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1篇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又一轮。股票市场的发展刺激了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又一轮春天。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汇总显示,2007年底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会员总资产1731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836亿元、净资产3343亿元、净资本额2964亿元、利润总额1306亿元,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7.95%,比上一个年度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行业分布上,有48家证券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国泰君安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中信证券等7家机构净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净资本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7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39家。在净资产收益率上,37家证券公司超过了50%,其中湘财证券收益率更是高达88.93%。虽然国内证券公司在短短十多年间实现了超常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速成式”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证券公司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市场结构的完善、融资渠道的畅通、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的科学有效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完善。

1.适时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指通过授信机构对缺乏资金或需要证券的投资人给予资金或证券的融通。该业务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满足不同市场主体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缓解中央结算系统流动性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需要市场在各方面进行配套调整和改革,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市场主体自律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体系等方面。

2.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真正连通。货币市场是短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是长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市场连通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传统货币市场的资金存量和资金流量较大,急需分散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正常资金流入渠道,呈现出被边缘化状态,两个市场连通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通过证券投资与证券信贷,负债业务通过证券交易信用账户、共同基金渗入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通过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和向银行借用短期贷款筹集流动资金,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来补充长期资金缺口:另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资金向货币市场资金转化的代表性产品,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和评价体系。净资本是在充分考虑了证券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和变现损失基础上,对证券公司净资产进行风险调整的综合性监管指标,用于衡量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风险衡量是风险监管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要准确地把握证券公司的风险,使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近年来,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公司严重违规经营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为了防范证券公司经营失败所引致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应进一步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并依此作为对证券公司市场准入和持续监管的主要依据。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证券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证券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各种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是证券公司业务运营的核心。

同时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证券公司面临的一项紧要任务。证券公司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也才能实现做大做强。我们主要是从证券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研究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

一是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要对研究部门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力量对一个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要把研究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不是把研究部门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只有证券公司高管人员意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并将研究部门的地位提升时,研究力量对证券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才会体现。此外,应该考虑适当提高研究人员的薪酬水平,同时,证券公司研究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针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站在公司发展的高度上,对公司的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第2篇

【关键词】水基泥浆 钻井液 高性能 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各主要油田的勘探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的对象主要面向隐蔽油气藏,薄层储层等非典型油气藏,而开发模式也逐渐转移为水平井开发,因此钻井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以及油气井的生产成本都在飞速上涨。典型的高难度水平井有鱼刺井,高狗腿度井和台阶井、深水井等等,从钻井施工上来看,由于这些井本身设计复杂,加之目前油气藏主要以隐蔽油藏为主,因此钻井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如在钻探高狗腿度水平井时会经常遇到有卡钻、起下钻遇阻、扭矩过大、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而在钻探鱼骨状水平井等复杂工程时经常碰到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因此为提高钻井的效率,减轻钻井工作量等,国外从多方面来研制新的解决方案,其中采用新型钻井泥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法之一,新型泥浆往往采用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但后期随着人们对钻井液的污染问题认识清楚,因此合成的钻井液使用在后来使用的越来越少,因此各各大石油公司开始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性能良好,而且环保的钻井泥浆, 在后来钻井过程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钻井的效率。

一、国内外优良水基钻井液简介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的科研人员,从考察水基泥浆的逆乳化钻井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现场实验,挑选多种材料进行筛选实验,并使用了不少各大公司专利材料,最终配置出了一批高性能泥浆,这些高性能泥浆的总体思路是必须保证钻遇目的层的总体稳定,,改善一些在不同储层中的钻井性能:如果在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段,必须保证砂岩、碳酸盐岩的稳定性,如果在页岩层段,就必须保证页岩和粘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配置泥浆的材料比例例如提高机械钻速、防止钻具泥包及降低扭矩、起下钻遇阻现象等。根据贝克休斯透露的一些资料,其代号为MX223的高性能页岩钻井泥浆配方主要成分为:20%膨润土、10%PHPA、10%铝络合物、15%聚胺、15%低黏度、10%常规PAC、20%沥青颗粒。根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效果反馈,该高性能泥浆在南美洲,美国国内,大洋洲,中亚地区使用情况良好,从现场反馈的实验收据和应用数据可以看出,该泥浆和通常使用的水基泥浆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基本的性能又可与油基泥浆媲美,因此被誉为性能卓越且环保安全的高性能泥浆。

二、国外高性能泥浆的特点

据统计,在所有钻井施工过程中,钻遇地层的时候,预计有76%的地层为页岩层,只有约20%左右的砂岩、碳酸盐地层,因此绝大部分的井眼压力失衡的情况都是由泥岩本身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因此如何利用泥浆提高页岩稳定性就成为高性能泥浆的主要功能之一。通常施工过程中,往往主要防止压力传递入页岩中,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并且往往泥岩层更容易在钻井液中浸泡,而相比较而言岩屑则容易被带到地面,因此岩屑浸泡时间短,所以泥岩层本身常常作为地层的“半透膜”的作用,因为其富含黏土矿物的基质能够可以有效防止溶解物质的随意扩散。滤液的侵入改变了近井壁地层的压力分布情况并促使页岩失稳。当滤液侵入减少, 支撑压力稳定时,便可实现页岩稳定。

