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标准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标准差

第1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平均差优于标准差这一观点一直以来都存在一定支持者,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一观点根本不能成立。从计算方式、数学关系、敏感性和正态分布下的换算公式推导四个方面对标准差与平均差展开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标准差与平均差有着统一公式和数学关系。第二,平均差计算过程有低估变异性问题。第三,平均差难于动摇标准差在统计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统计学;平均差;标准差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03-02

1 问题的提出

标准差与平均差都是人为构造出来,使用统计学手段,反映统计样本或总体的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一般来说,标准差在实际应用中要比后者广泛一些。多数国内统计学教材在编写时对两者采取了平行介绍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从实用角度出发,偏重介绍应用更广的标准差,并认为平均差计算存在不便。对此,十余年来一直有学者提出反驳意见,认为平均差优于标准差,相关论文和著作较多但观点较为相似,试总结如下:

(1)认为在数字计算时,平均差计算不存在乘方和开方计算,计算量低于标准差,由此认为平均差更简便,并使用例题举证;

(2)从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发现标准差计算结果往往大于平均差,由此提出观点,认为标准差存在高估变异性的问题,并使用例题举证;

(3)从测量离差一般水平的思路出发,进而认为标准差是平均差的代替,所以标准差不如平均差;

(4)认为在高性能计算机大量普及的情况下,平均差即使有计算不便,但两者在计算上的差异是可以被忽略的,使用哪种区别不大。

由以上观点,进一步得出了平均差优于标准差,并且应当大力推广平均差的结论。

2 平均差优于标准差的观点不能成立

对于此种观点,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的教师,委实不敢苟同,现将以上所列论点进行逐条分析:

(1)对于平均差计算更简便的问题,上述论证只能说明平均差在进行具体数字的手工算术计算时计算量要小于标准差,而对代数计算只字不提,对于具体数字来说,绝对值计算不需要讨论正负问题,当然计算量要小,但对于不涉及具体数字的代数计算来说,绝对值的讨论当然要复杂一些。平均差计算更简便的观点只在算术领域成立,在代数领域难以成立。

(2)标准差计算结果往往大于平均差是一个实际计算观察的结果,而且也确实符合实际情况,后面笔者也会对此进行代数证明。但是标准差计算结果大于等于平均差这一现象其实无法得出标准差存在高估变异性的问题的结论,只能说明两者对变异性的测量存在差异,到底是标准差高估了变异性还是平均差低估了变异性,这一现象是不足以说明的。

(3)与其说是标准差代替了平均差,不如说是由于标准差的优点获得了广泛使用,变异指标的意义在于衡量分布的变异性,并不是说越接近离差的一般水平变异指标就越好。

(4)即使在高性能计算机大量普及的情况下,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差异也是不能忽视的。首先是标准差函数可导,平均差函数不可导,这一区别导致两者在微积分处理上存在巨大差异。其次,标准差对应的是二阶矩,对所有平方可积的函数适用,平均差对应的是另一种范数,其适用函数的空间不同于平方可积函数的空间。而平方可积函数的空间具有许多更好的性质。平均差与标准差函数的可导性和可积空间上有很大差异,没有了导数存在且连续的标准差,大量的数学推导都无法展开,所以建立在标准差基础上的数理统计体系很难使用平均差代替。因此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差异不光在算术计算上,更重要的是在数理推导上的差异,而后者与计算机性能的高低并没有太大关系。

综上所述,认为平均差优于标准差的观点无法成立。

3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理关系分析

3。1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计算方式的联系

平均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式都是以离差概念为基础的,离差是单项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公式可写作,离差是一个向量,其绝对取值代表了单项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正负号代表了单项数值偏离平均值的方向,如果想要构造一个衡量总体变异性的统计指标,使用离差来作为构造的基础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也很容易证明,由于离差取值的方向性,其数学期望恒为零。因此,取消离差的正负号后再来构造统计指标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构造出方差和标准差两种指标,即和。前者是离差平方的数学期望,后者是离差绝对值的数学期望,而方差本身计算出来的指标要比统计量高一阶,所以可以对其求平方根进行标准化,就得到了标准差。由此可见,平均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式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平均差的计算公式可以转化为,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可以转化为,所以,平均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可以统一为:,其中平均差为该统计量取一阶的结果,标准差为该统计量取二阶的结果。因此,平均差和标准差应当看作同源、同类但不同阶的统计量,不存在谁是谁的替代品的问题。

3。2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相互关系

在得出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一般公式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计算过程存在比较紧密的关联,但两者呈现的数量关系却无法直接显现,前面提到,实际数据观察似乎支持标准差大于等于平均差的观点,但直接对两者进行相减的话,绝对值号又影响了进一步的讨论。但是,既然平均差和标准差都大于等于零,如果可以证明标准差的平方即方差与平均差的平方之差大于等于零,其实也就证明了标准差大于等于平均差。计算如下:,所以标准差确实大于等于平均差,其中只有在离差绝对值的方差等于零时两者相等。但这一结果不能说明标准差高估了变异性,前面的证明可以看出,方差之中包含了平均差包含的所有用离差反映的变量值的变异性信息之余,还包含了离差本身的变异性信息,进一步来说,既然方差可以被分解为变量值的平均差的平方与离差绝对值的方差之和,那么离差绝对值的方差也可以被分解为离差平均差的平方与离差的离差绝对值的方差之和,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关于平均差的无穷级数,而这一无穷级数之和收敛于变量值的方差。由此可以看出,其实方差包含了变量值各级离差的平均差所反映的所有变异性,而且这些变异性之间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而标准差正是方差的标准化,所以,并非是标准差高估了变量的变异性,而是平均差只测量出了变量值包含的所有变异性的一部分。

3。3 平均差函数与标准差函数对变异性敏感程度的比较

如果从平均数的角度观察平均差函数与标准差函数,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区别,平均差函数可做如下变化:A.D.=,可以看出平均差函数即离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大小并不影响其权重,所以对于平均差来说,极端变量值的变异性被同等看待了。而标准差可做如下变化:,可以看出根号内的公式可以看成以离差本身大小为权重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所以越极端的变量值会被给予越多的关注,这一点更符合人们对于数据变异性的直接感觉。可以直观的构造如下两组数说明这种区别:1,1,0,-1,-1和2,0,0,0,-2,两者拥有相同的均值0和平均差0。8,但直观感觉前者的变异性较小,如果使用标准差,则前者标准差为0。89,后者为1。26,就有效的衡量出了这种变异性。

3。4 在正态分布下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取值讨论

如假设X服从正态分布,,则有,由此可以看出,在正态分布下,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取值存在稳定的倍数关系。同理其实不难证明,在参数确定的特定分布下,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取值都存在该分布特有的稳定关系。至于是否可以在具体数字计算时结合这种稳定关系,使用平均差估算标准差,还有待后续研究证明其可靠性。

4 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见,标准差与平均差是有着统一公式和数学关系的两种变异指标,并不存在排他性问题,其中平均差在具体数字计算时有一定优势,但不利于代数运算和数学推导,同时平均差在计算变异性时存在信息损失低估变异性的问题,因此难于动摇标准差在统计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韩兆洲,杨林涛。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之间测度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04)。

(2)桂文林,伍超标。标准差和平均差的内在关系及应用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02)。

(3)赵海燕,陈立秋,张晓方。平均差和标准差在变异指标中的代表性浅议[J]。统计与咨询,2002(04)。

第2篇

关键词:标准差;室内质控;方法

室内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以及排除质量环节中导致不满意因素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测定工作准确性,提高常规工作中天(批)内和天(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1]。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很多,本文对比了两种方法设置标准差,具体情况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配套的各项目检测试剂,正常值质控物和校正物由英国朗道公司提供,进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酸(BUA)、钙(Ca)、胆固醇(CHOL)、肌酸激酶(CK)、肌酐(Creat)、直接胆红素(DBIL)、乳酸脱氢酶(LDH)、镁(Mg)、磷(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三酰甘油(TG)、总蛋白(TP)、尿素(Urea)、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葡萄糖(GLU)的室内质控。

