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摘要: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均推迟开学时间。为保证学生正常学业不受影响,很多地区的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将教师线上教学与学生居家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居家自主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质量。本文就疫情背景下小学语文开展居家自主学习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疫情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更加地细致、明确,新课标改革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学习理念之一就有自主学习。众多学者研究表示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科学地学习之路就是自主学习,但是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是在表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给予尊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意。因此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亟待进行改善。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原则
(一)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将自主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确定,确保调节引导的功能能够由目标发挥出来,让学生的有关学习活动是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确保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与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是在小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设立的自主学习目标,与就近发展区基本理论符合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有效地指导中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其次,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引导性。
(二)注重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思索,对学生合作互助活动的开展比较有利,是学生对文本大意体会、感悟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对其自主思考问题进行引导,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其能够自主地将自己所学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来,在互动、观察和对比活动中对答案进行自主验证求解。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
(一)尊重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性、思想性是语文教学所具备的,而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因素导致其仅有初级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尊重小学生的体会和认识。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习兴趣出发,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宽松、民主的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讲一讲、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本段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将话语权提供给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相同的文本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需要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有利于催化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主体意识。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其是活动的、能动的,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其大多数都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需要将氛围营造得更加民主,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将角色转变,利用师说生评、生说师评、生说生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将自学氛围创设出来,将自学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在线平台密切师生互动
不同于在校期间师生面对面教学交流,疫情背景下,语文在线教学不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疑难点,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教师咨询。为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需探索与学生的多渠道互动办法,如,在语文直播教学中,可以留出供学生提问的时间,并在线及时为学生答疑释惑。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班级钉钉、微信群等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以语音方式就语文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问题。线上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汇总学生反映较多的疑难点,设计相关内容的强化训练题目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和思考,直到掌握相关内容。为了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教师可利用在线平台的便捷条件抽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并将完成质量较好的作业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虽然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也是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契机。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探索语文在线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做到化不利为有利,使学生在居家期间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赏识教育;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用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能有效发挥教育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以促进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即欣赏、认识、教育,欣赏是前提,认识是目的,而教育则是结果。将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欣赏和认识,以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反之对学生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实现更好教育学生的目的。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特殊性。其一,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其二,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2)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3)重要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因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修养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因而其学习能力和思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语文教师则不能将所有学生协调到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赞美,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好塑造学生的人生。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
