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二级部门 办公室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WANG Guixia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2 department office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ollege secondary branch office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office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1 正确认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的职能

1.1 参谋助手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部门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枢纽,高校二级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繁杂且涉及方方面面。办公室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部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掌握部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要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当好部门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1.2 沟通协调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沟通学校与部门的桥梁,是集人事、行政、文字、信息、后勤等为一体的部门,是部门综合事务的协调沟通及处理部门,管理者必须要在沟通、协调上下功夫,做好工作协调、矛盾协调和内外关系协调,在部门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1.3 督促检查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也是学校和部门决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机构,督查是学校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部门规章制度的重要方法。在督查过程中,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

1.4 服务窗口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一个为部门领导服务和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窗口。要体现超前服务意识,为领导和师生提供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达到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的目的。

2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包括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等,对于一些学院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相对明确。但对于一些教辅部门,由于人员不多,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踢皮球”等现象。

2.2 规章制度不完善,督查力度不大

高校办公室有从整个高校宏观管理出发的管理制度,但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特点不一样,学校规章制度不能一一适用。因此,各二级部门办公室必须完善本部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学校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悬殊很大。同一个制度,在各二级部门的执行效果明显不同,决策执行的随意性造成管理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

2.3 工作技能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作为高校联系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基层管理单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应用写作、行政管理等专业知识,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必须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2.4 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权限不断下移,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情况,但一些办公室管理人员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还固守着原有的管理思维和思想观念。工作中,不能转变思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

2.5 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

目前在很多高校一些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等二级职能部门的办公室管理人员还存在严重的,认为自己是发号施令的权力者,没有为师生的服务义务,服务态度也极差,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3 加强与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职责,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各尽其职。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是什么,达到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改变以往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1)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办文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2)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查。学校和部门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关键在于落实,因此,必须加大督查力度,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督查机制来加强对二级部门监督检查,规范管理。

3.3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1)建立培训制度,建议高校办公室加强对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的培训,比如:定期组织办公室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定期组织windows、word、excel等知识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及时组织学习国家、省出台的新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提高政策性水平。(2)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成为“通才”,努力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管理科学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外语知识等等,建立起层级性的知识储备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办公室管理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日常工作中要敢于打破旧框框,革除陈规陋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胆地推进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如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校内外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公室管理。

3.5 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办公室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办公室管理人员要把服务作为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办公室就是通过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师生员工提供服务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所以,要改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如通过经常听取师生对办公室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一般为优质服务,实现领导满意、部门满意、师生满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综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逐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以“高校公共艺术”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434条,其中1999年到2006年期间,高校公共艺术文献共有44篇。2006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公共艺术教育。2012年数量达到顶峰,共96篇。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来源,笔者搜集核心期刊和cssci共35篇,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研究

硕士生们分别从概念的组成或意义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孙媛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将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一种以艺术形式展现的综合教育[1]。徐亚娟(2010)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特称判断”的名称[2]。丁倩倩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公共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教育是名称的核心词[3]。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大众性、公开性、平等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以提升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普及艺术知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艺术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王长喜、陈磊(2007)从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阐明高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4]。陈晓艳(2010)认为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已有所契合。此外,如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建设艺术团体和引导艺术的多元文化体悟等实践环节也须和通识教育达成共识[5]。韩继华(2011)从探讨加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运用艺术教育载体三方面关于探索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6]。

三、高校行业类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属于公共性的高等教育范畴。对于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须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开展特色教育。贺春华(2003)建议理工科和综合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构建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和管理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并设置学校的艺术系科,可以遴选甄别出艺术特长生,优化师资队伍和编写艺术教育门类的特色专业教材[7]。陆挺等(2010)通过对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和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的分析和比较,依据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即“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8]。李亮等(2012)认为农林院校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自身心理特征、校园环境及先天艺术素养等五方面造成的[9]。

四、公共艺术学科实践的案例研究

学者们通过某一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实践作为研究案例,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崔中梅等(2010)通过对声乐鉴赏课的实践案例的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声乐鉴赏课须加强领导重视程度、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10]。黄武(2012)针对美术欣赏课的实践案例,认为美术欣赏课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同时也对教材的编写和配套,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要求[11]。张梅(2008)对6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课情况、公共音乐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程的偏好及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本,设置一些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科学、合理的音乐类课程,建立教学与评价制度,并将公共音乐课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的改革构想[12]。

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建设内容。刘玲(2007)提出从合理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设置与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13]。张振华(2005)以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为例,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对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和管理,从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三大类,分别是审美鉴赏类、艺术理论类、技能实践类。针对三类课程的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队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14]。呼宇(2010)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针对问题,提出拓宽课程领域,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等对策[15]。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陆沁凝(2013)通过与校公共课程的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计算机的比较,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性、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16]。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编写,要注意处理好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融入体现民族精神和地方风格的教材内容[17]。为了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视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者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自身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教学经费不足等宏观问题,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薄弱、参与度不高等微观问题。朱英萍(2010)认为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不到位、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等问题[18]。葛春先(2013)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经费不足及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19]。杨孜孜等(2011)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公共艺术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学生参与度小、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层次不齐等问题[20]。

硕士生群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造成的。90年代初,国家、社会和高校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但因其自身内涵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部分教师因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艺术功底不深,理论匮乏,影响整体教学团队整体质量。学校领导节约教育成本,没有独立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不利于艺术教育顺利开展。此外,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缺乏用心的去关注和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造成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不配套,使得学生们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教育的美。

七、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多数学者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学者们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余德华等(2008)建议建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第一、二、三课堂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21]。郑继兵等(2005)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建议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增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信息素养[22]。于立军等(2006)以天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为例,针对理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指出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须和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相结合,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开辟建立艺术必选课的试验田和开设艺术实践课[23]。吉钰梅(2012)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调查,提出要深化对艺术教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抓好艺术教育的源头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补课力度和优化高校艺术通识类课程设置等对策建议[24]。

八、建议与对策

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家更清晰的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为正在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上,在分析原因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或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分析,较少运用多学科交叉视角进行探究。(2)研究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自身内涵建设研究居多,公共艺术教育关于“人”和“文化”的层面的研究不够丰富和深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能对文化传承起一定促进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25]”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缺乏关注和了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须提高大学生文化内涵和素养,使其参与艺术教育,关注艺术背后的时代思想。因此,如何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成长规律与时代思想和文化内涵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的有效教育,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者运用SPSS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缺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此外,在样本的选取上,基本是对某省几个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跨省采取样本的较少,若能拓宽样本的范围,数据则更具有代表性,分析问题会更全面、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孙媛,我国理工科太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丁倩倩,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42-845.

