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很多都是建立在简单的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例如电、磁、杠杆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而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于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学生将某一主题的知识进行汇集和归纳,然后利用关键词或其他标识,将这些知识点汇集成树状,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绘制比较简便,不需要准备什么实验或设备,只需要教师做好几个相应的模型,即可进行教学。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知识点,精准复习,也可以使得学生的复习效率迅速提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于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根据日常生活或从具体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光靠课堂讲解或者死记硬背,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例如对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关于声音方面知识进行修改学习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什么是噪音和正常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绘制与声音相关的思维导图,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相关利用。这样就能比较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点。
2.运用于实验教学
在中学物理的学习阶段,物理实验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自然就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的现象和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实验所反映的知识点。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章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固态、液态、汽态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差异,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现象,绘制成思维导图,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对于物态变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也能准确找准其中的规律和要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变化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就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实验的要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运用于课后的复习
由于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时间比较紧迫,再加上物理课程的知识点也比较繁杂,因此以往的复习方式,不仅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但是,随着思维导图的应用,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复习的质量。因为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很多知识点的汇集和归纳,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以及相关的标识,就能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脉络,然后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认真复习,从而提升复习的效率。
4.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例如天上为什么下雨?路面为什么会结霜等这些自然现象,完全可以利用绘制关于物态变化的思维导图,物体如何由汽态变成液态,并且需要具备的哪些条件?通过思维带图的绘制,答案就能比较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去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5.运用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把握好度,不能盲目使用,从而忽略具体的实践教学,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以及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三、结论
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绘制,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物理学习的思路,梳理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也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盲目使用,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6期:11
一、采用多样手段抓好概念教学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熔化:冰雪消融;凝固:水变冰;汽化:蒸发(晒衣服)、沸腾(烧开水);液化:水开后,壶嘴有“白气”,自来水管和水缸出汗,雾和露的形成,冬天窗户上的水汽;升华:冰直接变成蒸汽;凝华:冬天室内窗户的冰花,霜和雪的形成.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手段,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前,应该先引导学生就物体的三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就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物质,特别是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进行举例,并对举例子数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等.
单纯的物态变化概念的讲解会过于枯燥且让学生难以掌握其知识.可用一些小实验来展现物态变化的过程.如把课前准备的冰放在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观察到固态冰逐渐变成液态水,由此引入熔化的概念;上课前可抹一些水在黑板上,过一段时间后,液态水变成了水蒸气看不见了,由此引入汽化的概念.
另外,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直观展示也是让学生理解三态变化概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放映雾凇、冰花的美丽画面;播放黄河冰凌解冻的视频等.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时,除了要看课本中的概念外还要对生活中所见的物体进行归纳和区分,把握液态、固态、气态三态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应的三态变化,从而真正掌握、理解六个物态变化概念.
二、引导自主探究加深知识理解
水的三态包括了水、冰、水蒸气.这三种形态的水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但对水如何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如何液化成水很多学生却不甚了解.教师在教学水的汽化和液化这一模块上,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补充总结的教学模式.
液态水汽化成水蒸气主要有水的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在水的蒸发中,不同条件下水蒸发的快慢不同.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在教学中适当的设置物理实验,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中来.如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常温下和加热下的水哪个蒸发比较快;对比表面积大的和表面积相对小的等量的水哪个蒸发快;对比水面有气流和无气流的水哪个蒸发得比较快.这几个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很快就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都有关系,且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液体蒸发越快.然后让学生运用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讨论湿衣服怎样晒干得快?刚洗过的头发怎样才能干得快?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水蒸气变为水的液化过程时,可让学生分别对着温度较高的手掌心和温度相对低的课桌面哈气.从掌心上基本没有水出现和桌面上明显出现水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水蒸气必须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液态水.
设置这种类型的实验不需要过多的课堂时间,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见效快、易理解、印象深.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自我的发现进行阐述,对他人所阐述的发现进行提问等.教师应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或者是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其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普遍性和可用性,激发其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借助物理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物理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和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后,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水的沸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烧开水)出发,引导学生对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怎么变化;声音怎么变化;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怎么变化等提出猜想.然后学生分组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让各组派代表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使同学们的不同想法能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在进行实验时按照上述的猜想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图像.通过上述探究学生可自主得出水的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在探究冰的熔化时,引导学生把冰砸成小块装入试管内倒入约5毫升的水并把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将试管挂在支架上.当冰开始熔化成水时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不变,待全部冰熔化完后水的温度才由0 ℃迅速上升并一直达到室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 ℃;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水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然后根据冰熔化过程的探究结果,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推断晶体凝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探究性学生实验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以这种方式建构的知识不易退化.
