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养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养殖论文

第1篇

养殖场地应远离交通干线和村落,宜选择空气新鲜、安宁僻静的林地,面积大于0.5hm2。为了便于取水,场地周围必须有清洁水源,如无污染的池塘或小溪等。可以另建鸡舍或对旧房进行改造,鸡舍宜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旧房改造而成的鸡舍前后应开地窗和采光窗,采光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m,地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cm。在小鸡舍内安装竹编网或弹性塑料网,弹性塑料网的网眼直径以1cm为宜。饲养场地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土鸡的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根据养殖条件确定规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土鸡的良好成长,同时还能够减少土鸡疫病的发生,确保养殖量及养殖水平的提升。

2消毒

对老场地和新场地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针对新场地采用喷雾消毒,消毒液选择1∶1200消毒威、5%~10%石灰水、2%烧碱。针对老场地,在喷雾消毒的基础上,进行密闭熏蒸,具体做法为:将14g/m2高锰酸钾加入28mL/m2甲醛中,对场地进行密闭熏蒸,熏蒸时将料桶、饮水器等日常用具一同放入。熏蒸结束后应及时开窗通风。熏蒸和通风时间为1~2d。土鸡养殖场地消毒的最主要将可能导致土鸡发生疫病的隐患消除,以确保土鸡的饲养环境。

3鸡苗选择及雏鸡管理

要想保证土鸡养殖的科学性及养殖水平,首先就应当选择优良的鸡苗品种,并加强雏鸡管理。鸡苗质量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基础。尽量选择体质健壮、品种较纯的鸡苗。雏鸡眼睛凹凸有神、头大、鸡群活泼、身体洁净、均匀的苗鸡为优质品种。广西麻鸡、三黄鸡、福建青鸡和浙大黄等品种具有肉质良好、适应性较强等优点,适宜农村养殖。雏鸡1周龄后应进行口哨训练,便于展开管理工作。从光照、温度、湿度等方面做好管理。①前5d光照以每天23h为宜,逐渐减少到每天17h。②提前12h对雏舍温度进行调节。针对0~1周龄雏鸡温度控制在33℃左右,并按照每周降低1~2℃,直至室温。在此期间可采用观察鸡群状况和看温度计两种方式对温度进行观察。当鸡群紧靠热源,扎堆、不断鸣叫,说明温度过低。当鸡群分布均匀、活动自如、比较安静,则为温度适宜。当鸡群远离热源、分布四周、张口呼吸,应考虑温度过高。③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10日龄之前调节至60%~65%,10日龄之后调节至55%~60%。

4疫病防治

必须做好消毒防疫及免疫接种等工作,降低死亡率,控制病原侵入,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1)1日龄雏鸡,接种马立克氏;7~9日龄接种新肾支,滴鼻和点眼;12~14日龄疫苗接种法氏囊病;20日龄接种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24~28日龄疫苗接种鸡新城疫;30~35日龄接种法氏囊病;45~50日龄接种喉气管炎活疫苗,选择鸡痘冻干苗对其进行皮下刺种;60日龄接种鸡新城疫,肌肉注射。(2)鸡瘟于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具有死亡率高、高度接触性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以夏季多发。在对土鸡进行生态养殖时,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防治,不得使用含激素类物品或其他化学药剂。

5小结

第2篇

饲养的母猪品种直接关系到母猪生态养殖质量,建议选择长大二元杂交母猪饲养。具体要求:(1)头小、颈短,尾细短,嘴大、叉深、下颌长,体长、腹宽,后躯大、肢高、胸宽、臀部圆;(2)选择大且下垂,与尾根距离远;(3)中等膘情,不过肥、不过瘦;(3)有效数一般品种要求在7对以上,地方品种要求在8对以上,而且排列整齐、均匀,无瞎,乳距要宽,长短粗细适中,忌肉;(4)性情温顺、不挑食。

2饲养管理科学

2.1做好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2.1.1科学饲喂

严格控制后备母猪的体重,日增重量控制在650g以内,膘厚控制在18~20mm。定时定量饲喂后备猪,饲喂频率:2~3次/d。保证后备母猪有足够的运动量,可有效促进其肌肉及骨骼的生长发育,避免过瘦或者过胖。除了饲料供给管理外,疫病防控尤为重要。特别是皮肤病、四肢疾病、寄生虫病等的防控。

2.1.2适时配种

定期观察母猪状况,从时间来看,母猪间隔在3周左右,期维持2~3d,妊娠期为110d。症状:地方母猪症状较为明显。红肿,有黏液流出;躁动不安,食欲差,拱门;发出尖锐叫声;嗅闻同栏母猪,爬跨其他母猪或接受其他母猪爬跨;按压其背部会有明显的“呆立”症状,此时可立即进行配种。引进品种及新培育品种早期除了红肿、有黏液分泌等典型症状之外,尚不见其他明显症状。初配年龄:各个品种猪配种年龄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地方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7~8月龄、体重50~60kg,引进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8~10月龄、体重125~135kg。此外,母猪配种之前,最好与经产母猪混养1~1.5个月的时间。对于个别不是很明显或者是不的母猪,可通过加强户外运动、补充营养、按摩其、使用剂(如催排Ⅰ号、孕马血清等等)、适当与公猪进行接触等方式促使其。如果采取措施,尚不见症状的,可立即给予淘汰。

2.2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2.2.1合理选择饲养方式

要综合考虑怀孕母猪的身体、膘情等状况。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注意营养搭配科学合理,每天饲喂次数控制在2~3次。如此,除了保证妊娠母猪的身体状况之外,还可补给胎儿生长所必须要的营养元素。喂养饲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粗劣、有毒的饲料,更不能饲喂富含酒精、棉粕的饲料。建议养殖户在母猪怀孕期85d,适当改善饲喂饲料,可提前饲喂哺乳期饲料。有条件的,可引导母猪在池塘边活动,通过打滚、拱土等方式获得生长所必须要的养分,同时对于寄生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

2.2.2坚持单圈饲养

单圈饲养可提供给妊娠母猪一个安静、适时的养殖环境,避免母猪间相互撕咬、拥挤等等问题的出现。坚持单圈饲养,为精心护理母猪创造条件。期间,一定要严禁追赶、惊吓、鞭打母猪,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如果饲养猪舍比较紧张,可考虑在妊娠期3~4个月时才开始进行单圈饲养,之前可单圈饲养2~3头。

2.2.3保证足够的运动量

妊娠期母猪运动也要做到合理、适量、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在头1个月,要保证妊娠母猪吃好、睡好,尽量让其少运动为最好;第2~3个月,开始引导其适量运动。2~3次/d,1~2h/次;到了第4个月,减少运动量,直到产前的7~10d,可不要让其运动。

2.2.4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证妊娠母猪有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对于提高母猪生态养殖效率也尤为重要。及时清扫舍内污物,合理开展消毒工作。注意通风,保证舍内空气干燥清洁。冬季注意保暖,做好防潮、采光工作。夏季及时通风、遮阳,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2.3.1积极准备分娩

在母猪分娩前1周就要准备好产房,产房使用前要求彻底清扫干净,同时,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方可使用。此外,产房内还要准备好清洁、卫生、干燥、质软的垫草,厚度控制在5cm左右。

