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能医疗市场规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互联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发展稳定
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小额信贷P2P市场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尤为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P2P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在2010年仅有13.7亿元,而到了2014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514.7亿元,增长了183倍!而仅 2014年一年较2013年交易规模上涨了157.8%。虽然表面上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P2P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但国内项目也有超过1600家之多,但不少项目最后都不能健康发展,老板跑路现象屡见不鲜,不断地透支着投资者对于这一行业的信任。未来随着参与者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场将会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
(速途研究院制图)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现出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交易额占据了整个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19.4%的份额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银商,交易市场占比11.6%。此外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分别占到市场的6.9%、5.3%、3.2%、2.7%。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生态系统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出了较为强势的一面。
2. 医疗健康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前期问题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这座“金矿”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发掘。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是3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 89.9%,增势在过去四年表现较为平缓,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大跨步的发展,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但移动医疗市场就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核心医疗服务“移不动”,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的前途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3. 在线教育——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可以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线教育的萌芽阶段,不少企业开始对在线教育市场进行探索,大量资本进入市场,但由于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最终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阶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技术带动下的一次突飞猛进,随着其他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作为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再一次回到巨头们的视野中来。
4. O2O——BAT巨头纷纷布局 市场趋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5638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5%,涨势较为平缓,究其原因是国内O2O市场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诸多行业仍在探索,BAT巨头在O2O行业布局也逐步启动。2015年将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会突破59873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目前国内O2O市场表现来看,餐饮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43%,其次是休闲娱乐,市场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亲子、美容美发、婚庆等也有涉及。但随着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对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车服务、医疗健康等也将逐渐在O2O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电子商务——天猫一家独大 网民购买潜力惊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无疑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一次狂欢,也是国内网民购买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淘宝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双十一仅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57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63.1%。这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和网民购买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猫商城的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3.3%,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榜首。其次是亚马逊,流量占到了22.6%。京东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国美在线,流量占2.8%,苏宁占2.2%,一号店占2.0%,当当网占1.4%,聚美优品占到0.3%,唯品会和易迅分别占0.2%和0.1%。天猫商城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仍旧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规模已达到66.2亿元,增长了72.6倍!而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这一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将持续。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4亿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 284.6亿元。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大部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几乎处于真空,可见正在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潜在用户群十分庞大,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力压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设备产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为 23.7%,智能臂环设备占比仅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镜和智能纽扣分别占2.6%和0.8%。智能手环由于携带方便,并且相对技术要求比同类产品要略低,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手环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可见国内智能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智能设备还有待发展。
7. 互联网视频——广告、终端设备齐头并进 电商将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国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191.2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05.0%。由于在线视频行业的媒体性,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拓宽,智能终端设备包括网络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的销售也将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前不久刚刚提出的通过在线视频和电商合作的手段,随着这一想法的普及,在线视频将被带入到新的境界。
8. 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 汽车搭载智能设备成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实现汽车电商、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传统导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头们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2014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已达7.5%,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有4%。结合我国2014年民用汽车近1.27亿的拥有量,可估算车联网市场拥有近100亿的规模,可见车载智能设备拥有相当巨大的空间。从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车展和智能家居展来看,搭载有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都是展览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技术的保驾护航,车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9. 地产/家居——线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还需在线下
(速途研究院制图)
和传统的地产家居相比,互联网技术在地产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一轮筛选,从而节省下一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购买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产/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讲,互联网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动、家居不好移,且价值相对较高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渠道。而且线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够达成的主导因素,而线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的辅助作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与商家的线上交互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让线上交易成为可能。
10. 手游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80亿 ARPG将成手游新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各路诸侯狼烟四起,将这个行业衬托得格外热闹与繁荣。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成为元老级选手,VR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正在成长为新的王者。然而这新老同台演绎的时代里,真正左右战役进程的已经不单单是产品的比拼了。
智能硬件走出蛮荒时代
2016年上半年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智能硬件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大爆发,但是这种大爆发不同于往年如原始人一样的茹毛饮血,而是走向了精耕细作,摒除没有发展前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项目,开始有目的地涉足和布局。
据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639.8亿元,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89.5%下降到48.7%;2017年和2018年市场增长率也都将维持在40%-50%之间。赛迪顾问副总裁吕萍就此认为,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步增长。
当前智能硬件厂商已经开始从产品、生态两方面着手,意欲从研发单一产品到掌控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转变的思路愈加明确。
首先在单一产品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成为从蛮荒时代优胜劣汰而留下来的少有的几种初级可穿戴设备。不过按照赛迪顾问的预测,相比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更顽强,投资价值也更大一些。因为智能手表至少可以将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继承下来,比如语音交互、健康管理、娱乐生活等等,这些功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一部分需求,所以未来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据IDC预测,智能手表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2016年41.0%上升至2020年的52.1%。
在可穿戴设备中,VR/AR设备正在崛起,俨然继承了智能眼镜的衣钵,且功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娱乐性和实用性更胜一筹。当然在现阶段,VR/AR设备也有自己的瓶颈,比如产品质量鱼目混珠、厂商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内容和应用场景匮乏等等,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使用户对该类型产品的印象分不高,为以后推广类似产品与服务设置了障碍。
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和产品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冲进了智能硬件的战场。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之一,通过一张物联网可以连接起家庭任何一件家用电器,方便用户远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智慧医疗的目的是解决从预约、挂号、看病、愈后回访等一系列医疗流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看病难的问题。不过,物联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医疗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联动,因此上述两项业务还都处于探索阶段。
其次,很多巨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产业链,意图打造一个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吕萍认为,目前企业分布产业链主要分为网络层、终端层、接入层和感知层,其中微软、腾讯、京东、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主要涉猎网络层、终端层和接入层,而感知层主要是芯片厂商的天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建设,现阶段只有Google、微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少数科技巨头有所涉猎,尤其是对于开放平台的建设,毕竟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这无形中抬高了准入门槛。
事实上,对于巨头们而言,在自建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同时,还通过对外投资与并购来进行战略性产业布局,进一步掌控智能硬件产业链。据了解,阿里巴巴今年领投了AR创业公司Magic Leap,这轮融资总额高达7.935亿美元,不过Magic Leap至今尚未推出过正式产品;乐视网耗资20亿美元收购美国智能电视生产商Vizio,打通海外市场;日本软银更是以243亿英镑收购智能手机芯片厂商ARM,从而控制了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上游。显然,巨头们对产业链企业的并购各有侧重,但目的殊途同归,意在强化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硬件五霸逐鹿中原
与往年相比,当前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要更快速,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及其背后的支撑技术,还有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其中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将是智能硬件产业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18年,智能家居将占智能硬件市场35.7%的份额,智能穿戴占20.8%,智能交通占15.7%,智能健康占5.5%,其他占22.3%。
