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换位思考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换位思考的概念

第1篇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前期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对课程所涉及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电路到电磁波的跨越,而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刚刚触及该课程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通过十多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我发现换位思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门槛,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从中感悟学生的需要,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换位思考”本身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1]。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2],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益处也是很大的,老师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我这几年中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换位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角度换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传输线部分是课程的基础部分,一般教材会从最简单的“双导体”传输线开始推导电报方程。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也是按部就班一上来就推导传输线方程,得到解的通解形式,再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得到方程的特解。但很多学生还习惯用电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输线问题,这就会导致很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后来我通过课后答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在微波频段为什么要使用双导体传输线,对于微波传输线和低频导线的区别完全没有搞清楚,教学效果很差。课后,我对自己的讲法做了一些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如何去理解传输线的本质?微波和低频传输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们刚接触传输线内容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会时常提出一些反问和为什么,一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多问些为什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 心态换位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之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3]。科技的发展,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新知识、新概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很多新东西也很好奇,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在学术前沿,才能为人师。

3 角色换位

第2篇

1.换位思考:学生原来的基础和可能遭到的困难

有些教学内容老师看起来比较容易,但从学生的角度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老师要断然采取措施,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出现的“疑”,以便释疑。如我在讲授《多边形》时,有“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一公式时,学生接受有很大的困难,教材也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当讲到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学生要求我给出解答。由于课前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解决了这个问题,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2.换位思考:学生在想什么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应该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概念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一些概念的规定不理解,常会提出:为什么要规定呢?这时教师若简单的说“规定就是规定,没有为什么”,或者干脆避而不答,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上课前一定要思考这些问题的解答。

3.换位思考:思学生之错,之遗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更何况是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错误的“陷阱”,并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就会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我在批改作业时,时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为了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有时须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如:若函数Y=aX2+2aX+1的图像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往往会错解为a>0且(2a)2-4a

第3篇

一、在心灵上跟学生“换位思考”

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多听听学生的想法,能及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当上课有学生睡觉时,当学生有听不懂的问题时,你换位思考了吗?我们不能只是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如果是你,在那样的课堂氛围里,你是不是也想睡觉?为什么好看的相声和小品,大家都不睡觉,甚至每句台词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节目有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要思考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问题。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的青少年,更需体贴入微的关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得曼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整个世界。”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为学生着想。

二、在知识上跟学生“换位思考”

第4篇

从2009至2013年,江西卷的现代文考查形式为:2013年“病毒”;2012年“联觉”;2011年《文化时间》;2010年“竞技庆典”;2009年“诗人的想象”;它们皆属于科普说明文,以单选(3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点设置

在考查考生能力和考点设置上,近3年的分布比例为2:1的模式,(即“理解”2道,“分析综合”1道,2012年以此类推),2010年1:2的比例和2009年出现的2:2的比例(即“理解”1道,“分析综合”1道,“理解”与“分析综合”混合考查1道)。相较而言,可以说近年来,此类命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培养的力度有所加大。(“理解”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含义。)

三、答题技巧

综合起来看,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时候,主要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定位、细心甄别,“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做到筛选整合、理顺文脉、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把握住了命题人对于这类题型经常采用的“招数”,便是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以下是根据江西卷所归纳出的答题技巧,可归纳为六个切忌:

一忌丢三落四(指给定的选项只属于文中内容的一部分,常见为丢下了概念前提、特定环境等限制性条件。)二忌以偏概全(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较文中内容而言,将部分视为全部、特殊视为普遍等现象,相反亦是。)三忌说无成有(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或指文中有提及但与内容不符。)四忌相反颠倒(指给定选项中的内容与文中内容相反,出现因果倒置、“你”“我”互换等颠倒现象。)五忌偷换概念(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存在,只是选项中的某个词或句子被换做了别的概念。)六忌生拉硬套(指给定选项中将“貌似”的概念套用过来当做问题所问的答案。多用于“分析综合”题。)

建议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尽量的概括各段的大意,以便在答题时快速定位。在答题时,锁定句子之后考生要逐字逐句比对,防止片字之差导致截然相反的答案。另外,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部分考生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失分的根源。

四、复习策略

首先,握命题规律。其次,题海战术。初步训练,求精不求快,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到“三读”。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由此培养答题思路及语感。最后,模拟考试,熟能生巧。