另外,在钻井过程中,需要尽量抑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扩散,否则钻井工作就回很难展开,而会遭遇种种问题,如钻头泥包、钻井液净化不良、很高的稀释效率以及流变参数和滤失量难以控制等。而设计高性能的泥浆则能有效抑制钻井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水分随意扩散,实验证明高性能泥浆可以控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散失率最高仅10%,从而大大提高钻井效率,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首先控制粘土矿物失水率,从而减小岩屑的膨胀等等,从而使得钻井过程中岩屑变得更为稳定。如图1,我们利用高性能泥浆,分别对比了常规KCl和常用的商售抑制剂,对粘土矿物的的抑制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到, 高性能泥浆对粘土矿物失水的抑制效果很好,而且几乎不增加黏度,同样也几乎不增加动切力值。

三、结论

文章通过总结国外几大石油公司的高性能泥浆设计思路,总结“总体抑制”的创新设计思路,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少量材料的思路,而是引进了了不少非石油领域的材料技术和发明专利,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实验总结、对比优选等工作积累,研发出了即高效又环保的水基钻井泥浆。

参考文献:

[1]冯文强, 鄢捷年.独具特色的高性能水基泥浆技术在中东地区的各种应用.国外钻井技术, 2006.

第3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1. 前言

(1)近十几年,我国各城市拓展速度明显加快,各地纷纷建设新区,与旧城区相比,新城区在总体规划以及路网规划、道路红线宽度等均体现出大尺度的格局特征,道路的景观带越来越宽,出现了一大批景观大道,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城高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逐步改进与完善。

(2)城市道路景观主要问题有:道路景观趋同——道路绿地景观缺乏个性、忽视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性不强,这种现象表现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则形成了在设计中不重视原有的场所精神,没有考虑城市的整体风貌及形象定位、没有有效地与城市历史、文化相融合,各城市互相效仿建成的“景观大道”“世纪大道”,一味的栽植大规格植物,有时甚至盲目地种植未在本地区引种驯化成功的植物,道路景观中的设计雷同或趋同,最终造成了千街一面、千城一面等特点,远离了本应属于某一特定地区的景观独特价值,导致了各个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脱离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性化”设计不足,以车为本,人性关怀不够,街道场所感缺失、步行道绿带欠缺,公共活动空间缺乏,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街道的休息、交往空间和场所的设计,街道的使用主体归根到底还是人,因此这些休息空间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应注重对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道路功能设施不系统、不完善,道路功能设施如景观建筑、游憩建筑、座凳,公用电话亭、指示牌等,往往在绿地景观的设计中未能真正进行系统完善的设计与建设,即使有也没能真正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未能考虑与其周围小环境的融合与统一,从而不能够很好地为游人提供休息、观赏等功能服务,而且艺术观赏价值不强;道路景观设计及建造发展欠均衡,目前,我国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欠均衡,且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区域也有所侧重,一些城市建造了一些高质量的景观道路,但仍只停留在“点、线”的方面,与城市内在的意象结构体系相联系则有相当大的距离;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不足,目前大多城市在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对景观形象重视有余,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而往往忽视了道路绿地的生态性,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道路养护的特殊需要;道路景观整体性较差,整条街道路空间整体环境质量差,建筑风格杂乱,色彩搭配欠协调、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统化等现象普遍存在。

(3)在生态性问题上尤为突出:在过宽的道路中,绿化用地比例相对偏少,仅仅解决了道路交通功能,而忽略了自然景观,生态可持续性和人文历史等要求;道路绿化的植物量不足,植物景观配置单调,植物选择忽视乡土特色,品种单调,且配置形式缺少艺术构思;只注重界内和近期效果,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忽视植物的地域性、适应性和共生性。目前虽然城市道路景观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景观的生态化建设与人。

2. 重视生态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已将生态城市作为首要目标,目前,各个城市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绿色街道的建设,无疑将成为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途径之一。

(2)“绿色街道”一词最近被许多城市引用来指在多个方面重视环境的街道,包括减少铺装宽度,增加树木种植,以及与雨水处理相结合(辛西娅.格林和雷纳德.凯利特 2010)。徐文辉(2010)认为,“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和审美等我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3)目前,我国对街道景观中生态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比如将雨水视作一种资源,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雨水花园或滤水带、生态停车场等,收集周围区域的地表径流,恢复自然界的雨水循环系统,以绿色的方式来处理城市雨水排放,从而局部替入不菲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或将城市中元老化的市政设施变成配角(陈晓彤和倪兵华2009)。

(4)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目前应先推行以下几种绿道的改造模式:可以利用已有的绿化带,将绿化带中的雨水园和市政雨水系统相联系;可以直接在恰当的位置将绿化隔离带局部改造成为雨水花园,从而建设成为简单的绿色街道;未建成的街道应在总体规划之初就引入生态街道,绿色街道的理念。

3. 加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及地域特色性

今后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使用的性质、功能相适应,与道路绿地系统规划相符,道路景观各功能要素与景观要素整体统一和谐,同时道路植物种植设计还要与当地的植物管理养护水平和当地的城市土壤条件相协调。

4. 以“人性化”为目的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场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道路景观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较重要的一部分,街道景观各构成要素与道路使用者的关系极大的影响着城市道路景观的质量。也反映着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目前,由于重车不重人,重景观不重视使用需求等现象的存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正在渐渐消失(彭钢2006),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改进:

(1)要以环境行为论为理论基础,增强人在道路景观中的体验性。利用环境来达到行为自主性,通过改造物质环境来满足生理及心理需求是人的本能,设计道路景观时要从环境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活动的反应出发,力图设计满足人的需求的道路环境,增强人在道路景观中的体验性。

(2)注重人的文化表达。城市道路景观常常是城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表达,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提取当地典型文化类型,使得设计的道路景观得到大众的认可。

(3)满足各层次人的使用需求,真正做到公平使用。应对各层次使用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这些对户外空间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分析,设计的道路景观能使人们平等的享受道路资源,通过合理的组织与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选择其所需要的交通方式与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10,01.