2.3.2提高分娩质量

接产前,要做好接产准备。接产人员手臂、手指严格消毒,接产佩戴消毒手套。对于生产母猪,可在生产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后躯、及。生产过程中,做好应急措施。一旦出现难产情况时,可使用催产素进行催产。一般,药物注射后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顺利生产。如果生产效果不明显,建议采用徒手助产。手术结束之后,要立即给母猪注射消炎类药物。手术结束之后,对于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于接产过的产床,建议先清理后使用消毒液消毒处理。

2.3.3做好产后护理

产后母猪当天少喂饲料,可在0.5h之后,饲喂少量温开水或者是麸皮水,可有效消除母猪生产带来的疲劳感、补充其营养需求。产后要及时取走胎衣,避免母猪吞食。之后要密切关注产后母猪的食欲状况、代谢情况等,如出现食欲减退、代谢差等问题,建议采用易消化的饲料饲喂,但是量要少。同时,还要保证产房内清洁、卫生、安静,保证产后母猪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产后3d,如果天气晴朗,建议引导母猪自由活动,适量增加其运动量。每天喂养饲料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多样化,严禁突然变换饲料。每天供给清洁饮水,冬天供饮温水。不要大声呵斥和鞭打母猪,让母猪保持正常的泌乳规律。保护好母猪的,如有损伤及时治疗。

2.3.4做好断奶前的调整

仔猪断奶前3~5d,逐渐减少母猪精料和料的喂量。经常检查母猪膨胀情况,防止母猪炎的发生。断奶当天不喂给母猪精饲料。

3疾病防治措施

3.1重视疾病免疫工作

母猪生态养殖非常重视疫病防疫工作的开展,地方养殖户应该根据区域内疫病发生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对于猪瘟、细小病毒病、蓝耳病等重要疾病,要将其作为疫病防控的重点对象。

3.2常见病的防治

产后常见病要积极防治,像是产后偏瘫、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疫情扩散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谨慎合理用药

疫病防治过程中,难免会使用治疗药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从事。尤其是对于泻药、激素类药物、兴奋药等等要慎用,甚至是禁用。治疗用药,做到少用抗生素、不用促生素、禁用违禁药,保证猪肉肉制品的质量安全。

3.4环境净化

第3篇

1.稻田条件和设施建设

两块宽度均约21米的长方形稻田,海拔高度约400米,东西走向,光照良好,耕作层30厘米左右,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强,肥沃壤土。试验田面积680米2、相邻对照田为667米2。采取沟坑式稻田养鱼方式。试验前加高加固田埂,高0.5米、宽0.5米;鱼坑位于出水口一侧,面积20米2、深度0.8米;鱼沟为“日”字形,宽度0.6米、深度0.5米;两田沟坑面积分别为76.6米2、75.9米2,均占稻田面积的11.3%。鱼坑上方设置诱虫灯,对角设置进出水口,加固出水口位置,设置拦鱼栅并高出田埂20厘米。在试验田进水口另一侧直角处用竹篱打桩,竹篱高度与田埂平,间距小于0.5厘米,竹篱与鱼沟连接处使用活动闸门,并用模板拦出面积25米2的正方形田块作为水蚯蚓养殖区(蚓田),模板高出田块5厘米左右,使水蚯蚓养殖区土壤层略高于水稻种植区。蚓田与稻田通过鱼沟相通,截断鱼沟即形成独立的控水系统。

2.蚓田培养基

将蚓田的田泥清出20厘米左右,铺设约5厘米厚稻茬后回填田泥约5厘米,在田泥上铺设约5厘米腐熟猪粪后将剩下田泥回填,加水淹面,蚓田面上保持3厘米水层。

3.蚓种引接

4月下旬在城镇排污水沟采集水蚯蚓种,用盆闷法剔除杂质,将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共接蚓种12.5千克。

4.水稻栽培

品种为中浙优8号,5月23日播种、6月20日插秧,每平方米栽插18株,当年10月17日收割。

5.鱼种放养

6月19日放养福瑞鲤苗,规格为2.15克/尾,试验田与对照田放养量均为900尾,放养前用3%的盐水浸洗鱼体10分钟左右。

6.蚓田管理

(1)施肥:使用经发酵腐熟的猪粪,每10天施肥一次,用量为30千克/次,全程用肥量约600千克。

(2)耙畦:每周使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全面耙动一次,防止培养基板结及青苔、杂草等的生长,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使水流平稳畅通。

(3)管水:畦面日常水深调控在3~5厘米,保持微流水即可。

(4)烤田:秧苗未植入前,每周截水一次,让畦面露出水面,保持鱼沟有水,水稻生长期根据需求配合进行烤田,烤田能使水蚯蚓上下爬动,也可抑制杂草生长。(5)防害:在蚓田上方加盖遮阳网,既有利于水蚯蚓生长,同时也能防止鸟类和家禽入侵。

7.稻田养鱼管理

(1)饵料管理:稻田生态养鱼全程不使用配合饲料。试验田采取“三天摄食、七天养护”管理模式,即每次在蚓田施肥前3天开启鱼沟活动闸门,加深水位,使畦面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让田中鲤鱼通过鱼沟进入蚓田自由采食,3天后降低水位,驱赶蚓田内鱼沟剩余鲤鱼,关闭闸门。除水蚯蚓外,在两田块鱼坑上方离地3米高处各挂一盏小灯,将远处昆虫诱集来,再在离水面30厘米处挂一盏大灯,诱集飞虫跌入鱼坑补充饵料,其他饵料来源主要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萍类、昆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

(2)巡田:坚持早晚巡田,观察鱼吃食情况,是否浮头,田埂是否坍塌,进出水口通畅情况,鱼沟、鱼坑是否淤积堵塞,有问题及时解决。

(3)调控水位:处理水稻生长需求、稻田施肥、施药与养鱼的矛盾。(4)防御敌害:山区鸟、鼠、蛇、野猪等敌害较为猖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结果

至当年10月17日,试验田鲤的平均规格达74.1克/尾,成活率为96%;对照田鲤的平均规格为32.3克/尾,成活率为93%。试验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元/米2、鱼的单位利润为2.53元/米2,合计3.63元/米2;对照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6元/米2、鱼单位利润为0.79元/米2,合计单位利润为1.95元/米2。试验田的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试验田的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而两者的稻谷单位利润差异较小。

三、小结与讨论

1.养殖效果

试验表明,试验田鲤鱼平均规格为74.1克/尾,是对照田的2倍多,一方面是试验田增加了水蚯蚓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可能是试验田鲤鱼摄食水蚯蚓后体质增强,更易于捕捉落水昆虫,试验田的整体摄食量增大,故试验田的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田。50~150克/尾的山区天然稻田鲤鱼(本地称稻花鱼)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本地的市场价格高昂,试验田当年苗即可养成上市规格。

2.经济效益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试验田的蚓田占用部分稻田面积,稻谷单位利润略小于对照田,而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初步说明试验田的养殖经济效益优于对照田。试验材料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生产操作简易,劳动强度低。因此,试验初步表明该技术是提高山区稻田生态养鱼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3.技术要点

