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管理相关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第2篇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第4篇

关键词: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网络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09509

一、引言

由于知识扩散、知识员工流动、风险投资盛行以及产品周期缩短等侵蚀性因素正在发生变化,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强调企业边界是可渗透的,最好的研发组织也必须把识别、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并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作为创新的核心过程。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开放环境的复杂反馈机制,开放式创新从组织内外部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动态能力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其演化过程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会带来功能性能力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能力已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一种组织创新,这种开放的技术机制将会渗透到企业经营模式中并使发展组织更具动态性。开放式创新在管理方面更贴近动态能力的概念。

虽然很多学者也看到了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理论联系,但对于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建构仍停留在构想和归纳阶段,深入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还十分匮乏。究其原因,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动态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过程,并且,开放式创新难以和动态能力直接构建关系,这是因为开放式创新导向以及各种导向的开放程度(即开放度),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点Lichtenthaler也有所提及,开放度和动态能力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开放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才实质地对动态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找到打开二者关系的理论桥梁十分关键。很多学者指出,不能忽视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背后的学习机制和知识利用过程。首先,组织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活动为基础,而开放式创新的“导向―能力”模型就内含知识的变化过程。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来自外部的经验和思想(顾问、客户、培训公司等)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工具,知识的广泛积累将提升开放式创新能力。其次,组织能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把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并将其制度化,使企业对环境保持警觉性,并通过改变现有技术和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

基于此,本文引入组织学习理论,在深入剖析和理解开放式创新导向和开放式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明晰概念内涵和维度,探究开放式创新影响动态能力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和机制,构建基于组织学习的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模型,以回答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和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机理。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

导向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着企业如何看待自己、顾客、竞争者和交换活动。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对于开放式创新导向的划分,Laursen和Salter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包括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这是被最认可、最常使用的划分方法。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所涉及的外部知识、资源、创意的种类数目和内部创新过程、生产和市场化过程等开放数目的重视程度。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

许庆瑞在对国内外典型公司如通用电气、华为和海尔的案例研究中发现,创新活动依赖创新性学习,而组织学习则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对技术、市场和战略等方位的创新有全方面的重要影响。经典的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是组织学习的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直接作用于针对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关系维护、环境变化应对机制和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等创新行为。

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学习承诺的关系

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鼓励突破原有框架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形成学习承诺。企业一方面在频繁同用户交流与充分听取意见的过程中,将用户嵌入到创新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创新网络将意见传导至供应商、销售终端、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等,与上述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而企业的组织学习系统性越强,员工的学习心态就更加积极和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更全、价值也更高。企业需要在合作中不断学习,组织学习成为适应环境和主动创新的必要条件。

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分享愿景的关系

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以弥补内部资源、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使产品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企业有选择性的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双方对创新、研发效率等方面的共同愿景。

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学习承诺的关系

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使自身边界和创新过程不断开放,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等合作,能使企业外部资源、知识、创意变得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合作者之间密切的相互学习和广泛的相互借鉴,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

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心智的关系

Garriga等发现丰富的外部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视野,有利于开放心智。外部异质性的资源、知识能够与内部资源、知识有效互补,协同推进开放心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有选择的让外部组织或机构参与企业形成创意过程、研发过程、试验过程、生产过程和市场化过程,外来优势能给企业注入新的力量,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不仅能够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还能够开放心智。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学习承诺有积极影响。

假设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分享愿景有积极影响。

假设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学习承诺有积极影响。

假设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心智有积极影响。

(二)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关系

1学习承诺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当企业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建立竞争优势非常重要时,企业更愿意从外部获取知识以增加其自身知识储量,进而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将学习视为改进的主要方法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提高企业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越强,就会更多融入不同性质的知识以提供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所需的技术,进而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2学习承诺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学习承诺强调知识的获取,旨在赋予企业新的想法,受企业学习氛围的影响,企业学习机制的建立,还能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是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连接能力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学习承诺主要指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进全员的学习意识,因而能够促进企业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

3分享愿景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分享愿景说明企业与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员工认为公司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这说明企业与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由于创新和变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分享愿景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变革,不同层次的员工均采用分享愿景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提升发明能力,即开展探索知识的活动。

4开放心智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开放心智的具体表现为鼓励员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质疑、提倡包容不同意见、鼓励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提倡持续创新,这些做法有利于企业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氛围,产生创新行为,进而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变化快,竞争激烈,知识资源大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只有开放心智,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与实践,完成组织学习的过程。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6: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7: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8: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三)开放式创新导向与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

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等,从而弥补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为了提升创新水平,突破制度边界障碍是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强调应用资源的灵活性和与第三方合作创新过程的非固定性,它能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开始分享或者销售它们的内部资源为第三方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能整合外部资源进入自己的内部创新活动。

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Faems等认为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选择性地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助于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利于促进企业寻求外部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比企业只通过自身力量创新更有优势。另外,由于各个行业知识工人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企业不能仅仅将创新产品商业化,还需要将知识产权和创意商业化,这种做法能增加潜在利润,有利于增强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体而言,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越强,开放式创新活动越要求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活动的过程提高了企业发现创新点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另外,开放式创新外部导向能帮助企业整合企业所需的外部资源。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0: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2: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四)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

1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网络创新情境下,网络能力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结点的企业能力,也可以看作企业所在创新网络的整体创新环境,也就是说其他企业的网络能力形成了对本企业产生作用的网络环境。尤其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方面,较强的网络能力环境有助于企业处理因深度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明确产权和协调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处理能力的增强就会提升开放式创新的内部能力。

2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网络能力同时也是应对网络环境的一种关系管理能力,对于实现企业在网络中的定位、在合作对象的选择、资源利用和关系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网络能力提升带来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Ritter认为,网络能力在帮助企业分辨和评估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蕴含的机会、其他网络成员资源和能力的利用程度,以及实现协同创新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3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变动剧烈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网络能力能够减少外部环境的冲击,有利于技术创新。本文将网络能力归纳为网络过程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其中,网络过程能力是指在开放式创新由外向内流动过程、由内向外流动过程以及内外双向流动过程中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关系能力则指企业在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在合作创新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等问题的网络能力。网络关系能力越强,说明协调网络成员之间问题的能力越强,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重视企业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程度,网路能力越强,有利于发挥创新广度导向对内部能力的作用。

4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开放式创新导向广度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明晰这种影响能够为企业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水平提供指导。Garriga等提出,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研究结论缺少普适性,应该特别关注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情景因素。Laursen和Salter在研究中发现,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之间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3: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4: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5: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6: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

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对于开放式创新导向的划分,Laursen和Salter[1]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包括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所涉及的外部知识、资源、创意的种类数目和内部创新过程、生产和市场化过程等开放数目的重视程度[2]。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则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

许庆瑞[3]在对国内外典型公司如通用电气、华为和海尔的案例研究中发现,上述企业都是开放式创新较为成功的企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依赖创新性学习,而组织学习则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对技术、市场和战略等方面的创新有全面的重要影响。经典的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是组织学习的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直接作用于针对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关系维护、环境变化应对机制和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等创新行为。

企业一方面在频繁同用户交流与充分听取意见的过程中,将用户嵌入到创新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创新网络将意见传导至供应商、销售终端、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等,与上述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而企业的组织学习系统性越强,员工的学习心态更加积极和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更全、价值也更高。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以弥补内部资源、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使产品开发效率大大提高。

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使自身边界和创新过程不断开放,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等合作,能使企业外部资源、知识、创意变得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合作者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学习和广泛的相互借鉴,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Garriga等[4]发现,丰富的外部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视野,开放的心智模式有助于识别外部异质性的资源、推动知识能够与内部资源和知识有效互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有选择的让外部组织或机构参与企业形成创意过程、研发过程、试验过程、生产过程和市场化过程,外来优势能给企业注入新的力量,从而扩大企业对外合作创新的范围,进而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2: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3: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4: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二)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关系

