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是重要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意识形态互相渗透的情况。我国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了避免受到腐朽的外来思想的冲击,必须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促进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国民的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3.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课业上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而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难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无惧生活中的磨练,敢于直面困难。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之前,可以给学生讲“金斧头和银斧头”的故事。一个农民把木斧头掉进了河里,河神拿着金斧头和银斧头来问农民,农民都说那不是自己的斧头。河神因为农民的诚信,最终把金银斧头都送给了农民。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做人讲求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对诚信有所感悟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普通百姓要讲求诚信,国家的君主则更要讲求诚信。通过课程导入,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到课程的主旨,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比如在讲《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用饱满的情感朗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比如在讲《背影》时,教师可以把文本中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自己对亲情的体验,让学生感受骨肉亲情的力量。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应该抨击以金钱衡量亲情的行为,让学生对亲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比如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着力渲染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从植物推及到人,鼓励学生也要像紫藤萝一样,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在讲《落难的王子》时,教师要突出人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不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
2.在课后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的书目。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能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阅读《唐诗三百首》、《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诗的集大成者,意境醇美,可以让学生感染美和善。《爱的教育》是一首爱的颂歌,可以让学生体悟师生之爱、母子之爱、挚友之爱、大我之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生命不息的宣告,作者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专题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专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与初中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遇到挫折是十分常见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便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严于律己,积极向善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有深刻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初中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探寻出一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分析,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一系列做人的道理[1]。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分清善恶美丑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并且能对个人言行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强有力的行动能力,无法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潜能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教育
导语为一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如果做好了导语的设计工作,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得到德育教育[2]。以《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事先设计相应的导语,向学生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最后为什么没有人帮小孩驱赶狼群?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我们应当做个诚实的人。随后再继续引导,倘若国家的臣民均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通过设计这些导语,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动机充分调动起来,认真阅读并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升华思想。
2.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1)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政治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语文是通过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借助优美的语言与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教师只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并做好指导工作,便可将学生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强的激情有效激发出来。例如《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课文,其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展开讴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而《岳阳楼记》、《三峡》等课文则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风光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
其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使得他们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容易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的课文。例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人生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从而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三,培养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有关亲情与友情的课文,而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切不可采取单调乏味的说教形式,而是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热爱亲人、重视朋友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景》通过真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将要远行儿子的场景,生动表现了父亲的爱之之心以及儿子对母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羚羊木雕》则通过描述“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后,被父母发现逼着要回来的这场小矛盾,表现了成人世界里的重财轻义与孩子之间的单纯。这些课文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亲情与友情的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情感。
(2)美德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尊老爱幼为我国一项优良传统,《木兰诗》通过描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豪情壮志以及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散步》一文通过描述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平常而又其乐融融的小事,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理解并感悟这些故事,从而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舜、胶鬲、百里奚等普通人最终完成大业的事迹,告知学生只有经受住肉体与精神的考验,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才能实现才干的增长;《爱莲说》教会人们洁身自好的品质,《愚公移山》则教导人们只有下定决定,坚持不懈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些文章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3)人生观教育的渗透
