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第2篇

微波是频率在300 mhz~300 ghz之间,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和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非电离电磁能。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电视、广播、通讯技术中。1945年,美国人首先发现了微波的又一特性——热效应,并首次将微波作为一种非通讯的能源应用于工业、农业乃至科学研究中。微波工业应用就是指利用微波的能量作用于物体实现需要的目标。微波能应用的特点在于一是以“能量转换”为基础,即微波所产生的热量是被加热物体的分子通过偶极回转、分子极化后转化成的,并非热传导;二是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相当于对流传热的5倍。

微波能的作用原理是当物体被置于超高频电流的交变电场中受到微波作用时,物体中的极性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中,产生自感应,使物体获得热量,进而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变化。

目前用于工业应用的微波有两个频率:2450mhz和915mhz,产生微波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磁控管是组成微波源的主要部件。

微波工业应用主要在替代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高及适用于微波(吸收微波能力比较强)的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是茶叶加工、橡胶脱硫、活性炭和竹炭高温烧制、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磁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的烧结和环保(生物质能、水处理、有机物处理(工业废水、废料除毒))等领域。

1. 微波技术应用于茶叶杀青、干燥

微波杀青、干燥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杀青、干燥的物料并穿透到物料内部时,诱使物料的水等极性分子随之同步旋转,例如采用915mhz微波干燥物料,其体内极性分子每秒钟旋转9.15亿次,如此的高速旋转使物料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表面与内部同时升温,且内部温度高于物料表面温度,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逸出而被蒸发带走,这样达到杀青、干燥的目的。这种杀青、干燥方法的特点是加热时间短,内外温度一致,其热传递方向从内向外与湿传递方向也一致,不同于常规加热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热量从外部加热到内部,存在内外温度差和湿、热传递方向相反的问题。

茶叶杀青、干燥的要求是杀青后茶叶的含水率为58%~60%,干燥后的含水率达6%,保持茶叶的原味、原样、原色,保证基本营养成份不失,同时要求安全卫生。但不同季节所产的茶叶,由于生理结构不同、组织细嫩程度不一,如清明前后茶大多是组织较嫩的叶芽,而夏秋季用于制茶的原料大多是组织较老的叶片,其杀青、干燥的工艺要求亦有所不同,这给杀青、干燥带来了难度。制成后的茶叶大多用于泡茶饮用,要求杀青的茶叶一经开水泡开,色泽、形态、味道及营养成分与新鲜茶叶基本一致。而目前茶叶的炒青工艺和热风干燥工艺随意性大,茶叶易产生红梗、红叶、色泽不均、叶边焦黄、带有烟焦味等问题,其品质较难控制。而微波能具有透人茶叶的内部加热,以及无需高温热介质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依赖高温介质和热传导加热升温的常规加热杀菌抑酶的方法,同时由于微波电磁场在杀青、干燥过程中还具有非热效应,可大大缩短了杀青、杀菌时间,有利于茶叶干燥后的贮藏以及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微波杀青、干燥茶叶可解决传统杀青、干燥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 微波技术应用于橡胶加工

(1)橡胶硫化

橡胶是一种偶极材料,适合于微波加热。当接收微波作用时,橡胶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之中,从而产生自感应,获得热量。电场的频率越高、胶料的极性大,则升温效果越明显,由于微波加热从内部开始,其过程迅速而稳定,从室温到200°c仅需数十秒。目前橡胶行业使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其快速升温特别适合短流程硫化生产线,同样也可适合于厚壁制品的预热以及废胶的再生。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达到节能、缩短流程和确保质量等多方面的目的,在微波加热段得后面往往加装热空气或远红外补充加热装置。

橡胶工业所用的微波设备,功率都在12~24 kw。1度电用于微波加热可使22 kg的未硫化半成品从室温加热到硫化温度。曾经做过对比,用微波硫化350 kg挤出胶条耗电50度,而盐浴硫化耗电量达180度。对于导电性差的橡胶材料而言,使用微波不仅节能、降耗、省时,还能减少设备占用的空间。

例如微波硫化用于橡胶挤出制品时,其流水线所占面积仅为蒸汽加热流水线的1/5~1/4。原因在于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为橡胶所吸收,而在蒸汽硫化中90%的热量消失于对流过程,被加热装置(硫化罐)或周围介质所吸收。