1.2 方法 每天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各项目相配套的检测试剂,对质控品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定,以2012年2~7月份的累计均值作为2012年8月份的靶值和标准差,另一种方法是均值不变,以CLIA’88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推导出的标准差为标准差。两种不同的标准差设置方法均建立1evey-Jennings质控图,每天结果做levey-Jennings质控散点图,以West-gard多规则(13s、22s、R4s、41s、7tr、10)作为失控规则进行质量控制,比较两种不同的标准差设置方法的质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失控例数比较 见表1。

2.2 两种方法警告和失控次数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正确可靠的临床检验结果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治病人的重要科学依据,如果病人样本检测结果不准确,或导致医生判断失误,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2]。室内质控是室间质评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室内质控结果的精准,才能更好的开展室间质评。本文通过研究,汇总各项数据如下:用实际标准差方法得出的质控结果相对而言失控项目、失控数据、失控次数更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进展性卒中; 血压变异参数;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4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142-03

doi:10.14033/ki.cfmr.2015.22.082

进展性卒中(PIS)也称之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之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阶梯状加重趋势或逐渐加重。血压变异参数(BPV)是反映血压指标的主要参数,目前人们已将其作为鉴别血压真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的一项独立反映血压波动的重要指标。经相关研究发现,血压变异参数和PIS之间关系密切,但有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没有明确报道[1]。为探讨血压变异参数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便进一步分析进展性卒中和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在血压计血压参数方面的差异,现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2]。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之后7 d内入院接受诊断和治疗。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或生命体征不稳者;(2)一直服用降压或扩容类药物者;(3)伴有心房纤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不全或既往曾有出血性卒中史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42~85岁,平均(64.80±10.20)岁;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开始前,先要收集入选患者包括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等信息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

1.2.2 收集患者病情资料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提出和研制的卒中量表(NIHSS)对全部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其中分值≥2分者为进展性卒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NIHSS评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合非进展性卒中组,所有患者每日测量血压次数不低于2次,记录两组患者入院7 d内血压值变化情况,选择标准差对血压变异参数进行表示,对比两组患者在血压和血压变异参数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两组标准差和血压均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经过单因素分析,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患者年龄、既往脑梗死及血压变异系数等诸多因素与进展性卒中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进展性脑卒中组舒张压为(88.72±12.34)mm Hg,非进展性脑卒中组舒张压为(86.48±12.31)mm Hg,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标准差(10~20 mm Hg)频数分布中,进展性脑卒中组收缩压标准差为(10.5±3.5)mm Hg,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收缩压标准差为(6.5±1.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的标准差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311,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临床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应该将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血压真值三方面的内容涵盖在血压指标之中[3]。单纯采用血压真值表示患者的血压指标是不全面的,这样有可能与患者实际的血压值产生偏离,使用血压均值则可以很好的表示患者实际的血压值。比较患者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化和下降程度则可得到血压昼夜变化节律,血压昼夜变化节律主要分为非杓型改变以及杓型改变两种相关指标,若表现出杓型节律,则充分说明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基本处在正常水平,一旦出现非杓型改变则表示患者昼夜节律已经完全消失。很据有关研究报告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心脑血管等重要靶器官之所以受到严重损伤,和非杓型改变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BPV(血压变异性)主要是指在某一特殊时间段内,用来表示患者血压波动程度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是采用这一时间段内的血压标准差和均数表示[4-5]。血压变异参数会随着人们年龄增长以及血压升高而相应增高。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收缩压最大值以及收缩压变异相对来说是独立于血压均值而单独存在的卒中因子[6]。就目前而言,BPV已经成为鉴别血压真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血压波动反映指标。研究发现BPV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之间密切相关,但此结论尚未得到证实,相关报道也比较少[7]。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进展性脑卒中4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60例,患者入院之后,记录两组患者入院7 d内血压值变化情况,选择标准差以及血压均值对血压变异参数进行表示,对比两组患者在血压和血压变异参数方面的差异。最后的研究结果可知对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值以及标准差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收缩压标准差(10~20 mm Hg)频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具有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患者年龄、既往脑梗死以及血压变异系数等诸多因素与进展性卒中之间具有密切关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血压变异系数同进展性卒中表现出相关性。两组患者收缩压标准差(Sd)和平均数(Mean)呈现正相关。进展性卒中组患者舒张压的标准差和平均数无相关性。由此能够充分说明收缩压变异情况和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国际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还未明确具体的血压目标值[8-9]。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血压波动性进一步阻碍急性脑卒中病情发展变化,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董海燕,王建明,曹志萍.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4):7410-7411.

[2]谭玉,陈皆春.血压变异参数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6):379-380.

[3]陈素芬,刘祝钦,胡珏,等.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22-24.

[4 周淑新.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急性颅内出血后血压变异性及转归:INTERACT2研究的析因分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461.

[5]吴常裕.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36(16):14-17.

[6]何奕涛,蔡智立,马可夫,等.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419-2422.

[7]徐英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09,28(1):40-41.

[8] Lewis M J,Short A L.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ocardiographic RR and QT interval variabilities and indices of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healthy subjects[J].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2013,29(1):1-13.

第4篇

关键词:图解法;标准差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在学习统计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会觉得很多的统计指标很抽象、很难理解,比如标准差的意义:标准差越大,说明离散程度就越大,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标准差越小,说明离散程度就越小,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好。很多学生在离散程度大小上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通过图解法,许多学生就觉得标准差的意义好理解,非常的简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使用图解法来讲解标准差。

例:有三组资料:

甲组4,5,6,7,8,9,10;

乙组2,3,5,7,9,11,12;

丙组2,4,6,7,8,10,12;

若用均数来描述其集中趋势,均数均等于7,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三组资料的分布并不相同,或者说离散程度不同,这是在分析资料时必须加以考虑的。表示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极差是观察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大,说明离散程度大,极差小,说明离散程度小。=10-4=6,=12-2=10,=12-2=10。<,说明乙组的离散程度大于甲组。但=,能不能就说乙组和丙组的离散程度一样了呢?显然不能,极差只和观察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有关系,跟组内其他数据无关,大家一看就知道,乙组和丙组内部数据分布并不相同。下面我们就画个图(如图1)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

大家一看图便知,乙组的5和9、3和11比丙组的6和8、4和10离均数7都更远(这两对数据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来),其他2和12相同。显然乙组内部分布比丙组内部分布的离散程度大。这是极差所不能反映的。也就提醒要考虑组中每一个数与均数的离散程度,也就是可以用离均差表示,

但数理统计可以证明,由于正负号相互抵消,各观察值的离均差之和必等于。

这样还不能反映各个数的离散程度,那我们可以用离均差平方以后再相加,这样负数也变成正数,离均差平方和即可以把乙组和丙组的数据代入计算,得乙组的离均差平方和

=(2-7)2+(3-7)2+(5-7)2+(7-7)2+(9-7)2+(11-7)2+(12-7)2=90

大于丙组的离均差平方和

=(2-7)2+(4-7)2+(6-7)2+(7-7)2+(8-7)2+(10-7)2+(12-7)2=70,

而乙组和丙组的变量个数相同,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结论,离均差平方和越大,离散程度就越大(这个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

L(x-e)2=70+(m1-7)+(m2-7)就要大于70了(在离散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得出m1=7-,m2=7+)。

为了消除变量个数对离均差平方和大小的影响,可以考虑取离均差平方和的均数,得到的是总体方差,如下式所示。

由于各个离均都经过平方,原来的度量单位都变为平方单位了,为了用原来单位表示,可以把总体方差开平方,得到总体标准差,公式如下

由于变异度越大,则离均差平方和越大,标准差就越大,故标准差越大,说明个体变异度越大,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

我们再把前面本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计算

可得

从乙、丙二组的标准差可以看出,乙组的标准差大于丙组的标准差,可以认为乙组的变异度大于丙组。再结合前面的线段,可以很直观看出乙组的变异度大于丙组。可以认为均数7作为丙组的代表性要好于乙组。

第5篇

【关键词】 孕妇; 步行; 步态; 胸部; 骨盆; 生物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egnanc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ransverse pelvic and thoracic rotations during gait. Methods Gait of healthy pregnant women and nulligravidae was studied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at predetermined velocities. Comfortable walking velocity, amplitudes of pelvic and thoracic rotations, and their coordin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fortable walking veloc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otational amplitudes of pelvis and thorax were somewhat reduced, with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trainpidual standard deviations. Also pelvisthorax Relative Fourier Phase was a little smaller; its intrainpidual standard dev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velocities ≥ 1.06 m/s. Conclusion The general pattern of gait kinematics in pregnant women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nulligravidae. Pregnant women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in realizing the harder antiphase pelvisthorax coordination that was required at higher walking velocities.

