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第1篇

随着企业流程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已经与流程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往企业内部控制的手工流程逐渐被自动化信息系统流程所取代。因而,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管理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辅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化通讯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就是将基于职责结构、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技术集成起来。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职责结构、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内部控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二是要使内部控制的运作方式信息化2。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造的过程,指企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上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要求,来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和数据化的改造,建成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以达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

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内涵分析

从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化包含有几层含义:

1.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而使用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改造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新型的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信息化的目标依然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由于利用了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信息化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较,能更高效、更快捷的实现上述目标。

3.内部控制信息化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的区别之处在于,内部控制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具体是内部环境的信息化、风险评估的信息化、控制措施的信息化、信息与沟通的信息化、监督检查的信息化。

4.内部控制信息化不是对内部控制的否定,而是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的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补充和完善。

5.内部控制信息化有其产生的必要性:

(1)传统的内部控制有个明显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中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是非常不充分和不及时的,企业人掌握的信息和企业委托人掌握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信息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实际掌握或执行经营决策权的人较委托人和外部其他个体在信息的充分性、可靠性、及时性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这对传统的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内部控制进行信息化的改造,使其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并继续发挥效用。

(2)企业业务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业务流程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如果不对内部控制也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内部控制将无法继续发挥其效用。

(3)内部控制信息化可以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将人为控制变为程序控制,并使控制变得灵活可靠;可以形成手工条件不可能设置的控制,增强控制的功能;可以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控制效果。所以内部控制信息化对企业来说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

三、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内容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对内部控制五个要素进行信息化改造。

1.控制环境的信息化

对控制环境的信息化改造实际上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于信息化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信息化战略,并从企业管理变革等角度,降低信息化风险。信息化治理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信息化相整合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定位信息化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信息化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控制管理信息化相关风险。

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要提高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决策层和管理层要改变经营管理风格,放弃粗放式管理模式,走内涵式、集约化道路。

企业组织结构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重组,使之适应信息化工作规律,并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对各种职能部门、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对各种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技术工艺流程,要进行仔细梳理;明确其中可以或者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相关的信息子系统,并将其集成到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同时制定培训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不断的人员培训,使所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具备相应的信息化操作技能。

要正确确定各管理层面、职能层面、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在信息化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的职权和责任。

2.风险评估的信息化

风险源于组织的战略决策,不同的战略目标肯定要面临不同的风险,同时也肯定要面临不同的机会。内部控制的设置和实施,就是为了组织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管理潜在和现实的影响战略决策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为了发现有利于战略实现的各种机会。

风险可以分为决策风险和执行风险,风险管理也就可以分为决策风险管理和执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的信息化就是要明确决策过程和执行构成的流程,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并将这三种流程用信息化技术加以集成,形成一个适用于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讲,将风险评估过程进行信息化处理,也就是将确定目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识别环境和条件的过程加以信息化,以便保证风险管理的科学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合理性。

3.控制措施的信息化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要求控制措施必须与之相适应,实际上这两者在实际过程中是一致的,控制活动的信息化与其他要素的信息化也是一致并且是一体的。例如,预算控制、预测控制、报告控制、预警控制都要以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同一基础,都要从中获取信息,相互提供信息,相互支持。同时,记录控制、授权控制、实物控制、职责分离控制也要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

4.信息和沟通的信息化

信息和沟通的信息化改造也就是要建立起适应于组织特点和规模、业务特点和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决策支持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输出的系统。它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是组织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并辅助企业管理进行控制的有机整体。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的提供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企业各部门管理控制生产、考核工作成果以及提供企业高层决策人员制定经营方针、制定规划和进行决策所需的会计和其他管理信息。

5.监督检查的信息化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保卫;信息化;内容;方法

企业的保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保证企业财产人员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等,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保卫工作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在信息化作为大势所趋,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企业保卫向信息化方向提速已是大势所趋。本文拟从企业保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下手,就此项工作中转变思想、职能转变与平台建设、技术能力提升等改革思路进行研讨。

