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的概念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地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创新和善用知识,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知识管理条件下,企业知识即核心利润源掌握在企业员工手中,所以将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企业建立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要提高企业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
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kujiro Nonaka曾说:“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蕴涵在企业员工中的巨大知识潜能就不可能被开发利用, 企业创新就失去了原动力。”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是知识生产和使用的主体。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包含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转化模式,人的活动就将知识从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2)人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和共享知识的作用。(3)人是知识积累的主体。零散的显性知识和深层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行为将其收集、整理、加工,使其系统化和外在化,才能为人所使用,成为企业知识。(4)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是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突破。它通常建立在人的三种核心行为上。
三、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1.管理理念人本化。知识管理突破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重视企业经营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2.管理地位战略化。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保证企业的各项日常事务能正常性进行即可。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还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可见,知识管理使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管理重心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劳动方式正在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知识型员工正在逐步取代设备、资金等物质资产, 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 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所以,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4.管理方式柔性化。知识型员高度的工作自主性,决定他们在工作中更需要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必须是柔性化的管理。要减少刚性的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强调结果而不是强调过程,来管理知识型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措施
1.构建学习型企业。知识生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组织必须不断补充、更新、创造更多的知识,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这就需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用于修正自己的行为。构建学习型企业,一是要建立组织学习的制度,组织内部的个人、团体乃至整个组织都要学习与创造;二是要设立知识主管,形成综合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便有效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2.建设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必须建立开放而又信任的合作环境,要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在知识传播上,要形成开放式的沟通渠道,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作交流,要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分享他人的知识。首先,要提倡知识创造和共享的价值,对员工拥有的知识要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从而激发员工积极地积累隐性知识并在其认为恰当的时机贡献出来。其次,企业文化必须要把“尊重”放在重要位置,要尊重员工个人人格。只有受尊重的人才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
3.采用柔性的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知识劳动不容易量化绩效,它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创造精神、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单纯将其量化作为考核依据,可以采用全方位评估法,让每个人参与进来, 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 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进行更为准确地评估。在激励制度方面,要从员工的需求与成长出发。首先,通过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其次,要依靠感情的力量,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再次,要制定富有挑战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不断为员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
4.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内部知识网络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网络主要传播显性知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企业要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信息网络,作为联系员工、交流信息、共享知识、合作创新的媒介。无形网络主要传播隐性知识,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无形网络的管理,要不断消除在学习和交流上的等级观念,不断构建学习型组织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启发健康的心智模式,营造互相学习、敢于创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红娜: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06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原因
(一)传统体系导致实践性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学校而言,课程的改革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各高校的人力资源课程的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改革的道路上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其中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的改革步伐。使课程的内容陈旧,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在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具有深远的发展史,在管理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们独立的个性逐渐形成,这些内容陈旧、空洞的学习材料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对人力资源课程的兴趣。在传统的资源管理背景下,陈旧的课本知识、教师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学生本身失去学习兴趣的同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其知识水平只停留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思想上限制了人力资源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二)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忽略学生本身个性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校人力资源的改革应从学生自身做起,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学校中,学生基本的性格以发展完全,具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校方及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爱好,积极听取正确的主张,使学生尽情发挥其个性的魅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今的教育模式。高校在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期间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于进步。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专业的理论知识,经过技能的培训,为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创新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正式走向了改革的道路,其课程内容与管理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改观,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开发,实现了动态化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经济的引领下,教师对传统观念的摒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发展,使学生进入了创新性学习的环境中,加速了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探索。学校的战略目标应是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通才型人才。在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对创新性知识的运用,使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个性化与人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相处。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才能与创新能力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具有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间的关系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具有人文化,在学习中贴近生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改革,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实现学习的人文化与创新化,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其教学个性化与人文化在此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结论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企业治理最终就是人力治理”,这是美国企业管理先驱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全球领先企业纷纷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强调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塑造和深化,能够对企业运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于专业中心、业务伙伴和共享服务,成为人力资源转型的关键。作为CEO战略伙伴和直线经理的策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时时关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聚焦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结合市场和企业本身实际,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动力的合成,对绩效成果给予准确判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团队成员的激情点燃,让每一个人对企业高度热爱,让每一个岗位都有科学规范,让所有部门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协同作战,让整个企业肌体健康和谐高效运转。在企业中,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就是企业员工。也有国外学者曾指出: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从满足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需要出发,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诺基亚提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因此,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社会个体由于个人条件各不相同,需求的层次也不相同,但受尊重是共同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企业要建立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让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特别是大型企业,尤为如此。要打破官僚体制的企业文化,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才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实现。
