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医学科研课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物教学的效率
生物课堂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问题或困惑,进而向教师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自然也是很喜欢提问的学生。生物课堂的效率和效果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效率提升的极大原因。[1]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能够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得到调整,进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有所提升,则能够证明课堂的效率是较高的。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想生物中某一知识点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知,从而使得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满足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质疑则是创新创造的第一步,在这种质疑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问题,假设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鼓励则是非常大的,而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锻炼和培养。[2]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去创新创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生物教学课堂仍然是以理论课为主,实验操作课还是相对较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并不是很好的教学形式。[3]因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让学生学到技术性的东西,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形式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当然,增加实验教学并不是说减少理论课程,而是将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很容易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不同之处,进而产生困惑,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针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将实验所需的材料下发给学生,学生先观察对虾的外在形态并做记录。首先,在观察对虾的形态时,学生可以看到对虾的附肢一共有19对。其次,这19对附肢的形态和功能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结合教师适时的讲解记录下来。在实验当中,存在与教师讲解不相符的地方学生能够及时地问身边的同学、问教师。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得到激发,发现许多问题,也有勇气提出问题。依据直观的实验操作和教师及时的讲解,学生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更为了解,这与以往的课堂平面教学显得更为立体,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生物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了解,进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质疑,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偶尔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的气氛,降低学生的上课压力。或者面对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回答问题的班级,教师可以尝试用一种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站在鼓励的立场去评判和解答。例如,讲到“基因、染色体”相关内容时,学生提出的一些类似“为什么我爸妈是单眼皮,我却是单眼皮”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去嘲笑甚至嘲讽,而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引入现下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应当感到高兴,相反,学生若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有利于学生提问的,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分组实验;实验能力
物理学科是三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也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学科,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学科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和论证都得益于实验在背后的支撑,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活动的灵魂[1
].与演示实验不同,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活动,学生是实验的直接操作者,甚至是实验的设计者.相较于教师,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经验还是自我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学生数量众多,本身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样就导致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况,从而导致分组实验教学过程很难把握.为了保证分组实验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实验课前的备课工作
相较于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更加灵活,为了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在备课环节中,除了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一定要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通过提前做实验,教师不仅可以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测,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备课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验教学设计.例如,遇到一些实验原理较为复杂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实验原理,教师可以借助于版画、视频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果遇到一些实验仪器较为复杂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前详细地给学生介绍一遍实验仪器的基本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二、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分组实验的开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但反过来说,分组实验本身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这些能力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可以说,分组实验是对学生一个综合能力的考验.学生要想在分组实验中有好的表现,不做提前的预习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2
].因此,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详细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这些作业内容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熟悉实验原理,设计好实验布置,设计好实验数据表格,准备和熟悉实验器材等.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验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例如,笔者在开展“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之前,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根据纸带上的点能够判断出小车的运动形式吗?说明一下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小车做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为什么可以把纸带上任意一个点作为起点?如果是两个连续的记数点,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要用打点计数器打五个点的总时间作为时间的间隔?如何通过纸带上打下的点来计算加速度、即时速度?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提前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了课堂上动手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加有信心.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完成,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活动进行抽查,以便让学生养成分组实验前一定要进行预习活动的习惯.
三、实验过程中注意共同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主动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无事可做.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来回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状况,如果发现很多学生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问题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说明这些问题属于共性问题,需要集中进行指导.例如,学生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时,笔者巡视一圈下来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正确选择弹簧测力计,并且在操作中不会确定力的方向,于是,笔者让所有学生停下来,把以上两个问题给学生统一讲了一下,然后再让学生继续实验,这就是共性指导.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个别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共同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得教师的指导行为更加层次性,从而提升教师的指导效果.