(2)橡胶脱硫

废旧橡胶再生是指废旧硫化橡胶经过粉碎、加热、机械处理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其从弹性状态变成具有塑性和粘性的、能够再硫化的橡胶。再生过程的实质是在热、氧、机械作用和再生剂的化学与物理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使硫化胶s—s键和s—c键网络破坏降解。

微波脱硫是利用在变化频率极高的微波场中,一切极性基团都会随微波场变化而剧烈运动,会在极性基团和分子之间产生巨大能量。硫化橡胶分子间及大分子内都存在s—s键和s—c键,可将其看成是一种硫醚键的偶极矩,因而硫化橡胶都会在微波场中发生偶极极化,并且硫醚键的偶极矩较大,在微波场中该处获得的能量也较大。而且,一般硫化橡胶中都含有炭黑,而炭黑吸收微波的能力很强,因此,在微波能的作用下可使硫化橡胶的s—s键和s—c键断裂,破坏硫化胶的网状结构获得塑性而使之再生。

微波脱硫法是非机械、非化学的一步再生法,相比传统方法,脱硫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无须添加再生活化剂,生产过程无污染,对极性和非极性橡胶都有效,并且,通过控制微波场的强度,可获得必需可塑性的再生胶。

第3篇

关键词: PBL 教学法 《食品化学》课程 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而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堂课平铺直叙地讲授,将系统而庞杂的知识流灌输给学生,然后以一纸试卷为尺度,检测学生对所灌输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验学生的勤奋程度和短时性记忆力,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克服多年来传统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食品化学教学实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备等课程的导学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又知识点宽泛,一些章节晦涩难懂。另外,随着我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课程的课时数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食品蛋白质、食品添加剂等章节应用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问题是重要载体,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大豆蛋白质内容前,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大豆是地里长的肉?”“所有的豆类都富含蛋白质吗?”等问题;在讲解食品添加剂内容时,对学生提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小组汇报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然后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扩展问题,我们随时给予引导、更正,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指出掌握重点,做出成绩评定。

二、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1.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法以一些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于讲台上,很难与有问题的学生随即对话,在PBL教学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思考,随时与有问题的学生交流,拓展知识空间,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的学生的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形成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的宽度和知识面,加强组织及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PBL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普通高中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2)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校必须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

(3)课程教材多依据传统教学方法编撰,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脱节,不便于采用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方法。

三、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要认识到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当然,教师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时也不能放弃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尖锐”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针对PBL教学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强烈的求异思维和善学乐学、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的资料,总结了各种各种基于化学反应的食品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食品检测中的各种方法分析

(1)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第一,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安琼、董元华以及倪俊等人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第二,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第三,IC法(离子色谱法)。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2)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一,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第二,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二、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第5篇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1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7-02

Application of Multiplex Teaching Mode in Food Nutriology

ZHANG Jing-jing WANG Xi-chang TAO Ning-ping * LIU Yu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course of food nutriology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help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fall into the habit of healthy eating,and the scientific nutrition concepts will be gained publicity.Th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f cours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adoption of debating issue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were brought forth,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students′ enthusiasm.

Key words food nutriology;multiplex 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content of courses;application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的基础知识、食物营养、营养与人群健康、公共营养、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工程为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食品营养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非常重要。目前,中国人85%死亡原因是由于慢性疾病造成,如学生中存在不吃早餐、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该课程授课宗旨不仅灌输学生食品营养学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营养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起膳食营养,学生选修《食品营养学》的部分原因正是出于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对营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通过开设公选课《食品营养学》普及营养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的公选课可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内容多,课时数少,来不及采取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通常来自各专业,对食品营养学的内容了解程度千差万别,面对这门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知识点散的课程,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同时,根据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的教改精神,有必要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使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更理性地分析各种新兴的营养学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1]。

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2]。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3]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

《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以信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首先在主体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以教材为主,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大体理出所需讲授的主线。比如先概述食物的选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营养素摄入的一些标准,接着分章节讲述几大营养素。而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内容时,又可以先提出几个与之相关、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且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典营养学教材的编排[4],如在提到食品的选择和人们的健康这一章,就每一块知识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学习目标,如一顿合理膳食餐的五大特征,如何养成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会辨析一些来源于不同信息渠道的错误营养信息等。不难发现,这些学习目标并非过分挖掘专业的深度,而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且易于理解与实用。除此之外,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及实用的信息。比如讲授食品维生素章节时,可通过视频先介绍这些维生素被发现的过程,在了解过这些维生素被发现前引起的种种疾病后,学生便对其功能有个较深的印象。结合生活,可介绍VC和感冒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介绍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将目前较为热门的相关的食品安全学内容融入其中。如介绍完各类蔬菜的营养价值后,可补充介绍蔬菜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由此便可以再介绍一些如何清洗果蔬,探讨下隔夜菜是否能吃等一些问题。再如还可以介绍一些前沿且实用的营养学知识,如食品营养计算器、食品营养标签与食品标签通则等话题。

各类知识的引入,特别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可大大丰富原本枯燥的理论体系,生动活泼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 参考文献

[1] 戴波,刘华戎,彭云.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23-24.