二、心理契约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早提出的,它的定义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彼此要付出什么同时又期望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契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心理契约越牢固,对企业就有比较深厚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工作投入且关心企业及所在部门的整体利益;反之,心理契约就比较脆弱,对企业没有什么感情,员工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不积极主动,也不关心企业利益,在企业危难的时候往往是“树倒猢狲散”,而不是同心协力,共闯难关。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在企业中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心理契约,就能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感情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企业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企业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同时,在心理契约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除了要正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而企业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感受问题,也是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内容。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实现员工对组织较强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进而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心理契约同经济契约相比,主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定量比较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定性或简单的定量研究;变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让无形的心理契约变成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有力工具。
三、转变思想,突出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地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当更多地强调人力作为资源而不是成本;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人事管理不能够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第三是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落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强制性和命令性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短缺、结构单一。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必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员工的需要,并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管理技能,与员工关系也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和共同参与。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再者就是要招聘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有效培训开发人才等。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因而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著作中提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强调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加深个人的愿景,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组织成员,通过“深度汇谈”寻找有碍于学习的因素,培养组织形成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培育集体的学习能力,将这种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能力。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获得成长,战斗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能力随之增强。创建学习型企业,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团队的知识、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要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为手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现代管理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分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掌握每个员工的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整体和具体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完善企业教育体系,创造出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及相应的激励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导向实践 企业绩效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浪潮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脚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商业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各大企业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各大企业单位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与资金这几大方面。现阶段,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企业的成长需求,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持续促进公司的运营。其中,人力资源方面的优质管理和知识导向的创新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新的思路。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导向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的联系
在当前的知识和经济环境下,各个企业单位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公司资源方面的竞争,体现了企业单位中文化与商业方面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单位在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并及时优化。在大部分企业单位的竞争中,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是影响这种竞争的主要因素,两者是相互牵制的关系。在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进行估量和考察时要将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切不可单独对某一方面进行评估。[1]企业单位在建设发展的进程当中要持续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在引进知识资源方面也要选择较为先进的内容,构建气氛良好的企业环境,完善、健全人力与知识这两方面的资源管理体系。
(二)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的相互作用
所^人力资源的管理,所指的就是遵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据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以员工招聘或开展培训活动等形式加强企业职员的业务水平和办公水平,从而加强企业单位的经营能力;知识资源的管理则是利用知识与信息资源的结合,不断更新并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单位中,合理地管理知识资源有助于企业领导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企业绩效则受到人力与知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人力和知识这两方面的资源是公司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竞争时的制胜法宝,两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各企业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和在知识导向上的整理也是相互影响的。
(三)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价值的互相实现
企业单位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部门肩负着向管理知识资源的部门推荐合适人才的重要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在知识管理部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最终让管理知识资源的部门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目标。此外,在企业单位中,这两个部门还可以选择互帮互助,以合作的形式展开与公司文化有关的宣传活动,并定期举办有关这两方面在管理内容上的课程训练。[2]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公司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活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企业职员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三、企业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受到的影响
(一)员工招聘与员工培训
不管在哪个企业单位,其管理者所招聘的员工一定都倾向于工作能力强、身体和心态健康且责任心强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员工对公司、企业的工作成效与质量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能使企业绩效尽快达到预期标准。单位通过对职员展开相关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员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尽早习惯并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在技能培训期间的量化考核标准也可以为职员带来更大的提升空间,激发职员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继而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3]
(二)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
在企业单位的运营中,对职员工作能力的考核展开奖励与惩罚制度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待那些工作业绩出色、表现较为突出的职员要适当地进行薪资等物质方面的奖励,这样做能够很好地提升职员的工作动力,并大大增强员工在职场办公中的自信心。此外,合理有效的业绩奖励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企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分配,节约了这方面管理的工作成本。[4]而对违反公司规定、业绩较差的职员要果断地采取适当的惩罚予以警示,才能有效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四、企业绩效在知识管理的导向中所受到的影响
在企业单位中,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指的是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用知识资源共享这种形式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在这种知识导向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单位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绩效。公司单位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专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继而加强各部门职员对知识的使用能力,增加知识资源的利用率。对一个企业来说,知识资源的管理可以大大加强这一企业单位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科学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会为公司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5]
在各个企业单位激烈的竞争当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公司的创造力达到了怎样的水平。高效的创造力可以加速提高企业绩效,使公司不断地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全面发展。各企业单位在不断探索和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其追求的目标也能够尽早实现,继而提高企业单位在经济方面的成效与收益。
五、结语
对于企业单位的运营发展来说,想要提高企业绩效的质量,早日实现制定的目标,不能仅靠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单位中职员对知识资源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决定了整个公司对这些知识资源的分析和利用。企业领导需要将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这两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知识资源这一载体,有效地推动人才资源的管理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在人才配置方面加以优化。这两种方法对企业绩效的提升都有所帮助。合理地分配人才资源能够加强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要对企业内部的知识结构加以改善和优化,以加强和提升企业绩效。
(作者单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市黄岛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02):136-144.
[2] 乐迪.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企业导报,2016
(04):140+132.
[3] 刘刚,李荣彬.知识管理实践与企业市场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6(02):145-155.
