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

第1篇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商务谈判 指导作用

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史上并未出现谈判的概念,在《辞海》、《辞源》上也找不到“谈判”这一词条,可见谈判一词对中国是一个外来语。中国历史上不乏谈判的优秀范例,但有关谈判研究的思想学说很少,基本上没有形成较系统的谈判理论。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了西方的谈判学理论后,中国学者才开始谈判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学正在日渐形成。但目前国内研究谈判的学者很少去挖掘中国优秀的谈判文化和谈判思想,难以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理论。本文目的在于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一、儒家文化是中国儒商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处世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五行百业,仕农工商、长期以来都把儒家学说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从骨子里自觉信仰、身体力行。关于什么是儒商,没有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儒商是指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因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大大高于传统商人,有经济头脑和思辨能力,是经营有方、取财有道、遵旧守法、走正道的商人;还有人认为儒商的内涵应该包括守信和重义、仁爱和竞争、修身和报国这样一些内涵。综合起来看,儒商应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影响较深,形成一套经商道德观念;(2)以儒家教义为指导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经营活动中的货物买卖生意洽谈,无不浸透着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谈判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谈判者思想观念的指导作用方面。那些擅长谈判的高手,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正确的谈判思想,掌握科学的谈判方法,形成严谨的谈判逻辑思维和推导能力,可见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的谈判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儒家教义对谈判者思想行为的规范方面。

二、儒家教义对谈判者思想行为的规范

从孔夫子到汉儒,所提出的儒家教义虽然说法不同,但主要的内容基本是一脉相承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儒家的教义归纳为“五常”,即五项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仁、义、礼、智、信,这五项普遍法则实际上就是儒商经营之道的基本准则。

1.仁。在儒学中是指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中国人所说的“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体现了仁的处世价值。中国的儒商非常推崇经商活动中的“仁术”,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大儒商白圭就明确地提出“仁术”,总结出一套治生(即做生意)的经验,而且还研究和形成一套经商理论。后人称之为白圭的“治生之学”。“仁术”的经营之道体现为“薄利多销”的原则,取争适时,不一味与人争利。白圭也在春秋诸子百家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商家”。

2.义。儒学的一句名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儒商的基本义利观。在义和利的问题上,首先要讲义,符合义的就去做,不符合的,即使一本万利也不能去做。损人利己的更不可以做。但并不是说凡是利都不能取。孔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子・禁藏》称:“其商人通贾,倍道夜行,夜以继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明确地把儒学的义利观表述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成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义于人大于利”。在经营中把义看得比利重,是中国儒商的基本准则。在生意的洽谈和买卖中,他们当然会遵循这一基本准则。

3.礼。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礼的原义指等级宗法制度,后被引申为待人接物的一种友善态度。对人尊重,相处时相互爱护面子。人们为人处世时尚且如此,在商务往来、业务洽谈中这种行为准则自然更为重要了。

孔子自己也说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时君子还要努力约束修炼,使自己的言行完全合乎“礼”,修成“君子相”。从日常饮食起居,到丧葬社交等,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可见儒商在谈判中,讲究以礼相待是相当重要的。

4.智。董仲舒认为,仁重于智,智重于勇。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商管仲,就是以智经商的典范。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经济思想理论,先秦的经济名著《管子》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其经济思想不仅涉及一般的微观商业经营问题,还有许多宏观经济思想。这些思想竟然可以与两千多年以后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媲美。故有人称管子为东方凯恩斯。在《管子》一书中,更有许多管仲经营谋略的记载,体现儒商以智经商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描述管子经商的“货如轮转,候时转物;取什一之利,十年三聚千金”。这些都是儒商以智经商的体现。

5.信。也就是指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轻诺必害信”。管子十分讲究以诚经商,他认为“不行不可复”,欺骗别人只能是一次,第二次人家就不相信你了。所以对于治生商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借贷往来,都要讲求一个“信”字。我国传统上历来提倡“诚工”、“诚贾”,商人不诚,尚取一时,终至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高的人,在经商谈判中,商人们讲求承诺的信用。

中国的传统观念产生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条件,几千年来延绵不绝。但这种观念不应仅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它的许多“精华”具有普世价值。直到今日,在商品经济在大潮中,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成熟,国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商业活动中相当普遍,难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经济秩序。我们面临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传统美德不应被抛弃,诚信缺失不应当被接受。人们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它们应融入现代文明商人的灵魂,指导他们经商活动,在谈判中处理好与合作对方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可济:中西哲学源流[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第2篇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四、电影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

第3篇

关键词:茶道文化传统;高校管理;提升机制;融合策略;价值思维;客观认知

事实上,从文化层面来认知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是整个高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不仅如此,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来融入其中,也能够帮助我们从新视角来理解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就以往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看,缺乏内容更新、未能进行思维理念的全面更新,将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才能将茶道文化传统与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提升全面融合,将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培养全新转折的视角。