在开展项目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熟悉上课的流程,并对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能够进行详细的规划。在选择项目内容时,教师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在初中的学习中,物理是相对比较难的学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引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物理项目上做精心准备,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彩颜色”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棱镜来进行项目实验。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三棱镜或者自己准备肥皂液,拿到课堂上。这些工具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去准备,当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将棱镜放到阳光下,去观察阳光透过棱镜以后的颜色,当学生看到光通过棱镜以后出现五彩的颜色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很惊奇。然后学生又通过肥皂液看到五颜六色的气泡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物理世界的神奇,在这样有趣的实验项目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想知道为什么白光会呈现出很多颜色。接下来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学生就会认真听讲,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二、开展课外教学,增加项目实践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项目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项目实践,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践。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感觉到困难,就是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小,对于物理现象的了解也不足,因此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时,学生也不明白具体的物理原理,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项目,增加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悟,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如在进行苏科版初中物理“重力”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正确理解重力加速度“g”这个物理量,因此学生在进行有关的重力计算的时候只是套用公式,并不能对这个值进行准确理解,而重力加速度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项目来让学生理解这个量。如让学生站在相同的地点来对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重新测量电梯升降过程中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此时的重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一致。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吸收,并理解在利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的时候应该满足的条件,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项目总结,提高知识感悟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
“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
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大气压”知识时,教师利用剥去蛋壳的鸡蛋与玻璃瓶进行实验,在将燃烧物置于瓶内燃烧完后,鸡蛋可以慢慢进入瓶子,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知识。但是老师只是为了讲授知识,并没有关注情感与思想的延续。
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
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
二、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对策
要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与真正目的,提高情境创设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公开课”的真正作用,对情境创设教学有模范作用。
1.结合切合生活的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很大难度,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使课堂变得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这是物理教学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设计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教学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用一个塑料瓶,在瓶子的不同高度分别弄三个孔,在瓶子上方快速注入水,学生会发现最下面的孔出来的水柱最远。在教学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时,为了让学生正确体会“磁场方向性”,教师创设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看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真正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磁场是有方向性的,也可以动手进行简单操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2.运用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图形、影像、音效、动画等形式,合理地设置视频情境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和掌握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雾凇景观、漂亮的湖泊、冰雕等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物态形成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兴趣学习。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曾沛鑫老师是一位初中物理新老师,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公开招聘到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工作刚满二年,选择一位新老师读解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因为教学艺术本来就存在于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学艺术并不是教学经验的使然,而是人们心灵相通本性的使然。曾老师年轻气盛、心智水平高、物理知识好、思想活跃、与人交谈反应敏捷、善于聆听对方语义及时作出反应回答、很容易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互动、心灵的共鸣,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本文透过曾老师的一节物理课,读解其课堂教学艺术上的师生心灵互动表现。
读解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以徐炳钦创作的《禅的学说》的禅学理论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为基础。其学术原理如下:
禅学理论应用于教育上,把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递建立在意识场的物质基础上,可以建立起教育艺术的理论。
根据禅学理论的知识,人体含有意识荷,意识荷能随人的意识活动进行场性分布,意识信息能以意识荷为介质进行心与心的信息传递,这就是教育艺术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艺术性地建立师生之间的同性同息的意识空间,产生知识信息传递的心意共鸣,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育艺术的构建。
教育艺术论:教育艺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出语音信息的同时,以意相随,同步发出心意信息,这是老师在课堂空间中组建意识场,学生听课领会老师的语音信息的同时,心意中同步形知识信息的意识空间场,老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同步叠加,则发生课堂上同性同信的心意共鸣,老师与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教育艺术是老师与学生以知识为纽带的心灵的互动,教育艺术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把握和应用课堂艺术的能力。
在听课前,我对初三物理课本的作者思想、初中物理知识特点、课本语言表达方式、图文含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等进行参禅感悟: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需与初中物理知识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感悟 :物理课程分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其相应的物理老师也分初中物理老师、高中物理老师、大学物理老师, 不同的物理老师如何看待初中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老师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点多而分散,难以建立起物理现象的空间思维,物理概念、物理定义、物理公式等理解与应用都让初中物理教学变得困难;高中物理老师会觉得初中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的入门知识基础,只是各种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浅表层的粗略学习,数学应用能力很低;大学物理老师则会认为初中物理知识就象是成年人看儿童图画书,只是非常简单的物理入门知识。透过从不同物理老师的视角,可以看出物理知识的生成与学习特点: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物理现象的规律性知识——物理知识数学公式表达与应用(高中物理)——物理知识的高等数理化应用(大学物理)。初中物理是对日常物理现象的基础学习,初中物理教学就必须体现其初中物理知识特点:注重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把高中物理知识的文字理解与数学能力提前下放到初中物理知识课堂讲解上。
