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第1篇

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能“动”本是天性。只有动起来,学生的兴趣才会被体现出来。依照音乐教学的要求,遵循“有乐而教”的理念,主动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对音符时值的认知、表达、运用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射箭、比赛中的节奏、动物跑步等,都可以被用来帮助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动作、节奏形成模仿、理解。不仅使得课堂内容充实起来,更使得学生自身参与到节奏培养的习惯中来。

二、以肢体为语,于动作中体验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即为利用肢体部位的伸展、节律性抖动来传达出音乐理解、态度等。结合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的丰富性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教师、同学的肢体表达中,感受着节奏,并形成了对节奏的惯性感知。在科达伊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中,肢体语言被固定在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上。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肢体语言,感知节奏、欣赏韵律,其音乐感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一)肢体语言之“声势”奥耳夫认为,在设计节奏活动时,要注重将最为简单、最为便捷的动作做出来,并于节奏声音中进行节奏训练。这就是所谓“音乐声势”。这些动作可以是拍手、可以是跺脚,还可以是拍腿、踏步等。“声势”的利用,将使得节奏感在小学生身上得以理解、培养。学生的听觉因之集中,学生的反应因之敏捷。

(二)肢体语言之“律动”在日常生活中,肢体律动是儿童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身体动作等融入其中,以达到“学生理解音乐,感知节奏”的课堂目的。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将一些音乐的快慢、延续、强弱及终止等作为引导性内容,对其实施“乐曲欣赏”教育,选择节奏感明显的乐曲作为欣赏内容,并依照音乐来对肢体的律动特征等进行编制。要求学生在欣赏时,也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如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来感受行走规律、听到《小夜曲》的幽美来模仿飞翔的飘然等。幼儿在这些节奏训练间,真正做到了节奏的自我表达。可继续让儿童的手脚头颈腰都参与到律动中来。如此切合学生实际的表演,将极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借助肢体语言的灵活参与,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最大宣泄,表现能力大增。当然,在肢体语言中,演绎舞蹈、演奏指挥等也在音乐教学的可用之列。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其他科目教师的基本素质外,就是还要有一颗发现美、巧妙演绎美的能力。将肢体语言用于课堂,课堂必定更为活泼、有趣、高效。

三、以乐器为法,于打击中强化节奏

在打击乐器中,一些清脆的声响、低沉的节奏等,体现出丰富的声音美感。这些打击乐器,将会成为小学生兴趣的触法点。笔者建议,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将打击乐器作为结合性的手段,贯之于节奏训练中。小学低段学生,我们可以从认识打击乐器开始,并对其分类、属性及用途等,作为简单知识加以介绍,同时,通过演绎打击乐器,让学生初步感知打击乐器的魅力,培养打击美感。小学中高段学生,我们须保证学生对打击乐器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打击乐器,如饼干盒、矿泉水瓶、金铃儿或者碗筷等……这些奇特的声音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足以丰富的教材。学生在选出自己的打击乐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回教室,到课堂去演示自己的成果。他们轮流展示打击乐器,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为浓厚,节奏感也在打击乐中得以加强。教师还可以从这些打击乐器中获取灵感,并进行编排,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并演绎“自然交响乐”。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音乐节奏感的魅力,不仅培养起音乐感知能力,更能够引导其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其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其创作打开兴趣之门。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节奏意识 教学实践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声响,并依靠这种特殊声响产生的信号而激发人的想象力。比如,在音乐课《鸭子拌嘴》中,各种器乐的声响节奏组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创设出一群鸭子在河间嬉戏、捉鱼、玩耍的情境。随着音乐力度的强弱,使人联想到鸭子们相互拌嘴的情绪如何从激烈到平淡……这些都是通过节奏意识所激发的想象力而获得的联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的启发而来的。”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从而发表了相对论。因此,良好的节奏意识是学生学习音乐应该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学生视唱、合唱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是活动性、实践性的过程。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其实都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对于音乐美的感知、鉴赏、理解和表现必须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才能实现。重视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认真研究教材及经典作品,是搞好节奏意识教学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数鸭子》为例,乐曲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节奏拍打,二是演唱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对节奏的模仿和理解部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意力不能长久地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效地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将:X?摇X?摇|XX?摇X|念成:ga?摇ga|gaga?摇ga|同时加上拍手训练,让学生把节奏练习结合在生活里,在节奏意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拍击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产生不同节奏,请学生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既丰富节奏内涵,又增强趣味性。又如:××?摇?摇 ×× | ×?摇 × × | × -|| 拍手拍膝盖踏脚打肩 拍手。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分利用和融会舞蹈、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增强艺术欣赏效果,是改善音乐节奏意识课堂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兴趣广泛,但不能持久;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却又不愿意下工夫学习。他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愿意学,基本上处于不自觉的、被动的学习阶段。音乐节奏意识教学的内容,涉及各种音型、长短,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相关的艺术形式增强节奏意识教学的实践性,增强教学效果,并利用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

一是在节奏意识教学中运用舞蹈的这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节奏的理解。比如《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中感受新疆民歌×・× ×× |× × × |的舞蹈性节奏及手鼓 ××× ×× 的固定伴奏音型,引导学生把歌曲演唱形式中的固定节奏音型弄清楚、搞明白,并请某些同学随着歌声起舞,随着节奏律动,在“耳闻”、“目睹”、“歌舞”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宽广清澈的塔里木河、吐鲁番的香甜葡萄,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的纵情欢唱,让学生在体验新疆特色节奏的同时,大大增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二是在音乐节奏教学过程中,运用戏曲这一艺术形式使学生的听觉、感知节奏意识得到增强。戏曲分类颇多,曲调婉转,跳度很大,节奏相对较复杂。比如教学小学十册中“欣赏京韵”中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都有一课红亮的心》,节奏较难掌握,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演唱,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节奏意识的潜能,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京剧中慢长锤的念法:呛切 台切 | 呛切 台切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将情、景、音乐、节奏交融在一起,学生在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情景时就有了更深的节奏意识体会。同时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充分运用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实施节奏意识的教学。

