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范文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如何发展工业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 工业用地保障

二一一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趋紧,国家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控进一步加强,使其及相关行业的资金、成本、用地等各种因素制约持续叠加,企业负重前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趋势明显。因此,如何保障工业用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复杂经济现状

(一)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风暴阴影,复苏过程艰难而曲折,发达国家市场深陷债务危机泥潭,新兴市场国家受困于高通胀。国内,近些年一系列针对旨在为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价格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的形势仍在持续,抑制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企业经营压力极大。由于上述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生产经营受困于融资难、成本高、市场需求下降等情况制约。首先是成本上升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二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在目前信贷紧缩的环境下,资金周转开始变慢,存货上升明显等情况,几乎蚕食了企业的所有利润。三是由于国外经济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出口型企业的经营业务趋于停滞。

(三)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从土地供应看,今年以来,各地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但是受土地政策以及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条件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其次融资难,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也制约着投资增长速度。

二、保障工业用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本地区的统一要求,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项目用地的报批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要求,根据经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调整相关规划中工业用地规模;对于急需用地的重点工业项目,在新一轮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前,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通过规划修改或调整的方式,保障工业用地的合理需求。

(二)完善工业用地指标分解量化机制,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

在安排年度计划用地指标时,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倾斜;优先保障国家重大工业项目和拉动内需的计划项目用地;优先保障产业附加值高、效益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高的“三高”工业项目,把有限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用好用足,真正用到实处。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在符合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用地强度达不到国家工业用地控制指标的企业给予处罚。提升发展理念,以“亩产”论英雄,强化对园区土地亩均的投入、产出和税收等指标的考核,鼓励企业在扩建生产厂房和新增建设项目时优先开发、利用工业园区内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鼓励企业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建设综合性、功能性厂房。

(四)全面清理园区内闲置低效用地。

依据国家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要求,对逾期不开工建设的项目将按有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逾期超过两年不开工的建设项目,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它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是一件关乎各级工业园区发展的大事。尤其在当前国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的政策不断出台、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的情况下,依法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就成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点。认真做好工业园区内闲置土地的排查、统计工作,并将低效用地纳入排查统计范围之内;开展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为工业园区提高用地效率,升级扩区拓展空间;土地管理部门认真做好土地监管,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坚决查处并收回逾期超过两年未开工的建设项目用地。整合闲置低效用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闲置浪费,缓解各级工业园区发展用地紧张的局面;有利于抑制工业企业囤地、炒地等投机行为,净化土地市场环境;有利于引进确实需要土地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好项目、新项目。

(五)严格用地考核制度,加强工业用地批后监管。

对已审批征用土地,应限期出让,入驻园区企业在依法办理项目用地等手续后,应在3个月内开工,大型项目应在半年内开工,严格执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政府与各级工业园区、项目用地单位签订工业用地责任状,完善用地考核绩效制度,加强对工业用地不按规定用途利用和用地比重偏小等情况的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工业用地效益;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向社会公布有关土地使用的情况,接收社会监督、接收群众监督,调动各方力量,建立齐抓共管的土地监管机制。

(六)开拓思路,缓解用地指标偏紧的难题。

一是深入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通过村庄整治、迁村并点和整合废矿、废弃土地等方式,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为工业园区发展拓展空间;二是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想办法,着力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等形式经营;三是鼓励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用地单位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购买或租用,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党支部书记;被关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职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因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不利于安全生产、公司稳定的行为。需要基层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和帮助,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在这里,我们把这种不稳定因素称为“被关注”对象。“被关注”对象主要分为被关注人员、被关注时段、被关注地段,具体开展如下:

一、针对“被关注人员”,设置星级管理,进行分级帮教。

大量事故统计证明,事故的发生往往人的原因造成的。在企业基层生产工作中,总会有一些思想比较后进的人、工作不安心的人、技术不熟练的人、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纪律松懈的人和生活困难的人存在。这些人思想波动大,心理负担重,工作时精力不易集中,违章违纪较多,容易发生事故,是安全生产中帮助和防范的重点,我们将这类人员称为“被关注人员”,被关注人员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星级管理。

一星级“被关注人员”为婚丧嫁娶职工、大病职工、单身职工、家庭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针对此类人员要进行“五关怀”活动,具体如下:职工结婚的,送上祝福和贺卡;职工父母去世的,送上花圈和哀悼;职工发生较大疾病的,进行探望和救济;离家较远的单身职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有家的感觉;职工家庭困难职工,上门关心,进行慰问;离退休职工,过节时送上祝福短信,过年时上门慰问,送上公司的关怀。

二星级“被关注人员”为单位的关键人员。包括:1、新上岗、转岗职工;2、休班、休假归来的职工;3、受了批评、处罚的职工;4、家庭发生重大变化的职工;5、工作发生纠纷,带情绪作业的职工;6、班前班中饮酒的职工;7、班前未休息好,疲劳作业的职工;8、违章蛮干,不按规程作业的职工。这八种人员由所属支部进行帮教转化。在生产过程中,队长要通过职工了解,察言观色,摸准职工的心里变化,发现后上述八种职工时,及时向所属支部申报,党支部书记经过确认后,进入关键人员的帮教转化程序。经过“两谈(两次谈话)、两跟(两次跟班作业)、两查(两次作业抽查)、一验收(最后验收通过)”环节后,方可申报解脱。

三星级“被关注人员”为违规违纪职工。由支部、人劳、保卫、纪委按职责分工进行帮教。违规违纪职工必须经过调查关、处理关、跟踪关、验收关“四关”后,方可解脱,调查关由保卫科负责,处理关由人劳或纪委、监审部门负责,跟踪关由所在支部负责,经过一个月表现跟踪,态度积极良好,方可通过验收。