初中阶段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3]。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存在许多表达积极、正确人生观的文章。例如,《我的信念》一文告诉学生应当相信自己,要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贝多芬传》则通过刻画在逆境之中,贝多芬依旧乐观的形象,从而教导学生不管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时,都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在拓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便是利用课外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与鉴赏,在获得更多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操的培养。例如,《爱的教育》一书深入刻画了国家、民族、父母、朋友等之间的各种感人至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书展开阅读与鉴赏,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2)加强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专题活动,可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拓展技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有关青少年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认识到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烦恼,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烦恼诉说出来,并通过与大家一起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烦恼的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应当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导语引入、课文讲解、拓展教学等各个环节,在实现德育效果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马塘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萍.试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3):101-102.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可见这需要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抓住义理重锤敲打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的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的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注重人文性 ,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 ,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 ,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性强,父子之情也很感人,但这些都是由篇末的议论支撑的,感悟文章的情感世界,必先走进文本的哲理境界,思考问题:“我”为什么感到“惊奇而自豪”?“我”到底明白了什么?我与学生一起理出三对矛盾,讨论其哲理内涵:一是险与夷。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险情。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跌入“险”的深渊不能自拔,“险”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能化险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巅。二是思与行。如果老是只想到困难,“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不跨出尝试战胜困难的“最初的一小步”,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永远的黑暗;只有既“思”困难又“思”希望,且“思”且“行”,才能冲出阴影,走向光明。三是短和长。在崎岖的险道上跋涉,短短的“一小步”都是很可贵的,正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断积累书写着漫长的人生之路……“我”的经历化作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怎么能不“惊奇而自豪”呢?篇末的“我”分明是智者,而走进文本深处的师生与“我”共同完成此番哲思之旅,共同享受优质思维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点燃烛光照亮哲思
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情感……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聪明才干和人文精髓。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去”。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若明若暗,总是结合着紫藤萝瀑布的“流”逐层深入地展开。此时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能与作者同步的哲思之路:文章先是说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这是运用视错觉凸现其盛开的壮观;接着说紫藤萝瀑布由眼前视觉的“流”变化为“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内蕴深了一层――由花的怡情悦转入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最后又由写“流”的过程发展到写“流”的结果:“……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师生需要思考的是:作者的感悟进入了怎样的层次,把握着怎样的哲理人生?当我们能点亮一盏烛照生命的智慧之灯,一切便豁然开朗:花和人遇到的各种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永恒的、无限的;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而应珍惜生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汇入生命的长河,成为“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中亮丽的一朵。如此,师生的哲思之“流”与作者“赏花――惜花――思花”这一咏物明理之“流”同步,对作者惜时而行和开朗达观的情怀所产生的共鸣强烈而久远。
三、引导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开拓睿智的理性眼光
如果说情感类时文的鉴赏吸纳能使学生远离情感沙漠,构建生意盎然的情感绿洲,那么哲理类时文的品读积淀能使学生走近哲人智者,架构慧心铺设的人生之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组织综合性语文活动时,我与学生一起寻觅哲理类时文,随时交流切磋,让思想在哲学的天空里翱翔,让生活在智慧的河流中穿越。
随机教育 因情而调 动态生成 随机评价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要求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养成的教学程序的固定模式,不能再按照这个定式来引导学生。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灵动的课堂环境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准确地把握情势,巧妙地变换教学思维,在课堂上进行随机教育。
什么是随机教育?随机教育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课堂教学的流动状态,课堂教学进行中应随时把控变化着的教学情境,积极发现并捕捉到教学情境隐含的一闪即逝的新课程资源,并充分运用捕捉的信息来调整教学。
一、随机教育能给教学设计留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上课不仅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程度的差异等情况设计教学。因为,教学设计无论准备得怎样具体、详细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一堂课,所以就要实行随机教育,使教学设计随课堂动态的变化而进行及时修整、并不断完善。因此可以说随机教育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可调节的,是有空间性的。这样也可以给学生留出想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完成一堂有生气、精彩的课。