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文化底蕴因素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而传统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古今教育教学中,进而对现代教育教学有较大的影响,而以师为尊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教师难以突破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第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受社会环境的熏陶程度不同,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能奏效,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三,评价标准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评价标准过于狭隘,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很少。评价标准的手段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实施,过于追求教学质量的教师缺乏欣赏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对自己也不能正确赏识,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更广泛地应用赏识教育。第四,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学校开展赏识教育需要有家庭方面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教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进而对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夸奖和鼓励,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被赏识和被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第一,教师应该善于表达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口语中,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室文化,进而对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将爱更好地传递。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力,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赏识。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有效应用赏识教
育,这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进而可以使学生感悟美、生命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从而促进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
【摘要】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关键词】以读助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内容。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从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看: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又贴近儿童生活。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有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有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的;有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引导学生读书,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启迪的;有让学生了解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还有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他人等。如此内容丰富的好教材,不注重朗读怎么行?它需要师生们有一种共同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生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朗读这个环节。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获得的对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所以范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把朗读和想象联系起来,激起鲜明的"内心视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他们形成对作品的内心视像,激励学生把作品的内容清晰具体的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再次,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激发语感。情感是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善于在学生朗读时激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将朗读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加强美读训练,也是朗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读训练就是指导学生用心去读,即"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语言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攀登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的过程。
因此,美读是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同构共生的过程。指导美的朗读,不是单纯的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些,哪里要读重些,哪儿要读慢点,那儿要读快点。只有让学生通过"读进去"、"读出来"全感受语言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才能把书读好。读,就是要把阅读的浓厚兴趣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经常采用范读、引读、集体读、个别读、分组读,带表情、动作读等各种朗读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朗读能力。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丰富的想象,从文的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时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逐渐进入状态,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你好,清清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咏这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分流的瀑布……"看到孩子们憨态可掬的神态,听着孩子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你就知道再无需解释什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已经够深了。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 、诗一般的韵律 、诗一样的情怀,都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他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变成了"山中访友"。从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之,"读中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我的教学带来了热情、活力和灵感,让学生们对朗读产生的兴趣,这比我们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语言,放开了思维,收获了学习带的快乐,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大纲》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诗情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60-01
1.引言
有一位伟大的哲人曾今说过,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在我看来,让小学语文课堂放飞诗意应该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诗意,语文教学更需要它。也许人们不大理解语文课堂的诗意指的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诗意并不是全部指平时课本中所学的古诗词。课本中经典的作品只是本文所述诗意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通过诗意的放飞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悦动,对日常生活及事物充满了热情,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故而,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应该把诗意教学纳入其中,应该在尊重和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乘着情感注入的步伐,敞开心扉,去释放蓄积已久的潜能,去感受教学中那美轮美奂的意境,并在课后去努力的热爱和创造生活。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放飞诗情进行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旨在使孩子们在轻松、诗意盎然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高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放飞诗情
2.1 课文转化,提炼诗境
先从语文的本质上谈起,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支离破碎的简单文字的堆砌,也不是一条一条流水账般的细致描述。从表面上来说,语文可能是颜真卿的一手好书法,也可能是朗朗上口的一道绕口令。深层次上来讲,它还可以指还我河山、爱我中华、保家卫国的一幅幅画面,是“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首打动人心、敲击人类灵魂的诗篇。所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着一点,牢牢地抓住小学语文特有的诗情画意,努力地创设一个直观表现其诗情的境界。
2.2 对话交流,挖掘诗意
