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文科生 地理教学 “活性”

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备、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使得很多文科生十分头痛,尽管在地理学科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科特点,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我就几个地理问题谈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指导。

一、气候类型的判别,图文并茂理解透

(一)高考导航

有关气候的试题是地理高考试卷的“钟情点”,解题的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类型的推断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指导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三)指导气候类型判读的规律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难易程度,忽略图形的判读,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信心,生搬硬套,不得要领,因而在范例指导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次序,循序渐进,按气候类型判读的三个步骤和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同时要适当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气候类型变式图,如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气温和降水雷达图;气温和降水立体图;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等,如此就能较好地认识到气候类型判别知识的“活性”。

二、等值线中精选一种,以点带面好处多

(一)高考导航

等值线在高考中地位突出,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几乎年年高考都考。

(二)指导等值线判读的方法

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值。

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

(三)指导等值线判读的规律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有时因图示范围较小,而显示为不 封闭。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特殊原因直接标出每条数值者除外)。

(四)指导误区

没有意识到等值线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重练习训练,轻规律剖析,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事实上什么都没有讲透,因而在范例指导时,要注意重点讲透其中一种等值线(如等高线),然后用同一规律原理解决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如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及等压面、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积温线、等温度差线、等震线、酸雨等pH值线、等海底年龄线等,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等值线的“活性”。

三、区位因素的应用,建模运用自贯通

(一)高考导航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区位因素是一必考点,地位突出。

(二)区位因素应用的知识框架

(三)区位因素应用的解题规律

1.分析区位类型﹙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

2.检索区位因素大体模式。

3.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4.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隐性信息。

5.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构建区位因素应用知识框架,组建答题模式,忽略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区位因素之间的知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联系与区别。要特别强调在答题中区分:①简述;②简析;③描述;④综述;⑤说明;⑥写出;⑦分析;⑧对比(比较);⑨评价;⑩概括,以达到应用区位因素进行准确答题。

四、区域空间定准位,师演生学很重要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几乎都有涉及,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性。而解答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空间概念。把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既是地理学习的要求,又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指导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1.抓住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

一些主要的经纬线:

2.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

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主要的地形区(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

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3.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建构中国空间图。

在政区图的基础上,逐渐添加地形、气候、河湖、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三)指导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通常通过重要的山脉和经纬线来进行。如判断甲地(32°N,106°E)位于哪个主要地形区上,首先可以判定在我国南方(甲地位于秦岭33°—34°N以南,横断山脉100°E以东),其次可以判定在四川盆地(甲地位于巫山110°以西,位置偏北,故不在云贵高原上)。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忽视最基本的要素,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地进行区域空间定位。例如在建构中国区域空间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我国的范围、重要的经纬线入手,再结合主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尤其要注意演示区域的定位过程,反复演练,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区域地理树典型,综合应用带好头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尤其是第37题,几乎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对于区域问题的掌握情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

(三)指导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1.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2.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指导典型

以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指导要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课程标准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指导过程:

(1)空间定位指导:

①根据穿过本区的经纬线定位:

120°E穿过西北地区东部,80°E穿过西北地区西部。

40°N穿过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

②根据典型地理事物定位:

根据黄河形状、阴山、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理事物定位。

(2)构建知识体系的指导:

(3)反馈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利用已构建的西北地区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分布、现象、成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分析西北地区的方法分析其他区域,从而认识到区域知识的“活性”。

总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活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切实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必修1、2、3教师教学用书.

第2篇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便有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根据等式的性质,黄赤交角正向变化,导致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正向变化,引起回归线的纬度正向变化,从而引起热带范围的正向变化;由于回归线纬度+极圈纬度=90°(互余),极圈之内为寒带,所以黄赤交角正向变化,导致极圈纬度反向变化,所以寒带范围正向变化,因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所以温带范围也随之反向变化。