音乐节奏意识教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良好的节奏意识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

首先,在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中节拍感是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比如学生学习一首曲子时,都要做出节拍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节拍的特点,分辨乐曲的拍号。教师应让学生感受节拍的特点,分辨乐曲的拍号,然后要求学生拍谱子中的强拍,如:2/4 X 0 | X 0 | X 0 | X 0| 强拍指双手敲击,空拍双手摊开。接着要求学生拍谱子的弱拍,如:2/4 0 X | 0 X | 0 X | 0 X| 空拍休止符双手摊开,弱拍手指点击手心。强拍(包含次强拍时)如:4/4 X X XX X | X X XX X| 双手击掌强拍,次强拍左右手分别拍腿。练习强拍后的后半拍,如:谱子4/4 03 0 02 0 | 03 0 02 0|拍成4/4 0X 0 0X 0 | 0X 0 0X 0| 后半拍双手击掌。经常做以上节拍练习,增强学生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而且能培养学生完整听辩乐曲的好习惯。

其次,在训练节奏感时,我们要循序渐进。节奏结构千百万化,但是只要掌握技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练习就不难掌握。我们可用以下几个步骤解决。

步骤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未组合的节奏。如:3/4 X X X X――然后让学生听老师击拍或者口读来辨别,根据拍号划分节奏。也可以变换各种组合形式,加强对学生节奏变化的反映,提高对不同节奏的组合、感受和记忆能力。

步骤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进行节奏组合的散板式音调时,让学生根据拍号、听琴划出节奏和小节线,练习时候对于同音调可以多种节奏形式出现,通过训练增强节奏的组合能力。

步骤三:听辩节奏的区别,四小节为一句(方法是教师打出节奏,让学生回答节奏的不同处)。

例如:

通过各种拍号,各种节奏型的听辨,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辨节奏能力。

步骤四:两小节至四小节长度的模仿。

例如:教师读 学生模仿。

步骤五:左右手分开打。左手打单位拍,右手打击乐器节奏(训练节奏意识二重思维)。

2/4左手

右手

步骤六:口唱曲谱,左手打单位拍,右手打击乐曲节奏。三者密不可分(训练节奏意识的三重思维)。

例如:口唱

左手

右手

在这些练习的方法里,利用眼、脑、口、手等器官感觉节奏,使学生对节奏的体会更深,既全面地培养节奏感,又集中注意力,头脑反映灵活,对音乐作品中多层的节奏意识有多层的思维能力。

总之,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的学科。音乐节奏意识教学兼顾了以上内容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节奏意识培养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结合节奏意识中“教”与“学”的桥梁,可以有效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时间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特点。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第3篇

【关键词】音乐 节奏 兴趣 生活 游戏

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每一首乐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特别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节奏感训练。因为只有拥有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孩子才会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培养音乐节奏感时,为了使其熟悉音乐节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必须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应用,使其节奏感不断增强。

一、从寻找自己身边的声音来发现节奏

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倘若孩子对音乐毫无兴趣,并且对其毫无认知力,那么他们将很难掌握音乐方面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猜猜看”一类的游戏,在课堂上加入这一环节,教师在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时,应当让学生逐渐学会去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对不同的节奏进行感知,让他们聆听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清晨运动员的跑步声、马路上的汽车声、起床时的闹钟声、厨房的滴水声、大自然中的鸟叫声等,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各种声音听多了,学生便会将所听到的节奏不费力地哼出来。只有让学生对声音有充分的认识,低年级学生才会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对音乐的积极性才会不断提高,从而在音乐课堂中畅所欲言。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应当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感悟音乐节奏,这样他们的节奏感才会慢慢增强。因此,听拍节奏训练,不仅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也使得学生的听辨能力、动口能力得到不断的培养,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如:

1.让学生拍节奏

2.运用节奏问好

(师) 小朋 友们 好!

(生) 你 好 你 好 老师 你 好!

当学生稍有基础后,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加大一定的难度。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重复作答:

(师击)

(生答)

2.作变化作答

(师击)

(生答)

二、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小花小草小树,模仿飞机大炮,兴趣十分浓厚。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小猫叫(喵 ―)

X ―、雨声(嘀嗒嘀嗒)X X X X 、公鸡的鸣叫声(咯咯嗒)X X X等;以及钢琴在弹奏由 X ― 、X X X X 、X X X 等节奏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生活中的声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用拍手、拍肩和跺脚的方式感受这几个不同的节奏。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中进行巩固,并采用打击乐器伴奏。如在《钟》这一课,加上不同的打击乐器:

时针:三角铁

分针:双响筒

秒针:铃铛

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节奏训练。

三、在学习新歌时进行节奏训练

在学习新歌的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歌词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读的时候还可以加入拍手或者跺脚的动作,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教唱某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像语文课一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再让学生随着伴奏按节奏朗读歌词,使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度不断加深。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力,巩固他们的音准及速度,为学习新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音乐节奏的不断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好玩与好动的特点得以满足,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教孩子们一些关于2/4拍、3/4拍、4/4拍

的基本的肢体动作,可以身体左右摇表示,可以通过拍手拍出强弱的方式表示,也可以用拍手加跺脚的方式表示。当学习新歌在聆听时,他们就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听边把自己感觉到的节奏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学习也非常轻松愉快。这样既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还让原本枯燥的音乐课更加生动形象。

五、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节奏

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歌词的朗读、打击乐的运用,都紧紧抓住即兴创作这一环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练习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再创造的机会。在创作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在灵感的作用下,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大胆地对各种音符进行尝试,从而创作出各种美妙的音乐和节奏。在评价环节,教师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作的学生,还应当鼓励那些能力较弱且胆小的学生,使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得到挖掘。

六、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一些节奏理论

由于学生会模仿、会感受,在课堂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适当地教低年级学生认识一些音符名称、时值,掌握基本节奏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模仿、游戏等来引导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和学习。

总之,感受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启蒙点,学生在学习节奏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的节奏感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潜能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学生才会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从而爱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

