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素养
高中历史教师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践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程能否精彩实施的关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从容面对新课改的严峻考验呢?
一、更新观念,避免沿用旧教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待课堂讲授方面,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还是在抱残守缺,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仅仅扮演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另外 ,还有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表现得比较茫然,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人说“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显得死板,不按教材讲又怕完不成任务,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让学生活动又难免流于形式、显得肤浅等等。如此这般的课堂,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严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只能训练出成千上万毫无个性、整齐划一的“标准件”。
其实,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一名出色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明白教材讲了些什么,更多的是要启发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增加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这样才能生动地再现史实和历史形象,也才能更好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从而把传统高中历史文本主义的教学转变成开放式的、活动式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创造富有魅力的高中历史课堂。
二、勤于钻研,丰富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面对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实践新课程。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勤于钻研,不断丰富充实自己。
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知识面一定要宽,最好是个能够旁征博引的“杂家”,并且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始终是“满满的一桶水”,长流常满,不致枯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了,才能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知识贫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钻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才会锦上添花。
三、不断锤炼,培养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智慧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去积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高中历史课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不断锤炼,培养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智慧。我觉得一名出色的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敏捷的思维。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有很大的生成性,不是完全能够预设到的。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教学。如在一节规模很大的公开课上,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课件由于突然停电或其它原因而不能正常播放,眼看大量精彩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无法播放,缺乏教学智慧的教师反复调试、手足无措;可思维敏捷的教师,就会临阵不乱,马上改变教学思路,这种应变能力是一名出色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兴趣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尤其是化学改革目前已作为一个高效的教学方法被各个学校所应用,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主要包括一些高中老师要求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更快的适应新课程,加大实验资源投入,加大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等针对性解决方案,希望能在以后新课程对化学教师要求的研究中有所帮助。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高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不适应
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一些年轻老师适应的比较快,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往往不能及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像化学这种综合型高的学科,他们的思想一时转变不过来,这主要是新课程还是跟以前他们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一个表达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容易去消除,还有就是在他们努力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他们反而变得不会教学了,不能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了,让自己已有的知识无法得到传播,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到自己,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这样新课程反而会因为教师的不适应带来反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大投入来帮助更多的教师去适应我们的新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才能取得质的飞跃。
1.2化学教师的实验资源方面的问题
新课程的改革,让实验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就是说现在的教学应该是越来越重视实验了,但当前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一部分高中化学实验资源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的数量不足,有一些学校由于受到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化学实验室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不仅数量少,而且教室可容纳学生的数量也不多,限制着学生做实验的机会;二是实验用具陈旧落后,一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用具更新的周期长,不能适应新课改对化学实验的要求,也跟不上当前的形势,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三是实验教师缺乏,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而且对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培训不足,教师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3一些教师缺乏跟学生的互动,学生兴趣不浓。
新课程主要的改革就是激发起学生所有的兴趣,把课堂交个同学们[1],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尤其对于化学这门学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记忆一些东西,然而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只顾着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的投入,跟学生互动不够到位,导致许多自己讲课问题因为得不到跟学生及时的沟通而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这样不但自己的讲课质量得不到提高,而且学生面对这些古板的讲课方法而失去了兴趣,进而可能厌烦化学这门学科,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老师在新课程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完成更好的讲课效果。
2.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更快的适应新课程
在化学老师适应新课程的时候,要给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这种培训还要分一些等级,来适应不同差异的化学教师,我们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新课程化学老师去各个学校进行教学指导,让他们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只有不断的沟通,才能让老师共同的进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新课程化学老师到学校任教,来带动学校整天的新课程改革进度,我们还要传授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来适应不同老师的表达习惯,尽量保持统一,并且还有积极的去找一些同学乐意接受的授课方法,能够更加开发同学们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培训学习和开展一些探索,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快的适应新课程[2],新课程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同学们。
2.2加大实验资源投入
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才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化学实验中实验资源至关重要,它是实验教学的基础,针对当前一部分学校实验资源短缺的现象,应做如下努力:一是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室,使一些使用率低的教室改为实验室来提高教室的使用率;二是学校要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及时投入资金更新实验器材,保证实验器材的可利用度;三是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实验培训力度,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技能。要各个方面进行实验的投入,一定要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亲手做实验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实验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有时候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加大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
老师在讲堂中一定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课,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投入进来。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经过探讨,最后在得出结果,这样的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还能掌握到一些课外的东西,前提是一定要调动起来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试验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通过难度来刺激学生的好胜心;教师也可以采用竞争制,即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3],通过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实验做得最好,以竞争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任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
3.结语
经过新课程的普及,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把新课程落实到实践中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这门学科要求更高的水平,随着新课程的到来的发展,暴露出了一些对化学教师的要求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更快的适应新课程,加大实验资源投入,加大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等针对性解决方案,希望能在以后新课程对化学教师要求的研究中有所帮助。 [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教学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机械工程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7.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时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且有效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断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20-01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显著,其也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以及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其中,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教学基础,并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及目标与任务等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原则,不断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
一、初高中历史的断层现象
1、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不衔接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其主要让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然而,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在讲述《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及秦朝统一的历史知识,并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初高中历史课程类型存在断层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几套与初中历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育部颁发的这些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点。当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没有实行单科历史课程与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历史课程主要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而忽视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存在断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变革时代》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进而提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管理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主要讲述了皇帝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二、如何改善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