[5]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70-71.

[6]韩继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中作用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7-109.

[7]贺春华,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3(2):106-110.

[8]陆挺,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2010(3):44-47.

[9]李亮,张琪,郑颖,农林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6):94-95,8.

[10]崔中梅,陈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3):154-155.

[11]黄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2(8):430-432.

[12]张梅,新疆六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8(6):525-528.

[13]刘玲,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建设研讨[J],艺术百家,2007(2):194-195.

[14]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4-25.

[15]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6]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音乐创作,2013(7):188-189.

[17]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04-105.

[18]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19]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20]杨孜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03-205.[21]余德华,王淑莲,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效机制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1-63.

[22]郑继兵,杨增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3-34.

[23]于立军,梁春早,任宝平,史庆伟,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第3篇

课题的界定:

农村”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学困生:指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英语学困生:指智能正常。达不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

课题研究的内容:

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学困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研究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前提;制定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家校联合。寻求适合英语学困生愉快学习英语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以完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教学转化工作。

前阶段研究情况:

研究前期我开展了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并申报个人课题后。为了解我校六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查找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于年月对我校上次五年级英语期末测试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测试结果中选出8名分数为60分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问卷采用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根据了解到情况,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开展文献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及相关的一些教育理论,并上网查阅、学习了一些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通过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个别访谈。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资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困措施。建立学困生每一单元测试成绩记载与对比分析,做好相应的辅导纪录。加强家校联通卡的运用,有75%学生觉得家长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是不关心。为此,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进步的教育研究方案。通过学生个案研究,反映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进行分析、反思。

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课堂上紧盯学困生。抓好组织教学。对学困生实行倾斜关注。教学内容上适当照顾学困生,组织必要的复习,对学困生的优秀表现或进步当堂表扬、鼓励。

2.训练要落实。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

3.进行个案辅导。进行相应的个别辅导。

4.调动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多肯定。使其找回自信。

6.创设和谐氛围。

7.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后期的研究思路:

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是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进一步围绕英语学困生,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及时记载、对比分析,后期要重点收集一些数据资料。进行反思;撰写科研小结,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以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汇报。

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及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之间教育合力的作用。学困生尤其是多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自我支配时间的缺失。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的学困生不仅是成绩问题、心智问题。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组装;QC小组;优秀率

一、前言

2012年3月,计算机教研组成立QC小组,6月注册QC项目《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本次活动选取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网络专业3个班级共78名学生为课题对象。

二、小组概况

1.小组概括

小组名称:计算机教研QC小组;成立时间:2012.3;课题名称: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课堂类型:管理型;日期:2012.11

2.成员分工

(1)、付建超,负责全面工作;(2)、于延华,组织策划;(3)、刘京,活动实施;(4)、严今,完成报告

三、活动计划(负责人:付建超,制定日期:2012.6.11)

6月选择课题;7月现状调查;8月设定目标;9月分析原因、确定要因;10月制定对策、实施对策;11月效果检查;12月巩固措施、总结评价

四、选题理由(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11—6.25)

1.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学校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其次学校的微机可以由学生来维护,选择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共需要20余人课余时间完成。

2.教师方面: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的更优秀。

3.学生方面:90后独生子女承载着4位老人和父母的殷切期望,承担着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重托,所以要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五、现状调查(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7.6)

1.实训成绩(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根据上学期实训成绩,优秀人数为:78*14%=11人。优秀率低。

2.开座谈会(负责人:于延华,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共召开学生座谈会6次。

3.现场听课(负责人:吴国楼,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6人共组织听课24学时,结果如下: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课堂纪律较好,但只有2成学生和老师呼应、5成学生一般状态、3成学生状态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质疑。

4.问卷调查(负责人:杨焕珍,实施日期:2012.6.28),针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表现,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内,20%的学生主动学习,31%的学生被动学习,课外时间,仅有34%的学生想学习,而由于自制力差没做到。可以想办法使这些学生实训成绩提高。

六、设定目标

根据上述现状调查,设定目标为:实训成绩优秀率由14%提高到32%。即培养了人才,又能满足学校微机设备维护及保养需要。

七、分析原因

我们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用头脑风暴法产生观点,分析原因时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产生了鱼刺图。人的原因是: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机:就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落后,数量不足;料: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不实用;法:就是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家庭教育欠缺;环:就是教学环境,学生业余时间不主动学习,学校周围有网吧。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低。

八、确定要因

在诸多原因中,找出了6个末端原因,其中,1.家庭教育缺失、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3.教学设备陈旧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不可抗力,确定为非要因;4.教学方法不恰当,确定为要因;5.部分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确定为非要因;6.学生课下及自习时间不主动学习,确定为要因。

九、制定对策

针对两个要因,制定了相应对策表。实训课堂内,实训教学方法不恰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课余时间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一些想学习,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小组里,采用师带徒教学法。

十、对策实施

(一)课内采用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首先把整个教材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电脑不加电故障检修项目,把学生按3人一组分组,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检修思路,并为每一组准备一台设置成不加电故障的微机,让学生根据检修思路检修好,学生为完成这个项目,就会思考,会遇到问题,会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将问题解决。把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实训课的成绩。项目教学法,在使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外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是为有兴趣学生创造更多、更直接的学习机会,对于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跨专业,跨年级,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一对一教学生,使得更多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学生业余时间学习,不再去网吧了,有了组织,就有了约束,对于一些自制力差,而又想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生能熟练操作后,安排独立为学校、老师的电脑解决问题,可以为老师修笔记本、为机房设备除尘、修理办公用电脑。在维修中遇到问题,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商量。

十一、检查效果

经过两个对策的实施,学生的优秀率由14%提高到了33%,同时还有意外收获,不及格率也由原来的40%下降到了17%。两个对策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优秀的学生又可以为学校节约成本。

十二、总结展望

经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是课改的一个途径 、小组成员加强了团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探讨项目教学法,师带徒计算机兴趣小组的相关问题;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法,继续制定添加对策;形成教学管理标准,制定执行,巩固成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李源.浅析QC小组活动的激励----以QC小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

[3]张雪辉.计算机职业培训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考试周刊,2013(12).

