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第1篇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改革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开始转换经营机制,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活动的多样化,企业档案日益成为多种门类与载体、内涵不断丰富的档案综合体。作为企业信息保障系统的档案工作也要适应形势变化,档案部门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使档案工作在企业的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的价值。 现代知识型档案管理以档案信息组织多元化、档案人才结构综合化、档案运作方式现代化、档案服务对象社会化为主要内涵,立足于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分析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对革新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组织分析。

电力企业档案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发展历程的原始记录,信息化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信息的覆盖面广阔,就电力企业而言,需容括科技信息、知识信息、人员信息、工程信息等各要素,但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对信息采集不重视,将档案管理等同于简单的文字类工作,认为档案管理与市场经营不挂钩,一方面缺乏严谨的信息采集与分类,档案材料归档与保存形式化,信息使用率不高,表现为无价值的材料堆积;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完整性不足,信息类型单一,跟不上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表现为档案信息组织的滞后,与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划脱节。

第二,电力企业的档案运作方式分析。

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导性与持续性,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时代,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已具有全球化特征,即档案载体的数字化形态,知识型档案管理以科技创新理论为基础,重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化是近几年才逐步提出的,由于观念的落后,电力企业虽然配备了档案数字化的硬件设备,使用率却很低,因为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经验主义的运作方式。

二、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档案管理的思考

第一,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组织的多元化。

信息化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组织多元化,电力企业一方面应对档案信息进行多元划分,比如划分为科技信息类,知识信息类、人力资源信息类,工程项目信息类等等,实现档案信息的针对性与秩序性,提升管理与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应关注档案多元信息采集的严谨性与实用性,认识到档案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多变的社会信息环境出发,重视企业信息的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可利用效能,促使档案信息更新与企业发展速度、方向一致。

第二,电力企业档案人才结构的综合化。

信息化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人才结构综合化,首先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应设置严格的人才聘用制度,确保人才的专业性,并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力求在实际操作中判断与锻炼人员,杜绝经验主义的用人模式。其次,为提升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适应数字化档案建设,应重视对技术性人才的挖掘,建立档案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综合性人才模式。再次,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年龄结构应呈阶梯状分布,性别比例应适当,确保档案管理运行过程张弛有度,兼具灵敏性与稳定性。

第三,电力企业档案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信息化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运作方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档案运作方式为信息化运作,因此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应加速信息化进程,一是打造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促使原有的纸质与照片等载体形式向电子形式转变,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扫描,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档案管理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扫描技术与OCR技术,编码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等等;三是制定档案信息管理的制度规范,确保数字化工作的有序性,比如电子档案的保密制度关系着企业档案信息的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电力企业档案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电力企业档案管理 现状 问题 战略

1. 信息化背景对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信息化逐渐成为了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其中,信息化背景下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

1.1 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为企业档案管理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和企业发展环境要求,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要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作用。

1.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要求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电力行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档案载体也不断丰富。这就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建设的需要。

1.3 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对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档案客观地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历经多年积累和沉淀成为企业最重要、最鲜活、最具权威性的信息资源,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各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建设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化建设并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影响着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对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均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尚不明确,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阻碍着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足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证,需要具备充足的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2.3 企业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我国现代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统一性的缺失,使得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忽视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性。此外,在系统运行环境中,各领域管理系统的相对独立,导致档案管理系统为有效衔接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缺乏一体化,最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 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电力企业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企业自动化建设不断深入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1 强化档案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完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求不断总结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经验知识,为相关技术开发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创新思路的启发。同时,应充分结合其他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将光盘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内容融入到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中,从而确保相关技术开发的先进性。

3.2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合作

信息化档案的编制、分档、提取等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具备优秀业务水平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有效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阻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信息化档案的后期管理工作。因此,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需要扩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制度性保障。要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完整生成、便捷传递、永久保存、利用共享及全过程安全,就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出适应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必须统筹规划,结合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域,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要在认真执行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标准规范不统一而造成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是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面对改革和市场竞争带来的空前压力,移动互联时代和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供电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上需要管理的数据越来越多,需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既对当前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大档案管理改革,实现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自迈入信息化时代起,人类生产的数据总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据统计,当前每两天人类产生的信息数据量,相当于2003年前人类生产数据总量的总和。当前供电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快节奏、高频次的各项会议及工作任务,企业需要入档的档案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快节奏、高要求的工作方式,也对供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借阅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一般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的记录、存储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依赖于人工。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技术为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电力企业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几点建议

1.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资产,企业要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保证档案管理质量,就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录入时,要一改以往的手工方法,要利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对已经录入的档案信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年份、类别、日期等参数进行有序的存储,进而方便档案信息的调用和查阅。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供电企业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内,企业必须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对外要引进懂专业、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和学习,相互分享管理经验,共同提高进步。

3.档案安全管理

在企业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档案安全问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去攻击他人的网络系统,窃取他人的档案信息,从而危害到他人、企业、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供电企业就必须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在系统管理上使用动态口令,在档案借阅上采取智能身份认证等技术,以技术为依托,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同时,要定期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善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漏洞,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4]。同时,要严格按照AAA级档案馆的建设标准,切实加强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切实抓紧抓实“八防”(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盗、防光、防虫、防水)基础建设上,以及不断加强防磁、隔热功能,完善密集架、空调、电子消毒机、去湿机、温湿度测试仪等先进的档案设施、设备,强化档案资料的硬件管理。

4.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档案作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高度总结和提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的良好的引导作用。档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后,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档案录入流程,加强对档案的过程管理,严格档案借阅和归还制度等,要大力推行网借阅制度,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进行档案管理,进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第4篇

[关键词]SharePoint 协作平台 任务跟踪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企业的需求,以业务流程和生产流程为导向,以现有技术和平台本地化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重要手段。

以SharePoint为基础的协作平台是企业优化业务效率架构的基础,帮助企业员工摆脱了非结构化工作的问题。与将信息管理和访问、协作和以人为本的流程视为开发目标,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多方面带来巨大的收益。协作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案例跟踪管理,文档的高级管理和资料整合,协作知识库建设,部门流程优化和人员协作。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利用信息化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有效避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错误发展,促进信息化服务于企业的水平和质量。

一、企业协作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由信息资源规划和业务流程重组两方面要素构成。其中,信息资源规划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是总体数据规划和建立主题数据库,而业务流程重组就贯穿于始终,信息资源规划发现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问题,促使其再造;再造后的业务流程又落实到信息资源规划生成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上来,二者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门业务流程的瓶颈如图1所示。信息化的需求及业务流的瓶颈给部门带来了对业务协作的新需求。

1.任务跟踪管理和知识库建设

在日常的客户服务工作中客户的问题往往不能在一次的通信交流中解决,依靠传统的纸质记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及时定位和全方位了解客户问题的需求,信息了解不全面,案例跟踪和审核方面基本空白。作为管理人员,由于处理过程的不透明性,不能有效的跟踪和把握事件进程。

2.客户资料管理

如果部门是面向客户的窗口,面对庞大的客户资料库,从前的纸质存储未分类管理的资料库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查找效率低下,不能实现多人同时检索,修改和标识版本功能,从而造成业务流程瓶颈。

3.文档高级管理

业务流程资料和终端资料分散,新旧版本不一,仍然是传统的“专家”式客户服务,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同时对于业务资料的更新不能及时传递到每个员工,并且服务过程中总结的个人经验没有途径共享,导致构建学习型组织阻力增大。

4.部门流程优化和人员协作

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协作手段,业务流程基本靠人工口头或电话传达,这种传达方式的缺陷就是,对每个员工都不能实时、及时的掌握业务流程信息,并在可能出现问题之前解决问题,造成工作流断裂,管理成本增加。

二、SharePoint协作中心解决方案

1.部门协作平台架构

部门的SharePoint以现代企业信息化基础构架为蓝本,结合部门实际进行提炼和综合后,有针对性的部署实施,其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协作平台功能特色

SharePoint协作平台是优化业务效率基础架构的基础,帮助企业员工摆脱了非结构化工作的问题。与将信息管理和访问、协作和以人为本的流程视为挑战,可在多方面带来巨大的收益。

①简化终端用户。采用B/S结构,使用户可利用其对基于 Office 的应用程序的了解情况和浏览器环境用于所有信息型工作活动,无需考虑自身的角色或任务;

②增值和管理 IT。仅需要支持技术的统一平台,从而在整个企业内启动综合能力;

③加速和适应业务。可快速简易地在各种级别(从个性化到企业应用程序开发)自定义并扩展平台;

④为企业构建安全、可扩展的平台。

2.业务协作平台的实现办法

(1)客户资料库建立和文档高级管理的实现办法

①客户资料库组建方案

客户资料库以客户为基本储存单位,将业务进行过程中与客户有关的信息均放置在其中,包括如客户入网表,优惠信息等。在本资料库中,有关客户的信息将被创建版本和归档信息,表明文档类型,上传者的信息和文件类型将会被作为企业搜索的元数据便于业务人员查找定位文档。具体信息如图3所示。

不仅如此,根据业务办理人员职责的不同,而对文档库的操作权限也有区别,包括只读,删除,完全控制等。同时根据不同的权限和版本控制,用户可以随时恢复文档到其原始版本,保证文档的安全性和同一修改。客户资料库以SharePoint文档管理为基础,架构如图4所示:

②文档库的实现办法

从多个文件共享、个人驱动器和非标准存储库中整合内容。建立统一的内容存储仅需占用您的文档管理系统中较少的存储空间,并帮助公司建立“唯一正版”文档。此外,此整合还提供以下优点。

a.权限

协作平台根据群体分组文件,为群体提供适当权限,使其能够修改文件, 而他人无法编辑,仅能查看。信息权限管理(IRM,Information Rights Management)能够使公司限制用户对从中下载的文档进行的活动。可在文档或列表级对IRM 进行定义,还可限制允许阅读文件的用户集,从而使其无法对文档进行各种操作,例如打印文件副本或复制文本。使用信息权限管理实现更多用户访问记录。

b.版本控制

协作平台中的文档库具有跟踪文件版本的功能。该版本控制功能包括:签入、签出、查看先前版本以及从先前版本还原。

c.审核

业务协作平台中可配置为审核文件的绝大部分修改或在查看文件后进行审核。此审核功能可用于生成报告。例如,管理者可以新版《业务操作说明》,并要求相关业务办理人员阅读。管理者运行根据审计表生成的报告后,即可确定哪些员工已阅读,或哪些尚未阅读。

d.集中备份

内容数据库以常规方式进行备份。

(2)任务跟踪和企业知识库的实现办法

①客户服务案例跟踪

客户服务案例跟踪以SharePoint问题跟踪模块为基础,整合客户服务受理工作的各个阶段,详实记录案例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解决和总结整个流程中的所有信息,真实再现了客户服务案例从发生到发展再到解决和总结的工作流程分配,明确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责任人,同时由于案例过程的透明性,所有员工都可以对案例进行评论和建议修改和解决方案提供,有效地使客服工作从原有的“专家”式的个人为主题的案例接手方式转变为面向案例的团队解决方案。同时客户服务案例跟踪还将自动将邮件推送至案例中规划的人负责人的邮箱中,有关该任务的进程,修改都将以邮件形式呈送给负责人,保证即使负责人不能登录内网系统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邮件及时了解和跟踪事件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参考建议。同时针对非案例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有关该列表或者单一案例的所有情况均可通过邮件订阅来自动接收案例的最近进展和完成情况,真正做到与系统互动。

同时与案例分析相辅相成,随着面向案例的团队分析机制不断加深和完善,提升客户服务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转向了统一更新并共同使用的知识库的完善。因为知识库里拥有比较完善和多样的业务知识要点以及服务过程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库就是帮助用户也是面向用户积累各个业务系统的知识集合,是每次故障的解决,经验的知识积累,在下次发生同样的故障或者问题时,可缩短解决时间。大大提高了业务的可用性、恢复时间,从而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知识库同时也是规范业务知识单元的标准操作。在业务系统发生故障时,可根据运维流程、业务规范等按标准的操作处理故障,减少了在解决故障时带来新的故障和隐患。同时结合了SharePoint的权限管理和协作管理,是知识库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更新,保证及时有效掌握业务信息。

