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范文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第1篇

旅游是人们舒缓心情,放松自己,释放压力的有效手段,之前人们在开始自己的旅程之前,要先做好旅游攻略,现在有了智慧旅游,人们可以在网上对想去旅游的地方进行规划,由此可见,智慧旅游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行为,而智慧旅游这种全新的旅游模式也给我国的旅游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而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更新完善,旅游管理体系也更加的趋于完善化、系统化。我们的旅游部门在对智慧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时候采用了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来提高智慧旅游的服务质量。

1.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一词最早源于人们提出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的说法,智慧旅游主要运用的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对移动物联网,以便携式终端上网设备为主要载体,旅游活动的最新信息,让人们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智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模式不同,人们通过智慧旅游可以在出游之前实现对途中交通以及住宿等行程的安排。这种人性化的旅游方式也为我们的旅游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条件,这一点是传统旅游模式根本做不到的。

2.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当前我国的智慧旅游正在将目的地旅游的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上转变。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信息,这样也方便了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实时管理。

智慧旅游能够为各个旅游景区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各个旅游景点也都是非常愿意完善自己的服务质量,来提高自己景区的信誉度,促进景区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说将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目的地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实现旅游信息与旅游资源的整合。这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全面放在意义重大。

3.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

3.1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要根据旅游资源与环境创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检测体系,与之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新技术来对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的温度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维护。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安装预警装置,这样做也可以很好的保证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能够持久、健康的发展下去。

其次,我们还要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状况,并根据生态状况结合生态学理论,进一步确定旅游目的地可以承受的游客最大容量,然后根据这一容量,我们在对今后的游客数量进行规划处理,不要超过这一最大容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游客管理体系

对于旅游来说,传统旅游也好,智慧旅游也好,其最终的核心还是游客,游客能够为我们的旅游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对立的,这种关系也就意味着对游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游客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今后的游客数量进行一个预判,分析出游客流量的高峰时期和低估时期,这样当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旅游企业就可以对游客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进而实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全面掌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出现意外。

在我国的旅游行业进入到智慧旅游阶段以后,国外的很多国家也都在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很多的外国游客也开始大量的涌入中国,因此我国的智慧旅游也在不断完善自己,比如说我国的很多旅游景点指示牌都采用了中英、中英日、中英日韩等多国语言。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旅游行业在国际上的声誉影响是非常有帮助的。

3.3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体系

要想真正的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智能化办公,就要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平台的建设以及整个平?_的调度,借助这一管理平台的建设,智慧旅游目的地在接受旅游部门相关制度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实施与自身相关旅游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3.4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我们可以鼓励旅游企业加快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比如说建立电子门票,这样就可以极大的节省人工操作量,而且还能够提升售票效率。而且这种体系还能够让我们的游客感到更加的方便。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旅游企业创建一个统一的监督调控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发挥调度职能,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实际调度需求。进而全面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2篇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智慧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二、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

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第3篇

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社会已经逐渐趋向于智慧时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智慧旅游的提出与执行,则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与改革。因此,??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旅游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新概念、新模式。我国“智慧旅游”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实行,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实现旅游行业“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1]。

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资源以及各地区旅游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了旅游行业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旅游各机构、各部门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1.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是旅游行业目的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为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与全面性,应注重企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例如,在依据智慧旅游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旅游内部信息管理平台,用以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便捷式旅游服务;结合数据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建立电子门票预售体系,用以实现旅游售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应用自动化、监管等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监测系统,实现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导游管理、旅游车辆管理、旅游方案规划管理等,在动态监管与指挥中提升企业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强化整体管理效率。

2.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行政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指挥与领导中心,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中,主要侧重于智慧型办公与保证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定位跟踪技术、智能显示设备等,实现智慧旅游指挥管理(包括人员调度、事件责任人监督、旅游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理)的智慧化管理,用以强化行政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游客管理体系的构建

游客作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主体,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游客管理的优化与完善,用以保证游客管理与服务的全面性、系统化、准确性实行,从而促进旅游企社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树立。例如,通过利用全球定位跟踪技术、感应与身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游客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整合、分析与管理。依据整合与分析得到的结合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游客服务质量;通过对旅游地区游客动态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影响游客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进行游客服务精准定位,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

4.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公共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十分重社会体系下的公共服务,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旅游行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我国在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强化,用以在细节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与效率,推动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对旅游地区交通安全保障、风景区游客动态安全保障、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等,在保证游客旅游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强化旅游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平台;智能旅游;平台功能;智慧营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267-03

1概述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从以前的传统旅游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智慧旅游时代。虽然旅游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一些宰客、欺客的现象经常发生,主要原因表现为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背景下,急切需要一个平台将游客和商家紧密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共享。达到旅游管理的全智能化。因此,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

2智慧旅游相关概念

2.1旅游信息化

旅游信息化,就是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它有关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利用IT技术对旅游各类资源要素等进行深层开发、加工、组织与利用的过程,以达到增进旅游产值、提高产业效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的目的。旅游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对旅游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技术基础,以终端上网设备为硬件基础,通过对旅游相关信息的主动感知和利用,及时对旅游计划进行安排和调整,进而将旅行社、景区、游客、酒店、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涵盖在内创造更大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智慧旅游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整合旅游信息资源,达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实现旅游参与方的价值最大化。

2.3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平台基于物联网系统结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旅游行业的整体需求,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感、传、智、用为关键环节进行整体架构的一种全新服务体系。

3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

3.1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主要包括:1)智慧导航:利用LBS技术确定游客所在的地理位置,游客在地图上选择目的地,系统界面会及时显示目的地最新的信息,例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事故、车况等。人工智能导航会进行语音提示,根据所在的位置随时更新导航信息。2)智慧导游:可以在线或通过离线地图查看拟去的景点,主要景点通过3D成像技术放入后台数据库中,当手指点击地图上的某一个景c时,会自动弹出景点的介绍文本,并通过flash进入景点实景图。用户可以在当前的实景图中选择智能导游服务,智能导游以语音的方式为用户进行景点的相关介绍。3)智慧导览:围绕核心景区和旅游分类(如人文类、景观类等)帮助游客导览,如查看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划旅游路线等。智慧导览具备游客定位功能,借助GPS卫星帮助游客在地图上进行定位,实时显示3D地图中的游客位置。4)智慧导购: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包括:①智能预订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或线下订票、订房服务。②智能导购系统。为用户推荐旅游景区的商品,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子系统服务。③智能在线互动系统。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体验为目的,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之后的评论和分享等子系统。

3.2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兴趣点和旅游热点,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旅游服务。主要包括:1)个性化路线生成。游客输入旅游起点和终点、旅游偏好(景区类别、交通工具等)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和规则推理生成满足客户要求的个性化路线,并在地图上进行实时标注。2)路线规划。对已经在旅游景点或行程中的游客进行路线规划,分析各种路线方案并提供游客参考。3)最佳路线推荐。基于路线规划(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现行停车场及车位等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游客自身的旅游偏好通过智能分析推荐出一条适合的游客的最佳路线。4)最佳景区推荐。通过视频监控人流技术系统来统计景区旅游的人口密度,人较少时,则可通过一个一个人数点来计算密度,人较多时,则可通过地下空余面积计算密度,人特别多时,通过人的运动轨迹来计算密度,来判断当天某景点是否处于舒适的游览环境,结合天气和当地节日、文化习俗,为游客推荐最佳的旅游路线。

3.3智慧管理

通过对平台运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对游客、景点、旅游企业的智慧化管理。一般来说,智慧管理对象主要包括:1)智慧景区管理,如景区的售票和检票流程管理、景区的安全管理、景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管理、景区的信息系统管理等。2)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如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游客信用评价、旅游交易信息有效性评价、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评价等。

3.4智慧政务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务,提高政府的办公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公共服务。图1为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结构图。

4智慧旅游平台的技术体系

4.1物联网系统结构

智慧旅游平台与传统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了现代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主要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系统结构分为四层:1)感知层。借助传感器、RFID等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实现全面感知。2)传输层。将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接收和传送。3)支撑层。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4)应用层。接收支撑层的数据,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图2所示:

4.2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

基于物流网系统结构,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感知层主要实现信息的收集,分为智能终端(如手机、电脑、PAD等)和采集终端(如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传输层负责传输信息,包括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卫星通信、无线网络等网络设施;支撑层负责处理信息,分为数据处理中心和逻辑处理。数据中心主要对旅游数据进行管理,逻辑处理主要进行各N业务分析,比如景点客流分析、用户偏好分析等;应用层包括运行平台和管理平台;用户层为游客、主管部门以及商家提供各种功能服务。

