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摘 要: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就医环境差,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从开大药房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并探讨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第2篇

关键词: 三本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三本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已成为学生家长日益关心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来源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三本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特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困惑,并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每所三本院校学生培养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本学生的普遍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次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次学生,此类学生由于在读书时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其在高考的大军中落后,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综合素质较高,道德素质水平滞后。

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普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能自觉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师重教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涣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在为人处事、内涵修养上均有欠缺,对错误、腐朽思想的判断力和抵制力都比较弱[1]。

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入学后感到学习困难,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从而出现消极应对情绪,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明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学生赛事,多数持观望、等待态度。

4.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信心。

由于大多学生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地面对;缺乏有效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对自己产生怀疑,还会出现自卑心理[2]。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及环境的熏陶,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素,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并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不仅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院可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三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方式。逐渐纠正三本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严谨、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遇事沉稳、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良好心态;树立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坚守讲究文明、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道德操守,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4],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三本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完善校园文化,注重环境育人。

首先要营造和谐高雅的三本校园文化环境,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浓厚的校园人文景观让学生沐浴其中,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就会内化和升华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其次丰富和繁荣三本校园文化,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如积极举办各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自然讲座,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6],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

2.重视老师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成才。

面对三本学生这一群体,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是对学生具有楷模作用的文化传播者,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勇气和活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教会学生自学、思考、研究和创造,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7],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让不同需求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能力。

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学校应把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广泛建设和开拓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载体[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参观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三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切入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经过系统的构建,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无形的学校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渗透至学校的每个角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个性发展,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此外,还要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实践与理论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三本院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2]李伟华,那日松.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

[3]高天琼,谭本相.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文化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

[4]张东艳,宋丽苹.谈大学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8,(2).

[5]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6]宋爱兰.浅谈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技术物理教学,2007,15,(3).

第3篇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必要。

1.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5] 许俊卿,詹健铨,黎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 651-653.

第4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学习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1],是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符合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些都对继续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医学模式下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而技术与人文脱离,也会让现代医学进入死胡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3-4]。

1加强职业医德教育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对医务人员角色的基本要求。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在良好的到职业道德基础之上,强化医德教育,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明确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增强工作责任感。目前,绝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具备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能本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确有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责任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乏,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医谋私、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医患信任缺失,医患矛盾的产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继续医学教育不仅要补好这一课,还要贯穿医务人员整个执业生涯。

2重视医患沟通教育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务人员诊治疾病更加依赖设备,重医疗技术,看检查单、诊断、开药,轻沟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疏远,相互尊重、信任、沟通的桥梁逐渐中断,导致医患的地位倒置,医患纠纷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医患纠纷中,70%以上不是因为业务技术问题导致的,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上海龙华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调查人群中仅10%的患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很和谐,38%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只有52%的患者认为较为和谐,在调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时,56%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5],这些数据给医务工作者一个警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仅减少因沟通不到位、不及时等所引起的医患纠纷,也可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强化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角色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的要求逐渐提高,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加强,而医学发展还不完善,医疗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使医生的职业具有高度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在解决医学问题的同时,将会引发社会中伦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问题。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保证在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和患者的健康权益。一项针对928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发现[6],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测试项目中62%的医务人员达到及格线,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处方规定、执业登记等与执业密切相关的规定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医务人员对新法的关注不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另外一项对杭州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对依法执业思维的重要性表示赞同,大部分医生和护士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只处于一般水平,大部分医技人员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仅处于较低水平。有95%的医务人员认为,依法执业思维的培养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两个阶段都应该进行[7].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继续医学教育的课程中,继续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开展将与临床相结合的情景训练法、案例教学法等运用到培训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唤起医务人员对法律的重视,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医疗法律知识,养成依法执业的职业习惯。

4重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超负荷的工作量,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疾病感染的风险,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而且随着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这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极大压力。职业压力对医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逐渐凸显,2009年一项全国随机调查发现[8],近66%的医务人员经常或一直感觉到躯体不适,30%以上经常或一直自觉处于强迫、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应急状态。王香平等[9]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的246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6%,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问题比一般人群突出,应注重医务人员的压力管理。冀永娟[10]等对青岛市551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国内普通人群,说明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差,其中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差。总体来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及教育活动,让医务人员学会有效缓解和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谐的医患沟通、人际互动,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等人文素质,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模式,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融入继续教育中,开展多样化、多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学习活动。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栗蕴,李蓉.初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05-106.