第4篇

(一)“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

明清时期的太湖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为了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时期特别讲究和重视施肥。猪作为一种特殊的家畜,它可以舍饲,又能够吃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以及残羹剩饭,因此,当时养猪不仅可以获得猪肉,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供稻田所需要的肥料。因此,以农副产品养猪、猪粪肥田的良性农业循环结构在当时被大力提倡,养猪对于农家种植作物已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明清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论述。如明代《沈氏农书》说:“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2《浦泖农咨》中说“:古老云‘: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岂不以猪践壅田肥美获利无穷。’”3明末之后,太湖地区的养猪已非常普遍,正如太湖地区普遍流传这样两句农谚:“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之”,“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4反映当时养猪对农业和种植粮食带来的好处很大,进一步明确了养猪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服务的思想。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还对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进行了总结:“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寂、粟。即细而桑钉、稻稳,非无家所需之物;残羹、剩饭,以至米汁、酒脚,上以食人,下以食畜,莫不各有生息。”5以上文献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在农家非常普遍,在“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中,首先是人们将自己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糠、麸、各种秸秆、剩饭剩菜等作为猪的日常饲料来源,这样既节省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又实现了对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其次,将猪的粪便等排泄物作为大田肥料的重要来源,即“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6;最终人们获得了动物蛋白质猪肉和大田作物粮食用以食用。如此不断循环,良性运转。在当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以一家一户单位为主的小农业阶段,“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将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种田为主的种植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产生了正面的协同推动关系,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

(二)“蚕桑—湖羊—桑田”系统

“蚕桑—湖羊—桑田”系统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太湖地区以养春蚕为主,桑树在每年夏伐之后会有大量的桑叶剩余,农民就将多余的桑叶喂养湖羊。湖羊都是舍饲的,春夏季节饲料以青草为主,秋冬寒冷的缺草季节饲料主要是枯桑叶,桑叶中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用桑叶喂羊,不仅能使湖羊在缺草季节仍可膘肥体壮,还能使其品种质量得以改良。反映在“蚕桑—湖羊—桑田”系统中,就是太湖地区长期将蚕桑业和养羊结合,才培育了这种适应桑蚕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优良羊种———湖羊。明清时,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的蚕桑中心,所以将饲养湖羊和栽桑养蚕结合起来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对提高太湖地区蚕桑和养羊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有好处的。养羊壅桑已成为太湖一带农家的习惯。如湖州一带农家养羊多以2-5只关养在一起,栏内垫稻草或吃剩的青草,或加以草木灰,垫草和粪尿腐烂后成为上好的厩肥。每头羊每年尿粪加上草藁共三千余斤,其中氮、磷、钾三要素的总量和比例能完全满足一亩桑地全年对肥料的要求,“以桑养羊,以羊养桑”是这一带农民的传统经验,“农家均皆蓄羊,家各四五头”。1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生产规划时也写到:“畜羊五、六头,以为桑树之本。”2《沈氏农书》中称“: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3,“羊一头可肥田三亩,故有田可耕者,无不畜羊,其数量以田亩之多寡而定”4。也是反映如此。太湖地区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紧密地将养蚕业、养殖业、林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在这一系统中,蚕桑区在湖羊的饲养与桑园的桑叶产量、肥料投入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循环关系,而且羊粪肥肥效持久,经常使用羊肥,还能够疏松土壤,改良桑地土壤。故当地有农谚称“养了三年羊,多了三月粮”5。

(三)“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养禽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鸡、鸭的饲养非常兴盛,培育出诸如“三黄鸡”、“浦东鸡”、“太湖麻鸭”等一批著名鸡鸭地方品种。弘治《湖州府志》记载:“鸭,水乡人家畜之者甚多”,康熙《乌程县志》“:鸡,家户都畜”等等,是一般农家饲养鸡鸭的情况,此外,各地还有很多饲养群鸡、群鸭的养鸡养鸭“专业户”,如道光《分湖小识》载:“养鸭家,必驾小舟徜徉于二荡间,每一成群多至千百。”1《补农书》说到“:鸡以供祭祀、待宾客,鸭以取蛋,田家不可无。今计每鸭一只,一年吃大麦七斗,该价二钱五分;约生蛋一百八十个,该价七钱。……人家若养六只,一年得蛋千枚,日逐取给殊便。”2《农政全书》中也提及:“或设一大园,四周筑垣,中筑垣分为两所;凡两园墙下,东西南北,各置四大鸡栖,以为休息。每一间,拔粥于园之左地,覆以草,二日尽化为虫。园右亦然,俟左尽,即驱之右,如此代易,则鸡自肥而生卵不绝。”3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鸡、鸭的饲养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可观了,太湖地区的先民们在饲养鸡、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用鸡、鸭的废弃物作为大田或鱼塘有机肥料的来源,逐渐形成了“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鸡、鸭以虫、草、谷为食,可使鸡肥蛋多,获得收益;鸡、鸭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直接返回大田为土壤提供养分,或者施撒到鱼塘中,增加塘中的有机质,由此不仅利于增肥塘泥,还利于塘中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经过鱼塘内这一食物链过程转化为鱼。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虫草谷的投入与鸡鸭以及鱼塘和大田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并很好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食物链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四)“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太湖地区先民利用稻田水面养鱼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即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生产方式。据《太湖地区农史稿》所述:“太湖地区早在明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明代成化《湖州府志》:“鲫鱼出田间最肥,冬月味尤美”是目前能看到的太湖地区最早出现稻田养鱼记载的史料,算来也经历了500多年了。其后是乾隆间府志、《乌程县志》和《长兴县志》等,也分别都有类似的记述。湖州以外,如嘉兴县的《闻湖志》也有“湖田稻熟鲫鱼肥”的诗篇,歌颂这一带农户田中亦稻亦鱼双丰收的情景。1此外,康熙《吴江县志》“物产•鲫鱼”条下,亦注明“出水田者佳”,2乾隆《震泽县志》称:“岁既获,水田多遗穗,又产鱼虾”。3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在全区已经比较普遍了。与单一的水稻种植或鱼类养殖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为田鱼提供可以躲避阳光直射的藏身之所;田鱼捕食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害虫、浮游生物等,其排泄物又可直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和泥土,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充足氧气,促进水稻生长,并能够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既能进行粮食生产,又可满足对动植物蛋白质的需要,还能获得经济收入。“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不仅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还有利于保护稻田养鱼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杰作。我国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稻田内积水,进行渔稻并作,实现了鱼肥、田沃、稻和年丰的良性循环。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

(五)“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是将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这种渔桑俱兴,被誉为生态农业典范的“桑基鱼塘”也是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太湖备考续编》中称“:惠安堂,翁节妇捐鱼池五亩后,山荡田十一亩,桑地鱼池二十六亩。”4这种将桑地与鱼池结合的“桑地鱼池”是与一般鱼池有别的首次提出。据一般估计,太湖地区桑地鱼塘出现的时间当早于此,可能起始于明代。5在清代《补农书》的“策邬氏生业”和“策溇上生业”文中提到的“凿池畜鳞介,培基植桑竹,水田种粮食,隙地栽果木,棚舍养畜禽等情形”1,不仅揭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存在,还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作方式。“桑基鱼塘”系统通过挖塘填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下种草,以桑养蚕,用蚕粪、牧草喂鱼,用鱼肥、塘泥肥桑,形成了一个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简单说,就是鱼池基面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肥池和鱼饲食,蚕蛹是鱼的上乘动物蛋白饲料,塘泥是桑树的良好优质肥料,桑田内可种菜和其它植物性饲料,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把基和鱼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并降低物质投入量,使两个系统都达到高产高效。桑基鱼塘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内涝和水稻灌溉,通过合理利用水、陆资源,适应了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太湖农业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将栽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形成了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粮食组织把桑基鱼塘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2

