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园林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园林景观 , 设计 , 低碳理念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in today's world is the main melody of low carbon garden design concep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high carbon sink low carbon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mbined with a landscape garden engineering examples, in view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related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plant and water resources is proposed as low carb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low carbo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 降低景观园林能源消耗
近年来,景观园林能耗主要是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靠煤炭的燃烧。煤炭使用率越高,CO₂排放量越高。在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美国,每天平均温度升高0.6℃,用电量将增加2%,所以随着电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CO₂排放。而低碳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这部分CO₂的排放。将园林中常用的25W白炽灯更换为5W的节能灯,可减少近80%的直接能耗。因此,作为园林设计工作者,应尽可能降低园林中电能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
1.2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
园林材料既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也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这此材料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从而产生了大量CO₂,而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园的设计巧妙采用了“减法”原则,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景观材料,并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了大量碳排放。营造低碳园林,应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尽量采用低碳型园林材料,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型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CO₂排放量,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且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
1.3 选择固碳释氧力强的乡土植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₂,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存储在体内和土壤中,并将O₂释放到空气中,这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固碳释氧——现代园林对“低碳”实施的最直接贡献,因此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这一功能。然而,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固碳释氧能力,如榆叶梅的固碳量和释氧量分别为红枫的十几倍。且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后期维护可减少大量能源投入,因此营造低碳园林应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此外,植物配置方式也是影响植物固碳释氧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达到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
1.4增强园林的碳汇能力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₂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营造低碳园林,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碳汇功能,减少大气中CO₂含量。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一是营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二是减少大面积硬地广场、亮化工程、大型人工瀑布、喷泉等高耗电景观的建设;三是尽可能保留城区中原始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水景等自然景观,保持其生态平衡。
2 低碳园林景观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景观园林项目,规划面积约3.25hm2,该地块地势基本平坦,以原有3层高宿舍楼为界。其北面有羽毛球馆、健身房、食堂等。南有自然式水体3块,其中一大二小互相连接,整体道路自然而系统。本方案重点考虑了景观与气候、环境、人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真研究了每个主要景观构件的结构、材料的来源和保留物的合理利用等。着重探讨设计节能减排理念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以低碳园林的营造低碳景观园林氛围为目的。
2.2绿色建筑设计
在园林建筑减排方面,以降低园林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率为原则,通过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保温等方式来实现。原有的3层宿舍建筑,现拟在南北两侧(主要的冷热气最大之墙面)设计H型钢组成框架及铁丝网等,并穿过屋顶形成绿色爬藤包背,可大幅度降低日晒及冬季冷风吹袭强度,以节约冷气空调及热气瓦斯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3 应用低碳型材料
在遵循低碳景观园林设计原则上,本方案以当地的特色石材花岗岩为材料,将其直接搁置于原始整平加固后的泥土地面上进行各类铺装设计,既减少了大量混凝土、砂浆、卵石等“高碳材料”的应用,也降低了其他硬质材料的运输费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在软质材料上,本方案首先保留了园区原有的竹林,以周边农田废弃的干稻草围边,这一保持原生态的做法不但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也降低了其他材料运输和应用所产生的能耗,如图1。
图1 竹林用稻草分割
在运用低碳型材料中,我们使用了大量当地废弃的方木料和遗弃树桩。以方木料构建的简约木结构瞭望塔,减少了大量钢材、混凝土、外墙涂料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如图2。以破旧、废弃树桩围合的人居休憩空间,巧妙替代了其他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大量CO₂的排放。
图2 废弃的方木材构建的瞭望塔
2.4植物配置方式
通过对当地乡土植物的应用,并在其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以及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首先,经查阅资料发现,香樟、垂柳、鸢尾等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释氧能力。然后,在水体周边种植大量垂柳,在人工湿地大量种植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不但在景观效果上可与水面产生共鸣,更能增加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在种植方式上 采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的方式,选择不同层次的植物构建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碳汇能力
2.5 水体去污与活化
根据现场考察,既望园的池塘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人粪尿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厨房油污以及洗涤剂等。因此,案例中采取高负荷地下渗滤与人工湿地复合技术,其水处理系统组成如图3。
图3 池塘水水体活化系统流程图
本处理系统基本方法和原理是:池塘水经过沉淀后进入水量调节池,然后经泵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微生物地球化学净化技术),自流出水进入高负荷人工湿地,经脱磷脱氮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后,最后自流到大水塘和散布自然湿地,并流至水沟。这不仅解决了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困惑,而且大大减少了电能消耗而产生的CO₂。此外,整个系统为地埋式,地表规划为绿地。小区的水流动起来,其补水也有了保障,可确保水体永不干枯,保持生活小区的水平衡。这样既产生了一个自然式的湿地,水用于菜地的浇灌,而且整个循环大大节约了耗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气候逐年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园林来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另外,从中也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尽快形成高效节能的现代低碳园林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秀晨.园林绿化对低碳城市的贡献[J].建设科技,2010(4)
[2]王贞,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案例分析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并加快,我国居民的居住消费意识也在提高,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室内的设计,而是逐渐扩大到整个居民区的整体景观,外部景观对购房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提出了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来吸引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园林景观设计从以前仅仅是居住区辅助设施甚至摆设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买房以及开发商建房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石家庄某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得到了很多购房者的认可和喜爱,并且为业内专家所推崇,在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本文正是结合此案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研究。
1.案例概况
石家庄某居民小区的开发商是河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小区位置位于石家庄开发区太行大街与学苑路交口西南角,小区东面是东南环城水系,而南面则是一个公园,名称为天山公园,而北边是山湖公园。此小区整体面积达到将近七万平凡米,其中光是建筑面积就有将近一万五千平方米,剩余的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笔者对其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整体建筑面积是矩形,内部地形相对较高。
小区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会审,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三点:首先是小区整体建筑物位置分布的问题,整个小区内的楼层单元分布太密集,导致出现的空地比较多,而楼层之间的空间又比较小,不但影响了低楼层居民的采光,而且不利于整个小区的一体化;其次是景观分布的问题,总体来说设计图纸上的景观比较零碎,仅仅是景观,而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园林。具体来说,小区内计划栽种的植物以及喷泉等设施都被切割开栽种在单元楼的间隙内,而空阔的大片场地并没有形成小区内部比较完整的核心园林式的景观;最后是小区整体太封闭,不利于向外部展示小区景观,也不利于将外界景观同小区景观融为一体。
2.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2.1娱乐功能
首先要明确的是园林景观的第一个作用,那就是娱乐功能。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高楼大厦中间人们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生活乐趣。比较完善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媲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不但是小区内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为居民提供了整套休闲设施,居民可以不必走很远就能进行户外游玩、散心。近年来城市居民区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规模的扩大也直接促进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水平的提升,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纽带地区,有利于小区内部人文关系的和谐和居民整体身心健康。
2.2生态功能
除了上述所说的娱乐功能之外,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也不能被忽略。园林景观以绿色植物为主,其不但能够净化空气、减少小区内部由于汽车排放等带来的尘土,而且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研究表明,湿地是生态宝库,不但能够对外部环境起到改善作用,而且能够为内部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很多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本身有很多植被,然而整体比较混乱,不但不能起到美化作用,而且成为了小区脏乱的印象之一。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设计栽种新植物,而且对原有的植被进行形象改善,在不破坏整个小区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情况下进行植被改造,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区的形象,使其变得雅观大方。
3.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素
总体来说,石家庄某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整体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绿化植物的形态美,其次植物质感以及其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造成游人视觉效果的要素之一。另外,空间环境的布局对园林景观的框架影响很大,比如说石家庄某小区设计图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就不是很好,空出的场地太多,建筑物密集导致植物景观分布也比较密集。而其地形大约高出小区外部地形1.3米,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同建筑物设计师以及施工人员相互之间商讨解决。
4.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4.1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广阔,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要设计出既能够获得本地人认可又能够给外地人以惊艳感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就要充分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习惯以及审美方面的特点。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地形特点,将山水情怀体现到其中。总体来说我国汉族民居分为北方和男方两个派系,石家庄属于典型的北方地区,其文化是典型的燕赵之风,因此建筑特色也具有浓郁的北方气质。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构造方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图1 北方楼房特色
4.2功能性
园林景观虽说是小区建筑物的一部分,然而在建筑过程中还是要顾及到其实用性,因为园林景观是小区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将整个场地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并合理确定每一个功能区的大小、场地高差以及其质感。另一方面,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到了园林景观对居民的心理影响功能,其能够带给人一种家园感觉。总体来说,在进行功能性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动静结合。所谓动,是指其运动场所,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喷泉等,而静态的景物比较多,很多绿化景物属于静态的,例如假山、树林等。动静功能的发挥是矛盾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处理好其关系。
图2 静态景观设计一角
4.3借鉴现代建筑风格
除了上述所说的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之外,从现代创新性的建筑风格中汲取营养是必要的。现代建筑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多种文化交流碰撞之后融合的结果,其博采众长并克服了很多建筑风格的缺点,应该说比较先进,能够适合更多人的审美观念。
5.小结
本文以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要素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既要发挥地方特色,又要注意借鉴最先进的现代建筑风格,既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又要使得其格调高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并带来生活乐趣的作用,这也是设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清风.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2012,06:122+124.
