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10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地理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很宽广,实用性强。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研究的内容较多,比如校本教材的选材与编写、课程的宗旨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对策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特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高考的影响之下,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构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基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有效地穿插乡土地理知识,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初中地理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省区教材和校本教材三者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由各级学校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不做统一要求。国家为校本课程的构建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体现自己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们教师平时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教授的基础上,做好选修和活动课的设计安排,更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作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补充,应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所以一线教师应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定位,尽量避免和统编教材的雷同或冲突,体现出校本课程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
二、校本课程教材类型的选择
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校本课程的教材在类型上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教科书型教材。它设计出一定方向的研究或活动主题,还列举翔实的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第二种是教参型教材。它的编写和教材内容设计主要是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领和校正,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和选修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三种是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用传媒,收集广泛、有趣而翔实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资料素材,要求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第四种是练习型教材。它相于课后练习册的作用,教师思考的是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围绕一定主题活动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地理学科已成为中考科目,练习型的教材还要为中考做好服务,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始终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各种类型的教材,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都心知肚明这是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今,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克服以往的条条框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信息整合的课堂特色,最终实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活动课思路设计为主,通过开放式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校本课程教材应能够对现行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内容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编排,教学操作起来要容易,各个模块内容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方便教师灵活地选取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家乡乡土地理的特点,用乡土地理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有一节课是“水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带领学生考察本县城的鉴河,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乡土地理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可以直接体验感受。
1.课程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乡地理,增强其生存能力,这就是它的必要性的体现。教师应适时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起到及时的补充作用。
3.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即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在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教学形式开放而不受拘束,在大自然中教学,但也要注重教学效果。
4.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例如以“德保县”为例教学区域地理,教师可展示中国地图和广西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本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提供有关的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资料,学生整理记录下来,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炼和提高,而且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科学性,课程开发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它的基础。学校开设选修活动课,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但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北斗星、行星,观察日食、月食等。通过选修活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所拓展,获得更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八年级结束的时候,与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学生同时间进行地理中考,实行50分制。教师在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活动课时,在考虑对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趣味性,以趣味导学,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物、有色、有形,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3.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课程中选修活动课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供参考,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考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疑难问题,考虑备课、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
4.新颖性和拓展性原则
【关键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58-01
1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手段
1.1 地理校本课程是切实进行学生德育的手段。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地质、气候等地学知识,不仅对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相关专业是必需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学知识是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学生建立现代社会的基本的人文素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开发把狭义地理知识扩展到地学知识,主导思想是加强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关系的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宇宙观,环境观和自然人地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破除迷信及各种,具有辅助作用,不仅是培养新一代现代化建设者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修养的必然途径。
1.2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课程强调地名,分布及各种地理现象的描述,死记的东西太多,学生考过就忘,因而学习兴趣低下,但是地理学习意义在于掌握地理事物的联系规律而不是一些无意义的地名、数字,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是在没有“升学率”压力的情况下实施的,所讲的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的生活内容,因此学生的心境轻松、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热情就会激发出来。如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二册中对城市发展的成因分析中,对于邯郸城市的形成因素只做了简要的文字说明,指出铁路在城市形成初期的重大作用,容易误导学生得出片面结论“铁路对于城市发展始终是积极作用的”的,而未对其限制作用进行阐述,特别是现在邯郸的发展规划中铁路显示出明显的制约割裂负面效应。我们设计中学校本地理课程时,就可以把这一部分知识拿出来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查,从而自己对城市规划提出意见,做到学以致用,自觉地走进课程开发中来。