[4]史家银.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探析[J].考试周刊,2013(12).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参考文献:

第6篇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条转帖:“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过多的作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让其身心俱疲。而归根溯源,这是作业设计缺乏一定“科学性”,作业布置过于“随意化”造成的后果。

近年来,我们尝试将作业放在“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力求通过作业编制的实践研究来解决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结合“轻负担、高效益、多课程、宜发展”的课程目标,我们提出了作业编制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统整全册(单元)的学科教材知识点,梳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学生“需要做”的共性作业;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标准,设置作业分层,增加内容趣味,讲求开放互动,设计学生“喜欢做”的个性作业。

实施过程

“合作共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改革,是想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拓宽学习渠道,让师生在合作中进步,在共营中“共赢”。

聚焦作业的“前后关照、层层递进”。深入解读课标后,我们梳理了三到五年级语、数、英学科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由此明确了作业设计原则――围绕着需要训练的目标,前后关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制架构(见图1)。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架构具有这样的优势: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起点,设定预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生成,选择合理策略;课后则通过共性或个性作业的讲评、小结、激励等手段促进学生内驱力发展。它既强调发挥作业编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落实作业的“三个阶段、四种类型”。我们的作业编制与实施,是把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发展潜能等作为教师教学的可靠起点,力求赋予学生教学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让他们“乐意做作业”;在共营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喜欢做作业”。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三阶段、四类型”的小学中高年级作业实施范式(见图2)。范式中着重设计“拓展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阶段中着重探求“分层指导”和“作业评价”的方法。

关注作业的“科学有效、均衡发展”。在作业编制与实施中,我们力图突破过去教师控制作业编制与实施全程的模式,让原本湮没无闻的学生能得以彰显自己的声音,真正使作业能够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我们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已归纳出了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数学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所在,针对其不同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出“以失配策略为主,匹配策略为辅”的干预措施(见右表)。针对学生的能力欠缺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分层,弥补其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均衡发展,学业能力有效提升。

革新突破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看成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不仅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过程更细化,也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当成走近学生的科学捷径。不仅关注作业效能,更综合考虑学生年龄、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异。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作为学校文化的另类呈现。我们通过教师间的互学、师生间的互动、家校间的互补,设计编制有效的作业内容,设计恰当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丰富而适切的三类课程学习中,由作业而达成综合学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我校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校办学理念的一种革新,更是改变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归结为革新研究的现实归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在这样的研究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生命状态,深度反思、适时调整,让学生学得更适切、更丰满,达成教育教学的高效益。

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金建中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作业设计缺乏“科学性”、作业布置比较“随意”的问题,华师大附小将作业放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思考,通过作业编制的研究与实施,寻求“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第7篇

关键词:中职 职业精神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85-01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笔者对萍乡市6所中职学校600名中职学生、180名中职教师、实习生代表200人及10家企业的10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合理途径。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一是对中职学生的调查,主要对6所中职学校600名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5.2%。所调查的中职学校涵盖了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一般中职学校,学生涵盖毕业生、2016级新生、2015级老师、专业包括机电工程类、市场营销类、幼师、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是对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对6所中职学校的180名教师进行随机性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9%。所调查中职教师涵盖了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一般中职学校,教师包括双型教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辅导教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等。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是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六所学校的实习生就职业精神在实习阶段的认识和具体实践进行了解,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99.5%。

四是对萍乡市共1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8%,所调查对象涵盖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技术工人等等。

2.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2.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从高职学生对职业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内容的了解、自己是如何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培养职业精神这几方面进行调查,经过预试,反复斟酌,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二是对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中职学校对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的实效和方式,中职学生是否具备职业精神的内容等几个方面的设置内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三是对企业人员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企业招聘新员工的德育标准,中职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精神,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

2.2访谈法。分别对中职学生、企业人员、实习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学生的自律情况。

二、调查分析结果

在校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通过对579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在校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探寻培育职业精神的对策与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概念有一定了解,只有21%的在校生初步了解职业精神的内容,只有5%的在校生能说出构成职业精神的多种要素,如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72%的在校生认为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能认同行业的价值规范,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实习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设定实习生的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责任、沟通交往、诚信、团队协作等方面,对200名实习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5%的实习生认为职业精神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关系重大,78%的实习生认为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有10.5%的学生缺乏沟通交往与团队协作的正确认识。

2.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萍乡卫校、萍乡工校、武功山职业中专、湘东职业中专等等专业学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开设职业精神培育类课程的情况并不理想。有15%的教师表示:目前学校对职业精神的关注则不够,也没有将其纳入到素质课程体系中。

三、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泛滥,人们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学校的不重视也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贯彻不彻底,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高职教育的内涵,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从学生主体来说,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它不能短期见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职业精神教育成果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成果,它没有一本有效证书来证明,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1.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必须l挥全社会的作用,营造积极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将隐形的德育资源和显性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如可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等。

2.引进用人单位职业的教育和示范

一是可以实施校企对接,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文化,加强学生对今后从事工作需具备的职业精神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二是采用企业进校园的方式,开办专题讲座,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进行创业、就业宣讲,组织学生观看创业、职场类的节目,通过生动的职业精神示范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校园内时时能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方向感,企业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农村 家校合作 以校为本 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少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有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在时间上家校合作活动和学校工作往往发生冲突,合作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合作方法简单等。对于现存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合作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启迪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偏差;通过实践、认识、重整,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构。

