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科学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思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问题?
第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已由神秘事物变成一件“家用电器”,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总的来说,在二十一世纪之前,计算机通常还是昂贵的代名词,往往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学科以前几乎没使用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令他们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鲜事物,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那时的计算机课成为学生神往的一门课,条件虽差但学得很认真,课堂纪律好。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走下“神坛”,在社会和家庭日益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之前已经玩了多年电脑,电脑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按照人的认知原理,在计算机日渐普及的年代,“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头脑中的新鲜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脑神经刺激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中消失了,不少学生几乎不听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课,而去做其它学科作业、看课外书、听MP3、做小动作等,只是等到上机课的时候才会向机房 “发起冲锋”,但其主观上是还去玩游戏、聊天、上网等等,信息技术课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到很是无奈。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比较一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是重复单一,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还在重复地学习: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Window98、“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更名、建立文件夹”、Word97或Word 2000等,软件版本和知识体例远远不能反映近一、两年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没有教材好,老师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无奈地按教材内容授课,学生学得乏味。可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最是无奈的一件事了。现在试作如下比较: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强调动手、淡化理论,小学生未知的东西较多,所以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比较听话,课堂纪律也不错,也比较好按教材教学,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校机房设备落后,教学效果其实是难以保证的。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来说,高一新生的现状基本上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见过或用过计算机,较多学生有上网或用电脑的经历,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新鲜事物,到了高一再来重复学习过去基本上学过、听过的信息技术内容就比较反感,他们自认为只要能到机房上网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实上,往往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误解和无知,但却自以为是,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机操作习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新颖性、时效性,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被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东西,因而理论课也就成了 “没有意思”的课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妨进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这样的一个现状:教师常常对可引入教学的时代元素缺少挖掘,对教材内容缺乏推陈出新和全局安排,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你所教的东西到底对学生有什么用处,对于所教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学就是被动地授课,课堂语言没有诱导性设计,所讲内容没有发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计算机最新发展成果的时效性,甚至连教师自己授课的精力都不充沛。试想,这么枯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四个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一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和业绩激励机制及科研创新奖励机制。学校未能出资鼓励他们对学生开展兴趣培养,未能支助他们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训、竞赛,未能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平竞技比赛,未能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长向校园网提供为其他学科制作的公用课件和便于拿来就播的理化生实验动画元件和人文学科的音视频合成动画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竞争机制去激励信息技术教师对业务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二是不重视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和硬件升级。不少学校机房的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落后(计算机机房设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计算机运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现在频频出现上机课学生逃课的现象,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意思,上机课机子(计算机)又不够,就算有机子又不能流畅运行,操作快一点话就卡了。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去机房,呆在教室里干别的事,对信息技术课很是失望,觉得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信息技术学科应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焕然一新?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们不妨尝试作如下设想。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有发展性、整体性、时效性,是经过总体
规划形成的激发科学创新的认知体系。建议出版社至少每两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作一些新的增补和必要的删除及勘误。信息技术学科大致分为记忆理解类和手动操作类两类知识。教材应对记忆理解类知识建立单独的学习框题,但不同阶段的教材的用语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力求准确无误。比如:计算机应用?发展?组成、文件扩展名与文件类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关知识、剪贴板作用与特点、算法设计、各个编程语句和函数的用法等,是理解认识类;有的直接记,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讲解就不能含糊不周,应作到科学准确。手动操作类知识,如:键盘指法、鼠标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编辑程序上机调试等,教材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务,并对各项任务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小结。电脑操作中常有一些没写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电脑报刊杂志或上网搜索,开展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第二、学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注意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保障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投入。学校不应只抓升学科目,而要实施素质教育,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散性、时代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技能培训/竞赛和信息教师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水平竞赛,或给信息技术教研组一些有偿的项目去做,如:维护校内计算机,开发一些校内实用软件,帮助其它学科制作课件和动画元件,建立校本资源库等等,奖励对学校有贡献、创新有实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应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主观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勇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本人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如下三个要求:
1、精研专业,通备教材。这就是要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要与时俱进,不吃老本,要对教材拉通备课,抓住教材知识体系,看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对教材讲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进行合理地修订和增补。
2、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根据情况设计教学。搞清楚什么是学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触的?等等。教师只需问一问,学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学生完整地讲出来,教师用重复学生的话来表示知识点通过,比如鼠标的操作。学生一知半解但认识不清的,一种就是多让学生来谈,也许将多个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归纳起来就完整了,比如改变窗口大小的操作,复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种就是学生经多次还言而不清、言而不尽的由教师就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提醒学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扩展名有关知识及重要性(Windows系统为什么要默认隐藏已知类型文件扩展名等)。对于学生第一次要接触的知识,教师要学会从其它学科或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或知识基础。比如: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为什么要学它,有什么好处,可从数学中找一些指数函数、数列等经典习题来引入,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解决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国王的棋盘、趣味作图等等。
3、丰富教学语言,创建情境教学,打造“活”的信息课堂。“情境教学”本是英语情境会话教学的简称,但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必须借鉴英语的情境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信息技术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全力打造灵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下面以事例对比说明我的这个思想。
