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空气污染的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空气污染;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布设
空气污染监测点的选择是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布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制定空气污染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探讨和总结。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
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
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3.1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3.2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3.3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 大城市开始“摆脱汽车” 对五行性理疗法的浅识 国外奇异疗法 教育的顺势疗法与逆势疗法 新能源汽车不得限行限购 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疗法临床治验三则 基因疗法的未来 肿瘤的新疗法 光色的疗法 神奇的意念疗法 遗精的体育疗法 腰腿痛的温泉疗法 非洲的民间疗法 腰痛的特殊疗法 神奇的洞穴疗法 爱的疗法 神奇的刮痧疗法 情绪的色彩疗法 我的孙子疗法 神奇的经络疗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三座国外大城市的“汽车限行”疗法 三座国外大城市的“汽车限行”疗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亚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12月28日,人们在污染严重的意大利米兰街头骑自行车出行
在雾霾下的城市治理中,机动车限行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做法。以汽车尾号限行政策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国内共有北京、兰州、贵阳、杭州、成都、长春、天津、武汉、哈尔滨、济南、南昌等11个城市实行了尾号限行措施。但是,每个城市的尾号限行规则并不相同,比如北京是按星期几判断限行尾号,但周末不限行,而兰州则按日期判断限行尾号。
实际上,不止是中国,从南亚的印度到欧洲的意大利,都有大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汽车限行的“治霾药方”。
新德里:“单双号”限行的实验
印度首都新德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全球雾霾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比如2015年12月的整整一个月,按照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北京PM2.5的均值是95,而新德里的数值则高达226,比北京污染程度严重一倍有余!而且印度的污染还有越来越重的趋势:雄心勃勃的莫迪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里让煤炭的使用量倍增。
没多少人戴口罩的新德里,在努力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更美好天气的重要性。虽然在夏天印度洋季风来临的时节新德里同样可以碧空如洗,不过越来越忧郁的冬天已经让PM2.5成了新德里每个人生活中难以承受之轻。为了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印度政府也开始下功夫治理空气污染,放出的第一个大招是:对路面上的近900万辆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 2016年1月1日, 印度新德里,志愿者手持标语牌协助监督单双号限行政策遵守情况
2016年新年伊始,新德里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单双号限行试验。这一试验持续两周,周一至周六早8点至晚8点间实行。
新德里政府称,交警会在120个交通要道部署工作人员,交通部会检查违犯禁行规定出车以及超载等“不当行为”,对于查到的违规司机处以大约人民币200元的罚款。据印度媒体披露,单双号限行刚开始几天,每日就有上千名司机被发现违规。
当然,相比于违规处罚,更重要的措施是,得为不能开车的人提供替代性的出行方式。为此新德里增加了3000辆公交车,并早早在报纸上登了广告,让人们提前安排好路线。新德里交通管理部门表示,在实行单双号禁行期间,全市每天使用公交系统通勤增加了70万人次。
由于估计机动车的排放占到新德里污染源的三分之一,因此除了单双号限行外,印度首都还想出了其他办法对机动车“开刀”。比如,印度最高法院就曾下达临时禁令,禁止在新德里销售大型柴油车辆,禁止所有10年以上的卡车上路,并且提高对进城卡车的收税。
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后,在单双号限行的两周里,新德里的空气改善虽不明显,但起码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缓解。不过令人失望的是,在新年的前两周后,随着试验的结束,以及新德里中小学假期的结束,城市的空气和街道状况又回到严重雾霾的状态下。
于是新德里多销售出的每一个空气净化器和口罩,似乎都在嘲笑一个多月前印度总理莫迪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表态。莫迪说,“我们已经定下雄心壮志,到2030年,印度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35%的碳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实行单双号限行试验期间,政务的公务车辆并不在禁行的范围内。
意大利:车辆禁行 披萨禁烤
从空气污染的可绝对数值来看,身在欧洲的意大利情况要比印度好得多。但是和邻国比起来,意大利却是整个欧洲空气质量最差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城市交通限行方面,意大利采取行动比印度还要早几天,罗马和米兰两个大城市在2015年最后几天就实施了一段“单双号”。
根据意大利主要的环境监督组织的数据显示,罗马和米兰2015年经历了40多天“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的空气污染――在米兰2008年获得了“欧洲空气质量最差的大城市”这一带有羞耻性的称号后,那里的情况似乎并没有变好,甚至2015年打着“绿色”旗号举办的热热闹闹的世博会也没有改变这个状况。
当然,意大利首都罗马也是米兰的“难兄难弟”,意大利人均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二,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交通拥堵之苦,罗马更是高居欧洲最堵城市排行榜前列。
在罗马,树立在市中心,纪念将近2000年前图拉真皇帝远征功绩的石柱,已经被污染侵蚀成一片斑驳。坚硬的石材尚且如此,人的健康自然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所以,就在2015年12月短短的一个月期间,罗马不得不三次实行了为期两天的单双号限行措施。罗马市政厅称:“受高气压和无风天气影响,颗粒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按照相关规定,违者被处以150欧元的罚款。罗马市政府派出交警,严查违章驾驶。
意大利北方城市米兰的情况比罗马更严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天气干燥少雨,米兰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断攀升。因此在2015年12月米兰市政府出台了比单双号限行更劲爆的举措:12月28日至30日,每天10时至16时所有汽车和摩托车将不得上路。 2015年12月2日,意大利米兰街头戴着防护面具的交通警察
不过,这种一刀切的禁行政策只能作为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如果政府将此措施常态化,则将遇到很大阻力。于是为治理雾霾问题,意大利环境部长和各大城市市长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开会讨论了相应措施,决定:只要环境污染指数超标持续七天以上,就将采取公交车免费;市区内车辆限速下降到每小时20公里;公共和私人设施取暖温度下调两度等一系列措施。 法国巴黎,一名男子骑车经过被雾霾笼罩的埃菲尔铁塔
对于受地中海气候影响的意大利来说,在温暖的冬季将取暖温度调低两度并非不可接受,少开车也能凑合,可引起最大民意反对的一项治霾政策却和饮食有关,其反对理由也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亏什么不能亏了嘴。
为了减少雾霾,意大利那不勒斯省的圣维塔利亚诺颁布了一项规定,餐馆禁止使用木质的烤箱三个月。如果餐馆想要用传统方式烤制比萨,必须在烤箱上安装特殊的过滤器。警方会对当地的餐馆和烘焙店进行检查,并对违反该禁令者进行罚款。
烤披萨饼的木质烤箱被认为是加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元凶之一,但使用木质烤箱做披萨却是意大利最为传统的制作方式。在污染不断加重的时候,意大利人不得不在亏了肺和亏了胃之间作一个痛苦的抉择――当然,其前提是已经亏了腿,因为无论吃到哪一种披萨,在交通限行的条件下,人们都不得不选择更多地步行前往餐馆。
法国:寻找埃菲尔铁塔
2015年巴黎发生过太多事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年初的《查理周刊》遇袭到年末的大规模恐怖袭击,12月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更是搭建了环境方面的全球最重要的讨论平台。就在这一次次的大事件之间,2015年巴黎也曾由于空气污染严重而实施了几天的机动车限行。
2015年3月,受无风无雨天气影响,巴黎地区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高于法国的警戒标准,甚至连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的全貌也一度在灰棕色的空气中模糊难辨。因此巴黎女市长伊达尔戈要求,在巴黎大区按牌照尾号单双号对车辆进行限行,并禁止重型货车在该地区通行。
在一天的限行期间,巴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搭载3名以上乘客的车辆不受限制。巴黎大区的地区快线、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免费供市民使用,以保证限行期间市民的正常出行。为保证限行的顺利实施,巴黎政府派出700名警察驻扎在检查站查处违章车辆,违章者被处以22欧元的罚金。
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环境噪声治理
一、前言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高速公路交通量大、速度快,对经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交通产生的噪声对沿线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目前生活在高速公路两侧的人越来越多,据初步测算,我国有3390万人受到公路噪声影响,其中2700万人在高于70dB的噪声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因此高速公路两侧的交通噪声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除了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外,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因此高速公路的交通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进行处理。
在国外,对国家交通主干线进行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完善其公路交通网的重要内容;国内,不少单位对此做过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并且为逐步在新建或已建的高速公路上应用各种降噪措施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
二、现行高速公路降噪的主要措施
高速公路的环境问题的处理要求是综合性的,一般总希望达到全面减少空气污染,噪声干扰和水、土质恶化等危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降噪绿化林带
选择合适树种、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宽度,可以达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能改善气候,防止空气污染,同时又能吸纳声波降低噪声,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据资料介绍,绿化林带宽度大于10m,可降低噪声4―5dB(A)。
2)声屏障技术
广义来讲,声屏障可以分为声障墙和防噪堤。防噪堤一般用于路堑或有挖方地区,公路的土方不必运走直接用作防噪堤,在土堤上种上植被形成景观,但我国华东地区高还公路多采取高路堤,不适合此类方式。声屏的另一种方式为声障墙,这又可分为吸声式和反射式两种,吸声式主要采用多孔吸声材料来降低噪音,陕西西三(西安-三原)一级公路,贵州贵黄(贵州―黄果树)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均有试验研究,据测试,降噪效果达10 dB(A);反射式声障墙主要是对噪声声波的传播进行漫反射,使受保护区域噪声降低。
声屏障的优点是节约土地,(如日本,使用声屏障比较普遍)、降噪比较明显。由于可采用拼装式,故有可拆换的优点。局限是:声屏障使行车有压抑及单调的感觉,造价较高,如使用透明材料,又易发生眩目和反光现象,同时还要经常清洗的费用。
3)绿墙技术
所谓绿墙技术就是在高速公路两侧建造防噪堤并进行绿化美化处理来降低交通噪声的方法。可以采用堆筑弃方或废弃物作为降噪措施,其技术简单、廉价,能起到对环境综合治理,美化环境的效果。工程弃方或废弃物堆筑高度、长度设计与声屏障尺寸设计相同,设计时应按当地土质条件确定边坡坡度。
另外,还可以由混凝土板、槽、箱式构件叠落构成陡堤支撑结构,其上或中填土并实施绿化,由于混凝土的空隙以及植物的作用,属于吸收式降噪设施,可降噪4-8 dB(A),在施工中可以用滑模现浇,可以取代目前使用的钢护栏,虽然不具备金属护栏的灵活和快速特性,且费用高,但在新建或扩建工程中还是有便利条件的。短期内即可用植物覆盖,与周围景观协调。
4)低噪声路面
对于中小型汽车,随着行驶速度的提高,轮胎在汽车产生的噪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直接修建低噪声路面就显得很有意义。所谓低噪声路面,也称多空隙沥青路面,称为透水(或排水)沥青路面。它是在普通的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其它路面结构层上铺筑一层具有很高隙率的沥青混合料,其空隙率通常在15―2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30%。根据表面层厚度、使用时间、使用条件及养护状况的不同,与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此种路面可降低道路噪声3―8 dB(A)。
所以,采用这种路面是降低道路噪声、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点是:由于混合料孔隙率高,不但能降低噪声,还能提高排水性能,在雨天能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局限性是:耐久性差,集料、粘结料要求高,水稳定性要求高,使用一段时间后,孔隙易被堵塞。
三、以降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方法
空气污染是影响环境的重要问题,须在汽车制造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加以解决,而汽车交通产生的噪声问题已成为环境污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交通噪声的降低可通过汽车本身构造的改善和采取降噪措施而获得。尽管,采用本文前述几种措施,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对策,但是如果在适当的路(如经过学校),几种措施一起使用,综合治理效果可能更明显。例如既铺设低噪声路面,在路边修建吸声屏障,在吸声屏障外侧种植降噪绿化带,这样在治理交通噪声的同时,又能达到治理空气污染、美化环境的综合效果,当然,这是理想的设想,国内、外尚无先例,有待今后去研究。
在一般的路段则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某一措施。例如在高速公路路堤外的两侧,种植较窄的树林带,树林的特点是生长迅速、四季长绿、枝叶茂盛。当经过噪声较敏感区如居民区、集镇时,增加采用声屏障,在路堤上,主要采用声屏墙。
这样,一方面可降低噪声,另一方面由于有一定的绿化,也降低了空气污染,在景观也显得轻松、适宜、美观。
1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规律。美国学者Grossman和Krue-ger[1]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质量随人均收入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情况,其变动趋势呈现倒“U”型关系,这个假说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假说,诠释了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路径形成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早期阶段,自由贸易将会导致一国经济结构向着污染加重的方向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经济结构作用的效果是使得污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境质量也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情况。自由贸易很可能会改变生产技术,从而改变单位产出的环境损害。
Copeland、Taylor[2]利用南北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虽然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但是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随后又对南北贸易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扩展,研究结果是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环境得以改善的程度远远小于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加剧的程度,国际贸易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污染避难所效应”和“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商品价格和产地是独立的,虽然存在着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但是贸易自由化仍会使产品价格趋于一致,当产品价格一致时,工业区选址的决定因素是成本。如果各国除环境标准外,其他的条件都一样,那么那些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为了污染避难所。
EstyandGeradin等人研究认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竞相降低各自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维持或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出现底线赛跑或环境标准竞次下降的现象。[3]“环境标准竞次”假说也称为“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假说,该假说是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原理,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他们认为因为自由贸易使得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损失产生,各国竞相采取比他国次优的环境政策,从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标准下降,出现环境标准“竞次”现象。
Barrett研究认为,当环境政策规定的环境边际损害很低时,生态倾销可能会产生。Ropker提出,贸易自由化所引致的“环境标准竞次假说”会令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准崩溃,因为污染者有可能会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天堂”,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益是值得怀疑的。
ElisteandFredriksson等学者研究认为,“环境标准竞次”的论点缺乏足够证据的。ElisteandFredriks-son研究了出口竞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环境管制标准的影响。在对农业部门的分析中,没有发现充分证据可以支持“环境标准竞次”的结论。Wheeler研究中那几个吸收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的城市空气污染水平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并没有准确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污染控制的状况。
关于环境“向底线赛跑”假说,前提假设是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并且较低的环境标准是资金流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假定却不一定成立。另外,关于“向底线赛跑”假说的经验研究大部分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完成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环境规制都在加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该假说确定的证据。因此,“向底线赛跑”假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在国际上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
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例1 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帐,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知识范围是认识论,题目类型是原因类,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需要回答认识的主体立场、能力的差异;客体方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答案 (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点拨 培养探究能力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素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反映了创新的基础和传承意义;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能够充分驾驭论证和探究对象,并在某些方面具有新意;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具有方向性的探究问题的途径。这种能力是学科测试的终极指标,它基本上是引导性的,在测试的操作上应该为这种引导提供条件,即这类试题应该是开放性的,参考答案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或目标性的。
综合利用材料、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
例2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内环境资源压力日益突出。有学者建议,基于京津冀地区三省市毗连,经济资源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特征,应致力于建设“统一协调、互惠共进”的京津冀大生态区。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其中:措施一:京津冀地区处于同一气候带,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一般在1天内就会影响三地。主要空气污染源分布与城市圈、地下水超采区、水质污染等空间分布重叠有关。应统一防控大气污染,建立协商、通报、预警、联动机制,执行统一的产业和环境准入标准,加速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实施跨省市经济协调不畅机制。措施二:该地区中经济相对落后的河北省,应发挥河北内陆腹地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建设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相关知识,评价这位学者提出的措施与建议是否一致,并加以分析说明。
解析 本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热点为背景,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解答时,首先要全面而透彻地概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然后在分析中概述材料与哲学原理内在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两个特征”为视角,分别从整体的决定地位和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两个角度对措施进行分析。
答案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高于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
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决定地位。措施一提出统一防控大气污染,这是实现优化整体功能目标的最佳方案,因为京津冀地区处于同一个气候带,主要空气污染源分布,与城市群、地下水超采区、水质污染等空间分布重叠有关,应该立足整体,以统筹方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当各部分以一定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在防控大气污染过程中,建立协商、通报、预警、联动机制,执行统一的产业和环境准入标准等,能够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通力合作,统一协同治理的作用。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统一防控大气污染中,实施跨省市经济协同补偿机制,兼顾了局部利益,可以调动局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局部的主动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体更好发展。同样,措施二提出要让河北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将有利于大生态区发展,因为京津冀地区经济资源互补性强,各省市发挥自身优势,可以促进地区整体发展。
但是措施二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地区经济互补性强的特征,若能充分利用整体的优势,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的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那么不仅河北省发展会更好,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也会更强,更能体现“统一协调、互惠共进”京津冀大生态区理念。