二、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种养结合、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分离性和单一性,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多样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种稻、种桑、养猪、养羊、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粮食作物、水果等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一个较早的关于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例子就是对16世纪中叶苏州府常熟县谭晓、谭照两兄弟的记载。《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载“: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3。从上述记载可见,谭氏兄弟精于多种经营,且其经营的农场规模很大,雇佣了一百多名雇工。他们将低洼处的田地改为池塘,池塘用以养鱼;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殖猪和鸡;在适用于耕种稻田的土地上围以高塍,塍上种植多种水果;在低洼零星地块上种植多种蔬菜。谭氏兄弟的经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还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多种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谭氏兄弟的综合经营十分商业化:他们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为了出售。1结果,他们的收入比其他农民要高出三倍。2太湖地区先民们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是传统动物养殖技术中最有生命力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它既适应太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又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多种农产品项目经营,增产增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当时得以大规模的发展。自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和重视多种生产环节内部良性循环与互惠互利以来,就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明清几百年间,太湖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农业发展领先周边及其他同类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二)社会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相对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促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妥善解决了太湖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紧张等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清代中前期,随着太湖地区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加剧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太湖地区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小。李伯重在研究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中曾指出:“伴随着江南最佳经营规模“一夫十亩”逐渐成为太湖地区农户的普遍经营规模,越来越多的妇女也从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转移到养蚕业和纺织业中,因为从事养蚕和纺织比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更高。这个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减少了农业劳动中的劳动供给,从而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的劳动生产率也得以明显提高。”3以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为例:“行素子没(殁),母老子幼,遗田十亩,池一方,……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旱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4邬行素为张履祥好友,邬氏死后,遗下老母、寡妻、幼子,张氏为之策划善后事宜。张氏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经营(田地种稻的话),邬家不仅缺乏主要男劳动力,且田地又极为贫瘠,必然无法胜任。然而,如果改种桑、豆、竹、果,养羊、养鱼等,则不仅可使收入增多,更可解决邬家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张氏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来承担,尤其是蚕桑生产。“按照张氏的计划,邬行素遗孀及其尚未成年的长子、侄子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甚至其老母和幼子也有一些轻活可做(例如看蚕、放羊、打棉线等),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原来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该户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5因此,多种经营方式使得农家的闲置劳力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太湖地区分工细密、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如果把轮种、套种、间种及缫丝加工也统计进去,所需用工则更多。各年龄层劳动力还可分工协作,且常年无歇,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还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人地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生态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生态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构建了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中的动物主要包括猪、羊、马、牛、驴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类,还有蚕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上各种动物与稻田、桑地、土壤、水塘、浮游生物等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具体可以说是以舍饲、鱼塘、基面等为栖息地,以猪、羊、鱼、粮、桑为中心环节,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游修龄从“食物链综合利用”的角度对明清太湖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进行分析时指出:“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水域,组成了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肥料来自猪粪、河泥等,蚕桑方面利用挖河塘泥堆起的土墩种桑,用稻秆泥、河泥、羊粪壅桑;桑叶饲蚕,蚕矢喂鱼,水面种菱,水下养鱼虾,菱茎叶腐烂及鱼粪等沉河塘底,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河泥。羊吃草,过冬食桑叶,可得优质羊羔皮,等等。就这样,把粮食、桑蚕、鱼菱、猪羊等的生产组成一个非常密切的互相支援的食物网,使各个环节的残废部分都参加有机质的再循环,人们从中取得食物、蚕丝、猪羊肉、鱼虾、菱角等动植物产品,而没有什么外援的能量投入。”1“在江南,农民很早就把废物作为肥料加以利用,并且发明出了不少有效的利用方法。但直到明代中叶这种利用方式基本上还比较简单,到了明代中期,精明的谭晓发明了一种利用肥料的新方式———把猪和鸡的粪便作为鱼的饲料,有鱼粪便的淤泥被罱取来作为稻、桑的肥料。体现出他的农场对某种废物(猪和鸡的粪便)进行了两次利用。到了清明末初,废物再利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明末徐光启提出“(羊)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3可见,徐光启认为养鱼与养羊相结合之后,废物利用次数会更多。张履祥在《策溇上生业》一文中指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4张履祥在为其亡友邬行素一家规划的《策邬氏生业》一文中则更进一步提出,枯桑叶先用作羊的饲料,羊粪可用作草鱼的饲料,草鱼粪便又可成为鲢鱼的饲料,最后鲢鱼的粪便和塘泥又可做为桑地的肥料。由此可见,在《策邬氏生业》利用枯桑叶的过程中,将原本作为废物的枯桑叶经过了多达五次的循环再利用。废物的多次利用和多次循环,大大减少了成本和资源的投入,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价值。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因其结构稳定、运转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投入和对自然资源的耗损,故在其大规模发展的数百年间,不仅较好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使得本区的水土保持良好,实现了地力常新。因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

(四)文化价值

太湖地区的传统生态养殖系统还衍生、发展、传承了鱼稻为食的饮食文化、蚕桑民俗文化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建筑文化。太湖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鱼稻为食的基本特点。从饮食结构上看,太湖地区的人们长期以稻米为主食“,稻谷为百谷之首,粥饭为百姓之命”的农谚,就是对稻谷生产在太湖地区居重要地位的真实写照。1由于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的各种糕团便成了江南人生礼仪和节日节令时不可缺少的吉祥礼品,“糕”音“高”,有高升、高兴之意“,团”又是团圆之意,苏州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年四季都要吃代表不同节日节令糕团的食俗。众所周知,吴地的四时鱼鲜、鱼馔,古今闻名。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吴地民众,普遍喜食鱼虾。由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工养鱼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发展迅速且非常普遍,真正是“嘉杭之间……家有塘以养鱼”2,当地还有以一年十二个月“时令鱼品”编成的渔谚3。俗语称“生在杭州,吃在苏州”便是对太湖地区饮食文化的形象写照。太湖地区先民善于植桑养蚕,自古以来太湖一带就盛产丝绸,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湖丝贸易和桑蚕业更是空前发达4,直到现在,苏杭仍是名震海内外的丝绸销售中心。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桑业及丝织品的著称于世使得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文化。照田蚕、进蚕香、蚕猫辟鼠、蚕花习俗、蚕乡嫁女、蚕乡丧葬、祛祟辟邪等都是与蚕桑有关的习俗5。太湖地区的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如在水稻下秧和捕鱼之前,为了预祝丰收,人们要祭祀祖先、田神、土地神、鱼神、蚕神、灶神等各路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保护丰收;还有祈求蚕花与稻谷都能风调雨顺的“烧田蚕”“、进蚕香”;以及明清时代已普及到太湖地区各乡镇为庆祝或祈盼丰收而举行的龙舟竞渡6等。这些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的活动,有的来源于对稻、鱼、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天灾、蚕桑病祟等的迷信行为,还有的反映了对农产品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祝,更有的还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排除它们的封建迷信因素,我们可以察觉到太湖地区文化的根基是太湖人民心理深层对农耕文明的信仰和崇拜。

