废弃包装的管理等问题;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可溶粒剂面临清洁生产问题;挤压法制可溶粒剂技术还要考虑母液浓缩工艺实施、造粒过程的连接等问题。
冷阳强调,“百草枯替代制剂通往产业化、商品化的道路上还需过三关。一是产品安全评价、评审关,包括生产过程的安全、使用过程的安全等;二是产品生产经济关,这就要求成本价格不能过高;三是要通过用户的使用惯性关,在药效、价格、使用等方面与原水剂比较要有优势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农药技术中心胡笑形教授则认为,“虽然剂型改进都在努力之中,但从工艺、配方复杂性、使用的方便性以及农民的接受度方面都难以与原来的水剂进行竞争,百草枯进入了夕阳时代。”她指出,吡啶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放在含吡啶的其他高附加值、高效的新农药上。目前含吡啶的农药产品有50~60种,很多含吡啶农药已不再受专利保护,这也为发展吡啶类农药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杨卫兰认为,吡啶产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加紧开拓新市场,特别是重视发展小吨位高附加值的专用化学品,关注吡啶在锂离子电池和新材料领域的应用
“吡啶下游市场也可转向医药应用领域,生产抗肿瘤物伊马替尼、心血管系统用药米力农等吡啶类药物。”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她指出,我国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中,特色化学原料药列为医药制造产业开发重点。随着全民医保的落实,吡啶类药物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近日,以“跨越奇点 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16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旨在推动国内外虚拟现实及相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虚拟现技术及产业的创新发展。大会旨在为国内外虚拟现实、3D成像与显示等领域的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广大用户之间搭建一个共同交流、合作、发展的权威性的专业平台。通过全方位展示前沿技术、产品设备及优秀集成案例的真实体验,以推动全球虚拟现实与3D成像与显示科技的进步及行业应用的深入拓展。
VR市场前景可观
过去的两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举世关注的一项热门技术,许多IT巨头将虚拟现实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陆续推出自己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创新产品,或者通过并购和投资虚拟现实创新公司及其布局虚拟现实业务展开抢占虚拟现实产业制高点的激烈竞争,要占领大众消费市场。
Gartner预计,2018年年底VR设备销量将达2500万台。市场普遍认为,伴随面向消费市场的硬件和内容的批量上市,2016年VR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多家巨头在CES和MWC中屡出新品就是一个特别的信号。预计到2020年,全球头戴VR设备年销量将达40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约400亿元,加上内容服务和企业级应用,市场容量超过千亿元。
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控中心、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日在致辞中表示,未来VR将对影视、医疗、教育等等方面产生众多重要的影响。“为了抢夺未来全球VR生态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加快提升技术创新,尤其是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特别是提高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如芯片、传感器、数据处理、光学技术等,通过大力推动技术、产业资本的融合构建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同时,加快推动行业政策相关标准的政策工作,为我国虚拟工作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VR产品各放异彩
纵观科技发展,从大型机到PC再到智能手机,人机交互在不断升级,VR的创新将推动人机交互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脸书、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经在 VR领域重金布局,而VR技术的应用在游戏、影音、直播等泛娱乐领域率先兴起。据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测算,全球VR游戏市场未来3年的盈利空间分别为12亿美元、23亿美元和52亿美元,每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虚拟现实将是不亚于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2014年3月,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20亿美元收购了VR设备制造商“眼睛”,并创想了VR技术的未来――将“眼睛”拓展到游戏以外的业务,将其打造成提 供其他多种体验的一个平台。想象一下,人们只需要在家里安装这样一台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各个VR场景中穿梭: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在教室里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一起学习,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咨询。该事件在业内受到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就是扎克伯格将实现VR技术的落地,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该技术。
而国内的VR产品也愈加丰富多彩。如果把VR终端设备分为输入和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包括内容制作的全景拍摄相机、手势识别和动作捕捉设备等,输出设备主要为VR头盔,包括与PC、主机相连的VR设备(Oculus、HTC Vive、PlayStation),手机盒子设备(Gear VR)以及一体机设备。虚拟现实作为新的应用领域,硬件、算法和内容的共同进步才能促进行业的长期发展。
VR发展需冷静对待
大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院士认为,虚拟现实是一项可能的颠覆性技术,是未来互联网的入口和交互环境。经过几年的发展虚拟现实已经成为支撑各技术发展的新的现实平台,虚拟现实可以推动许多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式的发展。虚拟现实渴望形成大众消费的新领域和新的虚拟现实层面。比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设备产业、行业环境产业、平台软件与嵌入式系统产业、网络虚拟现实产业和虚拟现实服务产业等。“虚拟现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能让我们有机会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走在世界的前沿。”
然而,在掌网科技CEO李炜看来,VR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VR从业者都有自己的标准。比如每个硬件厂商它的屏、处理器用的都不一样,所有的内容生产者没有办法根据统一的标准生产内容,造成内容开发者都倾向像大的公司OCULUS靠拢,最后变成厂商的产品不能有多少适配的内容,从而使得国内的VR产业受制于国外的大企业。
对于当前的VR热,三行资本合伙人陆海表示,不同产业爆发期是不一样的,对于投资者来说,VR是一个长期值得关注的领域,VR要在更大层面普及,可能在装备、基础设施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查红彬表示,现在确实是个VR的,形势看起来很好但是大家千万不能太过热了,该冷静的时候要冷静。VR技术跟以前很多IT技术是不一样的,VR里面很重要的节点是人,必须人感受它,必须人完全沉浸到当中去,一旦牵扯到人,整个技术环节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要冷静。
相关链接
关键词:技术创新 金融产业 协同发展 生命周期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给、建立新组织形式整个部分,也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便于获取潜在的利润。后人在其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认为创新活动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一种体制。20世纪80年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变成知识经济的竞争,创新系统建设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带来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大繁荣,社会财富以几何数量级递增。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而且研发周期较长,需要金融资本长期一贯的支持,因此寻求技术与资本的嫁接,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资本难题,并提出了依托金融创新破解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困境的举措。
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创新型企业成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趋同效应,地缘边界逐渐被打破,世界经济形成了零距离效应,产品同质性竞争表现明显。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技术生产、技术创造、技术扩散和转移、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对组织内外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追求知识经济和价值的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和技术研发,开发有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需求获取商业价值。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创新型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相对应的行为
创新活动是对原有的技术创新,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或毁灭性的颠覆,其技术的有效应尚未得到市场的验证,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世界上很多先进技术虽然具备领先性,但由于缺少市场基础而夭折。早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天才王安博士就发明了“磁蕊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1956年,他将磁蕊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获利40万美元。这第一桶金并没有助其在电脑世界称霸,尽管后来王安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由于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发展战略的偏差,最终公司宣告破产。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要与商业市场的运作协同发展,才能避免高风险,获得高回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
(一)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高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银行提供科技贷款后,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不同企业在发展阶段需要的资金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其融资门槛高,对企业的条件和资质有明确的要求,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无法达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二)技术创新型企业与银行存在信息壁垒