②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知识库的构建包含了部门全业务体系的内容,不论是新入职的员工还是经验丰富的值班员,知识库都能帮助员工更好的解决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客户服务知识库包括咨询查询篇、业务办理篇、资料手册篇、技术支持篇、客户服务篇等等。

(3)协作工作流支持

协作工作流要解决的任务是为实现业务办理,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B/S结构模型,按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采用工作流,使用者只需通过电子化的支持手段,会按照定义好的流程自动往下跑,下一级审批者将会收到相关资料,并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跟踪、管理、查询、统计、打印等,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员成本,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SharePoint协作平台实施效果

1.建立任务跟踪系统

基于协作平台建立了任务跟踪管理系统, 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协同工作的平台。用户通过此平台提交、分配和指派、处理问题或对问题发表建议和评论。大幅节省了人员直接相互沟通的时间。对每类问题建立表单,使得问题在提交时即包含了完整、准确的信息。相关人员可以直接查看所有问题的状态和处理进展,能够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全方位的了解,更快定位问题点所在。同时,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可以有效提高问题的处理效率。所有的任务都被记录并按优先级排序,员工可以专注于当前问题的处理。

对于管理者说,方便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的评估,而且根据集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和客户需求分别向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对于经典的案例解决过程,所有信息都被保存下来,作为结构化处理流程的候选案例。如满足条件则进入知识库,成为业务流程给业务流程上所有员工,从而完成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2.基于SharePoint协作平台的客户信息库和文档库

按照业务职能,统一部署文档库,比如可划分为企业客户资料库、业务资料存储区、计费组资料存储区、客服组资料存储区、公共资料柜。在日常工作中,业务通告(如从Inmarsat获取的最新业务信息和业务文档)、技术资料、多人协作业务办理文件等相关的业务文档均被放置在相应的区块。

强大的搜索和导航功能使查找客户或者文档简单易行,用户可使用自助模型访问并检索文档。特别要指出的是SharePoint协作平台彻底解决了业务办理人员检索资料不能多人同时查看的问题,平台保证文档修改的独占性,但是对于文档的查看是允许所有拥有查看权限的用户同时关注,根本上提高了资料传播和共享的效率。

3.基于SharePoint协作平台的任务分配

在协作平台中另外一个重要模块就是部门任务分配模块,任务分配模块设计目的非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机制,而是采取扁平的任务架构。即业务员工不仅能接受任务,也能向他们安排任务。所有的协作平台用户登录后都将在主页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任务情况,在任务情况列表中详细显示了任务的发起人、负责人、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任务的完成状态。通过对任务的筛选和检索,部门决策人员可随时了解任务进程情况,并加以点评和指导。且随时更新任务状态和资料信息,避免了传统口头任务下达方式的进程不可控、任务指标收集困难、完成统计耗时等弊端。提高了结算中心业务办理流程的效率和任务完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四、结束语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协作平台)不是无计划的突然发生。用户通常不会急于拥抱一个新解决方案,除非该解决方案明确地解决其总体业务目标。该协作平台的应用应始终如一以需求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开发其与部门业务流程相契合的应用,如商业智能报表系统模块,KPI性能检测模块和可重用的三态工作流、拓展协作平台与现有业务系统(CallCenter呼叫中心,传真平台等)的互联互通等,不断优化方案,增加SharePoint协作平台的服务人群,将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落实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

参考文献:

[1](美)刘瑞等著.协作通信及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糜正琨,王文鼎.软交换技术与协议[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王达.虚拟专用网(VPN)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美)拜耶斯,精通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美)阿曼.奥法特.软件测试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英)休斯,考特莱尔著.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集团化管控;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26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传统行业中,对传统行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促进集团的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集团各级单位,尤其是市场竞争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集团公司面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要求,对内部管理提出巨大挑战。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行业跨度大、下级企业类型复杂、人员数量多,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和实现集团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1 信息化规划的原t

信息化规划要将集团信息化看做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设计、数据流向进行总体分析,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架构与接口,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规划、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规划的框架下,将信息化战略要求制定为愿景,通过由点到面的稳步、有序的推进实施,最终使得整体系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信息化规划框架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围绕集团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集团战略、组织与业务的基础上,描绘信息化建设蓝图,包括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集成架构和安全架构,并制定相应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完善集团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对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图1)

3 信息化规划制定步骤

1)集团战略、管控与业务分析:集团战略发展现状、集团战略绩效管理分析、集团战略绩效管理需求分析、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业务框架。

2)集团业务框架、管控目标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业务模块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管控目标梳理(3―5年)。

3)依据集团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及管控目标,立足信息化建设,寻求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

4 信息化规划执行要点

1)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有三点特点:各子公司建设差距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不能形成高度统一;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应对之策主要是:建设初期特别是夯实基础阶段,职能系统的建设务必由集团主导,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外,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平台整合等,结合考核加快形成制度,避免造成建设中和建成后的责任不明晰问题。

2)分多个阶段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等业务模块基础工作平台的新建或完善工作;其次要全面展开,基本实现集团各应用系统的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方面对集团本部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以保障集团数据资源的传输安全及实现集团基础设施资源的集约化建设,降低集团信息化设备及运维管理成本;最后提升发展,完成集团信息化数据平台及决策平台建设,实现集团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促进集团数据资产化,为集团领导提供管控预警、经营目标考核、经营情况分析等关联性决策主题分析,实现全面的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

5 总结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特点,鉴于诸多因素,不可不进又不可冒进。信息化建设应由集团本部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从战略发展角度统一布局,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各下级单位应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建设。形成统筹协同、重点推进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艳萍.定位与规划:信息化成功两大法宝[J].现代国企研究,2011(8):22-24.

[2] 贾之楠,石倩.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

[3] 杨超,朱占强,谷丽娜.SAP商务智能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0(2): 7-8,42.

[4] Jerzy Stawicki,SAP 实施项目案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9):73-75.

[5] 王怀宇, 赵英娇.基于SAP 系统的ERP 系统的设计与规划[J].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23): 26-28.

[6] 付磊,杨颖,潘亚梅.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63-565,569.

第6篇

【关键词】决策树 新建炼厂 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各大石油集团新建炼化项目的相继上线,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够清晰的描绘出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信息化建设蓝图,能够有效提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纲。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各自的业务状况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规划的标准不统一,方法不一致,造成了编制完成的项目规划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某些企业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在以往编制的规划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方案的完整性欠佳,导致信息化建设项目有缺项;规划方案中的项目描述不清晰,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导致不同的系统存在功能交叉现象;规划方案中的实施计划不合理,出现某系统上线后其数据源系统还在建设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基于先进的方法论进行编制,从而可以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先进性。

因此,新建炼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根据统一的标准和确定的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超前谋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炼厂的建设历程和业务实际来编制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保证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

二、关于决策树

决策树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由四部分组成,从上至下分别是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和IT能力。在基于决策树进行需求分析时,首先,要在各层面确定企业的业务战略,其次,要确定需要通过哪些业务目标来实现上述的业务战略,再次,要分析每个业务目标需要哪些业务活动来支撑,最后,将业务活动与相关的IT能力进行对应。此时,就完成了业务目标、业务能力、业务活动、IT能力的逐步推导,得出了支持各类业务活动的信息化能力,即可得出满足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部分需求分析内容。

三、规划编制的方法

(一)基于决策树进行规划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完善的需求分析可以为后续的信息技术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整体水平的关键切入点。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进行业务分析,为新建炼厂搭建业务架构,并基于决策树方法论进行业务与IT的关联分析,因为离开业务谈IT将是一纸空谈。接下来通过与直接需求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结合得到最终的需求分析。

由于篇幅限制,重点讲解需求分析中基于决策树如何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是通过从业务战略到IT能力的逐步推导来实现。假定某新建炼厂的业务目标是“1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通过优化资源、优化生产、实现精细化的高效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新型炼厂。”要达到上述业务目标,需要信息技术提供对业务的全面支持能力。基于决策树方法,通过对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推导出了经营管理层(完整的需求分析还应当包括决策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的分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业务活动对信息技术能的力需求内容,如图1所示:

图1.经营管理层的IT能力推导图

由图1可见,通过ITTL管理的IT能力的建立将支撑和优化IT管理和IT运行维护业务活动,有效的提升新建炼厂的IT运行维护能力。通过科研项目管理IT能力的建立将有效的支持和优化科技管理业务活动,从而达到提升新建炼厂对科研项目全程记录和管理能力的业务目标。图中的其它内容不再一一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完成的需求分析将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一份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将会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有助于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科学的进行信息技术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方案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案可以为新建炼厂勾勒出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新建炼厂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架构设计、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设计、基础设施架构设计以及IT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对接设计四个方面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即,设计各类数据流向科学、合理的信息架构,内容完整的应用及应用集成架构,先进的基础设施架构,实用的IT与工程对接重点,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下面重点介绍应用架构的设计,在进行应用架构设计时,应根据新建炼厂的业务需求和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从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描述出覆盖企业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应用架构设计示意图

由图2可以看出,应用架构横向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及生产操作层。纵向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原油配置与原料采购、炼油化工生产、工程建设。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因此,在信息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当包含IT与工程对接重点的设计的相关内容。一般情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方面的设计对接(如,机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设计、DCS/PLC接口设计、大屏幕)、自动化与计量仪表方面的设计对接(如,LIMS接口设计、先进控制系统设计、油品调合系统设计、计量仪表设计)及IT组织架构的设计对接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要设计出完整的信息技术方案,需要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作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支撑内容,信息技术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成败。

(三)合理的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是将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到相应的项目、策略、实施计划、投资计划,合理的项目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和计划,因此,编制项目规划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

重点介绍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编制,实施策略将根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及项目的风险效益分析制定,制定原则为:存在较强依赖关系的系统建设应在另一系统建设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低风险项目可首先考虑实施。

针对不同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特点,结合新建炼化企业工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分阶段组织实施,具体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定义阶段、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如图3所示:

图3.结合工程进度制定实施计划的示意图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安排与工程建设进度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例如,在实施阶段的系统实施,应当包括,档案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的实施工作,为项目档案验收和资产验收做好准备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项目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务必要关注其合理性,否则将会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失去适用性而难以落地。

四、规划编写方法的应用

本文基于决策树方法论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了新建炼厂云南石化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编制中,为云南石化设计了一套具有全面性、前瞻性、实用性的信息化规划。基于决策树编制完成的云南石化信息化建设规划起点高、内容全、资源共享,能够全面支撑云南石化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同时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肯定。

五、结论

在大型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时,采用本文提供的成熟方法,能够确保完成的需求分析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确保设计完成的信息技术方案能够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确保项目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合理性,支撑信息化建设规划完整落地。同时,若采用本项目提供的成熟方法进行规划的编制,不仅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编制完成的规划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因此,这套方法在今后为新建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彬,丁润逸.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当代石油化工,2010,12,pp.23-27.

[2]刘希俭.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3]陈蕊.浅谈企业信息化规划,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pp.45-46.

[4]计世资讯.2008中国信息化发展白皮书.

[5]赖茂生,龙健.信息化调研综述,产权导刊,pp.50-53.

[6]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pp.64-67.

[7]葛雁冰.为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石油规划设计,2007,1,pp.1-3.

[8]郑明智,吴青.全面实施信息化搭建惠州炼厂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pp.317-322.

第7篇

尽管从时令上说如今已是阳春三月,但是,不少企业仍然感觉寒意阵阵。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订单被取消、销售额下降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IT部署和采购也自然地缓了下来。那么,IT部门能做些什么?