当企业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建立竞争优势非常重要时,企业更愿意从外部获取知识以增加其自身知识储量,进而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将学习视为改进的主要方法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提高企业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越强,就会更多融入不同性质的知识以提供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所需的技术,进而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学习承诺强调知识的获取,旨在赋予企业新的想法,受企业学习氛围的影响,企业学习机制的建立,还能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是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连接能力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学习承诺主要指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为可以增进全员的学习意识,因而能够促进企业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分享愿景说明企业与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员工认为公司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这说明员工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由于创新和变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分享愿景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变革,不同层次的员工均采用分享愿景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提升发明能力,即开展探索知识的活动。此外,开放心智的具体表现为鼓励员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质疑、提倡包容不同意见、鼓励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提倡持续创新,这些做法有利于企业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氛围,产生创新行为,进而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变化快,竞争激烈,知识资源大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只有开放心智,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与实践,完成组织学习的过程。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6: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7: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8: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三)开放式创新导向与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从而弥补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为了提升创新水平,突破制度边界障碍是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强调应用资源的灵活性和与第三方合作创新过程的非固定性,它能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开始分享或者销售它们的内部资源为第三方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能整合外部资源进入自己的内部创新活动。

Faems等[5]认为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选择性地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助于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利于促进企业寻求外部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比企业只通过自身力量创新更有优势。另外,由于各个行业知识工人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企业不能仅仅将创新产品商业化,还需要将知识产权和创意商业化,这种做法能增加潜在利润,有利于增强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体而言,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越强,开放式创新活动越要求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活动的过程提高了企业发现创新点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另外,开放式创新外部导向能帮助企业整合企业所需的外部资源。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0: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2: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四)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网络创新情境下,网络能力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结点的企业能力,也可以看作企业所在创新网络的整体创新环境,也就是说其他企业的网络能力形成了对本企业产生作用的网络环境。尤其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方面,较强的网络能力环境有助于企业处理因深度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明确产权和协调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处理能力的增强就会提升开放式创新的内部能力。网络能力同时也是应对网络环境的一种关系管理能力,对于实现企业在网络中的定位、在合作对象的选择、资源利用和关系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网络能力提升带来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Ritter[6]认为,网络能力在帮助企业分辨和评估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蕴含的机会、其他网络成员资源和能力的利用程度,以及实现协同创新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在市场变动剧烈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网络能力能够减少外部环境的冲击,有利于技术创新。本文将网络能力归纳为网络过程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其中,网络过程能力是指在开放式创新由外向内流动过程、由内向外流动过程以及内外双向流动过程中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关系能力则指企业在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在合作创新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等问题的网络能力。网络关系能力越强,说明协调网络成员之间问题的能力越强,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重视企业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程度,网路能力越强,有利于发挥创新广度导向对内部能力的作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明晰这种影响能够为企业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水平提供指导。Garriga等[4]提出,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研究结论缺少普适性,应该特别关注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情景因素。Laursen和Salter[1]在研究中发现,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之间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3: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4: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假设15: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作用。

假设16: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二、变量度量

(一)被解释变量:开放式创新能力

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概念出现比较晚,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性测度的研究较少,代表性测量方法是Lichtenthaler、陈艳和范炳全的测量,他们认为开放式创新能力包括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两个维度。内部能力包括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发明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探索知识的活动,应从研发人员素质、创新激励制度、研发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四个方面测量发明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开发知识的活动,从具有商业化方面的经验和模式的成熟度、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情况、员工对应用新技术和知识的积极性、在新产品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等四个题项测度创新能力。沈能和赵增耀则从研发经费的支出、创新产出等指标来测度创新能力,周艳菊等则从研发人员的投入、专利情况等来测度创新能力。变革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保留知识的活动,Judge等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传递等来测度一部分的变革能力,陈艳和范炳全用员工之间知识的分享、内部知识共享的平台、对知识交流和共享进行鼓励的政策,以及编码贮存内部知识水平测量变革能力。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知识的能力,只涵盖Zahra和George对吸收能力四维度划分的三个,分别是知识的获取、消化和整合,Jansen等[13]用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的消化吸收等方面来测度知识的获取、消化和整合能力。连接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Tan和Tracey[14]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两个方面来测量这种关系管理的能力,Wong和Tjosvold[15]则从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等方面来测度这种关系保留的能力。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陈艳和范炳全从技术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或专利的出售、知识产权的获取等四个方面来测量解析能力,由于解析能力包括识别和转移两个过程,用对企业对自身拥有知识的理解以及企业知道如何转移知识等来测量知识在转移方面的能力。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对开放式创新能力各维度的测量,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和调查对象,本文采用如下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二)解释变量:组织学习

对于组织学习的测量,目前使用最多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三维度量表;二是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维度量表。本文认为后者更强调组织性,而前者更突出与创新效果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采用谢洪明[16]对三维度测量题项的修正量表。

(三)中介变量:开放度

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

Laursen和Salter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机构等16类外部创新组织的合作数量作为开放式创新广度的测量。Lee等[17]把企业外部的创新要素区分为4大类17种,如果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与上述创新要素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个创新源就被取值为1,否则为0,所有创新源取值的总和就是开放广度导向的值,这种二分取值法,与Laursen和Salter测量开放广度导向的方法基本一致。国内学者基本也沿用了这一测度方法,把创新要素分为领先用户、主流用户、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等10种,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与这10种创新要素进行合作的总数(与其中一个要素合作记为1,否则记为0),即为开放广度导向,取值范围是0―10。但是,这些对开放广度导向的测量都集中在关系的角度,而忽视了过程的角度。Lazzarotti和Manzini从过程视角分析开放式创新,认为开放式创新包含创新产生、研发和试验、生产和销售的过程,并用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外部开放的阶数来度量开放广度导向。阶数包括:创意生成、研发、试验、生产和市场化。例如,只在创意生成的阶段对外开放,则阶数为1,如果在创意生成、研发、试验、生产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都对外开放,则阶数为5,因此,开放广度导向取值范围为0―5。

由于开放广度导向本身包含关系和过程的双维度,单独从一个角度来测量开放广度导向是不全面的。基于此,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关系和过程角度来测量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在关系方面涉及8类创新合作对象,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过程方面主要涉及创意生成、R&D、试验、生产和市场化五个过程,并采用二分取值法,因此,开放广度导向的取值范围为0―13。

2开放深度导向的测量

Laursen和Salter用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创新要素联系的总数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其中创新要素包括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8类,但所测量的开放深度导向实质上也涵盖着开放广度导向的成分,并且,用数量来测度开放深度导向,显然有很大不足。为避免其测量方法的不足,陈钰芬和陈劲[18]使用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与外部创新合作对象信息交流的频率测量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其中创新合作对象包括:领先用户、主流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12种,频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1―7分别表示:从未有过、每年、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每天,用主成分分析法把企业向外部创新要素开放自己创新过程的程度进行综合,用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这种方法虽有进步,但也仅仅是从关系维度进行测量的,忽视了过程维度。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关系和过程角度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在关系方面主要涉及8类创新要素,分别是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投组织和政府部门;在过程方面主要涉及创新知识获取、新产品开发知识获取、与外部协同生产、利用外部渠道和与外部共享品牌等5个过程。

(四)调节变量:网络能力

本文在Moller和Svahn[19]网络能力测度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朱秀梅等[20]以及王海花和谢富纪[21]的研究成果,依据研究的特点进行整合与改造,从网络利用能力和网络开拓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具体量表如表2所示。