1.3 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国家地理课程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续承,许多科学结论,规律都是直接的表述,学生在沉重的作业负担下丧失了进一步了解发现地理规律过程的动力,于是便被动的接受下来,并在不断重复的考试中巩固强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严重束缚了科学精神的成长。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在实施中,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测量,计划制定,处处体现知识的实践性获得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试验,反复修正、体会求真、批判、创造等精神。不唯书、不唯上,用科学态度审视已学的知识理论去怀疑,去探索,去创新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1.4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科技知识、技能的培养摆到了绝对重要的位置,即使在文科的教育中也以识记知识点、理论概要为重,对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教育仅限于学校教师的德育说教,社会上提倡的高学历等思潮对人文素质培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偏离,而西方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过分强调“科学理论技术致上”必然导致对人文精神的漠视,最终使社会道德缺失。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新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反思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系更加自觉的关心他人、社会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
2 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 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 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 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 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一、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科研促进教研,教研提升教学。”十一五期间的安徽省级科研课题“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课题组编写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利辛地理》。它的编写完成和出版极大地提升了其它同行开发校本课程的行动信心,为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也为利辛县域内其它缺乏校本教材开发实践经验的农村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开发蓝本,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整理并完善了校本教材开发一般流程(图1)。为了让《利辛地理》真正成为一门校本课程,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多次实践探究,先后以专题讲座、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学校申请开课,组织学生选课、制定上课时间、安排老师上课、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实践中也整理出校本教材应用的一般流程(图2),以期将课程开发与应用理论以图示方式向外推广,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方面探索的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反思
1.学生发展需求调查研究不够,应科学开发服务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之目的是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前提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为国家课程管理规定而开。一门学生不喜欢的课程是“废品”,一门学生发展不需要的课程是“”。《利辛地理》是在新课程理念深入推广的背景下产生的,从编写者和课程组织者的角度来分析,在县域内推广应用为学生的乡土认知和乡土情感的发展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标准,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绑架在学生身上,必然会导致学生反抗,其后果无疑是给本来已经身心疲累的学生雪上加霜。所以,建议加强课程需求调研,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学生发展需求,做到科学开发服务需求。
2.校本课程开发开放性不够,应鼓励学生全程参与
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制课程编排体系,使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其它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均可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学生对其自身发展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实施和评价,收获的不仅仅是课程知识,更多的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课程兴趣和发展的自豪感。然而,在校本课程《利辛地理》的课程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只有校本教材评价、校本课堂学习和校本课程评价等方面,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思想,下放课程开发权限,从而促使学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成功。
3.校本教材编写呈现方式封闭,应鼓励突破传统束缚
校本课程开发不一定要开发教材,但也不反对开发,即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开发教材。《利辛地理》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双重身份,其开发和出版对本县学生了解利辛地理,认知利辛乡土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校本课程的推广无疑是有利的。《利辛地理》的编排方式仍然沿用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逻辑性强,对于学生学习系统地理有利,但是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减轻学习压力则不利,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校本课程《利辛地理》的推广中,建议初中可以采用结构式编排体系,实行系统教学;高中校本课程的实施则应以模块呈现,分成《利辛农业》、《利辛工业》、《利辛交通》、《利辛旅游》、《利辛城市规划》等几项子课程为宜。
4.学生学业评价系统机械死板,应倡导全面科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课程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是开放且不断变化的,不是预先设定,而是在交互中生成。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则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水平、技能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与高考指挥棒的联系较少,评价阻力较小。《利辛地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考定教,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对学生的课程智力发展关注较多,忽视对学生其它层面智力成长的考量。建议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全面合理评价,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则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所倡导的模糊性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
5.学生学习课业负担未轻反重,应合理组织课程结构
>> 微课程对教师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比较能力的微课程学习模式 浅议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对师生能力培养的推动 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初中地理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关于初中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思考 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外在维度探析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初中“灾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高中生物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 CBI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心理的影响 基于Camtasia Studio8.4的高中地理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究 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的要求分析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履职能力的思考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课程,定义源自百度百科,2014年9月检索于http://
/view/183341.htmfr=aladdin
[3]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
【关键词】校本课程 英语口语 旅游胜地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需要校本课程来弥补.开发校本课程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设定课程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朝板山初中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的漓江之滨,是漓江景区游览的必经之地,更是外国游人所青睐的旅游度假胜地,是开发英语口语校本课程的理想环境。笔者根据这一语言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
