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第1篇

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 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就得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他们想说、要说。

1.营造说的氛围 激励想说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吸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学生想“说”,有信心“说”,喜欢“说”。

2.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他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能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学生初学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我教学生唱四舍五入法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宝。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向前进,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让学生通俗易懂,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并很快地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说”

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是逻辑的严密性,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语言,让学生会“说”。

1.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注意语言的规范化,用词要准确。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我教给学生一种算理: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相乘,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两数相乘得整数,再与另一个数相乘得出结果。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如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通过几道类似题目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以自说和同坐互说等形式进行训练,在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2.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提高数学语言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参与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了解说的内容,说的形式,认识说的环节步骤,让学生学会说。教师在倾听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适时补充,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提高听说能力和说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画图、拼图得出结果。同时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过程和结果。学生掌握方法后,再要求学生叙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领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过程 ,让学生“善说”

我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说的过程,做到三个“鼓励”

1.鼓励学生说算理

数学课中计算的重点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如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老师不要仅仅满足答案,而应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被除数和余数的,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这个信息源,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思维的优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2.鼓励学生讲思路

精练的数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怎样想,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关键要说清楚思路,如从条件出发可以运用:根据什么和什么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和什么 又可以求出什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高表达的要求,学生就会将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同学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3.鼓励学生说操作过程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训练;创新设计

课堂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从明确训练目标、优化训练形式、观照个体差异等角度展开设计,以提升学生关注、主动性。科学合理的课堂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效率,发展多重智力,挖掘创造潜能,对课堂训练展开个性创新设计,符合新课改基本要求,与学生学习成长同步,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实践探索。

一、明确设计目标,提升学生关注度

数学课堂训练是教学最常见学法运用,学生需要利用多重训练,才能实现认知转化,构建完善数学认知体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认知解析,以提升训练内容的适合度,特别要关注训练题目的目标性,让学生在参与训练时,获得最有效进步和成长。学生对课堂训练的关注高低,直接决定其训练效果。为让更多学生提升训练认识,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渗透,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参与训练的责任意识。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买文具》,教师课堂训练分为几个阶段:复习训练、课例训练、巩固训练。复习训练设计口算:40÷835÷724÷856÷781÷912÷4训练形式:开火车。课例训练:买一本语文和一本英语,需要多少钱?训练形式:独立完成。巩固训练:计算题:3-10÷56+12÷3问答题:有加减、有除法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应用题:笑笑原来买钢笔需要6元,现在钢笔涨价了,32元钱买4支,问现在比原来每只钢笔涨了多少钱?教师在学生展开训练之前,都要进行引导,讲清训练的方法,给出比较清晰的思考方向,并强调验证。教师布设多种课堂训练内容,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训练适度,都是比较适当的。为让学生顺利展开课堂训练,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和要求,特别是进行思路引导,给学生以明确操作方向。从教师训练内容设计情况来看,贴近意识比较明确,学生学习什么,课堂训练就训练什么,学生思维启动顺利,训练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优化训练形式,激活学生主动性

数学课堂训练题型众多,教师要有优化意识,对训练题目展开个性化创新设计,从改变题目构成、展示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触,自然能够形成重要训练主动力。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应用题等,这是传统数学课堂训练题型,教师可以从改变题型设计为创新点,对传统题型展开改造活动,以求获得创新效果。分析题、材料题、讨论题、验证题、对比题、竞赛题等,能够体现较为明确的创新意味,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活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节余多少钱》学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特别是训练题目:有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为1000元钱。根据这些信息,结合课堂学习,编制一道训练题目。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给出一些训练设计。有学生说:一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00元,但他非常节约,每月只花800元,这一年能够节余多少钱呢?还有学生说:大学生生活费为每月1000元,如果他够勤俭,有600元就可以了,这一年下来,能够节余多少钱呢?教师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展开具体运算,用结果展开相关解析。教师给出有限信息,让学生编制应用题,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因为教师给出的数字比较笼统,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模糊认知,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恰恰是课堂训练的焦点。教师让学生自由拆分数字,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从不同角度历练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三、观照个体差异,扩大训练覆盖面

学生学习存在个体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论哪一个年级,学生对数学的悟性呈现个性化,其学习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课堂训练设计时,需要展开深入细致的学情调查,掌握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然后展开训练内容设计,其针对性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主体,积极参与课堂训练,其训练效果会大幅度提升,如果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训练价值也会大大缩水。设计适宜训练内容,扩大训练覆盖面,对有效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出课堂训练:①用直尺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桌,用不同方法计算出周长多少。②估算下教室的门,周长是多少,然后实际测量一下,计算出准确周长。③用文字形式介绍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④给老师设计一道周长方面的应用题,难度越大越好。学生拿到训练题之后,都显得非常兴奋,快速行动起来,展开实际测量,进行自发讨论,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正浓。特别是给教师设计训练题目,学生参与热情更高,给出的训练设计也具备较高含金量。如有学生这样设计:我通过观察,在我们教室内,至少有10种长方形的存在,请老师在一分钟之内,找出其中三个长方形,估算其周长多少,只要误差不超出3厘米,就算胜利完成任务。

教师随即展开搜集和估算,学生积极展开验证,当学生达到测量结果后,都会给出惊呼,老师估算太精准了。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堂训练题目具有生活化特征,学生训练难度比较适中,参与热情也比较高。特别是让学生设计训练给老师来做,这是具有创新意味的。师生互动和谐,学习效果呈现显性化。小学生兴趣点广泛,思想活跃,教师在课堂训练设计时,要注意观照学生兴趣点激发,利用多元性、个性化训练题型,以及不同训练要求和引导,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训练的热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训练,获得更为丰富学习认识。

作者:吴玫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盘亭乡棠岭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