[2]张申.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3]张凌,邹俊杰,王亚平.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谈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信息记录材料,2011,12(5):56-60.

[4]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6):7-9.

[5]周音鸿,李华真,李毅民,等.我院医患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12):106-107.

[6]马斌,隋艾汝,杨平,等.山东省医务人员卫生法律知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233-234.

[7]刘宇婷.杭州市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2(35):23-26.

[8]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7):44-46.

[9]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书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相比以前变得更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团结,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有其必要性。由于高职高专英语属于必修课程,英语教学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学资源,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将人文素质渗透到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人文知识,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因而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学的最佳途径,所以人文素质教学应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彻底改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会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改变传统为过级、考试或证书而教学的心理,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学校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优化教师队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比较高大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外,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应多学习西方社会的文化、风俗、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自身英语文化修养的提升,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做好榜样,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学应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3.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主要关注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找到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技能教育的平衡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于文中文笔比较优美或人文思想比较深刻的部分,教师应适当惊进行引导和启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适当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理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幻灯片和多媒体等进行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展示西方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地道的英语,鉴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著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为英语语言知识,很少有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高专教师应丰富教学资源,将英语文学作品、英语诗歌、英语电影、英语音乐以及英语录像等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歌曲比赛或英语讲座等,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在校报等平台发表英语文章,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名言警句和文学典故等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所以教师在英文教学时,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每天能够学习常用惯用语和名言警句,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医学生 教育困境 突围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38-01

医学生的医术与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其医德的体现形式。而就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内在要求,而对于医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其必然要求。而目前尽管已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的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因此,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更新其观念,注重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对教材课程体系逐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医与仁术相通,大医精诚,只有把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才能充分的融合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出来。近些年,我国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获得显著成就,但所面临的境遇,依然处于尴尬的状态。

(1)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获得长足发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时,医学从业者却没有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应的地位,公众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欠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走入边缘化境地。

(2)教师队伍庞大,但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医学院校教师总体数量较多,师资力量也不足,但在医学院校中,较为严重的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对各自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是基本的状况。而两个学科教师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变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对医学知识不明白,而医学专业教师匮乏人文知识。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文科的,医学知识不足,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融入现代医学是很难的事情,出现文医分离的现象。而医学专业教师多数都是学理科的,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只强调专业学习,造成医文分离。教师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

(3)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

医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求善和求美,要求不仅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尊重,还应对患者的心灵应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在医学中实现人性化。广大医学生把满腔期待都融入到学习中,希望通过医学教育手段,提升自身素养,通过人文活动锻炼自身。然而,目前多数医学生人文精神普遍匮乏,有关文、史、哲、艺术等知识不足;医德和社会责任感匮乏,团结合作精神欠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过于注重钱的作用,蔑视崇高,追求庸俗,他们认为这就是时尚,过于注重钱的作用,是这些学生人文精神异化的表现。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围策略

就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这对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培养极为重要。同时医学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医学人才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给予高度认识;其在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都有给予充分的了解;对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到一体,并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转变学生对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的观念,引导其向综合素质发展。在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时刻重视人文素质的渗透,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创新课程体系

就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来看,其个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与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是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的必要举措,在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纳入人文社会交叉学科课程。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人文教育功能,从而使医学教育更趋于完整。例如:把人文类课程的课时加大,在必修课中纳入人文类核心课程;对学科界限进行弱化,注重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重点抓好交叉学科,对现有课时和上课形式等给予适当调整。这需要学校领导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塑教师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的首要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把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上来。学校应当给予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优惠条件,为其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而把医学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最佳举措,就是把教师医学人文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当重点来抓。

3 结语

就总体来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现代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具体做法,是与全面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该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以及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寻找最佳途径,以真正提升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浅议新时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技能教育 误读 重要性 重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加大,这也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输送人才方面扮演起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需求,致使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高职教师都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一个误读,那就是――“轻人文,重技术”。如此误读,致使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的课堂中成了被默认忽视的对象,而技能教育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教育重点”。这种教育模式也许会在短时间能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短暂需求,但是却十分不利于社会长远健康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本文观点,高职教育如果想正确的履行其培养技术、实践、管理三面皆优的高层应用型人才使命的话,需破除高职教育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读,重新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势地位。

一、误读的原因

在现阶段,高职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最多的误读便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狭义定义――人文即语文。众所周知,语文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科目,而在其中也需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来,但是决不能将“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混为一谈。 “人文素质”,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且十分感性。感性的教育模式常被理性的教育需求淹没,这也正是它在高职教育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二、“高职”的“人文”不可或缺