随着课程教改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小学课文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那唱独角戏,而更多的是讲究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与交流,在这种对话过后,最终会使得对话双方在感悟、情感、精神方面形成共识。不仅有助于使老师与同学站在一条线上,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形成一股合力,也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活泼、自由的成长。在这里,对话中所体现的内容与先前所说的诗请方面的内涵,不谋而合。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追寻诗情的意境。由于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包含着说话者的情感。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意会和老师的调拨被紧密地结合起来,两者齐心协力,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充分体现了诗意语文的原滋原味,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也存在于对话中。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对话,才能“语语悟其神,字字不宜乎”,才能够使课堂充满诗意。
2.3 交流互动,构建诗心
考虑到小学年龄阶段学生天性好动,喜欢观察陌生事物,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我们适当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开展一些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地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和记录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有所领取,从而在充满诗情氛围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比如,在上语文写作课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们上课心不在焉,还沉静在课间吹泡泡的游戏上,这时老师不如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同学们尽兴,继续吹泡泡,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边玩,边记下此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玩的兴高采烈,一会儿说,老师快看,我吹的泡泡变成了一个五彩的气球,另一个说,我的泡泡晶莹剔透,像长了翅膀的水晶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此时,老师可以回到教学的正轨,建议大家把刚才在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起来,并用自己的笔完整的记录下来,就这样一句句想象力丰富,创意性明显的语言便构建了这种充满诗意的课堂。在这种诗意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表达受到尊重,思维能力得以释放。
2.4 望文生义,体会诗情
《宿新市徐公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词,诗人在诗词中描写的是古代宋朝的事情,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要想把数百年前的事物一下子拉到学生面前,不但方法上需要很大的功夫,同时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是一个问题。故而这里我们要采取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朦胧的诗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让同学们大胆的去猜,努力的去尝试,学生被赋予了这项特殊的权力之后,一下子却没有了以往的束缚,思维一下子打开,思如泉涌,看着上一行猜一猜,看着作者的名字猜一猜,看看相关的作品猜一猜,“别枝”?“鹊”? 是什么?“月”又是什么?,经过了几番尝试和论证之后,学生基本都能够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下领会诗词的情感所在。对于那些实在是令人无法考证的内容,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模糊的诗境中去感受,去猜想,去体会。
3.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上诗情的放飞,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一方面它彻底的改变了原来只属于诗词教学才有诗意的想法,从深层次上来说,它在另一方面更是推动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成为语文知识更好传播的载体。只要我们转变语文教学的形式,将诗情融入其中,孩子们才能够在轻松、诗意盎然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华.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J]. 新校园:理论版. 2012(1):161-162.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在当下的小学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他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历来是“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尤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中考”的压迫,使得很多家长从生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抱有“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扭曲了我国的教育功能。仅仅把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锻炼,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品德培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直接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分却没有健康心理的人。
1 情感教育需落实到情感教学
关于情感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则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情感教学则是把情感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氛围烘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2 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思想的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执教者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做人”教育,做人离不开思想,做人更离不开正确的意识的引领,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情感教学会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又是儿童接触情感教学资源的初期阶段,能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甚至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都打下了基础。古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有情感的积淀,才会有知识的勃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者是未经雕琢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教材的情境、教师的情感、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都离不开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会使“语文”更为深刻的被学生牢记,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情感教育早已被写入课标,甚至是评价课程的有力根据,它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要略胜一筹。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有所转移,由知识逐渐向能力转化,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发现人的情商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李吉林老师曾经就创设过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会使学生更容易的走进课文,亲近课文。比如写作课上写自然风光,就去公园采风,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写人物就可以把人物请到现场,语言描绘,真实体验。
2.实物演示。在课堂上展示需要了解的具体实物。比如学生讲到《苦糖》可以真实出示白糖去品尝一下甜美的滋味;再比如《画鸡蛋》可以拿来鸡蛋让学生感悟主人公当时绘画的状态。
3.多媒体再现影音。用图画或是影像把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中来,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可以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那水的清静绿及山的奇秀险当中;讲《海底世界》的时候可以展示海底那迷人的风光,带领学生畅游一番。
4.音乐渲染情境。气氛需要渲染和烘托,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情感升华的时候。比如《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就可以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那激动人心的歌曲,如果音乐渲染的恰当,情感自然就会升华,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所学内容充满热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马》时根据课文“力大无比的项羽,有‘乌骓’相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赤兔’相随;纵然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如此的忠诚与神奇。’”可以将关云长与赤兔的故事,项羽与乌骓的命运都放入教学内容当中,学生感兴趣会对马的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对于马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实现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构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案,全面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的对策,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要求下,教师还要主动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将多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语文创新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语文知R,培养高质量的语文人才。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改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评讲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12
