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教学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3]刘春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19(22):151.

第2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教师认识不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一直把地理当成是副科,所以,教师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一大原因,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重视地理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教师的待遇和强大的工作量比例失调,物价呈上升趋势,而教师工资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下,教师就会感到疲惫,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使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第3篇

1.设计理念先进――分类分阶,因材施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有的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即“文化的地理”;有的是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即“生活的地理”;有的则是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的需要,即“科学的地理”,每一种学习需要都是合理且需要教师、教材给予支持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充分把握学生的多元需求,深刻领会这种教育新理念,并把它贯彻到教科书的编制中,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这种分类型分阶段、因材施策的理念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理念的传承,完全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最大亮点。

2.设计方式科学――强化动手,提升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注重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每节课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每节课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丰富学生知识,对正文内容进行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特点,先安排学生预习或课堂自学,再对点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起到答疑解惑、订正、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图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结构合理――主辅对照,互有补充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正文结构严谨,个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统、图像、图表、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每章开头有一个课题,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比较”、“案例研究”与“复习题”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鲜的内容冲击学生头脑,利用第一印象帮助学生接触、熟悉新情境,尽快导入新课;“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背景知识以更好理解所学习内容;“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这种主辅对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辅助内容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4.设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大量的图表、插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D、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大量插图的引入不仅“亮化”了教科书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书,中图版教科书明显增加了插图数量、改变了插图形式、丰富了插图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等,使其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为突出,图文并茂、富有生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学教科书互有长处、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都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的探索。与其它版本相比,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注重能力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知识的处理还可以改进,如知识点较多、结论较多,但知识网络编制不够,在知识点的互相链接上有待提高,学科知识系统性有待完善;同时,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加快,新鲜时尚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及时纳入教科书中。

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下,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符合这种趋势、理念,有着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组研讨,重视团队协作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设计的“探索”、“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版块是用于教师讲解正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师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收获及疑问,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以及在遇见困难时学会及时主动寻求帮助。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自己遇见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解决问题。但同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5~6人为佳,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教师作用,及时点拨指导

虽然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有意识进行拓展,如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辅导资料和习题或者音像资料等给学生“加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由,应注意检查进度。有些课题在学生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根本差错或者其它问题,有些课题本身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进度,以便监督学生认真实施课题和发现问题后及时得到指导。遇到难题后师生可以一起研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帮助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第4篇

关键词: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空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7-02

目前淮北市值学校课程基本能正常开设初中,但中考不考。学生和家长不是十分重视。农村学校基本不能正常开设,学生也基本不学地理,且地理课程只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虽然空间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课本,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有空间思维基础,但到高一升学后再学习地理有一年的学习间歇期。可以说,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上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衔接好近乎遗忘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二是如何掌握高一地理课本中更为抽象复杂的空间知识。近年来高一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其他特征。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1]。

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地理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的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2]。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思考能力,实现地理教育。以下结合地理知识,浅谈几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初中基础知识适当回顾

在高一教学中,可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结合经纬网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复习初中经纬网知识,让学生在球形空间思维的基础上理解三种经纬网:平面图、侧视图、极视图,并以必要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好极视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初中地理空间知识的回顾可以让学生重拾以前的空间思维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高一地理尤其是“宇宙环境”的重难点知识。

二、灵活使用教学媒介

1、绘简易图。

简易图能把复杂的空间图简收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效果,可以提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绘图能力的初级阶段是能够完成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填充图册中的填图练习或能够将主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空白区域地图上,高级阶段要求能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灵活地绘制各种地图,从而能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3]。指导学生绘制简易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剪裁”。

例如,在讲授晨昏线、日期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沿纬度的分布规律、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流水和风力的沉积地貌、等值线、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相关简易图,并指导学生绘图,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加深空间记忆;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读图能力有助于应试,因为在考试时的空间题多是以简易图的形式出现的。

