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数学课本学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使用课本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高三学生使用数学课本的情况,我们数学组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部高三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随堂听课。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680份,教师问卷7份,回收学生问卷675,教师问卷7份,听课共计35节。得到的结论如下:
教师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基本不再按照新课学习时的顺序进行复习,对于课本上的学习顺序和逻辑关系,教师基本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复习参考资料和学案代替了课本,高密度,大容量,使得概念、定理、公式在“填空”中复习和记忆,并不注重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复习中无法再次经历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数学概念,定理的过程,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不能领悟定理的由来,体会不到定理、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思想。对于课本上的例题,教师很少再次引导学生去进行二次阅读,提炼解题方法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而是把考试资料上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于课本上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小结和信息技术四个个栏目教师几乎从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丧失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的的大好机会。对于教科书上的复习参考题,只是看成练习题,几乎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课本变成一种摆设,课本成了习题册。这不符合课本作为知识、思想,方法载体的设计初衷。
学生在复习时基本不阅读课本。从调查问卷看,在复习中基本不看课本的学生占了86%。学生以一本资料为主线,很少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在高一,高二学习时还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只是忙于去学习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方法,这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对数学的认识。对于在复习中你是否又温习了课本上重点例题和练习题,有92%的学生选择了否,这说明课本还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学生的数学语言储备不足,不能准确地使用符号、术语,规范地书写解题过程,解题只言片语,缺乏逻辑的条理性。
二、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使用课本的对策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数学家张广厚也特别指出:“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为使学生学好数学,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应 “以本为纲,立足双基”。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本,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阅读例题的解法,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鼓励学生通过仿例编题,思考这些方法的使用情景并加以拓展。在课本上狠下功夫,就可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唯有源头活水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从八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一 熟悉教材,巩固基础阶段
本阶段阅读的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阅读任务后都需要完成模块知识系统表的填写;选做课后的练习题,参与知识竞答比赛,和课本基础题目竞赛,检查反思复习效果。对评级不达标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交流,最终达到人人达标。
1.快速重学 整体阅读
指导学生按照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和顺序,逐章、逐节阅读,落实最主干、最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知。
2.重难内容 反复阅读
重点难点内容在教材中与其他知识内容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必然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促使学生回忆复习其它相关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来突破和巩固重难点内容。对于重难内容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因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情感需要等基础不同,部分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记忆和理解。
3.图象表格内容 对应阅读
课本中有些内容附以插图、图解和旁注,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这种方式教材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或题目种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是学生在阅读时易忽视,不会协同对应利用。在教学中要求并指导学生要图像、表格、旁注与知识内容对应阅读。
第二 建立联系,形成和完善知识网络阶段
在本阶段的阅读任务是解决疑问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我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
1.模块知识 联系阅读
人教A版的数学课本是按照模块块化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编排的。在具体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的割裂。高三复习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消除这种割裂。为此,我在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两条主线――知识的逻辑主线和思想方法主线,提出相应问题,促使学生跨模块,跨章节阅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高中课程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促使学生“见题明其理,知理能联题”。 如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证明、导数与函数的性质,算法与二分法等。
2.易混内容 对比阅读
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到深化的。对比方能认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异同点,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生阅读课本前教师提出明确的有关易混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如两直线垂直与平行关系。
3.同类内容 专题阅读
同类知识内容专题阅读是指对教材不同章节出现的知识上关联,形式上类同、思想方法相似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然后进行整理归纳,使这类知识形成完整体系。在学生阅读课本前教师提出明确的同类知识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如立体几何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几何法和解析法,数列单调性与函数单调性。这样可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
4.多科内容 交叉阅读
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原理等与物理、化学、生物的一些内容是关联的,有机联系的。这些内容将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对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交叉阅读。如向量与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功;概率与生物学中的杂交问题等。
5.反思性阅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学本课堂 学生 主体 学习力
1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评析
尽管教改已经开展了多年,且每年都会有新的主题,然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仿佛是在教改的门外,并不是那么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其与高考关系不密切,其会考分数并不能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产生什么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没有相关的考试要求,学生可学可不学。现实造成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成为了影子学科,为了会考,会出现在课程表上,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计划中等等,然而,相对于教改的春风,仿佛是可望不可及。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当前的尴尬课堂教学模式。
1.1超越学生小学、初中的学习基础