KEY WORDS: pregnant women; walking; gait; pelvis; thorax; biomechanics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妊娠影响孕妇的步态运动。Foti等研究发现,孕妇步行时跖屈的动量减少,髋关节外展的动量及骨盆的倾斜度均增加,骨盆的倾斜度的改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Nagy等报道孕妇最舒适的步行速度显著性降低,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2]。但Foti等认为这种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现怀孕对步长或步周期长无显著性影响[1]。上述研究显示,孕妇的步态发生改变,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大约25%患有妊娠相关骨盆痛的孕妇和5%产后患者需要就诊治疗,重症患者常常出现步行障碍[3]。对正常孕妇运动协调的研究可作为今后研究妊娠相关骨盆痛的步态运动的基础。笔者研究怀孕对步行时水平面上骨盆和胸廓运动协调的影响,以期有助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妊娠相关骨盆痛患者的步态运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年龄20~45周岁的健康未孕妇女(对照组)和健康孕妇(孕妇组)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13例,年龄中位数27岁(22~36岁),体质量中位数75 kg (45~95 kg),身高中位数172 cm(157~190 cm);孕妇组12例,年龄中位数32岁(30~38岁),体质量中位数76.5 kg(67.5~89 kg),身高中位数172 cm(162~180 cm)。

1.2 方法

1.2.1 仪器 步行仪(Biostar Giant,荷兰Almere Biometrico公司);三维运动捕捉系统(Optotrak,加拿大NDI公司)。

1.2.2 方法 受试者以不同速度在步行仪上行走。骨盆、胸廓和足部的运动由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光学镜头拍摄记录。2组光学镜头位于受试者的身后。在受试者的胸背部第6胸椎棘突的位置和骶骨两髂后上棘之间各有一轻金属架,用尼龙束带将金属架固定其上,金属架上有3个可发红外光装置,构成一个刚体。为了捕获步行时足跟着地和足趾离地时的瞬间,在每侧足跟和第五跖趾关节处各安装一可发出红外线的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4]。实验开始时先让受试者在步行仪上行走3~5 min,接着步行速度从0.17 m/s每间隔1~2 min增加0.11 m/s,至1.72 m/s。步行过程中,测试受试者最舒适步行速度和最大步行速度。每个速度下的数据采集共30 s,抽样频率为100 Hz。

图1 测量步行时胸廓和骨盆运动的实验装置(略)

Fig 1 Experimental setup for measuring the thoracic and pelvic movements during walking

1.2.3 指标 胸廓和骨盆的刚体在空间的运动代表各自的三维运动。设定刚体x、y、z轴的正方向为人体解剖位的前、上、左方位。通过计算xy象限上的反正切角度得出骨盆和胸廓在水平面上旋转角度的时序。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幅度(rotational amplitude,RA)是从各自的运动时序上确定每一个步周期内最大与最小的角度差的绝对值。躯干的旋转运动时序是将骨盆运动时序与胸廓的运动时序相减而生成。在每一速度下对骨盆、胸廓和躯干的所有步周期的RA进行计算,取均值,分别确定为骨盆、胸廓和躯干的RA,并计算各自标准差。

应用快速离散傅立叶变换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运动时序的连续傅立叶相的时序。骨盆和胸廓的傅立叶相差时序是由胸廓的傅立叶相时序与骨盆的傅立叶相时序相减而产生。运用圆周统计学计算出骨盆和胸廓运动的傅立叶相差(relative fourier phase,RFP)及其个体内标准差。若RFP为0,表示同相协调运动;若RFP为180°,则表示反相协调运动。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采用方差检验,P

2 结果

2.1 步行速度 正常孕妇的最舒适步行速度中位数1.06 m/s(0.72~1.28 )m/s,对照组为1.17 m/s(0.83~1.50)m/s,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 骨盆和胸廓RA及其个体内标准差 骨盆RA先是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0.94~1.06 m/s)而逐渐减小,然后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图2A)。孕妇组和对照组骨盆RA分别为(9.1±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5月 第42卷第3期吴文华等:正常孕妇步行时骨盆与胸廓水平面的旋转运动3.5)°和(7.7±3.2)°,其速度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图2 对照组和孕妇组在不同步行速度下各部位的旋转运动幅度(略)

Fig 2 Rotational amplitudes of the pelvis, the thorax and the trunk during gait at different walking velocities of the control subjects and the healthy pregnant women

表1 各变量的速度效应和组别效应(略)

Tab 1 The effects of velocity and group on the variables(repeated measures ANOVAs)

胸廓RA基本维持稳定而变化不大直至步行速度增至0.8 m/s时,然后随着步行速度的递增而渐减少(图2B)。经方差检验,速度的效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躯干RA是随着行步速度的增加而递增的(图2C),孕妇的躯干RA较对照组约小1°,其速度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

2.3 RFP及其个体内标准差

图3 对照组和孕妇组在不同步行速度下的傅立叶相差及其个体内的标准差(略)

Fig 3 Relative fourier phase and its intrainpidual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transverse pelvic and thoracic rotations at different walking velocities of the control subjects and the healthy pregnant women

2组RFP均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图3A),呈一条S形曲线,在速度为0.83,1.17 m/s的区域内最为陡峭。孕妇的RFP较对照组小7°。其步行速度效应有统计学的意义(P

孕妇的孕周数与RFP的个体内标准差相关系数为-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总体上孕妇的步态运动正常 在2组中,速度对RA、骨盆胸廓RFP及其个体内的标准差的影响相似(图2~3),由此得出结论,孕妇的步态运动从总体上讲是正常的。怀孕和行走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相容性,从进化学的角度而言,这并不难理解[5]。尽管如此,孕妇的最舒适的步行速度明显的下降,RA变小,尤其是在最舒适的速度下骨盆和躯干RA的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他们的个体内标准差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和胸廓RFP变小,在最舒适的速度下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个体内标准差变小,在快速行走的速度下(≥1.06 m/s),这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孕周数与此个体内的标准差呈显著性负相关。孕妇必须适应怀孕的改变,比如体质量的增加。本研究揭示在孕妇身上发生了轻微但是连贯一致的运动学变化,这点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有所不同[12]。

3.2 孕妇骨盆胸廓旋转运动的RFP 孕妇选择在低速下步行不能用节约能量的观点来解释,因为当步行速度低于(或高于)最舒适的速度时,须消耗更多的能量[5]。尽管如此,低速行走获得了更多时间来对微扰进行反应[6],这也许是孕妇由于额外的载荷或本体觉受干扰而选择低速行走的原因,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快速步行时的运动协调模式。

本研究表明,未怀孕妇女的最舒适步行速度出现在RFP的曲线上的平台起始段,而孕妇最舒适步行速度则是出现在曲线陡坡的半山腰处,此时2组间的RFP的差值为44°。当孕妇快速步行时,RFP值较高,但其变异性很小,这提示了对孕妇而言,完成大的RFP的步态是有困难的,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背着负荷的受试者、慢性下腰痛患者、妊娠相关骨盆痛产后的患者 [4,78]。出现较小RFP的步态运动可以由许多种不同的限制性因素造成,妊娠便是其中之一。

比较骨盆、胸廓和躯干旋转运动的个体内标准差,他们的平均值分别为1.25°,1.29°和0.66°。如果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的控制是相互独立的话;而实际上,它的值小得多。因此,骨盆和胸廓的旋转运动似乎是同时受到控制的,虽然躯干的旋转运动在快速行走的协调方面不是一个“必须的变量”[9],因为躯干的旋转缺乏时间维。显然,RFP是和时间变量有关,它也许是快速步行时的必须变量,以确保快速行走时骨盆的旋转运动必须被胸廓的反向旋转运动所平衡[10]。就孕妇的步态而言,快速行走时骨盆和胸廓的惯性冲量将会增加,这也许是孕妇无法实现大的RFP步态运动的原因。

