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知识范文

合同管理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合同管理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合同管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实施;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160-01

1 建筑工程合同实施控制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所谓建设工程合同,指的是参建双方在平等、自愿原则上签订的法律文件,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应,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承发包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促进合同双方履行合同条款,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工程合同的重要性,将合同管理当成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实现。针对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工程效益和建筑企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建筑工程合同实施控制程序为:合同监督合同跟踪合同诊断调整和纠偏。合同实施控制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1 合同有失公正现象的发生

大多数工程合同由发包方制定,更多强调的是承包方的义务,缺乏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尤其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这就造成了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这同时也使承包商承担更多风险,为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承包商便产生投机心理,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甚至转包等手段,从而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隐患。

2.1.2 合同内容不合理,文本不规范现象的存在

承包商不按规范文本制定合同,使得合同内容过于笼统,表述含糊,避重就轻,且存在转嫁工程风险的现象。更有甚者,以口头委托和政府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直到工程完成后才补签合同,这使得工程合同失去了原有的约束作用。

而发包方在签合同时,未能对合同内容和各项条款进行一一检查,在合同责任和义务履行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给建设工程增加了各种风险和隐患。

2.1.3 合同索赔工作难度大

合同索赔是承包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避免损失和增加利润的手段,是建筑工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受到众多因素干扰,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

2.2 健全合同管理机构的缺乏

目前,一些建筑企业并未足够重视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导致健全合同管理机构的缺乏,使得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合同手续不规范,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同时,多数建筑企业合同管理较为分散,合同的统一归档、统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且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善,对合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弱,往往无力解决制度不执行的情况,通常将合同管理委托给监理公司。

2.3 专业人才的缺乏

建筑工程合同的制定、签订、管理是一项系统过程,涉及到管理、建筑、法律、信息技术等多方面。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将使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处于被动,如: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合同纠纷,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只能寻找外援,这不仅增加成本支出,还对建筑企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然而,当我我国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机构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项合同进行专项管理,或由于企业重视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无法提高工程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完善对策

3.1 提高思想重视,不断规范和完善合同的订立

建筑企业应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对工程合同的重视,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其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确保建筑工程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因而,应根据建筑市场分包体系专业化、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体系,制定合法、合理、规范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且使其与不同参与方、不同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同时,还应以此为基础,明确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合法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全面提高,确保合同的权威性和法律效益。在签订合同时,承包双方要对合同中的各个条款进行仔细敲定和认真审查,尤其是违约条件和责任方面,要进行严密审查。只有做好签订前的推敲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合同中不合法的条款和一些漏洞,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或将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避免由于个人疏忽而承担工程风险。

3.2 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合同管理力度

建设工程各项目要充分重视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不断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通过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效益。同时,还要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合同各项责任和义务履行到位。此外,还要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尤其是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应不予办理工程报建手续和施工许可,坚决取缔垫资、带资施工现象,切实维护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3.3 不断强化专业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建筑企业应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培养出专业合同管理人员,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及工程造价管理知识等等,确保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建筑企业应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合同制定、合同签订、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合法、科学、可靠。尤其是产生合同纠纷时,建筑企业内部派出专门人员进行处理,减少外聘支出,提高工程效益。

4 结语

综上,通过规范和完善合同的订立、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合同管理力度、强化专业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按计划成本完成工程,防治成本超值和费用增加,控制了成本;保证工程顺利通过验收,交付使用,达到预期功能的要求,控制了质量;按预定进度计划施工,按期交付工程,防止承担工期拖延责任,控制了进度;按合同全面完成承包商的责任,防止违约,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责任。

第2篇

关键词:海外项目;合同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海外市场越来越重要,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海外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配备合同管理人员,负责海外项目的合同的招投标、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变更、结算、追索赔偿等事宜,加强对海外项目合同的管理。

一、加强领导对海外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

公司领导加强对海外项目的重视,成立海外项目合同管理领导小组,有公司技术、财务、设备、物流、经营等部门组成,对海外项目要签订的合同进行合同审查,合同条款进行推敲,对合同中不合理的、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修改,提出建议,保证合同的可行性。

二、培养海外项目合同管理人才

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合同的管理非常重要,要选拔合格的合同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1.进行英语培训,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公司开办英语培训班、聘请外教对出国人员进行培训,海外项目在海外招投标需要用外语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需要海外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

2.进行经营管理培训,合同管理人员需要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包含技术方面和商务方面等知识。对人员进行经营管理、财务知识、合同管理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能适应海外市场中的各种变化。

3.合同管理人员要年轻化,年轻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对所干的事情有干劲、有冲劲、有激情、让年轻人闯市场、给他们发展的机会、给他们成长的平台,有利于公司的业务开拓和发展。

4.制定激励措施,加大对海外人员的奖励力度,根据业绩对他们进行奖励,提高海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海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争取到更多的海外工程项目的合同。

三、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1.选取当地合作公司

由于当地公司有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和当地公司合作、能更好、更快的拿到合同、达到双赢的效果。既节约时间、又取得时效。所以找到好的合作公司很重要,要在当地进行调查研究,选取合适的合作公司。

2.聘请当地的律师为法律顾问

由于每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法律文件种类、条款众多。公司不可能对这个国家的法律知识和税务知识都知晓和熟悉、并灵活运用,所以需要聘请当地的律师为公司提供法律支持,签订的合同条款时提供法律建议,对遇到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税收和工程款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加强对海外项目的质量管理

在制定好质量标准时,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在验收工程时,以质量标准为依据进行验收,不要因为质量标准不同,引起争议,影响工程的验收。

制定合同条款时,对有歧义的条款M行详细说明,不能模棱两可,为以后争议埋下隐患,影响合同的顺利完成。

4.加强对工程项目工期的管理

签订合同时,合同内都有完成工程的期限,承包方应该在合同工期内按时完成工程项目,按照施工进度,科学组织生产,充分考虑到当地政治因素、社会风俗习惯、人为因素和天气情况等各种因素,遇到问题想办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及时解决,按时完成工程,不要因为工期的延误而造成合同违约,给公司造成损失。

5.加强对工程款的回收

在工程款结算时,要注意税收的交纳问题,如果需要有承包方交纳,那么在招投标时就要加上这部分税款,明确合同额中是否包含税收这一部分,否则将给承包方造成不小的损失。

在订立合同时,就把税种、税率等条款写到合同里,税收条款要符合当地的税收政策。根据盈利原则,投标价格不能过低,低于成本费用,这样就会亏损。合同报价时就加上这部分税收。保证公司的利润。

工程款按工程进度及时结算,才能保证项目有充裕的资金进行周转,保证资金链不断,项目才能顺利进行施工,否则没有资金支持,不能及时支付劳务工的劳务费、供应商的货款、租赁费、水电费等,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甚至停工,造成严重的后果。

6.解决合同争议

合同双方应当根据合同履行合同条款、如果违反合同,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平时应当注意保留合同、往来的邮件、文件、资料等,以便发生争议时,做为证据。发生争议时,通过协商或诉讼的方式,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根据合同条款和法律条文向对方进行索赔。

四、结语

合同管理在海外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领导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海外合同管理人员,提升合同管理的能力,提高公司海外盈利能力,及时回收工程款,促进公司海外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 工程变更 施工阶段

1.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收益的关键。为了保障履行合同的权力、责任、义务,规范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必须发现下面的问题并做好必要措施。

2.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和履约时间长。因此,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甲、乙双方由于缺乏施工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2.2 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经济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陛,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甲、乙双方的这些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2.3 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

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谁都可以签合同,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或有制度不执行,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2.4 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陛工作。甚至有的领导直接敲定由一般办公人员办理合同。一旦发生合同纠纷,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援。

3.加强合同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 增强法制观念.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

在建筑市场日益规范的今天,《合同法》已经实施,各级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抓住时机,积极组织宣传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组织培训管理人员,以开展先进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掌握政策和业务水平,从正反两方而进行宣传教育,使工程承发包双方认识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约束双方的法律性文件,双方必须认真订立和严格履行。

3.2合同管理与招标和工程造价管理应紧密结合

合同管理、招标和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市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招投标中。承发包双方承诺的内容为合同的签订提供了条件,合同管理是招投标管理的延伸件,为招投标的结果有效实施提供保证。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之中,因此应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 .3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合同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发育,工程项目的规模日益庞大,合同条款日趋复杂,合同文件的组成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迫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合同管理系统。如合同档案库、合同分析系统等。

4.加强对分包合同管理

4 .1坚持程序管理,择优选择分包单位

根据拟分包的工程项目,以《分包商评价报告》的形式,收集整理分包单位的有关资料。其步骤如下:① 工程部、物资部、计财部等分工负责对各分包单位做深入细致地调查:② 对各分包单位的技术力量、机械设备、资金保障、安全质量、履约信誉等方面进行评价:③ 对该评价合格的分包单位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册》并报总工程师审核和项目经理批准:④ 将分包商的业绩及证明其质量保证能力和施工能力的有关资料建档保管:⑤ 在《合格分包商名册》中择优选择分包单位。