关键词:知识管理;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一、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对集团发展的影响。从我国新组建民营集团运作情况来看,多数业主将更多的心思花在项目的开发上,很少考虑集团人才队伍的建立,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资源队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集团将原有处在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上具有长期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人员全部不予以重用,造成新集团成立不久,即刻陷入瘫痪。
(2)人才资源管理意识及内容落后。由于新组建民营集团受长期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忽视了“人―知识―资源”这一人才管理链条的存在,将对人的管理误解为是对人才的管理,造成知识员工的知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现象普遍,已经成为新组建民营集团最感头痛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3)管理机制落后。由于激励、监督约束、考评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受到质疑;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受挫;不思进取、工作怠慢;知识创新意识淡薄,有些集团每年在高校学生就业时招到的是一时找不到合适单位的毕业生,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培养和锻炼,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又很难留住,客观上成了为沿海和为其他企业培养高校就业人才的基地。
(4)缺乏长远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很多集团似乎没有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架构,集团从吸收、培养到重用等都存在盲目性。结果自己培养的人才要么是不符合专业发展方向,要么是好专业培养完就走,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在低谷徘徊。
(5)缺乏刚性硬管理和人性化软管理的结合。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缺乏重视知识员工地位的氛围,强调的是可以量化的硬管理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严重制约了知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抑制了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集团人事管理未把企业文化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文化在集团中所具有的动力、导向、凝聚、融合及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人才的责任感、职业理想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我国民营企业运行的实际来看,多数集团寿命短暂,甚至有的如昙花一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缺乏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必须成为集团的管理重心。通过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以促使集团加快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步伐,将集团所需知识与集团的经营达到最佳结合,这些正是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
(2)科学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使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现有效管理。集团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谋求发展,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管理理论、手段和方法,以充分激活人与所拥有的知识这两大管理要素,使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并对其更加合理地组合,其中对人的智力这一核心要素的挖掘最为关键。
(3)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符合新组建民营集团自身特点的要求。新组建民营集团多是在小规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者素质、融资、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力度等方面不仅与国有企业存在差别,就是与有一定发展历史的民营集团相比较,都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民营集团的发展也就需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提高研发、适应市场环境及创新能力,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不仅需要进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也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
(4)实现对人的管理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新组建民营集团必须将对人的管理上升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在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提高集团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即通过知识管理,将关键性的知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调动和发挥每一位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知识员工为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因此,新组建民营集团要实现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及创新性,就必须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对人的管理向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转 变。
(5)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否抓住高素质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集团的成败。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将有助于集团更加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造就一支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集团人才队伍,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和创新技术的需要。
(6)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强化人本意识,坚持以知识员工为中心,推动集团发展。“人本意识”,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引申出以知识员工为重心的管理意识。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强化人本意识,以知识员工为重心,可以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新组建民营集团的发展,关键也需要集团在人才资源管理中形成精英队伍的稳定和对集团所作出的贡献。因此,要整体改变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使新组建的民营集团发挥强大作用,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特别是人才资源的管理创新。知识管理与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1)高层管理者对人才资源管理观念、管理思想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就是把人才资源看做集团最重要的资源。“将帅无能,累及三军”,一个好的集团肯定有一个好的业主。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那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民营集团都具备高素质人才和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集团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这在客观上要求人才资源管理者必须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从高层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树立一种知识管理理念,重视集团的知识资产,并把工作重心从管人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及以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效果评价上。
(2)管理内容的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思想的创新,实质上就意味着管理内容的创新。在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管理的对象;人的“知识”是管理的内容,而管理的“实质”是人所拥有知识资源的运用和创新。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实质是人才资源管理客观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链条,这一链条的管理实质是对象、内容和实质的结合,管人就是管人的知识,而管理知识就是将每一个体的知识形成组织的资源,并使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效益。同时,明确了管理的对象、内容和实质,还必须深入分析“人、知识、资源”这一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所体现出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能成为组织资源,只有将人、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每一个体的知识转化和整合成为组织自身的资源,才能为组织带来效益,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效果。
(3)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集团在激励约束、知识创新、监督及考核等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创新,使每一位员工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各尽其用,自觉地、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考评机制的创新来验证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业绩。
(4)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以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人才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实质是“知识第一,质量和服务第一”,只有重视了对人的管理,才能做到对人的知识管理,也才能将个人知识组合成为组织的知识资源。而在运用知识管理对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是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是有个人的奋斗目标的,因此,应在尊重个人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
参考文献:
[1]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89-95.
[2]林泽炎.企业现实人性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智囊,2000,(1):63-65.
【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93-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影响医院人力资源作用发挥、阻碍医院发展的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必须加以解决,才能突破医院发展的瓶颈。
1 医院人事档案的含义
医院人事档案是医院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 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工资待遇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依据,是真实反映职工个人经历、素质水平的凭证和依据,是全貌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2 医院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医院选拔和使用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程序的日益简化不相适应。二是医院的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缺乏创新性、突破性和激励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阻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及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微机、网络、场地和保管器具等基础设施设备缺乏,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类和编目等工作大部分是靠手工操作,干部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力、物力耗费较大,同时,人事档案的频繁查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和意外的丢失。四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落后,人事档案的综合利用不充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医学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才能的人员来管理,而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非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及业务技术水平及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均不能满足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不能够从医院人事档案中发现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也就不能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发展服好务,成为了制约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与卫生政策、卫生事业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医院发展相适应,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信息优势,激励和引导医院职工在各个专业及领域的素质和能力全方面展现出来,为医院更好地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提供真实可靠有力的依据。