3.3 孕妇步态运动的变异性 自从Bernstein引入了“探索变异性”以来,对运动的变异性研究渐渐兴起。运动的变异性常常被认为是具有功能性,才有可能有灵活性、适应性;然而变异性会消耗能量及增加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变异性的功能性必须看是针对何种情形而言[1114]。

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是骨盆与胸廓间的RFP的个体内的变异的最大值在非常靠近最舒适步行速度的地方出现。Masani等人发现地面作用力的变异在最舒适步行速度时最小[15],也许在最舒适的速度下,身体重心的垂直运动是必须的变量,而在水平面上的骨盆和胸廓间的RFP在快速步行时则变成是必须的变量。撇开RFP的变异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晚期,RFP的变异性是如何在最舒适步行速度下增加并且在快速行走时减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正常孕妇的步态运动学特征与未怀孕的妇女相似。尽管如此,2组间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孕妇的最舒适步行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性下降。骨盆、胸廓和躯干的RA较对照组小。他们的个体内的标准差则较对照组低。在最舒适步行速度下,骨盆和躯干的RA较对照组小。孕妇组的RFP较对照组小,在速度≥1.06 m/s,个体内的标准差呈显著性减少,尤其是在怀孕晚期表现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Foti T,Davids J R,Bagley A.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gait during pregnancy[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0,82(5):625632.

[2] Nagy L E,King J C. Energy expenditure of pregnant women at rest or walking selfpaced[J]. Am J Clin Nutr, 1983,38(3):369376.

[3] Wu W H,Meijer O G,Uegaki K,et al. Pregnancyrelated pelvic girdle pain(PPP), I: Termin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prevalence[J]. Eur Spine J, 2004,13(7):575589.

[4] Wu W,Meijer O G,Jutte P C,et al. Gait in patients with pregnancyrelated pain in the pelvis: An emphasi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ransverse pelvic and thoracic rotations[J]. Clin Biomech, 2002,17(910):678686.

[5] McNeill Alexander R. Energetics and optimization of human walking and running: the 2000 Raymond Pearl memorial lecture[J]. Am J Human Biol, 2002,14(5):641648.

[6] Maki B E,McIlroy W E. The role of limb movements in maintaining upright stance: the "changeinsupport" strategy[J]. Phys Ther, 1997,77(5):488507.

[7] LaFiandra M,Wagenaar R C,Holt K G,et al. How do load carriage and walking speed influence trunk coordination and stride parameters[J]. J Biomech, 2003,36(1):8795.

[8] Lamoth C J,Meijer O G,Wuisman P I,et al. Pelvisthorax coordination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during walking in person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J]. Spine, 2002,27(4):E9299.

[9] Gel'fand I M,Tsetlin M L. The principle of nonlocal search in automatic optimization systems[J]. Soviet Physics Doklady, 1961,6(3):192194.

[10] Lamoth C J,Beek P J,Meijer O G. Pelvisthorax coordination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during gait[J]. Gait Posture, 2002,16(2):101114.

[11] Bongaardt R,Meijer O G. Bernstein's theory of movement behavio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J]. J Mot Behav, 2000,32(1):5771.

[12] Heiderscheit B C. Movement variability as a clinical measure for locomotion[J]. J Appl Biomech, 2000,16:419427.

[13] Van Die n J H,Dekkers J J,Groen V,et al. Withinsubject variability in low back load in a repetitively performed, mildly constrained lifting task[J]. Spine, 2001,26(16):17991804.

第6篇

【关键词】骨强度;儿童;定量超声骨密度仪

6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3-01

儿童期骨骼发育是成人骨骼的基础,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健康,提高骨峰值是预防成人期骨质疏松症的关键。现对安阳地区0-3岁儿童骨强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指导儿童临床和保健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1――2013.12于我院儿保科就诊的0-3岁儿童,排除患有可能影响骨代谢疾病(如严重肝肾疾病,佝偻病严重骨骼变形等)和长期使用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惊厥药等)的儿童,有佝偻病激期症状(如多汗、夜惊、枕秃等)不作为排除指标。共3696例儿童,其中男童2110人,女童1586人。

1.2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Sunlight Omnisense TM 7000超声骨密度仪,用标准方法测定超声在左胫骨中段传播速度值(speed of sound,SOS),由专人负责测定。测量结果包括SOS、Z值(与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平均值比较后的标准差差异)等,以亚洲儿童数据库为参照标准。骨强度的界定:Z≥-1,正常;Z(-2,-1)骨强度偏低;Z≤-2骨强度严重不足。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用(χ±s)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SOS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各年龄组男女SO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数据,随年龄增长SOS值逐渐增加,且各年龄组间SO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骨强度水平3696例儿童中,Z≥-1的儿童有2655例,占71.8%;Z(-2,-1)骨强度偏低的有806例,占21.8%;Z≤-2骨强度严重不足的有235例,占6.4%。

3讨论

儿童期的骨营养状况影响成年早期达到最大化骨量峰值是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判断人体骨营养状况的指标,但缺少儿童正常参考数据;且由于放射性因素等,在儿童中应用有限。超声骨密度(或称骨强度)仪,因其简便、无创、无辐射等优点,在国内临床应用广泛。

本研究发现3岁以内儿童各年组男女SO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长SOS值逐渐增加,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金标准双能X线反映的趋势一致。

本地区3岁以内儿童的骨强度水平在-2标准差以下的占6.4%,-1标准差和-2标准差之间的占21.8%,-1标准差以上的占到了71.8%。Z值符合正态分布,理论上应该有约83.875%达正常水平,13.625%偏低,2.5%严重不足。这说明本地区3岁以内儿童骨强度达正常水平的比例略低,骨强度偏低和严重不足的比例偏高,这可能跟数据采集时没有排除双胎儿和早产儿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安阳地区3岁以内儿童的骨营养状况欠佳,儿保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的关注儿童的骨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盛晓阳.中国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的流行病学资料[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80-182.

第7篇

关键词:高血压;血脂异常;血压变异性

血压变异性是指血压在一定之间内的波动程度,可作为一项独立的反应心血管功能的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增高会增加靶器官损害严重程度,并且常伴随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出现。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会导致脂代谢或者转运异常,使血浆中的脂质高于单纯高血压者,因此研究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明确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脂异常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提供高血压患者降压和调脂的治疗,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1]。本文结合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具体分析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异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合并血脂异常。单纯高血压组5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48.67±4.5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28±1.62)岁。高血压并血脂异常组48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5.89±5.0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72±2.1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2.1高血压 受检者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2]。

1.2.2血脂异常 受检者血清TC(≥5.18 mmol/L)、TG(≥1.70 mmol/L)、LDL-C(≥3.37 mmol/L)、HDL-C(≤1.04 mmol/L)中有一项异常者为血脂异常者[3]。

1.3方法 使用便捷式动态性血压监测仪,对2组患者进行血压监测。时间设置为清晨8:00~24:00,每30min监测1次,并在24:00-次日清晨8:00期间,每隔60min监测1次血压。注意在血压监测期间,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依次记录患者24 h、白天、夜晚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并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各时间段的血压标准差/各时间段平均血压×100%[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2.1对比2组患者24 h血压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组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2组患者日间血压指标 日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2组患者夜间血压指标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和血压之间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对患者血压的动态监测,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自主神经参与了脂代谢,会增加胰岛素的释放,利于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同时患者胰岛素的抵抗作用明显减弱,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阻力的增大,进而增加了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伤。此外,高血压患者处于血脂异常的状态下,血管内皮明显受损,加重了血管的重塑。

通过以上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对于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在控制血压达标的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干预血脂代谢异常。通过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有效地降低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轻对患者靶器官的进一步损伤。临床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满足降脂降压要求,要进行科学合理配伍,充分发挥药物的相互作用,控制血压的同时,有效调节血脂异常。

参考文献:

[1]王煜,邓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8(4):46-49.

[2]杨秋萍,张溪,李力,等.成人血脂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5,14(4):64-68.

[3]张清琼,张新军,常彬宾,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1):252-255.