因此,这位学者提出的措施与建议不完全一致。
点拨 这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人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人的大脑的建构而形成的,所谓“建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再重新组织,这个建构过程包括以概念为基础,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认识对象进行分析。论证、探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复习、综合等等。
能够用通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例3 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具有客观必然性。如果波动幅度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偏差能为社会承受,则波动处在合理区间;但若波动幅度过大,就会超出社会承受力,危及经济发展。基于此,目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思路是:当经济运行波动处于合理区间时,政府不再出台较强烈的短期调控政策,尽量减少对市场活动的干预;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即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范通货膨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注:①防范通货膨胀表现为稳定物价,防止商品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货币贬值。②研究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动关系。在一轮经济波动周期中,经济增长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经济回落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解答时,要注意如果以尊重市场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为视角进行论述,应包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机制的自发配置资源与调节供求平衡、对经济波动“合理区间”的认定以及解决合理区间波动应放手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此期间政府“有所不为”的意义;如果以把握宏观调控关键点为视角进行论证,应包括市场调节的缺陷、对经济波动“上限”和“下限”特征的认定以及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即此期间政府必须“有所为”的重要性)的内容。
答案 首先,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体现了对市场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市场机制自发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供求平衡。其间经济运行出现一定的波动,是一种常态,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经济波动只要处在能为社会所承受的合理区间,就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进行自我调节,政府不应轻易干预。例如,今年一季度GDP增速7.4%没有达到预期的7.5%,但仍存在于合理区间,政府表态不出台强刺激政策,就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尊重。此间政府的“有所不为”,更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内在的经济活力。
其次,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体现了对宏观调控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市场调节具有事后性特点,当遭遇突发时,可能会招致经济的大起或大落。因此在关键结点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缺。当经济波动呈现冲破“上限”的势头,即通货膨胀率上涨逼近“警戒线”时,政府应适时运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而当经济波动呈现跌破“下限”的势头,即经济增长出现偏低偏缓倾向危及社会就业率时,政府应适时运用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需求,提振经济,保证就业。例如,几年前国际金融风暴招致我国总需求明显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率下跌时,政府运用大力度的扩张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拳”,拉动了总需求,守住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的“下限”,终使经济运行重新进入合理区间,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座的不同意城市化的人请举手!”在“经济持续动力: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的平行论坛上,当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台下几乎无人响应。“很抱歉,可能在座的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反对城市化。”虽然觉得遗憾,但张跃依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张跃反对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环保。他认为,如今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运动。城里人为什么非要城市化?非让农民工进城做苦力?“城里人最不愿让农民进城,总想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农民们羡慕城市的生活,而不断朝大城市涌入,置身其中之后,绝大多数却找寻不到他们的梦想,反而造成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等城市病”……
他的这一观点被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看作是“走火入魔的环保主义”。任志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公平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来解决,而不是你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张跃与任志强的针锋相对,掀起论坛的。事实上,无论是城市化的簇拥,还是回归田园的拥趸,尽管论点不同,但我们都在思考着,人类发展至今,应该追求的是怎样一种和谐幸福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否城市化,未来社会都应该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能产生比挣钱更多的幸福感为目标。
我们需要城市化
“我们需要城市化。”首先发言的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雷勾勒出这样一个蓝图:“可以设想一下,20年后的城市交通发达,人们生活更加便利,这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的价值所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许雷的出发点在于,城市化是一个大家共同期望的东西,特别是云南,云南省城市化的水平较低,“几乎比全国低了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低下,导致产业支持的不足,消费力量的不振,如果只依靠投资,云南经济活力肯定会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盖房子的过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许雷表示,城市多了,产业支持何来?生态如何保持?自然灾害如何预防?这些都是出现在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回避,所以注重规范化是我们要做的。
有着支持城市化相同论调的还有任志强。“如果从黑河到大理拉一条直线,我们会发现占全国土地面积35%的地方,居住了95%的人口;而在另外65%的土地上,居住人口数仅占全国的5%。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全世界都一样,城市化人口向沿海集中。”任志强认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二元结构一直拖着中国经济后腿,迟迟无法跟发达国家相比。这么多农民,你怎么让中国经济整体上去?
可以看到,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两亿农民进城,城市化人口现在接近6.7亿,城市化率达到了47%左右。但这一数据低于世界49%以上的城市化率。如今,还需要把4亿农民变成城里人。
未来立体城市
如果说,任志强和许雷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性,那么,有“地产思想家”之称的冯仑在随后的发言中则为这一道路描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在17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平均高度400米,可容纳25万人口的“立体城市”。
冯仑在论坛上透露,前述的“立体城市”已在“京津走廊”的廊坊香河拿到了土地,总投资将高达530亿人民币,其中330亿用于硬件投资,其余200亿元作为软件投资;已委托兴建迪拜塔的建筑师参与规划,预计2019年下半年开工,计划七年完成;带精装修的房子售价不超过1万元/平方米;通过节能环保,让建筑群达到低碳、零碳的目标。
在冯仑的介绍中,这一“立体城市”相当宏大和浪漫:一片锥形的建筑群,像是一座座跌宕起伏的小山峦。楼体如梯田一般,一圈一圈往上延伸。绿色包裹着“梯田”,这不仅让每一个住户都环绕在绿色之中,还为居住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室温条件和通风效果。其中,新能源技术的运用,让“梯田”上建有住宅、写字楼、商场、学校、农场……理论上居民可以足不出户,一天都在大楼里度过,还可以达到既在400米的高空上班、种菜,也能在同一栋楼里住人、养猪的效果。
即便如此,这样的言论在目前看来,仍然像是一个童话。毕竟,早在1989年,擅长高密度、高层建筑的日本人就曾提出“天空之城”的设想――建一栋1000米高,融办公、娱乐、住宅于一体的大楼,但限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它还躺在图纸上。
要能产生幸福感
现实之中,对那些新崛起的城市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沉重的责任。相比农村,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的丰沛使得中国城市魅力四射。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城市病”却也遏制了其生命力。
于是,城市化的反对派也就有了理由。张跃认为:“城市化30年之后,中国没有一块没被污染的水体。”“农民在城市里,也并非个个找到梦想,有大部分生活得并不好。”
张跃的言论引起了任志强的反驳,他抢过话筒来发言,“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单方面存在。例如,开发商无权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产权都由政府管控等等,这样的现状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发展滞后。在未来,政府要改变,而企业也要和政府进行良好、高层次的沟通。”
[关键词]:木屋 建筑 可持续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木结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过分依赖钢筋水泥混凝土,近年来,生活在混凝土丛林中的公众和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随着对新型居住环境的渴望,现代木屋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首选,正在走进公众的视野。
1.1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建筑,这是一个风行当今世界的概念,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栽花种草、屋顶绿化、园林景观,而是一种概念或技术手段的组合,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与自然环境亲和,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绿色建筑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木屋建筑
木屋建筑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绿色建筑。首先木屋建筑全部采用实木木材建造,木材是一种天然、健康的材料,因此木屋也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木屋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芬多精和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能有效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遏止疾病、增强免疫力,对保持大脑清醒、提高注意力、降低血压、安定神经等有明显功效。木材本身的隔音、保温效果明显,对能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的相对影响极小。
现代木屋建筑设计理念先进,结构稳固。在北欧和北美,多数房屋使用寿命80年以上。木屋建筑还有结构轻,抗沉降、抗老化,又完全接受地球磁场等优点。在使用和维护得当的前提下,木结构中的木材是稳定、耐久性强的主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在绿色环保、保温节能、安全、抗震、耐久、舒适、节约成本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不但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且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优点,像大家熟知的北京故宫等传统皇家木结构建筑,经历数百年之久,可以说木屋建筑是最可持续建筑之一。
1.3木屋建筑的绿色回归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能耗大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有专家指出,将木材与钢材、铝材等建筑材料相比,虽然这些材料都可循环使用,但是钢材、铝材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要远远高于木材。在建筑中使用木材,不但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可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真正实现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绿色节能。此外,木材隔热性能十分好,其热阻值是钢材的400倍、混凝土或砖的10倍,这意味着钢材、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建筑如要达到与木结构相同水平的节能性能,必须使用更多的保温材料或加厚墙体,意味着木结构建筑比其它结构建筑可多出2%――5%的使用面积。
清华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曾共同对同一栋建筑分别使用木材、钢材和混凝土在50年使用寿命内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木结构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比钢或混凝土结构建筑节能约25%。
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很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中水利用及雨水回收”、“室内空气质量”、“通风、空调、蓄能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建筑采光与节能”、“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众和政府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的持续关注,木结构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而木屋建筑是以天然木材为结构材料的建筑,亲和自然,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辅以上述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必将成为最佳的绿色建筑。
2.1西柏坡木屋群
西柏坡木屋群由3栋单体建筑面积为1156.70平方米木屋公寓、1栋单体建筑面积为2179.60平方米合院木屋公寓组成,每个单体都设起居室、接待室、会客厅、餐厅、健身房等配套用房;木屋的一层前部是大堂空间,在一层设有大会议厅、小会议厅、办公室、展示厅、会客室等。主要用于展示、会议、办公。二层主要为健身、休息用房,在木屋毗邻湖岸地带建设修养主体休闲园,弥漫生态和书香气氛。木屋建造经过原木(进口樟子松)采集,锯材加工、干燥,根据不同建筑造型生产加工成不同的墙体型材,最后到施工现场组装,再经过防火、防腐处理等工序,全部部件均在车间内加工完成。除主体建筑外,电气装配、给排水、通风、采暖空调、卫生洗浴、装饰装修也随之配套完成。
2.2木屋建造过程中采用的绿色技术
项目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处处贯穿“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从最初方案构思到最终建筑落成,设计不断优化,着重深入表现内部木结构之美。利用木材这种可持续的建材,极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成本,中央智能供热系统,实现了点对点的供热;变频空调系统,节省了电力能源;除尘、排风系统降低了室内粉尘净化了空气;同时通过太阳能、地热能的使用,降低了建筑的总能耗;中水处理系统、雨水回收系统,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理念。
3.1国内外对于木屋的研究
3.1.1耗能分析
木结构住宅在生产和使用中的能耗表现优于轻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据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研究得出:
在建造阶段,
1、比轻钢结构可少消耗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
2、比混凝土结构少消耗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
3、比轻钢结构耗电量节能9.43%;
4、比混凝土结构耗电量节能10.92%;
5、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任何化学污染。
在使用阶段
1、木结构建筑比轻钢结构建筑节能5.3%;
2、比混凝土结构建筑节能8.1%;
3、在建筑寿命周期内,较普通混凝土屋顶可节约运行费用约6%;
4、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住宅单元的使用寿命内具有大大降低采暖和制冷费用的潜力。
3.1.2木屋建筑的特质
1、木屋建筑具有绝对的强度,具有耐久性,抗震性强;
2、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具有高能源效率,节能、环保性能好;
3、建造具高适应性,建造周期短,便于改造和扩建,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4,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具有阻燃、防虫蛀等特性,结实耐久、耐用。
3.1.3健康因素
我国95国家级重点教材《木材保护学》一书也明确阐述了居住木屋能多活9-11年的论点(见《木材保护学》第16页第12行)。今天的人们不但要求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求健康的生活空间。木屋将满足追逐高质量生活、追逐健康长寿的人群。
由于木质材料形成的环境可以调节动物的生存状态,国外一家专门从事人体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对些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被调查的30例长期居住在木造住宅与30例长期居住在钢筋混凝土造住宅的人群中,前者平场寿命要比后者高出9-11岁!究其原因如下:
1、木质房屋内存在的芬多精与负离子(空气维他命)较钢筋混凝土房屋高出几十倍至几百倍。芬多清与负离子是现代森林浴者倍加推宠的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遏制人类疾病,增强免疫力。对人体恢复清醒,提高注意力、降低血压、安定人体自神经从而使人心情付舒爽等有明显功效。新建的木结构住宅可以闻到木材的香气,其挥发成分是精油。精油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精油具有除臭、防螨和杀虫、杀菌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清馨,使人感到舒服,还可以抑制由于精神压力造成的紧张,并使人的脉数稳定和减轻疲劳等。
2、纯木制环境与混凝土下环境下的同一生物相比,二者在免疫、、生殖等方面相差约42%。前者是现代人类的最佳生存空间。
3、木材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又能反射红外线。木材是多孔性材料,表面会形成小的凹凸,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漫反身现象或吸收部分光线。所以会使令人眩晕的光线变得柔和。因此,木制房屋对人的视觉神经刺激最小。
4、木材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是热的不良导体。对居室的温室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寒冷的冬秀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暧的感觉,这是其它建筑材料所无法相比的。木材的调湿特性是木材所具备的独特性能之一,木材自身的吸湿和解吸作用直接缓和室内湿度变化。通过混凝土造房与木屋的对比研究表明,木屋的年平均湿度比混凝土造房屋低8-10%,变化范围保持在60-80%左右,这与最佳居住环境相对湿度60%左右的指标最为接近。
4.1木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
为了推动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但制定和完善了相关规范和标准,而且与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紧密合作。
从2003年制定的《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到《建设设计防火规范》、《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2011年)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修编,使中国木结构建筑、绿色建筑规范和标准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木结构建筑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木结构典型构件耐火验证试验研究、木屋建筑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目测分级规格材强度测试研究、中国木结构建筑耐久性研究等课题中,我国与加拿大、欧洲和其他多个国家的有关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了多项联合研究,不但为中国木结构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加快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成本的下降将起到推动作用。
在汶川地震后,木结构建筑显示出的抗震性能,使中国政府与支持重建的加拿大和欧洲专家紧密合作,在部分房屋、学校等的重建中采用木结构。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签署了为期5年的《关于生态城市建设技术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据了解,本谅解备忘录的合作领域包括在中国北方城市开展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如木结构技术和体系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节能建筑系统和材料的应用等
加拿大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河北省也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河北省政府与加拿大卑诗省林业厅合作的项目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已建成使用。这些交流和活动将有力地推动木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2、木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有人说,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木材不够用,就是要抑制木材消费。这一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它只看到了我国森林少,没有看到我国的林地多和森林差。要刺激森林质量的提升和鼓励造林,木材消费是最基本的拉动力。我国目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主要是靠严格的采伐控制和大量的投资造林,而没有用刺激木材消费的办法来解决资源建设,是一种“堵”而不是“疏”。国内人工速生林的广泛种植,北美的云杉、松木、冷杉(SPF)和俄罗斯的落叶松、樟子松等丰富的资源作补充,为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木材的来源保证。积极建立起“育林―木材―建筑”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来保证木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还有丰富竹材资源,农作物桔杆制板技术资源,为木结构建筑用材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对人工林的高效加工利用,大量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与研制,为木结构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育林―木材―建筑”一体化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建筑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中学地理