第4篇

一、中国金融开放现状[1]

金融开放主要有本国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两方面。如果从具体形式来划分,金融开放主要存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两种形式。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快,中国也逐渐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程度,开始允许外资金融机构更进一步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同时也积极向国际拓展,逐渐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腾飞,中国在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同时,也开始面临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压力。我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并逐渐放松对国际资本的控制。中国经济在平稳着陆的同时,国家开始推动人民币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地位和影响,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国家金融安全不受威胁,又要保证金融开放进程中不错失经济发展机遇,是中国在金融开放面临的难题。

二、金融开放环境的下中国经济增长现状[2]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取得了全方面发展。当前阶段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买方市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数量增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受市场需求约束而不是资源和供给。中国也逐渐更深入的参与到金融全球化,国家之间经贸合作更加密切频繁,金融开放显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等特点。这些众多有利条件为我国经济能够继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机遇和保障。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工业化,新兴高科技产业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得以迅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其次,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的消费总额很大但人均消费较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第三,储蓄率较高,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高储蓄率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金融体制尚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在金融管理经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不足,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过多导致的就业压力阻碍了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对国内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影响。第三,中国能源和资源的人均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开始逐渐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中国工业技术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三、金融开放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和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我国的经济将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金融开放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通过改变储蓄率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和体系都得到更进一步完善。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储蓄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既能使储蓄率增长也能使其降低。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环境下结论。就当前而言,金融开放主要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利率水平、金融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发展和开放水平等五个方面影响储蓄率。金融开放可以给国内带来更多先进的金融工具,为国内创造一个更发达的金融市场,降低金融机构吸引储蓄的成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通过影响投资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投资可以显著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但我国目前投资热情尚受到严重压抑,当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因素对投资造成影响。一是投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企业缺少融资途径,直接融资存在法律风险,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无法实现,只能从银行间接融资,融资难度大;二是金融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和体制改革来满足经济转型和发展需要;三是投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投资利率受经济体制的制约缺乏弹性,难以发挥对我国投资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趋势 生态化 和谐化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2.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贸易的法律保护。我国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制政策,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那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3.正确寻求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平衡点。在完善产业机构与“绿色”贸易立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项环境服务,如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等等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技术认定标准意识,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化、生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总第370期

[2]付苗苗.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期

第6篇

    1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我国经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我国GDP增加,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所产生的经济问题,是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泡沫化,经济发展停滞化和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带来来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产能过剩致使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价水平的上升

    自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大额投资以来,我国物价开始上升,人民深切的感受到日常蔬菜,食品价格上升。国务院公布十六条后的数天内,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今年11月份,物价控制在了同期的4.1%,物价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投资环境的恶化

    随着国内物价的不断上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不断上调,国内投资热潮不断降温,投资环境也逐渐恶化,股市也随着4万亿投资热潮的逐渐退出而进入下降调整阶段,房地产随着政府的调控,资金链也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经济发展在国内环境上困难重重。

    1.3对外贸易的严重萎缩

    11月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创新低,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我国对外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税费较重,盈利空间缩小和融资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对经营状况的预期更为谨慎。再加上更为困难的投资环境,这对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

    2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2.1我国企业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经济危机下,全球资本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不断显现。在以金融危机始发的美国,金融业市值蒸发已经接近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均采取较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具体包括通过政府的采购国内货物产品,与此同时限制其他国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以达到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保护国内企业正常发展的目的;与我国贸易较为密切的发展中国印度也处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了分类的管理,比如限制医药相关的产品以及儿童玩具等,从而有利于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好稳定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大型跨国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也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对产品,以及服务的规格制定了一系列相对苛刻的规定。这些都这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从事外贸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速度降低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企业起着主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20%以上,同时应该看到,外贸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速较为明显,一般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相关贸易政策的出台,我国出口贸易摩擦不段,贸易壁垒重重,贸易出口大幅度萎缩,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额度急剧下滑,我国外贸企业对美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生存危机。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上年放缓7.9%。各个行业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

    2.3我国外贸企业融资缺口扩大,出口收款困难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各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远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贷款规模的缩小,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融资困难,很多中小企业因此而倒闭。同时,从外因来看,外贸企业出口商品还面临着货款收回的困难,包括货款收回的额度和收回的时间上都比预定的大打折扣,根据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估算,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收款等待时间增加,索赔额度也明显增长。由于银行收紧银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很多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2.4国内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倒闭

    国内出口中小企业在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时候准备不足,而且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成本控制以及价格制定上都丧失了竞争力,这导致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两方面导致外贸企业难以生存下去,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倒闭潮更为明显,相伴随的国内劳动力失业、投资资金面临收回的风险等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开始于美国,美国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美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以下将探讨我国外贸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关联效应。

    3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2007~2009年之间,虽然受到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两国贸易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相关性保持在0.174以上,美国始终作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国之一,美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贸出口的情况,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并通过以下渠道加速传播:其一,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随着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经济资金链吃紧,部分房地产资金出现断裂,政府处于免于经济崩溃的考虑,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计划,并向国内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8000亿美元的救济资金出台,启动了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资金的大幕。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像投放时政府所想的那样,流入资金紧缺的房地产等部门,而大部分流入到了其他行业和市场,这就意味着引起局部的通货膨胀,向市场注资的各国同时也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流动性紧缩和过剩,经济产生剧烈的波动,这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成本难以控制等挑战。其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引发的问题。危机爆发初期,美国为转嫁国内经济颓势,提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言论,再加上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增大。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各国游资涌入我国市场,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产生结构性通胀的动力。我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了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利率,这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或者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内外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4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且波及面较广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力争使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影响降低到最小;世界各国也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共同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复苏起来,但就我国外贸行业来说,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落实并实行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4.1宏观方面的政策