智能穿戴产品种类繁多,不过从当前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智能手表和VR/AR设备是两个重要的产品门类。据IDC预计,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019亿台。到2020年之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20.3%,将达到2.136亿台。
另据Business Insider预测,2016年全球V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58万台;到2020年全球出货量达到257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3.7%。其中,轻量级的手机VR眼镜未来会成为最重要的头显设备,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1000万台的量级;其次为主机端VR头盔以及VR一体机。
“短期内手机VR头盔和头显设备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但是长期来看VR一体机的发展潜力更大。”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表示。
智能家居产业未来五年将保持50%以上的增速。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520亿美元,同比增长55.69%。另据《2012-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在2016年将达到605.7亿元,同比增长50.15%。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94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0%左右。
智能机器人正在从噱头向实用性阶段发展,目前无人机和服务型机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无人机方面,2016-2017年,伴随民用无人机产业链逐步完善,实现规模化生产,大量专业级无人机整机产品推向市场,中国民用无人机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将有大幅增长。陈雪涛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9亿元。
BAT开启机器人竞速模式
2015年我国进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踏足机器人领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继建立与机器人基础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研发机构。
2016年,腾讯成立AI Lab,肩负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腾讯AI Lab拥有70多位科学家和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研发成果已应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报等上百个产品。而此次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的诞生,则意味着腾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一块新的战场。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来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据悉,达摩院将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设立“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同时,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熊辉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级科学家、五大实验室的阵容。
图表1:BAT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 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二)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据估算,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一)市场规模
1.移动互联网流量成倍增长
2011年,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约为600PB,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200PB。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014年,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为2011年流量的7倍有余,2012-2014年,智能手机上网流量都保持每年2倍及以上的速度增长。
移动个人电脑、路由器和平板电脑的流量增长速度较智能手机增速较缓,但2014年的月移动互联网流量也超过了1000PB大关。
2011-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图
2.移动设备拥有率达到较高水平
截至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总数超过70亿台,几乎平均全球人手一台。作为最主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12.86亿部,同比增长28.0%。平板电脑增速较前两年显著下降,但仍然保持增长,全球出货量为2.34亿台,同比增长7.2%。近三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3%和27.0%,增长幅度有所放缓。
2013年-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
3.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快速上升
2007-2014年全球移动蜂窝用户数和移动宽带用户数
二、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
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继续蓬勃发展,总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134.8亿元,同比增长115.5%,为2011年市场规模的7倍多。一方面,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交通旅行、在线教育的应用服务愈发完善,并加速推广向图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图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图
2.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
2009-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比较
3.手机上网用户首次超过PC端用户
2007-2014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及其占比
4.移动应用不断丰富
移动应用垂直分类活跃度(2014年12月31日)
(二)产业结构
1.从设备看,国有品牌市场份额大幅增加
一是随着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的,苹果再次提升中国市场的产品份额,安卓阵营仍然面临强大的冲击。
二是国产品牌在安卓阵营中话语权显著增强。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降至第五位,落后于小米、苹果、华为和联想,且全年市场份额落后于小米。
三是2014年度三星表现一落千丈。主打Galaxy系列和Note系列旗舰机的三星,2014年中国市场份额跌落6.6个百分点。由于三星在韩国经济中的重要分量,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甚至被韩国银行经济统计部门认为,直接拉低了三星对中国手机出口,从而降低了韩国的出口和GDP。
2013-2014中国市场移动智能手机品牌结构
2.从用户看,新生代用户力量持续崛起
用户不断年轻化,80后已经成为中流砥柱,90后和95后作为新生力量迅速崛起。2014年,90后已经占据了移动用户总数逾70%,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绝对主力,80后和85后用户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24.4%。
(三)主要特点
无线WIFI仍然是最主要的联网方式。
2014年12月移动设备联网方式占比
三、创新进展
(一)产品创新
1.可穿戴设备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
可穿戴设备开始得到消费者认可,但囿于缺乏杀手级产品引燃市场,当前市场仍然处于爆发前夜。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达到2200万台,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2015年AppleWatch智能手表的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明星级产品,加快释放市场需求。
2014年部分典型智能可穿戴产品一览表
2.智能家居产品体系逐渐形成实用环境
在“硅谷战争4.0”中,微软、英特尔等老牌芯片巨头让位于新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三星和苹果等。2014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Nest,后者在智能家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三星依靠制造业的垂直优势,试图渗透智能家居市场,首先攻占技术含量最高的市场,然后携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由高到低“垂直渗透”,逐级占领市场。
3.智能汽车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的重要支撑点
2014年以来,汽车向智能汽车时代演进步伐加速,智能汽车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力的又一重要领域。由ICT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主导,智能汽车正在形成从上游的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到中下游的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和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整车企业和ICT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积极。奔驰、奥迪、福特、通用、沃尔沃、丰田、特斯拉等国际汽车企业和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内汽车企业分别推出车载系统等新产品和新车型,谷歌、苹果、IBM、英特尔、AT&T等国际信息技术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奇虎360、中国移动等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以及运营商纷纷研发导航、语音识别、娱乐等应用程序以及无人驾驶、车载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企业加速跨界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四、应用推广
2014年,旅游/交通业、移动电商、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游戏和效率工具六个行业创造近2300亿美元价值,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主营业务领域,其产生的价值占移动互联网总价值的89%。
十亿美元公司的垂直领域分布
(一)打车应用:引爆交通出行的O2O价值
交通/旅行领域一直是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移动互联网投资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作为O2O代表的移动打车应用,是用户量大、使用频率高的重量级应用。
(二)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新生力量
2014年,支付宝和余额宝获得了长足发展,奠定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坚实力量。。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频发,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期盼,互联网金融可能成为未来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力量。
(三)工业互联网:引领产业互联的新趋势
2014年3月底,在美国商务部的支持下,由AT&T、思科、通用电气(GE)、IBM、英特尔等发起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力图通过设备与IT技术的融合,将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结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进一步推进美国“再工业化”国家战略。与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两化融合战略一齐,将产业互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四)在线教育:慕课(MOOC)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美国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相继成立,成为全球慕课的引领者。
五、企业发展
(一)总体发展状况
2014年,全球十亿美金移动互联网公司达68家。这些企业的业务大多横跨游戏、即时通信、交通、社交、音乐、导航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表明移动互联网巨头往往通过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显著优势,表现出向其他行业渗透与整合的显著倾向。从行业整合能力看,苹果、谷歌、三星、微软等老牌电子产品制造或互联网巨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二)国外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微软:从被动转型到移动优先,多举措加快“移动+云”战略
2.谷歌:提升安卓生态圈活力,向广阔领域延伸影响力
3.苹果:进一步完善iOS生态体系,在智能设备领域广泛蓄力
4.Facebook:转战移动社交,继续保持社交优势
(三)国内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百度:打造开放智能平台,强化多元化移动应用体验
2014年,百度加快调整策略,通过并购和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方式,加快移动互联网创新步伐。百度通过在搜索、移动分发和LBS方面的积极投入,建立起百度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
2.阿里:广泛布局O2O市场,跨界收购完善生态体系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梦寐以求地实现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并创造了当前最高的IPO市值。通过加快电商平台移动化整合全面布局O2O,进一步强化自身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以及跨领域并购丰富移动生态体系,阿里突破了电子商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的绝对霸主地位,开拓了移动互联网新兴领域,逐渐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3.腾讯:充分发挥移动社交平台,强化全生态开放式创新
2014年,腾讯继续巩固微信的优势,不断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的体验。截至2015年1月,仅仅3年时间,微信的全球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用户群体规模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同时也成为腾讯公司构建移动生态体系的核心入口。
4.小米:打造硬件生态体系,互联网思维延伸至多元化终端
小米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迅速完善着自己的安卓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已有的MIUI、米聊、多看读书、小米商城等应用软件基础上,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应用。通过互联互通构建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体系。2014年小米了小米手机系列、红米手机系列、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随身wifi、小米路由器、小米平板、小米手环等10余种产品,形成了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硬件产品体系,该体系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互动和融合。
六、产业投融资
(一)国外投融资情况
全球移动互联网投资细分领域(单位:亿美元)
(二)国内投融资情况
2014年,我国互联网领域总共发生的融资1878笔,融资总金额超过一千亿人民币。从投资数量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有232笔投资,仅次于电子商务,约占全部投资的1/7。此外,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也成为投资热点。
互联网各领域投资项目占比
2014年我国典型移动互联网并购案例表
七、2015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展望
(一)总体发展展望
1.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四千亿美元