四星级“被关注人员”为发生违章行为的职工。由支部、安检科、职教、等部门帮教。每月末,安监科将违章职工的情况报送给公司党办、职教科、违章职工所属站段。违章职工需经过处罚关、培训关、谈访关、反思关、亲情关、考察关“六关”。

处罚关。职工发生违章后,需亲自到安监科领取违章通知单,安全小分队要告知违章原因,并按照安全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处罚,经过安检部门领导确认后,进入培训关。

培训关。违章职工到职教科接受8课时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职教部门签字进入谈访关。

谈访关。违章人员是党员的组织部要进行谈话;违章职工是团员、青监岗员的团委进行谈话,是群监网员、协管员的工会要进行谈话。然后到所属支部,支部书记进行谈话,经支部书记签字后进入反思关。

反思关。队长接到违章职工的报到通知后,召开恳谈会,违章职工要在恳谈会上进行发言,对违章行为进行反思,接受大家的批评教育后,经区队90%以上职工同意,方可上岗作业。

亲情关。发生违章后,违章职工要根据违章的性质接受经济处罚,可以提取处罚的30%作为亲情谈话帮教,其父母或妻子(丈夫)当月主动到支部配合帮教,并对违章职工进行劝勉谈话的,在下个月返回处罚的30%,如果职工家属居住较远,必须由家属给党支部书记通电话,通过电话进行访谈帮教。

考察关。违章职工正式上岗后,还要有三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内如果再次发生违章,将加大考核力度,并且由公司党办进行专题谈话。

“六关”过后,违章人员才能帮教成功,党办进行备案。针对“被关注人员”,党支部书记要做到思想上帮、业务上教、工作中带,使被关注职工尽快摆脱不利的思想因素,增强自尊、自重、自爱的内在心里动力,增强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针对被关注时段,要积极采取专项措施,稳定职工思想。

因特殊时间、特殊事件的发生,引起一定范围内的职工思想波动,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安全生产、和谐稳定,将此称为“被关注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节假日的被关注。节假日的时候,职工思想精力不易集中,想早下班,参加聚会、活动、旅游等,容易发生简化作业、违章作业。这时,需制定节假日的一些特殊规定,加强检查,在交班会上进行思想教育,讲明安全作业的厉害关系,稳定职工的思想和心态。

(二)重点时刻的被关注。职工作业时,对易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的时刻,如后半夜、吃饭时、交接班时,容易简化作业、打瞌睡,影响安全作业。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如:查岗、添乘检查、机车监控等进行及时提醒和预防,还可以在引起疲劳的根源上找原因,完善解决的办法。

(三)关键季节的被关注。冬季寒冷大雪、夏季高温暴雨,铁路职工作业,大都在室外进行,这时候容易引起职工的情绪变化,精力不集中,易影响安全生产。这时,要多开展稳定职工思想的教育,如艰苦奋斗、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要发挥“夏送凉爽、冬送温暖”活动,送上公司的关怀,使特殊环境作业的职工感到集体温暖,安心工作。

(四)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被关注。在提干、评先、发奖金、发劳保时,容易产生攀比情绪、不满情绪;在发生重大事故、事件,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惧怕心里。这些事件发生时,党支部书记必须立即响应,采取措施快速解决。

(五)工作遇到困难时的被关注。在生产作业、检修作业遇到问题,长时间攻克不下时,职工可能产生畏难厌战的情绪,容易消极怠工。这时,需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关键时候站出来,积极应对,稳定士气。

“被关注时段”的特征是有规律性、突发性,所以党支部书记采取措施必须积极、主动,要有预见性和敏感性,这样才能应对及时,稳定安全生产秩序。

三、针对被关注地段,加强管理和宣传,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

舒适而又安全的作业环境,不仅是职工本身的需要,也是企业管理者的期望。企业生产一线开放式的作业环境,不固定的作业区域,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将这些地段称为“被关注地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场作业地段。一线作业区域人员流动频繁,各种专用车辆流动频繁,运动部件各种区域等等极易发生事故,针对这些地段,要加强检查、巡视,设定提示标栏,进行重点预防。

(二)工程施工地段。厂区施工作业、房屋新建、维修作业,要有健全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醒标记,及时向职工宣传,注意安全。

(三)检修作业区域。检修库、变电所、锅炉房等检修作业时,党支部书记要向职工宣传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作为重要关注点,现场检查,防止意外发生。

(四)各项活动地点。公司各部门举办各项学习、会议、庆祝活动时,一定要将安全、消防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人员的疏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保证参加人员的安全。

第3篇

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更为迫切。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了工业发展的规划,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如何平稳高效地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上一轮结构改革时,国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一揽子经济解决方案中,结构改革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近几年实践也证明,用技术改造来应对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度过了危机,而且使各领域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践证明,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重要又必要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我国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各种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传统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扭转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困局的迫切需要。

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不断出现,这些都削弱了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以致很多海外投资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在遭遇问题的同时,我国工业经济还面临着增长动力减弱、要素供给趋紧、通胀压力持续和企业效益下滑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的经济体,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和初级阶段相对应的经济问题在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目前我国面临着两大积累不足的问题:技术积累不足和资本积累不足。无论在产业领域,还是在技术研究,我国差距巨大。

其次,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战略选择。

产业发展重要的标志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意味着产业链越拉越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会逐步暴露出在关键领域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难以进入到产业链高端环节;相比制造业,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尚未形成,这为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赶超提供了较好机会。

因此,我国需要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

在我国工业领域中,各产业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越是基础环节,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就越大,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经济大厦建立的基础不牢固,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工业几十年的发展总结得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使产业有整体竞争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另外,工业基础一定要打牢,没有良好的基础,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会举步维艰。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基础不牢固,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反映的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

此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经济发展不可能再靠要素的投入来扩张了,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把能源的效率提高、把物耗的水平降下去。“十二五”规划清楚地表示:凡是约束性的指标几乎都是与环境相关联的。