    其一,制定拉动内需措施,发展外贸所需的基础保障。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景气,对外贸易发展困难重重。为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了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的措施,并以此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扩大内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少国内经济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拓宽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生存空间,同时保证政府出台的4万亿基础建设投资落实在实处。国内市场的开拓和政府的扶持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保障。其二,切实加强对外经贸政策的落实。考虑到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资金承受能力,政府运用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注重局部的调控优势,而货币政策负责协调全局。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面对全局的形势上进行间接和全面的调控,并在稳定物价,防治危机传导和引导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区域协调上,做好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同时在产业转移上,把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其三,加强和国际间的合作和沟通,发挥互利共赢的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政治密不可分,各国只有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目标达成一致,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合作框架。具体上,做好对美国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密切和欧洲、亚洲等国家合作,共同面对,以防美国经济问题对其他地区扩散;作为我国政府来说,稳定我国货币的币值,防止国内经济产生大的波动,严防美国转嫁危机的传导机制,以达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并且使我国对外贸易有着相对宽松的国内经济环境。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为解决贸易摩擦建立磋商机制,有效规避不平等贸易规则。

    4.2面对危机,我国外贸企业微观举措

    首先,在竞争环境中,注重生产成本的控制。金融危机形势下,各国货币紧缩,流动性减弱,购买力下降,面对这样的恶劣国际贸易环境,要做好贸易工作,必须要控制好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其中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利用现在的通信网络优势,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和采购成本,并以此促成网上交易。其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外贸企业的人力管理和薪酬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其三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部转移。其次,做好结构调整,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且商品不同,其需求弹性也相差各异,金融危机中,中高收入水平中的生活必需品所受影响不大,而相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影响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外贸企业要做好国际市场上需求的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积极面对挑战,具体要做好及时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延伸服务的产业链条。同时应开发新产品,满足新兴市场的产品需求。最后在全球市场上,要做好新市场的开拓和老市场的维护,在国际市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第7篇

关键词: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投资、出口、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也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人均收入持续性的上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情况,以GDP总值衡量我国的经济规模。1990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87万亿元增长至68.26万亿元,增长了35倍。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GDP总值仍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GDP总值是逐年增长的,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是一直增长的。从图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经济增速又趋于平稳,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都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规模基数的增大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优化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支出法计算,即Y=C+I+G+X-M。直观来看,出口X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因子,进口M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子。但根据实际情况,进出口贸易使一国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体系中,从而优化世界资源配置,各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专业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销售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为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一国规模收益。

(1)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对于我国来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的生产部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的壮大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创新和资源优化,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2)一国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以吸引外资投入,使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一国的进口即为另一国的出口,另一国出口的增加,该国的国内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又D向从他国进口,如此循环,不仅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另外,一国的进口还能创造有效需求,将国内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支出,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我国经济规模,以X表示出口规模,M表示进口规模,T表示进出口总额。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下述三个模型,分别分析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数约为0.9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可以判定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进出口总额的t统计值为30.89531,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归方程显著。T系数为正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与实际情况相符,经济检验通过。因此,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可决系数为0.96,拟合优度较高。进口总额的t检验通过,且系数为正。回归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果符合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通过回归模型可分析出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进口的增加会降低GDP,但换个角度来说,进口贸易一方面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以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扩大,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利用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1.继续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的开展使得国内企业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消费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更加异质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争取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出口市场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多以商品总量的扩大为出口贸易增长的支撑,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2.适当扩大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同出口贸易一样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能够激发国内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补充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国内资源,有利于更多的国内资源用于市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促进国内生产的专业化和细化。

进口贸易也是国际分工发展的一部分,技术引进结合国内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应鼓励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开发更高端的科学技术,从高科技产品的末端环节走向领先环节。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扩大进口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3.完善贸易保护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各国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必须建立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完善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把握好我国的开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在国际新环境下,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努力学习和利用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减少同他国的贸易争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二霞.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进口贸易 经济结构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国的资源、人才、资金和商品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通,带动了整个国际经济的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贸易)不断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国内经济发展(GDP)的“三大马车”之一。

当前,在进口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也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特点,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经济理论上,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调整并完善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可以改善进口商品的层次及品质,使我国从进口的优质商品中借鉴并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经验,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其自身的质量,从而增强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以此影响并改善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忽略了对进口贸易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深刻认识到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导致近些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严重的失衡。为此,本文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收集各方详细数据,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1、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出现严重的失衡,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由于国内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较低,导致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我国对外的进口商品大幅度增加,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从而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失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使我国在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

1.2、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口贸易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及重视

国家有关机构缺乏全局观念,对进口贸易的作用认识不足,过分的重视出口,忽视了进口贸易的结构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导致我国的进口贸易只是以“关税保护”这样的落后手段来维持进口秩序,不利于进口贸易的发展。

1.3、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由于分别处在不同的两个领域,导致了其本身具有的相互的分离性和排斥性,再加上政府的技术的推动作用的忽视,造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与经济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的必要性

2.1、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是改善对外贸易严重失衡的需要

不断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善市场结构,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改善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局面,减少对外贸易顺差,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均衡发展。

2.2、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是促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进口贸易结构的完善,进口贸易将会得到合理有序的控制,从而规范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其带动国内经济的进步;同时,再加上技术的进步,改善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3、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的具体对策