2、直观教具演示。

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必须以基本体的表象为基础,把这些基本体的表象,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才能想象出新的组合体。没有表象就不能给形象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4]。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在地理课堂中,地理直观教具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例如,黑白球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褶皱和断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三球仪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雨伞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形成等等。直观教具的使用不仅以其直观的空间表现易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无意识的记忆。

3、多媒体课件使用。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空间或复杂图形有关的需要动态演示、观察其微观变化、形象直观显示等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模拟各种现实状态,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整个形成过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和猜想,再去发现结论,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5]。

对于一些有变化规律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功能演示变化现象以易于学生理解。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圈环流的大气运动、雨带的推移、洋流的分布。应用多媒件辅助地理教学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反复刺激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兴趣,反复促进学生识记,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贮存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6]。“心理地图”的构建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并能运用脑中地图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在阅读知识窗“洋流的成因”的基础上,联系世界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总结出“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右)的比较”所体现出的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讲述时应强调大洋东部、大洋西部、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流向等空间特征以及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再引导学生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绘简易图,并让学生分大洋注意洋流的名称与流经海区附近陆地所在国家、岛屿等名称的关系。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加深对洋流分布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图”。

总之,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空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伟华.浅谈对高中地理空间教学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12):169.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实践

0 引言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大,而且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教学难度较大。在现代高中教育中,由于地理教学侧重于解决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倡导通过探究地理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学好高中地理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素质的重要手段。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教学应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新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1 突出学科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讲究区域性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课程属系统地理,体现综合性也至关重要。必须使学生掌握从哪些联系上加以综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2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能够合拍;教师要能够使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尽量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画面,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再现地理环境本身和人地关系的种种特征。利用投影仪、多媒体、录音机、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地理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

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其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接受记忆、掌握、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多方面开展师生互动。一方面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与议论,对重点、疑难处做详细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方式。

5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一环。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会有收获,合作会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密切联系与统一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如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酸雨观测和野外地质地貌、河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考察等研究,这些活动都经历了明察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种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搞好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以帮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地理学科的学习意义得到体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考察、调查、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搜集等,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价。

第6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以图导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随着新的高考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对高考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学生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但是却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强调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对于高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课堂的构建这一问题不予重视,只是沿用原来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认为只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学生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却没有想到采用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信息的效率,将其培养成时代需要的人才。

例如,很多教师在上地理课时,完全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搬过来,上课期间喋喋不休地跟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死”知识,课下布置给学生很多的家庭作业,教师认为只有采取这种勤学苦练的方式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利用高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法,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真正对学生未来负责。

(二)多媒体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学生对地理课程失去兴趣,和学校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高中学校,在教授地理课程的时候,只能进行简单的授课,没有多媒体等高端的图示设施,这就使得学生的视野以及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受到限制,没有为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设施,阻碍了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三)对地理探究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教师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于教师而言,其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却迟迟看不到结果,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究式教学后,看不到它所起的作用就会放弃该方法,认为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益处,是在浪费人力和财力。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用以图导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以图导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结合学生兴趣开展以图导学的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课程,只要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讲多少都没有用。在开展高中地理以图导学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对这一方面关注最多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本内容为主体,借助于图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兴趣进行地理图导教学。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其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上学到必备的地理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多和学生聊天,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事物的感兴趣的方面。在学到地形的时候可以结合以图导学的方式,对当地地形适合种植的植物的情况进行讲解,结合植物所对应的地方小吃,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加深其对该地形的了解和对于地方特色的把握,进而用以图教学的方式创新地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完善教学的相关设备