1内容缺失、思维落伍———当前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欠缺

结合目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和具体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很多学生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未能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具体诉求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在进行细化实施时,其问题集中概括为:首先,整个管理机制中,刚性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必要的柔性或者弹性理念。我们必须时刻清楚一点,那就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学生的成长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从本质上看,是我们无法直接去估量的,因此,在进行管理时,更多应该从弹性思维出发,结合预变量的设置与应用,从而让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建立在科学、规范的体系之中。当然,结合当前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缺乏合理的机制,已经成为制约目前该活动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所以,整改此项问题,已经是该机制创新发展体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其次,我们在推进具体的高校管理活动时,缺乏完善而全面的元素应用,尤其是诸多元素内容长期未能更新。不仅如此,目前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90群体和00群体,逐渐发展成为教学成长的新力量,因此,如果我们使用的教学元素和方法内涵长期缺乏更新与完善,那么其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出现学生极端认识,从而影响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最后,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时,其实施的侧重点过多放在机械、客观的管理活动之中,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入,同时对学生综合成长缺乏全面关注,进而限制了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推进与学生培养活动的全面匹配。客观来说,高校阶段,学生培养与成长有着极大特殊性,尤其是学生培养要立足学生基础视角出发,只有融入市场要素,通过创新高校管理思维,从而才能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如果能够将合适的文化元素应用其中,至关重要。

2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综合提升———高校管理活动实施的新要求

纵观我国教育机制的百年变化,我们可以很肯定的看到现代教育机制正在形成,无论是我们所正在应用的教育理念,还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融入策略,实际上,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超出我们想象的变化。当然,在对高校管理活动的内涵认知上,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我们着重从“治理”的视角来具体实施高校管理活动。当然,从以往的管理转变为当前的治理思维,这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变化吗?我看并非如此简单,具体应用该思维,其从本质上看,是从学生视角来看待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诉求,当然,实施该方法,其必然也能够让学生的天性得到真实、全面的解放。事实上,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其不仅在优化教学元素内容的整体基础上,也将使得整个管理机制得到根本性改革和优化。如果对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而细化的分析和理解,不难发现文化是我国整个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千年中华史的精髓所在。通过对我国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具体诉求看,不难看出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文化元素将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具体的文化元素内容应用到整个高校学生的培养活动之中,将为文化传承应用以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3传统文化的机制与核心:茶道文化传统的具体内涵理念

具体看,茶文化的内涵元素极其多元,可以说,其不仅是我国文化系统的核心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融入了我国文化机制中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征,从而形成了诸多能够推动当前学生培养的文化元素。茶道文化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和核心要素。因此,构建传统完善的茶道文化理念应用机制,将为我们多个视角实施管理教学活动提供本质上支撑和有效帮助。事实上,茶道文化传统中,充分而全面地吸收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和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在对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学生自身培养的整体素质要求看,茶道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乃至精神理念引导,这些恰恰都是多数高校学生所缺失的重要内容。因此,将茶道文化的各项元素内容融入到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之中,其将让学生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结合我国茶道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属性,不难看出,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精神和价值内涵,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学生培养时的欠缺与不足,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全面提升。

4“行”与“心”的全面结合———融入茶道文化传统实施高校管理提升的具体思路

相对于以往的高校管理活动状况看,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行为与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全面的结合。结合茶道文化传统的内涵理念,在目前提升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时,其需要注重做到:

4.1立足茶道文化元素基础,充实高校管理的客观内涵

高校管理活动的关键所在,应该是高校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因此,想要做好该项活动,其关键和根本在于充实整个管理活动体系的内涵所在。就茶道文化元素的基础性来看,茶道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思维,而其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所形成的就是具体的管理思维。因此,从茶道文化的精髓理念和价值内涵出发,探究适合高校管理活动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满足高校管理与学生培养的全面结合。

4.2融入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提升管理活动的针对性

结合高校学生培养的整体状况看,其应该是基于人文素养教学为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和习惯教学的培养体系。尤其是从传统的高校管理实况看,其在具体推进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内涵融入,进而在影响学生培养效果,限制了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效针对性和匹配度。实际上,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具体的管理思维,还是整体管理内涵,其中都需要在融入具体而客观的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思维,从而实现整个管理活动的最佳针对与匹配性。

4.3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塑造的全面要求,打造精品管理

结合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实施精品化思路是从管理理念的时代化思维角度所具体出发的管理机制。客观而言,我们在实施教学管理机制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品质化塑造角度出发,那么其将影响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推进时,如果不能立足文化内涵,那么其将不可能实现整个管理机制的理想应用。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推进时,要深度剖析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所在,通过具体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该活动推进的必然结果。

5结论

就目前高校运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开展状态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整个高校管理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如果从整体、全面,乃至科学的视角来具体认知此项活动,那么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注入新的“血液”。而就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思维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活动中的关键所在。丰富而直观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茶道文化传统与具体的高校管理机制相结合,其所实现的结果,必然是全面的。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