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学生学业优劣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反映。评讲是帮助学生纠正作业错误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技能、训练思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小学语文作业评讲走向高效尤为重要。
一、增强学生语言运用意识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学习、钻研、感悟、理解、思考、训练等过程,才能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应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明确课标对年段、学期、单元、每课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评讲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整个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过程既要符合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规律,也要同训练主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相适”,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分析作业出错的原因
评讲作业,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而且要根据作业偏差分析出错的原因,进行点拨、启发,总结出科学的答题方法,起到纠错的目的。如二年级学生做“读拼音写汉字”的练习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huāngzhāng(慌张)。”有学生在“慌”字的中间多写了一“点”。学生把这个字写错,主要是由于“慌”字的结构复杂,“慌”与“流”部分字形相近,加上生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让二年级的学生往往感知不准确,对字理知识不了解,因而容易出现错误。
又如在答题时,有学生不审题,看见有拼音就直接写汉字,看见问答题就在下面的横线上作答。在这种不读题目、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往往加标点、勾句子这类题易被漏做,而且有时题目并不完全是这样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年龄特点、答题习惯出发,了解学生答题的心路历程,分析学生答题的思路,找到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
三、做好评讲内容、方法的选择
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大致包括看拼音写汉字、组词、写近反义词、句式转换、读文理解词语、回答问题、习作等题型。首先,教师应根据目标选择好评讲的内容。对于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题目,教师不评讲;通过学生努力、互助能改好的题目,教师不评讲。对于学生普遍出错的题目,或者涉及本册、本单元、某课教学重难点的题目,教师则要详细评讲。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要评讲部分的答案、评讲方法、步骤等。如果评讲时教师临时抱佛脚,讲一道题想一道题,就会影响评讲的效率。
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评讲的主动意识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态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优良学习效果的原动力之一。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订正作业才不会成为负担。
在评讲中,教师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如通过“看谁先过关”“争夺小红旗”等活动和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及恰当的评价语等,来激发学生参与作业评讲的兴趣。
五、重视答题方法的总结、运用
同类型的题评讲过了,可学生还是做错了。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回忆会发现,当时在评讲时,教师往往只满足于给学生答案,而学生并不知道答题的方法。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答题方法,语文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答题方法,并将其有意识地运用到评讲中,逐渐形成学生的能力。
在评讲“排列句子顺序”时,教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可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先读懂句意,读懂这几个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接着仔细地阅读、推敲,根据句间关系理清顺序;再读,检查这几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连贯,条理是否清楚。这类句子中往往有表示顺序的词,如“再”“竟”“于是”等,抓住它们,理清句序也就简单多了。
【关键词】TED视域;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简介】杨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语言革命”“思想爆炸”“风潮”,这些词语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TED演讲风暴”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将人类口语表达的力量推至了历史的顶峰。2011年,18分钟TED演讲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到了5亿次。网友们称“这18分钟,我们收获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将每天收看演讲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演讲者通过思想的碰撞,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使听众获益良多。TED演讲是一场迷人的语言盛宴,亦给小学语文教学刮来一阵清新的风。
以TED演讲者的语言风格与交际水观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强调了使用语言的文明礼仪,距离儿童生成稳定开放、富有生命、鲜明顺畅的语言体系仍存在很大差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口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设计。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视域观照小语口语教学的向度
在思考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体系该如何架构,内容该如何确定,教师教学方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效能该如何检测时,我们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与视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与观照。“假设我们的学生未来要登上TED演讲台,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应该形成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一些,我们才可能打开新的思路,形成口语教学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1.研制全新口语“素养模型”。
以培养“TED小演讲者”的目标为航向,我们约请了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研制全新的口语教学学生素养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轴,在思维轴的转动运转中,朗读模仿能力,叙述描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论证表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等五大口语表达关键能力在螺旋运转上升。在素养模型的最外层为“TED式小演讲者”的外显样态――反应敏锐、思想独特、谈吐有致、优雅从容。
(图1)
2.打破教与学的固有“模式环境”。
环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将“学习环境”定位为物质的基础设施,以及外显的文化氛围等。其实“学习环境”更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等。这些无形的和内在的“环境”,往往决定了口语教学的实际效能,是能保障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从而使得口语教学向着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向度发展的核心驱动程序。
在以往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以接受式、被动式和零碎式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基于儿童立场,遵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规律,凸显学生在语文口语学习中自主体验、自主实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地位,最终形成体验欣赏、合作学习、实践感悟、表达分享等语文口语学习方式。