四、重视实验后的作业布置
在分组实验结束以后,为了巩固实验成果,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一定要在实验操作结束以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作业.例如,在做完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以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作业:利用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求出合力的图解值,并通过比较实测值的大小和方向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总结一下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自于哪里,采取怎样的措施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误差?这些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完成以后对实验过程再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实验,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和提高,使得实验的效果得以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勤松.分组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9-0092-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本课题组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有关教学质量和安全的问题,就此进行探索并采取相应策略,既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保障了教学安全。
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该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所以上课人数多、人流量大,常常多个实验室同时上课,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出现混乱的上课场面。(2)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而实验课上课相对较灵活,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主操作进行练习和探索,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之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出现中途早退现象。(3)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时,由于对显微镜的使用不太熟练,所以在观察标本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在显微镜中找到要观察的病原生物,从而产生挫败感,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4)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完后,有部分学生自己操作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对实验步骤和原理不熟悉。(5)实验课所用材料涉及病原生物及其他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品,如乙肝五项和血型测定这些实验都要用到血液,而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增加了师生感染风险。(6)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不当,易导致仪器的损坏及事故的发生。如精密仪器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观察细菌标本时要用到香柏油,观察完毕需要清理镜头,不然就会损坏。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授课时教师也讲了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不注意,不能及时清理镜头上的香柏油,导致显微镜镜头损坏较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高压蒸汽灭菌器如果使用不当会被烫伤或引发其他事故,采血针使用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没有及时加盖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紫外灯使用不注意会灼伤眼睛和皮肤等,这些都是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以上情况发生,以保证实验课正常有序进行。
2解决策略
2.1分组固定教室上课
为了避免上课人数较多造成混乱,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上课氛围,本课题组在实验课前对上课班级进行分组,安排好每一组上课的教室,即每一组每次上实验课都到同一实验室并由同一教师授课,这样就避免了人多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同时每组固定一名学生为小组负责人,负责本组实验用品和器材的发放与回收,做到责任到人。
2.2实行签到、不定时点名制度
由于实验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随意性大,再加上有的学生自觉性不足,易出现早退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实行学生签到制度,并且不定时点名,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监督,上课纪律涣散、早退现象明显改善。
2.3制定教学过程考核机制
以往实验课考核单纯依靠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和出勤率,而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存在大量抄袭现象,由此便不能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加强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并加强过程考核。上课时教师记录每位学生每次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每项实验成绩总分为10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实时打分。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占10%、出勤率占10%、过程考核占10%)在学生期末总成绩中占30%,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2.4强调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发现实验课讲授完毕还是有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不熟悉,所以教师应通过运用图片、动画等形式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注重演示,并且在学生自己操作时将实验步骤展示出来再次强调,加强指导。这一措施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做实验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2.5开展实验室安全性教育,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基本要求[1]。除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外,还应杜绝包括仪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涉及的危险因素很多,如果学生对其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养成不良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受害者,还可能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2]。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首先,理论课和实验课都要加强宣传教育,对部分内容可以渗透到理论课进行讲解,如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内容。其次,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做好演示,避免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再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3],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编制实验室安全手册,规范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记录[3]。如将显微镜这样的精密仪器的维护实行责任到人制,即由一名授课教师负责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对学生加强监督,督促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课后授课教师要对每一台显微镜进行检查及必要维护。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处理,尤其是涉及病原生物及有潜在传染性的实验(如血型测定或乙肝五项测定),实验课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室的操作台及地面等进行严格消毒。
2.6开设自主实验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自主实验。按照“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模式[4],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根据自身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口腔医学生设计的口腔厌氧菌培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厌氧菌培养基制作,知道了口腔智齿冠周炎治疗时为什么用双氧水冲洗并选用针对厌氧菌的药物;临床医学生为幼儿园幼儿查蛲虫卵设计的拭子法,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自主实验的实施,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成为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色。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4],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上好实验课尤为重要。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短,加之实验课课时少,实验类型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与调查后开设了自主实验,深受学生喜爱。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利,而且对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将有深远的影响。课题组成员还针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探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保证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安全有序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利玉,王莉莉,马琼山,等.提高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66-367.