一、利用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和第四节"海洋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我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被占用和山坡的森林被破坏、"红水河"河水污染情况,了解耕地占用的原因、森林破坏的原因和水污染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制止乱砍滥伐和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水污染和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到《处境艰难的地球》和《地球在变暖》时,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手足病"、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变浊流。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因此,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
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必须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黑烟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漫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黑板报、抢答赛、新闻报道会、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到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时要结合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枯水期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如:到学校、居民区附近调查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造纸厂、糖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3、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仅仅依靠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缺乏具体形象性,学生感受不深,我结合本地实际和特定的纪念日进行环保教育。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全球城市节水日"等,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向市民散布环保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四、教育学生加强环保,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所以,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如: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
2.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关键的还是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人地协调,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网络论文《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多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通过贸易、FDI和技术转移等媒介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根本性的威胁。其中,大气污染的全球效应是最为明显的,包括酸雨(主要成分为)、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所做的评估,每年有200多万的过早死亡可能是由城市室外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燃烧固体燃料)造成的,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承受着这类疾病负担的一半以上。①近年来,人们开始从关注环境污染本身转向关注引发环境污染的各种原因与机制,其中资本流动与环境的关系就是当前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为降低实施较高环保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与费用,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污染产业或夕阳产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FDI)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与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显著恶化了东道国的环境福利,这就是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说”,它最早由Chichilnisky、Copeland和Taylor等提出。②在此基础上。Esty和Geradin、Dua和Esty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政府有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或放松环保规制以吸引外资的动机,③从而导致了国际环境条件的两极分化。Ropke、Daly和Goodland甚至指出,这种“竞争到底线”的引资行为会令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准面临崩溃。④如果这些假说成立,那么FDI的流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且更会埋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险种子。
本文认为上述观点未必成立。首先,环保成本因素并不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根据Dunning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包括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简称“OLI范式”),⑤区位因素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的地理选择。这时环保规制条件只是跨国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其在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时还将综合考虑政治与经济制度、要素禀赋与价格、基础设施条件、教育与研发、文化伦理、政府干预与激励措施等多种因素。Eastin和Zeng利用中国1996—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FDI流入的因素,发现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吸引FDI的根本原因是较低的环保标准,“污染天堂效应”不过是一个直觉上的假象。⑥其次,较高的环保标准本身对企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技术升级会起到催化作用,企业可通过结构调整和研究开发等方式适应日趋增强的环保需要,并不一定通过资本与产业转移方式来降低环境成本。Nidumolu、Prahalad和 Rangaswami的研究表明,环境友好型的企业能够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益,并塑造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⑦最后,即使发达国家为降低环保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也未必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条件恶化。这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会同时伴随着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 FDI的“示范效应”和东道国的“学习效应”反而会促进东道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Wheeler的实证研究指出,那些吸引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其城市空气污染水平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⑧
那么,FDI到底会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呢?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是多种效应的集合,而不能仅从外资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角度加以解释。结合Grossman和Krueger所提出的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作用机制,⑨我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机制也应从这三种效应来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本文试图在构建FDI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工业行业实际情况进行经验检验,以求揭开长期为人们所争论的问题的面纱。
已有文献中深入分析FDI对我国环境污染作用与机制的经验研究并不很多。例如,He采用中国29个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估计模型,检验了外商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外商投资每增加1%会造成污染排放增加约0.1%。⑩而Eastin和Zeng则指出,跨国公司面对竞争压力和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的觉醒,将会通过FDI将其国内先进的环保战略、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引入发展中国家。(11)他们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支持了FDI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论点。此外,Liang则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认为外商投资进入可以挤出部分低效率的国内企业,进而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提高中国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12)其对我国260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了这一假说。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省际和地区面板数据为对象,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总效应,而未以行业和部门面板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外商投资对污染排放的细分效应与作用机制,因此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FDI与环境的关系。此外,包群等虽然根据2001—2006年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部门层面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经验研究,(13)但他们仅是从总体效应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并未对其内在作用机理做出逻辑解释与细化分解,且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因此,本文试图完成以下几点贡献:第一,在理论上,将技术因素引入Copeland和Taylor的经典贸易与环境模型考察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将FDI对污染的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个作用机制,特别是着重分析了FDI对东道国污染治理技术的引入与溢出作用,将技术效应从FDI对环境的总效应中剥离出来,从而深入诠释了FDI改善中国环境质量的真正原因。第二,在数据上,与绝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省份或城市样本不同,本文采用2001-2009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这充分考虑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以及大部分污染排放也来源于工业部门的现实。此外,行业面板数据还可以反映出地区面板数据中所无法反映的信息,如政府对行业的引资导向与环境规制等。第三,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与理论模型紧密相连的结构型回归方程,而非简约型设定,同时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并与其他计量检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还对不同的污染排放物进行了敏感性检验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为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数据来源说明以及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为计量检验的估计结果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启示。
二、理论模型
本文在借鉴Copeland和Taylor模型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包含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管制政策因素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排放的影响,(14)并将总效应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该模型的特点:一是引入了对污染有重要影响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因素,并充分考虑了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与溢出效应;二是在现阶段我国缺少成熟的污染许可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分析外生的污染税费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成本的影响。
(一)基本设定
假设经济系统中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清洁产品,用Y表示;另一种为污染产品,用X表示,x生产的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Z,Z的排放量同x的产量正相关。 X和Y两种产品的规模收益不变,且相对于产品Y而言,产品X是资本密集型的。由于污染物Z将对社会中其他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因此Z的生产具有社会成本,在相关的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时,企业就必须为其所排放的污染支付相应的机会成本τ,在现实中τ可以看做是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环境税,或污染费,或购买的排污许可权。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发现任意排放污染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从而将一部分资源(生产要素)用于减少污染排放量。使用θ∈[0,1]表示企业的污染治理强度,θ表示企业用于治理污染的资源占所有资源的比例。当θ=0时,企业完全不对污染进行治理,此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为企业的潜在产量F(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当企业使用了θ部分的资源用于治理污染时,企业只能生产实际产量(1-θ)F和污染排放量Z,即X=(1-θ)F,Z=Ψ(θ)F,Ψ(θ)是关于θ的污染排放函数,它是θ的减函数。将Ψ(θ)的具体形式设定为:
(5)式表明产品X可视为由污染排放Z和潜在产出F两种要素投入所生产,且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α代表污染要素投入占生产总成本的份额。
(二)成本最小化决策
根据生产函数式(5),企业在生产产品X时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可以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进行:依据外生的资本成本w和劳动力工资r,选择合适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使得生产单位潜在产出F的成本最小;企业在给定污染排放成本τ和生产单位潜在产出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污染排放量Z和潜在产出F的组合,使得生产单位产品X的生产成本最小。上述两步决策可表述为:
(三)污染排放的决定
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的净利润为0,则有:
其中s=S/L,表示人均产出。从上式可以看出,人均污染排放量z由规模因素 s、结构因素x以及污染排放强度e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将(10)式代入(11)式后两边取对数得到:
2.技术水平A。发展中国家环保技术进步与升级的途径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创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其中,对于后两者,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往往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15)从而激励其他企业的技术模仿与跟随,乃至发生技术“蛙跳”,(16)以实现新的趋近于国际的环境标准。因此,将技术函数写为:(17)
(四)FDI对人均污染排放的影响
接下来在(15)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由于模型中假定研发水平rd、污染税率τ以及资本价格r和工资水平w均为外生变量,依据(15)式,两边对FDI求导,并乘以FDI可得到:
在不考虑FDI对国内资本的挤入或挤出效应的前提下,设dK/dFDI=1,可以将(16)式进一步转化为:
(17)式中,左边为污染排放对FDI的反应弹性,=(dS/dK)(K/S)为资本的产出弹性,fdi=FDI/K。(17)式表明FDI对人均污染排放的弹性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这三个效应的系数的符号及大小共同决定了FDI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总效应。首先,FDI流入将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由于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正(>0),因此FDI对污染排放的规模效应为正;其次,FDI流入将提高东道国的资本密集度,依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将导致资本密集型的污染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其他产品生产减少,故FDI对污染排放的结构效应为正(>0);最后,如果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与效率,同时发挥技术示范与溢出效应,那么FDI的流入将有助于东道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改进与提升,则FDI对环境的技术效应为负。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技术效应上外资进入程度(fdi)与污染排放对外资的反应弹性之间呈U型关系,即:当外资进入程度较低时,FDI对降低污染的边际作用较小,因为其技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当外资进入程度较高时,FDI对降低污染的边际效应也较小,因为其技术作用发挥的空间已经有限;而当外资进入程度在某个门槛值时,FDI对降低污染的作用最大。可见,上述三个效应的分解可以使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回答FDI为什么会对东道国的环境污染造成影响的问题。(18)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待经验检验的命题:
命题:FDI对东道国人均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渠道实现。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的符号取决于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与溢出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来说,FDI对污染排放具有负向的技术效应。FDI对东道国环境质量的总效应最终取决于三个效应之间的强弱关系。
三、计量模型、变量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根据(15)式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实证研究的样本为中国工业36个行业2001—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的样本企业选定为工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并剔除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将行业数目调整为36个。(19)
自变量污染排放在现实中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废物污染、声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一个综合性单一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整体水平,国内外的已有研究尚未给出满意的答案。因此,更多的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多元化的具体污染指标。在基础模型的估计中我们选取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来代表环境污染的水平,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第一,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与特征。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国家,其排放的90%来自燃煤。(20)第二,二氧化硫会带来酸雨、硫酸雾等其他污染问题,从而对自然与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其排放往往受到各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计划减排目标中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之一就是二氧化硫。第三,相对其他污染排放而言,我国的公开统计数据中提供了较为详尽与可靠的排放数据,可以保证实证研究的数据可获得性和结果的可信性。本文选取人均二氧化硫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对模型的估计,行业排放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行业从业人员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对计量模型中自变量的指标设定和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1.工业行业的产出规模(scale)。选取人均工业增加值来表示该变量。其中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行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FDI进入会增加我国的工业行业产出规模,从而在规模效应上增加污染排放,因此其对因变量的预期影响符号为正。
2.工业行业的人均资本存量(k1)。采用工业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表示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全行业从业年平均人数来表示劳动力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依据雷布津斯基定理,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将导致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行业的产出提高,从而增加排放,因此其对因变量的预期影响符号也为正。
3.工业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fdi)。由于公开的统计年鉴中未能提供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所以无法以FDI占资本存量或FDI占GDP的比重来测度外资进入程度,必须采用其他替代指标。综合已有的经验文献,其他衡量外资进入程度的指标构造方法主要包括外资企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和外资企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21)本文采用外资企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工业行业外资实际进入的程度,其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结合前文的理论模型分析,它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4.研发强度(rd)。选取工业行业的科研创新经费支出占全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来衡量该指标,研发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研发投入越多代表该行业的科研创新投入越大,包括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购置更有利于环境清洁的中间设备和原材料等,从而降低污染排放,其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5.税率(tax)。目前我国尚未征收污染税或环境税,政府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行政处罚(如对污染企业进行重点和随机稽查、罚金、责令停业或限期整顿等)和经济杠杆(如征收排污费和资源税、发放排污许可证、调节出口退税率等),它们构成了企业的排污成本。由于从公开的统计来源中无法获得全面的与污染有关的税费信息,且考虑到目前许多环境政策是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实施的,因此本文将采用估计的行业应缴税率(行业应缴税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环境税率的一个变量,(22)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我国与环境相关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等措施的规制程度。(23)其中行业应缴税收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总利润获得,(24)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政府对污染排放征收较高的税收会导致企业生产污染产品的成本增加,因此会对一国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其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表1是对经验检验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的排放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离散系数高达2.7。外资进入程度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离散系数为0.67。