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理疏导;效果

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极易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若对其不进行及时地控制,则不利于临床治疗,会明显加剧冠心病病情的恶化[1]。因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60.20±7.08)岁。按照就医顺序将本组冠心病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2]: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关于冠心病、用药、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向其提供必要的饮食指导;②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经常散步以及深呼吸,并让意志坚定的冠心病患者与意志较差的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指导患者积极地调节心理情绪,以缓解其压力,矫正器不良情绪以及行为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2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SAS及SDS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n(%)"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x±s)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对比分析 根据SAS及SDS两个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3.21±10.98)分、(39.09±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4.10±11.25)分、(32.29±7.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别为(40.98±9.12)分、(30.11±5.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且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将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反应,而这些负性心理的产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3]。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决不能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将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米斐,刘建敏,葛建云,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58-2559.

第9篇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学生运动员和一般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得出了三个结论,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大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神经反应身体素质特点大学生身体训练

一、引言

保证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国家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长环境不一样,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一样,其身体状况指标并非都在一个水平上。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1]。

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将受试者分成“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两个组,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

为便于了解学生的形态和素质处于哪一个级别,可以通过神经反应的快慢、上肢屈伸力和下肢屈伸力的大小等素质特点来评价。

神经反应是表明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神经反应选取的指标有:起跳反应时的神经反应、单位时间内的动作频率等。一般情况下,反应时间短、动作频率高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素质,是选取体育人才时应充分考虑的比较有价值的指标。

上肢屈伸力和下肢屈伸力是查看身体素质的又一重要因素。将下列各项:伸肩力、屈肘力、伸肘力三项之和,右手的握力与体重之比,屈肘力、伸肘力与前臂长的乘积与体重之比,伸肩力与上臂长的乘积与体重之比等的均数、标准差和平均差等作为上肢力量的主要比较指标。

下肢伸膝力的差异是衡量学生是否在纵跳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纵跳、伸膝力、伸膝力与大腿长的乘积、屈髋力等的均数、标准差和平均差等下肢力量的比较,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2-3]。

三、对比结果及分析

本文将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分成了“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测试和比较,为进一步完善评价大学生身体素质特点打下基础。见表1至表3。其中,机能反应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上肢力量比较见表2,下肢力量比较见表3。

表1“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神经反应和频率测试结果比较

指标 学生运动员 一般学生 平均差 显著性检验

均数 标准差 均数 标准差

神经反应/ms 85.70 ±21.359 108.10 ±23.11 -12.39 P<0.001

5s频率×身高 8034.49 ±1014.19 7648.40 ±1.240.76 201.09 无差异

“学生运动员”组起跳反应明显高于“一般学生”组,单位时间内动作频率虽然比“一般学生”组快很多,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表2“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上肢力量测试结果比较

指标 学生运动员 一般学生 平均差 显著性检验

均数 标准差 均数 标准差

握力(右)/cm 72.73 ±7.281 63.51 ±9.162 5.22 P<0.01

伸肩力+屈肘力+伸肘力 82.16 ±12.200 70.15 ±13.620 13.01 P<0.001

屈肘力×前臂长/体重 9.53 ±1.224 9.65 ±1.163 0.88 P<0.001

伸肘力×前臂长/体重 7.97 ±1.347 6.99 ±1.235 0.98 P<0.001

伸肩力×上臂长/体重 12.81 ±2.325 14.69 ±2.409 1.12 P<0.05

“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上肢力量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3“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下肢力量测试结果比较

指标 学生运动员 一般学生 平均差 显著性检验

均数 标准差 均数 标准差

纵跳 65.69 ±6.554 59.74 ±7.00 5.95 P<0.001

伸膝力 42.15 ±11.584 38.86 ±9.82 7.29 P<0.001

伸膝力×大腿长 2105.90 ±530.200 1751.10 ±477.40 344.80 P<0.01

屈髋力 94.76 ±16.380 92.66 ±19.60 1.10 无差异

“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两组的屈髋力相近,无统计学差异。

四、结论

本文从大学生身体素质特点方面选取了多个指标,通过对比学生运动员和一般学生的各项指标,得到如下结论:“学生运动员”组起跳反应明显高于“一般学生”组,单位时间内动作频率虽然比“一般学生”组快很多,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上肢力量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学生运动员”组和“一般学生”组两组的屈髋力相近,无统计学差异。

参考文献:

[1] 方建新.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初议[J].学校体育.1989⑶.

第10篇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病;血压变异性;靶器官受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57

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已在高血压的诊治、预后判断方面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动态血压监测为研究手段, 探讨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左心室肥厚、尿蛋白/肌酐比值、动脉粥样硬化等高血压病靶器官受损直接证据的关系, 旨在为寻找更好的指标来早期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为保护靶器官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为本科2012年1~10月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36例, 年龄29~80, 平均年龄(57.80±12.95)岁, 排除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及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 排除脑、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且口服降压药物至少1年以上。所有患者分为血压变异正常组(49例)及血压变异异常组(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24 h血压监测 使用AMR-4便携式血压心电监护仪(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 , 袖带束于患者左上臂, 每隔30 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 监测时段为8:00~9:00到次日8:00~9:00时, 在监测期间患者从事日常活动, 每例患者24 h有效监测次数均达到95%以上, 其有效读数标准:舒张压40~150 mm Hg(1 mm Hg=0.133 kPa), 收缩压70~260 mm Hg, 脉压20~150 mm Hg, 监测参数:日间收缩压标准差(>17 mm Hg为异常)、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3 mm Hg为异常)、日间舒张压标准差(>13 mm Hg为异常)、夜间舒张压标准差(高于10 mm Hg为异常), 按上标准, 血压变异性正常49例, 血压变异性正常37例。

1. 2. 2 心脏超声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PHILIPS M2540A型), 线阵探头, 其探头频率为3.0~3.5 MHz。在二维心脏长轴切面控制引导之下, 固定在M型的理想图像中测量, 测量同一心动周期的左室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舒末内径(LVDd)。将所得数据代入公式左室质量(LVM)=0.8×1.04[(IVST+PWT+LVDd)-LVDd2]+0.6(g)计算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I=LVM/体表面积(m2)]。按左室肥厚诊断标准(男:LVMI>125 g/m2, 女:LVMI>120 g/m2。)

1. 2. 3 尿蛋白与尿肌酐值的测定 所有患者于第1天收集清洁中段晨尿于清洁容器中, 所有标本均使用 BEACHMAN 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蛋白与尿肌酐值, 尿蛋白/肌酐比值>30 mg/g为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1. 2. 4 颈部血管超声及腹部血管超声 采用PHILIPS M254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 探头频率3.0~3.5 MHz。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经超声证实颈部血管或腹部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发高血压病患者。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血压变异性异常组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变异性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尿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 血压变异性异常组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变异性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血压变异性异常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变异性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压变异性为一个量化指标来描述在某段时间之内血压波动情况。早期通过有创持续动脉内血压监测方法来研究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情况, 尽管该方法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但由于其为有创操作, 因此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 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使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到广泛开展。

高血压靶器官损伤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 靶器官损害已经开始[1]。常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指标包括左心室肥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动脉壁增厚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等[2]。本研究通过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变异性正常患者, 正是血压变异性指标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存在明显关联, 因此启发可以将血压变异性作为一种预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靶器官损害的较好指标, 为高血压靶器官保护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要阻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降压, 而应同时注重降低血压变异性, 使患者的血压处于平稳的低水平, 最大限度的遏制或延缓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丽霞, 王佳瑞, 钟扬, 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研究进展. 北京医学, 2014(5):387-389.