4.2 统一组织谈判及合同签订

通常由项目部领导组织工程部、物资部、计财部等有关人员,与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保证等合同条款进行谈判。计财部门记录谈判结果,协办部门会签;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签署意见,最后形成并签订正式分包合同。

4.3 合同内容和形式的规范标准化

合同制定的好坏,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对工程成本有很大的影响。项目部采用统一一制定的标准,以分包合同加补充条款的方式保证合同的质量,使分包合同做到内容全面、条款明晰,并要求业主与分包商共同承担义务和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只对那些有特殊要求的和有针对性的内容附加补充条款,明确地划分工程范围,精确地说明工作内容,避免含糊不清,留下活口,给分包商的索赔制造机会,造成成本增加。

5.加强合同综合管理,实现成本控制

5.1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签订以后,只是理论上控制了工程成本,然而为了把支出控制在合同金额以内,还要特意在计财部门设置一位既熟悉合同条款又熟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还具有实践经验的预算人员,作为合同成本的专职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归档管理,并负责处理执行合同过程中因有关政策法规和计价依据的变化。同时负责对于合同的履行实施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避免由于履行不佳造成成本增加。

5.2 实行全员管理.严格过程控制

项目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的系统性管理。施工、技术、质量、成本、安全等在合同中融为一体。合同的管理和执行,依赖于全体职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义务随时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因此,合同签订以后要组织部门认真学习,研究合同,深入理解合同文件的精神。

6.做好工程造价合同索赔管理

(一)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工程索赔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建材市场,竞争激烈,承包商不断的压低报价以期中标,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风险的存在,使得施工企业往往面临每工程亏损的局面,若企业掌握先进的索赔管理手段,那么不仅能够扭转企业亏损的局势,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另外,工程索赔工作的实施,还有利于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风险的转移,当工程面临风险损失时,通过索赔,可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业主单位或适合承担该风险的第三方。工程索赔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当、合法的营利行为,索赔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合同管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本保证。

(二)在进行工程索赔工作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1)严格以合同作为依据

必须将招标文件及双方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按其规定的有关条例起草索赔意向书,索赔意向书必须包含索赔事件的起因、时间、场所等内容,因此在意向书中应将索赔项目及缘由写明,并应附有计算损失的详细资料及证明。

(2)按时递交索赔意向书

索赔意向书在提出之后,应及时提交给监理工程师,并由监理工程师及主管监理签字确认,再经现场负责人及各级监理现场核实确定。

(3)及时收集索赔资料

在索赔意向书签字确认后,要及时的收集证据,并保证收集到的证据及资料要真实,对一些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做好文字记录,以做为处理索赔时的事实及数据凭证,在工程施工中的花费及工期索赔应附带现场监理认可的记录及相关的材料。

第4篇

一、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档案产生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的评定,事故原因的分析、索赔和反索赔、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以及其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是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维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依据。特别是在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今天,档案的凭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工程档案既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工程建设轻档案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是用有限的投资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工程,使之尽快发挥效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一般把控制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对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编等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甚至担心工程档案管理会影响进度,重工程建设轻档案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2.档案管理质量不高。部分项目施工期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受工期长、人员变动大的影响,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业主往往只注重工程施工进度,对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没有妥善保管。档案资料不能按规定及时移交和定期整理归档,待工程完工时才组织力量突击收集,增加了工程项目档案资料收集的难度,难以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档案收集过程的混乱。部分单位为赶工期和进度,只重视工程验收是否过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忽视档案资料的收集,放松了项目文件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不能做到档案工作与工程进度同步管理,专业档案人员难以做到全程跟踪和指导,因此往往造成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及时、不合要求,待工程竣工验收时才发现档案管理不善的问题,形成被动局面。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工程档案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建设的各环节都是档案形成的过程,既有按计划周期形成的资料,也有各建设环节产生的阶段性材料,还有根据工程建设的临时性事项产生的文档。工程档案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建设单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注重工程有形建设,忽视档案资料的作用,没有把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工程建设和管理之中。重建设轻档案,使档案管理不能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2.责任落实不到住。部分参建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执行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对工程档案管理岗位及其职责落实不到位,使得工程档案无法得到有效收集和整理。

3.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参建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缺少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知识,对水利工程档案收集、整编、管理等要求不够熟悉,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质量较差,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档案验收标准。

三、解决问题的合同承包制档案管理模式

采用合同承包制管理水利工程档案模式,是将已经列项拟建的重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设计、施工、监理等合同体系,将档案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档案部门进行全过程管理。该模式包括以下特点:

1.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实行合同制。在工程建设招标时,将工程档案管理任务单列一项,业主(甲方)以招标或委托方式与专业档案馆或档案管理机构(乙方)签订合同,由专业承包单位按合同对档案进行系统、规范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合同签订后,乙方立即为甲方组建档案机构(如档案室)并开展工作。档案室的职能包括:制定整个工程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办法;对工程参建各方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建设管理单位(甲方)产生的档案进行有序管理,使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从开始阶段就走上规范化道路。

2.对工程实行档案管理目标合同制。在签订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合同的同时,将档案管理纳入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合同管理之中,明确规定各自档案管理职责及要求,规定工程档案验收的标准,采用经济手段强化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在检查合同执行情况时,同时检查档案管理情况。针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建设单位对各项工程招标时,要有档案人员参加编制标书及合同条款,并在编制标书时对档案管理特别是竣工资料的要求做出具体规定。开标后,这些规定以合同方式加以明确。工程开工前,接受委托的档案部门要为建设管理单位编制符合该工程实际的档案管理规定并及时下发给各参建单位,明确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和移交办法。在工程建设中,各参建单位必须以档案管理目标合同为依据开展工作,并服从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协调和监督。

四、合同承包制管理水利工程档案模式的优点

采用合同承包制管理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对水利工程参建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省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在立项开工之初,建设管理单位刚成立,工作千头万绪,受委托的档案管理部门可在工程开工之初建立起全方位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工作与工程建设齐头并进。工程项目竣工之时,工程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完成,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工程项目交付使用时,工程档案就及时移交给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使工程项目运用过程中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合同承包制管理档案能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不会因工程档案工作滞后,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2.经济效益。合同承包制管理档案,工程建设管理部门需向专业档案部门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对档案部门而言,它可弥补其事业经费的不足,增加职工收入,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对工程建设部门而言,它可降低建设管理单位组建档案管理班子的时间、人力、财力投入,使建设管理单位集中精力从事工程实施工作,提高工程管理质量,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因此,合同承包制管理工程档案对档案专业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双方都具有经济效益。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 合同管理 教学思路 教学实施

一、引言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工程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工作的程序和规则,揭示了“招标工作、投标工作与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借鉴“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依托服务业,服务服务业”为指导思想,创立“一线贯穿、二元结合、三个模块”的教学模式,即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元紧密结合,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细化为不同能力要素,并根据培养不同能力要素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

二、本课程教学要求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核心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和基本工作,掌握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掌握工程投标报价技巧及索赔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素,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招投标各环节的工作,基本具备招标投标的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渗透“诚实守信和对企业忠诚”的素质教育。

2、《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体系。具体而言,(1)、编写投标文件时,涉及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写,要求要有较好的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2)、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时,涉及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的编写,要求要有相关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知识;

3、开标、评标的过程,要求依照程序、依法进行,因而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与建筑工程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经济评价”等众多的管理知识。

4、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核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

三、教学思路设计

1、制订了符合行业和课程特点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以“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建筑行业”为指导,创立“一线贯穿、二元结合、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框架。

突破传统考核理论和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单独项目分别考核,针对理论考核项目设计课程自测系统。

2、转变考核理念,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手段改革

改变“平时成绩+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单独的项目分别进行考核,只有这两项目同时合格(或达标),该课程学习才算合格;将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素质、能力分解,实行职业技能达标制,对涉及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点,要求逐项达标,且规定一次考核未达标者允许重考,直到达标为止;其次,采用计算机辅助自测系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验。由专业教师开发出大型的试题库并上传至服务器,形成自测系统,同时配备标准答案,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阶段后即可上网登录该自测系统实现自考。

3、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是"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知识模块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二是将一些实际的施工、投标案例引入课堂,对其中与本课程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分析点评,有效开展验证启发式教学;三是将学生分组,根据模块教学要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招投标现场进行开标与评标活动;四是以赛促学,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竞赛活动;五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结合“斯维尔招投标模拟软件”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制作成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CAI教学课件,并将该课件上传至多媒体实训室的服务器供学生使用。

4、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的培训

教学中融入职业岗位培训内容,坚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手段

1、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上通过使用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训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平台,工程造价等相关软件,利用机房完成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可在机房中完成招投标全过程的仿真训练。

(二)、教学内容

采取课堂教学模块与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有: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招标方的工作;投标方的工作;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