我在教授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这堂课时,本来设计好以介绍作者的方式导入,然后再进入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当我在一个班上完后感觉效果并不好,学生并没有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鸟的可贵,它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当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突然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我随机一动,改变原来的计划。我让学生先闭上眼,静静地聆听来自窗外的声音。这是全班顿时安静下来,那清脆的声音更加清晰地传入室内。“小鸟的叫声”,一个学生不禁喊道。“小鸟唱的真动听”,又有一个学生说。接着,很多学生都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了。是呀,在嘈杂的城市里,很少有人能静下来聆听这天籁般的声音了。接着我把珍珠鸟的图片给他们投影出来,而且还放了几张人类残杀鸟的图片。这时同学们都纷纷说:“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好朋友”“人类真狠毒,连这可爱的小东西都伤害”,等等。我不失时机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品读课文,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对待他的珍珠鸟的,和它又建立了一种怎样的关系,从而直奔文章的主题,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堂课效果很好,同学们感触很深,直到下课还久久不能平静。现在,面对纷扰复杂的社会,枯燥无味的说教已经不能很好的感染人们的心灵,适时的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来进行反而更有感染力。因此,在灵动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抓住有利时机,用不固定的方式来随机地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有效学习。
二、随机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情而调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说明,即使课备得再好,也无法预料课上的所有情况。教师应机智灵活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开放性、交际性,也就很难实现其教学目标。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按照教学计划详尽讲述这景色优美,社会安宁,物质富足,民风淳朴,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把这些内容讲好,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当我问同学们喜欢这里吗,很多同学都一致说:“向往、喜欢。”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却说:“老师,我不认为这种生活很美好。”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请他说出原因,他说:“我认为,这里虽然美好,但是消息闭塞,人们全都孤陋寡闻。”啊,这是我从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随机一动,带着鼓励加请教的口吻说:“好,你是第一个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的人,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他指着课文说:“你们看,课文上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正说明他们因信息闭塞而孤陋寡闻吗?”我眼前一亮,对啊,走出传统,学出新意,敢于质疑,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我于是借此,让同学们分组搜集讨论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信息。这样同学们热情讨论着。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体现他们也叹息自己消息闭塞,孤陋寡闻了。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纯粹是闭关自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发言热烈。我及时引导问:“假如这个世外桃源一直存到今天,它会是什么样子?根据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它还是一处理想境界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他们可能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早晚会被淘汰。
一节课在热烈、活泼讨论中结束了,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新问题、新情景,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教学机智,能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多种方案,获取可靠信息,随机地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
三、随机教育能使课堂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常常跳出定式思维。学生在课堂中经常迸发出有创意的、建设性的、闪光的想法,教师应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评价。
如我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主要体现了愚公坚韧不拔,为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是有很多同学却一致觉得愚公傻,迂不可及,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我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想所感。最后,我非常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指出,其实本文的一个关键是让学生学习那种精神而不要在乎他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并且又为同学们讲了一些为理想而不断拼搏奋斗,不懈努力的名人故事,那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随机教育要求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语文教学应注重问题提出的方式、价值以及是否适时。教师要巧设问题,要把握住时机,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机进行。
紧扣重点,选准角度。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还可以应时机转换视角,一问可多个角度。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扣住了主旨。
五、随机教育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
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评价以鼓励性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如何都说好。这样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学生,自己都没有答对,老师还说好,所以不再重视回答的准确性,反正结果都是好。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随机,表扬观点而不表扬人,否定答案而不是否定人,
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六、随机教育也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有的语文课,特别是文言文、议论文等,很多同学都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讲这些的时候,教师随机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插一个小幽默,或是讲一个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小故事,或是补充一个课外文学知识,甚至做个小游戏,等等,对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要致力于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用不同方式恰当地进行随机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有效学习,这才是最有生命灵性的、和谐的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6-01
当教师满怀深情地范读《春》这篇课文时,引来的不是共鸣,而是台下学生的阵阵窃笑,无疑,教师精心策划的课堂教学又泡汤了。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大多置身于“温室效应”的家庭中,置身于社会的万花筒中,情感淡薄,对人对事物熟视无睹,看起来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多年来,学生奔波于应试旅途,丢掉了现代人最起码的在教学中欠了有笔“人情帐”,教学设计大多“背井离乡”,背离了情趣盎然的少年生活,扭曲人性,扼杀了天性,学生情感的空间出现了一片可怕的荒漠,他们如长在贫瘠土壤里的小草,娇嫩而枯黄,这便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贫血”现象。
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的的完美发展和创造。我们又怎么能去“面对未来”呢?应试状态下的学生陷入了情感的土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官员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说得很深刻:“今天的驾驭家面临着一件更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和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贫血”的救治,谈点肤浅的看法。
1.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1.1 开课导情。导语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导语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能起到情感导向的作用。一上课老师就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造一种情境氛围,启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趣。
1.2 朗读传情。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能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不用多讲,只要熟读成诵,一幅壮丽辽阔的草原画卷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当我们在带领学生朗读的《沁园春雪》时,一股豪情便会油然而生。当然,要做到朗读传情,少不了教师对学生富有感情效应的指导。否则,教师朗读缺情寡味,学生听了无动于衷,哪还谈得上受到感染呢!