[1]容欣.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J].大众文艺,2010(17).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4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54-01

一、引言

小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阶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把握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并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节奏感、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节奏感、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节奏感,这也是本文论述的切入点,希望对大家的日常教学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一)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动作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利用声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声势指的是把身体当作乐器,身体产生动作,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相互配合,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这些动作包括拍腿、捻指、跺脚、拍手等,这些动作大多简单,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利用这些动作发出的声音进行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使得学生感知和掌握节奏。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声势来把握节奏和强弱,替换单调的数拍子的节奏练习法,比如第一拍捻指,第二拍拍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跺脚,这样就使得音乐的节奏能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把对抽象节奏的记忆转化为对具体肢体动作的记忆[1]。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要适当地运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避免演奏过于单调、死板。

(二)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相对于形式音乐或情感音乐,形象化的音乐更加普遍。形象化就是能借助文学、绘画来理解音乐,这种音乐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把抽象化的音乐转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即视感。在中国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正好揭示了利用视觉形象同样能实现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如果我们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能结合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么我们对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会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理解[2]。音乐本身是无任何形象的,它只是一系列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声音组合体,每一次思维和感受的微妙变化都可能会产生一种感情,单纯地以语言和文字很难准确地描绘这些感情,也更难描绘音乐。而借助于形象,可以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形象化,使音乐变得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使音乐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总之,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形象化的音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让他们更容易找到音乐的节奏。

(三)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比如定期参加校外的钢琴培训班、手风琴教学班等,并且当前的小学教学设备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使我们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成为可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乐器设备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弹奏技巧,引导学生结合弹奏动作想象生活中的具体景象,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由于钢琴在弹奏的过程中是一系列动作的组合,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动作,就会发现其生活中的影子。比如钢琴弹奏过程中的“小鸡吃米”动作,尽管这套动作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能结合现实生活中小鸡吃米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相信学生能很快把握住音乐的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弹奏感的把握不得要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演奏动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动作要领进行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把演奏节奏和音乐节奏结合起来,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不过,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学生并不是都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意象。城镇学生大部分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小鸡啄米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老师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应首先能保证学生能见过“小鸡啄米”,运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对里面的动作认真观察,讲解动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音乐知识的任务,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启蒙阶段。节奏感的培养无论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还是对学生未来音乐道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必备素质,是开启音乐世界的钥匙,是我国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毋丽娜.浅析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196-196,197.

[2]张宁.音乐教学中低年级孩子节奏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1):151-151,88.

[3]王月剑.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4,(6):113-113.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措施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乐感,进而影响视唱能力的提高,所以音乐教学初期我们不但要抓好音准更要抓好节奏训练。通常,小学生对歌唱等活泼的教学内容比较有兴趣,对乐理课比较消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小学生的普遍认知情趣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题目充分体会音乐节奏带来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提高大家的学习情趣。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实践和完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有效训练进行措施总结。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关键点,是音乐组成的重要支架,也是学生接纳音乐知识体系,感受音乐魅力的关键点之一。(1)对小学音乐教学而言,节奏训练是体现教学活力的内容。通过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并开展有活力的音乐教学活动。(2)节奏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内容。音乐离不开想象力,节奏训练能够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节奏感的情境下形成音乐想象,感知音乐传递的相关生活情境内容。(3)节奏训练是激感的关键。音乐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共鸣,节奏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节奏赋予了音乐巨大的魅力,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身体的一部分发生了共振,我们才会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形象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节奏训练,教师要设计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方式图片、动画等内容进行教学。(1)看图认识节奏。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节奏,如咚咚锵、咚咚锵等内容可以用图片来展示“××0 ××0”来感受节奏,并进行朗读。例如,教师可以将歌词展现在多媒体上,然后让学生像朗读语文课文一样,通过断句来将节奏读出来。(2)直观教学画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来画一画,例如,教学的歌曲节奏是2/4拍的,教师就可以模仿指挥方式来画,让学生用“×”“”“”等自己喜欢的符合来画出节奏,如“×× ×× ××”等。(3)看节奏谱读歌词。这种教学模式更为直观,教师出示歌曲的节奏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画好的节奏内容来读歌词。(4)进行身体动作学习。直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自身节奏感知的放大,因为听到音乐人就会自动地晃动身体,而教师要利用这种感受教给学生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通过拍手、跺脚、晃动等方式来感知节奏。

2.创造型教学

节奏训练教学要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奏来进行音乐创作,要鼓励学生利用乐器来创作。例如,在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时,先用口技模仿小毛驴的脚步声,用切分节奏,由轻到重再到轻,表现小毛驴由远到近再走远的情境,熟悉切分音后再来了解新疆音乐就较容易。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下面我们来听一遍。多媒体播放。

师:歌曲听完了,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节奏。

生:× × × × ×

师:(总结)这种节奏叫做“切分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多媒体展示理论知识,简单了解。

师:下面请同桌合作,互相拍一拍,感受“切分音”节奏。

生独立完成。

师:我们要为今天这首歌伴奏,下面小组同学打开自己的工具袋,利用老师给的乐器(沙锤、铃鼓)为这个曲子配上节奏。要有自己的特色哦。

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让学生利用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效果更为理想,教师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对乐曲的关键性。

3.模拟化教学

节奏带来了音乐的模拟性,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模拟教学。例如,分配给学生打击乐、竖笛、口琴等乐器,让学生根据音乐歌曲内容模拟相关的声音,感受节奏的魅力。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浪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材料来模拟这些声音,并用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最后教师提问“你模仿的声音用了什么节奏?”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巩固节奏知识内容为主。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可以发现:节奏训练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模拟特征。节奏的快慢、强弱等内容能够模拟出许多声音,使得小学生体会到音乐在模拟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另外,节奏训练也提升了音乐基础知识的累积,在节奏教学中,小学生会掌握几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的时值,掌握几种常用拍号的意义及其强弱规律,了解小节的组成与拍号的关系,丰富音乐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歌曲《摇啊摇》时,教师播放《摇啊摇》录音,让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然后用‘lu’哼唱,感受整首歌曲的节奏,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用动作配合节奏进行表演,边唱边用动作表演(即兴表演),随音乐拍手,完成6/8拍内容的巩固。这个案例之中,学生明确了6/8拍的特点,并明确了节奏强弱的变化。总之,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明显,能够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全面感受,并形成音乐理论知识的储备。

上文是笔者总结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实践和完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进行的分析和讨论。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音乐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形象化训练,创造型教学和模拟化教学等方式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节奏感,增强音乐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雪飞.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几种节奏训练方法[J].大众科技,2011(05).

