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银行融资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

第1篇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而融资难问题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涉足金融领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电商供应链模式的网络金融服务,应是商业银行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借助电商平台中的交易信息,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闭环应用,既可以充分考量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也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风险。

关键词 :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047-07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吴昊(1969-),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wh771@163.com

杨济时(197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yang13938519613@126.com

一、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电商优势

从市场管理的角度,电子市场可以分为第三方交易平台、行业自发型市场以及封闭市场。易法敏[1]详细说明了三者的区别,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除了买、卖双方之外的,由第三方建设的为了买方和卖方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行业自发型市场则指由某一特定行业巨头联合融资建立的电子交易枢纽;第三方交易平台和行业自发型市场均属于开放型市场,是面向所有具备资格的交易者的。而封闭市场则通常是由一个独立的买家与其商业伙伴创建的商业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在电子市场上通过网络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是把供货商、经销商等相互关联企业的业务模式转化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按参与交易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的交易(B2B)、个人对企业的交易(C2B)、企业对个人的交易(B2C)、个人对个人的交易(C2C)和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易(O2O)五种经营模式。中国主要的B2B电子平台有阿里巴巴、中国商品网以及好望角等,而常见的B2C电子商务平台有当当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以及凡客诚品等,C2C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网、美丽说、拍拍网等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电商平台”)。

银行与企业紧密相关,任何商务活动都离不开银行,买卖双方均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交易。当企业大量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时,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也就成为电子商务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银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提供一条较好的出路。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运行机制灵活,是一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活跃,也是新常态下促进增长的动力之源。然而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仍处于劣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往往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大多从企业外部以及企业内部进行研究。

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蔡丽华[1]将中小微企业筹资难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银行融资成本高,缺乏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机构等因素。她认为政府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不仅如此,张丽琼[2]认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也阻碍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尽管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有关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细节的法律还不完善,再加上法律执行率较低,因而影响了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效果。

从中小微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角度来看,Petersen和Rajan[3]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缺少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作为抵押,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财产权利作为质押,因此面对资信较差的现实情况,大型银行大多不愿意向中小微企业进行放贷,承担较高的违约风险。熊晋[4]认为小微企业有着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融资的有效性。而韦绪任[5]则提出,由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融资费用和成本高昂,缺乏贷款担保,其不能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因而很多小微企业对于银行融资的渠道望而却步。

针对上述问题,近些年,部分学者便开始从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入手,来寻求小微企业融资上的新突破。通过总结归纳,现从政府、担保体系以及商业银行三个方面来进行详述。首先,从政府监管方面来看,马胜祥[6]认为由于商业银行本身存在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为了鼓励他们对风险较大的小微型企业进行投资,政府及银行监管部门应从政策以及监管制度上给予支持;先应放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标准,加大信贷投入;再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推动借贷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从法律的层面,赵金凤和陈玉利[7]认为,中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的发展,同时要落实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以及管理办法,从而拓宽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其次,从担保信用体系的角度来说,尽管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已达十年之久,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刘志荣[8]认为,我国首先应在原有担保信用体系的基础上自我完善,通过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之间的合作来降低信用风险;然后应对现有的担保组织进行制度创新,引入除银行、担保公司以及中小型企业之外的第四方来分担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同时鼓励担保公司主动寻求除了担保费用收入之外的其他收益来源;最后应建立以商业型担保为主,政策性与互担保为辅的融资担保机制;商业型担保机构是以市场为导向,有着明确的考核指标,同时使用商业化模式运营的机构。大力发展商业型担保机构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且能使担保行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最后,从商业银行的设置方面来看,学者们认为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林毅夫和李永军[9]提出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中小型企业仅依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因此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与大型金融机构信息并不对称,由经营不透明所带来的高风险补偿便会造成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窘境。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点,才是解决小型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针对金融市场上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黎刚华[10]认为中小银行在介入中小企业市场融资方面,较大型国有银行具有更多优势,因此需要发展地方性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不仅如此,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学者们纷纷指出,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而从金融机构自身职能的完善角度来看,杨绍辉[11]认为银行应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这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投入。而由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首创的“信贷工厂”概念,则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贷业务理念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潘华富和蒋海燕[12]提出,“信贷工厂”是指银行像工厂标准化生产一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批量化、流程化的信贷业务。与传统的小企业贷款管理相比,信贷工厂模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些风险。尹贻童[13]指出,由于小微企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它的违约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会导致银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刘英卓和赵立永[14]也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技术环境还不成熟,对内,银行的经营管理缺乏准备;对外,由于企业和个人在网上的资产信息不全,缺乏社会各方交易的信息流和信息数据。其次,我国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建设硬件存在风险,安全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为狭窄,大多仅限于电子支付和网络银行。针对上述问题,赵岳和谭之博[15]提出政府、银行与电子商务平台应共建风险池。政府可以通过向风险池注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甄选,真正帮助低风险、高效率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不仅如此,政府也应转变扶持方式,从直接补贴模式转为通过商业方式进行扶持,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针对电子商务金融安全问题,李治平[16]指出商业银行应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改进的建议。

纵观上述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都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银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因此关于电子商务融资(以下简称“电商融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银行电商平台融资业务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利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融资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在充分肯定商业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银行发展电商平台融资所遇到的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本文针对银行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以下简称“电商金融”)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业务转型、拓展盈利渠道、规避信用风险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电商融资模式分析

电商金融形成的背景主要缘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状况。

电商金融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资源配置高效,服务成本降低。阿里金融数据显示,阿里小贷单笔信贷成本平均约为2.3元,而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为2 000元左右。二是数据信息共享,信用风险减小。在电商金融背景下,很容易从电商平台中获取交易双方的各类信息,而且还能将参与交易双方的资金流置于监控之下,极大减小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三是交易方便快捷,用户体验提升。电商金融服务提供的平台可以帮助用户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提高了服务效率,丰富了用户体验。