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约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约1000亿美元。据Digi-Capital预测,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年营收将达到7000亿美元(约4.3万亿元)。移动商务、移动广告、应用内购物、应用即服务模式等成为重要增长点。其中,移动电商收入将达到5160亿美元。个人移动应用规模为740亿美元,企业移动应用为530亿美元,移动广告则为420亿美元,而可穿戴设备其市场规模则为110亿美元。
2.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近四千亿元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十分蓬勃和活跃。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2014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微软、苹果等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布局也愈发重视和突出中国市场的地位。据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增速仍将保持近77%的高速增长,总市场规模达3776亿元,较2014年上升1600亿元。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图
(二)创新态势展望
1.消费互联网延伸发展,加速转型产业互联网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超于美国主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的总额,实现了我国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逆袭。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企业互联网。据麦肯锡预计,2013年到2025年间,互联网在中国GDP增长中的贡献可望达到7-22%。消费电子、汽车、化工、金融服务、房地产、医疗卫生这六大产业产值超过中国GDP的1/4,移动互联网将通过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对六大产业融合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
2013-2025互联网应用对我国主要行业的贡献率变化
2.云计算成为最重要技术趋势,助力移动终端发力
云计算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技术趋势之一。2015年,巨头们仍将重视公共云和商业云的布局,移动云技术有望快速提升。
3.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智能硬件市场期待爆发
全球智能硬件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3亿部,手机式平板(屏幕为5.5-7英寸的智能手机)为3.2亿台,平板电脑总出货约为2.33亿台。2015年,随着Apple Watch的,有可能引发可穿戴设备的系统之争,也可能由于拳头级产品的出现而明确产品的发展方向。
4.企业办公BYOD趋势显现,引领企业级应用增长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移动办公)逐渐进入成熟期,移动商务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大增长点。
5.全球移动互联网价值提升,社会功能不断提升
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占据GDP的3.7%,预计2015年,移动互联网将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社会价值。
政策催化进一步加强
国内AI有望“弯道超车”
目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各国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科研投入。美国主攻军用机器人技术,欧洲主攻服务和医疗机器人技术,日本主攻仿人和娱乐机器人。可以说,人工智能成为各国“大脑”计划的重要内容。
当下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压力、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对此,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示,要把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特别提出要发展和培育一批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国内市场的扶持政策频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科技创新-2030项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
在2016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正式出炉,其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智能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智能材料等新兴前沿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人才储备、技术的积累和突破等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是因为国家的高度关注与政策支持,二是得益于金融界的重视与大企业的不断进入。
“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广证恒生副首席分析师赵巧敏向《经济》记者分析称,在利好因素的促进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在她看来,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美国相比都不算落后,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我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市场需求优势、用户数据优势等,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赵巧敏称。
人工智能大潮来袭
千亿市场规模可期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Siri识别到无人驾驶,都是人工智能的实现载体,涉及到的技术和领域跨越多学科,包括深度学习、智能识别、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等。
未来,人工智能需求将会激增。据BBC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90亿元。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以工业制造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未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爱建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刘孙亮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
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艾瑞咨询在参考人工智能行业全球市场规模后预计称:在不包括硬件产品销售收入、信息搜索、资讯分发、精准广告推送等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人民币。
而目前市场的关注点还只是在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赵巧敏表示,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基础型技术,与机器人和大数据联系紧密,其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多领域的应用扩展,大幅拓宽传统产业的发展之路,造成未来5-10年的巨大颠覆性影响,产生10-100倍的溢出效应,由此将打开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仅仅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在智能化水平提高后,将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近30%,降低人工成本近60%-70%,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食品工业及物流等行业产生8-10倍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对应着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赵巧敏说。
实际上,中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环境甚至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水平已经十分繁荣,这一概念已经渗透了教育、金融、医疗、文体娱乐等领域,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市场关心的IT和互联网领域几乎所有的主题和热点,例如智能硬件、O2O、机器人、无人机和工业4.0,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都是人工智能。”赵巧敏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它将成为未来30年内我国技术发展的重心,也会给互联网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包括家居领域、安防领域、医疗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教育领域。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但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中泰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师罗文波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国、日本的1/10,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VC青睐人工智能
巨头加速并购
人工智能一直是硅谷大佬们疯狂追求的领域,谷歌、Facebook、IBM均重金投资人工智能,是目前AI领域的领导者。微软、谷歌和Facebook等全球科技巨头都认为2016年是AI迅速进化的关键节点。
Google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复制Android的成功,并力图打造一个机器人帝国;Facebook计划在2016年制造出能够在家务和工作上帮助自己的人工智能;苹果4天内接连收购两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据罗文波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了900家,大多集中在北美和西欧。这些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总估值超过87亿美元。“随着日本、北美、欧洲的‘大脑’计划大规模布局人工智能,2040年全球很有可能实现广义的人工智能。”
除互联网巨头外,敏锐的资本方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风投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持续布局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风口。
“2014年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量首次超过10亿美元,2015年融资总量更是超过12亿美元。2016年到现在,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4亿美元。”渤海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齐艳丽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将提速,VC/P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也将随之爆发。
“反过来,资本层面的爆发也将持续带动人工智能行业加速爆发。”齐艳丽认为,虽短期看人工智能仍处于大规模投入期,较难变现,但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辅助诊断、刑侦监测等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全球市场火爆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也充满了巨头和风投的博弈与布局。
出于对人工智能行业商业前景的看好,国内巨头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其中,百度2014年研发投入接近70亿,同时涉足了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领域,并推出了“百度大脑”计划;阿里巴巴推出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平台DTPAI;腾讯推出了撰稿机器人Dream writer,开放了视觉识别平台腾讯优图,同时成立了腾讯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一些具有创新性眼光的巨头公司也相应进入,让整个行业迎来了爆发的机会。
“互联网巨头公司和创业公司是我国AI技术基础研究主力军。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在加大人工智能研究的力度,由此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据罗文波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有近百家创业公司,约65家获得投资,共计29.1亿元。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如火如荼。
巨头的基础层切入为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优势和人才支持,使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例如,我国的视觉、语音识别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近两三年,风投也开始加速了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步伐。2014年开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金额、数量、参与投资机构数量均大幅增加,2015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5年我国投资人工智能的机构数量已经高达48家,是2012年投资机构数量的6倍;投资额为14.23亿元,是2012年投资额的23倍。”赵巧敏表示。
短期看好应用开发
长期关注技术研究
二级市场一向是搜寻热点的风向标。人工智能市场的火爆也催热了资本市场的相关行业。在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前景明朗的背景下,占据资金优势的上市公司纷纷瞄准人工智能领域,分享广阔蓝海。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先实现产业化的AI应用层将最早迎来投资机会。银河证券分析师杨华超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无人驾驶、工业4.0、智慧医疗等主题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热点,建议关注相关主题的优质标的。“同时,AI数据层和应用层作为准入门槛较高的环节,之前具有技术积累和数据资源的公司将优先受益,可以关注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公司。”
对此,罗文波则建议投资者,选择人工智能领域的标的,要分长短期来考量。“短期可关注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企业,长期可关注具备技术研究实力的公司。”
在他看来,具备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与机器人硬件制造相关的公司,它们一般拥有较好的智能制造业基础,在未来产业升级过程中,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公司。
对此投资逻辑,赵巧敏也表示认同,“短期看好应用开发领域,特别是基于当下较为成熟的感知智能技术如语音、视觉识别的服务、硬件产品等的应用开发将是短期的投资亮点”。
“目前下游应用领域也面临着大量需求,如人口老龄化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定制化生产对3D打印的需求、物流配速对无人机的需求等。”赵巧敏分析称,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服务机器是最值得看好的应用场景。
而从长期来看,在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应用领域基本饱和之后,只有技术研究才能推动新一轮的应用创新,赵巧敏称。技术研究是长期的投资关注点,“应该关注核心技术模块提供商和数据传输、运算、存储过程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与此同时,在主板之外,一些新三板标的同样值得关注。从2015年起,挂牌新三板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以机器人子行业为例,仅2015年一年就有35家机器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还有10家机器人企业在待挂牌状态,20多家公司在审查待挂的状态。投资者可以有选择地关注其中较好的标的。
(一)市场规模
1.移动互联网流量成倍增长
2011年,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约为600PB,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200PB。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014年,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为2011年流量的7倍有余,2012-2014年,智能手机上网流量都保持每年2倍及以上的速度增长。
移动个人电脑、路由器和平板电脑的流量增长速度较智能手机增速较缓,但2014年的月移动互联网流量也超过了1000PB大关。
图2011-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图:
数据来源:Ericsson Database,赛迪智库整理,2015.3
2.移动设备拥有率达到较高水平