图1—4分别描绘了样本期内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四个主要自变量——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资本存量、外资进入程度和行业税率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趋势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对工业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见图1);资本密集度的提高由于改变了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工业排放显著增加(见图2);行业外资进入程度越高,相应的污染排放就明显越低(见图3);行业的税率对污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图4)。虽然上述观察得到的结论与我们前文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但FDI影响排放的因素与机制是复杂的,包括影响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溢出三个效应的作用方向与强度。这些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通过下文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得到进一步研究。
图1 排放与人均工业增加值的散点图
图2 排放与人均资本存量的散点图
图3 排放与外资进入程度的散点图
图4 排放与行业税率的散点图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计量检验首先估计三个核心变量(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资本存量和外资进入程度)对人均工业排放的回归系数,作为分析FDI对环境污染的效应的基础。其次,根据回归模型的估计参数,对FDI影响污染的三个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分解测算,并重点分析总效应和技术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结合各工业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进一步研究样本中36个工业行业外资对排放影响的情况。最后,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还对其他四种污染物排放的变量进行了敏感性检验。
(一)基础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污染本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FDI的流入水平(25)因此解释变量可能会与随机扰动项存在相关性,从而造成对的估计是有偏和无效的。所以我们在计量检验时首先要考虑解决内生性问题。已有研究中解决内生性的传统方法是工具变量法,然而从模型外部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的难度很大,比较常用的方法往往是选取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但Arellano和Bond以及Arellano和Bover认为,这种处理方法还是会忽视相当一部分信息,(26)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能极大地增加模型使用信息量的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即different GMM估计,简称为DIFGMM)。在此基础上,Blundell和Bond认为标准的DIFGMM估计方法可能存在自变量滞后项和自变量差分滞后项的相关性不高从而导致弱工具变量的问题。(27)如果把自变量差分项的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并且它和自变量当期项的相关性更高,则会得到更有效的工具变量。因此,同时利用这两类工具变量能够显著提高模型估计的有效性,也就是将差分矩阵和水平矩阵结合的GMM系统估计法(即system GMM,简称为SYSGMM) 。与普通工具变量法相比,SYSGMM法还可在GMM估计中通过 AR(1)检验剔除模型误差项自相关的影响。此外,由于GMM估计放松了对经典假设的严格限制,使得误差项的异方差问题不会对估计结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检验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对计量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计量模型中主要变量完全外生的假定,因此采用上述 SYSGMM方法处理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列于表2。Sargan检验和Hansen检验的估计结果均表明,GMM估计的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28)同时,为了考虑 SYSGMM估计中的一阶自相关问题,方程(4)和方程(5)还分别报告了误差项不存在以及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的估计结果。此外,为了便于比较,表2中还报告了混合OLS、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为了检验所有上述回归中的多元共线性问题,计算了多元方差膨胀因子=3.75,根据一般经验<10即认为不存在影响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我们还针对(1)—(3)进行了怀特异方差检验,并报告了回归系数的异方差稳健标准差,列于表2中。(29)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方程(4)和方程(5)SYSGMM的估计系数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稳健性。根据AR(1)检验结果拒绝了扰动项非自相关的原假设,因此采用方程(5)中考虑一阶自相关的SYSGMM方法更为科学。同时,方程(5)的三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估计系数的符号和理论的预期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将采用SYSGMM估计的方程(5)作为对基础模型的回归结果。具体来说,行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和资本密集度的增加将导致工业排放量增加,从而恶化我国环境质量;相反,外资进入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我国环境污染的改善。此外,还应注意到税率的政策变量对污染排放的显著负向影响作用,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的成立。
(二)FDI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
根据前文理论推导的(15)式,可将FDI对污染排放的弹性影响分解为如(19)式所示的三种效应。其中,fdi可由实际统计数据获得;三个系数由表2中的SYSGMM方程(5)估计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或资本收入占产出的份额)可通过测算获得,在已有的研究中,由于固定资产存量的测算方法不同,得到的值也略有差异,但大部分估算的数值接近0.6。(30)
我们将利用不同回归方法估计的系数值代入(19)式得到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列于表3。从定性角度考察,三种效应测算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影响符号完全一致。从定量角度考察,按照SYSGMM方程(5)估计的结果,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有利于我国工业排放量减少约0.87%,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分别使排放增加0.1%和0.17%,而技术效应则使排放减少约1.15%。这一经验结论证明了FDI的“污染天堂效应”在中国并不存在,外资的进入并未在总体上造成我国环境的恶化,其根本原因在于FDI对环境影响的积极的技术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进一步说,FDI对降低污染排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外资企业一般更为普遍地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与管理技术,特别是包括更为先进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更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以及更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外商投资通过“示范效应”促使绿色环保技术与经验得到“外溢”,并通过东道国企业的“学习与模仿效应”提高产出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这一结论也与Eastin和Zeng采用中国省际数据以及Liang采用中国城市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31)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FDI对污染排放的两个核心效应——技术效应和总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根据(19)式,技术效应和总效应的表达式分别为:。对fdi从0—1给予不同的模拟连续赋值,并将所对应的技术效应与总效应数值描绘在图5中。不难看出,外资进入水平对工业排放影响(弹性)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均呈现U型,且技术效应曲线位于总效应曲线的下方。总效应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间:(1)环境友好加强区间:该区间为最优环境效应点(即弹性的绝对值最大)A点(fdi值为0.39)的左侧,这段区间内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对环境的积极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原因在于减少排放的技术效应相对于增加排放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持续扩大;(2)环境友好削弱区间:该区间位于A点至D点之间,D点为FDI进入程度对环境影响的临界点(超过该点则将会对环境产生负的总效应,fdi值为0.78),该区间内随着FDI进入程度的继续提高,技术效应的积极作用逐步减弱,最终被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所抵消;(3)环境恶化区间:该区间为 D点的右侧部分,当外资进入程度超过D点后,外资的继续流入将大大增强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从而造成污染排放的总效应由负变正,并不断恶化。因此,图5完整地展示了FDI进入变化对污染排放的模拟动态影响。
图5 FDI对工业排放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模拟
我们还特别注意分析了当前我国FDI进入程度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长期动态之间的关系。图5中B点代表了FDI进入程度为样本期(2001—2009)内均值(0.27)时的情况,C点为FDI进入程度为样本期最后一期(2009)水平(0.28)时的情况。显然,B点和C点均位于最优点A点的左侧,这表明鼓励外资流入程度的继续提高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从优化环境与减排的角度看,我国吸引和利用FDI离最优水平还有一定的空间。
图6 中国36个工业行业FDI对排放影响的效应分布图
注:行业代码说明:1.煤炭采选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6.农副食品加工业;7.食品制造业;8.饮料制造业;9.烟草制品业;10.纺织业;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14.家具制造业;15.造纸及纸制品业;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医药制造业;21.化学纤维制造业;22.橡胶制品业;23.塑料制品业;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7.金属制品业;28.通用设备制造业;29.专用设备制造业;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4.电气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5.煤气生产和供应业;36.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三)FDI环境效应的细分行业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工业分行业的FDI环境效应,图6中描绘了36个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的总效应与技术效应情况。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对于所有36个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FDI都表现出对减少排放具有积极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这再次印证了我国并没有成为外商投资转移污染产业的“天堂”。第二,36个工业行业的FDI对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环境起积极作用最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FDI进入程度中等的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鞋、帽、家具、塑料、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部门,而对环境积极作用较小的行业主要为FDI进入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或者FDI进入程度非常低的行业(如烟草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前者主要是因为FDI进入导致的不利于环境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很大,而后者主要是由于FDI进入导致的有利于环境的技术效应很小。第三,从行业性质与特征看,采掘业(如煤炭、金属采选业等)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炼焦、钢铁、石化行业等)FDI进入的环境改善效应不明显,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家具、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外商投资的环境改善作用较为显著,这也与Cole以及Cole、Elliott和Wu的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32)
(四)敏感性分析
二氧化硫只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更准确地检验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我们还选取了其他污染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检测基础模型估计的稳健性。目前《中国环境年鉴》公布的污染指标中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33)本文分别选取水污染中的工业废水(wast)、化学需氧量(cod)和大气污染中的工业废气(gas)、工业烟尘(smoke)作为替代污染指标。表4是上述四类污染物样本期内36个工业行业人均排放量的主要统计量分析。表5还测算了五类污染指标(包括)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简单相关系数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我们将五类污染排放指标利用SYSGMM-AR(1)方法对方程(18)的估计结果列于表6,结果表明这些污染指标的回归系数与前文对二氧化硫的检验符号基本一致,并且绝大多数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们对模型的计量分析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已得到的结论的可靠性。接下来,类似前文,再将表6中的估计系数代入(19)式,得到表7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他四类污染排放物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总效应,测算显示三种分解效应的符号与前文相同,从总效应的情况看,除化学需氧量(cod)外,FDI进入都将有利于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引入技术函数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个分析FDI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并将这种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结构型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利用2001—2009年36个中国工业行业的数据检验了FDI进入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并对三种效应进行了分解估算,不同计量方法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他污染排放指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设定与检验结果是稳健与可靠的。本文与以往的文献研究相比不但在经验上科学检验了“FDI能改善中国的环境吗”这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FDI的环境效应的分解(特别是U型关系的技术效应),进一步回答了“FDI为什么会改善中国的环境”这一问题,从而为制定相互有机联系的引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评估判断与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我们的研究测算在经验层面上不支持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和外国资本转移相关产业的“污染天堂”的论点。计量分析表明,FDI的进入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分行业上都减少了我国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因此不存在FDI的“污染天堂效应”。以税率作为环境规制的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措施在内的环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效果,从而否定了针对中国存在的“污染天堂假说”。不能否认在我国一些地方为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解决就业、扩大税收等目标,政府竞相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政策优惠,甚至放松环境管制,一些外商投资者为逃避监管和降低成本也存在向地方政府进行污染排放的寻租行为,但从总体上来说,FDI的流入并没有系统地威胁到我国的环境安全。
第二,对FDI影响污染排放的效应分解分析揭示了技术效应是FDI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根本原因,这种积极作用超过了外资进入所导致的增加污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它体现在外资企业倾向采用更为先进、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其产生的“外溢和模仿效应”将推动我国企业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这说明,充分发挥FDI在环保方面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校正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术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应积极鼓励具有环境保护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实现引资和环保的双重目标。我们的经验分析也证明,在中国当前的外资进入程度与以环保为目标的最优水平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第三,对工业行业的细分研究表明FDI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外资进入程度中等的部门的环境优化总效应更为显著,而FDI进入程度较低的采掘业和程度较高的电子通讯制造业等部门的总效应则趋近于零。这体现了外资进入程度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U型关系。因此,对污染密集度较高行业的引资限制和禁止应得到继续的贯彻,除非其能够确实引入世界先进的环保与节能技术;而对当前外资与产出规模较大的制造业应注意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延伸国内产业链,促进产品和产业的绿色环保技术的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录:
为了更加明确和简洁地推导产出结构与资本密集度k的关系,我们将产品X的潜在产出F和产品Y的具体生产函数形式设定为 :
当经济处于均衡时,无论是生产X还是Y的企业,都将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由于产品X和Y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可将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决策进一步看做是求单位产量生产成本最小的过程,即:
感谢罗伟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文责自负。
注释:
①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2009)。
②G. Chichilnisky,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 4, 1994, pp. 851-874; B. R. Copeland and M. S. 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9, no. 3, 1994, pp. 755-787.
③D. C. Esty and D. Geradin, "Market Access, Competitiveness, and Harmo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 21, no. 2, 1997, pp. 265-336; A. Dua and D. C. Esty,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Washington, D. C. :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④ I. Ropke,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 '"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9, 1994, pp. 13-22; H. Daly and R. Goodland, "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De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under GATT,"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9, no. 1, 1994, pp. 73-92.
⑤J. H. 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 Unwin, 1981.
⑥J. Eastin and K. Zeng, 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Pollution Havens" in China? Mimeo, 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 UK, 2009.
⑦R. Nidumolu, C. K. Prahalad and M.R. Rangaswami, "Why Sustainability Is Now the Key Driver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7, no. 9, 2009, pp. 3-10.
⑧D. Wheeler, "Racing to the Bott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vol. 10, no. 3,2001, pp. 225-245.
⑨G. M. Grossman and A. B.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no. 2, 1995, pp. 353-377.
⑩J. 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 in Chinese Provin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60, no. 1, 2006, pp. 228-245.
(11)J. Eastin and K. Zeng, 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Pollution Havens" in China?
(12)F. Liang,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rm the Host Country's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Mimeo, Hass School of Business, UC Berkeley, 2006.
(13)包群、吕越、陈媛媛:《外商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南开学报》2010年第3期。
(14)B. R. Copeland and M. S. Taylor,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pp.755-787.