[2]刘瑶.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群文天地,2012,16:88+90.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期;固定单价;土球。
1引言
我公司承担的无锡市某园林景观工程的跟踪审核及结算审核工作,因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碰到设计变更、征地补偿、沿线道路改造等情况影响,导致施工条件、结算依据发生重大变化,给结算审核带来一系列的争议,本案例的几个争议事件均引自该项目的结算审核。
2案例背景
本工程为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规划面积约17.1公顷,包含建筑物、构筑物、园林小桥、园路、停车场、给排水、电气管线等。水面规划面积约为2.5公顷,绿化及景观规划面积约14公顷。其中绿化部分每平米造价约为174元(包括绿化土方工程)。
⑴建筑物主要包括一仿古式建筑,总建筑面积901m2。⑵构筑物主要是景观桥梁。分为拱桥和平桥。⑶园路有沥青路、石板路、青砖路、木板路。⑷同时具有文化装饰展示策划工程。
本工程开工日期为2005年5月,竣工日期为05年12月30日,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220天。实际开工日期为2005年5月,竣工日期为2009年12月。
本工程为招投标项目,合同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合同价款调整方法为:“投标报价中澄清清单的单价不变(不论工作量做多大的增减)”。工程量调整方法为:“工程数量由监理工程师与发包方工地代表现场签证作为付款依据。”
本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征地拆迁未到位、工程沿线道路改造影响等)使得工期延长数倍,导致施工条件、结算依据均发生重大变化,给结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3争议问题及审核结论分析
3.1固定单价合同是否成立
合同约定投标单价不变,不论工作量做多大的增减。
3.1.1双方争议
承包人认为虽然合同约定采用固定单价合同,但只适用于工程按计划实施,同时甲方也做好前期拆迁等工作,但由于现场拆迁不到位、工程沿线各道路改造影响以及另行增加的工程导致工程一度中断,乃至最后总工期为预定工期近7倍,且在4年多时间中人工机械材料均大幅上涨,原投标单价已低于成本,故固定单价仅适用于原工程日期,超过日期的工程量应按照合同约定套用相关定额并让利。
发包人认为既然约定了固定单价,且实际工程量超过投标工程量并不多,虽然工期延迟不少但在停工期间并没有要求施工单位全部留在工地,而是同意施工单位现场人员及机械出场去做其它工程,且施工单位投标时已勘查过现场,应预见拆迁可能成为一个问题,故标内单价应按原合同结算。
3.1.2审核意见及分析
维持合同约定固定单价,但根据合同对发包人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可以调整工程量及单价,同时人工材料机械按照施工期的信息价或市场价结算并按合同约定让利。
3.2苗木种植土球问题
施工单位种植的标外苗木土球偏小,没有达到定额编制水平(约胸径的7-8倍)。
3.2.1双方争议
承包人认为虽然他们种植苗木的土球偏小,但苗木所带的土球大小直接关乎种植的存活率,而且合同约定一旦苗木死亡施工单位是免费更换的,不收取任何补植费用,所以承包人是用种植人工费的差价来补偿苗木成活的风险,在套用定额的时候土球应按照苗木胸径的7-8倍套用相应定额。
发包人认为既然实际是小土球就应该按照小土球来套用定额,虽然苗木成活与否对苗木冠幅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工单位已经省下了部分的运费,所以按实计量是必须的。
3.2.2审核意见及分析
因为承包方是有义务对工程质量进行保证的,且绿化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苗木的成活率以及搭配方式,故施工单位以降低工程质量来减低成本是与合同约定相违背的,且不收取补植费用是承包方为了承接本工程而对发包方做出的承诺,不应由成为承包方实际增加成本的理由,所以我方审核小组认为按照到场苗木土球实际大小套用相关定额是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和合同约定的,如果发生苗木因为土球偏小而成活率低的情况承包方应负全部责任。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应用电子腹腔镜开展腹腔镜手术252例。结果:252例腹腔镜手术中,顺利完成249例,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中转开腹3例。结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是安全的,但必须加强技术训练。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656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该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皮肤美观、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国自1991年开始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经过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腹腔镜手术日趋成熟,并广泛开展,现在,腹腔镜手术不仅在大医院开展得好,同时在向中小医院及基层医院开展,下面结合我院开展腹腔镜手术的经过,谈谈基层医院如何安全开展腹腔镜手术。
1.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4年7月引进日本奥林巴斯s7电子腹腔镜系统,30镜,至今共开展腹腔镜手术252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3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8例、腹腔镜附件手术18例、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3例。
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52例,男110例,女14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2岁。高龄患者中,合并心电图异常或确诊冠心病12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3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现胆总管损伤3例,均为微小损伤,主要术中表现为漏胆,经镜下缝合或引流治愈,中转开腹3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主要原因为炎症重、粘连重,胆囊三角解剖不清。
2.结果
252例腹腔镜手术中,249例顺利完成,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中转开腹3例。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也在向前发展,基层医院也应不断引进和发展新技术,基层医院的特点是:多数医院未开展腹腔镜手术,无相关的高档配套设备,如彩超、三维超声,ER-CP检查、胆道镜等,也无相关的技术支持。我院开展腹腔镜工作的过程证明,只要加强手术操作的训练,同时小心谨慎,基层医院也可以安全开展腹腔镜手术。对如何安全开展腹腔镜手术,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3.1选派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
大多数基层医院未开展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现阶段主要在大型综合医院或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开展较为成熟,这些医院病源量大,开展腹腔镜早,手术病例多,医务人员积累的相关知识多。经验丰富,腹腔镜手术开展得很成熟。对腹腔镜技术的掌握,要求外科医生有较深厚的手术功底,对解剖熟悉,经过1~2年的正规腹腔镜专科培训,使外科医生改变已往的单纯在直视下手术,转变为在平面图象监视下手术。这个过程开始的初期,由于触觉的丧失,立体视角到平面图象的转变。使外科医生在短期内不能尽快适应,当达到熟练操作时需要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所以,选派理论基础好、有深厚手术功底的优秀外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作专业的腹腔镜学习,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学习,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基层医生可尽快掌握腹腔镜的基本操作技术,避免直接开展手术导致的高医疗风险,从而尽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我国早期腹腔镜手术开展一段时间后,很多医院终止腹腔镜手术,就是因为探索阶段技术不成熟,损伤并发症多所致。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我们的经验是至少1年。
3.2早期在基医院开展手术,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协助
大型医院的专家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层医院在开展腹腔镜手术初期,可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从手把手的教,逐步放手,到放手不放眼,在专家的现场指导下,一方面在手术中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请教,若仍有困难,可请专家上台手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确保安全,避免出现医疗副损伤,酿成事故,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总管、右肝管及门静脉损伤。这样逐步成熟,逐步独立开展工作。
3.3手术操作要小心谨慎,耐心细致
初学腹腔镜的外科医生,因腹腔镜外科手术在操作技术方面同常规手术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突出表现为:腹腔镜手术失去了立体视觉变成平面视觉;失去了开腹手术中手垫并用暴露手术野代之以气腹膨隆抬升腹壁,腹腔镜手术专用钳钩牵引靶器官及其毗邻脏器;失去了用手触诊的感知功能,变成了以腹腔镜手术专用器械远距离操纵体会;使得原来开腹手术中容易且常使用的缝合打结技术由于各穿刺套管将各个操作器械限制于一个立体锥形的活动范围内而在腹腔镜手术中变得困难而费时,这就要求初学腹腔镜的外科医生,要有耐心,仔细地分离,小心地切割,而且必须在直视下手术。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处理胆囊三角时,对可能是胆囊动脉的条索状组织。千万不要随意用电钩切割,可先上钛夹夹闭再切断,避免出血;如遇胆囊壶腹重叠在胆总管前方时,一定要小心用电钩不带电分离,直至将胆囊壶腹部与胆总管分开;对Mirizzi综合征或胆囊结石嵌顿者,如有胆囊三角炎症重、解剖不清、三管关系显露困难者,为安全起见,可从胆囊壶腹切开,先作胆囊大部分切除,再处理胆囊颈管,方能安全完成手术;这需要外科医生非常有耐心,千万不能心浮气躁,盲目操作,以免造成其他脏器损伤或导致大出血,致使手术失败,不得不中转开腹。
3.4独立开展手术,慎选病例
理论上讲,开腹能做的手术,都可通过腹腔镜做。现实中,如一味追求微创,勉强而行,可能会导致脏器损伤,医疗意外等,加重患者的痛苦,故早期独立开展手术,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先从简单的人手,选一些胆囊、阑尾炎症较轻,解剖关系清楚的病例开始,循序渐进,待熟练后,逐步选一些难度稍大,解剖关系稍欠清楚的病例,经过一段时间的熟练和经验的积累,此时,术者操作相对熟练,手术人员之间的配合有一定的默契,方可逐步攻克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如肥胖病人的胆囊切除,萎缩性胆囊炎、胆囊颈管结石嵌顿等复杂类型,甚至是反复炎症解剖不清,粘连较重等难度较大的手术等。