第6篇

关键词: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 节奏感 培养策略

儿童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

――奥尔夫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音乐四大构成要素中: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根据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名言,可以看到节奏对音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音乐节奏感,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

1.培养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培养节奏感的前提是培养音乐节奏的感知,因为音乐节奏概念相对抽象和模糊,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后,才能进行有效的节奏教学。感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节奏,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使音乐节奏更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可播放著名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优美音乐声中寻找节奏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加强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听力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贴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听力训练中。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流行歌曲《双节棍》,由于《双节棍》的节奏感比一般歌曲较强,又深受小学生喜爱和追捧,学生在听这首歌曲时,会跟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地晃动、点头、拍手,是节奏感训练效果,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节奏感,并感受到节奏感在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大大提高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效率。课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在聆听鸟叫、风吹树叶、涓涓水流的自然声音之中感受音乐节奏美。

3.采用体态教学

所谓“体态教学”,也叫“体态律动法”,是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采用体态教学,可使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肢体动作中充分感知音乐节奏,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例如,学习《火车开了》这一歌曲时,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排成一个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或者用收音机播放火车启动时的声音),引导学生通过拍掌、跺脚等方式,和着拍子,感受火车开动时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用拍手和跺脚表现出来,教师要在旁加以指导和纠正,增强学生节奏感。在一、二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体态教学尤其重要,通过头、肩、腰、口、手、脚的全身活动和肢体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培养各自表现能力,更让他们了解音乐节奏。体态教学中还可采用跑步、单足跳、双足跳、摇摆、走跳等肢体动作,增强趣味性。

4.节奏图谱法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音乐教师教授音乐时常用的图谱,但这样的图谱对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传统五线谱和简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学生更易理解,更具吸引力。例如:学习《雨中曲》时,强音可以用大雨点表示,弱音用小雨点表示,这样绘制出来的图谱简洁易懂,更能让学生理解节奏强弱不同,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形象且具体的图谱演唱,学生可很清楚地分辨出强音和弱音,根据图谱显示很快实现强弱因的转化,快速学习歌曲。

5.运用打击乐器

乐器是发出优美音乐的源泉,打击乐器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将打击乐器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乐器的感知能力。音乐教师可利于乐器,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示范演奏,使学生不仅听到音乐,更能看到发出音乐的乐器,增强对音乐和打击乐器的兴趣。对五、六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打击乐器,如快板、三角铁、沙球、双响等,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感。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按照人数将全体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打击快板、三角铁、沙球、双响,通过四种打击乐器的合奏,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把握,感受节奏的美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一小串钥匙、装着小石子的矿泉水瓶或易拉罐等,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打击乐器,感受打击乐器带来的音乐享受。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节奏作为组成音乐的元素,是整体音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乐当中是不可能缺少节奏的。如果节奏不对,那么音乐的整体意义和内涵就无法体现。故而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节奏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对学生节奏训练要引起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音乐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孩童时代,对于被动接受的知识往往十分抵触,这时就需要音乐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能在主观上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的冲动,那么学生也就有兴趣、有能力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想让学生在节奏感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一定要让学生对节奏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各种活动都围绕着听觉展开,因此,节奏训练一定要从听觉训练开始,使学生通过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去感受节奏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水乡》这一课程当中的歌曲《采菱》时,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怎样演唱,先熟悉歌曲。在学生对节奏和旋律有一个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歌曲的背景,以及这首水乡民歌所具有的地方特色风格与节奏特点,在理解了节奏的时候,还可以运用以手打节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节奏的训练。这样做学生一定可以对音乐的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将节奏与生活巧妙结合

学生对于节奏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但是,节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体现,为了降低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难度,教师一定要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节奏引入课堂当中来,这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之余,对学习节奏还有了一个更加简单的渠道。

例如,汽车、火车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声音以及机器运行的声音,这些都有一定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将这些声音的节奏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的节奏训练。日常生活中这些事物的节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对节奏有一个高度的掌握。

三、将节奏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做游戏时接触到的知识往往会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环境过分枯燥,孩子没有兴趣,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抽象的节奏产生兴趣,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就一定要把节奏融入学生的日常游戏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对节奏感知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教学歌曲《躲猫猫》时,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进行躲猫猫的游戏,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一定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得到更好的节奏训练。

四、将节奏与语言结合起来

除了音乐有一定的节奏,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语言当中所带有的节奏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对于音乐节奏的训练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工具,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从语言节奏入手,使学生在掌握了语言节奏之后再去掌握音乐节奏,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节奏训练的难度。所以说,一定要把语言节奏的作用好好发挥出来。

五、运用打击乐培养节奏感

打击乐器一般体型较小,且使用简单、便捷,小学生掌握起来也毫无难度,而且打击乐器有着各种各样的外观与声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把打击乐器利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感受不同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质和音色,且伴奏时学生打击的力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时音色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打击乐器如此丰富的变化,肯定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沉浸在这种好奇和快乐之中的同时,无形之中就强化了节奏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就可以在歌曲教学环节结束之后,为了强化音乐节奏的训练,将打击乐器运用起来,让学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地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节奏训练。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培养,使学生更加热爱小学音乐课程。可见,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正确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使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美感有一个更深的体会。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用更好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⒖嘉南祝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1-02

节奏指的是一段音乐中每个音的长短、强弱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一大要素,对于整个音乐而言具有结构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为学生学好各种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对节奏的训练往往比较单调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老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把枯燥的节奏训练转化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老师逐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全面的帮助,最终促使学生掌握音乐中的节奏,促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的认识。