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就对于地理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以及授课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某些学校还没有为教师配备多媒体图导设备,对地理以图导学教学课程教学造一定的阻碍。为了使该学校的学生不被其他学校赶超,应该及时引进新型的教学设备,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推动高中地理以图导学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地理教学图导设备,还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多引进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图示和模型等器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例如,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地理方面知识的发展和学习,利用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在学校图书馆引进一些地理方面先进图示和仪器等,各种岩石、火山岩、花岗岩等,以及一些裂谷或者沟壑的地理模型,学生在学习与这些有关的知识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参观,并结合不同的模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还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把分开的一块一块的图片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拼成一个整体的图形,进而利用以图导学教学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该部分地理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利用图示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图导学教学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在图示中可以利用点、线、面把想要表达的各种图形组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意的动点动面的真实含义。在课堂上使用图示,不仅画图准确,而且效率高,为老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还可以添加各种颜色,使图形更加立体化、饱满化。生动鲜艳的颜色以及立体的构造形态,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成为了一种享受。同时,以图导学教学在老师备课时为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很多课程内容采用以图导学教学的方式就能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减轻了老师的备课压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和教师的精力也会更加充沛。

例如,在学习气候划分区域这节课时,学生们很难理解地球上从这里到那里是什么气候带,从那里到那里是什么气候带,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以图导学教学策略,让同学自己体会立体的地球气候带划分的妙处,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把一个简单普通的地球模型,划分成不同的气候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自己亲身体会过的内容,记忆才最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7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道理,凡是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也涌现了不少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教学调查表明,进入高中后由于教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加之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弱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地理感觉吃力。而高二文理分科后,对地理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但由于高一地理基础没打好,所以不少文科生再次限入对地理的恐慌之中。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衔接,我以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教师要熟悉初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以及地理高考大纲,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制定学科体系及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然后按照方案有计划的实施。教师最好能把教学要用的系统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找出需要精讲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任何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过程。教师要研究初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特点,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偿试和推行已经论证过的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加强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通过建构模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探究类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突破,这样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要做到初高中教学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稔,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

第四、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地理教学;学习策略

教学中如何体现“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课程理念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用建构主义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批判和挑战。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提出对指导学习过程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意义。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

1.学生有大量的地理知识的经验背景,有利于建构新知识

学生通过各种书刊、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大脑不断地接受地理知识的刺激,如,太阳辐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学生在学习前都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同时,许多地理问题本身就没有僵化的结论,如,城市布局的最优化、环境问题的解决等,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头脑,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赋予不同的意义。

2.许多地理内容是真实性任务,有利于情境性教学

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如,人类面临的沙漠化问题、水资源危机等都是情境教学的绝佳内容。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把火山、地震等内容设置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地理的情境性教学锦上添花。

3.地理学习有较多的背景知识、真实性的任务及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社会性教学的有效性

如,让学生讨论所在地的城市化问题、劳动力迁移问题等,学生都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进行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学生要善于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探究过程实际上又是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过程。学生为了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结群、结伴、结组,讨论、交流、协商、辩论,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第9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差异教学 分层设计 援助中心

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

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分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1.同一情境下的分层问题设计。

立足于呈现的情境,教师层层分解、提炼出各种层次的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思考、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类型,体现由浅入深的能力层级。其可贵之处是,给了学习者转换情境灵活应用知识的机会,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情况,在每个层次中还可以细分出下一级的层次。

例如,根据“某河口处海洋开发的遥感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差异性问题。

层级1:适合基础较差或智力水平较好但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学生。

(1)该海岸属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该设问比较简单,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

(2)图中各图例分别可能表示什么?(教师提供“网箱养殖”“围垦”“红树林”和“防风林”四个备选答案。该设问有一定难度,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层级2:适合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

(1)为什么大多数河口处渔业资源较丰富?(需要学生联系相关内容回答。)

(2)为什么当地有红树林?为什么红树林对海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层级3:适合中等和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

如何合理开发该海岸带?(该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综合思维能力,由学生分组合作回答。)

层级4:适合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

(1)若当地“网箱养殖”和“围垦”不断加大规模,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培养学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若气候变暖持续,对海岸带利用有什么影响?(该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2.同一知识点的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就同一知识点(往往是核心知识点)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以接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模块三“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一节中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条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有层次的问题,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回答。