5智慧旅游平台应用分析一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在国家对智慧旅游建设的倡导和鼓励下,呼伦贝尔建立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了内蒙古首个上线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呼旅政务网、呼旅网、呼旅通。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政务通过呼旅政务网实现,主要包括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等;智慧服务通过呼旅网的相关业务实现,其中包括全民营销平台、旅游攻略分享平台、在线旅游营销平台、第三方平台应用等;呼旅通则负责旅游商品的集中采购。智慧景区建设通过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智能wifi、自助导览系统等建设,实现与线上全渠道销售的电子票务一码管理、扫码入园,实现与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5.1呼旅政务网

呼旅政务网主要由政务信息报送系统、行政审批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和旅游资源管理体系构成。在智慧政务方面,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政务信息;利用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可以实时地对旅游行业进行监管,为旅游行业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通过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对旅游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加大对旅行社的监管力度,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通过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对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5.2呼旅网

呼旅网相当于一个旅游产品的分销平台,平台向用户提供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同时具有旅游攻略介绍、产品预订、平台营销、在线销售、自助导览等功能。任何旅游产品都可以免费入驻,产品售卖成功后,平台收取少量的佣金作为平台运营管理费用。呼旅网向用户提供了游前、游中、游后全方位的服务。在旅游前用户可以登录呼旅网查看旅游行程信息、旅游住宿信息等,也可以咨询客服,了解更具体的信息。用户找到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进行快速预订;在旅游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导航、导览、导游、导购服务;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对旅游攻略、游记等的分享,将景区资源、酒店资源分销到呼旅网,就可以实现多屏互动、多屏访问,实现二次营销。

呼旅网将产品分销在在线旅游营销平台上,每个营销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验票码,景区通过智能闸机识别各个OTA上的验票码,可以收集大量的旅游数据,为平台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呼旅网还推出了一个全民营销平台,任何用户可以在上面选择产品,然后可以获得该产品对应的二维码,如果用户将二维码分享到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并且该用户的朋友通过二维码产生了购买行为,该用户就能获得产品对应的佣金。用户在景区游玩之后,在旅游攻略网站上分享游记并且附上二维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简单来说,游客一旦成为全面营销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分享产品、获取佣金。因此,全民营销平台起到了强大的推广作用。

5.3呼旅通

呼旅通平台主要负责旅游产品的集中采购。平台集合本地的旅行社,形成一个旅游俱乐部,旅游俱乐部成员同时也是平台的会员。呼旅通平台集合旅游俱乐部成员的需求,通过统一采购的方式采购旅游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使双方共同受益。

5.4结论

呼伦贝尔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商家营销模式的创新化、主管部门管理的智能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为平台的建设运营提供保障。商家入驻平台的成本低,借助平台的客户流量,可以为商家带来高收益,而平台作为第三方,也可以降低一定的风险。通过统一进行采购配送,可以降低平台的采购成本。该平台以满足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政务,发展潜力巨大。

第5篇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 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 (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 (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 (韩玲华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 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 “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第6篇

其实,不仅张家界市进行了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建设,苏州市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2012-2014》,打造苏州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建立苏州智慧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系;建成包括旅游数据监测、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成包括旅游舆情监控分析、旅游营销效果评价和旅游自媒体营销的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力争2014年苏州市建成智慧旅游城市,这无疑为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本与借鉴。

上海 孙维佳

智慧武汉规划先行

2011年武汉以700万招标预算在全球征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曾轰动一时,引发各种讨论与关注,2012年《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形成,该规划明确了智慧市政设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水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物流等13个重点应用领域,成为指导武汉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宝典。在规划中描绘出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之一:5年后,在智慧社区里,武汉市民可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居家养老、就医就学、出行旅游等智能化服务内容,节省居民出行成本。而且武汉市将在全国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的先进示范城市,让市民从“智慧城市”中获得科技带来的便利。

第7篇

举措和成效

赤水市作为一个相对欠开发、欠发达的西部旅游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本着“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打造智慧旅游平台为抓手,以建设“全国一流的智慧旅游平台”为目标,着力建设连接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智慧应用体系,加速推进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游客体验个性化;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引领,带动并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取得突破性发展。

组建领导机构。赤水市成立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建设等工作。市财政、监察、审计、旅游、住建、交通、经贸、广电、电信、移动、联通、旅发公司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抓好各项落实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一是按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100个示范景区工作要求,赤水市于2012年启动了100个示范景区建设工作;二是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建设,明确其为智慧旅游平台的数据中心、指挥中心。

构建信息平台。赤水智慧旅游平台系统覆盖6大景区和3个中心,由288套高清摄像机、310台应急对讲机、300个森林防火传感器、7套空气质量监测仪、6套水质监测仪、18套门禁闸机、7套LED显示大屏、78台控制电脑、192TB存储硬盘、512GB云计算内存等硬件终端组成。所有硬件由光纤链接,构成“一大两小”的数据高速通道,从而有效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整个系统分为营销决策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应急指挥体系、游客服务体系、生产运营体系、企业管理体系等6大应用体系,34个子系统,包括23个应用系统和11个支撑系统。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贵州省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评审,于2014年9月动工建设,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深化智能运用。智慧旅游平台投入使用后,可实现赤水市游客服务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生态保护智能化、应急指挥智能化。在游客服务智能化方面,游客可以通过网上在线、手机APP、微信、无人售票机等任一方式,凭系统确认的银行卡、身份证、手机二维码、智能手环等,实现游客在景区购票、检票,在特色商店购物,汽车租赁,导游服务,酒店、餐馆预定和消费的“一卡通”服务,有效解决了游客“不知道在哪吃住”和“随处需要排队等候”的问题。在市场营销智能化方面,通过对手机来源地和车牌归属地的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平台可以科学判断出宣传投放地是否正确,宣传方式是否精准,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是否符合游客的需求。生态保护智能化方面,系统可以监测景区的“星星之火”,并自动向指挥中心、相关领导、一线责任员工报警;可以监测水位和水质变化并预警;可以监测空气动向和空气质量变化。既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景区优质环境的宣传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应急指挥智能化方面,系统可以实时视频监控景区内游客的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哪个节点需要分流;可对景区员工、换乘车、观光车、娱乐项目实行无线指挥调度;可群发信息告知游客关于交通状况、车位情况、天气信息、景区环境等情况,有效解决应急指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游客旅游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问题。

发展新路

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赤水市将制定完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打造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府资源的共享开放。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赤水市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着力解决投资难、共享难和运营难的问题。积极引入PPP模式,政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实现互利共赢。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几年后再通过支付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持续投入,这样一来既可解决启动资金缺乏的难题,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同时,通过采集、分析来自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数据,挖掘数据价值,能够催生丰富的创新服务。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能够培育一些新产业、新生态,拉动经济增长。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赤水将强制性地要求各部门打通数据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并依照PPP模式将智慧城市相关系统交予专业公司运营。

第8篇

引言

为推动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广西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篇章。桂林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延伸区,更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旅游胜地,肩负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打造全新的、智慧的旅游模式,推动珠江-西江旅游经济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界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王辉、金涛等人(2012)定义:智慧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信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据此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等效果。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海量的旅游信息集中起来,通过云服务终端,为游客、管理者等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因此,智慧旅游模式可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云计算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端、使用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络。

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写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部署。自2010年起,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率先掀起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浪潮,开始建设“智慧旅游”项目。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化高度融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旅游城市加入到发展智慧旅游建设的队伍中。

(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

2013年8月,桂林市入选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桂林市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城市旅游智慧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桂林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桂林打造成广西首座智慧旅游城市,从而提高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5》统计(表1),2010年至2014年间,桂林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有较大增长。

据桂林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6%,实现旅游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长15.69%。要想打造桂林旅游专属名片,首先要将“智慧旅游”摆在核心地位。这不仅要求将旅游在数量上进行提升,更要求在质量上突破成效,借助物联网与信息化平台,推进旅游智能化建设。

本文首先建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桂林旅游智慧化程度,打造新型智慧旅游城市。

二、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传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丛艳国、冯志坚(2004)深圳塘朗山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对郊野公园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制订了由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3个方面组成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的整治与开发提出建议。王丽(2014)从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建立了硬竞争力、软竞争力2个方面组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

关于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张凌云(2012)提出了建立在资源配置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客户感知层四层模型之上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刘利宁(2013)从智慧旅游硬件支撑指标体系、智慧旅游综合应用系统指标体系、智慧旅游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涵盖面广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王恩旭(2014)构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硬件支撑、环境支撑五个方面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对张凌云及刘利宁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提出从资源配置、旅游服务、客户感知三个方面入手,细分为七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以下智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表2)。

