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一语文导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s food is to the body, so is learning to the mind. Our bodies grow and muscles develop with the intake of adequate nutritious food. Likewise, we should keep learning day by day to maintain our keen mental power and expand our intellectual capacity. Constant learning supplies us with inexhaustible fuel for driving us to sharpen our power of reasoning, analysis, and judgment. Learning incessantly is the surest 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reliable warrant of success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Once learning stops, vegetation sets in. It is a common fallacy to regard school as the only workshop for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contrary, learning should be a never ending process,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With the world changing so fast, to cease learning for just a few days will make a person lag behind. What’ s worse, the animal instinct dormant deep in our sub-conscious will come to life, weakening our will to pursue our noble ideas, undermining our determination to sweep away obstacles to our success and strangling our desire for the refinement of our character. Lack of lear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stagnation of the mind, or even worse, its fossilization. Therefore, to stay mentally young, we have to take learning as a lifelong career.
食物之于身体,所以学习思想。我们的身体得以生长而肌肉得以发达的摄入足够的营养的食物。同样地,我们应该日复一日不断地学习以保持我们敏锐的心智能力,并扩充我们的智力容量。不断的学习提供我们用不尽的燃料,来驱使我们磨利我们的推理、分析和判断。持续的学习是最可靠的方法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也是在变动的时代中成功的可靠保证。
一旦学习停止,植被。这是一个常见的谬误作为学校知识的唯一场所。相反地,学习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摇篮到坟墓。与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停止学习几天就将使人落后。什么更糟的是,蛰伏在我们潜意识深处的动物本能就会复活,削弱我们追求我们高贵的想法,破坏我们决心扫除障碍我们的成功和扼杀我们渴望的细化我们的品格。缺少学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心灵的停滞,甚至更糟的是,它的僵化。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年轻,我们必须将学习作为终身职业。
关键词:以问导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65-02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意思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人们常把好的问题比喻为劈开思维荆棘的利剑、打开智慧山门的斧头、进入知识仓库的钥匙。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巧妙设疑、以问导学,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所谓以问导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方法,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运用以问导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以问导学要抓好几个教学环节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把课文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逐渐生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注重在几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以问导学的教学方法。
1.1 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新课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先提问学生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广州可叫羊城、花城,南昌可叫英雄城,南京叫石头城,重庆叫山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学生会争相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走进课文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躲"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切入:"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又是怎样一个人,有过哪些称呼变化,是什么主宰着这些变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着眼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了可以利用课题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学生热烈的讨论问题,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吧――《愚公移山》。
1.2 课中提问,启发思维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教师零敲碎打地问,学生简单机械的答……整个讲授过程是沉闷而无效的。其实老师不妨结合文本,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1 抓住主要内容提问。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进一步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来设计问题。如在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想拍一部讲述杨修一生的影片,你会选择哪几个镜头?请你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任务情景,他们的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自然就有兴趣去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去归纳概括。
1.2.2 抓理解的关键处提问。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他在教《愚公移山》一文,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提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是他的爸爸让他去的吗?"学生笑了,继而不约而同的说出答案。这样的巧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积极性。
1.2.3 从细节描写处提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抓手"设计问题。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的情形,可从"他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而就孔乙己的"手"让学生思考:小说中孔乙己的手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将会发现,孔乙己的手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孔乙己这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最后表现其长处的机会竟是丁举人面前写服辩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竟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的手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1.2.4 借助写作背景资料提问。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作者的写作时期、写作目的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在教《石壕吏》这首诗时,学生理解赏析得很顺利,围绕"怒"和"苦"二字,强烈感受到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凄惨可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呢?"此问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讨论,各抒己见,但所说的答案似乎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一学生说:"老师在给我们介绍写作背景时说过,杜甫当时的身份是任华州司功参军,是朝廷命官,所以不用服兵役。"