(五)控制变量:行业属性、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

本文涉及三个控制变量:行业属性,开放式创新最初是通过观察高新技术行业总结的一般规律,最初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行业,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行业可能对开放度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行业属性的测量将采用直接询问方式。企业规模,最初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同样主要集中于大企业,而对于不同规模企业能否有效地采用开放式创新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认为企业规模是开放式创新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性质,资产所有者不同,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程度会受到来自风险、产权等方面的考虑,本文以直接询问的方式测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于混合模式企业则以控股股份决定性质。

三、检验与结果分析

开放式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创新的借鉴和交流,因此本文以具有联合研发中心、存在技术购并和技术交易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样本,涉及信息、电子、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共发放问卷874份,收回问卷359份,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8468%。

(一)主模型检验

在利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检验之前,按照研究假设先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初步检验要求假设中的两个变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表3给出了假设中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指标,各研究假设得到初步验证。本文虽然推导了组织学习过程四个阶段的能力(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两两变量之外的变量可能会有影响,因此,相关分析的因果关系仅作为初步参考。

按照上述步骤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是否存在回归分析的三大问题,即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首先,以方差膨胀因子(VIF)排除多重共线性,通过计算,所有模型的VIF值均处于0―10之间,从而排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排除序列相关问题,由于样本是截面数据,因此,不可能出现不同期的样本值之间的序列相关问题,通过计算,回归模型中的DW值均接近2,说明也不存在不同编号的样本值之间的序列相关现象。再次,排除异方差问题,通过观察各个回归模型以创新绩效为横坐标的残差项散点图分析,散点图的无序状态表明回归模型均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分析为研究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是,由于回归分析更适合于单因变量多自变量的模型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只能证明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以及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前因关系,具体的影响程度无法得知。而结构方程模型在处理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还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为了使数据符合LISREL87的分析要求,首先运用LISREL87对数据进行了标准正态处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为262(小于5),GFI和AGFI的值分别为091和085(均大于本次研究设定的标准080),NFI、CFI和IFI的值分别为095、097和097(均大于本次研究设定的标准090),RMSEA和SRMR的值分别为007和005(均小于本次研究设定的边界值008)。由此判断,研究假设的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情况较好,理论模型可以接受。基于结构方程分析的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二)调节作用检验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调节作用。首先,将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DO)和网络能力(NC)中心化,二者相乘得到乘积项DO×NC。其次,检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影响。再次,将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网络能力和乘积项都放入回归方程中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和网络能力的乘积项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8,t值为271,大于196(95%的置信水平),说明乘积项DO×NC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加入乘积项DO×NC后,调整后的R2由047上升为049,乘积项中的变量在进行标准化及控制主效应情况下的数值最小,因此,R2增加002已经较为明显,假设H9得到支持。同理,对假设H13―H16进行检验,如表7所示。

四、研究结论

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虽然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比较多,但涉及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探索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以及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经过分析,本文的研究假设都得到了样本数据的支持,经过系统的梳理概括,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

(一)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有积极影响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和广度导向都有积极影响,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从学习承诺方面考虑,当企业将学习视为一项基本价值时,组织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常规职能,而非偶然现象。那么企业的组织学习将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员工的学习心态也将更加积极、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信息等也将更全面、有效、有价值。从分享愿景方面考虑,当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创新目标,并将其分享给组织的各个阶层,那么员工就会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凝聚力的提高势必会在创新实践中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从开放心智方面考虑,当组织以及员工都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打破陈规,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会产生更多有创意的想法。分享愿景有助于组织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自由地流动和共享,有助于企业形成深入挖掘的开放式创新理念,员工之间如果缺少分享,没有共同的理念,那么就难以形成开放式创新导向。

(二)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都有积极影响。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对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弥补企业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网络能力在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网络能力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网络能力可以视为一种代表整体网络创新环境的条件变量,代表外部企业的网络能力对本企业开放式创新决策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网络能力能够有效地处理共同创新中面对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性问题。

网络能力是一种整体战略能力,帮助企业认识和理解整个外部网络环境,从而建立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中的信任和共享机制。此外,网络能力还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关系管理能力,在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定位、选择合作伙伴和处理与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形成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正向关系。同时,网络创新环境的最大特征在于开放性,网络能力是由多方面体现的,其中网络过程能力使得企业在扩大开放式创新广度的同时,获得对由外向内、由内向外和双向流程的内部开放能力的提升机会,而网络关系能力则能够从战略维度对网络态势和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将影响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关系的情境要素考虑进来,强调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与资源能力的匹配性,以及对开放度进行动态规划和变革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aursen,K,Salter,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2]Lazzarotti,V,Manzini,R Different Modes of Open Innov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13(4):615-636

[3]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Garriga,H,Krogh,G,Spaeth,S How Constraints and Knowledge Impact Ope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9):1134-1144

[5]Faems,E,Visser,M,Andries,P,Looy,B Technology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Value-Enhancing and Cost-Increasing 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27(6):785-796

[6]Gassmann,O,Enkel,E,Chesbrough,H The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 [J]R&D Management,2010,40(3):213-221

[7]Lichtenthaler,U 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 Turbulence,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4):822-846

[6]Ritter,T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erconnectedness of Relationship[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4):317-326

[7]Lichtenthaler,U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1):75-93

[8]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1-24

[9]沈能,赵增耀 集聚动态外部性与企业创新能力[J]科研管理,2014,(4): 1-9

[10]周艳菊,邹飞,王宗润 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4,(1): 48-57

[11]Judge,W Q,Naoumova,I,Douglas,T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9,20(8):1737-1752

[12]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13]Jansen,J,Bosch,F,Volberda,HW 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5,48(6):999-1015

[14]Tan,CL,Tracey,MCollab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43(3):2-15

[15]Wong,A,Tjosvold,D Collectivist Values for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The Role of Trust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23(3):299-317

[18]Sinkula,JM,Baker,WE ,Noordewier,T A Framework for Market-Ba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inking Values,Knowledge,and Behavior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 (4): 305-318

[19]Hult,M,Ferrell,OC Glob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city in Purchasing: Construct and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40(2):97-111

[16]谢洪明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环境与组织学习的影响[J]南开商业评论,2005,(8):47-53

[17]Lee,S,Park,G,Yoon,B,Park,J Open Innovation in SMEs:An Intermediated Network Model[J]Research Policy,2010,39(2):290-300

[18]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 419-426

[19]Moller,K,Svahn,SRole of Knowledge in Value Creation in Business Ne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 (5):985-1007

[20]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4):44-56

[21]王海花,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结构测量――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134-146

[26]Enkel,E,Gassmann,O Creative Imitation: Exploring the Case of Cross-industry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40(3):256-270

[27]Chesbrough,H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第5篇

一、目的

为了确保薪酬分配能够充分体现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人岗匹配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薪酬构成

1、薪酬构成=工资+奖金+福利。

2、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含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

3、奖金=年终奖+提成奖+其他奖励。

4、员工福利包括以下内容:

(1)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2)午餐:

公司在工作日期间为员工提供午餐或补发午餐补助;目前暂行标准时每人每天8元,如需调整由行政部提交申请报总经理审批;

员工请假或带薪休假的不再享受午餐补助;员工因其他工作原因无法统一就餐的次月初发放午餐补助。

(3)车辆补助:部门经理以上级别人员自带私车上班可享受相关补助;详见下表:

职位

每月车补(元)

每月油补(元)

总经理

2800

1200

副总

2000

1000

部门经理

1000

800

副经理/主管

500

500

(4)

节日福利及特殊补助

补助类型

对象

标准

所需凭证

补助方式

备注

婚假补助

员工本人

2000

结婚证

现金

1、申请者需在公司工作满一年;2、若夫妻双方同为公司员工,只发放一份补助;3、该福利只能享受一次;