[2] 刘永峰,李建科,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160-161.

第6篇

摘要:“学、做”一体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又能提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此外,合理运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提高食品检测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食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编号:51067)的阶段性教学成果之一。

食品检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检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营养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针对高职生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以食品检测专业为起点,探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作为与世界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岗即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与复习的方式;技能课程多为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教师动作,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学内容来看,并非以学生需求的技能为中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发现问题,缺乏主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

二、 “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食品检测专业中的应用

1.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工学结合”原则,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食品行业品质控制、检验等工作过程,归纳出在食品检验等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应用技术。以职业核心技能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点按照“条块结合”的网络模式,重新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专业实践”五大学习领域(课程群),如图1。

食品检测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对职业技能需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分离开来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互相渗透与交融的学习领域中,强化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更有利于“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条块结合”网络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学校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针对不同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灵活选择课程、科学组合条块课程,实现培养目标。

(1)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根据食品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确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内容。例如,按食品检验工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检测中心等监管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基地等企业合作,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此外,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融教学做于一堂、课堂与实训场地为一体,如表1。

(2)实训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示范、操作、讲解的传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化学检验技能实训》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心,按照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分解任务,把理论教学融人每项任务,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学检验技能任务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化学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实训技能训练——模拟与竞争教学法。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学生自主竞争考官职位,由教师考核,担任考官的学生在分数上给予奖励。考官对其他学生的单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辅助教师,还能培养学生能力,避免学生多教师指导不到位。

(2)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四步(阶段)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化学检验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将过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观察、验证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验项目,改为以单项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训项目,将实验的结果目标转变为实训的过程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阶段)教学法。某一次实验或实训并不能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SOP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视角将特写画面和分解后的连续操作过程给学生反复演示,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3)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以化学检验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化学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学会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应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将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4)基础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法。收集在食品生产、流通、储运中化学检验或监控的实际案例资料,如定位不同食品类别的化学检验案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收集、选编分析案例,借助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理论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课内外收集相关应用实例进行主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第7篇

摘要:本文以提高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阐述了构建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利用虚拟实验室对食品理化检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虚拟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将抽象的实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可以扩展实验教学的实验条件,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操作技能。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食品理化检验;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75-02

食品理化检验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技术性学科,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卫生检验检疫专业中的主要课程[1]。食品理化检验涉及的交叉学科多,实验教学使用的仪器种类多,考虑到大型仪器操作复杂,更需要学生多动手操作的因素,因此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环节。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资源投入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2]。例如,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硬件如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数量无法满足学生数量激增的需求;并且由于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在仪器设备维护和更新方面也不能完全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基于计算机平台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因具有自由度大、安全性高、灵活性强和节省资源等特点,因此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和时间限制,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进行课前预习;又可以作为开展正式实验前的情境模拟,这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延长仪器的使用率,减低实验室消防安全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探究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到食品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虚拟实验室的内涵和特点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是基于虚拟原型技术而建立的网络仿真模型,在校园网平台上营造出模拟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实验资源等内容[3]。其目的在于力求用计算机合成的人工环境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

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软硬件结合,最终实现整个真实实验的所有功能。软件平台是整个虚拟实验室的基础,它是基于B/S的网络结构,由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软件生成[4]。由于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故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并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登录虚拟实验室网站,模拟实验流程和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

在虚拟实验室中有三种人员角色:实验指导老师、学生和实验室管理员,他分别具有不同的权限。实验指导老师可以在线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包括布置实验内容、对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修改、实验心得的交流,以及实验后作业的批改。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平台上自主设计实验程序和步骤,也可以模拟大型仪器的操作,对仪器进行配置、连接和调节,进而熟悉实验流程。实验管理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安排实验时间和内容、实验内容和报告等[5]。