赤道是圆,赤道半径r=6378千米,利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可以求出赤道的周长C=40000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r=6371千米,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正球体,根据球体的表面积公式S=4πr2可得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由球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X(〗4[]3〖SX)〗πr3得地球体积为10833亿立方千米。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的计算:360°÷24h=15°/h,地球上各点都是绕同一个自转轴旋转,纬度不同的地点,对应的自转半径就是当地纬线圈的半径,因此自转半径=cosφ(φ为当地的纬度,下同)×赤〖HJ1.95mm〗道半径,可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转过的弧长越小(弧长=自转半径×转过的角度),也就是线速度越小。在南北极点,自转半径为零,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的线速度×cosφ,由此可得南北纬60°纬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的线速度的1/2。利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晨昏圈、赤道、经线圈都是大圆)的劣弧长,学习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程、航向。

二、时间(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1.求两地的经度差。以零度经线为界,同侧减(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用减),异侧加(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用加)求经度差。2.求两地的时间差:用两地的经度差÷15°。3.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r+两地的时间差。(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则用加,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方则用减)

区时的计算。1.求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时区差=区时差)。以零时区为界,同侧减(两地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用减),异侧加(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用加)求区时差。2.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则用加,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方则用减)求某一条经线位于某一个时区的方法是用这条经线的经度(单位为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商,这个整数商就是该经线所位于的时区数。

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昼弧跨的经度差÷15°=24小时-夜长。某地的夜长=(24小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夜弧跨的经度差÷15°=24小时-昼长。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是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两地纬度相加减,以“赤道为界,同侧减异侧加”求纬度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的核心理论就是对其有关的区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其有关区位知识进行掌握的基础之上对其现实生活之中所遇见的实际性的问题去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解决。区域以及综合两个特性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特点。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位方面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的区位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那么就要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在其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完善。

二、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还不合理

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的有关方面还待完善现阶段还不是很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系统。通过对其教师所编制的课堂地理学科的教案来看,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其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的培养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之上。较多的教师在对其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将其所学的区位知识与日常的考试紧密的联系在一块,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价值、情感以及态度三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因此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二,教学目标不够实用。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可检测性两个特性是其高中地理学科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教学目标所涉及到的可操作方面的特性来看,教学的对象在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考虑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同时在导向性以及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的计划制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不注重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就使得教学目标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的非常的差。接下来从可检测性这个教学目标的主要表现来看,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对其区位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存在着比较模糊的感觉,这样最终会影响学生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

2.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与完善

现阶段,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主要讲课方式还是传统的依赖国家所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课,。教师仍然是在课堂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对其所讲授的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只是在讲台下面被大量的灌输,而没有真正的得到掌握与理解。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中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使其学生真正掌握所讲授的区位知识。

三、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上述两个小节分别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性的建议。

1.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树立正确

高中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了解的好与坏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在进行教课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的跟随社会的进步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进行掌握运用。

2.教师在地理学科区位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继续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一些高中地理学科的地理老师在区位专业知识了解以及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还需要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课当中要注重对自身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的不断培养与掌握,使其自己的区位知识真正掌握牢固,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学生进行讲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的角度出发,针对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之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老师们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少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区位理念[J].地理教育,2005(1).

[2]王铭,李凤梅.简论运用当地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区位因素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构建

一、“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实施前的准备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实现这一要求,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转变;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式学习的学习方法也要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学校先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前往山西新绛中学观摩、学习,回校后通过示范课对其余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在各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前期教学学案的编写;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上课的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并结合各科任老师意见,对学生分层、分组。原则上每组6人,组内成员由某一科目的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共同组成,指定一名成员为该科目的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同时指定另一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成员展示、点评、质疑情况,并收集反馈信息表。

二、“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三制”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三”分别指三种课型:新课、旧课(复习课)和讲评课;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和展示点评(如下图)。

其中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是该模式具体的操作要求,也是实施该模式的关键和难点。下面就以“新课”为例介绍我校“三三制”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三三制”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1、课前准备―学案编写

课前学案编写工作是课堂的三个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课堂训练。学习目标是对教材教学要求的细化和分解,在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做到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要注意学习目标应该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既要能够概括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又要让学生清楚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学习任务是学案编写的重点,直接关系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在编写之前应先行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主学习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哪些方法,需要多少时间解决等。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任务时遵循以下原则:①每个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贴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②严格控制问题设置数量、难易程度,保证一个课时一个学案;③紧扣学习目标,语言表达简洁、规范,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干什么;④问题设置尽量具体、细化,如完成该学习任务应该阅读教材多少页的哪一段文字,参照教材的哪一幅图,均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课堂练习应根据当堂课的内容进行选编,针对性要强,难易程度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按照5个选择题,一个综合题的标准设置。课堂练习能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同时也能够反馈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课后查漏补缺,进行完善。