1.积极开展课堂游戏进行节奏训练

为了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时的节奏学习中来,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课堂体验中把注意力应用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进而实现高效的节奏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表现自我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小学生比较活泼,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各种事物总是愿意去接触和尝试。小学音乐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而在音乐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要对音乐教材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积极掌握小学阶段节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向,同时还要把节奏理论与实际生活场景和画面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把节奏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与结合,从而把理论化的知识转换为真实可感、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节奏方面的游戏,比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首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而在组内组织学生跟着节奏晃动身体,拍手或者跺脚等等,通过这种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奏教学的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节奏产生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对节奏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开办一个小游戏,就是让六个学生作为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感受时钟走动的节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上的节奏的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让他们进行一些即兴的创作,进而引导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一个直观准确的感受。

2.利用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歌词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最新的音乐教材一般每首歌都会有完整的歌词,老师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这些优美的歌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歌词掌握其中的节奏,比如在教小学生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的时候,先让学生充分掌握歌词: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数不清的星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歌词中的美好景象,一个背着大竹筐的小姑娘光着脚丫在森林里采蘑菇,她心灵手巧,采到的蘑菇数也数不清。这个美丽的画面可以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歌词与曲子联系起来,进而感受曲谱中的音乐与节奏,这首歌的歌词具有良好的节奏感,老师可以根据歌曲的演唱方式给曲谱进行正确的划分,由于学生已经被那个采蘑菇的小姑娘深深吸引,因此再对学生进行节奏教育就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学习兴趣的高涨,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科学模仿生活场景进行节奏训练

学习离不开生活,音乐节奏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老师在把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以后,还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积极感悟音乐中的节奏,促进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完成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准确把握。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歌词进行学习和掌握以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生活场景的科学模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分组,然后按照组别在教室里进行划船模拟,学生可以把椅子当做小船,书本当做双桨,六个学生一组,两边各三个学生,老师播放歌曲,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展开双桨,轻轻滑动,这样做可以把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带动课堂里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而且在进行生活场景的模拟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音乐节奏有了一个深刻准确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节奏知识。老师还可以在教学生认识音符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动物的行走姿态,然后把动物行走的节奏把相关音符准确表达出来,比如马儿在奔跑中的四个一组的节奏,就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以及公鸡打鸣的叫声,"咔、咔、咔、咔",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识过的真实的事物,老师把这些内容与学习的节奏科学联系,还可以在相关的音乐器材上进行弹奏,进而加深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生活中的律动然后采用某种方式将其演奏出来。

4.利用各种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乐器进行节奏的训练,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然后演奏学习过的曲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即兴演奏,然后让每个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各种乐器的运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起到提升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和感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芳,王卓. 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 音乐时空,2015,23:149-150+138.

[2]蔡雯.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 音乐时空,2015,03:183.

第9篇

【关键词】切分;节奏;切分音;有效教学

一、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教学的意义

切分音是音乐进行中经常出现的音型,它是指从弱拍或强拍的弱部分开始,持续到下一强拍或弱拍的强部分的音。切分音改变了节拍自然的强弱规律,形成切分节奏。切分节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歌曲根据音乐内涵的需要,都运用了切分节奏,有效地表现活泼、灵巧、机敏的歌曲形象。现在有的老师反映说切分节奏教学不怎么会教,教了学生也很难掌握。切分节奏教不好唱不准,关键在于节奏训练的基础不巩固。我平时在切分节奏教学中遵循的是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多练多唱。为了使学生克服这一大难点,我对切分节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究。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在小学对切分节奏的种类和切分节奏“七步法”的有效教学。

二、小学音乐教材中切分节奏的种类

在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切分节奏有:

三、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有效教学

有效地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切分节奏教学的掌握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活”起来,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把小学切分节奏教学分为形象言语法、情境创设法、划拍阅读法、课件辅助法、节奏填空法、乐器协奏法、律动节奏法。

(一)形象言语法

(1)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在,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形象的切分节奏。我在教学生形象切分节奏时,有两个小诀窍:①用四个手指来让学生看,如 :“×××” 这条节奏:伸出四个手指,(平均分开)讲原先是四个手指读“×× ××” ,然后变换手指,把中间两个手指合起来。所以中间连着读成 “×××”;②学生可以从生活模仿中联想抽象的节奏,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切分音节奏(×××)模仿母鸡叫(咯 咯 咯)。

(2)在教学中,我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将歌曲中切分节奏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摇船调》中的︱××.︱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让学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两次,且两次节奏不同,学生极易混淆。我从三年级学生角度考虑,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用不用的摇船动作来区分两个节奏,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

(二)情境创设法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在教学《小渔篓》这一课中的切分节奏︱××.︱,我先在上课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用了情境创设法:一只小狗和一只兔子在比赛,当它们来到大山里时,两只小动物要用切分节奏说出他们看到的事物:小狗看到了小河,就说“小河流”,兔子则说“捉泥鳅”,小狗说“鱼儿游”,兔子又说“小蝌蚪”……学生们,听到这笑哈哈,于是我就给他们分成了小狗组和兔子组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是:你看到了音乐室的什么事物,你都可以说出来,学生兴致很高。结果,同学们说了很多,比如“文件夹”“音乐室”“电风扇”“小窗帘”。最后,让他们来学习《小渔篓》这首歌里面的切分音里,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一堂课,因为学生既喜欢又掌握了知识点。

(三)划拍阅读法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划拍阅读节奏指导时,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的手指一下一上,就是一拍的过程,当节奏发生变化时划拍的方式不变,且拍与拍之间速度是稳定的。如我在教四年级歌曲《大雁湖》时,中间一句歌词“好风光啊哈嗬”,那个“哈”字出现在第一拍的弱拍位上,更要命的是,前面的“啊”是切分音的延长,又正好唱到“哈”字这一小节第一拍的强位,衔接非常地紧凑,只要拍点稍有不准,就唱不好这个“哈”字,要么快、要么慢。这简直就成了这首歌的难点部分,于是我就采用划拍的方式,通过慢动作的分解,让学生体验唱这个字时的动作是什么,然后,较慢地划动时,指导学生在这一动作处唱出来,教学下来,感觉这一效果很不错。我还用请学生模仿教师拍节奏、师生对拍、接龙拍击等方式解决切分节奏。