五、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让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题上做到稳操胜券,避免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考生尝试着“换位思考”,这里的换位思考指的是考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命题,当考生掌握了命题的套路,探索明白了命题的规律,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便容易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再去采用题海战术,选择好文、良文让考生在亲身实践中验证规律的有效性,打开现代文阅读题大门的金钥匙自然会掌握在考生手中。恰如“掘井溯源”,把握了源头自会泉涌不断。

第5篇

全面建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此,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如下的改革。

一、通过读、想、议、讲,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都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读、想、议、讲"四字法,即在课堂上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在自学中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己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解,教师点拨。初中学生特点就是好动,好表现自己,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我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处处为学生的"动"和"表现"提供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趣和哲理结合,活跃学生思维

政治思想理论虽然抽象,但很多概念都有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发源形式,理论是从许多生动活泼的具体事例中高度概括出来的。教师如果只从理论到理论就会把课上得干巴巴的,学生当然不会爱学,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趣味化,让情趣和哲理相结合,使学生在欢乐之中领悟庄重的课题,懂的严肃的哲理。如讲到"换位思考",即站到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时,我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大笑起来,一下子理解了"换位思考"、"站到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情趣和哲理相结合,使学生从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事例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展开想象,活跃思维,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理解,概念的深入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各科知识横向联系,扩展学生思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思想品德课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处理好与中学语文、史、地、生等课程的关系。"因此,要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思维

1.把教学中的理论、概念、道理作为镜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和思维去对照。这不仅有利于理解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2.在课堂上把一些政治理论概念作为"靶子"明确地摆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维,列举大量实例去印证、说明。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有效性;换位思考;形象启迪;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抓不住数学概念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甚至不少人概念教学走过场,常常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在概念的引入上举例不够多、总结分析不够,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和提供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常常以练题教学来代教,认为让学生多做几道题就能弥补概念教学的不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的,技巧不足道也!

数学教学几乎是课课有概念,是要按照要求确定主要的中心概念的教学。我结合课堂实践对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的科学性和适合性,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提问技巧、提问对象的选择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诊断建议和相应的改进办法。

一、什么是有效性

有效性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这就是效益问题。第三,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

二、怎样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全部都在这一节课完成,有些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关于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数学学科的系统和灵魂。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通过找到概念的来源,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认识概念意义,理解概念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1.换位思考法

在数学新课教学中,一节课一半的时间在进行概念教学,概念的教学是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基础,学生对一个概念的认识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始终将教师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认知水平来认识、理解概念出发,这时,才会发现对概念认识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找到突破难点的办法。

2.形象启迪法

(1)以探究实际问题、自己动手体验概念的实质为目的

立体几何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通过前面几节的教学,学生的立体感基本建立起来,在本节课教学中仍然是从身边实际问题入手将学生带到立体图形当中。首先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教室内观察墙上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每个同学用两支笔作为直线,通过不同的拿法来观察直线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到确认,说明原来空间两直线还存在另外一种位置关系: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为定义异面直线奠定了基础,然后相对于共面直线来定义“异面直线”,顺理成章,学生容易接受。

(2)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目的

这个定义中最关键的是“任何”两个字,学生要理解不在一个、两个平面比较容易,不在空间中的所有平面就显得较困难,我通过多媒体让平面绕着直线旋转(用书和一支笔也行),无论怎样旋转直线都不会在平面内,让学生对“任何”有更深刻的了解。

(3)结果和反思

本课时形象教学法将学生带进生活中,通过学生对周围立体图形上直线和对两支笔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观察,让他们形象深刻地认识异面直线,快速有效地在大脑中建立异面直线的立体感。通过总结得出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给出一个图形学生能从中找到哪些是异面直线。

3.创设情境教学法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有用性非常在意。如果他们觉得有用,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而我们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数学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能体现它的作用。《排列组合》这一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所以这一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节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我们在排列组合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入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进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对于第一节的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从仁寿到成都有多少种乘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对于排列组合的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比学习,提出问题:(1)10个同学互通一封信,问共通过通信多少次?(2)10个同学互通一个电话,问共通电话多少次?(3)10个同学互相握一次手,问共握手多少次?(4)以圆上的10个点为端点,共可做多少条弦?(5)以圆上的10个点为起点,且过另一个点的射线共可做多少条?同学们经过讨论指出他们的区别是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使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第7篇

关键词:思品;道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91-1

目前我们对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品教育走出窘境的需要。当前中小学思品教育实效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的教育往往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而轻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受教育,要求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即所谓的“大道理”,在教师“一言堂”盛行的氛围下,很难激起学生主动要求实践道德规范的意志,更无从形成学生的主动人格,学生对德育敷衍甚至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时候,由于缺乏道德判断能力而极易迷失方向。