3.1、努力改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充分利用进口商品的技术传递,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一些生产制造设备陈旧落后,再加上法律对商品市场的秩序的制约不完善,导致当前国内市场的商品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商品的需求,于是必须大量从国外进口。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调整政策,改善进口商品的结构,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要加强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从进口的国外商品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壮大自身,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3.2、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国内商品结构,以技术竞争来完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我国应该大力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培养一代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从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完善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结合,从而改善国内商品结构,以技术竞争来完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结论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的探索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让人满意的成绩,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再加上当前国情及沟内政策的限制,一些研究分析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的探索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及方针路线,加强对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重视,加大投资的支持力度,努力促进经济体制调整与转型,完善进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使二者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春兰.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4).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业务集群

一、解析“新常态”基本内涵

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新常态”这一名词。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分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意味着有别于过去;“常态”是指固有的、稳定的一种状态。新常态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同于过去的、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从本质上讲,新常态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状态,具有客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入有别于过去的、高速增长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新常态的基本特点

“新常态”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优结构、新动力、多风险、中高速是新常态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一)优结构

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的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产业主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服务业的增长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国内服务业还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会逐步成为我国的产业主体。从需求结构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国内的需求主体;国内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于2012年超过了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我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以国内的铝材市场发展为例,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铝资源开采产品研发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现代产业链,已经突破了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铝材加工的传统发展模式。铝材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打破发达国家对专业技术的垄断,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新动力

从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看,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上看,国内大型工业企业的年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而电信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的年收入增加迅速。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生产转型,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加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近年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逐年攀升,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产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多风险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各行业间的联系也在逐渐紧密。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楼市为例,2014年炒得火热的楼市终于出现了“降温”现象,全国商品房的销售数量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在楼市降温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商会暂缓购买新的土地,开发新的楼盘。这对于以拍卖土地为重要财政资金来源的地区来说,会导致当地的财政紧张,会相应增加地方债务的风险。同时,房地产交易的不景气,导致开发商无法及时回款,就会相应增加贷款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中高速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7%~8%的中高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相关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度过一段高速增长后,增加速度会逐渐放缓;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过8%的高速增长后,放缓至4%。有经济学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产业会持续发力,蕴藏着持久而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中国有望在7%~8%的“中高速”经济增速中发展一段时间。

三、新常态背景下发展中国经济的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关资料显示,第三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主体产业。面对国内第三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国内有关部门应该顺应国内的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不断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技术产权;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市场信息的共享;积极建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能源资源的消化;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二)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以物流业发展为例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产业园区,实现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在本节中,以近年来国内平稳较快发展的物流产业为例,简要介绍物流业业务集群的建设。

国务院于2014年又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提高物流业服务于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希望以物流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目前而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建立集约型发展管理模式。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措施就是推动物流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关部门及人员需要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发展布局,合理选址,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内部给予税收、土地等政策性优惠;促进信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必须加大物流技术的创新和投入。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GPS或RFID等,建立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网络系统;促进物流行业的服务转型,建立现代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体系;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结束语

新常态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进入了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业务集群,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化、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家旗,王俊清.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12-115

[2]刘定华.破解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难题[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02:21-22

[3]高建昆,程恩富.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价值导向[J].探索,2015,01:108-113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01:91-98

第10篇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0)

摘 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风险是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且必须要应对的问题。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核心。财务风险控制控是由国外传入的,故而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相对完善。在传入过程中,海外的财务风险控制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深远的影响,极大推动了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控;国外;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5-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湖北利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风控。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是在对企业基本活动安全职能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变现为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避免或减少企业活动中风险。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风险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被格外重视。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是主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国外的财务风控政策给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国内的财务风控要根据国内经济现状而定,不可盲目借鉴。

一、国外企业财务风控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风险控制中的重点项目。财务风控是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风险进行预测,以降低和避免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国外企业的财务风控理论提出的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量化测度财务风险的一系列研究方式与计算方式。如早期的CAPM 模型及后来的期权定价模型等方式,都推动了风控的发展。同时在财务风险预警上也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模型、财务风险量化测度的具体方法,如一元判别法、多元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模型等,这些方式都得到了综合、有效地运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防范上进行的,无论是集团财务风控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控,都会在各个环节尽量避免财务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活动时对于预算也做到了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财务风控的制度也相对的完善,使得企业能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这也是海外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控现状

财务是企业信息与资金的集散地,其他的风险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财务风险,故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融入到其它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经济情况与海外有着极大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经济情况所呈现出的财务风险也有不同。就经济现状而言,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导致资金流动大、不稳定,以致造成更大、更多的财务风险。就财务风控制度而言,国内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风控制度如此不够完善,就会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困难,使企业难以应对当前经济现状出现的风险。就财务风控重视程度而言,国内对财务风控不够重视,难以有效地发展财务风控制度和抵御风险。国内财务风控行业尽管在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企业的真实运作当中,这一环节显得相当的随意,并且没有进行应有的风险控制。

三、国外财务风控对中国财务风控的影响

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在较早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强,人才可观。而国内在财务风险上由于当前经济情况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对财务风控进行发展,但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却可以给当前国内财务风控一定推动作用。在外国经济体系与财务风控的影响下,国内也应该针对自身财务风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财务风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改进。大致上也是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大环境下的经济要求。其一是增强企业财务风控意识。为改善国内财务风控长期不利的局面,加强风控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在财务上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其二是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系统,且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控策略。其三是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是频繁的,也是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筹资活动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债务风险控制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其四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状态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同时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财务风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当前国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多的企业却没有正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与一个企业重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财务风控在企业中的制度也千奇百怪,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策略,致使国内企业对于财务风控能力不强。故而通过对国外企业财务风控的了解,推动自身财务风控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观平. 浅谈财务风险控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47-49.