(二)指标解读与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根据智慧旅游指标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如下。

1.旅游资源数字化:2014年为“桂林智慧旅游年”,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及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系列举措。通过传感器及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及景区全方位监测,具体的,全市旅游景区“天眼”系统全面启动,通过“天眼”,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景区的人流、车流,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导游服务;为了推M景区智能化建设,发起了“壹旅游”项目,并于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桂林王城・独秀峰景区进行四维航拍;对桂林象鼻山、阳朔西街等10个知名景区景点全面覆盖4G网络,并在中山路、两江四湖景区等区域铺设了超过1万个WIFI设备点,供游客免费试用。据统计,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来自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的旅游预订量占近80%,相比去年黄金周,手机客户端的预订人数增长数倍。

2.旅游交通智能化:桂林交通部门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及设备进行升级,应用GPS、LBS等导航地图技术,对桂林市区及各大景点路段进行智能化监控,对车辆行驶信息进行追踪,为车辆提供导航服务,提供自驾安全保障;完善了智能公交系统,推出桂林移动掌上公交应用,全国无线城市用户,可通过无线城市客户端使用掌上公交业务查询桂林市公交车运行情况,获取市内公交到达各景区路线、实时位置,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随着衡柳高铁和贵广高铁相继建成,桂林实现“一城九站”格局,拥有桂林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等9个火车站,不少旅游景点与高铁车站直接衔接,并形成南宁、贵阳、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三小时城市圈。

3.旅游酒店智慧化:桂林已吸引了喜来登、香格里拉、维也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入驻,以及Club Med、乐满地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度假世界,集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为不同旅客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 除连锁品牌精品酒店外,桂林民宿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阳朔的酒店及民居旅馆网上预订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批个性化民居旅馆和特色精品酒店通过网络营销形成稳定客户群,为中国民宿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万达更是以240亿元投建桂林万达城,结合商业地产和旅游文化产业,涵盖了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度假酒店等多元化项目,带动桂林旅游与文化、商业产业相融合,打造智慧桂林旅游新模式。

4.旅游管理智慧化:为了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完善管理体系,设立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专门负责桂林智慧旅游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整合全市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并与政府、旅行社合作开发线上导游服务平台;为提高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统计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旅游统计数据质量,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培养数据智能化处理人才,掌握旅游数据进行统筹;并对景点娱乐项目、票务部门进行规范,防止行业间恶意竞争,促进桂林旅游行业平稳有序的发展。

5.旅游信息智慧化: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桂林旅游综合数据中心和桂林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终端体系,在全市推广运用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各大景点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门户网站,并及时有效信息,便于游客了解景点实时动态,并推出“桂林旅游”微信平台和“桂林随身游”APP,加快推动了旅游线上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服务。

6.旅游购物智慧化:桂林旅游发展改革委积极与阿里、携程等国内知名电商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网上订票等服务,在景区内也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餐饮、住宿等消费的支付。尤其是桂林旅游与阿里旅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阿里旅行强大的线上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建立“淘宝网桂林旅游官方旗舰店”、“码上游”等桂林旅游应用系统,构建先游玩后付款的信用旅游体系,开创全新的旅游模式,并成为与阿里旅行开展“未来景区”城市战略合作的首个国内城市,将为桂林所有景区提供信用游、扫码支付、地图导览等“未来景区”全线产品,助推桂林“智慧旅游”升级。

7.景区体验个性化:在第五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桂林市旅游局在旅博会展厅内设桂林智慧旅游馆,全面展示桂林旅游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到场市民及游客亲身体验各种智慧旅游项目。为了使更多游客拥有线上体验,在桂林火车站设置了“桂林旅游高铁服务站”,游客可在站内体验“网上游桂林”:通过运用先进的3D虚拟旅游展示、智能旅游终端等技术手段,提供吃、喝、玩、乐及风景名胜等实时、互动旅游资讯。并积极引导、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馆类旅游企业与携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推出各类应季旅游、主题旅游和自助旅游产品,安排个性化旅程。

三、桂林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打造桂林智慧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配置:桂林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流动人口多,相对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人口扩张和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城市及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较低,尤其市区通往阳朔的桂阳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阶段,造成交通拥堵,给市民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加上信息化水平的落后,新兴技术仍在探索与试行阶段,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低,存在大量移动盲区,影响智慧城市进程。

2.旅游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领域仅限于个别先进企业,尤其在管理、医疗等部门间,试点少,普及率低,不能运用智慧设施与旅游相结合。除此之外,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大多由各部门自行建立,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政府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作。

3.客户感知:虽然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线上交易已成为主流,但是,对于选择团队游的游客来说,旅游线路仍以低端观光游为主,无法满足每个游客的需要,用户体验较差;而对于选择自由行的游客来说,线上旅游信息、商品、服务过度泛滥,没有健全的体系约束,整体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

四、桂林智慧旅游对策与建议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建成将惠及政府、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多个主体,针对桂林旅游发展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机制:桂林旅游局应加强与城市实施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信息设备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系统,增加信息设施覆盖率,增强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导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智慧旅游的专项技术研发,鼓励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开展智慧旅游服务革新;为景区提供智能服务、数据能力、营销平台等整体方案,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便利,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动,实现跨省交通一卡通;旅游部门要与信息技术研发机构以及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智慧旅游体验基地,开展智慧旅游课题研究,进行智慧旅游技术研发,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推广智慧旅游理念。

2.旅游服务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在政府统筹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产业,转变服务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物联网产业建设,结合新兴产业资源,提升物联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云计算用于旅游服务行业,扩大云计算的运用范围;加强大数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数据挖掘分析为中心的商业智能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打破行业壁垒,以智慧旅游为契机,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态。

第9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 现代服务业 对策

当前,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旅行出游已经慢慢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开始看重其内涵和品质,游客们不再满足以前的走马观花,开始享受旅游所带来的整体感观,开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到旅行休闲当中,享受这两者相融合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乐趣。智慧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符合了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十二五”规划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2009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到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2010年,我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鼓励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重点。[2]国家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试点工作,2012年温州市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从而使智慧旅游建设成为温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经的发展路径。

一、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现状分析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有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5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2处,另外,市县级景区合计有30余处,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可以说,温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智慧旅游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智慧旅游。2013年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上指出“积极推动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完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筹建旅游信息管控中心” [3] 。2014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把旅游休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来抓,深化智慧旅游试点,发展新型旅游业态。” [4]目前,温州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共同组建温州旅游信息中心。例如,向游客提供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114查询热线,实现电话订票和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逐步实现景区数字化,对景区道路与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并对景区的游客提供“吃住行”一条龙信息服务;构建“移动一卡通”业务平台,满足温州市民出行和消费的便利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平台,专设智慧旅游频道,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包装销售。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温州市首批35个智慧旅游体验点已基本建成,部分景区的手机导游APP也已正式投入使用。鹿城区、楠溪江、洞头等旅游景区和温州国旅、海外等旅行社全面启动全省首批智慧试点单位建设,例如,楠溪江推出了景区APP、景区无线WIFI覆盖等服务;洞头智慧旅游岛项目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2014年11月27日,全国部分省市旅游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温州举行,国家旅游局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温州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二、温州市智慧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一)温州市旅游行业信息化体制不完整

现代旅游是一种强调客户体验的全方位旅游,包括吃、住、行等各个方面,旅游角色包括游客、旅游企业和监督管理部门等。由于行业类别不同、各个部门发展阶段不同,使得这些实体旅游组织已经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信息化体系和服务平台,而这些不同的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是相差极大的,导致各种信息相对独立,无法有效汇总。以温州市旅游行业为例,由于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划分不清楚,存在着“多头共管,责任不清”的模糊空间,从而造成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了旅游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分布不均衡,难以形成符合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管理信息体系。如何降低旅游信息化和智能化投入建设成本,如何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是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之一。

(二)智慧旅游相关人才匮乏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建设,政府的办事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管理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存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原有的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上。如何转变观念,培养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温州,专业人才欠缺一直是阻碍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巨大屏障。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来说,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关人才除了需要熟悉旅游行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我们有些地方高校尚未意识到智慧旅游行业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开设相应培训机构和课程,也没有相应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行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优化温州市智慧旅游整体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温州智慧旅游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化建设整合相对落后、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构造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