1、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
高中历史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升华。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二课是《美国的诞生》,其主要介绍了英国咋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强盛;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美国诞生的情况。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美国的建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有:联邦政府的缺陷;《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两党制等内容。高中历史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历史概念方面的内容,并新增了很大比例的历史内容。针对初高中历史存在的断层问题,教师应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依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适时加深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对学生及课程内容进行层次分析
目前,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课程,从而避免断层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其主要反映了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西方近现代政治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即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其一共需花费8个课时。这些历史内容较初中历史教材较为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配好上课时间,并重点讲解这些历史内容。
3、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讲解,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历史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体之间差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比较项目,如,英美两国的元首分别是谁、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任期、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权力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会议翻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找到英美国差异之后,教师应列出一个表格,并分别记录两国的特点,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的清晰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题式的历史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并不断形成自己的历史框架。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 专业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内容很多多。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一、 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
1、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
2、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从一些杰出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剪伯赞、郭沫若等大量的传世
着作中,选择一些精彩篇章来学习,这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
二、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
1、增强课标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教师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
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片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提高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反思。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
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与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
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测试 现状与思考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S].2011.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价值观念
如今,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具有突出的人文性,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教育理念陈旧落伍、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原因,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甚至缺失,严重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实,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分析、思考、判断等综合能力。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历史课堂,让学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体验高尚积极的情感,领悟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外在要求,而且是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强大的兼容性,把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兼收并蓄,学科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
(一)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原则,重构了历史知识内容体系,增强了历史课程的时代感,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这些丰富历史课程内容与大量的课程资源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内容不但是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历史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学“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孔子讲学图》的观察,对于孔子的为人形成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延伸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让学生初步理解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育教学实践创造了很大便利。一些多媒体、投影仪、互联网等设备手段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程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感知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手脑并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内容不太熟悉,设计了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网络上下载的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首先对于有直观的认知,了解发生的社会背景、原因及结果。由于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眼脑并用,思考的启示,体会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反抗侵略压迫的民族精神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传统的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密切了与现实的联系,实现了古今贯通,增加了对于历史学科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克服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的弊端,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有了用武之地。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丰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
例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增加了很多专题内容,“历史文化遗产”内容部分,增加了“探索历史奥秘”,这部分知识是很多高中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了解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在碰撞中加深理解,形成独特的体验,训练思维能力,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实现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可能。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通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民族精神的感染中,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广大老师需要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汪霞萍.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D].苏州大学,2011.
关键字: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历史距离课堂、学生遥远,如若没有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全然提不起来。如何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做到让历史“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
正视过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更加系统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学生等多方面重新编排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效果一:使历史课程日渐多元化。现各地区与学校具有了开设与本土历史及学校历史相关的课程权利,使的我国的历史课程逐步向本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进军。效果二:历史课程朝综合性教学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上,逐步融合多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尝试用理科教学方法,使历史课程上多学科融合。效果三:新课改内容上的安排更加的契合实际教学过程。在向同学们讲述史实的同时,新课改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突出注意要点,要求师生一同解决课程中的难点。
2、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从初中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视语数英为主科,而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仅是副科,历史所占分量不高,面对历史考试学生也无非就是将课本的知识一背,就完事了。从初中开始形成的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思想,使学生在高中专注语数英,忽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导致了学生花费在历史上的学习时间减少,自然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2.2、高中学科的课程安排
高中时期,学生各科课程安排很多,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便是做作业,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获取课堂外的知识变的很困难。同时,高中历史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史学知识的采集、归纳、分析等能力培养,但是由于大部分高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只有课本、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电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狭窄,对于个别拥有手机的学生,若处在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学生也很难自主的去查阅文献资料。
2.3、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不紧凑
做好新课改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需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勤于将史书上各年份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从古到今对于历史进程的演变心中有“史”。其次,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了适应高中多材料型的试题,初中阶段需要求学生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
2.4历史专题学习的困扰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上,没有对历史体系做到系统性的处理。高中历史新课改在课程框架上运用“模块+专题”齐头并进的模式,通过将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整理,以彰显其中的规律关系。然而这种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原因是这种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和老师一样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按专题进行教学,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按照年份“上演”,而是多样的历史内容结合,对于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历史学习将会进行的很艰难。