【关键词】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是陆地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主要因索,森林不仅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多年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森林资源也遭到严重的破坏。纵观世界各国,人与森林的关系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开发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拯救森林资源这三个阶段。因此,也无需大惊小怪。只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实际抓好保护,森林资源就会逐渐得到恢复。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林区人民的“命根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呢?下面就谈几点建议。
1.以营林为基础,在森林资源培育做到“四严”
把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摆在战略首位,加大对森林改造和抚育力度,积极培育、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在营林生产上要求“四严”。
1.1严把苗木质量关
加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和运输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林木种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四证一签”管理制度,杜绝手续不全的外地苗木、不合格苗木和不适宜林区生长的苗木造林绿化生产,确保营造林工程质量。
1.2严把栽植关
采取主要领导包片、技术人员跑线、监理人员蹲点的管理办法,各局营林技术员现场指导监督,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造林设计和技术规程作业,监理人员全程监督,对苗木的运输、假植、栽植、管护严格把关,确保造林质量和造林“两率”。
1.3严把抚育关
通过建立生产作业抵押保证金制度,签订生产作业合同,加强产中检查和技术指导,采取整改通知书、作业质量通报制度和生产进度月报制等多种措施,有力的促进抚育伐生产作业质量的提高,加快了生产作业质量和进度。
1.4严把病防关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实施无公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以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2.以森林保护为基础,在森林资源经营
上实现新突破。作为国有重点林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林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林地生产力,更好地发挥生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解决思想,破除“以木为主,靠林吃饭”的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分类经营,把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入实施生态战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支持,进一步核减木材产量,力争停止主伐生产。
(2)全面推行“以煤代木”工程和低碳项目,提升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加大营林抚育工作力度,全面尽快恢复火烧迹地、矿体植被,力争做到“生产消耗、非经营性消耗”双降,实现“林分质量、林木蓄积”双升。
(3)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点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标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生产建设方针,成功实现由“砍树人” 向“造林人”、“护林人”的转变,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转向追求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严格控制“三总量”,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防止森林生态遭到破坏。
3.以集约经营为理念,多举措保护培育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好、培育好森林资源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3.1主动调控活立木消耗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并根据后续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前提下,每年主动调减一定数额的活立木消耗,努力减少森林资源的经营性消耗,使森林资源尽快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强化以木材检查站、家庭管护和专业人员机动巡逻为主的“三防线”建设,坚持依法治林,严厉打击企业滥伐、个人盗采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3.2切实减少非经营性消耗
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坚持把超前预防的方针贯穿森防工作始终,切实加大防火投入,全面加强火源管理,认真实施行政问责,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和应急反应等体系建设,实现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扎实推进“以煤代木”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代木产品。
3.3加快后备资源培育步伐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稳步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利用近快的时间全面完成火烧区的清理和恢复任务,积极推进矿业迹地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工程,积极培育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和杨桦树等乡土树种,重点引进珍贵稀有树种,加强营林生产工程化管理,突出抓好每年的人工更新造林。“天保”工程在这一林区实施以来,林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在大兴安岭林区内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数量近年开始大幅度增加。漫山遍野獐鹿跑、森林处处闻啼鸟的景象,在这一林区重新显现。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抓好村屯、乡镇及周边区域的造林绿化,全面提高绿化水平。
3.4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功能,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步伐,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更加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
3.5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体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努力保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稳定,并不断充实人员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稽查队、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总之,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林业战略地位的调整,林业已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使我国林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实现林业战略转变、巩固林业生态工程各项成果的重要保证。新的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的内涵和任务。
【关键词】 临床路径管理;病案管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101
病案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 其不仅影响人们对医院的看法, 还直接影响医院的日后发展, 对此应加强院内病案存放的管理。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模式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 其理念主要是不断的改进质量管理, 有效的控制并减少医疗费用的无效支出,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规范医院的临床治疗和护理, 提高医疗效果, 减少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 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临床路径模式适应社会的相关需求[1-3], 作为一种效益质量管理模式被应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受到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关注, 为医院的医疗工作带来变革。
1 临床路径模式的基本理念
从上世界80年代开始, 临床路径模式最早在美国的一些医院开始研究应用[4, 5], 随着时间推移, 医疗科技的进步, 临床路径模式也几经变化, 现逐渐在我国医院中应用开来。临床路径模式是医护人员对一些特殊的手术及诊断, 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计划性的及时间性的管理计划, 这样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提升医疗效率, 使得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6-11]。临床路径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依照其既定的管理计划, 培养和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护理品质, 为医院病案管理带来方便和提升。
2 临床路径模式在医院病案管理中应用的要求
2. 1 临床路径模式对病案实施的要求 临床路径模式强调诊疗过程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要求诊疗过程要有计划, 避免了出现传统诊疗中的多变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当对临床路径模式的病种进行选择时, 主要有以下要求:①突出重点, 一些代表专科水平的病种要加以重视;②病种选择应针对当下的主要多发病和常见病;③每一种病种的病例数要达到一定的要求。依照临床路径模式选择相关病例, 针对患者的病情病况、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选择组内患者各指标变化差异较小的病种进行探究, 可以降低临床路径模式的实施难度, 提高其成功率, 为该模式的患者切实提供有效的服务[6, 7]。针对医院一些医嘱类型的项目, 实施临床路径模式的过程中应对整个的医疗过程进行评价, 随机抽取相关病例并采用回顾性分析, 依照循证医学的思路施行有标准的医嘱内容。