智慧旅游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围绕旅游各个环节,对不同角色进行服务。这些角色之间又存在着各种联动关系,需要有一个纽带将他们联结起来,建设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就符合了该目标。在这个平台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性管理,提高应急事件响应速度,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经营者们可以通过共享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游客除了获取旅游信息外,还能明了旅游中的增值服务和后续的服务保障,享受旅游的整体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品质和内涵,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应该是集信息汇总、资源整合、咨询服务、金融结算、产品包装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应该体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服务、云计算存储、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协同发展的综合趋势。依托该平台,可以衍生多种应用,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如酒店预订服务、订票订餐服务、智能导游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天气情况预测等。使我们游客和旅游企业除了能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捷,还能体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并且促使旅游信息渠道变得通畅,信息分布变得均衡,有利于形成符合温州市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旅游信息化服务队伍,切实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质量

当前,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谁先拥有高科技技术人才、现代化管理人才,谁就能在不断发展的智慧旅游建设中占据优势。为此,温州旅游管理部门可以积极探索与温州本地高校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关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探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了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旅游企业也可以主动地和高校联手合作,培养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努力做到“培养好人,还要留得住人”。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智慧旅游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使其尽快适应旅游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应该随着新兴科技高速发展、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以及用户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智能化、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同时,我们要不断对智慧旅游建设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为温州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4]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EB/OL]

第10篇

【题目】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章】长沙地区旅游服务机制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第四章】 【第五章】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湖南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的旅游公共服务肯定有可让长沙市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尤其是与长沙市在旅游资源上较为接近的旅游公共服务领先于长沙市的其它城市更是值得借鉴与学习。

4.1 国内先进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实践。

我国对于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的研究与城市实践,因历史原因,一直较为滞后,学者们的研究活动仅开始于近十年左右。本文选取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介绍。

4.1.1 北京市。

北京旅游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实现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行业之一,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11 年 4 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为北京市旅游委员会)由原北京市旅游局变更而成,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北京市旅游委员会的成立旨在统筹协调首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志着首都旅游业从发展旅游事业向开拓旅游产业的转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融合发展阶段。北京充分认识到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的建设重要性及紧迫性,在北京市旅游委员会成立之初便在全国 31 个省份中率先设立二级管理服务与管理机构北京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处,专门负责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及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统筹,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游客满意度。北京市旅游委员会于 2012 年正式公布《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 年)》等文件,力争在 4 年时间初步建立信息化、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完成旅游厕所改造 834 座;北京各文化场馆、商场、车站以及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等场所,都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无障碍服务设施;景区旅游助残志愿者队伍也在逐步建立;智慧旅游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稳步的发展,构建了北京智慧旅游顶层设计,了智慧旅游四个业态建设规范,北京 A 级景区全部实现了自助导游和虚拟旅游,建成了北京市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北京旅游网已建成集网站、微信、APP 等平台的网络矩阵[34];在创新服务方面,市旅游委重新优化、修订了《北京市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使本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更完善。截止到 2016 年底,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的志愿者中,选择提供旅游志愿服务的多达 20 余万人,高校、景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 100 余支。

4.1.2 杭州市。

杭州市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国内旅游产业相继兴起,杭州一时处于竞争的劣势。为此,杭州市政府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开始分段实施旅游目的地方案的综合建设,其中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建设是其中的突出亮点[35]。首先,杭州对自身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在追求品质生活和国际化的过程中,杭州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建设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水准和质量,且与国际接轨,接待国际游客的能力在全国领先。具体而言,杭州公共服务贴心便捷体现在:

第一是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2004 年开始,杭州率先在运汉专线开通水上巴士,打通了 3 条以上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开辟 2 条水上公交线路。

第二是方便的信息服务体系。从 2012 年开始,杭州市在主要城区及旅游景点区域开通了免费无线网络。在主要景区建成了讲解自助服务系统,游客只要使用耳麦或手机就能听到优质的讲解服务。

第三是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免费为出租车司机学习外语提供帮助。每辆出租车都安装了 GPS,除了有 2811111呼叫车功能外,还增加了短信功能、即时聊天交流等服务,为公众和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第四是贴心的志愿者服务体系。现在杭州市有志愿服务组织 60 余家,注册志愿者 70 万人。志愿者微笑亭100 多个。这些志愿者主要是配合交警、城管、公交、旅游等部门,提供路通文明劝导,博物馆秩序维护,项目旅游咨询,大型活动协助等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已基本实现具有国际城市旅游特色的跨越式发展。

4.1.3 桂林市。

桂林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市,在国内国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风向标。有近些年来桂林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管理不断提升,尤其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前沿,具体表现在:

首先,桂林于 2010 年成立了事业单位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处,开创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体制改革先河,标志着桂林对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以及管理工作将进行统一的指导、规划、管理和监督。此外,桂林建立自驾车旅游服务站、免费发放旅游城市宣传资料、制订与执行旅游咨询服务基准标准、开通旅游免费咨询热线等方面工作都是国内首创。

其次,桂林首创厕所革命。早在 2000 年初,桂林就在全国率先开展厕所革命,在市区及旅游景区点新建及改建 500 座具有国际水准的的公共厕所,并免费对游客、市民开放,厕所革命这个新奇的词汇也首次进入国民的视线。2014年末,桂林再次领先启动旅游厕所建设提升专项工作。三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指挥部,并将该项工作列为市级层面为民办实事的一号工程,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 2000 万用于旅游厕所的建设及改造,桂林厕所革命的经验在全国旅游系统予以广泛推广。

此外,桂林市将智慧城市与智慧地球概念在旅游活动中进行了具体运用,智慧旅游主要是借助物联网与信息化构建服务平台,完成旅游产业智能化。在桂林开展的新时期智慧旅游,不仅能完善桂林的城市服务功能,而且可极大地加速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提升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36]。

桂林市政府部门建立起一套由资源配置、客户感知和旅游服务三个方面组成的智慧城市评价服务体系,根据分类指标逐一对桂林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为桂林旅游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桂林旅游智慧化程度,打造新型智慧旅游城市。这一点值得长沙市的旅游管理当局参考。

4.1.4 厦门市。

厦门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自 2004 年就开始了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于 2009 年出台了我国首个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与发展体系文件《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旅游公共服务实践提供规划指引。厦门着力打造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厦门旅游网、旅游服务呼叫中心、旅游热线、旅游电子显示屏、移动旅游端等平台项目,并于 2012 年获得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项目。

近年来,厦门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力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创新、提升。2016 年 9 月开通了首批旅游直通车,包含 4 条线路,152 个班次,定期在景区交通枢纽游客集聚地往返。旅游直通车除整合资源、减少交通拥堵,为散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还实现了可移动的旅游公共服务点功能。随车配备了旅游咨询顾问,提供信息问询、城市营销、旅游预订、行程规划、投诉受理等服务。后期,厦门计划继续推广此种城市旅游的新型服务模式,新增旅游直通车线路及网点布局,拓宽服务功能,为游客及市民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全面解决厦门市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升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2017 年,厦门推出全国首个市级全域旅游智慧导览公共服务 APP。该平台立足于游客直观导览需求,除本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特色资源外,还涵盖商养学闲情奇全面信息,构建了全域旅游资源数据库。该平台不局限于传统单一资源介绍的功能,除为游客提供导览信息,还增加了找厕所、气象服务、实时交通、咨询互动等功能,在为游客提供一体化、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厦门开展城市营销,充分展示文化底蕴、资源特色的有效渠道。

4.2 国外旅游城市旅游公共服务。

国外学者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异于国内,主要方向是集中在实践方面,重点紧扣着旅游活动中的游、食、行、住、娱、购的关键多个环节,重点涉及到游前、游中、游后的三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下面对国际有名的几个旅游城市作一定分析。

4.2.1 纽约。

纽约市(New York),有世界之都的美誉。纽约市有许多世界级博物馆以及画廊和演艺比赛场地,这些文化特性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力,促使其成为西半球之文化及娱乐中心[37]。作为发达国家城市的纽约十分重视发展交通,不仅提前做好规划统筹安排,而且在政策、资金投入方面都会优先发展交通。早在 20世纪 20 年代,纽约对交通状况进行调查时就充分注意到了旅游对交通的潜在需求,在进行市政规划时就开始在道路交通规划上充分融入旅游交通规划思维。1923年开通的位于纽约市外的 Bronx River Parkway 就是将道路置于自然空间(森林)当中,是发展旅游交通的典型案例。

纽约还拥有立体的旅游交通网络。纽约市中的各种公共交通各种方式(如地铁、轻轨、通勤铁路、轮渡以及地面公交等)均由纽约州的交通管理局统一监管,这样可以便于组织协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驳乘,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城市运政系统的运行效率。纽约市的公共交通利用率高达 90%左右,而中国较领先的京、沪等地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均不足 30%。