“练好内功、内部挖潜”,业内专家给CIO们提出了如此建议,“具体而言,就是把现有软件用好。在此之上,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给管理者提供一些决策信息。”

很显然,数据的分析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共同的需求。因为铺设网络、购买硬件、安装管理软件、建立系统这些都不是本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挖掘才是企业信息化的主线。而实际上,目前也有一些商业智能软件供应商正以“上商务智能软件帮助企业过冬”作为新的卖点。

低效的IT系统

屡见不鲜

这些年,为了改善营销管理水平、深度开拓市场、提高竞争效率,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尤其是像制造和零售业等,大部分已先后部署了OA、CRM 、HR、ERP等系统,然而对多数用户企业而言,却感慨颇多,虽然有了多套IT系统,但能够真正深入使用并产生效益的并不多,而且往往还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

“现在公司OA系统似乎只是收发文件、发个邮件而已,大部分功能闲置,成了摆设,被员工甚至老总弃用。就如鸡肋,用之无味,弃之可惜。”厦门一家房地产公司某主管说。

“起初公司对这套CRM系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以为它可以顺利解决我们企业在开拓市场、客服流程、营销管理方面的问题与症状,但结果它成了一个摆设!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只利用了该系统25%左右的功能,它与具有统计、汇总功能的Excel表没有多大差别。”在一年前就实施了CRM的泉州一家知名医药零售连锁公司的信息部负责人向业界诉苦说。

英国贝恩管理咨询公司不久前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指出,中国企业使用管理软件不满意率高达65%,在国内300多家企业所实施的软件系统中,大约有55%项目没有达到用户企业的预期目标――充分改善企业营销管理水平、有力提高竞争力。

可以说,高成功实施率、低效使用率是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通病,使得用户企业陷入信息化建设的困局。

数据挖掘

提升IT系统价值

目前多数用户单位都很重视诸如信息、内部通信、文件处理、档案管理等初级沟通、联系和应用功能,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于软件系统中的信息再处理,或者叫“对系统信息的深加工”。而一个管理软件如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仅局限在简单、初级的信息沟通上面,否则那仅是一个整合的通信系统而已。

时下不少企业既上OA、CRM,也上ERP系统,使企业信息数据海量式剧增,而且繁杂无章、良莠难辨。企业决策层的困惑在于,一是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往往无可奈何,管理者根本不知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二是海量数据没有整理,信息系统难于有效处理、深加工。那些已有多年信息化历史的企业,其经营决策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缺少数据,而是数据太多,面对这些只是静态、孤立、无多大参考意义的信息数据“初级品”,如何通过整合发掘有价值的数据、给公司决策层提供支持,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海量数据里迅速提取有价值信息并尽快做出反应,已成为企业的“制胜秘籍”。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客户及企业市场、销售和服务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高度商业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结束后,如何用好企业的数据,使其为业务及决策服务是CIO的主要工作之一。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部署商务智能软件或者在企业所部署的系统软件中内置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具,从而整合现有的业务系统,以充分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成为经营决策者的共同需求。此时,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就应运而生,而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和展现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

数据挖掘,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利用各种分析工具,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高度自动化地提取隐含在其中却非常有用的信息、模式(规则)和趋势,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抽象化、规范化分类、分析,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而帮助企业决策层调整市场策略,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减少经营风险。

目前DM在很多行业都有较好的应用,在国外DM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与批发、制造、保险、公共设施、政府、教育等各个企事业单位。

选型时也要考察

数据挖掘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据挖掘是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竞争效率的基石,也是评判一个软件系统好坏、软件选型的关键依据。如今,不仅商业智能软件把数据挖掘能力作为一个卖点,连很多其他管理软件也把数据挖掘(DM)技术列为其核心功能之一。然而,许多企业在软件选型时往往很重视系统的性能、价格、服务与知名度等,却对隐藏在系统深处的数据挖掘功能和作用未加以重视。有些尽管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却也没有认真甄别其优劣,并未把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考虑,以为无足轻重,结果错失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契机。

以CRM为例,一个优秀的CRM系统应能将数据挖掘技术与现有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特殊领域的商业逻辑与数据仓库技术集成起来,使数据挖掘的分析效果和效益尽可能达到峰值。

比如,一个普通的CRM系统通常能够回答“发生了什么事”,却无法回答“为什么发生”,而一个好的CRM系统则不仅可以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关联分析预言“将要发生什么事”,而最终还要告诉你“(用户)想要什么事发生”。

再比如,一个优秀酒店CRM系统能对客人信息充分有效管理并深度挖掘。如果某个客人是酒店的老主顾,那么该CRM系统就会提示酒店提供个性化服务,清楚告知酒店经理这位客人的习惯和喜好,如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床、喜欢什么样的早餐以及习惯住哪个楼层,甚至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商务需求等。当客人再次光临时,不用客人自己提出来,酒店CRM系统就会自动提供客人所喜欢的房间和服务等相关信息,大大提升酒店管理水平和效率。

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经典案例不少媒体都曾报道过,这是数据挖掘功能的一个典型应用: 沃尔玛通过其建立的SCM供应链数据仓库,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经过科学建模后提炼决策数据。结果发现,每逢周末,位于某地区的沃尔玛连锁超市啤酒和尿布的销量很大。之后该店打破常规,将啤酒和尿布的货架放在了一起,使得啤酒和尿布的销量进一步增长。

不管是OA、CRM还是ERP、SCM,其数据挖掘的流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数据清洗(去除噪音数据和不统一数据); 数据整合(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汇总到一起); 数据筛选(根据当前要分析的主题从数据库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数据); 数据转换(整理、转换数据使它们便于使用诸如“汇总”、“聚合”等挖掘算法的形式); 数据挖掘(这是核心的步骤,使用智能化方法来抽取出隐含的模式、规则); 模式评估(对新发现的“知识”进行验证评估来检验此模式是不是可行); 知识表示(将挖掘出来的模式使用可视化的形式显现给用户)。

数据挖掘

在CRM中的应用

以CRM为例,一个优秀的CRM系统应具有如下广泛、强大的数据挖掘功能:

了解销售全局。可通过系统内设置的分类信息功能模块,提供按商品种类、销售数量、商店地点、价格和日期等分类的信息,并可了解每天的运营和营收情况,做到销售的每一点增长、库存的变化以及通过促销而提高的销售额都可掌握。

准确地对产品定价。价格是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工具,价格制定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系统通过对客户进行细分,从而自动从数据中识别各个产品的销售量、客户群变化的情况,提品报价参考模式图。

可有效对商品进行分组布局。通过系统内置的商品分组模块,可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购买者在商店里所穿行的路线、购买时间和地点,掌握不同商品购买概率; 通过对商品销售品种的活跃性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商品设置的最佳结构和最佳布局。

进行市场趋势分析。利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统计模型对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研究,以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广告成功率和其他战略性信息; 利用数据仓库,通过检索数据库中近年来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以预测出季节性、月销售量,以及对商品品种和库存的趋势进行分析,并预测可能要流失的客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推广活动,进行客户挽留,并发现最可能购买新产品的客户。

精准商品促销。基于已有的海量数据,通过对顾客购买偏好的分析,确定商品促销的目标客户,以此来设计各种商品促销的方案,并可通过商品购买关联分析,采用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的方法,挖掘客户的购买力,实现准确的商品促销。

降低库存成本。通过系统内的数据挖掘系统将企业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集中起来,通过数据分析,以决定对哪些商品种类和数量进行增减,确保精确的库存。

事实上,数据挖掘功能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很多CIO在选型时也已开始考虑软件这方面的功能。那么,如何验证软件的这一能力?

专业人士建议,企业在系统选型时可进行多方面测试,比如现场录入一些数据,甚至包括企业准备实行的新编码,上线运行检验,了解该系统数据挖掘功能如何、实效多大,并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评估CRM系统的优劣,最终决定选购对象。

目前不少软件厂商推出免费试用一年的服务承诺,企业用户将有更多的机会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检验。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22―03

1背景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化的进程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大大增加,当代大学生需要更高的英语水平,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在此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中英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双语教学直接学习英文原版资料,因此,“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峡大学作为湖北省省属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包含有经济类基础课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基础课程,这些类型的课程的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教学中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国外的教材和案例,能够更快的接触先进的技术和案例,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本校对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国际班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班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谈谈信息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同类型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双语教学发展

从国外双语教学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双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特点:美国主要是为了同化新移民,将英语作为目标语言来进行双语教学的;法国则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家长呼吁而自发形成的,以英语和法语作为目标语言来开展双语教学的;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实施英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从而保护了民族的融合。这些国家多是由于民族融合等政治目的或社会需要,而开展的双语教育和教学活动。与之不同的是,我国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2我国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对高校双语教学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袁平华认为,我国与加拿大在双语教学上的差异表现在我国没有相关的双语教学法律文件,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也需要加强,此外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方面,我国目前也只处于效仿阶段,缺乏创新。

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区别,也与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但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多移民国家的双语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以新疆为例,李文涛、李儒忠研究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对民族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新疆的“双语教学”是广义上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其他如青藏高原地区的藏语/汉语双语教育、蒙古地区实施的蒙语/汉语双语教育、吉林省延边地区实施的朝鲜语/汉语双语教育,也基本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王斌华认为我国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将外语替代母语或成为第一语言。因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其性质是“添加性”双语教学。王昕昕回顾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发现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和支持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而我国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三个方面。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现在在学生中广受关注的“MOOC学院”网络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也有大量以英语为教学语言,附中文翻译的课程,学生接受英语教学的资源日益丰富,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高校对本科生英语水平的重视,本科生英语学习时间较多,接受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的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专业内容的讲授,把专业课双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课,也不是双语教学最终的目标。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是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灵活,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几年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十分常见。小班教学的方式十分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方法,如果是班级人数较多,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讨论之前,教师要提出预设问题,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4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信息管理类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开动脑筋,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三峡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设置课堂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项目驱动法已经成为该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

3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背景

3.1学生背景

三峡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针对的学生对象是国际交流学院“2+2”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班级学生9名,他们将在2年的国内学习后,去英国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对这些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国际交流和未来在国外接受教育和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工具,他们也已经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也有较多的英语课程,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来说,双语教学方式可以方便教师直接讲解英文案例,并根据专业需要,从案例库中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补充网络资料,进行讲解。

3.2教材选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最终选择的教材是全英文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清华MBA核心课程英文版教材)》著者:肯尼思・C・劳顿,简・P・劳顿。之所以选择该教材,原因在于:(1)案例丰富且新颖,有关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案例非常具有借鉴意义;(2)随书附赠课程教学英文PPT和英文习题,方便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和教学PPT的修改,节省了工作量;(3)教材经典,许多高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都选择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或中文翻译版作为教材,学生在英文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中英文对照;(4)案例讲解详实,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案例的讲解十分详细,且作者有丰富的信息化实践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体现在了教材中;(5)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对技术操作介绍的内容较少,而对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实例介绍较多。因此,现在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该教材。该教材在我国有中文翻译版本,同样附有详实的案例,适合非双语教学的班级使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

4.1教案的设计

设计教案时,既要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也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时,主要的目标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次之;以主动思考为主,教师灌输次之;以动手设计为主,理解背诵次之。由于教材内容较详实,案例也较多,必须在设计教案时,提前考虑到上课学生的专业和已经掌握的预备知识,据此对案例进行筛选,挑选出流程更清晰,讲解更清楚的案例,并在学生学习案例时,给予有专业针对性的讲解。

《管理信息系统》共40个课时,理论课课时32节,实践课课时8节,其中理论课主要用于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按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前选择了5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涉及到企业信息化的背景、特点;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企业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这几个案例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分理论和概念,也涉及到了动手实践的实例,易于理解和指导学生操作。

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有引导性,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案例揭示了企业中在管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结合理论,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在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引导,让学生回到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案设计时,合理利用课程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一下目前他们所接触到的酒店管理工作中,使用的信息系统有哪些类型,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果学生目前对酒店的实践了解不多,可以引导他们从网络上进行调查。

4.2双语案例教学

目前有些双语课的讲授方法是英文PPT,英文教材,中文讲解,因此双语的教学主要停留在书面表达。但由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因此课程讲授也采用部分英语与中文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进行基本原理的讲授,然后布置案例给学生作为阅读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案例之后,由学生讨论、并用英语讲解案例,教师再进行点评。学生阅读和讨论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积极的参加学生的讨论,但不参与发言,只提出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引导。最后的教师点评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明确概念。

4.3项目驱动法相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教学中采用了课程教学与项目驱动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与酒店管理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行酒店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提出系统目标、系统数据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并在课堂上用中文或英文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

实践证明,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概念和方法。学生从酒店管理的专业出发,分组自行提出了酒店客房管理信息系统、酒店大堂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网上客房预定系统这三个系统的构想,画出了系统业务流程图,将他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5经验与不足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在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案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提高的部分:

(1)双语教学法更适合小班教学的方式。人数少,更方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讨论。教材中的大量案例,需要精读之后,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时提出疑问,由教师进行引导。老师只负责引导和总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可以参加其中,坐在学生中间旁听,适当引导,打破讲台和课桌的界限。如果在大班(40人以上)开展双语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困难将是课堂氛围的调动,教师无法完整参与到所有的讨论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分组讨论需要提前考虑到分组的大小,小组人数多少合适,教师要在教室增加走动,尽量能顾及到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为了适应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方面必须做到:对教材熟练程度要十分高,对案例的选择要经过比较丰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来进行选择;对课堂讨论的引导要有的放矢,引导时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促进学生参与讨论。

(3)师生的英语水平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由于该课程针对的是2+2教育模式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在本科期间要出国学习,已经有大量英语预备课程,本身英语听说能力较强,因此双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良莠不齐,全面推广双语教学在三峡大学仍存在实际的困难。教师本身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文听说能力,备课准备必须充分;在备课时,可以写教案的英文逐字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面向国际班的小班教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说,在所有工商管理类的所有本科班级推广双语教学,并非不可行,但还需要创造很多条件。教案和教材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和评价标准。

(5)需要选择标准化的原版教材。在教材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是一本英文原版教材,教材基本可以做到“原汁原味”,通过使用这本教材,也可以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但如何选择案例,并与三峡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时觉得教材有借鉴意义,不会觉得离现实太遥远,这需要备课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

总之,想要达到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将双语教学当作一种有效的接触新案例、新技术的手段。教材要尽可能的选择原版经典教材,案例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要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标准化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进行标准化备课,从而真正做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实现以上这几点,相信信息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得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庆欢.英语浸入式环境下理科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6,(05):3943.