层级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从教材中可以找到答案。)

层级2:上述条件中,对珠江三角洲影响最大、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学生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层级3:上述条件中,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增加了区域对比,学生还需要根据皖北的材料再作分析判断。)

层级4:结合材料,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学生要全面分析皖北地区,且不能照搬珠江三角洲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层级5:根据上述条件,我们能否为皖北地区的工业化作一个发展方向设计?(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查,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

二、分组合作互助,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有难度差异,关注这些差异,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复杂。如何既关注差异,又化复杂为简单,学生的分组互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其核心理念就是让差异成为资源,让学生在互助中形成良性互动。而同时,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学生的合作互动中不断消解。

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是实现差异互补学习互助的基础。学生分组合作互助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以试卷评析课为例):

第一阶段:让学生对照教材、笔记本自己检查校对错题,教师提示可能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体现差异教学对全体的关注。该阶段解决的是基础题。)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内部交流自己的错误,由组内同学帮助解决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教师巡查,统计每一小组内部不能解答的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对有些小组提出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解答,进一步体现组与组间的互助。在解答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反馈矫正。(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以实现基础差的学生在中等题上的知识补充和能力提升。对基础优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自己可以站到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地理试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到外化再到内化的过程,提高表达能力,实现对知识更高层次的融会贯通。这种差异互助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共赢的。)

第三阶段:根据统计结果,对大多数小组都存在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大多数小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说明问题具有共性,适于全班讲解。本阶段帮助解决的是较高难度的试题。)

第四阶段:学生对试卷及讲评结果作进一步的反思,并记录在册。教师做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消化、巩固和发展完善的机会。)

三、实施“课堂援助中心”,提升学困生

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应考虑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唤起”。尽管有的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补课,但那样占用了学生的课后时间,所以关键还是要重视课堂这个主阵地。任课老师要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援助中心”策略,对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援助中心”的援助对象是任课教师排出的班级学困生,援助任务由备课组的其他地理教师担当。一般来说,每位教师每学期都有听课任务(笔者所在学校是20节以上),我们可以转变思路,把教师听课的任务与课堂援助结合起来,这是对国外许多学校推行而在国内难于实行的“课程援助中心”的创造性实践。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实施“课堂援助中心”策略,特别照顾了学习困难的班级群体。学困生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基础薄弱导致课堂听不懂,有的是课堂学习方法有问题。援助教师为其课堂学习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不仅当堂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也现场指导了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日渐强大,人类环境的破坏变的日益严重,现已危及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让中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课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和编排课程。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富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加强地理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高21世纪中国公民素质,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所提出的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

二、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三、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四、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地位与现状;改革建议

随着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尽快使高中地理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1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应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全面的专业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的生活劳动技术,还需健康的心理状况和强健的体魄等。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结合多种手段和方式才能够得以实现。在中学教学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都是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是其中最具优势且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地理知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逐步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而高中地理就是将这些问题放在核心,通过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对资源观、生态观等进行全面的教育。地理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高中地理教学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2.1落实教学目标方面

由于地理学科并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加之目前只是会考的一项科目,因此地理老师在课堂上通常只注重传授地理知识,对于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则被忽视了。这与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任务并不相符,并且与我国目前运行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这两方面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按照目前地理教学情况发展,不仅会严重阻碍教学目标的落实,还会使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2.2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方面

目前国内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自己放在课堂内的主体地位,使得目前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一直传授课业知识,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自我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无法锻炼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2.3课堂教学手段方面

由于目前地理只是一门会考科目,这使得一些教师对地理科目的重要性产生质疑,对于课堂教学的手段并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缺乏现代化手段,教学方式十分机械、落后。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严重的影响,不但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削弱了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3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地理教师应当尽快认清教育形式,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尽早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现教学观念、认识的转变。地理教师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严格规范自身教学活动。地理教师应当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将以教师和教材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并将关注点放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上,注重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挖掘各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转变观念和思想是实行地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不转变观念并提高认识,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就无法实施。