纽约还拥有完善的信息网络,这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成功的标志。广大游客只需通过互联网基本就可以完成出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包括预订住宿餐饮,购买车票、门票,了解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等,如美国的 Travel Channel TravelShows, Inspiration, and Expert Advice,Travel in Latin AmericaLANIC等。

此外,纽约还非常重视旅游安全保障。如美国城市搜索与救援队及美国登山救援协会等都是这类专门机构,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是这些民间组织担当着相当一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职能。美国旅游救援协会成立于 1950 年,该协会辐射范围涉及全国各地,在各地也设有分支机构,政府提供大量财力人力保障其正常运转。 纽约也非常重视旅游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地方性安全规范十分完善。

4.2.2 巴黎。

巴黎,不仅是世界的一个文化、时尚、政治、科技、经济中心,而且是一座旅游胜地,被世人誉为浪漫之都。巴黎是全球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各种交通工具贯通至每一个角落,更会可以到达任何一处景点。

巴黎还拥有非常便捷的旅游指引服务。巴黎的各个交通站点,公交站、火车站、地铁等,都会有旅游资料供游客免费领取,包括旅游交通地图、目的地资料等。对于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等社会特殊群体,都会有相应的专门设计元素,人性化特征十分明显。巴黎还专设有观光事务所,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除了香榭丽舍大街的事务所外,主要的车站、机场甚或是旅游旺季的埃菲尔铁塔等处也开设类似的事务所。

此外,巴黎还非常重视安全旅游的社会效果。例如对于度假保险,其承保对象可以拓展至外出度假旅游者或野营者的重要家庭财产。此外,还推出了特色保险,如行李多种险及补充性保险,承保范围极广。

4.2.3 东京。

东京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浅草寺、东京迪士尼乐园等着名景点。日本非常重视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于 1955 年首次在旅游胜地日光建设了长约 6.5 公里的旅游公路。在东京,都内设有 9 条铁路干线,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私营铁路干线,地铁线路十分发达,可以接驳全市。此外,巴士也十分便捷,主要街道上也经常可见巴士站牌。

东京非常重视旅游信息服务质量,比如日本的旅游地图涵盖内容准确、详尽且实用,每年都会更新数据并重新印刷;旅游宣传册内容详实、设计美观、特色突出,兼具实用性与纪念性,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在东京,因国民保险意识较强,保险公司瞄准这一块业务开发,一直比较重视旅游保险市场的开发,积极创新,不断推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新险种,旅游保险市场比较成熟,购买旅游保险的比例高达 90%,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进行投保。

4.2.4 首尔。

首尔针对自助旅游新趋势,从游客体验及需求出发,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旅游咨询服务。首尔旅游咨询中心分布密集,在景区、车站、中心广场等地随处可见,配备有旅游手册、游览地图等资料,同时,会多国语言的工作人员现场为游客提供景点、住宿、交通、演出、餐饮、线路推荐等全方位的旅游咨询服务。

此外,首尔将科技感充分融入到智慧旅游的建设中。首尔市旅游官方信息平台能提供五种语言服务,除涵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路线推荐、交通指引等信息外,还可以实现酒店、展会、演出等活动的预约及独一无二的旅游线路定制,丰富的内容及全面的功能为游客个性化、高层次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且首尔在2009 年就推出了I tour seoul手机 APP,该平台直接与首尔旅游官方网站相连接,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为广大旅游者尤其是自由行游客提供了可移动的、全面的旅游信息资讯服务。

从上述的国外旅游城市名城的旅游公共服务典范分析来看,均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对旅游者的人文关怀到位,在旅游上的基础建设投入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在智慧旅游建设上十分舍得花力气,而这些旅游公共服务职能的开发与管理,除了政府是主要参与者外,企业组织及非企业社会组织也参与其中,以多维地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目标,提高游客的感知满意度为最终目的。

4.3 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经验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建设借鉴:

第一是以客为本,需求导向。

一段有品质的旅游行程离不开旅游公共服务作支撑,而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初衷,就是要为广大游客提供便捷、安全、舒适、高效、贴心的旅游产品、服务及市场环境。游客对一个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感知度的好坏,直接反应了该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旅游大众化、个性化及品质化的需求,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时效性、移动性和便利性有了更高的需求。而国内外先进城市在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中,都捕捉到了这点,把精力集中在了游客需求度高,亟需完善的方面:如旅游公共交通、旅游智能化应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便民服务等。因而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广大受众的需求,从而避免供给和需求出现偏差,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第二是机构保障,规划先行。

在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方主要还是政府。因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的建设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而每个部门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单靠传统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来统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太过乏力,因而综合性的机构保障、专业性的全面规划以及可操作性的规范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大方向指引下,可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服务市场化方式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从而提高效能和水平。

第11篇

产品结构不够优化,资源开发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的类同性,江苏沿海三市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据统计,沿海三市的传统观光旅游约占旅游总产值的72.5%,而专项型旅游产品开发还未真正起步,缺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产品,产品组合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景区开发建设水平落后,发展方式粗放。据统计,近年来沿海三市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景区旅游总收入的80%以上,景区尚处于层次较低的门票经济阶段。

地区结构不均衡,产业发展各自为营。据统计,2013年,沿海三市旅游收入总和占全省旅游产值的10.68%,仅为苏州的47%,是江苏旅游业发展的“洼地”。同时,沿海旅游产业发展的合作意识不强,旅行社、景区“各自为营”现象普遍存在。2006年起,由沿海三市组建的江苏旅游新干线旅游联合体的合作,也仅停留在宣传促销层面。

部门结构不协调,配套服务各自为战。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群,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撑。目前,江苏沿海旅游景区之间的协作性、配套性等还比较滞后,如交通还未实现互联互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较低水平;餐饮菜品地方特色不鲜明,菜系的开发深度不够;为旅游而设的娱乐项目也不够丰富等。这就导致沿海旅游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管理结构不合理,景区管理各行其是。由于沿海旅游资源分属于多个系统和部门管理,而各职能部门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职能重叠或利益冲突,这不仅会造成管理的条块分割和行政成本的增加,而且也会导致管理行政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由于沿海各县(市)区旅游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健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大都挂靠于其他部门,这就弱化了旅游行政管理职能,难以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针对江苏沿海旅游产业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江苏加快沿海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下,沿海地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推动旅游产品协调发展,培育沿海旅游新业态。针对当前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沿海三市要发扬江苏的“四千四万”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努力增加旅游产品供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构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以精品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还要围绕沿海旅游资源特色,重点培育和完善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并大力支持和发展自驾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旅游等适合沿海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另外,为确保沿海旅游产品多样性与协调化发展,沿海地区应在突出各自旅游特色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快编制统筹协调的旅游发展规划,防止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打造沿海旅游产业带。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发展,需要构建从区内、区间到区外的立体式合作模式。在区域内,沿海三市要以资源整合、线路共推、形象共塑为理念,共同构筑和完善江苏沿海旅游新干线,打造“海洋江苏”的旅游新品牌;在区域间,要积极融入苏南,借鉴苏南地区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与苏锡常异质性的旅游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客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如可实施区域旅游一卡通、区域旅游年票等;在区域外,一方面要注重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合作,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地的国际旅游资源,提升沿海三市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省份沿海旅游城市的合作,如青岛、厦门等,共同打造“中国沿海城市明珠链”。在进行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的同时,沿海三市要注重从品牌、特色层面,逐步落实到科技、创意层面。对此,可建议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着手,通过完善旅游信息和服务网络等,形成点、线、面的区域性智慧旅游城市群,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智慧旅游城市联盟”。

加快旅游部门协同发展,延长沿海旅游产业链。加快沿海旅游部门的协同性,首先,要降低通勤成本,通过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其次,要加大对餐饮产品的开发,重点挖掘具有历史内涵和故事内容的民族文化、地方传统文化和地方美食,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舌尖上的文化”,并对传统品牌、“老字号”等,要根据时尚潮流,融入现代元素,通过推陈出新,提高工艺水平。再次,要完善娱乐业产品体系,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这方面要大力推进沿海旅游与农业、文化、林业、海洋、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最后,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撑,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投资与民营资金共同参与开发的投资机制,并适当安排促进旅游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等的专项资金或基金项目等。