1.3 设疑入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进入文章的情境,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它极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标志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已经得到了升华。
2.创设情感氛围,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3.生出情感,触动生活中鲜美的情感体验
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使他们对现实生活有不同的情感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人的情感总是产生于将定的场合,而教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根据主体实际提供可感的形象,使学生达到“共振”的境界。而教师激发学生进入体验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阅读教学,就常常出现教师神采飞扬,“演员”功底堪绝,但台下掀不起波澜的场面,其实这是没有摸清学生的情感基础。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3.1 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四季轮回,大自然美妙无比,每每让学生“潇洒走一回”。看风听雨,踩霜赏雪,触叶嗅花,无不给他们一字独特的感受。课本中的一景一物就如大自然里的一景一物,走进生活的课堂,在自然里摸爬滚打,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就是“源头活水”。
3.2 再现情境。社会生活层面错综复杂,学生见识毕竟有限,多种生活情境可运用教学“媒体”来再现。通过媒体手段,让学生在间接体验中达到内化。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让学生看电视剧《水浒传》第二集,然后谈体会,通过比较,培养审美观。
3.3 唤起记忆。在理解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佳句时,可先让学生谈远离朋友的感受,让他把与朋友朝夕相处的日子带回到今天。这样,他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纷至沓来,进而体会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从内心深处体验千古离愁之心。
4.在“诗意地生活”中诱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思维
【关键词】激励性教育;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而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功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要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可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与动机激励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他们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
三、注意激励性策略,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一、文学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不仅指帮助学生了解到各种写作手法,进行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丰富阅历。
1、紧扣文本,从细节品味百态人生
让学生学会从文本字词中寻找文本信息,品出独特的自我感悟,反复斟酌字眼,从而发现文学语言的美。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我们引导学生从文本字词、作者对事物描写的篇幅等方面来发现和欣赏“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中第三自然段,将高远碧绿的天色、飞鸟的清脆的振翅声、槐树下细碎的阳光简单归结为“清”和“静”,其实在这些字句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郁达夫写到的北国旅游胜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却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多用篇幅。作者更多的是引导着我们“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高远的天空,听驯鸽在青天下的振翅之声,再细数着丝丝漏下的日光,观赏牵牛花的蓝朵……在这样的呈现方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郁达夫要传达给我们的是存在于北京百姓生活当中那个平凡又不平凡、传统气息浓重的、更为真实的北京秋味。也许我们容易捕捉得到天空是很高很远、秋草是疏疏落落,将它们归为“清”和“静”,但作者为何要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更要由青岛到北平,一大早坐在院子里,满怀兴致的赏玩北平之秋,只有融入到词句中才能把握。“破屋”、“浓茶”、“细数”、“静对”,那是北京庭院清秋特有的悠闲和落寞的意境,也将赏秋人的闲情、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牵牛花为什么“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也许就算只是一点淡红,也与这清冷的秋色相冲突,毕竟北平之秋是醇厚深沉的,是“悲凉”的。之后的几个段落里,写北国的槐树、秋蝉衰弱的残声、一层凉的秋雨,也都无不是作者对秋味带着“淡淡哀伤”的赏玩。特别是那清寂到细细观察扫帚扫过尘埃道路,留下细腻的丝纹的落寞心情,以及对两个都市百姓的悠闲微叹的对话描写:“‘唉,天可真凉了……’(这个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平秋的韵味就从这懒洋洋的微叹声中,生动的表现出来。若不是有敏锐的洞察力,敏感的心灵,有善于听善于看的鉴赏能力,作者又怎么能捕捉到这些呢。
在阅读教学当中,学生学习过很多激励性质的篇目,我们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领悟和品味,中国文人所特有的那一种悲悯情怀,有一种关于“审悲”的审美自觉。
2、注重内心感受,真实的表达自我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授学生说话和写作的能力,教他们怎样把生活中自己的思想、情绪、内心的感悟很好的表达出来。我们平日里流行的课文分析方式——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并不是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发,不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形成固定的思维套路,这就是为什么学生阅读了大量语文课文,却写不出真实情感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做到良好的表达出自我内心情感,必须注重积累。陆游有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家写作时需要积累,读者也如此。这种积累包括生活经验、情感、知识、情感等等。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丰富、越深刻,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就越深刻,也越想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如阅读完《故都的秋》将它迁移到写作时,可以提示学生积累作者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词句,注意细节的描写,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但着重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出真实感受。
二、文学教育对教师的启迪与要求
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是一个幸福的传播者和感悟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学生也会将自己的感悟回馈给教师,教师能接触到学生的新思维,又能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培养下不断成长,这何尝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当然,分享要深入到文本内部,教师必须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这时,教师能感悟“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豪情,感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宇宙喟叹……教师也在其中获得精神的升华。
1、好读书,求甚解
文学教育是通过文学作品去感染读者,当文学作品需要教师来进行解读时,教师的文学素养高低决定解读的深度。文学素养越高,生活经验、情感也就越丰富,洞察、理解、表达能力就越强。我们要真正做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就必须好读书,求甚解。比如在《北平的四季》里,郁达夫写出对北京的偏爱“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也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将北平的近郊秋色比作“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同时再次将南北秋天做出对比“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在作者心里,北平的秋来得深沉、典丽、清妙、悲凉,他对北京的爱也是近乎偏执的疯狂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故都的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体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用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①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②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 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积累
一、引言