一、信息化建设目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保卫的执行效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全面提升企业内保能力,统一安全保卫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保卫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保卫应急管理,实现企业重大火灾事故为零、重大盗窃案件为零、重特大交通事故为零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是厂区治安防范信息化。治安防范工作,要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措施,维护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秩序,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案件的目的。信息化技防手段是目前企业创建“平安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即建立覆盖全校的安防系统。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一)门禁管理系统:又称出人管理控制系统,是一种管理进出人员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二)电子门证系统:周界防盗报警作为安防系统的第一道防范,它具有威慑、阻挡、报警三重功能,可实现入厂人员身份识别等。(三)监控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以透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二是企业生产物资保卫。通过建立信息化监控中心及视频监控点的布置,实现对厂内主要路段、贵重物资存储库、重点要害部位的全覆盖。同时,依托定位系统与传感器系统的建设,实现厂区车辆卫星定位、时时视频监控,入厂物资自动检斤计量。三是企业消防管理。建立信息化装备管理系统,对企业消防装备的采购、仓储、配备、使用、维护、报废等进行进行网络数据化管理,实现消防装备配备科学化、装备管理规范化、消防机制可视化、消防队伍在线化。四是职工安全教育。改变传统“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培训模式,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以考促学”改革。开发“微机考试系统”,并将学员个人信息、考试成绩、上岗资格以及学习培训情况等信息生成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真实地了解每位职工安全知识掌握和上岗资格等情况,依托信息化管理打造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升级版。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安保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已经实现信息化改造的企业,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企业的保卫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利用现代化的技术。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改革,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题,不仅需要安保工作人员掌握电子监控技术和安全预警技术,还要充分了解自动化办公软件和硬件操作技术,更高难度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技术。

(二)平台化建设尚未重视。目前,各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中的监控报警与台账管理两个方面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而整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水平仍较低。但从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降低运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获利和持续经营的能力的目标来看,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连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片面的理解。只有实现信息集中管理、内部用户信息共享的平台化建设,才能发挥信息化的最大作用。

四、解决途径

(一)明确安保部门职能转换。信息化改革要求保卫部门转变职能,这一点与从前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保卫部门主要执行企业的日常维护工作,而现在则转变为企业预防阻止犯罪与预防危险。信息化改革要求保卫工作应做到快速及时地反应,为此必须首先从思想转变与职能重新明确上下手。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工作模式。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安全保卫设备与器材装备,重视装备配备的优化;另一方面,要从便于日常管理,拓展革新思路出发,建立数字化的网路管理模式,将各种涉及安全保卫的数据引导入数据库中(平台),如数量、各类、状态、位置、人员等。

(三)增加安保人员技术培训。不少人包括部分调查研究都认为是由于保卫干部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尤其是信息化使用技能的培训,对扎实做好与提升企业安保水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组织协调其它部门联动。企业的保卫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应对突发事件还是日常工作处理,都需要其它部门的大力支持。信息化联动是一种长效机制,其优势在执行的策略上,即以事件为中心、以企业利益核心、以预防为重心三大点,组织协调其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可以说,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保卫工作的联动化成为保卫工作的必然选择。

(五)以信息化推动全员参与。企业保卫工作人员在搞好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执行工作的同时,要把企业所有工作人员联合起来共同维护企业安全秩序。

第3篇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9- 02

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生产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滞后,导致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十分落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企业管理层难以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则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执行效能,将信息化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基本建设目标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1 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日常管理、监控、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交流和规范管理。

1.2 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重要部位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监测监控信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3 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管;实现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的科学管理;实现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测预警。

2 建设原则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2)经济合理,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依托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

(3)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基本建设内容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基础设施平台(环境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

其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均属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里不详细说明。

而应用系统平台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涵盖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大部分。

3.1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安全文件、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与处理、互动信息、安全考评等10个管理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可填报具体内容的功能,各级生产部门通过及时登录、填报相关信息与活动内容,将各类信息在系统中自动存储、处理,生成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信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掌握和查询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实现生产的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3.2 在线监测监控管理