提升旅游管理协进优化,构建沿海旅游新体制。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方面“桂林经验”值得借鉴,即除充分发挥旅游局行政管理职能外,桂林还组建了高层次的旅游产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对本地党委、政府负责,并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清主次、相互配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对此,借鉴“桂林经验”,建议沿海三市在现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基础上,组建类似于旅游产业委员会的管理机构,做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进发展,实现旅游经济与其他经济的深度结合,发挥旅游业的辐射与带动效应。同时,要按照“大旅游”的发展要求,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主动做好引导和沟通工作,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大力统筹组织好各要素的开发和经营;并积极协调好与民航、铁路、边防、海关等的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最后,还要协调好与旅游有关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彻底解决旅游市场管理中的重叠和“真空”地带,共同构建沿海旅游新体制。

第12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旅游;行政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2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

众所周知,2003年后,中国国有企业生产力变革趋于迟滞,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亏损面已经高达80%,产业利润大幅下降,产能过剩极其严重[1]。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牵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桎梏和障碍:一方面,过剩的产能阻挡和制约着中国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供给侧效率低下,不能使需求得以合意和满足。此外,加之供需两侧严重失衡,导致中国必须从生产、供给一侧着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激发内需,创造经济发展活力开拓新的途径。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侧面。以前,国家消费动力不足,一提经济增长便一味地强调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如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攀升,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日渐显著,昔日的供给产品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2]。因此,国家适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从供给的角度解决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注重的是从生产供给一侧来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归根究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步增长。比如,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中国人“购物血拼”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无论是日用百货还是高档奢侈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的同时国外同类产品却备受追捧,频频遭遇出境游客哄抢。究其本质,即是由于国人的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国内供给,自然国外的供给顺势填补这种需求。所以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二、供给侧改革与旅游行政管理的关系

毋庸置疑,旅游业就是一个与中国居民需求升级高度契合的产业。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2016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4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10%[3]。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也实现了持续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涌入旅游业,旅游业有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往往并不能够充分消耗过多资源,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出现了结构性紧缺和不足,盲目的资源转移造成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持m走低,制约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然成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有利抓手和创新驱动,旅游业更是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阵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经济供给侧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诚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所不同,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府主导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无疑在日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主导仍将持续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梳理,“管办不分”的情况仍旧挥之不去,市场功能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政府的效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因此,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抓紧建立一个现实和长远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调统一,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旅游行政管理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一)手段薄弱,管理不足

在过去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纷繁复杂的行业问题时有发生,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规章制度的不足,导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面对种种不法现象和不良行为时显得茫然无助、束手无策[4]。比如,在许多旅游景区被媒体频繁曝光的宰客、黑导、强制购物等市场乱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想打击整顿、有所作为,却往往倍感困顿、力不从心。此外,面对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慧旅游的兴起,传统旅游行政管理模式显然与更趋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比如,快速发展的在线旅游,由于不在传统旅行社的管理范围之内,政府既不能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管理和引导,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协会来进行规范,想要形成依法治旅、依法促旅的法律政策体系,为深入推进旅游行政管理提供法治依据和制度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职责交叉,管理混乱

职责不清和职责交叉是目前困扰我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障碍,多头管理所造成的管理混乱无疑制约着手段的创新和改革的进程。各旅游管理部门和行政机构对于管理权限的划分都明抢暗夺、趋之若鹜,却往往在发生问题和出现舛错的时候避而远之、互相推诿。比如,从2015年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旅游厕所革命”,旅游部门指导旅游厕所的建设和管理,规划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环保部门的机构职能又是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多方之间管理职能的交叉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厕所革命的进展,降低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影响力和公信度。此外,许多景区同时涉及部门与地方之间管理的冲突。按照现行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在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内,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经营除旅游部门之外还可能涉及建设部、文化部、环保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部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5]。管理主体的割裂与涣散也在某种程度上阻扰着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破坏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性,使得旅游景区的整体保护与利用面临很大困难,制约着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三)职能分散,缺乏体系

从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旅游行政管理的整体考虑。比如,对游客反映强烈的旅游市场秩序问题,由于没有从制度上理顺管理关系,只是用运动式的办法进行治理整顿,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此外,由于法律手段的相对缺乏,从中央到地方推动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出台相关政府的文件来进行。这种推进方式虽然比较灵活,也能体现特定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着规范力度不强等问题。特别是由于政府换届等问题,使得推进旅游行政管理的持续性不强。只有通过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旅游行政管理格局,才能解决旅游管理层级不高,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这一综合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一)从分散管理到协同管理

当前,政府面临职能的全面转变和转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加速了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分散于多个部门和社会层面的管理加速向协同管理转变。尤其是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体系与管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介组织、企业、游客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旅游行业部门的管理严重滞后于旅游业覆盖和融合多产业发展的趋势,旅游亟需多部门齐抓共管。进而,国家与社会展开普遍、广泛、深度地交流与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共生、共存、共荣的合作格局,传统的旅游专项整治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现实及未来严重脱节,天然的需要政府市场充分发挥“两只手”的协同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治理”的新治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和发展,该理论致力于把包含政府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者集聚在一个公共舆论空间,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界限变得模糊,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决策,合作治理由政府等公共机构发起,治理主体包括利益相关的公共和私人部门、利益无关者,治理目标实现的根本基础在于达成共识,采取共同决策[6]。

(二)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合作

随着旅游业管理的相关事宜日益庞大化和复杂化,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也由传统行政管理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政府、中介组织、企业、游客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管理建构了复杂开放的共同治理系统,多元主体之间以共同利益作为最终产出和价值追求,形成了“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的共同管理模式。旅游行政管理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革要求,积极主动适应从政府为中心的管控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管理转变,政府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的同时建构起了多元管理主体基于合作互动方式的合作管理模式。在旅游行政管理结构中,政府包括国家和地方跨部门和层级的所有主体,中介组织主要包括民非性质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组织等,企业包括所有旅游及其相关行业领域的经济性组织,游客包括域内外参与旅游活动的所有人,社会公众包括具有社会属性的所有个体或群体的人。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他们共同构成了委托――关系、合作关系,亦或兼具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

(三)从应急管控到常态有序

歌德在《致卡罗琳・冯・赫尔德》中指出“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但在现实中,人在旅途常会变成人在逋荆除了旅途劳顿、更因其遭遇强制购物、动辄被“宰”却投诉无门甚至推诿塞责等令人沮丧,传统的灭火式管控已无法确立起长效机制来保障旅游业有序科学发展。比如,海南省三亚市与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样,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颇受诸多“成长的烦恼”所困扰,形形的旅游市场问题纷至沓来,三亚市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创新旅游行业监管机制,试图在已有旅游巡回法庭背景下,探索组建旅游警察支队,并且竭力尝试打破旅游监管“九龙治水”僵局,积极推进旅游警察支队与工商、旅游、交通等旅游市场秩序行政执法监管部门联勤联动,形成敏捷灵活的“多部门联勤联动,联合执法”行政体制,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无缝衔接,依法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管[7]。

(四)从本位管理到综合协调

本位管理长期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管理更是不应拘泥于本位管理。随着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特别是旅游对整个经济贡献率的快速提高,资源配合方式从“累积―集中”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弥散―辐射”的现代模式。传统的“封闭”、“孤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正在被“开放”、“参与”、“合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的合作管理模式取代。其中,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应基于旅游行政管理结构的建构而运行,在政府的权威领导及服务协调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支配性地位,突出第三方组织在整个管理体系及其运行中的中介衔接作用。

(五)从个案管理到智慧管理

自2008年以来,智慧管理已经深入人心,并对世界各国旅游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和价值。旅游业的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其覆盖面已延伸至三大产业,并基于互联网智慧平台的搭建而与相关产业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旅游的基本要素和拓展要素均主动或被动的融入到互联网新经济网络平台中,传统的疲于应付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体或个案的管理手段,已很难与市场主体形成平等对话和信息交互[8]。因此,旅游行政管理只有积极运用智慧手段、参与并运用好智慧管理手段,才能从纷繁冗余的个案管理中解脱出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推动旅游行政管理的智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志勇.民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1).

[2]魏礼群.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J].全球化,2016(2).

[3]中国旅游研究院编.2016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7年发展预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1.

[4]宋瑞主编.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

[5]曾博伟,魏小安.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7.

[6]王名,蔡志鸿,王春婷.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7]曾凡容.在全国首创旅游警察 推动旅游市场治理管理常态化[N].人民日报,2016-01-31(07).