[2]程君.加强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有害因素的自我防护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350-350.
[3]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关键词: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
《医学生物化学》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前沿学科,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校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改革,提高课程授课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如何保证考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课程组进行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试题库建设,实施教考分离,使课程考试更科学、客观和准确,同时也可为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提供条件[1]。
一、试题库建立的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考分离,保证考试公平。教考分离是指教学和考试由不同的人负责。以往本校的课程期末考试采用人工组卷,由任课教师出几套试卷供考试和补考用,教师个人的出题习惯导致题目重复率较高,影响考试的客观性。阅卷也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而导致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或有人为批改错误及分数偏差等。利用计算机建立试题库,实现计算机自动选题组卷,是实现教考分离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避免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考试的公平[2]。2.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期末的组卷、阅卷、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等重复性工作使教师的工作任务增加,试题库建立后能自动组卷及阅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试卷知识覆盖面增大,能避免授课教师自己出题组卷所造成的在上课、复习及答疑时产生的偏向性,督促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突出课程重点,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并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以往教学中,部分学生靠考试前找老师画重点、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考试,从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懒散随意,也不利于对学生真正学习效果的考查。试题库的建立能避免学生套题、猜题、依赖临考前背重点来取得好成绩,促使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试题库的建立及使用
1.命题教师的选择和培训。为配合本校实施的无纸化考试,课程组自2013年开始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试题库建设不是把试题简单地放在一起,它需要命题者对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因此,《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命题组的成员均是本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中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建设试题库前,课程组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弥补教师命题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考试理论水平,同时还多次召开讨论会,确定命题原则、试题比例和难易度的划分标准,使大家能高质量地完成试题收集、整理及入库工作。2.试题库建设的要求及内容。《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建设是根据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要求来组织和实施的。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能体现大纲的核心内容,覆盖各章节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还涉及了知识点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选择的试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无学术性错误。由于不同专业的学时数、教学目的、章节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有所区别,因此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考试题库,题量、题型及难度系数的分配也不同。题库中的题量原则上是按理论课学时数的15—25倍比例出题,如临床专业的理论学时为84,则总题量为1800左右,而护理专业的理论学时为27,总题量为540。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7种题型,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1—5”5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40%、20%、10%。试题中,“掌握”、“熟悉”内容的试题占80%以上,侧重于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建立起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3],而“了解”内容的试题控制在20%以内。试题的来源主要是课程组所编写的《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以及历年的期末考试试题,同时参考一些相关教材和试题册,此外还加入了历年来的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及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真题,突出与临床实际及学科发展的联系,为医学生毕业后参加执医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奠定基础。3.试题库的审核及使用。试题库建设好后,由命题组先进行核查,再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试题进行抽样检查,每年审核1次。审核完成后,按专业、试题类型及难度系数导入由学校自行开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课程考核采用半人工组卷,考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学时比例,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内容层次拟定命题计划,确定各章节的题数及题目难易度,保证试卷中各个层次要求的内容比例合理,章节覆盖面恰当。考试时根据命题计划所设定的各项指标,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在临床专业按20套/班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生成试卷,每套试卷的题型不少于5种,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题数60—70个,难度系数设置中1—5各个层次的比例为1∶2∶4∶2∶1,考试时长60分钟。学生完成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成绩评定。对近几年利用题库考试的临床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得分相对集中在75—85分,符合预期目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4.试题库的更新和维护。由于学科的发展及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区别,试题库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首先是要对重复或存在相互提示的题目进行修改或删除;其次要根据使用教材版本和内容的更新,增加与新教材内容相关的试题,删除、修改内容有误或描述不准确的试题;最后还要根据试题分析的结果,修改不合理的难度系数。此外,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命题组适当减少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和“物质代谢”这两部分试题比重,逐步增加了分子生物学试题的比重,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案例分析题,加大与学科前沿及临床实际的联系。
三、试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试题难度系数设置欠合理。难度系数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技术参数中最重要的指标。对于试题难度的划分是试题库建设中较难把控的一个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为保证学生及格率而将难度不大的试题设置为较大难度系数的问题,这需要命题组结合试题分析的结果及学生实际情况,对试题的难度进行更为准确的划分。2.题库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目前使用的题库系统只能考查一般的常规题型,如执医考试中的B1型、A2型题无法入库。此外,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等内容也无法导入系统。而且,计算机随机抽题会导致不同题型中可能抽到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存在互相提示答案的现象。3.主观题的准确评分较难实现。主观题的答案在题库中只能以关键词形式出现,而计算机对主观题的评判不如教师评判那样灵活,大大降低了评分的准确性。例如,学生在回答“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时,答案中的关键词如果设定为“蛋白质”,则学生写“Pr”虽然正确却不能得分,出现评定误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更有效的结合,以提高考试的科学化及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杰,顾爱星,葛倚汀,苏豫梅.《基础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与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86-87.
[2]杨祎.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时间与研究[J].教育观察,2016,5(9):32-33.