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感悟:初中二级年开始学习物理,初中物理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自然物理现象、物质属性总结出来物理知识,并能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问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这种理解是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物理现象意识空间的过程,老师的物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现象的意识影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
基于上述的两点认识,我就确定了我听课的分析方向: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解题,并注重课堂上的师生心意信息的互动,课堂教育艺术的效果。
曾沛鑫老师上的这节物理课是:密度知识巩固习题课。
密度知识的相关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的理解:质量的概念、体积的概念、固液气的物态知识,水、冰、铁、水银、铜等各种物质的密度属性的理解。
密度的知识:物质的一种物理特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ρ=m/v。
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物理物问题:应用密度分辨物质、应用密度公式解题等。
曾佩鑫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解——熟记——应用”这一物理知学学习过程:
1、课前物理科代表领读物理笔记,熟记物理知识,上课后老师再让学生齐读本章学过的知识笔记,熟记物事知识。
点评:注重熟记训练。
2、上课开始,以提问方式复习巩固物态知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与异同点。再给学生10秒钟时间复习笔记,熟记物态知识,然后合上课本,进行物态知识小测。
点评:小测前强化熟记训练。
3、结合学案开始密度知识的巩固复习训练课
(1)老师简述密度定义后提问复习密度的含义:铁的密度:7.9Х103kg/m3的物理含义。
点评:老师简述密度定义时,没有突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征: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结合铁的密度:7.9Х103kg/m3讲解密度知识则很好,复习了密度定义概念的表达方法及其含义。
(2)提问导入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发现水银的密度比很多固态物质的密度大,是一种特例。
点评:应结合课本的密度表,复习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
4、密度公式ρ=m/v的巩固应用复习
(1)提问:把一块砖头劈成两半,密度有没有变化?
课堂讲评:应用公式演绎:ρ=m1/2÷v1/2=m/v,结果没变化。
点评:应同时结合密度是物质一种征性:同一物质密度相同,巩固物性知识。
(2)提问:把一杯水变成冰,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课堂讲评:冰箱实验结果,冰的体积变大,ρ=m(不变)÷v(变大)=结果变小。
点评:应同时结合课本的密度表,比较水、冰、海水三者的密度。
5、密度的课堂训练:共5小题。
(1)给20 秒钟时间让学生做1-2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2)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做3-5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点评: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6、布置作业。
透过曾老师整节课的过程表现,可以总结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特点:
1、曾老师是重点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物理基础知识好,思想反应快,说话交流善于聆听对方语义并及时应对回答,属智慧型、知识型老师。
2、曾老师的这些特点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就能体现出很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老师讲课语音发出的同时 同步发出心意信息,并关注学生的思想反应,在聆听到学生理解反应时,再作进一步的课堂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师生心意信息的互通互动,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3、曾老师熟悉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的提问能对每一位学生适当的提示,激发其思想意识信息,这有效地提高了在课堂的心意互动方面效果。
4、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5、物理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这一物理学习过程。
为曾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一点意见是:结合课本内容,强化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物理原理理解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这一初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一课题,如果让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上课,则会以高中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知识切入点:则会单刀进入密度公式ρ=m/v,讲明ρ、m、v的物理单位,则进行习题训练,这样的教法,对于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的理解上就会产生困难,以至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困难所在是要把物理现象转化为学生大脑中的物理知识意识空间,自然界的所有物理现象都是物理学习的内容,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等,都需要相应物理现象思想意识空间的建立与形成,初中物理课本有非常多的插书、形象、直观、容易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现象的意识空间,初中物理教学应善用课本插图及论述,形象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
曾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物理水平高而选用物理定义文字讲解或物理公式导入等高端的物理课堂讲解方法,曾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紧扣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师生以物理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
在此为曾老师提几点建议:
1、注要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的知识生成特点,强化物现象、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训练,首先让学生学会理解,再行熟记,最后才是应用能力的训练。不要把初中生当作高中生或大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
2、不要因为日后教学经验的丰富,对中考考题的研究而演变成考题主导型的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上满口腔是考题、满堂课是知识点的重要,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退化,物理课需以物理知识为纽带的师生心灵互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可观察度
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物理实验,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采取的一种实验演示方法。在现行的实验演示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弊端:前排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变化,但是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弊端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后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但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就能提高全班同学对实验的可观察度,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操作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凝聚力,还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例如,教师在讲解“电阻”这一课题时,总是会以灯泡和电路作为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观察到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灯泡的亮度变化。由于忽视了电路连接,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将实验器材损害。此时,如果教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就能够观察到教师的正确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优化学生的实验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可观察度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的,有些实验即使能够演示,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它的细微变化。