尽管学生和家长都对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保持着一种“热情”,但是不可否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据调查显示,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里,毕业生更容易在求职面试、难度较大的工作及创意性较强的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过分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可能会因为某项高超的技术而赢得一份职位,但是因为人文素养的低下,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存在较大的生存隐患,缺少发展空间,甚至很快就会被企业所淘汰。这一情况显示,确立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刻不容缓。

三、“人文”如何“高”起来

在走出了高职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了,而推进高职中人文素质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重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需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从根本入手,从思想改变

想要扭转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劣势,需从思想上改变,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排斥正常的技能教育,需合理的掌握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技能的培养是基础,人文教育是根本,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性人才。

(二)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高素质人文教育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一样,是由教师来组织完成的。因此拥有一支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良好推广的前提。高职人文素养的教师并不仅仅是针对其相应科目的教师,更是针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提高这些教师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逐渐提高。

(三)合理开设选修课

文中曾提到,人文教育的开展,主张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针对此点,高职院校也应设立文、史、哲、艺等方面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这些科目的设立,可以缓解学生因为高度集中精神学习专业技能而产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会使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在校时,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学习的机会,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高职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弱项,应当加强文、史、哲、艺选修课开展和相关社团活动、板报及宣传栏的学生自主建设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增强文化感召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提高人文素养的队伍中来。

其实,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重点在于如何具体的对学生开展,并针对不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推进下去。人文素质教育现在正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缓慢前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借鉴一些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但是决不能生硬的学步,而是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全新方式。走出误区,确立地位,合理建设,这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中所必须经历的。经历过这些,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达到一个崭新而卓越的境界,才能当之无愧的扛起向社会输送全方位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不单要靠科学技术,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环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道德水平,大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兴衰。在以往中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会将知识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致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自身的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其融入各种文化、社会实践课程中,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学习,改变人文素质短板现状,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1.2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充当两个角色: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教育者,始终在担任着引导者的身份,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教授的层面引导大学生掌握高校课程知识,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提升人文素质。其次,教师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也是一名监督者。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或者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承担其监督者的身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2.1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多是由体校毕业,在体育方面具有极强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者担任。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表造成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缺失或不完善。

2.2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因素

体育课程中,通常以达到训练时长、完成考核标准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在制定教学方针上,就会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耗费最大的不是脑力而是体力,体力消耗让学生难以维持更好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对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片面化,无法从课程学习本身,领略到教师在其中融入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

2.3学生以及教师的认识深度因素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训练上,轻视体育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认识深度较为浅薄,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造素质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

3.1体育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对象,应在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要充当榜样。高校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更能够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文素质教育中没有考试,也没有比赛,缺少一个客观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让大学生难以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本质,更难以体会到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整体的高校教育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认识,向学生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3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其实是存在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只是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应基于科学的体育课程,尽可能地将人文素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例如,体育课程中可以模拟体育竞技形式,在比赛中穿插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互帮互助的有爱精神等课程内容,适当转移学生对名词的注意力,让其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只有拥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才是真正的冠军,才能够在人生中留下宝贵的东西。

第10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素质 构建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35-02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总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工具论。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等学校受此指标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模式,民办高校尤其如此。民办高校把学生的报到率看成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为了吸引学生,学校广泛设置富有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理工类专业,重视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以应用性、职业型为导向,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匮乏。人文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文化理想、民族精神、社会信仰甚至是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重大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民办高校过于强调专业化,导致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有些民办高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但限于师资力量及学生自身意识等因素,选修人数较少,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不容乐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民办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这导致学生专业技能高、人文素质低,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在民办高校中忽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让人深感忧虑。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诚信丧失、道德观念淡化、以自我为中心、人际沟通障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酗酒、斗殴、自杀等事件越来越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坚持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有机结合并同步进行,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二、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培养人文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并且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在2006年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毕业以后短期内在实践方面可能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论知识不足、个人素质欠缺、对自身要求不高等问题就会突显出来。因此,民办高校也应该以此为导向,通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形形的低级腐朽思想”。通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精神,能成为关心他人、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民办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最终构建主要应该以两种体系为依托:

第一,课程体系。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并规定应达到的学时数。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者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题,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人文素质课程要依托已有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开设新课程或在已有的相关课程基础上增设新单元,形成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其内容包括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的形式完成规定的学时。人文素质教育课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展开,鼓励学生积极选课,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严格把关,不能“一张考卷定终身”,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突出平时成绩,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实践体系。开展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按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唱主角,教师当配角,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各个实践小组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体验以及积极强化,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人文素质。另外,学校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如贫困地区的学校、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接受教育,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有助于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在校内可以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竞赛活动、建立学生课外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等,通过不断地强化,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表现应该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考核的重中之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人文知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要把课程内容中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留出一部分课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关系,营造学术自由、学术争鸣、教学相长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很多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才建设发展起来的,和办学多年的公办院校相比,校园文化氛围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园文化底蕴不深厚。因此,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并行发展。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民办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文武,刘小凤.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1]。临床工作中,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上世纪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早层次的要求,这也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医学院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部分医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1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1特殊的职业属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救死扶伤”是亘古不变的医学职业精神。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学属性。医学相应的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教授提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不仅是针对病理生理的学科,更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师而言,只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相结合,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Trudeau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不仅具备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关怀和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

1.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从1977年美国Engel医生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工具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有不同心理学特点的个体。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修理机器”的过程,而是一个医患互动的复杂过程,而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必须融合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进行。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不同程度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部分医学教育者仍然抱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往往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偏才”,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需求。

1.3解决医患关系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甚至暴力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社会关注和思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严重威胁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医院的公益性、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经济条件与人口素质、媒体的错误引导等等,是不可推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道德水平低下与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诚然,解决医患矛盾主要依靠政府的“多管齐下”的医疗改革,但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于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医患纠纷,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4],更能让医学生认识到“人性化医疗”的本质,对患者施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并且能够理智和长远看待医患矛盾。只要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4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同时具有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医学生应该在全面积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术业有专攻”。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5]。这对于新时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诊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且同时是优秀的管理者、有深度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者。目前,部分医学生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之下,在社会趋利的现实和实用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思想上不予重视人文素质的学习,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学习。部分医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临床医生的“高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临床技能,缺乏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医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于医生的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医学生教育中,只有一手抓专业素质教育、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一名“通融识见、术业专攻”的合格的“白衣战士”。

2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奉行的教育模式,是仅仅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究其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前苏联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所致我国高等教育“重理清文”。再者,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合理地衔接,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显著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在满足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2注重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重视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往往专业氛围浓厚,但是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学科信心不足,这也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始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学问。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医学生受益终生[6]。在医学生实习课程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带教老师在临床授课及临床工作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信的、积极的老师带给医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

2.3引导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引导医学生自身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文社会知识在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是校内评优的关键考核指标与求职的重要评价,但是长远来看,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以人文素质渗透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医学生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长为关注时代、关爱生命,并且“博闻强识、术业专攻、妙手仁心”的人间大医。

2.4强化社会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引导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上,并且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虽然刺激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医学生产生消极的甚至退缩情绪,反而容易不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良好医患关系进行正面宣传,利用名医名家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医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会媒体更应该利用舆论优势,创设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未来的医师-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合格的医学生除了加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医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强化临床实习中的人文教育;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创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医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学技术先进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而这对于将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京华,刘泽英.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3-75.

[2]崔立谦,叶慧玲,余金龙,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贯彻医学教育始终[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4):22-24.

[3]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4]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36.

[5]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2):42-43.

第1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也都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旧不容乐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亦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与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职业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职业院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2.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职业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寻求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职业院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环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育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融合贯通,共同发展。只有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13篇

[摘要]人丈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已日益被教育界所认知,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转变观念和加强学生认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求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马娟娟(1976-),女,陕西商洛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陕西 西安7100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10-0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的品德情操、心理性格、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而人文素质是指在个人的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性格、精神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发展和完善个体健康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教会个体怎样做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加强文学、哲学,艺术、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全面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各方面素质均显不足。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明确应尽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受教育功利化驱动以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偏低,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比较特殊,一般由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高职学生组成,这些来自初中、中专、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人文素养缺乏,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人文知识缺乏,思想狭隘,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学生自卑低落,精神压抑,言行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讲求实用功利,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有的学生独立自我,追求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差。以上种种自身障碍影响了他们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实践人文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受教育功利化影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在就业中制胜主要靠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实践技能,而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把高职教育工具和功利化,没有充分考虑人文素质对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的提升作用。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常常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升,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高职学生总体上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甚至未达到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水平。