2. 2 临床路径模式的评估对病案管理的要求 依照临床路径模式, 病案首页位置应当几种记录患者最原始、最重要的资料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 为医学统计和治疗信息提供必要数据来源。另外通过病案管理系统, 可以对患者的诊疗信息统计分析和研究, 汇总临床路径的开展情况[12-14]。
2. 3 临床路径模式中监控对病案的要求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各项流程的执行是否符合既定标准可以通过病案一一展现, 病案信息能够对医疗过程及效果进行反应。在病案管理过程中, 对病案每个环节做好质量检查能够有效的对临床路径模式的整个流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通过病案的检查和统计可以检测和评价实施效果[8], 分析特殊病案发生变异的原因, 为临床路径的改善提供依据。
3 临床路径模式在病案管理中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题
3. 1 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弱 ①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 病案管理人员普遍意识较为淡薄, 在病案管理方便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病案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对自身工作不够重视, 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及思想水平等方面较为薄弱。②病案管理的团队结构没有科学性。医院大部分病案管理人员多是从医生、护士等转变而来, 缺乏病案管理的专业人士, 多数缺乏专业的知识, 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随着网络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给病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科学技术在不断飞速发展, 医院的信息化也不断加快, 现有的病案管理人员已很难满足医院信息化的基本需要, 对于医学知识及医院管理知识兼备的人员现在非常少[15-17]。
3. 2 信息化应用起步难 病案管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 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医院信息化临床路径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9]。在病案管理中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病案管理受人为影响的因素较大, 给病案的再次调用和长期保存带来较大困难。当前, 医院病案资源不能够在临床诊疗中作为依据应用。病案记录仍以手工书写为主, 且主要是文本格式, 无法形成结构化的数据, 不利于临床路径的发展。病案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和病案规范。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电子病案信息软件, 但是各系统之间不兼容, 无法形成统一的网络进行共享交流, 很难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系统, 医疗信息资源重复且浪费。
4 适应临床路径实施的病案管理对策
4. 1 提升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更新病案管理人员的理念 普及现代医院的服务模式和建设职能, 将其结构观念深入每个档案管理人员的心中, 鼓励病案管理人员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建立临床路径模式管理小组, 使得病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带头依照新路径进行工作。相关人员应当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 开展临床路径知识的教育培训, 将临床路径知识与医院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10]。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编码水平越高, 越能掌握好患者的病案信息变化情况, 工作人员应当严谨、认真的学习, 积极搜集有用的资料, 保障临床路径模式的顺利实施。
4. 2 统一疾病分类编码标准 统一疾病分类编码标准有助于保障临床路径病种资料的统一性。应设立相关病案管理的综合管理委员会[11], 协调统一各地区的病案信息标准, 对国际上疾病最新信息及时传达和完善。使得地区范围内的病案编码的一致, 临床路径病种的资料能够统一。
4. 3 加强监控, 保障临床路径模式的实施 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同而出现变异, 相关人员应当加强知识学习和培训, 对临床路径模式的实施实行有效监控, 使得临床路径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诊疗中的情况, 真真正正的为患者提供方便,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针对国际疾病知识的不断更新,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最新的知识, 使得临床路径模式能够科学的实施, 并能全面、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
临床路径模式是病种质量管理的新型模式, 既能够规范病案管理人员的操作, 提升其工作水平, 还能够节约医疗卫生资源,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医院应当逐渐改变现在的病案管理状况, 变换管理理念, 学习掌握临床路径模式的方法和知识, 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医院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临床路径模式在我国医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为病案管理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18, 19]。
5 临床路径模式在医院病案管理中价值性
临床路径在医院价值性:临床路径通过规范化医疗过程, 确保诊疗护理行为标准化、细致化、个性化, 且可将每个细节达到最优化, 促使患者从入院开始至出院均体验到优质的服务, 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干预医疗服务, 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降低医疗成本,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由此说明, 临床路径模式在医疗服务中起到必不可少作用, 能够强化医院整体医疗服务, 确保医疗品质得到相应的改善,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临床路径在病案管理中的价值性:将临床路径应用于病案管理, 能够确保临床路径表单规范化, 对医疗过程记录的完善性、准确性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临床路径可作为制定病案书写的重要监控标准, 确保病案书写质量得到改善, 降低临床错误率和失误率。同时临床路径病案管理可确保病案放置流程的规范化, 清晰的指引下一步流程, ⒚扛龌方谧龅接姓驴裳, 且通过在各个环节实施后, 采取签名制度, 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可在无形中, 提高编码人员的编码水平, 确保病例管理的有效性, 促使临床工作更加规范化、全面化。
6 临床路径模式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梁艳爱[12]学者在《临床路径在基层医院终末病案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一文中, 对2014年10个科室的病案管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法, 对其分别实施了传统病案管理法(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观察组)。在文中, 观察组对8820件病例进行管理, 发现实施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后, 甲级病案率为95.00%, 乙级病案率为5.00%, 病例整理错误率为2.49%(220/8820), 其中90.1%的因辅助检查报告单缺失所致, 5.4%的因病案资料排序错误所致, 0.9%的因装订重叠或封面资料写错所致, 1.8%的因手术编码和疾病分类欠正确有关, 1.8%的因上架顺序错误。对照组对8700件病例进行管理, 实施传统病案管理法后甲级病案率为78.00%, 乙级病案率为22%, 病例整理错误率为11.00%(957/8700), 其中76.00%的因辅助检查报告单缺失所致, 17.1%的因病案资料排序错误所致, 1.9%的因装订重叠或封面资料写错所致, 2.9%的因手术编码和疾病分类欠正确有关, 2.1%的因上架顺序错误。两组之间对比, 实施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后的病例整理错误率低于对照组, 甲级病案率高于对照组(P
7 讨论
医院质量直接决定了医院的日后发展, 除了护理质量、医疗水平外, 病案质量管理也可表明一个医院的质量优劣。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情况下, 一份质量保证的病案, 可在纠纷中起到重要保证, 促使医院位于优势方, 对此一项良好、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病案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病案管理质量, 临床部分学者尝试着将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应用于管理中, 结果发现, 其不仅可完善病案管理的流程, 还可促使病案成为医学证据, 从而在社会服务、教学研究、医疗领域中发挥其重要价值。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具有实施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 能够有效提高病案终末管理质量。但是在病案管理中, 还需不断的探索, 一味不变的管理模式无法改善收治流程和提高病案质量, 反而会使工作人员缺乏统一性, 导致影响整体管理效果。对此其管理方案应在实施过程中, 不断的完善, 从而规定相应的操作标准、流程, 确保病案管理的每个环节得到相应的完善, 调动科室质量意识的提高, 增强病案人员的法律意识, 从而将管理工作转变为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工作流程, 确保病案人员的责任性提高, 降低病例整理错误率。目前来说, 临床路径病案管理法规范性尚未得到统一的规定, 因此其具体流程还有待探索, 且可适当根据院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 从而确保管理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春, 孙希昌. 关于规范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5):68-70.