截至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总数超过70亿台,几乎平均全球人手一台。作为最主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12.86亿部,同比增长28.0%。平板电脑增速较前两年显著下降,但仍然保持增长,全球出货量为2.34亿台,同比增长7.2%。近三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3%和27.0%,增长幅度有所放缓。
图2013年-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
3.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快速上升
图4 2007-2014年全球移动蜂窝用户数和移动宽带用户数:
数据来源:国际电信联盟(ITU)ICT Indicators数据库,赛迪智库整理,2015.3
二、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
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继续蓬勃发展,总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134.8亿元,同比增长115.5%,为2011年市场规模的7倍多。一方面,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交通旅行、在线教育的应用服务愈发完善,并加速推广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图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图:
数据来源:iResearch,2015.1
2.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
图2009-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局,2015.1
3.手机上网用户首次超过PC端用户
图2007-2014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及其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1
4.移动应用不断丰富
图移动应用垂直分类活跃度(2014年12月31日):
数据来源:友盟,赛迪智库整理,2014.12
(二)产业结构
1.从设备看,国有品牌市场份额大幅增加
一是随着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的,苹果再次提升中国市场的产品份额,安卓阵营仍然面临强大的冲击。
二是国产品牌在安卓阵营中话语权显著增强。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降至第五位,落后于小米、苹果、华为和联想,且全年市场份额落后于小米。
三是2014年度三星表现一落千丈。主打Galaxy系列和Note系列旗舰机的三星,2014年中国市场份额跌落6.6个百分点。由于三星在韩国经济中的重要分量,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甚至被韩国银行经济统计部门认为,直接拉低了三星对中国手机出口,从而降低了韩国的出口和GDP。
图2013-2014中国市场移动智能手机品牌结构:
数据来源:IDC,赛迪智库整理,2015.3
2.从用户看,新生代用户力量持续崛起
用户不断年轻化,80后已经成为中流砥柱,90后和95后作为新生力量迅速崛起。2014年,90后已经占据了移动用户总数逾70%,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绝对主力,80后和85后用户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24.4%。
(三)主要特点
无线WIFI仍然是最主要的联网方式
图2014年12月移动设备联网方式占比:
数据来源:友盟指数,赛迪智库整理,2014.12
三、创新进展
(一)产品创新
1.可穿戴设备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
可穿戴设备开始得到消费者认可,但囿于缺乏杀手级产品引燃市场,当前市场仍然处于爆发前夜。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达到2200万台,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2015年AppleWatch智能手表的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明星级产品,加快释放市场需求。
表2014年部分典型智能可穿戴产品一览表: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3
2.智能家居产品体系逐渐形成实用环境
在“硅谷战争4.0”中,微软、英特尔等老牌芯片巨头让位于新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三星和苹果等。2014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Nest,后者在智能家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三星依靠制造业的垂直优势,试图渗透智能家居市场,首先攻占技术含量最高的市场,然后携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由高到低“垂直渗透”,逐级占领市场。
3.智能汽车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的重要支撑点
2014年以来,汽车向智能汽车时代演进步伐加速,智能汽车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力的又一重要领域。由ICT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主导,智能汽车正在形成从上游的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到中下游的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和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整车企业和ICT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积极。奔驰、奥迪、福特、通用、沃尔沃、丰田、特斯拉等国际汽车企业和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内汽车企业分别推出车载系统等新产品和新车型,谷歌、苹果、IBM、英特尔、AT&T等国际信息技术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奇虎360、中国移动等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以及运营商纷纷研发导航、语音识别、娱乐等应用程序以及无人驾驶、车载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企业加速跨界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四、应用推广
2014年,旅游/交通业、移动电商、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游戏和效率工具六个行业创造近2300亿美元价值,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主营业务领域,其产生的价值占移动互联网总价值的89%。
图十亿美元公司的垂直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Digi-Capital,2015.2
(一)打车应用:引爆交通出行的O2O价值
交通/旅行领域一直是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移动互联网投资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作为O2O代表的移动打车应用,是用户量大、使用频率高的重量级应用。
(二)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新生力量
2014年,支付宝和余额宝获得了长足发展,奠定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坚实力量。。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频发,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期盼,互联网金融可能成为未来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力量。
(三)工业互联网:引领产业互联的新趋势
2014年3月底,在美国商务部的支持下,由AT&T、思科、通用电气(GE)、IBM、英特尔等发起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力图通过设备与IT技术的融合,将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结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进一步推进美国“再工业化”国家战略。与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两化融合战略一齐,将产业互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四)在线教育:慕课(MOOC)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美国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相继成立,成为全球慕课的引领者。
五、企业发展
(一)总体发展状况
2014年,全球十亿美金移动互联网公司达68家。这些企业的业务大多横跨游戏、即时通信、交通、社交、音乐、导航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表明移动互联网巨头往往通过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显著优势,表现出向其他行业渗透与整合的显著倾向。从行业整合能力看,苹果、谷歌、三星、微软等老牌电子产品制造或互联网巨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二)国外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微软:从被动转型到移动优先,多举措加快“移动+云”战略
2.谷歌:提升安卓生态圈活力,向广阔领域延伸影响力
3.苹果:进一步完善iOS生态体系,在智能设备领域广泛蓄力
4.Facebook:转战移动社交,继续保持社交优势
(三)国内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百度:打造开放智能平台,强化多元化移动应用体验
2014年,百度加快调整策略,通过并购和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方式,加快移动互联网创新步伐。百度通过在搜索、移动分发和LBS方面的积极投入,建立起百度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
2.阿里:广泛布局O2O市场,跨界收购完善生态体系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梦寐以求地实现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并创造了当前最高的IPO市值。通过加快电商平台移动化整合全面布局O2O,进一步强化自身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以及跨领域并购丰富移动生态体系,阿里突破了电子商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的绝对霸主地位,开拓了移动互联网新兴领域,逐渐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3.腾讯:充分发挥移动社交平台,强化全生态开放式创新
2014年,腾讯继续巩固微信的优势,不断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的体验。截至2015年1月,仅仅3年时间,微信的全球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用户群体规模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同时也成为腾讯公司构建移动生态体系的核心入口。
4.小米:打造硬件生态体系,互联网思维延伸至多元化终端
小米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迅速完善着自己的安卓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已有的MIUI、米聊、多看读书、小米商城等应用软件基础上,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应用。通过互联互通构建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体系。2014年小米了小米手机系列、红米手机系列、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随身wifi、小米路由器、小米平板、小米手环等10余种产品,形成了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硬件产品体系,该体系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互动和融合。
六、产业投融资
(一)国外投融资情况
图全球移动互联网投资细分领域(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Digi-Capital,2014.12
(二)国内投融资情况
2014年,我国互联网领域总共发生的融资1878笔,融资总金额超过一千亿人民币。从投资数量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有232笔投资,仅次于电子商务,约占全部投资的1/7。此外,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也成为投资热点。
图互联网各领域投资项目占比:
数据来源:IT桔子,2014.12
表2014年我国典型移动互联网并购案例表: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3
七、2015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展望
(一)总体发展展望
1.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四千亿美元
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约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约1000亿美元。据Digi-Capital预测,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年营收将达到7000亿美元(约4.3万亿元)。移动商务、移动广告、应用内购物、应用即服务模式等成为重要增长点。其中,移动电商收入将达到5160亿美元。个人移动应用规模为740亿美元,企业移动应用为530亿美元,移动广告则为420亿美元,而可穿戴设备其市场规模则为110亿美元。
2.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近四千亿元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十分蓬勃和活跃。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2014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微软、苹果等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布局也愈发重视和突出中国市场的地位。据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增速仍将保持近77%的高速增长,总市场规模达3776亿元,较2014年上升1600亿元。
图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图:
数据来源:iResearch,2015.1
(二)创新态势展望
1.消费互联网延伸发展,加速转型产业互联网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超于美国主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的总额,实现了我国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逆袭。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企业互联网。据麦肯锡预计,2013年到2025年间,互联网在中国GDP增长中的贡献可望达到7-22%。消费电子、汽车、化工、金融服务、房地产、医疗卫生这六大产业产值超过中国GDP的1/4,移动互联网将通过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对六大产业融合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
图2013-2025互联网应用对我国主要行业的贡献率变化:
数据来源:麦肯锡《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赛迪智库整理,2014.7
2.云计算成为最重要技术趋势,助力移动终端发力
云计算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技术趋势之一。2015年,巨头们仍将重视公共云和商业云的布局,移动云技术有望快速提升。
3.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智能硬件市场期待爆发
全球智能硬件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3亿部,手机式平板(屏幕为5.5-7英寸的智能手机)为3.2亿台,平板电脑总出货约为2.33亿台。2015年,随着Apple Watch的,有可能引发可穿戴设备的系统之争,也可能由于拳头级产品的出现而明确产品的发展方向。
4.企业办公BYOD趋势显现,引领企业级应用增长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移动办公)逐渐进入成熟期,移动商务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大增长点。
5.全球移动互联网价值提升,社会功能不断提升
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占据GDP的3.7%,预计2015年,移动互联网将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社会价值。
孔铭:楚天高速拟以4.64元/股增发1.9亿股,并支付现金3.78亿元,合计作价12.6亿元收购三木投资、九番投资等12名交易对方持有的三木智能(837418)100%股权;同时配套募资不超过4.08亿元,用于支付此次交易的现金对价。
三木智能今年5月登陆新三板,是一家提供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方案设计和整机生产服务,以及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物联网通信产品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其已涉足车联网、智能手表、智慧医疗及智能家居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应用终端等。
《动态》:楚天高速是一家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企业,现在跨界进军物联网,看上去像不务正业,不是吗?