第5篇

立体养殖是一种有效的利用空间,占地较少,多样化养殖,降低污染为目的,有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养殖模式是架子上养鸡,下边养猪。就是猪吃鸡粪,鸡粪养蝇蛆喂鸡。蝇蛆含蛋白质高,用来喂鸡和猪,蝇蛆本身含有抗菌肽,可以大幅度提高猪鸡的抵抗力,这样就节省了日粮中饲料和药物的投入,并且鸡粪也无害化处理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十分显著。像这样养殖的还有架子上养鸡,架下鱼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还有水上养鹅鸭,水下养鱼虾,水中养浮萍,坝上养猪鸡,都是很好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是未来农村发展养殖的有利取向。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现在有的农村有的土地很紧张,但有的山区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土地。即使没有闲置的土地,但是有林地,果园,还有高的农作物。有这些自然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把家畜、家禽到了能野外生存的时候,放养到果园、林地、草地、或高杆作物地里,让其自由采食,它们吃的是纯天然的野菜,草籽,昆虫等有机饲料,这种放归自然的养殖,好处多多,首先减少饲喂量,省粮。其次有效地清除大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除害。同时人们的劳动强度和药物投入减少省钱提高了经济价值。这样的畜禽机体的抵抗力随着大大增强,激活了免疫力,这样的畜禽产品质量就是人们备受欢迎的。现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度宣传和支持这样的生态养殖,以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3积极利用活菌制剂

在未来生态养殖方面大力提倡有益菌的使用,这是生态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着重谈谈益生菌的作用。益生菌是活菌或死菌,在肠道内能大量繁殖,使病原菌受到抑制难以生存,产生一些多肽类抗菌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类胡萝卜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抑制或杀死病原菌,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在肠道内还产生多种消化酶,使一些有害物质的浓度减少。起到生物除臭的作用。改善养殖环境,使用活菌制剂有三好,即安全性好、稳定性好、经济性好,在畜牧业及生态养殖上广泛应用,益生菌替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解决了抗身素残留的问题及动物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对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专家预言,光辉的抗生素时代之后必将出现一个微生态制剂的时代,通过饲喂的动物机体得到改善体内环境,增加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并改善动物的健康水平,疾病减少了,带来了“五效”作用,即医疗效益、保健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养殖的前景是美好的,浅谈家禽家畜的生态养殖。

3.1土鸡的生态养殖现在农村在庭院散养的鸡鸭鹅,数量上太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要大面积推广生态养殖,就要利用一些废弃的地,或林地,山地来饲养。也为林木除一些害虫,减少饲料的投放,降低了养殖的成本,现在采用的生态养殖有充足的光照,自然环境空气新鲜,光是最好的杀菌剂,鸡在充足的光照下,机体内合成VD,有了VD,就有利于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了鸡软骨病的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气体也减少了,再加上有自然的饮用水,随之疾病也就减少了,药物的投放也减少了,鸡的商品价值就增加,加大了卖点,增加养殖收入,保护了环境。这一养殖模式越来越多的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被更多人们所青睐,有些地方政府已将林下生态养殖当做重点引导农村扶贫或作为致富项目。在快速养殖肉鸡薄利亏本的情况下,林下生态养殖土鸡是农村致富的好路子。生态养鸡主要是满足了鸡的生物学特性。育雏阶段4周龄或6周龄不能放养,如果在温度高的4~10月,保育时间4周就可以,在气温低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保育期6月或者更长,肉鸡的保育期相对较短,蛋鸡较长。保育期平稳过渡之后就放养了。但是一些防寒防暑防雨防盗的措施一定做好。

第6篇

1.1池塘选择

选择的区域位于昌黎县大滩乡陈启民海参养殖场,面积53.33hm2。海参出池以后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内原有附着基及过多的淤泥,让池底得到充分的风吹及暴晒。单个池塘面积为2~3hm2,底质为砂砾底或硬泥底质,池塘水深2.5m左右。

1.2池塘的改造

敷设附着基前先在池内开挖一条长0.3~0.4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一个,以自然纳水为宜,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海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侵入。

1.3敷设附着基

PC管附着基:选择直径2.5cm,长、宽各80cm的U型PC管做骨架。把U型PC管倒插入泥土中20cm,从池塘的一头均匀排列在整个池塘中,每个礁体之间的行距、列距设置为4m,最后用巨型棕色网覆盖整个池子,再在参礁与参礁之间压上装半袋沙子的聚乙烯网袋压实以便形成多孔的结构。整个附着基的铺设面积占整个池底的45%以上,比普通石块附着基铺设面积提高15%。该附着基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比石块礁清塘容易得多,可极大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2放苗前的准备

2.1池塘修整及消毒

在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以后修整池边,加固池堤,疏通进排水渠道,并对海参池边进行加固、护坡。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进水40cm左右,按照225kg/hm2的量使用漂白粉兑水化浆,滤过渣子后,全池泼洒,在进水口处安装上闸板,用80目筛绢做成过滤网,以防止小鱼、虾、蟹及其卵进入池内。两天后将水全部排出,使用经过滤消毒的海水全池换水3~5d,每天两个潮水,检测水质合格后,方可进水70~80cm。

2.2基础饵料的培养

3月下旬开始进水施有机肥培养基础饵料。即把发酵好的鸡粪均匀撒播在池底,施肥数量为1500kg/hm2,经过大约10d浸泡,鸡粪中的营养成分完全溶解在池水中,为藻类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份,水位保持在0.8~1m以内,随着水温的逐步上升,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呈现黄绿、黄褐色,利于海参早期摄食。

3大规格海参苗种放养

3.1海参苗种质量

苗种采购来自海参良种繁育场,规格在70~80头/kg,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确保健康参苗进入养成池。

3.2放养时间及密度

4月初水温10℃左右时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池塘水温与苗种繁育池的温度控制在2℃以内,放养时要有潜水员操作,让参苗自行爬入附着基中栖息、避敌,放养密度控制在3~3.5头/m2。

3.3饵料投喂

放养初期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主要是底栖硅藻;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适量投饵,主要投喂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及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碎屑。投喂量要根据池塘的肥瘦及海参的生长情况合理配置。一般投喂新鲜大叶藻占海参体重的10%~15%;配合饵料投喂量占海参体重的3%~5%。

4引进篮子鱼进行大型藻类生态清除

海参的敌害生物是青泥苔,为保证篮子鱼的成活率,放养前首先对选择的池塘进行野杂鱼清除,并按照1500尾/hm2、750尾/hm2、375尾/hm2标准进行篮子鱼的不同密度青泥苔清除对比试验,经过对比显示,投放篮子鱼的池塘青泥苔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参产量增加15%以上,而未投放篮子鱼的海参池塘,青泥苔蔓延,池塘呈现缺氧、死苗现象。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前期主要掌握只进不排。具体方法每2~3d进水10cm,池子达到最高水位后,追施少量无机肥,可施入尿素15~45kg/hm2,一周后开始少量排水,补充新水。进入7月以后,池水温度明显升高,刺参也逐渐进入休眠期,这时,停止喂食。同时,加大换水量,并保持最高水位,一般换水量不低于30%。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控制在65~75cm,pH值7.8~8.5,水温?10~18℃,盐度保持在25‰以上。雨后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大雨过后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