我们想要实现思品教育工作从低效向高效的华丽转身,务必更新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重心从重视道德规范的灌输转移到重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上来。

2.思品教育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3.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中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复杂的虚拟或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道德思维能力的新理念。注重“规范”转向注重“发展”,着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思维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呢?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它是以学生的模仿、想象、角色扮演活动来创造性地反映生活。让孩子在同伴合作中、师生交流中以及自我探索中进行角色的选择、模仿、揣摩、演练,建构出最优化的角色,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2.道德论坛法。道德论坛法是指给予学生一个真实或假设的案例,学生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推理、道德判断等思维形式展开对当事人行为方式的评价。道德论坛法是一种有效锻炼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探究方法。其中,道德两难讨论法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所谓道德两难讨论法是指当事人涉及两条或多条道德规范,而且这些道德规范在此情境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道德两难情境所引发的讨论与思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理由有二:首先,同学间相互讨论与交流时,各种不同水平的推理、判断方式会发生激烈碰撞,自然产生一种探究欲望,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中,会接纳那些比自己理由更加充分的推理方式,从而提升处于较低道德阶段同学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其次,虽然这种探究性道德两难情境答案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其中尽量保持中立,但仍需加以引导。

第8篇

一、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是指一段时间和空间内诸多具体情形的概况,从教学角度来看,课堂是具体的空间,而教学过程是时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靠单纯的抽象感知而获得知识,相反需要综合各种情形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当中,借助各种能让学生感官受到刺激的情形来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就尤为重要.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作为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过渡到新知探究中. 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该课时要让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后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因此,同类项的概念就是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先以“数钱”游戏来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先提供一些零散的钱币,然后分两组(一组直接数,一组分类后再数)数钱,看哪个组数得快而准,学生完成后,提问:“为什么要将相同面值的钱分为一类?”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感受同类项的作用. 接着过渡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案例,教师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列式,学生列式后出现了两个答案:100a + 200a + 240b + 60b,(100 + 200)a + (240 + 60)b,既然是计算同样的面积,不同的算法其结果应该是相等的,学生很快得到100a + 200a + 240b + 60b = (100 + 200)a + (240 + 60)b,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容易找到100a + 200a = (100 + 200)a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新概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操作,引导学生直观感知

在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倾向于将教材中的知识抽象概况后再讲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听不懂、上课打瞌睡等现象. 其实,初中学生的认知还是以直观为主,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在操作中获得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的,但教学中教师为节约时间,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故而学生也就只能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了. 相反,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图形的平移、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都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感受. 而在如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并剪下,然后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对应边和对应角等概念.

三、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交流体验

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而解构后重新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体验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因素. 而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就不能将学生限制于“个人”的狭小范围内,相反要借助“小组”这一形式,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和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分享中丰富体验.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函数引导小组根据函数改变k值来探究函数的特征和性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只发现了当k > 0时函数的特征,而没有观察到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在交流中学生分享了这一点后,其他学生开始深入探究,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其次,交流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样是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k、b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何影响?”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根据k值而对函数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交流,当涉及b值时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b > 0或b < 0时直线和y轴的关系,而当b相同时又是什么情况.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学会了主动构建知识,加深了其体验.

四、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从“自我”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引导. 其实,学生因知识基础、经验等多种因素所限,其思维方式和教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来构思教学,在换位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思维误区,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第9篇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 课程教学 换位思考 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121-02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通常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求将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在经管类的课程教学中,常常涉及与经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合理运用换位思考,对整个课程教学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经管类课程涉及的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较多,对于缺乏生活常识和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十分抽象,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单纯的讲解、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录和背诵,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难以对课程内容形成真正的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仅产生新鲜的感觉,而且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新的学习境地,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挑战学生的固化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程内容,学生对知识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甚至改变原先的思维和判断,进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经管类课程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综合应用性较强,常常出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将各科知识孤立起来,单纯地就学科而学习,不仅影响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也容易忽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合理运用换位思考,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设置情境,学生作为主体,开动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梳理,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认真分析,综合判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所学和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达成共识,在事务处理过程中才能认真思考对方的利益和诉求,调动对方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教师习惯于以己度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往往单纯从个人角度出发,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不为教师理解和重视,教师花大气力说明的又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导致学生态度冷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受到严重影响。运用换位思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认真思考学生的诉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课程教学中师生间的相互启发,充分互动。教师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用感增强,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换位思考的运用需要教师从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换个角度进行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无形中推动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熟悉课程要求,吃透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换位思考的运用也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角色转换的引导,教学进程的组织,另一方面则需要控制好课堂的气氛和节奏,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的艺术,灵活应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二、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

