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和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强,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自然带以及分洲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图表、地图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内容复杂,且以描述为主,理解难度大,背记知识多。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十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自我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也许是习惯使然,对备课教案的依赖性很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五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补充完善,发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设计,才会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
其次,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头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地形的如此格局?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跟大家交底:地理作为中学七科统考学科之一,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就要参加全市的地理结业会考,考试成绩将按50%的比例计入中考升学成绩,并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着重阐明教与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好地地理这一学科而共同努力。
第三,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结合“地理就在身边”教研活动,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资料。比如:讲气候,就联系长岛的气候特点;讲季风,就联系本地的冬夏风向;讲地层,就联系海边悬崖的层叠现象;讲地震,就联系长岛地震频繁的原因;等等。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法学法两手抓,重视学法指导。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没有好的教法,就谈不上培养科学的学法,它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有只研究教法不一定就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法,对学法的指导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一个教师来说,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形成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才是自己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强调学法指导,才是抓住了根本。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去指导学生的“学”:
(一)凸显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交给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节,是世界地理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因为要在四课时的时间内学会辨别八种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每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部分,当初我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听老师一种一种地讲,也很感枯燥无味;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尝试从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成因、知特征、推分布”的理解记忆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成因理解了,那么对特征、分布也就自然容易记忆了。
(二)指导创造灵活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学各个学科中,地理可以说是个介于文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虽说是要以理解记忆为主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还是难免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许多灵活的记忆方法,比如:对于枯燥的数据,多采用谐音记忆法。“爸爸誓爬珠峰颠, (8848米)姨舞舞进吐鲁番,(-155米)”,“海岸线有一把钱,(18000千米) ” “我国水能储量大 ,不要浪费留点吧!(6、8亿千瓦)”“马里亚纳最深处,累得尧尧扔三次。(-11034米)” 对于重要的规律,多编成歌诀。象《雨带推移歌》《全国省名歌》,对难记的图形,多采用象形法,比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澳大利亚象螃蟹”“南极洲象逗号”,诸如此类。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此类方法,去联想,去编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用新旧对比法,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异中求同 。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启发学生寻求新旧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例如:学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先回顾复习“地球的经纬网和经纬网所指示的方向”;讲授“季风的形成”,先复习“海陆的热力差异”;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原先想,作为任课老师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尤其是所谓的副科小科教师,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育教学实践告诉了我: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书不育人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使我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质、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学科以地球和自然界为对象,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一方面,特别强调现实性、实践性、实用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参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地理规律展示。如果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用直观教学法,力求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一)、启发提问处处结合实际。地理规律和理论很枯燥,但地理教材可联系实际的方面很多,既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又有丰富人文知识、人地关系充实教材,并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为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启发,然后上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讲述中国地势的特点时。先提疑问,我国的许多大河都向哪个方向流?为什么?思考题的出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希望作出解答的好奇心。学生自学课文后,分组讨论,选出最佳答案是:河流大多向东流。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我适时提问:“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流和河流有什么的影响?”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全文后学生得出:使我国多数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使东部海洋的湿润气流顺着东低西高的地势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再如,讲述中国地形变化时,我先从黄河的淤塞说起:“历史上黄河宽阔的河道由于河水带来的泥沙日积月累,慢慢被淤平,形成冲积平原——华北平原,河口处也形成越来越大的三角洲;而一个地区发生地震时,却由平坦的地形变的高低不平。那么地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想得到答案,他们急切的去读课文,从而得出了地形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这一结论。
(二)、重视运用地图和图片导教、导学、导练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具有全面、形象、直观的特点,被称为“百科全书”,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我把阅读、记忆、使用地图视为学好地理的秘诀。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中国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 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还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走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次,不管是讲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做练习,我都以地图为先导,没有挂图,就用手绘板图,课上画图费时间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就在课前画好小黑板。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地图运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地形、气候、工业和农业的分布等。
另外,我们平时注意 想方设法,尽力收集有关的地地理图片,如:火山喷发、钱塘大潮、壶口瀑布、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出示,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和规律,也尽量以图片图像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例如在教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先出示《熟视无睹》和《就地取材》两幅挂图,然后出示疑问:“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但利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激励学生联系图像得出答案:①是浪费惊人;②是污染严重。课堂讲授中,也随时手绘板图,比如:火山的构造、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地形雨、河流流域与分水岭,等等。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再现了在自然界中很难直接面对的现象和规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 结合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例如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设计了山峰演示图,在山峰(用玉米棒代表)上缠上等高线(铁丝),并标上海拔。然后把玉米拿走,按住顶端压下去,等高线图出现,是一个闭合多圈图,并且海拔由外向内逐渐升高,从而根据此图判断它是山峰。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盆地地形图、陡崖地形图,由于是自己动手,所以印象深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褶皱和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很明显,它们的作用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山脉。学生们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作用所形成。我制作了《褶皱模型》和《断层模型》在课堂上演示,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因为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分错动而形成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长岛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刘长庆