丧葬补助

直系亲属

2000

死亡证明

现金

申请者需为正式员工;

生育补助

员工本人或其配偶

2000

出生证明

现金

申请者需在公司工作满一年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若为多胞胎,每增加一胎多补助500元;

三八节

女性职工

100

实物

中秋节

全体员工

500

实物

春节

全体员工

800

实物

抚恤金

全体员工

死亡证明

现金

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儿童节

员工家属

100

户口本

实物

员工子女12岁(包含)以下者;

重阳节

员工家属

100

户口本

实物

员工父母65岁(包含)以上者;

(5)意外伤害保险:公司因项目需要对工程部人员及特殊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目前暂行标准250元/人/年;

(6)员工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员工体检、集体出游、外出参加培训等活动。

5、工龄工资

工作每满一年后,从第二年起每年每月50元逐年累计,不封顶。工龄按照入职时间计算,若入职时间在某月的15号之前,则从第二年的当月开始发放;若入职时间在某月的15号之后,则从第二年的次月开始发放。

6、绩效工资计算方式

考核对象

绩效工资(占月基本工资比重)

总经理

40%

副总经理

30%

部门经理

部门副经理/主管

基层员工

20%

7、年终奖

(1)方案一:本年度奖金总额为项目运营期间总收益的10%;(提前预支)实发金额按照本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而定;

(2)方案二:如若本年度没有盈利,则按照本年度员工工资总额的20%-30%作为奖金金额;实发金额按照本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而定。

8、提成奖:按照项目盈利情况及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而定。

三、薪酬结构

现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及技术难度、对任职者的学历、胜任能力等要求将公司所有岗位划分为8薪级,每薪级划分为10档级,此薪酬结构表不包括董事长的薪酬范围。

四、薪酬调整

1、依据绩效考核成绩调整

(1)调整时间:年终考核后1个星期;工资变动次月(自然月)生效;

(2)调整方式:行政部根据年终考核结果统计需要调整工资的人员名单,经总经理审核后报财务部执行;

(3)调整标准:主要为调整档级,即在原等级中调整档级;详见下表:

类别

等级

年终绩效考核成绩计算方式

评定方式

奖励方式

绩效考核成绩

A

中高层领导年终考核成绩=月平均考核成绩*60%+年终考核成绩*40%

基层员工年终考核成绩=月平均考核成绩*80%+年终考核成绩*20%

年终评定为A级且年中有三次被评为A

或年中连续五个月评定为A级

薪酬档级升2级

B

年终评定为A级或

年中连续两个月评定为A级或年终有三次评定为A

薪酬档级升1级

C

年终评定为B级

或连续三个月为B级

薪酬档级升1级

D

年终评定为C、D级

薪酬档级不变

E

年终评定为E级

或年中有三次评定为E级

薪酬档级降1级

2、依据职位/职称变动的调整

(1)调整范围:主要针对升职、降职、调岗、职称等变动或试用期转正而需调整的情况;

(2)调整时间:以调动通知或职称证书颁布时间、试用期转正批准时间为准,工资变动次月(自然月)生效;

(3)调整方式:行政部根据调动通知统计需要调整工资的人员名单,经总经理审核后报财务部执行;员工获得相关职称证书的需主动到行政部备案登记,经总经理审批后报财务部执行;

(4)调整标准:主要为调整薪级,调整后所在的档级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详见薪酬结构表。

3、依据贡献度及工作表现的调整

(1)调整范围:主要针对对公司有特殊贡献或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

(2)调整时间:以调整通知时间为准,工资变动次月(自然月)生效;

(3)调整方式:行政部根据调整通知统计需要调整工资的人员名单,经总经理审核后报财务部执行;

(4)调整标准:调整薪级或档级根据领导研究决定。

4、依据实际情况的普遍调整

(1)调整范围: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地区及行业情况等,结合公司薪资现状,调整薪资结构表;

(2)调整时间:每年7月份;是否调整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而定;

(3)调整方式:行政部根据市场调查及内部调查提交调整方案,根据方案如果需要调整经总经理审核后报财务部执行;

(4)调整标准:依据新的薪酬结构表而定。

五、薪酬管理机构

1、薪酬工作领导小组

(1)成员:总经理、副总、总监、管理顾问;

(2)职责:审查行政部提出的薪酬调整方案及其他薪酬变动申请;对存在异议的情况拿出处理意见,做出最终决策;接受员工的申诉并决策出处理意见;

2、行政部职责

(1)

定期调查薪酬市场,制定、修改薪酬制度并提出调整意见;

(2)

搜集、整理需要调整薪酬的相关信息,上报审批,报财务部执行;

(3)做好员工福利、奖金、补助的发放及准备工作;做好保险、集体旅游、培训等员工活动的准备及组织工作;

(4)核算考核分数并进行汇总、整理;

(5)协助处理薪酬申诉的具体工作。

六、说明

1、试用期员工工资占基本工资的80%,试用期内不进行绩效考核,不享受绩效工资;

2、下列各款项须直接从薪酬中扣除,员工不得有异议:

(1)员工工资个人所得税;

(2)应由员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3)与公司订有协议应从个人工资中扣除的款项;

(4)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应从工资中扣除的款项(如罚款);

(5)司法、仲裁机构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款项。

3、工资发放时间

(1)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发放时间为每月15日,如遇节假日顺延至第一个工作日;

(2)基层、中层员工的绩效工资每月随基本工资一起发放,总经理、副总的绩效工资于年终绩效考核成绩核定后统一发放;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知识管理;协同管理;创新机制

1信息化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系统价值观 CBIS

一、CBIS:企业信息管理的全新模式

CBIS(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简单来概括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由应用信息系统、人员、战略、组织、管理、数据资源、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七个部分组成。其中计算机网络就属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部分。正是计算机网络才提供了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也正是计算机网络才能有效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没有网络的(即单机版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做到数据资源的共享,也就无法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这个本质目的。

企业管理从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对人、财、物、设备、技术等资源信息的获取、掌握、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二、用Microsoft Access 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1.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系统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系统是企业级数据库的标准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文件共享模式的数据库系统,比如一个典型的Xbase的数据库应用。由于在文件共享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其数据与客户应用纠缠在一起,毫无意义地增加了网络负担,从而降低了数据库访问速度。Access本身也属于这种文件共享模式,数据(在Access中被称为表)与供用户应用的各种查询、报表、模块等共存于一个文件中,随着系统中记录数的增加,这种模式的应用就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除了网络拥塞,访问速度减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如果一个用户在打开数据库文件时发生死机现象,该数据库文件将被损坏(注意此时损坏的是存放于网络上的数据库文件)。这就意味者此时任何用户也无法再打开这个数据库文件了(如果损坏的是整个数据库的安全系统,其危害要更大些),除非对该数据库文件进行修复。但是,修复的前提是以独享方式处理数据库文件,但是如果该文件已经被其他用户打开了(这些用户无法察觉现在数据库文件已经损坏),修复工作将无法进行。

2.分离事务处理与决策支持

事务处理是对企业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执行过程,而决策支持主要是对企业信息数据分析。从对服务器数据的影响上看,事务处理过程需要改变服务器数据,但它每次所涉及的数据范围较小;而决策支持与事务处理恰恰相反,一般不改变服务器数据,但操作中涉及的数据范围较广。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将事务处理与决策支持模块分离开来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的高速有效运行,同时还会给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如用户的授权带来方便。

3. 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

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生产计划到采购、销售等,用户的应用往往要涉及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使得对各子系统的用户授权工作变得相当繁琐复杂,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稍有疏忽也许就会给整个信息系统带来安全漏洞。因此在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以及耐心和细心。