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其所从事的项目和技术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客观上,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出于技术竞争和商业信息保密的原因,大多不愿意主动披露商业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收集项目信息和技术的同时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难及时掌握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再加上银行对现有的技术和项目的评估手段落后,在分析、识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自身的能力上存在欠缺。这种欠缺会诱使企业隐藏有关信贷决策的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在假定金融机构理性判断技术和项目的情况下,会对项目和技术信息有正确的评价,但是当企业向金融机构披露较深层次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波动等方面的信息时,金融机构却有可能对这些信息产生曲解,导致采取不放贷或者提早收回贷款的决策,使这些本应有利于企业申请贷款或至少不应对申请贷款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信息变为不利信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道德风险,造成银行对企业的监管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加大。由于以上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技术创新型企业存在信息壁垒,合作失之交臂。
(三)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及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其中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国有大银行的挤压,出现支付问题,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另外,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尚没有形成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办理手续复杂,结算体系不完备,效率低下,风险程度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壁垒。而且,由于金融机构本身也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在资本缩水的现象,造成企业效益不佳,金融衍生发展能力和企业资本参与能力弱化。另外,中小金融机构受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加上企业效益差、欠息严重等,造成经营效益下降,削弱了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力度。
金融创新与资本创新的整合策略
(一)基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整合金融资本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如同人的成长历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对资本的需求不同,资本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1.种子期也称创意期,是指技术人员对富有创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开发,形成整体的创业设计和规划。这一时期的活动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活动,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其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在此阶段技术成功率仅占5%,大多数项目和技术中途夭折。这一时期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不能从银行等机构获得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本或合伙合资人的股本投入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其数量一般较小,几百万即可启动一个项目。投资周期一般为2-3年,一旦企业进入正常运转状态,风险投资即退出。
2.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创业人员具体实施创业项目,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一阶段是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对资金的需求极其急迫,资金需求数量大,投入密度强。这一时期的现金流来源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对上下游企业的商品贸易融资、企业资本金盈余,以及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资金需求数量比种子期要高,一般数千万以上。投资周期时间不等,一般为3-5年。
3.高速发展和成熟期。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有成型的、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培育了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企业的扩张行为也逐渐开始,原有的资金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融入外部资金进入企业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政府基金、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这一时期对资本的需求数量较大,一般在千万以上,投资的领域涉及公司的各个业务层面。
总之,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创新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对资金的需求方式不同、数量不同,但是这些资金在不同层面上解决了企业的资本难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作为创新型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应该遵循投资规律,谨慎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本的效应,避免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实现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双赢。
(二)创新融资制度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当前,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亟需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仅凭借政府财政引导基金和财政补贴无法解决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鉴于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那种维持金融资产低利率或负数利率及限制贷款发放的政府政策,往往不能刺激储蓄或阻止低效率投资。只有让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凭借自身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资本创新才能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金融市场应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资本供应体制,建立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金融网络,为企业提供造血功能和成长加速剂。近期提出的资本市场转移平台这一理念,是金融创新的具体体现,转移银行的负债,及时消除坏账和呆账,有利于银行轻装前行,把有限的资本应用在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同时经过资本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和企业金融资本转移梯度,形成整体优势和合力。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体制,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历程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制度创新息息相关,资本因素成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跃的因子,激发出无处不在的能量。我国应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疏通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融资瓶颈,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三)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由于多数创新型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资产有限,信用记录不健全,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我国应从宏观上整体把控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政府理应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降低经营风险。完善担保体系,健全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为,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制定统一的运作规范。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技术经济时代,技术与资本的耦合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的繁荣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活动由此也涵盖了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创新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技术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有效地融合,企业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文章从技术和资本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创新和资本创新的整合与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能够有所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小兰,赵弘.突破融资瓶颈—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与金融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韩家义.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战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惠安县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县企业2万多家,中小企业占1.8万家,其中生产性中小企业占95%,这些中小企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存在问题
和大多数地区一样,我县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延续传统家庭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在设备、技术、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且其产业链处于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低”、“小”“散”现象突出,生产力水平不高,竞争力低,难于适应现阶段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发展要求。