二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论文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cssci期刊目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由于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可以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呈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弥补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一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一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弥补文本中这一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教育论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cssci期刊目录。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 在“风景线”这一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教育论文,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抽象枯燥的品德教育课变得形象而生动,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底逐渐亮起了一盏笃行的明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它和传统的品德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论文摘要: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人文素养过强的全面型人才。文中提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才是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必然,其根本前提在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关键在于注重“三心”,基本措施在于转变学风、教风、校风,基本方式在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外部条件在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进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市场化,“大学市场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大学将更加关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配置和使用高等教育资源。”[1]在市场化下,应用型大学孕育而生,笔者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一、市场化下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孕育而生。到目前,应用型大学还没有有效的定位,有人认为“应用型大学就是从事以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的大学”[2]。应用型大学是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紧密结合的地方性大学,是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一类新型大学。”[3]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大学,其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也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人文素养过强的专业性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下,应用型大学的产生促使人们原有高等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其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参照标准,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求职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如何实现其本质意义,在于教育教学中应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区别单维度人才培育模式,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求职和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应用型大学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必然,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基础性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教育,是生命价值的教育,而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4]。所谓科学教育就是专业认知技能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存在一定关联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促进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分别促进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培养。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也是完整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中却没有重视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教育中心化,人文教育边缘化”[5]。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促使科学教育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型大学在注重学生专业认知技能的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导致学校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6]。
2.人文教育走向固式化,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逐渐削弱。这样导致固式教学模式泛滥,以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来进行人文教育,这样下去的结果终将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淡化和缺失。同时,忽视了蕴涵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造成学生科学精神的淡化,抑制理性思维的发展。科学精神的淡化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狭隘,能力的固势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合,才是促使应用型大学教育本质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强素质的新型人才,才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的思考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的根本前提。应用型大学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专业认知技能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应用型大学要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人文素质过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促进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目标的发展。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使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的意识观念,才能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的结合,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2.注重“三心”:以科学教育为中心,以人文教育为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挥为核心
在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明确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教育为中心,人文教育为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为核心。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非理性思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间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应用型大学的本质核心还是在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明确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后才能促使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挥。
3.转变学风、教风、校风,实行学生参与性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学风、教风及校风,促使教师和学生形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相统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同学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传递,促使学生的情感美德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做事的意志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行为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的技能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实行学生参与性教学模式,从而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4.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转变人文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促使应用型大学将人文学科知识与自然科学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的基本方式。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学科专业侧重于现实的社会需求,以理工技能科学为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要注入一定比重的人文学科知识,加大选修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人文学科讲座、辩论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待人文知识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同时,在人文知识教学中,要转变科学化思想,改变人文教育固式化模式,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5.构建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发挥隐性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外部条件。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够体现大学的科学氛围和人文氛围的内隐性精神,它包含科学精神文化和人文精神文化,应用型大学应构建自己的和谐校园文化,来发挥它的隐形效应,丰富校园生活,开展各种科学研究竞赛,加强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学生社团,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得以发展,科学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
通过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和谐融合的思考,促使应用型大学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以便更好地求职与就业,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D].北京:北京大学,2004.