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由此,学生也意识到了背景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1.3 小结归纳中提问,巩固升华。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提纲攀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教学,小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提问,更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提供导向。在教授《智取生辰纲》一文小结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他们的"智"主要体现在哪里?②有人说杨志确实无"智",你同意吗?这两个问题涉及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引导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并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在小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鲁庄公是个明君还是昏君?学生通过分析揣摩,辩论比较,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对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塑造这么人物是为了衬托曹刿"远谋"的性格品质,显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由衷的佩服他,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的方法。
可见,以问导学,是重要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
2.以问导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渗透以问导学的教学方法时,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老师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吃透教材是前提。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得当,才能吸引学生。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这是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的前提。所谓吃透教材,就是教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也就是学生为什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能有较多收获的原因。
2.2 讲究技巧是关键。老师设计的问题时要讲究技巧,才能设计出合理又有实效性的问题,例如:
(1)要有目的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2)要有启发性。强调教师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3)要有趣味性。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疑虑,使学生产生投入欲望。
(4)要有层次性、系统性。教师要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的设计问题,先提问认知理解性问题,分析综合性问题次之,创造评价性问题在后。也可以简单地说先了解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在探究为什么的问题,最后分析怎样做的问题。
(5)要面向全体。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同学发言,以点代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3 平等对话重评价。在一问一答的课堂交流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所谓'对话',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在一个气氛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里,即使问题比较难,学生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是会积极主动的去求索,,在心理上他们会产生一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会用思考的方式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把握好评价尺度,对正确和具有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表扬和肯定,使评价用得恰到好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一般性的回答可以点个头,举个大拇指等。
2.4 提问语言要规范。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要注意简洁、正确、完整、周密。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以问导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以问导学,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语文月刊》2010年第9期、2011第7期
[2] 《中学语文教学》2010第9、12期、
关键词:问题链 语文课堂效益 提问方式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①
“问题链导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并运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列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常用的“问题链导学”的提问方式,以供同仁商讨。
一、集中式提问
集中式提问是指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如:《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初读,根据课文的重点提出问题:“文章第三节写‘地坛为我准备好了一切’,在作者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时候,地坛究竟为作者准备好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读课文,通过分析才能回答。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学习重点。
二、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能减少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师的依赖,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习了鲁迅的作品《祝福》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真正凶手是谁呢?”这种“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即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问此而意彼,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
如:学习《品质》这篇课文时,主题的揭示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三问: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鞋匠格斯拉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鞋匠格斯拉的悲剧是格斯拉自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①过于平实、直露,没有太多的吸引力。②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③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标签”。
四、阶梯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是从提问的深度上考虑的,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注重问题之间的坡度和深度,所提的问题不能是重复无效的,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形成的“问题链”是呈“阶梯式”的。“阶梯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是由表及里的,养成从机械记忆到深层思考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②
如:在学习《项脊轩志》一课时,教师围绕着“让学生学会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赏析”这一目标,可以设计三个“阶梯式”的问题:1.“文章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哪几个人物?”2.“流露出怎样的感情?”3.“选材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选材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的提问,使学生从情感上的感受和渲染,到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得出文章所具有的“事细情真”的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链”,以问题为主线,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学习主动性。但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还不够,还应投石激浪,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③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理巧妙地运用“问题链导学”,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必定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教育科学研究.2010.5.