主要由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重点部位监测监控及重点岗位监测监控等3个模块组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确定在线监测监控点,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头,采集图像信息,实现各级管理层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达到监测、预警和控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3.3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两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收集企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培训、应急模拟演练、应急专家以及出险情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预防性检查等日常管理功能,提高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水平。应急救援模块:收集企业应急值守、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相关信息,在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应用软件、音视频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总体应急协同指挥能力。

4 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关系

4.1 与ERP系统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初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可以将数据通过ERP中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安全整体情况,通过数据逐级钻取,找出数据背后实际联系,从而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4.2 与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在线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管理。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6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要求;实施步骤

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依据煤矿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围绕企业的生产、人才、采购、成本、质量、营销、财务等业务建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合理、优化地安排企业信息化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业务的计算机化,还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煤炭企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它不可孤立地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操作,实现信息采集、处理、适用过程的集成化。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准确定位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主要部门业务的发展目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方向;了解同类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把握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资源状况。根据煤炭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其次,以层次化的结构设计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成更细的层次。信息技术标准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或制定标准,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最后,对信息化总体架构中的各功能模块及相应的各项煤炭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评估计划,把它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项目。明确各个项目的功能、预算、时间等。按具体项目重要程度和煤炭企业财务情况做出安排

三、保障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涉及的技术难度较大,内容较多,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按时、保质、保量进行,煤炭企业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机构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企业信息化组织协调及技术支持层和实施执行层。1)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他们为领导决策层,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以及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保障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煤炭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环境。2)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牵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设置一个组织协调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工作。3)专家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要有本企业专家,同时,还必须邀请社会专家、IT专家与经营管理专家以得到智力支持,共同组成专家组。5)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实施执行组织要按照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进程,具体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项目组是实施执行小组的执行单元,由项目负责人直接领导,选择若干专家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组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项目负责人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物,要选拔德才兼备、威望高、信息工程技术过硬、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

2、制度保证

1)煤炭企业管理措施保障。采取强制措施清除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各种障碍,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制定和规范煤炭企业业信息化的评审制度、实施模式等保障制度。3)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稳定一批懂企业管理又通IT 的中坚技术力量,特别是选择几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精英,他们在信息化规划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煤炭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建设队伍。

3、技术保证措施

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态,吸取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训。如:一些应用系统分别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分散开发,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选择几个长期的IT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另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各个应用系统,由项目实施小组与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如:面向全体使用人员的使用培训、维护培训和面向领导和管理干部技术业务培训等。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的工作,信息化规划是这一工作的指向标,通过信息化规划可以确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步骤,通过分阶段实施来降低信息化工作的风险。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年松,曹维运.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2] 张根保,朱瑜庆,任显林,曾旭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03).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本文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分析了其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来通过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形式逐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思想。在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实施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其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文的研究对以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

一、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时代的到来,受乡镇企业本身和外部条件的束缚,乡镇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张从教育入手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中关于信息化内容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及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度的扶植举措,目前,乡镇企业中基本都引入或采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软件等。作者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锦州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走访。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配备了相应的互联网系统。同时,财务信息化软件如金蝶的财务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成。但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经验或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乡镇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杜娟等在“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了合理化信息开发方式,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信息化人员等建议。在走访中作者发现乡镇企业信息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在岗人员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局限于在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积累,只有少量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人员则完全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目前受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和企业资金的问题,乡镇企业的企业培训形同虚设。在走访中75%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企业的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现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只有大力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才能提高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乡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率,进一步推进其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内容

1.信息化基础培训信息化基础培训包括两个部分:围绕计算机的使用展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开展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企业和员工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技能。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日常多媒体(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编辑和应用等。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是一个广泛的基础概念型培训,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企业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方针、内容、实施方法、风险规避和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概述、常见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案例分析等。

2.专业化培训专业化培训是针对乡镇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展开的,基于所从事专业管理职能的信息专业化培训。依据所从事工作管理职能,专业化信息培训包括:销售与市场信息化培训,和生产相关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生产信息化培训、包括采购、收货、库存控制和发放等管理活动的物资供应信息化培训,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培训、包括人员录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聘用等业务的人事信息化培训,以高层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处理系统培训。