3.2贯彻落实新的教学大纲

新的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地理学科实行素质教育,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新的教学大纲是不断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关键。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大纲中要求的内容。此外,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切实实行素质教育。

3.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主要还是要依靠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认真备课,确定每堂课的重难点,再根据重难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课堂目标的实现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2)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3)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4)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

4结语

改革与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促使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促使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教学

目前,在高中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创新教学实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所看到的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仍然是备教材和教教材,甚至有些教师很少使用过新课程标准,试问,不使用课程标准,何谈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在新课标下,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与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教师如何处理好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好地理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为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全面的、具体的规定,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地理教师实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因此,正确的学习和使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的指导,它是指导地理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只有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地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和依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对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加以组织和处理,进行一番再创造,都能使用好教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单一性、知识性等特点,而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材的编写上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教材,离开教材,教学活动很难进行。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位置如何摆放,就要看两者之间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三条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1.教材要建立合理的结构。 2.选择联系学生实际 ,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3.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5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6. 重视教科书系列化建设。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成。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课程标准的位置高于教材了。

4 使用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是实施地理教学的依据,我们如何使用课程标准,在教学上至关重要,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

4.1 掌握它的方向性。地理课程的指导性突出表现在它的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宣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这个方向性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这个方向。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详细的叙述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点,通过学习后达到的目标及教学活动的建议,这部分是我们备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内容。

4.2 掌握整体性。高中地理课程为三个必修模块、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小专题组成,在每个模块小专题学习完后,都归纳出了本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即“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整体目标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关注,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而由此产生的环境危机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借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的综合性较强,其内容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环境会变化的规律,而且包括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维持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涵盖的内容中,因环境问题出现的水土流失、资源枯竭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发生的成因、构成要素、发展进程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发展观。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进步、资源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其目的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从而让学生对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全面认识。

在时代的发展中,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知识的讲解,而是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与环境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高中地理教育的主题,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紧密。

2 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1 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中,涉及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产生等方面的成因、后果和解决措施;在“城市交通运输”中,涉及了交通堵塞和城市道路规划问题,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种植花草树木等解决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涉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以及时间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清洁生产、公众参与和选购环境标志产品等。通过这些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在开展环境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逐渐加强。

2.2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作用。首先,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索取,只会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索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会使这种阻碍进一步加剧,从而唤醒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其次,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学会保护环境和趋利避害的方法,认识到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在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最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以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看待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口关和资源观。

3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3.1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环保能力。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真正树立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法,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分布、土地条件和河网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既简单直观,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又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旅游开发与保护”时,可以采取辩论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利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3.2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围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一方面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让学生对雾霾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每日观测记录大气的能见度、污染状况和污染源,以及对消除雾霾途径的思考建议等,从而身体力行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又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环境日,如世界人口日、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 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栾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刘娜娜.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14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理信息技术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地理信息技术因其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受条件限制少、精度高,并且可以给人们提供全天候、全覆盖、省时便捷、可移动的服务,在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广泛性应用。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融入到高中教学中不仅是新出台的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是学生提升自我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

1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等[1]。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形式获取、处理地理信息数据,并以图像或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示的有效方法。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理信息技术出现,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其已经从研究研究机构,走向了军事、航行、测绘、统计、环境监控、天气预报等等几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有部门和行业。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提高教学成绩,提升教学水平: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重要要求,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卷上频频出现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考点。因此,增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理解,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当中,是提高教师教学成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2.2增加学习乐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直面化的表达方式、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主导,让学生动手参与,引领学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绘制相关地理模型,不仅可以将课堂的目标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3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理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地图制作、数据收集等单一的技术,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日益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手机导航、物联网、环境监控等地理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给人们带来便捷。高中阶段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为高素质、高能力专业人才提供知识储备,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知识支撑。

