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比较研究
一、美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组成由18位专家参与的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就当时的教学质量问题展开调查,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美国一直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是导致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根源,从而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报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改革重要性,提出许多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建议,不仅要求重新设定师资培训标准,修订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而且对政府、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措施之一。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师范教育,认为教师教育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使人们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美国教师在职进修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一,美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其一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分课程、校外服务以及远程教育三种形式。校内学分课程是各高等院校以本校为继续教育教学基地,向学习者授予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学分课程或不授予学位的学分课程。校外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政府及地方团体合作成立一种“教师中心”的机构,参与社会服务。远程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校专业课程推广到社会中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交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实现课程目标与人际沟通等多种目的。其二是学区教育模式。主要由学区负责设计、管理和监督,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财政拨款,围绕学区的发展目标和教学需要进行。其三是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经常开展课题研究,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专业内的沟通和对话。上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以及获得学位目标,同时除了从继续教育中获得教育知识与实践技能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由原来的争取合格,转向争取优秀,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也由原来以大专院校为主,逐步趋向多元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相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从教师学术水平、教学素质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
二、英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英国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第二,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1972年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白皮书中指出:“即使是受过最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上仍没有一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能作出充分的贡献……每一位教师在任职初期,需要而且应该匀出部分时间参加系统的熟悉专业、有指导的教学体验和进修方案。”当时称这一过程为新教师“人门”(induction)式“试用期”。1999年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使新教师向职业教师的过渡做了很好的衔接。凡是1999年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且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完成三个学期的人职培训。英国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确立,使人职培训处于与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职培训引入师资培养过程中,使教师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和规范,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由于教师体制的封闭性而导致教师教育质量不高,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的缺陷。实践证明,新教师接受必要的入职培训,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适应期,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第三,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和发展计划,使教师在职进修已成为英国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朝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要求大力发展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认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最迅速和最有力办法。1983年发表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对教师的在职进修再次予以肯定,并认为所有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参加在职进修活动,使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和晋职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清晰的联系。1985年发表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更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培训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课程的需要。20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指出:制定这一战略旨在给教师提供更多相关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英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英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德国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完善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法律法规,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件》等职业教育师资法律法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不但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支持,而且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成为高质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第二,规范的高职教育师资的人职培训。在德国,无论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课指导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课考试。对于实践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而且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便能总结已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大学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学里所学的各种专业教学理论模式和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学人员,独立任教后就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训中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联系,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系统的高职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根据德国联邦政府和各联邦州的法律法规,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权力,高职教育师资必须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值得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高职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将教师进修提高与任职资格、职务及工资待遇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职资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任职期间,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既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国际比较随着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建立了第一批职业大学,9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真正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同时国际上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及培养培训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他们深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一)“双师”素质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教师资格的培养和认定,有严格的过程控制。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工作经历。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是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教师是其核心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
(二)“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
所谓一体化,其核心就在于将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培养、培训与提高,使职教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续的、一致的教育。
首先是职前培训。在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习4~5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阶段,又称教育准备阶段。主要在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其次,是职业教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在德国,教师可以享受持续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也称作第三阶段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
德国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建立严格的进修制度,并将进修与物质利益挂钩,进修后可提高工资待遇,可改变教师职务等。
二、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英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模式,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英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负责招生,编写教学义件、教材和习题、授课、与学生谈话、批改作业、考试等工作。职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情况,了解学生状况、 建立学生卡、与学生个别谈话,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职业指导教师一般在高年级担任一门课程,以便与学生保持经常的接触,主要精力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英国积极推进教师培养社会化,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所需要的经验;到企业或商业部门一线岗位工作,获得该行业最新的技术与管理技能。三方参与培养的职教教师更能胜任职校教学工作,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模式。
同时,英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考核程序,分阶段对不同职教专业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不同内容的职教教育教学培训.这也是英国职教师资培养方式的特点。
三、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美国十分注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而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和选聘程序。
除了要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条件外,特别强调要具有实践经验。国家规定,要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独立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根据美国法律,任何一所高校聘请教员都要在全国广告公开招聘,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聘请委员会,委员会从数十以至数百名申请者中经过初选评出候选者,然后经过电话会谈、核实经历,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深入调查,最后选出正式候选人到校面试。他们来校不仅要接受聘请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面试,提问考查,为师生作学术报告,还要与师生广泛接触,与系主任、校长面谈,参观学校设施等。面试结束,委员会根据标准与需要投票表决后正式聘用。
(二)进行教研能力评估。
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教学评定的依据是教师本年授课门数、学生数量、课后学生评语等。科研鉴定则依据其在州、地区、全国或国际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发表的论文论著、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及其他学术研究活动进行综合评估。服务评定一是考察其在校内参加各级委员会的情况,一是考察其在校外团体中或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如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开发等。
(三)实行教师任期制。
美国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一般包括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是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教师工作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拥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般在校任教5~6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未获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
(四)专兼结合。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人才,注重学生实际知识和技能培养,重视理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所以,美国高职院校都普遍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一般说,他们讲授的课程实用性、针对性强,并且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也增强了院校办学的针对性。