[2]单鹰.“应用型大学”的定位需要挑明自身职业教育范畴[J].当代教育论坛,2007,(01).
[3]吴慧琴.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定位及其发展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
[4]李训贵,宋婕.大学人文教育路径的思考、选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塑教育 契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7-01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自塑教育是成才的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终生都具有很大影响。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四大方面: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教育、审美的渗透与教育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儿童文学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食量,小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寻找到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是提高小学生自塑能力的必由通道。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诠释自塑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的契合。
1 自塑教育促进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持久的发展的过程,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今天的语文教学是为了明天的学生的更好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只侧重对学生的“今天”教学,更要呵护学生的明天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其实也就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明天的自塑能力水平发展。实现学生的自塑教育有五个方面:(1)让学生具有高昂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4)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者;(5)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的满足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渐渐产生,学生通过自我参与,得到创造的快乐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学生得到正向的积极的自我发展的心理强化,学生就会得到语文学习与自塑发展的温床,教学发现小学生的自塑力量是很小强度的。而学生的主动性建构学习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学生得以自然、健康,正向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生的健康的人格结构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 自塑教育唤醒了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意识
2.1儿童的语文课堂参与是小学自塑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
教育活动是一种对人的心智进行开发的有益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时,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当然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也是如此。自塑教育的实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中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性,这个教学特点提倡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关注重小学生语文知识的主动建构,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交流。所以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称其为 “自塑”。因为它否定了学生的能动参与作用,压制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性与自主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使语文自塑教育失去了发展的根本源泉。
2.2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能够唤醒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白进行语文自塑教育的主要职责所在,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自我,还要帮助小学生明晰这堂课自己要学习获得什么知识和获得什么技能;耐心帮助学生设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学习过程的潜在的需要;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建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评价的内在化。在小学语文一线教学中,这种自塑教育理念下,学生们的学习探究的需要得到加强,积极追求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欲望渐增,获得外界认可和被欣赏的需要水平也在提高,学生责任承担的需要在自塑教育中能够切实得到满足;以及对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的经验得到激活、提高,语文知识的建构、学习和运用知识,认知与语文学习的策略科学改进,自信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3 小学语文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自塑个性
3.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程观,强调培养儿童的自塑个性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明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已成为新小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个体意识、情绪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在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较为显著的个性化特质。比如:在教学实践中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小学语文课程观念的实质是对促进小学生自我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为“发展中的人”的有益塑造。
3.2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能够促进小学生自塑能力的培养
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理念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的主体,二者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交往”与“对话”的关系。何谓“交往”,即“认为教学要建立在师生亲密友好交往之上的一种教学主张”。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大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存在多元的、综合的平等交流,只有建立这种平等、持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不乏味,变得快乐。在小学语文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师既肩负着“传递知识”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供学生能够自由地,以自己的爱好探索知识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潜能有足够的信心,其次教师还要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的空间,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与对话。让学生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的呼吸与滋长。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 是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批判后的感悟。
颜元自8岁起就学于吴洞云先生,吴先生虽然不是什么教育家, 但他多才多艺,除对传统的经、史、子、 集有较深的研究外,还擅长骑射、技击,通晓医术、术数,对神机兵法等亦有独到研究。在吴先生门下近3年的 时间里,颜元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和锻炼。 虽然颜元没有沿着启蒙先生所引导的路数笔直地发展下去,但这 段求学经历,无疑对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颜元从11岁起,由于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开始学 习八股文,致力科举,用心仕途,并于19岁考中秀才。20岁时,家道衰落,颜元在家“耕田灌园”,“劳苦淬 砺”[1], 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21岁时,颜元阅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研究国家兴衰之迹,生民休戚之 事,常废寝忘食,遂厌弃八股,废弃举业,绝意仕途。颜元在22岁时,为了赡养年迈的双亲,同时也更为了掌 握更多的“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本领,开始学医,并鉴于“宋儒不知兵法,终至屈于辽、夏,辱于金 、元”,从23岁时起,开始研究七家兵书,并学技击之术,研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24岁时,颜元开设家 塾,教授生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并从这一年开始为人治病。