孔铭:用公司方面的话来说,高速公路板块运营良好、业绩稳定,但国家对高速公路收费政策随时有进行调整的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作为上市公司,若不谋求新的发展,未来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楚天高速选择以并购三木智能的方式,切入市场已较为成熟的电子设备制造领域。
《动态》:此次收购对楚天高速意义何在?
孔铭:楚天高速原先主业为高速公路经营业务,本次若交易完成,楚天高速可以利用高速路和服务区等现有资产,帮助三木智能进行产品推广和更新换代。楚天高速则将以收购公司为切入点将主业拓展至智慧交通、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完善公司布局,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三木智能还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协助楚天高速提升运营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水平。
而且,我们注意到,三木智能还有一个业绩承诺:2016-2019年度实现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数额分别不低于9800万元、1.18亿元、1.4亿元和1.7亿元。根据三木智能公布的前3 年净利润,2016-2019 年需实现净利润增速88.11%、20.41%、18.64%和21.43%。
《动态》:三木智能所处的车联网这个行业你是怎么看的?
孔铭:2015年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渗透率为10%,占全球市场规模的88%,预计2018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我国车联网渗透率将达到20%。而渗透率上升助益公司发展。
9月,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九安医疗旗下智能医疗健康公司iHealth;10月,腾讯1亿美元领投在线医疗网站挂号网,这是继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知名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后的又一大手笔;而从今年年初开始,阿里巴巴就已经通过投资医疗数据公司中信二十一世纪、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等措施开始布局移动医疗战略。在苹果、谷歌相继推出HealthKit、Google Fit医疗健康平台后,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争相抢占移动医疗市场。
按照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卫星通信面向个人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据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6.9%,预计201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9亿元。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作出的最新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目前,按照发展路径和资源管理划分,可将移动医疗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移动平台类,依托企业核心软硬件能力,通过整合、共享不同医疗设备、应用服务的数据信息,打造纵向一体化的健康管理中心,帮助用户和医院对健康与疾患进行监测分析,如苹果公司的HealthKit平台,目前正在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应用开发者和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商议合作;二是移动设备类,以可穿戴设备为主要发展方向,基于传感器与人体和外界交互进行健康数据采集,旨在便捷连续地监测用户生理指标并提供智能健康指导,例如小米投资的iHealth和谷歌正在研发的隐形眼镜,后者内含无线芯片和传感器,通过测量泪液成分实现检测并传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三是移动应用类,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媒介和用户的首要接触点,目前囊括了挂号、问诊、买药、信息查询等多方面功能,其中包括可聚合全国众多预约挂号资源并能够通过手机实现检验报告推送和院外候诊等功能的挂号网旗下“微医”、以轻问诊模式为核心并旨在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的“春雨医生”、提供药品介绍和订药服务的“掌上药店”、面对大众用户提供医药信息的“丁香医生”、满足专业人士进行医学咨询和查询参考资料需求的“医学时间”等。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推动移动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将融合物联网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整合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和药剂医疗设备在内的产业链资源,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动全产业逐步升级。
从目前移动医疗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我国移动医疗厂商而言,大规模进驻医疗体系还未到时机,当前更应该多开展与医院、政府的点对点合作,扎实推进数字化医疗落地。同时,服务商应该认真分析数字化医疗市场的需求,提升设备应用的实用程度和医疗数据的精确可靠性。数据获取与采集所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至关重要,由于用户采用移动医疗服务时不可避免地会提供个人信息,经过多重传递和相关医疗信息提供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需要相关部门监管,明确多方应承担的数据保护责任。
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18日报道,日本索尼电脑科学研究所在兵库县西宫市的升学补习学校“滨学园”的帮助下,成功开发出了可以让儿童像玩游戏一样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应用程序“MathNative”。该应用程序为儿童们准备了约750个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性与空间概念的小问题,例如“将颜色多样的抽屉适当排列,使相邻的抽屉颜色都相异”、“排成一列的玩偶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都是怎样的”等。
2014年10月18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TechWeb 10月21日报道,谷歌20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继13日至15日连续3天抛售之后,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10月16日再次抛售谷歌股票套现。据悉,在10月16日当天,佩奇抛售了16666股A级普通股和16666股C级普通股,抛售的每股平均价为540美元,以中间价528.5美元计算,佩奇16日当天套现1762万美元。
2014年10月21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路透社10月21日报道,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于20日向美国联邦法院递交书,对数位曾参与纽约商人保罗・切利亚欺诈案的律师提出追责指控。保罗・切利亚曾在2010年试图通过伪造合同,以获得Facebook公司约50%的股权。美国联邦检察官在2012年裁定,切利亚的合同涉嫌造假,因而以勒索和欺诈罪名对其提出了刑事指控。
2014年10月21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结构:清晰多维。服务机器人行业生产所用的主要零部件为自动焊机、电子器件、微处理器、机器人用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机加件、气动元器件、传感器、电池、单板机等,归属于标准零部件、电子设备及电子元器件等。服务机器人产业的下游则主要是医疗、家用、农用、军事等行业和领域。
世界服务机器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一、服务机器人前列国家:美日韩德法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日本、北美和欧洲,迄今已有7种类型计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日前美国正在致力于将为军队伤病员开发的机器人假肢和小型无人侦察直升机等技术转为民用,欧盟最近启动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研发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十分强,在军用、医疗、家用服务机器人产业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占服务机器人市场约60%的份额。
日本是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大国,一直以来将机器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在发展技术和资金方面一直给予着大力支持。有报告指出日本在2006-2010年5年间为了攻克关键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研发服务机器人。近年来,巨大的老年护理市场需求促使企业竞相研发小型家用机器人。2013财年,日本政府拨款23.9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主要增量将集中在服务机器人。护理和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
韩国将服务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10大“发动机”产业,把服务机器人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给予了重点扶持。
德国向来以严谨认真称世,其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其开发的机器人保姆Care-O-Bot3遍布全身的传感器、立体彩色照相机、激光扫描仪和三维立体摄像头,让它既能识别生活用品也能避免误伤主人;它还具有声控或手势控制有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听懂语音命令和看懂手势命令。
法国不仅在机器人拥有量上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机器人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国政府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大力支持服务机器人研究计划,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
二、市场规模:增速快,空间广阔
1.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销量:增速快
根据IFR2013年世界服务机器人统计报告,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为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环比增长2%,销售额为34.2亿美元。
专业服务机器人:1998年至今,专业服务机器人累计销量已超过12.6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比2011年的15776台增长了2%,而2012年销售额为34.2亿美元,环比略降1%。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为6200台,约占总销量40%;场地机器人销量为5300台,占销量比例33%;医用机器人销量1308台,环比上升20%,占总销量8%;物流用途机器人1376台,环比上升11%,占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量比例9%,销售额为1.96亿美元。在专业服务机器人中,医用和物流用途机器人是增长潜力最大的两类专业服务机器人。
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2012年销量约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约196万台,销售额6.97亿美元,环比上升53%;娱乐机器人销量约为110万台,环比上升29%,销售额为524万美元;残障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59台,环比上升2%。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大致占97%的市场份额,残障辅助机器人市场份额很小,目前覆盖十分率低,但潜力大,因为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运作此类项目和计划以推广残障辅助机器人的技术和使用率。根据中科院的研究分析,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与人合作、以手机作为处理核心以及可以接通云服务的机器人,目前四大研究热点是教育娱乐、公共安全、信息服务以及智能家居。
2.未来预估服务机器人市场:500亿美元级别
IFR报告预期,从2013年到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中国是这一增长趋势的领跑者,年均增长率达15%。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1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3.9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到207.3亿美元,计2012-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对于专业服务机器,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有94800台专业服务机器人会得到安装使用,销售额达171亿美元。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约达28000台;场地机器人中的挤奶机器人销量估计为24500台。两者占总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55%。