初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逐渐摒弃了那种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课堂由老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角。实施语文的新课改,旨在培养既有现代化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明确怎么教与怎么学,而这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学生与教师都渴望新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用什么方法激活课堂氛围,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去探索。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转换了思想,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有一项标准是要求教师放弃“师道尊严”,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注入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教师应该用创新的办法把传统的严肃的课堂氛围转变为轻松、民主、活泼的氛围,当然,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可以过于自主,从而变得自由散漫。其次,语文教师也要适当地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学生,站在学生立场想问题,多和学生交谈,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想法,把所要学的知识快速地传递给他们。
(二)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方式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来进行诱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通过鲜活生动的新鲜例子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当然教师也要把控讨论度,切勿把问题扯远了,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可以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的观点,既可以拓展视野,又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觉得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的。所以,改变课堂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就要尽量开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不要压制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起来,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不要说答案是绝对的,更不要强求学生去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不再是那种重复的没有激情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一名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更要有学习的自主性。从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门自学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学生们又该怎么去学呢?
(一)学生平时要注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注重自己对语言的感受
语文是比较开放的学科,教师说的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教师只是起到指点、引导、梳理的作用,无论是词、句、文,都要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后才能灵活应用。尤其是一些古文,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无论老师再怎么重复讲解也是难以理解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文涉及的面很广,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分析、理解、独立思考,最后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二)学生平时要注重积累,温故知新
语文的学习要非常注重积累,学生看到的某一段文字、经历过的某一件事,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写作的素材;平时看书看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再回来看看,加深记忆。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平时还要懂得新旧联系,学习新的知识可随时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温故知新。比如,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在初二学习的文言文可能在初一的时候也学过类似的,将以前学过的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深化认识。
(三)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不论是课后还是在课堂上,学生本身都应该要主动学习,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大胆发言,积极主动提问,将自己的基础打好。课后,要学会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规律,自己定好目标,约束好自己,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比如,可以制定学习计划,今天要看什么书,做什么有意义的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做到创新学习。
四、教与学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两者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方法应该包含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应该要密切配合,这种思想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总之,要做好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必须将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紧紧联系起来。老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学生也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学法来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采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得以发挥加强,老师的教学质量才会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价值观,人生态度,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学生学科的特点,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包含了 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平时在向学生谈及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时说,读书明理,读书明智,读书怡情。课标中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点明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生态度,这是明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明智;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怡情。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方法外,还必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却没能放在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而新的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确,学生有没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和学。在此,我谨从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主要载体,更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和熏陶学生情感态度的主要途径。
一、课内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这里有如画的江山,多彩的四季;有淳朴的民风,金色的年华,至爱的情亲;有高尚的爱国情怀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诚如赵丽宏先生所说:“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的感情和智慧,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高效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热爱祖国的情怀
热爱祖国,感恩祖国是每个青少年都应具有的情怀。但这些道理光靠说教显得很空洞,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诗人、作家的名篇佳作,通过对这些名篇佳作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不仅能让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而且能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学习同志的《沁园春雪》,通过阅读,学生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诗人笔下所呈现的壮美河山,通过进一步诵读,赏析,探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优美,更被诗人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强烈感情所感染。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而诵读课文,再联系我国中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施行的奴化教育(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点解读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以及在这最后一课上“我”所受到的心灵震颤。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国土沦丧后的悲愤心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情怀和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心。