作为开展物理课题研修的切入点,选好适合学生研究的小专题,有利于课题研修的深入开展。选择小课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转化为一个有质量的课题,是从“学会”物理走向“会学”物理的开端,这已经是学习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的方式,选好题目是关键。一个好的题目可以使学生能够完好地展现学习中的自主性,做到自由发挥,而不是自由发散、漫无目的。
一、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质疑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所以选题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例如,在加油站里都有很醒目的标语:“加油的时候严禁使用手机通信”,“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等。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些现象,发现它们,并产生疑问,进而去探究解决这个疑问,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研修的题目。既能够联系到物理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又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来源于生活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对缘由的探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生产生活中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现象,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在解决“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的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与之相似的问题: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要在马路上拖一铁链条,工厂空气中的粉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厨房煤气漏气不能开关电器,等等。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这样的小课题,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使学生通过研究、检验能自主得出结论,他们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被有效激发,可以使学生将课题研修坚持进行下去,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为以后从事较复杂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发现课本中的问题,学会延伸
我们的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的。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就会找到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选修3~4中的弹簧振子的周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了解测量全振动的次数的依据是什么、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以及测量时间的实际操作方法等知识后集合组内所有人的力量来设计方案、完善步骤,并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另外在学习了必修1中的摩擦力之后,教师也就可以鼓励学生去分析车辆在启动过程中的车轮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情况。在学习了选修3-1中的串、并联电路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研究电表的改装,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成自制欧姆表的操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就能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三、发现热点中的问题,学会提问
在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少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例如,2005年7月,美国深度撞击号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顺利着陆,以及随后的一系列的载人飞船的发射。这些信息在网络上都有大量的技术资料,同时这些也是学生们深深为之着迷的话题,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展有关航天技术类课题研修的极好的素材。学生可以在发射技术、飞船性能等多个方面去寻找切入点。另外磁悬浮列车、激光技术、磁流体发电机、超声波技术、能源问题等热门话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课题研修的素材。比如在能源问题中,学生就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完成一个研修报告――淮北地区太阳能利用的情况研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提出问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有关知识,及时将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同学们进行物理专题研修,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崇尚。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课程文化发展论》范兆雄著.-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
1 巧设课前提问,促全体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进入听课的兴奋状态就等于在延长有效课堂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取“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先行预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实施“课前提问”,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要设计出有价值的“课前提问”,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中收集信息.提出的问题难度一般不要太大,同时要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新课时,教师可以提出:曲线运动能否转化为直线运动来研究,怎样转化为直线运动?这样课前便可以先复习一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然后带出平抛运动化曲为直的研究方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自然学生很快就能融入课堂,快速进入听课的兴奋状态.课前提问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查,而是要让全体同学迅速融入课堂.所以提问的对象是全班学生,让学生齐答,一般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式.
2 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及心理差异,把握提问的有利时机,瞄准合理的答问对象
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一般在课堂头5分钟左右,学生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有听课的欲望,这段时间个别提问可以适当少些,提问主要是针对面上的引导.但是到了课堂的后阶段,许多学生会出现疲态,即使基础较好的同学思维也会出现松弛,后进生更加听不下去.所以,每节课的中、后段更需要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这样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行为差异及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当中、下生出现疲态,跟不上教学进度时,教师应提出一些实操性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解答,快速调节他们状态,重入正常的课堂思维;当中、上生的思维有所涣散时,教师则应提出一些有挑战性、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碰壁,在挫折中培养谦虚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提问要确定合理的答问对象.确定答问对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学生怕被老师提问,有怕“课堂提问”心理的学生会尽量避开老师的目光.害怕老师提问,不仅使学习思维受阻,而且妨碍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这些学生属于以下两个群体:一类是心理脆弱群体,一类是差生群体.因此,老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害怕提问的两类学生群体要给予足够关爱或特别照顾,提问的难度不要太大,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系统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降低梯度,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一些教师喜欢让学生按照座位或学号回答问题.这样虽然省事,但答问对象可以预见,使得大部分学生不去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使他们体验正确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自信心.
3 适当延长回答的“等待时间”,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如果提出问题立即让学生作答,会导致学生思维肤浅,结果可能只有少数同学能跟上,大部分同学却是懵懵懂懂,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注意力分散.因此,适当增加提问的“等待时间”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非常必要.“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提出,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
笔者实践中发现,适当增加提问的“等待时间”,课堂会有明显的变化:(1)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2)学生的回答变长;(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评价;(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而且口头语言能力会自然地迁移为书面语言能力.(6)学生上课时更加专注,不容易走神.可见适当增加提问的“等待时间”,能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对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4 针对学生听课方式及物理基础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回问和追问
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们虽能认真听讲,但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思考的热情和能力,教师提问时,常遇到学生不会回答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时如果置之不理或立即转而再提问其他学生,往往不利于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不懂的问题还是不能真正弄懂,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对物理产生厌倦情绪.应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回问和追问.
(1)针对物理知识的特点,精心设计回问.比如对概念的回问可以从定义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定义此概念用到了哪些已有概念等方面入手;对定理、规律的回问可以从其条件、结论、适用范围入手;对例题、习题的回问则可以从题目的条件、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相关联的知识入手;对实验的回问可从原理、目的、器材、步骤、实验现象及本质等入手.此外,对于难于理解或梯度较大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提问方式或分解难度来进行有效的回问.如对“螺旋桨飞机为什么不能在真空中飞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难,则可变通为“螺旋桨飞机在真空中的受力情况如何?”;又如“汽车刹车,已知初速为10 m/s,加速度大小为4 m/s2,求在3 s内的位移多大?”同样可变通为“车停下来的时间是多少?车的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最后车位移是多少?”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回问的水平.根据“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物理课堂中的回问分成由低到高五个水平,每一水平的回问都与学生不同水平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活动相联系.①识记水平的回问:对以往概念、定义、公式、单位、定理、定律、原理的回问,回问的对象是基础相对较差、懒于思考的学生.②理解水平的回问: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所学知识,能比较不同知识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概念或规律的表述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必要时可加以提示.这类回问主要针对中、下水平、能认真听讲但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③应用水平的回问: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主要针对中等水平、能认真听课但不主动思考的学生.④分析水平的回问: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问题、确定原因、进行论证.主要针对中、上水平有学习物理欲望并主动思考的学生.⑤综合水平的回问: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系统、知识链有整体的理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主要针对尖子生,能独立思考并有自己见解的学生.