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到全国的70% 。我国已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越来越难以持续,已经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曾经有人问我,“你对转型升级怎么理解?”实际上,在做工业“十二五”转型升级规划时,我们有一个表述: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的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转型就是改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未来五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

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这就必须要提到六个“坚持”和六个“转变”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是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优化转变。加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要能够从简单的要素投入转到创新驱动上来,要把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三是坚持把加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出重点,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一定要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

五是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最近我们会从实现转型升级要求的角度上开展一些重要的工程,当有了这么多理念,确定了这么多方向和目标,具体要怎么实现它,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实践来解决。

六是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推动结构调整。要坚持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要扩大开放,要深化改革,目前还有很多机制体制和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我们还得坚持改革,让经济良性高效发展。

只有把这六个坚持都做到了,工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才会有希望。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时期技术的改造赋予了新任务、新使命,也赋予了技术改造新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突出改造重点,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要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品种更新、质量提升和服务改善。加入WTO以后,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能力上讲,我国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只有通过改造来提升能力,融入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从实质上提高竞争力。

全球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工业的技术改造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一方面希望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怎样把这些资源充分用好,真正发挥技术改造的力量,对工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促进工业行业节能降耗减排。

工业能耗的大幅下降是目前的一个难题,为了高效实现能耗下降,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各项降低能耗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十二五”期间,要支持重点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以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治污降耗。

技术改造对促进工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作用很大。我们曾经在企业基层调研时,发现企业对于节能都是积极的,因为能源消耗减少了,成本就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就增加了。减排方面,由于以前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都推到了企业身上。但是我们不能把账全算在企业上,企业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制度上存在滞后性,例如计算成本时没有计算环境成本。我们必须从理念上学习和参照他国的经验,大大降低环境成本。

再次,要完善新兴产业链条。

加快技术改造,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和协调互动,引导和支持企业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时遇到的瓶颈,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提升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突破新兴产业相关瓶颈,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先进的、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传统产业中,由于产业链条不完整,在一些关键的核心环节上,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拖累整个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在新兴产业中,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一步一步地把产业链完善起来,使得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如今,我们有意识地让产业集聚,在一个园区发展若干产业,这样在研究、开发、测试、设计、认证方面可以高效、统一地做服务和工作,由此降低企业的成本,使社会资源的效率最大化,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

最后,要积极拓展技术改造的新内涵。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资本形态,权力博弈,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相应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社会经济形态则呈现出一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历史序列面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则可以概括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不同的。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构成要素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三个要素组成。生产力作为一个共性因素,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属性,而生产关系则具有不同社会的特殊性。剔除生产力这一共性,可以发现,物质资本是主导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首要因素,货币资本是主导工业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本是主导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首要因素。当然,农业经济也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工业经济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各种形态的资本交互存在,相互作用。

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本质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地运动并保持增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加强统治的主要工具。资本所有者凭借手中占有的资本影响着国家权力的分布和运动。各种形态的资本在相互作用中,力量此消彼长,围绕对权力的争夺,进行着各种博弈。货币资本取代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战胜货币资本,权力也在资本所有者中间循环运动。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一旦资本和权力媾和,就会导致公共权力异化,影响着人力资本价值作用的发挥,并进而侵蚀社会公众的利益,阻碍社会进步的速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三元经济交织时期,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多种形态的资本同时并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如何认识各种形态的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对资本权力进行引导和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下的不同资本形态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期,目前正由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期。相应地,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产生了不同的主要资本形态,即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各种资本不断运动,力量此消彼长,对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农业经济:物质资本

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土地是决定社会经济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业生产工具极其简单,主要包括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牛和马等畜力生产工具以及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和对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概括地说,这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就是物质资本。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生产资料份额大的所有者就成为了实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控制着全社会物质资本的大多数,决定着社会财富的流动和分配。其背后的实质是,谁控制的物质资本越多,谁拥有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亦是如此。尽管,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货币资本,但和物质资本的力量相比,货币资本的影响力是十分微弱的。并且,货币资本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了物质资本的强势地位,反而强化了物质资本的力量。此时,社会经济生活中权力的博弈主要围绕对物质资本的占有和争夺展开。

(二)工业经济:货币资本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与劳动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劳动工具越先进,劳动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这些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在工业经济发展后期,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即人力资本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农业经济时期相比,以货币资本为主要形态的资本形式则占据了工业经济的主导方面。但与知识经济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工业经济早期,资本家凭借手中占有的巨额货币资本,到处购买铁矿石、煤炭等生产资料,在世界各地开始工厂,寻找海外有利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资本直接指挥和主导了全球的工业扩张与权力分配,围绕着对货币资本的占有和支配,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权力扩张。工业经济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剧和经济危机的接连爆发,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此时,以企业家才能和劳动力教育与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人力资本逐渐渗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另外,金融资本也开始走向全球,逐步渗透到实体经济和产业资本中去,进一步助长了货币资本的蔓延势头。因此,在工业经济时期,围绕着货币资本的权力博弈直接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5篇

下面,根据县委的要求和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工业经济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虽然工业生产资金紧张的状况未见缓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全县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以努力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中心,全方位开展工作。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使我县工业经济从总体上基本摆脱了几年来低谷徘徊的困难局面,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企业改革脱困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

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全县全口径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4.28亿元,同比增长11.7%。

新口径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工业增加值6,217.7万元,同比增长11.5%;应缴税金及附加完成1,634.1万元,同比增长31.5%。

县属工业实现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工业增加值5,901.3万元,同比增长7.2%;应缴税金及附加完成1,304.8万元,同比增长6.4%;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95.5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14万元增加909.5万元。其中:飞马铸造、化工厂、铸造厂分别实现利税570.2万元、549.4万元、481万元,位居前三名;中三家金矿实现利税276.9万元,鸿泰染织、光华水泥厂、县铁矿、塔城陈醋等企业实现利税也均在150万元以上。