3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短缺:

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不过20年的时间,加之不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2],使得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地理科学和相关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在后期由于重视不够,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的继续培训不足,这从根本上影响了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水平。

3.2相关研究薄弱:

通过常用的文献查阅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共检索到12116条记录。在“标题”检索中输入“高中地理”,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7条,且相关文献多为现状、问题、对策等流于表面的研究,缺乏多角度、多方法、多方面的深度研究。相关研究的缺乏对高中阶段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设置了障碍。

3.3精品教材不足:

近来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催生了大量的优秀著作,在相关著作中大多是针对高校和专业人才的深层次参考用书,针对高中阶段的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学生课外阅读资料较少,鲜有发现普及较为广泛、反应效果良好、通俗易懂的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科用书。这种现状制约了高中阶段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只是围绕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造成了教师无参考、学生无扩展。

3.4技术、软件更新速度快:

地理信息技术跟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前,各种技术、软件乃至理念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往往一些软件高中教师刚刚接触就已经过时。专业性强、信息技术高度依赖的特征使高中教师队伍有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软件使用,并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知识发展前沿。这对高中教师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4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建议

4.1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地理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

一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尽快使现有高中教师队伍能够快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应重视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为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4.2编制精品教材,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组织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精心编著针对高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精品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有所教、有参考,学生有所学、有拓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够掌握相应的考评标准。

4.3加强相关研究,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鼓励广大学者,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师参与到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当中,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深刻把握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并形成文献,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4.4提供资金支持,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学校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完备的教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和数据,并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为高中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和研究活动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伟强.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6-10.

[2]赵军,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3(1):39-41,50.

第15篇

【关键词】环境教学;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

环境教学,是指针对人与自然活动的一门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增加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高中地理教学,则是指除去环境教学之外的自然教学,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相对于环境教学更加广泛。

一、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联性

首先,环境教学属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还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对于环境教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环境教学所研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人或者对自然有着深入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才能够有坚强的基石,才能够有所深入。

可以说,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二者的关联系也决定了二者必须得到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实现各自教学的目的,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现状

1.教学教师对于二者整合的客观条件欠缺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冲击阶段,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广大高中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贴近高考,提高升学率,由此导致高中地理教学老师在进行环境教学与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简单服从学校指令,迎合高考考试需求,急切抓学生的试卷答题能力,课本背诵能力,而不能创新整合教学模式,不敢创新整合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将二者的教学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2.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手段需要提高

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都是必须贴近大自然的教学课程,但是,我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真正贴近大自然去体会去感受,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仍然欠缺,特别是高中阶段,一方面是学校不允许,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任何帮助,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升学的压力,可以说,高速信息时代中多媒体设备的欠缺,就是教学手段落后的体现,折页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地下,影响了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3.在二者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不管是独立的环境教学或者高中地理教学,还是二者的有效整合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真正的主体则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因素而存在,对学生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受限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的地位远远高于学生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对学生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或者是“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就只能选择接受。

三、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改进现状,实现有效整合的措施

1.国家要积极创新,改进应试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外在宏观条件的欠缺,需要国家积极支持,逐步稳定地改进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让高中的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不是依附于高考而存在,让二者的教学能够不再背负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在二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能够轻松自由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高效的学习。

此外,学校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机动性,不要总是将自己束缚在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之下,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结合自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给予教师更多的可能性,促使教师能够在整合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二者整合的有效性。

2.学校要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促使二者整合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高速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高中的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的整合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将其运用到二者整合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或者互联网资料搜索,丰富教学内容,模拟情景教学,也可以通过课堂的多媒体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和运用能力。

3.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透析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联性,在二者整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户外组队体验学习,或者小组问题讨论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老师要多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借用个人魅力,实现情感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论

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二者的有效整合,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和改进,积极解决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桂英.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2]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2011-06-01

[3]陈广明.论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