学习这些现代诗篇和小说如此,诵读古代爱国诗人的诗篇亦然,无论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破阵子》,还是范仲淹的《渔家傲》,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都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怀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观察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把人的感情融入到自然之中,倾注于文人笔端,流泻出是意蕴深远的不朽之作。阅读这些作品能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腾。
教学《与朱元思书》,我没让学生预习就直入课堂,通过配音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节奏美,继而用十分钟让学生自由诵读直至背诵,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景物美。再对课文配以画面播放,让学生进行图文对读,激发学生的认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然后进行课文赏析,让学生充分领会文章的意境美。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富春江一带的山奇水异的美景,领悟到了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学习《春》、《夏》、《三峡》、济南的冬天》一组课文以及许多写景状物的诗词时,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图景在作者笔端展现出来,祖国山川气象万千,自然山水美丽非凡,一年四季,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沉浸其中,自然能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情感得到熏陶,丰富。
四、珍爱亲情,友情的情怀
社会在高度发展,生活在蒸蒸日上,文明在大步向前。然而社会高度文明的背后却正在遗失着许多美好的东西。诸如淳朴的民风,精湛的手工艺术,纯净的心灵田园,挚爱的亲情等。人类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虽不至于说物欲横流,但富裕的物质生活确实淹没了许多传统的美德,特别是90后、00后的青少年,对于亲情、友情这些人类最纯真的东西,大多看得比较淡薄。初中课本中选入了很多这方面的阅读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学习《背影》,通过作者精心截取的那个最精彩,最动人,最闪光的瞬间――背影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从作者那朴实却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的语言里,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在《我的母亲》、《甜甜的泥土》等文中,学生能读懂母爱的无私、博大、细腻。
五、积极的人生情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影响了国人几千年人生态度的儒家思想。于今天而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早已赋予了这一思想以新的内涵,但其要旨――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远不会变。于青少年而言,有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生取向。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犹为重要。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应生活揭示美丑、善恶,有些直接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和看法。如学习《陋室铭》,能从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中读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读陶渊明的《饮酒》,能从诗中读出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诗句本身能让读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更重要的是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能让每个尘俗之人身心俱净。又如读苏轼的词章,不但能读出它豪迈超越的品性,更能读到他随缘自适,潇洒从容的姿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风雨任平生”,面对挫折和不幸,很需要具有像苏轼一样的坦然。
六、课外阅读
适量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初中课本中一共为学生推荐了六部中外名著,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权威人士仔细斟酌精心挑选出来的,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陶冶情操,润泽心灵,重塑理想。
八年级上册向学生推荐阅读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就是最好的注脚。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勇敢、奋进的人生态度,永远是激励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所以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一直盛传不衰,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就是因为它能帮助青少年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像一个生活的坐标,指引着青少年的人生航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四、成语教学时要注重浸润其中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9-02
当前环境下,我国许多初中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系列德育问题,具体可表现为:教师缺乏德育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堂冲突等,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初中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德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究,积极寻找新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增强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现论述如下。
1.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
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不同,德育从本质上来讲是情感发生的过程,其不仅需要情感理论知识的指导,还需要实践体验。故现阶段,教师要想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可行的德育教育,需先从自身出发,总结其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并升华为德育认识,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
首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学需将"教师说教"转变为"学生讨论"。在初中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先指导班级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可深入其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学习观点,并带领学生对其学习观点进行分析和对比,给予其适当的课堂指导,在完善学生观点的同时使其能够更好的接受。其次,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学生,阐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或者,也可于实践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再次,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并对学生言传身教"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或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保持学生心情愉悦,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首先,教师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教师权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太过严肃,需态度和蔼,微笑面对学生,若有学生不小心犯错,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及时对其进行纠正,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其次,教师需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不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一视同仁,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与意见,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正确的观点需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学生成就感及其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轻松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教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学素材。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与语法知识以外,还需有目的性地于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关于"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知识点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求学生正确掌握"how often"这一英语常用句型,还可向其灌输"勤加锻炼,强身健体"的德育主题,使其明确:只有平时勤加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身材。像此种德育案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需善加运用,寓杂诮獭M时,教师也可通过"Good moring"、"Thank you"、"I am sorry"、"Please"等礼貌用语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讲文明。或者,教师也可在"animal"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情感教育知识,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增强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德育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足,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初中英语任课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并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于英语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性地渗透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有效渗透 所谓文以载道,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一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务必明确,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多样化的德育渗透方式