第13篇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 31号文件)提出的“旅游发展观”,不仅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即使在全球旅游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标志。树立科学旅游观,是搞好旅游发展的关键。为此,深刻领会旅游观内涵,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一步。

一、科学的旅游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是科学旅游观的首要前提,其决策主体是国家。研讨旅游发展观就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可持续发展观内容,遵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规律。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国情下,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综合考虑自然层面及人文层面的问题。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发展旅游业,就是要把视野拓展到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及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更是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定位。制定科学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纷繁多变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城乡关系、生态条件、及全新国际影响的中国。我们要确定,国家发展旅游的目的超越了创造外汇收入、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而更加强调其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满足民生需求、促进文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乃至提升国家形象的非经济功能。在此背景下,因此,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绩效评估等方面,要摒弃过去单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发展的做法,高度重视旅游在民生、环保以及国家战略等层面的作用;要摒弃过去只看到经济成本而忽视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的做法,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最优来衡量发展结果。

通过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不同途径,建立“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低成本使用的方式”的发展方式。保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既要尽量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尽量考虑人类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因而,我们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兼顾,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处理好人文与自然、旅游产业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开发适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品打造与文化发掘相协调,加快产品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旅游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关键领域,其发展方式是决定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过去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以资源、土地、人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低成本使用为前提,以规模扩张、数量剧增为内容。当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配套措施等方面,要通过鼓励开发方式、业态类型、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等的创新,降低旅游发展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和消耗。总之,推动旅游业发展要与新型四化建设相结合,突出旅游业产业链长、融合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科学的旅游治理观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是参与治理的主体,科学的旅游治理观的推动者,也是旅游治理观的实现主体。首先,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包含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各类社会组织。不同类型企业、当地社区、游客等各个主体,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重构。推动政府依法监管,行政手段越来越让位于法律手段、市场手段和社会手段,避免过度参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调互动,共同发力;但要清楚,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作为空间并没有变小。相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责任更大,需要其具备更大的勇气、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智慧来调动、协调所有治理主体,建立更加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实现对旅游事务的协调。

三、科学的旅游经营观

科学的旅游经营观是科学旅游观的重要要体现,其执行主体是旅游企业和接待主体。

(一)遵循市场规律,开发旅游产品。旅游经营中,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以用户需求、商业逻辑 ,资本理性为指引,紧紧抓住游客尤其是主流群体的消费心理,通过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系统努力,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赢得市场的认可。因此,经营者的产品开发、服务供给、项目设置、设施建设都应围绕游客的需求而展开,应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

(二)推动旅游开发与本土资源有机结合。 旅游经营往往与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依赖于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有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有的处于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之中。因此,旅游经营者在满足顾客需求、 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 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都毋庸置疑地负有责任。 经营者的产品开发、 服务供给、 项目设置、 设施建设应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设法实现生态保护和社区受益,这是旅游经营与其他一般经营者的重要区别。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外的旅游发展、既不符合全球旅游发展的普遍伦理,也难以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的旅游服务观

科学的旅游服务观是科学旅游观的重要体现,其执行主体是所有和旅游活动有关的服务主体。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业的核心是服务。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在旅游服务体系中,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而应获得更多的重视。旅游商业服务的成熟在于从福特主义的标准化、生产线式供给转向后福特主义的消费者导向、差异化经营和大规模定制。旅游公共服务的健全在于政府从“管治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各领域的协调配合、无缝衔接。不管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服务,均应从游客角度出发,重视对其旅游活动各阶段、各环节、各层次需求的满足。

五、科学的旅游消费观

科学消费观是科学旅游观的重要体现,其实践主体是所有旅游者。旅游,是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出现的必然需求,是依赖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消费行为, 是体现精神品位和个人素养的社会行为。 旅游消费的成熟、 理智、 科学, 体现在既不过分追求奢华炫耀,也不一味贪图便宜;体现在掌握价格规律,面对各种产品服务,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和理性选择;体现在了解自身内在需求而不盲目跟风;体现在知晓自身权益,并有愿望和能力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维护;体现在明白旅游活动可能会给生态环境、 当地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并尽力通过自身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体现在知道旅游消费往往是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的,应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科学的旅游消费观是成熟游客的重要表现, 而拥有大批成熟游客又是一个国家旅游发展成熟的重要表现。培育成熟说的游客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工作。

六、用科学旅游观统领旅游业健康发展

要用科学旅游观统领旅游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在当前,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体系。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体系不科学、不顺畅造成的。因此,树立科学旅游观,应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体系抓起。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在当初小旅游、小行业的基础之上,主要职能是行业管理。现在旅游已发展成为跨产业、跨领域、跨国界的大产业,而且发展势头正猛。各级政府要从产业管理的角度,从有利于旅游发展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设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编制,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有权、有职、有人、有能力管理旅游这个大产业。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改变现在资源多头管理,开发各行其是,标准政出多门的现象。应该设立一个总口子,凡是列入了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要通过这个总口子把关。最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种旅游行业协会,把一些应该由市场管理、市场调节的职能从政府剥离出去,交给社会和市场,强化社会管理,行业自律,市场调节。

(二)、循规而行,合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要遵循发展规律,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综合条件,确定旅游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各项指标,切忌不合实际的高定位、高指标。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要有“留有三分地,留给子孙耕”的理念,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工作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工作的位置,不搞一头独大。既要搞旅游的宣传营销,提高知名度,更要重视产品建设,旅游环境建设,做到名符其实,甚至实超其名。让游客喜出望外,不让游客失其所望。要坚持依法兴旅,用法律保障和促进旅游发展。

(三)、融合发展,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探索产业融合。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旅游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各个产业,各个产业也越来越向旅游靠拢。一产围绕旅游转型,二产围绕旅游升级,三产围绕旅游拓展已成为趋势。作为旅游行业本身,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产品融合。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个性化的要求日益明显,单一的产品只能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要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多产品融合发展,可以一种产品为主,其它产品配套,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发展新的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医疗康体旅游、文化研学旅游、老年关怀旅游,不断催生新的旅游业态。

第14篇

关键词:九寨沟 智慧景区 管理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77-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景区的应用,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了景区的高效运营,助推了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1]依托科技手段,九寨沟景区探索出了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1 智慧九寨的项目依托

2004年,九寨沟景区承担了国家建设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应用研究”课题――《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创新性地建立了“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信息化、产业整合网络化”集成应用体系,探索出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营运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

近年来,九寨沟景区以承担国家项目研究为依托,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已成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系统》及《实景化景区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应用》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集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建设九寨沟创新型景区、研究型景区插上科技翅膀,从而实现向科技要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使九寨沟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 智慧九寨的关键技术

智慧景区是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景区管理、游客服务、旅游运营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面向未来的景区管理者和游客构建全新的大数据决策和应用的高级信息化智能化的景区智能化形态。[2]

2.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3]作为智慧九寨重要的神经中枢,云计算中心的建立,整合了数据资源,避免了信息孤岛,提高了系统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最大程度上覆盖智慧景区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景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2.2 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的必要性。

九寨沟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景区建设,景区管理及景区相关产业(如酒店、旅行社、运输公司等)的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感知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字、文字和视频数据;同时,源于互联网的旅游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也会产生数以亿计的关于九寨沟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质。

数字九寨的建设为景区管理健全了手脚,而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景区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数据这个数据大脑。利用大数据的旅游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可以满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创新营销模式,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推进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为游客提供更为适合的旅游产品。

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成例如景区客流波动预警,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以往无法完成的任务,与景区营销、公安、交通、产业规划、景区公共服务等体系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电商游客预订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了景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2.3 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将景区事物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通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帮助对景区内各类人和物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 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

以“数字九寨”为基础,九寨沟景区继续推进智慧景区的建设。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重大转变,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要建设扎实的IT骨骼,透明、共享的信息通路和智慧的决策头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更加灵活、可靠、高效的IT基础设施,二是大容量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三是具备信息共享的IT服务设施,四是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五是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项应用、三大平台、五个系统”。一项应用是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更有效的综合辅助决策,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三大平台包括信息基础平台、数据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五个系统分别是公共管理系统、资源保护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智能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

3.1 一项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行业的规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三大平台和五个系统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智慧九寨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配合一项应用形成真正的智慧,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辅助,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景区管理不再仅是建立在传统的经验之上。根据可视化的数据,景区管理可以通过应用软件主动为游客推送吃住行游购等信息,制定旅游行程、引导旅行消费;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满足游客打车、住宿、旅游线路规划等个性化需求,改变服务方式、经营模式,避免一味比拼价格、降低服务质量的恶行竞争,转而用大数据来管理和服务游客,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展。

3.2 三大平台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在景区的应用、景区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具备自助导览功能的景区APP等陆续上线,预示着智慧九寨已初具雏形。智慧九寨的建设不仅是景区内部的信息化,更应是加快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各要素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三大平台的建设要改变整个旅游系统无序发展、烟囱式建设的格局,建立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营销平台以及统一的数据仓库,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IT格局,避免重复投资和“信息孤岛”,形成惠及旅游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智慧云九寨。