第11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章丘 经济结构

随着济南市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章丘市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通过大量地区经济优势条件的挖掘和应用,以及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章丘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但是,面对丰富的区位和地域资源,章丘市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经济体系,以取得更为突出的经济发展成果,打造山东地区优秀县域经济标杆。

一、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章丘市作为济南市副中心城市,东连淄博,南交泰安、莱芜,地理优势显著。在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济南唯一上榜县级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产总值833.9亿元,较2013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5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50亿元,增长幅度整体较为可观。章丘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依托省级中心济南市,章丘市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乐观。目前,章丘市拥有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银鹭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时明水经济开发区内一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二、章丘市县域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比重较小

2014年,章丘市地域财政总收入为62.4亿元,较上年增长3.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3.4亿元,国税、地税收入为55.2亿元。综合来看,章丘市财政收入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内其他优秀县级市相比仍旧保持着一定差距。财政收入比重较少,暴露出章丘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政府经济鼓励政策和各项经济发展战略难以落实,使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从章丘市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章丘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国内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放缓,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疲态。特别是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低迷,以及全球经济活跃度的下降,导致工业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章丘市主要的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等一批知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缓慢,而这也严重限制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三)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

章丘市资源优势显著,无论是自然资源、区位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拥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例,章丘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章丘市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内外都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章丘市境内拥有大量的古建文物及遗址保护单位,如王推官遗址、兴国寺、白云寺以及三清观等,都极具旅游价值。但是,目前章丘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并不理想,大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章丘市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地方政府必须加强政策调整,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例如,对于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应该适当降低企业财政负担,使企业获得更为充足的经营和发展资金,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和扶持计划,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依靠新兴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县域经济的整体良好发展势头。

(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就目前章丘县域经济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仍旧是章丘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对此,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挥第三产业影响力,提升机构合理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地位,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章丘市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为旅游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章丘市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具体情况,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打造生态化旅游新概念,使旅游业成为章丘市特色产业,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地区开放水平

地区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依托重要的区位优势,章丘市应该加强对交通物流运输部门的建设,形成山东省中部物流运输中心,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提升地区开发水平。其次,章丘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招商方向和重点,走精准招商路线,以带动地区企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提高地区开发水平,以进一步提升政府财政收入,打造特色经济发展路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塞浦路斯模式;崩溃;中国;警示

塞浦路斯是位于欧洲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岛国,历史上长期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国内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农业和矿业出口,特别是国内铜产量极大。1974年经历了民族战争获得了独立之后,塞浦路斯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计划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中东地区最为富有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其经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两低一高”也逐渐成为了中东和环地中海国家发展的重要借鉴。

但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塞浦路斯的经济金融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的塞浦路斯危机,让人们看到了塞浦路斯模式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和紧张情绪。这个人口仅有110万的弹丸小国正在面临着本国最为严重的存款税风波,并且这种风波极有可能向包括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大都市蔓延的风险。

一、塞浦路斯模式概述

塞浦路斯2011年的国内人均收入就已经超过了29000美元,这一数据曾经一度傲视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但是目前的塞浦路斯正在经历着一场超出自身解决能力程度的金融危机。

3月20日出现在塞浦路斯街头银行门前的一幕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银行储户开着推土机扬言如果银行不让取款就铲平银行,这在一向以文明和发达立足的塞浦路斯甚至对西方社会都是一个极大的反叛。原因就是3月19日塞浦路斯议会通过的政府对于银行存款征税的议案,按照这一议案,银行存款小于10万欧元的客户需要被征收3%的存款税,对于存款在10万―50万欧元的客户征收10%的存款税,对于存款超过50万欧元的客户则按照15%的比例征收存款税。这些被政府用来解决眼前危机的手段被国民普遍认为是对于他们血汗钱的无情剥削。

塞浦路斯模式是根源于塞浦路斯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所综合产生的一种依托于银行金融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塞浦路斯所处的地中海东部毗邻希腊,古希腊的独特文化以及所特有的希腊东正教对塞浦路斯的文化和宗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调查显示,塞浦路斯人口的78%信奉东正教。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塞浦路斯危机的时候自然会想到2009年12月以来的希腊债务危机。

塞浦路斯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过度征税策略并不罕见,但是这种手段对于民众的心理、国民个人的投资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活力都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金融业毋庸置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点在塞浦路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为明显,可以说金融市场的变化直接反映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塞浦路斯模式的崩溃自然也会对塞浦路斯的银行金融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二、塞浦路斯模式的兴衰

塞浦路斯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自1974年民族战争后塞浦路斯国内保持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塞浦路斯政府控制国家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其次,是国内经济政策的灵活得当。塞浦路斯政府在实现国家稳定后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适时地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塞浦路斯政府将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作为国内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事实很好地证明发展独特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是成就塞浦路斯模式的重要倚靠。

第三,塞浦路斯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同样得益于大量的国际援助。笔者将具体数据整理后做成表格,见下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塞浦路斯每年接受大量的国际援助,并由政府合理妥善地严格运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良好效果。