对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万个人/家用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0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残障辅助机器人估计为6400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虽然残障辅助机器起步还是很慢,但可预测未来20年会有高速增长。
三、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起步慢机会大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之一,国家不断提高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度,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于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
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前后才开始初具规模但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绝对差距还比较大,但相对起工业机器人而言则差距较小。因为服务一般都要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机器人公司也属于新兴产业,大部分成立的时候还比较短,因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机遇和可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有吸尘器机器人、教育、娱乐、保安机器人、智能轮椅机器人、智能穿戴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同时还有一批为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控制器、传感器和驱动器功能部件的企业。
四、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及中国领先科研机构
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列举如下:美国iRobot公司、R emotec公司、德国宇航中心、德国机器人技术商业集团、德国KUKARoboterGmbh公司等等。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科研机构列举如下:湖北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南开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和哈工大机器人实验室等等;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企业列举如下:广州中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尤尼克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盟立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等。
医用机器人――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
一、行业概述:医疗行业的新兴增长点
从传统的开刀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人类历经了近3个世纪。18世纪80年代,维也纳外科医生Billroth首次打开病人腹腔,完成了首例外科手术。这种传统的开刀手术被称为第一代外科手术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标志的微创手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许多领域取代了传统开刀手术,称为第二代外科手术。进入21世纪,手术机器人得到开发并迅速投入临床应用,被认为是外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预示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
医用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随着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得医疗不管在质还是量都得满足更高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医护人力相对缺乏,医用机器人作为新兴医护手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医用机器人用途广泛,医疗卫生智能化
医用机器人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IFR的分类,医用机器人归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其自身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诊断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及其它。医用机器人用途主要为用于伤病员的手术、救援、转运和康复,是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外科手术机器人,医生透过它所提供的灵巧操控、精准定位以及术前规划,可以使得病患手术伤口减小、术后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等,达到精准性和微创性两大优点。
2.医用机器人市场: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
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6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泌尿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学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2013年的机器人统计报告,2012年全球医用机器人销量为1308台,同比增长20%,占全部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的8%,市场规模约为60亿美元。其中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053台,环比上升6%,总销售额达14.95亿,占医用机器人销售额的44%。医用机器人是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每台医用机器人(包括附件和零部件)售价可达150万美元。
虽然当前医用机器人普及率还很低,并且安装的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但摩根的近期的一个调查研究中问及外科医生们未来他们会在自己在手术中多高频率的使用医用机器人,数据表明美国的外科医生们认为未来3-5年里医用机器人在手术中的使用率会迅速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约占50%,医用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IFR预测在未来的4年里,医疗机器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
二、中国医用机器人的发展:技术有所突破,挑战与机遇并存
1.总体水平:整体水平低,普及率低
医用机器人在中国现在还处于整体水平技术低下发展缓慢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缺乏研究医用机器人的人才和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成型的规模化医用机器人产品,中国机器人网上列出的医疗机器人除了上海硅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牙科治疗机之外都是小型机器人部件,而便携式牙科治疗机的功能简单,价格低下。
但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的医用机器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11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的验收。这一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垄断的打破,中国将加快实现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机器的开发。2014年3月由妙手机器人科技集团和天津大学合作研发的“S妙手”机器人首次用于临床为3位患者进行了胃穿孔修补术和阑尾切除术。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和企业也正在把医用机器人研究开发作为重点课题项目进行合作,其中,胃镜诊断治疗辅助机器人系统研制就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博实股份主导,为解决胃肠道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及时止血难题,以提升中国先进医疗装备的创新及产业化。
目前中国医用机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截止直觉外科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报告,中国只安装了25台达芬奇机器人,而台湾、韩国及日本则已经安装了20、44以及178台达芬奇机器人。而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公布的人口数据,大陆人口分别是台湾、韩国及日本的58倍、27倍和10倍。虽然中国目前医用机器人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但这也反映出中国医用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许多企业比如博实、新松机器人都在公司的产品规划中加入了医疗机器人开发的战略布局,而国际企业也针对中国市场扩大产能。比如2013年安川在中国常州新建工厂进行了产能扩张并计划推出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康复机器人。
2.中国医用机器人有其刚性驱动因素,市场规模可达亿级
医用机器人会是中国医疗工具和手段的前沿发展方向,驱动其发展的因素有:对各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巨大高端技术需求、老龄化对老残辅助和护理的社会压力以及高素养医护人员的缺乏导致的供需矛盾。
医用机器人与传统人工技术相比有许多技术优势,具有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的特点,可以更精确地诊断症状,科学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并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使患者恢复的速度加快。医用机器人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时候必定替代一部分传统的人工技术。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将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1%,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极大;另外,中国的残疾人总数巨大,2013年已经与德国总人口数相当,对残障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总量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生和护士人数相对于人口基数十分缺乏,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千人的护士仅为世界人均量的0.46,占日本的0.4,占美国的0.15;中国每千人的医生人数仅为日本的0.79,仅为德国的一半。因而医护人员的不足引起的供需矛盾使得医用机器人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促进下,中国未来的医用机器人发展市场巨大,根据IFR预测,2013至2016年的4年里医疗机器人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而中国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高速增长部分,按目前中国市场占外科直觉公司的销售比例估计,2016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会达到0.9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3.国内重点医用机器人公司/研究机构:医疗技术商业化有待提高
随着医用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从2005年开始中国有一批重点高校科研医院单位及研究所在研究医用机器人系统并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哈工大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已经成功被专家验收,天津大学的妙手机器人在今年3月份开始临床使用;同时,随着医用机器人商业化市场化的可能性愈发明晰,已经有部分企业正在生产或者打算进军医用机器人细分行业,其中就包括机器人领先企业的博实股份和新松机器人。
