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学生对历史认知具有片面性,抓不住本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接触到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这种由影视作品、历史栏目等获取来的历史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往往具有片面性。它使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吸引,对历史真实的前因后果反而不感兴趣,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误导学生判断。
1.2学生勤于背诵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而,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为了考试过关,以致他们只是勤于背诵,对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2.1做好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2.1.1运用故事导入
受自身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运用故事导入授课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运用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跟着老师的讲课寻找答案。
2.1.2运用诗词导入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反映着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朝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课程导入,透过诗词去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运用诗歌《示儿》进行导入,通过感悟一位父亲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该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点。
2.1.3运用歌谣导入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的学科特点,这使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歌谣生动活泼,反映着历史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歌谣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可以通过大家齐唱《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进行导入,让学生边唱边感受两岸分离的不舍,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铭记香港、澳门的回归。
2.2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2.1运用好教材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插图,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图像联结,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插图,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普遍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不怕远征难”这首音乐视频,让学生听、看,然后说出经历过的困难以及自身感悟,讨论进行的原因,意义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结语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创新
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切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初中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差,情境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弱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
一、联系实际,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学生纷纷表示,货币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个活动看似很小,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活化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发散历史思维,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如果没有,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中,中国会失败?”“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进行争辩,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这种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深化教学。
(四)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开小差的情况,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比较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这极其重要。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询问历史事迹,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微课是“微”时代的产物,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等诸多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微课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的出现必将会带来教育的改革和课堂的高效性。自微课实施以来,本人积极学习探索微课教学模式,2015学年第一学期积极参加了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活动,对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认识和制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微课教学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真学习微课制作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情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知识点《》。在全面分析《》这一课的教材和课标后,我把《》的内容作为本节微课的重点,《》的危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作为难点,制作了学习《》的微课教学视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看到幻灯片自动翻阅,视频中老师的声音在那儿自问自答的情景时,学生的目光紧紧地聚集在大屏幕上,从学生的眼里我感受到了追求新知的渴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点燃。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出乎我的预
料,自始至终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微课教学有利于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学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在教室中完成讲授任务,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室中根据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学生很少发表独到的见解,师生交流对话的机会极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这一微视频中,我以一段新闻报道视频回顾了失败后,李鸿章赴日本议和的场景,清政府的软弱退让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嚣张,最终达成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的《》的过程,然后一一展开条约的内容,学生根据这段微视频中的视频报道,总结归纳出《》的四条内容: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知识点,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升。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可以依靠微课短时高效、开放共享的特性来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微课教学体现了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微课教学有利于整合补充课堂容量,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贯通
初中历史应是趣味性、故事性强的科目,现实是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内容的叙述是简单枯燥的,各个历史事件之间是断裂的,且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音资料,从而有效地扩充教学内容,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让历史变得丰满立体,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历史虽发生在过去,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无关联。在历史课堂中,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更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这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教师的补充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参与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四、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适应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整合相关知识;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要学着影片的插入、声音的剪辑嫁接;要学着让声音与画面同步等等。比如,在制作《》这一微课过程中,在参阅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相关资料后,将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录音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说话稍有停顿或稍有差错就得重录,前前后后录了十几遍总算成功。在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图片切换的速度与语言的同步,有问题的地方要稍加停顿等。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丰富与发展,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在微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微课的创新意义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视觉媒体平台。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及新课改背景下的大胆尝试,它短时高效、开放共享、微小却威力无穷的姿态正逐渐显现出其强大生命力,微课不微,见微知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们相信,应时代而生的微课一定能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及素养打开一扇新的学习
之门。
参考文献:
[1]夏忠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一、对历史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效用,我个人认为,历史教育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有重要的作用,犹如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我所在的学校,前几年由于师资不够,根本就没有开设历史课,直到最近几年,师资略显充足,才开设历史课,但是很多教历史的都不是专业出生,师资配置不合理,初中历史课随便找一个老师就可以胜任,这部分老师自己对历史都不是很了解,对历史课的深刻内涵、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历史学科的特点等一无所知,据我所观察,他们主要是对历史线索进行讲解,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如爱国、民族团结、尊敬他人等等基本不会涉及。这显然就淡化了历史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社会长远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
二、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够。由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在农牧地区,历史教学中只有教科书,有的学校会给历史教师配历史教师用书,极少学校可能会给老师和学生配齐历史填充图册,历史挂图、地方志、博物馆开放、图书室等等,在农牧地区简直就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农牧地区农牧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展开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而到了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度与更高的要求。所以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优越性。