目前,电子商务平台种类众多,平台上的电商融资业务呈现多样化趋势,概括起来,主要的融资模式有以下分类。

(一)消费者信用贷款

消费者信用贷款是指通过分析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的日常消费数据,授予消费者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可以使用这一信用额度购买商品,先由银行垫付资金,然后消费者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款,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此类电商融资模式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例如eBay旗下PayPal的Bill me later即为此类融资模式。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

1.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可分为自营式B2C(如京东商城)下供应商信用贷款、商城式B2C(如淘宝网)下第三方网店信用贷款和平台式B2B(如阿里巴巴)下会员企业信用贷款。此三类融资模式下,供应商、第三方网店或会员企业只需凭借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交易信用记录,无需提供任何抵质押,即可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并由电商平台提供信用担保,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

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电商平台上的供应链融资,融资方把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待电子应收账款到期付款时,付款直接用于归还融资款项,主要包括自营式B2C下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和平台式B2B下卖方会员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流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3.中小微企业订单融资

中小微企业订单融资是指在电商交易中,买方会员向卖方会员采购货物,银行根据买方会员提供的采购合同,先替买方会员向卖方会员支付相应的货款来启动采购过程,待买方会员卖出货物后,再行偿还融资款项,主要包括平台式B2B下的买方会员订单融资,业务流程如图5所示。

三、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的SWOT分析

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电子商务正从一场消费者的革命向企业商务流程变革的方向发展,直至形成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发展动力十足,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交易都离不开资金流的需求,特别是电商客户的融资需求日趋旺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服务领域和业务增长点,同时商业银行对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业务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商业银行作为专业化金融机构,具有系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和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

第一,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雄厚,具有持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是代表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基础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本实力强,再加之完备的机构布局、制度设置、管理模式、战略规划、专业人才等,抗风险能力强,能够提供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服务渠道完善,具有大规模电子化网络支持。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是助推其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具备全国电子网络与物理网点协同发展的优势,具有广覆盖、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化服务渠道,这是商业银行整合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及研发灵活金融产品的有力保障。

第三,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具有广阔的要素市场。商业银行有着很好的买方和卖方资源。首先,商业银行的对公客户,包含各个行业,既有创造大量物质产品的制造商,也有提供丰富精神产品体验的供应商,这就决定着银行有着足够的卖方资源。其次,商业银行拥有的大量个人客户和有着产品消费需求的对公客户,提供了广大的买方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买方资源。

(二)劣势(Weaknesses)

目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种管理要求的限制以及自身传统风险管控观念的束缚,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商融资业务的发展,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一,由于受到外部多种监管要求的限制,商业银行针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思维与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由于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机构,不仅要对外提供金融服务,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创新思维,难以及时推出与电商发展速度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此外,历史负担与既得利益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束缚。

第二,由于受到风险管控至上的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与电商融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银行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对于客户体验不够重视,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太高,导致很多优质中小微企业被拒之门外,无法得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这些中小微企业只能望“行”兴叹。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明显不足,而电商服务平台中聚集的往往都是中小微企业。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交易量增长迅速,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对融资服务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一,国家加强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力度,保障了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对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措施进行了规划和具体安排,并在2013年11月21日公布了《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国家政策的扶持,既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必将为电子商务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第二,电商业务的发展促使大量中小微企业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开展交易,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拓展及电商服务平台的普及,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商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到电商服务平台中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电商服务平台中的中小微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暂时的资金短缺,产生了各种融资需求,这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还有助于拓展新的电商客户群体。

(四)威胁(Threats)

在促进电商融资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竞争加剧两个因素。

第一,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目前电商服务平台中的电商客户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虽然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差,可能会因政策的不连续而引发信用风险。不仅如此,由于电商金融的双方并不是面对面直接交易,并且电子商务平台是由非金融机构所控制,并没有受到具体的监管机构的控制。因此关于交易者身份的验证以及交易信息的真实性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机制,加以解决。

第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将打破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民营资本市场活力强、经营灵活,必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环境将面临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的对策建议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需要放眼未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满足电商融资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现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主动营销,变革信贷政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商业银行要坚持深化改革,紧跟产业政策导向,加大力度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要利用自身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加强专门营销人员的配备,开展积极主动的营销;要强化总分行之间、分行与分行之间以及各物理网点之间的联动效应,积极营销电商服务平台客户,抓住电商融资业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商业银行也要基于中小微企业的特点,确立新型信贷政策。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微企业设立单独的授信通道,降低信贷标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其次,深化“信贷工厂”理念,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实行批量流程化操作,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效率。最后,银行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广泛招商,扩大其电商金融的规模,同时也可以通过积分兑款、打折秒杀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提高客户体验度和参与热情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重塑业务流程,转变管理模式

首先,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完善高效、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机制。一是高效,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效率;二是便捷,简化业务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多样化,将目标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下沉至中小微企业,加大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同时整合客户数据信息,分析客户偏好习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融资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应将其管理方法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银行应将网络创新、个性化、协作化的全新经营理念融入到金融业务中,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来最大限度的拓展电子商务业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此外,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对于客户所反馈的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有针对性地创新服务。

(三)加强电子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在线交易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涵,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内涵,在渠道上创新业务功能,推进综合性、多元化、广覆盖的电子化服务。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重视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建设一体化电商融资服务平台,对外与电商服务平台对接,对内与行内管理系统对接,为客户提供电子化、在线化、自动化的融资服务,改善客户体验,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对金融服务的灵活性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重视数据积累,建立信用评级