具体而言:1、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2、招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3、投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签订合同。4、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三)、建设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其中:电算实训室应配置工程计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算量软件,学生可使用实际工程图纸编制工程造价,并能够利用该实验室为其他单位编制标底,审核结算,以便获取一定的收益。

(四)、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学院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监控,全院教师要树立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拟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第二版) 朱永祥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科技

自从Nonaka与Takeuchi在1995首先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的观点,自此知识管理的研究到达一个高峰。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讨论,也为企业界高度关注,他们纷纷投入大笔资金导入知识管理系统模式。然而,知识管理系统模式忽略了知识的本质,无法对应企业营运设计,仓卒的导入过程,最终只能引致失败。

虽然企业组织导入知识管理的失败原因中,有过度重视信息科技甚于管理模式之趋势,但考虑到管理的对象为组织中每日大量流通的信息与知识,为能有效储存、应用、分享,应用信息科技促进知识管理模式的实现仍是最佳方案。而应用信息科技以促进知识管理的议题,多是走向研究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KMS)。一般所讨论的面向主要有二,一是由管理的角度,另一个是由信息科技的角度。管理方面多是讨论如何使知识管理系统符合组织策略、提升团队工作绩效;如何应用知识管理系统使组织成员能适当取得所需知识,以组织活动为思考对象。而信息科技的角度则是以知识管理系统为主要思考对象,研究如何应用新的信息科技使系统更有效率、实现知识管理架构、知识管理功能等。

本文针对信息科技进行研究,许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案例多属于功能性导向,将知识管理系统视为作业工具,单纯地仅为辅助组织中信息流通而建置,致使建置而成的知识管理系统与一般信息管理系统大同小异。这主要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够清楚,以IEEE对知识管理的相关解释中提到“知识与信息两者不能用同一种工具管理”,正是阐明若要以信息科技辅助实行知识管理,则必须考量知识与信息在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深入了解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不同。

文献探讨研究

(一)知识与信息的定义

知识有别于数据(data)与信息(information),是一种经过系统化、结构化之直觉、经验与事实。1953年希腊哲学家Plato首次对知识定义为“justifiedtruebelief”,自此开始了知识学派的讨论与研究,对于知识的本体论,许多学者皆在深刻的研究下提出不同见解。

一般多承认数据-信息-知识的三层式分级,且知识的产生须在人的心智之中,知识皆为行动的凭借。归纳得到以下三点:知识是概念性的思考架构,信息是事实性的数据讯息;经由理解过程,信息能被储存且针对特殊任务成为知识;知识以非结构性方式产生于思考过程,知识的移转则以非结构或半结构方式。

由于立足点角度的不同,对于知识的定义与分类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组织与个人观点。以组织观点来看,知识为有效对应特殊任务的信息集合,且是用来创造价值的对象,而以个人观点来看,知识则是将信息融会贯通的所得,是个人结合背景与经验对信息的理解。因此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必须考虑到所管理的知识类型,若是管理组织知识,则应考虑到知识具有对应任务与创造价值的性质。若对个人知识做管理,就必须注意如何将信息正确送达个人以供参考使用,及如何正确地将个人理解后的知识再度外显分享与循环创造。

(二)知识的类型

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此类型之观点在于认为知识存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别,且两者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循环创造的,而在转换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隐性知识是绝对无法具体化的。因此Alavi与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对于显性知识应以建立“知识宝库”的方式储存管理,而对于隐性知识则可透过信息科技建立“知识网络”予以传播,从而可以有效促使知识创造循环的产生。

2.移动性与嵌入性知识。此种观点多是以组织角度进行知识的分类,将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依其存在的媒介为分类标准,移动性的知识容易外显为文字,方便进行移转,嵌入性知识则难具体化表现,移转过程多为非结构方式。因此在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为考量时,需要了解不同的知识是搭载于不同的媒介上而进行流动的,以信息工具辅助管理时,就必须针对知识型态的不同,设计不同性质的信息功能来支持活动的运行。

3.程序式的知识与宣告式的知识。程序式的知识是动态的、难以言表的、透过经验建立的行为知识,如跑步、走路、弹钢琴等,宣告性的知识为静态的、容易以语言或文字具体化,如书本上记载的知识。此类型观点亦以组织立场为观点,将组织内部流动的知识予以归纳分类,有助于了解进行知识管理时,哪些知识是流动于组织中,以及哪些知识是需要管理与传播的。

总结以上三种知识分类在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其相近之处,隐性知识类似嵌入、程序性知识,显示知识则与移动、宣告性知识性质相近,表示学者皆认同“知识”具有一段由模糊至清晰间的区域,虽然经由特定的程序或工具可以将模糊性高的知识逐渐转化为较清晰的外显知识,但也有一部分的知识是目前绝对无法完全清晰表达的。因此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要能了解所针对的知识是位于区域的哪一段落,才能开发出有效率的系统平台,越外显的知识越能利用信息科技分享、应用与储存,内隐性高的知识则可以透过信息科技进行外显化与宣告的动作,尤其是两者间的转移更可利用信息科技来加速转化。

(三)知识管理的定义

早在1998年时,学者FaheyandPrusak就已经对组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提出质疑,因为当时许多的知识管理案例都太过重视技术层面的应用,从而忽略了管理层面的考量,将知识视为与信息无异,而欲以结构化的方式取得、储存、传送于组织和个人之间。如此一来,知识管理系统就与信息管理系统大同小异,而组织花费大量的成本与时间所建置的知识管理系统,原来仅等同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加强,也难怪无法确实达成知识管理的使命于组织之中。因此,为了能真正建置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亦需要针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归纳。

有关知识管理的论点归纳如下:知识管理对象包括组织内个别成员和整体组织,知识管理是对数据、信息、知识进行组织与转化的过程,成功因素有赖人、流程、组织规范、信息科技配合,知识管理以增进组织成员和组织的利益和发展为目的。

知识需要被管理的想法起源于组织观察学者PeterDrucker,之后有关知识管理的学术研究亦多将焦点放在组织之中。一般来说,组织为聚集众人力量来获取共同利润的集合体,而将获取利润过程中所得的经验、知识进行管理与分享,使整个组织的成员皆能有效率地学习与利用之,进而使组织的获利能力获得提升,即是组织知识管理。由于知识的储存媒介不同,多认为组织知识管理的处理对象为信息、知识、人员、程序,效果则是增进组织效率、竞争力、创造新的知识与组织利润。以组织知识管理的观点看来,所要处理的对象不只是静态的信息或知识,更包括了复杂的人与工作程序,因此在讨论组织知识管理时,信息科技通常不具有显著的地位,而注重的是组织文化与结构、领导者态度等。

(四)知识管理的程序

除了定义的归纳之外,为了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势必对其管理动作的过程要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针对知识管理的程序活动进行研究,项目多以知识的取得、创造、蓄积、扩散等四个主题为主。

1.知识的取得。学者Cohen&Leviathan认为,企业对外界新信息的吸收与同化的能力,有助于企业进行创新。吸取的能力可以分为个人层级与组织层级,而组织层级是靠个人能力去达成的。

学者Davenport&Prusak认为,组织对外界吸收知识的不同方式,与组织对取得的知识有无潜在利益,都与增加组织竞争力有关。知识的吸取除了由公司内部创造外,还包括以“收购”的方式收购具备这些知识的组织,或是雇用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员;或是透过与大学的研究组织合作、聘雇顾问等“租用”的方式;“指派专责单位”、“融合”、“适应”及“网络”等途径取得知识。

学者Leonard-Barton提出从外部找寻专门知识的观念,认为所有的知识不一定要完全自行研发,如果公司外部已经有发展完整且为公司所需要的知识,不妨可从外部引入。所以应考量公司内部提供的技术与策略上之需要,然后思考如何从外部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知识的创造。学者Nonaka&Takeuchi研究了日本公司所进行的知识创造,在他们的研究中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内隐与外显知识间的互动过程。这种知识转换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四种模式:

共同化(socialization):由内隐知识转换成内隐知识,藉由分享经验而达到创造内隐知识的过程。不用透过语言进行学习,获得内隐知识。例如学徒观察、模仿和学习老师傅的技艺,在转换过程产生共鸣的知识。

外化(externalization):由内隐转换成外显知识,将内隐知识透过隐喻、模拟、观念或假设,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尽管表达本身可能不够精确,却能促进成员间的对话或集体思考,将观念逐步厘清,并产生观念性知识。

结合(combination):由外显转换成外显的知识,个人透过文件、会议、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的交换与结合。同时透过对既有知识的分类,结合有利于外显知识的传播,产生新的知识。

内化(internalization):由外显转换成内隐的知识,当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与结合后逐渐内化成个人的内隐知识。内化的原动力在于边做边学,同时以语言、故事传达经验与知识,或将其制作成文件手册,均有助于将外显知识转换成内隐知识,并产生系统化知识。