3.1 提高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增强管理意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服务于人事管理、服务于医院发展,要使医院领导层、管理层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人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医院人员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记录,是其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实战业绩的重要反映,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和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是促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使领导及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强化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随时了解工作动向,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普通职工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人事档案的工作,主动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供线索和材料,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3.2 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首先明确人事档案管理职责,医院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查找、全面分析、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指导和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3.3 努力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是影响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不再是对档案实体进行简单的整理和保管维护,而是注重对人的管理和评价。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知识,还应结合医院的特点,具备医学、计算机、英语、人事管理学及医院管理学等多种知识,同时,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地事业心。医院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工作的自律性,不断主动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学习计算机应用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知识经济;网络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6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获取的知识数据量越来越大,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机会也不断增加,而创新机会的增加又会促进知识量的增加。知识量与创新相互作用,产生雪球效应,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逐步把人类推进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被看作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提升企业中所有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既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的网络银行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加强网络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网络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做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而网络银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服务行业,知识现代化与信息现代化要求其投入和拥有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其经营的效益与成果更多取决于人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网络银行间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银行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银行也将成为我国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未来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服务、效益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网络银行只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才能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的竞争能力。因此,网络银行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的竞争。
二、我国网络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由传统银行开展网络银行服务的混合型网络银行发展模式,这就使得我国网络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强有力的银行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已经开始注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多数只是流于口号,追求表象的东西,没有真正提炼出适合自己银行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也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难以对银行员工形成有效的精神激励,从而无法使员工从思想上与银行的价值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各商业银行虽然员工数目庞大,且大部分人员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多是具备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多,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网络以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有宏观经济、金融分析能力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相当匮乏,真正具有开发市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为稀少。人才资源的局促使得网络银行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网络银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从激励机制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手段单一,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员工薪酬实行的是等级工资制,工资分配主要以职务等级、员工工龄等挂钩,而与其岗位和绩效则无太多的联系,从而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另一方面,激励手段仅限于薪酬激励与行政激励,既缺乏如业绩股份、股票期权之类的货币化薪酬激励手段,又缺乏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银行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员工与银行的双赢。
(四)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机制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迅猛的技术变革、提高生产率水平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培训的作用,并逐步加大了再培训的投资,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系统不健全。一方面,培训模式偏重银行组织目标需求,缺少对员工个人发展的考虑,当员工的个人发展与组织的安排发生冲突时,要求其个人服从组织,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难以发挥,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比较注重技能培训,对员工素质培训和潜能开发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中高层次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此外,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以考试作为银行培训中唯一的效果评价,极少开展培训后跟踪考察,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三、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网络银行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既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掌握金融业务事务和金融业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样才能使网络银行更快发展,适应新经济时展的要求。
美国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在宣布以网络银行为中心之后,首先就是引入具有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背景的人才投入网络银行业务管理,尔后将银行内对各项业务非常了解的高级管理人员抽调至网络银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对相关网络银行战略的创意及产品的创新给予有效的激励。从网络企业战略到人才文化的变革,给大通银行的网络银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网络银行要发展,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的甄别、遴选,引进一批掌握新技术、熟悉金融业务、有营销特长及市场营销经验,具较强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机构的活力。另一方面,更应重视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留住人才,保证网络银行的持续发展。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形成的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作用是将企业内部各种力量统一起来,汇集到一个方向,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纽带,是企业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是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的“软环境”,也是企业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网络银行发展的关键是知识型员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创造一种人本文化,强调个人理性与发展,提倡创新,鼓励职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开发技术信息、创新产品的良好氛围,形成不断创新发展的经济有机体,从而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本主义观念引导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改进网络银行员工对知识获取、交换、整合及创新的传统路径,有效开发、利用和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从而加强员工对网络银行发展所产生的动力。
(二)组建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率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在网络银行建设中,需要有以下四类人才的参与和努力:
1.项目管理师。负责网络银行的项目组织系统设计和实施工具。作为优秀的网络银行项目管理师,必须是了解技术发展程度、网络银行业务需求、项目开发管理、人才资源调配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引导网络银行的发展方向。
2.信息管理师。负责网络银行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其主要任务包括统一管理网络银行信息资源;根据网络银行发展战略制定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网络银行的发展建议,保证高层决策符合信息竞争的要求等。
3.信息技术人员。专门从事网络银行信息检索、搜集、处理及分析,使之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这部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要熟悉银行业务,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网络银行信息整合、业务的创新及系统的安全。
4.金融营销人员。网络银行业务的综合性、技术性,要求产品营销人员不但了解金融业务知识、基本信息网络知识,同时还要多营销有独特的见解,以便能使客户接受网络银行产品。
根据市场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工作任务、目标,从四类人才中选择不同的人选,组建科学专业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技术机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达到最佳搭配。同时,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能提供对知识学习的强化机制,促使每个成员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通过内部的相互学习和积极摄取外部新知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学习活动,加速形成核心能力。故此,组建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对于增强网络银行的长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模式,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力。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网络银行要采用科学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因素。首先,要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相结合等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员工是网络银行创新的主体,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是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银行管理者应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高度和谐、亲善、融洽的企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改进分配模式、工资制度等物质奖励机制,使员工的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如薪酬的分配不再根据工作责任的大小,而是根据个人对增值影响力的大小而定,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工资管理制度,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要重视使用人,要给广大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员工需要多元化的实际,设计和改进职业阶梯,提供更多的个人职业发展机会,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并将其与企业的长远规划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既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又有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管理质量,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持久的动力。
(四)加大组织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提倡的是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员工的学习和培训。人力资源是网络银行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因此,网络银行应通过有计划、持续性地组织培训、教育和开发计划,以改善员工和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
网络银行的培训首先必须根据银行的战略规划与企业文化,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提倡以创新精神与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使培训和开发与网络银行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其次,员工培训应当有明确的针对性,培训前应做好培训的需求评估,了解员工的特点,然后从他们的岗位、年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情况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展开符合网络银行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培训。如管理人员注重综合管理理论和战略决策理论,技术人员注重金融专业理论和计算机知识,营销人员注重金融营销理论和营销技巧等。通过培训让员工掌握必要的技能以完成规定的工作,最终为提高网络银行的经济效益服务。第三,建立培训体系时,要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纳入网络银行发展的轨道,引导员工在推动网络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目标。最后,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在培训后对员工进行检验,及时巩固员工学习的技能,纠正错误和偏差,并基于反馈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奖惩,以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绍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安鸿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张锡民.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支晓强,蒋顺才.企业激励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姚水洪,任新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 朱芝洲.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 周可军,等.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创新[J].经济师,2003,(11).