家庭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一、行业概述:物联网时代的家用智能机器人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的头十年物联网已经开始和互联网一样引人注目。物联网这个名词最初由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即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将会引起现有产业的大洗牌,而智能机器人正是在新一轮发展中极具前景的产业,未来一定是机器人的时代,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就是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家庭智能机器人是指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机器人,主要从事家庭服务,包括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监护等工作,家庭智能机器人被定位为智能物联网时代中家庭物联网的核心信息中枢,具有人性化交互、运动化控制和组件化成长的特性。按照应用范围和用途的不同,家庭智能机器人分为电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不动机器人、移动助理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
二、市场规模: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
家用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美国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统计,2012年全球消费的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总额已经达到16亿美元。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0万台智能家庭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Roboticstechnology)。
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开发和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0年家庭智能机器人产量为4万台,约占全世界50%;韩国也在积极开发家用机器人,2010年个人服务用机器人产值为1717亿韩元,韩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让每个韩国家庭都拥有一个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而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业,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主要靠进口,国产性能较差。
三、家庭清洁机器人:最成熟的智能家庭机器人
家庭清洁机器人是指能够进行家庭家务自动智能清洁的机器人,是集机械学、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机器人。吸尘机器人是智能移动机器人实用化发展的先行者,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德国凯驰2006年生产的Rc3000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自行完成所有家庭地面清洁工作的清洁机器人,其内置有光电传感器和芯片控制,包含四种清洁程序,当遇到障碍时,会随机改变一个角度然后继续直走,直到遇到新的障碍物,会自动回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和垃圾处理的任务,同时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的信息来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家庭清洁机器人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分类,一种是扫地机器人,一种是拖地机器人(包括干洗和湿洗)。智能扫地器是一种配备了微电脑系统的吸尘器,是靠吸力打扫卫生的,能够按照人们的设置自动智能地清洁房间的某一特定部分或全部并完成自动充电,适合几乎所有的地面,包括地板、地砖、地毯及部分地毯;拖地机器人则在使用中会用到水,一般靠喷水后再吸水来清洁家庭清洁机器人市场发展:历史短,发展迅速。家庭清洁机器人21世纪的新产品,但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历史里却有着迅猛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涉足并开发出家庭清洁机器人,其中前沿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典及韩国等。
智能吸尘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的提高,扫地机器人将会替代更多的传统型扫地设备,2013年数据统计,在家庭扫地市场上,北美市场为22亿美元,机器人占18%;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EMEA)市场达25亿美元,机器人占20%;环太平洋与日本(APAC)市场为22亿美元,其中机器人占16%。
扫地机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增长势头强劲。13年家庭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大于12亿美元,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8%。扫地机器人对传统扫地设备的替代率不断提高,13年占扫地设备市场18.1%。
四、中国清洁机器人发展:渗透率低下
1.总体水平:渗透率低,生产规模小
从美国iRobot公司2002年成功研发吸尘机器人Roomba开启家用服务机器人时代开始,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逐步进入中国。但扫地机器人在中国渗透率低下,有部分企业已经涉足扫地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但生产规模小,市场潜力还未得到开发。
由于城市化水平还不足够高、国内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清洁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普通吸尘器设备或者人工清洁方式,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十分低下。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已经近10亿,但是沿海城市的产品渗透率刚达到5%,内地城市为0.4%,而美国家庭已经达到16%。相对比其他家用电器,洗衣机的渗透率已经几乎达到100%。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低下的另外原因是扫地机器人价格相对而言比较昂贵,农村家庭和许多城市家庭还消费不起,但可估计,随着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会慢慢提高。
2.中国家用机器人驱动因素:人力成本提高及收入上升
中国家用机器人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简单劳动的设备替代率明显上升,人们一方面想从简单家务劳动中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劳力的价格越来越高,因而家务机器需求有其刚性驱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致翻了三倍,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具有家用机器人的购买能力。另外,现在信息和科技传播速度飞快,各种科技产品成本在竞争中下降迅猛。iRobot2013年在中国市场的家用清洁机器人销售额增幅大于3倍,刚公布的14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受中国需求的强劲拉动iRobot在亚太地区清洁机器人销售增幅高达18%。在中国这种一个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可预计,未来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巨大。
随着物联网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阿里、腾讯、微软、谷歌等众多企业都觉察到,家庭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个全新物联网入口。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亿元,预计2015年将快速增长至48亿元,未来两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国际研究机构IHS的报告更是显示,未来三年,智能家居市场将呈现56%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兴通讯副总裁孙枕戈博士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说:“智能家居市场已经被大家认为是物联网发展的风口,但是现在,风还是微风,对于引爆点到底在哪,还各说纷纭。”
与微软、阿里、京东等厂商纷纷“圈地”搭智能家居平台做法不同的是,中兴通讯选择颇为简单又有效的竞争策略,先从产品入手,从打造单品爆款切入,再逐步拓展关联产品及细分市场,直至拥有多个单品间可联动的产品群。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174.12亿元。2010-2013年三年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1.5%。
公共云市场重点发生转变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产业规模有望超过80亿元。具体而言,国内IaaS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05%。PaaS与SaaS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2亿元与34.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在企业使用比例方面,IaaS使用比例最高,达到56%;PaaS其次,为38.9%;SaaS比例为5.1%。与2012年相比,PaaS使用比例增长明显,表明企业用户采用公共云服务的重点正在从基础设施租用转向针对自身业务的开发平台。
私有云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前瞻网云计算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30.7亿元,同比增长189.2%。自2011年以后, 中国私有云市场迎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 0 0 % 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私有云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其市场规模约为3 8 3 亿元,2013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达到507亿元,预计2014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将达到649.73亿元,中国私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增长率约在50%以上。
混合云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混合云把公共的外部云和内部私有“云”整合成更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而混合云的“秘诀”就是处于中间的连接技术。为了更加高效地连接外部云和内部云的计算和存储环境,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提供企业级的安全性、跨云平台的可管理性、负载/数据的可移植性以及互操作性。
2013年,“混合云”的使用方式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被扩展了,即虚拟服务器与物理服务器的混合部署。2013年以来,PaaS平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2013年,Microsoft Azure平台使用量激增了200%,IBM收购了softlayer也加入了混合云的市场竞争中。VMware其混合云解决方案vCloudHybrid Cloud Service;Rackspace在基于OpenStack之上推出混合云服务;RedHat则在混合云的跨平台管理层面推出CloudForms工具来敲开混合云市场大门。虽然百度、腾讯、阿里都开放了自己的平台,但是目前主要吸引的还是互联网应用、移动应用,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级市场的要求。未来, 这个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未来混合云将占据整个云市场的67%。
在A股市场,也有一批与智能可空戴设备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早在今年初即被资金所热棒。其中,中颖电子(300327)就是其中的一员。该公司所生产柔性芯片已应用于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有望在行业盛宴开启时充分受益。目前,公司市值不到20亿,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望接力智能手机
智能穿戴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2012年,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公司宣称将智能眼镜,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苹果、微软、三星、台湾宏达,以及国内的百度、盛大都传有意介入该领域。今年4月份,该眼镜面世,尽管售价高昂,但依然获得市场的青睐;9月份,三星公司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展上正式了智能手表。可以预计,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会推出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之所以会激发众多科技巨人的热情,是因为其市场潜力大,为未来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方向。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美国KPCB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在今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尤其强调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潜力,认为这是下一个热门领域。美国青蛙设计公司首席创意总监Mark Rolston表示,当今流行的移动设备必将告一段落,可穿戴式计算设备如智能手表等将越来越受欢迎。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未来可能取代智能手机的终端产品,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互联网或通讯网络获取的信息,以辅助信息的方式来增强人们的视觉。从谷歌最新的智能眼镜宣传片来看,谷歌眼镜目前提供的辅助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短信、导航、即时翻译、日程管理等。市场调研公司高德纳预计,至2016年,可穿戴智能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