一、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涉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步骤或工作进程。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五大步骤,即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笔者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这是课程补充类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达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相互促进。
(一)现状分析
朝板山初中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语言环境是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其次,也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为朝板山初中位于一个旅游区,学生运用口语的机会比较多,甚至将来从事涉外导游工作。再者,也是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开发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也有相当困难,首先是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语训练,而且班上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其次,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相当城市学生而言相对内向害羞,与外国游客的对话交流有可能出现怯场;再次,相对集中的外国游客停留兴坪时间较短,与固定的外国游客的长期交流很难实现。
(二)目标拟定
根据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的分析,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本课程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敢于开口,即使是向外国游客发出简单的问候甚至是最简单“ Hello”。其次,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介绍学校周边的风景。如人民币20元的主体背景就取自朝板山初中对面的几座优美且雄浑的山峰,而这正是游客的兴奋点所在,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这一景点。再次,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三)方案编制
凡事预则立。在综合分析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后,笔者着手此次方案的编制。首先,结合漓江风景的英文导游词和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以兴坪和漓江风景介绍为主要内容。把国家课程所学知识融入校本课程大纲中,让学生有开口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鼓励和培训,使之敢于开口。再次, 按照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人数较多,分组进行口语练习十分必要。此外,与旅行社或导游联系,争取英语国家的游客到学校参观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明确注意事项,如保持中国学生的得体形象等。最后,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本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和期望的结果。
(四)实施
这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环节。前期的各种繁复准备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中操作。首先,编写了《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教程,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句型并能熟练流利掌握。其次,组织学生自行操练,模拟现场并对话。再次,利用课余时间与旅游公司沟通,争取外国游客(主要是散客)到学校参观。这取得了很好成效,他们都非常乐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而且课堂课外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多学生都敢于开口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家乡的风景。最后,利用课外时间主要是周末组织学生与外国游客交流。漓江沿岸有较多外国游客进行徒步旅行,而以免费导游为身份的学生受到了极大欢迎。他们在介绍漓江两岸风景的同时,极大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国家课程和班级授课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五)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开发实施者―教师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而这最终都是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笔者以口语训练为基点,基本上达到了课程开发的目的,学生的胆子大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学生锻炼机会不均等和学生各自的素质不同,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甚至把这看成是一种负担。
由于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修订十分有必要。笔者在总结这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解读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由于本次课程开发主要以英语口语训练为主,而其中又以简单的旅游英语口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对家乡风景和人文介绍的交际能力。但囿于笔者个人能力,在跨文化交流等学术视野中笔者在编写教材时无法体现这点,只能提供比较简单易懂情景交流的句型和对话,这也是照顾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但这多少有削足适履的倾向。其次,为了突出旅游英语,对其他的口语交际内容有所忽略。因此,教材的编写亟待修订完善。
(二)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
此次课程开发为补充型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在这过程中,笔者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导致有时候忽视教学目的,没有很好的使之与国家课程教学衔接。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程开发局限于教师本位
校本课程应是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结晶,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合作者。本次课程开发是在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个人开发的英语口语校本课程,这样就难以避免的出现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教材和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备推广性,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接。笔者在开展这一活动过程中深有体会。
结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在路上行进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应该强调的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意识到,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会得以提升。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重组,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探究。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永远在路上行进。
关键词: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创建与外语学习相似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学习者熟悉的环境条件,能够在有效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增强认知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思维方法,尝试开发运用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更为开阔,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内驱动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具有如下意义:(1)有助于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视野。(2)体现英语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3)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发展创新不断深入和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整合课程学习资源,激发好奇心
英语校本课程资源是基于学生对英语课程认知感悟需要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根据英语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特点而形成一种学习载体。整合这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探寻英语学习表达元素因子,更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心理,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
教师不妨根据英语课程的兼容性和实践性来优化资源,多从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中探寻有效运用的生成点。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走廊、板报、画廊等可利用资源,不断丰富学习的空间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其次,注重尝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可学习交流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最后,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学习才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一定范围被认可和肯定,激发其学习信心。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学生好奇心不断激活和内驱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在整合学习资源中,可结合课程学习要点与本校特色来优化组合。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Unit 1 Friends的Reading:Best friends教学中,可根据本地的朋友见面习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常识,思考交流:How to greet your good friends?在此基础上,不妨建议学生做“找朋友”游戏,要求学生将自己心目中好朋友性格特征以“Are you my good friend?”为话题,通过学校的收发邮箱来寻找,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待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好朋友之后,可建议学生在朋友联谊会上与好朋友共同表演节目,并且用以“Why do I like to play with my good friend?”为题进行互动交流。