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具有百年发展史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 不仅构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而且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力军。澳大利亚 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它具有一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 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的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
由于澳大利亚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因此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 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二)规范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
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技能和信息。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条件。
(三)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TAFE学院认为,决定教育培训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全职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
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一要求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应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技术师范学院或系,规定学制标准,专门培养高职教育所需师资。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承担一部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
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化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在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在进行继续教育时,首先应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应深入企业和学校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教师实际需求的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适应性高、前瞻性佳的课程设置计划。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开展校本培训,可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0,(4).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教育,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学知识中包含相当的高深科学理论,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较早,他们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国外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
1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
1.1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突出实践经验能力
美国要求高职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德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且至少有5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丹麦对高职的师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澳大利亚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外,还需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日本对高职教师的资格作出的规定是,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在学校、研究所、医院、工厂从事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或与研究、技术有关的业务。可见,各国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有不同的标准,但是,综观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的规定和要求,其共同点是对高职教师的学历作出较高要求外,均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资历作了具体的规定。比较而言,美国对高职教师的实际技术工作年限要求较短,仅需要1年,但强调最新经验,反映了美国对创新的追求;德国在学历学位方面要求较高,需具有博士学位,体现了德国对技术的高度严谨;日本对从事教师工作和实际职业技术工作做了要求,体现了日本人的务实态度。另外,德国、丹麦、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均规定高职教师必须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可见高职教师至少具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1.2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既注重职业技能又强调教育理论培训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德国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德国对教师的培养可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前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校师范生在毕业前参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性考试,获得学位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之上,经过18个月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后,顺利通过考试才能被聘为职业教育教师。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合格的职教师资。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其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核心、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大学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英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关注。《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于2002年6月颁布后,英国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三段融合”,二是“三方参与”。“三段融合”即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职前教育,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入职辅导则是帮助教师快速进入专业角色的捷径; 通过职后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高职教师培养社会化。
1.3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管理管理模式强调“兼职”和“任期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师资管理模式的束缚,除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在实践上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等职业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其共同点是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对教师实行任期制。日本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 1.7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拥有教师1500多人,其中约2/3是专职教师,1/3是来自工商界的兼职教师。美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在增加,专职教师人数则在减少。据美国联邦教育部 2012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其中31%为专职教师,69%为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是发达国家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共同特点。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原来日本的教师终身雇佣制度逐渐产生了“制度疲劳”,任期制作为一种教师人事制度逐步开始受到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大学改革加速了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形成,日本高职院校则普遍实行教师任期制。美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任期以短期合同制为主。它是指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和教师工作的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
1.4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具有较好实效性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都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甚至高于国家公务员、大学教授。因此,发达国家的职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日本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晋升与工资待遇的提高直接挂钩,国家对职业教师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其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程的同级教师高10%,比公职人员高16%,而且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
2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应突出实践操作性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保障,这对我国具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我国应先由国家制定出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在各个省设立相关负责机构定期对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考核与认证。同时可在以下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首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不同来源,制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类型的资格认证制度,从而在根源上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应体现出“双师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涉及内容包括学历要求、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年限、企业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制定出严格的高职教师准入标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及时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从技能结构的角度来看是指要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术和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并能够不断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对推动教育人事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采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是一种准入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经过认定程序、具有资格的条件者发放资格证,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
2.2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健全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培养,具有职前培养专业化、职后培训制度化的特点。我国担负职教教师培养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其应用性,注重专业设置的时代性与前沿性,使其培养的职教教师能够更加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在美国,职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大多数属于个人行为,但学校仍然设立了教师进修和生活保障机制,确保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教师自愿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大力整合和发挥大学、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三大资源,联合加强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3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学术性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差别。这就决定对其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使其能够全面、动态地评价“双师型”教师。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价想比较起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评定系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定系统非常细化,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教师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通过考核制度提升竞争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同时对未经过考核的教师进行重新培训与教育,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我国相关部门应单独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留住人才,职业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措施来激励教师队伍。
2.4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美国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有很大部分,他们聘用、培养和留用的兼职教师首先都是以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其次非常注重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技巧的培养。由于我国高职师资的缺乏,职业院校采取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进行教学,但他们缺少一些理论方面的教学知识,因此,作为学校要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要对兼职教师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激励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自身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对职业教学充满热情。另外鼓励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业务素质。
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严格明确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规定高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完善系统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夯实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操作性,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职教论坛,2006(2):58-60.
[2] 魏敏.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职教通讯,2004(09):62-64.
[3] 蔡泽寰.借鉴英国职教经验[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4-47.
[4] 白智童.英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对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