1.1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在资金的投入看中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一些企业只注重现有的生产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上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担心投资风险,轻视技术创新,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缺乏应有的勇气和激情。从目前,全县民营科研机构仅33家,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少之又少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意识严重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是衡量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全县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8%,按企业发展的要求,所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要在8%以上,可见,惠安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经费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远低于这个比例,由于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削弱企业发展的后劲的主要瓶颈之一。
1.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品牌往往会成为中小企业战胜竞争脱颖而出战据新市场的重要法宝,很显然,对于这些“新成果”的所有保护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用技术的公开换取保护的方式很多企业未能重视,更谈不上使用专利了。据统计,我县中小企业近三年来申请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仅有上百件,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1.4 企业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难以与时俱进,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不够重视,一方面缺乏自主研发的激励机制,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即使引进了,也大多不会留下来,另一方面又怕培育的人才被人挖走,很多企业不肯花本钱培育人才,因此在企业中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率很低,缺少优秀的团队技术创新是无从谈起,因此,高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使得惠安中小企业难予形成有水平的技术创新。
1.5 企业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有等改善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工商、税务、财政、科技与业务主管部门协调不够,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不畅比较突出,一些社会化的科技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服务机构不多,不够规范,未能满足企业对技术信息、人才流动、市场能力分析、管理咨询等技术创新方面的实际需求,还没有形成关心科技进步,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2 政府在增强惠安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几点对策
进入以知识化、信息化、技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相比与大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相对简易的决策程序,以及企业结构的活力与效率,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全球很多技术创新及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像苹果、索尼、松下很多知名的大企业只是围绕产业链条,对具有独特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实施高价收购,并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力量进行完善补漏或改进,然后依靠自身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企业优势迅速推出技术创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因此,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管理者的政府,应克服以往的“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的观念,转变思想,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激活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突破发展困境的背后推动者。
2.1 营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通过出台并落实好《惠安县鼓励技术创新暂行规定》及《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激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如对企业有关研发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和抵扣,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抵免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年度研发支出的平均额实行优惠税率,加速研发设备的折旧,缩短折旧期限。实施支持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如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2.2 组织中小企业搞联合创新
作为县级中小企业,因资金、人才的欠缺,对于企业的技术应用创新,特别是针对行业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单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搞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技术是很有限的。所以政府应牵头,通过联合创新的形式,引导行业内企业与高校进行联合技术创新。如:(1)引导中小企业采取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对接。可直接应用高校的成果,或将技术创新的难题,提供经费,委托高校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直接归企业或与高校共同拥有。与高校建立实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如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2)组建或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协议的形式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对现有的创新资源的进行分工,开展技术合作,共享知识产权,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产业内部进行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3)建立新型科研机构。这是一种有实体支撑的科研机构,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它主要由民间资金举办,像泉州荣广雕刻研究所,由惠安县荣发石业和广州美术学院共建,由于运行机制灵活多样,重视成果转化,大部分从事源头性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引领行业和产业技术创新。
2.3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桥梁,是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提供社会化、产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科技组织系统。目前在惠安主要由惠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惠安县高新孵化基地、惠安县绿谷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技术市场等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体系。这种单一的政府运作方式不能适应现阶段惠安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特别是面对很多中小企业很难配备专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对于许多的科技政策享受,项目的管理、与政府进行沟通等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政府应通过政府引导资金与政策,鼓励成立由政府、企业、金融保险、民间资金等共同介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探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平台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
2.4 鼓励企业柔性使用人才
由于县域中小企业,受生活、交通,人文、技术创新氛围的限制,很多中高端人才都往大企业、大城市发展,中小企业很难招到,即使招到也很难留住人才。因此政府可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形式,引导企业柔性使用人才,达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2.5 倾斜技术创新投入
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资和高风险性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小企业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次技术创新的成败可能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承担的技术创新项目应财政投入应当适当给以倾斜,降低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投入风险。政府可以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中小企业技术创风险担保资金,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引导社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购买的竞争性科技项目,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开展技术创新。
2.6 加强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在经济实力及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群体,在同质低价的竞争是没有优势,必须走“制造差别化”,通过靠自已独特的技术创新赢得市场逐步发展。因此,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最关键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外境,政府履行职责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在县域中小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中小企业通过恶性竞争的挖走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占有对方的创新成果屡见不鲜。这种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监督企业约束自身,不要通过不公平竞争来带动企业的一时发展。
3 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应针对当前惠安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继续做好“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分批分年对没有研发机构及人员、没有设立研发专帐及投入研发经费、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没有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没有享受科技政策支持的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清零”行动,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着重从企业研发机构、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信息化运用和创新示范等方面加以引导“提升”,推动中小企业“二次创业”,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玉卿.论地方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6).