在口语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师“如何教”的命题,往往决定着学生“如何学”的走向。我们打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问答式”口语教学方式,在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口语表达技巧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体验感受,互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陪伴、引导、互助、激发”式的口语教学。
二、结构化:以课程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维度
在进行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组织、运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语文口语课程的理性价值,必须对“教些什么”“还可以挖掘什么来教”进行选择,就如何推进口语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结构化设计。只有教师从内心生发出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我们的口语教学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稳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出迷人的维度。
1.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干”。
在TED视域观照下构建的小学语文口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绝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们互融共生,相互渗透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注重口语能力养成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课程的触角延伸向了课堂韧猓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架构必须有完善而系统的规划,才能避免课程的实施被弱化、淡化甚至边缘化。我们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国家语文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背景,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内容,完善小学语文口语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以确保本课程能稳定、持续地运转和实施,最终走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具有校本特有气质的“TED小演讲者”。
课程体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义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依托载体都在于严谨而科学、稳定的课程体系中。直观地表述,即小学语文口语课程这棵“大树”的繁茂生长,关键在于“大树”先行生长出稳健有力的“枝干”,能够支撑所有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拓展活动“有向可长”“有枝可依”“有据可循”。
2.以序列化的课程内容为“枝叶”。
在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口语表达能力素养体系”的支撑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关键能力生长点进行了侧重性设计。以第二学段为例,在一定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支撑下,重点发展学生的叙述、转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针对“复述、转述、讲故事、表演”等具体要求,研发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等精品课例群,并且针对“讲述、应对、即席讲话、问题讨论”等具体要求,研发了对应性的精品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学段各自的口语教学精品课例群落,这群落之间的内在隐性勾连便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这些口语精品课将学生口语表达的达成目标扎根于实在的课堂,细小的口语体验活动之中,随着学段的递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无痕教学”中得以“水涨船高”式生长,这也是在所有口语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核心阵地。
3.以精巧的实施结构为“导管”。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像一棵小树在土壤中的成长。儿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这必须依赖具有精巧结构的、立体状态的“实施导管”。我们以“口语实践活动”的分布格局为“导管”,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经纬”的构架,再到引爆口语表达高度发展的“爆破点”设计,最后以覆盖全局的驱动设计为关节点,全方位打造出激发语言生长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以“学科活动”为经纬度。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中,口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在阶段性向上延展的过程中,需要关键能力指向的各项训练项目互相有层递性,交融性。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状态与特点,将12个学期的口语拓展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以期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12次校级层面口语表达“大舞台”,在逐渐升级,逐层爬坡的口语表达竞赛、展演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节奏感的生长与发展。
以“社团活动”为爆破点。儿童的生命成长是非一致性的,有着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样性特征。部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语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儿童更为突出,使得这部分儿童站到“最近发展区”的枝头摘得苹果。为他们建造更高平台,组建“精英”成长营开展口语社团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全力打造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级的口语体验社团。
以“微课活动”为驱动式。实行“课前课”“课中课”“课外课”等微课活动的推行。“课前课”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据点――第一学段为“课前故事会”,第二学段为“课前新闻播报”,第三学段为“课前演讲”,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型训练和即时监测落脚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课中课”指的是针对教材文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出适切进行口语表达的学生主w活动。而“课外课”则指向学生课堂生活之外的语言体验、实践时段。如每日的“阳光晨诵”,午后的“停云憩读”,每周家庭中的“亲子共读”时光等。
三、多样化:以立体的角度检测小语口语教学的效度
因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书面性,我们主要通过对语文口语课程的分析评价,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口语学习与活动的观察评价三管齐下来检测教学的效度,并且辐射课程成果。
1.数据监测评课程。
在每学年的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分析、专家把脉等方式,同时开发课程评价监测软件,对口语课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修改和调整。
以对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的监测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前课”的时间设置出现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时间安排中,出现了第一学段学生“吃不下”,第三学段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改为“两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弹性设置,并以此为“点”的依据,对下学年的课程推进进行“面”的微调和完善。
2.课例档案观教师。
成立口语课程开发与指导中心,为各位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每学年对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推进课程过程中的课例记录和研究,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积累至少一节研究课例,以孔窥豹,在课例的呈现中全面观察和监测教师对本课程的推行和再开发能力的提升。
3.多元评价促成长。
“线上线下双点赞”――丰富和完善“点赞行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的表现给予点赞,发放点赞卡,并充分尊重儿童意见,设置各类机会和奖品予以兑换。以奖代评,以评促优。
“校园双星促成长”――创设表彰“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机制。学校设立“春苗奖励基金”,对“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故事之星”“体验日记写作小能手”“成功之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儿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优于表达。