首先,商业银行应注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融资服务中的应用,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数据深度挖掘应用方面的经验,吸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金融数据体系整合,在数据集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挖掘应用,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由于小微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不同,其网上的信息大多是基于其销售量、交易记录、客户评价以及物流信息等。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选取特定的信用评分指标,然后使用现代化的计量方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中小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也能充分展示自身品质,进而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不仅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能使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不仅如此,信用评分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时进行监控,更新相关信息,及时评估信用状况。

(五)强化风险管理,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电子商务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市场空间的同时,由于电商客户多为中小微企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相应的潜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针对电子商务发展中衍生出的新领域、新主体、新业务开展潜在风险研究,完善考核机制,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不仅如此,由于电商平台和商业银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双方可以约定建立风险预警互动机制。电商平台如果发现不良的交易信息,可以将其反馈给商业银行;反之,商业银行也可以将预警信息传导给电商平台。这样便能实时对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以及经营情况进行监管以便控制其信用风险。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和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走电子商务金融之路实属明智之举,其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能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原有的服务渠道、金融基础和客户资源来培育新兴市场。其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商业银行拓展了新的客户群体,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电子商务在给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商业银行受到了自身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其创新能力不足、灵活性较差、对客户体验重视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商融资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而如今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也会打破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积极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做出贡献。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进行营销,大力发展其电子商务,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反应能力。不仅如此,商业银行也应确立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信贷政策,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发挥其信贷中心的作用。其次,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银行应重塑业务流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优质便捷的服务;商业银行也应转变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电子化建设,重视电商模式创新,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再次,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和信息,建立新型信用评分体系,实时监控企业交易情况。最后,面对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其考核制度,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蔡丽华.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西部财会,2012,(8):49-52.

[2]张丽琼.影响小微型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9):82-83.

[3]Petersen,M.,Rajan,E.G.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407-443.

[4]熊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学习月刊,2012,(2):82-83.

[5]韦绪任.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149-150.

[6]马胜祥.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2,(4):5-10.

[7]赵金凤,陈玉利. 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6):159-160.

[8]刘志荣.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研究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2):28-32.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9.

[10]黎刚华.不对称信息与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J].开放导报,2006,(5):100-103.

[11]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179-182.

[12]潘华富,蒋海燕.“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J].银行家,2009,(5):70-72.

[13]尹贻童.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刘英卓,赵立永.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战略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2008,(6):5-8.

[15]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12,(7):99-112.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贸易金融;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逐渐增多,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时,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便有了贸易融资的存在,它可以帮助企业顺利扩大贸易活动,提升企业的规模及经营范围。此外,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贸易融资获得丰厚的收益,很多资金回收时,周期较短,并且有助于银行有效利用资金,收取一定手续费的同时,还会通过对企业自己支持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不仅在国内,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少相关的国际结算环节也是银行围绕的重点内容,银行还会对很多进出口商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相比银行的传统业务而言,贸易融资的风险较大。由此可见,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分析探讨商业银行如何抵御各种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应当对商业银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并且探寻一定的对策以供商业银行在今后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中有效防范风险,帮助商业银行获得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1.贸易融资概述

早在《巴塞尔协议》中,便对贸易融资进行过专门的论述,贸易融资存在与商品交易中,是一种资产融资行为,主要针对银行而言,将一定的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为商品交易提供资金,例如商品交易中涉及的存货问题、预付款问题及应收账款问题等。它有别于一般性的贷款业务,贸易融资自身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其面对的主客体相对更加复杂,很多贸易融资的当事人都是进出口商,因此这些当事人还有境外、境内之分,并且当事人可能会跨地域。但是通常情况下,贸易背景在融资业务中是相对固定而具体的,商业单据及金融单据也是相互依附的。在贸易融资过程中,主要依靠企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除了一般性的贷款业务需要考虑信用、市场等风险外,贸易融资还需要考虑国际贸易中的汇率及利率风险等因素。

2.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2.1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贸易融资业务便已经在我国起源,直到全球化盛行后,我国进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国际业务量才开始逐年攀升,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现阶段,我国的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主要涉及的业务包括国际保理、出口商业发展融资、打包贷款、进口开证等多个领域,这些业务都趋向于传统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日渐成熟,也有很多福费廷等业务开始加大运用力度。当然现阶段我国融资业务发展正在趋向于成熟,但是很多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更加高效的贸易融资绩效相比,其中差距还很大。

2.2现阶段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控制风险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人甚至认为,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中无需实际资金,只是虚拟货币,因此对贸易融资的风险意识过于淡薄,并且仍然按照传统的授信方法开展工作。无论是产品的理念,还是授信方法,我国的中资银行通常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贸易融资贷款采取相同的运作方式。之所以我国的银行都按照保守的做法来应对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原因是国内银行无法控制国际贸易中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并且缺乏必要的识别风险意识,如果在第一还款来源不能得到准确掌握的前提条件下,第二还款来源是否充足便应当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除此之外,很多从业人员会带着国内传统业务思维应对贸易融资,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去认识贸易融资业务在国际范围内的特点,在营销手段方面更新不及时,很多从事贸易融资的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一定的业务量。其次,业务创新速度慢。贸易融资业务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银行业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很多金融衍生产品及零售银行业务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融资方式上,因此从融资方式上来看,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创新意识,并且可以实现的功能较少,品种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势必会导致,新产品问世的频率低,很多业务都按照传统的操作模式进行,大多数融资产品依然主要通过银行信用完成,产品创新速度很慢,特别是很多汇款方式结算领域。近几年,赊销方式仍然是主要的贸易结算方式,占所有结算方式的七成左右,之后还会采取信用证、单托收等其他结算方式。而国际结算方式是汇款方式采取的主要形式。对于银行来说,目前在汇款结算中多担任的更多是付款操作者的角色,在融资方面的业务开展情况非常有限。而我国在贸易融资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并且所开展的业务品种很少,很多业务开展的规模很小。但是正因为如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还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此外,我国关于贸易融资方面的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以供今后贸易融资过程中约束双方行为,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策略探讨