[2] 张海瑞, 马莉, 张莹, 等. 辽宁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现状及效果评价.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2(5):341-344.
[3] 尹丽娟, 彭东红, 杨洋, 等.临床路径管理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及评价.临床儿科杂志, 2014, 32(10):931-935.
[4] 王丽莎. 临床路径管理在中小城市医院中的应用. 重庆医学, 2012, 41(32):3453-3455.
[5] 张振东, 王维山, 董金波, 等. 临床路径在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3):1489-1491.
[6] 赵琨, 马莉, 隋宾艳, 等. 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效果明显:来自第三方的独立评价. 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12):70-71.
[7] 梁艳爱. 临床路径在基层医院终末病案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12):75-76.
[8] 孙蕾. 临床路径模式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5(4):91-92.
[9] 刘春萍, 徐长妍, 马洪喜. 临床路径挑战病案管理模式. 中国病案, 2011, 12(2):19-20.
[10] 颜剑峰. 临床路径结合电子病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2):83-84.
[11] 万安珍. 浅析临床路径对病案管理模式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2):108-110.
[12] 吉爱军. 医院质量管理中临床路径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中国病案, 2008, 9(8):30-31.
[13] 官东秀, 谭跃, 俸小平, 等. 浅谈我院临床路径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管理模式. 中国药事, 2011, 25(7):655-656.
[14] 吴黎嘉. 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7):149-150.
[15] 张茂红. 临床路径模式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中南大学, 2007.
[16] 李素萍. 病案管理在临床路径推广中的作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17):2173-2175.
[17] 张爱真. 病案管理人员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33):145-146.
[18] 霍莹. 病案管理在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重要性.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7):256-257.
【关键词】 甲氨蝶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生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 其病理为浸润整个软脑膜、脑实质和脊髓等多个位置[1]。目前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多采取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放疗以及化疗[2]。本组实验选择本院实施治疗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实验组, 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 获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 全部患者均经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 开展研究。本次研究已排除不可配合完成治疗者、中位生存时间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法, 即全脑放疗与大剂量使用甲氨蝶呤, 静脉注射甲氨蝶呤(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5628), 剂量为3 g/m2, 1个月为1个周期。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 其中甲氨蝶呤使用方法和对照组一致。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53), 剂量为375 mg/m2, 用药前后对患者充分水化, 同时碱化尿液。治疗后12 h利用亚叶酸钙对患者实施解毒。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疗效评定标准[3]:完全缓解:经过治疗, 病灶消失维持≥1个月;部分缓解:治疗后, 病灶垂直径缩小1/2, 同时维持≥1个月;稳定:不符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标准;进展:治疗后, 垂直径增加≥2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完全缓解12例, 部分缓解10例, 稳定5例, 进展3例, 总有效率为73.3%, 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5.67±3.21)个月;对照组完全缓解11例, 部分缓解9例, 稳定6例, 进展4例, 总有效率为66.7%, 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21±2.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关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较受重视的有四种学说, 即原位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嗜中枢新淋巴细胞、病毒感染以及中枢系统庇护所效应。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即颅内高压(头痛、呕吐与恶心等)、智力下降与行为异常、神经系统(行走不稳、视力障碍、眩晕、肢体无力、失语以及癫痫等)。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 通常采取综合治疗, 比如包块型事先实施手术切除, 然后再实施放疗以及化疗;沿着硬脑膜下与脑室壁下匍匐生长患者, 经确诊后实施放疗与化疗;多发结节型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活检, 经确诊后实施放疗以及化疗。
近年来大量实践和研究报道均指出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实施放疗、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可获得显著且良好的效果。有学者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实施了1个月氨甲喋呤治疗后予以全脑放疗, 尽管结果显示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长, 但是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却非常明显[4]。利妥昔单抗可诱导B细胞凋亡, 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敏感度, 有研究报道指出[5], 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肿瘤患者, 可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和提高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本次研究就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好,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玲, 肖家和, 魏懿, 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1):43-47, 55.
[2] 邱伟智, 龚国梅, 李文臣, 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和疗效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1):22-27.
[3] 江锦红, 方炳木, 徐叶惠,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2):162-163.