本着切实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多方面多形式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的德育渗透可以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中体现道德教育;可以在文本中有效渗透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等活动渗透道德教育……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多方位、多渠道的,不一而足。语文教师们应以语文课堂为渗透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辅以多种渠道并行,以此来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教师可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进行一个小活动“我眼中的母亲,我体会到的母爱”,让学生们具体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并谈谈相应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单亲家庭的学生感受尤其深刻,他们通常在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讲述之后,也会同时深深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通过学生们情感的交流,他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懂得自己也应该积极孝敬父母以回报父母的爱。
教师还可趁热打铁,安排学生们回家后以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并通过作文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之后的体会。这样,有效地强化了学生们对宝贵的亲情的感受。
再如教学《活板》一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利用资料书、网络等来查阅世界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从而明白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国家的印刷术的发明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使命感。
二、切实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上文说道,初中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相关课文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就教学环节而言,备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德育切入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渗透。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许多学生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示不理解认为它确实只是一种普通的树种,没有什么不平凡的。对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有细致的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围绕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来重新认识白杨树。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学习课文时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明确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进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品质。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可结合我国时期的许多题材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前和上最后一课后思想发生的巨大转变,从而深深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德育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有效渗透。
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设定相关的德育目标,并将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在开阔学生思维的同时,于自主学习中受到相关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有所偏差,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可见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参与是相辅相成的,应有效结合起来。如教学《陋室铭》,学生们觉得“陋室不陋”不好理解,按照他们的思维,简陋的居住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将“陋室”的简陋表达得淋漓尽致,怎么会“不陋”呢?对此,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结合课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明白,“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在于“唯吾德馨”。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学生明白应积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有效进行了德育渗透。
总之,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学生,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以后的发展,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同理可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祖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系。因此,作为德育主阵地之一的语文教学,其面临的还有“育人”的重任。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 2009(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德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了解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让我们的学生迷失自我。特别是在农村的学校,由于家长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家庭的教育,各种各样不良的现象时时在发生。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农村学校的主要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其次,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追求知识的时候,却疏忽了道德的教育。前些年的大学生相残事件如今仍历历在目,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去。
另外,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既“受业”又“传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依靠文学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做文章,就能够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教材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利用课本,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等这类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可以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背影》《故乡》《散步》等这类亲情类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在教学《紫藤萝瀑布》《错过》等这类哲理性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2.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乐于助人、严己宽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些优良传统已经渐渐淡忘。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养成这些优良作风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正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体现,如《多收了三五斗》《柳叶儿》《多一些宽容》等。
3.人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