(15)虽然不同研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与作用机制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从所搜集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多数关于FDI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都肯定了FDI的积极作用。例如,Hale和Long列出了10项对中国FDI外溢效应的研究,其中9个报告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些研究分别从行业、地区和企业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检验。(详见G. Hale and C. Long, “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 Growth Center of Ya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934, 2006 )
(16)详见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章“技术扩散”的论述与证明。
(17)我们将企业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大类,那么技术水平A则是内资企业技术A[,d]和外资企业技术A[,f]的加权平均值,权重分别为(1—fdi)和fdi,fdi表示外资进入程度。外资企业技术A[,f]由自主研发rd决定,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A[,d]不仅取决于rd,还受外资的技术外溢影响,因此加权的技术水平A可表示为:A=(1-fdi)A[,d](fdi,rd)+fdiA[,f](rd)=g(fdi,rd)。
(18)(17)式的结论区别于先前的相关研究:Copeland-Taylor模型是一个分析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模型,并未说明FDI所起的作用,也没有对技术效应加以深入研究;而包群等的研究只是通过对中国的经验分析表明FDI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分行业上都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但并未在理论与实证上诠释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与作用机制,即三个效应分解及其关系,特别是FDI进入程度与技术效应之间的U型关系。
(19)由于本文选取的数据涉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不同来源,为保持行业统计口径的一致,剔除了这些部门。
(20)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绝非老师讲,学生听过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还是情感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学生道德主体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将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追求,让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地效应,其创造个性才得以充分展示。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游戏、目标达成式、角色扮演式等。
在教学第二册《说话有礼貌》一课时,可采用活动游戏式。我把课堂分为四步:
1、故事引题:将课文内容改编成故事《小冬从小有礼貌》,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听,将他们引入情景。
2、游戏活动:我上《小冬从小有礼貌》这课时,为使学生通过本课教学,懂得日常地礼貌用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一是表演“有礼貌的小冬”,进行榜样示范;二是做“小明、小红问路”的游戏,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说话有礼貌”很重要。
3、讨论点题: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你喜欢小冬吗?为什么?(2)小明、小红同样是“问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产生了积极的思想性行为倾向。
4、儿歌记忆:在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编写儿歌(小朋友,有礼貌,与人见面先问好:分手时,说“再见”亲亲热热把手招;求帮助,先说“请”,事后说声“谢谢您”;“对不起”,表歉意,热情回答“没关系”),并要求学生熟记儿歌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认识,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我教第二册《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我采用的是目标达成式。我是这样展开目标的(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开展一个达标夺旗活动,看看那些同学能第一个夺下红旗。你们有信心吗?)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所以他们对本节课很感兴趣。接着我出示小黑板向学生交待学习的目的。在目标导学中,每完成一个目标,我便在这一目标后贴一面小红旗,再告诉学生我们应向哪一级目标进军。在检测评价时,我采用分小组讨论辨析,题目是: “我有一口痰,同学们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办?”每小组要说出三种方法。由于有计划地组织讨论,为他们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过去“喂养”式教学格局。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同学们感兴趣,因而提高了思品课的实效性,上课后的一个星期内,班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无纸张、痰渍等杂物。
二、给学生群体表现的机会
所谓给学生群体表现的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使之得以充分表现,尤其要重视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必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产生表现的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引起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并引发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第十册《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获得伟大成就的 “秘诀”是什么?一个“秘诀”使学生引起了悬念。为了寻求答案,学生们仔细阅读,积极的思考,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心理情境
良好的氛围也是一种学习情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会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进行学习,这样他们就愿意表现自己。因而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景,充分利用自身、教材以及环境所蕴藏的快乐情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我创设情景,带同学们到公园观光,当同学们看到美丽的环境,漂亮的花灯,别致的椅子后,同学们扮演成 “小记者”,采访到此游览的“乘客”。让学生们采访完后,分小组讨论爱护公共设施的“警示语”,然后派代表上黑板来写爱护公共设施的“警示语”。在此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许多令大人刮目相看的词句。如把“垃圾带走,把美好留下”。“小草也有生命,请脚下留情”等等,看一个个文学家将在此诞生。
3、创设解疑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人人参与学习,并有表现的机会,分组解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就是按座次分成若干小组,把主要问题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有获得表现的机会。通过信息交流,中差生在好生的带动下,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没有心理负担,而且发言的机会多,人人动脑、动口,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如教《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分别折一根小棒和一捆小棒,看结果怎样,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由于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习中学生既动了口、又动了手。正如陶行之说过: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问题,明白道理。
三、给学生个体充分表现的机会
所谓充分表现就是自始至终创造让学生表现,而且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
1、自查资料
这是上思想品德课前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教师应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走访调查,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例如《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本节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调查、访问。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收获真不少,会摄影的同学还拍下了照片,课堂上他们涌跃地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生 1:我们柳州市有一条河叫柳江河,听爷爷奶奶说,原来这条河清澈见底,许多人以捕鱼为生。可现在河里几乎没有鱼,渔民迫不得已只能告别江河,到岸上另谋生路。其原因是这儿的一些工厂往水里排工业废水,我们小组建议工厂里的废水都应经过处理,确实无毒才能流到江中。
生 2:我们一组观察了一星期的天空,一星期里,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只有偶尔一次在雨后看到了蓝天白云,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污染太严重了。请看,这是我们在柳州化肥厂和柳州电厂附近拍到的照片。我们在拍照片时,身上的白衬衣变成了“花衬衣”。(电厂的煤灰飘到空中所造成的)。我们小组建议化肥厂和电厂进行整顿。
生 3:我们小组发现摩托车排气管的尾气污染空气,建议爸爸、妈妈改骑自行车上班。
生 4:我们发现菜场、商场用的都是一次性的塑料袋,它是白色污染,我们小组建议人们仍然用菜篮子买菜,布袋子购物。
多好的发言,多妙的建议。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一、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
第一步:审题---考虑 ①体裁 ②时态 ③人称 ④要点 第二步:草拟提纲—简单列出要点句的关键词语或句型
第三步:扩展成句---连句成篇---合理发挥注意前后连贯,适当使用过渡词 第四步:检查修改—主要检查语法及粗心错误,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同时注意:文章结尾要精彩,可适当使用一些表示情感因素的句式使文章更自然、得体)
二、高考英语满分作文具备五个特点
1.外在美
优秀的书面表达犹如一件艺术品,书写清楚,字母大小匀称,单词间距适当,没有明显修改痕迹。2.结构美
有合理的段落层次,条理清晰。每一段落要有一个主题句和几个支撑句。通常使用三段式:主题段提出问题或论点,发展段围绕主题讨论、列出论据,结尾段得出结论。 3.词汇美
运用高级词汇对提高书面表达的"档次"和得分至关重要。可使用一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词语,名人名言或谚语,并且要运用得准确得体。注意句式变换,避免句式单一。 4.句式美
适当运用一些并列句或复合句,使句式灵活多变。主动句与被动句交替使用,分词(短语)及with复合结构结合使用,使得文章句子结构紧凑,描述形象生动,为文章增色。 5.衔接美
段落之间要使用适当的过渡语;句子之间使用逻辑性合理的衔接词,使文章结构紧凑、自然流畅。
三、 写作中常用过渡词
恰当地使用过渡词可避免结构松散,层次不明,表意不清等,使文章条理清楚,文字连贯流畅。递进型:besides,what’s more,let alone,worse still,moreover,even,furthermore; 转折型:however,but,yet,although,otherwise,instead,on the contrary; 列举型:to begin with...then...furthermore…finally,
To start with …next…in addition …finallyFirstly…besides…..last but not least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
举例型: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that is,like,take...for example;
顺序型:first...next...and then...finally,first...then...after that...finally;
因果型:because (of),since,therefore,as a result,thanks to,thus,due to; 总结型:in conclusion,in a word,to sum up,in short,on the whole; 见解型:in my opinion,personally speaking,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四:句式演练
翻译句子
1. 无可否认,空气污染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它。
2. 正如那句老话: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事实上,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 并不健康,学生应该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 他做完练习后,便出去了。
4. 40%的同学认为应收门票,但票价不宜高。
五、英语写作常用谚语
1.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2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 3.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4.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5.Time flies. 时光易逝。
6.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7.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岁月无情;岁月易逝;岁月不待人。 8.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9.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10 W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11.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2.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凡事皆有好坏。 13.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六、英语写作中常用句式 1.表示原因
1)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2).3)The reason for this is obvious.4)We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2.表示好处
1)It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2)It does us a lot of good.3)It benefits us quite a lot.4)It is beneficial to us.
5)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s.3.表示坏处
1)It has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2)It does us much harm.3)It is harmful to us.4.表示变化
1)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A great change will certainly be produced in the world’s communications.3)The computer has brought about many changes in education.5. 表示事实、现状
1)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2)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3)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4)This is a phenomenon that man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6表示数量
1)It has increased(decreased)from...to...
2)The population in this city has now increased (decreased)to 800,000.
3)The output of July in this factory increased by 15% compared with that of January.7.表示看法
1)People have(take,adopt,assume)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th.2)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problem.3)People take different views of(on)the question.4)Some people believe that...Others argue that...8.表示结论
1)In short,it can be said that ...
2)It may be briefly summed up as follows.
3)From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七、高考英语作文热点词
话题一:中学生的爱好与兴趣
Spare time (业余时间), favorite (最喜欢的) interest (兴趣)hobby (爱好)read novels (读小说) play football/basketball (踢足球/打篮球)surf the internet (上网)chat online (在线聊天)play games (玩游戏), collect stamps (集邮)make e-friends (交网友)climb mountains (爬山) enjoy popular music (喜欢流行音乐), 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develop an interest in (在…方面发展兴趣) be fond of (喜欢…), be keen on (喜欢…), have a taste in (对…有兴趣)等 话题二:创建和谐社会
harmonious (和谐的)friendly (友好的)civilized (文明的)honest (真诚的)credible (诚信的) be public-spirited (有公德心的) balanced (平衡的)be in order (有序的)peaceful (和平的)live in harmony (生活和谐)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help each ether (互助)care for each other (互相关心)have deep love for (热爱)be concerned with (关心)build (创建)cherish (珍惜)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moral (讲究社会公德)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保护环境)save energy (节省能源) 话题三:招聘与求职
employ (雇佣)look for (寻找) full-time (全职的)part-time (兼职的)well-paid (薪水高的)be paid by the hour (按小时发工资)requirement (要求)résumé (个人履历) subjects (课程)working experience (工作经历), qualification (合格证明present address (现在通讯地址)apply for (申请…) graduate from (毕业于)major in (以…为专业)degree (学位)scholarship (奖学金)good grades (良好的成绩)hobby (爱好) favorite (最喜欢的)be skilled in (在…方面熟练)be good at (擅长…)experienced (有经验的)confident (自信的)English and computer ability (英语和计算机能力)
话题四:中学生的健康问题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身体与精神状态)strong (强壮的) (un)healthy (不健康/健康的), overweight/fat (肥胖的)thin (瘦的)near/short-sighted (近视的)mentally unhealthy (精神不健全的), normal (正常的) energetic (精力旺盛的)unhealthy eating habit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eat much junk food (吃太多的垃圾食品)stay/keep healthy/fit (保持健康)build up one’s body/ improve one’s health(强身健体)enough sleep (充足的睡眠)take regular exercise (进行有规律的运动)proper diet (合理的饮食)good living habits (良好的生活习惯)lose weight (减肥)
remove heavy burdens (减轻负担) be good for/do good to (对…有益处) nutrition (营养)go on diet (节食)form a … eating habit (养成一个…的饮食习惯)Breathe in as much fresh air等
话题五:环境保护
pollute(污染)throw waste about(乱扔垃圾)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保护环境)send out smoke and poisonous gases into the air(散发出烟和有毒气体)cut down trees (砍伐树木) pour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s(把废水注入河流) form good habits to protect the surroundings(养成良好的习惯来保护环境)take a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rare animals (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稀有动物)take good care of our forests(关心我们的森林) plant more tre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多植来改善环境) 话题六:校园文明与安全问题
school rules and regulations (学校规章制度)obey (遵守)observe (遵守) behave well (表现良好)be neatly dressed (穿戴整洁)respect one’s teachers and parents (尊敬师长)be on time (准时)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 (保持环境干净) civilized (文明的) break the rules (违反规章制度)discipline (纪律)spit (吐痰),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乱扔垃圾)cheat in the exam (考试作弊)get in line (插队)fight with sb. (与…打架)punish sb. for(因…处罚某人) 等 话题七:友谊
get to know sb.(认识某人) know sb. really well(熟知某人) make friends with sb (和某人交朋友)a strong personality (一个很强的个性)personal matters (隐私) friendship (友谊)friendly (友好的) a close friend (一个亲密的朋友)trust each other (相互信任) precious (珍贵的)worthy (有价值的) understanding (通情达理的), share…with sb. (与…分享…)be loyal to (对…忠诚)keep in touch with sb. (与…保持联系)keep company with sb. (和…结交)stay best friends with sb. (和…保持很好的友谊)
八、高考英语作文及范文赏析
(2011年)假定你是李华,正在一所英国学校学习暑期课程,遇到一些困难,希望得到学校辅导中心(Learning Center)的帮助。根据学校规定,你需书面预约,请按下列要点写一封信: 1.本人简介; 2.求助内容; 3.约定时间;
4.你的联系方式(Email:lihua@1236.com;Phone:12345678)。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I’m Li Hua,a Chinese student taking summer courses in your university.I’m writing to ask for help.I came here last month and found my courses interesting.But I have some difficulties with note-taking and I have no idea of how to use the library.I was told the Learning Center provides help for students and I’m anxious to get help from you.I have no class on Tuesday mornings and Friday afternoons.Please let me know which day is OK with you.You may email or phone me.Here are my email address and phone number:lihua@1236.com;12345678.