3.3 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是基于旅游资源特点、应用系统功能、系统服务对象、系统使用部门等因素而划分的。一是公共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管理、旅游服务管理和景区行政管理。应急救援管理是应对景区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包括110、119、122及120的快速反应;景区服务管理主要是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包括主动均衡景区游客分布、加强景区游客流量控制、景点拥挤警示、分时 就餐管理、分时售票管理、智能车辆调度、旅游咨询服务、景区全息展示等;景区行政管理主要是根据机构职能对景区工作人员、景区居民、资源配置、旅游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的管理。二是旅游资源综合保护系统,主要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常规的保护监测,并通过对回传数据的及时分析进行状态评估、及时预警,其中包含:森林植被监测、地质地表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水文监测、气象监测等多个方面。三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旅游资源的整合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旅游资讯服务平台、景区信息智能推送软件、基于客源地分析定向营销推广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四是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实景影像技术,对旅游景区的虚拟重建,结合景区智能监控系统建立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对景区的资源合理配置、游客均衡分布、车辆实时调度等进行动态的指挥控制管理。五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决策系统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景区保护、管理、开发、营销相关的多维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多维的数据报表(包括基于GIS和实景三维的数据报表),辅助管理者的决策。这五大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景区”的应用服务体系。

4 智慧九寨前景展望

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中,九寨沟景区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新视野、确立新目光、塑造新优势、争当新表率。将进一步通过“智慧九寨”的建设切实解决景区游客量增长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压力,对景点的游客量控制管理,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以最优化的调度扩大景区容量和生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整个景区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运营,实现文明管理,推动和谐景区的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九寨沟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为基础,延伸产业链,促进和谐、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积极促进旅游二次创业,努力把九寨沟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刘锋,束航,马军,等.中国景区信息化的回顾、现状与展望[R].2009,9:7.

第15篇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内涵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对于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就是,在旅游行业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和信息载体,以其为基础促使旅游信息资源能从开放到利用,再从利用到反馈整个过程都能实现高效性的运转,信息化的利用有利于全面监控旅游行业,更能优化旅游产业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旅游管理信息化较于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不仅能提高旅游生产效率,还能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节省管理成本,以及优化旅游的信息资源配置,从全面实现整个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可是图文、电视会议、航空电子信息等等,而最为广泛的应该要数计算机的预定系统了,因此,为了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旅游管理中全面应用,我国早在1990年开始,就强调对信息化的管理和信息中心的建设,使得信息中心成为针对性的为旅游局和旅游行业而服务,并提供管理技术的机构。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它是实现旅游行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的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业中的管理和思维都有一定冲击,使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旅游信息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旅游管理的信息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能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中的劳动效率,既能节省人力,又能实现最优化的高技术旅游管理方式,从而促使旅游行业高校快速的发展。

(二)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人类先后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如今信息革命,无不显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现如今,信息革命的核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科技集团,各种信息话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程度不一的影响,旅游行业也必然受其影响,因此,不管是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还是为了实现旅游也高效的未来发展,旅游管理的信息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它是拓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技术在国际上的运用是越来越广泛了,现代化旅游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自发和自愿的消费活动。旅游信息体统的建立,能有效改善旅游市场,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旅游信息环境,从而提高旅游业在国际化市场经济上的比重,社会发展的同时,旅游的活动也越加趋向于国际化的发展了,也促使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这也就体现出了旅游业与世界的相互依存,以及全球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

(四)它是确保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使用了信息技术。旅游行业对于信息机技术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还为旅游行业深度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规范的旅游信息系统,从而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三、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下的创新

(一)加强旅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培训

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其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而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竞争也是旅游行业间竞争的重点,从这一方面看来,旅游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旅游行业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对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培训工作就应该重视起来。

1.在培训中应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者对旅游行为的深度了解

旅游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活选择,它能满足人们内心的诸多需求,当旅游行业从业者和游客待在一起时,旅游行业从业者由于对环境比较熟悉,应对游客多加讲解,同时要能充分理解游客对看到奇观而产生激动的情绪。

2.加强对旅游行业从业者社交知识的培养

旅游行业从业者和游客的交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交往,他们是从与游客利益层面的的方式来交换问题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遵循是“顾客第一”的原则,他们需要的是正真的理解含义,当和游客发生不同的意见时,旅游行业从业者应该充分重视游客的需求,而不是和游客在这一问题上一较高下,只有这样,才能从跟上提升从业者的自我素质。

3.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沟通能力

旅游从业者在工作中应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心里服务,能即使了解到游客的需求,在于游客的相处过程中,应表现出谦虚有礼,尊敬的态度,同时还要学会察言观色,若游客发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要学会与游客沟通,不让游客有压迫感,从而组建缓解游客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发生,因此,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4.重视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培养

在旅游过程中,应该经常会遇到有游客抱怨,不是经典不好看就是食宿不好等等问题,这时旅游从业者就应该即使和游客进行沟通,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并足够理解游客的心情,不能为了一点小事丢了旅游文人内在的含义,旅游从业者应该明白旅游的本质是为了让游客能感受身心舒适,因此,在与人相处与良好的沟通是旅游从业者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当与素质好的人一起时,就会不自觉的获得一种意外的幸福感。

(二)信息化旅游营销服务技术工作的加强

信息化旅游管理的创新研究中,加强信息化旅游的营销福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的时代的生活使得对各地区旅游宣传工作做起来非常方便,不仅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景区信息和资料,让更多的游客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到改景区的特色,方便游客做更好的选择,同时,还能利用现代化的广告进行景区知名度大的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除了上述网络宣传的方式外,旅游行业还能利用传统的媒体进行宣传,像是报纸和广播等等宣传方式,从真正意义上利用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旅游业应加强对信息化实施的计算机软件的投入的力度,从全方面打造网站信息化、透明化等,逐渐树立起旅游行业的特色品牌,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景区环境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景点形象。

(三)信息技术的强化为游客提供服务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移动设备有很强大的优点,因此,在旅游业中,同样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通信,还能利用传感器技术和定位技术,实现对旅游的全程记忆,并且还能利用这些移动终端进行识别游览对象,因此,信息技术的强化就是通过移动设备的终端,满足游客在旅游中的不同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高只质量的服务。另外,旅游从业者还应做好游客在服务时的技术工作,以及数字旅游的信息开发,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的旅游信息。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强化,还能实施对旅游环境的监控,目前,许多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风景区失去了其原有的风貌,因此为了杜绝这样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应在隐蔽处设置好网络传感器,结合相应的信息系统,实施对环境的全方位监控,打造出信息化的智慧旅游。

(四)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加强

1.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指的是由图形信息、属性信息和说明信息共同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它不仅能掌控数据的管理、检查、咨询和分析,还能为游客提供旅游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更能为游客提供相应的辅助方案。这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准确及时的分析数据和图表,而有了丰富的资源数据库,就能实现信息化的旅游管理了。

2.对于数据库建立的重视

旅游管理的信息包括图文数据库以及地图数据库,图文数据库主要是用来存储相关旅游资料和数据的,并且能利用报表及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完成图形与数字化的转换,地图数据库则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地图,从而进行空间和地理信息的查询。由此看来,数据库的建议对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重视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软件方面,应高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这其中不仅包括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包括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制定出一套严谨的管理人员信息知识计划,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实施的普及,让旅游管理更加信息化、科技化。在硬件方面,可以将各个级别的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都普及到电脑中,当然对于旅游企业和旅游的景点也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普及,从而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信息化设施。

(五)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大力融合

信息化旅游管理中,旅游资源较之以前变得更为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物理和人力,让旅游资源的优势变得更胜,同时,旅游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对旅游企业来说,就需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搜集和整合,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旅游的营销网站。但由于景点开发配套性是比较低,且旅游经济总量小,导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只有资源有效的整合,才能再次掀起旅游热潮来。旅游这个行业,是属于带动性非常强的一种产业,同时,旅游产业也和其他行业,如农业、交通、文化等行业有着相连的关系,因此,若其他行业的落后,对旅游行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旅游行业其实对其他行业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推动性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旅游业的智能化,各旅游景区都加强了电子设备的建设,并全面推动景区的智能化建设,旅游是关联性较强的行业,因此,通信设施的覆盖也非常广泛,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也成功建立了智慧旅游景区。信息化技术是地球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他利用了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以及对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使得游客能充分的享受资源的共享,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