3.知识的蓄积。当组织取得所需要的知识之后,应该将知识分类整理成易懂的形式或符号,以便提供使用。运用制作知识来源分布图,可以整理知识,或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科技辅助,进行组织知识整理与储存。Davenport&Prusak提出制作知识分布图与模型的观念以促进知识的整理与储存,并提供寻找知识的途径;虽然组织透过建立数据库系统产出知识分布图,但是除了科技运用外,知识分布图必须兼顾准确性及便利性,才能发挥其效能。

4.知识的扩散。学者Davenport&Prusak提到知识的移转与扩散的情形,每天在人们身边发生,其过程包含两个步骤:传达与吸收。因为知识移转的成功与否,除了看知识提供者,能否有效地表现出所拥有的知识外,另外知识接受者有没有能力吸收,也是相当重要的。组织应多方面加强促进知识的交流,例如茶水间谈话室、知识博览会、面谈会议、故事、录像带、师徒制等。

整理以上对于知识管理的程序探讨,将心得列举如下:知识管理的程序可分为取得、蓄积、扩散、创造;发现多数学者于讨论某一项程序时,都必定会关联到其它程序的项目而无法避免,表示出整体知识管理应是连续、不间断的行为;四个主要程序项目内的细部做法,会因组织类别不同而有不同的动作;信息科技在辅助整段知识管理的程序当中,效果最显著的部分为知识的蓄积与知识的扩散。

本文相关结论

知识管理的议题包含管理与信息科技两个面向,因此为了能有效设计出实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知识管理理论和程序的了解,是有必要的。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一长期性、持续性的作业,且注重人力资本与程序运作,现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其系统模式建置归纳如下:

(一)形成分享的组织文化

知识管理重在知识分享的理念,文献中许多学者均提及知识社群的概念,也是知识管理范畴最困难、专家们最想解决的部分:个人隐性知识的引发与分享。由于个人知识的分享是组织创新的关键,是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引发个人知识成为组织知识,并透过知识交流与理解产生创新将是管理的重点。

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亦是最大的障碍,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可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为留住个人知识及鼓励分享知识,企业界有许多做法可供参考,包括奖励创意、提案建议管理系统、强调文件化作业、月报制度、竞业禁止等,其目的都希望使个人知识尽量外化,长期形成分享与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进而提升组织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工具的善用

知识管理的推动需要工具的协助与配合,尤其是考虑到在组织流通的信息量与知识量如此庞大、传统的管理工具势必无法有效控管的条件下,因此知识管理的另一研究领域即是信息科技发展。为成功推动知识管理,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信息基础建设的完善、电子化环境的建立或是相关信息系统的引进均是信息科技协助知识管理的部分。

(三)文件化作业的强化

“文件化”是组织中推动知识管理最基本也最强调的作业,其目的包括留住人员知识、使新进人员更快融入工作、减少重复作业的投入与增进效率等。不管是例行性业务或是特别的作业,完善的文件化作业将有助于提升任务处理的效率,节省重复作业的成本;以每份文件为基础,经过不同时期的修改与增删,更是组织中知识的不断累积,成为组织竞争力的基础。

第7篇

前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实施,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制度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内容、关键岗位及内部工作流程,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概述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单位,其在履行社会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管理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签订的经济合同正在逐年增加,单位面临的合同风险也日趋加大,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管理指单位为实现合同目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合同从立项、谈判、起草、审批、生效、履行、变更、纠纷解决以及合同归档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的统称。从工作实践角度来看,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立项、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约、合同文件、合同执行、合同结算、合同变更等一系列环节和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单位合同目标、有效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降低合同风险、有效提升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防范合同舞弊、预防腐败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合同立项民主科学,合同订立事项须经过决策层的集体科学决策并履行授权审批程序,防止遗漏应订立合同的经济事项,防止以口头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担保、代替书面合同办理经济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订合同,或者违反投资及借贷合同

2.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合同订立前经过公平有效的谈判或协商,确保起草的合内容完整,合法有效,无法律漏洞或权利义务瑕疵;合同文本措辞严谨,逻辑周密;正式合同订立前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防止因合同文本失当而导致单位利益受到损害。

3.确保合同履行有效监控,时刻关注合同履行情况,遇有特殊情况造成履约困难,

或发生合同纠纷、变更、解除等情况时,确保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4.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相关的档案能够及时整理留存,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保密,防止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1.职责分工控制。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方面职责分工,确保单位部门

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顺畅沟通。

2.决策机制控制。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确保合同立项合

理合法能够有效满足单位的管理要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风险。

3.订立审批控制。建立合同文本订立审批流程,将与合同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均

纳入审签流程,确保合同文本周密严禁,无重大法律或专业疏漏。

4.履行监管控制。重视合同履约监控,在合同订立后及时关注合同履约进展,发

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签订后因缺乏监管而失控。

5.考核追踪控制。与合同岗位责任制结合,健全合同管理考核追踪制度,定期考

核合同管理情况及合同履行效果,切实实现合同风险防范问责。

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

(一)合同管理牵涉的部门及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同时牵涉单位内部外部的多个部门及岗位,外部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技术及法律领域专家等。内部包括:合同事项发起部门(合同执行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纪检及财务部门,单位决策层及各部门内部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

(二)合同管理业务流程

1.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图

2.流程节点简要说明

五、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狭义的合同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的过程中因行为不当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如合同对象选择不当造成履约困难,合同文本不严谨造成单位合法权益损失,合同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造成合同无效等等。合同风险种类多样,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调查、谈判、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及合同保管等环节。

1. 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前期未对合

同事项作出恰当的可行性评估,未对合同事项做出科学决策,立项重复或者不合

理,无法满足单位管理要求;或者是在对合同对象进行背景调查时,·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未给予恰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之外,无形中加大合同违约风险。

2. 合同协商谈判环节。协商谈判环节的风险主要包括:忽略合同关键条款、对合同

中的关键、重大问题做出不当让步;泄露与合同谈判相关的单位机密。比如:对合同标的物的数、质量、技术标准。价款、酬金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方法等涉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条款做出了不当的让步或遗漏。最终损害单位利益。

3. 合同起草审批环节。在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包括:合同文本内容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表述不当或者可能引起重大误

解的条款;合同文本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或国家产业政策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并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

4. 合同签署生效环节。合同签署生效环节的风险包括:空白法人授权书管理不当,

超越法人授权期限或事项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未经过审批流程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已签署合同未妥善保管,发生合同纠纷时无法举证等。

5. 合同履行环节。合同履行过程汇总的风险主要包括:本单位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

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发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损害单位利息;危机时发现对方的违约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对方违约时未及时追究其违约责任。

6. 合同变更、终止环节风险。此环节包括: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及时给予

变更;合同变更未履行内部审批手续至合同变更不当或无效;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等。

六、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内控制

度,明确设置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并根据需要设置合同审核部门,同时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合同订立会审、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配合合同执行部门监控合同履行,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合同订立事项的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应负责开展合同项目可行性研究、

合同履约对象背景调查,经济事项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对重大合同提出会审申请等工作,同时也应对部门牵头订立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合同发生纠纷时介入处理;合同审核部门负责对拟定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学和严密性。

2. 建立科学民族的合同决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

立决策制度,合同订立事项立项前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合订立决策应坚持民主、回避原则、对于部门影响重大或者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组织技术、法律、财会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决策,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以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最大限度地保障单位单位的合法权益。

3. 完善合同订立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合同订立审批制度,明确合

同在订立。签署、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授权审批权限,将单位的审计、纪检、财务等职能部门纳入合同订立审批流程中,与合同事项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及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一并作为合同审签的环节;明确合同的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印章和空白法人授权书,明确法人授权的期限和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

订合同或者是无权越权情况出现。

4. 加强合同履行监控,有效防范违约风险。单位应建立经济合同履行监管制度,明

确由合同执行部门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遇合同履行困难或合同纠纷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合同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发现履行隐患时及时反馈,并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在发生合同违约或合同纠纷时,能够迅速反应,在规定时效内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防止因履约监控缺失损害单位权益。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占据决定性优势。电力市场体制变革促使电力工程呈现法制化和市场化趋势,并在经济时展的前提下,将知识管理引入至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范畴,从而体现电力工程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优势,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知识和合同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成为当前电力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知识管理

培根(英国哲学家)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为知识追求、知识创造的阶段,而当代管理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深入化分析,即将其认定为改变人类、事物信息的行为方式,依据主体差异,分为组织知识(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个人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核心,而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的升华;依据属性不同,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可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如书面报告和说明书)、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思维模式、认知与经验、想法);结合运用状态的差异,将知识分为过程知识、实体知识两种;而依据企业贡献与作用的角度,将其分为核心知识、非核心知识。电力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经多年发展,电力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基于市场格局的演变,电力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则应对“新体制”予以探索,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创新的目的,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讲,电力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应遵循积累原则、共享原则、创新原则三点内容。其中积累原则为知识管理的基本环节,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完成知识信息积累工作,从而在构成企业财富的同时,成为竞争“砝码”;共享原则以价值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切实知识信息公开的目的,避免员工重复劳作;创新原则作为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电力企业高知识、高质量产品的构建。