3、解决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加强自身系统理论知识
历史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对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知识,利用学生爱探索的心理,教师根据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挖掘与专题有关的有趣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秘密,然后由学生课堂上进行讲诉。在慢慢地探索中,学生愿意去找寻跟多的历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愿意去学习历史了。
3.2、创新教学形式,设置“专题”课堂
在新课改下,直面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专题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讨论组形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教师起引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堂用于演历史话剧,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历史专题演话剧,并进行评比活动,话剧力求表现出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通过专门的课堂让同学们演话剧,不仅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演绎历史事件,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历史。
如此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逐步开拓自己的事业。
3.3、注重历史框架的构造,引导学生爱历史
在学生初涉历史时,以时间年份为线索,为同学们先理清年代事件。历史新课改后,专题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零碎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个专题做一幅“专题框架联想树图”,然后将树图挖空,组织学生小组比赛将树图填满,促进学生小组内学习效果。
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春风拂过,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断焕发生机,尽管如此,新课改实行过程不免会存在阻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致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享受新课改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开拓眼界,积极参与到学习历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加强,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改革目标,注重情感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彻底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知识教育而淡化情感教育的弊端,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和历史知识素质的同步提高。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对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不够重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学习理科,觉得历史课程的学习就是记诵历史知识,选择学习历史的文科生也无非是作为高考的“敲门砖”,被很多家长和学生称之为“表面知识”或“花架子”,所以没有真正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价值,也就很难发挥出情感教育在历史课堂上的优势。
(二)历史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不强,加上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教学追求的还是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强调的还是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记诵,不太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情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想体会和情感升华则是很少关注。同时,有的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没有实现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这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情感教育素质的提升。
(三)文理分科的缺陷以及授课课时安排上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一周会安排2-3节课,高二文科的课时安排会多一些。这样的课时安排导致高中历史课程的授课安排十分紧凑,很多教师在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后,能够开展情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就非常有限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和主动体验的机会也非常少。这与高中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积极的情感教育观念
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加强,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教育手段以及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新一轮的历史课改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的精神财富,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感,关注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板书式的教授,则很难对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进行直观地体现。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借助历史图片、影视媒体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对历史课堂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情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营造情感教育情意
乡土教学是近年来才提倡的一种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却也容易被历史教师所忽视。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打破历史教材的教学限制,通过乡土教育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深化历史教育意义;将全国历史与地方历史紧密结合,课堂教育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进一步塑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和学生讲述当地普通人的历史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并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情感。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以身作则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大有裨益。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个人教学示范作用,向学生表达和渗透个人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特情感素质,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环境下实现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加强情感教育的投入,借助历史课程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制定更加科学的情感教育策略,实现对高中生情感发展的全面关注和有力促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苏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3) .
[2]许慧娟. 激扬主体意识 涌跃源头活水――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J]. 成功(教育),2011(05).
关键词:学困生;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转化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文章主要从高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及认知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1.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1)历史课程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而自发形成的情况不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培养和激发。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困生被问及为何学习时,回答大多是“为了名次”“为了家长或老师的表扬”“为了自尊”等等,鲜有对历史知识体系与结构特点的关注与探索兴趣。这种表面化太强的学习动机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也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在遭遇学习措施时,在得不到所谓的名词、表扬、自尊时,他们不能明白学习的其他意义,很容易导致学习动机不足。(2)缺乏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程,在当前物质文化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很多高中学生以社会的需求、舆论来衡量学习的价值,而历史课程的学习难以在短期收到显著成效,很容易失去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历史知识枯燥无味、识记琐碎而繁重等等,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因素。
2.在认知结构方面
(1)难以掌握历史概念的结构。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需要识记大量的历史概念,而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都有一些共同的内部结构以及各自的特殊要素,学会并掌握这些概念结构的要素和特征,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比较与运用。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能力较低,难以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的结构。(2)不能把握历史史实的本质。与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相比,高中更侧重于对复杂历史事物共性的抽象概括,进而把握历史史实的本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大量历史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历史史实的本质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只能对大量的同类历史史实做出单独判断,而难以从中概括出这些史实的共同本质,导致历史学习困难。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教育策略
1.参与教学的策略
参与教学一般是指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提升的过程。参与教学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这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而要运用好参与教学策略,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更多关注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逐步树立其学习的信心。构建协作、友好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养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学习美德,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强心理疏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其次,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发现高中历史教材与教辅中的资源,如地图、历史人物肖像、历史漫画、事件场景图等,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效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关注大众传媒资源与历史的结合点,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当今时政大事,赋予历史课程教学新活力。
2.激励机制的策略
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能够促使一个人产生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去实现目标。将其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挥教师的“赏识”作用。教师的积极赏识,犹如一剂“催化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它要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其次,通过教师的赏识,促进学生自我激励的实现。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困生肯定的话语和信任的目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拥有无限的可能,让他们在平等、自由、亲和的师生关系中发现自我,树立自强、自信的心态。同时,教师还要持续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学习波动性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并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讲解,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难,逐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历史课程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文中所分析的仅是其中之一,如落后的家长教育观念、偏颇的社会价值观、封闭的个性特征等等。而要真正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参与教学和激励机制的策略,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关注,探索一套科学的、完善的、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于一体的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帮助其找回自我,最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小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考试周刊,2012(33):125-126.