3.1建立融资后追踪管理法律制度

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势必会有承担风险的可能性,因此监控风险成为必要程序,特别是当监测到存在风险信号时,融资后追踪管理法律制度将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依照相关法律制度及时采取决策和措施。因此,对于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银监会及相关立法部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样才能有效将追踪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日常追踪管理时,可以首先将资金账户进行监管,密切监控债务人、担保人的资金流转情况,将监控范围扩展至银行客户的上下游企业。银行内部可以针对客户的等级进行划分,对于一些重点对象,为了保证资金安全性,可以专门成立追踪管理小组重点追踪。

3.2确立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查询平台

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前,便准确掌握客户信息,可以大大提升审查工作的效果,因此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将信息查询平台公布成为很多商业银行从事审查工作的有效途径。作为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中,无论是前期审查工作,还是融资后的追踪管理工作,都需要掌握更加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这是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重要依据。为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的方法,将银企、企业间的信息通过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数据的透明度。建立一个信息披露查询平台,可以与现阶段实行的抵押登记部门工作相结合,并且将相关数据信息公示,方便贸易融资当事人可以查询检索,实现信息共享。

3.3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贸易融资业务的从业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贸易融资工作的相关流程,熟知业务开展中的注意事项和风险评估工作。商业银行可以定期为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强化与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知贸易融资业务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且具有证据意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注意保全资料。将业务部门与风险相对集中的部门人员作为业务培训的核心,可以在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在重要部门配备专业的法律事务人员,将贸易融资业务精通的从业人员与法律事务人员相互扶持,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应当严格按照业务开展的流畅及法律制度进行,有效方法可能出现的风险。尽力避免出现难以收回融资款的情况,如果一旦发生,应当及时应对,拿起法律武器,行使自身的诉权,不可拖延至催要无果后,再寻找法律途径,最终因为时间时限问题,或融资方经营等原因,导致判决无法执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结语

近几年,我国的贸易总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贸易总量持续攀升的势头下,我国的贸易融资市场也具备了发展的潜力,贸易融资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势必会面临各种风险,如果风险成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影响自身的良性经营,由此可见,有效管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细化、完善相关制度,不断深化研究现阶段我国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为我国贸易融资市场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一萍 单位:渤海银行滨海分行

参考文献:

[1]金欢阳.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5,12:66-67.

[2]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4,10:89-90.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62―02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个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广泛存在,我国也不可避免,甚至更加突出。近期,众多专家从我国经济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外部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招,笔者在此仅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对解决中小银行融资问题发表浅见。

一、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地位

国内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负责人曾说过,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是相得益彰的天然伙伴。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立足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这一市场定位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自然责无旁贷。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因具有经营灵活、决策链短、贴近市场的优势,因此理应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

(一)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足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中小力量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应该说,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三个服务”的市场定位,并以此定位深化改革、致力创新,从而开拓并逐渐巩固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以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中发展比较迅速的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为例,上海银行的贷款有55%投向了中小企业,北京银行组建了全国首家由商业银行投资主办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服务开辟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另外,南京商行、济南商行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占其贷款总量的76%、74%。特别是有“草根银行”之称的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仅3年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是得益于与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是其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二)巩固中小企业客户群、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是城市商业银行应对行业竞争、壮大自身实力的有效途经

目前,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放开,大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在逐步拓宽,并逐渐转向商业银行以外的融资方式,可以说,银行在这方面的盈利空间正在不断减少。而对于有限的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根本无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同时,伴随着这种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趋势的形成,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这将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最终将视线也投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为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利用自身现有的便利,巩固中小企业客户,切实为中小客户提供融资便利,这是具有市场前瞻性的必然策略。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因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等方面还缺少配套支持,导致其贷款远离中小企业,而且长时间主营大企业业务的服务模式、对中小企业信息处理的高机会成本是使其在短期内无法迅速向中小企业靠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还是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城市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利用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特点,继续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业务增加点,并以此促进自身业务的增长,壮大竞争实力。

二、城市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战略选择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高,具体放贷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障碍。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其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反应机制都可以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利用自身特点,采取多元化手段,走特色之路是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战略选择。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

作为大部分只能从事地方性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是其基本定位。急于发展,揽大户只会间接减弱抵御风险、应付综合竞争的能力。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金额小、时间急、期限短、频率高、范围广泛,这些特征正好与小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分散原则以及本身地域性、低成本性、灵活性的特点相一致。为此,从战略上认定并坚持这个目标市场选择,扬长避短,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寻找业务增加点和发展空间是具有前瞻意义的。

(二)尝试以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为中心,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融资支持策略,提供适合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产品

中小企业在创立、成长、成熟、衰落几个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资金需求。不少的国外中小银行都注重以此为出发点,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开发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如在创立时期提供设备融资、融资租赁等产品;在成长阶段提供循环信用、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产品或者在之后的阶段为其提供理财规划、投资组合建议等等。抓住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制定出适宜合理的方案,既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其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又可以增加银行的盈利空间。随着对外合作步伐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方面多作出尝试,以适宜的产品去解决融资支持的问题。