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年度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基本完成。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扭亏脱困的根本措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丙纶厂、驱动机械厂、柴油机配件厂等5户企业相继深化和完善了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得”的改革思路,完成了县水泥厂、天成紫砂、杨树沟煤矿、银河染织、印刷厂、副食品厂等6户企业退出国有工作。改制后的化工、铸造、飞马、第一陶瓷厂等企业在制度创新上迈出了新步伐,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了骨干和带动作用。

招商引资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年来,县属工业完成技改投资2553万元,实施技改项目21项,新增生产能力2800万元。一是新建续建项目有较大进展。飞马铸造有限公司的一期改造工程和富强麻纺制品有限公司的宽幅麻布改造项目按期完工;大城子镇塑料厂三层共挤SI-150棚模机组已投产使用;中三家由美钢铁铸件有限公司高炉改造工程通过验收等等;二是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发成功。天缘有机酸公司的药用L-乳酸通过国家级新产品和高科技成果鉴定,化工股份合作公司的高能控爆管和岩石膨化炸药、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型辐射对流散热器、富强麻纺公司的黄麻毛棉混纺服装面料都已研制成功,分别开始批量生产或试生产。三是项目招商和企业招商有突破性进展,在全年的技改投资中,引进域外资金总额达到2,025万元,占技改资金总额的79%。其中,大连蓝天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与柴油机配件厂精密铸造出口项目于去年9月开始组织实施,已创产值150万元。

深入学习“两钢”经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成本管理方面,各企业在深入开展学习“两钢”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强化成本管理工作。飞马铸造、化工、铸造、塔城陈醋、第一陶瓷厂等企业,采取“比质比价采购,物料消耗定额,工效挂钩”等措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为主要特点的成本目标管理体系。二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一票否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企业中普遍得到贯彻和认同。化工、东方铸物、光华水泥厂等三户企业继铸造和飞马铸造之后又先后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奠定了基础。三是在营销管理方面,各企业深入研究市场,强化促销手段,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由于狠抓市场营销,去年我县县属工业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8.6%以上,全年始终位居市内各县(市)区之首。

总之,全县工业生产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风雨历程中,在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小且基础薄弱、结构调整的深层次矛盾十分突出的客观条件下,经过几年来的学习与借鉴、认识与实践,终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使我们看到了亮点,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良好开端。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向、同力同为、负重自强、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一年来给予工业经济工作以极大支持与帮助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工业经济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与效益没能同步增长。以县属工业为例,去年县属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应缴税金三项指标分别比同期增长9.2%、7.2%、6.4%。其中增加值增长的幅度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应缴税金增长幅度分别低于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幅度2.8和0.8个百分点。二是减产企业增加。在全部考核的59户企业中,减产企业27户,占全部企业的45.6%,共减少产值1,802.9万元,对全县工业生产形成反向拉动9.5个百分点,而总体指标的完成则是在飞马铸造、铸造、化工、大城子塑料、富强麻纺、光华水泥、粮食淀粉、银河染织、柴油机配件、国泰水泥等10户企业增产2,875万元的正向拉动下才得以实现的。三是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多,全年共有停产企业6户,半停产企业1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37.3%。四是“三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截止去年末,全县县属工业“三项资金”占用达15,727万元,比年初增加19.2%。此外,如何深化企业改革、如何规范企业运作、如何抓好扭亏增盈、如何优化经济环境、如何促进技改项目投达产以及部分工业主管部门如何工作到位等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二、今年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6篇

关键词: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古田县实现工业产值1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实现工业增加值4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534%,工业对于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但是古田县工业经济发展带有更多的粗放色彩,无论是工业类别也好,还是技术创新也好,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都阻碍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家提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古田县也应正视本县工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意识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顺应国家发展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拖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给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一、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该县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及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推力,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必要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工业竞争实力

随着这些年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绝大多数的工业门类都步入到了一个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的发展阶段,这客观上加剧了工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只有那些竞争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够生存。古田县工业经济的竞争力整体偏弱,在与其它地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古田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古田县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从而不断增强实力,在与其它地区展开竞争中能够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2.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提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现实背景就是环境生态承载力濒于崩溃,长期粗放工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已经不可能再持续的承受严重污染。古田县同样存在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地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举例而言,在一些金属矿产开采区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就比较典型以及严重。这要求古田县发展中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通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来减少环境压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提升工业经济效益

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客观上要求古田县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古田县工业经济效益不是很理想,大多数的工业企业利润率比较低,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必然路径就是产业升级,切入利润更高工业门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摆脱供大于求市场环境所带来价格恶性竞争,这样才能够实现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同时利用获得的更高收益来进行升级,使得工业经济步入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持续发展通道。

二、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目前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上面临的阻碍,同时也是必须要加以破除的,只有解决好的这些问题,才能够给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铺平道路。

1.传统产业比重大

古田县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201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食用菌加工业产值占23.9%、石板材加工业产值占22.8%,两大产业就占到了古田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此外就是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一家独大对于工业经济转型带来了较大困难,一方面传统产业利润水平比较低,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环境危害比较大,这无疑加大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难度。

2.工业发展环境差

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有助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反之则会阻碍转型升级,尽管这些年古田县工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横向对比来看,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举例而言,在交通环境方面,目前古田县还未通高速、高铁,立体化的交通优势不明显,这对于引进先进产业的落户来说比较不利。

3.产业技术落后

产业技术落后是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瓶颈,产业技术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核心要素,没有技术层面创新以及领先,经济转型升级也就很难实现。古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加上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着软肋,这对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负面影响。

4.人才资源不足

人才资源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基础以及依赖,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古田县目前人才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尤其是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领军性人才,没有人才资源的坚实支撑,必然会拖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路径