郑瑜华
(杭州市延安中学 郑瑜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就是觉得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还是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运 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正确把握解题要领,随意性很大,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教师不得不把那些知识再分析 讲解,做许多反反复复的工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 、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 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 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 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 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 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 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 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 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 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 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 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 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 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 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 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 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 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 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 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 ,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 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 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 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 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 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 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 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 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 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 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 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 ,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 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 ‘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 ”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 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 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 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 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 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 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 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 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 “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 的能力。
一、主旨明确,导入语言新颖、生动。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窥视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眼”可以使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妙所在,捕捉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特别适用于那些标题新颖而集中揭示主题的文章。新颖、生动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导入得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诗词导入法。是一种借古诗词名句的导入方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用古诗词名句直接入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说起母爱,同学们也许会记起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诗人艾青对养母“大堰河”是如何怀念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2、故事导入法。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提问语言适当、有效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若以悬念疑问学生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上课的好坏,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教《阿Q正传》时,课一开始就可以设置两个悬念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阿Q令人笑中带泪。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阿Q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阐释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解答。二是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写的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写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阿Q正传》描绘了阿Q的悲剧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学生急于想找到正确的解答,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笔者认为所提问题要难易要适度。太浅白,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太艰深,学生答不了,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三、导入结束语简洁、有力 。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激情赞颂,加深印象。“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所写的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让学生铭记难忘。德国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鞭策激励学生。
四、巧借多媒体,激趣提效。
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就业;学生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我们职高更应注重学生素质。因为职高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如果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那么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
一、认清目标,明确区别,选对路子,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职高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虽然都是语文课,但是职业高中的语文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普通高中是为大中专院校培养生源,而职业高中则是直接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培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培养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技术素质的一线工人。所以,虽然同样是语文教改,同样都是提倡能力本位的语文教学,但是其实质还是有区别的。
职业高中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职业高中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职业高中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