(三)创新内部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临时性、紧急性的特点,实施特别授权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根据信贷业务风险等级确定授权限额,对于低风险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可以授权分支机构直接审批;对抵押贷款,可尝试灵活采用最高额抵押方式,一次抵押,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既降低企业费用也简化了审批手续。

另外,在内部考核、营销体制上,紧紧围绕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制定考核、奖惩措施,将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在营销政策中明确加以界定,引导、鼓励支行立足中小企业,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实行上下联动对中小企业客户共管机制,加强双方高层沟通联系,提高重点中小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建设中小企业伙伴银行。

(四)以解决融资问题为核心,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抓住一切合作的切合点和突破口,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独特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诸如自助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抵质押循环贷款等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在担保方式上,探索创新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或者借鉴部分地区推出的“签证贷款”模式,只要购销合同的双方上家产品好,下家效益好,就可以凭购销合同进行无抵押担保。另外,可将部分公司客户划入个人客户群体,或推出个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综合贷款,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个人贷款因采取逐月还本、递减还息方式,借款人还款压力小,贷款风险小,可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良好途经。

第4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面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转变与国内效率普遍不高的金融环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金融改革势在必行,也引发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机构都希望抢占先机,获取改革红利。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涌入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否则就会战而不胜,影响全行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一)金融改革要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世界各国自贸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自贸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这一建设任务。从全球各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普遍的建设规则来看,可以总结出“三大自由”,即货物进出口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金融自由相对于金融管制,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管制有深刻地理解,并能很好地运作经营,但对金融自由不太熟悉。金融自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宽松、自由的开放政策,外汇不受管制,可自由进行兑换,并且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可自由进出入,存贷款的利率根据国际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汇账户开放,二是宽松的外汇管制,三是利率市场化。

《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明确的金融改革内容。四大改革要点,一是开放资本项目,二是跨境使用人民币,三是利率市场化,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实现市场化定价,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改革外债管理方式,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融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打破各种制度对于金融的制约,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不能适应金融的改革开放,势必会被淘汰。那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又将面临什么挑战呢?

1.从金融改革的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政策方面,但我们仍能够清楚预见金融改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发展机遇。

(1)扩大市场,提供更多资源。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已经备受世人瞩目,在全球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的市场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寻求对外扩张。但是海外扩张受到诸多壁垒限制,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上海自贸区建设实行“境内关外”政策,这样开放的政策则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对外扩张的绝佳机会,能够让商业银行充分有效利用境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

(2)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往往局限于存、贷、汇,虽然近些年来也有拓展一些中间业务,但国际业务并没有普遍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发展跨境融资业务,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便能大大地扩展其业务经营范围。

(3)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经营模式基本同质,极大地限制了业务创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和汇率都受到严格管制,创新业务的审批制度审慎而又严格,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又受到金融管理部门的严格限制,创新难以进行。而上海自贸区建设注重创新金融制度,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和业务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

(4)降低运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内发展成为全能型银行是有很大机会的,全能型银行可以同时开展多种业务,如存贷款业务、跨境投资并购、离岸金融业务等。这样的经营方式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

2.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挑战:

(1)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上海自贸区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一旦进入自贸区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难关。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有办理一些相关业务,但业务经营规模很小,占银行整体业务比重也比较小,这样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去应对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

(2)难以适应金融自由。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金融管制下的运作经营模式,而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自由,将一步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于资产定价、存款定价等都十分陌生。在这样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资金价格受到直接触动,影响银行经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脱离央行保护。习惯于金融管制和利率补贴的中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由于官方定价所带来的存贷款利差,总能保障银行获取稳定且较大的收益,进入自贸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银行将不再受中央银行的保护,银行的盈利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4)同行竞争激烈。自贸区进行金融改革,其所能带来的改革红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自贸区发展,将来自贸区内还会形成银行机构的集聚现象,无疑也会使得同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必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和机会在自贸区进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制,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身的业务。

(二)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金融自由,利率市场化,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银行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机构布局、战略思想、业务流程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快速适应自贸区的游戏规则,尽快尽好地展开银行各项业务。

(三)坚持开拓创新

商业银行如果要在上海自贸区顺利地开展业务,必须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的限制,有所创新,开创出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业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在自贸区内站稳脚跟。而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非常谨慎,根据我国惯有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一开始并不会官方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会首先允许单个产品试行,成功推出一个,再允许推出下一项。逐步推出多个产品后,就会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就会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的改革突破。按照这种模式,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产品创新储备库,以及时申报,抢占先机。

(四)转变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贷业务,而在自贸区内,由于金融创新、市场监管更为苛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在自贸区内的发展。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先机,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自贸区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明确规范和清晰阐述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服务观念、企业愿景等。同时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迎接这场挑战,才能实现自身最终的发展目标,更好地立足于金融界。J

参考文献:

1.戴小平.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5).

2.徐刚.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消费导刊,2013,(11).

3.姚慧.有关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突破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4,(1).