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具体转型升级路径方面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调整工业产业类别

针对传统工业比重大这一现实,古田县需要进一步的去调整工业产业类别,在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的基础之上,大力引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重点将这些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实现传统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此消彼长。

2.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古田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以工业发展环境优化为重要依托点,政府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在硬件环境方面不断优化,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软件环境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供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从而带来更多高科技工业企业落户,实现工业经济的顺利转型。

3.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工业企业需要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同时政府层面也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财税扶持,激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技术实力的增强,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4.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针对古田县人才资源匮乏这一客观现实,全县需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重点从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升引才力度,重点引进本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缺人才,另外一方面则是要加强本县人才培养,完善继续教育的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培训,实现人才内部供给增加,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古田县工业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将会直接影响未来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以及质量,因此对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工作需要古田县有关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集中各方力量推动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将来古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庆S.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J].商情,2013年34期.

第7篇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第8篇

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市、贵阳市之间演绎的领先、落后与陆续赶超的交替故事,让人反思。有两组数据为证:2000年,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1.6亿元,贵阳市为92.3亿元;2006年,呼和浩特为230亿元,贵阳市为228.9亿元。

从2002年到2008年,内蒙古经济发展骤然提速,一路高歌猛进。连续7年GDP增速名列全国第一,连续6年工业增速名列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里的排位从第24位上升到第16位。3项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人均GDP全国第8位,人均预算收入全国第8位,城市人均收入全国第9位。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现象”。

“井喷式”的跨越发展,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值得借鉴。一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二是政府强力主导、扬长避短;三是超前谋划,抢占先机;四是转变作风,埋头实干。“没有压力制造压力,没有竞争制造竞争。”全区上下不争论、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再看贵阳市。近年来,该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了减缓势头,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对贵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直接和间接影响日渐严重。

对此,在2009年6月9日召开的贵阳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军明确指出,凡事“忧则兴、预则立”。全市上下既不能因为成绩很大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差距不小、问题较多而丧失信心。要居安思危,见微知著,正视落后而不甘落后,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以奋发的精神、科学的办法,千方百计止滑回升,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真正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

“两年调整、三年初见成效、四年大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吹响了贵阳市振兴工业经济的号角,一场“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振兴工业经济“大战”拉开帷幕。

如何“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呢?我们在乌当区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情景。

因地制宜,“五大产业”齐头并进

在6月19日召开的贵阳市乌当区工业振兴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刘崇荣分析道:当前,乌当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上既要把握好机遇,承接好生态优势工业产业,同时更要坚守环境保护的“门槛”,坚决杜绝“三高一低”产业项目,这样的项目,无论创造多少GDP、多少税收,都坚决不能引进。

刘崇荣认为,乌当区如何实现工业振兴?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要正确认识几组关系。即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发展工业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

二是要坚定发展信心。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信心。只要调好思路、用好机遇、选好措施、快速推进,一定能够赢得大发展。

三是要做好工业发展空间规划。要做一个全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686个平方公里范围内,什么地方适合摆放工业园?适合摆放什么样的工业园?都要规划清楚。

四是要继续举全区之力建设新天园区,强力推进园区“二次创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制药、新材料和绿色食品加工五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五是要抓好大项目,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六是要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要超常规,敢闯敢试,打破一些阻碍和壁垒,要不然,待到你慢悠悠建起来的时候,企业跑了,投资落到别处去了,我们还谈什么发展。

七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区里将省财政用于支持建强县发展的4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从今年开始,区财政以1000万元为基数,以后每年按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地方所得实际增长率逐年增加,加大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运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形成财政支持工业发展与工业支持财政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以帮助乌当五大主导产业企业达产增效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策合理引导的人才机制;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动态管理和使用,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

九是要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要切实树立起服务意识,把事关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发生,真正营造“互助互信,和谐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天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鸿告诉记者:“区委、区政府对振兴工业经济的行动快,特别是对乌当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予以极大的关注,我们现在最关键是如何深入到各企业去调查、了解、摸底,掌握好企业发展情况后,切实地帮助企业寻求发展路径。同时,拓展新天工业园区的规划。”

“扩规、提速、增效”,创造“乌当范式”

“乌当区振兴工业经济动员大会是一次重要的鼓劲会,会议的思想和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乌当区未来的工业经济腾飞提出了明晰的思路。”乌当区招商局局长张强告诉本刊调研组。

如何实现当区工业经济的振兴?如何有创造性地走出乌当发展之路?

“‘扩规、提速、增效’六个字将是我们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乌当区区长李志鹏告诉本刊调研组。

“我们要围绕现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以新天园区为载体,实现我区工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扶持现有区内企业扩容、扩规,加快推进在建和新建项目,切实储备一批前景好的工业项目,积极壮大现有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项目振兴工业经济的现实意义,着力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努力为工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平台,切实增强领导工业发展的能力、整合服务工业发展的合力,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切实推进全区工业项目的落地。”李志鹏认为,“同时,充分发挥新天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做好全区工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下坝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借助外脑、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工业发展的方向,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的潜力。特别是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已经明确为全市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的主战场,加之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业也具备了―定的发展基础和竞争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对新天工业园区,我们将不断增强园区整体功能,把培育产业集群、资源聚焦放在园区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园区现有产业布局,按照有利集聚、彰显特色的要求,引导同类企业集聚,改变园区‘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以高新技术为引领,走循环工业的发展道路,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抓大促小,推优扶强,不断延长和拓展现有工业产业链条,实现我区现有产业的不断整合升级,企业向园区的不断聚集。”李志鹏持如此观点。

为了实现“大提速、大增效”,在6月20日举行的“爽爽贵阳・避暑天堂”――2009贵阳重庆经贸洽谈暨旅游推介会上,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华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合作生产的药物化妆品项目落户乌当,昭示着乌当区内的企业活力开始凸显。