二、运用信息媒体,优化职高语文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职高语文教学手段得到明显改进,小黑板、教学挂图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演示手段生动形象、蕴含教学信息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职高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一定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少,甚至没有,让现代信息技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要适应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技能,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激趣。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导入,在内容上注重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材作为导入的引子,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出来,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手段作为补充教学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信息量显然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细心搜集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增强教学成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实地感知,以及教学过程枯燥,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再现实地场景,运用影音播放模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深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营造浓厚氛围的有效手段。如在一些蕴含情感较为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轻音乐烘托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三、实施分层要求,满足学生发展差异需求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体育舞蹈虽来源于各国民间舞蹈,由社交舞转换而来,但是其完美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既是一门普及性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对于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体育舞蹈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我国教育部于1997年将体育舞蹈这一科目正式列为全国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1]。虽然体育舞蹈已在各大高校都有所开展,但是受师资力量、设备条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体育舞蹈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运动,它结合了体育、音乐、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一项具有高竞技欣赏价值的健身运动。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娱乐性和表演观赏性。体育舞蹈既能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内容形式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舞蹈舞种十分丰富,主要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而每类又包含五个舞种,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这就构成了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具有综合艺术性、行为举止规范性、默契配合性的基本特征。综合艺术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综合了体育、舞蹈和音乐的特点,而行为举止规范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具有一定技巧性并且受英国社会素有讲究严谨行为规范的传统影响。默契配合性则是要求舞者双方在动作上、音乐上乃至心灵上都互相配合;从体育舞蹈的功效性来看,体育舞蹈则具有娱乐性、休闲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体育舞蹈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强身健体。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体育舞蹈具有十个舞种,而且每个舞种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体育舞蹈的专业性就要求高校的体育舞蹈老师具有专业的体育舞蹈知识,这不仅要求自身对体育舞蹈的动作等各方面了如指掌,而且要求体育舞蹈老师能有准确的示范技巧和传授技巧。总之,体育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起步较晚,许多体育舞蹈老师也是由其他专项转变过来的,其体育舞蹈教学基础本身存在缺陷,加之长期得不到再培训,其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对落后。同时,许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课程不太重视,也使得体育舞蹈教师匮乏。总体来说,高校体育舞蹈老师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2、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认知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不够。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体育舞蹈就是交谊舞或是拉丁舞等等。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学习体育舞蹈的态度与兴趣,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另外,有的学生还受“男女授受不亲”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男女配合时,表现出十分腼腆的情绪,配合不到位,影响双方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不合理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就是体育舞蹈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总称[2]。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仅仅局限于技术教学而缺乏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同时,许多高校只是把体育舞蹈课程设为选修课,其课时也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对策
1、建设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校应重视培养体育舞蹈教师队伍。质量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可与相应的舞蹈协会合作,举办高校体育舞蹈培训班,定期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普通高校间可组织体育舞蹈友谊比赛,从而加强高校间体育舞蹈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体育舞蹈知识的更新。最后,普通高校内部也可组织体育舞蹈比赛,设置相应奖项,调动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而数量上的问题高校应多引进体育舞蹈教师并合理分配体育舞蹈教师。
2、优化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根据目前高校忽视体育舞蹈基础理论的教学的现状,学校应在有限的课时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的知识。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应注重基础教学,在教授学生体育舞蹈的内容里以形体、芭蕾、舞蹈为主,培养学生的气质、乐感和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体育舞蹈老师则可变换教学内容,提升难度。
3、建立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普通高校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评价内容上不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形式上也应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结语
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对体育舞蹈课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作用,加速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作者:沈诚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首先看字音题,如果说这道题有时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话,常见的是根据并列短语的特点,相同位置互相参看,如2008年江苏卷的“朝令夕改”“装模作样”,2009年江苏卷的“厚古薄今”“否极泰来”,这几个词,由“夕”“样”“厚”“泰”的读音,可以推断出“朝”“模”“薄”“否”的读音。
在解答“辨析病句”题时,语法分析是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和方法。高考病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从表述上看字数较多,句子较长,有时结构也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分块分步地去比较,分析,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从高考考查的六种类型来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等,用语法知识都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2008年江苏卷,B选项: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地作用。看到其中的动词“培养”,我们肯定要瞻前顾后,看前面的主语,看后面的宾语,就会发现谓语动词“培养”后面缺少宾语,可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生活习惯(或生活观念)。
再看语言运用题。有一道模拟试题,题干要求表述为:总理曾把湖南抗灾救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6个字,阅读所给材料并概括出这6个字。分析学生的答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层次,三个方面也找得非常准确,但答题时,却常常表述为:铁路、电网、生活。如果稍有一点语法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个答案的表述有明显的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所用的三个词都是名词,而题干要求中“任务”这个词则暗示答案所填写的应当是动词。2010年江苏高考语言运用题,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学生只要注意到“过程”,答案的表述方向应该不会有问题。
在古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这两个板块,学生们对题干的语法审读缺少起码的语法常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古诗歌鉴赏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该诗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学生只是把画面的内容做一番具体分析,对“特点”常常是视而不见,其实,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具体分析之后再找两个形容词加以界定就可,而我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表述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少学生的答案表述都是动词性的短语,其实只要抓住“烙印”这个名词,答案的组织应该不难。
