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高校二级部门 办公室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WANG Guixia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2 department office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ollege secondary branch office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office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1 正确认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的职能
1.1 参谋助手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部门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枢纽,高校二级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繁杂且涉及方方面面。办公室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部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掌握部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要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当好部门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1.2 沟通协调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沟通学校与部门的桥梁,是集人事、行政、文字、信息、后勤等为一体的部门,是部门综合事务的协调沟通及处理部门,管理者必须要在沟通、协调上下功夫,做好工作协调、矛盾协调和内外关系协调,在部门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1.3 督促检查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也是学校和部门决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机构,督查是学校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部门规章制度的重要方法。在督查过程中,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
1.4 服务窗口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一个为部门领导服务和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窗口。要体现超前服务意识,为领导和师生提供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达到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的目的。
2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包括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等,对于一些学院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相对明确。但对于一些教辅部门,由于人员不多,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踢皮球”等现象。
2.2 规章制度不完善,督查力度不大
高校办公室有从整个高校宏观管理出发的管理制度,但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特点不一样,学校规章制度不能一一适用。因此,各二级部门办公室必须完善本部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学校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悬殊很大。同一个制度,在各二级部门的执行效果明显不同,决策执行的随意性造成管理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
2.3 工作技能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作为高校联系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基层管理单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应用写作、行政管理等专业知识,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必须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2.4 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权限不断下移,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情况,但一些办公室管理人员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还固守着原有的管理思维和思想观念。工作中,不能转变思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
2.5 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
目前在很多高校一些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等二级职能部门的办公室管理人员还存在严重的,认为自己是发号施令的权力者,没有为师生的服务义务,服务态度也极差,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3 加强与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职责,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各尽其职。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是什么,达到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改变以往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1)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办文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2)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查。学校和部门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关键在于落实,因此,必须加大督查力度,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督查机制来加强对二级部门监督检查,规范管理。
3.3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1)建立培训制度,建议高校办公室加强对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的培训,比如:定期组织办公室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定期组织windows、word、excel等知识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及时组织学习国家、省出台的新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提高政策性水平。(2)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成为“通才”,努力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管理科学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外语知识等等,建立起层级性的知识储备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办公室管理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日常工作中要敢于打破旧框框,革除陈规陋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胆地推进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如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校内外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公室管理。
3.5 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办公室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办公室管理人员要把服务作为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办公室就是通过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师生员工提供服务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所以,要改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如通过经常听取师生对办公室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一般为优质服务,实现领导满意、部门满意、师生满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综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逐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以“高校公共艺术”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434条,其中1999年到2006年期间,高校公共艺术文献共有44篇。2006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公共艺术教育。2012年数量达到顶峰,共96篇。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来源,笔者搜集核心期刊和cssci共35篇,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研究
硕士生们分别从概念的组成或意义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孙媛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将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一种以艺术形式展现的综合教育[1]。徐亚娟(2010)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特称判断”的名称[2]。丁倩倩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公共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教育是名称的核心词[3]。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大众性、公开性、平等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以提升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普及艺术知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艺术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王长喜、陈磊(2007)从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阐明高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4]。陈晓艳(2010)认为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已有所契合。此外,如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建设艺术团体和引导艺术的多元文化体悟等实践环节也须和通识教育达成共识[5]。韩继华(2011)从探讨加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运用艺术教育载体三方面关于探索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6]。
三、高校行业类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属于公共性的高等教育范畴。对于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须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开展特色教育。贺春华(2003)建议理工科和综合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构建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和管理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并设置学校的艺术系科,可以遴选甄别出艺术特长生,优化师资队伍和编写艺术教育门类的特色专业教材[7]。陆挺等(2010)通过对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和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的分析和比较,依据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即“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8]。李亮等(2012)认为农林院校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自身心理特征、校园环境及先天艺术素养等五方面造成的[9]。
四、公共艺术学科实践的案例研究
学者们通过某一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实践作为研究案例,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崔中梅等(2010)通过对声乐鉴赏课的实践案例的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声乐鉴赏课须加强领导重视程度、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10]。黄武(2012)针对美术欣赏课的实践案例,认为美术欣赏课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同时也对教材的编写和配套,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要求[11]。张梅(2008)对6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课情况、公共音乐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程的偏好及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本,设置一些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科学、合理的音乐类课程,建立教学与评价制度,并将公共音乐课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的改革构想[12]。