2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定义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ContractManagement)定义为:电力企业依据国家合同法律规定,以自身全方位参与的方式,结合变更与解除、终止与转让、监管以及控制等行为,对电力工程合同予以严格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管理制度制定和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档案记录与资料保管等工作,通过系统性、动态性分析的方式,以市场经济、契约经济、法制经济等形式体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优势,例如:优质化、高效化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可降低电力企业合同义务,还可优先抢占市场先机。对此,电力企业应重点强化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结合长期性、经济性、复杂性与变动性的优势,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2.2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若因时间长、繁琐性和信息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为快速实现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则应在计算机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获取、信息交流渠道逐渐得以拓宽,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实施分析:首先,合同风险控制。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因自身风险的存在,若在全方位运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便于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如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的总结,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其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用以员工协调交流、经验共享、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的目的。

3以知识管理为基准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

电力工程建设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企业结构不断创新和优化的前提下,合同管理应作为电力工程建设基础,并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融合,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工作,而其具体内容可从必要性、可行性两点予以分析。

3.1必要性

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复杂性、庞大性特点是制约电力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电力企业应在工程建设前,以专业人员分析的角度,结合知识管理手段的运用,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行性予以分析,并结合实地勘察的方式,强化现场监督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因电力工程以大中型工程为例,在合同拟定中涉及众多精细条款,而其合同内容完整性的体现,应以合同知识内容积累、管理、共享为前提。尤其针对合同变更问题需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监管,而专业人员的选拔,应充分结合知识掌握灵活性、能力强为基准,体现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架构中必要性优势。

3.2可行性

电力企业在将知识管理纳入合同管理范畴内,需对其实际运用可行性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结构组织。从整体上来看,电力企业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人才密切关联,而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电力企业若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可将机构组织、人员培养作为合同管理主题,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融合。其次,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应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文化予以弘扬,并通过对员工思想行为的渲染,使其产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时代力量汲取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不仅为员工创造交流、学习、创新空间,还可通过个人知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体系架构。最后,监督检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企业行为,可通过生产管理、法制管理的形式,加强知识管理重视度。另外,知识管理是新兴学科,在不断发展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知识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得以有效利用。笔者建议电力企业应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势,通过合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把控,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勇.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4(10):161~162.

[2]赵振宇,许克.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4):99~102.

第9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合同聘用人员;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98-02

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负责整个校园的美化绿化、卫生防疫、资产、通信、基础建设等管理工作,承担着供能、维修、医疗、饮食等繁重服务任务。它有两个属性:教育属性和企业属性。这两个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后勤企业不能像其他的服务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追求社会效益。此外,后勤企业还要处理好与学校的关系,在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同时,稳步将学校后勤工作推向社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后勤运行模式。

随着中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展和用人需要的不断增加,高校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使得高校编外人员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当前学校后勤员工队伍中,由于存在聘用制员工偏多,整体素质偏低、职工队伍不稳定的现状,给后勤的管理服务和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聘用制员工占后勤大多数,毫无疑问是后勤员工队伍的主体,如何正视聘用制员工队伍的现状,发挥聘用制员工的积极性,已经成为摆在学校后勤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使用编制外合同聘用人员状况

目前国家针对高校实行的是编制管理,但编制管理难以满足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后勤部门的用人需求。高校通过使用编外合同聘用人员来保证自己的运转态势。高校使用编制外合同聘用人员一般没有专业背景,素质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很难达到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正式工作人员占着位置不干活,把工作推给编外合同聘用人员来做。这样,很容易导致紧缺的地方没有人干,使得学校整体发展受到影响,身份歧视、待遇不公的现象存在。

(一)整体素质偏低,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对部分学校的调查情况来看,后勤聘用的社会用工占职工总人数的70%~80%,与学校教学、行政人员相比,后勤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绝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既掌握管理知识又掌握经济理论,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明显短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理解、不适应新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消极,培训体系不规范

由于现行的人事制度,薪酬分配体系、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其个人的期望值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聘用制员工思想状况复杂,普遍存在精神风貌、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集体荣誉感较差,得过且过,临时做事的思想严重。

此外后勤员工的招聘、使用过程中,没有整体的培训规划和目标要求,普遍存在狭隘的实用主义思想,对诸如岗前、岗中培训和技能考核重视的力度不够,培训工作不能做到经常化,培训与上岗、培训与考核达标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达不到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的真正目的。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推行了十余年,但“按需设岗、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绩效挂钩、考核付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劳动保障体系在企业内部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得到科学、严格的建节,对大多数的聘用制员工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歧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激励机制也只是简单地与经济利益挂勾,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挫伤了聘用制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激励效应无法形成。

二、编制外合同聘用人员管理模式的探析

规章制度是后勤管理和服务开展的制度保障,它为后勤管理人员提供行事的准则,对后勤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为后勤管理计划的制订、实施的进行、评价的开展、奖惩等提供依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后勤管理的正常开展作用重大,是后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制度性保障。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后勤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人事制度等等。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以人为本,加强人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后勤的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

(二)细化服务标准

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地立足于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要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后勤队伍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高职院校的后勤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三)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培训学习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形象的关键因素,是将后勤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决定了需要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培训,不断提升后勤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此,需要制订完整的员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管理干部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

(四)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引进大学毕业生

引进人才是前提,留住人才是关键。大胆引进人才。以提高后勤队伍整体素质。不论出身,不拘一格,大量吸收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乃至优秀农民工,充实后勤队伍,是改变现有后勤队伍结构的根本措施。打破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公寓管理、饮食管理、接待服务管理方面大胆引进大学生和职业经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如同济大学、西北民大等很多高职院校采取招聘大学生做公寓管理员,便是用工的一大进步。

另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状况。人是后勤管理中最为能动的因素,是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实施者、控制者,决定着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后勤管理中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

在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后勤已经形成了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而与之相配套的,只有一支高效、文明、和谐的后勤队伍能为其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各种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 吉恒军.新时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J].领导科学,2003,(5).

[2] 王守军.高校后勤改革理论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加强和规范我市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管工作,确保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及时、足额征缴,经市政府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收主体

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主体。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按年度将全市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委托市地税部门代征。委托代征办法另行制定。

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欠费追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和市属开发区范围内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的欠费追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县市行政区域内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的欠费追缴由辖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的欠费追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趸售型县级供电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欠费追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征收范围和对象

市行政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受益范围内有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含有营业收入的事业单位),均应依法缴纳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按规定属于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范围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趸售型县级供电企业和金融机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

三、征收标准

各类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含有营业收入的事业单位)按上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1‰计征。银行按上年利息收入的0.6‰计征,保险公司按上年保费收入的0.6‰计征,各类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按上年收入的1‰计征。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等四类企业按0.5‰计征。

四、数据提供及征收方式

国税、地税、统计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向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供应缴费单位上一年度的营业收入、利息收入、保费收入等相关数据。

征收时间为每年度3月1日至5月31日。征收时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按规定计征入库。逾期未缴纳的,按日加收应缴费额2‰的滞纳金。滞纳金计入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地税部门对应缴费单位履行告知义务。

五、收入管理及用途

除按规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直接征收的对象外,市区和市属开发区范围内以及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直接征收和追缴的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全额纳入市级财政专户;各县市征收总额的40%纳入市级财政专户,60%纳入县市财政专户。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专项用于河道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等费用支出。

六、业务费用

根据市财政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地税部门协商制定的征收计划及地税部门全年的征收情况,核拨代征业务费用。代征业务费用原则上按实际入库额的5%核定,并实行超(短)收激励(约束)机制,用于完善征收设施、加强征收管理及奖励补助地税工作人员;欠费追缴业务费用由财政部门核定。业务费用实行分级管理,从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七、减免规定

缴费单位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亏损严重以及其它原因确实无力缴纳的,按属地原则由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方可给予减免。其中,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符合减免条件的,应当经辖区财政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审查后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市区和市属开发区范围内以及趸售型县级供电企业和金融机构符合减免条件的,应当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批准的减免情况及时通知地税部门,地税部门应严格按照减免的范围和幅度执行。具体减免办法另行制定。

八、工作协调

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地税部门要加强征收工作的沟通协商,地税部门按半年度将征收情况进行汇总,于半年和年度终了后20日内送达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按年度对执收情况进行审核。缴费单位违反规定拒不缴纳或不足额缴纳的,地税部门应于年度结束后20日内,将上年度欠费情况书面送达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对应征未征或者不足额征收、随意减免的,除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征收,并纳入市级财政专户。

第11篇

引言: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基础是合同管理,合同管理不仅限于工程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建设项目施工合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容相当丰富,大体包括合同总体策划、合同的招标策划、合同主要条款和管理模式策划、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中的管理、合同纠纷的处理等等内容。