三、结语

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多种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模式向CBIS演化已成为必然。当20世纪前半叶盛行的穿孔卡和原始记录仪器被后来的计算机替代后,尽管计算机最初在企业管理中也只限于会计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但这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却引起了管理者对信息的极大关注。1964年使用硅芯片线路的新一代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在管理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重新定位,出现了MIS的概念并迅速为各大企业所接受。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不断升级,计算机软件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CBIS将许多企业从实施MIS失败的重创中挽救出来,这些企业不仅从办公自动化OA中提高了效率,而且还在管理控制中获得了好处。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不仅要面对侧重沟通的办公自动化,而且要面对诸如电子商务的运作;不仅有内部数据处理的任务,还有远程通信的需要;不仅要处理常规的结构化问题,还要处理例外的非结构化的问题;不仅要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足够的努力,还要得到一些特殊领域专家的支持。企业管理的客观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将CBIS推向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王利平 王海洲:管理学原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陈志良:数字化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4]詹姆斯•迈天: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宋远方 成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曹瀚星: 网络时代的经济信息管理初探[J]. 黑龙江财专学报, 2000, (06)

[8]彭家生: CBIS:面向知识经济的信息管理[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0, (03)

第8篇

摘 要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不论从节目制作、收视情况、调查反馈还是从成本管控、收益评估都面临发展瓶颈,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亟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整个电视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也要求对电视产业进行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项目化管理也就呼之欲出。

关键词 电视 电视新闻 项目化管理 管理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不论从节目制作、收视情况、调查反馈还是从成本管控、收益评估都面临发展瓶颈,各种问题较为突出和明显,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已经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领先地位。究其原因,与现行的电视机构制播合一体制密不可分,因而打破固有结构体制,引入项目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项目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对企业内部所有一次性任务和复杂性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运用项目管理的部分方法,协调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统一进行企业内部事务管理的管理体系。项目化管理并不是全面否定职能式管理,而是将项目化组织镶嵌到原有的职能式母体组织中,综合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有利作用,减少管理上的弊端,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它是一种矩阵型复合管理方式,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传统方式,保持企业稳定和创新之间的平衡,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引入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电视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尚显不足

中国电视产业从诞生到现在,基本上都处在法规缺失的状态。众所周知,电视产业经营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关系都是十分复杂的,整个电视产业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法规的需求十分明显。然而我国的电视产业仍然长时间都处于无法可循、无章可循的情r中。如此局面,于中国电视产业经营的发展,无疑是潜在的巨大问题。

(二)内容生产仍处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资金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仅仅以生产的新闻节目数量多少为评判依据。这种生产机制的评判标准没有从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出发。节目只算投入,不计产出,缺乏投入产出概念,致使许多电视台没有基本于成本进行核算,没有将经济效益真正纳入考察计量的范围中去。传统电视从业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和节目经营观念。而且由于经费来源的原因,制作人员基本忽视受众的需要,节目内容普遍单调、乏味。许多节目“一次性”播出、重复性拍摄,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三)事业编制下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我国现有的电视台均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结构集中统一,管理方式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从人事管理方面,所谓事业编制人员和编外临时人员所形成的二元人事管理机制也并不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和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从财务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与企业的财务制度有根本上的区别。事业单位所谓的企业化管理,并不能够为财务成本控制引入合理的管控机制。尤其是事业财务体制下缺少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财务制度的结算方式掩盖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现象;不计成本的业务立项,却造成盲目、随意的支出,从而导致成本虚增,浪费严重。

(四)收入来源过于单一

在中国电视行业,广告经营占据着绝对的统治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电视依靠广告积累了所需的建设资金,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由于过于依赖广告经营收入造成的赢利模式单一化。近几年这种现象日趋明显,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五)生产市场产品雷同

在我国,节目生产市场进入门槛高,大量质量低劣的雷同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主要由于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方――电视台的基本结构雷同,覆盖面积和覆盖人口相差不大。导致上述状况的最核心原因是制播合一体制僵化,也就是电视节目的策划,投入、制作,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全部都由电视台自己操作完成,节目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很低。

三、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进行项目化管理的优点

电视节目制作的项目化管理是指将某个电视节目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管理。实施项目化管理有如下优势:项目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集约并优化配置制作资源,打造品牌节目,提升频道形象;同时,项目化管理有利实现制播分离,由于项目制片方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必然会下力气精心打造节目;项目化管理有利于节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争取市场回报;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推动节目创造人员发挥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电视节目制作的生产力;项目化管理有利于科学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强化传播实效,电视台可以集中资源、经费和人力物力将一个选题节目做深做透,这对于增强传播实效,建树频道品牌将产生积极效应;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培育良性竞争和风险机制,锻炼和培养人才,并有利于打破了部门对题材资源的垄断,明确项目制片方与电视台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做到权责分明。

第9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新的冲击,要求图书馆更新观念,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以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人类社会已跨人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机遇,也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知识社会中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冲击

图书馆从简单的传播中介性向复杂的传播中介及生产性质转换。传统的思维将图书馆定位于中介属性,即在文献与读者、图书馆网络与资源共享中起简单的信息传递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就要对图书馆性质重新定位,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知识载体优势,各种流动的信息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使图书馆不但具备传播中介性能,更要具备生产性能;图书馆不但是搜集、加工、整理、储存的场所,更应把搜集的知识信息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新增值的知识,再传播出去。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知识经济的创新即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图书馆对知识创新的过程并不陌生.而现有图书馆对外界信息尤其是实效性强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却比较迟缓,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组织过程,提供一个全新信息符号,创造一整套新的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部分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等非书资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就是围绕上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为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并改变传统的馆藏模式为数字化馆藏模式,既节省了时间、资金、资源,又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图书馆员应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拓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一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使他们尽早转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图书馆管理应更新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方式已进A高度技术化的阶段,与此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性地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虽佳配置;应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力求自我创造,更新观念,实现最大效益。

图书馆可以被视为宏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图书馆体制、结构、职能、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门是互相影响的。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使图书馆内部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最佳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整体优化。

要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只凭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图书馆的现状,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之路,这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和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开放,把图书馆管理的设想、计划、方案通报给全体职工,让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外开放,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吸收国内外管理科学的成果,重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献共享。

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其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要敢于改革传统的方法。在观念上讲创新,在服务中求创新,在管理中抓创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中搞创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信息工作具有竞争的活力。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选好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还应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图书馆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而趋向扁平化,图书馆的管理者应破除“守摊”思想,改变单枪匹马、闭门决策的模式,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自愿地、主动地去创造、去超越,实现智力和知识的碰撞。应该懂得如何集结人才.创造最佳团队,突出人才配置效益。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图书馆员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持久效应。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内部的组织管理层均须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力求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在管理上必须采用新的观念,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发扬协调合作的精神,完成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三、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本的聚集、选择、整合、开发和使用,对文献资源、馆舍与设备、事业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的有效管理和运作的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即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实现馆内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还要形成用户利用电脑便可远端即取即用与立即传播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现在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一切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外,图书馆还应吸收现代晟新的资源,进行最新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不仅会扩展业务范围,而且可用以节约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通过提供新的、再加工的系统化信息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只为到馆的读者服务为主转向以全球用户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个渠道先收集信息,通过深层次加工整理,形成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然后提供给读者。应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是有创新特色的信息,就会赢得不同国籍用户的欢迎和使用。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还可以着跟于未来,采用一系列现代虚拟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其特点:一是成为全球性网络或数字化资料网、信息及知识银行、储藏库、档案库及资料库等。二是以宽频网络传送多媒体资料给分布环境下的使用者。三是通过人工知识智能、专家系统等来探索全球信息。四是即时传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图书馆管理创新,还要注重图书馆内部工作机构的创新。按照以读者为本位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部门功能的思路,打破图书馆已有的按文献进馆后的处理流程所设置的七部一室的传统模式,建立三部一室的新模式:文献加工整序部、文献信息服务部、现代技术应用部和办公室。即:将采编、分编、典藏三个部门组成文献加工整序部,负责全馆的所有入藏文献的采编、搜集、交换,入帐、整序、加工、分编、数据录入、典藏移交、复审、剔旧、回溯数据库建设,实现书刊采编一体化,全面掌握全馆文献的数量、分布及去向,这样做有利于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文献服务部包括全馆各类直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岗位,即各类文献资料的流通、阅览、检索、参考咨询、宣传辅导、用户教育、文检课教学等部门,提供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的系列服务。现代技术应用部由多媒体、复制、光盘检索、网络等部门组成,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开发馆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并负责全馆技术设备的维护,为文献加工整序和文献信息部提供技术保证。办公室负责管理全馆的行政事务。文献服务部和现代技术应用部作为全馆服务工作的直接窗口,是全馆工作的核心,文献加工整序部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办公室则是业务部门的后勤保障。三部一室的结构模式体现了读者第一的思想,强化了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并且有助于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形成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有利于目标管理的实现,更适应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知识社会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它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它需要全方位推进,多途径实现。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图书馆管理研究领域引入现代科学的崭新成果,鼓励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