解决问题的几点想法: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可见历史的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谦逊的态度变化来源于对其本质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办公室里,同行们坐在一起,时常为学科的实际价值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人认为学习地理,便于出行,便于认知天下。可就没几个人会认同历史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历史课无非就是故事课而已。老师放放录像,学生看看电视,也就打发课堂四十五分钟了,不用老师,学生也会无师自通的。所以,历史课人人都可上,也就难怪一门主科随便搭一两个班的历史的课务分工不足为奇了,尤其是我们的老同志,教教初一初二历史,也算是领导对他们的照顾了。即使同是所谓的“小学科”的政治、地理、生物同历史放在一起,我们不少人呢也会争着上历史,不一定是对历史的热情,可能是冲着历史课的“方便”。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了。
学历史不是简单的了解历史故事,学历史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历史,增长历史见识,不用犯历史性的错误。犯一个数学错误,我们可以从来,犯一个历史错误,世间是不等人的,就没有从头再来的寄回了。可以说一个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必须是个历史学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比如说后期,为什么会拒绝国共“划江而治”这一苏联的建议,的请求呢?也就是要吸取西楚霸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历史教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二、专职教师的配备。
在市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报名表少,区区历史只有十几个人,平均两所学校才有一人报名。细一分析,竟还有不少兼职老师。这样的师资配备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专职方能做到专心。“品质源于专业,教育成就未来”。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品质。
三、考试模式的改变。
就本人自以为中考还是以闭卷考试为好。我也并不主张加重学生负担,更主张的是全面发展。我们也不用担心学生负担,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置之死地而后生。中考可以简单一点,也不能以开卷形式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我觉得还是以考查史实为主适当提高到理论层次更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点。初中阶段以打基础为主,拔高、拓展、升华更适合高中生。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同类现象的教材内容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的教材内容,学生会遇到一个头绪多、零散难记和容易混淆的问题。这时,若使用表格法就可以使学生觉得脉络清楚,易于掌握了。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 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策略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不是一门新奇的学科,因为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知识点灌输为主,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枯燥复杂,更加大了教学难度,采用陈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历史教育的开展,并对历史教育发展有深远意义[1]-[2]。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陈述历史故事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前者更侧重对事件的描述,在趣味性和生动性上远超传统教学模式,初中生普遍思维活跃,喜爱新鲜事物,陈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迎合了这一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且不容易忘记。因此,将陈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中的知识点都较为抽象和复杂,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高效记忆,只能对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而采用陈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具体化、生动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脑海中可以重现历史事件场景,会想起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历史故事,形成联想记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的理解。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选择历史故事
在开展历史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合理选择历史故事进行讲述。历史故事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符合课堂的主题,又要具有鲜明特色,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浓厚兴趣,并且历史故事的内容不能太空洞,故事剧情引人入胜或是留下悬念。为了达到以上要求,需要教师对历史十分了解,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并加以包装。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遇中国人民的抗争》、《》一课,教师可以选择和鸦片相关的历史故事向学生讲述,讲述鸦片的由来和进入中国的过程,以及鸦片是如何残害中国人的,并讲述《》的签订过程。将历史事件重现,使其详细了解的历史过程,铭记历史的同时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一一掌握,用全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正确的讲述时机
将历史课堂分为多个环节,历史故事的讲述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师不可以本末倒置,过多地进行历史故事讲述,忽略了教学重点,不可以将讲述历史故事只作为引起学生注意的“提神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讲述时机,不要只在课堂开始时以引题的目的讲述历史故事,在讲到该堂课的重点难点时,可以适时引入相关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方便学生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在课堂收尾阶段时,讲一个历史故事,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抓住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以便之后的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合适的语言策略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学科实际属于文科,因此,教师的语言使用也要准确慎重,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一个字一个词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和偏差。并且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生动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其产生心理暗示。例如,在讲述民族英雄时,教师可以使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在讲到奸臣贼子时通过表情和语气表达对其的鄙视和厌恶。利用情绪潜意识地影响学生,从侧面影响学生情绪,在铭记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另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保持绝对的客观,遵守师德,不能携带个人观点,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历史人物的形象。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当采用合适的语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存在一些专业的名词,对于学生不明白的词要给予及时解释,也可以由此引出另外一个历史故事,将多个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控制整个故事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明了的剧情,不要拖泥带水,用最短的时间将故事讲完,达到讲述历史故事的目的,从而掌握讲述历史故事的节奏。
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喜爱历史学科的学习,是现今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让更多学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学生将对历史事件有更直观的了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历史课上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合理选择,并选择合适的故事切入时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历史故事,积极调节历史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从历史课程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体验,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优化能够产生如下效果:(1)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3)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活学、善思、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导入做到“激趣”,吸引注意力
学生对历史的课程认知需要一定的引导,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点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和潜能。运用好课程教学导入,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为其理解课程知识点奠定基础,满足他们的学习认知需要。
在课程教学导入中,可依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有趣背景知识来予以整合优化。结合趣闻轶事进行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响等效果来展示历史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历史导入的趣闻中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深化理解感悟。
这样的教学导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第3课左宗棠和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左宗棠了解不深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过,历史评价等,了解其人。同时,通过新疆的版图,要求学生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搜集整理,以加深印象。
二、倡导任务合作做到“阔思”,增强探究性
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引导中能够更为深入感悟课程知识内容。教师不妨运用任务合作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式合作探究,能够深化理解感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等学习力量来深入探究课程教学难点。首先,教师要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目标和要求探究课程知识结构。其次,引导学生集思广议和畅所欲言,让合作探究过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助推剂。第三,鼓励学生能够发表有独到见解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通过任务合作探究,能够在激活学生学习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感悟:(1)和给带来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我们从的结果中得到了哪些启发?(3)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上述任务合作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同桌讨论和小组探究形式来思考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三、运用综合实践做到“致用”,增强发展性
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针对课程教学要求,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来强化认知感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发展创新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够真正延伸至课外。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也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设计一些历史实践活动,以深化技能运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予以总结概括,指导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感悟和技能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探究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探寻多元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
程研究(上旬刊),2011(9).