第9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提出背景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最好的方案就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需求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如何理解新型工业经济体系

(一)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特点

1.科技含量高。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2.经济效益好。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

3.资源消耗低。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4.环境污染少。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二)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任务

一方面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

(三)对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新”的解读

1.与西方发达国家所构建的工业经济体系的比较

第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适宜。第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第三,是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走的是一条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与我国传统的工业经济体系的比较

第一,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过去的工业经济体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是工业化的主题,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配置。第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新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第三,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是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

三、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战略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重点谈谈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二)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

(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两大动力推动,一是内部动力即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二是外部动力即开放,开放要有新局面。

从目前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其中,首先,要通过技术改进和要素优化重组提高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再次,发育产权市场化和推进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最后,加快与国际大资本的产权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新能源革命是人类文明时代转型的革命

在当今世界,研究中国的转型必须关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是我们认识未来世界发展大势最具有时代标志性大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与历次危机本质性的不同是,在此之前的历次经济危机都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危机,而2008金融危机所催化出的新能源革命,则是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终结,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经济时代的开启。之所以将目前兴起的新能源革命界定为使当代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革命,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判断。

第一,新能源革命是携带着新基因的新模式经济的革命。我们之所以将新能源革命称之为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经济形态转型的革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看,是因为新能源就像一颗正在发育中新种子,它携带着新经济模式和新文明模式的全部基因。

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如果将这个理论分析逻辑深入下去,则会发现,决定人类采取什么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最初始的原因,来自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从这个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资源,就像不同的种子一样,携带不同经济形态的基因信息。不同类型的资源构成不同经济形态演化的逻辑起点。

中国是古代农业文明发展时间最长、最成熟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天人统一的和谐观,这并不是中国古人的思维偏好,而是由满足农业生产的资源形态决定的。因为满足农业生产的能源来自太阳能和土地资源。由天时与地力构成的自然力远大于人力,所以形成了古代特有的在崇天、敬地的基础上的天人统一自然观。同时也在天控制人的逻辑框架内,形成了君权神授(神就是天)的古代集权制政治体制。中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中心,中国的古代文化与科技,都是在如何认识天时、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资源的框架内形成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起点的周易与太极理论,都是与天时有关的宏观宇宙感悟的智慧表达。为什么古代农业社会是乡村为主体的文明社会,同样也是适应利用分散的土地资源和太阳资源而形成的。

同样的道理,近代起始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之所以形成与古代农业文明不同模式,是由喂养工业经济的资源形态决定的。不可再生的矿产、煤炭、石油资源等是构成近代以来工业经济的逻辑起点。工业经济是对化石能源的利用,是在原子世界中找到了为人类所利用的电的能量,发现了信息原理,找到了满足人造物的化学元素。为研究原子世界的规律,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最基本三大学科:物理学、化学与数学。在人与原子构成的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与可控制的微观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人力远大于自然力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特有的人为自然立法、天人对立的自然观。由于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能源,是只有在集中与分工中,才能形成规模收益,由此决定了城市成为工业经济的载体和生活方式。

按照这个逻辑,目前从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新能源革命,应当是引发经济形态、文明形态转型的革命。围绕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需要新知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由于古代农业文明建立在太阳能源的基础上,所以,目前对以太阳能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标志着当代人类面临着从原子世界向太阳世界的回归、从化合物世界向生命世界的回归。这种螺旋式回归,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新价值,必须重新思考古代农村和工业时代的新发展等。

第二,自然资本经济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财富经济,这标志着新能源经济已经是从母体中诞生的新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催化下诞生的新经济,不仅是携带着新基因的经济,而且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财富经济。工业经济的财富来自人造资本,而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财富将来自自然资本。来自自然资本的新财富经济与工业经济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工业经济时代人造资本增值过程,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负财富效应的过程,而正在兴起的自然资本财富,是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的财富。

第三,新能源经济是一种已经形成内生动力的新市场经济。判断正在兴起的新能源经济是否能够快速成为支撑生态文明的新经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驱动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而判断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内生,还是外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驱动新经济的动力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2008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经济与在此之前的经济形态相比,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新能源投资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全世界都已经认识到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各国政府从来没有把发展新能源经济当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经济来对待,而把它看成一种不得已而为的公共投资。为什么在奥巴马上台之前,美国政府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而奥巴马一上台,摇身一变,却大张旗鼓地关心环境和低碳经济发展,这并不是奥巴马比小布什更偏好国际公益事业,而是奥巴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新能源经济从长期以来的财富扣除效应的公共经济,变成可以被市场接受的能够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极的新产业经济。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催化下诞生新能源革命,不仅是携带着新基因的新模式经济,而且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具有自我内在驱动力的新财富经济。既然新经济革命是超出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经济生态革命,那么在新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形态,也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这个新文明就是党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

第11篇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以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着手进行全区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针对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做好产业链延伸组合工作,在区内实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做长做粗产品链;同时,使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既有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此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机电制造、高档纺织、专用汽车等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50亿元。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此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发展,成为带动我区经济高起点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研发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要紧紧依托科学城优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生态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软件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软件产业基地。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柱产业中的比重。要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我区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4、大力推进工业集约化,以此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调配和管理,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广企业合建、共建模式;在符合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区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20万美元或160万元,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15万美元或120万元,区开发区进一步凸现生物医药、高档纺织等产业集群优势;市级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开发。今年,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超过2亿元,园区总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达50%以上。同时,在长江三桥附近规划建设三桥经济区,争取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发展布局。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报市政府待批,力争下半年实施产业启动区。二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在当前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土地上,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做到能少用的不多用,能统一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向地面扩张。清理未用的,合理调剂,力保重点项目用地。盘活闲置的,对全区关闭的企业、撤并的学校、村部以及各园区内的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开发后备的,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力度,以地换地,自求平衡。在电力上,不等宽松,自我调控。坚持科学调配,实行错峰用电,积极引导企业多用夜间电、自发电,确保限电不拉路,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电需要;同时抓紧变电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工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相应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进入我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项目出现,力争在每一次循环中投入最少量的补充,把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消耗的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镇街,要结合实际,转变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等新型业态,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巨大潜力、积蓄发展后劲。