二、食品理化检验传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是以食品为样品,采用诸多相关课程知识与技术进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是无法进行实验流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因此在实验课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既要熟悉并完成实验流程,又要熟练安全地操作新仪器,其教学效果往往不佳,会造成学生对过程的一知半解;并且由于仪器数量有限,很多学生都无法亲自动手操作,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虚拟实验室的教学优势

1.实验内容更生动易懂。食品理化检验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为基础,采用限度地分离、浓缩、萃取等分析技术,讲授食品营养成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验检测原理和技术[6]。其特点是内容多、涉及学科广、技术性强且原理复杂,并且由于食品来源多样且组成复杂,造成相关的检验项目繁多。而虚拟实验室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等进行直观生动地演示,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并且学生会对通过互联网的新型方式获取知识更有兴趣,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在实践中发挥自主创造性,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查阅资料或者在线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并修改设计方案。

2.弥补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避免各种风险。近年来,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实验室超负荷运转以及实验教师工作量的增大。因此,很多实验项目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但因条件有限而不能开设实施[7]。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如果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已经熟练了仪器操作,亲自上机操作时可以有效利用仪器,减少仪器的维护费用,极大地节约实验费用。另外,对于有毒、有放射性、易燃易爆的试剂,由于学生在虚拟操作时候已经知晓如何规避,因此会减少实验中的隐患。

3.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鉴于食品理化检验实验的特殊性,要完整地完成某些实验一般需要1天时间。例如脂肪的测定,对样品进行处理比较耗时。如果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就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在上课前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进而提高实验课的上课效率。

四、虚拟实验教学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虚拟实验室有着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可重复操作、不受环境和时间限制、节约资源、安全性高等。在对我校2013级食品安全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的认同度达到87%以上。另外,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虚拟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对实验兴趣、增强动手操作、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但是,虚拟实验室不能完全代替实际的动手实验操作,有些故障和突况只有在真实的实验场景中才能发现。此外,学生对于虚拟实验的实验操作只是感性认识,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增强实验技能。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使二者发挥各自的优点,故提出以下建议:

1.提倡学科交叉。结合虚拟实验室依赖网络技术的特点,加强《食品理化检验》与信息技术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使虚拟实验室更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

2.合理安排虚拟实验室与实际实验两者的教学比例。在《食品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大型仪器操作或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侧重虚拟实验教学,这样能够节省传统示教教学法的时间,提高效率。对较简单的基础性实验,在课堂上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可依托虚拟实验室的课后交流功能,让学生多加强实验交流和完成实验作业。总之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实验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多元化评价。以往教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得分来完成实验评价,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学生人数多且时间有限,因此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评价。引进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跟踪学生完成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实验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实验心得交流,多方位、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评价。学生也可以登录虚拟实验室的交流模块,进行实验前的交流,还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分享对实验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黎源倩,孙长颢,叶蔚云,等.食品理化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刘泽良.发挥虚拟实验室建设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3-194.

[3]唐九飞,欧阳星明,于俊清.虚拟实验系统中操作重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0):2323-2326.

[4]李笑,董云耀.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2):132.

[5]韩琴,冷言冰,贾皓,等. 3R原则与虚拟实验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30):152-154.

[6]李芳,王苏华,邢光伟,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食品理化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1):67-69.

[7]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展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48-251.

第8篇

[关键词]实验视频;有机化学;教学;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31-02

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1]有机化学实验具有内容多、操作复杂的特点,要想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而将有机化学实验录制成视频,并引入实验教学中,必然会大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视频可以更清晰的显示出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网络教学[3]以及MOOC、微课的发展[4],教学视频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实现校际间的交流。

一、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不够生动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注入式,教师先讲授和演示,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只知道按照老师所讲就可以完成实验、得到结果,不会自己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有机实验用到的仪器装置多,操作比较复杂,实验内容多,讲授时间长,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容易遗漏实验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实验操作方面的错误,学生往往难以自行发现和更正,导致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够扎实。

(二)实验演示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既要求教师进行讲授和示教,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完成实验报告,因此教师通常只会讲授一遍实验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演示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需要仔细听讲并记住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流程。实际在实验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表明在有限的演示时间内,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资料不易共享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支配的教学资料主要有教材和教案,教学传承主要是通过听课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可支配的教学资料只有教材。纸质教材的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速度慢,特别是针对实验操作仅有图片和文字叙述,缺乏生动性。学生利用纸质教材进行预习,仅仅能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对实验操作则难以获得直观的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y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因此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