3.个性化定制培训个性化定制培训以乡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如针对企业新近信息化设备进行的使用培训等。

四、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借鉴已有的企业培训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短期集中培训,小范围实战培训,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和学习交流社区等。企业短期集中培训是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多为广泛系较强的基础性内容培训,主要问题是需要再用乡镇企业的生产时间或员工休息时间。其实针对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极为重要;小范围实战培训具有一定或较强的针对性,是开着专业化信息培训和针对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载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是近几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包括大型的在线课程、基于信息共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内容,由于其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接入方便、免费学习以及内容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深受在职工作人员的欢迎,是主要的自我学习模式;学习交流社区是在乡镇企业内部开放交流学习的场所,并配以专业的指导人员,是一个自由的可交流环境,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五、结论

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ERP系统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到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但信息化的意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率更是制约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问题,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研究势必会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19.

[2]蔡志坚.乡镇企业信息化模式及特征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3):75-82.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术

1、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 说穿了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企业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管理落后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质量的产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概念、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条件情况下,企业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管理落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标志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全球化市场上, 竞争的不仅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营销渠道、 服务质量、 市场准入等, 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时间缩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 “入场卷”, 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要通过科学决策,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员工行为,实现结构、知识和决策优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 财、 物等资源结合起来, 产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会出现某种 “数字化办公 ”状态, 体现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现已成为重要资源, 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信息化。

2)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数据标准化以及网络的连接、使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然后集成”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清轻重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分秩序地规范建设,以避免盲目性。

3)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

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53-01

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降低信息化实施的风险和成本。企业信息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以及与外部的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工程实施及信息化技术产品等方面。[2]具体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在信息管理变革中,通过变革目标导向确保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可以监测的、有领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历程制定计划,形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以及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采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提高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采用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提高业务人员在新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第二个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即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最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运作时,可采用不同管理视角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如:①对企业中的人、财、物、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对产品的销售、订单获取、计划制定、采购、研发、生产、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③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技能、绩效考核、数据与知识实施管理等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组织绩效。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的目的是着力构建企业战略信息系统。企业战略信息系统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计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成为战略信息系统主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以下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2]:①能否在商业环境中用作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②能否与一个组织整合起来以提高企业的业务业绩;③能否用来发展新的产品或者服务;④能否用来改进业务组织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典型的企业战略信息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先进管理模式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的综合集成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阶段。

三、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第三个方面是指对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建立的信息系统、获取到的信息资源,以及对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的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以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能够收益最大化。信息技术管理包括有信息技术的规划;信息技术的选择;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应用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实施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维护、淘汰、运行性能、系统配置、IT服务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的应用等。[3]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标准制定、单一信息源定义、信息视图整理、主题数据库设计、数据中心方案设计与信息模型设计等内容。信息资源应用主要包括基于数据中心的信息集中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信息集成以及数据仓库建设、数据挖掘、决策支持和基于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产业化等。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具体来说:①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通过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蓝图的基础上找出信息化存在的差距,确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主要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计划、实施步骤、阶段目标和考核指标等内容。②组织主要指为企业信息化实施确定组织架构和职能,包括确定首席信息总管的职权;确定信息化组织岗位,建立信息化项目团队,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信息化人员技能与绩效进行考核。③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④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首席执行官与首席信息总管之间关系的协调;业务部门与IT部门关系的协调,提高业务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的一致性的协调;在不同IT项目之间进行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信息化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⑤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

总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三方面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支持、彼此补充,达到融合又相互制约。企业信息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怎样保持信息的一致性,怎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信息规划,怎样不断提高其管理的水平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13篇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市经贸委祝贺**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的召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市内企业的发展,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和多种扶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但总体来说,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落后,亟待发展。

为打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2005年9月22日,省中小企业局与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在宁签署了《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这一工程,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首先,是全球信息化潮流下无法回避的选择。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自然要积极主动面对这一大趋势。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是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其次,信息化推进工程是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电子邮件和信息搜寻的较低层次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尚处在酝酿阶段。第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it技术飞速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省、市、市等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有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电信一直致力于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服务,深入开展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各类业务,紧密跟踪先进技术,适度超前地进行通信能力建设,并在传统网络的智能化、宽带化、数字化改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园区企业推出量身定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电信“商务领航”这一新的客户品牌,为中小企业事业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此次召开的全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是由政府、电信等各方联合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该工程将通过**电信的“商务领航”信息化业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到网络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实现有效益的信息化。