[4] 崔向丽, 林松, 朱乐亭, 等.大剂量甲氨蝶吟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血药浓度监测及不良反应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3):218-222.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园林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场地设计和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息息相关,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有学者认为“景观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形成了建设界的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尚存在不足,使之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目前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老师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更倾向于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课程结构,勾勒教学设计。而这门课所面向的培养对象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更没有对植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按照培养园林景观专业学生的目标来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一方面使老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找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2.教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目前,在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挑选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时遇到困难,现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讲解非常全面而且深入,教材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相对之下更适合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否则按照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设置难以完成对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同时,由于在开课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园林知识学习基础,所以也难以达到这类教材所授知识的深度。因此,选用这类教材进行授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过满,时间仓促,导致给学生留出的设计指导时间不得不缩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类,对专业内容泛泛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浮于表面,很难让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到实质性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类教材往往会在后半部分配有篇幅相对多一些的图片,对于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自己分析优劣,鉴别学习短长,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因此,这类教材更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于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特别适合。
除此之外,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以上两类教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没有明确侧重于优化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而是单纯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谈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这就使建筑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认为课程与专业脱节。而这背离了在建筑学专业中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初衷。
3.教学方法和内容需适当做出调整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
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建筑学专业,因此,力求使学生将园林景观与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及相映成辉的初衷实际上收效甚微。
由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园林景观构成这个层面,对园林建筑、园林构图、园林意境等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十分欠缺。由此,学生没有很好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对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学习的动力。
4.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这部分老师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接触的都是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对园林景观知识接触较少。
二、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标准
当前,应树立园林景观设计学习服务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具备在建筑设计全程中都伴有对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思考这样一种素养,同时具备在设计各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其他主干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托,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实现相长的效果;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每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在对每种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解中,应该尽可能地与园林建筑取得联系,并使之突出,以此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可以通过园林景观案例教学、场地参观实习、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空间关系的实景体验,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尽可能地贴近设计实践。
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的同时,教学考核的标准也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景观的构成是否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园林景观的结构是否切实符合其功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否充分且贴切地营造;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且相得益彰;园林建筑的布置及设计是否与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映成辉等。
这些考核标准的设立与学生建筑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2.改进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改革
一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一般学习规律。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学习既不同于园林景观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也不同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应当首先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其重要性,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继而再逐渐由对“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学习”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句式的构成”再到“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理解。
二是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选编应当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挂钩,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在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上,应当以园林景观知识和建筑学知识为依据,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设计,使学生在园林景观学知识与建筑学知识之间找到学习的关联点。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是以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为专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编排也应据此分类。例如,可以将园林景观设计教材在结束了前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原则章节之后,以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章节,每一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相应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相关规范条文等,由浅入深进行编排。
3.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实践。可以案例式教学、“五步诱导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方式开展。在教学初期阶段,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掌握运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组成园林景观专业句式进而形成整体性强的园林文章的方式方法。
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建筑设计知识基础,带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与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采取以学生为活跃因素的主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想要讲授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读懂案例的同时,清晰地看到园林景观设计是如何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功效的,进而教师应继续鼓励学生用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同一类型园林景观进行了不同风格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价值的最好方式。
一、目前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老师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更倾向于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课程结构,勾勒教学设计。而这门课所面向的培养对象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更没有对植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按照培养园林景观专业学生的目标来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一方面使老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找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2.教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目前,在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挑选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时遇到困难,现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讲解非常全面而且深入,教材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相对之下更适合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否则按照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设置难以完成对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同时,由于在开课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园林知识学习基础,所以也难以达到这类教材所授知识的深度。因此,选用这类教材进行授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过满,时间仓促,导致给学生留出的设计指导时间不得不缩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第二类,对专业内容泛泛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浮于表面,很难让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到实质性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类教材往往会在后半部分配有篇幅相对多一些的图片,对于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自己分析优劣,鉴别学习短长,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因此,这类教材更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于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特别适合。除此之外,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以上两类教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没有明确侧重于优化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而是单纯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谈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这就使建筑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认为课程与专业脱节。而这背离了在建筑学专业中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初衷。
3.教学方法和内容需适当做出调整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建筑学专业,因此,力求使学生将园林景观与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及相映成辉的初衷实际上收效甚微。由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园林景观构成这个层面,对园林建筑、园林构图、园林意境等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十分欠缺。由此,学生没有很好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对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学习的动力。
4.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这部分老师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接触的都是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对园林景观知识接触较少。
二、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标准
当前,应树立园林景观设计学习服务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具备在建筑设计全程中都伴有对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思考这样一种素养,同时具备在设计各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其他主干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托,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实现相长的效果;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每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在对每种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解中,应该尽可能地与园林建筑取得联系,并使之突出,以此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可以通过园林景观案例教学、场地参观实习、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空间关系的实景体验,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尽可能地贴近设计实践。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的同时,教学考核的标准也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景观的构成是否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园林景观的结构是否切实符合其功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否充分且贴切地营造;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且相得益彰;园林建筑的布置及设计是否与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映成辉等。这些考核标准的设立与学生建筑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2.改进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改革
一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一般学习规律。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学习既不同于园林景观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也不同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应当首先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其重要性,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继而再逐渐由对“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学习”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句式的构成”再到“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理解。二是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选编应当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挂钩,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在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上,应当以园林景观知识和建筑学知识为依据,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设计,使学生在园林景观学知识与建筑学知识之间找到学习的关联点。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是以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为专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编排也应据此分类。例如,可以将园林景观设计教材在结束了前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原则章节之后,以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章节,每一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相应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相关规范条文等,由浅入深进行编排。