(2012)假定你是李华,从互联网((the Internet)上得知一个国际中学生组织将在新加坡 (Singapore)举办夏令营,欢迎各国学生参加。请写一封电子邮件申请参加。内容主要包括:
1.自我介绍(包括英语能力);
2.参加意图(介绍中国、了解其他国家);
3.希望获准。 注意:
1.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邮件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好. Dear Sir or Madam,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梦;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6;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052-0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梦。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梦只有建立在环境优美的生态梦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富裕与美丽的完美结合。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坚实基石、目标愿景和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时代。中国古人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①,都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自然与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也间接地道出了美丽中国生态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坚实基石
现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谈论最多的是中国梦。随着各种媒体对于中国梦的广泛宣传,中国梦的理念犹如强劲的旋风,刮遍中华神州大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然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都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否则,就如同在沙滩上造高楼,由于没有根基,造得越高越危险,潮水一来,顷刻瓦解。因此,美丽中国生态梦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坚实基石。
所谓美丽中国生态梦,就是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正视我国目前严峻的生态矛盾,要从基本国策和战略任务的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安全保障型的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梦对于实现繁荣富强与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早被已经现代化的欧美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惨痛教训所证实。
“枯萎了湖上的蒲草,消匿了鸟儿的歌声”,这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该书扉页上引用的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诗句。《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问世,正值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美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时期。当时美国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环境保护意识还没有成为公民的社会意识,人们为现代化狂飙凯歌式的神奇进展而欢欣鼓舞,丝毫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正在眼前。《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蕾切尔·卡逊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学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蕾切尔·卡逊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①它告诉人们: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的现代化,只能将人们带进一个无绿色的坟墓,所谓强国梦和人民幸福梦,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只有将生态梦作为一个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梦,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规避令人恐怖的死气沉沉的寂静春天。
美丽中国生态梦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是既没有丢老祖宗、又在新时期发展老祖宗的绿色宣言。
马克思既是红色革命的卫道士,以消灭私有制、旧世界为毕生使命,又是倡导绿色生态梦的先驱。红绿交织和相互辉映,体现了马克思的本色。26岁的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他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马克思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浅显但又十分深刻的道理:如同每个人都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儿,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征服和改造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①他的话,对于营造优良的人际关系来说是真理,对于营造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也是真理。
遗憾的是,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为自然立法”、“征服自然”、“向自然界宣战”等叫嚣不绝于耳。自然界被人类恣意宰割,遍体伤痕累累,迫使它在忍无可忍中一次次地反击人类。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名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忽视,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开采矿山如此凶猛,挖得大地满目疮痍。从未有过的头发喷雾剂使臭氧层消耗殆尽,还有热污染造成对全球气候的威胁。”②
人类与自然界根本不是截然对立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人类不能善待自然界,那么自然界也不可能善待人类。恩格斯用报复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推广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在推广这种含粉块茎的同时也使瘰疬症传播开来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③
人类如果不想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就只有改变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能只扬起高昂的头颅,以不可一世的姿态出现,恣意地向自然界索取和掠夺,而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如果人类精心地呵护自然界,那么自然界也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大量财富和无限绿色奉献给人类,供人类使用和欣赏。无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还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以及另一位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都将自然界拟人化了。自然界成了活生生的主体,它慷慨地将青山绿水和无限美色馈赠给了人类。艺术作品是如此,现实生活其实也是如此。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面对改善生态民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的强烈期盼和渴求,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和生态责任论的指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生态梦是一个最基础的梦和最实在的梦,也是一个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和贴近日常生活的梦。这个梦直接关系老百姓福祉,关乎未来发展愿景,关乎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是一个恩泽当代、惠及子孙、功在千秋、造福人类的梦,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如果没有美丽中国生态梦,任生态环境被糟蹋下去,人们就不能呼吸清新的空气,不能喝上干净的水,不能吃上放心的食品,不能与大地亲近,不能倾听鸟儿和昆虫的鸣叫;就无法仰望到美丽的星空,无法欣赏到大自然的秀美,连外出散步的权利也都会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谈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法谈论人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只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梦和不可实现的梦。
二、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目标愿景
梦,不是客观现实,而是思想对未来的展望;梦,不是快乐的畅想曲,而是对现实的忧虑和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超越;梦,不是短暂的瞬间喜悦,而是充满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漫长过程。
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说明目前的客观现实是:中国还处于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也达不到人均1万美元,仍然位居世界后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必须破解一系列难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众多艰难险阻;中国梦是不会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实现的,要把蓝图变成现实,还将走很长的路,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同样,提出美丽中国生态梦,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生态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客观现实,是基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越来越迫切的客观现实,是基于构建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的客观现实。生态破坏容易修复难,圆美丽中国生态梦任重而道远,需要举国上下坚韧不拔的长期奋斗和努力。
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生态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矛盾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成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要矛盾同时并存的矛盾。美国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Holmes RolstonⅢ)认为,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水、空气、土地和食品。他说:“人类生命是浮于以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为基础的生物生命之上而向前流动的,而生物生命又依赖于水文、气象和地质循环。在这里,生命同样也并非只限于个体的自我,而是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我们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长和积累起来的。”①目前这些维护生命的基本要素因为环境污染都产生了严重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乃至人生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然而,严重的水污染令人触目惊心。“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干净马桶盖”的说法,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水污染的现状。工业废水、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三大元凶。尽管关于地下水污染与疾病发生的联系,目前国内还没有直接的数据来佐证,但我国癌症逐年高发,水污染是元凶之一的说法已经得到了验证。
土地是孕育人类的最伟大的母亲!但是,给我们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土地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地污染事故。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①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由于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呼吸清新的空气竟然成为一种奢望。我国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机动车、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可以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出现。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我国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机动车污染日益突出。2012年,1亿辆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4左右。②机动车污染排放,不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低空排放的细颗粒物还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据《2010年全球致病量研究》(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提供的研究数据,2010年12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平均每个月10万人,每天3000多人,几乎占全球总数的40%。③《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对外:“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全国癌症发病形势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伴随着对空气中弥漫的PM2.5的不安,这一连串灰色的数字令中国人对癌症的认知绷得更紧了,而预计到2033年中国人肺癌的发病会出现“井喷”。④
民以食为天,而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情。保障人民群众起码的食品安全,就是保障基本人权。近年来,由食品引发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金属镉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强致癌物质,长期食用超标的镉大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很容易致癌。由于人体自身有代谢功能,镉在人体积聚潜伏可长达10~30年,可能导致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引发骨痛病,还有可能影响下一代的健康。长沙、株洲、湘潭一带是湖南的主要产粮区,每年生产的大米被收购进入中央储备粮库。由于这些地区的土壤和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导致出产的大米镉含量严重超标,高出国家规定的2倍以上。这个秘密在当地已是人所共知,但奇怪的是,无论粮食收购、销售、检验还是环保部门都视若无睹,没有采取任何亡羊补牢的预防措施,任由毒大米泛滥成灾,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近几年来查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如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等等,又如河南南阳毒韭菜、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海南的毒缸豆、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台湾塑化剂有毒食品等等,再如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下水道小龙虾、双氧水凤爪、避孕药养黄鳝、激素染色草莓、大肠杆菌超标青团、农药残留含敌敌畏、麻辣海带丝用苯甲酸防腐、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等等。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面对法国大革命时代出现的一系列充满矛盾的奇特现象,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困惑之中,他的这种困惑似乎也能代表今天人们对于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的困惑:“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响的某些作家对于它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①
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发出这样的警告:“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这一点就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些使人迷惑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判断是确定的。人类,这个大地母亲的孩子,如果继续他的弒母之罪的话,他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引发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我党的执政形象和国际形象,并关乎我们这代人和下一代人能否存活和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这个宏伟的目标愿景。
三、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精神力量
梦,在中国人的日常语境中,往往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幻想的同义语。梦的达成在于行动。有一万个梦,还不如一个行动。美丽中国生态梦不能总是停留在梦境里,而要随着初升的太阳而觉醒,并将其化作建设美丽家园和美丽祖国的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美丽中国生态梦的觉醒,将会催生生态价值观的觉醒,利益观和政绩观的觉醒,民主观和法治观的觉醒,以及生态文化观的觉醒。有了这些观念的全面觉醒,才能有效地推动人们从事绿色实践,从而使美丽中国生态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早日成真。
美丽中国生态梦的觉醒将是生态价值观的觉醒。价值观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根本观点。价值体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益性关系,它存在和内隐于主客体双方。生态环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客体系统,没有或者无视它的存在及其价值,主体自身的价值便不能成立。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人要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承认生态环境的内在的和固有的价值,否则,主体就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因此,承认生态环境的价值与承认主体自身的价值具有一致性。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益性关系,其核心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等。人类虽然是高级的理性动物,但是不能脱离自然界,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自己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因此,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本身,破坏自然就是和人自己过不去。只有重视生态价值,才能保证人的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与以生态环境为本是不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法国思想家施韦兹(Albert Schweitzer)、美国思想家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Peter Singer)、日本伦理学研究所丸山竹秋、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三世等还坚决主张要将属于人的伦理道德扩展到生态领域,确立生态道德的基本理念。生态道德强调了自然与人相等的地位与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地球上,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内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人类一旦侵犯或破坏这种不被人感知的价值,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因此失去动态的平衡。
美丽中国生态梦的觉醒将是利益观和政绩观的觉醒。司马迁将利益看做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主要动因。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贷殖列传》)马克思一方面肯定利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如果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就会促使物欲横流,伦理丧失。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张扬金钱的作用,在功利主义推动下,使得桌子也能跳舞,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冷冰冰的金钱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怀特(Elwyn Brooks White)认为,生态问题是人类过分算计自己的利益所导致的。他指出:“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身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①一些人利益熏心,只要有利可图,有政绩可算,不管什么高污染的产业,哪怕人命关天,都要上马。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叫嚣:“宁可毒死,也不要饿死。”为了利益和政绩,一些人居然敢在泰山头上动土。被尊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修建索道而被炸“前额”,破坏地形和生态1.9万平方米,曾引起权威遗产专家的义愤并联名制止。事隔不久,泰山天烛峰下再次发生炸山动土的事件,与上次炸山为修建索道相似,此次炸山仍然是为了旅游的短期利益——为了一个所谓的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建设项目。在号称泰山“东大门”的天烛峰下,原来刻有“天烛胜景”字样的牌坊已经被拆去,景区被完全封锁,而牌坊后面的小山头则被推平,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钢筋和水泥搭建的一个梯形舞台。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素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草原还储藏着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为306.7亿吨,预测储量630亿吨,远景储量1000亿吨以上,占内蒙古全境煤炭含量的15%,其中探明储量是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煤炭总和的6倍。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措施,国内主要能源企业纷纷进驻呼伦贝尔草原,开采煤矿和兴建化工企业,给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生态危害。目前因地下水抽采严重,牧草提前枯死,化工集中的地方空气中飘着臭味,使当地牧民的生存和生活受到影响。原先绿油油的草原上现在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往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今天,呼伦贝尔草原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人们担忧:“中国最美的草原”是否会成为中国最可怕的沙漠?