遇到这些实验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物理教师口述实验的变化现象、利用教材插画和实验图象来阐述实验变化、实验模型的展示等)进行讲解,实验的可观性就很差,而且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实验结果。对于这种课堂上无法进行演示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实验现象,视频播放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加深他们对实验以及该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物态变化”这一课题时,由于升华、液化这些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就会变得相当懒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升温,展示水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的变化过程,学生就会很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增添了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了教师对物理现象的讲解难度,是一件于教师、于学生都有益的实验演示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内容为抽象化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都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机械化记忆虽然能够应付物理考试,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例如,在讲解“波”这一课题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声波现象并不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波的形状以及传播路径、速度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效果的注意点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的展示中有着许多的优越性,但教师切不可将多媒体展示完全替代实际操作实验,而是要将多媒体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将其归纳总结为物理知识,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切不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过多的使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虚无缥缈,不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工具,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切不可滥用、乱用;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教师应该把握好使用的“度”,在最佳时刻将其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必将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包括:走进实验室、运动和能量、声、光、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力、力和运动、压强、流体压强、功和机械、机械能、分子、磁、电、物理学的发展和能源技术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程度,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走进物理世界。学好这门学科,同时也为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最开始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融为一体。从中我们能够发现,生活教育理论的含义是这样的: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生活随处都在,教育也随处都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初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初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
三、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当前物理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仍是以应付考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即考试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教师怎么来教,把知识点进行照本宣科式讲解,不注重融汇贯通的实际效果,最终即使学会了也不能够灵活运用。可想而知,这种方式既枯燥乏味又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只停留在口号里,是一指空谈。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生活情境
这种方式是从生活中着手,通过实验的方法既可以解释物理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得更直观也更深刻。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中,生活中会见到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最后无缘无故消失不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块冰,在课堂上现场做实验,将冰放在酒精灯上燃烧,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醒目地看到冰逐渐化成了水直至最后水都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开门见山进入主题,原来冰化成水是熔化,水消失不见是汽化,由固态到液态最后到气态,熔化和汽化过程都是由酒精灯加热发生的,所以都是吸热反应。这样,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既醒目又更有效果。
2.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一块方形的铁和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木头,铁会比木头重许多,而当木头重量和铁的重量一模一样的时候,只需要小小的一块铁却需要大大的一块木头。这是什么原因呢?为解释这种原因就可以引导出质量与密度这一概念:即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密度则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得出这样的一个公式:ρ=m/v。这样,既很好地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反哺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多观察、多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现象,比如一块很重的石头很难搬动,但是只要用一个撬棍轻轻松松就可以使石头活动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比如一只手提半桶水会觉得比较轻,当提的水变多时就觉得有点酸痛困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这些现象,并观察更多的有趣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认真思考,通过书上所学知识或请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从而真正学会诸如杠杆原理、重力等知识,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应用。
4.延伸教学内容,发挥其在生活中的更大作用
在公共场合,常会出现禁止大声喧哗、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标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呢?因为大声喧哗会使声音分贝变大,对人的耳朵、健康都有伤害,这属于噪声污染,而节约用水则是涉及到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环境是因为现在能源匮乏、环境越来越恶劣等。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公共场合注意言行举止,说话声音尽可能小一些,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利用,人人保护环境,少开私家车,多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开发新的环保能源,像风能、太阳能等就很好。从物理知识中延伸出更多的感悟,从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切忌视而不见。
五、结束语
生活教育就是将生活和教育结合在一起,不能孤立开来。初中物理是培养物理思维、严谨逻辑、科学态度的重要科目,也是初中学习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教师做好物理教学的根本,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教育理论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会越来越成熟。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八中学341400)
1提高学习动机的意义分析
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1.1促发作用
学习动机对于促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促发作用,例如当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或是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促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点,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分析物理现象,自己尝试着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演示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学生自己课后也可以完成,所以当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然也有同学会存有疑问,这进一步触发了学生自己课后尝试的欲望,课后自己尝试覆杯实验,实现对现象、规律的再思考.