笔者从事房地产合同及招标管理管理数年,对于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略有心得。本文试着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谈一谈对于合同总体策划、招标策划等主要合同策划工作的一些体会,以期与业内同仁共商榷。

1.合同总体策划

1.1 合同总体策划的概念及意义

在项目的开始阶段,为使项目合约工作有计划地、高效地顺利开展,从而使项目建安成本得到切实、有效地控制,业主须进行合同总体策划,即对合同分判方式进行决策,确定将整个项目工作分解成多少个独立的合同,合约管理架构(总包与分包和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关系),各合同的工程范围和界面、招标方式、招标时间等。

合同总体策划决定合同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合同总体策划是起草各个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的依据,策划的结果最终具体地通过合同文件体现出来。

合同的总体策划是确定对整个工程项目有重大影响的,带有根本性、方向的合同问题,是确定合同的战略问题。其目标是通过合同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对整个项目的计划、组织、控制有决定性的影响。

1.2 合同总体策划的要求

1)业主要从确保项目成功和各方面的互利合作的角度,在项目实施前对整个项目合同方案预先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以确保整个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合同主体的众多合同顺利履行,从而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效益。

2)业主应该理性权衡工期、质量、价格三者的关系,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

3)各合同承包界面的划分要明确清晰。若各合同承包界面划分不清,不但会出现各承包商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而且不利于业主对投资和进度的控制。对需要交叉配合的界面及易混淆的工作内容,建议在相应招标文件中列出承包界面,特别是总承包工程。

4)合同责权利应明确,由于总、分包合同往往不在同一时间签订,所以在设定相应招标文件之时,就要强化合同生效前的审查,并对日后可能出现的缺陷和疏漏制定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针对大型工程总承包与专业指定分包商可能在质量、组织、资料、技术、安全、成品保护、现场平面布置等方面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状,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增加相应的合同条款,从而让总、分包商在投标时即明确其责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

1.3 合同总体策划的依据

合同总体策划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工程项目特点、业主和承包商情况及项目所处环境。

1)工程项目特点

工程的类型、规模、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工程技术设计准确程度、工程质量要求和工程范围的确定性、计划程度,招标时间和工期的限制,项目的盈利性,工程风险程度,工程资源(如资金、材料、设备等)供应及限制条件等。

2)业主情况

业主的资信、资金供应能力、管理风格、管理水平和管理力量,业主的目标以及目标的确定性,业主的实施策略,业主的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业主期望对工程管理的介入深度,业主对工程师和承包商的信任程度,业主对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要求等。

3)承包商情况

承包商的能力、资信、企业规模、管理风格和水平、在本项目中的目标与动机、目前经营状况、过去同类工程经验、企业经营战略、长期动机、承受和抗御风险的能力等。

4)项目所处环境

工程所处的法律环境,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物价的稳定性,地质、气候、自然、现场条件的确定性,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获得额外资源的可能性,工程的市场方式(即流行的工程承发包方式和交易习惯),工程惯例等。

1.4 合同总体策划过程

1)研究企业战略和项目战略,确定企业和项目对合同的要求。项目总的管理模式对合同策划有很大的影响。一个项目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项目管理体制,则有不同的项目任务的分解方式,需要不同的合同类型。

2)确定合同的总体原则和目标。

3)合同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列出可能的各种选择,按照上述策划的依据,综合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

4)在项目过程中,开始准备每一个合同招标时,都应对其合同招标策划再做一次评价及相应修订招标策划方案。

1.5 合同总体策划需关注事项

工程分判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标人参与投标,以发挥各个承包商的专长,降低造价,保证质量,但分判也要考虑到便于施工管理、减少施工干扰,使工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业主不能希望通过签订对承包商单方面约束性的合同捆死承包商,或压低合同价格,不给承包商利润,否则最终不仅损害承包商的利益,最终也会损害项目总目标。

实践中,总体策划可能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进行总体策划,合同分判方式、合同管理架构、合同招标时间等全无计划,边做边看,无序签约,这种作法必然导致各方问题和纠纷不断、工程管理混乱。二是虽进行了总体策划,但策划却脱离业主、承包商情况和项目及环境特点,导致自己处于不利的合同管理地位,工程管理困难。

2.合同招投标策划

2.1 招标策划的概念及意义

招标策划,就是招标人(业主)在准备招标文件前,根据自身情况、项目特点、潜在投标人情况等,确定的招标方案。

对于项目已完成合同总体策划但尚未签订的合同,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合同不能按照原先总体策划的思路去签订,所以每个合同招标时都需要再一次对其招标方案进行重新评价、修订。如将原先打包的大类或大范围合同分解为数个小合同,或因后续合同的范围将发生交叉,需要将多个合同范围进行调整,重新明确每一个合同的范围、金额及发生时间等。

招标时是否进行招标策划,招标策划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业主是否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招标,招标策划在招标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2 招标策划需确定的内容及建议

1)招标方式,常用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直接委托。

公开招标的优点是招标人可以在较广泛的市场范围选择承包商,各投标人充分竞争,有体现公平和竞争的一方面,但由于建筑市场鱼龙混杂,招标结果难以预料,对招标人风险较大,不建议采用,如必需要采用时可考虑采取进行投标资格预审、设置投标及履约保证条件、在合同违约及争议条款中加强对业主的保护力度等措施,为工程招标及合同实施提供保障。

邀请招标可以在招标前考察投标单位和项目经理的业绩、素质、管理水平等,保证受邀请的单位和项目经理比较可靠,建议优先采用,但这种招标方式应特别注意防止串标。

工程数额较小或地方垄断性质工程可采用议标并直接委托方式。

2)招标范围,招标范围是编制招标清单和投标报价的前提,需在招标策划时明确,如果不同合同招标范围界面模糊的,应在招标策划时认真梳理并在充分讨论后切割清楚。

3)招标估算价或招标控制价,建议在招标策划时确定招标控制价,避免招标结果出现重大偏差,设置招标控制价要求招标人对市场有较深入地调研,必要时可以借助咨询公司的力量。

4)评标方式,通常采用经评审地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估法。一般项目建议采用经评审地最低投标价法,甚至可以不要求提供技术标。特殊项目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采用综合评估法,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时,应合理设置技术标、商务标和资信标权重,且应提出详细的技术标编制要求、技术标评分办法、商务标评分办法、资信标评分办法等。

5)入围单位资质及项目经理资格要求,建议投标人客观地面对市场,基于项目特点提出适当的资格要求,不切实际地设置过高的门坎可能会屏蔽掉有竞争力的潜在投标人。

第12篇

关节疼痛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及良性膝关节痛等。笔者在支援新疆工作期间,发现和田地区患有关节疼痛的患者很多,因受医疗条件的限制,有些还不能明确西医诊断。笔者充分发挥中医望、闻、问、切诊病的优势,辨证论治,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8例关节疼痛患者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骨科住院部及门诊,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0~78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0年;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者12例,肘膝踝关节疼痛者16例,双膝关节疼痛者31例,双肩关节疼痛9例;辨证为行痹11例,痛痹28例,着痹23例,热痹6例。

2 治疗方法

2.1 微通法

即毫针刺法。主穴:中脘、气海。配穴:行痹配曲垣、秉风;痛痹配关元;着痹配阴陵泉;热痹配大椎。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40 mm×0.32 mm毫针,直刺,中脘、气海、关元用捻转补泻法之补法,曲垣、秉风、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大椎用泻法。患者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温通法

以火针疗法为主。取穴:中脘、气海、曲垣、秉风、关元、阿是穴(痛点)。操作方法:将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选直径0.5 mm的火针,点燃拔罐所用小火把,将针身的前中段烧红,对准穴位,速刺疾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避免针孔感染。每周治疗2次,5次为1个疗程。

2.3 强通法

以放血疗法为主(适用于热痹)。取穴:大椎。操作方法:用三棱针速刺大椎穴出血,再选用大小适当的火罐吸拔,使出血充分,10 min起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疼痛的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简便易行的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在纸上画一条10 cm长的线,按毫米画出刻度,一端为100(剧痛),另一端为0(无痛),让患者根据自觉的疼痛程度用笔在线段上画点。可将各次所画的点作比较。显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镇痛评分≥60%,能恢复原工作;有效:关节疼痛减轻,镇痛评分在30%~60%之间,关节功能改善;无效:关节疼痛无明显减轻,镇痛评分≤30%。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其中年龄小,病程短,疗效好;年老而且病程长者疗效较差。不同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表1 不同年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不同病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5 讨论

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是贺普仁教授经过几十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针刺方法。贺老认为疾病的病理机制多由于“气滞”,据此提出“法用三通,通为其本”。微通法指毫针疗法,温通法指火针和艾灸,强通法指放血疗法,就是利用针灸的不同治疗手段,来激发人体正气的恢复,迫邪外出,使经脉通,气血调,百病消。

关节疼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并认为人身之关节是精气所游行之处,《灵枢·邪客》曰:“……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关于其病因,正如《灵枢·岁露》中所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入深。”由此可见,脏腑功能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于经脉、肌肉和关节,导致经络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正气不足是其根本,经络痹阻、气血瘀滞是其标。