当TED演讲走进我们生活,并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儿童正是这些观念和行为的最大被影响者。因此,刷新我们的头脑,为儿童筑起语言活动的最大空间舞台,让他们生长在丰厚立体的活动场中,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生长在细致入微而又绵延悠长的口语体验活动中。相信这样的阳光少年,一定能向着TED演讲台的方向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5-0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诱导励志,激发兴趣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写字方面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复比较,推敲点画的位置和笔画的走向,之后教师再加以讲解指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学生一进校门,教师就要对学生多诱导,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导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诱导的的过程中,对于部分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在写字教学中,不急于强迫他们改正错误的写字姿势以及执笔方法,而是收集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师,引导他们读书法家练字的轶事趣闻,让他们从故事情境中获得激励。如王羲之从小勤学苦练书法,最终成为杰出书法家的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为追寻书法家笔意的踪迹,在两晋古碑前揣摩了三天才离开;元代的赵猛少年时代练字等给人以启迪的故事。由浅入深地将故事讲给他们听,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谈谈读后感,有效地收到激趣励志的效果。这样,这些原本好动,字迹潦草的学生就会有了学好写字的强烈欲望,培养了学生书写时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的良好的写字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练字精神。
二、赋予联想,感悟字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三、掌握要领,热心指导
学生把字写好,需要有一定的写字基础知识作指导,再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步转化为写字技能。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结合讲解写字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识记方法和构字规律。比如:学形声字,“睛”和“晴”时,“睛”与“晴”字形相近,“睛”与眼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晴”与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右一样宽。教师要做到边讲解边做好示范,启发学生模仿,让他们从模仿中逐步掌握写字要领。如教“森”字,教师先在田字格里板书,边写边讲,“森”上边的木要写得稍短,竖要在横中线上收笔。左下“木”字的竖要在横线上起笔,捺变成点。右下的“木”字要写得稍高些和稍宽些。此外,教师指导学写“森、睛、晴”等字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偏旁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把每个字写得匀称、美观。金湖小学王少森老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板书尤其工整规范,板书时利用形象化的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讲解细致规范,学生学的明白。
四、强化训练,提高效率
在学写生字后,要引导学生仿写,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另外,在教学中采取分散练习,集中练习相结合的办法。每次练习的时间短,练习的形式多,质量才能高。如:每天在上语文课前,教师可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听写生字,或让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不要超过十个左右。然后马上讲评。提倡“少而精”,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
一、掌握新课标要求,搭好“桥”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它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的要求。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新课标对小学习作的要求相对简单,而新课标对中学写作的要求相对较高。让学生从“写实”、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阶段上升到“写真”、抽象思维为主的中学阶段,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要他们一下子适应中学的作文教学,是不现实的。
我们中小学教师要熟悉两个阶段作文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顺利地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往往过宽,以鼓励为主;而中学语文教师往往过严,以求好为主。这样一来,就出现前面所说的判若两人的现象。这里需要中小学教师“握一握手”:前者适当向高处抬抬头,后者适当向下弯一弯腰。为学生搭建一座“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过渡。
二、抓好语言积累,搭好“桥”
所谓“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简称。很显然,语文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文学”来进行教学。小学教师使用口语较多,小学生的作文多数用口语表达,这样的作文,在老师看来觉得亲切,觉得符合少年儿童的特征,于是作文给高分。而初中教师对于这样的作文,觉得平淡、乏味.无文学气质,往往对刚上初中的学生作文又判给低分。于是便产生在一个时期之后,同样一个学生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评判就有天地之别。本来,在小孩学话时就开始学习语言,但这种语言是非常平常的生活用语。上学之后,慢慢地识了一些字,小孩就可以把平常的口语,运用于书面之中。当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文字、词汇、语法知识的积累,在通过老师的不断点拨,小学生的作文是不断进步。而到了初中,由于要求不同,层次更高,这种过高的要求、过急的方法容易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多采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中学语文老师刚开始则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使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不会受到挫伤。
三、传授写作技巧,搭好“桥”
作文,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采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东西。这当然这也是造成学生不适应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因素。其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都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少深入思考的能力。比方说他们都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很少有小学生思考父母为什么爱他们。而中学作文教学则开始关注学生的理性认识,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求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不同,也给小学生跨过这道门槛增加了难度。
适当传授关于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东西。不要担心小学生听不懂,我们可以不去提那些学生难以接受的名词,但我们可以把那些枯燥的名词用另外一种形式让学生感悟。比方说,“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让学生品味这样一段文字: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虽然学生不知道“描写”这一概念,但是他们会感觉到文字的优美,以后照样子来写。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引导课外阅读,搭好“桥”
一、教师的激情是课堂充满激情的源头
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时光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都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回归语文教学的实质“语言文字”学习,教学中应该以“情感”为基点和出发点,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
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苦难与挫折,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挖掘教材,注重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点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先进的媒体,创设课文情景,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思,或高昂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
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思想的联系,学生理解很难,这是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环境有所区别,无法具体感知,更不用说理解了。因此,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身旁的穷兄妹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情感。画面展现了月亮从水平线上升起来到刮起汹涌浪花的过程,多媒体逼真地画面再辅以《月光曲》这首美妙的旋律,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情感:对究兄妹俩的无比同情,对黑暗社会愤怒的控诉。这种良好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强烈的爱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学生探索、积极向上的欲望。
三、幽默的语言催化了课堂的激情
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在一节课40分钟都能集中。那么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用粉笔来一次准确的投掷?还是怒不可遏地训斥一顿?这些做法都会让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吗?有,那就是用幽默的语言来侧面提示!