[2]陈丽萍.激励机制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0(5).
关键词: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创新机制产学研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93-02
什么是创新?笔者认为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如何加快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宁波旷世智源工艺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建起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2000年“旷世智源”公司在宁波建起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同时在宁波、绍兴拥有生产基她。3家子公司。公司研发中心现有人员37人,其中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20人。研发中心用房面积500m2。公司成立十多年来。研发中心共完成了包括主导产品蜡业礼品,金属、玻璃、草、塑、柳、石、麻、布、竹、木制品,家具,家用纺织品等工艺产品和烛台、香薰炉等配套饰品等40个新产品项目的研制,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旷世智源”技术研发中心的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以项目为纽带、以培训为手段、通过项目课题组形式,以建立“核心骨干”的方式展开,更有效地发挥了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了技术人员的自我改进、自我突破,保证了技术工作的认真、严谨、高质量的风格。
工艺蜡烛,向来被视为创惠先导型产业。以工艺蜡烛为主要产品的宁浊旷世智源公司,紧抓创意创新这个市场竞争力来源的“牛鼻子”,实现了公司产品的转型升级。其产品备受欧洲市场欢迎。公司研发中心新研发成功的“霓虹蜡烛”外观新颖,点燃烛芯后。蜡烛顶部烛光摇曳,圆柱形的烛体内,七色光交替跃动。温馨、浪漫的气氛在烛光和霓虹的闪耀中弥漫开采。这支“霓虹蜡烛”其实也闪耀着“宁波智选”的价值。如果只是基本款。一支蜡烛卖不到2欧元,但加上热教传导的内置LED灯,单价就超过10欧元,尽管价格大幅提升,但这款蜡烛的外销订单已排到2010年年底。
二、引进与开发并举。吸收和创新同在。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致力于“两条腿走路”的技术创新战略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捷径,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快速缩短与世界发迭国家的差距。“旷世智源”作为我国最大的工艺蜡烛制造商之一,它一直非常重视工创意设计,但此前往往局限在蜡烛的外观创新上。由于竞争激烈,外观创新已很难赢得更多利润,为此,公司组织团队赴欧美市场调研,发现只有掌握蜡烛制造核心技术,做竞争对手不能做的产品,才能提升利润空间。经过市场调研,”旷世智源”决定将产品研发重点由外形设计转向功能性材料研发,在国内率先启动了纯植物蜡的应用发。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700多次实验。植物蜡终于问世。一个月后:芳香蜡烛进入了法国市场,销售额突破117万美元。如今。一件件功能独特、造型别致的工艺蜡烛如蜂蜜蜡烛、果冻蜡烛、驱蚊蜡烛等产品频频问世,深受欧洲消费者欢迎。
公司成立以来,“旷世智源”先后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批量生产蛮蜡产品企业、国内第一个生产高聚合物透明蜡烛企业、国内率先生产家居蜡烛企业。蜡业礼品2002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国内同行业销量前三名,2006年工艺蜡烛出口量全国排名第一。1999年、2004年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评选中。“旷世智源”两度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2005年。旷世智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被中国日用化工协全蜡烛分金聘为中国日用化工协会蜡烛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企业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此外,“旷世智源”能随着公司的发展退步调整战略方向。坚持通过制度建设、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充分运用现代设计工具和手段。建立和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工作的条件和环境等措施,来进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通过加大对企业的科研投入,加快对科研队伍和人才的培育与使用,不断推出具有质优性价比高的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近几年,公司通过研发中心加快开发了更具市场竞争力、适应用户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自主开发产品的系列及规格,将功能独特、造型别致的工艺蜡烛如蜂蜜蜡烛、果冻蜡烛、驱蚊蜡烛融入到自主开发的新产品中,提升公司新产品的亮点和卖点,并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实践证明,坚持“两每腿走路”的技术创新战略,是“旷世智源”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此后,“旷世智源”领先的产品也让利润分配格局重新洗牌。2010年,“旷世智源”的18家大客户接受了该公司通过国外市场零售价“倒推”利润的条件。原因很简单,不接受这个条件,就拿不到产品。“‘旷世智源’颠覆了我们对蜡烛的固有认识,帮助商牢牢掌控了德国主流蜡烛市场。”一位来自德国的外商如是说。