第5篇

其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由来已久,而各级政府部门也一直不断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支持,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融资方式,力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的角度,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分析,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策略。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当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创业板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概念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面向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企业256家,融资总额1840.7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7家,占比为92.58%,绝大部分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教育传媒等领域。此外,私募股权融资也已成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方式。

人民银行等部门近年来也一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陆续推出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一系列债券融资工具。截至2011年6月末,共有160 家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13.67亿元。

尽管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正在逐步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融资渠道,但是市场的完善和扩大仍需要一个过程,直接融资占中小企业融资的比例仍比较低,并且近期内不会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二)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而实现融资的一种方式,并且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多次为中小企业融资下发指导性文件,引导督促金融机构通过增加信贷资金投放、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等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并且在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资产计算、存贷比指标考核等给予优惠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好的银行给予优先增设分支机构和差异化考核等支持,并明确提出允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这一系列政策将有效推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还在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等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进下,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截至2011年6月末,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7 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9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累计新增8659亿元。

从上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间接融资在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方式。而且,从行业方面看,直接融资比较适合高科技、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而间接融资更加适合数量上占较大比例的从事商贸、加工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具有贷款利率高、综合收益高、贷款集中度低等特点,并且在监管部门出台多项鼓励措施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更加具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占用度低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和监管政策要求下,都有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的冲动,然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健全、抵抗外部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更是使得商业银行要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一)事前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应该是二手车市场。在二手车市场,由于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方不能确切了解二手车的真实性能,所以买方只能接受同类型二手车的平均价格。这会导致真实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车子只能被以平均价格出售,而高质量车子的卖方会认为购买价格过低,从而退出交易市场。由于高质量车子退出市场,而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就会明显下降,买方也只能以市场平均价格买到真实质量在平均水平或者平均水平以下的二手车。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商业银行面临同样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制度和信用体系并不完善,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而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缺少足够的经验,在信用风险方面也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

如果将贷款资金看作商品,那么资金的卖方是商业银行,而买方是中小企业。从卖方的角度看,目前商业银行会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而且一般来说,都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度和违约率都相对大型企业要高一些。因此,商业银行一般都会加大对中小企业借款主体的考查力度,提高包括利率在内的贷款条件,增加抵押物或其他担保形式。

从买方的角度看,中小企业中包含相对优质的低风险客户和相对劣质的高风险客户。低风险客户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会充分考虑偿债压力、资金成本和收益水平等因素,而不一定会接受银行相对比较高的贷款利率或其他条件。相反,高风险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则不会考虑这些因素,而是主要考虑能否获得贷款资金,所以会采取包括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伪造会计凭证和接受苛刻的贷款条件等手段,从而误导银行在风险判断上认为风险和收益能够匹配。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对象上,往往是向接受包括高利率在内的贷款条件的高风险客户发放贷款,使这种经营业绩不好或者发展潜力不大的高风险客户获得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不断增大。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难以根据信用风险水平而进行准确地定价。

(二)事后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存在。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不严格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运用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甚至不按照约定期限偿还贷款等方面,一旦出现风险,便可能牺牲商业银行利益。

在建立信贷关系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管理往往延续对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很难观察到企业如何高效地对信贷资金进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不能把握实质风险。中小企业往往更会在利益驱动下,做出有损商业银行利益而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行为。

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不能进行有效投放或者浅尝辄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才能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准确衡量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和定价。

三、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策略选择

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作为外部力量解决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充当信息共享、信用评级和信用保障的渠道。而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信用评级系统,从而能够准确衡量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且专门建立一套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中小企业融资贷后管理和实时风险监测。

(一)监管部门牵头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

由央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牵头引导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工作。征信系统必须能够包括中小企业的注册信息、股东信息、财务报表信息、财政和税务信息、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情况、进出口海关记录、金融机构信用记录等等。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在中小企业征信信息基础上,对其企业工商年检记录、商业信用记录、财政和税务记录、进出口海关记录和金融机构信用记录等进行考评,并根据区域经济信用情况、行业景气度信息等统一制定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标准和制度,并定期进行更新。与金融机构的内部评级相对应,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作为外部评级,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衡量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二)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它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大中型企业融资业务在风险评估、担保措施、操作流程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信用风险评级、担保措施评估、操作管理流程和贷后监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并最终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通过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广泛采集中小企业信息,并以此数据基础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从而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体系应充分反映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信用主体评级和包括担保措施评估、现金流监控、业务结构设计等方面在内的债项评级,从而充分反映该项业务的实际风险水平。

其次,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无法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或者符合要求的担保措施,商业银行应根据征信系统和外部评级情况,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要求,或者根据中小企业业务特点进行产品设计,通过结构性融资进行担保补偿,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能力评估。

第三,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都以传统信贷业务为基础,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往往具有单笔业务规模小、企业数量多、资料种类多等特点。如果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仍执行原有的操作管理流程,则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影响成本收益比或者降低服务水平,因此,商业银行应在贷前调查、风险审查和放款操作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改善业务操作管理流程。

第6篇

摘 要 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其融资难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现阶段为国内企业服务的主要融资方,应该充分借鉴泰隆银行等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快改革内部体制和转变内部业务部门的设置;充分调动一线员工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网点多、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市场调研分析,实现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的基础上,量身打造系列金融产品;运用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政策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及时、稳定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融资

一、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不外乎单笔资金需求量较小(一般在300万以内)、资金的到位时间要求特别快、贷款频率特别高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时,应注意到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对资源配置的特殊要求,并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培训体系等方面实现一定倾斜,为业务发展切实提供保障。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这方面,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特点,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借鉴泰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系统不完善,采集信息的成本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中小企业发展部内部搭建一个中小企业的共享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以人民银行现有的征信系统为基础,考虑将经贸局、财政局、统计局、国土局、海关等主要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信息采集纳入系统,搭建中小规模企业的信用信息动态数据库,覆盖信用查询系统和信用评价功能,以便需要方了解企业整体授信情况、关联企业担保关系、评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采用市场化的信用评级方法,由发展部门的信用评级科对各类中小企业进行统一评级,形成中小企业的信息批量处理,降低原先针对每个中小企业都要重复调查,重复评级的成本。根据不同的评级结果制订不同的贷款政策,对未达到规定级别的中小企业则不发放贷款。这样对众多的中小企业进行初步的筛选。为了达到评级功能的先进和科学性,也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信用评级公司的形式,把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作为一个个大型企业,批量对数据库的数据的动态分析,并且定期对获得贷款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进行动态评级,并在数据库公布,达到对中小企业风险的动态监控。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中小企业发展部门可以充分使其所属金融产品开发科借鉴泰隆银行的模式,定期对达到数据库基本标准的中小企业所在行业,进行调研,形成报告,充分了解同一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真实情况。同时把收集到的以行业为单位的报告通过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的研究,快速开发形成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并在全国和地区试行后进行推广。