5、大力推进工业外向化,以此为主要途径带动多元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有效投入就没有有效产出。当前,尤其要拓宽思路,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投入,努力构筑工业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突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走工业内生型发展之路。创新城乡资源对接的思路和办法引进一批,全年力争引进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内联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8亿元,主要投入工业领域;鼓励民资、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区属和镇街企业改制重组催生一批,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1-2家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民企推进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实行挂牌重点服务,积极引导其向技术型、规模型、外向型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工业外源型发展之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着眼点由侧重上新项目向结合现有企业嫁接改造、技术升级转变,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外推介,鼓励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行资产重组,促进优化升级;把项目引进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提高门槛、注重质量转变,围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强龙头,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把招商对象由广招博引向主攻境外大公司大集团转变,精心组织好赴外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三)坚持"三个不减"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第12篇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以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着手进行全区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针对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做好产业链延伸组合工作,在区内实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做长做粗产品链;同时,使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既有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此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机电制造、高档纺织、专用汽车等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50亿元。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此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发展,成为带动我区经济高起点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研发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要紧紧依托科学城优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生态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软件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软件产业基地。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柱产业中的比重。要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我区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4、大力推进工业集约化,以此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调配和管理,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广企业合建、共建模式;在符合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区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20万美元或160万元,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15万美元或120万元,区开发区进一步凸现生物医药、高档纺织等产业集群优势;市级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开发。今年,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超过2亿元,园区总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达50%以上。同时,在长江三桥附近规划建设三桥经济区,争取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发展布局。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报市政府待批,力争下半年实施产业启动区。二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在当前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土地上,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做到能少用的不多用,能统一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向地面扩张。清理未用的,合理调剂,力保重点项目用地。盘活闲置的,对全区关闭的企业、撤并的学校、村部以及各园区内的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开发后备的,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力度,以地换地,自求平衡。在电力上,不等宽松,自我调控。坚持科学调配,实行错峰用电,积极引导企业多用夜间电、自发电,确保限电不拉路,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电需要;同时抓紧变电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工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相应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进入我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项目出现,力争在每一次循环中投入最少量的补充,把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消耗的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镇街,要结合实际,转变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等新型业态,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巨大潜力、积蓄发展后劲。

5、大力推进工业外向化,以此为主要途径带动多元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有效投入就没有有效产出。当前,尤其要拓宽思路,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投入,努力构筑工业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突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走工业内生型发展之路。创新城乡资源对接的思路和办法引进一批,全年力争引进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内联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8亿元,主要投入工业领域;鼓励民资、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区属和镇街企业改制重组催生一批,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1-2家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民企推进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实行挂牌重点服务,积极引导其向技术型、规模型、外向型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工业外源型发展之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着眼点由侧重上新项目向结合现有企业嫁接改造、技术升级转变,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外推介,鼓励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行资产重组,促进优化升级;把项目引进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提高门槛、注重质量转变,围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强龙头,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把招商对象由广招博引向主攻境外大公司大集团转变,精心组织好赴外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三)坚持"三个不减"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第13篇

关键词:桂林 工业经济 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12-03

广西桂林作为传统的风景旅游城市闻名于世,但整体经济发展较全区和外省其他同规模城市而言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模式在争论中也未得到很好定位。近几年桂林市确定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以来,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桂林工业加快发展的成效逐渐显现。“十一五”期间桂林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507.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3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6亿元,年均增长18.9%,高于“十五”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4∶36.5∶40.1调整为2010年的18.3∶45.3∶3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2,工业化进程迈入中期阶段。由此可见,桂林工业目前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何抢抓机遇,继续加快桂林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改变有基础、没实力,有产品、没规模,有特色、没产业,有资源、没优势的现状,在三产旅游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如何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产业转型,从而完成城市现代化改造,实现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互为补充,突破城市发展瓶颈,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以上问题笔者想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政府在规划指导上要从注重微观转向注重宏观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近年来,桂林市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作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科学计划,合理统筹,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协调、持续的增长,全市的工业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为提升桂林市的综合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桂林市领导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但在调研时也发现,企业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部分企业片面看重自身的优势,不愿主动走出去寻找战略发展伙伴,缺乏借势、借时、借力发展的激情。这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悖的思想观念不消除,势必影响桂林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区内的南宁、柳州、百色、钦州等地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小进则会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发展,从单一的就工业某个领域发展而计划统筹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乃至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靠发展旅游业为主来带动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依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某个“拳头产品”来打造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要牢固树立只有坚持大开放、大解放,联大靠强,才能加快发展自己的务实观;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树立只有借势、借时、借力发展,才能更快、更活、更富、更强的开放观;破除单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唯我”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在机遇面前抢占先机是能人,不抢不抓是庸人、错失良机是罪人的发展观;破除只讲困难、不讲潜力,只看劣势、不看优势的片面思想,树立依托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优势观;破除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的狭隘思想,树立敢字当头、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效率观,把不断解放思想、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谋求发展手段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此统筹工业和旅游业及商贸业的发展,统筹市区工业和县域工业的发展,统筹规模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统筹区域协作和整体联动的发展,统筹工业经济和其它经济的发展,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科学规划桂林市整个工业经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目的。这既是桂林市加快工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观念,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诸多矛盾应遵循的原则。