三、加大创新机制建设,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面时工艺品竞争日益激烈和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严峻现实,“旷世智源”人清醒地认识到。若要想在今后很长时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住,必须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百年旷世、永续经营、持续改善、做到极限”为理念,以创新为导向、技术领先为动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在创新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创新体系及机制建设方面,围绕公司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不断撂索和完善机制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及总结,精简其中部分职责重叠的部门或岗位,重新组建涵盖不同职能特点的公司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避步建立以专业人才为核心的项目负责制,并且除在经济物质方面给予保障外,结合平时具体工作内容,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推动和启迪“旷世智源”人在本职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
随着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合力的逐步形成,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通过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确保每年的科技投入率在6~8%左右,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投入市场。
四、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工作
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策划由公司总经理领导的技术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管理机构为公司研发部,管理人员37名;相关部门均设置专利工作联络人。通过坚持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全过程的工作思路。以“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技术创新战略为核心,结合工艺品行业及本公司的特
点,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附加值高、含有专利技术的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宁波市有关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根据市场需求,通过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系列,从而实现谋求“旷世智源”在工艺品市场上的有利战略地位。到2010年上半年,公司申请专利累计36件,其中发明12件、实用新型13件、外观设计11件;近几年来,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50%以上,KWLrNGS(旷世)、KOMAN(苛曼)等企业自主开发的、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销售率也逐年提高,2010年迭到了60%左右,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保证了产品的种类、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持续在国际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住。
五、利用社会优势资源。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新路
多途径的科技创新之路是公司保持持续技术创新活力的保证。公司研发中心一直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新路。通过与技术上具有优势资源的科研院校合作。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技术开发上积极争取时间,寻求突破,形成创新反应机制。公司研发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真诚合作,借助其雄厚的科研力量,成功地研制并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树起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
六、“旷世智源”自主创新工作的今后打算
10月11~13日,2016 PH Value中国国际针织(秋冬)博览会(下简称“针织展”)举行,在展出面积达14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220 余家展商展示其创新面料、产品,展品重点以针织类成品为主,包括针织衫、内衣、袜子、家居服及功能性针织品等。
集群+品牌 彰显产业实力
本届针织展延续了“集群+品牌”的展览模式。作为行业标杆,即发和东渡连续多年参加针织展,诠释了了针织展做为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十大针织产业集群集体亮相尚属首次,他们是广东张槎、深圳内衣、佛山盐步、中山小榄、吉林辽源、桐乡濮院、诸暨大唐、常熟古里、常熟梅李、枣庄税郭。
依托于春季针织展中主推“针织衫板块”的做法取得的成功,本届针织展进一步细分了针织展的内衣板块,除了安莉芳、古今、奥丽侬、美思、东渡、铜牛、旭化成、伊藤忠等知名品牌继续参展外,小榄内衣展团首次组团参展。作为男士内裤的代表,小槛重点展示了在男、女士内衣方面的加工及设计研发能力。此外,由辽源、大唐、海宁华尔领衔的“袜子版块”也在本届展会上大放光彩。
张槎展团组织众多品牌参展,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张槎街道常务副主任何永庆肯定了张槎组团参展、整体亮相对推动张槎针织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利用好纺织行业这个巨大的朋友圈,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针纺黄金大道的建设中,让张槎针织迈上新台阶!