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紧张,总有人将其说成是天灾,却不知不科学的利益观和政绩观,才是导致自然灾害并隐蔽在背后的人祸。舟曲本来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号称塞上江南,是藏在山谷里的桃花源。据《舟曲县志》记载:“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但是,后来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此外,当地农民大规模的开垦坡地,也大大加剧了舟曲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由于舟曲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农民通过开垦陡坡地增加土地面积而获得利益,却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了大面积水土流失。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来没发生过泥石流;现在由于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美丽中国生态梦的觉醒将是民主观和法治观的觉醒。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生态治理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如果只是把治理污染的希望寄托在有环保意识的清官上,希冀通过他们的铁面孔、铁心肠和铁手腕来罢免那些治污不力的污吏,那么生态治理将会脱离民主和法治的轨道而陷入人治的怪圈。民主和法治呼唤着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呼唤着有效的制度设计,促使生态治理规范化和可持续推进。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的先祖荀子有这样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他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有了“本”和“备”,并且循道行事,那么什么天灾鬼怪都奈何不了我们。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荀子已经看到了制度设计在生态环境(天人关系)上的重要性。无论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社会秩序理论、哈丁(Garret Hardin)的公有地悲哀理论,还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等人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突出了制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价值。虽然生态环境文化问题是最为决定的因素,但是,制度高于技术的说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还是具有真理性的。有效的制度设计,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上的严格的法律条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切合实际的程序等,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只有重视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创新,才能使生态环境伦理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美丽中国生态梦的觉醒将是生态文化观的觉醒。制度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始作俑者。生态环境危机实质上反映了人文危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革命。
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返本开新,调整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的思路及方法。儒家以德性为中心,从仁德出发,把自然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由亲亲、仁民而爱物,并最终实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的新时期的系统仁爱共同体。道家以自然无为为中心,以自然主义作为价值导向,主张见素抱朴、知足适情,并最终实现“天人和乐”的理想境界,有助于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态势下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贬抑功利,高扬伦理。佛家由缘起无我引出慈悲护生,并由“明心见性”的修养,拓展出诗化的禅意世界的精神理念,有助于我们超越物质主义,选择崇尚精神修养和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
要从创始人那里寻找生态智慧。在创始人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作为威胁到人类生存命运的重大问题凸显出来,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正确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辩证统一性,揭示了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的生态思想将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下考察,既说明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既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性,即自然异化现象,又揭示了解决自然异化问题的可能性,体现了在环境问题上的自然意识与社会意识、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的结合,同时显示了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者对于环境问题的责任心、能动性以及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乐观心态,表现了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的完整统一。
关键词:产权革命;放松管制革命;货币主义革命;理性预期革命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示码:A
芝加哥学派是指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为主体并因此而得名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罗纳德・科斯、罗伯特・卢卡斯和加里・贝克尔等。
自从马歇尔时代以来,经济思想的许多重要发展刺激了经济中更多的政府干预,或者至少将更多的政府干预合理化。庇古税思想、张伯伦-罗宾逊的垄断竞争模型和梅森-贝恩的SCP分析范式,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张迅速被主流吸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但20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事实使人们对新经济学正统的几个方面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在此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实质上是通过重建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来反击政府的“有形之手”,即通过市场方法在微观领域解决由外部性、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宏观领域解决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从根本上反对上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推理思路。
一、微观领域的经济学革命
1、科斯的产权革命。庇古提出了解决由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传统观点:建立强制约束的排污标准(即庇古税制度)。庇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是:在受害者有权力不受污染、制度安排上存在良好的法律制度使受害者有权向污染者索赔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向污染者征收一笔税让他承担(至少部分承担)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费用,从而使污染者的私人成本接近社会成本,重新恢复个人效用最大化决策的社会最优性质。概括来说,庇古税的思想基础就是“谁污染,谁付费”。
庇古的外部性思想暗含着政府能够通过选择性税收改善资源的配置。科斯对庇古关于外部性在本质上是单向性的假定提出了挑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认为庇古税没有考虑到外部性的相互性质,并且庇古税又蕴含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而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的私下协商来解决,并能实现最优的结果,从而不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排污标准。因此,“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率的,它只会使社会污染越来越严重。通过分析一个空气污染的例子,科斯提供了解决外部性的一般思路,斯蒂格勒称其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核心见解是在一个谈判成本为零的世界中,法律上的权力无论指定给哪一方都是无所谓的,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所有空气都将存在一个确定的均衡产量水平和与之相应的污染水平。科斯论证,如果司法体系做出适当的权利分配(即分配给相对于外部性的低成本的一方),市场力量和刺激也许足够产生对于外部性问题的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如果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交易成本或定义与实施一种所有权体系的成本巨大,结果将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可以并且已经在尝试。这些办法包括对外部性实行税收或补贴(如庇古税或庇古补贴),政府向污染企业出售“污染权”(这在理论上能使污染者将污染减少到最优水平),或通过要求厂商安装某种类型的控制污染设备和其他设施对厂商简单地实行直接管制。由于这些解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政治过程,故而它们没有一个可能是最优的。有时,简单地撇开不完全的市场解决办法可以取得由各种不完全的解决办法相结合形成的最好解。在所有各种情况下,科斯定理都为分析外部性问题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2、斯蒂格勒的放松管制革命。哈佛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产业组织理论派别,其代表人物贝恩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截面的分析方法推导出了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分析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为此,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趋于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将导致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批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认为垄断竞争理论中关于下降的需求曲线的分析在理论上不准确,因为如果说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相近的替代品”或“有差别的产品”的话,就意味着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不一致的,它们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也必将因替代程度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张伯伦却假设竞争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2)认为张伯伦引入“有差别的产品”这一概念,混淆了“产业”和“市场”的划分界限,使“产业”的范围变得无法定义;(3)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4)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SCP范式过于简单武断,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5)认为哈佛学派只是对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提出建议,而并未对政府管制的实际效果、政府管制的动机和成本等问题作系统研究。这种将政府政策看成是影响经济活动外生变量的方法会忽视“政府失灵”的现象,因为政府管制政策是受行业集团的利益影响而形成的,而这些管制政策又反过来影响着行业的经济活动。因此,政府管制应当是影响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这意味着政府也会失败。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以斯蒂格勒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该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以说明:一方面对于企业规模而言,他们用“规模经济”理论来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行解释,认为由于企业的规模经济范围是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扩大的,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下降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相一致,就是自然的和合理的,政府不应该加以干预和管制;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集中度而言,他们则用“可竞争市场理论”来加以说明,认为只要潜在竞争者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方面是完全无障碍的,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家企业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就总面临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而为了避免引来更多的竞争者,原有企业的定价和产量选择将总是被迫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均衡约束下”。由此,并不像哈佛学派所言的那样,大厂商可以任意确定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模经济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在上述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芝加哥学派提出不能以规模的大小和集中度的高低来判断企业的垄断性,不应该毫无区别地对大企业实行强硬管制,主张应将企业绩效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管制。芝加哥学派放松管制的政策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
二、宏观领域的经济学革命
1、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革命。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被西方各国政府奉为是摆脱经济萧条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凯恩斯学派的最显著特征是:坚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居首位的,甚至说“货币无关紧要”;进而指出,如果政府当局以相机抉择的方式而不是按照某些简单规则的约束来运用政策工具的话,就可能得到更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然而,凯恩斯主义不能解释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在此背景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应运而生。
弗里德曼能够成功地瓦解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他为自己的理论发掘了缜密的经验证据。弗里德曼在他早期的学术研究中致力于技术性的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他用数学分析方法支持他的理论,对凯恩斯主义模型和货币数量论进行经验检验。奥地利学派的经历已经证明,纯理论,无论多么睿智与复杂的逻辑,也不足以撼动凯恩斯的一统天下的局势。因此,需要可靠的数据、数量分析和复杂的数学技术检验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才能区分经济学的良莠。弗里德曼从西蒙・库兹涅茨、卫斯理・米切尔以及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其他名人们那里学到了这个道理。
弗里德曼通过四部策略机智地废黜了凯恩斯主义:(1)提出永久收入假说来否定绝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阐明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历史事实不吻合。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够带来充分就业,是凯恩斯消费函数的重要内涵。凯恩斯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居民的现期收入之间存在着短期稳定的关系。按照凯恩斯的模型,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但是,弗里德曼基于美国家庭的消费数据,看到家庭是根据长期的、永久性收入的变化来调节消费支出的,而丝毫不去关注转移支付的特征。因此,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的影响比预期要小得多。(2)复活费雪方程来重新阐述货币数量论。由于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有效破坏,货币数量论在当时已被抛弃。他们的中心论点是:货币需求和名义收入之间不是一种比例关系(在方程式Md=kPY中,“剑桥学派的k值”不是不变量,而是受利率水平影响的可变量)。弗里德曼在重新论述货币数量论时,把凯恩斯的批评列举出来,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恢复了货币数量论的可接受性。弗里德曼从根本上把货币数量论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换言之,作为一种k的决定因素的理论重新定义。弗里德曼进而再次借助费雪的资本理论导出一种(假定为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分析,这种分析把货币需求决定置于一系列更广阔的选择关系中,它不仅包括债券收益(如在原来的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中),也包括股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因而比凯恩斯原来的假设更为成熟。(3)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来反对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者利用稳定地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来为灵活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对他们来说,如果通货膨胀意味着低失业率,那么它是可以容忍的。一种“轻微的通货膨胀”不会有害,相反还会大有益处。弗里德曼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间只有短期的替代关系,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因此,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努力都必将导致加速通货膨胀。而且,“降低失业率的惟一方式是通过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这很难实现。弗里德曼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的加速最终将带来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失业率。因此,通过扩张的政府政策来减少失业的努力在长期中被公众预期到后,只会事与愿违。到20世纪七十年代晚期,通货膨胀与失业共同上升,使菲利普斯曲线无法识别,这一事实证明弗里德曼是正确的。(4)使用单一规则取代相机抉择。凯恩斯主义者指出,相机性的货币政策用以阻止货币流通速度的非稳定变化是重要的。弗里德曼反对这种提法,他和安娜・J・施瓦茨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证实了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中是稳定的。因此,弗里德曼建议联邦储备局应遵循按照每年3%~5%的比率逐月地增加货币存量的规则。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个幅度的增长率是与美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与此相连的物价稳定相一致的。弗里德曼在倡导用“规则取代权威”时,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联邦储备局过去的表现不能说不像是一个正在学习驾驶汽车的紧张不安的十几岁少年。当踩到加速器上时(即增加货币存量),我们这位初学者经常给油门加得过大;而当踩刹车时(减少货币存量),他又常常刹得过急。与沿着一条经济增长路线平稳地行进相反,经济面临着间歇式的运动――通货膨胀或者萧条,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人受到伤害。
弗里德曼在他的畅销书《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写道:“那只看不见的手对进步的有效作用大于那只看得见的手对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他是亚当・斯密“无形之手”信仰的捍卫者。弗里德曼通过恢复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成功地发起了一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
2、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如果说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革命瓦解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信条,那么真正动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大厦根基的则是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理性预期革命形成的理论派别被萨金特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论到政策全面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它几乎对凯恩斯主义这一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理性预期革命就其本质而言,是用现代数学工具“复活”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从两方面可以体现:(1)全盘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定,例如:理性人假定、市场出清假定。其“新”的特色是理性预期假定。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前提假定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应该彻底抛弃。其原因如下:一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最大化原则相矛盾;二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同一经济人在不同函数和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为,这就失去了一致性;三是凯恩斯模型的关键取决于名义工资刚性的假设,而这种假设是武断的;四是凯恩斯虽然也反复讲到预期,但是他的预期只是适应性预期,并且是随机的,难以用理性加以解释。适应性预期的缺点在于:只是汇集了被预期变量的过去值,忽略了与所测变量高度相关的同时期的各种信息,存在着信息的浪费。这种预期同微观经济学是矛盾的。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假设,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人是理性人,会以最经济的方式来获得关于经济变量未来变动的所有信息来预测未来,而不是朴素地根据过去推测未来;(2)始终如一的政策无效观。在政策分析中,试图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证明政策的无效性。卢卡斯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萨金特、华莱士的货币中性定理都试图证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而巴罗通过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复活证明了财政政策也无效,政府于事无补而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过多地卷入经济是最好不过的了。
理性预期革命(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破除了凯恩斯主义处方可以祛除西方经济百病的神化。
三、结束语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为芝加哥学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芝加哥学派成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典型代表。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革命的理论成果绝大部分被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吸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已包括对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的讨论;关于外部性的科斯定理是公共财政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予以论述的内容;而放松管制政策是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的重点章节。
芝加哥学派通过立足学术界,积极发展市场理论,用强大的经验事实支持模型,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相信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正确性。目前,从著名期刊的引用情况和最高级学术奖项的获得情况来看,芝加哥学派对经济思想和原理占据了统治地位。正如乔治・斯蒂格勒所说:“芝加哥学派是导致美国经济学研究繁盛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K・卡什伯特逊.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2]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2006.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为什么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无法解决目前台湾土地开发时所面临的冲突困境?主要原因为何?面对这个问题,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可能必须做何种更张,以适合台湾民众的需要,进而来解决环保抗争与经济成长之间的冲突?
1土地开发之困境与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建立
台湾过去因为追求工业及经济之快速发展,严重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致使环境污染事件相当频繁。许多大型的开发案都受到民众的抵制,而无法顺利的动工兴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成长之间的矛盾,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乃逐渐的受到重视,企图透过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能够保护台湾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继续保持台湾的经济成长,由此创造出彼此双赢的局面。然而,何谓环境影响评估?依现行“环境影响评估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之规定:“指开发行为或政府政策对环境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可能影响之程度及范围,事前以科学、客观、综合之调查、预测、分析及评定,提出环境管理计划,并公开说明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估及审查、追踪考核等程序。”由上述对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可知,非常注意科学及客观的评定办法,企图由此办法来作为开发政策的主要之判准。而科学及客观似乎被划上了等号,只要是符合科学的,就是属于客观的,其应不包含主观的成分,因此是可以为一般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再者,何种开发行为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呢?根据该法第五条之规定,下列开发行为对环境有不良影响者,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1)工厂之设立及工业区之开发;(2)道路、铁路、大众捷运系统、港湾及机场之开发;(3)土石采取及探矿、采矿;(4)蓄水、供水、防洪排水工程之开发;(5)农、林、渔、牧地之开发利用;(6)游乐、风景区、高尔夫球场及运动场地之开发;(7)文教、医疗建设之开发;(8)新市区建设及高楼建筑或旧市区更新;(9)环境保护工程之兴建;(10)核能及其它能源之开发及放射性核废料储存或处理场所之兴建;(11)其它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者。前项开发行为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者,其认定标准、细目及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由主管部门会商有关部门于本法公布施行后一年内定之,送有关立法部门备查。根据此法条第二项之规定,环保部门后来订立“开发行为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细目及范围认定标准”办法,许多土地开发行为因此在开发之前都必须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等到通过之后才得以开发营运。因此,此法的实施对于台湾之土地开发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2科技就是客观中立的吗