第11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2型糖尿病; 血压变异性; 认知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Method: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clinical data of 120 elderly patients from March 2011 to November 2014,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control group only,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e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24 hour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24 h ABPM) chang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 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coefficien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 during the day, during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coefficient, noctur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night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coefficient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ability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gnitiv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05

近几年,我国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额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病发率和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据有关研究显示高血压与认知能力损害有着密切的联系[1-5],传统的高血压病的方法是诊室血压,血压值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缺乏再现性,而近几年血压变异性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能够很好地反映器官损害的程度,诊断出血压变化与认知能力的相关性。本院为了进一步研究此项内容,选取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研究,得到较好的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20例患者按照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120例患者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60~85岁,平均(73.21±13.51)岁,病程10~38年;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以及用2010年版中国2型DM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20例患者均排除有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史以及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疾病等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情况,采用有进口英国Sun Teeh公司ABPM-04 无创便携式袖带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患者的血压,把此检测仪的袖带系在患者左手臂靠上位置处,然后操作机械,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进行间断自动充气,利用震荡的方式进行测量患者24 h动态血压值。患者动态血压的检测时间一般是白天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在使用血压监测仪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每隔半小时或者1 h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另外要注意血压干扰的排除,排除方法利用人机对话进行,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主要为监测指标:比如患者24 h 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标准等等相关指标都要做好记录[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认知功能以及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在对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日间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以及24 h收缩压/舒张压加权标准差,然后根据血压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监测过程中患者的各个监测指标。

1.4 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经过检测后医务人员要及时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的情况,然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进行合理的评分。评定项目为近20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为1分:患者的日常活动可以自理;2分:患者做一些事情有些困难;3分:患者的日常活动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4分:患者无法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正常:20分;日常生活能力缺损:总分>26或有2项以上功能丧失[4]。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认知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认知正常17例,对照组为28例( 字2=5.0000,P=0.0253);观察组患者轻度功能认知障碍42例,对照组为30例( 字2=4.3022,P=0.0381),观察组的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老年认知障碍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高血压可导致人体血管和心脏结构的变化,收缩压和舒张压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糖尿病的病因是高血糖导致的人体代谢紊乱疾病。据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能促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病变会影响患者体循环大、中动脉部位,致使患者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从这些方面来看,糖尿病对人体血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缩压上,特别是患者白天收缩压的上升,对患者血压影响比较大,其而对人体舒张压的影响较小,所以在监测的过程中会出现患者日间脉压增大。分析患者脉压,发现脉压增大是大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的标志。高血压、糖尿病二者合并会加重病情,共同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5-7]。

临床已经证实,高血压是脑血管病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人体认知功能损坏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血压病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达成共识。有学者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人体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人体认知功就会相应的减退较,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增加10 mm Hg,对照组增加7 mm Hg,认知功能减退明显增高。另外,也有研究表示高血压病同时也是低血压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8]。在临床上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高血压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晰,不过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血流灌注不足和神经退行性改变可能是引起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

人体血压变异是人体血压波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体血压波动的程度。人体血压变异是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血压变形增大一般表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而引发各种心脏疾病[9-10],血压变异是临床上研究和评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程度重要价值参数。与单纯高血压相比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增加高血压患者认知能力障碍程度。另外,高血糖会使人体血容量增加,从而加重高血压病情,也加重了压力感受器的损伤,是人体神经功能失衡,导致人体认知障碍。

2008年Nagai等对55例未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方式是利用测量患者动态血压、颅脑磁共振、MMSE量表等对患者各个机体部分进行有效的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认知障碍和脑萎缩的重要标志是人体动态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非构型改变,在此基础上对提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积极控制24 h动态血压,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萎缩现象[11-12]。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和神经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因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失常程度较为明显,这类患者容易出现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所以这类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都比较容易出现较高水平的收缩压,尤其夜间收缩压增高,而对舒张压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点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降压药的同时要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控制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症状,预防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此次研究中,经过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和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日间血压短时变异性和夜间收缩压增高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影响人体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而且其增加与认知功能减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莉.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D].兰州:兰州大学,2014:1-45.

[2]王伟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0):159-160.

[3]孙红霞,贾文剑,申玉卿,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680-681.

[4]雷宇,滕晓云,刘力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9):886-887.

[5]刘茜.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1):57-58.

[6]姚建宇,焦雪琴.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19(9):98-99.

[7]王贵华,汪汉,李璐.老年高血压病与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变化分析[J].临床医学,2009,36(8):55-56.

[8]林凤仙.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意义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6):17-20.

[9]黄建勇,周覃桃,莫显汉.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3,6(6):45-46.

[10]彭清,王小洁,余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7):76-79.

[11]包艳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64-65.

[12]王煜,邓洁,钟琪.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5-17.

[13]黄捷,石海莉,韩凌.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9):1444-1445.

[14]朱志全.老年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25-26.

第12篇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提供24 h、白昼与夜间各时段的血压水平,较敏感地、客观地反映实际的血压状况,能观察到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血压昼夜变化的节律,对于评估靶器官损害以及预后,相较诊所血压更为准确[1]。文章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动态血压及BPV的关系,探讨LVH与BPV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随机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心内科和门诊各期PH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8~76岁,平均(62.3±5.5)岁,其中1级高血压46例,2、3级分别为30例、24例[2]。入选病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伴有以下疾病之一者予以剔除: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及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期在门诊及体检科选入30例正常人进行24 h ABPM,其中男、女各15例,年龄30~62岁,平均(45±6.8)岁。

1.2  方法

1.2.1 心脏超声检查及LVMI测定:采用荷兰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4 MHz。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仪器将按预先输入受检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再采用Devereux校正公式:左心室重量(g)=0.8×1.04×[(LVDd+IVST+PWT)3-LVDd3 ]+0.6进一步计算出LVMI。LVH诊断标准为LVMI>125 g/m2(男)或LVMI>115 g/m2(女)。按有无合并LVH把入选的PH患者分为非LVH组(54例)和LVH组(46例)。

1.2.2 24 h ABPM及BPV:采用德国WechAllyn ABPM 6100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绑于受试者非优势手上臂,间断自动充气测量24 h血压,白昼(定义为06:00~22:00)测量间隔20 min,夜间(定义为22:00~06:00)测量问隔30 min。凡24 h内成功记录信息量<80%为无效,必须作废并次日重复测定。监测期间从事日常活动,计算机自动统计并记录以下参数:①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及相应标准差(SD);②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相应标准差;③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相应标准差。以各时段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作为长时BPV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LVH组、非LVH组及正常人组间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LVMI与各组BPV的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三个组的白昼、夜间及24 h全天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BP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H组>非LVH组>正常人组(P<0.01),各组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P<0.01),见表1~2。

表1  各组平均血压比较(,mm Hg)

组别

dSBP

dDBP

nSBP

nDBP

24hSBP

24hDBP

正常人组

120.0±8.6

75.4±5.6

112.6±7.2

67.2±9.2

116.1±6.3

70.5±4.7

非LVH组

135.2±8.5

86.5±7.3

125.3±5.9

75.3±7.5

129.8±9.5

82.3±7.8

LVH组

162.6±9.3

92.7±8.2

140.7±6.2

83.8±5.6

150.1±7.7

88.9±5.7

注:各组间各时间段平均血压值比较,P<0.01;1 mm Hg=0.1333 kPa

表2  各组BPV及LVMI比较()

组别

dSSD

dDSD

nSSD

nDSD

24hSSD

24hDSD

LVMI

正常人组

10.5±1.5

8.3±1.1

8.5±1.8

7.3±1.4

11.0±1.6

9.3±1.4

110±20

非LVH组

12.0±1.3

9.2±1.5

10.8±1.5

8.5±1.6

12.8±1.4

10.0±1.7

125±22

LVH组

15.6±1.2

12.0±1.8

13.2±1.5

11.6±1.6

16.0±2.5

13.6±2.0

150±25

注:各组间各时段BPV及LVMI比较,P<0.01;各组内各时段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P<0.01

LVH组患者LVMI与dSSD、nSSD及24hSSD显著相关(P<0.01),与dDSD、nDSD及24hDSD无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LVH组LVMI与BPV的相关分析(r值)

项目dSSDdDSDnSSDnDSD24hSSD24hDSDLVMI0.496①0.290②0.486①0.236②0.513①0.278②注:与LVMI比较,①P<0.01;②P>0.05

3 讨论   

生理状态下,如同心率一样,人体血压在神经、体液机制的调节下也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表现为白昼高夜间低。血压这种一定时期内波动的程度就是BPV,如何定量分析BPV目前尚未有定论,常用的方法是时域分析法,即计算整个时间范围内血压的标准差,可反映变异的大小,是一个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如通过24 h各时间段平均血压的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即得各时间段的BPV。