6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方法是放苗前用海参专用消毒药对参苗进行药浴30min;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每半月用375~450kg/hm2生石灰消毒一次;定期泼洒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以调控水质,达到最佳的养殖水环境。

7收获

该模式实验面积53.33hm2,放苗数量160万头,共出售8~10头/kg以内规格商品参97.51t,成活率达82.5%。出池参平均产量1828.2kg/hm2。当年海参成品市场价格偏低,平均出塘价为100元/kg,产值182820元/hm2,总产值975.04万元,单位成本132375元/hm2,总成本706万元,单位效益50445元/hm2,总效益269.04万元,产量比原计划提高了的21.88%,效益比原计划提高了的68.15%。预计在池塘内未进行捕获的12~30头/kg大规格幼参361.35kg/hm2,总产量19.27t,将继续在池塘内养殖,经过一个越冬期,待来年春季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进行销售。

8结论

第7篇

广德毛腿鸡是一个长期自然环境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的优良品种,在外型上它具有毛黄、皮黄、腿黄“三黄”特点,另毛腿是它的主要特征,它具有体型小,体格紧促,均匀、毛色光亮,善飞翔,喜上树梢,林中觅食等特性,成年公鸡体重在2kg成年母鸡体重在1.5kg,120日龄开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蛋呈桃花红色,每枚蛋50g左右,仔鸡肉质鲜、脆、香中带甜,口感极佳,老母鸡汤油而不腻,香气四溢,长期以来是我县百姓招待客人之上品,在百姓中流传“到我家来玩玩,杀个毛腿鸡给你尝尝”。因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种,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工作,杜绝乱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2选择良好的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的选择要求,以林地、山场养殖为先,要求森林覆盖率高,以济林、毛竹林较好,要求有一定的坡度,水源充足,最好有山中矿泉水,种蛋鸡要求每羽鸡活动面积在50m2以上,仔鸡在10m2以上,养殖场饲养群不宜过大,一般一个养殖场饲养不宜超过5000羽,每个养殖场均要有围栏,围栏可根据养殖场状况和经济情况自行设计,建议最好使用生物围栏。

3鸡舍建设

鸡舍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毛腿鸡喜登枝,善飞翔的特点,可采用高架繁殖,即在离地面50cm左右,架一根根树木,供鸡休息,也可采用发酵床养殖,但40日龄内小鸡还应采用地面平养,鸡舍建设一定要注意通风,因为毛腿鸡在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宁可在室外淋雨水,也不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休息,很容易导致疾病发生。40日龄以上鸡按15~20羽鸡/m2计算鸡舍建筑面积。

4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4.1养好雏鸡

毛腿鸡初生很小,体质较弱,因此育雏非常关键,目前,我县合作社均采取雏鸡共育,然后发放给农户饲养,在21日龄内全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21~40日龄由全价料过渡到原料饲养,40日龄以后全部过渡到原料饲养,养好雏鸡的关键是温度、湿度的控制以解决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4.2制定免疫程序

一日龄鸡马立克氏病,7日龄新城疫传支,14日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0~25日龄禽流感,40日龄禽霍乱,70日龄禽流感,100~120日龄,鸡减蛋综合症,150日龄补免禽流感。

4.3补饲育肥

毛腿鸡的养殖在我县均以原生态养殖为主,但野外放养的食物还是及其有限的,补饲育肥户蛋仍然是主要的,补饲育肥的关键是定时定点定量饲喂优质原料粮,以玉米、稻谷、小麦为主,每天按每羽鸡补给50cm饲料,保证长期供应充足清洁饮水,饮水最好引用山中矿泉水,即省工省力,又清洁卫生,还能供应优质微量元素,通过这种固定条件反射,即防止粮食浪费,又能检查出鸡状况。

4.4疾病防治

通过免疫接种精心饲养管理,“毛腿鸡”的抗病能力是很强的,但疾病防控还是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县合作社的社员们总结出一套利用中草药防治技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定期的投喂青蒿,半边莲,鱼腥草,水花生,辣廖子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既防止了抗菌素的污染残留,又能保证鸡只得正常生长,使用高架和发酵床养殖也很大程度地降低疾病感染,另外,寄生虫病,农药中毒、鼠害、天敌等危害鸡群安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4.5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看似小问题,但可引进大事故,笔者见过这样一个鸡场,因夏天围网中缠死了一条蛇,腐败生蛆,被鸡群采食后,造成鸡群大量死亡和眼瞎,损失极其惨重。因此,我们要求,所有放养的山场饲养员每天必须巡山,发现病死鸡只,立即回收焚烧,消毒,做无害化处理。

4.6轮养

林下养鸡,林牧结合,相得益彰,但如果长期在一处饲养,鸡不但易发病,还造成环节污染,影响林业生长,因此,轮养也是养好“毛腿鸡”的重要环节,一般我们要求种蛋鸡养2年休养一年,仔鸡养半年,休养半年,使鸡场自然净化,鸡粪被林植物自然吸收,即利林又利牧。

4.7信息化管理

第8篇

1.1以生态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奶牛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有其自身的生态经济结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植物群体、动物群体、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1.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分析的关键是将饲料转化率提高

奶牛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是饲料资源。奶牛养殖业生产是一个过程,它是指饲料的投入和畜产品的产出过程。饲料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它既可以作为能量,又可以作为原料。饲料费用所占的比例在整个奶牛生产中相对较重,相对总体费用所起的作用较大。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饲养奶牛头数、饲料资源量与各种家畜养殖发展的平衡,而且还要注视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间的平衡。奶牛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一系列生物科学技术,其主要的目的是较为合理地使用和转化饲料资源,即可以节省饲料的消耗、克服没有效果的饲养,又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这是提高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

1.3将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当作衡量标准

奶牛在生产过程中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消费资料。从过去的发展来看,由于商品生产观念的缺乏,人们通常诱导性地把家畜头数和它的产品量等同起来,主要指的是存栏数、净增数等,却很少考虑到出栏率、商品率、产品量造成的没有效果的饲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奶牛养殖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外,家畜头数和产品率的高低并不是很相同的。奶牛养殖业较为先进的一些国家,都想竭尽全力地提高产品率、出栏率,减少生产资料的家畜数量,从而使饲料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中,主要以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来衡量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

2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需要用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经济效益也需要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考核,所以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指标是分不开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指标来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

2.1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体指标

2.1.1饲料转化率

饲料转化率是反映奶牛养殖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单位饲料消耗增加奶牛产品量=奶牛产品产量/饲料消耗量。单位奶牛产品产量所需饲料量=饲料消耗量/奶牛产品产量。

2.1.2饲料报酬指数

饲料报酬指数是反映饲料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了增产与优质、节耗与增产的统一。饲料报酬指数=畜产品售价×畜产品增重量/饲料成本。