尽管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然而,由于各学校的硬件与师资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基础极为不平衡。再者,加上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别,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电脑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想。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而言,由于中考、高考的主流考核方向不变,最终导致了家长、学校都在有意地去忽略信息技术的教育。上述问题,综合起来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差,使得学生在高中学习中非常吃力,甚或早就泯灭了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但是,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的编排上,基本上都是以小学起点开始的,这种超越学生基础实际的教材,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只能造成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兴趣伤害。最终,教师面对学生与教材没有办法教,学生看着教材与计算机没有兴趣学。
1.2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由于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教师必须把相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补上来,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这样教师只能靠填鸭式的讲授,本来就是枯燥的内容,加上学生逆反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一是,学生掌握的上网、聊天等技术,并不是教学内容,教师也不允许学生运用学校的电脑上网进行学习以外的活动,让学生很是烦躁。二是,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与高考内容无关,另一方面与他们平时需要运用的技术关联不大,让学生也无心学习。这种情况下,教师尽管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
1.3教学效果差
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在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评定中也是其中的一项,但是,由于其考核的严格性、公正性、公开性等,并不像高考那样,使得其具有人为操作的空间,只要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文化课成绩可以,教师也会根据需要网开一面,根据学生升学的需要对学生展开评定。这种自降身价的考核过程与结果,也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一,使得学生不好好学习,认为就是学差了也无所谓。第二,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里更加忽视,他们为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甚至可以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第三,家长也不支持把更多的时间花到这样的学科上,特别是家长担心孩子学会了计算机技术去上网,更是雪上加霜。
2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实施意义探析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立足原来教学模式与一些名校教改经验的基础上,被相关地学者、专家与一线教师提升为“学本教育”,把学本课堂的创设作为“以人为本”的主要载体,即通过“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为本,及其主体性学习为本,会学为本,自为之学为本,学习能力为本”的课堂教学,培养自学、会学,具有学习力与发展力的学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与科学性并举的课程,也要积极地开展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力与发展力,把信息素养真正培养起来。
2.1突出学生自学会学
由于网络的普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教学从学生喜欢的上网,网上制作,信息的接收与传输等方面入手,则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尽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也会为了个人的各种需要积极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地自学,一方面,学习课本上的书面知识,先把教材上要求的过程、步骤、方法等掌握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的实践来强化掌握;另一方面,给学生布置稍微有点难度任务,如制作FLASH、动漫等,可能学生并具备这样的基础,但是,这样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兴趣与好奇带着学生去探索,进而慢慢地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住学习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提高打下基础。
2.2教会学生学会信息的接收、传输与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深化发展,不懂得信息技术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在当前电话、书信等被快速的E-MAIL、MSN、QQ等取代的时代,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也是必须的素质。通过强化个人需要,来引领学生克服基础知识较差的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底子薄的问题,从学习实用性地技术入手,如邮件的接收、传输,以及各种上网遇到危机的处理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如网络病毒的处理、电脑硬件故障的排除、个人信息的保护等,因为其切身学生的真实利益,所以会引发学生的关注。
2.3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习,关键是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生活场所之一。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学习资料在网上几乎是在弹指一挥间,就可以横扫天下,把所有课本有的东西都能找到,且还会配套各种相关的知识讲解、练习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就会把这种高效快速的学习途径变为现实,把原来需要扛着的很多书籍化为一片薄薄的“掌中宝”等,不仅容量大,且图文、音、像等并茂,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学习。
3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创建探析
目前,学本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是:课前导入,自学引馈,探究释疑,当堂练评。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学科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做出灵活地变通。笔者创建了下面的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模式。
3.1任务前置导学
该步骤,是把原来作为一节新授课学习结束后的课后练习拿到前面来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先为了去完成所谓的“练习”或“作业”,按图索骥,去认真地学习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试图去完成所谓的作业时,他们自然地会遇到困难,也会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收获。这个过程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决一部分问题;二是留下一些疑惑。
3.2课堂完善深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还是教会学生操作运用。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运用中去进一步地摸索,把发现、思考、分析等环节深入与提升,真正把导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运用中去。教师此时要注意随时指导,典型的问题要全体指点,非典型的要个人讲解。这个过程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主要还是留给学生自学多练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挫折中提高。
3.3教师指导精学
最后剩下的几分钟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们集中反映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普遍不理解、难掌握、易出错等情况的问题,展开讲解。讲解的同时,自己可以模拟操作,学生模仿,也可以教师逐步指点学生逐步学习跟进。通过学生的挫折体验,让学生强化了自己的薄弱,再经过教师的指点,使得学生顿悟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最后成功的体验中掌握。
参考文献:
[1]何继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探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赵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3]展慧玲,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本;数学
在高三复习中如何理解和贯彻“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个原则,我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挖,对例题,习题改编、重组,就能将课本、资料、高考试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课堂上来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去启迪学生思考、顿悟、探求,这是提高高三数学复习效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重要途径.