1.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知识点,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液体内部压强是怎么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疑问恰是驱动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保持作用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概念学习枯燥,导致其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物理往往开始好奇,接着就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那些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认真、刻苦的精神面貌;而那些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物理课程没有兴趣,即使突然因为新奇的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可以不断地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4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不断在这一过程中去调节学生的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小的目标,不断地去调节学生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会不愿意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物理知识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吃冰棒时刚撕开冰棒纸,冰棒有时会出现冒烟的现象;冰棒静置一段时间后四周会出现细小的水滴,待到静置得更久,小水滴逐渐变大,当冰棒水滴在地上后,过一会就会干掉消失.通过以上的物理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怎样的外界因素下,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物态,如果我们要物体保持特别的物态,可以从哪些外部条件着手控制?当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能改变实际的生活时,他们会有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2.2结合物理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味地对学生说物理概念和定律,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现象的规律,当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能有规律的变化时,他们会愿意自发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透镜及应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透镜的变化.学生如果能透彻地掌握透镜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凸透镜变化的规律为:
表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
f
幻灯机―
U=f不成像―――平行光源
测焦距实虚分界点
Uu
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
侧,物像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2.3结合学生的团体合作创设情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潜力,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情境时互相提示、互相取长补短,情境创设的效果也能因此而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团队的方法一起进入情境.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数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100克薄铁皮、一盆水、一枚一元的硬币.如果直接将一元硬币投入水中,硬币会沉下去,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改变薄铁皮的结构,让薄铁皮承载起一元硬币,让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克服薄铁皮可能会进水的问题、薄铁皮的结构不足以承载硬币的问题、薄铁皮能承载多少硬币的问题.通过共同合作,学生们提出种种承载硬币的方案,一起动手、一起改进,通过这种进入情境的方法,学生会非常愿意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
3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3.1让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无论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好、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也好、用实验的方法也好,教师需要用种种方法让学生观察物理的现象和物理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细心观察物理现象,他们就不能了解这节课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不会明白自己学习的范围.
3.2让学生关注物理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现在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依然不能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到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动手探索,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物理现象产生变化,他们就能提出猜想,尝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3.3让学生总结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就需要把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把具体的知识经过提炼,重新通过抽象的方式理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1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1.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总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仅仅把情境创设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
1.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情境创设过于老套,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对策
要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与真正目的,提高情境创设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公开课”的真正作用,对情境创设教学有模范作用。
2.1结合切合生活的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很大难度,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使课堂变得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这是物理教学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设计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教学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用一个塑料瓶,在瓶子的不同高度分别弄三个孔,在瓶子上方快速注入水,学生会发现最下面的孔出来的水柱最远。在教学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时,为了让学生正确体会“磁场方向性”,教师创设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看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真正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磁场是有方向性的,也可以动手进行简单操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2.2运用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图形、影像、音效、动画等形式,合理地设置视频情境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和掌握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雾凇景观、漂亮的湖泊、冰雕等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物态形成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兴趣学习。
2.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有着很多奇妙特性。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思想与情感表达达成一致的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例如:在学习惯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是否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坐公交的时候,车到站停车的时候,会感觉身子向前倾倒,而启动的时候是往后倾倒;当我们奋力向前跑,突然遇到障碍物要停下来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前,不注意还会摔一跤。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的惯性知识,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是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学生能很快接受与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避免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与钻研物理学知识。
作者:杨利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洪.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科技信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32-01