2.1.3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

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考核同等产品的投入水平,它的种类较多,大体分为养殖成本、产品成本、增重成本和活重成本等。饲养日成本=奶牛本期的全部饲养费用/本期饲养天数;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总成本-副产品价值)/产品产量。

2.1.4生产养殖费用

单位畜产品生产养殖费用(成本)=生产费用/畜产品产量。

2.1.5利润和利用率

利润和利用率是考察奶牛养殖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的根本指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税收;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总值×100%;资金利用率=利润总额/(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平均占用总额)×100%。

2.1.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来反映奶牛养殖业的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效率指标,也是经济效益所要考核一种指标。单位奶牛养殖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全年实际消耗劳动时间/全年产量。

2.1.7投资回收率

投资回收率主要是生产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在奶牛生产效果的一种指标。投资回收率=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奶牛生产利润。

2.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指标

2.2.1一般的经济指标

总产值=畜产品产量×单位产品价格;总利润=总产值-总成本。

2.2.2技术效果指标

产仔成活率=断奶时成活仔畜数/出生时活仔畜数×100%;个体产品率=畜产品总产量/产品牲畜头数×100%;日增重=(末重-始重)/育肥天数。

2.2.3目的指标

社会贡献率=奶牛养殖业社会贡献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3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效益分析

首先确定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近而求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依照这些得分来评价奶牛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3.1指标的选择

选取了10个指标来衡量肉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这10个指标分别是成本费用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劳资净利润、单位增重成本、出栏率、销售增长率、社会贡献率、饲料报酬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节粮指数。

3.2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Cij=Xij/Si模型中Cij为标准化后第i个指数的第j个数值;Xij为标准化前第i个指标的第j个数值;Si为第i个数值的标准值。

3.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4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可以剖析产生这些综合指数不同的原因,对于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4.1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存在明显的育种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这一因素导致缺乏较好的环境供奶牛的繁殖、繁衍以及生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奶牛养殖良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奶牛品种都是向国外进口的,这一过程极其的复杂和麻烦。这两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向前推进。

4.2动物饲料利用率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投入力度,使一部分农户对奶牛养殖业重视,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现有自然资源受到了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一部分地区草原退化,这种现象业严重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饲养技术和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固定的养殖模式,主要的饲养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同时农户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不能科学合理地饲养奶牛,这是奶牛养殖业不能在农村形成规模的一个主要障碍。

4.4奶牛养殖业防疫体系不完善

时下,奶牛养殖业的防疫体系不够完善,农户没有意识到防疫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当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疫病迅速蔓延。有些疫病的发生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它会间接地作用于奶牛产品身上,例如肉、蛋、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这些也限制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面向国际化。

4.5粪便处理率较低

由于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一般都是小户经营,基本上一个村子每户都会养几头奶牛,它们的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导致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影响动物本身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也不利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5实现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奶牛养殖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也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进而实现奶牛生态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要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加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国家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来看,虽然已经对其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一部分资金被浪费掉了,仅有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奶牛养殖当中。所以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一些无效的政策,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5.2引进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

美国等一些国家奶牛养殖业发展相对完善,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完备的经验将黑龙江省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转变,由小户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将养殖业和一些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联系到一起以提高养殖水平。

5.3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政府应该把奶牛养殖业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状况,统筹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养殖状况,例如在村与村之间建立一个粪便处理厂,将粪便统一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奶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合理地管理养殖用地,有节制地对奶牛进行放养,防止草原的退化。最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

5.4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力度

奶牛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生疫病,一旦疫病发生,整期的养殖都将前功尽废,不但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还会加大农民负担,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民对防疫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的防疫意识,这样才能使奶牛养殖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5.5加强奶牛产品的开发力度

第9篇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10篇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水产,动物,病害,流行,季节

 

每年的5月份左右和9月份左右,是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性病害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期间的病害常常发生猛,流行快,危害重,对水产动物威胁很大,且一旦发病难以救治,因此必须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做到慎重对待,积极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这里介绍四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营造生态环境预防。通过人为因素控制生态环境条件,使养殖环境尽量满足养殖对象生长、发育的要求,科学地管好水、用好水是健康养殖的关键,要求水源既要充足,又要注意无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养殖用水的水温、PH值、溶解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氮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等理化指标适宜于养殖品种。通过种草、投螺、施肥、增氧、加注新水等方法进行调节。春夏和初夏水温较低,养殖品种的个体尚小,此时养殖水位要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增加光照,促进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生长,为养殖对象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秋季水温渐凉,要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下降逐渐加深水位。投喂饵料既要注重营养,又要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秋季虽是催膘增重的利好时机,但也要注意不要喂得过量。要及时打捞剩草剩饵,防止食物过剩造成污染。

二、利用生物制剂预防。为了改善养殖水域的底质和水质,促进池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可选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常用的廉价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EM原露(酵菌素)、活菌生物净水剂等,这些生物制剂具有净化水质、维持微生态平衡、培养生物饵料和控制有害生物的侵害等多种功能。一般每半个月左右使用1次,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5~10克,可采取兑水喷雾、泼洒、拌入饲料中投喂等方法使用,但不能和杀菌剂及抑菌剂同时使用。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苏南模式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后集聚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创立了苏南模式,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和苏州吴江市同里静思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无锡苏州经济发达的现实出发,结合两个个案所在乡镇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后集聚时期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1、两个案例分析

1.1晨东农庄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旅游论文,集园林观赏、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农庄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农庄建有茶园、孔雀养殖园、灵芝养殖园、鱼塘、苗圃、饭店、灵芝研究基地等。目前农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销售、饭店经营。去年农庄开始灵芝养殖和深加工,将成为农庄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灵芝养殖剩余物(培养基)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处理污水厂污泥。农庄吸收劳动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节工。

农庄所在锡北镇,是以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产业集聚区而著名。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进行摩托车、电动车配件生产,农庄投资资金来源于该企业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等等。可以看见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1.2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镇往西3公里处。1993年开始建园,历十年始成,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奇石馆陈列着大量灵璧石等奇石。园中建材多收集全国各地在建设、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进行异地恢复、保护论文格式。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承和古建筑保护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园主人拥有乡镇企业,从事玻璃钢生产。造园资金基本来自于该企业的盈利。

2、后集聚时期的农业发展

苏锡常的经济发展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前期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阶段;9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弱和外资经济腾飞阶段;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而目前形成民营、外资和国有三分天下的经济格局,因为在全国具有独树性,而被专家广泛称为“新苏南模式”(相对于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

以晨东农庄和静思园为代表,体现了苏南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后集聚式农业”——它是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到盛期后,许多企业主曾经从事于农业,又开始产业转移,一部分资金又转回到农业,集群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而苏南后集聚式农业就是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无锡以晨东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无锡目前上规模的正常经营的已经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机提出一村一园的思路和战略,虽然每个农庄、农场的特点不同、经营项目不同,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投资者均是利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盈利,投资于农村、农业,投资的农村、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业,一般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农业旅游论文,在农业中融入新的要素,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和收入来源。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休闲旅游景点,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苏南后集聚式农业的特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后集聚农业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发展后集聚式农业,才能促进苏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反哺?怎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抓住当今苏南农村的关键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反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苏南的地理气候优势,打造苏南天然粮仓。