艰苦的生活实践,虽然使颜元意识到了读书静坐的危害性,但他却未从此而远离宋明理学,相反,在一段 时期内,他竟被理学所迷惑,倾倒在理学家的脚下。
在颜元24岁的时候,偶读陆九渊、王守仁的语录,“始知世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2 ]。可在他26岁时, 又得《性理大全》一书,“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 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3]从此以后, 颜元“进退起居,吉区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yuē@ ①;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4],甚至当听到别人对诸子存有疑义时,便“忿然力辨,如骂 父母”[5]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了。 直到颜元34岁时,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颜元34岁时,他 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 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6],认为理学家们论学参杂佛学,支离破碎, “空言无用”。 颜元深“痛尧舜周孔三事三物之道亡,而生民之涂炭至此极也”[7],愤然作《存性编》、《存学编》,后又作 《朱子语类评》,除系统地阐发其思想外,更对理学展开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正是在他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中,在他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并完善的。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
颜元从他“目击身尝”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一种“害心”、“害身”、“害国”之学。理学家们喋 喋不休地告诫人们要“知学”,要“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8],钻进故纸堆里“穷理”。而为了“ 穷理”,则又告诫人们必须“主敬倡静”。“静者,谓心不妄动”[9],“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0 ],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动”。理学家们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与恶棍 、纨绔笼养等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都是“不可为”的“无益之事”,并在学规中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打球、 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跨入校门(见郑端所辑的《朱子学规》),也就是不要运动,要“静坐”;不要体育 ,要“读书”。其结果,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红面少年,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 ,好端端的身体被理学折磨得筋弱骨脆。
颜元对此曾气愤地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11], 并严正指出:“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千 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号)为之也”[12]。
颜元还进一步列举实例来论证读书静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吾尝目击而身尝之,知其为害之巨也。吾友 张石卿,博极群书,自谓秦汉以降二千年书史,殆无遗览,为诸少年阐发书义至力竭,偃息床上,喘息久之复 起讲,力竭复偃息,可谓劳之甚矣!不惟有伤于己,卒未见成起一才。祁阳刁蒙吉,致力于静坐读书之学,昼 诵夜思,著书百卷,遗精痰嗽无虚日。将卒之三月前,已出言无声。元氏一士子,勤读丧明。吾与(王)法乾 年二三十,又无诸公之博洽,亦病无虚日”,并痛切地说:“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 笑者,此岂男子态乎?”[13]
颜元尤其对宋、明理学家重文轻武,从而给国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感到深恶痛绝。他曾感慨地说:“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14]又说:“朱子 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 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15]在颜元看来,按着理学家们的教育思想所培养出来 的人,只能是“弱人”、“病人”、“无用人”,而绝不会培养出“经天纬地之略,礼乐兵农之才”[16]。
颜元作为爱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深深为国而担忧,他之所以放弃举业,潜心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国 家培养“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有用人才,因此,在他看来,一个人不仅要博学多文,又必须掌握治国 理财的真实本领,同时还要有一副健壮的体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经世济民之勋,成辅世长民之烈,扶 世运,奠生民”[17],为此他提出了“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主张,他说:“一学校也,教 文即以教武”[18],即除了教授学生经史子集之外,还必须教之以射、御及兵、农、钱谷之事,这样所培养出 来的人才,在平时可以“修己治人”,在战时则可“持干戈,卫社稷”,成为能够“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 在“文武合一”、“兵学合一”的教育过程中,达到文武相济的目的。
在颜元看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正如他所说:“
论周公之制度,尽善尽美。盖使人人能兵,天 下必有易动之势;人人礼乐,则中国必有易弱之忧;惟凡礼必射,奏乐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 之美,而具武治之实。无事时,雍容揖让,化民悍劫之气;一旦有事,坐作击刺,素习战胜之能”[19]。
宋、明理学“主敬倡静”,颜元反其道而为之,又提出“习行”、“习动”的体育思想。他说:“宋元来 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动”[20],在“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的 东西能够得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另一方面,是使人的身体在“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即“健人筋骨,和 人血气,调人性情,长人信义”[21]。颜元更为可贵的是,他把强身和强国连在了一起,强身的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家强盛。他说:“动,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 郁气,安内捍外也”[22];又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 天下强”。[23]
三、颜元的体育实践
颜元在他长达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实践他的体育思想。他在招收生徒时,便提出了要求, 即“凡欲为吾徒者,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24],不仅要 学文,而且必须学武。颜元除教学生读书作文以外,还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 拳,率以肄三为程”,并经常和学生“讨论兵农,辨商今古”[25]。
颜元晚年应邀主持漳南书院时,则进一步将其体育思想付诸实践,他除将学院划分为文事、经史、艺能等 斋外,还特设有武备斋,专“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同时,在书院外还专设有“马步射圃”,专供练习骑马、射箭之用。颜元还在“讲习暇,偕诸子或履桥,或拿 舟入(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水乐”,[26]将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与此同时,颜元还十分重视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养生之道颇有所悟,他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 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并说:“常动则筋骨竦, 气脉舒”[27]。他从 幼年时起即学会骑马、射箭,从青年时起研究兵法,学技击,直至晚年,一生习武,从未间断,而且技艺很高 。在他57岁时,曾与武术家李木天折竹为刀,比试武艺,结果“不数合,击中其(指李木天)腕”,至老年仍 经常练习举石、击拳、比赛射箭等,因此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壮,直活到“古稀”之年。
总之,颜元是我国古代比较重视体育的教育家。他将体育和其它学科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的体育思 想和实践活动,超出了古代以及和他同时代的教育家们,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最为闪光的部分,至今仍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颜习斋先生年谱》。
[2][3][4][5][6][7]《习斋记余》卷6。
[8]《朱子语类大全》。
[9]朱熹《大学注》。
[10]《朱子语类辑略》。
[11][12]颜元《朱子语类评》。
[13][1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5][16]颜元《存学编》卷三。
[14]颜元《存学编》卷二。
[17]《习斋记余》卷三。
[18]颜元《存治编》。
[19]《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20][21][22][23][26]《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关键词:语文;素质;能力;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7-01