(一)设置专门教学情境。学生多为90后,生活环境相对简单,与社会的直接接触有限,有相当的畏难情绪,但对于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事务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与选择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教学的要求,从简单入手,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理,选择学生熟悉或者容易接受的场景作为教学情境。

(二)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情境的合理设置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似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熟悉的场景,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感觉自然、放松。这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动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进入新的知识领域。由于经管类课程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有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或分歧,对此,教师不宜以简单的对错进行评论,而是应以此为契机,甚至举一反三,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剖析;可以以一些典型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引导学生调整思路;也可以进行再一次的换位思考,重新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结并延伸课程内容。问题的提出与深入循序渐进,相应的教学内容也逐步清晰和明朗,问题的解决显得水到渠成。此时,换位思考过程的总结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结不仅是对整个过程的简单回顾,同时需要指出整个过程运用的意义与目的所在,尤其要强调学生的回答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关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在总结中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过渡与延伸,顺其自然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三、经管类课程教学中运用换位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需要注意换位思考的适用范围。经管类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多样,有的纯粹是理论教学,有的需要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则是理论与实践运用的统一。换位思考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运用得当,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运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影响。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换位思考在经管类的课程教学中,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内容,需要结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灵活运用。连锁经营管理中谈到关联商品,学生觉得关联商品这个概念十分抽象,也就难以理解关联商品的陈列对销售的意义。因此,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假设学生准备烧烤,需要到超市购买烧烤物品,然后让学生思考,到超市买东西,面对几百上千的商品品种,最希望的是什么?当然是容易选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容易选购?再让学生以经营者的身份思考,在特定的时节,根据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将各种相关的商品集中摆放,不仅方便顾客购买,还能有效增强商品的销售。那么,什么是关联商品,关联商品陈列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在门店的布局方面,关于走道的路径与宽度,货架的方向与位置,如果还是换位思考,而不是让学生现场参观体验,动手实践,亲自摆放,恐怕各种原理学得再熟悉,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于实际中。

(二)需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换位思考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在复杂多变、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的配合使用,实现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中,贸易谈判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贸易谈判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做好市场调研,学生对于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加上市场知识的缺乏和局限,也不知道该调查什么。这时,可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创设这样的简单情境,市场是买方市场,买家有限,假设学生是卖家,正在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国内的竞争者,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各自有明显的优势。卖家报价后,客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包装方面有新的要求,并且要求降价。该不该降?该降多少?怎样与客户谈,才能不仅充分表达与客户建立贸易往来的诚意与愿望,也体现自身的实力,让客户感觉踏实、放心,与自己交易是正确的选择。整个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自身对国贸交易的理解不断展开,循序渐进,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回答中逐步感受到,只有对整个市场非常的熟悉,对产品的价格构成全面掌握,才能真正做到,而这一切,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持续的市场调研才能完成。

(三)需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程度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知识高度和知识广度远远超出学生,如果单纯以自身的理解开展教学,往往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特点,在备课时,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初次接触这些专业课程时的想法,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程时对老师的期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如何安排教学进程,如何体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深入,等等,应真正从实际出发,体验学生的学习愿望,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实现教与学的完善与统一。

(四)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经管类课程与现实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企业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有效运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背景知识,创设更为贴近实际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不断将问题深化。因此,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不仅需要认真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全面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吸收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特点,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企业,切实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甜酸苦辣,善于吸收,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灵活运用于课程教学中。

总之,换位思考的运用,使抽象枯燥的经管类课程教学充满生趣和灵动,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与学的共同作用最终推动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玉凤,贾志民.“换位思考”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9(3)

[2]覃学强,张宁珍.高职高专教学的换位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3]陆瑜芳.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J].秘书,2011(12)

[4]刘英.浅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高教论坛,2011(4)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201009A)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感到棘手,有些教师甚至对家园沟通工作有回避的心态。事实上,面对现实,了解家长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首要前提。多年来,在家园沟通的基本理念中,“换位思考”始终被重点强调。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换位思考的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不易做到及时换位思考,主动、有明确意识地为对方考虑,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导致了沟通出现障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和谐性。幼儿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者,在入职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研讨教育案例的经历。对教育幼儿这个工作来说幼儿教师是具有系统性的专业敏感度,也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宜的应对方略的;而家长作为幼儿的养育者,各有不同背景,教育孩子多半依靠天然的直觉,因此笔者认为,在换位思考方面家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本文就来自于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建制的幼儿园共297份家长有效问卷数据,针对导致家园沟通换位思考的难点做出分析探讨,旨在理论上理清家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便于幼儿教师在理性层面厘清思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宜沟通的方案。笔者以为,导致换位思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