“推进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一平台,一中心”的建设,并积极参与全省“百千万工程”。一是由电信为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量身定制,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撑。“一中心”,即由电信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信息化建设人工咨询服务。同时参与全省范围内实施的“百家企业信息化样板试点”、“千家企业信息化体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百千万工程”,切实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具体实施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主。将通过制订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意见,编制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方式,加强引导,营造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搭建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对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市电信分公司牵头实施“商务领航”,采用模块管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自助建站、网上工作室、网络硬盘、电子传真、网络安全、企业邮箱等诸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各单位要认真领会此次会议的精神,必须把“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落到实处。在正在讨论中的**市十一五规划中,把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仝若贝, 1976,男,河南省滑县人,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02-02

引言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的74.7%,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和新产品的80%也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必要且重要的。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亟待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京召开。据会上的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4000多万中小企业中,只有16.7% 企业有自己的网站, 32.8% 的企业具有电子邮件系统应用。中小企业网站以信息为主。其次是开展电子商务。已经应用ERP 的中小企业仅为4.8%。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信息化问题又被提上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强调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还相当落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标准,相应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我国信息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如在防范和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使许多企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疑虑。

(二)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倾向。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只要购买了计算机设备将网络连接起来,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于是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而软件建设跟不上去,导致大量的计算机设备闲置或只能充当打字机使用,建立的网络也无多少信息可以共享。

(三)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业务重组,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是企业能够充分及时的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决策,以便更好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先决条件与基础。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和缺乏资金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始终不足。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支持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与形式,企业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在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六)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在系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更全面和更完善的服务。但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三、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引导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发地去搞信息化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进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从而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以改善和解决目前网络带宽不足、传输速度慢、网络通信费用过高的问题。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等不被非法者盗取和识别。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E-commerce 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E-commerce效率和效能的充分发挥,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方面的E-commerce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和E-commer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政府应制定和颁布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三)加大软、硬件与管理咨询的投资力度

实际上,硬件只是载体,缺乏适当的应用软件,硬件的功能则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得计算机系统效率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硬件加软件,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管理的要求,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规模、模式和步骤。由此可知,中小企业应加大对管理咨询的投入,避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花冤枉钱,走弯路。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许多成功中小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般说来,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下列专业人才。

(五)有效地实施组织机构与制度的创新

组织机构扁平化①是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础上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组织中,企业按照“一对多式”(一个上级下管数名下级)的信息传递方式层层传达企业指令和顾客的需求,下层管理者则逐级向上级请示报告,这种逐级纵向授权和传递信息的体制变成了高高耸立的“金字塔”组织。这种结构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和应变能力。而在信息化时代,没有速度和创新是绝对不行的。

(六)正确选择信息化开发商,并与开发商充分合作

不同的信息化供应商在所适应的行业范围、业务流程、产品功能、产品的集成性、可扩展性、二次开发能力、本地化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各有千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来量体裁衣。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首先在功能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要选择实力较强的公司,以保证有专业化较强的实施。服务能力;要求合作伙伴有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以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信息化建设不是开发商一方而是双方的事情,中小企业应与开发商充分合作。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促进交流,避免分歧,相互配合,化解矛盾,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且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综合工程,往往表现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特别是建设初期,似乎根本没有效益,并且它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其效益需通过其他业务部门表现出来,但一旦产生效益,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应是可有可无,而应将它提到战略高度来抓。

参考文献:

[1] 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 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志山.信息系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连卫民.网络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升辉.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需解决的问题.新浪科技,2007.

[5] 刘建忠.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

[6] 栗晓平.现代企业管理.邮政出版社,2001,(10)

[7] 刘松林.电子商务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1).

[8] 张占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新浪科技,2001(3).

[9] 穆大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构建.企业管理,2001.

第15篇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