[3]李文涛.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儒忠.新疆双语教育的界定[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10.

[5]王斌华.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953.

[6]王昕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7]陶小青.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新世纪上海外语教育改革探索[J].上海教育,2001,(17):35.

[8]方莹.论高校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6109.

第9篇

根据wikipedia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云计算主要特点是能够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能够按需扩展和使用,能够按使用量付费并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

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的重要平台。随着商用化进程加快,云计算的概念已延伸到提供各种运算服务,包括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it资源整合服务。

2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典的市场驱动的案例。google的创始者因为买不起昂贵的商用服务器来设计搜索引擎而采用了众多廉价pc来提供搜索服务。他们成功地把这种pc集群做到比商用服务器更强大,而成本却远远低于商用服务器的硬件和软件,形成了所谓的云计算技术。google的成功引发了产业对于云计算极大的关注,甚至把google云计算中五大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集群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资源管理)称为“五大巫术”。

云计算技术为it技术带来了重大变革。云计算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it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大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云计算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了it商业模式的革命,促使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购买和维护软硬件,而是从amazon等公司租用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以及it服务,使得企业实现信息化变得像获取自来水一样方便、廉价。不仅如此,云计算技术以其本身在大容量存储、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得云计算已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助推器,成为推动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创新模式。可以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对现有信息产业及应用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计算已引起各行各业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在大力开展国家级云计算项目,试图在这场it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2.1 google神话依赖于平台即服务

回顾云计算的起步和发展轨迹,我们不得不谈到google在以搜索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成功。

1997年,有两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做了个软件作业叫做backrub,这是一个实验用的搜索引擎。在建立之初,backrub只是针对1 000万份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网页进行分析,后来他们发现斯坦福大学有上千人在使用这个软件,于是他们决定继续研发这个软件。把搜索的网页数目扩大,把搜索的效率提高,这就需要更高的计算性能,于是他们决定用多台服务器来实现。起初他们在自己的宿舍里攒计算机,后来宿舍舍友有意见,就被迫挪到一个破车库里攒,同时继续完善他们的backrub软件。因为当时很穷,只能用最便宜的器件来攒这些服务器。于是他们就买别人淘汰的主板、过期的cpu、便宜的小容量硬盘,还有廉价的电源,并拿纸盒子做机箱,能省就省。为了节约显卡、键盘什么的全都不要,就这样一气组装了一堆服务器。1台价格大约100多美金。可这种廉价组装的服务器很容易坏,不稳定,怎么办?这两个学生决定靠写完善的容灾软件系统来克服这个毛病。就这样,到了1999年或者2000年的时候,他们已有了几千台这样的服务器。他们开始用网络把这些服务器连接起来,在上面试着部署他们写的软件系统来进行文本搜索试验。既然在这样一个系统里面不可能用1台机器实现高性能,他们就在软件系统里研究了一套新型运算模式来实现高性能运算,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称的“云计算”。这两个学生叫做布林和佩奇,他们在车库里攒出来的公司就是现在鼎鼎有名的google。

如今,他们已经有了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平台,并依赖这样的云计算平台提供其著名的互联网搜索服务、gmail服务以及google map和新型的google wave和google voice等互联网服务。

依靠云计算平台,他们的网络爬虫爬遍了全世界,包括

2.3 salesforce.com奠定了软件

即服务的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第3个里程碑,一定属于salesforce.com。起初,这家公司想做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类软件,并把它卖给企业用户。可是他们发现,在数据库管理类软件领域,他们可能永远打不过oracle。但是他们发现oracle的昂贵价格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更有很多工业制造和物流行业的企业花大价钱买了oracle产品后却因为缺少专业知识而不能把它用好。于是他们决定利用新型的互联网来提供软件服务,从而和oracle竞争。这家公司在1999年首次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点向企业提供以客户管理为中心的营销支持服务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使得企业不必再像以前那样通过部署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进行客户管理及营销服务,而只需通过云端的软件来管理,从而为软件即服务(saas)奠定了基础。这家位于旧金山的科技创新公司,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而迅速壮大,他们的48 000个企业客户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中小型企业可以不用购买和安装软件来实现其企业信息化服务,且数据都存储在云端,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能最大限度和最方便地实现信息共享和随取。这些中小型企业使得saas供应商salesforce年营业额增速高达50%,成为目前纳斯达克股市中的一家明星公司。saas模式的云服务可以帮助任何一个不懂it技术的中小企业花很少的运营成本,快速并科学构建适合其商业需求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也加快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在云计算技术的驱动下,运算服务正从传统的“高接触、高成本、低承诺”的服务配置向“低接触、低成本、高承诺”转变。如今,包括iaas、paas、saas等模式的云计算凭借其优势获得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企业、政府、军队等各种重要部门都正在全力研发和部署云计算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云计算已进入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ibm和google开始与一些大学合作进行大规模云计算理论研究项目。政府和军队的“私有云”正在悄然建设。许多新兴的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正在全力研发和部署云计算相关的软件和服务。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和技术买家的兴趣也在迅速升温。迎着朝阳前进,是it技术发源地——美国硅谷对云计算目前发展状态的定位。

3 云计算的发展前景

美国多家市场研究公司联合预测,云计算市场将在未来几年高速增长,it厂商正以快于预期的速度转向运用云技术。根据gartner的调查结果,2009年全球云服务收入增长21%,从2008年的464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563亿美元。2013年全球云服务收入会达到1 501亿美元。

gartner分析师认为,传统的内部it服务和大量的新业务会持续迁移到云计算中。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业务流程是最大的云服务市场,其中包括广告、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和支付处理。google、microsoft、yahoo等公司云服务收入到2013年将是最大的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更严格的it预算,也使运用云计算来托管应用程序和服务更有吸引力。云计算是计算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目前已在国际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云计算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人用户在几乎没有预付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即时使用计算资源,不必再提前做it资源计划,将大幅削减运营和使用成本。云计算系统同时改善了业务流程。各行业和机构可以把重点放在业务流程和逻辑组织上,而非it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上。

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编程模式、并发控制、系统管理等5个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

4.1 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可靠,从而提供廉价可靠的系统。为了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数据存储技术必须具有高吞吐率和高传输率的特点。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系统主要有google gfs和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开源系统——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大部分it厂商,包括yahoo、intel的云计划采用的都是hdfs的数据存储技术。

4.2 并行编程模式

为了高效利用云计算的资源,使用户能更轻松地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服务,云计算的编程模型必须保证后台复杂的并行执行和任务调度向用户和编程人员透明。云计算采用mapreduce编程模式,将任务自动分成多个子任务,通过map和reduce两步实现任务在大规模计算节点中的调度与分配。

4.3 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对大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向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因此,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能够高效地管理大数据集。另外,如何在规模巨大的数据中找到特定的数据,也是云计算数据管理技术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云计算系统的数据管理往往采用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保证海量数据存储和分析性能。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最著名的是google的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同时hadoop开发团队也开发了类似bigtable的开源数据管理模块hbase。

4.4 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在多节点并发执行环境,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是保证系统状态正确的关键技术。系统状态需要在多节点之间同步,关键节点出现故障时需要迁移服务。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通过“锁”机制协调多任务对于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数据操作的一致性。google的chubby是最著名的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

4.5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资源规模庞大,一个系统的服务器数量可能会高达10万台并跨越几个坐落于不同物理地点的数据中心,同时还运行成千上万种应用。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服务器,保证这些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能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是云计算的“神经网络”。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能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方便地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地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使云计算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的可运营、可管理。google通过其卓越的云计算管理系统维持着全球上百万台pc服务器协同、高效地运行着,其云计算系统管理技术被作为企业核心机密至今没有公布技术资料。

4.6 绿色节能技术

云计算技术降低了服务器的采购成本,从而使电源消耗所带来的运营成本成为云计算中心的主要开支之一。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云计算的开发者在绿色节能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内部控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0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计准则、内控规范等相关会计法律体系相对规范,注册会计师队伍逐渐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但作为现代会计的第二大分支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缓,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的结构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日益强烈。在这一形势下,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要求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管理会计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分析、评价其经济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竞争与风险意识、熟悉国际会计业务、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企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从国有企业实行的内部成本责任制,到改革开放后,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决策性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开始在我国企业采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1世纪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同时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广泛应用。我国管理会计在理论及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一)管理会计的观念相对薄弱,使管理会计应用不够广泛

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因管理会计的观念薄弱,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规模较小的企业只做财务会计工作,不做管理会计工作。这种情况随着管理的加深,逐渐减少。(2)有些工作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但因管理会计理念不清,搞不清楚哪些是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哪些是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如企业采用的本量利分析,内部成本控制、内部预算管理等,以为是财务会计工作。(3)知道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懂得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但是管理当局不重视,没有明确的内部管理会计人员和内部的管理会计机构,管理会计工作简化处理或者不做。(4)有的大型企业,有ERP信息管理系统,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也探索各种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走在了管理会计的前沿,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管理会计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远比财务会计复杂,又与其他管理学科理论交叉重复。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知识缺乏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仅有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是照搬西方的经验,不能适应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在接受会计知识教育的本科及高职院校教育时,管理会计课程作为专业课,课时相对较少,主要是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实践教学课时,如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不知道,没有较深的掌握。同时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职称考试等会计人员质量考核体系中重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考察,对管理会计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少,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知识相对薄弱,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另外,管理会计的工作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考核工作无法严格的区分,出现扯皮推诿,领导如果再不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在单位就开展的较少,鉴于管理会计内容复杂,鲜有会计人员愿意主动研究,因此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其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职能。

(三)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RP企业管理系统,ERP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数据与资源共享。企业各个步骤的管理工作加强,通过数据及时反映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及时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进行解决。但现实的情况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处于低水平,无法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无法及时处理ERP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日益加强的局势下,加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一)确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此,一是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成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协会或产学研联盟,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我国会计发展的实际和企业具体的实践管理活动,将管理活动中的实践成果进行理论的转化,确立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管理会计能力结构框架和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二是各大科研单位、院校应根据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活动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标准,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立人才培养的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宣传推广管理会计理论和先进做法等,培养具有我国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管理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1)企业调研和实习活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重视管理会计岗位的认知学习,在进行入学专业介绍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去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岗位职能。(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将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供应过程、存货管理过程、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产品销售过程的管理资料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制作经典的管理会计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中做”。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在实训室,采用ERP或财务软件中的管理会计模块(存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获利能力与绩效管理),与具体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结合,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在案例设置时,把相关的数据导入到管理会计模块,将各模块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让学生在“做中学”。(3)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管理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以和对管理会计人员有需求的若干个企业签订联合招生的协议,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将管理会计专业的授课和企业工作实践结合,这样既能解决企业人才短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学员知行结合,获得更为具体、直观的实践经验,培养出真正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适合企业实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管理会计人才。

(三)重视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改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管理会计是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既要懂企业管理知识,又要懂管理会计知识,且对计算机和英语要求相对较高。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必须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企业内部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多岗位轮换,让会计人员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对他们进行管理学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或是对产品设计、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将管理会计的理念融入他们的管理活动。二是各地财政部门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后续培训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资格认证和选拔。可以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中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也可以设立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考试办法,考试的内容可以有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学、企业战略。

(四)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英等发达国家会计人员90%属于管理会计岗位,75%的工作时间用于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支持,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对企业的渗透,我国要想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会计的交流和合作,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1)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学习美国和英国成立属于专门治理和研究管理会计的协会,经常进行国家交流合作,推动和国际管理会计协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将我国先进的管理会计案例经验进行推广,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我国管理会计的影响。(2)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3)加强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应我国财政部要求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要求,通过中外项目化合作,如直接设立CIMA 特色班或方向班研修CIMA 相关课程,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AM)或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嵌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知识,引导我国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合国际化、信息化环境需要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逐渐形成具有管理会计的内容、规范管理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内涵的质量考核体系。

(五)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趋势下,企业集团或大规模企业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企业及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研究在现有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融合,构筑一个既有核算功能又有管理功能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活动;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系统,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S].财会[2014]27号.