幼儿家长对孩子在园状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健康不生病,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我国的基本现状是孩子家长缺乏相关的培训就“上岗”了,因此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基本靠看育儿书籍“自学”或长辈的经验指导。由于年轻的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年老的祖父母又比较容易固守老办法和老经验的缘故,仅仅就换季穿脱衣服一事,就常有一些家长与教师发生不顺畅的沟通,比如教师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来适当增减衣物,而家长尤其是老人则认为孩子“捂着”才不容易生病,这实际上是家长缺乏一定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或不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所致。另外,关于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作为家长的年轻父母只考虑其自己的生活节奏,对孩子晚间上床时间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已经在教学活动了,还有孩子才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来,更有甚者,直到临近午饭时间才送来,教师问起姗姗来迟的原因,家长会说:“孩子昨天和我们玩晚了,快12点才睡。”这种家长在教育上的随意性也体现出家长对幼儿生理特点不了解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法等课程,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大部分家长因职业关系不可能系统接触到这些业务知识,因此,他们与自己孩子交流中的节奏和方式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此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孩子在家任性”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就比较容易纠正。

二、家长面对的只是个别幼儿,而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幼儿

家长面对幼儿,数量只有一个,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全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纵向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的现象是单一的、片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强;而教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处于一个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到的现象是全面的、多视角的,客观意识比较强。由于以上这些视野角度存在着的差异,因此给家园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评价偏差。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普通,强调孩子弱的一面,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或者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过度强调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幼儿园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场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几对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关注孩子并与孩子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具体、细致占优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中“孩子回到家里要求和您或其他家人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的问题,家长选择“有时动手和孩子一起玩”的比例是55.9%;而在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中,一位教师须面向数十个幼儿,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呈现出宏观、规范的特点,基于对整体教育效果的考虑,在同一时间段,教师对数量较少的行为突出的幼儿关注度略高这个现象比较多见,就此,在家园沟通中,反映希望幼儿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数量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上,家长们希望教师“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的问题“希望幼儿教师做到对待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一题的选项比例为38%,也说明了一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照料。实际上,有的家长在提出以上要求时可能较少顾及到其他幼儿的存在,这样的诉求往往让教师感到为难,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的教养心态与幼儿教师教育心态有所不同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观念也日渐盛行,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成才有紧迫感,主观上积极却不免行动上盲目,比如不能顾及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总希望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深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难免拘泥于自身不恰当的感性认识,表现出现随意性和情绪性。例如:针对问题“您是否曾经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优点相比”,选择从未有过的家长比例仅为15.8%;针对问卷中“因为孩子比较小,在幼儿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问题选项,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的家长比例为68.4%,而家长在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家长比例仅为37.7%。另外,对于孩子在家里不好好用餐一事,家长心情愉悦时就视而不见,而家长自己心境不太好时就可能因此训斥孩子,家长这种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行为不同的态度反应他们往往并不自知。结果是幼儿对于同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确认,使得不良行为一再反复,不能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错过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另外,溺爱型家长、放任型家长、高期望型家长、多变型家长、负面消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缺陷,有关具体阐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属于职业行为,支撑他们工作的是职业理性,在工作场景中,面对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事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落实,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家长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家园沟通的观念局限于事件本身因素较多,考虑事件产生背景较少,就家长方面来说,针对同一事件,由于他们出身的家庭、阅历、受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例如据调查表明,当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并且有擦破皮肤小伤时,家长的反应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了解情况,争取教师调解”、“不是特别介意,指导自己的孩子注意交往安全”、“不理睬此事,觉得是正常现象”、“怪罪带班教师”、“找对方家长,提出道歉等要求”;另外,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春游活动收费过程中,幼儿教师请家长协助收集活动材料等等方面,不同家长表现亦是有所不同。总之,不同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期望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家园沟通工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复杂化、难度化的特点。综上所述,要在家园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顺畅交流,作为幼儿园一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幼儿教师的主导性,在沟通中要有预警意识,不要等问题临时出现再考虑应对策略,要长期坚持积极引导家园沟通中的正能量传递;由于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角色不同,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来园活动的方式,让家长通过现场直接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不易之处。以育儿专题讲座、家长在园一日体验、亲子活动、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促成家长一些不恰当观念的自然转变,从而主动换位思考,与老师做到相互理解。