2、课堂教学三环节的实践

⑴、自主学习―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该环节是课堂“三部曲”的第一个环节,根据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一般应把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在完成学案时,不能忽视学习目标,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要求,再有的放矢的完成后面的内容。自主学习的核心体现在“自主”,即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必须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①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控制;②指导学法,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规范地阐述问题等。这为第二个阶段―“讨论交流”奠定了基础。

⑵、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个人对学习任务的见解后,小组长马上组织组内成员进行有序地讨论。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形成较为统一的答案,当然也可以保留不同的见解。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小组的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不断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如:哪些属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哪些属于全班比较普遍的问题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控点评环节,做到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大多数小组都讨论不出来的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点拨、培训,以便在讨论交流时始终有同学引导,使该环节得以顺利完成。

⑶、展示点评―相互学习阶段

经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每一个学习任务各小组大多已经形成统一的意见,接下来小组长对本组负责的学习任务指派组内成员为代表进行展示。这一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最大限度的让所有小组进行展示,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②通过个体和集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在展示任务时应有进行有效地引导,如:所有小组都能很好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展示;大多数小组不能完成或要求重点掌握的学习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③在学生代表展示时,教师应该适时点评,多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明确指出并进行纠正和规范。④同学展示时,应让其余学生保持专注,认真听取他人展示成果,进行质疑,必要时可以将点评放手给学生,以免其余同学开小差。⑤对于小组成员展示、质疑的情况,记录员要如实地记录,以便一个阶段后对各个小组进行适时的奖励和惩罚。

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展示的同学通过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加深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断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其他小组成员通过听取他人的展示成果,能够获得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扩展思维方式的能力,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以上三个环节应尽量控制在30~35分钟以内,剩余的时间完成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并收取当堂课的反馈信息表查漏补缺,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三、“三三制”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第6篇

一、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的功能作用

1.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概念

主要体现在用数学公式、方程或数学基本图形来解释地理概念。一般在有面积、距离之间的分布与变化,部分和全体、个别和总量以及平面和空间几何的相关概念时应用。高中地理必修I中可用数学基本公式来说明的地理概念很多,包括光年、线速度、角速度、比例尺、昼长、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相对高度、坡度等。比如光年的定义: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可用数学基本图形来说明的地理概念也很多,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黄金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

2.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

主要涉及到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计算。以时间的计算为例,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1题:“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时差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题干上给出已知时间为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所求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区时),0时区在东8区西边,用已知时间减去8个小时,所求结果是A选项:1日17时30分。再比如关于等值线的计算,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7题和第13题,第7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13题考查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特征,两题均考查了学生从等高线中获取地理知识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问题广泛存在于平时地理学习和高考中。因此,关于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3.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

对于平时一些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解释,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解释并证明地球上所有点的角速度相同,而任意点线速度是赤道上点的线速度和该点纬度的余弦值的乘积;解释热力环流的成因;解释高空盛行西风的原因和摩擦层风的成因。以上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均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证明。

二、对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的几点建议

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建议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均与地理学科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地理教学当中如果能适当地,巧妙地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去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某些问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地应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进行地理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平时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弄清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寻找到各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时首先具备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意识,因而在备课时才能不仅以地理单学科知识去备课,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去解决地理教学当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联系其它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构成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和数学学科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讲解地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降低教学难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清楚知道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在各章节的分布特征,把握好数学知识在各章节中教学地作用。此外,教师要把握好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主次关系,一定要清楚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地理知识才是主要的,不能颠倒两者的主次位置。要不然学生也不能真正的学好地理并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

2.高中地理学生学习建议

第7篇

【关键字】高中 地理教学 活动性质 课文 应用优势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兴起和发展,教育界人士对于教学成效的探索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面,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与转变上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高中的地理教材经过了多方面的修订形成了最新的版本,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它更具有开放性,内容也更加地多样化,包含有动态性比较强的活动性质的课文。这样的教材因摒弃了单一陈旧的叙述性质,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且推崇,并且引导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活动性质课文的特点