[2]曾爱军.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5,04(12).

[3]王国彦.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企业会计,2015,01(1).

[4]卫志红.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中国经贸,2014,(18).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营销;策略

互联网的深入和普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企业、竞争对手和客户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本企业的服务、价格、渠道和促销等传统营销手段,极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使物流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客户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作为物流企业,特别是以信息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通过网络、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和传播自身,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已经成为众多物流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 网络时代物流企业的变化

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物流企业即提供上述服务的实体或组织。在网络时代,物流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信息化的普及。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曾经说过“物流的灵魂在系统,物流的关键在管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可见不同一般,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部门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为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技术基础。

2.竞争对手多样化。由于网络使海量的商业信息透明化、全面化、实时化,使自己的竞争优势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所熟知、模仿并超越;物流行业技术壁垒也较低,也使物流企业面临着众多其他类似企业的竞争。

3.客户需求多样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客户间存在比传统商务环境下更多的接触点:电子邮件、呼叫中心、网站留言、专用的支付手段和合作伙伴的内部网或外部网等等,方便了客户对企业行为的反馈,也增加了客户对企业的期望,客户要求享受快速、及时、便利和快速响应的服务,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管理难度。

二、网络时代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

网络营销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4Cs(客户、成本、便利、沟通)为战略导向,以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策略实施中心,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营销工作。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复苏,以信息为主的物流企业的营销重点策略都应该围绕着客户来进行:

1.物流企业应该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与顾客广交朋友,深入地介绍产品和服务,处理与顾客之间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经营目标。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应用之广、交流之方便、节约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之优势是一般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它给网络营销带来了传统营销难以达到的优势。

2.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在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等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较大的投入,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利用Internet技术手段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功能,物流企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共享信息,对生产企业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还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成品配送等提出系统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的个性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性和生产企业的转换成本。这样做,生产企业的经营信息自始至终贯穿在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能够达到正确指导物流企业的营销行为,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反馈信息等环节,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生产企业适时了解和掌控自己的物流状态,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效率,强化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盟关系,同时提高物流服务竞争的门槛,对潜在客户形成有效的吸引。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偏好、习惯、喜好和变化趋势等,实施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即根据客户的需求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要有特色,或者价格有优势,优质的服务让买方满意;物流企业通过深化客户关系,主动提供客户潜在的需求,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在即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加深了与客户关系的同时,物流企业还可以借此机会,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4.以网络的便利条件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开展营销,这些资源包括自己现有的、可以开发或正在开发的,也包括合作伙伴的,而且可以在很大合作范围内与合作伙伴开展交叉营销,从最简单的交换链接、用户资源共享,直到战略联盟甚至高端的资本合作。

目前物流企业中利用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的并不多,而全程物流与百度搜索的合作可谓是物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全程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推出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中国全程物流网”( 省略 )就是定位以全方位的物流网络为基础,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整合和提升传统物流产业,并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居于主导支配地位,以抓节点、筑连线的方式,构筑立足深圳、面向全球的一站式全程物流网络(包括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全程物流就是借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通过网络营销中心的传播统一、双向沟通,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营销目标,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上半年网上结合信息系统实现的网上交易金额就高达约5000万,全年收到重要反馈企业信息100多条,其中不乏很多国内上市公司的物流需求信息,其网站日均访问量也高达1000多次;全程的服务和产品也获得不尽的市场扩张能力,品牌价值一再飙升,并在2004年“高交会”上被指定为唯一的物流服务商,并获得了“深圳市优秀物流企业”、“货运与物流诚信企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荐技术服务商”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之,网络营销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合适的模式,物流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规划,既要移植传统的成功模式,也要注重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贵在理念,重在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勇,郑智.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6:128-129.

[2]张席洲,魏文术.企业物流营销组合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6,27:16-17.

[3]马骊.论物流企业的营销战略[J].商业研究,2006,19:204-205.

[4]陈书琛. 物流企业网络营销e-Marketing策略. 省略锦程物流网.

[5]付玉,邱冠周,冯其明.网络营销的创新模式.省略中国知网.

Network Logistics Enterprises times Marketing Strategy

Chen ChenTian Ling

(Beijing United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第12篇

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物流企业即提供上述服务的实体或组织。在网络时代,物流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信息化的普及。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曾经说过“物流的灵魂在系统,物流的关键在管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可见不同一般,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部门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为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技术基础。

2.竞争对手多样化。由于网络使海量的商业信息透明化、全面化、实时化,使自己的竞争优势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所熟知、模仿并超越;物流行业技术壁垒也较低,也使物流企业面临着众多其他类似企业的竞争。

3.客户需求多样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客户间存在比传统商务环境下更多的接触点:电子邮件、呼叫中心、网站留言、专用的支付手段和合作伙伴的内部网或外部网等等,方便了客户对企业行为的反馈,也增加了客户对企业的期望,客户要求享受快速、及时、便利和快速响应的服务,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管理难度。

二、网络时代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

网络营销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4Cs(客户、成本、便利、沟通)为战略导向,以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策略实施中心,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营销工作。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复苏,以信息为主的物流企业的营销重点策略都应该围绕着客户来进行:

1.物流企业应该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与顾客广交朋友,深入地介绍产品和服务,处理与顾客之间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经营目标。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应用之广、交流之方便、节约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之优势是一般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它给网络营销带来了传统营销难以达到的优势。

2.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在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等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较大的投入,努力建立和不断完善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利用Internet技术手段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功能,物流企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共享信息,对生产企业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还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成品配送等提出系统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的个性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性和生产企业的转换成本。这样做,生产企业的经营信息自始至终贯穿在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能够达到正确指导物流企业的营销行为,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反馈信息等环节,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生产企业适时了解和掌控自己的物流状态,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效率,强化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盟关系,同时提高物流服务竞争的门槛,对潜在客户形成有效的吸引。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偏好、习惯、喜好和变化趋势等,实施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即根据客户的需求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要有特色,或者价格有优势,优质的服务让买方满意;物流企业通过深化客户关系,主动提供客户潜在的需求,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在即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加深了与客户关系的同时,物流企业还可以借此机会,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4.以网络的便利条件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开展营销,这些资源包括自己现有的、可以开发或正在开发的,也包括合作伙伴的,而且可以在很大合作范围内与合作伙伴开展交叉营销,从最简单的交换链接、用户资源共享,直到战略联盟甚至高端的资本合作。

目前物流企业中利用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的并不多,而全程物流与百度搜索的合作可谓是物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全程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推出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中国全程物流网”()就是定位以全方位的物流网络为基础,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整合和提升传统物流产业,并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居于主导支配地位,以抓节点、筑连线的方式,构筑立足深圳、面向全球的一站式全程物流网络(包括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全程物流就是借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通过网络营销中心的传播统

一、双向沟通,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营销目标,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上半年网上结合信息系统实现的网上交易金额就高达约5000万,全年收到重要反馈企业信息100多条,其中不乏很多国内上市公司的物流需求信息,其网站日均访问量也高达1000多次;全程的服务和产品也获得不尽的市场扩张能力,品牌价值一再飙升,并在2004年“高交会”上被指定为唯一的物流服务商,并获得了“深圳市优秀物流企业”、“货运与物流诚信企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荐技术服务商”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之,网络营销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合适的模式,物流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规划,既要移植传统的成功模式,也要注重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贵在理念,重在实践。

第13篇

关键词:软件服务 电子政务 创新 SaaS

一、深入理解SaaS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也称为软件运营服务,是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服务器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软件运营服务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工具型软件运营服务与管理型软件运营服务。

⒈SaaS是软件应用的新规则

软件的创新被普遍认为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软件发展趋势,而SaaS则被认为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软件创新。SaaS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软件应用的新规则。这种新规则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带动大批创业软件企业的新生力量,重新掀起了软件复兴的大潮[1]。SaaS是软件发展的趋势,甚至在国外被认为是“SaaS至上”[2]。

⒉SaaS与SOA的区别和联系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构架)是一种框架的方法,它是开发松耦合软件的框架,是描述业务组件如何构架的方法;而SaaS是一种传递模型,是描述软件如何交付和传递的方法,基于SaaS模式的应用程序是指单实例/多个承租(Multi-Tenant)的应用软件[3]。

SaaS和SOA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都是时下流行且备受推崇的技术,两种技术是共生的,而且,两者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一起工作。一方面,SaaS应用软件程序需要通过SOA的标准和SOA的方法建立起来并作为标准服务被传递;另一方面,SOA基础设施可作为SaaS应用软件程序的一个集成点被使用,通过在SaaS应用软件程序和内部业务线应用软件程序之间,应用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可以实现应用集成。

⒊SaaS是一种特殊的外包

从业务模式上来说,SaaS算得上是外包模式的延伸。传统的外包多半是基于项目合同的开发或服务,SaaS中外包的标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这种产品在SaaS中被称为“服务”,服务可以是软件功能和对软件的维护升级,将这些松散的服务通过业务规则“打包”在一起,按需交付给用户。与传统外包方式相比,SaaS模式提供的是更具有明显价格竞争力的标准化产品。

SaaS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外包,是外包服务领域较高层次的服务方式。从手段上来说,它是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网络托管方式;从外包内容上说,它是将机构内的非核心业务进行了全盘的外包。而随着SaaS模式的不断发展,部分中小企业逐步会将企业的核心业务转移至SaaS运营平台之上。

⒋SaaS源于ASP,是ASP的发展和延伸

SaaS的前身是前几年被推崇但随后失败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两种模式都具有“零部署模式和按需付费”的共同特征,二者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区别:

⑴从服务内容上看,早期的ASP大多是对一些传统应用提供宿主(hosting)模式的远程访问,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硬件托管和软件系统的租用。SaaS模式则是围绕软件租赁模式,通过Web方式远程访问,重新架构和开发软件的应用模式。

⑵从软件架构上看,传统的ASP模式多是一对一的应用程序的服务方式,其软件架构多是C/S架构或三层结构。而SaaS模式则通常是单实例多租户的一对多的应用程序服务方式,其软件架构主要是B/S架构。

⑶SaaS模式以软件运营服务的全新概念为用户提供了优质和规范的服务,对服务的质量和要求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约束,而传统的ASP模式则没有清晰的、系统的服务质量约束和要求。

⑷从收费模式上看,SaaS模式多采用更加贴近用户的按期支付租用费的方式;而ASP模式在收费以及支付模式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灵活的和贴近用户需求的计费和支付模式。

⑸SaaS运营公司拥有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4],在自主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新用户处实现充分赢利;而采用ASP模式的公司主要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托管服务,不具有该软件的知识产权,赢利能力也低于采用SaaS模式的公司。

ASP模式和SaaS模式是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互联网服务的丰富和网络带宽瓶颈的解决,不可能迅速催生出SaaS模式,SaaS模式是ASP模式的发展和延伸。

⒌SaaS模式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信息化过程中,软件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许可证模式(On-Premise方式)和按需租用模式(On-Demand)等两种,前者也称为出让模式。而具体到流行的支付模式,则主要包括:传统软件使用许可及维护、按月付费和按需软件支付、基于交易的软件支付以及基于广告商支持的软件支付模式等。

SaaS模式采用了按需租用的模式,它通过应用网络托管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的建设、维护成本,提供了更低的应用门槛。SaaS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软件许可证购买的方式,以全新的按需付费的方式,为SaaS用户带来了更有竞争力的消费模式。