2.2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集聚式农业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辖区、县市、城镇、乡村多点网状的产业集群。将苏锡常在地域上连绵一片,市区趋于相连,与乡村界限模糊,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而苏锡常早年的城镇化趋势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旅游论文,乡镇变城,大有燎原之势。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应以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和开发新需求,创造农业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态米、茶油、有机蔬果、食用菌、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后集聚式农业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并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开发新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一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进新观念、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比如苏锡常有发达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两旁有丰富的景观,可以开发汽车宿营地满足当今汽车时代的新需求。

3、问题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企业主没有真正了解生态农业和旅游意义。他们不是把环境、时间与经济优化结合,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平快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问题旅游论文,主要有: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和结构的规划,把主导农业、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设计论文格式。现在有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再次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没跟上。对如何保障主导农业、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着生态农业开发的旗号,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高于50%的企业主,以买地囤地为目的,没有真正的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在生态农业投资的企业少于30%。

(3)管理亟需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不诚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扶持力度不够。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编制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整体规划和论证,加强指导。

(2)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产业。

(3)加大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按照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或规定。

参考文献:

[1]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经济丛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规划师》2007-2

[3]杜传忠,郑丽,任雪,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德州学院报》,2009-2

[4]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5]孙冬玲,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1期

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本文就荆门市渔业发展的实际,从渔业的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渔业服务体系、渔业项目和新渔村建设五个方面,分析了渔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围绕渔业工作的市场规划、特色布局、措施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发展思路,水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鮰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鮰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渔业基础。全市水产系统要逐步完善和落实六大体系:即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水产加工及流通体系、渔政执法体系。苗种体系主要抓好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良种场的挂牌,为申报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创造条件。同时争取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学基地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主要抓好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鳝、种青养鱼等先进养殖模式和技术;质量监测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县水产品检疫站,筹备质检、病害防治站;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完善荆门市水产网,并网络县市区和重点水产乡镇;加工流通主要是培育壮大水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各类中介协会,确保出口创汇再创新高;渔政执法体系主要是改善渔政执法车、船装备,坚持汉江禁渔制度,加大对各种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抓好渔政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进行渔政机构改革和争取渔政人员能否纳入公务员管理。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土地生态,分区,生态经济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内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以江苏阜宁县为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土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全县的土地生态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提出不同的生态经济发展类型,旨在为阜宁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参考。

阜宁县地处江淮腹地,位于江苏省盐阜平原北部,南北长52.5千米,东西宽48千米,总面积1439.33平方千米,西枕黄河故道,与淮安市的涟水县隔河相望,东濒射阳县,南北分别与建湖县、滨海县接壤,地处东经119°27’~119°58’,北纬33°26’~33°59’。田园秀美,沟河纵横,素有“江淮乐地“的美称。阜宁县现有20个镇,1个开发区,全县共有人口106.66万人,土地总面积143933.7公顷,人口密度为741人/平方千米。

1评价与分区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将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因素分为生态负荷、污染负荷、生态敏感性、经济发展状况等四类要素,在各评价因素下面又分不同的子指标来表征,见表1

表1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因 素

权 重

子指标

权 重

生态负荷

0.33

生态绿地比例

0.63

耕地比例

0.37

污染负荷

0.15

土壤盐渍

0.41

土壤侵蚀

0.59

生态敏感性

0.32

弱质生态空间(规划)比例

1

经济发展状况

0.2

建设用地比例

0.35

第15篇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一、养殖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址随意,布局不合理

表现在:①选址不当。不少村庄为了交通方便或搞“形象工程”,把养殖场建设在紧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人流、车流、物流多,噪音大,影响畜禽生产,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②养殖场布局零乱,形不成规模。论文大全。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小区未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养殖场规模大小不一,并且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形不成大的养殖群。③养殖场内饲养畜禽品种混杂。同一小区内饲养畜种杂乱,猪、鸡、牛、羊养殖场都有,有的甚至一场多畜。据调查,我县综合养殖场33%,专业养殖场占67%。

二、养殖场内环保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大多养殖场内无统一的化粪、排污通道,场外无统一的贮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污水到处流,粪便四处堆,苍蝇、蚊子横飞,环境十分恶劣。绿化是净化养殖场内环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许多养殖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三、形不成固定的畜产品交易场所

在我们调查的养殖场中,没有一个建有专门的交易市场。买猪的、收蛋的车辆要么停在养殖场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仅给疫病传播埋下了隐患,还影响交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也不能形成价格优势,只能是基本合适就出手。

四、 养殖场内部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养殖场为家”,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有的甚至连围墙也不砌,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畜舍过于低矮,窗户少而小,采光通风不良。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

五、养殖场防疫制度不健全

养殖场内防疫消毒没有制度化,畜舍内外环境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各养殖户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只要建议了就用,有的甚至本地没有的疫病也搞防疫注射。相反有的饲养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还有的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扩散。

六、养殖场组织管理不规范

一是村里无专人负责协调养殖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三通问题;二是养殖场内没有自己统一组织,引种、供料、防疫、销售互不联系,各讨方便,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养殖场无章无制,形象欠佳。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养殖场内部没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消毒设施欠缺,畜禽粪便乱堆,病死畜禽乱扔,购销者随便出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县的养殖水平,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养殖场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形成规模

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及村在划拨土地时,要相对集中,突出规模效应。要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应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养殖场,不搞“混合”养殖场。一个养殖场如同一个大型的生产车间,养殖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及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户与户之间距离应保持在30米以上,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在养殖养殖场内应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论文大全。每个饲养在建筑设计时可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各单元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轮流使用。同一单元“全进全出”,彻底空栏消毒。养殖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染排泄道要严格分开,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养殖场围墙外下风口处,并能与雨水分开。

二、防疫制度要健全

养殖场形成规模以后,各养殖场内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严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兽药和疫苗要统一供应和管理。养殖场内要配备相应兽医设备和消毒治疗药品。养殖场内谢绝参观,人员车辆进入区内需严格消毒。养殖场内,户与户之间不得乱串,严禁在养殖场内宰杀畜禽。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

三、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养殖养殖场时必须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地区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论文大全。一是制取沼气。将养殖场内畜禽粪便统一集中后与水混合,经厌氧发酵处理能产生大量沼气,可供养殖场内的照明、煮饭、发电等。其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是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实行粪尿分离,除臭减污。尽量减少用水冲粪便,在畜禽舍内垫上锯木屑或稻谷壳等,使粪便迅速干燥。各户将粪便送到养殖场内的粪便处理场。处理场可用塑料簿膜做顶盖,利用太阳光和风蒸发粪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颗粒状肥料,供为农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就是将畜禽粪便单独或与其它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发酵后供农用。

四、对养殖场进行绿化

绿化可起到改善养殖场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减弱噪声、减少空气和水中细菌含量、防疫、防火等诸多作用。应在养殖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在各养殖场之间种植隔离林带。为提高经济效益,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地面空隙可种植灌木和草坪。

综上所述,建设畜牧业养殖场要实行规模化,进行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解决环境污染。为畜禽饲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确保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