(四)课件辅助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视听结合法使学生更直观准确地体验歌曲情感。例如音乐课《猜调》一课中,尤其是结束句极富动感的切分音的运用,把儿童猜谜对唱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融知识与趣味一体。在处理切分节奏难点时,我将结束句的切分节奏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的画面。运用动画加以突出,或者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有效形象的展示音乐旋律的行进方向。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在唱歌、舞蹈等教学活动中,切分节奏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好坏。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认真思考,设计新颖的切分节奏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多练多唱;在平时就加强切分节奏训练,使学生能“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完全走进充满活力的音乐学习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赵彬宏,吴桐.音乐探索,2007年

[2]《走进音乐殿堂》.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3]梅寒论新疆风格歌曲的创作节奏[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节奏训练;节奏教学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以下是我在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有的是自己摸索的、有的是借鉴别人的。

一、节奏训练的低段

1.节奏的模仿练习

低段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诱发学习的动机。

2.节奏律动游戏

音乐教学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端正、安静地坐着学,然而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活动、游戏和表现自己。我认为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就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二、节奏训练的中高段

节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灵活运用,就是要在低段的基础上将训练进一步加深,可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并进行运用。

1.节奏能力的培养

(1)有节奏地说话

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

(2)节奏的镜子练习

老师可以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节奏,同时要学生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这样既丰富了节奏的内涵,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节拍的学习

(1)感受重音

重拍音的感知是学习节拍的基础,也是对听觉的一种训练。老师在鼓上或桌上敲击,以四拍为一个单位,每个四拍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重拍音。

(2)感受速度

在音乐声中列队进行,让学生感受进行的速度:做摇篮、划船或者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感受三拍子柔和的音乐速度。

(3)情感的表现

在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的速度、重音等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及情绪变化。比如,不同音乐形象对比;老师选择几首短小的或情绪方面有较明显的主题的音乐,连续播放或演奏,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表现出乐曲的音乐形象、情绪等特点。

有了以上这些感性认识阶段的训练,然后老师再逐步通过划拍、击拍、划节奏等训练,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

第11篇

一、节奏感训练融入孩子的语言

节奏感是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基础。良好的节奏感首先要有节拍感,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我在具有绍兴戏歌《老酒谣》歌曲时,先出示节奏练习,然后让学生跟着双响筒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歌词,也能记住它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我们还可以语言和动作同时模仿。在教《花喜鹊和小乌鸦》歌曲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歌谱里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通过让他们画大花瓣和小花瓣,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还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节奏朗诵他们熟悉的古诗,如《春晓》xx xx | x-|和x x | xx x|抑或是xx. |X x | x-|这样的节奏型.

二、节奏感训练融结合体态律动

在音乐中让学生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人音版二年级的《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这首歌中,拍手,跺脚,拍肩,通过歌曲演唱中的律动培养了孩子的节奏感。笔者曾经听过山东李昕薇老师执教的《萤火虫》,上课伊始,老师放了一首歌曲,带领着孩子们,跟着音乐,拍肩,拍手,模仿小鸭子游泳,在体态律动中感受节奏。让学生在教室里散开,老师弹奏由二分音符构成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边走边做青蛙游泳的动作。做完青蛙游泳的动作后,随着由八分音符构成的音乐,边跑边模仿小狗的“狗刨”式游泳动作。根据情况,还可以把音乐变换成由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等基本节奏构成,动作也可以有所变化。这种对动作的模仿,既可以使学生分辨一些基本节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对于儿童来说,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所以,模仿声音的题材应该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带到节奏教学活动中去,如动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等。

模仿动物的叫声:如小鸡 × × | × × | ,边走边叫。

唧 唧 唧 唧

模仿风声、雷声、雨声:如× ― |× ― | × ×. × ×.| × × × × |,呼 呼 轰 隆 轰 隆 哗 哗 哗 哗。

并把手举起来,随着节奏摆动手臂。

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如火车 ×××× ×××× |,学生一个接一个的

卡擦卡擦 卡擦卡擦

串成一排,模仿火车的样子,边走边读节奏。

这种模仿声音并做动作的方法,既进行了节奏型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三、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情景创编中

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我的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想法: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 给学生欣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音乐片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这样为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铺垫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发展学生的演奏能力及表演创造潜能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而这种探索不仅是音乐表现与创造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音乐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一种融合与创新。通过模仿“挑水”的来练习一组不同的节奏,拿着小桶跑步到水边的节奏,用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水杯盛水到水桶里的节奏,用一个四分音符和一个四分休止符交叉进行组成的节奏乐句;挑起水桶迈步的节奏,用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走了一段路有点累了,脚步放慢的节奏,用二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终于到家了,放下水桶高兴欢呼的节奏,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 。如此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练习了节奏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四、节奏训练融入游戏中

孩子都喜欢游戏,特别对于地段的学生,节奏练习可以通过“猜一猜”。在课堂上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给他们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清晨运动员的跑步声、马路上的汽车声、起床时的闹钟声、厨房间的滴水声、大自然中的鸟叫声等,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这环节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播放小鸟叫声:叽叽叽叽,学生立刻就会知道是小鸟的声音,自然而然便会将歌曲的节奏演练出来,同时还能比较准确地掌握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

第12篇

一一小学   罗二二

2020年2月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数音乐老师往往只重视节奏组合或节奏乐句的机械教学,从而忽略了节奏感的练习,更不注意使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机械或学习无进展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教与学的状态和效果。本文主要从音乐的概念入手,分析小学音乐课堂的特点,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希望对提高老师教学的质量和增强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理解的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教学;节奏;训练

追求最佳效果是音乐教学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小学生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挖掘学生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扬起学生遨游音乐海洋的风帆,这是每一个音乐老师的梦想。