SaaS模式并不仅仅是IT范畴的成果,更是商业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实现客户、厂商以及企业股东共赢的模式,它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高于许可模型。它具有诱人的商业模式,它可为客户带来“所投即所得”的效果,使得客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并实现收入目标,并且可为公司建立重复增收模式,使得其毛利率和整体盈利性也能相对提高。SaaS模式是创新的产物,是新兴的模式,其市场潜力巨大。

SaaS模式的可持续性更强。在传统软件模式下,客户有权永久使用软件,如果客户一开始就购买所需的全部软件,今后可能就不再需要购买额外的许可了。因此,传统的软件公司很快就会耗尽全部市场资源。与此相反,客户会分批少量购买软件作为服务,仅根据近期需要来购买所需用户数量的服务。

SaaS模式丰富了软件交付及运营的商业模式,使得用户可以采用灵活的商业模式实现软件的应用。

⒍SaaS的核心特征

SaaS模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⑴按需交付服务

与传统的许可证模式相比,SaaS的按需交付软件服务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它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有限的服务,并且采用按期付款的灵活的支付模式,兼顾到企业规模的差异和需求的差异化服务,带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有序的发展。

⑵应用软件托管

SaaS模式通过应用程序托管,以服务的形式,采用单实例多租户的方式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虽然用户的需求有诸多不同,但服务于后台的应用程序多是同一个应用。因此,从用户角度来观察,采用SaaS这种服务模式仿佛是将自己的某个应用程序托管在软件服务平台上。

⑶通过网络访问

与传统软件相比,基于SaaS模式的应用程序的访问均需要通过网络才能完成。基于SaaS模式的应用程序多是通过互联网来访问的,但是运行于专用网络的应用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⑷服务水平协议

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来源于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维护管理,也是IT服务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ITSM)的重要组成部分。SLA是软件运营商和客户间就服务提供而达成的一份合同,是通过对每一项关键服务的定义和协定,对服务提供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目标和工作量参数的协商而形成的正式协议。通过SLA的实施,就一些有关服务质量的责权进行澄清,把体现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ervices,QoS)的指标进行量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软件运营商和客户间双方对服务质量的标准的歧义理解。此外,通过把承诺的服务品质进行量化(QoS服务质量的指标)和定期的统计、分析、报告,便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双方彼此的信任。SLA已经成为SaaS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成为SaaS模式的核心特征。SaaS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特殊服务。而SLA对于服务质量的监控,对于客户需求满意度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SaaS的发展形势

⒈国外发展形势

IDC公司2004年对SaaS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美国在SaaS领域的开支达2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约35%;当年,全球在SaaS领域的开支总额为30亿美元,美国的开支大幅领先于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根据 IDC公司的预测,全球的SaaS开支到2008年将超过90亿美元,即复合年度增长率将达25%(参见图1)。而AMR Research公司在2005年11月发表的一份针对美国地区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的各主要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中,超过78%的企业目前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服务。SaaS是当前软件、互联网和电信领域的热点话题,也是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图1 全球及美国IT支出费用趋势图

SaaS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著名的Salesforce公司通过应用SaaS模式这一创新的商业模式,借助Ajax技术,正确地切入了多数企业必需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终于成就了其在CRM领域的三甲位置。类似的公司还有WebEx、NetSuite以及最近上市的RightNow Technologies等公司,他们正在改变顾客购买软件的方式。从目前SaaS的应用形势也可以看出,目前应用SaaS比较成功的领域还是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而托管的应用程序还主要集中在CRM、HR、呼叫中心以及视频会议等常用软件。

关注并推崇SaaS模式的并非只有这些软件行业的新兵,象SAP和ORACLE这样的巨头,也紧紧抓住SaaS模式发展趋势,积极改变产品思路,及时推出SaaS产品:SAP适时推出了SAP CRM On-Demand;ORACLE公司索性通过收购SIEBLE公司,并推出CRM On Demand,该产品极具市场影响力。

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也不乏经典案例,如:Municipal公司借助Salesforce.省略公司的Katrina Missing Persons System[6]以及RightNow公司为Arlington County VA 开发的CRM系统[7]等,均已成为SaaS在电子政务应用的经典案例。即便如此,与SaaS模式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繁花似锦相比,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亟待推广和提高。

⒉国内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末期,SaaS概念在中国市场迅猛发展起来,但是没有太多实际应用内容,提供商主要是以.com为主,缺少大型IT企业和电信企业的介入,整个市场表现为概念化的操作特征,没有形成实际应用效果和商业竞争力。而据IDC调查显示,在中国,SaaS还是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但是它在国内具有非常良好的生长土壤:我国约有三四千万家中小企业,这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软件服务化(SaaS)消费群体。据IDC统计,目前我国有57.7%的被访中小企业已经实施了信息化,而在未实施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中有47.3%的企业也表示将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46.省略和SAP等国外巨头加大了对国内软件市场的争夺,但表现比较好的却仍然是以XTOOLS CRM为代表的国内新兴厂商,另外,TRS、用友、金蝶、阿里巴巴以及金算盘等厂商从其他软件领域的发展,为SaaS模式在国内的应用起到了布局、占领市场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的开展,标志着作为运营商的队伍的加入,初具规模、配置合理的整个SaaS市场已经形成。

而纵观国内电子政务中SaaS模式的应用,显得寥寥无几,除了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Web监控和面向政府网站群搜索的垂直网站分析服务化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外,其他鲜有成功案例。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凤毛麟角的应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发掘。

三、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⒈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契机

⑴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与众多企业一样,多数政府部门中都有自己的IT部门或专职IT维护人员,他们的职能主要服务于业务部门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以及日常的桌面维护。经过多年的建设,电子政务已经经历过硬件及基础设施大投资的时期,应用系统的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多数单位都拥有了自己的机房,配置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建设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政府IT部门逐渐被边缘化。

――信息化进程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对于规划的执行和贯彻同样缺乏力度和延续性。

――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体,政府的IT部门多是疲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真正关注于核心业务。

――各部门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不断形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不高。而从总体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的投资回报率也不是很高[9]。

――需要适应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需要满足众多业务部门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

――由于政府部门由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向集约型的管理模式转变,还要面临着维护和管理成本增高的严峻挑战。

⑵电子政务需要引入SaaS

幸运的是,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希望,那就是,外包和SaaS模式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重复性较强、非关键的维护工作外包出去已经成为许多政府IT部门的常用的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具有核心竞争力业务的持续发展。而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之所以引入SaaS模式,可从以下两方面来阐明:

①电子政务中需要SaaS模式,SaaS模式将对电子政务产生深远影响

电子政务中需要引入先进的SaaS模式。在实施时间、对组织的影响程度、使用成本以及主要流程变化、最终用户的体验等方面,SaaS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软件(许可证方式)大多经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产品衰落”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软件功能随着市场开拓的进展,会得到提升和扩展,但随着产品的衰落,功能也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软件成本也呈现出“峰-谷-峰”的规律;而采用SaaS模式的软件则是经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产品升级”等阶段,软件功能随着阶段的发展不断增加,软件的成本也会呈现出初期上升、随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平滑的规律[10]。两种模式之间的区别可参见图2所示。

图2 传统许可证方式软件和SaaS模式软件引用曲线对比

SaaS模式为电子政务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SaaS模式是集约型管理的需要。虽然政府部门的许多应用系统并非关键业务系统,但这些系统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因此,从资源集中、避免浪费的角度,引入SaaS模式,也是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的必由之路,用更少的代价做更多的事情,已经成为解决问题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SaaS模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企事业单位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对政府的期望,驱使着政府的职能需要发生快速转变。

――电子政务中引入SaaS模式也是创新的需求。基于SaaS模式的应用软件加快了创新,由于SaaS模式的应用,带动了结构化框架的建设,这些框架将是标准的、可测量的、经过测试的并支持快速迭代的部署;订阅者可分享到新技术的惠利;运营商可集中精力处理关键的内部/组织范围的挑战,例如:身份认证、安全机制、变更管理、资源管理以及性能管理等。

②SaaS模式也可能在电子政务中取得迅速的成功

――多数政府的IT部门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基础设施,非一般企业所能及,具备了SaaS应用必需的基础设施。

――在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培养出一批专业队伍,具备了SaaS服务所需的运营队伍。

――通过政务专网等安全网络的建设以及电子公章、数字签名的应用,建立起立体的安全体系,具备了SaaS模式对平台安全性的要求。

――政府的IT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的良好的关系,使得SaaS模式平台具备了优质网络带宽访问的先决条件。

――与通信运营商、设备厂商以及软件供应商等良好的关系注定了只有政府才更加适合和有可能将SaaS模式成功地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

⒉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特点

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应用不同的是,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轻计费,重服务

SaaS模式通过按月付费、按需付费的方式来降低用户IT系统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其主要客户是那些IT基础设施较差、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中小企业用户。而对于政府各级部门来说,由于平台是由级别更高、具有优良IT基础设施的IT部门来运营,而目前政府的IT部门并不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服务的计费和结算。因此,在目前阶段电子政务的应用中,计费不应成为SaaS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商业目标,但服务质量必须得到更多的强调和保证,SLA机制的建立和引入是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必需手段。

⑵业务非关键性

由于SaaS模式的特点,使得目前阶段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只能集中在政府部门的非关键业务上,而对于核心业务和专有业务,不建议采用SaaS模式。因此,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具有业务非关键性的特征。

⑶安全性的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的用户特点以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核心数据,对安全性同样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需要从基础设施架构、网络架构以及应用架构等三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安全体系,以确保政务数据能被安全访问。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安全性特别关注站点的安全、基础设施的安全、应用的安全以及人员操作的安全。

⑷政府IT部门人员面临挑战和机遇

与企业的IT部门相似的是,政府IT部门处于后端服务部门的弱势角色,长期从事着繁重的桌面软件和硬件设备的维护任务,伴随着大量边缘维护工作的外包,IT人员得到了第一次解放;而随着SaaS模式的应用,IT人员得到了第二次解放,使得处于边缘化境地的IT人员真正意义上看到了发展方向,那就是转变思路,逐渐成为业务部门与技术厂商之间的接口人。这也是所有IT人员面临的一次严峻挑战,不进则退,因此,IT部门的人员作为SaaS平台的运营者,同时也是平台的建设者;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熟悉业务流程,掌握行业发展方向,逐渐成为拥有技术背景的业务专家,成为业务部门与技术厂商之间的协调者和咨询顾问。对于新的应用,他们要及时与业务部门保持联络,在认真分析业务需求后,基于SaaS标准的平台和框架,对其进行适度开发和引入,以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⒊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实践

虽然在国外电子政务的应用中,产生了一些SaaS模式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注定了在我国电子政务中应用SaaS模式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应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适时进行规划和引用。而由于SaaS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软件应用模式,使得它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而又漫长的工作。对于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和推进,以遵循PDCA(Plan-Do-Check-Action)的方法为好,如此,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大致需要经历:调研和规划、开发和实施、评估和推广以及持续改进等四个阶段(参见图3)。

图3 SaaS在电子政务应用策略和推进方法

中国-新加坡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发展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其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计算机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担负着园区管委会所辖各局、办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全区派驻机构、区镇、管委会直属企业以及直属单位的信息服务。以下,笔者将结合在苏州工业园区SaaS模式的应用实践和实施体会,阐明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推进的策略。

⑴调研与规划

在应用SaaS模式之前,一定要进行系统的调研与规划,这部分工作也可以借助于外部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来完成。调研的范围将涉及政府部门内部运作的流程以及对外服务的内容。只有经过系统的调研,才能制订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规划。表1列出了在调研和规划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图6模型的逻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层,包括:基础设施供应商、SaaS基础运营平台、运行在平台之上的按业务方向细分的软件服务以及访问用户等。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在SaaS应用和推进中起着主体作用。

基础设施供应商包括了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以及基础软件供应商,这是由行业内的著名厂商组成的庞大阵营,通过它们提供的领先技术和服务,筑成了基础运营平台赖以凭借的基石。