[2]乌兰其其格.探究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89.
[3]祁昌平,孙克雷.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0(02):97-99.
关键词:新课程改造;课程结构;德育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下面结合本人的几年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新课改形势下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改造的重点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在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新的课程结构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教学的新体系。(2)加强高中历史德育的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要加强高中历史德育的渗透。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以按时完成,学生会抱怨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呢?关键在于摆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标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任课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一些习惯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完善教学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历史任课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摸索最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成为贯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1]。因此,教师如何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2]。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纷纷为教师配备计算机设备,应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这的确为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减少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按照幻灯片所准备的课程教学即可。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能建立良好的历史时间框架,导致教师的历史授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借助多媒体的有限性,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反思自己,一味应用这种“高科技”设备授课,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历史这门课程,本该借助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活跃课堂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就必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单方面授课,只能达到完成课堂任务的目的,而学生却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得不到良好吸收,更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避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熟知历史是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高中历史教学对策的合理构建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添加新元素辅助教学。新时代的历史教学不仅仅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更要呈现出教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科学化:体现在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接受、吸收和反馈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我接受―我学习―我喜欢”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发挥其自主想象力,激发学生自由探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谈谈对历史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辩论,将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人文素养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度发达,只要教师正确指导,每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与历史课程相关的信息、文化及背景环境,让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历史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历史事件,总结各大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生理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引起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4.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
如今历史教材的编排,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编排顺序,而有些历史教科书并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顺序排版的。因此,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就不会灵活变通地进行授课,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及事件变化的理解难度,更不利于增强授课效果,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斟酌自己的授课内容,灵活安排自己的授课顺序,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扩展和补充。为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提供一个适宜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了解、学习历史事件,从而以有背景、有顺序、有根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接受并热爱学习高中历史课程。
5.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授课目标及更好地发扬新课改下的教学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不断要求教师改进其授课方法,去粗取精,发挥其自身的任课技巧,从而在满足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8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新课改,旨在转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具有多年的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经验,自新课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来,我就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在本文中,我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本人进行的一些思考展开论述。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需要
新的思想与理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理念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死记硬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
二、历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众所周知,高中生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面临着高考的挑战,因此,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分数、应对高考之上。对分数的过分关注使学生拼命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积累知识点,却没能放慢学习的步伐,认真地去体会历史,去感悟历史。
历史新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注重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历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学生的心灵将会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三、历史新课程要求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高考历史题目设置的重点,高中历史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历史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历史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需要,旨在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进而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单元编排,不仅内容十分精炼,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历史学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广大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通史与专题史有效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了解通史,又要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角色,并努力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仅仅依靠粉笔与黑板是难以实现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还要积极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还要历史老师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老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有效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认识到历史练习题的重要性
“想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死记硬背”,这是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实际上,记忆只是历史学习的一个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也是如此,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想要取得现代考试的胜利,就必须对历史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呢?进行历史题目的练习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大量的题目,其实想要学好历史也有必要进行一定量题目的练习。学生在做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更能引发学生去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广大高中历史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教材上的课后作业,还要为学生挑选有效的历史练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专业发展策略;新课改
一、分析目前历史课的现状
有不少学生一上历史课就走神或睡觉,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仅靠简单的记忆背诵是很难到达理解记忆的效果。如果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需要对历史的学习进行系统、深度的学习。
有些教师上课教学也不认真,只是拿着课本给学生读读就结束了,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和传授知识。对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历史思维能力。
它是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材料再现和反思历史进程,探寻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是历史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学科能力的中心,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历史教师不可或缺的学科能力之一。教师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实情感。因此,教学的成败,以语言为先。
3、书面表达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撰写教学研究方面论文的能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挑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1、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2、历史教师要提升专业理念
第一,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教师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第二、转变教学观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三、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大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让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达到课程目标。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课程资源。
第二,充分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基础,并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收集整理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歌曲、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
第三,利用好学生家长资源。
学生的长辈经历丰富,是近几十年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他们的生活与学生贴近,所以他们的讲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历史,更能让历史教学走近他们的生活。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有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其主要就表现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即本校高中历史教学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学生是否对此感兴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区、学校和师生实际,并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再次确定开发校本教材的目标,即人文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复,在不断的开发、实施、反思中提高历史课程开发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内容多。因此,历史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明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