1.自学能力素质
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就曾以渡河的“桥”和“船”来形象地说明方法的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学课文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1.1 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各类文章的特点。中学现行《语文》教材,在各类文章夹杂在一起组合成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记叙文类文章,如散文、小说等,侧重描写人物、景物,间或抒情议论;说明文章如说明事物、事理、解说词、序言等,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成因、用途等;议论文类文章侧重发表意见、观点、主张,或讲道理,或摆事实,以理服人。通过单元比较式的总结,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不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深化认识,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1.2 教给学生文体知识,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白各类文章的“要素”。《语文》教材里编选了各类文体的阅读知识短文,它们比较精练地介绍了相关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在教按同类文章组合的单元课文时,就要采用“教给”这一方法。具体步骤为:
①让学生快速自学这个单元,感受其特点。②让学生说出这个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和不同特点(学生由于“水平”不高,必然失误或说不出)。③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并整理出阅读提纲(如小说的概念“三要素”等)。④教师讲析相关知识短文的“要素”(如谈谈《说明文》中“说明”的概念,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语言”等)让学生从“文体”的角度明白文体知识的关键(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以后再学同类文章组合的单元,就复习相关“要素”。这样,学生对各类文章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这“一类”文章就有了“理性”认识,为深入地、顺利地学习这“一类”文章打下基础。
1.3 教给自学方法。阅读小说,重点抓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人物着重弄清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方法两个方面;情节着重理清开端、发展、、结局的联络和层次;环境着重从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两方面入手。
学习散文,着重把握“两点”:①弄清“形”——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②理解“神”——线索,中心思想(线索又分为“物”、“理”、“情”)。
阅读说明文,侧重从理解特征,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说明语言特点等方法入手。
学习议论文,一要弄清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正面论点、反面论点;二要分析论据——事实、道理、名句、警句等及其与论点关系;三要分析理解--论证的结构层次(总分、并列、递进、对照等);论证方法(例证、析理、对比、引用等);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等于给了“鱼网”、“猎枪”,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以上方法,以及掌握这些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2.思想道德素质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对其包办一切,致使他们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苦也吃不了,遇到困难就退缩。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不具备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将来又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可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
《老山界》一课就是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学习本文时先让学生找出经历的艰难险阻,基本上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登山的艰难险阻。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险。部队负载笨重,还有马匹,还有战士受伤,加上敌兵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非行军不可。另一方面是征途生活的艰难。行军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吃不饱,体力消耗大,一直忍饥挨饿。睡时只能露宿,山势陡险,山路又窄,路又不平,时已冬季寒冷刺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战士却胜利地翻过了老山界,真是艰苦卓绝。再告诉学生“老山界”只是时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还有过草地,过大渡河等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都被战士战胜了。是什么力量使战胜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呢?当然主要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然后提出问题:“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答后作小结,今天我们仍要学习当年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地战胜它,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因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勇敢者。
一、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适度的亲子关系。
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地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个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所以,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家长不应只是“法官”,更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总是以“法官”自居,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无益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便能够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断施加教育影响力,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开端。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塑造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劳动,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人格是与习惯相辅相成的,习惯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劳、诚实、爱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习惯的培养来铸造孩子的品格。
三、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而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表现,在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大批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会共同生活、会学习、会工作、会生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给学生一片天空
民主化的教学观应是跨世纪教师 现代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 引导学生在民主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具有多种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甚至沸腾状,通过讨论与争辩,学生的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性、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应运而生。其二,作为教学上第二种力量的“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保持适度的压力,使其时时谨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实际上,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接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其三,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而这种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其四,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形成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正是跨世纪现代新人所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与素养,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执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铸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灵魂。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三、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 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3)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4)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地理新教师;选读;教育科研论文