(2)创造适应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条件,激励创新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 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4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81- 02

0 引 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尤其是制造企业在发展上获得空前机遇。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制造企业在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核心竞争力、信息系统落后、研发效率不高等问题。如果要促进我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那么在企业研发上就要高度重视,以此提升研发效率,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举措。尤其是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上和信息系统上的创新,对提升制造企业研发效率具有一定意义。

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过分析,但是对制造企业研发活动的特点不够全面了解,固在管理模式上无法满足研发项目的需求。因此,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具有一定作用。

1 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

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将项目管理模式在制造企业研发活动中进行应用,以此能构建出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研发项目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此能对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有所了解。

1.1 研发项目生命周期

制造企业对项目进行研发同样需要对项目生命周期有一定计划,使项目在一个生命周期内完成循环。本文将项目研发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验收阶段。

首先,项目启动阶段。制造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启动之前有许多准备工作,从最初市场分析,到对项目的评估、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到最后确定研发目标。在这一阶段,因为在研发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所研发项目的最终预期也较为模糊。制造企业对所要研发的项目市场进行全面的调研,并要对所要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实施性进行评估。在最终商议之后,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则可以明确研发目标。以此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协调企业各部门进行准备工作,以为项目的开展进行前期准备,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安排和确定,并对项目技术支持进行反复敲定,能够对研发项目的不同技术进行反复比对,按照一定评估标准进行确认,以选择最佳技术。

其次,在项目计划阶段。在项目计划阶段可以根据上一阶段中所准备的关于项目工作进行开展,如对所用资源进行计划规定、对项目进度、风险把控等问题要充分计划到。因所研发的项目在这一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只有在前期对项目进行严格计划,利用有限的资源,按照科学办法将项目所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以确保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再次,项目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项目研发的关键阶段,也是所涉及范围最广、项目开发最不稳定阶段。其中,在这一阶段,要对所研发项目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测试,所以在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上也最为频繁。因此,对这一阶段进行总结,则可以认定为项目研究开发和对项目研发产品测试等阶段。

最后,是项目验收阶段。对所研发的项目进行评估、评价、总结、反馈等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对所研发项目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持,而进行总结工作则是对前几个阶段中所用的技术、知识等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制造企业核心内容进行收集和存档。对项目的反馈指的是在项目研发阶段,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发现的不足等问题反馈给其他项目组,以此在其他项目组研发阶段能够避免,对本次研发工作所暴露的不足也能及时的总结经验和改正。

1.2 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之后就要对项目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够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能够有效提升研发管理效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使用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方案。因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独特特点,将国内对项目管理的标准方案可进行借鉴使用。但是又因制造企业研发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可采取标准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管理。

其次,对生命流程周期进行管理。整体工作要围绕研发项目进度进行开展,将各项对业务管理的流程与计划的进度相结合,形成动态管理模式,以此能够进行有效把控。

2 结 语

对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从研发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此提出了研发项目管理的模式,并提出研发项目中信息系统的应用。而研发项目管理对制造企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提升研发效率,并且对制造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在我国制造企业中进行广泛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晁录勤,李文起,李宁波.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J].企业技术开发,2012(17):14-16.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质量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用户需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2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医疗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比重。尽管现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系统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对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医院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1.1 系统实施的持续性

由于我国各大医院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医院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缺乏统一性的行业规范标准对系统进行指导。由于各大医院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不同,信息系统软件难以适用于所有医院系统,由此可见,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1.2 系统建设的阶段性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系统建设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医疗市场以及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系统建设目标。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阶段性特点,需要通过制订分期目标并规划建设方向,逐步实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

2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

2.1 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

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实施,应当将与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员工按类别进行分析,并通过类别性的划分对需求来源进行明确,从而根据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差异性分析哪些用户可以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决策。同时,应当拓宽用户需求的调查方式,安排责任心较强且业务较为熟练的调查人员完成调查工作。在获取调查表反馈后,应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关键项目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过后召集有关人员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与整理,从而制订严密的质量管理计划。

2.2 可靠的项目质量保证

项目质量保证主要通过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管理活动进行不断地检查、度量与评价,优化项目质量管理。通常来讲只有当项目完成并可以交付后,质量保证活动才得以结束。

2.2.1 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质量影响要素主要指的是对项目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质量影响要素在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院方领导的支持程度、人员素质以及人员观念意识都可能会成为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质量保证职能就是尽可能地在事前阶段减少不利因素产生的几率,并在事中阶段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解决,在事后阶段对不利因素产生原因进行及时总结,从而有效防止不利因素再次产生。

2.2.2 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指的是用户方和开发方共同遵循的规范准则,通常来讲质量保证措施主要包括文档质量保证、售后质量保证、日常定期检查以及项目验收审核等。项目整体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文档质量保证需要专业人员对文档进行管理,售后质量保证则需要确保开发方对用户方提供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以及对实施项目的支持。

2.2.3 质量超越循环分析

质量超越循环又称质量保证流程,主要有理解客户需求、获得客户承诺、衡量客户满意度、提供服务、进行学习与分享等5个步骤循环执行。质量超越循环实质上是项目质量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实施的过程,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医院的项目期望值与风险因素进行衡量,并在获取医院承诺的基础上对医院提供服务并监控服务进展。在提供服务后,要认真衡量医院用户的满意程度,并根据项目总结报告进行学习与分享。

2.3 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

为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应采取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持续性地循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工作。项目质量控制实质上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控制应当贯穿于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为有效控制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应当合理地加强测试环节,让用户真正地参与测试工作,从而及时发现项目各个阶段存在的缺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计算机熟练程度不高,且存在对网络系统认识模糊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培训,并科学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及时处理影响项目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控制项目质量的过程中,把变更控制与质量控制作为重要的过程,为避免项目范围的无效蔓延,应有效控制项目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变更控制流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评估变更影响,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

3 结 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院的工作量逐步加大。为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医院信息系统的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可靠的质量保证以及全面的质量控制,来解决传统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不足。

第12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效果

[作者简介] 梁万龙,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广东 东莞,523008

[中图分类号] F2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43-0002

一、引 言

信息系统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同组成,能够用于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信息系统出现的历史较短,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调查了解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据此建立正确的数据库,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为其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统项目中,能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加强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二、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一)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初始信息,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根据原始信息数据评价现存状态,识别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等计划约束条件,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准确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时,应注意将用户进行分类,并区分开不同用户需求的层次及优先级。根据用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分析市场导向,据此制定投资行为计划,并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使投资决策者尽可能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风险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动控制项目目标,以便预防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从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是一项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全系统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