一、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大教学学家认为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发展的过程,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的认知过程更具体、更有效,而这个认知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当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导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出现思维的不适应,在目前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和问题。
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思维的不足和差异,每一名学生对于物理思维的锻炼和理解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一个人的物理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都存在一个惯性思维方式,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理解问题,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而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在学习的时候忽视了过程,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同时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设施不足、投入不足、调动不足等问题和缺点。
二、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建议
对于初中物理的多媒体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就是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全力推动多媒体教学,推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成功。
1、适时实施动漫教学,让物理教学更真实、更清晰
动漫科技一直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的教育教学方式,因为制作成本高、科技含量高未能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目前只是在物理教学的个别知识点中得以实施应用,效果特别强,同时,动漫也是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一种物理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学习兴趣是第一老师,这是在所有的教育教学中都通用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中也同样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兴趣中完成学习,教师则尽可能让每节课都在兴趣的引领中成功传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动漫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恰恰迎合了这一点,除了要使用一些传统的激发兴趣兴致的方式方法之外,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地实施阶段性学习,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去引领学生们兴趣,让学生们在兴趣十足中学习物理、学好物理。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理论》这一章节,表现分子的动态变化时,这不是其他媒体视频方式所能展现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动漫的方式来表达,用神奇的动漫表达方式和科学原理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力争取得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全面成功。
2、广泛使用视频教学,让物理教学更直观、更有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存在着一定思想误区,认为物理和数学等科目是等同的,可以通过公式和概念来完成教学,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其原因是物理较数学等知识更为丰富多彩一些,更需要多媒体的融入和展现。所以,应该正确地认识到,物理并不是简单公式的套用、基本原理的死记硬背,一些题型的解题原理基本相同,需要培养一种解题的意识,而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和《能量的转化》两个知识点时,如果能融入视频教学方式或者实施校园的电化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增强很多,比如摩擦起电,通过在实际中操作不容易看到“电”的火花,而在视频中可以通过往复的播放和视频的调试、光线的层次来显现摩擦起电的原理,教学自然会取得成功。
3、课常使用图片教学,让物理教学更集中、更富逻辑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多媒体教学之初,手段和模式都比较单一,那时候更多要依赖简单的图纸或者图片来服务教学,来推动教学,而随着动漫、视频、实践操作的融入,并没有完全取代图片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特殊和传统地位,而是依然发挥着其固有的作用。例如,在初中物理周期性复习,以及期中和期末考试中,都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实现总结性学习的便宜性,通过图片来集中体现知识点,比如在复习《物态变化》这一章节时,就是把繁复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的知识点集中到一起,从而成功地引导学生显现其原有思维框架的缺点,努力发挥积极作用,并实现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成功。
4、经常发挥动手实践,让物理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具实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动手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亲自操作才能增强实践效果,才能让教学更加切合实际,更能贴近学生们的想象,贴近学习的知识点融入,所以在初中物理的多媒体教学中,动手实践尤为重要、动手实践更能显现物理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电学》中,尤其在学习《电路的连接与安装》这一章节中,一定要保持学生们的动手实践率,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亲自操作电路安装、亲自识别串并联,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该说,《电学》操作是初中物理最常用、最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最值得普及和推广的教育教学方式。
综合上述,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在初中物理教学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然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高速推进,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物理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也会随之而推陈出新,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多媒体教学也必然在推陈出新、科技广泛化的演变中成为物理教学的重头戏、主力军,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
关键词:物理 自编 题目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训练,习题训练的质效高低,常决定于习题的质量,对学生是否有针对性,并不取决于习题的量。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训练学生的题目最好是老师亲自编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不原意编写题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自编的题目缺乏质量,因为很多老师并不知道组成一个题目的基本要素。那么,初中物理题目的常见要素是什么呢?
一、构成物理题目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无论物理题目怎么变化,但构成题目的基本要素是固定的,它主要由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题景组成。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火箭发射天宫一号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将会怎样?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这是利用水的什么特点来吸收热量的?火箭发射时,我们会看到庞大的白色气团,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题目中的火箭发射是题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物态变化,考查的能力是概念再现与识别,火箭与天宫一号是让学生感到祖国科技的发达,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所谓新颖的题目,主要是组成题目的几个要素遍的独特新颖,甚至是前所未有。一般说来,知识点受新课程标准或大纲的限制,创新的空间有限。那么,题目的创新主要从题景、考查方法或情感点上入手。
二、编写新颖题目的方法
1.从学习过程、方法入手。当前,新课程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等,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为我们老师编写新颖题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从学习方法入手,再寻找适合的知识点和相应的题景,即可创作出新的物理题目。比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方式,是实践性课题,一般要经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得到结论,甚至还有评价结论的环境。比较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针对这些环节进行编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再确定好考查的关键过程方法要点后,就要围绕这个要点,摘取相应的知识点和设计合适的题景。在选取知识点时,要考虑取电学的实验,力学的实验还是热学的实验?哪种实验能更好的将过程方法融合?所取的知识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多数学生失分,违背了编写题目的初衷。设计的情景,要考虑初中学生认知上的特点,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的兴趣。例如,自行车是我们一种常用的代步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要用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请你举三个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或原理。再如: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会浪费电能。科研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若将这两个开关配合使用,就可以使楼道灯变得“智能化”,这种“智能”电路是怎样的电路?