第四,是塞浦路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才基础。大量的管理人才为塞浦路斯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项调查显示,1980年塞浦路斯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就居于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这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需要人才和科技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塞浦路斯加入欧盟,从而更加坚定了其作为欧洲乃至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塞浦路斯近期出现的国内银行存款税危机将塞浦路斯赖以生存的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推向了风口浪尖。民众为了能够早日将银行取款取现,不惜连夜排队在银行提款机前等待取现。而塞浦路斯国内所有银行都已经在3月19日全部停业。塞浦路斯作为“避税天堂”,其银行系统不仅有本国居民的存款,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富人的存款。因此,解决塞浦路斯危机是欧盟和俄罗斯等经济体的重要任务。另外,塞浦路斯银行损失的承担者已经变成了国内的普通民众,这对于民众之于银行业的信任是极大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塞浦路斯危机很有可能向周边邻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蔓延,从而引起整个欧元区的恐慌。新一轮欧债危机再一次出现了苗头。

三、塞浦路斯模式崩溃给中国的警示

3月25日,新的塞浦路斯经济救助方案最终确定,新方案要求对于在银行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储户征收40%的存款税,同时冻结将钱存入塞浦路斯银行的国外储户。

显然,塞浦路斯危机的解救方案并不完美,这一方案一方面造成了国民的不满,另一方面也给塞浦路斯银行最大的外国储户――俄罗斯造成了极大困扰,引起了包括俄罗斯官方和民间在内的一致抗议。更为重要的是,塞浦路斯虽然此次免于被踢出欧元区的危险,但是这种非专业的解决危机的方法给本国银行业和金融业带来了极大的信任危机。

我国银行业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飞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更为显著。在银行金融业飞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地区性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必须要从塞浦路斯模式的崩溃中吸取深刻教训,不断加强对于金融业和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针对塞浦路斯将风险转嫁给民众从而引发国内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我国需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储户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塞浦路斯模式的崩溃还警示我们一定要加强政府和居民的海外债务安全意识。我国目前占有着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而大量的国内民众也选择将钱存入国外银行。这种现状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比收益少。俄罗斯在此次塞浦路斯危机中所面对的情景应该为我们敲响警钟。应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风险意识和债务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和分散境外债务风险。

塞浦路斯模式崩溃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警示,就是一定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银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金融服务业由于自身行业特征的特殊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指数,特别是跨境资本流通和银行间交叉持股的现象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结语

本文着眼于近期发生在塞浦路斯的银行业和金融业危机,通过对塞浦路斯经济发展历史和独特模式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塞浦路斯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自身金融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接着,笔者对于塞浦路斯目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于自身和欧盟、俄罗斯等经济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笔者将我国方兴未艾的银行金融服务业与塞浦路斯进行对比,对于塞浦路斯模式崩溃给我国带来的警示进行逐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歌.塞浦路斯银行系统面临崩溃[N].人民日报(国际版), 2013-03-21.

[2]何志龙.塞浦路斯振兴经济之路[J].西亚非洲,2006( 7).

[3]彼得・施皮格尔.“塞浦路斯模式”论引发市场动荡[N].金融时报, 2013-03-26.

[4]冯绍.塞浦路斯新商业模式 危机之中的一线曙光[N].环球外汇, 2013-03-26.

[5]梅新育.塞浦路斯危机警示了什么[N].深圳特区报,2013-04-09.

[6]人民财评.塞浦路斯债务危机给我们什么警示[DB].人民网, 2013-03-28.

第13篇

【关键词】国内经济管理 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我国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配比不够合理,传统产业的比重较高,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较弱,工业产业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是经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经济改革的建设不断加快了工业发展的进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对农业产业的不重视,农业的发展缓慢,致使经济管理出现不均衡的局面。

2.经济管理中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

社会经济管理发展受改革的影响,很多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状况。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诸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相对比较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缓慢,经济管理的措施较为薄弱,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和西部间的经济收入差别明显,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性在逐渐加大。社会群体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显现出来,大多数民众处于经济低收入的阶层,贫富的差距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的体制较为保守,而且经济管理中的很多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进行治理,有必要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而且经济管理中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得不到经济管理的依据和参考,制度的不完善使很多经济管理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政策不到位,经济管理中出现状况的解决方法,没有一定的标准,都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

经济管理的思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新时期的社会管理中有很多不同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的新事物和新情况,经济管理的工作思想依然沿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传统的方式方法对于新问题的处理较为不合理,而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快,应从思想上转变陈旧的观念,采用新意识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造成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

5.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缺乏。

经济管理中人才的需求很大,新时期的经济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技术支持,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能量,对人才的投资就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中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投入较低,直接影响了经济管理科学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提高,同时对人才的忽视也制约了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当前很多的技术人员知识不够全面,懂经济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的不足阻碍了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加强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建设。

改变经济管理中重企业产业发展轻农业产业的管理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力度,提高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加大推动农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对农业生产力的建设,将企业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业市场化服务建设,促进经济管理在农业中持续发展,增加经济基础的财力支持,完善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管理的均衡发展。

2.改善经济管理中不均衡的局面。

面对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经济管理不均衡的局面,应加大调整的力度,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经济管理制度,给予不同的经济帮扶政策和优惠条件,以发展较快的城市带动偏远的地区,鼓励落后地区开展多种的经济发展措施,加大对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企业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招商引资等多种经济管理方法加快促进偏远地区的经济建设。

3.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法促发展。

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的制度,完善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的发展目标,采用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完善经济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不断的补充,在问题产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完善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经济管理的工作态度,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4.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

经济管理中既要重视对经济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和谐均衡,有必要提高对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改变以往传统的陈旧思想。社会发展的加快,经济管理的思想应适应时代的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加强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不断地积累经验,促进经济管理的发展。创新意识是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经济管理融入创新意识,结合实际的情况逐渐提高经济管理建设。