(四)多媒体技术需更好地融入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2][5]然而,多媒体教学更多地用于理论课教学中。在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设备以及观念上的滞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验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教师不能像多媒体课件一样,能无数次的反复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二、视频资料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师为主体,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资料,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动态的视频资料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和演示实验后,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视频,学生根据需要随时观看视频,通过对比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而且,通过局部放大的功能,实验视频更能突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这样比教师演示实验时口头提醒学生更有效。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播放实验视频能够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视频资料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料。可以对视频资料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教师间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交流和传承。同时,可以将视频资料放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使其成为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实验视频,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考核前的复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此外,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如果需要用到这些实验技能时,学生也可通过观看视频迅速回忆起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视频资料可以生动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为爱好化学的其他专业学生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加强校际间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以及MOOC等以视频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相对于理论课讲授过程的拍摄难度大,实验教学的视频资料还比较匮乏。实验仿真动画[7]虽然对教学有一定辅助作用,然而与记录实验操作过程的视频资料相比,仍然不够生动和直观。因此,我们改由专业摄像师拍摄了高清晰实验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提供给其他高校的化学专业学生使用,增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

三、视频资料的准备

课题组拍摄实验视频共用了一年的时间。首先是有机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一起讨论实验视频的拍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普遍不够熟练,确定拍摄以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为主的内容,包括实验中常用的回流、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实验。之后准备实验材料,编写实验拍摄脚本,由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拍摄出实验视频的样片。视频样片已经在部分中药专业班级中进行了试用,学生反馈良好。然后让教师集体观看视频样片,讨论并完善了实验视频内容和拍摄脚本。最后邀请专业摄像师使用专用设备,拍摄出高清晰的实验视频成片,通过后期录音及合成,最终完成了实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并将视频资料存入实验视频资料库中。

四、视频资料的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视频在实验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可将视频资料作为实验课堂上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第二,以现有的实验视频资料为基础,建立实验视频资料库,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视频资料,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通过学校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视频资料的共享。将视频资料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均可登录该平台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学习和交流。第四,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资源共享,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教学交流和共享,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第五,视频资料还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出版发行,为更多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实验视频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实验视频引入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良好。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频资料库的建立更能有效地实现视频资料的校际间共享和合作交流。频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将视频教学更好地融入课堂和网络教学中,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丽辉,徐玲,段莉梅,白锁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59-60.

[2] 黄新华.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工科大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广州化学,2016(6):1-4.

[3] 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基于网络教育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5(6):25-28.

[4] 彭淑静,周迎春,郭洁,高杰,周艳军.微课在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大学教育,2016(2):117-118.

[5] 师玉环.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调查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38-239.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娱教;药品市场营销学

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由此引发教学模式的新变革。另外,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更感兴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快推行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药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达到“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尝试以“娱教”理念为导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表现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趣味化,寓教于乐,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娱教”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教育的娱乐属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学习者的生命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体验,实现愉快轻松的教和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2]。从信息化教学和“娱教”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过程上是交融的,方法上是互补的,媒介上是共用的。信息化教学是实现“娱教”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娱教”是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和精髓。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教学实践,则是提升“娱教”水平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在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多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移植和嫁接,没有创新性,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也无法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因此,应用基于“娱教”的信息化教学时,我们以教学为本质,以创造学习乐趣、体验学习快乐为手段,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旨在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以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药品企业战略》一课为例,介绍如下。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地点

《药品企业战略》一课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药品市场营销学(中职药剂)》第六章。为使学生能及时掌握药品社会营销环境的变化及营销技巧的升级,除了教材中的案例,在教学中还引入精心选择的现实生活中的新案例。为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还参考了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医药商品购销员》。为方便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地点选择在数字化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我校中职药剂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药剂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药学基础知识,还完成了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部分章节的学习,掌握了药品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学习特点表现为:喜电子媒介,恶纸质书本;喜直观形象,恶抽象逻辑;喜实践技能,恶理论知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药品企业战略的内涵和类型;学会解释药品企业战略的基础、问题和特性;能够初步分析和选择药品企业的战略类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具有对药品市场进行分析、总结能力;具有搜集、处理、整合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从教学目标中提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药品企业战略的内涵和类型;教学难点是分析和选择药品企业的战略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