第9篇

【关键词】 中专护理; 实习生; 心理适应;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06-02

随着护理事业的进展及教育体制的革新,护理大专、本科生成倍涌现,直接威胁着中专护生选择就业及应聘,也间接削弱了中专护生的竞争意识[1]。护理中专实习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生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且面临就业愈来愈难,其心理健康极为重要[2]。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是学校、医院、带教老师、及学生自己应当重视的问题。因此,笔者对2012年在本院实习的中专护士的心理适应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在本院实习的护理中专生116名,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式,共发出问卷116份,收回116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临床中专实习护生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实习护生心理适应性量表问卷构成及结果

项目 测试题数 适应 百分比(%) 不适应 百分比(%)

生活适应 3题 184 52.9 164 47.1

情绪适应 9题 449 43.0 595 57.0

工作适应 4题 317 68.3 147 31.7

人际适应 7题 671 82.5 142 17.5

本次调查发现,90后中专实习护生在情绪适应方面存在明显问题。56%的护生因为在医院工作繁忙,会使情绪变得容易烦躁;51%护生觉得的本科大专比较起来感到自卑;52.4%护生觉得病房人多,环境嘈杂,空气沉闷;57.8%护生觉得医院硬件设备欠缺,没有较好的学习、就餐环境;72.4%护生进入新的科室时,感觉一时不知所措;70.7%护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66%护生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3 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学校应重视心灵成长的科学教育 大多数学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心灵成长的科学教育,大家知道思想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而心理教育既重视同一性,又注重个别性,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实习生遇到的心理困难有同一性,但个别性比较突出[3],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期提高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教育,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3.1.2 及时关注实习生心理变化 学校应深入实习点,走访座谈,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到位、有成效,提供和拓宽诉求渠道,满足实习生的合理需求。并建立本校的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实习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有压力时有诉求的地方。

3.2 医院方面

3.2.1 抓好岗前教育 对刚来实习的学生要抓好岗前教育,要求他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思想观念。

3.2.2 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降低其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紧张情绪,计划并适时向学生提供有关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知识[4]。

3.2.3 严格挑选带教老师 临床带教工作,带教老师起关键作用,选出业务技术过硬、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热爱护理工作的护师带教,并组织学习实纲及临床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及时将护生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带教老师。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探讨如何提高带教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顺利完成临床带教任务。

3.3 带教老师方面

3.3.1 做好护生接待工作 带教老师接待新护生时,态度和蔼、语气温和。主动介绍自己,记住护生名字,结合护生特点,给予关心和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使护生熟悉临床环境,感受医院氛围,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采用多鼓励的方法,引导护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工作中,促进护生的学习激情[5]。

3.3.2 对学生一视同仁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可厚大专、本科学生,而薄中专生,尤其不可以认为中专学生只适合做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以激励中专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在确定护生已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其大胆操作,成功者给予肯定,使其树立专业信心;失败者也应给予客观评价,及时纠正。

3.3.3 换位思考 临床带教老师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6],假如自己是一名90后中专实习生,会希望老师怎样做。如果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时常运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法,必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4 制订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 90后的学生多是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带教老师必须接受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的现实,先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制订带教计划,做到因人施教。

3.3.5 加强教育 带教老师教育90后中专护生遇到困难时应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认真分析困难出现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法。

3.4 实习生方面

3.4.1 实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实工作中并非处处是鲜花、笑脸和赞美,再加上实际的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与繁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4.2 正视自己的价值 和大专、本科学生在一起时,不自卑,不攀比,而要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顺利完成实习任务[7]。

综上所述,90后中专护理实习生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临床实习中需要得到关注与指导。应当针对他们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带来的问题有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开群.68名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分析及带教管理[J].基础医学论坛,2008,12(2):173-174.

[2]张晓文,汪涛.护理中专实习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O,l4(4):305-306.

[3]曹金娟.心理教育与关注对高校实习生的重要性[J].渤海大学学报,2012,34(4):149-150.

[4]岳艳丽,李素香,常太芳.中专护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72.

[5]刘凤云,刘春丽,马超慧.浅谈临床护理带教中的人文关怀[J].价值工程,2012,31(7):325.

[6]彭静,黄小萍,孙良坤.换位思考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7-2628.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目前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思想、学业等方面的责任都已转交给学校的老师,老师是孩子的“成长责任人”,学生的前途、未来与作为家长的关系不大。其实,孩子入学以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同家长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的思想、学习、性格、兴趣、情操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为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我对我校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此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存在问题

本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其中学生问卷195份,家长问卷176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溺爱。

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二是粗暴。

很多父母都将自己摆在家庭的绝对权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霆;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

三是放任。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自主发展的洪流中,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

四是望子成龙。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度过高,要求过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只想当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博士……那么,可以想像,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将会形成怎样的一种落差。

五是严他宽己。

从调查中显示,有80%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放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从来做不到。

六是重智轻能。

从本次调查中得知,至少有80%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少得可怜。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二、强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全社会的事,其中与教育部门联系尤为密切。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承担起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的重任。当前可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办家长学校,定时定人办好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接受当前的先进教育意识、教育动态,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2.学校开设家长接待日,每月定时专门接待来访家长,与家长们在某些教育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3.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

第11篇

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自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来,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该校通过课题专业技术系列培训、专题研究、主题沙龙、课题整合课、课堂观察、教师博客评比等活动,促使教育博客切实成为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现象,密切家校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交流,深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平台。同时,该校利用教育博客最大程度为学生服务,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深度对话等方面实践探索。学校的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课题实施2年多来,学校教师先后有18人次获得各级教育博客评比奖项,在省级以上刊物100余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34%。