[8] 陈东华.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Joumat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5).
[9] 徐倩,贾其明.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06,(4).
[10] 苏海东.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重构[J].经营管理,2004,(5).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et banking in the era if the knowledge economy
LIN Xian 1,ZHANG Rong-hui 2
(1.Minjiang college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9,China;
2.Finacial department of economy college,Fujiang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 Today's information society, knowledge economy, bank's competition as 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Human resources as contained in the bank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difficult to imitate, and specific resources, is to maintain the bank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ome the decision of bank competition, a key factor i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to analysis of the online banking feature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issues from the building for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team,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system to enhance staff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 contribute through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民航企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56-03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的满足。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已成为现代人的主要追求。人力资本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行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从对人的被動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主動开发,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本的培育,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从以外在激励为主向内在激励为主转变,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民航企事业单位只有真正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拥有市场竞争的实力,才能推进我国民航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实现民航强国的重要意义
民航局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我国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民航企业的持续安全和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民航强国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在数量上满足需要,在素质上符合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民航运输业的本质要求,是适应民航改革和发展、实现民航强国的内在需求。随着外资航空公司抢滩中国民航市场和民营航空公司的运营,民航人才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民航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任人唯贤、量才施用,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把重视人才的发展放到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高度,为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民航企事业单位必须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急需人才为重点,建立教育、培养、开发和使用的科学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建立目标明确、综合激励的人才培养机制,主動吸纳、及时重用的人才引进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分配机制,以及适合不同岗位的有效绩效考核模式,促进行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民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民航业是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飞行、机务、空管以及安全管理、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人员都是企业宝贵的资产。据调查,我国民航企事业单位总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普遍落后。从业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管理人员官本位思想较为为严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得不到应用,从而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质量,不利于行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塑造。总体而言,我国民航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开发的理念上重“管理”轻“开发”,在人才定位的标准上重“资历”轻“能力”,在人才品质提升上重“引进”轻“培养”,在人才的激励机制上重“物质”轻“精神”。当前,民航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行业人力资源较丰富,但配置和结构不合理。民航企事业单位在工种配置上,地面服务、行政管理、综合保障等部门人员过剩,而与安全密切相关的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管理等专业人才却非常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短缺,成为制约民航行业发展的“瓶颈”。二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随着民航企业的发展和人才开发力度的加强,总体素质比过去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关键岗位的培训缺乏系统性,管理人员培训缺乏针对性。民航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运作模式,以及“近亲繁殖”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人际关系复杂,竞争弱化,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国民航企事业单位普通大都存在着机构臃肿、职能错位和人浮于事现象,分配平均主义严重,优秀员工缺乏動力,后进员工缺乏压力。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航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民航企事业单位应坚持以人为本,把开发人力资本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安全飞行、航班正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全体员工素质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和注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从而实现行业和员工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着力构建学习型组织
民航是现代知识密集型、技术综合型企业,具有分工协作和严格管理的行业性质,因此具备形成一个崇尚团队协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条件。首先,要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员工学会学习;第二,引导员工认识学习就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过程;第三,学习型组织注重培养员工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成就感,使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同时,要改变民航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职工培训制度,使民航行业的人力资本不断得到增值。民航企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培训组织,严格培训考核,保证培训投入,以培养高素质、高精尖、全面复合型人才为长远目标,培训向各个领域渗透,培训内容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才能保证企业人才战略计划的实现。民航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重点培养运筹能力、管理能力、洞察能力和前瞻力,一般管理人员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和管理实践能力培训,专业技术员工应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民航行业实践终身教育理论,能促进民航企业管理模式由“制度+控制”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习+激励”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实施终身教育就是对民航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将民航员工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作为一项全生涯教育系统工程对待,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可以为民航员工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提高更多的机会和基本保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观念与意识、员工培训需要、学习组织与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监督与测评等诸多问题,需要结合我国民航行业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是以保证民航员工经常性地系统化的新的知识补充并受到新技能的训练为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的,保证民航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以职务分析为基础并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多内容、多手段地实施终身教育。
(三)培育优秀行业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首先取决与一种鼓励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要改造传统的行业文化、建立有利于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的新型民航文化。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要求建立共同的文化愿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危机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不断积累发展和与时俱进,鼓励企业员工的创新需求,赋予员工创新能力,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营造积极向上、活跃进取的氛围,造就大量勇于创新求变的人才。同时,安全文化是民航文化的重中之重,航空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的大局,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将对航空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民航安全文化要求把坚持“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民航企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在航空安全管理、机务维修、空中管制、后勤保障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系列有关航空安全的价值观念、工作准则、道德规范、管理制度、行为要求等精神因素以及保证飞行安全的安全机制和管理机构。
(四)市场化配置人才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地开发个体潜力,优化组合群体人力资源配置能大大提高行业整体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特殊资源,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民航企事业单位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现代企业制度变革,按照提高效率、合理使用、良性结构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按照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挑选我国民航企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航空运输发展的需求变化,人力资源的选择与配置要引进竞争机制,符合民航战略规划要求,与民航单位的持续发展相协调一致。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民航主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人力资源在各自的企业中所占比重要逐渐增大,实现人才优化配置,确保生产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民航企事业单位需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公正性、公开性”原则,采取更加科学的考核方法,利用人事测评技术,采用合适的测评手段,建立和健全适应本单位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员工的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据此激励先进与鞭策后进。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激励性的绩效考评体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都有获得培训、奖励、晋升的机会。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通过完善干部考评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末位淘汰制度和全员劳動合同制度等,以充足的空间使用人,以合理的制度约束人,实现优胜劣汰,奖勤罚懒,充分调動民航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建立起适应民航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成长机制。国内有航空公司推行航线经理制、客户经理制、销售经理制等创新举措,并且实行竞聘上岗,使公司的市场开拓、航班销售、客户服务、渠道管理等有了新发展。