第二,在中小企业发展部门内部建立自总行到事业部的“谁掌握信息谁决策”的思想,合理下放一定的信贷审批权。以泰隆银行为例,该行建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总经理分管信贷副总经理信贷经营管理部信贷片组信贷员(客户经理)六级信贷运行管理体系。除信贷员以外,各级级别均拥有信贷审批权限,其中为数众多的信贷片组权限在10万元-300万元。通过实施业务一线差异化的授权,有效平衡效率和信贷审批。充分简化的贷款业务流程还表现在对分支行的中小企业事业部门进行充分的授权。如台州市商业银行99%的贷款业务,支行可予解决,使该行贷款决策效率高。新客户申请贷款,一般在2天内调查并答复,老客户基本上在申请当天甚至在10分钟内就可办结贷款。

第三点,从泰隆银行的模式来说,传统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体系,类似具有大企业“批发”业务特点的产品、信贷操作流程以及贷后管理系统较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的反应;在实践中,不能将大企业业务的经营模式“一刀切”地用于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必须从机制上入手,脱离现有的以大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独立设计出适应中小企业“短、频、快”融资需求评审模式和风控体系。同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上改变以前的综合考评模式,建立以存款为主导,现金流为考察目标的地区联网系统。在选择目标上,着重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精品、尖端、特有、优质”的企业,在批量发放贷款中,获得规模效应;同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成本与风险。

第四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控制的软硬件上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改造。

首先,国有银行有信息化、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的硬件优势,这种原先服务大企业、大客户的高端工具,开始移用到中小企业信贷领域,和民营银行争夺有潜力的优质客户。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大大削弱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信用风险,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针对此,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基本特点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小,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有着较短的存续期和较高的经营风险;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待完善的财务数据,增加了商业银行评估其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的难度;三是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四是生产经营活动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高度集中的经营权、所有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常常积累大量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商业银行针对上述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批量化营销融资模式,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不断探索、研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和产品。

1、通过商圈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在为依托于商圈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商圈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经营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整体实力因素,并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质的商圈。根据商圈特征,为有较强发展意愿、较好管理水平及优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依靠商会模式挖掘利益。商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间的,其内部成员都存在着各种利益、地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为商业银行实施批量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充分调查商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信息透明程度、信用情况、发展前景、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政治地位、经济当量、发展历史等。

3、紧抓产业链模式进行融资创新。所谓的产业链融资,即在考察、分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交易关系、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货权、现金流控制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产业链融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到期付款实力和信用程度,向产业链中的上游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为产业链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保兑仓业务、未来提货权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小微企业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小微企业的实力较小,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之前,应充分评估其行业的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家未来政策调整、市场饱和程度、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等因素,以有效规避风险。举例来说,比如近几年波动较大的钢贸行业,由于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挪用信贷资金等,大大加剧了各商业银行的钢贸行业风险。

(二)批量业务中客户准入不严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批量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是在筛选授信批量开发授信客户项目中,常常出现客户信息审查欠严谨的现象。例如,很多银行业务员往往忽略深入调查第一还款来源,而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放松审查贷款单位的准入条件,这样便无法深入、准确的调查、审核贷款单位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和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再如,只有当发生客户违约现象时,才发现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从风险控制和营销的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链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融资有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产业链融资,采取全封闭的资金流、物流操作方式,根据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小微企业的需求,提供实时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策略及对策

(一)严格把关,严控小微企业项目融资的准入条件

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优势、受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在产业集群项目筛选过程中,淘汰那些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简单集聚的产业集群,选取内部分分工协调、周期较弱的行业的集群;在产业链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充分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度、关系稳定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能力等因素。

(二)强化管理,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管理

在实施批量开发项目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秉持谨慎审查的态度,严格遵循审查准入条件。具体来说:在筛选产业链项目时,首先调研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固程度、发展前景、对上下游企业的管控能力、诚信度等,慎重选取和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受核心企业重点支持的核心经销商、供应商等;在筛选产业集群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内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渠道稳固性、行业经验等

(三)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因此常常出现欠息、逾期等现象,不良贷款也比较多。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还款细则中,应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重组条件,针对一些经营政策、信誉较好、产品畅销、不良贷款形成时间不长的小微企业,实施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重组方式,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核销标准,简化核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件人:徐倩

第8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情况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亟待创新融资业务,进而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年底,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4.2万亿美元,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量达到38213亿美元,相比于上一年增加了5097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逐渐增多,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对产业供应链开展本币和外币、在岸及离岸相结合的全链条金融业务。统计表明,自从“供应链服务”推出以来,深发展的贸易融资客户及业务总量增长的比例均在50%以上,一年累计融资额高达3000亿,整体的不良率仅仅在0.4%左右,成效非常显著。尽管商业银行的改革正逐渐推进,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有必要开展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其经营理念渐渐转向了经济资本制约型,因此商业银行的宣传理念强调低风险、低投资,国际贸易投资成了商业银行的最优选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目标逐渐转向占有率低、回报率高,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弊端。集中表现为:第一,以授信方法为主,即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考察融资对象是否达到标准及授信主体资产情况,方式传统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未能开展数据动态分析;第二,业务创新速度相对较慢,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始终沿袭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第三,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支撑作用的技术相对落后,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力度也远远不够,银行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银行业务操作没有充分实现电子化;第四,没有充分与国际接轨,主要是由于我国融资时间不长,经验比较缺乏,缺少企业保护意识,损害了银行信誉。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显现的问题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于上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逐步建立起来。由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显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途径过于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就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树立明确的思想认识,难以及时进行业务创新。当前我国的融资途径主要是比较基本的方式,风险系数大、操作环节复杂的方式相对缺乏,专门为进口商设置的结构性融资几乎未能开展。就商业银行的融资主体来说,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对于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其竞争力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大,因此不为其提供融资。为了获得发展,小企业会给贸易对象提供优惠条件,因而其成本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应当帮助小企业融资。