当我正兴致勃勃地讲着课,忽然发现一名学生正在偷偷摸摸的吃零食。我故做姿态地来了一句:“哎呀,我发现教室里来了一只‘小老鼠’,嘴边还挂着辣粉丝呢!”学生面面相觑,疑惑地互相观望,接着,教室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自然,那个同学偷吃的小动作也就停止了。
当然,我使用的幽默的语言不是在批评那个偷吃的学生,丢他的面子,也不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是在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能使学生领悟到“笑外之音”。
四、评比竞赛是课堂充满激情的兴奋剂
学生对平淡无奇的课堂毫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在成功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如果适当地采用激励竞争的方式,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竞争,能让学生快速兴奋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的课堂经常采取小组竞争和评比最佳小老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一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都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部分问题。在这时候,学生心中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被激发出来了。
【关键词】语言积累 诵读品析 迁移运用 养成习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消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谈几点体会。
一、诵读品析――咬定青山不放松
⑴感情朗读促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丰富语言的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应以文本为载体,让“读”占鳌头,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体会文本表达,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教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我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观看春天的图片、录像,再结合文本讲解,引导学生自读感受、想象画面、表情朗读,紧接着,配乐读,表演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点,感受到五彩缤纷的春景,学生与文本心通其意,身临其境,最终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春天真是完美无缺!”学生们就这样在感情朗读中品析词句,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⑵熟读成诵益积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规范的语言、精彩的语言,优秀的作品,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语言的内涵丰富、文法的修辞逻辑、文体的异彩纷呈,表达方法的相映成趣……这,终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工作中,还要善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并引导学生们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还可巧妙设计了“课前三分钟”的环节,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分享名言;灵活运用校园文化氛围,在墙壁上悬挂经典诗文、优秀学生习作等等,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成诵。如此,费心思、多渠道、多角度,创设背诵的平台,给予背诵的时间,强化背诵的落实,使背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刺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迁移运用――四两也可拨千斤
⑴捕捉课堂练习点,丰富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同时,运用语言也能促进积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的语言训练点,或拓展词语,或课堂练笔,或描绘画面……紧扣这些练习点,学生能很好的调动“语言储备”,内化语言积累,深化语言运用。
比如,教学《秋天的图画》时,课始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秋天,一生说的时候,其余学生跟读;课中,播放有关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形容;课末,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对秋天的感受;课后,再让学生摘录喜欢的语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努力搜索自己的“语言素材库”,加以筛选,进行整合,合理利用,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又在交流当中,吸纳了他人储备的语言,一来一往,促进的是语言的内化,丰富的是语言的积累,提升的是语文的 素养。
⑵创设生活语用情境,有效积累。叶圣陶先生指出:“旧式考试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的‘人型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把积累的语言“活”化,尽可能地使用,才可能积淀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如,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学生们感受融融春日,置身徐徐微风之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也可随时笔记下来;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归类整理,附上最喜欢的格言警句,配上适当的插图,描写自己的感受。于是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跃然纸上,让人喜不 自禁!事实证明,这远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
三、养成习惯――巧将金针度与人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经过反复的历练。”对于语言积累这一“历练”的过程,可注意以下几点:
⑴授之以渔,多管齐下。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一语,道出了“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要开辟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如,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归类:想想,学了这么多的词汇,按什么方式归类,学了这个生字,能想到多少与之有联系的词语。比如看到“推”字,能联想到,在喝酒场合中,叫做推杯换盏;不愿意接收,叫推三阻四;换一种规定,叫推陈出新;两个人说知心话,叫推心置腹;选一个人替代自己,叫做推贤让能;为别人着想,叫推己及人;在某件事中加一把火,叫推波助澜,等等。如此,丰厚语言积累,写文章时,自然就“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一、准确示范,落实识字与写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共同财富。新课标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要让学生写字十分钟。目前,小学生不漂亮的字比比皆是,字不漂亮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老师的示范书写有欠高度,于是,信息教学帮了一大忙。
在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中,他在互动环节时,就用粉笔工工整整把自己的姓――“薛”字写在黑板,可是学生记不住。于是他让课件出示笔画示范,动态呈现,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起笔和落笔的位置,在横中线与竖中线上的笔画定位,垂露竖还是悬针竖,字如何八分满等,动画示范,形象生动,让学生很快掌握方法,在书空或提笔练时都兴致勃勃。
在课堂上,老师学法迁移,利用信息教学很快完成了随文识字中的生字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课堂检测学生过关率高。
反思平时教学,尤其低年级的生字教学,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教师书写不美观的遗憾,准确示范,动态辅助,学习效果好。从而让学生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书写等,扎扎实实落实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二、创设情境,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利用信息教学创设情境,从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入手,动态呈现,内容丰富,激发兴趣,有效地辅助语文教学导入新课或者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林莘老师讲授的《花钟》一文里,她利用课件,突破时间与地域,把世界各地有特色的“花钟”搬在课件里,容量大。更让学生惊讶,原来花是这么美,红如火,黄如金,白如雪,粉如霞,五颜六色。而且姿态不一,有的一枝独秀,亭亭玉立;有的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有的像烟花一样在绚丽地绽放……课件形象直观,亮丽新奇,将孩子们的身心带入了绚丽多彩的“花钟”世界里,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懂得“因为光照的需求不一样,花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开花,从而被聪明的科学家发现了,做成花钟”这个科学道理。
教师依据教材,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探索的学习环境,获取新知,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巧用信息,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写作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以课文为载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达这一宗旨,大师们都巧妙运用课件的音乐、图片等信息技术,恰当地深化语言文字感染力,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发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发现他善于利用音乐渲染,能让读者在最平淡的文字里,感悟到最深厚的感情,信息辅助为文本诵读增添了不可言传的魅力。