(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民航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的岗位以及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不同来进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实现“按劳分配、按岗分配、按绩分配、按知分配、按能分配”,并且分配向飞行、机务、空管、乘务等安全效益一线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现代综合管理知识和实践的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充分体现劳動、贡献、业绩、能力、岗位的因素,达到提高劳動效率,从而不断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民航企业销售部门可建立高弹性的薪酬模式,主要根据员工的业绩来确定,安全工作第一线的技术部门应建立既有弹性又有稳定性的薪酬模式,逐步形成经济效益和员工收入水平相互促进,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同时,建立层级明确的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与组织的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以达到满足组织及其成员各自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目的。民航企事业单位的重点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让员工能够得到企业保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和个人尊严,从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做出贡献,满足他们成长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七)推广应用HRIS系统
民航企事业单位可建设HRIS(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即员工电脑化信息包。通过HRIS,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构可以对日益增长的单位与员工信息进行记录、储存、操纵和沟通。工作信息列出实现该单位的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的数目和类型、每项工作所需要的人员数目以及完成每项工作所需要的资格,员工信息列出诸如一个个体的职位级别、工作时间、薪金历史、绩效评分等信息,并且在员工记录有所变化时及时更新该系统相关信息。HRIS有利于民航企事业单位高层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采取适宜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以最有效率的人力成本获取最佳效益。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对组织目标的支撑作用,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作用。因此,既包括了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系统规划与安排,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对可能的人员需求、供给情况作出预测,并据此储备或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
以追求人力资源的平衡为根本目的,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匹配。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资源,它所考虑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员,而是一类人员。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
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第二,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
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第二,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第三,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便草草制订出该规划,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第四,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②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作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3 制订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第一,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首先要明晰企业战略,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搞清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建立多维交叉体系的规划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上至企业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等协同工作,且分工负责完成的。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与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支持下属实施方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分析和预测,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并做好方案的评价,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一线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第三,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之低是难以忍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第四,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人力资源部门从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企业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工作是否具有预见性、有无管理技能及对管理的操作能力成为衡量人事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是独特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企业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培养他们的研究、预测、分析和沟通的管理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预见性,并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第五,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充分注意与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的融合,具有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面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愿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就难以有效实施,企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保持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实施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应当把人力资源规划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有针对性地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
前言
21世纪初,互联网络全球化普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全面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激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整个市场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虽然中小企业在我国的数量庞大,但这些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一个中小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获得以及保持竞争优势。李宏艳在《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一文中指出,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将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中等或微小,投资较省,收效较快,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但是其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较少受外界干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走访相关中小企业来看,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匮乏。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例如很多企业由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少,一般不会超过2个,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此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具备本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经验上也比较欠缺,这就导致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岗位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晰,这样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建立岗位管理体系与无法清晰界定岗位之间的矛盾,从而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人事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投入小。人才的择业动机,不仅仅是注重薪酬和福利,他们更加关注企业能否为员工造培训的机会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中小型企业很难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往往不能为人才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这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得不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小企业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方面。
(五)缺乏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由于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作为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实践经验以及知识管理的新型管理理念,积极采取以下各项管理创新策略,加强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
(一)进行管理角色创新
中小企业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知识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则是一种鼓励知识创新、注重个性张扬的新型管理制度。领导者的角色应该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去做一个引导者,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学习的机会,提升才能。
(二)改变组织结构
传统的中小企业多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层次过多、协调不畅,往往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普遍覆盖,使得每一位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及时地获得信息,网络时代的知识管理,由于强调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员工也更期望能共同参与集体决策。由于扁平化的组织比多层次组织更为有效,因而中小企业可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一些尝试,缩减层次。
(三)注重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不仅新职工要接受就业教育,而且在职职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中小企业应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与职工成为命运共同体,企业如果能帮助职工获得终身就业能力,无疑会提升中小企业的凝聚力。因此中小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
(四)完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中小企业一定要注重人才配置机制。按照适才适用相结合原则,使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最大化的发挥才能,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要完善分配机制。中小企业要注重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的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贡献奖、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方式;第三,要完善精神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内驱力是促动员工积极主动做贡献的有效手段。员工内驱力来源于哪里呢?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实现自我需要是相对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优势需要,如果能满足员工的优势需要,则能使员工不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豫湘.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跨世纪,2009,16(8):53.