3.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实践。可以案例式教学、“五步诱导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方式开展。在教学初期阶段,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掌握运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组成园林景观专业句式进而形成整体性强的园林文章的方式方法。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建筑设计知识基础,带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与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三是采取以学生为活跃因素的主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想要讲授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读懂案例的同时,清晰地看到园林景观设计是如何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功效的,进而教师应继续鼓励学生用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同一类型园林景观进行了不同风格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价值的最好方式。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 教学改革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实用性、研究性及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与手段也要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及改革,以便促进不同时期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时代接轨,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对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仅停留在常见植物的表层认知上,对各类植物的生态特点、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均不了解,对怎么去运用和搭配组合植物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仅仅通过自身的审美来确定“好看”或者是“不好看”。由于对植物了解的不透彻,往往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设计参考要素。例如:很多学生在对植物设计的应用中,局限于园林植物的花、果、叶的视觉观赏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芳香、质感、姿态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通常是营造一个景观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所必不可少的信息。
(二)设计水平较低
首先是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绘制设计图时,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样效果缺乏表现力。其次,所选园林植物种类单调,仅限几种常见品种。对于树种选择,没有统筹考虑,过于随意,没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三)相关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于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扩展园林植物知识,缺少能动积极性。因此,在对植物景观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故而造成植物运用不当,设计说明文本编写不够详实、生动。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丰富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的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素,是使园林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关键。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中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了解;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园林植物的姿态、体重、质感等特性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让观赏者也充分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它感官,来享受植物的芳香、质感等特性,给我们生活增添的美。其次,需要通过加强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学习,并且与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手法紧密结合,来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突出植物种植与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将借景、框景、引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同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配置方式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植物造景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种植设计、社会生活与种植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种植设计、审美意境与种植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2期
[2]申亚梅,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七卷增刊2007年12月:120-122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园林、环境艺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但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每个学校选择的教材也不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课程教材。该教材分为园林景观基本要素、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案例剖析3大部分内容。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园林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材内容全面、具体,学生易接受,紧扣专业所需,充分利用案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但该教材缺乏地形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这两方面的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如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植物篇)、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知识,以弥补所选教材的不足。
(二)整合教学模块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能够帮助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总学时72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分为36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和36学时的实践教学两部分。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教学探索,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园林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是考察理论知识模块教学成效的手段和主要方法,通过实践模块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中将36学时的实践教学又具体分解为3个课程设计任务,每个课程设计任务的要求及设计目标各不相同。第1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别墅花园设计(中式庭院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A3方案,用时2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小空间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融入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学会传统的造景手法,掌握基本的景观设计方法,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第2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街头绿地设计(山地水系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组合为2人小组完成一套A3图册,用时3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地形和水系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运用园林景观中的人工和自然要素,把握各景观及广场建筑之间的关系尺度,进一步提高学生造景手法的运用能力,学会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各功能布局、用立面图表达景观层次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能力。第3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广场设计(西欧风格景观)项目,要求学生分为3人小组完成一套投标文集,用时4周,主要目的是强化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帮助学生在设计中创新设计元素,学会协调建筑与环境风格,具有相应的景观处理能力,学会编制设计文本及图集。通过以上2个模块的教学和3个课题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任教教师,不仅要专业扎实,还要具有极强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这需要教师除了积极参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之外,还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和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课程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依据不同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理论模块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和讲授法为主,在讲授理论中穿插优秀景观案例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实训模块教学中,采用项目实验实训、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和对比教学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文字直观展示和讲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水体、建筑和地形等四大元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选取一些成功案例利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方案的演示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构思的理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思考的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进行网上自主学习,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案例教学+现场参观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参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立竿见影的。笔者在理论教学之余,常带领学生去市区及学校周边各大公园、广场绿地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绿博园、紫荆山公园、校园中的景观设计,分析景观中的铺装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景观设计的美,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借鉴并超越优秀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三是项目实验实训教学法。这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该教学方法紧扣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通过“任务导入—思维启发、设计引导—课堂集中指导、课后单独辅导—总结评价”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与高校和设计院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让学生熟悉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四是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采用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可以成为项目设计的主角,以设计评标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锻炼学生的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对比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方案设计过程,在互相对比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创新和完善考核体系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规划师,要求学生具备园林景观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能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灵活的考评体系。传统的期末考核多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不能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和3个课程设计任务,构建了“2+3+5=10”的考核体系,即学生第一个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2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合作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3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景观设计能力等;最后一个合作完成的投标方案文集的成绩占总评成绩50%的权重,综合考查学生对方案设计的理解、创新程度。通过上述3次测评,可以动态显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提高。另外,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考核中,还制定了无不及格的考核原则。笔者认为,任何设计都有其独到新颖之处,没有不合格的作品和学生。对一些设计能力较弱、实践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跟踪指导,直到学生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设计构思和设计实践能力。
结语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关键词:园林植物 微气候 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今天,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膨胀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此,园林植物景观便被看作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以及帮助人类逃避城市日常枯燥、单调、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良方。
园林植物景观泛指人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种植植物,以提高和改变基地和周围环境质量的行为[1]。植物园林景观是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和小区设计中的重点。同时,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景观对周边小气候即微气候(Microclimate)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等作用[2]。通过这些生态效应的反馈调节,可使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的要求,让人感到舒适。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探讨气候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总结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案例,得出最近的植物搭配,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安全美观合理舒适的园林景观促进适应气候的园林工作的发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作用
关于微气候的概念,它是指尺度气候,主要由气候偏差所引起。而案例中的微气候是在园林植物景观的有限区域内,因植被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气候。可以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而加以改善与调节。以下简单介绍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功能作用:
(l)、改善空气温、湿度的作用[3]。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和遮挡太阳辐射,并借助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其蒸腾作用也消耗了一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周围的一些热量,使空气温度下降,达到调节空气温度的目的。
(2)、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
绿地对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绿地植物的蒸腾吸热作用,能够缓解城市空气升温幅度;另一方面,绿地近地面较低温度形成的下降气流,与周围区域较高温度形成的上升气流,因温度差而发生空气对流,形成一个环流系统,促使区域温度降低。
(3)防风通风的作用
城市绿地中树木适当密植,可以增加防风的效果。春季绿地减低风速的效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风速大,枝叶的摆动和摩擦也大,同时气流穿过绿地时,受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绿化植物能够降低下垫面的空气温度,与周围较高的空气温度形成温度差,引起局部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二、微气候、园林植物、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1)微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关系
微气候对人类机体的舒适度影响很大。特别在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热辐射等异常的微气候环境下,人体明显感到不适。比如高温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先是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散热,如果人体产热仍大于散热,体内蓄热增加、体温升高,时间一长,造成中暑或热衰竭等症状。
(2)微气候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气候的形成。恰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有利的微气候,如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一部分阳光辐射来的热能,绿地吸收热能、增加环境的湿度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感觉舒适等,而不合理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形成对环境不利的微气候,或者气温高,湿度大,或者阻挡不如辐射等。