2.注重情境互动引导,增强交际性
将校本课程资源融入英语学习探究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得课程资源更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互动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情境互动过程更是学生语言知识和综合表达运用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教师可从校本资源的特点出发,多探寻英语课程的内在联系性。首先,多为学生营造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其次,多为学生提供互相表达学习的时机,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和运用技能。最后,建议学生有效运用校本资源,多激发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方式交流。这样情境互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通过以校本课程资源来优化教学,互动过程更为深刻和丰富。像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运用学校的草坪地,组织学生以交友会的形式盘地而坐,围绕“What do you meet the troubles in you life?”和“How to settle your troubles?”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利用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可表达交流的机会平台,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
3.延伸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运用力
校本课程运用不仅仅注重资源的优化和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可自由学习和综合表达运用的空间载体。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鼓励他们根据学习任务,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表达。
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学习,增强综合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在校本课程运用中,通过设置探究话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和深化学习认知思维。同时,可利用英语角、学校广播文化、宣传画廊等资源,围绕学生认知表达需要,创建富有情趣的英语学习交流环境,起到活化和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丰富教学资源载体和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感悟入手,最大限度地保持课程的引导生成作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多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夏丽.也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中旬),2011,12.
[3]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59-03
九月,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又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怀着憧憬迈入高中校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中间往往有较多的同学感觉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有少数同学甚至进入数学学习的“困惑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对近2000名人学1个月以内的高一新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70%左右的同学感觉自已在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方面面临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申请立项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意义
1.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铺垫、呈现方式、教法学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初中知识作为铺垫,《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都相继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初中阶段为适应义务教育需要,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数学难度降低不大,甚至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与要求。例如高中数学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技巧有所淡化,如将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删减。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抽象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数学教材坡度较缓,概念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而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多,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较为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学生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集合部分就具有概念多、符号多、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例如高一新生对φ,0,{φ},{0}就较难区分,对φ∈{φ},φ∩{φ},φ∈{0},φ∩{0}很难正确辨析,对于象A|B=φ,M={X|∩A}、N={y|y∩B},求M|N这类问题的理解就更为困难了。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教法与学法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一些典型问题注重反复示范,课本对每一类题型都配备了较多相接近的练习与习题。高中知识点增多,课时紧,教学时更为注重方法的讲解和思维的碰撞,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而大多数高一新生继续沿用初中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听与记,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高效的自学,知识内化与建构能力也不强,因此新生面对新的老师、新的课堂、难度显著提升的学习内容,就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探究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已成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着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引领教师从全新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也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促使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来审视数学衔接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好的问题,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有利于引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能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促进课程观的变革,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
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出发,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因此,在开发校本衔接课程时,所选取的内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选取与学生所学知识单元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应用性知识等,从而突出所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内在动机。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所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自学,从而树立为学生高中学习奠基的教学理念。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在初高中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走进新课程,深入领会好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向学习者、编著者、研究者转化。
2.渐进性原则
一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有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要注意针对具体课例、具体的教学阶段、或学生某一个具体的发展时期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阶段性衔接方面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法开发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的完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有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
3.适度性原则