本研究显示,无论是正常人组还是高血压伴或不伴HVH组,白昼平均血压比夜间高,白昼BPV也比夜间大。这与人在白昼活动多、受各种刺激因素也多,导致交感神经张力/迷走神经张力比值高所致。三组中高血压伴LVH组各时间段动态平均血压及BPV最高,非LVH组次之。Frattola等认为,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血压变异的大小决定,在PH患者中,不仅血压的平均值,而且血压的变异性程度也独立并显著地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有关[3]。Sihrn等也指出,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不仅与平均动态血压值呈高度正相关,而且BPV与靶器官损害之间也极可能存在独立的相关性[4]。为探讨高血压的靶器官心脏损害LVH是否与平均血压及BPV有相关关系,作直线相关分析,提示LVMI与dSSD、nSSD及24hSSD呈正相关,表明LVH与白昼、夜间及24 h收缩压BPV相关,与以上国外的报道相符。尽管各组的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LVMI与舒张压BPV无显著相关,提示LVH受收缩压BPV的影响更大。

至于BPV如何导致LVH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最近,Hisashi等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通过主动脉窦 去神经(Sinoaortic denervation,SAD)的方法制作成高血压伴高度血压变异的动物模型,发现SAD显著加剧左心室(心肌细胞)的肥大与纤维化,削弱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而不改变大鼠的平均动脉压[5]。SAD上调心肌细胞趋化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减少巨噬细胞渗入,增加心肌血管紧张素原的表达及激活Ang-Ⅱ1型受体(AT1)。小剂量Ang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经由SAD诱发的炎性反应与心室重塑,预防收缩功能障碍。因此,该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合并BPV的大鼠,由心肌Ang-Ⅱ系统激活的炎性反应在心肌的重塑与功能障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PH的治疗中,降压治疗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保护靶器官。理想的降压治疗应不仅降低24 h平均血压,而且能较少血压波动幅度、改善BPV。因此,应采用能平稳降低24 h血压的长效降压药,而避免短效药物的使用。 

4 参考文献

[1] 陈颢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2.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5,134(增刊):2.

[3] Frattola A,Parati G,Cuspidi C,et a1.Prognostic value of 24-hour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J Hypertens,1993,11(2):133.

第13篇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狭窄;血压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047-03

血压变异性表示被测者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是血压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人们能够观察血压变异性变化[1]。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脑卒中与血压变异性关系密切,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占60%以上[2]。而颈动脉是脑部供血主要血管,其与脑梗死关系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3]。本研究对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通过观察颈动脉狭窄及程度推测血压变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脑梗死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于唐山市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其中,男139例,女97例,平均年龄(60.2±8.7)岁。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头部CT 或MRI 证实;②愿意并能够配合血压监测者。排除标准:①需要立即升压或降压治疗者;②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心肌病、 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 、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试验期间必须同时服用其他影响血压药物者;③需抗凝治疗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及严重血液疾病不能接受动态血压监测者;④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患者入院3 d内采用德国I.E.M公司MOBIL一〇一GRAPH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由专业人员安装血压监测仪。嘱患者从事一般日常活动,将袖带缚于受试者优势手臂,袖带下缘位于肘弯部以上2.5 cm,与上臂紧贴,不得过松或过紧,该侧上臂应尽量保持静止状态,以免袖带松动或脱落,袖带充气时应取坐位或上臂垂直不动,避免上肢肌肉活动进而影响测量结果。睡眠时避免上臂被躯干压迫而影响读数的准确性。测试时间为8∶00~次日8∶00,白昼(7∶00~20∶59)每隔15 min测量1次,夜间(21∶00~次日6∶59)每隔60 min测量1次。有效测量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80%以上视为有效,否则重新测量。动态血压监测仪每次自动充气测量后记录并储存收缩压和舒张压,监测24 h后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即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血压均值百分比值来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100%,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分为4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反杓型(夜间血压不下降,反升)、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均以收缩压为准。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由彩超室年资较高的医师进行超声检查。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置一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探头于胸锁肌前缘或后缘,从颈动脉起始处开始,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检测部位一般分为3点,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连线下方1~1.5 cm)、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叉水平上方1~1.5 cm)和颈动脉分叉,同时检测颈外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以及管腔是否狭窄、狭窄程度。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常见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为[5],①轻度狭窄:狭窄率为1%~49%,灰阶图像显示局部斑块形成,管径相对减小,血流无明显变化。②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狭窄段血流出现加速度,狭窄远段病理性涡流形成。③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狭窄段流速进一步升高,狭窄近段流速相对减低,远段出现涡流和湍流混杂的血流信号。④血管闭塞:血流信号消失,无血流通过。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狭窄程度≥50%组和狭窄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Excel软件建库,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颈动脉狭窄组患者206例,其中,男109例,女97例,平均年龄(64.4±7.8)岁;非狭窄组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3±8.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狭窄程度≥50%组患者64例,其中,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4±8.2)岁;狭窄程度 0.05)。

2.2狭窄组及非狭窄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及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狭窄组患者dSSD、dDSD、nSSD值高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nD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低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颈动脉狭窄程度≥50%组与狭窄程度

颈动脉狭窄程度≥50%组dSSD、dDSD、nSSD值高于狭窄程度 0.05),见表3。颈动脉狭窄程度≥50%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低于狭窄程度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高频彩色超声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中膜厚度、斑块存在及管腔狭窄等情况,且费用相对低廉,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相关[6],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患因素之一。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使血管内横截面积达血管总横截面积的50%时,可出现脑低灌注症状, 随着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内径达总横截面积80%以上时, 该血管狭窄更加明显。颈动脉的狭窄, 降低了血流灌注压,可引发分水岭区的供血不足, 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7]。如果斑块发生溃疡或破裂形成易损斑块,可导致远端脑动脉闭塞。

血压与身体其他生理参数一样并非一成不变,正常人和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随着睡眠和觉醒、白昼和夜间、休息和活动及变化,血压也会有波动,这就是血压变异性,是体内神经内分泌动态调节综合平衡的结果[8]。自20世纪80年代血压变异为人们所认识以来,近几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血压变异作为观察血压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被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一般以血压监测的均值标准差反映变异的幅度。血压变异性与动脉弹及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Mancia对166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研究后发现,不仅24 h收缩压水平,而且血压波动性都与大动脉结构变化有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24 h收缩压和脉压的标准差或变异系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在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9]。张云枝等[10]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相关。且有研究显示,以标准差表示的血压变异每增高1 mm H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就增加0.005~0.012 mm/年,并且随着白天收缩压变异的增大,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对危险性显著增加[11]。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12]。本研究发现,狭窄组dSSD、dDSD、nSSD值高于非狭窄组,狭窄程度≥50%组患者dSSD、dDSD、nSSD值高于狭窄程度

正常人昼夜血压波动多为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呈现“双峰一谷”或“双峰双谷”的杓型血压。高血压患者多为杓型血压, 有的呈非杓型、超杓型,有些甚至会出现夜间血压的升高(反杓型)。血压昼夜正常节律改变现象不仅是急性卒中后血管调节机制失衡的结果,也是促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黄琪等[13]研究表明,合并心、脑、肾损害的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靶器官损害组以非杓型节律为主(占41.0%) ,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8%、6.5%,在脑血管损害病变中反杓型及超杓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3.8%、7.5%。本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18.9%)低于非狭窄组(40.0%),狭窄程度≥50%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28.1%)低于狭窄程度

综上所述,血压变异的高低对判定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它的研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指导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服药,可改善患者血压变异,纠正异常节律,从而可能对动脉硬化的预防及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晓红,朱蕾,魏熠,等.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780-1781.

[2] Petrea RE,Beiser AS,Seshadri S,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poststroke disability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 Stroke,2009,40(4):1032-1037.

[3] 胡滨,罗兰,胡兵,等.高分辨力超声评价高胰岛素患者内皮功能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0(8):59.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0.

[5]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6] 张玉玲,康素玲,张燕.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51-52.

[7] 范焕青.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6):118-120.

[8] 侯斌,陈明.血压变异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8):594-597.

[9] Mancia G,Parati G,Hennig M,et al. 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damage in hypertension: baselin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ELSA) [J]. J Hypertens,2001,19(11):1981-1989.

[10] 张云枝,黄黎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9):666-669.

[11] 卢敬红,张蕊,裴茁,等.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0,29(2):140-142.

[12] Mark R. Detection of pre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a current perspective [J].Clinical Science,2009,97(2):615.