王老师在伤感的音乐中,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鸟儿与树有个春天的约定――冬天过去后,鸟儿会飞回来,重新唱歌给树听;在惊讶与心急如焚的音乐中,鸟儿向树根和门先生焦急地问――她的好朋友“树”去哪里了;在痛苦近乎绝望的音乐中,鸟儿终于找到了快燃烧完的火柴和正跳跃的灯火,她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伤感地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树听……
整节课,师生与观众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伤感的音乐情境里,王老师一咏三叹,反复回环,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伴奏到文本中引读、轮读,默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领会文章的内容,表达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用信息辅助阅读教学的课堂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作文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利用信息教学,大师们有的把“看图作文”变成一个个单幅图片,让学生说话与写话训练;有的播放动画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或情境写作;也有的搜集网络下水文,点燃学生创作的欲望;还有的利用展示台,加强学生习作的点评与修改。信息教学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了写作教学的实效。
总之,语文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整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培养了学生口头与写作的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适用信息,搭建语文课外平台
语文是门开放的学科,生活是她的外延,利用信息搭建语文课外学习平台,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大部分有可以上网的电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调查、收集、查阅相关网页、图片、视频,完成课前预习,了解课文作者背景、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课外阅读拓展等,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同时,自觉完成对信息的重组和变动,完成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双轨并行,让信息成为一种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本次名师教学观摩中,大师们都充分利用信息,课外拓展。张祖庆老师会在学生的QQ日志里,培养写作兴趣;魏星老师会建立班级博客,家校联手,发表学生的习作,分享写作的乐趣;诸向阳老师会推荐同步阅读的课外作品,让学生有目的阅读。连举办本次教学观摩的主办单位也利用课余时间,创建网上评课论坛,发送短信,发表评论,交流观后感,在大屏幕上进行教学光碟的抽奖活动,增强教学观摩的信息化与互动性。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
二、从阅读中领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足功夫。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如教学《燕子》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这种体会过程就是对学生语感训练的过程。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感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指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炭”指的是朝鲜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语,不但品味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体会到了作者一字一语的准确与奥妙。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强化语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教学中,通过声像媒体为学生创设浓郁的语感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如《草原》这篇课文歌颂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情厚意。由于学生对草原的自然景观没有直接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放映草原风光图,并播放小提琴独奏《牧歌》,给学生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披文入境,感悟作者描写美丽的草原牧场,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这种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参与,激发语感。
在应试教育下的考试面前,中国孩子没有太多时间睡觉,教师给学生留了大量的作业,每天要学习到深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周末和假期,家长还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辅导班。孩子们从小面对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著名教育家杨东平说:“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一些学习上的尖子生为了能达到教师、家长的期许,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娱乐、放松的时间和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教学怎么去贴近学生的生活,怎么来符合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个也是我们讨论相当多的一个问题。一个跟时代、历史的关系,一个跟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学生的关系,这两个东西,怎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它们的一致,区分它们的差异,找出基点。儿童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怎么从儿童原来的状态出发,逐渐的促进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现状。所以,就有一个如何促进,怎样的促进才是合适的促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它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是要你学会面对复杂,学会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增长智慧和才能,而不是把复杂简化为一般,简化为不要个性,简化为一刀切。这是最容易做的,这是机械化思维的产物,语文教学不能用机械化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它独特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做到渗透人文教育还不够,如果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就会形成教条化的教育,这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绝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孤立进行,否则就不成语文课而成德育课了。因此,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应做到在重视语文学科特性的同时,紧扣语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走近校园,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微机室,建立了校园网络,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家中普遍都有了电脑,并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查询,利用QQ、微博等与教师、同学在课下进行交流,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请教和探讨。这说明,我们的尝试不是“空中楼阁”,是牢牢根植于教学现实的。我在用多媒体与作文整合的实验课上,课的主题不一,设计思路不尽相同,但大致的板块是相同的。我归纳了一下,一般可分5个环节。情境造势:以直观的声、像资料导入,放松学生的心境,引其进入写作状态,并引发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对比析题: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以投影展示学生成与败两种类型的习作,通过对比,发掘出当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方法点拨:对某一训练点加以归纳,总结规律,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虚拟摹写:用影像资料,虚拟和再现真实的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摹写的素材。修改展示:学生互批互改,将批改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大家公开评论。当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目的是改变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生硬、死板变得活泼生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用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模式,要积极探索,仔细研究,找到合适的方法,把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教师要以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当教师对教学的把握能力逐步提高后,自然会出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