本刊特选载5篇学校教科中心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读者对于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是苏州市较早进行教育博客研究的学校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不断地赋予博客新的内涵,挖掘博客新的运用方式。在学校师生眼里博客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网络技术,它所承载的更多是终生学习、合作交流、不断思考、不断提炼、凝结智慧这样的一些精神与理念。自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功申报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来,学校积极行动,将教育博客建设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十项基本要求》之中,从行政层面予以积极扶持,师生参与教育博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性教育博客的良好局面。08年10月20日,学校课题组启动了省级课题阶段性推进教师参与状况调研。本调研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学校的中小学科任教师参加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92.5%,问卷从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基本情况、对教育博客的认识、教育博客的参与度、参加教育博客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展开,现把调研的问题和思考整理如下。

一、结果与分析

学校将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定为专题研究课题之后,学校逐步铺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进程,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教育博客支持下的家校沟通;基于教育博客的专题研究活动;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等。每一步的推进,都经过仔细斟酌和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学校现有的经验、现状来规划的,我们设想这些与教育博客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沉淀下来。这种安排的思路也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学校博客为教师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教育博客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为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平稳、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平台。

(一)观念层面: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认可这项“新兴”的科研活动

调研后的数据表明:95%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提到教育博客,调研结果显示97%的教师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博客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成为家长了解学校、学生的良好窗口。教师积极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将教育博客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深度对话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为目的,教育博客成为“教学相长”的良好工具,此外教育博客的良好“师生互动”,由师生以往的单边的交往,变为多边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交往。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共同学习为媒介的关系,教育博客起到了媒介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谈到教师的专业是否发展了。把博客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关联,运用博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博客真正为学生发展助力,教育博客则更具活力,更具有普遍实用意义。

(二)参与层面:学校老师普遍参加这项能改善科研方式的学术活动

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教育博客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科研方式,教育博客成为了自己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成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82%的教师赞成博客的撰写,表示有时间和能力,都尽力撰写博文。7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还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自身必须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不断完善。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教育博客正以零距离的亲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成效层面,学校老师在投入其中时体会到了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愉悦

调查显示:91%的教师表示,撰写博客可以促使自己常动笔、勤思考,在投入教育博客、体验教育博客写作艰辛的同时体会到了这种电子写作及发表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95%的教师从中逐步意识到拥有教育博客并不断书写博客不等于自己的专业就会得到发展。教育博客受关注的程度、运用方式,以及书写博客的方式、书写者思考的深度、书写的质量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9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教育博客为自己的教学生活带来了绿色新生命,并成为了教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若是长期有效地利用,确实能为自己的教育生活服务。学校在推进此课题的研究后,信息化氛围非常浓郁,由此带来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动,引发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考。学校行政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最大宽松,经济上舍得花大力气投入设备与资金,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则从博客技术上给予支持,教科室、教务处根据需求,将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及研究主题逐渐常态化,引导教师研究一种常态下的博客生存环境,将博客与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融合,贯穿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学校大力宣传与鼓励,又产生“熔炉效应”――新教师的自然融入,本来对博客、对课题关注度不高的教师参与,使得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德育处积极向家长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博客建设,家长对学校博客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非常大提高。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本次对全校教师摸底式、袒露心迹式的调研,在教师的认识基本到位、行动有所跟进、成效初步显现的情况下,针对调研中出现的诸如如何维持教师的持续、高昂的写作态势、如何进一步进行行政性的助推,如何营造更好的博客写作氛围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在校本研究中自我表露心迹

教育博客写作关键是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发表了大量的主题日志,在博客中大家不断地阅读、书写,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迅捷、广阔的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网上,为每一个老师开辟一片天地,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个窗口,利用这个窗口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每个老师又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最迅捷地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最真实地进行课堂实录的展示、最广泛地与各界人士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积极推进我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努力构建校本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

1. 教师阅读日志的撰写。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我们提倡教师要爱读书,但建议老师们不必读得太杂,最好使自己成为“一本书主义者”。每个老师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这本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同伴,不断研究它,并撰写阅读日志。理解一本书、一个作者之后,再去接触多本书,多个作者。

2. 教师观察日志的撰写。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撰写观察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让老师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并能引起兴趣或有感触的人或事,写成观察日志。它可以以定性观察为主,通过个体的观察总结个性化的课例或者有一定分析解剖成分的案例。

(二)在个人探索中自主反思学习

教育博客要让老师们乐在其中,要在持续地学习中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与教育博客共成长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大帮助。但在最初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较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通过不断浏览一些著名博客日志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尝试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有“写――录,思――享,品――学”,老师能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1. 教师行动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如果说教师阅读,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那么,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转变观念并不是教师们阅读和观察的目的,教师之所以需要有所阅读、有所观察,主要目的为了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教师自主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可以自主研究某个教育教学或者教育科研的领域问题。如你对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你对自己擅长的某个专门或者学科领域的独到的自主的看法。具体可以从关注教材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学生问题等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补充他的教材,这个老师就已经是在做研究。教师把教材研究的过程,开发教材的过程讲述出来,就是“教材研究的故事”;老师们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的成长过程讲述出来,就是“学生的故事”。

(三)在专题研究中自由快乐成长

每一个教育博客个体都有自己研究专题和领域,而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有在交流分享中才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成长。由于博客具备“、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教育博客上进行专题研究可以使博客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量的积累。如:十月的《工作札记》、邱雪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陆小青老师的《每日一题》等。可以说,经过2年多课题研究实践,专题研究的博客量的积累造就了质的提升。在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中,着力推动富有专题研究意蕴的“博客圈”的建设,经过努力,已有近50人加入到我们本校的“博客圈”中来。在这个BLOG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现状;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医院对护理新职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由学校的单方评价扩展到学校和医院双方进行,教学评价内容更追求实用性、实践性、技术性与人文教育结合[1]。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现状和评价该层次护理毕业生质量,作者对我市6所医院近3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相关职业院校和医院实习管理与岗前培训提供帮助。