2.对于家长群,要利用各种渠道,适当系统宣传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成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但由于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教育孩子处于经验和照本宣科的层面。因此,作为从事教育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多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引导家长们从“不知”到“有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配合”到“我要配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观念到行动上有彻底的改变,让家长也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从而使家园沟通工作顺利开展。

3.在沟通中既要考虑到家长的背景条件,在真诚的前提下,又要对不同家长采用与之适宜的沟通方略,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对“要求型”的家长可以邀请她们入园支教,对“内向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对“支持型”的家长要积极委托、充分肯定等,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4.大力倡导幼儿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专多能”的智慧型教师,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家长和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职业成就感的最大化享受。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化 人才培养 信号与系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信号与系统”课程其基本理论已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1]。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能既兼顾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应用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是大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2]。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2009年提出多元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学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客观知识考核和学生自我选择划分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并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设两个理论层次的教学平台,实现一套培养方案,采用不同教学大纲。“信号与系统”课程采用研究型(A)和应用型(B)两套大纲,对采用研究型大纲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从做好教学准备,精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1、换位思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开始于课堂,而是始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换位思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备课是讲好课的基础。课前,要了解有关先修课的内容及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及特点,并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执行A大纲的同学,在课前的教学准备中在应用培养的同时应偏重于理论性,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同学更应该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试想,如果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想想老师怎样讲课我才有兴趣听,想想我怎样才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想想老师所讲的内容我还有哪些疑问,想想这个概念老师这么讲我能不能理解,想想这个题目目目老师讲完后我还不会做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换位思考后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都是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和考虑的地方。不充分备课就一定讲不好课,而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换位思考,很难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兴趣引导,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弄懂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信号与系统”课堂教学中诸多教学方法的实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不能只单纯强调“教”,还要更注重“学”。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理论外,还通过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在激励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题进行一题多解[3]。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以实例进行理论讲解学习。如利用音乐和琴谱解释时域与频域,利用软件仿真调制解调等等。这样做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准备出国读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教学中也适当的增加了英文例题、习题和相关阅读材料。

3、强化训练,过程与结果并重

课程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对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强化训练,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通过而学习。对于理论和实践相并重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基础决定高度,而不是高度决定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打牢地基才能建好高楼。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基础训练还是提升拔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多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做题。为此,除了常规的作业和期中考试外,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不仅增加了课前10分钟的考研习题及知识点串讲环节,还增加了平时小测的次数。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小测的次数是执行A大纲学生的一倍。同时,为了避免抄袭等行为,测验题从套数及题量上都有要求。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他们不管是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都相对较好,所以能够做到马不扬鞭自奋蹄。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学生,大多数学习习惯不好,主动性差一些,因此以测代练,促进学习。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执行B大纲的同学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鼓励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整理总结,作为复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此外,还通过展示优秀作业,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刺激学生认真学习。

4、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

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收获良好教学效果一直是值得任课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全方位刺激学生学习。但是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根据教授的对象和内容有所侧重。对于执行A大纲的学生,内容讲授多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当然如果涉及到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还是板书为主,这样便于同学的吸收和理解。而对于执行B大纲的同学,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时多媒体多用于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动画演示和结论总结及软件仿真的结果,而具体的应用则是通过板书完成,用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

5、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信号与系统”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提升,而且作为电子通信类考研必考的课程,不管是执行A大纲还是执行B大纲的同学其信号与系统成绩逐年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考研率超过了20%。“信号与系统”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结合国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君里,谷源涛.试谈“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之结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年6月第36卷第3期,1-5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颖 生动 倒数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32

教学片断一: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已学过了很多的数,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学习的知识也跟数有关,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板书课题)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倒数是什么样的?

生1: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2: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3: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师:对于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但作为一个概念,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你觉得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4:什么是倒数?(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5:我想知道学习倒数有什么用。(板书:用在哪?)

生6: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板书:怎样求?)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

[赏析:课始教师提出问题,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又引导学生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将“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抓住知识的特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整个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倒数的定义,并轻声地读一读。(生读略)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生答师板书)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谁来说说?

生2:“互为”是指相互的意思,就是指你是我的倒数,我是你的倒数。

师(多媒体出示):谁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生答略)

师(多媒体出示):请同桌相互说说,谁和谁互为倒数?谁的倒数是谁?(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你发现了吗?