[13] 黄琪,刘筱,翟茜.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6):381-382.

[14] 刘国正.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2,18(23):4104,F0003.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53-03

【关键词】 体质;身高;体重;肺活量;学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3年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持完成的《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1]指出,在2000年我国的1亿多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占19.37%,即应该在2 000万人左右。2003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中流动人口子女中的青少年至少有2万人[2]。本文针对西安市7~12岁流动儿童和常住人口小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2个群体间体质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城市流动人口小学生界定为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均为普通外来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满1 a以上,且正常入学的适龄小学生。样本来源于西安市雁塔区燎原小学、大雁塔小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小、莲湖区土门小学、灞桥区水泥厂小学5所学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5所学校不同的年级按奇数班随机抽取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小学生各300名,其中各群体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0名。学生年龄为7~12岁。

1.2 方法 参照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测试。身体形态指标为身高、体重、维尔维克指数、BMI、机能指标为肺活量;运动素质测试指标为立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50 m×8折返跑(五六年级)、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测试时间为2006年6月。

2 结果

2.1 2组小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对比分析 见表1,2。

由表1,2可见,在各个年龄段城市常住人口的身高均高于流动人口。对于2个群体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标准差总的趋势在增大,说明研究对象年龄越大,个体间的身高越发显得参差不齐。体重指标显现出的规律基本同身高指标。但值得一提的是,除7岁男孩这一年龄组以外,7~12岁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男女小学生体重指标值的标准差都高于城市流动人口小学生,而且随年龄的增大,标准差的值也在加大,其中男孩在12岁、女孩在11岁的值最高。胸围指标在7~12岁各个年龄组、城市常住人口小学生的指标值及标准差均高于流动人口小学生,其中男、女生均在10,11岁2个年龄组和女孩在12岁时胸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男女小学生的肺活量在各个年龄组前者高于后者。男孩在11,12岁,女孩在10,11岁年龄组2个群体间肺活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维尔维克指数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均优于流动人口小学生,其中11,12岁男孩,11,12岁女孩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I在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值均优于流动人口,其中10岁男、女生两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1,12岁两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 2组小学生运动素质对比分析 男孩在10,12岁,女孩在11,12岁年龄组立位体前屈2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除12岁年龄组外,2个群体间50 m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的50 m跑成绩在10~12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立定跳远成绩男生在11,12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0 m×8折返跑指标男女小学生在11,12岁2个年龄组,流动人口小学生的指标值优于常住人口,且标准差值显示其成绩比常住人口整齐。常住人口男孩在11岁时、女孩在12岁时的耐力素质分化最为严重,且与流动人口成绩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整体来看,常住人口小学生的斜身引体和仰卧起坐指标值在各个年龄组都优于流动人口,男生在8,11,12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的仰卧起坐指标总体状况仍然是常住人口小学生的指标值在各个年龄组均优于流动人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在12岁年龄组这一指标值出现了高标准差值,提示在这一年龄组小学女生的腰腹力量出现了较大的两极分化。见表3,4。

3 讨论

3.1 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 身高: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小学男女生在各个年龄组都显示出前者的身高高于后者的趋势,在9,10,11,12岁4个年龄组上身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10,11,12岁3个年龄组上身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大,个体间身高的差异越大。体重:男孩在11,12岁2个年龄组2个群体间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女孩在10,11,12岁3个年龄组2个群体间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围:从7~12岁各个年龄组,城市常住人口小学生的指标值均高于流动人口,且流动人口胸围指标的标准差值在各个年龄组均小于常住人口。肺活量:在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小学男女生的值高于流动人口。维尔维克指数: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均优于流动人口小学生,其中男孩在11岁时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孩在12岁,女孩在11,12岁时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指数各个年龄组常住人口均优于流动人口小学生,其中男女孩均在10岁时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1,12岁时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运动素质 立位体前屈:男孩在10,12岁,女孩在11,12岁年龄组上2个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m跑和立定跳远:整体上常住人口成绩优于流动人口,女生除了12岁年龄组外,在其他年龄组两群体间的50 m跑和立定跳远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50 m跑在10岁间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1,12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立定跳远成绩男生在11,12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m×8折返跑:男女小学生在11,12岁2个年龄组测试的结果均显示流动人口小学生的指标值优于对方,女孩在12岁时的耐力素质分化最为严重,且两者成绩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身引体和仰卧起坐:整体上常住人口男女小学生的各自指标值在各个年龄组都优于流动人口,女孩在12岁年龄组腰腹力量出现了较大的两极分化。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安市流动人口小学生在多数体质指标上较常住人口差,但耐力素质整体优于对方。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使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小学生的体质均能得以改善,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赵顺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北京: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3:6,134.

第15篇

1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重庆市南川区 408400 2 重庆市南川区中医院检验科 重庆市南川区 408400【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免疫检验科2012 年1 月至2015年1 月之间的检验资料为观察对象,利用多因素分析法以及多重线性代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标本的质量、实验员素质、实验室湿度和温度、洗液更换情况以及试剂平衡时间等指标均为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因而需要根据相关影响因素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临床免疫检验;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临床免疫检验报告能够最为直接地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因而也是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制定和实施临床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与患者疾病的诊断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免疫检验科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之间的检验资料为观察对象,主要免疫检验项目设计TP-Ab, HIV-Ab, HEV-Ab, HDV-Ab, HCVAb,HAV-Ab, HBcAb, HBeAb, HBeAg,HBsAb, HBsAg 等乙肝检查五项内容,研究数据为临床免疫检验结果以及相关结果的影响因素,共收集样本15911 份。

1.2 研究方法

临床免疫检验项目包括:第一,实验室人员素质,即从业时间、专业资质、学历、培训情况和职称;第二,仪器设备,即故障、维修、维护情况、规定操作、计量校准和更换洗液;第三,试剂,即平衡使用和存储;第四,实验操作,即洗板、显色反应时间、加样、孵育和震荡;第四,试验标本,即标本要求和标本处理;第五,实验室环境,即卫生、温度和湿度;第六,质量控制,即室间质评合格率、质量控制图和室内质评合格率。

1.3 质量控制对策

采集标本后,进行加样、离心处理,方法结果,处理标本时需要对质量进行控制。利用夹心法酶试剂盒(第三代)控制检验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等疾病的检测。全部检查项目均为初检,对于可疑的标本以及初检阳性的标本,需要实施二次检验,每次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室内温度,保证样本和容器的清洁。定期按照卫生部以及临检中心的要求进行室间质评定,根据标本要求对其进行检验,每季度一次,且定期参加室剑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 )加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加以表示,如果数据间比较结果P<0.05,则证实两组观察对象治疗结果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数constant 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25,标准差为0.027,标准化回归系数为-,实验员素质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28,标准差为0.004,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5,实验室湿度和温度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2,标准差为0.002,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0,标本的质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35,标准差为0.005,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09,试剂平衡时间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2,标准差为0.002,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30,洗液更换时间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3,标准差为0.002,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5。由此可见,标本的质量、实验员素质、实验室湿度和温度、洗液更换情况以及试剂平衡时间等指标均为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现阶段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试剂平衡时间。过短的试剂平衡时间会导致室温与试剂温度不同,进而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第二,洗液桶清洁。不清洁的洗液桶会造成试验结果假阳性。第三,标本质量。临床免疫检验质量会直接受到标本质量的影响,若标本冻融次数过多、储藏时间过长或是受到污染等,都会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1]。第四,实验室湿度和温度控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验室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在24℃的室温以及4℃的室温下,试验用酶标板的孵箱显示时间差为8min,同时,40% 以下的空气湿度还会诱发静电现象,进而对样品造成污染。第五,实验员素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会受到实验员素质的较大影响,不同素质的实验员所得的检验结果甚至会完全相反[2]。

由本文的分析结果可知,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出发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一是保证试剂平衡时间,通常需要控制在30min 以上,保证其与室温相平衡。二是在检验过程中更换洗液时,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对洗液桶进行清洗。三是采集标本后立即使用,防止发生外源性感染,提高标本的质量。四是控制室内湿度在40-60% 之间,室温在18-25℃之间,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五是强化实验员的学习和培训,保证其素质能力,从而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3]。

参考文献

[1] 欧阳平.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