政府促信息消费带来政策红利
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信息消费的各项工作,会议提出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十二五”后三年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加。10月8日发改委的《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4G产业化专项的通知》里将智能可穿戴设备列为重点支持方向之一。该文件提出,重点支持研发低功耗的可穿戴设备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可穿戴设备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及新型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的互联共享技术、可穿戴设备应用程序及配套的支撑系统技术,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消费作为促内需的重要手段的背景下,后续有望出台更多的利好政策,行业内的相关公司也将因为而获得红利。
公司为柔性电子细分行业龙头
公司主营业务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加工,研发相关电子系统模块,专注于家用电器、电脑数码、节能应用三大市场,在小家电控制领域国内市占率达20%,排名第二,是行业内领先企业。同时公司长期深耕OLED行业,目前PMOLED年收入已突破千万,并且已经储备了AMOLED技术。今年8月,国内首块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研制成功,公司的低成本试用解决方案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而公司另一项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关的产品是芯片。此前,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公司已有部分芯片已经被客户应用到可穿戴产品中,包括眼镜、手表和医疗领域。公司还表示,已经具备了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BMS)技术,已获得了国际级大厂的导入设计,并通过了验证,有望打破德州仪器对这个细分行业的垄断。
另据了解,公司数月前已经推出了一款高性能的智能手机TFT屏幕驱动芯片,这是国内第一款自主开发的WVGA分辨率、Ramless带MIPI高速传输规格的TFT LCD 智能手机屏幕驱动芯片,目前已经进入量产,将实现部分产品的进口替代,成为公司未来新的增长点。
三季度业绩明显改善
大数据整体市场规模1000亿,细分市场行业应用规模最大
《报告》显示,整个大数据产业分为基础平台、通用技术、行业应用等多个细分市场,2017年大数据整体市场规模1000亿。细分市场中,基础平台整体市场规模在100亿元左右,通用技术整体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行业应用层,大数据在各个行业应用差异较大,应用相对成熟的金融、政府领域市场规模为200亿元。整个行业应用市场规模为700亿。
大数据在金融、政务、互联网成熟度最高
《报告》显示,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成熟度与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和应用范围关系密切。根据调研,金融、政务、互联网这三个行业的IT投入位列各行业前列,随着“互联网+政务”的普及、政务云和政务大数据的落地,政府2017年IT投入超过800亿元,占中国IT总投入的5-10%。金融一直是重IT投入的行业,以银行为例,2017年中国银行业整体IT投资为800亿元,整个金融行业的IT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
基础设施成熟度同样会对大数据应用落地应用产生很大影响。信息化是大数据的基础,互联网行业信息化程度最高,金融、政务行业在20世纪初已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经历十几年发展,基础信息化已建设完毕。相比医疗、工业等领域,金融、政务和互联网行业结构化数据占比高,数据标准化程度高。
云计算、大数据、AI、IoT多项技术融合是未来趋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机会最大
《报告》指出,与国外不同,中国市场云计算、大数据、AI、IoT等技术几乎是同时间爆发,企业客户同一时间采购云计算、大数据、AI等产品,企业客户最终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来实现开源节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项技术融合,技术边界正逐步模糊。
云计算作为大数据的基础,大幅降低企业的IT硬件成本,将有超过50%的IT预算投入到大数据、AI等应用。AI促使大数据从辅助决策向替代决策进化,使大数据厂商突破工具软件天花板,发展空间放大10倍。在智能客服领域,AI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厂商的市场空间由原先的30-50亿提升到300-400亿。
逆势增长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持续影响下,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受到抑制,Ic应用较多的大宗电子整机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国内除了移动智能设备增长较为迅速之外,其他产品市场销售多数为稳中有降。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下,2012年中国Ic市场销售额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幅趋缓,市场规模增至8558.6亿元,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1%,但市场增速仍大幅高于全球市场。
在产品结构方面,存储器仍然是份额最大的产品,2012年市场份额达20.2%,与2011年相比,市场份额继续下降近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2012年DRAM产品经历之前的价格调整后,台系制造厂纷纷退出该产品领域,其他厂家也逐步调整产能,虽然其产品价格逐步企稳回升,但Pc市场销量放缓的势头不改,CPU产品也随着PC市场销量增速的放缓其市场份额有所降低。此外,面对较为红火的NAND flash市场,各大厂商也纷纷调整其产能分布,其产品竞争激烈,市场波动中平均价格略有走低。此外,ASSPs随着各种专用高度集成芯片的出现,特别是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增长,市场能够保持超10%的增长,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然而,在门坎的另一边,是一片宽阔的蓝海,正凌精密工业(以下简称“正凌”)正悠游在这蓝海之中。转型成功后,正凌更持续地朝着“管理精实化”及“生产精益化”发展,成为连接器产业成功转型的典范。
十年两度转型 打磨经营利剑
正凌的产品主要应用在三个优势领域――工业、通信、医疗。多年来,正凌的制程设计及生产模式保持高度弹性与速度,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创建NEXTRON及LEANPAC作为销售品牌。正凌经历了三次转型,不过正凌副总经理张志中表示:“对正凌来说应该是二次转型三个阶段执行,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从2000年到2010年不断挑战创新,真正找到自己的产品定位,开辟出无可替代的利基市场,直至成就今天的正凌。”
在2000年,正凌舍弃了PC、笔记本的红海市场,开始转向工业领域及通信领域,开辟第一波蓝海利基市场。
正凌的第一次转型以产品为主轴,当时的策略仍然是追求经济规模较大的市场或客户,也就是企业传统固守的经营模式――大量生产制造。因此,正凌起初在经营工业和通信领域时也是追求大规模,仍然存在价格竞争的压力。从2006年起,全球原料价格大幅波动,连接器的主要原料铜、金等纷纷涨价,当时受冲击的不仅是正凌,所有连接器厂商都饱受成本压力,对此张志中表示:“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正凌产品的定位,虽然追求经济规模大的市场是不错,可以带来大量营收,却没有办法让你获利。”于是,正凌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将焦点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规格与“少量多样”市场。因此,正凌开始了第二轮转型,大幅调整产销策略。
2008年,经济环境以科技“挂帅”,云端化成为趋势,对于光纤传输率的要求越来越快,带宽越来越高。因此,正凌在原先占优势的通信领域,再聚焦一个光电类产品,有别于属于板端应用的高速背板通信,光电通信是小型化接口协会(SFF)所定义下的规范,主要偏重于光传输产品。
除了原有的工业、通信领域产品,在第二轮转型后,正凌又跨足了医疗领域,谈到背后的原因,张志中说:“那是一个情意相投的故事。”其实,正凌早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做医疗产品了,只是以前从未重视。正凌的医疗产品聚焦于圆形医疗连接器,属于医疗线材之关键零组件。圆形医疗连接器的技术门坎较高,产品需通过高温高压检验及防水标准,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制程及设备均与传统连接器不同。由于医疗线材产业市场规模小,生产特征差异及全球医疗连接器均掌握在少数欧洲大厂手中,因此初期正凌在医疗领域并没有投入太多资源,张志中回忆起当时情景说:“在2008年我们审视整个市场规模时,发现医疗这个产业其实非常有挑战性,而且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不应该再继续忽视。”第二轮转型后,正凌扩大投资研发医疗领域,以多年生产圆形医疗连接器为根基,掌握推拉互锁式设计和高温射出技术,专攻微小型、手术用、金属圆形等专门用于医疗耗材的产品。
从两轮转型可以看出,比起其他连接器厂商,正凌对市场敏锐度更高,朝少量多样产品发展的起步相当早,虽然工业、通信、医疗三个主力产品线都有竞争者,范围也很大,正凌却能各自聚焦,朝高发展潜力、高毛利与高技术门坎的连接器产业发展,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清楚地划分出市场区隔。
精益求精
除了要克服少量多样的市场模式下的五大管理议题,未来五年到十年,正凌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就是持续实现‘管理精实’和‘生产精益’这两个重点策略。”张志中表示。
首先,生产精益化。除了让生产线更有弹性之外,未来还要因应产品精细化的趋势,因为总有一天会遇到传统人力制造的瓶颈。正凌从去年开始研发具备视觉系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目的是让制造质量更稳定更精密,通过24小时的自动化运作提升产能效率。张志中透露,正凌今年计划扩厂,把超高速光电连接器、高精密医疗产品及高自动化生产设备集中生产。管理精实化方面,正凌其实早已开始行动,2014年启动ERP整体优化,信息系统全面更新和整合,并布建管理精实的重点议题:降低库存、缩短流程、成本管控。对整个连接器产业而言,金属原物料价格波动大,强化库存管理是该产业可从内部提升竞争力的着眼点。对正凌的少量多样生产模式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也是库存。库存如果没有高度信息化,每位管理人员处理的单据几乎都要靠记忆来判断,这种做法错误率很高。正凌希望通过信息系统找到最理想的标准化运作模式,以生产管理来说,首要目标是让正凌库存活化程度、周转率能够达到最高。
去年,正凌营业额已超过七亿元,全公司的人数却只有三百多人。三百多人如何靠着少量多样的营运模式完成过七亿元的营收?
这当中有大量运用外包资源的功劳。为了有效整合外包资源,达到“缩短流程、成本管控”的管理目标,张志中表示:“未来我们要建构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易平台,结合CRM(顾客关系管理系统)与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上面整合订单和资源,加速信息沟通和管理。而企业内部朝着管理信息行动化、云端化迈进。”不仅要交易信息快速整合与传递,资材、产能、资源及管理决策均快速处理,才能缩短订单交期,靠高度信息化不断地在速度上浓缩再浓缩,展现管理绩效的实时性。
少量多样及高度定制化的生产特性,不仅要求正凌在制造现场需要高度E化,在产品研发端同样也面临信息化管控的挑战。产品订单的复杂度高、更改频繁,需大量人力来设计和制图,这当中有很多资源是可以被整合的。“我们需要通过工具整合,不是为了节省人力,而是让整个产品的开发速度更快。”张志中指出了正凌后续的E化方向,即启动产品研发PLM(产品生命周期)、PDM(产品管理系统)计划,以延伸正凌未来的E化地图。
迎向智能生产
回归信息与管理本质
经过去年ERP的优化,加上鼎捷的整合辅导,张志中表示:“我们发现了过去从未注意到的细节,通^导入过程不断找出问题,然后定出策略,渐渐可以看出原来正凌还有更好的方法让整个库存的活化程度更高。”目前正凌的库存周转率持续往上升。张志中强调:“这次优化的主轴在于整个数据库的实时性、正确性与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合作伙伴共建的交易信息平台,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个基础,PLM、PDM就不会有实现的空间;没有这个基础,还会拖垮整个经营管理的速度。”因此,正凌非常重视ERP优化的任务,将它视为一个有高利用价值的数据库,企业信息达到高度的分享与共享,这才是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