由于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各种资源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实施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由于人、计算机或数据的误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变更,使得信息系统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的主要风险有: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自建不能很好地衔接、实施计划不完善,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新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系统有冲突、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系统退役后的处理不当引起的泄密等。因而,应建立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过程管理循环。首先,应正确定义信息系统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并对风险进行标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为了加强评估的可靠性,可复查风险评估,执行风险降低活动,同时对风险降低活动进行监视和跟踪调查,进行后续观察和改进,以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

(三)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

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统项目能帮助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对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岗位描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七大模块,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七大模块的项目控制流程图,结合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实际进行评估,用以评定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能,进而制定出企业管理体系。制定公司的目标体系和分解方法,设计目标管理应用表单,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信息系统项目的要求,分析论证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通过将项目设计具体化,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结构等对项目建成后实体的质量、功能和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保证项目质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对设计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的综合成果,是进行设计的技术准则和参考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把住设计方案的选择关与审核关。设计质量的基础是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选择与审核专业设计方案时,应对设计参数、标准、设备和结构选型、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检验其是否经济、美观、安全、可靠。设计评审是对设计文件综合性、系统性、文件化的综合性检查,从而评价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解决。评审设计时,应主要审查设计文件质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实施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和美学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设计时,要对设计接口工作进行严格控制。明确规定设计接口的标准,并按照相关管理程序和流程规范,切实做好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设计内部各专业间的设计接口工作。此外,还应建立设计成果校审制度,逐级检查和验证设计成果,确保其质量符合规定。同时,还应建立设计文件的会签制度,保证各专业设计相互配合和衔接正确,从而保证设计质量。

(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也需要质量管理的方法来支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通常受到项目进度的控制,由于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便进入项目的下一步。因而,应树立清晰的质量经营思路,落实项目规划。定量统计开发活动的过程性数据,确保其按规范执行,从而降低最终交付的质量风险。统计以往开发项目的数据,得出经验数据,并持续加以修正,如果新项目和以前质量数据相当,则可认定项目的开发过程的控制较为得当。很多的质量数据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档的检视缺陷密度很高,说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质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质量部反过来会认为检视是否不够充分。因此,执行质量管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常会发生通过伪造数据而使质量数据符合规定,从而造成项目交付质量很高的假象。因此,应对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加控制。

(三)投运后的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投运后,借助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企业道路。在企业信息化设备的关键岗位实现数字监控和自动控制,使其进销存系统、生产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级,使得主要办公地点全部实现局域网连接,数据报送实现网络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使与原料出入库相关的计量、质量、结算等业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从而有效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靠性。

项目投运后,应注意将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的要求进行对比,适时进行反馈,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同时,将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处理已发生的问题并防止其再次发生。如果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尚有未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为下一阶段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四、结 语

将信息系统与质量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环境,简化项目的实施步骤,有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加大信息系统项目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应注意总结前期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优良经验,扬长补短,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J].网络与信息,2012,(9).

第13篇

目前,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城乡规划法》及“7号令”等法规的要求,在总结特色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大连的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控规与基础性规划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控规基础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城乡规划法》及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赋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的法律地位与权威性,其不但规定必须依据控规划拨和出让土地,而且对控规规定了严格的调整程序,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控规存在的高调整、调整复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控规新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总结城市控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新控规”模式,既有助于对“新控规”的特征形成更系统、更清晰的理论认识,又有助于提高各城市控规的实践效果。

传统控规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传统控规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控规实践活动,其中,虽然有成功的经验,如深圳的法定图则在控规法定化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但更多的却是失败的教训。“传统控规”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调整率,很多控规内容面临调整的问题,影响了控规实施的效率;二是公益设施受到忽视,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主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的经验总结

深圳在1996年开始新控规模式,随后,一些大城市(如武汉、广州、北京、南京、厦门等)也相继对控规进行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探索。这些城市控规编制审批管理体系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控规的基本任务: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层:承上启下;单元平衡与分类审批:应对不确定性;差异与通则规定;“全覆盖”与法定化: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由于《城乡规划法》要求控规成为提供规划条件的依据,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实现控规的“全覆盖”,部分城市的控规“全覆盖”工作并不只限于规划建设用地,同时,控规向公共政策转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基于新形式下大连新控规模式探讨

从上述城市的控规经验可以看出以看出,控规分层是新控规探索中最核心的内容。分层是指将控规分为单元层次控规和地块层次控规,实行分层控制。单元层次控规主要解决整体性、系统性和强制性(公益性设施控制)的问题;地块层次控规主要解决开发控制的灵活性、弹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实施分层控制,可以实现分层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分层与刚性弹性相结合,以及分层与发展时序相结合,这样,控规“全覆盖”仅限于单元层次的“全覆盖”,而不是地块层次的“全覆盖”。基于此,大连控规编制审批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分为单元控规和基础性规划:

4.1单元控规

在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单元控规及基础性规划,而单元控规形成主要的法定文件。具体祈祷上报的法定文件、街坊划分与指标引导、街坊索引的目的。

4.1.1单元控规编制的主要内容

用地功能控制:确定编制单元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

“四线”控制(落实总体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线”控制要求。包括:各类绿地范围绿线控制、地表水体保护蓝线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保护建筑紫线控制、基础设施及轨道交通黄线控制。

公共配套设施控制(落实总体规划):公共配套设施分为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控制;区级及以上级别公益性公共配套设施应点位控制。现状保留和明确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实线控制,其它用地宜点位控制;区级及以上级别经营性公共设施控制,宜点位控制;居住区级公共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确定配套设施控制规模,应指标控制落实到规划管理单元。

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控制(落实总体规划):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应点位控制。

划分街坊:划分街坊,明确各街坊的基准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控制要求,指导街坊规划的编制;街坊划分标准:保证功能相对完整,以次干道或明确的地物(包括快速路、主次干道、湖泊沟渠等)为界线,按照约0.5-1.5平方公里划定街坊。部分街坊可根据用地功能,适当增减街坊面积;街坊规划编制阶段也可根据现状调查和项目建设情况,在原街坊划定范围内,对街坊进行细分。

4.1.2单元控规的编制成果:单元控规的编制成果主要采取文本+附图的形式。

文本:以法律条文形式编写,作为法定性文件用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则;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设施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性控制;街坊划分及指标控制;“四线”控制;名词解释。

附图(研究深度1:2000,A0图纸1:5000):土地利用及街坊划分示意图; “四线三地”控制图。

4.2基础性规划

基础性规划下形成单元控规技术文件及街坊规划,主要起到设计条件下发依据、日常管理使用、推进控规的法制化建设、实现城市的空间理想的目的。

4.2.1单元控规技术文件编制内容

人口容量控制:确定编制单元内的居住人口数量和人口毛密度,宜指标控制。

单元层面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控制:确认除总规确定外的单元层面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控制要求。

综合交通及道路控制:确定综合交通体系;确定道路的红线宽度,道路定位、竖向设计。

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确定特色控制要素。

4.2.2街坊规划编制内容

指标控制体系:地块用地性质及兼容性控制,容积率控制,绿地率控制,建设密度控制,配套设施,停车泊位,地下空间开发指引,建筑限高控制指引,建筑退界,出入口控制,市政管线布局等。

特殊控制要求:依据《单元控规》及相关规划提出的关于城市特色控制要求结合单元中的特征要素,如建构筑物、街巷格局、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要素、自然风景要素等,提出特色保护和塑造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确定特色控制要素,包括高度、风貌、色彩、体量等。

4.2.3基础性规划编制成果

规划说明书(技术文件)日常管理使用,作为设计条件的下发依据。主要包括:单元控规技术文件内容说明、指标控制体系、特殊控制要求。

附图(1:2000)街坊划分图、地块划分编号图、五线”控制图、规划指标控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专项工程规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布局图、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图、道路定位、竖向规划图、其他特殊规划图。

4.3动态维护

单元控规和街坊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控规成果进行评估和维护。根据城市发展实际的变化及规划管理的需要,每年更新相关基础数据和资料,及时对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涉及基本内容时,应按程序进行修改。单元控规为每年评估,并结合城市近期建设年限,每5年进行整体维护更新。

4.4管理审批程序

单元控规的审批程序如图所示,而基础性规划为非法定规划,通过评估与维护实现实时更新。

结语

“新控规”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形势下的产物。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单元控规、基础性规划将会是控规的主导模式。随着我国大背景的变化,以及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要求的提出,这些将日益成为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坚强,于立.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3):87-97.