一、理解音乐节奏的基本涵义

(一)音乐的基本定义

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主要有以下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

(二)节奏的基本定义

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二、挖掘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赏析

音乐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给人们以无限的听觉享受。如同流动的诗、无言的画,强弱之间,音符的组合总是时时拨动着你的心弦,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或高山流水、或知音难觅,或徐缓优美、或激动神往。听,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你或许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这优美的情感,如同河流之中的一叶扁舟,桨声与流水之中,舒坦、静谧……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这一切对音乐的感受都来自音乐的享受。教会学生学习音乐重在节奏把握,让学生从心灵的深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通过节奏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聆听

时间的积淀能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上感觉音乐魅力,强弱之间,学生也能够直接感受节奏的力量。受课时的限制,老师与学生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地听,造成节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要多听音乐,用最直接的听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对音乐的认知。

(三)反复

多反复练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在节奏教学中,反复性是由音乐节奏的这种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是时间的符号,它稍纵即逝,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众所周知,大多数学生并不是音乐的天才,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贝多芬式的音乐家。这也就让很多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在节奏教学上必须进行反复学习。

(四)以生为本

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不学,老师教的再好也难提高节奏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上要动静结合,强调学生参与,让音乐教学符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多从学生角度思考教学质量,注重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水平。

(五)协调整合

提倡利用整合的原则,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整合。一是利用课堂资源,如音响、乐器、课本、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做到统筹利用,加以整合,从视、听、动上加强学生眼、耳、脑的协调,充分理解节奏教学。二是加强音乐互动,听、唱、奏、跳活动统一在音乐体验上,边听边唱,边打节拍边体会,积极做到随音而动、随歌而舞。

三、提高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注意力

在近几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认知能力,从教学一线的不断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堂音乐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前奏,有时用谜语、有时用故事、有时用动画等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导入,学生就想知道接下来要学什么?做什么?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做到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如在节奏教学上,我们可以选择动画片《宝莲灯》作为开篇,放一段视频,吸引学生;同时用李玫演唱的《想你的365天》作为课堂的开始。这首歌曲,由舒缓到强烈,如同春风袅袅、夏雨潇潇、秋风叶落、冬雪飘飘,如倾如诉,节奏明显,动感十足,可以很好吸引学生,从感观上体会节奏之美。

(二)用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

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老师除了备好课外,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兴趣点在哪里、哪些有吸引力,收集这些基本情况后,合理设计出教学内容,从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有时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和时间去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我们只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活泼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

音乐课堂是学的课程,节奏教学是动的过程。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课堂活跃起来。要达到良好教学目的,老师就要甘于做知识的供应者和学生的鼓励者。学生只要有兴趣,即便是枯燥的、难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学生很好的掌握。在教学中,要抓住每个契机,很自然、很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如:在节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轮流尝试在课桌上把自己刚学的节奏敲出来,只要谁能打出老师教的节奏,那谁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当他们发现自己对节奏还掌握不够准确时,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加强反复练习,反复尝试,争取下一次做班级的优秀,学生也会因这样的目标而努力,个个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集中精神学习、训练。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精心设计游戏,激活课堂活力。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如:猜谜语识音乐,用数字懂节奏、学生扮演哆来咪等学生爱好的游戏,学生在愉快地情感状况下学习,其乐无穷。

(四)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

依据专家研究,音乐中最先引起人们共鸣的就是音乐的韵律,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灵活地掌握节奏,为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小学的音乐教学,想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就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将音乐知识的传授融入音乐实践中去,从基础音符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本文对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加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中国,音乐是一门被边缘化的学科,音乐教育的随意性很大,在很多学校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种现状:(1)课程形同虚设,许多学校忽视音乐课,在课改不断推进的现在,艺术教育却被忽视,这样的教育需要反思。(2)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太大,现今的音乐教学普遍没有目标,随意性太大,许多教师认识不到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音乐教师倦怠现象普遍发生,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的压力增大。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节奏感,以达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培养学生音乐感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参与节奏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健康的人格,但我们的音乐教育现状是教学手段单一,死板的灌输性学习,音乐课堂死气沉沉,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在节奏学习方面的兴趣,在日常的音乐学习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用行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多接触音乐,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将节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激起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小鸡“叽叽叽”、大公鸡“喔喔喔―”、小猫咪“喵呜―喵呜―”叫的声音;下雨时“滴答,滴答”、刮大风时“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哗啦”的声音都是具体形象的节奏,在《四季放歌》这一课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中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灵感,我们日常所见的四季变化就是一首歌。这样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难以理解的音乐内涵具象为可见的事物。虽然学生对“节奏”可能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够感受到节奏,对“节奏”产生了兴趣,为节奏感的进一步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节奏图谱生动形象地学习节奏

在音乐学习中,五线谱和简谱可以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但图谱的学习十分枯燥,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就要采取措施用生动形象的图形代替传统的图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我们可以用一块蛋糕表示一拍,半块蛋糕表示半拍,学生就会记忆深刻。在《雨中曲》这一课中,可以用大雨点表示强音,用小雨点表示弱音,这样生动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节奏的强弱不同。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将本课的图谱画出来,再将学生画的图谱分发下去,并根据图谱演唱《雨中曲》。又如,教师可以将五线谱中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用不同颜色的小手绢表示出来,然后再将手绢系在不同高度的绳子上,用这些绳子和手绢表示五线谱,学生在教师播放音乐时按照音乐的节奏跳过去,跳对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一些小奖品,这样就能够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做到教法得当,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对节奏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做到张弛有度,教学收放自如,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学生重视音乐科目的学习。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发掘学生感受节奏的能力,探索出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最高的效益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且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感[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第14篇

【关键词】节奏教学;训练;教学方法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有人把它比作音乐的骨架。节奏是以时间划分与力度的变化来实现,它与声音的相互配合,使音乐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一般来说,音乐有三大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在这三大要素中比较容易掌握的是旋律与和声。尽管没有节奏的音乐是不存在的,但是要真正地把握节奏的本质,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便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节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让学生学习节奏的模式是:认识各个音符的名称和拍数,再拍读节奏。虽然这也是学习节奏的一种方法,但学生学得很单调乏味。 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改变原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创新,采用一个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在长期的教学中,本人对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大胆尝试及探索,总结出几种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方法。