(3)避免学生一知半解或思考问题不够透彻,教师应在容易混淆或难理解的知识上设计追问.一方面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随大流,滥竽充数,人云我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避免基础较好的尖子生满足于现状,不进入深层次思考,难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无论对后进生还是尖子生的教学都应实施必要的追问.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学生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为力的概念简单易记,也好似有所理解了,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给出这样几个问题去刺激学生而加以追问: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吗?(通过回忆力的概念,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②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通过进一步分析,理解力的概念并结合生活实践,便知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③有两个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力吗?④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⑤难道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可提示磁铁与铁钉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立刻会得到肯定的答案.)这样,通过步步追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无论是基础好的还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够找准自己知识的缺陷并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追问的过程中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联系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强化“课堂提问”的调控作用,纠正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缓解物理学科的分化现象,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附物理课堂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好!这个调查不是要了解你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好还是不好,而是要详细地调查研究,怎样的物理课堂学习行为才能充分提高你的物理学习效果.你实际上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本调查每一问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如果认为没有合适的答案,可以选出与自己比较接近的答案.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以下调查问卷,谢谢!
1.课堂上你会因害怕出错而担心老师提问吗?
A.不会
B.很少会
C.有时会
D.经常会
2.课前准备
A.坚持静息、并做好上课准备
B.坚持静息、但并未做好上课准备
C.一边讲话一边做上课准备[HJ1.35mm]
D.不静息也不做上课准备
3.您上课经常会
A. 认真听课和做笔记
B. 自己看书
C. 与同学聊天
D. 睡觉和发呆
4. 上物理课时,你是否会因为精神不集中、胡思乱想而影响上课效率
A.不会
B.很少会
C.有时会
D.经常会
5.物理课上你思考问题积极吗?
A.很积极
B.比较积极
C.不太积极
D.不积极
6.课堂笔记:
A.以听为主,关键的、重点的内容记下来
B.照抄板书
C.极少做笔记
D.从不记笔记
7.堂上练习:
A.认真迅速做练习,遇到问题经思考仍不懂再问老师
B.认真迅速做练习,遇到问题马上问老师
C.做练习拖拉,但遇到问题能问老师
D.不愿做练习,遇到问题也不问老师
8.你的听课方式如何?
A.边听边思考
B.认真听讲,但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C.听讲不思考
D.自己看书,很少听讲
9.物理课有内容你听不太懂时你还坚持听吗?
A.坚持听并想办法把它弄懂
B.坚持听,听懂多少算多少,不明白的作好记录
C.有时坚持听
D.很反感并不再听
10.你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A.采取重温课本或讨论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结
B.以做练习代替课堂小结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能力;师资队伍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生物教学的要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而不断提升。在当前的生物人才需求方面,其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科研素质。所以在进行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单纯教与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唯有借助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实现具有全面素质的生物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校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要求。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必须重视教学工作的本质意义。也就是说通过教学,促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个效果的彰显基础就是其对生产、科研基础的有效把握。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所倡导的产学结合的本质是将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巧妙融合,从而促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基础、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其中,对学的要求是进行行业基础理论和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产”则应该是以学作为基础,在学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实践,从而将所学的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研”的目的在于将“学”和“产”进行高度的融合,促使学生通过“研”能够实现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升。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与产的同时,进行研究内容的深入。由此可见,在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应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其目的能够促使更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其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要充分重视在本科院校的生物专业教学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实践。
二、产学研一体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时代。时代的特点促使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学工作必须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活动实施时融入实践的内容,将教学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也带动教学科研的发展。
在本科生物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其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创新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的塑造,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创新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拓展,从而促使其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进行实践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所以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来达成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够的。
(一)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一般只知机械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意识,很少去思考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产学研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陶冶了情操。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身的缺陷,学习的目的会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创新理念的引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改善。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主要是源于其在学习过程中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主导下,促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寻学习的方法,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逐步进行自我提升,从而达成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借助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本科生物教育的不足,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单纯从教育模式的视角上来看,产学研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其个人知识积累广度和深度拓展的有效方式。借助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专业技术型实干人才。
(一)革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其主导思想。我们认为,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通过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办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结合学科的基础学习,从实践与创新的层面进行结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因材施教来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方面,从具体的实践需求出发,在进行课程规划方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层规划,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进行专业设计、专业实践以及专业科研结合的方式,以科学化的方式进行行业监管,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成一条以基础教学为基础,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