一、高三数学复习为什么要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本”,高考选拔人才必须要以这个“本”为依据,那么高三复习肯定要以课本为基础.每年数学高考中与课本有关联的试题都很多,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文(15)
是《数学》第一册上第128页例4的变式,理(18)是《数学》第二册下B第151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四题的变式.
因此,数学复习要紧紧抓住课本,反刍吃透课本是搞好数学复习的第一条生命线,要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技能、典型例题、典型习题、解题中常用的通法通解等熟烂于胸,如牛吃草后反刍一样,把课本的复习内容反刍精透真正能把课本内容彻底吃透消化后,数学解题能力再向上提高就像一层窗纸一样一捅就破.
二、高三复习如何做到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1.对课本中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变式
例如,在复习数列的一种重要题型――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出示数学第一册上第109页练习1:已知数列an中,a1=1,an-an-1=2(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1:已知数列an中,a1=1,an-an-1=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2:已知数列an中,a1=1, =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3: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原题是基础问题,适用于全体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应能完全听懂.
变式1把差为2变为2n,这样就构成了等差数列,可以利用推导等差数列通项的方法,迭加法来解决.变式2把相邻两项的差变成相邻两项的比,而且比也构成等差数列,可以利用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迭乘法来解决.变式3是在an-1的前面加上系数2,就成了差比数列.须用构造法等比数列的方法解决.
一道课本题通过变式,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课本题与资料题很自然地结合,使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的认知产生了飞跃,通过不同的思路,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从不同的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而又深化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这样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渗透,达到了螺旋式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
2.注重对课本习题的一题多解
如,数学第二册上第132页复习参考题6进行变式:已知椭圆C: + =1(a>b>0)两个焦点为F1,F2,如果曲线C上存在一点Q,使F1QF2Q,求椭圆离心率的变化范围.
本题难度并不高,出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如何充分挖掘条件,找到解题思路.
此题的条件比较少,但就从这几个条件出发,能想到哪些合理的结论呢?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尽量把能找到的结论全写出来.下面是学生们课堂上的回答:
设F1(-c,0),F2(c,0),Q(m,n),F1Q=d,F2Q=d2 .
①因为Q在椭圆上,所以它的坐标适合椭圆的方程,即 + =1;
②因为点Q在椭圆上,且此点不可能落到轴上,所以,它的坐标有范围,即-a
③因为点Q在椭圆上,所以它的位置适合椭圆的定义,故有
d1+d2=2a;
④由F1QF2Q,可得d12+d22=F1F22=4c2;
……
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该题的多种解法.如:
方法1(基本不等式法)由④与③知d1d2=2b2,再根据不等式得 d1d2≤ 2得2b2≤a2,即a2≤2c2,故e2≥ ,e≥ .又
方法2(三角换元法)设∠QF2F1=α,(0
故e= , ≤e
方法3(设点法)设点Q(m,n)(n≠0),由②知0≤m2
在利用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时,往往从以下方面考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要有针对性,复习时,要借助于教材,根据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整理,要启发学生去找相互间的联系,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重变式的训练和一题多解,在高三复习时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三的数学复习必须以课本为主,再好的资料在课本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本.而利用课本也不能仅仅重复过去的知识,而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升华”,通过“升华”使学生更加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把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耿玉明.建构适应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学数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