2.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20世纪末才开始独立设置或由中职院校升格组建而成,其教师多为60、70、80年代生人,这些教师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有限,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从事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和实训能力较强,但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中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度的强化,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而从事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理论知识较丰富,但专业技能知识匮乏,在人文教育中整合专业技能教育的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教师缺乏结合专业技能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信心,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加之高职院校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无法开设,或者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教师积极性不高。

3.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近年来,离职院校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内容没有相互整合、渗透,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没能很好地互补。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除开设国家硬性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外,还选择性地少量开设了其他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些非硬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和长远的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与塑造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所需,只是徒具形式。高职院校要工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大多数人文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周学时为1~2节。面对有限的课时与丰富庞杂的课程内容,教师因迫于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法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势必也造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内化、提升的冲击和忽略。最终,这些人文课程仅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数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

4.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发展晚、规模小、底子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功利主义思想面前,常常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丰富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校园环境设施建设方面,大多资金投入不足,校园环境不够优美,也没有体现学院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景观,没能创造出愉悦学生身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没能注重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提升人文知识能力、体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和平台有限。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方面,学院重视不足,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域拓展到社团活动中,没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参加读书、书画、辩论等与人文素质相关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素质。

三、优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重视度。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岗位常处于动态系统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现代化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既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从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以人文素质为依托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人能够摄取到文化知识的给养,更能使人养成内在的人文素养,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受挫折。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加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素质教育从隐形的要求上升为显性的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人文素质。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

2.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改进教学方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类学科的教育来实现,并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进行渗透、推动和整合,但高职院校这方面的师资十分薄弱。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培育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为教师营造学习人文知识的氛围,创造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条件,强化其主动融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实现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要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加强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走出去与请进来,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文教育团队。改进教学方法,由本校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讨论、辩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使人文课程富有感染和吸引力。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和学习来提升职业技能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双师”建设,重视教师定期到生产实践一线锻炼,汲取企业文化,培养社会情感。在教学方法上,激励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人文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理论技术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3.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应当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推动和整合的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体现科学合理性和有效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改革中,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实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提高的内外需求。其次,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在课程内容上以人为本,注重针对性、精良性,实现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养成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方法论为指导,偏重引导和体验式教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最后,科学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远大于理论教学的学时,在有限的人文素质教学学时中必须整合和优化人文课程设计,有学者提出“板块课程体系构想”,设立“人文精神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文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结合职业知识认知”三大课程板块来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综合职业能力、“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必备的知识,并提出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由关联课程形成的支持课程群,规划、编写相关教材,形成由三个板块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构建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精神愉悦、胸襟开阔;要营造朝气阳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要组织具有本校文化特质与风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开拓创新;要拓展富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人文素质内涵,最终使校园文化展现出其特有的人文魅力,体现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忽略,影响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没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驱动着教育、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另一个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主义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有很多教育内容是关于我国古典名著、传统民俗文化的,如苏武牧羊的典故、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1],这些都是培养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重要素材,有利于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的培养和形成。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总体上不太乐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问题、价值观扭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关心的现象[2],这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著名人物事迹,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词句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感,以及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这些都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素材。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古代优秀作品、历史人物和典型文章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从小见大,通过语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故事等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到震撼作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渗透教育。

(三)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正常成长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从狭义方面看就是要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调节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加上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情感世界里非常脆弱,常见新闻报道中的因感情不顺自杀、因嫉妒走上犯罪道路等事件都是这种问题的表现。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能够对大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阅读优秀文章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一些事情上就能够有经验可借鉴、有情感可参考,通过情感净化心灵,强化自我情绪管理[3]。

(四)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和精华,文学创作的过程是想象、幻想等活动的集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识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的体现措施

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从篇目的选择、教学的重点等方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让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对文章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进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有效出口,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情感,勇敢面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摆正心态。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形象性强的潜能,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行培养,文学作品都富含有无穷的想象力,对这些想象力的培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例如在一些经典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古文进行翻译自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要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并且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15篇

一、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这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育;做好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思想工作,认清开展人文素质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辅导员自我测评工作,记录掌握知识的进程或所收获的成果以及得到的感悟,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

(二)延伸辅导员职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最主要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增强大局意识,开阔思维视野,自觉把辅导员的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去思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和感悟,学生要领会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同时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辅导员要积极辅助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如开展征文、名曲名画欣赏、艺术汇演、体育运动等活动。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打造和谐教育生态途径。

3.开辟大学生的感恩课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意识。

4.推荐阅读书目,开展经典阅读导读课程,开设教授讲堂。

三、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