在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以中国针织电脑横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CKRC)形象,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进行了2017/2018秋冬针织男女装设计流行趋势的展示与。针对当前行业热度极高的“智能化”,公司董事长金永良表示金龙已启动了针织智能化生产项目,将对毛衫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为表彰优秀的产业集群、优秀企业,PH Value“针情十年”颁奖典礼在针织展期间举行,颁发了“针情十年”风云人物、个人贡献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最具市场影响力奖、最佳合作伙伴奖、市场推动奖等多个奖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表示,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无论从展示面积、观众数量、行业影响力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单季展会转变为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成为中国纺织联合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引领 再塑产品价值
十年间,针织展一直以服务针织行业,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见证了中国针织行业快速的发展历程。十年前,2006年针织服装出口以占比51%首次超过梭织服装,针织服装以其舒适、自然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中国针织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针织行业出口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占到中国纺织行业的3/8,占全球市场的1/10。我国针织行业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增强。
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好的品牌和产品是关键,而好的设计更能增加其附加值。在本届针织展上,参展企业对于服装面料的技术研发和款式的创新设计吸引观众纷纷驻足参观,组委会对设计创新的极致推崇更是从现场秀场区域里接连不断的精彩活动中展露无遗。
本届秋季展的T台秀主要有四场,分别以“时尚大唐,袜艺小镇” ,“魅力张槎,创意T恤”,“濮院毛衫, 续写传奇”和“安莉芳秀,极致诱惑”为主题,演绎了完美针织的风采。
“张槎时尚针织小镇‘花漾禅心’时装秀”上,“秀工莨作”的董事长兼首席香云纱服装设计师蔡敏女士设计展示的20多套晚礼服,将曾一度走向“博物馆面料”的香云纱与一直躲在“内衣”应用角落的针织面料成功结合。以“璞”为主题的中国濮院时尚设计原创会是一场充满江南韵味的针织设计之旅,濮院的原创设计品牌通过此次系列时装展示,试图向人们诠释自然、健康、时尚、创意的生活理念。
作为针织品类中的内衣,此次深圳内衣领“秀”,大牌云集本届展会,其中安莉芳携旗下品牌EMBRY、芬狄诗+IVU、Liza Cheng用新一季的Romantic Holiday新装点燃了一份浪漫的假日心情。
功能性成先导 新驱动力
在本届针织展上,很多功能性产品不管是新材料,还是环保加工工艺,乃至智能化服装等,都折射出了针织企业发力创新发展的举措。记者在走访伊藤忠、旭化成、圣泉、珀鲁、华尔等企业后,企业普遍的共识就是,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必须依靠创新走差异化路线,常规产品利润将越来越薄,只有开发差异化和功能化产品,才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
目前,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常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销售收入中用于研发的投资比例两大指标加以区分。国际上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基于注入风险资本的角度,这种观点主要起源于美国,认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是能够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资金保障稳定性差,信息不对称性高。该观点认为企业效益与获得风险投资成正相关关系。第二种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角度,这种观点主要起源于日韩,认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以新科技为核心依存理念,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发展。该观点认为新技术是创业企业成立的前提,研发费用比例是高科技研发的衡量标准,应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是创业企业发展壮大的精髓。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得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具有高科技创新基础、极高发展潜力的,处于发展阶段的小规模新型高科技企业。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风险性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由于受到自有资金薄弱、融资风险、新技术更新、市场前景、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
(二)高投入性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前沿性研发、发展过程连续性和资金、智力密集和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规模迅速膨胀特点决定了所需投入高和后续投资估计不足,进一步加大投资费用。
(三)高成长性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具有高科技性和新颖性,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迅速高份额占领市场,在短时间内成长为资金充足、管理完善、市场前景良好的领先型企业。
(四)高收益性伴随着高风险,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各个阶段高投入下推动着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高科技产品一经投入市场,能够迅速获得高性价比经济效益。在上述这种良性循环发展态势下,企业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困境与成因分析
融资问题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和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目前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现状,分析概括了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困境。
(一)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法律规范不完善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建立了与高科技创业企业方面的法律体系,但缺乏具体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融资的程序和方式的法律规范。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基本法,风险投资在我国市场上缺乏立法保障,导致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缓慢。同时政府风险投资是主要投资来源,对风险的偏好比较低,不能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注入,又限制了国外风险投资的大量进入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行业。
(二)资本市场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上市标准及操作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造成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此外,由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的特点,给债权人的收益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其发行债券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三)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诚信度不高 由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明晰,研发产品有待于市场检验,导致金融机构高估其经营风险,低估其还款能力和企业经济收益,缺乏投资信心,增加了高技术创业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再加上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缺乏诚信机制建设,信用观念薄弱,造成金融机构成功融资的可能性更小。
(四)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贴息贷款、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资金注入。而以社会闲散资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风险投资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外国资本投资的资金却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进入到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由于资金限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研发技术低端,研发产品附加值不高;或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严重制约了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五)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比例不合理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高,间接融资比例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内源融资比重大,外源融资比重小。上述结论表明高比例的直接融资和大比重的内源融资掣肘了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低比例的间接融资和小比重的外源融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家应引导企业提高间接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重,企业应降低直接融资和内源融资的比重。