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非常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这可由该法第四条之内容得知。每当政府或是大企业面对着严峻的环保抗争时,科技理性就成为它强而有力的辩护武器,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办法就是科技不断的创新及改进。在这种思维底下,政治及社会方面的价值观,如民主参与、社会公平、环境及生态的均衡发展等,都被置之一旁而无暇顾及了。换言之,地方社区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已在科技决定论的意识型态底下,被摧残的支离破碎。然而,这种科技决定一切的论点受到民众的强烈质疑及反对,因为他们已逐渐体验并认识到科技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Norgaard1988,610)。由于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已促使基层民众群起抗争,积极要求参与政府制定决策的过程,所谓的科技中立之说及科技是纯粹追求事实而不考虑任何后果的立论,已经为环保工作者所拒绝(Freudenberg&Stei-nsapir1992)。为了保持科技至上及经济效率第一的价值观能够支配整个社会,Edelstein(1986/1987)指出,政府技术官僚经常想出办法来避免科技及市场的运作遭到民众参与的干扰,行政程序的设计是为了要避免市民的参与,即使有些市民被邀请来参加,他们也只是代表着象征的意义罢了。另一方面,Freudenberg&Steinsapir(1992)也表示,政府及企业界通常把那些原本是政治的事件转变成科技的问题,因此,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仰赖专家而不是民众的民主参与。因此,现代化观念强调科技的结果,使得环境问题都被化约成科技的问题,解决之道也唯有依靠科技的手段,至于人类的行为或是选择,则并非是考量的重点。因此,Redclift(1994,31)就指出,当人们把自己与科技分离时,并将责任委由科技来承担时,人们就很不可能为那些因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后果来承担责任。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等问题,就皆被视之为外部性问题,解决之道,并非依赖人类的一起努力,而是必须依赖于少数精英专家。此外,重视科技的另外一个意涵,就是谁掌握了科技,也就拥有了社会的权威,对于未来发展具有绝对的影响力量。Goldsteen&Schorr(1991)所强调的,在决策过程之中,当民众面对环境风险时,民主的参与是绝对有其必要,科技的决定必须要并入民主的过程当中。而当正规的政治管道无法容纳他们的参与时,来自于民间社会的直接行动或许就成为市民不得不采行的手段。
3环境规划理念的变迁
赋予地方社区对于未来发展的自,开放并且公平参与的权力结构,不再完全倚赖于技术精英的指挥,可谓是环境影响评估主要重点。这种理念其实在过去的规划理论思辨中,就有学者大声疾呼其重要性,例如Davidoff(1965)提出了倡导规划的概念(advocacyplanning),建议规划者必须帮助民众参与,并应该特别协助那些无法参与的弱小团体。在Davidoff之后,Friedmann(1973)也提出了类似的接触规划理论(transactiveplanning)。认为规划者与被规划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做结构性的调整,他指出规划者与被规划者必须多进行对话,经由这种对话接触,彼此将可以交换知识,进行互相学习,然后一起把知识转化为行动。Grabow&Heskin(1973)大力批评所谓的理性规划学者所坚持的科技及客观的理念。他们要求彻底的更改这种规划模式,将规划的权力分散,转交给能够促进人们发展的社区及社会。另外,为了追求一个民主的规划过程,帮助民众直接参与,Forester(1982)继Davidoff(1965)提倡的倡导式规划之后,提出进步规划(progressiveplann-ing)的理念。他藉由Lukes(1974)所述“权力三种面向”的理念,指出规划过程中的信息往往因政治及经济等结构性因素而被扭曲,在这种情况之下,规划者的主要任务即是避免这种情事的发生,让民众能够接触到正确的信息,了解政治经济不公平的结构关系,如此一来,民众才能够被赋予批判的力量,而真正的民主规划过程才有可能达成。Forester(1996)深受Habermas的影响,认为过去以科学为主的化约方法根本没有办法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进一步指出,唯有透过用心沟通,并仔细倾听民众所讲的的故事,才是规划的主要内涵。因此,规划理论的主要内涵已由过去所强调的实质规划转变为重视沟通过程,规划被视之为交互主观、互相学习的辩论过程(Healey1996;Innes1998,1999)。由此观之,规划理论正处于一个典范交递的年代,论者习以“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相称(Beaureg-ard1996;Healey1996)。以往的主导者理性规划模式已受到相当多的质疑,因为长久以来局限于科技理性的观点已经变成了一种支配霸权,它将许多其它重要的想法(如道德、公平、审美观等)皆排除在外,认为彼等不值得人们的眷恋,而也唯有建筑于科技理性之下的行动才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此一来,在这种追求进步的理念之下,资本的重要性往往凌驾于对于人类及环境的关怀,规划理论的重心反而是以促进经济成长及竞争力为主要的考量。如今,这种建基于对于现代化理念追求的规划理论正面临了相当大的挑战,人们不再相信科技理性是唯一的判准。由此可知,一个仍然是立足于科技理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概念,自然也会受到强烈的质疑。
4环境影响评估应该有新的制度内容
政府原本期盼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消除环保抗争,使得台湾的经济能够持续的成长,而环境保护也能兼顾。然而,这样的理想似乎是没有达成,因为在此制度建立之后,台湾社会的环保抗争仍然是从不间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可由近年来反核四及反七轻设厂为例。社区民众并不相信由此制度所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并且有相当多的质疑。因此,如何赋权(empowerment)予地方社区民众,让社区民众能够参与于此报告书的制作,而不是仅只于报告书出炉之后的参与说明会及公听会,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课题。本文主张,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至少必须同时赋予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力。也就是说,第一阶段的环境影响说明书及第二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皆不应该仅有一个版本,除了原本开发单位所提的版本之外,中央政府或者是开发单位也应该提供经费予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由其选择环境影响评估的专业单位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制作,然后再提交予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估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系“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文化、生态等”,而对于上述之内容,地方社区民众应该是最具有资格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因此,倘若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部分主动权能够由他们来实质掌握,必可大量的减少环保抗争。于此,所关怀的主要重点为,信息之拥有往往是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轴,拥有信息其实就是拥有权力(Forester1982),缺乏信息之一方是无法与拥有信息之一方来进行竞争。本文主张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应该要尝试让弱势团体、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由此来破除信息之霸权,由不同评估报告书的提出来创造一个公平参与的论述空间,让各方行动者皆能拥有信息,表达他们不同的关怀,如此一来,透过后续的对话与沟通,才有可能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土地开发共识。倘若上述之建议短期之内无法达成,那么至少也应该尽速修改法律,将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编制权转移至“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会”,使得该审查委员会能够拥有环境影响评估专业单位、或者是顾问公司的聘用权,而不是如同现在之作法,任由开发单位来自由的选择,仅是于事后做“关于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转送环境影响说明书或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初稿之审查。”也就是说,由审查委员会来主导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编制,如此一来,所做出来的环境影响评估可能会比较具有公信力,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至于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所需的费用应该由开发单位来支出,因为这是彼等必须负担的社会责任。审查委员会也必须依照现行行政程序法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公开其所有之信息,让地方社区民众及开发单位皆能获得信息。在此制度之下,审查委员会的运作因此深深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成败,然而,此处之建议是否允当却也值得再思虑,这是因为目前的制度已经赋予了委员会过多的责任,因此,再次增加它的负荷是否为彼等所能承担?再者,该审查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也是必须给予重视。这里引发了两个颇值得重视的课题,第一、即当地之居民及地方政府并没有被包括于审查委员会里;第二、审查委员会充斥了行政及专家的色彩,专家之聘用权并且掌握于主任委员之手,彼等是否能够真正的代表社区民众的意见,其实是颇有商榷之余地。倘若审查委员会制度于现阶段无法更改,那么解决之道应该要有弹性的作为,即审查委员会应该增加名额,让地方社区民众及地方政府有参与的机会。此外,所有审查委员会成员的遴选应该要公开,并让环保团体及地方社区民众对于审查委员的人选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再者,当审查委员会对于某件重大开发案无法作成决议,或者是彼此之意见相当分歧,而委员们之票决又是抗衡不下之时,例如,当“正反意见同数时”,可能不应该如同该组织办法第九条所订定的“由主席裁决之”,此时可能就必须考量公民投票的适用性。因为,土地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估原本就是一项政治的选择,在一个民主的年代,选择的权力应该要归属于地方社区民众所拥有,而不是由专家们来代为决行(徐世荣及陈志仲,1999)。吴介民就指出,“专家决策的迷思是威权时代的遗迹。专家像所有人一样可能犯错。此外,专家也不必然比一般民众更有远见。…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然无法由专家保证,那么谁来背书,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问题(2000)”。因此,公民投票应该是具有其正当性,他进一步阐述公民投票的内涵:公投的先决条件,是各个团体,协同怀抱不同专业信念的社群,提出正反意见和各种替代方案,提供给选民充分讨论之后才举行投票。在公投的前置作业阶段,是各种核能、环保专家、社区运动者和民众之间互相沟通和说服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一年或两年。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快速经济成长的社会代价和环境成本。投票的结果,不论是赞成或反对核四,由全体公民来承担这个公共抉择的风险和政治责任。公民投票决定核四兴建与否,可以补强台湾过去重大公共政策所匮乏的正当性。这也是专家和民众携手摆脱专制黑箱作业,谋求“社会和解”的契机。本文基本上同意上述之论点,然而,并不认为公民投票是适用于每一个土地开发案,只有在经过改造过之后的审查委员会无法作成决议,或者是彼此之意见无法统合,委员们的投票结果又是相持不下时,才有适用之可能性,否则付出之社会成本可能会是过于巨大。另外一个值得考量的方法乃是将“公民诉讼”的观念引进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当中,藉以提醒并防止政府主管机关怠于执行其应负担的职务。其实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种环境相关立法引入公民诉讼条款,例如,空气污染防制法(第七十四条)、废弃物清理法(第三十四条之一)、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四十九条)等,比较其条文几乎皆是相同,仅是于第二项之内容有部分文字上的更动。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四十九条就规定:公私场所违反本法或依本法授权订定之相关命令而主管机关疏于执行时,受害人民或公益团体得叙明疏于执行之具体内容,以书面告知主管机关。主管机关于书面告知送达之日起六十日内仍未依法执行者,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以该主管机关为被告,对其怠于执行职务之行为,直接向行政法院提讼,请求判令其执行。行政法院为前项判决时,得依职权判令被告机关支付适当律师费用、侦测鉴定费用或其它诉讼费用予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有具体贡献之原告。由上述可知,目前“公民诉讼”条款之精神,主要在于赋予受害人民或公益团体能够对主管机关疏于履行作为义务之情形提出告诉,藉此督促相关法令之积极执行。衡诸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其主要考量在于事前防范或减轻开发行为与政府政策对环境之不良影响,故而在前述制度兴革之下,若能参酌前述“公民诉讼”条款之精神,将此一规定纳入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中,除可强化民众参与之机制外,并将使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流程更形公开透明。
地区经济主义贸易保护论是一种被西方贸易保护论者冠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理论。该理论见于英国学者蒂姆·朗(TimLang)和科林·海兹(ColinHines)合着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书中。该书声称他们主张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旨在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让它朝着地区或国家内生产的最大化方面发展;然后以周边地区为依赖对象,并且只把全球贸易作为最后的选择”①。
蒂姆·朗和科林·海兹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限,在当今世界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多。例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带来的却是过度竞争,导致全球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平均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又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增加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并认为这一结果一旦产生,世界便可有更多的东西分享,其中的一部分会流向贫穷的国家,缩小世界不平等现象,但带来的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短期利益掠夺性开采资源,廉价出口,国家通过削减社会开支来鼓励出口,造成相对贫困的扩大。再如,近20年来,世界环境的急剧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的全球贸易迅速扩大以及自由市场自身没有能力把环境损失计入贸易成本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存在上述缺限,因此要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3ES)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取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以地区经济优先发展为核心,实现贸易平衡,强化贸易规则。
(一)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实施新型的地区主义
地区经济主义贸易保护论者认为,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应优先于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当一国国内分工和贸易被充分利用之后,才应过渡到邻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和贸易,最后,实行世界范围的分工和贸易。蒂姆·朗和科林·海兹认为:“自力更生应该成为国家内部以及一个地区的国家之间的一个共同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需要和提供服务。如果经济活动是为自力更生提供服务,那么,它们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受无情竞争的影响也会减少。当生产和就业必须一致为了满足地方需要而服务时,就应该重新将经济活动定位,使其摆脱出口导向的模式”②。
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实行地区经济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1)可以充分利用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增加本国或本地区的就业量,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减少过度竞争,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2)地区经济主义也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以最低、最有竞争性的价格出口本国资源性或低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导致低效益出口的状况,促进对资源的本国利用和生产加工,使产品的附加值更多地在本国形成,从而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提高其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3)地区经济主义也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行地区经济主义的贸易政策,由于地区性自力更生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下降,使得更高比例的产品在当地实现,任何对于环境不利的影响将在当地变为现实,这将会增加人们对于环保控制措施的支持,而不是将造成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国外。当前,那种在西方国家存在的“眼不见为净”的商业心态,将被“为什么要污染我们自己的家园”的思想所替代,环境保护将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实现贸易平衡
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论者主张,一国应该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二者严格相等,反对国家间贸易的不平衡。他们认为,贸易平衡是商品国际公平交换的条件,一国与他国的贸易中存在大额顺差,就是对他人利益的损害,最轻的情况是使他人失业,最坏的情况是剥削他人。一国进口的目的应是进口国内无法获得的材料、技术或者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进口来源的序列,首先是周围国家和地区,其次才是其它国家和地区。地区贸易及国家贸易交换的产品应主要是生产技能和技术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还认为,一国政府应该实行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这些限制措施要同高标准的健康、安全、环境相联系,同时,也要运用关税手段对影响环境的进口产品课征生态或其它关于能源、废料、毒素等方面的税收。
(三)制定新的贸易规则
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为使地区经济优先发展,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必须要有一套新的贸易规则来保证。新的贸易规则既包括世界范围的贸易规则,也包括地区间的新贸易规则。新的贸易规则的目标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壁垒,而是促使世界经济活动对环境和人类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二、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90年代还有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新贸易保护理论,是将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应用于保护贸易中,其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实行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限制。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在西方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并未涉及到,古典贸易理论中隐含的前提之一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也以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不流动为条件。最早完整地提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48年萨缪尔森在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一步研究时,得出一个新的命题: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由于它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引伸,所以称作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根据该理论,国际劳动价格均等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来实现。就对外贸易而言,根据比较成本优势原理,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应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较多、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交换,这种交换的结果通常会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从而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扬,反之,会使资本密集型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这一过程若持续下去,如无其他障碍,二国的劳动力价格从理论上说将趋于一致。萨缪尔森提出生产要素均等化理论,原本试图进一步阐明,自由贸易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达到最优,从而提高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然而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东亚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某些传统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显着提高,对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造成竞争压力。在西方国家中出现了要求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并且日趋高涨。
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反过来则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用以对付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依据,法国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斯、美国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均发表文章或谈话声称,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的高生产率和低工资现象,使得发达国家难以与之竞争,这样必然会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威胁。对于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大造舆论,而且利用同发展中国家谈判的机会,在1994年召开的首届东盟———欧盟会议上,西欧国家就提出所谓的“劳工权力”问题;1996年召开的世贸组织首届部长会议,“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论最大的问题。据报道,美国和法国已经决定联合提议在下轮的世贸组织谈判中将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国际标准问题列入谈判议程。
三、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
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再一个突出表现是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由于近20多年来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的排放、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环境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在国际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兴起了“绿色消费”的热潮,由此出现了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构成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显着优势,在发展环保型产品、抢占环保市场的同时,利用国际贸易组织尚未产生公平合理的能够得到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公约的时机,借保护环境之名,运用种类繁多的保护措施,筑起“绿色壁垒”,保护本国日趋衰落的夕阳工业。“绿色”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论点是:第一,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环保市场的扩大。第二,为了保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出口。但这些措施应遵守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原则,增加透明度。第三,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第四,在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中,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环境标准计算成本,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第五,为了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给予企业“环境补贴”,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四、对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评价
上述三种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尽管所包含的内容和政策主张不尽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自由贸易不利于解决西方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问题。对这一观点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二是国际公平贸易标准以什么为尺度。因此,深入讨论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环保的关系及国际公平贸易的标准有助于我们对新贸易保护主义作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