[2]王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201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工资制;合理性实施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关注事业单位对员工工资问题的处理,其工资制度问题成为人们近些年来关注的重点。在现行工资制度中,最受欢迎的是一种被称为绩效工资制的薪酬形式。它不仅将人事、工资以及劳动三种制度汇集一身,而且有力的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效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此同时,更应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促进绩效工资制有效合理的实施。
一、绩效工资制及其实施原则
(1)绩效工资制的含义及其特点。绩效工资又被称为奖励工资抑或绩效加薪,有时也会与对工作人员的评估挂钩。它主要包括基础类绩效以及奖励类绩效两种,是一种集人事、工资以及劳动制度为一体的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工作人员所处工作岗位的等级。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以及所负责任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人员的工资一般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行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员工自身的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报酬的支付。这种工资制度的实施有其自身的背景,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在事业单位中,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后勤工作人员、相关专业技术以及行政事务等的管理。管理中面临的种种花销,绝大部分源于政府的出资,这就使得绩效工资制在事业单位中变得极为重要。(2)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原则。在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原则主要有四点:第一,统筹好在职以及离退休员工的收分配关系,对绩效工资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改进;第二,将这一制度与津贴补助相结合,对企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秩序以及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规范,确保分配纪律的规范性以及严肃性;第三,对不同的岗位级别以及工作部门实行有区别的管理;第四,在抓好公益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健全员工绩效工资的考核制度,活跃单位的内部分配。
二、当前绩效工资制实施中的问题
(1)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匮乏,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尽管各企事业单位深知人力资源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却没有将其摆在重要的日程中,而是将其看做普通的事务性的工作进行处理,并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与之匹配。与此同时,进行管理工作的员工多数是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合理的认识,也不能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有效组织劳动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加强组织中的情感文化培养上,只是忙于一些琐碎的事物,完全偏离了管理的中心。除此之外,在管理的理念上,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缺陷,仅是将管理的职能固定在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以及工资的分配上,并不懂得将管理的其他职能同公司的长远发展相联系,从而限制了公司的管理理念。(2)缺少健全、新颖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有调查显示,在企事业单位中,约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员工对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表示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讲,绩效考核有其弊端,那就是只能对可量化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那些不能进行量化的工作就变得束手无措,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绩效工资的公平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员工在工作中所具有的价值,从而造成员工的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在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结果只是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真正的起作用,更没有做到同员工的业绩奖赏、工资分配以及职位的变动相联系;第二,在绩效的考核上,很多单位并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考核制度,也没有对不同性质以及内容的工作进行不同分类的划分;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绩效制度进行考核,即使有些工作可以用绩效制度进行考核,但在量化标准上也同样存在不统一的现象。除此之外,有些单位还存在“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在追求利益的年代,有些公益性事业单位钻取公共财政的空子。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与服务大众的目标相偏离。(3)忽视沟通的重要作用。沟通不仅表现在中层部门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上,还表现在绩效沟通的方式上。在绩效的沟通上,多数事业单位忽视了监督以及过程引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中,其目标、战略以及使命间有着明显的不足,并不能从整体上抑或内部寻找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4)难以考核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像这种具有公众性的工作,很多项目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往往是由一个共有的团体,在团体的努力下完成的。但在实际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对这样的工作方式取得的成绩进行明确的说明,往往是真正出力的所获寥寥无几,失去原有的公平性。
三、合理实施绩效工资制的途径
(1)加强沟通及交流,健全评估体系。在企事业单位中,确保上下级地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员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功与过,更能为公司开展绩效工资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沟通中,上级可以对工作中需改进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告知员工,以此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除此之外,公司还应该健全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其真正的服务于员工,服务于组织的目标,从而推进公司的发展。(2)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进行绩效考核。企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要充分借助公众的力量,在确保以领导为主体的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让员工广泛的参与到绩效的考核中来。除此之外,还应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不同级别的岗位进行不同标准的划分,明确其分值标准;第二,研读每一岗位的性质以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第三,从勤、能、绩、德等多个方面对不同的岗位实施考核量化。(3)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抑或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其对管理知识的掌握,促进其管理理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管理理念进行改进。首先,要转变人是工作得以完成的工具的理念,不能将其看做人事管理的成本,而应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以及自身潜力,使其为公司创造更高的效益;第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工作管理中来;第三,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需要,为促进其能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好的环境。(4)健全激励制度。首先是对传统的激励制度进行改进,努力做到实际待遇同考核结果以及晋升机会的等同;其次是对薪酬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最后在工作中对员工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制度,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从而使其处于高效的工作状态,以此达到激励的目的。
顺应时展的要求,转变原有观念,强化员工管理意识,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从良好的沟通开始,健全相应的制度,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是现阶段各事业单位应该去做的事情,也是确保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邱桂芳.浅谈企业激励机制与薪酬的关系[J].铝镁通讯.2012(14)
[2]陈玉琼.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究[J].经济视野.2012(11)
[3]田金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探讨[J].中国经贸.2012(20)
[4]倪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一、相关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解读
在简单劳动力市场模型中,通常把付给工人的小时工资视为劳动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概念于1966年日内瓦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首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美学者弗兰霍尔茨将人力资源成本定义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具体而言,人力资源成本可以界定为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付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按照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流向,可将人力资源成本分为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
2.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在制造型企业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成本的管控不是要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绝对值,因为绝对值必然随社会进步而逐步提高。而是要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总体成本中的比重,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强职工成本的支付能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即降低劳动分配率,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人力资源对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无效成本,保障制造型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二、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缺失
制造型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以生产产品为对象的成本管控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才缺乏与激烈竞争,人力资源成本逐年攀高。面对如此情况,传统的管控模式已不合时宜,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存在着诸多缺失。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管控的缺失
许多制造型企业在人员招聘时没有合适的“标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引进人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幅浪费。具体表现为:(1)人才高消费误区。一些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对聘用人员学历职称要求过高,如职业技校毕业就可胜任的工作,非要聘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2)人才凑合使用误区。表现在一些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岗位,采取凑合的方式,降低要求随意招聘,不但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居高不下。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管控的缺失