(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方面,既要进行基础教学内容的开展,同时也要强调实践与科研的融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打造出一条融合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科研、生产)模式的综合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生物类专业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在进行该学科教学活动时,要从实际出发,借鉴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实现生物学“理工农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的建设。所以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基础的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关注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前,先进行综合教学评估,从而寻找到一条符合行业需求、结合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拓展以及素质提升等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化课程规划模式。
具体来说,首先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筛选,并将核心课程予以保留。此外,也要对一些在进行专业培养方面无法实现有效帮助,或者是无法对进行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相应帮助的课程进行筛除。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融入一些具有实践意义,且对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的课程内容。通过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此外,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尽可能加大师资投入,促使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学能够实现更多的新产品、新成果的融入,提升行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另外,要灵活开设选修课程。依据教学目标的需求,为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专业能力的深入拓展,改善目前教学课程设置中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借助选修课程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促使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本科生物专业教学活动开展时,其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拓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时,其必须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核心,促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同时,在体系规划时还应该充分融入科研能力培训的内容。例如设立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组织和资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或与企业的合作研究等。通过一系列内容的融入,促使学生能够在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中,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相应科研项目的选择和把握。这也为促使更多学生实现其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3.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配套改革
配套改革也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环节。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内容规划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等内容进行具体考核制度的改革。在进行改革时,必须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依据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大纲和规划的全新修订。在修订时要注重对特色的把握,同时从根本上强化相应经费的投入。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促使其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通过日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笔试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全新考核制度的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实验的比重。通过大量地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在实践时也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机构的合作,建立起高水平教学实践基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更多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一方面是让学生拥有更多动手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验证。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
通过对技术力量的掌握,以及与生物科研企业的密切联系,促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便于沟通的平台。这对于改善本科院校生物教学效果,提升生物教学目标达成,促使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直接目的。
(4)培育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也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由于生物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首先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学历、研发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量。就目前来说,许多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师往往都是以重视教学活动开展为主,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这也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要强调对高校生物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是要进行专业培训制度和规划的建设,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要不断拓展师资队伍的外延,引入一些行业的专家学者并使其加入到兼职教师队伍中。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促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自身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六步教学法;评估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院结合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生物制剂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生物制品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与课程内容融合,重新组合,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技能知识,由原来的被动模仿到现在的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我院以五个典型产品生产为代表,每个产品生产设置多个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均由四个模块组成,即第一步:必备知识;第二步:做计划;第三步:实施;第四步:评价反馈。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与它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实训室,师生双方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个特点:①教师一体化;②教材一体化;③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④学习主客体一体化;⑤教学手段一体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1)通过校企合作,设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者在对多家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定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向,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根据药厂实际生产情况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
(2)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按学生的理解情况分为自学、讲解和练习三部分,然后将讲解部分依据药厂工作流程进行细分,分为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3)根据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对掌握和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按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融合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原则是从简单的基础技能到较复杂的综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应有聘请的专家参与。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进行,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正确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
(3)采用小组拼图法、卡片询问法及引导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能相互纠正错误,给出意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采用模拟演习法,学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情境,自我设计工作方案,认识和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验方法的优缺点,组成小组实施工作方案,并学会总结不足。
3.强化能力考核,重视技能培养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来约束学生,学生的成绩通过平时表现、技能操作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等方面来体现,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保证成绩的真实性。
虽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标准。
参考文献:
本刊讯(通讯员 何 雷)5月14日,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牵头获得的国家973计划“活细胞的THz波无标记检测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科研课题,项目共获国家科研基金2000万元,这也是西南医院牵头进行的第四项973科研课题。
检验医学领域迎来革命性创新机遇
很多患者觉得身体不舒服,前往医院就诊,要准确找到病因可能需要做很多检查,如X光、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放射检查,B超、彩超等超声检查,还有抽血化验、病理学活检等等。或许,在将来的一天,我们只需要用一种检查就能快速准确地给出结论。