上述穴位中,中脘是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所谓“会”,是指经气聚会之处;所谓“募”,是脏腑经气会聚于胸腑的腧穴。而中脘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四经经气交会之处,因而可以通达四经;中脘又是足阳明胃经气聚会之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中脘可调胃健脾、补益气血。气海属任脉,又名丹田,为气之海,能生发元气,蒸动气化,与中脘相配可助脾胃运化,补中益气,正气足、卫气固、腠理密,邪气不得而入,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曲垣、秉风是手太阳小肠经穴,太阳为藩篱之本,“太阳主开”,凡外邪侵袭,多从太阳经始,故取之能祛除表邪、疏风散寒。关元是任脉穴,取之可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取之可健脾利湿。

火针古代称之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由此可见,“焠刺”就是将烧热、烧红的燔针快速刺入皮内的一种刺法,故称之为“温通法”。火针不仅用于行痹、痛痹及着痹,还可以用于热痹。就是利用其温热作用,刺激穴位或局部,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痹痛止。

第13篇

1.1保证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拥有很多的施工技术点,各个施工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只有保证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才能使得交通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得到保证。通过对交通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不仅能提高交通工程施工质量,还可以提高交通工程的施工效率,改善施工效果。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是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施工企业品牌价值的体现。因此,对交通工程进行施工管理非常的必要。

1.2有助于提升交通工程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平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交通运输安全,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会影响该企业的技术水平,只有对每个施工技术环节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才能使得整体的施工技术得到提升,才能有效的提高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2]。施工管理的缺失会导致施工过程出现纰漏,使得交通工程施工单位信任度下降,进而对交通工程施工单位的口碑带来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施工单位在该行业难以立足,轻则会影响企业效益,重则会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由此可见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2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由于我国的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2.1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不科学,影响施工质量

交通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设计的越科学、越合理,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就会越顺利。但由于交通工程施工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的设计经验,导致施工方案整体规划不科学,施工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匹配。这不仅会增加交通工程的施工成本,还会使整个施工过程出现很多阻碍,影响了整个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2.2交通工程施工技术人才缺失

现如今我国的交通工程施工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由于我国交通工程基础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各大高校对于交通工程专业人员招收力度不够,导致无法满足如今的交通工程施工实际需要。施工技术人员数量的缺乏,会导致施工队伍的整体施工技术水平不足,进而间接的增加了交通工程施工难度,也使得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2.3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非常的重要。施工管理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施工质量。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只是空有技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在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过程要充分的考虑施工地区的地质地貌、人文风情、环境因素等,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导致管理人员对这些外部因素忽略,从而降低了整体的交通工程施工质量,产生相应的问题。由于施工人员管理经验的不足,也会使得其考虑问题存在片面性,导致施工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落差,令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留下交通安全隐患。

2.4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的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有很多的不合理之处,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并且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平时就缺少风险管理意识,使得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3]。管理人员往往只是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施工,而根据实际环境,需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的地方并没有相应的重视。施工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也体现在对于施工材料的浪费,管理人员缺少成本控制意识,只负责施工,这样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成本。此外,施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也会导致施工管理模式不当。大多数的施工管理人员是由施工单位进行派遣,但由于施工人才的缺乏,导致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2.5交通工程监管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于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使得交通工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另外,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由于大部分人力都是施工单位临时雇用的施工人员,因此流动性很大,这给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增大了难度。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实际的施工管理责任不明确,使得监管人员的监管力度低、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另外,由于施工人员数量众多,互相对施工过程进行比较,而导致自身工作态度散漫、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有的施工人员擅自离岗。这些问题导致整个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3提升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质量控制方法

3.1加强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力度

为了使得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就要在各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加大管理力度。要进行细节的把握,对各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管控。无论是施工过程当中的原材料还是施工设备,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材料与设备质量合格。

3.2科学设计施工方法,优化方案

只有不断的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才能够提高施工效率、改善施工质量。要将施工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进行融合,对于施工方案当中不合理部分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不要盲目施工导致返工情况的出现。在设计施工方案时,施工人员要亲临现场对实际施工环境进行探究,不断的分析与调整,最终确立合理的施工方案。

3.3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

对交通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才能使得施工质量提高。要保持整个施工过程的严谨性,进行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分配,对各项施工技术环节进行管控,并将责任细化,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到相应的管理负责人。要让企业施工管理人员提升监管意识,做到各司其职,全面保证施工质量[4]。并且,可以在施工单位内部对于管理人员采取奖惩制度;对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予以奖励,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管理人员要查明缘由是人为出现的质量问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3.4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只有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提高整体的交通工程施工质量,要对材料市场进行走访调查,探究其材料产地,确保材料符合施工标准,对于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要坚决弃用,保证整体施工质量。

3.5制定严格的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为了使得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就要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有关政府部门要完善施工管理机制,结合当地施工情况,要根据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管理目标。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目标进行严格的进度把控。把施工进度细化到每个具体施工环节,并对于关键步骤进行记录。其次,要完善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要在管理体系当中体现对于质量的管理,将质量意识融入到施工管理人员的思想当中,并对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有效规避质量风险。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也要掌握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整改。施工人员要注意对于夜间施工质量的把控。最后,要逐渐优化施工技术水平,有关部门要对施工技术体系定期进行更新,邀请相关专家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标准,并加强各个施工单位的技术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结束语

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十分的重要,本文分析了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当前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找到提升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质量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力度、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科学设计施工方法及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等手段,使得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整体上得到提高,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孟一鸣.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8(11):118-119.

[2]谭伟杰.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36):231-232.

[3]宁文静.l论高速公路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128.

第14篇

关键词:暖通工程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暖通工程包括空调、采暖及通风等系统,它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设备系统,安装起来较为复杂。一般是桩基工程结束后就开始暖通安装工程的预埋及预留工作。但绝大部分工作量都是在整个建筑工程的主体封顶后进行的。要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不仅要根据工程实际做好施工计划,而且要依据现行规范、设计要求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如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疏忽大意,不进行全程监控,将会影响后面的装修工序,甚至会在工程交付使用后,系统工况达不到设计要求或造成建筑物的“跑、冒、漏、滴”现象,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损害施工公司的形象。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在暖通施工中的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接受新生事物,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抓好工程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暖通工程施工涉及到图纸、资金、进度、成本等众多元素,需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掌控,方能将暖通工程管理控制得又快又好,否则,将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当前,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图纸设计问题

施工图纸是暖通工程施工的依据,没有它,施工就无从谈起。但是并不是所有图纸都是合格的。有些时候图纸会出现不符合施工现场客观条件的情况,有时设计人员要求使用的材料与整体工程要求不符,有时设计人员的设计可能完全出了差错。如果一味地盲从图纸,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主要责任不在施工方,但毕竟延误了工期。当前暖通工程图纸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设计说明应包括的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一些设计人员还是“挂三漏四”,施工单位从中偷工减料;相当一部分工程设计没有暖通空调设计计算书,有些供暖空调设计虽有计算书,但内容残缺不全。有的供暖设计,仅有耗热量计算,而无水力平衡计算和散热器选择计算等。有的空调设计,只有一个制冷量单位面积指标,而没有建筑不同部位分区计算书。另一方面,平面图和系统图深度不够,关键节点出现遗漏和忽略。《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的平面图和深度图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说明,然而,相当多的工程设计未完全按规定绘制。如空调水系统平面图,有些未标注水平干管管径及定位尺寸,冷凝水排放管未标水平坡度等。

2、资料管理问题

施工资料是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施工资料的记载,施工也就像脚踏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这样的施工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安装资料的报验和整理应该是与施工同时进行的。只有具备真实完备资料的工程,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工程。但在实际的暖通工程施工中,有好多是等到一个工序完成时才报验资料,工程快结束时才开始整理资料,这是不可取也是错误的。其实,暖通工程从预埋开始的隐蔽资料、材料报验资料到最后的联合试运转资料都需要监理单位或业主单位的认可和签证。到施工结束时再去补签资料,不仅签证困难,其真实性和完备性也会大打折扣。

3、资金配置问题

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的很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因此如何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成为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开发商的资金链条普遍比较紧绷,所以,开发商往往压占建筑商、材料商、生产商的资金,暖通工程中,如果建筑商拨给施工企业的资金不够宽裕,那么施工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偷工减料或使用一些劣质材料,这样势必影响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极大的影响工程进度。

4、工程进度控制问题

暖通工程虽然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配角,但是对其进度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整个进度。因此,对于暖通工程而言,要及早地做好计划,保证工程及时适当,如果工程进度过早,可能会造成窝工,如果工程进度过慢,有可能造成施工延期,不能按合同交工,同时要注意材料的供应问题,对于使用什么材料以及价格,管理人员要做到心里有数,保证材料与整个工程匹配。