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存在职工学历结构低下、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一些职工有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的不懂生产技术。虽然一部分职工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检查、考核力度不足,许多职业技能/技术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职工不能够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导致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虽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体现在当期生产成本中,但其衍生效益却能持续很长时间,特别是员工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会使开发成本的效益持续衍生。另外,有些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愿意增加投入,担心人员流失造成得不偿失。其实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人员流失造成的损失。
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管控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但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低,使用成本也很低,而且各行业都有固定的人员使用成本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工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也呈现出只升不降、大幅上涨的趋势。职工薪酬是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一些制造型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将薪酬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货币行为,没有建立与制造型企业特征相匹配的薪酬体系,薪酬标准、发放程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公平与透明,导致职工对企业满意度低下、人员流动性增大,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长期处于比例失调的状态。
4.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管控的缺失
人员流失不仅带走企业的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士气和整个组织的氛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严重流失。制造型企业人员流动性最高的群体是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企业核心职工,由于他们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核心机密或营销渠道,他们的流失直接导致企业运营陷入短期甚至长期困境。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实现路径
企业为获得人力资源和优秀人才而进行的投资即体现为人力资源成本。制造型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成本管控模式。
1.构建适合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管控的人才选拔模式
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加强对取得成本的预测是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前提。根据制造企业战略总体规划和人才实际需求,采取定向定量获取的方式,锁定和引进适合的人员。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可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采取谈判工资或技术入股等办法引进人才,“借脑发展”,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另一方面通过压缩管理人员和后勤辅助岗位编制,增加一线生产岗位编制,引导落聘管理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向一线生产岗位流动,借助全员竞聘常态化,空岗既聘,促进岗位结构不断优化。减少简单劳动人员配置,积极推动社会化用工机制,降低企业用工指数和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减少生产服务性人员配置,如经警、司机社会化配置,保留少部分经警、司机负责日常必要工作,从而打破大而全的用工模式;销售人员属地化招聘,努力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2.完善适合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管控的培训开发体系
开发成本主要体现在职工的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中。本着“外训在前沿,内训在现场”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同时,为更好落实培训开发工作,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筹办“企业大学”,使职工培训成为制造型企业人才培育、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不竭动力。外部培训坚持参培人员负责将外部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和推广,将此项规定纳入培训管理规范,由公司培训部门直接组织,确保外培取得最好的效果。内部培训尽量选取技术人才、技能带头人、技能能手为技能实作企业内训师,以公司现有设备设施及场地为 “实训基地”,一方面可用于公司职工循环培训;另一方面可面向社会有偿开放,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率的同时,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管控的薪酬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制造型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和控制。(1)建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辅助生产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生产单位效益挂钩的联动机制,推行灵活的宽带薪酬制度,将任职能力与薪酬等级直接挂钩。对于公司急需的少数特殊岗位,制定特殊的薪酬政策,实现职工收入能高能低,促使薪酬政策充满活力,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与约束作用。(2)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让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者都是上道工序的检验人和监督人,实现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建立一线生产工人按生产合格产品的直接价值结算工资的方式,激励其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合格产品,避免产生消极怠工、延误生产、增加不合理人力使用成本的不利影响,促进劳动效率不断提升。
4.推行适合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管控的有效管理措施
人力资源离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显性与隐形成本。对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分析可以使企业明确认识到职工离职可能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以提高人力资源离职管理水平。(1)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加强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管理。(2)完善人力资源离职沟通管理。建立和谐的沟通机制有利于协调组织与职工、领导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着力建立反馈机制,了解职工需求,把职工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工离职率。(3)强化人本文化,重视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信任职工,用优秀的文化留人。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锁.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医院;人事管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医院人事管理中实行前与实行之后人事管理满意水平的变化,其中以2017年5—10月期间为实行之前的水平(医护人员390名),以2018年5—10月期间为实行后的水平(医护人员390名)。对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前后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医院的资料,分析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之前医院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加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出新的管理方法。①转变医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医院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才以及人才的管理,这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医院的自身情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规划针对该院的专一管理方法。同时也需要重视医院员工的个人利益。②增强医务人员的医学专业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对新兴技术的培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以及定期培训,在为医务人员的职场晋升安排培训时要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且专业性强的部分作为培训内容,且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性,确保培训工作的长期性、有效性和专业性。③完善医院的岗位招聘制度。医院各职位的招聘首先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然后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招聘岗位,之后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实习等过程,在保证所录取员工人品的基础上择优录取。④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建立合理激励制度,增强医务人员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时也需要注意到医务人员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包括具体岗位工作职责、工作量、压力、难易程度等,不同的岗位可以考虑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确保整个绩效考核的公平与公正。根据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来调整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工作水平的变化情况,工作水平具体可以体现为人事科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制度、岗位招聘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法这4个指标。该院自行设计评分量表,为人事科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制度、岗位招聘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法这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分数为25分,总分为100分,分数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数越高,说明医院工作水平越高,应用效果越好。同时自制问卷调查员工对该理念应用前后的满意度水平变化。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后工作水平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工作水平总评分为(90.23±7.23)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之后,工作水平总评分为(95.70±5.25)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39,P=0.0003<0.05)。
2.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后员工满意度水平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医院全体员工平均满意度水平为75.38%,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后,医院全体员工平均满意度水平为92.1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07<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