初中物理的很多实验是由老师选好器材给学生做的,虽然教材在初三阶段提出了让学生自主选器材的要求,但大多数教师嫌麻烦,并没用很好的落实,很少有学生受到选器材的训练。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编写题目的时候,很编写一些“器材选择”性的题目,具体的方法是:给过量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这样的题目适合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最好是在“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完成该实验的主要器材是哪些?为了研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要选择实验器材是什么等。
2.从题景变化上入手。题目的情景千差万别,来源也十分广泛,新理论,新技术,热点新闻,时事政治,都可以作为题景。当你看电视、听新闻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某些物理知识,是否可以将它们融合起来。比如,我国又进行珠峰科学考察了,要为珠峰重新测量高度,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大气压与沸点、激光测距、紫外线的防护;又如,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中,为了便于挖掘机疏浚河道,从上海紧急调运了400块路基箱,路基箱外观上是一个个表面刻有花纹的大型钢板组成的箱体,它们被铁链拴在一起铺在松软的淤泥上,这样大型挖掘机就可以沿着路基箱顺利地开到指定地点上而不至于被陷在淤泥里。请用物理语言说明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稍加改动就可以编写出新颖的题目;当你遇到一个新的器具时,可以看看它的说明书,了解一下工作原理、使用注意点,说不定据此能编出一道新的物理题目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题景,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个有心人。
三、自编题目的意义
自编题目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老师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就可能走上应试教学的老路――题海战术。针对学生自编习题可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和教师都很轻松,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效。
总之,新课改以来,初中物理试题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赋予时代感的题目,但命题的总趋向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能力的考察,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因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自编物理新题目的时候,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编写一些注重实验、注重物理知识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习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彩红.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J]. 物理研究(教学研究版), 2009,(01)
[2] 吴丽莎. 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J]. 新课程(教师版), 2008,(12)
[3] 顾道勇.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师[J]. 数理化学习, 2009,(02)
[4] 邹红梅. 初中物理新课改后的几点教学思考[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02)
出生年月:1978年5月30
籍贯:江苏,徐州
性别:男
职称:一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思路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包括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包括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初中义务教育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工作。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参与与科学有关的活动,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确保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物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要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索者。这样做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领悟,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这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列举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不同物质来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且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并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从而自主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理解以及掌握的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将物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进行辅的指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相比较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四)以评价改革为导向,关心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评价改革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体系,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形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对教师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客观体现,所以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念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表现有全面的了解,用科学发展观去判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跨入新时代的今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其中,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通过互相间的交流、分析以及思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资源,并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创新,并将物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顾琦.初中生物理学习准备的调查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 黎泳建.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才智,2010(1).
关键词:物理教学;阅读;自主学习
一、引言
所谓的自学能力就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物理学习中,学生要自学物理,必须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阅读、记忆、思维、想象、归纳、运用和实验能力。近几年的全国中考物理试卷集中体现了这种理念,试卷的阅读量、信息量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通过阅读获取物理信息,并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不少学生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情,物理学习与之无甚关联,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不重视阅读课文的现象,把注意力放在做习题上,不重视实验操作和综合应用,而一味地模拟教师的演练,使课本知识无法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故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在物理教学中,应首先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物理课本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就如何设计阅读内容及如何有效组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二、设计物理阅读教学的原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案”“两自一归纳”等教学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先学后教”的“先学”,“教学案”的“学案”,还是“两自一归纳”的“自学”,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学生自学之前,精心设计了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阅读材料的设计非常重要。阅读材料的设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阅读材料的目的要明确
一是选择材料的目的要明确,所选材料应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阅读,要明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比如,在学过物态变化和水循环后,出示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同时提供材料: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汽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珠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越来越多,就会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或雪。
同时提出要求:
(1)依次写出上文画线处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_____。
(2)上面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本材料取材于自然现象,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第(1)题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出的现象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第(2)题要求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第(3)题渗透人文教育,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2.阅读材料的难度要适中
阅读材料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所选材料不要太难,比如初二的学生对文言文还不是很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就不太适宜。而到了初三总复习,复习过声、光、热以后,选择《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一段让学生阅读分析,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也不宜太难,学生难以下手时,兴趣会骤减,无法产生成就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也不宜太简单,起不到培养能力的作用。
3.阅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在开始阶段,设计的阅读要求要细化、具体、简单明了,并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段时间后,可将具体的问题精简成阅读提纲,布置给学生阅读。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可逐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谈收获等,从而自己确定阅读的目标。
4.阅读教学要面向全体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觉性、学习能力等都有差异,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这些差异。阅读教学的要求要有梯度,要有难易之分,对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阅读题的要求分易、中、难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完成,第三层次要求力所能及的学生完成。这样设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也不至于无所事事,有利于教师实施分层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
5.阅读材料应广泛取材
只要是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可以来自于课本,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独具匠心,全书每一个章节几乎都可以作为阅读的材料。阅读材料可以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可以是难点内容,可以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的对比,可以是物理图像,还可以是一道题目等。
三、设计物理阅读教学的流程
设计物理阅读教学的流程一般分五步。流程如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充分了解学情明确阅读教学应达成的目标设计阅读题制订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调控策略。下面就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电功率》一节的活动“测量小电灯的功率”这一部分谈谈设计物理阅读教学的流程。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搜集证据,并能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学会评价,排除实验故障。
从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学期已学过“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本部分的内容与之相似之处很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完全有能力自学,因此确定此部分为阅读教学的内容。
实验前的准备部分阅读题设计如下:
请同学阅读第10页的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后,回答投影屏幕上的问题。
(1)实验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应该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应该选用什么测量仪器?实验电路图如何画?