一、从生活中发现节奏

音乐新课标中提到“探索音响和探索音乐”。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例如,聆听或者用乐器来模仿风声、雷电声、动物奔跑的声音、或者厨房的烹调声等等。在探索音响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来寻找节奏,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产生于生活之中。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在《动物说话》一课中,我告诉学生,生活中我们听到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听完后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叫声的节奏:如知了:“知.了 知.了 猫:喵 ― 喵 ―鸭:嘎 嘎 嘎 嘎牛:哞 ―――母鸡:咯咯咯咯 答 咯咯咯咯 答……”。接着顺势把动物的叫声变成节奏来训练和教学, 模仿大小不同、形象不同的小动物的声音,从中感知强弱节奏的变化。

又如在教唱《国歌》时,涉及到讲授“三连音”,平时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老师讲授来强化训练,有时还会用数学图形辅助讲解,弄得学生满脑子数学逻辑而缺少音乐的感知。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爱玩的“扫机关枪”的游戏引入,那么一下子,教室里就活跃起来了,“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的机关枪声从教室里的每个角落响起,这时教师在钢琴上弹起了“哒哒哒哒哒哒(三连音)……”的节奏,慢慢的,绝大多数的枪声也都成了“哒哒哒哒哒哒(三连音)……”的节奏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念准了三连音,而且体验了三连音像密集的炮火,联想到了爱国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场面。

音乐的节奏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把节奏学习过程变成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实践证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自然界中、熟悉的生活语言中寻找节奏,结合着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音乐和用音乐的距离,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二、在游戏中表现节奏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在音乐节奏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可以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采用趣味的游戏形式,使学生能时时保持对学习的积极状态。

在高年级段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音乐游戏。如学习十六分音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拍电报”来进行节奏变换的学习:老师准备各种不同拍电报声的音效让学生来听,再请几个学生来参与“拍电报”嘴巴模拟声音,手上作动作,接收“电报”的同学参与模仿。在学生模仿和聆听的过程中老师写出十六分节奏的基本节奏型: ××××再让学生找出变换节奏型××× ××× ×××

来训练……这样的有效参与,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十六分音符的节本节奏,同时也了解了“前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区别以及切分节奏的规律。

当然,在节奏教学中还可以有“节奏填空”、“节奏接龙”“走走跑跑”等趣味游戏,这些就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设计了。在课前多花点时间去准备,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把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地体验。

三、在学习中体验节奏

每个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差异。听音乐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脚打拍子;欣赏课时,学生听到欢快的曲子就会欢笑、兴奋,不由自主动起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这点,使它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感受音乐节奏的魅力。

在学习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先用读歌词:“河 那边│草原 呈现│白 色一│片 0│……”在有规律的读完歌词后加入附点作对比:“河 那.边│草原 呈现│白 色.一│片0│……”在念歌词时,教师要在附点处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要做到不急,不忘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掌握了一些基本节奏后,我们就应该对学生增加点难度,可以变换着方法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了。如出示一条四小节的节奏图谱,把班级的学生分为两大组,两组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念节奏,自然形成二声部,接着就可以同时两声部的练习。不同节奏型的对比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既可体会到不同节奏型的感受,又能感受到表现音乐形象的不同。

在多声部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加入打击乐器区分声部间不同的节奏。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打击乐器,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准备碰铃、沙锤、双响筒等小乐器来代替用手拍节奏,也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的小乐器带入课堂。用乐器进行合奏训练时,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课堂的气氛更加浓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在参与中创编节奏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新课标》中的小学音乐创作实践内容包括:1~2年级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3~6年级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创编节奏,使学生的节奏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理解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试着以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创编节奏,如:“欢乐的雨滴”、“闪烁的小星”、“稳健的步伐”等等。能进行有意义的创编,是音乐创作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出示不同的节奏给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如:“××”、“×××”、“×.×”、“×―”……,让学生自由组合,来为歌谣配上不同的节奏型。

第15篇

一、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中的歌曲《法国号》,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F大调,三四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两拍子导入,直接在钢琴上弹柱式和弦,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律动,在教室里走圆圈,走的同时听听老师的琴声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回答出师一个手弹的重,一个手弹的轻。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把“重”和“轻”表示出来,学生会一只脚踩的重一只脚踩的轻地走圆圈。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的琴声变成三拍子,着重体现三拍子的特点,请学生回答老师的琴声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老师第一次弹的重,后面两次弹的轻,得出“重轻轻”的结论。教师总结在音乐中把“重”叫着“强”,“轻”叫做“弱”,那“重轻轻”则是“强弱弱”,强弱弱就是三拍子的特点。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强弱弱”,有的学生会跨一大步,走两小步;有的学生会拍一下手,走两步……这时教师的琴声可做速度的变化,学生不仅要用身体语言表示“强弱弱”,还得跟上琴的速度,速度随琴的快慢。这样既让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开发,也让学生的创造及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在律动中自己找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最后教师的琴声从简单的柱式和弦转换为《法国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三拍子的节奏有了一定内心感受,并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在游戏时,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抓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有目的地运用音乐游戏进行节奏学习。

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小鬼”当家》中的歌曲《买菜》,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独特的旋律手法,中间的数板,以及紧跟其后的重复开头句的结尾,都赋予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四季放歌》中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摈弃了死板的出示节奏型,请学生跟打跟念的形式,而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乐曲《新疆之春》的主题部分进行跟拍的形式,并通过师的反复拍打,让学生进行模仿拍打,最终请学生写出拍打的节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特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疆乐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从而顺利完成了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

四、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因此,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节奏。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这些节奏很自然地被运用到音乐中来。根据音乐教学法中的具体效应: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中的各种声响节奏来熟悉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型。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模仿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因为这些声音、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得到了深深地体验,因而他们很容易地就掌握训练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