三、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探究
在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研究基础上,根据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特征、融资困境成因分析,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结合我国国情,辨证性地梳理了适合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传统性融资方式,同时探究性提出了较为创新性融资方式。
(一)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传统性融资方式 在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从以风险企业政府为主导的融资主体的融资状况下,逐渐转变为企业本身、财政政策支持、社会金融和投资机构、外国资本和个人投资集合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但限于我国社会体制的局限,相关融资法律规范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但却一直支持着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一阶段,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政府投资。目前,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已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主体,同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肩负我国技术自主创新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两大国家使命,它促使政府投资会注重和加大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扶植,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期的至今注入。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展经营活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高成长性和高利润性吸引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倾向性和连续性。
(2)债务融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银行贷款,高新技术虽然自身固定资产担保分量较大,但它作为高新技术实体,比一般的中小企业创业期的信用能力要高,容易获得外部担保,企业效益前景良好,能够获得融资成功的系数就较高。大多数高科技创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资产额不易达到《公司法》的数额要求,但债务融资可以作为一种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进入成熟阶段到达规定条件后的融资方式。
(3)权益融资。权益融资类型主要包括上市权益融资(股票融资)和非上市权益融资。非上市权益融资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各类特定投资主体通过私下协商或定下募集的方式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非上市权益融资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初创期和发展期的良好融资选择。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很难跨越上市权益融资的净资产、净利润、公开的信息披露和经营年限等高门槛,而公开的信息披露会提高技术泄露风险,降低了竞争优势,因此,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经营者不会在初创期采用该融资方式。但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营效益良好和稳定,企业进入快速扩张期时,可以发行股票进行上市融资。此时上市融资也是弥补风险资本退出的最佳方式。
(4)风险投资融资。基于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和高收益特点的企业,随着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逐渐壮大,风险投资已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方式。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通过自身高新技术的高市场转化效益、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主体通过分阶段以控股性投资进行投资,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加速技术产品的增值,这不仅解决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渴求的资金,也毫无保留地把自身投资主体具有的管理、知识等提供给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增加风险企业扩大盈利的几率。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风险投资会逐渐退出企业融资方式结构。
(5)融资租赁。由于融资租赁对企业的诚信度要求不高,融资租赁手续简单,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与租赁方交易过程中,租赁方主要关注租赁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只需签订租赁合同即可获得租赁物的除使用权外的所用权。
融资租赁可以加快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设备更新,推进技术进步;降低设备陈旧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应加快推进融资租赁模式,加快解决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题。首先,健全立法。尽快颁布《融资租赁法》,规定双方权益,确保融资租赁规范发展。其次,建立准入制度。鼓励各种经济实体进入融资租赁业;鼓励融资租赁专业化;鼓励经济实体推动融资租赁长期有效供给。第三,规范和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租赁合同,降低租赁风险;完善二手设备交易市场,提供处置租赁设备通道。
(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创新性融资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要求,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路是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开始呈现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融资方式:知识产权担保、创业板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孵化器融资。
(1)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该融资方式的基础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需要拥有较高的和贴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方式有权利质押和让与担保。高新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融资是以自身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向银行申请融资,为了规避风险,有时银行要求第三方加保。
高新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让与担保融资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或第三方为担保金融机构或投资机构等债权方的债务,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标的物转移于担保权方,等债务偿清后,标的物需归还给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或第三方担保方。
上述两种知识产权融资方式使用在实际过程中使用较少,但前者多于后者。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鉴于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企业群体信用较差和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方式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但它可以作为金融机构和投资主体开展业务的一种新思路,它将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融资方式。
(2)创业板融资。由于创业板上市门槛较主板较低,这就为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提供了实施性平台。另外,创业板融资和财务结构。创业板融资增强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的多样性,提高了外源融资的比重,优化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比例,增强了企业发展潜力;而创业板通过创业板直接融资得到的相应资产是计入资产部分,而银行的借债是计入负债部分,优化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财务结构,增强了企业的财务政策的灵活性。
(3)商业信用融资。近年来,随着我国创业者和企业员工素质的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实有信用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企业商业信用评价体系,担保体系不健全,再加上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商业信任度仍停留在以前的时间节点上,大大阻碍了信用融资这一融资渠道在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融资效果。