一是适度选取衔接知识点。教师在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大量补充初高中课程标准已作出删减的内容。而要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大纲的前提下,对学生已有知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认识水平,选取急需解决的衔接知识点编入课程。
二是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课标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能过度拓展,要坚持适度拓展原则,把握好知识难度,不盲目拨高,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开发初中与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应从三个维度上整体把握
1.知识维度
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应注重从“知识衔接”方面进行系统、整体的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是当前困扰一线教师与高一新同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各地、各校所面临的问题又不尽相同。学生入学以后,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结合对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精选出学生高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础,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
2.学法维度
建构在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多下功夫;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尝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3.教法维度
关键词:汇文女中;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简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5月,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女)从芜湖携6名来南京干河沿量地建屋,设立学堂,始称“沙小姐学堂”,不久改称女布道学堂,规模甚小,仅6名学生1名校长,至1899年正式设置初中部,1902年命名为汇文女子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迁往上海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39年迁返南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1942年汪伪政权在此设立“同伦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后汇文女中复校。1951年10月,南京市文教局奉华东教育部通知接办汇文女子中学并改名为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至1967年更名为现在的南京市人民中学。纵观汇文女中80年的办学历程有曲折也有艰辛,有鼎盛也有低谷。那么民国时期汇文女中的办学经验尤其是汇文女中课程设置等对当代女校的课程规划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二、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民国女子中学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第一条即规定了中学之学科目,主要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得缺之”。此外,规则对涉及到女子的科目还做了细致的规定:“女子中学校手工应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家事园艺宜授以衣食住及侍病、育儿、经理家产、家计、簿记,并栽培莳养等事,兼得实习烹饪;缝纫宜授以普通衣服之缝法、裁法、补缀法;女子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根据次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在手工、体操等课程内容上,男女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在每周各科目的学时上,男校也比女校多一个课时,这与初等教育的情况完全相同。
1919年5月,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分为三大类:(1)女性智慧类:如国文、数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2)女性修养类:如修身、体操、博物。(3)女性才艺类:如图画、手工、家事及园艺、缝纫、乐歌。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民国政府对女子中学的教育给予了一定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了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加开缝纫、家事等课程,并免除兵式体操,而代之舞蹈、游戏等。并且在设置女子中学课程的时候,考虑到女学生升学和就业等不同要求,规定了升学的女生免除手工课,将时间分给外国语课程;而不升学的女生减少外国语学习时间,增加手工课时,这样的调整体现出了女子中学课程设置逐渐贴合实际,日趋科学化。但家事缝纫等课程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式女性,为家庭生活服务,体现了男女教育上极大的不平等性。
三、对当代女校课程规划的启示
从上面阐述的女中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女中的课程实际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规定课程。另一类是“修身、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家事、园艺、缝纫”,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女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了女生特有的生活实践能力。对我们今天女校的课程规划有良好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1.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同时借鉴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构建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女生人文素养,培养“灵性向善、秀外慧中”,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现代女性。
2.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两种形式。初中以“必选课”为主,“自选课”为辅,旨在提高女生的人文素养;高中以“自选课”为主,“必选课”为辅,旨在满足女生的个性发展。目前,学校女生课程规划为“E”型结构,即“一轴三线”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轴”为“基础学科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三线”为专门针对女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分为“女性修养类”“女性智慧类”和“女性才艺类”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面又分成很多具体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3.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计的依据
(1)女生发展需要:女生发展需要是开发女校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成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聪明睿智、兴趣广泛、精神健康、知书达礼、举止优雅、懂得生活的“灵性向善、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2)性别视角:从性别视角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是探索,也是挑战;是创新,也是特色。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将男女平等意识、女性“四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带进课程,要根据女性特有的优势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课程。
(3)趣味性:趣味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校本课程设计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4)活动性:活动性是校本课程的活力所在。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悟、体验、升华。
(5)合作性:合作意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通过校本课程中一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女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女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朱有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①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南京 210000;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 210000)
(①Mingfa Binjiang Branch School of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Nanjing 210000,China;
②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摘要: 近年兴起的“校本”研究源于“教育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校本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了大量个案对校本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is fro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and oth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found that scholars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theor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research, etc. and has formed relatively ri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school-based education it has carried out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 校本;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Key words: school-based;quality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93-03