活动性质的课文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关键性的内容形态,和一般形态的叙述性质的课文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活动性质的课文一般都是在叙述式课文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而其核心就是增设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以及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专题栏目。这两种类型的课文是相对而言的,活动性质的课文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各种活动内容的穿插,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于叙述性质的课文的深层次的领悟与理解,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不一样的学习内容所使用的专题栏目的形式可以各不相同,目前来讲,人们使用的比较多的栏目形式包括:案例分析,问题思考与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阅读训练,实验探究以及知识窗口等等。它们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最终体现出来的应用优势却是相同的。

二、活动性质课文专题版块的设计

1.进行情境设置,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课题所使用的教材和一般的教材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教学优越性。首先是在每一个章节的起始部位就加入了图片和课外资料等元素,为教学内容的进行创造出了引发思考的情境,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通过图片融入其中,再通过附加资料的引导深入,对于教学内容就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进一步探究。这一课题所使用的图片能够真实地展现各个时代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比方说,1976年间唐山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1991年间江淮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间欧洲发生的热浪灾害以及2004年间塞内加尔发生的特大蝗灾。通过图片呈现出来的实际状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惨重结果,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强烈的保护大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通过知识窗口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完善化。在课堂教材的设计当中,通过知识窗口的个性化设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知识窗口的设计一般包括生动形象的语言陈述以及美丽灵动的图片素材,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展示出课本内容,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课题来讲,知识窗口的使用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仅仅使用文字,图片和文字的完美搭配以及表格和文字的完美搭配。这一课题的具体设计当中使用了6个单纯文字叙述的知识窗口,使用了28个图片和文字完美搭配的知识窗口,使用了5个表格和文字完美搭配的知识窗口。知识窗口最主要的展现形式还是图片和文字的完美搭配,这是最能显示出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的方式,教师通过知识窗口的使用能够设置出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的成效。

3.通过单元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升其地理技能。这个版块的设计是针对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爱好进行的,属于非常独特的设计版块,一般都设置在章节末尾,包含的内容有:防震的预演细节,对于区域性灾害的调查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灾害的活动的推行以及对于灾害发生规律的深入探索。这个板块的设计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内外的实践探索,其所要求的活动性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单元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教材设计的主体内容之一,为增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活动性质的课文是叙述性课文的升华,对于知识的传播与接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教材内容的编制和安排更加地合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方式方面,活动性质的课文改善了教学的模式,为高中地理的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改善作用,最终能够大大强化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华.活动性课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越性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4).

[2]李金国.地理“单元活动”板块教学的问题及改进[J].教学与管理.2011(10).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洋意识;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开发海洋日益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形势下各国之间的海洋领土争夺越来越激烈。因此,在维护我国海洋的严峻背景下,各类关于维护海洋的新闻报道争相出版,引起了我国公民对海洋的关注,使国民意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认为环境的保护与自己无关,先污染后治理也是后代人的事,因此对环境依旧肆意增加污染。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使部分学生缺乏环保的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高中地理教师应从海洋意识的角度进一步剖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学习了解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以后,地壳的表面处于逐渐升温状态,在北冰洋的积雪逐渐融化,海洋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这使得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海域的赤潮现象,不得不给我们敲醒了一个警钟。在2011年,我国的渤海湾发生颇为严重的溢油事件,将近五百吨的重油倾入海中,导致海洋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这些例子中,可使学生更贴切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护海洋的相关知识。

2以“海洋权益”为切入点强化国家海洋意识

在《联合国海洋公约法》颁布并于1994年实施以后,沿岸多国得到了原属于公海海域的管辖权,公海海域面积仅次于全球陆地的总面积。管辖权的实施,使沿海国家的权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专门开设了“海洋地理”模块。