生3:要有两个数,且它们的乘积是1。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上述教学环节,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如在学生通过自学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困惑进行探讨和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倒数的概念。]

教学片断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讨论后交流求倒数的方法,师板书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即老师说一个分数,谁的反应快就直接站起来响亮地说出它的倒数。(师说分数,最后两个分数分别是2)

师:2的倒数,有的同学认为是2,有的同学站起来后又坐下去了,出现什么问题了?

生1:2的倒数不是2,因为2×2不等于1。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可求一些分数的倒数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了,这里怎么不行呢?

生2:因为前面的分数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那么,带分数的倒数到底应该怎样求呢?还有,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个数除了分数,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生思考)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来研究。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先试着求出几个数的倒数,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中的一个问题。(学生完成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我发现求 的倒数,只要

师:这一组同学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他们发现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3: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同学求的是整数的倒数,他们发现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4: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用1作分子即可。

生5: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知道是什么数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请同时说明理由。

生6: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因为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而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求一个数的倒数,对这个数还要增加一个说明,那就是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他们发现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7: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8: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行,涉及具体的题目,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10: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出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比如求0.3的倒数,用1÷0.3的话,它的商是循环小数,表示起来就比较麻烦,而先化成分数就是 ,它的倒数是,这样更简便。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所以,求小数的倒数,我们一般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

[赏析:上述教学中,教师以板块的形式组织教学:先求真、假分数的倒数,再求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的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同时,通过抢答游戏,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新知,又引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聚焦,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新知。]

第13篇

平等与集体荣誉

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班主任是最直接的管理者,要做好这样时时事事处处与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就一定得追求与学生心灵上的平等。我们所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人格苏醒的阶段,这时的他们,渴望独立却又难以摆脱依赖思想;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受更多的约束却又缺乏自律;特别是觉得自己应当与成人平等,应当拥有独立完整的思想行为准则,却又常常带着幼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面对这样的现状,因循守旧,强调师道尊严,采取命令方式强迫服从显然已经不能解决师生间的沟通问题了。但怎样才能真正静下心来,俯下身去,倾听来自全体学生的声音?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做班主任,不仅要做班集体的灵魂和统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应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融入班集体,与班集体休戚相关,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荣辱与共。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且不说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认可,即便是学生,最初也会感到难以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最好多表扬,少批评;多谈话,少训斥;多观察,少表态;多从实际中了解,少做主观臆断。在建立集体的最初阶段,要给每个集体成员平等的机会,建立起多层次的有战斗力的班干集团。这一团体要尽可能多地包括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满足他们服务集体、服务他人的善良愿望。即使是一些有缺点、犯错误的成员,只要他想,也要给他机会。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往往会做出更加出色的表现来证实他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经过这样的构筑,集体中班主任的管理者形象就会弱化,呈现出平等的氛围,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为了集体荣誉,每个人都在受人约束,也在约束别人,同时还自我约束。这样,班主任繁重繁琐的日常工作等于被班集体成员自然分散,又形成一种合力,把各项工作推向正轨。

换位:寻找解决问题最佳途径

教师与学生所处地位不同、所承担责任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对此,班主任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压人或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学生的思想疙瘩并没有真正解开,问题就不会得到真正解决。这时就需要用到换位思考。例如: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一个沉迷于网吧的学生,对此笔者感到很难理解。凭个人印象,觉得网吧人声鼎沸、空气污浊、游戏无聊。因此,在发现他深陷其中时,只是以自认为平等的姿态与他促膝谈心,希望通过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他迷途知返,可结果总是受教育者口头痛改前非,背地我行我素,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奏效。有一次,笔者忽然想到,“假如我是学生,我会不会也被网吧吸引,沉湎其中难以自拔?”为了弄清网吧的魅力,笔者抛开成见,和这位同学一起到网吧去亲身体验。经过这次体验,笔者对网吧的印象大大改变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出现的,如征服、领导世界、成为富翁等。游戏中制作日臻完美的画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使人如身临其境的场景和充满情调的音乐,给人的视觉、听觉、感觉以强有力的冲击。难怪这些对世界充满疑问、对一切新鲜事物深感好奇的青少年难以抗拒这巨大的诱惑力。