二、加强和改进暖通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要事先做好准备,在动态中管理控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控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统一规范图纸要求,熟读图纸

在接到一个暖通工程之后,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设计图纸读通读透,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要将设计人员对材料、设备的要求弄明白,并且要到施工现场,将图纸与现场进行对比,发现设计有误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发现错误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沟通,发现设计不宜施工的地方,要请对方修改。尽量将图纸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2、控制好施工材料质量的检验

暖通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收尾工作,所以尾期工程一定要做到细致,无论是施工单位采购材料还是甲方供应材料,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对其规格、型号、质量进行全面严格检查,对质量检查合格单、合格证件检查不合格的不予进场,要求必须各项测验报告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时,分清每次进场材料的数量、规格、型号,控制好设备及管材的质量检查验收入场。特别是大的管材、管件、散热器等主要大宗材料,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材质型号、规格、性能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本工程使用的设计要求。对各种材料、配件、器材进场时进行严格地检查验收,要检查其是否三证齐全,还应在安装前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一切都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切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进场,更不得使用。

3、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

施工人员是暖通工程质量实现的灵魂,优秀的施工团队,可以实现事半功倍,顺利地实现工程进度。然而,当今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大都是农民工,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暖通工程技术含量相对要求较高,为此施工员首先要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安全交底,让他们明白该做什么,应怎样做,如果工作中要求不严格,将会造成安装质量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而返工。因此,为了更好的改进暖通工程的质量,需要我们相关的施工企业不断加强其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让现场管理人员熟悉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流程,或是聘用优秀工程团队,方能保证质量的一流。

4、实现资金和进度的一致

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资金和进度是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两个核心要点,关系着整个暖通工程质量的好坏。一方面,要解决好资金的问题,要不断地与发包方沟通,让发包方按时拨放工程款,同时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自筹资金,保证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人员、材料和资金基本协调一致,按照编制好的施工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原因,及时补救整改。

5、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该符合环保要求

在暖通工程中,暖通设备的噪声及空调机组的制冷剂应符合环保要求。首先要看设计时有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如,设备前后有没有设置消声器、消声静压箱、消声回风口,风机室内壁有没有镶贴吸音板,设备的支吊架有没有设置减振器等;其次,即使有了这些消声减振装置,还要落实清楚这些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环保法规。

第15篇

关键词:合同风险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X70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力施工企业长期运作于系统内部,法律意识不强、议价能力较弱,经常出现施工企业被迫接受苛刻的合同条款解释的情形。本文试图梳理出电力施工企业可能面临合同风险,特别是标准施工合同应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与制度保障,以此来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合同风险防范能力。

一、电力施工合同风险识别

合同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起点,合同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各个项目利润的高低,本文先梳理出电力施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合同风险,从而为进一步的应对策略打下基础。

1、合同主体资格瑕疵的风险

一般来说合同主体资格不可能出现瑕疵,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合同主体资格存在瑕疵的情形却日益增多,具体表现为:业主工程未获得批复,由于方方面面压力,施工单位不得不先行进场作业。

在此情况下,施工单位的风险极大:首先,在工程批复前,施工单位无法获得项目的运作资金,需持续垫资到工程正式批复并进入招投标程序止。这段时间有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而且这种工程往往是大型工程,对施工单位资金、安全压力较大;其次,由于工程未正式批复,一旦出现工程停建、缓建等不可抗因素,施工单位的窝工费用、先期投入费用很有可能无法获得补偿。

2、合同计价方式的风险

按照惯例,施工合同的计价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总价合同又包括固定总价合同和可调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包括估算工程量单价合同和纯单价合同;而成本加酬金合同包括成本加固定百分比酬金合同、成本加固定金额酬金合同、成本加奖罚合同、最高限额成本加固定最大酬金合同等。

上述计价方式的分类并无法条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 1999-0201)第三部分专用条款中第六款“合同价款与支付”中也只粗略定义了三种计价方式:固定价格合同、可调价格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但是在最新的“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范本中,对计价方式没有做出相应定义与具体操作方法,而只是粗放的定义了合同价的不可调整范围,具体采用何种计价方式只能通过推定。

3、合同条款不同理解的风险

由于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差、合同条款的解释能力不强,实际工作中,一旦遇到条款描述的不精确、模糊,最终解释方向往往不利于施工单位。

例如,“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专用条款一般都会规定“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和跨越等政策处理工作费用由投标人自行报价包干,在工程实施时特殊情况超出标准确需调整时,超出部分经发包人审核同意后按一定比例支付。”近年来随着物权法实施、各地维权意识的提高,政策处理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几乎所有工程的政策处理费用都将突破合同价,但是一些审价单位在审核工作中经常出现把政策性跨越不作为政策处理费用。政策性跨越是指为节约政策处理费用,对赔付费用高的地块用跨越架的形式来进行穿越,此类费用的发生由政策处理的原因引起,以跨越费用的形式来体现。实应属政策处理费用范畴,并且按上述条款的字面解释也理应如此,但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获得补偿却较难。

4、不公平条款的风险

“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为减少业主方风险,部分条款的公平性还有待商榷。由于施工单位议价能力较弱,不得不承担不公平条款的风险。如通用条款规定:承包人的窝工损失(包括设备、图纸的暂时脱供)不得调整合同价。此条款的规定显然与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三条、第二百八十四条相违背。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三条明确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发包人的原因致使工程中途停建、缓建的,发包人应当采取措施弥补或者减少损失,赔偿承包人因此造成的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和实际费用。”

5、发包人未按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风险

由于大型基建工程资金落实较好,工程款的收取一般没有问题,但部分小型技改工程却存在一定问题。所谓技改工程指将原来已经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来达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此类项目往往涉及金额不大、项目种类多、申报手续复杂,常常会发生漏报、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也导致了施工单位无法收取工程款的情形。

二、电力施工合同风险的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施工合同的风险,电力施工企业更应不断内省,找出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点、突破点,消除管理工作中的缺陷、规范业务流程、防范风险。

1、合同主体资格瑕疵的风险应对策略

系统内工程主体资格的瑕疵,往往是工程未获得批复等其它不可抗的原因造成,作为系统内的单位也更应理解此种情形的发生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为此,施工单位应及时掌握项目审批的进程,控制好资金使用,尽可能从业主方多获得帮助。同时,也应做好提前进场、赶工的签证记录工作,与业主方多做沟通,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2、合同计价方式风险的应对策略

尽管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有标准施工合同范本,但如上所述标准合同中对计价方式的规定还有不完善之处。目前合同对计价方式的规定更偏向于固定总价即有施工单位承担工作量风险,然而电力系统内部又采用工程清单报价施工单位需承担价格风险,显然施工单位既承担了工作量风险又承担了价格风险,承担的风险较大。为此,在有些外部因素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合同签订时应尽可能的选择适用实际情况的计价方式:

对于工程量不大且能精确计量、工期较短、技术不太复杂、风险不大的项目,可以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并且可要求业主提供准确、全面的设计施工图纸和各项详细说明;对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如果风险可以得到合理的分摊,可以采用固定单价合同或可调价格合同,并且在与业主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尽可能在专用条款中减轻施工单位的工作量风险,如招标遗漏的工作量、误工等风险应与业主公平的分担。

3、合同条款问题引起风险的应对策略

不公平的合同条款、条款的不同理解往往在合同谈判、合同文本起草阶段已埋下成因,为规避上述风险具体可以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合同条款要表达清晰,用词准确,避免用词存在二性解释,避免条款互相抵触或逻辑不通的问题;合同内容需全面详细,重要问题、关键事项要在合同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约定。

其次,要加大重要条款的审核力度如:工程计价方式、工程付款方式、工期、工程索赔、工程可变更范围、变更计算方法、不可抗力的范围、合同履约保证金等等事项,若能较全面的审核上述几个要点,合同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降低与防范。

三、不断完善电力施工合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保证合同的风险得到控制,施工企业应制定出与企业相适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和规定, 以实现合同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只有大力加强合同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合同的风险,并且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预防、减少合同纠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1、不断完善合同风险的预控制度

加强合同风险的预控在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如制定完善的合同评审、会签制度等。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履行、检查、清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供合同管理人员依照执行,以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

2、不断完善合同风险的过程管理制度

以合同为基础,建立全过程的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合同签订后,管理负责部门应向合同执行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合同交底,使相关人员都对合同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和理解,重点需指出合同中的风险点并且提供防范与补救方法;时刻关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新的风险,及时辨认新的风险点并提供出解决方案。

3、不断完善合同风险的救济制度

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风险或没有预见风险的发生也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救济制度。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来应对风险,并且及时查核合同中可有效利用的条款,做好取证工作从而保护好自己合法权益。

结语

电力施工加强电力施工合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并应对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有重大意义。本文识别了当前内外环境下电力施工企业合同风险、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提出应从制度上保证合同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 虹,汪刚毅.承包商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探析.山西建筑.2004(11)

[2] 谭耀南. 浅析施工合同的风险与防范. 行业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