争夺海洋权益实际上就是争夺海洋的资源,目前各国之间海洋权益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与我国相邻的很多国家,尤其是韩国与朝鲜,多年来存在着渔业利益的争端,而中日韩三国对于东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日趋激烈。在与日本关于归属权的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倘若将归日本,那么我国损失的不单单是七万平米左右的海域面积,更是将近十八万吨的油气资源。无论是渔业还是油气资源,东海、南海的争端都无法平息,南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更加尖锐,在南海的南部我国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将近三十万平方千米,涉及到的资源总量将近八十亿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的海域周边国家每年开采月五千吨的石油。

3使学生对海洋中的自然资源有所了解

海洋中的自然资源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海虾、海鱼、海盐和海带等各类海产品。学生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一小部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到海洋丰富的资源。

在讲授高中地理知识时,可通过介绍我国海底中天然气及石油的分布入手,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这一课。陆地上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已经供我们人类使用了数千年,目前逐渐走向频临枯竭的状态,而这些自然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再生。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科W技术的局限,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国临近海洋地区的天然气盆地经初步探测已经发现了七个,而未发现的宝藏估计还有更多。通过学习海洋中丰富资源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另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所蕴藏的丰富资源。

4培养学生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我国海洋资源具有拥有很强的优势资源、海洋的多产业化经济体系逐渐形成、海域面积较广、海洋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四大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让学生学习“海洋开发”课程,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的矿产、化学、生物等资源开发及利用,以及开发利用的空间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以及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的理念中形成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综上所述,高中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知识,以全方位、多方向地培养学生海洋意识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64-01

1.创新备课模式,适应课改需求

课改之后,课时减少了,但课程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就需要老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所以很多人就感慨课改是“幸福了学生,苦了教师”,我觉得这是有一定的道理。

以前,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照抄现成的教案集,备课内容受到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课改之后,高考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备课方式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累,考试又考不出好成绩。因此,过去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需求。

课改不仅要求老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对知识如果迁移应用。因此,要认真备好一堂课,就应该注重备好以下几个环节:(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要明确这一堂课教学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所突破。(2)备学情。不同学生,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备课过程中要针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制定一堂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课堂。(3)备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很多老师基本上是满堂灌,老师讲了45分钟很辛苦,学生也听得很辛苦,但课堂效率又很差。现在的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需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果综合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使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活跃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不是教师独演的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不能只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机械的掌握课本知识,没办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需要。因此,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再让课堂沉闷。

2.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让课堂能够真正活跃起来,那首先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让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学习地理的感情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①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教学。地理教学的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乡土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有了较深厚的感情,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②充分利用地理教室的教具。现在很多学生都有建地理教室,配备有各种各样的地图、模型等教具。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学生就有了直观性,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精心设置教学环节

一堂有效的地理课堂一般需要具备这么三个教学环节:①精心设置新课导入。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个宏观的认识。如“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导入,我在上课之前就问了学生“我们班同学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长得胖、有的长得瘦,形成不同的体貌特征呢”。这个问题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原因,我就接着说,那我们地球表面形态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受内在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在因素(外力作用)的影响。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也对本节课要学_J的知识有了宏观的认识。②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在成功导入后,我就给学生抛出了几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一直在升高?”、“从地理角度解释台湾为什么自古就是大陆的一部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预习课本,再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最后,再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分析。③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对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应用进行指导归纳,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联系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应融入语文、历史、理化等学科知识。因为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的学科之间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与中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

1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其综合性强,兼容性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2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①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只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教学课堂教学。②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③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是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3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3.1 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 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①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②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③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自主学习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31-01

2001年新课标颁布后,倡导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由重教的教学方式逐渐向重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变革,原有的语言法等教学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探究法、合作法、自主学习法等新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科知识的探索,从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后为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增加了图片、插图等素材。高中地理属于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只有学生的地理知识达到活学活用将来才会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自由翱翔。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开展自主学习,首当其冲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提升后,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才会加深,主动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高考制度的约束,侧重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识记,在课堂中地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科分数,便采用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极大破坏了地理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新课改后倡导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采用自主学习法。为改变地理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需要高中地理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学校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历史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根据本地区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具体分析其成因及特点。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地理知识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二、从情感氛围入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