为攻克教学重、难点,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分组式、互动式等多种方法,并辅以歌诀、微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借助了多种信息化手段,如手机、QQ群等通信手段,图片、音频、视频、教学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业网站等。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学习,温故启新我们根据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或经典案例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形成微课资源库;从网络中搜集有关视频,加工后形成视频库。课前先把有关的微课和视频上传到QQ群文件中,组织观看和讨论,帮助学生温故启新。与本节课有关的电视剧片段《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上传后,提出两个问题:①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②诸葛亮为刘备做了哪些谋划。组织学生在QQ群中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式自学,同时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2、视频导入,任务驱动播放视频——《三顾茅庐》片段《隆中对》,引出任务问题:①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谋划包含哪些内容;②诸葛亮为刘备确定的战略类型是什么。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分析和归纳,各小组选出代表分别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评价和总结。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和教师引导式授课,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出来。3、诵读歌诀,激趣记忆将本节课重、难点编辑成歌诀:企业战略一二三,环境分析是基础,领域目标要确定,保障措施是关键,全局根本和长远;战略类型有四种,实力最强当领导,实力变强可挑战,实力一般可追随,实力弱者应补缺。改枯燥的理论学习为诵读歌诀,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4、角色扮演,体验情景随机抽取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物,说出各自的战略类型及选择原因,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此环节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强烈的自主性、目的性和趣味性,使他们真正地爱上学习。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播放红罐装某知名凉茶和绿盒装某知名凉茶的广告视频,介绍这两种凉茶企业战略的成功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定成功的战略。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汇报,然后教师点评。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随机抽取学生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既能反应出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一次信息反馈。这种信息的双向沟通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管理。然后布置作业,即学生登陆校园网完成我校药品市场营销学网络课程中的课程测试,系统将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7、多元评价,课后拓展教师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测试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通过QQ群的投票功能,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课后,学生通过本校网络课程平台复习巩固课程内容,并预习后续课程;通过浏览某高校精品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网络平台,观看教学录像《医药企业竞争战略》,拓宽专业视野。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丰富恰当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升了岗位职业能力。

作者:何立珍 余卫强 涂丽华 单位:南昌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11篇

关键词:模块 一体化 教学 食品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二是集思广益,进一步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学方式的先进性要求较高,有时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进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出谋献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仿真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即校企合作)等,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

第12篇

当前,国际、国内各类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恐怖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化学物质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事故和导致的后果,告诫我们一定要做好化学物品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

鉴于化学物品中毒事故的突发性、灾害性、紧迫性、危险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加深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协助上级卫生部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应掌握当前化学物品中毒有关知识,担当起应担当的责任。

处理突发事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掌握本地区存在化学物品的情况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应建立本区域易引起急性化学物品的档案,社区内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品,包括种类及其理化性质、毒性、中毒临床表现与救治方法;危险源方位、生产、储存数量范围及状况,特殊状况下可能影响的范围。周围建筑情况、出入路径、水电气布局走向、周围居民分布、数量、距离、居住条件、文化,以及气象资料等,并定期通过核查进行修改补充,以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资料库。

调查研究是基础,是为一旦发生化学物品泄漏事故如何应对做好事先准备,例如:如何引导居民疏散,要吸取印度博帕尔事件的教训:1984年12月2日深夜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生产甲基异氰酸酯(MIC)的企业,罐内MIC泄漏达2小时之久,毒气笼罩40km2的11个居民区,受害25万人,2万人住院,5万人失明,几天内死亡2500人。造成环境污染等长期不良影响,损失惨重。

教训:除设备、管理等教训外,就是疏散时的失误,应往上风向高处疏散,他们却相反往下风向疏散,居民不能很快脱离污染区,致使危害加重。

及时发现

一般从两个方面去发现,一是可疑现场;一是病人。前者对社区医师有一定难度,后者应是主要的。就近医疗,首先送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抢救,不要仅仅从常见病去考虑,要问发病时的周围情况、所接触的物质等,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报告。

及时报告

报告是根据事故危害的后果严重程度,有时间的限制并负有法律责任的。

事故分为三类 ①一般事故:发生10人以下急性职业病的;②重大事故:发生1~4人死亡,或者发生10~49人急性中毒(或急性职业病),或者发生1~4人职业性炭疽的;③特大事故:发生5人以上死亡,或者发生50人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发生5人以上职业性炭疽的。

报告时限接收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中毒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害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实施紧急报告:①对于特大或重大事故,应当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分别上报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②对于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 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化学物品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专业队伍的建设:层层都要有专业队伍,但重点在基层。如具有易发生急性化学物品中毒事故物质的单位和单位所在地的社区。