文言文板块在高考中拿高分应该较为容易,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语法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不会用语法去准确地分析句子,从而导致了失分。此板块,涉及语法知识的主要有两处:文言实词的解释、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在解题时,我们要明确关键词的词性、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以及句子表达所用的句式。2008年江苏卷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通过补出主语可以知道,“召见”要翻译出被动意味,后面的“亲信”肯定是动词,“见”肯定是表被动,所以此句可以翻译成: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作文审题,语法知识的运用也同样不可缺失。“我的老师”“我和老师”两道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具体行文对人物所费的笔墨则不尽相同。再例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很多考生忽视了“诗意的生活”与“诗意地生活”的区别,结果是文章的重心产生了偏移。“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此作文应该重在描述或赞美充满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此作文应该重在揭示怎样将生活过得有意义。近几年,命题作文尤其是短语类命题作文较为流行,而审题时对语法分析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动”,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关系上。现在高考作文的分值是70分,如果审题时,因为语法知识的缺漏而导致作文审题上的失误,可能这样的损失也太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知识的运用在语文高考中确实重要。笔者认为,要使考生在高考时真正熟练掌握语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切实重视。新教材的编排重视了人文性,试卷中也不直接设题,但这不等于说,语法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抛开了,上面的分析足以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要切实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和学。
二、 抓住重点。因为语法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不直接设题,所以,老师讲解重点,学生掌握关键,目的也就达到了。重点无非就是词性、短语的结构类型、单句的基本构成、单复句的区分等。只要这些重点内容讲解到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基本能抓住要领。
三、 讲解得法。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枯燥乏味,多联系实际,多运用技巧,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比如讲词性,可以用“很”“不”去验证,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去检查,讲单句的构成,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四、 适时点击。以高三的复习为例,因为语法知识出现并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遇到此类题时,要适时的加以点击,尤其是病句考点和文言文句子翻译这两个考点,我们的点击应该更加明晰、具体,复习时最好有一个计划安排。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借助导学案的预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且导学案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必须有一定的主动性才能去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二、导学案的设计要重视探究问题的设计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化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当然,问题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以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再者,“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的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重视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和优化。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三、导学案的设计应符合语文学科基本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学导教;高效课堂;思想;教学方法;评价
构建以学导教的语文课堂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且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思想,为以学导教思想的贯彻打好基础
长久以来,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并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换句话说,学生每天被动地学习,根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确保以学导教的教育思想能够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当中,转变教学思想是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且,教师的教学思想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二、多样教学,确保以学导教思想能够有效落实
所谓多样化教学是相对于以往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以学导教思想能够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由于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比如,(1)从文章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文本中都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都有什么作用?(3)文本中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把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以学导教的教学理念。
又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采取的是“小老师”模式,而且,该模式也是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做“小老师”,首先,在课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或者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之后,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对学生健全地发展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无定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评价,为以学导教思想的实施创造环境
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是要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还要确保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是否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导教,这样才能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首先,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小组互评;其次,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借助恰当的评价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论是互评还是自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学习的方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自主学习,才能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学导教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在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成伟.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语义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由于词汇蕴含着不同文化内涵,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不知道怎样准确发音与拼写,而是难以得体而准确地运用词汇,无法准确了解特定语境下词语的真正含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注重文化导入,让学生在比较与学习中感悟中西文化差异,学会结合上下文等猜测生词词义,理解特定语境中词汇的准确含义,从而提高学生语义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把握文化导入因素,了解文化差异
语言承载着文化,而文化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影响语义。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导入文化知识,而不是脱离文化纯粹分析词汇知识中的语音、句法、语法特点。一般而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如文化艺术、宗教、政治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禁忌语、致谢语、问候语等)。如“rain cats 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若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学生会疑惑不解,下雨就下雨,天上怎么可能掉下猫与狗呢?猫与狗又怎么和下雨扯上关系了呢?再如汉语“爱人”一词,有些学生因欠缺交际文化知识,而误用英语“lover”一词。实际上, “lover”意为“情人”,两者意义相差甚远。可见,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是十分必要的,其具体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词汇系统与构成,包括称谓语、招呼语、忌讳语。如与汉语相比,英语亲属称谓词更少,仅仅一个“aunt”则包含了“舅妈,姑妈,姨母,阿姨”等几种关系。在汉语中,“农民”泛指“农业劳动者”,而在英语中则因其不同的文化教育、经济状况,有“peasant”与“farmer”之分。再如有关 “死”的委婉语。在汉语中,古代说“殁、终”,现在通常说“走了、去世了、过世了”等。而英语则为“breathe one’s last”、“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be at rest”等。