1.调查概述

调查的对象为我市内2家三甲医院、2家二甲医院、2家三级专科医院近三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本次跟踪调查主要采取走访用人单位护理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基本操作、文化知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我们共发出问卷220份, 回收2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2.调查分析

2.1 现有优势。医院普遍反映该层次的学生政治素养高, 团队意识能力强, 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上进心强,入职适应期也较短,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容易上手,能够胜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文化知识、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这几个方面表现让人满意。75% 以上的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业务过硬,基本操作、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2.2 存在不足。10% 的调查者表示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眼高手低,怕苦怕累,对工作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有27%的调查者对这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用人单位希望学校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3.工作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2]。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它能促使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老师教授课程,学生学习思考的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师生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3.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的培养 学校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所学专业岗位必须具备那些素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管理,重视专业认知、集中见习和毕业实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以便其调整心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这将为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 发挥积极作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校与社会有关行业、单位、部门有效管理与沟通, 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3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学校应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企业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及训练力度,邀请优秀毕业生以及医院处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就业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积极搭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创建和熏陶,增长学生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4 创新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不断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增强校企结合,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3]。这就要求学校将推向校企合作深入,将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学生前,学校将具有一定实习带教能力并提供对口就业岗位长期协作单位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就对实习单位充分了解,并愿意到该实习单位就业,学校利用实习以强化学生关键技术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得到磨练和培训,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学习的无缝对接,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习目标,又保障实习单位优秀人才的选拔,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第13篇

关键词:馆校合作 科学教育 互动交流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85-02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 它作用于心灵。”

科学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但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得却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是借助人类文化传递的形式进行对人的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1 科技馆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科学教育的表现形式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由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部分组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科技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优势日益彰显,是学生校外学习科学的重要社会教育场所,其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资源,包括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自由开放的探究学习方式。科技博物馆与学校在互补性基础上建立起的科学教育伙伴关系,为最理想的互动方式,满足了当代社会之需求。

2 浙江省科技馆馆校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浙江省科技馆作为全国第二批馆校结合的试点单位,在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逐步深化馆校合作的内容,适时开展了免费开放日、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动车进校园等各项活动。

2.1 实施免费开放日

为了更好地体现科技馆的公益性,促进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效衔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享受优质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并为最终实现科技馆免费开放积累经验,我馆从2010年11月起在每周三、四下午,免费接待提前预约的集体组织的中小学生(含职高、技校、中专等在校学生)团体,至今已坚持两年多,并免费接待200多批学生团队。

2.2 科技馆展厅成为学校科学课堂

加强与学校科学课的有机衔接,合理利用科技馆科普展品等科学资源的传播导向作用,联合省、市、区各级教育系统组织竞赛活动,将学生老师们吸引到科技馆参观,使科技馆展厅成为学校科学课堂。2011年与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从全省3000余所学校近9000名教师中层层选拔,22位选手参加了在我馆举办的决赛。与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合作的小学科学课竞赛,把学校科学课的课堂搬到了我馆的常设展厅。

2.3 流动科技馆进校园

我馆通过将展品、服务带进各中小校园,指导学校科技节,开发科普资源包,以供学校选择。例如“资源包开发”项目,配合中小学科学教程的相关内容,对我馆常设展厅中的宇宙、地球、海洋、化学、能源等六大主题展品的资源整合,寻求两者互通点的同时开发创新,最终形成相应的课题资源包以供广大科教工作者使用。2012年上半年开展的“科普动车进校园”:我馆把科普大篷车开进了全省11个县市的12所民工子弟学校,通过展示数十件动手展品及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图文版面,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2.4 香港大学生来馆参与馆校合作

作为浙江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才交流合作项目,我省自2011年开始在暑期接收香港大学生来浙江进行实践和交流,我馆在2012年暑期共接收14名香港大学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期间,笔者参与组建的科普辅导员队伍带领他们与杭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两所大学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科技文化优势,“倡导科学精神,激励科学探索”,圆满完成了小分队进社区与科学小实验的开发与演示秀两项合作项目。

3 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馆的馆校合作,暨取得了以上的经验与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与问题。

3.1 科技馆科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脱节严重,科技馆这一学习阵地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大多数学校更多的是利用春游、秋游的形式参观科技馆,且这种参观性的游览也常常只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的程度,没有被赋予更丰富的学习内涵,更多的是把学科知识的积累放在第一位,缺乏一种在科技馆环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学习兴趣、追求学习体验及深入探究的学习愿望。

3.2 教师和科普辅导员的互动性不强

学校教师与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都是馆校结合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才能使科技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校中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串联和延伸,才能充分利用科技馆的科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有探究性的学习。

笔者在接待学校参观团队时明显感到,教师只是以陪同者的身份参与,从看客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与指正,并非以参与者这一平等角度来互动讨论学习内容;科普辅导员只能通过进场前和领队教师短短一两分钟的沟通,对该团队情况大致有个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外科学教育的学习效果。

科技馆如何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实践科技馆与学校教育间的有效衔接,如何设计高效的科学教育活动以配合师生的需求,这是我们应慎重思考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科技馆经过多年馆校结合的实施与试点,经过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以下的对策与建议。

4.1 注重开发运用辅助教学工具

科技馆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到位。科博馆的体验式学习,利用情景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其魅力关键所在。如何利用科技馆类校外资源设计科学课程,科技馆要尽量提供学习机会,教师要积极主动关注科技馆资源,彼此间的互动性要多多增加。美国的明尼苏达科博馆(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在到馆参观中采用的提前通知服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每学年开学时都准备一份学校目录,简述所有的展项服务项目及相关注意事项,邮寄至学校供教师参考,以便教学计划更科学规范。

学习单的设计运用。学习单是由引导参观和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工具,帮助弄清知识的结构,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笔者参与的杭州上城区科学课竞赛全过程中,与结对的科学教师提前两个月实地交流,就我馆常设展区中与课程教案密切相关的各展项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整合,科学计算分组体验的项目和时间,最终精选三个展项,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法。