基于此,为提高信用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高效益度,我国要尽快建立起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商业诚信信息库体系,可采取以下方式:建立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基金;建立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商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信用担保机制具有法律保障,这要求政府引导企业,逐渐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
(4)孵化器融资。孵化器的主要宗旨是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创业企业和新兴中小企业进行孵化,使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尽快进入市场,提高企业增效的速率,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资本。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服务主要通过自身的运作模式实现,它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融资服务,孵化器融资把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说,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政府功能的延伸。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提供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财政支持、风险投资、外国投资、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等。所以,孵化器的核心功能是融资。我国孵化器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孵化器数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每年以高速增加。由此,孵化器将为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提供强劲持续的支持。
漂亮地完成了创业、盈利、上市的系列动作,成为了创业者中的明星。
邓中翰的名字似乎是一夜之间被人们记住的。
在捧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后,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对自己的迅速蹿红,似乎还缺乏思想准备。“当初设想只要选准切入点,我们就会开发出领先世界的成熟技术,但没想到我们的发展会这么快。”邓中翰说。
邓中翰的“我们”指的是他一手创办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这家专门致力于数字多媒体产品芯片研发的中国公司刚刚成立五年,就占据了全球PC图像输入领域60%以上的份额。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在纳斯达克悄然上市,它的辉煌才得以第一次为公众所认识:与以往那些在美上市的网络服务股不同,这竟然是一家纯粹的技术概念公司。在多媒体芯片领域突破七大核心技术类,申请超过500多项专利,让中星微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更是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拥有完整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
虽然低调的邓中翰对其成功过程轻描淡写,但其所取得的成绩绝非偶然。中星微是一家白手起家的高科技企业,但同时他又身处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要带领这样的企业取得成功,其领导者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而先后拿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的邓中翰正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说,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合型”创业者。
另辟蹊径的创业
1998年的一天,在美国西岸硅谷,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带着振兴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课题,在那里考察。在那里,曲维枝遇到了邓中翰。
怀着满腔爱国热忱,邓中翰谈了自己对发展祖国芯片产业的想法:美国已经成为CPU芯片的大国,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有重要席位,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不能与这些国家搞正面竞争,而要寻找有潜力的新市场机会,新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邓中翰认为,借庞大市场的需求,中国厂商联手攻克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便如同美国攻占通用CPU、韩国攻占Memory芯片一样,完全有机会成功。中国的芯片产业应通过技术攻关,市场驱动走向世界。曲维枝对邓中翰的观点十分感兴趣,邀请他回国开展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1999年10月14日,以邓中翰为首的一批青年人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他们中有来自英特尔、IBM、朗讯贝尔实验室、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的半导体、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有实际经验的专家,“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
事实证明,“星光中国芯工程”和中星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找准了芯片产业的突破口。
中星微敢于选择国际上尚不成熟、同时又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领域进行拼搏,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邓中翰很清楚,从移动数字影像产业到数码相机、宽带数字多媒体通信、数字高清晰电视,都离不开数字多媒体芯片,这是一个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而目前群雄纷争,尚无霸主。发展“未来的技术”,恰恰是中星微的根本出发点。
市场攻坚战
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后,几个年轻人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多媒体芯片的研发中去。他们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只相当于硅谷1/5的成本,就完成了从芯片定义到量产的整个过程。
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电子推出中国首枚具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其集成度达到奔腾系列的水平。
“那是整个公司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接受采访的中星微副总裁张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喜形于色。
“星光一号”的问世,表明了中星微已经走在数码摄像处理芯片的领先位置。
好事成双, “星光一号”芯片在研制出来后不久,就迅速打入国际市场,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视频摄像头采用。
但邓中翰与他的中星微要的是更多的市场,在他的眼里,如果不把摄影成像的技术鼻祖索尼公司给攻关下来,中星微就不算成功。
在邓中翰的印象中,初次与索尼公司的交涉是灰色的。还是在2001年,邓中翰带领其他的两个创业伙伴向索尼推销他们的芯片。但他们碰壁了,索尼对他们的芯片产品并不感兴趣。“最后我们跟他约好一个小时的见面中,只见了五六分钟的样子,我们非常尴尬。”邓中翰对那次经历仍然耿耿于怀,“总有一天,我会让索尼公司对中星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种情况下,中星微采取从各个击破的方法。
2002年1月11日,微软与中星微签署《共同推动全球数码影像技术和市场的联合备忘录》,结成全球战略同盟,产品捆绑销售。
2003年6月,集前四号功能于一身的“星光五号”更完美地实现了与手机、移动存储和数码相机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国电信指定的唯一标准芯片方案,并确立了在世界同类芯片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现在诸多著名品牌手机的彩信、和弦铃声,都是“中国芯”众多功能之一。
2004年11月,中星微电子作为九家发起单位之一,与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普天、华为、中兴共同成立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MMTA)。 “星光中国芯”在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中成为提升产业核心实力和地位的市场的主导者。
2005年,邓中翰领导开发设计出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罗技、创新科技、富士通、联想、波导、TCL、长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现在,索尼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上用的就是中星微的芯片产品。”谈笑间,邓中翰的语调提高了许多。
美国上市
在市场上的成功,并没有冲昏邓中翰及中星微的头脑。
“在市场上一时的巨大成功,并不意味着中星微能长久地存续,中星微在度过了生存的关口后,要着眼于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打下中星微明显而又持久的印记,是邓中翰在中星微成立之初就考虑到的问题。
“到美国上市去,就成了我们公司决策层的一致目标。”有过运作公司上市经历的邓中翰做好了去美国上市的准备。
选择美国上市,除了实现直接的融资目的外,邓中翰还考虑更深一层的意思。
“首先你是有了一个国际所认可的公司品牌,便于中星微更好地开拓尚未被开发的国际市场,这是很重要一条。同时要借着我们上市的东风去跟潜在的客户们做进一步的交流,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推销给他们。”邓中翰想法可谓深谋远虑。
“最主要的,中星微一旦在美国上市,是我们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集中展示,具有标杆意义,它反映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能够在国际上都得到大家认可,正如像新浪、搜狐、网易在互联网的运营服务中获得国际投资界的认可一样。”邓中翰自信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