在获取电子版本教育杂志论文日益方便的今天,如何指导地理新教师从海量文献中选取阅读与学习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长速度。那么,除关键词搜索外,地理新教师应该如何选读教育杂志上的教育科研论文?笔者以《地理教育》杂志为例,归纳出如下六个方面。
一、选读专业发展经验体会方面话题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帮助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并且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支点。
例如,2015年第1期于吉海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机缘’与‘巧合’”认为教师的成长在工作的前6年比较重要,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将会决定后续的发展水平;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经历的一些“机缘”与“巧合”,归纳出通过名师导航、优质课竞赛、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试题命制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又如,2015年第9期张洪杰的“名师工作室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不平衡现象的分析,提出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作者指出名师工作室只是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专业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它属于外驱力,真正的专业发展还要靠自身的内驱力;名师工作室成员一定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对课标、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读当前教学工作中需要参考话题
如果最近正在给学生讲区域地理内容,以下文章可以进入你的视线。
2015年第6期梅国红、陈涓的“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指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015年第10期史珊珊的“刍议区域地理‘归图法’的运用策略”认为区域地理经常作为高考试题载体,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将所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而归图法是指将认知对象同时以图、文形式表达,可有效利用左右脑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交流和应用;归图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整理能力,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组织与反思,回顾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洞察地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选读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方面话题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每个一线教师时常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他人往往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例如,2014年第10期陈书来的“太阳高度角教学新思路浅析”,利用图像辅助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站在学生易理解、能探讨的角度突破知识重难点,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不但会使较抽象、理性的知识点得到思考和探讨,而且在学生理解探讨过程中,让知识变为较形象、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实用案例互动探讨,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2015年第4期叶慧的“‘五步法’讲评综合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讲评一道“中国水稻分布”的试题为例,说明“图文重审―错因评析―变式训练―能力提升―试题质疑”的“五步法”,使讲评课做到以生为本,做到题目让学生“审”、错因让学生“评”、变式让学生“练”、方法让学生“结”、问题让学生“提”;重知识更重能力,重方法更重应用,重结果更重过程,重解决问题更重提出问题。
四、选读学科教育发展前沿与热点话题
例如,2015年第1期陈胜庆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侧重探讨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目标与要求,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本意是促进中学各门学科发挥育人价值,促进中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并从“从育分到育人”、“从课内到课外”、“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人到团队”几个角度指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又如,2015年第4期李家清、常珊珊的“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五、选读切入点较为新颖话题
例如,2015年第5期陈昊的“也谈地理教学的‘课魂’”结合六个案例从四方面阐述地理教学的“课魂”:用“课魂”构筑地理知识框架,形成课标化的课堂;用“课魂”体现地理现实意义,拓展生活化的课堂;用“课魂”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情感化的课堂;用“课魂”进行世界观教育,创设理性化的课堂。
又如,2015年第9期许琴、李俊峰的“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方式的探讨”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归纳翻转课堂在课堂内化阶段的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即达标―拓展型、释疑―点拨型和探究―拓展型,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六、选读擅长或感兴趣话题
假如你曾经读过或写过“巧解地球运动问题的‘基本法+突破点’策略”这样的文章,相信对以下文章也会感兴趣。
2015年第8 期孔祥群的“‘地球运动’的解题核按钮”结合七个典型案例,分六个大类分析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解答“地球运动”相关试题这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教师教育理念中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产生深刻体悟,指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塑造乐观心态。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下,促使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调整旧有的教学行为,为打造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本领过硬的人才提供理论雏形,同时对教师本身而言也是教学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进步的一种表现,这一切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和引领。
2“.三层理论”建设与教师教育理念的联系。“三层理论”中的第一层理论民主与和谐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相连。教师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呈现民主之风与营造和谐的氛围。第二层理论中的自由平等与尊重学生息息相关,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学生自身也要按照合理意愿去充分发展自己。第三层理论为敬业与友善,重点侧重于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的敬业态度会感染学生。学生便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会激励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双方和谐共生,三层理论环环相扣,若每层都做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加之在每个过程中适当的运用新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在不断创新下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举措