基金支持: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的案例研究》(B-b/2013/02/238;2014年南京市50项精品课题。
作者简介:李兆文(1970-),男,江苏南京人,高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邵然(199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校本研究兴起,尤其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三级课程政策后,有关校本方面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校本教育涉及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多方面,有关校本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1 理论基础
1.1 “教育本质”理念 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一直有所讨论,如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尊重人的价值、生命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取向,强调冲破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束缚。而校本研究正是顺着尊重教育本质的大方向开展起来的。
1.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以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型,关键要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目前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多集中在高校中,力图通过对高校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点很少放在基础教育上。但基础教育是基石,创新思维的培养需从娃娃抓起,而国外正是主要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其启发式教育为主,以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的师资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只是课标的执行者而是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性的发挥、素质教育的落实。
2 校本课程
2.1 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05年以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还多是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一些阐述,06年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类的硕士论文多了起来,对校本课程的讨论也变得更加具体和系统,并且实践方面研究不够的问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许多文章采取的都是理论加个案研究的模式。但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校本课程的内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上。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有对个案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但理论层面的有关校本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的大指导较少,不利于在开展实践前做好准备工作。
2.2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二位学者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学校教育品质所计划、开发的各种活动。国外学者在反思50、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中认为,课程改革亟需具有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情况的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以改变课程专家理论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也是大一统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革新。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政策;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此后,原本由中央主导的课程管理权力不断被下放至地方和学校,学校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它也可以作出课程相关的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何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融合专家课程和教师课程实践等新问题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校本课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3 校本课程的内涵 国外方面:菲吕马克(1973)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社区人士与学生,为提高学校的教育综合水平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斯基尔贝克(Skilbeck,197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
奥尔顿(Walton,1978)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原有教材的改编、选择或者是学校自己新编的教材。
国内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导师徐玉珍教授就曾在2005年发表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文中专门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解释:校本的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辨析[1],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即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
曹绍芳在对校本开发各种概念界定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者们间分歧很大。他总结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总的来说,可将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情况,由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区保障所制定的课程。
2.4 校本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石淑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李金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并能够为未开发地区提供借鉴。
另外,也有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职能分工,如:廖哲勋详细地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的不同职责。
2.5 校本课程实践层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未成熟,主要集中在体育、音乐、语文阅读、地理、历史等方面。其实施效果也需要不断得到监控以不断改进。许多校本课程研究的文章都有大篇幅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访谈、问卷、综合等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践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出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其中,鲁海波通过对上海市某中学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推行难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学生角色由服从者向参与者转变的建议。
杨赫也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总结,并个案研究了内蒙古两所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陈薇在《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对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访谈法总结出[2]: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认识不清,对校本课程开发重点的偏移,校本课程开发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欠缺,教学科研、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专家有效指导、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社区、家长支持;评价基础薄弱等桂林十六中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不少其他学校也可起到借鉴注意的作用。
3 校本培训
3.1 校本培训的必要性研究 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综述中可以发现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以及正确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自身意识和能力等,都会对课程产生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基于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学者们开始了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
3.2 校本培训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阅文献发现,04年以前,校本培训方面主要是一些概念解读以及对国外校本培训的研究,借此求得经验,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于建川(2003)在其硕士论文《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其启示》中认为,应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研究和实施我国的校本培训,以期实现《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3]。他对国外教师在职培训理论的三种视角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师训四模式,分析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发展历程,从产生到发展,阐述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终身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总结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在目标体系、协作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的经验,认为教师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