二、全市工业布局上要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有质量的规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桂林市工业已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制药、食品饮料、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覆盖面较广、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苏桥园、铁山园和综合信息产业园的加快启动和实施,为全市今后加快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全国各地上项目、谋发展的势头相比差距还较大。从调研分析来看: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企业干部认为项目建设是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事,对跑项目、上项目这种苦差事,不敢干、不愿干,造成上头“热”、下边“冷”,少数人忙、多数人看的被动局面。二是工作力度不到位。在争取项目和招引项目上,缺乏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自主上项目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缺乏大的工业项目和项目源。工业项目的来源仍然较少,特别是大的工业项目不多,目前已实施的项目中,超亿元的虽有153个,但超5亿元的仅24个,超10亿元的不到10项,没有大投入、大项目,就不可能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全市工业要加快发展,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量的积累外,还必须夯实基础,强化支柱,完善布局,注重效益,协调发展,有质的飞跃。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自治区“三点一面”工业格局的确立,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且广阔的平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研究,牢固树立项目是工业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项目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投资这个工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形成新工业布局等投资重点,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和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的责任、协调、通报、跟踪服务等制度,加快实施工业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和质量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提高工业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只要是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不违背环保和安全生产、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利于改善工业经济的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都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时制宜争取上马,特别是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并在园区招商上寻求新突破。形成市县共抓,各部门配合,大中小项目并举,各种所有制齐上,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格局,再掀项目建设新,以此提升全市工业经济的质量,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发展方式上要从注重“点状拉动”转向注重“组团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工业发展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工业园区和制药、机械、电子、汽车及配件、食品饮料等为代表的数十家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在推行改革、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大胆试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桂林市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整体提高桂林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整合规模的有效扩大,一批集团化、一体化、簇群式强强联手的企业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给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走“组团式发展”的道路。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的演进,这种历史的必然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也是全市改革开放前期成功经验的有效放大,同时也是今后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为此,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稿带动,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重点是要推出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活力、有效益、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骨干企业对外招商嫁接,靠强做大做强。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南药股份青蒿琥酯产业化升级、三金药业脑脉泰中药产业化、千方药业公司提取槐米产业化,燕京(漓泉)公司年产5万吨啤酒扩产改造和三花公司宏兴酒业年产3万吨米酒生产线建设,福达集团曲轴扩产和传动系统等新品种的产业化、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磁式制动器扩大出口创汇和汽车底盘生产线、客车工业集团与柳州五菱集团重组桂客发展公司V2城乡客车系列新产品苏桥园生产基地、机床股份公司以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万能铣床为核心大型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建设、橡机厂高精度硫化机生产线、航天电器公司固体继电器生产线和星辰电子公司交直流伺服系统生产线改造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嫁接重组,力争年内我市工业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有15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50家,初步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竞争力、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桂林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为全市工业经济“组团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地方政府在工业管理职能上要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服务

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协调服务能力,这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来管工业,存在许多“越位”和“缺位”现象。这不仅弱化了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甚至还影响全市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尤其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研究制定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工业调整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控和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加强对企业生产安全的指导管理。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既当“婆婆”又当“媳妇”、既“越位”又“缺位”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协调和服务工业经济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要针对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能,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理顺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意识,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着想,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要集中精力做好经济运行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运输,千方百计做好工业生产用电、用煤、用油和运输的协调工作,为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物资保障。

五、工业企业在管理上要注重管理方法、模式和产业方向的转变

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来自一流的制度,有制度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从桂林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凭经验管理、凭个人的主观意愿管理的现象,导致内部资源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桂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些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和健全,还要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我们在抓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制度建设,并善于用制度来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人治多于法治甚至代替法治的现象。要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按照世贸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产权、生产、经营、用工、人事和分配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全市工业企业要能充分引入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引入技术,引入人才,引入资金的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灵活运用ERP、SAP等先进管理软件,全流程改造自身管理方法和模式,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同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自身发展是思路上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全区“十四加四”产业布局,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业和技术设备,把重心放在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资源低消耗产业上,保护好桂林的青山绿水,桂林的工业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否则只图一时之利的企业迟早会被要求改造和搬离桂林。因此在桂林的工业企业要很好地利用和爱护好桂林这张难得的世界名片,不仅要有全球的发展眼光,能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和补贴,实现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和高速进步,同时还要为桂林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改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桂林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桂林整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桂林工业济的产业转型是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只有在工业布局上、产业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政府服务上、企业观念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转变,桂林的工业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桂林的才能实现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因此,以上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转变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笔者对桂林如何才能改变工业发展现状,实现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1.桂林市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桂林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年工作报告

第14篇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中谋求发展。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聚集平台。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引入、管理和考评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指导,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人管,每一个大企业、大集团都有人联络,每个专业园区都有领导去抓。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配置土地使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化产业园建设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合理调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投融资情况,及时把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排扰解困,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及时召开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组织企业间的产学研联合、促进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协调处理好煤电油运等。三是健全优化运行机制,依法指导经济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责任制。按照隶属关系建立领导联系制度以及定期现场调研办公制度和督查调度制度,实行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的管理责任制。其次要建立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度。定期对市场运营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经济运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超前规避风险,保证工业经济合理运行。再次要建立考评制度。以考评促落实、促创新、促发展。

第15篇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中谋求发展。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聚集平台。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引入、管理和考评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指导,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人管,每一个大企业、大集团都有人联络,每个专业园区都有领导去抓。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配置土地使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化产业园建设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合理调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投融资情况,及时把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排扰解困,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及时召开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组织企业间的产学研联合、促进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协调处理好煤电油运等。三是健全优化运行机制,依法指导经济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责任制。按照隶属关系建立领导联系制度以及定期现场调研办公制度和督查调度制度,实行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的管理责任制。其次要建立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度。定期对市场运营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经济运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超前规避风险,保证工业经济合理运行。再次要建立考评制度。以考评促落实、促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