1.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一种氛围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需配合其引导,双方共同创建宽松的民主的交谈氛围。英国导师制倡导师生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发表见解,十八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里,校园、草地、咖啡厅、茶馆随处可见师生就某一个问题畅谈的身影,师生间相互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可见教师教育理念的塑造在源头上离不开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发展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道:“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第一,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人生来平等,无所谓权势,无所谓地位,无所谓高低,也就是人人大抵差不多无显著区别。教师是园丁,并非高高在上,要深入学习园地,辛勤的采摘花粉,学习知识,酿造香甜的蜂蜜供世人分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价值。第二,倡导实行“尊重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熟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下,于成熟的教学条件下发挥出来,去深入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学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的教育”理念来更新现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出推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合格的教师。
3.持敬业友善的态度。现阶段的教师教育注重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运行,忽视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殊不知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态度利于职业的长远和有效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负责传递社会“态度”,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敬业友善的态度和这种情感要素植入到教师教育理念中很有必要。第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不为名利牵绊。第二要持有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要一丝不苟,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坚持友善待人的原则,无论何种学生,教师要心存大爱以博大的胸怀去对待,一视同仁,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思潮,自然学校、教师、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理念也都毫不例外的践行这些价值观,对于它们本身长远发展的有效性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整个培育人才的过程是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时时离不开创新、处处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整个过程,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首先,进行体制上的创新。有的高校对新事物的出现比较敏感,及时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刻意的制造形成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舆论氛围和压力,催生新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教师育人过程中体现着创新,包括寻找创新的民主和谐氛围,形成新型的自由平等观,更新敬业友善的态度与方式,将他们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三层理论中实现每个过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创新,有机的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内部的协同创新。
三、结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语文是教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首要条件,掌握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当成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使用各种题海战术,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其学习水平也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一、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从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而要完成素质教育,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落实各项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进行素质教学提供条件。实践中,有的老师会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整合单元教学,讲解语文内容中的常见知识点和重点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找出其中的重点,并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找寻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各项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出一套学习系统。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出各知识点间存在的联系。事实证明,及时掌握语文内容中的各项知识,对开展素质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道德思维能力也逐渐转向成熟,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在这个阶段加强素质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素质教育,是实现道德优化的重要转折点。而强化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责任,也是初中语文融合素质教学的新尝试。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我就以从语文教学出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则要利用语文内容本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的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学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开始了解爱国主义,培养爱国热情,从一些语言文字出发,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解到,能够正确使用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通过语文知识将这些理念渗透到学生心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合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教育广大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那祖国的形象就能以山河的形式出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初中语文内容的作者将祖国河山刻画得风景旖旎,美不胜收。例如,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景画卷已经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里,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学习我国的英雄人物也已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就记载了我国很多的古代文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他完美的体现出我国建筑家的艺术之美;《口技》中那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以及在古典文学中出现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能让人沉静在古代文明的高尚意境之中,渐渐的也就接受了这种爱国情操的熏陶。
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从教育的层面看,初中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培养也是关键,并在素质教育环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明显,语文教与学的矛盾,就是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而正是这种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只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同时采取高素质的教学行为,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人文教学是教会人怎样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不断协调自身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甚至自然的关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科学的理解责任,从更高的层次追求精神上的完美。语文,是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就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文教育的教材内容有:《论语》,它让人正确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语文老师应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较好的情操,成为一个具备道德素质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四、开展课外活动,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要全面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扩展训练的机会,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巩固。课外活动是开展实践的最好场所,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到真实社会,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目的是为让学生扩展知识,融入社会,熟悉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接触、理解,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例如,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带学生参观、考察工厂、农村等,了解各种新产品、新信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的第一道门。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水平,我们应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对素质教学的独特促进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以求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传武.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0,(25):42.