(3)该实验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个实验有相似的地方?
(4)我们选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要测它的额定功率,对电源电压有什么要求?
(5)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过程中,手眼如何分工?
(6)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
其中问题(3)的目的是建立测功率与测电阻实验之间的联系,问题(4)(5)(6)是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未雨绸缪,要对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制订相应的调控策略。
四、物理阅读教学过程的调控
学生参与阅读是物理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有效适度的调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理阅读教学过程的调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
物理习题的教学担负着对物理知识的巩固、深化、复习的重任,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对物理学习常常感到:“一看就会,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有序思维,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不都是一看就会,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水平要求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读通、读透,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成为积极评价的听众
学有所用是促进学生自学的动力,老师应指导、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当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某一个问题时,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自学热情就会空前高涨。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即学生说出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时,教师宜当听众,不应成为法官。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调控应适时适度
系统归纳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有一些问题学生较难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控。比如,本文第三大部分,学生实验之前,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问题,确定高于额定电压时,取值可能会超过一定范围。因此,教师要做适当的提醒,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避免出现不可预料的错误。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实验分三步:
(1)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统一取1.5V;
(2)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即2.5V;
(3)小灯泡两端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统一取3V。
4.要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不可否认,部分学生身上带有惰性。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即使相对比较认真的学生,注意力也不可较长时间地集中。课堂上不光要靠教师积极地评价进行调控,检查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检查,除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压力学习。积极地评价可以让课堂活泼,有活力,检查反馈让学习变得紧张,有压力。只有二者同时具备,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每个学生潜意识里都有希望被同学、被老师肯定的愿望,但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平等,而与同学交流则没有任何隔阂,在同学面前更容易畅所欲言。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阅读题大多具有开放性,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取长补短,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阅读也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逐渐适应长题、复杂题,并从中得到重要的信息,以使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兵兵.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马卫华.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陈远清.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物理通报,2001(7).
[4]范一兵.通过物理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J].运城学院学报,2006(2).
[5]宋金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种方法[J].河南教育,2002(10).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学科,要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宗旨,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来达到求异思维,逐步转变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现象时,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认识、去创新、去探究,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创新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催化剂。物理世界是一个让人着迷、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烧不断的棉线”、“瓶吞蛋”、人造“雪景”、会“浮”的铁球、听从“指挥”的鸡毛等物理现象无不让学生欣喜若狂、兴趣盎然。如在教学“串联电路”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导线、电池等材料为自己家里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成像规律来自制望远镜;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乐器的发声情况,让他们能够深刻体验发声的神奇变化,通过种种措施能够让从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2.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知识如果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这些知识永远都只能是死知识,很难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知识来升华自己的能力。随着学生所掌握的物理技能和物理知识日益增多,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多去对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对生活实际问题用物理技能和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让他们能够真真切切地觉得“物理是很有用的。”例如,学生在学过“焦耳定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出现电热淋浴箱插头被烧焦的问题;学生在学过“摩擦起电”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疑:油罐车为何都要拖一条铁链作为尾巴?学生在学过“密度的应用”后,教师可以给他们分析如何对戒指的真伪进行鉴别;学生在学过“惯性”后,教师应该给他们分析为何不能在车子未停稳前从车上跳下。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基于物理的角度来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动手制作小教具、科学小论文、丰富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让物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也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物理现象。例如,在讲授“物态变化”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树枝上的冰凌、房屋上的白霜、原野里的大雾、西藏的雪山;在展示冬去春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等一系列情景,能够引学生入胜、紧扣学生心弦。又如,在给学生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在导入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21世纪地球第一次日全食的情景,学生通常会被日全食奇妙、壮观、美丽的情景所吸引,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些问题:日全食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为什么会出现日全食现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注重知识的运用
第一,要将最优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最优化与多样化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多引导学生用最优化的方式来解决初中物理问题,而不仅仅只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第二,要将开放性与封闭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要通过一系列的物理习题练习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甄别、筛选等方面的能力,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确立学生主体,优化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自得、自动、自学的机会,来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讲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师来讲解的地方,教师应该要用最精要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最终达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管理
教师应该选出具备管理素质、物理成绩优异、与其他同学关系良好、有较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同学来担任物理科代表,让物理科代表来帮助教师大力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教师要学会放权给物理科代表,由物理科代表来组织管理班级的物理课程学习,同时,物理科代表也可以适当给各小组长下放权力,进而形成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相互管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
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此我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可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习“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说明早在公元l-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利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三、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内容教学时,将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等德育内容作为授课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四、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的渗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言行上到得一致、和谐,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