表1 调研规划阶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SaaS基础运营平台是该模型的核心之所在,它是基于先进的技术架构,围绕“客户服务”这个中心,包含了软件服务所需的必要的基础服务,如客户关系管理、SLA管理、计费服务、测量和监控服务、安全认证管理、数据交换服务以及应用集成服务等一系列的基础运营服务;同时,由于用户群的差别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的不同,信息中心人员为不同网络的服务建立了相应的应用容器,在SaaS应用时,根据服务用户群的不同,将相应的服务添加至对应的容器中,予以。这些应用容器也是SaaS基础运营平台的组成部分。

面向业务的软件服务则是根据园区管委会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掘出的业务需求,进行归类和抽象而成,结合已有的工具服务和通用功能软件服务,构成了园区管委会SaaS软件服务层。

访问用户可以是机关的局域网用户,也可以是政务网用户,还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的企事业单位和公众。

⑵开发和实施

SaaS模式应用的开发和实施阶段是最为重要的阶段,主要包括:SaaS软件服务的获得、软件服务的提供以及标准和规范的建设。

①SaaS软件服务的获得

如果行业内有成熟的、先进的SaaS软件服务,自然可以选择采购方式,然而与传统的许可证方式的软件选购不同的是,SaaS软件的选购需要遵循五个步骤[11]:试用产品、选择SaaS厂商、评估系统安全、价格洽谈和确认、审定合约等。其中,评估系统安全、价格洽谈和确认、审定合约是和传统许可软件差异比较大的地方。

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直接选购成熟的、先进的软件服务通常是不现实的,因此,还需要政府IT部门――SaaS模式电子政务应用的推动者,去组织建设。

笔者认为,SaaS模式软件服务的开发应包括SaaS基础运营平台的开发、业务需求细分、软件服务开发或导入等三个步骤,其中SaaS基础运营平台的开发难度最大,也是SaaS模式应用成败的关键。

基础运营平台主要包含了计费服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服务测量与监控系统、数据交换系统、SLA管理系统以及应用集成系统等。之所以要有计费服务系统,是由SaaS的租用模式决定的;而客户管理系统则更是平台的基础,为客户服务,首先要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可以这样说,对于任何一个SaaS平台,客户管理系统应该成为其基础运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测量与监控系统则是为了保证提供的服务符合SLA中的要求,而提供的对服务质量的监控测量功能。数据交换系统和应用集成系统是为了方便业务导向的软件服务接入基础运营平台而开发的接口功能。SLA管理系统是对软件服务运营过程中的SLA进行约定和管理的系统功能。此外,SaaS基础运营平台还包括面向不同网络应用的应用网络容器。从技术架构上来看,基础运营平台必须采用先进的、开放的架构,可基于时下流行的SOA架构方法,将服务组件化,用容器和服务目录将软件封装为标准的服务,组合成具有业务逻辑功能的软件服务,逐步使该平台成为应用总线。

图4 通过软件作为服务模式购买的应用类型

业务需求细分是从业务部门的需求或已有系统出发,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及使用者的期望,梳理业务流程,整理出适合采用SaaS模式应用的需求,组织软件供应商(AP)进行开发。软件服务的开发或导入是指在明确需求后,组织软件供应商在基础运营平台接口规范和开发框架下进行开发,或直接采购行业内领先的成熟系统。无论是组织开发的还是购买的软件服务,均需要符合基础运营平台的接入标准和规范。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信息中心SaaS基础运营平台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当然,它只具有SaaS基础运营平台的雏形,还有许多尚待完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以及接口规范实现了不同应用服务的接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解决了不同类型用户认证的问题,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单点登录。但在计费服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服务测量与监控系统等SaaS基础平台要求的功能方面,还未实现突破。

在选取SaaS软件服务中,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选择了具有广泛通用性和普遍性的OA系统作为SaaS软件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之所以选择OA系统,一是因为,OA系统以及其中的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是近几年电子政务建设中最为关注的、也是个别取得成功的应用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二是因为,众所周知,OA系统不是运行在互联网上,而是运行在政务内网上的系统,但这并没有扼杀OA系统作为SaaS应用的网络基础,而随着园区政务网物理链路已经覆盖园区管委会的各所属单位、派驻机构、区镇以及直属企业的有利形势,OA系统作为SaaS服务的网络条件已经具备;三是因为,OA系统具有SaaS模式应用的良好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它作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子政务领域最为成熟的软件,具有通用的标准化功能,适合园区管委会各级政府部门使用。

将OA系统采用SaaS模式,也是为了简化OA系统的管理,提高其易维护性和可管理性。以往,每开通一个单位的OA系统时,需要重新拷贝一套应用程序,初始化一套数据库,并进行复杂而又雷同的一系列配置。而采用SaaS模式后,新单位的OA系统的开通不再需要上述繁琐工作,只需要通过政务信息网配置管理平台的简单的WEB界面配置操作即可完成。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单实例多租户的按需软件服务。

图5 苏州工业园区SaaS应用实例分析图

图6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SaaS应用模型

对OA系统各单位(租户)的使用监控同样是通过政务信息网管理平台实现的,通过访问统计、日志管理以及效率分析等,实现了对不同单位OA应用情况的监管。

②软件服务的提供

与传统的许可证软件不同的是,SaaS软件服务强调的是按需提供服务,并根据提供的服务收取用户的费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软件的生存。因此,SaaS模式软件服务中的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应运而生。如今,有没有SLA、SLA执行的水平也直接反映出SaaS软件服务应用的水平。在软件服务推广之前,首先要制订适合该软件服务的SLA,并通过相应的工具对SLA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确保服务是受控的,确保服务能够达到用户要求的标准。

在软件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虽然SaaS软件服务具有鲜明的易用性特征,它的易用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免费试用,以及带有内容丰富的在线帮助和操作演示,体现在界面的友好性,符合最终用户的操作习惯,使新手更容易上手;但是由于电子政务的用户的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加之细分后的应用仍具有业务的专业性,因此,SaaS软件服务仍旧需要仿效传统软件的销售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提供系统的培训。

与SaaS模式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况不同的是,SaaS软件服务在电子政务中的服务的提供更多带有一些行政指令色彩,软件服务的推广显得更加容易。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OA系统及政务通上线后,在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各下属单位进行了积极的配合,确保了软件上线的顺利。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单位的OA系统使用状况大都相同,从而在服务水平上没有制订科学的、系统的、差异化服务的SLA。因此,在SLA钻研和实施上,对于IT部门来说,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实现。

③标准和规范的建设

SaaS模式的应用推广离不开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尤其是SaaS基础运营平台,更需具有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规范性。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软件服务的开发,逐步建立SaaS应用的框架,使之成为服务的容器,可以方便地将符合要求的服务接入到SaaS平台。

在平台及服务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作为项目开发的重要成果,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也逐渐完成,技术标准中包括了数据交换的数据包的格式说明标准、OA公文服务的订阅规范说明、组织机构下载的接口规范、短信服务的接口规范等。借鉴了SOA服务目录的思想,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在数据交换平台上建立了服务管理器,可对服务进行注册和,并对的服务进行订阅,所有参与其中的应用系统均需要完成应用注册,通过颁发的数字证书建立应用系统的信任关系。

④应用的推广和应用评估

应用的推广对于SaaS模式能否在电子政务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政府部门中已经建立了许多应用系统,要将用户从原有的单机或局域网应用模式引导到全新的、基于WEB界面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专用网络才能访问的陌生的操作界面中是非常不易的事情。此外,对于系统的切换,数据的迁移等,同样是在应用推广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应用的推广可通过发掘单位内、部门内的拥护者(Champion)和关键用户(Key User),对他们采用体验式的客户培训方法,努力争取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才有可能真正促成这种软件服务在该单位或部门的应用。

PDCA方法的C(Check)步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不断对取得成果进行评估、找出差距、寻求突破的关键环节。Check既是对平台与既定需求和规范之间的评估,也是对平台实施前后之间的评估,更是对信息平台是否满足业务流程的评估。当然,作为任何一种应用和商务活动,对于引入SaaS的投资收益也要进行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ROI)的评估。只是,和传统许可证软件评估方法不同的是,SaaS的成本收益更应从整个服务生命周期中来进行衡量,其中发生的所有成本,直接和间接的均需计算在内,这样才能确保结果有效。这些成本包括收购和采购、运营和支持以及生命尽头(end-of-life)管理[12]。

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是一种较强的可复制的模式,便于应用的推广。但在做应用推广前,首先要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但要有成熟、标准的产品,还须具备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辅之以SaaS软件服务应用标准操作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可大大缩短软件服务从需求到应用的进程。

SaaS应用的评估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做,首先,从应用本身是否满足业务的需求来进行评估;其次,从最终用户的体验感受那里,了解和评估采用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和以往的许可证方式下的软件系统的区别和改进;第三,从管理者和维护者角度,评估采用SaaS模式后的应用维护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以往系统如何。最后,从投资回报角度,评估SaaS模式的应用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wned)的降低。

⑷持续改进

PDCA的A(Action)步骤是持续改进的步骤,在明确差距和需要改进之处后,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平台。与传统许可证软件相比,SaaS模式应用的平台更需要持续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软件平台本身、对于服务的内容以及服务的方式等,均需要不断创新,使之符合本区域电子政务发展和建设的要求。

根据SaaS的应用规划,注定SaaS的应用是需要遵循持续改进策略的,在进行评估后,找到差距和改进的空间,继续完善SaaS基础运营平台,继续拓展和丰富SaaS的电子政务的应用,做到功能上持续改进,业务上不断拓展,提升用户的良好体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⒋Saa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前瞻

SaaS模式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终归有其不适应的地方,SaaS模式也不例外。由于SaaS模式是网络托管、多用户共享同一实例,导致其具有了先天的应用灵活性差的缺陷。现在的发展趋势要求信息服务能够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大大超过行业通用需求的时候,SaaS模式的应用就会遇到无法逾越的发展沟壑。况且根据SaaS成熟度模型,目前大多SaaS应用也只是第三级可配置的与多用户效率的SaaS,要达到第四级――可扩展的、可配置的与多用户效率的Saa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3]。此外,SaaS软件同其他软件的应用集成、SaaS软件服务的本地化挑战、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混合模式下的信息安全以及SaaS模式的营销成本的激增等,均是SaaS模式所要面对的挑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家正在逐渐接受这个概念,参与到这个行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起来。随着SaaS模式应用的深入,行业内提出了SaaS2.0的论断,SaaS 2.0更关注于应用的敏捷性和多服务的整合提供[14],SaaS也为Web 3.0概念的出场抛砖引玉[15]。

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在企业和电子商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也是软件交付模式的重大创新,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还要经历从概念阶段向实践阶段的艰难转变。而在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孤岛的解决,是应用的集成。而应用集成同样也并非SaaS模式的强项,SaaS应用程序很难同已有许可证方式的系统之间进行集成,这也被认为是SaaS模式的缺陷。但纵观全局,服务和成本已经成为各政府部门的主要考虑因素,而通过国外电子政府的诸多成功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SaaS模式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用的进程。国内电子政务中最有可能采用SaaS模式的将首先是面向内部多部门用户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网站群内容管理以及垂直搜索等;其次,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公众服务的应用也会逐渐采用SaaS模式,如:电子申报、电子采购、电子招投标等。当然,SaaS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不同于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还得需要配套政策、法规建设的跟进。因此,选用何种模式,需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因地制宜,而即使应用SaaS模式,在一段时期内,SaaS模式也将和传统的许可证方式的应用长期共同存在,而混合模式下的信息管理将更加困难,对于政府的IT部门以及电子政务的建设者、管理者来说,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SaaS模式是创新的模式,是政府软件的未来,SaaS和政府的结合等于成功[16]。电子政务的从业者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迎接挑战,抓住SaaS趋势,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Weier M H. 软件应用新规则[EB/OL].省略rmationweek.省略/iarticle/31821.html

2 伯牙. 只有在硅谷才能看到的10件大事[EB/OL]. (2007-06-26)[2007-07-19] .省略w.省略/news2/tech/htm2007/20070626_277946.shtml

3 Seeley R. SOA与SaaS 两者将在何处相遇?[EB/OL]. (2007-05-09) [2007-07-19] .

13 梁冰儒. 软件革命:SaaS的中国步调[EB/OL](2007-07-24) [2007-09-19].