据介绍,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使现在的疾病诊断越来越迅速准确,诊断成本越来越低廉。尽管如此,目前患者要确诊大部分疾病仍然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才能确诊,并有较长的等待结果时间。为了准确查出各类常见、不常见、甚至罕见疾病,西南医院仅检验科就有1000多个检验项目。
“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这么多的检测手段、检验人员、设备试剂,都是对患者有用且必须的,但是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科幻的想法,我们能不能让检验更简单更一站式?”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府伟灵形象地比喻,如果说一站式检验是科幻电影,现在检验医学科学家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个科幻情节找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先要有想法,未来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本次973太赫兹技术研究项目,就是期望通过物理学、医学等各学科顶尖科学家的共同攻关,让科学家在生物医学微观和宏观领域最终解释各种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监测和预警及后续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评价带来革命性改变。
太赫兹波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广泛
“相较于现有医学成像技术,太赫兹波光谱成像技术具有更独特、更适用的物理特征。”府伟灵说,由于太赫兹波具有反应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指纹特性,并且光子能量低,远远小于X射线能量,不会对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和组织产生有害电离,特别适合于对生物组织进行活体检查。
医院检验科教授黄庆介绍,与现有X光、核磁共振等检测手段相比,太赫兹波的最大特点是能将检测细致到细胞级别。
“如果把X光等检测方法和太赫兹比作不同型号的相机,那么太赫兹就具有像素更高、快门速度更快的优势。”黄庆说,像素更高是由于太赫兹的频率很高,所以其空间分辨率也很高。又由于它发出脉冲的时间很短(皮秒量级),所以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就相当于快门速度。
另外,太赫兹与X光等现有检测方式相比,辐射剂量几乎为零,对人体伤害非常小。
据介绍,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10THz的电磁波,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过渡的波段。国际上,太赫兹生物医学研究随着欧盟2000年设立的国际联合项目“THz-Bridge”正式启动。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日本将其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并将生物医学应用列为主要方向之一,欧洲也连续10年将生物医学应用作为首要研究方向。
太赫兹-检测医学(THz-LabMed)是当前受到极大重视,涉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物理学、光学、计算机学、信息和材料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前沿学科,是以生物医学实验诊断应用为目的,采用太赫兹(THz)波技术无标记、无损检测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和组织医学和物理交叉的新学科。基于THz波技术的THz-LabMed是我国与全球同步开展的THz-BioMed研究领域,可以从新的视角为检验医学提供分子、细胞和组织侦检的革命性科学手段,形成检验医学优势新学科和产业基础。
以乳腺癌和神经胶质瘤为初期研究对象
府伟灵表示,目前规划的初步研究中,期望能够获得以乳腺癌和神经胶质瘤的太赫兹波谱规律,建成模式数据库,让太赫兹活细胞检测技术走向临床。
导师与研究生培养直接相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的理论、工程实践和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与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指导老师来自机械、电子、光电、等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通,但对于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中的众多的其它学科并不熟悉。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两个以上的导师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另外,高校生物医学学科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少,能够给予研究生实际指导的导师就更少,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问题
工程能力培养的条件包括工程实践基地、工程实践项目、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大量的工程时间基地,包括医院、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商、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以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一些高校缺少这些资源,不能够提供基本的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
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5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1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
二级学院领导、导师应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近年来工程硕士的扩招,目前,我校的工程硕士与科学硕士的比例达2:1,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是工程能力,因此工程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工程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开发的能力素养,要培养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发挥从事工程实践的主动性,自觉地投身工程实践活动。
2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秀研究生比例
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首先在本校的本科生中进行宣传,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这要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多做工作。例如我校实行多年的大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二起,就进人导师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这样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老师有更深的感情,能够使一批学习成绩好,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也可到本校别的相关专业,如机械、电子、化学等本科班级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3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是采取导师责任制。但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而言,应实行由不同单位、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的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导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都会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好的课题的研究,制约着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工程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基金项目(20102013);重庆市教委基金项目(KJ120807);重庆理工大学研究项目(2009026)作者简介:王洪(1966一),男,四川乐山人,重仄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兄;能力的培养需要应转变导师的观念,强化导师工程实践意识。导师应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尽量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工程实践机会,例如给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提供企事业工程实践的机会等,帮助硕士研究生提高工程能力。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立于2002年5月,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从2006年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经过10年多的学科建设,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一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实力雄厚、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软硬件条件。大多数老师具有工程背景,一些老师在公司兼职,与企业联系广泛。这就为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建立更多的工程实践基地,获取更多的工程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集研究生教学、实习、课题研究、企业的产品开发、就业于一体,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特别是工程硕士的大规模招生,产学研这一非常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可以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也可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培养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满足社会化的要求,同时更加贴近实际。产学研培养基地可以充分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服务,有效地节省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成本。