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建设内容。刘玲(2007)提出从合理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设置与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13]。张振华(2005)以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为例,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对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和管理,从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三大类,分别是审美鉴赏类、艺术理论类、技能实践类。针对三类课程的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队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14]。呼宇(2010)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针对问题,提出拓宽课程领域,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等对策[15]。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陆沁凝(2013)通过与校公共课程的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计算机的比较,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性、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16]。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编写,要注意处理好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融入体现民族精神和地方风格的教材内容[17]。为了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视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者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自身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教学经费不足等宏观问题,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薄弱、参与度不高等微观问题。朱英萍(2010)认为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不到位、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等问题[18]。葛春先(2013)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经费不足及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19]。杨孜孜等(2011)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公共艺术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学生参与度小、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层次不齐等问题[20]。
硕士生群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造成的。90年代初,国家、社会和高校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但因其自身内涵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部分教师因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艺术功底不深,理论匮乏,影响整体教学团队整体质量。学校领导节约教育成本,没有独立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不利于艺术教育顺利开展。此外,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缺乏用心的去关注和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造成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不配套,使得学生们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教育的美。
七、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多数学者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学者们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余德华等(2008)建议建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第一、二、三课堂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21]。郑继兵等(2005)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建议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增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信息素养[22]。于立军等(2006)以天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为例,针对理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指出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须和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相结合,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开辟建立艺术必选课的试验田和开设艺术实践课[23]。吉钰梅(2012)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调查,提出要深化对艺术教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抓好艺术教育的源头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补课力度和优化高校艺术通识类课程设置等对策建议[24]。
八、建议与对策
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家更清晰的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为正在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上,在分析原因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或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分析,较少运用多学科交叉视角进行探究。(2)研究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自身内涵建设研究居多,公共艺术教育关于“人”和“文化”的层面的研究不够丰富和深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能对文化传承起一定促进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25]”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缺乏关注和了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须提高大学生文化内涵和素养,使其参与艺术教育,关注艺术背后的时代思想。因此,如何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成长规律与时代思想和文化内涵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的有效教育,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者运用SPSS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缺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此外,在样本的选取上,基本是对某省几个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跨省采取样本的较少,若能拓宽样本的范围,数据则更具有代表性,分析问题会更全面、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孙媛,我国理工科太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丁倩倩,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42-845.
[5]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70-71.
[6]韩继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中作用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7-109.
[7]贺春华,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3(2):106-110.
[8]陆挺,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2010(3):44-47.
[9]李亮,张琪,郑颖,农林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6):94-95,8.
[10]崔中梅,陈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3):154-155.
[11]黄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2(8):430-432.
[12]张梅,新疆六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8(6):525-528.
[13]刘玲,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建设研讨[J],艺术百家,2007(2):194-195.
[14]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4-25.
[15]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6]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音乐创作,2013(7):188-189.
[17]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04-105.
[18]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19]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20]杨孜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03-205.[21]余德华,王淑莲,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效机制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1-63.
[22]郑继兵,杨增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3-34.
[23]于立军,梁春早,任宝平,史庆伟,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课题的界定:
农村”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学困生:指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英语学困生:指智能正常。达不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
课题研究的内容:
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学困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研究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前提;制定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家校联合。寻求适合英语学困生愉快学习英语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以完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教学转化工作。
前阶段研究情况:
研究前期我开展了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并申报个人课题后。为了解我校六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查找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于年月对我校上次五年级英语期末测试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测试结果中选出8名分数为60分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问卷采用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根据了解到情况,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开展文献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及相关的一些教育理论,并上网查阅、学习了一些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通过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个别访谈。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资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困措施。建立学困生每一单元测试成绩记载与对比分析,做好相应的辅导纪录。加强家校联通卡的运用,有75%学生觉得家长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是不关心。为此,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进步的教育研究方案。通过学生个案研究,反映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进行分析、反思。
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课堂上紧盯学困生。抓好组织教学。对学困生实行倾斜关注。教学内容上适当照顾学困生,组织必要的复习,对学困生的优秀表现或进步当堂表扬、鼓励。
2.训练要落实。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
3.进行个案辅导。进行相应的个别辅导。
4.调动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多肯定。使其找回自信。
6.创设和谐氛围。
7.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后期的研究思路:
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是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进一步围绕英语学困生,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及时记载、对比分析,后期要重点收集一些数据资料。进行反思;撰写科研小结,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以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汇报。
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及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之间教育合力的作用。学困生尤其是多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自我支配时间的缺失。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的学困生不仅是成绩问题、心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