16 Gianforte G. Saa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Success Formula[EB/OL]. (2007-01-18)[2007-07-11]. 省略/corp/events_seminar/presentations/PRES_20070118_Gianforte.ppt

作者简介:

第14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的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关 键 词:CDIO;工程教育;项目;改革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更应加大改革力度。目前本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

(1)教学注重教材教学,与实际岗位结合少;

(2)教学课程多而杂,且关联性不强;

(3)教学环境局限于学校,未能进入实际岗位;设备陈旧有限,训练不到位[2]。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跳出课本,从岗位能力入手,培养适合实际岗位职责的能力,必须敢于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及项目。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3 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为目标,在国内知名IT企业组成的专业理事分会指导下,对企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归纳出“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大胆创新“双主体”[3]育人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在CDIO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网络工程,训练学生具备CDIO教育模式达成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能力,形成“项目四段式”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项目四段式”为双项目和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双项目是指校本项目与服务外包项目交替;四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阶段进行培养。针对“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个阶段先在校内学习,后到合作企业实训,共有4个轮回的工学交替。

5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5.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紧随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瞄准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向,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双主体”育人机制,培养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从招生、学习指导、实践指导、顶岗指导、就业,校企共同策划、融入企业标准,开展合作育人、单独招生、合作共同建设课程、合建实训室工作进行合作办学;校内专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企业工程师及企业能工巧匠进行实践、顶岗实习及就业环节的指导,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做到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5.2采用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施行任务驱动的教学

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参与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的实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灵活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模式采取工作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内容用真实项目进行训练或引用真实项目到校内实训室,选取企业信息化项目或经典案例进行分解,通过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合理利用校本项目及服务外包,开展学生的能力训练,依托校园网信息化服务及周边社区服务需求,开拓IT服务中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服务社区的能力。融入企业、行业标准,校企共建教学效果评价平台,企业直接参与评价,最终可以用技能大赛、毕业设计进行验证。 [ ] 

5.3依托专业理事分会,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相关核心实训课程;请理事分会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工程师进入课堂,实行探究式、协作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课堂开在工作现场,灵活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场地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教学,大力提倡和实施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及情景式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创造精神。

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校方委派专业教师督促合作企业按照教学计划的落实、协调企业与学生的关系、布置与检查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学习与思想状态,建立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体系,学校与企业职责分明,共同对学生安全、岗位工作情况、学习培训提高进行管理。

6 总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只有打破落后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能力,推行项目教学,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使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喜庆,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3-5.

[2] 黄敏玲.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1(10):127-129.

第15篇

管理创新与软件技术的平衡

据了解,SAP中国商业同略会暨SAP全球技术研发者大会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IT盛会之一,超过5万人通过现场、在线等方式参与本次大会。

HANA无疑是本次大会最大的热点。首次来到中国的SAP联席创始人哈索(Hasso Plattner)在会议开幕当天所做的主题演讲题目就是《SAP HANA――企业级计算的革命》。他在演讲中大篇幅地谈SAP的内存计算产品――SAP HANA,而没有像很多管理软件厂商的负责人那样更多地谈论管理。这使得很多人都有疑问:SAP是否从管理导向变成技术创新导向?

汉普管理咨询公司CEO、中软国际副总裁陈政在其微博上写道:SAP不再将自己定位成“管理大师”,而是利用HANA和移动互联技术重新回归企业软件和技术供应商角色。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网友热烈的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软件公司到底是要关注管理还是要关注技术?

针对这个问题,SAP首席技术官、执行董事会成员史维学(Vishal Sikka)答道:SAP一直是一个软件公司,创新和技术一直就是SAP的注重点,管理与创新并不矛盾。事实上,海尔的实践,就非常充分地验证了史维学的观点。

张瑞敏在演讲中指出,海尔集团与SAP合作已经长达12年,从开始的油水分离状态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水融的状态。开始时,海尔集团是水,而SAP系统像是一层油浮在水上面,只是为了有人来的时候好看、好说,实际并不好用。他认为,之前有媒体指出中国90%的ERP项目都失败,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企业与ERP油水分离。所以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改变自己去接受ERP。

经过12年IT建设实践后,张瑞敏总结说,IT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是,IT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管理创新才是充分条件――有IT企业管理未必卓越,但是没有IT肯定会失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瑞敏指出,海尔集团将原来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改变为先销售后生产的模式;经营体不再被动地听从命令,而是主动地与市场、用户形成信息交换和互动,这些管理模式的创新都需要IT系统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海尔将其管理创新实践成果融入到SAP的软件中。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失败的企业。”张瑞敏认为,企业的成功是短暂的,因而企业要跟上时展的脚步,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

张瑞敏透露,接下来海尔将继续创新管理,并深化信息化建设,将现在的“企业信息化”变成未来的“信息化企业”。他解释,所谓的“企业的信息化”,只是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而“信息化的企业”,却是要将企业和信息完全融合起来,从而使得企业与用户的信息完全对称起来,互相之间得以更好地沟通。

HANA带来新机遇

哈索把主题演讲锁定为HANA,可见HANA在哈索心目中的份量之重。史维学透露,哈索在本次会议期间对他说,他一生做过三个大系统:R、R/2和R/3,HANA第四次激起了他当年开发SAP经典ERP系统时的热情。

“HANA确确实实将带来一场革命。”哈索认为,HANA将带来企业IT架构的变化,SAP NetWeaver或其他一些过去的系统平台都将与HANA成功地结合起来。

哈索回忆说,20年前SAP就曾经考虑,是推出自己的数据库还是使用合作伙伴的数据库,最终SAP没有发展自己的数据库。“收购Sybase有许多原因,我们需要一个高级的数据库系统,我们需要支持数据库的相关软件系统。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对收购的反映是很成功。”看来哈索一直都希望拥有SAP自己的数据库。不过他认为,现在SAP在内存数据库领域赢得了一次新的机遇。

哈索认为,IT业界有几股推动浪潮:第一次推动浪潮是硬件和系统的快速发展,第二次是IBM PC机的推出和普及,第三次是SAP R/3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巨大改变。而现在,SAP正在推动第四次浪潮――内存计算。

哈索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演进,抽取、分析网络上海量的文本信息、视频和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成为新的迫切需求。他说,内存计算技术是分析这些海量数据的最快方式,于是SAP 推出了HANA。

哈索指出,内存计算将带来革命性的速度提升――过去需要数天的计算,如今只需要几秒钟。史维学介绍,HANA创造了很多速度记录:6秒就可查询3万条记录(康奈尔大学),2.5分钟就可查询10亿条记录(ABC)。

SAP联席首席执行官孟鼎铭(Bill McDermott)指出,HANA并不需要取代现在市场上的关系型数据库才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给了用户一个更好的选择。

而本次大会上的用户代表为其率先应用HANA而骄傲。联想副总裁刘晓煜介绍,联想过去需要10多个小时进行的商务智能计算,现在采用HANA后只需要1分钟。

农夫山泉CIO胡健介绍,在引入HANA以前,农夫山泉甚至需要延后关账一天以等待报表的计算结果,HANA使得他们原来一张需要251秒才能计算出来的报表,现在只需要2秒就可完成。

此外,哈索认为,SAP HANA不仅仅是想为企业提供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HANA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商务应用和创新,使得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应用成为可能。智能手机、平板点到、社交网络、按需服务也将成为HANA的应用领域。

哈索说,世界已经走向移动化,商务活动将越来越依赖于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要求的反应速度是秒级的。HANA带来的就是这样秒级的应用体验,它使得很多应用集成到移动设备成为可能。他分析说,移动应用是未来应用的一大趋势,HANA技术将成为移动应用非常重要的后台技术,支撑整个移动应用的扩展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SAP在发展HANA过程中非常看重移动应用的价值。

史维学称,在IT重塑的趋势中,SAP提供的移动应用、云计算和内存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在不影响过去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功能的拓展。

SAP的合作伙伴也对HANA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巨大的信心。戴尔服务中国区总经理柯昊廷认为,现在所展示出来的HANA技术方案,仅仅是一个巨大变革的开始,这意味着是公司在内部管理方式及传统管理数据模式方面即将迎来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戴尔公司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一些方式,应用更新、更快捷、更实用的方式来迎接变革时代的到来。

戴尔服务SAP咨询总监黄敏认为,HANA将推动下一个SAP应用的。

20亿美元投资中国市场

SAP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而哈索却在这个时候第一次来到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本来已经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SAP更加关注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已经有很多迹象表明,SAP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2010年,SAP就在中国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SAP全球执行董事会会议;2011年上半年,SAP还将SAP全球支持集团总部正式迁至北京。此外,SAP还宣布成立了中国用户协会,以期更全面地倾听中国客户的意见和反馈,更快速地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孟鼎铭在会上透露,SAP计划在今年到2015年期间,投资超过2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旨在帮助中国客户保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与中国IT生态系统共同成长,进一步履行SAP对中国的长期战略承诺。

孟鼎铭解释说:“过去20年来,SAP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运营规模,以满足企业和整个生态系统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为了推动业务的不断发展,SAP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将主要面向以下四大关键领域:

第一,解决方案创新。SAP在中国的创新将立足于使客户获益,这将进一步促进SAP和Sybase在中国的融合。SAP中国研究院将作为最主要的创新中心,专门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第二,解决方案交付。发展中国的业务需要扩大市场覆盖面。SAP计划在2015年之前吸纳 2000名新员工,同时在中国设立5~6家新的区域中心,并适当扩展所有支持职能部门,从而达到让SAP支持服务和专业人员更贴近中国客户的目的。

第三,支持解决方案。SAP称,深化本地化服务和支持的承诺,不仅能为客户交付更大的价值,也将推动SAP和客户的联合创新。这也是SAP实现业务增长的关键。SAP全球支持集团已将总部正式迁至北京,SAP将通过扩大SAP全球支持集团和服务能力,为自身发展提供支持,也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咨询和实施服务。

第四,推动中国IT生态系统发展。SAP认为,其成功源于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培育,SAP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更好地满足了中国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客户的需要。SAP通过与传统系统集成商和非传统合作伙伴(如银行和电信公司)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将把价值带给更多的中国客户。来自SAP的资料称,通常当SAP对市场投入时,会带动本地和国际的合作伙伴也有所投入。这样,SAP的投入会对中国IT生态系统带来更广泛的效应。

谈到这20亿美元的投资,SAP中国区总裁萧洁表示:“推出这一宏大在华投资计划,对SAP中国来说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我们对中国承诺的进一步加深,SAP将更有能力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运营,从而助力中国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顺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同时,该计划可以带动整个IT行业中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广泛的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芮祥麟则指出,SAP中国研究院从2006年就开始把创新的注意力放在中国,因为中国是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单一市场,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SAP面向中小企业的ERP产品――SAP Business One就几乎完全是在SAP中国研究院完成。

继续关注生态圈发展

在本次大会上,SAP的合作伙伴身影不容忽视。

和很多IT厂商通过并购进行内部整合不一样的是,SAP和以往一样更加关注生态圈的发展。孟鼎铭指出,SAP非常相信生态系统的力量,SAP相信创新能够推动所有事情,而且这种创新必须是SAP与生态系统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

针对SAP当前强调的HANA,史维学指出, SAP并没有为发展HAHA购买一个硬件公司,而是采用开放的策略,支持各个硬件厂商的硬件。他还指出,合作伙伴可以在HANA上开发新的应用。记者发现,在展区的HANA运用展示区,我们能够看到后台的服务器品牌有戴尔、惠普、IBM……

作为本次活动的钻石赞助商之一,戴尔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在其展台内全面展示了其与SAP合力打造的最新解决方案,内容涵括SAP全球推广、系统及业务流程优化、商业智能以及最新的HANA高性能内存计算应用。同时,戴尔服务还开设了互动演讲区域,由资深顾问与在场嘉宾分享上述方案在企业运营信息化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并就不同行业中的定制化需求进行热烈探讨。

柯昊廷介绍,SAP对于戴尔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合作伙伴,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非常看重跟SAP的关系,并与SAP的高层保持密切接触。在中国市场,戴尔服务团队与SAP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全面的咨询、系统集成和软件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增加在SAP解决方案上的投资价值。SAP HANA 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HANA与戴尔PowerEdge服务器整合,能够高效应对企业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管理的需求;戴尔SAP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则将重要参数、行业基准指标通过分析工具进行集合,再针对不同浏览平台呈现不同格式的智能化报表,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所需关键信息;系统及业务流程优化解决方案根据行业最佳实践,针对现存缺陷重新设计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促进内部效率,这对快速成长的企业尤其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