华中师范大学刘红(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主要对英国的校本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本培训在英国能够较早兴起的原因,从校本培训的结构、运行和保障三方面对英国的校本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全面剖析,并结合04年以前我国校本培训的研究状况,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有关校本培训实践理论研究,提出了包括统一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立足本校,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调整教师在职权利,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相互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内的几点建议。
3.3 校本培训研究趋势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走出对校本课程“块状”、“点状”角度单一的研究模式,多以理论加个案等对校本培训进行纵深化研究。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百艳(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就通过档案分析、访谈、案例观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J中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战略目标,现实资源等的分析,结合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构建“基于对话管理”的校本培训模式。
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同样是校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目前它也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个新亮点。上个世纪6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关注。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提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成为行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
校本研究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需要教师的参与,同时研究点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校本教研对于新课改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内的校本教研存在教研意识不足、教研能力有限、流于形式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敏霞(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美在校本教研产生背景、概念与内涵;机构设置和管理;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流程与开展模式;方法与指导策略;评价;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比较中,提出了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在传统组织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组织功能;通过政策支持,以优促薄弱;帮助教师求助网络等建议。[4]
近年来,校本教研主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联,研究重点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的新课改。
5 结束语
校本教育在遵循国家教育目标大方向的基础上突出了学校特色,因校制宜,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区等大集合的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中最主要的一块,校本课程强调教师的参与,这就发展了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可以想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今后校本研究的重点。在生本化的趋势下,已经趋于成熟的校本教育研究开始转向班本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曹绍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石林一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杨赫.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以“生态中国教肓行动”内蒙古两所项目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首先要照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情境性与适应性,努力寻求文化与时代的切入点
在我国学校各门学科都有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的名词术语解释中,把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美术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想上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线的美术教师,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在开发内容上,也应紧扣美育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使校本教材所开发的内容体现出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今天的儿童(学习者)生活在信息与媒体爆炸,美感与艺术创作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中。其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受到不同往昔的冲击,从他们迈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在他们的感受与喜好中就已经沉淀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全部内容。另外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造就的或风格迥异,或大相径庭的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南北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积淀也无时不在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学习者,形成了时代文化同当地民风民谷融汇,相互作用思维方式,教育者同时也身在其中。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更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走进生活,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握好教材内容的情境性与适应性,寻求时代同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在课题的开发与实施,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唤起潜在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完成对学生全面教育的补充。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应有计划、有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指定不同教育目标的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学习者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与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是美术欣赏,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如形象、色彩、构图等,而高年级由于认识的深度拓展则相对喜欢探索作品本身美价值、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等。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时,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制定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以我校为例(登封市区三初中),登封地处中原腹地,风景优美,文化深远,交通发达,可划为城乡结合部,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历史古迹随处可见,文化源远流长,民风醇厚,信息相对发达,在开展民间美术(民风民俗)这一版块教学内容时,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条件。同时综合考虑到不同年级的认知特点,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趣味手工创作课程:如《端午节里话香囊-香包的设计与制作》、《落入凡间的天使――民间剪纸》等富含本地民风民俗与特色的课程。例如:《端午节里话香囊-香布袋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课,从端午节挂件香布袋入手,通过典故传说,风俗溯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作用(古时候用药草防暑避汗),使同学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明白了劳动人民通过用这种风俗延续对于爱国行为的赞美和颂扬,这种正义感,爱国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这种雅俗共赏的民间美术形式得以表现。同时,植根于大众也正是这种美术形式得以繁衍生息的沃土。在设计过程中,倡导学生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可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得加以辅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可衍生至现代挂件装饰品的设计,从多角度、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现代设计意识。