流动展品出借服务。我馆的2011年暑期意大利“阿基米德时期的数学与科学”临展上,18组充满互动性、趣味性的实木手工展品,通过动手型展览形象直观地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复杂的科学和数学原理,多名教师观众意欲引进,但此展览已预定全国巡展路线,故不能成功,但由此可见优质展品所组成的流动展览受广大师生欢迎的程度。

4.2 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这一途径,借助多媒体各种表现形式,将科技馆的科学资源经过整合,包括现有展品展项的科学原理介绍、资源包教研活动方案和举办的各项社会科学教育活动视频、音频等内容。学生即能享用其丰富的资源,避免科技馆学习趋于形式化;而教师也可把自己研发的活动案例相关内容上传至此平台,实现大环境下的科教资源共享化配置。

4.3 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

我馆于2009年成立科普志愿者服务队,至今已有11所高校18个学院共9600人次志愿者参加服务。志愿者主要承担着展厅的秩序维护、展厅引导和公众服务,同时还参与了科技馆的公众调查、科技小课堂、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为保障我馆顺利运行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提高他们的讲解技巧和引导观众的水平,增强他们投身科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另外,应吸引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

在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技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实现科学教育馆校间的有效结合,必将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俞学慧,方家增.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J].科协论坛,2012(5):45-48.

[2] 伍新春,李长丽,青紫馨.促进校外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J].中国德育,2012(2):11-14.

[3] 中国科学院学部.加强科普场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434-435.

[4] 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09(3):39-43.

[5] 王华兴,杨向谊,张才龙.区域性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45-51.

[6] 常娟.呼唤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2008(8):905,862.

[7]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4):21-28.

第14篇

中华民间武术论坛于2004年 11月19至20日在武术之城――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专家及佛山武术界人士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会。本次论坛会是佛山武术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专家们从各个方面介绍民间武术的发展以及成为国际上知名品牌的原因,是一个从理论上对民间武术进行科学总结的论坛会。

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中国武术协会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亲临大会,并首先作了重要发言,他强调指出:现在武术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语言,成为世界语言的只有“功夫”这个词,并且这就是山佛山李小龙带出去的,婴让武术而不是功夫享誉世界,还需所有武术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要积极把武术的理论、思想、哲学介绍出去,不只是让武术走向世界,而且是要让武术征服世界,使之成为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名词。

论坛会上,国际摔跤联合会主席、香港振藩截拳道会副会长梁敏韬做了题为《咏春拳走向世界发展战略的研究》的报告,谈到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由于规则等各方面的限制,散打和套路要走出去还需要时间,而民间传统咏春拳兼备了体育格斗与实践,非常有优势;武汉体院武术教授、中国武术百杰、武术八段江百龙的《民间武术馆校的发展》,在全面透视了民办武术馆校发展历史、现状、成绩和问题基础上,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武术传承历史脉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进行分析,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北体大副教授武冬以题为《中国武术功夫运动探微》的报告,立足科学求实的立场,从什么是武术功法运动,武术功法的分类,武术功夫的特点,武术功大的作用和意义,功夫误区与思考、武术功夫举要与解密等六个方而,对中国武术功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期辨清其历史渊源,刚发其中科学道理,融历史、技术、实践理论于一体,从而破解武术功法的奥秘;上海体院武术教研究主任、博士、副教授刘树军《论武德》,重点论述了对现代教育进程中武术道德教育的反思、传统武德的功能、传统武德的现代价值、武术国际化发展与武术伦理道德的推广。专家们演讲之后,与会人员随即进行了自由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场面热烈。

本次活动是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佛山鹰谷华育经济实业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武术协会承办。

第15篇

关键词: 教材;著作;出版情况;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G 807.0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3024208文献标志码: A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04号)精神中创新规划教材遴选机制,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规划教材精品战略。首都体育学院认真贯彻上级精神,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开展首都体育学院“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申报工作,并最终上报“十一五”期间(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首都体育学院教师著作182部,认真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教材与著作的出版情况及特点,对于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国家图书馆录入及分类标准,首都体育学院所出版教材与著作分为4大类:教材类、丛书类(2008运动丛书、中国体育博士文丛、棋类丛书、阳光体育运动系列丛书、奥运丛书、少年读物丛书、体育运动新思维新方法丛书、其他丛书)、研究类(研究报告、教学研究)、其他类(通俗读物、生平事迹等)。

1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教材及著作建设成果,共182部。选取著作者、出版单位、版次、印次、印量、合著情况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借助国家图书馆和相关出版单位搜集、整理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所出版教材及著作所需的相关信息。

2.2访谈法

对北京市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及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图书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教材及著作的定义和分类、访谈提纲的信效度等进行了访谈,获取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教材及著作的作者、团队及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走访调研。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对所获得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2.4逻辑推理法

运用归纳、类比、分析等逻辑学推理方法,对体育院校教材出版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3概念的界定及统计尺度

3.1教材

教材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方便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而组织起来的一种自身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载体,重在突出教育价值。

3.2著作

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表现主体心灵世界,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从而生产出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某种独特性的精神产品的文化创造活动,重在学术价值。

3.3教材类、丛书类、研究类分类标准

依照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对该著作“主题”的标引项为统计分类标准。

3.4专著

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系统考察或研究的结果。

3.5合著

在本文中将合著定义为,主编和副主编有来自2个不同院校的,或者前言页中编者来自2个及以上不同院校的著作。

3.6合著者单位

合著者单位依照版权页或者前言页中对作者简介作为统计的标准。

3.7版次及印次

版次及印次依照版权页中标记为统计标准。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现状与分析

4.1.1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构成情况

在所上报的“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中所占比例居于前4位分别为:教材、研究类著作、2008运动丛书、中国体育博士文丛,所占比例分别为41%、20%、11%、8%,以上4类书目占据了上报著作数量的80%。棋类丛书、阳光体育运动系列丛书、奥运丛书、少年读物、体育运动新思维新方法丛书、其他丛书和其他一共占上报数量的20%。教材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41%,但是以研究类书籍和丛书类为代表的非教材类所占比例达到了59%。