这方面我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硬件条件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拥有各种相关的高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建有“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中英数字医疗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现有设备551件,总值1509.40万元,实验场地3600m2。建有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2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搭建了良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平台;从软件条件看,本学科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80余篇,SC工、E1收录36篇,获得专利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5加强工程实践管理,完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在培养方案和制度设计上明确要求。其次,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服务,一切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管理体系,保障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环节的落实。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2(c)-01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of Han, Uygur and Kazak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o obtain their body shapes, function change law and characteristic, in order to discuss on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Methods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data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6 to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arranged by anthropometry,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Han, Uygur and Kazakh stud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sults From 2006 to 2016, within the same ethnic group, male height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P < 0.05), the change in height of female students was not obvious (P > 0.05). The growth rates of male and female body mass index (BMI)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vital capacit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all (P < 0.01). Among ethnic groups, the weight of the Han and Kazak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yghur male students, the vital capacity of Han femal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Uyghur female students (P < 0.01). Conclusion In the past decade, the Han, Uygur and Kazakh nationalitie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have a fast growth in body weight and BMI, and the total lung capacity has declined overall, and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vari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Uyghur nationality; Kazak nationality; Student; Body shape; Function
新疆?S吾尔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8.50%、汉族占40.10%、哈萨克族占6.88%。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创建团结和谐的多民族团结繁荣的社会局面,需要对各族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得以了解和共同提高发展。众所周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部,该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生活习惯、民风民俗、自然条件以及遗传差异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族居民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的差异。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公报中的相关体质指标显示[1-5],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诸多方面表现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特性[6-11]。本研究在前期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基础上,对2006~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医学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动态比较研究,拟探讨近十年来,3个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规律和特征[12-14]。为该地区的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及民族政策提供现实数据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医学专业14 46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克拉玛依市厚博学院3所高校且身体无残疾的全日制在册大学生。见表1。
1.2 研究方法
运用人体测量法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等指标进行活体测量和数据整理,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本文研究指标来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采用健豪(JH-2020型)电子体测设备进行测量。测量人员均经测试培训,依据人体测量与评价方法进行。
BMI=体重/身高2,采用中国BMI评判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经检验样本指标呈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民族间,同一性别内同一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2006年和2016年同一民族内同一性别的相同指标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6~2016年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身高变化比较
2006~2016年,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生身高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汉族和哈萨克族男生身高增长较快(P < 0.05),维吾尔族男生身高增长不明显(P > 0.05)。汉族、维吾尔族女生身高表现为负增长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哈萨克族女生身高变化不明显(P > 0.05)。不同民族间比较:3个民族男生身高增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哈萨克族女生身高均值比维吾尔族女生高(P < 0.05),女生身高顺序为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见图1。
2.2 2006~2016年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体重变化比较
2006~2016年,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女大学生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汉族、哈萨克族男生增长程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但?S吾尔族男生增长程度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女生增长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民族间比较:汉族男生和哈萨克族男生体重增长程度明显大于维吾尔族男生(P < 0.01);不同民族间女生体重增长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
2.3 2006~2016年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BMI变化比较
2006~2016年,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女大学生BMI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汉族和哈萨克族男生BMI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维吾尔族男生BMI增长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生BMI增长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民族间比较:2009年、2016年汉族男生BMI高于维吾尔族男生(P < 0.05),2013年维吾尔族女生BMI高于汉族女生(P < 0.05)。见图3。
2.4 2006~2016年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肺活量变化比较
2006~2016年,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女大学生肺活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民族间比较:在2006、2007、2010、2012、2016年汉族女生肺活量明显优于维吾尔族女生(P < 0.01),其它年份各民族女生肺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006~2016年3个民族男生肺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身高、体重和BMI是评价身体形态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指标。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用来评价人体纵向生长发育水平;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生长发育的指标,用来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内脏器官发育和充实程度的整体指标。本研究提示,2006~2016年,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男生身高均逐年增长,但女生身高变化不明显。3个民族男女学生由于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身高的增长速度,因此表现出BMI增长比较快。BMI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超重和肥胖已经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如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18]。BMI不在正常值范围内,表明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增加。归纳其原因:一是饮食习惯的影响,新疆地处高纬度,畜牧业较发达,居民膳食结构以牛羊肉、面、奶制品为主,经常摄入较多的高蛋白、高脂肪等营养素,并且很多同学喜欢吃奶茶、蛋糕、面包等甜食,摄入较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二是生活习惯的影响,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经常在晚上睡觉前吃夜宵,睡前饮食情况比较普遍,并且睡觉没有规律,经常熬夜看书、打游戏等[19];三是缺少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医学专业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学业压力较大,专业课较多,学生业余时间有限,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新疆冬季时间比较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很少有在室外活动锻炼的场合和机会。综上所述,饮食营养过剩、生活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是影响学生身高、体重和BMI不断增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