5.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视。

经济平衡在宏观调控目标上,我们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既注重内部均衡,又注重对外均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宏观调控实践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同等重要的四大基本目标。

三、结语

总之国内经济管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管理的工作应及时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深化经济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缩短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作者单位: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营销中心)(摘自经营管理者)

【参考文献】

第14篇

1.1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学术界对FDI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大范围地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产范围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资本的流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由于自身逐利性的特点,资本流动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会从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而现实中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大量资本流动,该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经济现象。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下,由于受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的作用,外国资本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是逐渐降低的,而现实却是FDI不仅仅在短期内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在长期内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影响的。因此,在这一理论不能更好地解释FDI对促进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现象。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事也会主动向外部学习技术及管理经验,这种正效应会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企业内部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造成的负增长效应,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显然,这一理论的解释符合现实中的经济现象。DeMello(1997)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认为FDI可以通过增加东道国的资本新品种,从而促进其经济实现增长。

1.2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学者对关于外国资本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有较多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于1966年提出“两缺口”模型能较好的解释。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受储蓄和外汇约束。赫尔希曼等学者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和企业家管理等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缺口”模型,技术和企业家管理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第三个缺口。1974年,考虑到税收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罗•斯特里顿进一步提出了“四缺口”理论,将税收列为第四缺口。外国资本的流入,不仅弥补了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缺陷,还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可以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征税来增加政府税收。上述理论模型的共同点是:外国资本的流动(仅为货币资本方面)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相一致,对东道国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钱纳里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外资的使用来逐渐摆脱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弥补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进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外国直接投资活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FDI对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损害。海默(1960)、凯夫斯1971)、巴兰(1973)、詹金斯(1990)等学者先后指出,由于跨国公司在其母国和东道国中多分布在集中程度最高的产业部门中,且大都是寡头企业,因此依靠这种对市场的控制力可以长期获取垄断理论,还可能会收购、兼并和排挤东道国国家的民族企业进行“逆民族化”的经济活动。此外,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几乎可以不受约束地汇回母国,会造成外汇和储蓄“缺口”的扩大,使东道国独立经济发展能力弱化,对外依附日益加强。

2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进行的是实证分析,取得的一些研究结论包括:罗云毅(1999)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国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对FDI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研究。他采用的是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经验数据,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杨俊等(2007)构建一个反映FDI的区位分布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结构模型,利用我国跨省份Panel数据进行经验研究,表明FDI区位分布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同时也证实了经济政策、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对于吸引外资存在较大的影响。

第15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 基础货币供应 财政收入/支出

2012年第二季度,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08、09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时隔3年再次回落8%的下方。尽管上半年7.8%的GDP增速相比较其他很多国家,仍然是个非常漂亮的数据,但对于熟悉和了解中国经济的人来说,应该知道这个数据的来之不易,更应该知道我们前方的路并不好走。

即便是7.8%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目前国内经济的现状,我看未必。我们知道在国内GDP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单从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还是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速,月度平均增速在21%左右,这对于上半年的经济产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值得关注的是6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为0,比5月份大幅下降2.7个百分点,而发电量一向是被看做衡量工业投资热度的最佳数据,这一数据的加速下滑充分表明目前企业的投资动能远不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那样来的光鲜。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新增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偏低这样一个数据中得到佐证。

在年初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提出,要把今年的经济增速控制在7.5%左右,而过去几年这个数字是8%,应该说,从这个转变,我们看到了管理层希望通过压低经济增速,来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赢得时间的信心。但是,经过半年的洗礼,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很多领域却并没有对这0.5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慌张和无措,而我们的A股市场也在7月份就跌破了上半年2132点这个所谓的钻石底。

但笔者更关注另外一个话题,即便我们能够在下半年看到来自于数据上的反弹,但7.8%,乃至于二季度7.6%这样的GDP增速在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之后,会成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的上限,那么我们的管理层是不是也做好了保持中速发展的准备。

早在今年4、5月份,温总理就提出了要适时加大宏观调控预调微调力度的观点,于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6、7月份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又连续两次动用降息策略,这种来自货币政策上的微调;我们也看到了不少行业增加了补贴力度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扩大,这种来自财政政策上的微调。但是,无论从股市层面还是从实体经济运行层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政策所应该发挥的功效。可能有人认为是由于时间不够,一般宏观调控要经历6个月左右的政策时滞期,但笔者却认为,即便在经过几个月,即便预调微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周期,而原有宏观调控模式已经很难和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因此,现有政策对于经济摆脱困境来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近些年来,很多机构在对国内经济进行分析时,开始更多的使用诸如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这样一些概念,笔者并非经济学家出身,对于上述概念了解不多,但一直有这样一个困惑,上述一些概念差不多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学基础之上,如果照搬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不是会有处之不当的地方。笔者看到的是在没有更多科技自主创新、社会进步以及制度推动的背景下,中国依靠“货币+投资”的增长模式,创造了所谓的高速增长30年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其实就像是一个泡沫,而但凡泡沫就会有这样的特点,吹的越大,吹的越快,就越容易破掉。论货币,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高达90万亿,而GDP总量今年来看不过50万亿,以货币量与GDP的比值来讲,中国是1.8,而美国只有0.6,也就是美国的经济效率是中国的三倍;论投资,我们钢铁过剩、汽车过剩,即便是新兴产业的多晶硅也已过剩,再生产出东西,也只能放在仓库里自生自灭。所以,现有的增长速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限制经济的这种无限扩张,即便限制拼劲全力能维持现有增速,但未来也确定不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