[2]傅全胜.略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2010,(12):2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它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极强,往往会引起阅读者的深思和反省。寓言故事在特点方面也比较显著,其中不在乎于以下几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④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依据上述的寓言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会发现,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所需要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精练文字的表达方式,富有色彩的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方式,以及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意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去讲解论述的地方。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
前文我们提到了寓言故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表达上的一些特点,那么具体性的来讲,到底什么才是寓言故事呢?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第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寓言故事是什么,从而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性的教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寓言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寓言,寓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讲的道理。寓言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蕴涵在要讲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通过讲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其次让学生知道寓言的选材十分广泛,不仅古今中外的事可写,而且天南海北的事都可以写;不仅花鸟虫鱼可写、而且人物、动物、植物自然万物均可写,例如,《揠苗助长》的故事是将的农夫急于求成,提拉禾苗致禾苗死去的故事,《农夫与蛇》讲的是蛇忘恩负义的故事,《掩耳盗铃》讲的是小偷偷铃铛时犯蠢的故事。教师通过这样的事例性的具体的概念性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
二、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寓言教学
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学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来实现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通过寓言教学活动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寓意,又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互动经验。这需要基于教师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将故事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笔者也曾经组织过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先引导通过通读寓言来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寓言理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角色来进行表演。例如,《亡羊补牢》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牧民、狼、小羊,以及规劝牧民的邻居;《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张三和王二;《掩耳盗铃》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偷和铃铛。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扮演的亲身经历过程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蠢和傻,从而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内容印象,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认知结构上,一二年级的学生和五六年纪的学生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认知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进行寓言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寓言故事,教法一般都是先把寓言故事给孩子讲一遍,然后把寓言的寓意给孩子简单的说一下就可以,并不一定让孩子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能接受多少就是多少。教师可以选择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比如伊索寓言故事,拉封丹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比如乌鸦喝水,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或者给孩子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往往可以最大效果的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认知差距是教师不应该去忽视的一个问题,它往往会在某一重要层次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因而,任道重远是教师应当有所体会的。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此方面的教学。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寓言故事的概念、特点教学,寓言故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还是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寓言教学反思工作中的一个内容,如何教,如何教的有效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思虑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寓言故事的内涵、教学方式,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 中小学电教. 2015(04)
一、丰富课堂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说:课堂上应该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这时老师每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就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二、创设情景,增加学习的新奇感受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是人们活动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 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较系统理解课文)、表 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 官,增加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
三、改变学习方法,开放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还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拟学习的过程与步骤,并注意提供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步骤是学生的自我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 选择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主发展。
同时,还可开展学生间的多种合作交流,如:小组内的讨论式、任务分工式、评价式、观点辩论 式、竞赛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