4.1.2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出版社分布情况

4.1.2.1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出版社分布情况分析

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教材)由26个出版社完成出版,见表1。其中位居前5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申报著作数量的比例分别为48.35%、11.54%、10.99%、10.99%、3.85%。居于前5位的出版社出版了申报著作的85.71%,其他著作由21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出版了申报著作的14.29%。从个体出版社出版著作情况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居于首位,出版了教材及著作共88部,占出版物总数的48.35%,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首都体育学院在“十一五”期间所出版教材及著作得到体育类一流出版社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4.1.2.2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教材类出版社分布情况分析

在“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中教材类由15个不同的出版社完成出版,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居于前3位,出版教材类数量分别为25部、16部、15部,分别占教材类数量的34.25%、21.92%、20.55%。居于前3位的出版社共出版教材类著作数量为56部,占76.71%,剩余12个出版社出版教材类著作17部,占23.29%,其出版教材类著作数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等12个出版社出版数量的3.3倍。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出版教材类著作数量居于前3位的出版社均为教育类和体育类出版社,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教材及著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度相关,表现出良好的建设态势。

4.1.2.3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丛书类出版社分布情况分析

在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中丛书类由9个不同的出版社完成出版,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居于前5位,出版教材类数量分别为33部、20部、6部、4部、2部,分别占教材类数量的47.8%、29.0%、8.7%、5.8%、2.9%,居于前5位的出版社共出版丛书类著作数量为63部,占94.2%,剩余4个出版社出版教材类著作4部,占5.8%,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等前5位出版丛书类著作数量是科学出版社等4个出版社出版数量的16.2倍。

4.1.4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版次及印次情况

4.1.4.1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版次情况分析

从表5可以得出,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总体上为第1版出版,占申报著作数量的91.76%,第2版及以上的版次占申报著作总数的8.24%,能达到第4版出版的著作寥寥无几(仅有2部,卢纹岱教授的《SPSS统计分析》和姚鸿恩教授的《体育保健学》),仅占申报著作的1.1%。申报著作教材类中:第1版出版的著作数量为60部,占此类的82.19%,第2版及以上版次出版的著作所占此类著作的比例为17.81%;丛书类中,第1版出版的著作数量为68部,占此类的98.55%,再版的著作1部,占此类的1.45%,没有第3版和第4版的著作;研究类中,97.3%的著作为第1版,仅有1部再版;其他类中全部为第1版出版。

4.1.5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出版费用情况

4.1.6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印量情况

5.1.3关于著作所创造社会效益的分析

在出版费的统计分析中得知,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所出版的教材与专著中,有71部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和精品教材立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等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出版费为专项资助,另有57部教材为出版社约稿,2类教材与专著共计128部,占总数的70.32%。由此可知,教师在教材与专著的出版费筹集上并无太大困难。

在版次、印次、印量的统计中,第1版第1次印刷的教材和专著占到了90%之多,并且印量在3 000~9 000册的著作中,教材占主体,印量在10 000册以上的著作中,丛书类占主体。这说明更多得到社会大众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社会效益的著作为丛书类,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及专著的使用对象定位在校本科生。

5.2.4关于著作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89部合著著作,93部独著,且合著著作主要集中在教材类中,比例达到68.5%,而在丛书类中独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合著比例,研究类中合著和独著比例基本相同。合著者单位共计72家,出现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院校主要集中在专业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出现的频次最多,达到14次。教材应海纳百川而忌一家之言,故应鼓励合著。合作单位也应尽量扩大范围,虽然这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会遇到困难,但集众家之长,才能传流于世,应尽量避免同类教材的重复建设。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的著作以教材类为主,占总数的41%。质量有所保证并能得到3大出版社的认可。

2)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的出版费筹措不难;但由于教材使用对象的特定与狭窄,以致出版数量占“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总数的一半,而使用率一般,社会效益相对丛书类较弱。

3)首都体育学院“十一五”期间出版的著作合著比例可进一步加强,合作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以提高著作质量和避免重复建设。

6.2建议

6.2.1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数量和整体质量

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及管理,突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强化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共同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教材建设相关配套文件,为教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增加教材类著作产出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类专著和丛书类的产出。

6.2.2巩固基础并不断寻求广泛合作

教材是高等学校3大产品(人才、教材、科研成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合著不仅能提高教材的权威性和质量,也能提高教材的销量。学院在未来的教材建设格局中应积极巩固和不断寻求新的合作,加强与各大体育院校、综合型大学、科研院所、健身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不断提高教材的知名度,不断刷新版次和印次。与出版社的合作亦是如此。

6.2.3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时效性

教材更新及社会需求变化等因素造成教材时效性下降,从而导致教材的使用量下降,极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的境况;因此,教材定位很关键,侧重实用性,重视“知识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时效性”,努力提高教材及著作的编写质量,将是“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工作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泽球.高校教材滞后过时现象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2(1):124127.

[2]林放.由高校教材学生自购引发的思索[J].出版广角,2006(3):6465.

[3]谭在仁.高等学校教材著作权归属[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2931.

[4]何山,文节.浅谈搞好高校教材科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9):63.

[5]曹巍,童庆炳,王霁,等.高校教材问题谈[J].大学出版,2006(1):1122.

[6]肖颖.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策略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114115.

[7]岳昌庆.对高校教材出版的认识与思考[J].大学出版,2009(1):4952.

[8]池毓云.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推广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9(9):4041.

[9]胡亚芬.高校教材出版的市场行为分析[J].社科纵横,2009,24(9):4749.

[10]周红.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55256.

[11]江涌.高校教材出版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出版,2006(11):3637.

[12]樊晓燕.信息时代美国的高校教材出版[J].大学出版,2008(2):4548.

[13]王子康.高校专业教材出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8(6):1719.

[14]富明,土丽艳,吴奇才.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3(1):34.

[15]姚文兵.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38140.

[16]马卫东,王世伟.教材概念的辨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3840.

[17]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