笔者想,也许一些自制力稍差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控制住自己。通过换位思考更多地去想:“如果我是他?假如我也迷上了网络游戏?”通过这样的思考,笔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用已有的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学生。而一旦这要求难以实现,就怪学生不听话,却从没有真正想明白学生为什么不听话。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选择适应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否则恐怕很难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经过换位思考,笔者确定了新的教育方式,先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报纸杂志上关于网吧的负面新闻在班会上学习,再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把他拉入到各项集体活动中来,还根据他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篮球等体育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主动与笔者约法三章,以前经常逃课到网吧玩游戏的现象消失了。事实证明:换位思考可以使班主任尽可能多地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还需要些什么,使师生间互相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14篇

行走在职场,人人都想身怀绝技,这样就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状况,笑傲江湖。可惜的是,很多人虽然埋头修行了很多年,却还是一身三脚猫功夫,升职无望,加薪无望。“职场秘籍”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只要是有心人,这秘籍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老祖宗们大多著作等身,其间留下了不少行走职场的警言妙语。只要认真学习,仔细琢磨,用心体会,就能用以职场攻守。

孔子――谈判的艺术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错失良机;不察颜观色而说话,这叫睁眼瞎。)

看过了发哥演的《孔子》,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孔圣人不仅仅是编了一部《春秋》,而且当年他还周游列国,也算是见惯大场面了。所以这段话,也算是孔子与当时的达官贵人们说话的经验之谈。不管是内部会议,还是商务谈判,甚至和同事聊天,把握说话的时机都非常重要。

第一条是不要急于表达,要学会倾听。只有认真地听,才能准确完整领会他人意思,掌握别人的想法,为自己发言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条是要勇于表达。在职场,不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没有创造性的员工,甚至认为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当然,要说得好,那就要再下一番狠功,才能一语惊人了。最后一条就是说话要察言观色。“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时时要根据别人反应来调整自己讲话内容和方式,你的发言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孟子――关于责任心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抱起泰山,去跨越北海,那是不能做到;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不愿折枝给他当拄杖,那就是不去做。)

这段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讨论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孟子是个辩论高手,为了说服齐宣王“以道德服天下”,所以用了这样的类比。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面对的就是“不能”与“不为”这样的博弈关系:每天打扫办公室的事情太琐碎,不愿意干;领导派下来的这个活太辛苦,于是推给了其他同事;天天接形形的客户的电话,业绩却一直停步不前,所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接电话。这些不想干的事情累积起来,就会对工作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因为,不想干是对自己工作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老板们最不欢迎的就是这样的员工。

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成熟的人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而是在“能干”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愿干”的人。这就需要更加明确你的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去工作。

庄子――要换位思考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 (白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呢?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第15篇

1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真实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也是多维螺旋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物理学习探究什么?探究物理现象内隐的物理本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概念逻辑层次显性化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或者借助于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感性上的刺激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并生成问题,推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体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位移”这个概念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位置”这一空间概念,我们教师可以以师生在教室内的位置为真实情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实现物理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找自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时实际上就应用了“质点”这个概念,同时意识到坐标质点的位置.

接着要求学生A和学生B换位置,生成问题:

问题1: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学生A有几种走法?这几种走法从轨迹长短、坐标变换角度看有什么异同?

问题2: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这两个学生位置变化是否相同?

借助于实际物理图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描述,最后一起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矢量性都清晰了.

2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重要的课型,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缺失了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参与,直接灌输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例如,测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实验,学生一开始怎么能够想到选择实验器材并建立图2和图3的电路图的呢?还有这两个电路图有什么区别呢?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些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想到,需要我们和学生逐层地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当电源内阻比较小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3,误差来源于电压表分流,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小于ε真,r测小于r真”.当电源内阻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2,误差来源于电流表分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等于ε真,r测大于r真”.

3关注易错题的解法反思,提升思维的品质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尤其是哪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我们要分析这个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正确的解法有哪些?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述正确的是

A.F一定增大B.F矢量可以不变

C.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力的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为什么容易错呢?因为题目存在着如下两个隐蔽性,学生容易错选A:

(1)语言上的隐秘性.题目条件清晰,言简意赅,但就从题目本身语言而言就有一定的隐蔽性.“θ固定不变”,因该说是话中有话的,不变中有变.也就是说θ可以保持锐角不变,也可以保持钝角不变,当然还可以是直角或平角.

(2)不止是语言存在隐秘性,本题的解题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隐秘性.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如图4、图5所示,保持夹角不变,增大F1.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钝角还是锐角,让一个分力增大时,F始终是增大的.错选A也就理所当然啦.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去.如图6,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够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思考:如果让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另外的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4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就是当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仍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