[2] 姚凯.上海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的探索和实践[J].城市规划,2007,(8):52-57.

第14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 知识共享 组织绩效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组织中存在很多障碍导致知识共享行为很难发生,其中一项就是心理的不安全感(姜文,2006),因此建立合适的心理契约,增强成员归属感,为知识共享提供组织支持,从而提升组织绩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理论假设,提出“心理契约―知识共享―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心理契约、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进行了整合与创新,以期实现对三者关系更为准确、全面和深入的把控,并将其应用于现有的组织实践过程。

2、研究假设

2.1、心理契约和知识共享

一般来说,当没有强烈的个人动机时,个体是不太愿意进行知识共享的。而心理契约通过组织与个体间的相互承诺,影响到个人动机,从而促进或阻碍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

在交易型心理契约中,个体主要追求经济及外在需求的满足,所以为了能够尽快实现短期内的互惠互利,个体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将其知识进行编码共享,组织也不愿意耗费财力物力进行制度建设或给予员工培训学习机会以促进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显性知识共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于交易型心理契约而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任务的限定性,导致个体无法完全忠于组织,在此情况下,个体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将其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进行分享。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b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隐性知识共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系型心理契约包含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稳定和忠诚,这就使得员工对于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愿意奉献自己显性知识,同时企业为了促进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也会建立有关管理机制,加强对知识共享的重视,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递和共享。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关系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显性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中,面对组织的关怀,个体通常是愿意与组织共荣辱的。因此在为了组织的长远发展,个体会“积极主动的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b关系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隐性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

基于知识基础理论(Knowledge-Based View,KBV),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是组织获得并维系竞争优势的构件。因此组织绩效要想获得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组织内显性知识共享是通过个体将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快速传递实现的,这一行为将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组织成本的降低、产品和流程的改善,同时制度化常规化的显性知识共享行为可以使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均匀分布,提高员工认同度,最终有助于组织整体绩效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显性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隐性知识共享在改善组织绩效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很难被编码掌握,因此组织外部竞争者将很难模仿,这将极大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通过人际互动形成的和谐组织关系也能够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a:隐性知识共享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心理契约和组织绩效

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间彼此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信念。良好的心理契约会导致个人绩效的提升,最终可带来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交易型心理契约主要建立在短期的付出―回报模型上,在这一模型中,个体的经济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经济状况,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个体必将加倍努力,以使得组织整体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a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下,个体归属于组织,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并且愿意做出组织承诺。因此个体更倾向于从组织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节约成本,提高利润,改善运营机制,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6a关系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假设验证

针对以上各项假设,本文利用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初步验证。在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方面,卢福财和陈小锋的研究结果显示,交易型心理契约对显性/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1/-0.224,关系型心理契约对显性/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35/0.585,因此H1a,H1b及H2a,H2b的假设均得到初步验证。此外还有学者就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进行研究,得出显性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356,隐性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213,因此H3a、H4a的假设初步得到验证。在心理契约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方面,吕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329,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247,因此H5a、H6a的假设初步得到验证。

4、结论与局限性

上述模型的建立将心理契约、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三者联系起来,基于以往的研究,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并利用前人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但由于理论假设方面并未进行实证研究,而是采用已有数据,因此可能存在适应性不强问题。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卢福财,陈小锋.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J].经济管理,2012,(4).

第15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今天,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中国怎样引领青年一代以更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融会国家的主流文化,党的十提出了24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向大学生传递、培育和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教学建议要求,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十及一至五届全会的会议内容,特别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在各门课程中重点贯彻,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如创新不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差。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实践,需要我们分析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

1.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教学评价不理想。

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委员会做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的调查,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0.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一数据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较差。我们通过大学校园、课堂调查以及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不高,40%的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好,20%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近20%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收获不大,仅有20%觉得有收获,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2.课程的理论内容繁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少。

其一,现在多数高校选用指定的教材,该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由全国一流的专家统一编写,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与理论性,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有些学校在思政课上还使用自编或自选教材,这些教材创新性差、理论体系不够严谨、可读性差,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二,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实践课开课困难。如果没有“实践课堂”,那么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感知力就不强,学习兴趣就不高。其三,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只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后果是课本知识无法与现实问题对接,使得学生认为理论苍白、无用,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对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

3.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安排不科学。

首先,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大多数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仅仅是把板书变成课件,整堂课宣读课件,照样和学生“零”互动,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其次,教学安排不科学,合堂上大班课成常态,教学课时常常遭到或明或暗的削减,这主要源于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

4.教育对象彰显新特征,教育者缺乏教育自信。

首先,新时期教学对象呈现新特征。特别是近十年的时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化,随之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也日益明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带有这个时代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个性张扬,注重个体感受,对简单粗暴的说教颇为反感。其次,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思想需求、认知特点、接受规律、注意偏好、成长环境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对“90后”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征,讲,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教育者对此要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如未及时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特点,缺乏与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了解,就很难创新大学生培养的方式方法,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导致教育失败。

二、核心价值观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障高校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应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全体思政教师也应认识到加强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紧迫性。

1.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高校必须选用指定教材,保证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青年正是价值取向的形成期,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和研究,将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理论上的困惑,培养科学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思政课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条件。讲“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发现,研究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只有了解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掌握他们的内心需求,理解他们在新时期对学习、工作、生活的美好向往,才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论篇”、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为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民主平等。

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在知行统一过程中融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增强学生对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深切感受,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师生民主平等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更注重平等感受,所以应该建立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挖掘学生思想深处的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才能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获得实效。

3.重视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国内外教学模式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者面对改革创新,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扬长避短。现代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主流,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国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探索出了自己的现代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的主要有:(1)理论层面。卢仲衡: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李吉林: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2)实践层面。盘锦课堂教学模式——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国内外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学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既要继承中华主流文化,又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当前高校注重学习、实践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这种兴起于西方的教学尝试与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将其效用最大化,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罗森塔尔指出,真诚的信任、期待和赞美是一种正向的能量,能够使人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者应切实践行核心价值观,充分地信任学生,赞美他们的进步,努力建立起师生互信互动的课堂教学机制。这一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概论课”教学中,笔者借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其专业技能要求,设计了个性化的课后小组作业。回到课堂上,教师只讲核心知识内容及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课堂教学成效明显。事实证明,翻转式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自主搜集学习材料,相互分工和合作,在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论证和探讨中互相启发、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4.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注重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师说》里讲:“术业有专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其五门课包括了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多领域内容,可见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善于用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最好选择集体备课,增加知识的融合与互补,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全校学生,学生专业不同,文理科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不同的讲授内容及方式。学生渴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因此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对接,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终身学习”的实践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终身学习”指“整体”“全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通过“终身学习”积淀知识,形成诸多良好的师德品质。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认知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鼓励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学生必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莉莉.论增进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三个途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1(4).

[2]刘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方案比较[J].北京教育:德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