其次,词义冲突与误会。第一、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词语层面意义有所不同。如由于情感观念差异,导致语义褒贬不同。以“狗”这一词汇为例,中英使用语境存在明显的差异,语义理解不尽相同。譬如在汉语词汇中,狗一般是贬义形象,与之相关的习语以贬义居多,如“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但在西方语言中,狗象征着聪明、忠诚等,不含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位高权重之人)等。第二、由于心理联想差异,词汇的象征意义有所相同。如“red,yellow”等色彩词汇在中西方词汇理解上有所差异。同时,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独具特点的俚语、典故等。另外,在选用英语词语时,会因语言表达环境与表达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见,要想真正理解语义,则需要将词语融入到社会文化背景中。
二、优选文化导入方法,加深语义理解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克服语义理解障碍,教师还需要讲究文化导入方法。
第一、比较导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因为交际文化因素较为隐蔽,因此本族人常常“习而不察”,所以,只有对比各种语言文化,才能够把握不同的特点,发掘文化差异。所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比较导入法,将文化知识穿插到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中西方词汇,归纳中西文化差异。
以动物词汇为例,比较中学习文化知识。如英汉语言中可运用不同的动物词语来同样的比喻意义。其中,“牛”和“马”,“狮和虎”则是两组典型例证。在中国,虎是“林中之王”,而在西方国家,这一桂冠则颁给狮子。比如a lion in the way ,意为“拦路虎”;throw feed to the lions,表示“送入虎口”。虽然运用的动物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样。另外,在英汉语言中可运用同一动物词语来表述类似的文化概念。以“rat”为例,汉语词汇中词语,含有贬义,如 “鼠目寸光”等。在英语俚语中,rat指人时喻意和汉语虽有出入,却也包含贬义。如He rats me out.他把我给卖了;I can smell a rat.我觉得事有蹊跷。这样,通过比较学习,可让同学们深刻明白中西方文化差异,准确理解语义,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第二、直接导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直接导入法是文化导入的常用方式。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易于产生误解或有理解难度的英语词语,教师可适当分析词语文化背景,如通过图片呈现,或分析语素义,或叙述故事,让学生了解词源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语义理解。
比如英语词语“spaghetti junction”(多层式立交桥、复式公路枢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义,教师可简单穿插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分析词源: “Spaghetti”表示“意大利式细面条”。该词汇最初来自意大利语中的“spago”,意为“一条线”,而当很多条线相互交织时略显杂乱,所以“spaghetti junction”引申成多层式立交桥或复式公路枢纽。
建立和完善新型医护人才的培养模式
患者在疾病治疗时,需要更多的来至于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对医护人员沟通交流技巧、服务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事件也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等。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创新性,提倡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多方法全面性地解决问题。通识教育有利于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新型医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通识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模式理解不深,教学应用简单化、形式化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类专门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就业为最终目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与就业有关系的专业技能上,老师也只讲授与就业有关系的课程,使专业课内容显得浅显单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通识课程在人才全面培养中的作用,而院校也多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通识课程,使得很多学生有选择地去上通识教育课程。
2课程设置体系有待完善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通识课程的开设类型多分为两种: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公共选修课是面向有该方面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学生。这两类课程的设置比例缺乏合理性,必修课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失去了通识教育开展的意义;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比较随意,缺乏全面性的考量及统筹安排,且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较为凌乱,课程类别、数量较少,缺乏综合性较强、跨学科的课程。
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对策
1全面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课程及时间中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要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发动专业课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工作,强化专业课老师对通识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医学知识的同时,把医学当作一种文化精神,把医学专业学生的洞察力、探索精神等个人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深入人才市场,了解新形势下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及标准,并将这一新的用人要求及标准及时转达给学生,让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在学生中减少只凭个人爱好进行专业选修课选读的情况。另外,学校要针对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设置,调整专业必修课的开课比例,重视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社会公益活动、各类竞赛等隐性课程的开设。
3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通识课程相关任职教师的选拔及培训,努力改善通识课程任职教师的学科及知识结构,选拔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通识教育具有较高热情和潜能的教师等,参加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培训;开设并完善通识教育科研室,对通识课程的选课、选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等进行慎重的审核,完善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流程,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通识教育的配套管理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引导学生 高效率学习 途径
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是每位教师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寻找到了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会轻松教学,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减轻学习负担。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率学习的肥沃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教师“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养成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的。
1.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养成预习习惯。预习是必须讲究方法的,方法得当,效率就高。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对于经过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还可以作为课上听讲的重点。做:适当地做一些课后习题或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提高预习质量,培养自学能力。这些是要求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让老师布置。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进行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情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引导学生把握课堂,做课堂的主人。首先要引导的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还要带着预习时的疑难,有意识地去听,以便解决预习时的疑难。只听老师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回答,既可以判断自己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又可以学习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这样学生的听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是引导“思”,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同学们答题正确与否,不要等现成的答案。如果每节课学生都不动脑筋思考问题,时间久了就变懒惰了,不想动脑筋,更谈不上活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第三是引导“说”,要求学生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训练几次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讨科学的作业方法。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其次,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类比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再次,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题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4.加强复习策略的指导。(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巩固深化知识。(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3)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4)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5)复习要掌握好时机,安排要合理,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我还从我女儿的学习中获得,让学生准备错题本也是一个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人不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个错误,常常一犯再犯。为了降低错误的重复率,复习的时候先看错题集,把错题集的题再做一遍,这样,用时少而复习效率高。