与此相对的是高年级的课程开发倾向于帮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探索美的诸多形式与要素。如结合人美版十六册教材《外国优秀建筑欣赏》开发的补充内容《我身边的中国优秀建筑》,以对比、补充的方式,使学生在欣赏中国优秀建筑图片资料的同时,联系到身边存在的中国优秀建筑样式,从中外建筑不同风格为切入点,简明的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了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文化审美趋向,使学生也能轻松的总结出政治、文化、历史对美术形式的影响。这种美术的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及美术知识的纵深迁移,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三、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体现出民主参与性,灵活多样性。美术教师要作好各方面的交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目的的选择,正确的评价,这也是一项挑战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1.弄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水平、师生的实际情况和各种社会资源等多种条件而进行。学校要主动在充分调研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作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怎样建立一整套合理有序的实施流程和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课程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同点便是其内容的开放性和效果的长期性,它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多少知识,而在于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校本课程的长期效应问题。
2.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它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就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大部分教师是初次接触校本课程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我校首先组成了以省科协、市消防大队、市交警总队、省航模协会等部门多位专家和校领导为主体的引领队伍,从理念和专业知识上对教师进行引领。
学校把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动员起来,组成各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团队,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明确各团队和个人的方向和任务,并印发校本课程开发编制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定各类校本课程的具体要求等。此外,学校还要求各位教师利用教研和业余时间,精心研究课程的实施办法、评价体制等细节问题,集思广益。
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郑州八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开发实施了人际交往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体验探究类课程等,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选择性的特征。
建设综合实践基地。为了给校本课程提供一个实施的平台,我校在郑州市郊区租用了近300亩地用作建设基地,现在配套有科普园地、果园、蔬菜大棚、鱼塘等农业实践区,拓展训练中心、定向越野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并有心理健康、生命救护、交通安全等教育设施,小型的科技馆、天文馆、茶艺室、西点制作室、陶艺馆、沙艺室等兴趣教室。
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经过专业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10本校本教材,包括语文《话剧》、生物《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地理《地理天地》、美术《艺术空间》、体育《快乐体验,超越自我》、音乐《舞动青春》、航模《航空航天模型》、交通安全《为成长护航》、消防安全《生命的诺亚方舟》,在校本课程中使用,现在正在修订第三稿。这些教材和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严格实施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学科拓展等课程在学校内实施,周一、周三、周四下午为指定年级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另外一部分课程在八中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学校统一安排车辆,安排食宿。必修课以班为单位上,选修课则按照所报名单在指定的活动区域上,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教处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共同负责。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制定有《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作息时间表》和《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等规定。
认真落实评价机制。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研究方法、技能的应用和掌握、参加活动的成果、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情况;评价方法可以用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档案袋评价法、个案研究法等;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了保证校本课程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制定了《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学生评价表》《学校课程学分制管理网络》,规定各门课程学分分值,分值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成绩挂钩。
三、主要成果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郑州市多所学校的教师都到郑州八中学习校本课程,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践类校本课程学习。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自然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拓展训练和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交通、消防、急救等生活常识;在舞蹈、陶艺、剪纸等活动中,学生拥有了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在野炊、缝制衣服、烘焙食物等团队活动中,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了老师的素质
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努力,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责任心和创造性都得到体现和强化,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从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和校本课程开设以来,我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和校本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郑州市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学校都来此参观学习,平均每年有万余人次,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国外同行和学生。
4.为促进全市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我校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也为郑州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郑州市教育局将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定为局属中学的定点实践基地,从2009年开始有计划地利用实践基地安排郑州市中小学生到我校基地进行实践。
四、推广与反思
1.长期的实践,使我校的校本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从我校的经验和成果上来看,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只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在有一定专业水平人员的指导下,各地学校应该都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基地,也可能是几间小小的平房,其作用不是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体现在与校本课程内容结合的紧密性上。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转良好的实践基地,但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建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校本课程实施平台。
理念的可推广性。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作用不在于使其他学校模仿或赞叹,而在于传达一种理念,即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在理念上不断向素质教育靠拢,把自身的努力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校本课程要永远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发更新,推出一系列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强,能够适应当地甚至是本校学生的客观需要,但多数并不宜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应以借鉴为主。
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零假设的真实体验场景。
如何改革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操作体系?我们想应该是不断朝着使评估内容更全面、评估方式更灵活的方向努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估的项目和内容繁多、评价制度有漏洞等情况,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合力探索,勇于在实施中改进。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