微气候对园林植物也起着积极作用,如果微气候中的各要素如温度、湿度和辐射等较为适中,对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反之,将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甚至会使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太小或太大,必将使某些植物枯萎、生病、死亡。
(3)人体舒适度与园林植物的影响关系
设计较好的园林植物对提高人体舒适度有积极的影响。植物色彩能稳定人的血压和脉搏;植物能降低噪音,给人以安静环境;植物气息能陶冶人的情操等。
同样,人体舒适度对园林植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理想的舒适度,让人充满对园林植物的眷恋,不理想的舒适度,让人产生烦躁心理,或发泄到植物上,或讨厌园林植物景观这个大环境。
(4)三者相互影响关系
园林植物、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恰当的园林植物设计,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人的舒适度,心情愉悦,从而更加依恋园林环境,并积极探讨更加优秀的园林植物设计方案,创造更加优越的微气候;反之,搭配不合理,设计有问题的园林植物,却会形成恶劣的微气候,让人体感到不适,精神不爽,心情烦躁,对该园林植物景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人为破坏该园林植物的想法,导致微气候越来越恶化。
三、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案例分析
1、案例1 李辉[4]等人比较分析了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绿地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在北京方庄居住区芳群园多层楼(6层)区中部选择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楼间绿地3类(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各2处,并辅以非绿地为对照,比较不同类型绿地降温和增湿作用的差异,绿地面积约为650m2,在距地面1.2-1.4m处进行24h连续观测,每隔2h正点观测。观测场植被状况见表3-1。
表3-1 观测场绿地结构类型及植被状况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类型绿地降温效应的比较
3种绿地的气温都比非绿地低,尤其是乔灌草型绿地,其日平均气温较之非绿地下降了4.8℃;灌草型绿地和草坪型绿地比非绿地下降1.3℃和0.9℃,这说明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环境降温效应最显著,其中乔木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因降温效应是通过树冠的遮蔽而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植物蒸腾冷却作用来实现的。
②不同类型绿地增湿效应的比较
由于土壤和植物蒸腾的水汽不易扩散,以及绿地的降温作用,所以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非绿地有所提高,其中乔灌草型绿地的相对湿度最大,与非绿地比较,其日平均湿度增加23.1%,其次为灌草型绿地,增加7.7%,草坪型增加值最小,仅为5.4%.灌草型和草坪绿地在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方面差异不大。
2、案例2吴菲[5]等人选择北京紫竹院公园4块不同绿量的乔灌草型绿地为研究
(1)实验说明
本试验所选4块绿地均位于紫竹院公园内, 面积均为3000m2左右,4块绿地的主要植物构成(表3-2),其中绿地1共有植物14种,乔木10种,灌木3种,草本1种;绿地2共有植物15种,乔木7种,灌木6种,草本2种;绿地3共有植物10种,乔木5种,灌木4种,草本1种;绿地4共有植物11种,乔木3种,灌木6种,草本2种。
本试验绿量采用陈自新等关于绿量计算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试验点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见表3-3。
表3-2 主要植物构成
表3-3 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
(2)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温度的比较
4 块绿地的温度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这与4 块绿地中乔灌的绿量高低呈负相关,即绿量大, 降温效果好; 绿量小, 降温效果小。说明在炎热的夏季, 在一定比例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高, 绿地的温度则越低, 乔灌木有着较强的降温作用。
②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湿度的比较
各绿地湿度高低排序为: 绿地1< 绿地2< 绿地3< 绿地4, 绿地4 比其他绿地湿度高出7.5%~21.2%。说明在一定比例的乔冠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绿地的湿度就越大。
3、案例3 吴云霄[6]等人测量重庆市公园7种植物群落结构对微气候的影响
(1)实验说明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群落类型为: 单纯的草坪、灌丛、郁闭度为0.2~0.4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为0.2~0.4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木单层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 0.6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用作每种植物群落研究的样地为4个,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对照为裸地, 测定的时间为夏季温度最高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
(2) 结果与讨论
①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光照的效应
7种植物群落平均减少光照强度的效应不同, 与裸地相比, 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少, 为17.98% ,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平均减少的光照强度最多, 达90.19%。
②不同群落结构降低温度的效应
与裸地相比在所研究的7 种群落结构中,草地降低温度的效应最小, 郁闭度≥ 0.6 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降低温度最多, 达2.4℃。各植物群落降低温度效应由小到大的排序为草地、郁闭度为0.2 ~0.4 的乔草群落结构、灌丛、、郁闭度为0.2~0.4的乔灌草群落结构、郁闭度≥0.6的乔木单层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草的群落结构、郁闭度≥ 0.6乔灌草的群落结构。
③不同群落结构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
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平均增加空气湿度的数值在7 种植物群落结构中最大, 为6.7%, 草地平均增加的空气湿度值最小, 为4.4 %。
4、讨论分析案例1、2、3,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案例1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并以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对微气候环境改善为最佳。
(2)案例2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的乔灌草绿量比下, 绿地中乔灌的绿量越大, 对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越大, 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在绿地绿量相等时, 乔灌绿量占整个绿地绿量的比例较大时, 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明显。说明在园林绿地中, 对环境温湿度起改善作用的主要是乔灌木。
在案例2中,根据北京市建成区园林植物的绿量总计,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45。而测量绿地4的乔灌与草的绿量比为1.76,所以表现出改善微气候良好的效果。
(3)案例3也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园林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就总体而言,不管是在减少光照、降低气温方面,还是增加空气湿度方面,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4)根据案例1、2、3,进行结构对微气候改善效果分析比较见表3-4。
表3-4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三个案例改善微气候最好的结构为乔灌草,然后灌草次之,最后是草坪。其中案例1是从定性角度说明乔灌草对微气候的改善,没有具备特有的特征;案例2、3都具有特征,同时通过案例计算出,乔灌与草的绿量比≥合理比例的乔灌与草的绿量也符合郁闭度≥ 0.6的乔灌草群落,因此可以将两者归纳为一,即郁闭度≥ 0.6的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园林植物群落对改善微气候效果最佳。
(5)结论在改善微气候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有限的空间里多采用乔灌草多复层结构的绿化形式,同时在乔灌草绿化形式基础上,可考虑郁闭度≥ 0.6的原则。
四、小结
通过对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的背景与意义的了解和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园林植物改善微气候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丰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性、景观性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得出了一个改善微气候,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环境湿度的原则,那就是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搭配。在经济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的,利用这个原则将园林景观设计做到最合理,这样既保护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对微气候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蒋中秋.城市中的绿化环境.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2.11
徐乃雄主编.《城市绿地与环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王琪,绿化对夏季室外热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
李辉,赵卫智,古润泽,李延明,陈自新,张新献,居住区不同类型绿地释氧固碳及降温增湿作用[J].环境科学,1999(6):41-44.
关键词:景观;中西景观元素;设计理念;现代材料语言;植物搭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结合的速度越来越快,诸多方面的发展也深受国际化的影响。如服装、建筑等各个领域。当然景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中国的景观设计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景观设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大量生搬硬套的西方景观模式在中国层出不穷。有些开发商认为西方的一切景观设计都是优秀的、典雅的,照搬西方的景观模式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也是体现个人或者公司财富的象征;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坚持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把园林文化直接应用到现实项目中去,以便完成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景观设计迅速发展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的今天,以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园林设计文化为基础,如何合理的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元素,以形成新时代下的中国景观设计格调才是重中之重。针对这一观点,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1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思想指导实践,也就是指导我们具体的行动,而创意思维同样也决定着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的进程,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全盘西化”,“全盘中化”,还是“中西结合”?,这个理念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很显然,“中西结合”的景观设计模式是目前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然而行动起来绝非易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西方文化的元素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元素相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中西结合”的景观设计格局。这就需要对中西方园林文化进行剖析,才能够正确的提炼出优秀的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
概括的讲,中国传统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国园林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美,追求真山真水的自然感官之美,是一种山水画一样的境界。在设计上讲究师法自然,注重“景”和“情”,以自然山水之态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而西方园林则是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并且这各种要素是相互形成的一个整体,内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西园林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讲究的核心内容是“意境”,而西方园林则追求一种形式美。西方现代景观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如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追求一种极简主义的景观格调,并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就。所以中西景观的结合势必在中国形成新的设计路子,并会深入发展下去。
2 设计的材料语言
材料是最能体现中西景观文化巧妙结合的元素之一。中国传统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说石材、砖、瓦、木材、土等等,这些都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它们也一样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而大量的使用,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比如说石材,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石材常常扮演着塑造中国名山大川的角色,已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富含了丰富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石材分为很多种,最著名的莫过于太湖石。众所周知,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被称为“太湖石之最”,其包含了太湖石所具有的“瘦、漏、透、皱”这四大特征,优美的自然形态让人们留连忘返。西方现代景观也大量利用石材,以形成特有的景观设计: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项目,就用159块石材按照极简主义手法进行布局设计,既充满了东方的禅境氛围又不乏现代感,深受人们喜爱。在材料语言上,中国现代景观也出现了很多不错的例子。例如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新苏州博物馆,景观局部就采用了石材,模仿宋代米芾的山水画进行布局设计,创造出特有的中国园林文化的“意境美”,可以说是一个以传统石材为媒介,巧妙的形成了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风格。此外,还有上海仁恒河滨花园的入口石景设计,其融入了西方景观简洁的几何形式布局,并采用中国园林传统材料石材―太湖石,背景是毛玻璃和竹林,塑造出一个简洁而富有现代设计感的景观效果,也是中西景观结合的成功典范。
除此之外,瓦也是塑造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材料之一。其特有的灰色,更能有效的表达中国特殊的景观意境。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材料瓦和现代材料的巧妙结合也有很多不错的案例。例如成都宽窄巷子的入口处,采用黑色的钢结构框架结合底部的青砖墙体,重要部位采用瓦片拼接成不同类型的花瓣图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中式景观墙。在人们在游走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受中国传统景观意境文化的熏陶。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其标志墙体和地面也大都是由碎瓦片和碎瓷片铺砌而成,这种新型的材料拼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并以新的形象向人们所展示。
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材料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媒介,在中国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上指明了方向,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
3 植物
前文我们说过,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意境,同样,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个景观设计师曾这样讲过,在一张景观平面图上去掉所有的植物,你会发现你的图纸变得毫无用处。这句话概括的说明了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种植讲究模拟自然为主的原则,并把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搭配已形成富有内涵的植物种植,比如在门前种植金桂和玉兰,寓意是“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等等。西方园林植物种植则像他们的设计原则一样,植物常被修剪成几何形状,与整体几何景观形式相统一,呈现出一定的美学效果。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也不乏成功的植物搭配案例。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新苏州博物馆中,在紫藤园中种植了两棵紫藤,它是中国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赋予坚强生命力的象征。贝先生将这种植物以简洁、雕塑的现代形式种植在博物馆中,形成了极好的景观效果。除此之外,沈阳大学的稻园景观也对中国现代景观影响深远。其设计形式是结合了西方的几何布局,采用大量稻子和乡土植物来设计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景观格调,深受学生们所喜爱;川美虎溪校区,大面积的水塘种植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对荷花品格的评价,表达出人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学生们闲暇时间可以画画,也是不错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景观结合的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种采用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现代元素、现代材料相结合的中式景观格局是符合中国景观发展要求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也为中国未来景观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创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在不断进步,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新景观模式让我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塑造了特有的中国景观意境,又与时展相结合,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也希望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