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应从高中地理教师的情感入手,教师情感的改变是学生进行地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传统的高中教学条件下,由于语数外在高考中所占分数较大,语数外教师无论在评职称、发奖金还是地位上均高于地理教师。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付出相同的劳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一部分被视为副科的学科教师很难接受被边缘化的现实,产生不良情感,并将这些不良情感宣泄到课堂中。在教学中采用高压政策,给学生以严师形象,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新课改后自主学习的实施首先应从高中地理教师的情感入手,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严师的形象,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与空间,以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三、创设优秀课堂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要传授的学科知识。为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现有教具情况设计出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探索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设计优秀的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教师同学生一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采用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激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和练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为践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需要地理教师从兴趣入手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意识;从情感氛围入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创设优秀课堂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第1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应用

多媒体一般可以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是两个媒体,包括声音和图像的结合。从广义方面来说,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动画以及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方式、手段与载体。从狭义方面来说,多媒体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象、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高中地理教学所运用的多媒体是指广义层面的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仅是新课改教学标准的要求之一,而且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学习感官,拓宽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帮助教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方法的作用。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使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更为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实践能力。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帮助高中地理教师呈现丰富的背景知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结构是具有一定的体系、条例的,尤其背景知识更是高中学生较好学习与理解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背景知识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丰富教学内容。②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出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增强高中学生的理解记忆。在地理课常的教学中注重多媒体课件运用,能够为学生的理解提供非常丰富的知识素材,尤其是帮助高中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实践能力。③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补充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创新。一方面,能够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资源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满足高中学生发展创新的需要。

2 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置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中难以说明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方法教学中,即使配以模式或挂图加以说明,因其只是一些静态的死板的教学道具图形,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尤如身临其中,得到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高中地理重在讲“理”,这就必然涉及到许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无法讲清楚的重点、难点直观而形象,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的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化繁为简,转难为易。为此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丰富的前沿资料。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多媒体对于强化学生的练习,消除教学的薄弱环节,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第14篇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二、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必要性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X”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三个相关措施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措施之一就是学科之间的交融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措施之二就是课内知识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措施之三就是课外知识的拓展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8-02

进入高中,学生们将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每一科目的学习难度也会增加。而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地理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完整详细的地理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而提高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还渗透了大量的政治、历史、社会等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与地理相关的学科知识,才会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在宽度和长度两个层面提高地理修养。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加深对地理课程的认识,突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重要性,通常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地理学科常识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以期培养他们对我国及世界地理的关心和热爱。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朝着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会逐渐深化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进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直接教学意义。

首先,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通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地理教学对地理常识的认识也会不同。在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教学内容编排和设计的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收获地理知识的强度。因此,一方面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们加强对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课本教材内容中对自然地理教学重难点分布的不同,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习得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

其次,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自然地理的学习,小至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大至整个世界的地形、气候的变化和演变都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学生们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直接推进和深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练习和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建立全面综合的人文地理理念,丰富对国家和世界地理的认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强度。高中生正处于知识学习获取的重要阶段,全面的人文地理知识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拓展他们对国家以及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会做详细的阐述。

2.学生可以借此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高中生在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主要会习得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进而为更深层次地理修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意义,除了地理学科内容的直接传授以外,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从自我做起,为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做出努力。

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知识中,探究地理演变的利弊之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摸索和探究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人类文明的形式呈现出大自然的智慧与魅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探究地理知识时,应该始终秉持着认真敬畏的心态,热爱大自然,尊重人类文明。及时认清当今时代对地理的发展利弊,根据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对地理常识的认识和感受,总结出最恰当的地理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之后,还应该意识到地理观念落实的巨大意义。地球属于整个人类和动植物,学生们要想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好地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到地理环境中,真实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以一个专业的地理人的身份和眼光去保护地理环境,并通过若干行为逐步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的地理观,提高地理学科教学的总体质量,实现高中生对地理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3.学生可以借此优化其他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导学生们全面丰富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地理观念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优化学生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由于地理学科亦文亦理的特性,学生们在学习和掌握地理常识的过程中,会逐步锻炼人文和理性思维,这就直接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学科之间的教学互补。

首先,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学生通过地理教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授学习,会逐渐加深理性思维和主观感受。这种文理兼有的学习心态,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另一方面也会直接锻炼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学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