比如,以文件复制的教学为例,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区别。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是文件的复制,这是必考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去学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复制呢?或者文件复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教材上这样说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文件复制的方法,文件复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单法、工具按钮法、鼠标右键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和鼠标拖动法(还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操作方法分类),我们将分别学习。现在先来学习菜单法,请大家认真听,作好笔记……”——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看似没有什么错误,内容到位,态度也很认真,但其实是有问题的,该教学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
“同学们,你们好多同学有了MP3、MP4、音乐手机了,有的家里还有数码相机等。其实他们对于电脑来说都是一样的,你们知识吗?”学生一下就有了精神。个别学生在窃窃私语:“U盘”。教师马上抓住并放大声音说出来:“对,U盘,即Usb存储器”。教师问:“你们通过电脑向这些数码产品里面存些照片、音乐、电子书、电影等文件,用了些什么方法?这种操作在计算机里叫什么?”然后,教学按前面本人所讲的方法,对一知半解或知而不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唤起学生自己对复制文件情境的回忆,教师激励学生站起来交流操作“经验”,体会在同学面前贡献经验的成功感,教师主要作归纳总结,对讲的正确方法进行表扬,不足或不够的继续鼓励其他学生再补充。如果学生再也说不出来了但知识、技能还有没讲完整的,教师可以故作神秘,比如:作悄悄状地说:“这个秘密,一般人我不轻意告诉他,快用笔记下来”。——这就是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法要根据学生现状,站在学生的“实用主义”角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这个内容确实有用武之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由学生完成知识的归集,不足的和遗漏的再由教师“隆重”揭秘,而不是传统教法的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事无巨细,把学生灌得头昏脑胀。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点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尤为关键。信息技术学科的备课所要涉及的面更广,教师要想备好信息技术课,除了要做好其他学科要注意的“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几个要素之外,还要做好机房、软件、网络和教学素材等方面的准备。上信息技术课是离不开机房的。首先,教师要在课前检查机房的教师机、学生机是否有故障,机房网络是否通畅,教学控制软件能否正常使用,本课教学所需软件是否已经安装等。其次,教师要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素材,例如,在上四年级《美化课程表》一课时,教师如果课前没有给学生准备好已经录入的课程表,等学生再自己新建一个,然后再美化,估计学生还没有开始练习本课的内容,一节课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准备好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源,课堂教学才能按照预设的流程流畅进行,课堂效率也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也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导入阶段采用虚拟化的主题模拟或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生动的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情境导入教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教学《调整计划顺序》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某某同学老是忘记做作业,希望通过制作一个学习计划帮助自己好好完成作业,请同学们帮忙找出他的学习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因为小学阶段很多的学生都有忘做作业的毛病,很多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了课堂中来,接下来的教学进程自然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效率自然也会相应地得以提高。当然,如果教学情境设置得不合理,不仅达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教学《初识逐帧动画》一课时,有的教师采用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导入,虽然动画片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除了播放的是动画片之外,似乎找不到这个情境对学生理解逐帧动画有什么帮助,相反教师还要花另外一部分时间把学生从动画片的情节中拉回来,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纪律一直是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一个小小的纪律问题可能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失控。如其他学生都在练习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在偷偷地玩游戏,如果此时教师大声呵斥他,并对该学生采取罚站等惩罚措施,一来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耽误练习的时间;二来会恶化师生关系,这对课堂教学非常不利。此时,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该学生的身后,拍拍他的肩膀,或是小声地告诫他,这样既不会干扰其他学生练习,同时玩游戏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内也会自觉遵守纪律,课后教师再和这位学生好好地谈一谈,并再次告诫他。这样的处理将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抽调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学生监管队伍,一来这部分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二来还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掌握了学习内容而想玩游戏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负担。
四、时刻关注课堂练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自己在教师机上操作或者在机房内漫无目的地踱步。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练习,要走到学生跟前,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那些不爱说话和出现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做单独辅导,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五、课后小结不可忽视
1.1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自作练习来掌握技能,要求学生不但能够从理论层面上知晓信息技术,更要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1.2中小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又叫数字土著,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小便习惯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的中小学生崇尚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迅速地获取信息,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等。
1.3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发现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课下也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教信息技术课,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仅体现在可以上网和玩电脑。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陈旧,考试模式机械呆板,对操作技能的考核依旧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2微课概念及创新性
2.1微课概念
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师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结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围绕某个知识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2微课的创新性
根据微课定义,归纳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它突破了乏味冗长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静态课件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别适合网络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组织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创新。其优越性体现在:1)微课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主题突出,既有利于替代教师的多次讲解,也可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与学;2)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般5~15分钟,符合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特点;3)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4)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测验类微课能够极大改善当前操作技能评价的弊端。
3信息技术微课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等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类型多样的微课,配合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3.1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材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课,它以操作为主,课时少,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很难跟上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给出每节课的学习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作为教师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帮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难点录制下来,做成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发给学生。通过微课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重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微课,或请教老师和同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撑了”的弊端。
3.3作为学生课后巩固提升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课每周一次,即使学生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没有复习巩固,间隔一周,很容易遗忘。信息技术练习型微课可以起到对所学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难题。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微型考核题,尤其是带有反馈机制的信息技术练习型和测验型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生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达到巩固其操作技能并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