单位应设的专业机构及其职责:①现场控制组(亦称工程控制组):主要任务是,一旦事故发生时立即进入现场,尽快切断毒物源,同时要保护现场,防止扩散;迅速修复或更换已破损的设备、仪器仪表等装置;火灾扑救、化学物品的洗消和处理等。②医疗卫生组:主要任务是负责现场中毒人员、伤员的抢救和搜寻、转运等。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加以督促和帮助。

专业队伍的培训:首先是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并应经常进行演练,不断熟练和提高技术水平。在演练过程也是对应急预案的科学、合理、实用性的进一步验证,发现问题可作进一步的修改。

群众队伍的培训:这是社区医师的重要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活动中心,协同美国化学制造协会及欧洲化学工业联邦委员会在1986年根据全球发生化学事故灾害情况,为加强对急性化学事故的防范,做好地区性为主的防灾、救援工作,提出了“地区性紧急事故意识和防备”计划,其英文全名为“Awareness and Prepara of Emergency of Local Level”称其为APELL(阿佩尔)计划。主要由社区来进行。

阿佩尔计划的内容①促使公众增强对社区中可能产生的危险事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②制订对可能产生事故的合作行动计划;③强调对事故的预防。

阿佩尔计划的目标①让社区和当局认识到他们社区内的工业危险:②制订能够有效地对能演变成大灾难事故的应急计划;③向社区内居民提供如何应对紧急事故的信息。

阿佩尔计划的作用 ①阿佩尔计划是地区性计划,由社区居民自行操作,有助于鼓励居民更关心社区紧急事故的防范;②有助于已有计划的提高;③能帮助社区对当地危险源产生更多的认识,一旦发生危及生命、财产和环境的事故时,能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

第13篇

关键字:电子产品制造技术;项目认定;学习过程化

1 课程背景介绍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是学院批准的“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作为一门以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制造业领域所需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电子制造企业的先进工艺知识和技能的、能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 学生情况分析

这门课程在五年制学生的第三年上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简单专业知识,如电路基础、模拟电路知识专业基础课,所以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零起点。设置本门课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练电子产品制造的工艺流程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基础薄弱,学科化、理论化容易使学生接收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不能真听讲,进而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反映出团队协作精神;相对于其他分析项目学生均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规范及条理性。

3 项目认定及教学资料完善

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实做为主的课程,它适用于五年制高职的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起点低,基础差,是没有接触过实际电路的学生。因此在实做内容的选取上,要有特点,要有特色,要选取一些比较容易不太复杂、比较新颖,趣味性比较强的电路,使学生看到以后比较感兴趣,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比较愿意学。

项目的选择有如下特点:

1、突出趣味性(机器猫)、增加实用性(FM收音机)、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前提下确认项目。项目中加入注重THT电子产品和SMT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

2、采用购买套件进行组装的项目。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套件组装更符合现代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采用套件组装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操作的规范性。

3、项目制作过程不仅有电路的制作,还有导线部分的制作,整机总装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

这两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试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束缚。

(2)渐进式课程体系体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做,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在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中简单的让学生完成一项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以典型产品为载体”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制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电子产品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载体的选择上遴选有更多教学元素的产品,结合教学设计将知识的内容有机融入产品制作之中,通过电子产品载体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专业教育阶段。

(3)教学过程步骤化。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两个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法选取的。第一个项目比较容易,对学生比较适宜,第二个项目在做完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加大了难度。通过完成以上2个典型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工作方法,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模拟企业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学习过程借鉴企业工作过程,企业工作过程是首先接受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实施、完成并进行评价。课程的学习过程是首先进行任务描述、准备环节、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实施方案、创设情景,再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制作机器猫项目为例说明以下教学实施过程,任务描述具体如下表1所示:

学生得到教学任务描述后进行准备环节、制定活动过程计划、学习活动实施方案等,详见图1所示。

第14篇

关键词: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体验教学;课程建设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教学内容、自主构建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感悟学习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企划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结合上海经济发展特色,迎合市场人才所需,针对服装学院营销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特色选修课。该课程基于品牌服装特点,针对销售推广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服装行业内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和策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技巧方法与策略的创造性运用。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特点,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反思性,而教师则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教学内容,模拟服装企业运作环境,将学生置于动态的销售实战当中,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遵循体验式教学理念,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设计和采用了以下几种体验方式:

一、场景体验

环境对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与市场紧密关联的专业课程,非常注重其实践性。该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场景体验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该课程。例如:在学习服装销售过程的课程内容时,事先与我校合作教育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到服装公司或品牌销售门店,观察销售活动及营销人员行为。通过在服装公司了解销售人员如何与商或加盟商等客户接洽或在销售门店观察导购如何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体验整个销售过程,加深与客户沟通、产品展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视野体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服装市场发展动向及营销需求,扩大社会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安排一定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聘请服装公司销售总监、营销经理,结合课程内容举办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并以此把握教学方向。例如:某一学期在讲授该课程服装品牌的推广策划模块时,聘请国内知名运动装品牌李宁的销售总监针对李宁新一季品牌推广策略进行专题讲座。学生通过了解李宁品牌针对90后消费者所进行的品牌定位调整以及契合90后目标消费群所做的沟通策略,深刻地认识到伴随时代的发展,市场观念的变化,品牌定位需要动态调整,而品牌的推广策划关键在与目标消费者的良好沟通。这种实战中的切身体会使讲座内容更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市场视野,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的职业前景更为清晰。

三、情绪体验

设置情绪体验情境,以游戏、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某种营销氛围,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让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特许加盟模式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设置谈判场景,让学生分小组作为品牌方和加盟方进行谈判并拟定加盟协议。用“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主动查阅加盟资料以及谈判技巧,不仅了解了服装品牌的加盟方式及内容,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沟通意识和谈判技能。由于谈判游戏具有一定对抗性,学生情绪高涨,由于需要专业知识做谈判支撑,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绪体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巩固课程知识点。

四、角色体验

营销角色体验,就是设置虚拟或现实的营销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担当相应的职责工作。例如:在讲授如何展示介绍服装产品而进行售卖的相关内容时,借助学校服装展厅,虚拟服装销售门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店铺导购和顾客,以小品演出的方式,进入职业角色,对服装产品进行展示说明,演练销售技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就是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工作环境从事相关营销活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行为体验一般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与后续实践课程“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基于某服装品牌企业现状的分析,为其新一季产品制定市场推广方案。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营销思维之后,要求学生挂职服装企业的营销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导下,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治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设计大作业。

通过体验模式的引入,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已基本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操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安排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展开,讲究教与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3).

第1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模块化教学;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同时加之高职生源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因素给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与困难,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目标对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进行了摸索和探索。现在我以《果蔬加工技术》为例具体说明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往食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滞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脱节,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企业还需要继续培训才能上岗。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一般我们教学理论也实践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课进实验室或实训室,不能同时进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学生早已把以前理论课的内容忘

了,这样既不利于理论的掌握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

3.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太少,知识更新慢,对一些先进的流程和工艺把握不准,这也是造成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的原因。

二、改革遵循的宗旨与原则

1.基于社会需要的原则

高等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求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紧贴社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满足市场需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同样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所用的教材以职业实用为准则,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应用,突出相关案例的应用。

2.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原则。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要求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业课程之一的课程,其性质决定了必须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同时考虑到专业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必须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

3.是基于发展需要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但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结合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也要满足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深入学习的需要。

三、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果蔬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首先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采用模块、任务的形式编写,以任务为基本单元,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通过提出任务、了解任务、任务实施、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知识点的传承,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尊重学生知识掌握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掌握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师安排、讲授方式、效果评定,课程教学等方面全程进行模块化设置。

四、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程教学大纲模块化、任务化

我们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容上实行模块化设置,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设置模块,把《果蔬加工技术》按不同的任务分成九大模块,即岗前培训、果蔬加工基础知识、果蔬罐头加工技术、果蔬汁加工技术、果蔬糖制品加工技术、果蔬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果蔬腌制品加工技术、果蔬干制品加工技术、鲜切果蔬加工技术九个模块。每一模块确定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自测训练、及相关小贴士等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能力培养。

2.教师授课安排模块化

打破每门课程由一名教师任教的传统,我们根据《果蔬加工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情况,挑选了4位分别具有以上某个或几个模块相关知识特长的教师任教。由本校教师主讲,外聘具有食品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企业总经理,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过硬”的强有力地教学团队。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规划能力。

3.学生学习层次化

采用了模块化教学后,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在每个模块结束并经背对背考核合格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模块化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这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总体上做到使差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4.评价体系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