二、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教师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强化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感悟、喜怒哀乐充分表现出来,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引导;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07
知识亦称为“学问”,“学”与“问”连用,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学”与“问”不可分割。桐城派著名作家刘开《问说》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由此可见问之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也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质疑教材内容,主动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探究性学习,摒弃“一切为考分”的纯功利教学思想和模式,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
一、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才能发挥出师生的潜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微笑和赞誉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师生平等、生生友爱,这对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上课总是板着脸孔,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会大大挫伤学生质疑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加上学生之间存在嘲讽之风,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填鸭式”教学就因此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自由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才能踊跃质疑,从而酿造和谐融洽的合作探究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剧中人,一起揣摩体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得以萌发,就不会拘泥教师对课文的独解,对角色的探讨理解肯定有质的飞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完成课堂教学,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求同”意识,教师的观点压倒一切,考试答案也是“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局面几乎难于见到,学生极易变成绵羊,这对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相当有害。新课改的到来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要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约束学生思维的条条框框,鼓励、指导、培养学生质疑发问,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教师不应“顾全面子”而避而不答,而且对于这种“钻牛角尖”的学生要当众鼓励,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一些路标,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会因此失去自尊,而只会更加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三、循循善诱,多渠道引导
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范围及方法,使学生提问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可“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角度、多种渠道提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以问促问的目的。提问恰当,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教师的“一问”引出学生的“多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在《项链》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作为好朋友,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将赝品项链借给玛蒂尔德?”这一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可以提出“玛蒂尔德为什么不怀疑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如何评价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又是怎样的人?”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贴近生活,可以很好地创设宽松而热烈的讨论氛围,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此外,教师还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故意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甚至错误的意见,或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课文,养成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灵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架起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沟通学校与社会,以开拓学生的质疑空间。
出人意料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主动介入探究,经历注意、思考、生疑、质疑、解疑等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摘 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障碍,适当的中国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进行文化教学。医学高等院校从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过度,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期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更具针对性的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和英语教师的共识。因此,在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中西方文化基础,才能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通过文化导入,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目的
首先,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Kathy Irving(1986)认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的感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入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其次,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论语》中,孔子有一段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一样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分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文西方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深、多广,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
二、医学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中医概念颇为广泛,可以说它是以医术为基,凝聚中国道、儒、释等诸多哲学思想,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浇灌而成的一门科学,贯穿于其中是深刻而独特的中医文化印记。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成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中西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医学存在的文化差异,除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术语体系、医学理论、诊疗思想及技术等诸方面均有体现,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入不同的医学文化成分,以便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共识与医学交流。中医院校必然面临大学英语向中医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大学英语阶段对中西医文化进行适当的导入,不仅对后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也符合语言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