[3]李春艳.论优化教学设计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
[4]钟召辉.浅谈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J].新课程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初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因无法年年更新而显得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充实相关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把握好尺度,怎样让课堂张弛有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注意:
一、围绕课标要求,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的拓展,一定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一定要发挥 “主导”作用,切忌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所谓“兴趣”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课,讲到“”和“化”这两个栏目时,我给学生投影一部分资料、图片,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如果不做限制的话,学生们会在一堂课中哄笑过去。基于此,本人在提供相应的历史图片资料后,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和“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兴奋之余大声展开讨论,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总之,课堂的拓展要适度,要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弃了“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的拓展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学情,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太肤浅更不能太深奥,分层次进行拓展,也许对于学困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目标就是“拓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所谓传承,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而创新主要是指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教师的使命就应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的胜利一课,为了达成最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国家的情感升华,引入一段关于问题的视频文件用于拓展,该视频是网络人士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电影片段重新配音录制而成,开始诙谐的语言、熟悉的电影明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慷慨激昂的对白加配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结,明确了坚决维护国家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反对和谴责日本的各种否认侵华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的方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当然,中日关系问题较为敏感,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此问题时要注意引导。
另外,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精髓,体味教材中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要经常关注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闻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做适度的补充,如在讲“”时,可以补充“国家公祭日”,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梳理联系点,提升“应试”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当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总把学过的历史事件看成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课堂拓展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体系中前后存在密切关系的联系点,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有关于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中,必须要分阶段归类总结,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入理解几次政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产生的影响。再如九年级下册关于工业革命这个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列表的形式分析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的讲解、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拓展是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对教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利于学生的学和理解。拓展的内容、途径是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欣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初探《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摘 要: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日渐深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渐渐不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而是被许多一线教师深深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设计出一堂堂或清新活泼、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的好课,以良知的温度熨帖学生的心灵,用情感的绳索牵动孩子们的灵魂,真正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一、加入情趣,化任务为期待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大量单一形式重复作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降低作业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更要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
我们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做些小小的改变,让作业披上靓丽的包装,改头换面。作业可以是填空、x择、材料分析、辨析题,也可以是编辑小报、撰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扮演,还可以是演讲赛、辩论赛、情境模拟以及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实践类作业。形式的多样就使作业变得有趣多了。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行政区划》,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我国现行三级区划,并且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上课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课后的作业无非就是继续巩固,死记硬背的形式会让学生记住后马上忘记。然而,当把此课的作业设计为手绘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小竞赛后,学生看到后会眼睛发光,有“磨刀霍霍”将作业就地解决的冲动。而且为了画出准确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他们肯下工夫,肯花心思,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我要做得好”,对于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也会十分细致地去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有了对待作业的良好态度,又能在课上进行展示,提高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符合教学目标,真可谓一举多得。此类作业还可以延展到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小报制作,历史文物是实物在还原。
二、加入情感,化尴尬为自然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青少年生命的成长,需要情感的滋润和感化;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的替身,需要情感的参与和过滤;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践履,需要有情感的认同和推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旨在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应体现在历史的感悟,应有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展望,不能割裂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单元主题为《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浪潮中的近代中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学完这两个单元后,我以课本为依托,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去绍兴的爱国主义基地实际探访一下历史名人,感受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学生趁着双休去了后堡村红色革命基地,听老人们讲当年的故事;去秋瑾故里、大通学堂实地参观,感受革命的艰辛岁月。这项作业没有让“爱国体验”成为宣传和说教,而是把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先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长大以后应积极为国做贡献。
三、加入情境,化乏味为精彩
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情境模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课;课堂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四、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