2.创新技术水平低

科学技术推动了国家科技及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水平较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对于某些业务信息难以进行有效加工。而国外的某些银行,能够凭借网上交易拓宽经销途径,了解客户信息,进而为评估风险及降低风险出创造了条件,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制于低水平的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风险评估较为困难。

3.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银行管理者对融资业务缺少了解,加之经验匮乏,因此没有对融资业务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预见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趋向。我国商业银行缺少国际贸易融资专业人才,国内开展这项业务的时间较短,尽管现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业务十分熟悉,但是对国际贸易融资却不够擅长,不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作用。

4.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加剧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风险。另外,控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也相对落后,风险管理体系、监控体系、银行之间资源共享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金融创新,加速了衍生工具的增长,进而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将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的趋势也更为明显。基于此,就融资方式进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国家贸易融资方式,笔者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开展创新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具有诸多优势:灵活性较强、风险系数低、收益高,因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力度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这项业务有助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为经济紧张的企业提供支持。然而,一些企业信誉不佳,在进行贷款回收时存在潜在的风险,因而业务本身风险性也很强。对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由于某些中小企业缺少对新型贸易融资业务的了解,倾向于办理传统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客户需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的整个贸易流程提供资金,进而促进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服务的完善。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商业银行取胜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开展定期培训,同时积极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员工奖惩制度,进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工作效率。

3.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产品

根据创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分别是原创性创新及吸纳性创新,前者难度大于后者。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认识到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经验较为缺乏,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应当以吸纳性创新为主,积极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水平。

4.健全国际贸易融资法律

在进行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时,需要对客户的经济状况加以评定,进而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此外,相关部门应该推动我国国家贸易融资法律与国际接轨,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发展策略

引言

债务和股权两种权益调整的综合结果就是资本结构,它与融资紧密关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而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与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依法经营和照章纳税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等等。但是,商业银行又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基本都是靠吸收存款形成的负债来维持,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不同决定着银行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因此,探究合理配置资本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商业银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融资效率

融资就是资金的融通。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指资金由资金供给者手中向资金需求者手中运动的过程[1]。经济活动都涉及到效率的问题,融资也不例外。融资方式是一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两个内容:配置效率与交易效率。配置效率是指能够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的投资者使用,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而交易效率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总的来说,融资效率的最大化是融资活动追求的目标,而效率将就的就是投入与产出。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等要素;产出即是所收效益。

2.融资现状

2.1内源融资现状

目前,内源融资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随着银行盈利能力迅速增强,高额的利润成为银行融资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利润增速呈下降趋势,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其融资开始呈现不可持续性。

2.2外源融资现状

近些年,商业银行开展股权融资越来越困难,股权融资方案的审批难度也越老越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抛弃了股权融资,开始转向发行次级债来进行融资。发行次级债程序比较简化,并且周期比较缩短,还不会稀释老股东的权益,对股票市场冲击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次级债只能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并不能改善核心资本充足率,但是股权融资不仅能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随着银行股权融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进行融资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高频发行巨额次级债,会冲击资本市场,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因此要适量而行。

3.发展策略

3.1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任何事物都会受环境的影响,银行的融资也不例外,良好的市场坏境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市场在不断的进步,但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立足之地,银行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融资效率和经营绩效。良好的经济环境,给银行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制;监管政策饿完善使得银行在良好的信用基础下开展业务活动[2]。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上市银行的融资效率,一定要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使商业银行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2注重资产质量的提高

商业银行提高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提高资产质量,控制风险资产的数量。具体有一下两张方法:(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调整资产结构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信贷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资产运用方式仍很单一,所以,必须要拓展银行资产的方式。(2)严控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首先,树立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问题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贷款管理工作和案件防范工作,以防不良贷款的反弹。其次,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清收力度,这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3改变经营理念

时代在进步,经营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但不能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不顾质量即使再多的资产也不能为银行带来好的收益。相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规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银行的资本过剩,形成的资产还没有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开展业务时,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规模、风险构成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不要盲目的追求资本扩张,尽量使资本在每一个阶段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以此来维持稳定、有序、高效的银行资本运作模式[3]。

3.4推进金融创新

市场经济是商业银行融资的大环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中运行。我国商业银行在获得所需资金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阻碍。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采取的集资方式主要有:吸收定期存款和发行次级债券、定向增发股票以及内部留存收益等。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些上市银行融资效率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提高银行业的获利能力是大势所趋。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是我搞上市银行融资率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银行的自我积累能力,并且能够强化银行的自我积累机制。同时,提高中等规模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鼓励小规模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调整银行业务收入结构等对提高国内银行整体利润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能够促进银行自身资本的积累,提高融资的速度和质量,使银行建立良好的资金循环模式[4]。

4.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蓬勃发展,银行紧跟时代脉搏纷纷选择上市,并且大多采取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但是在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的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更好的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2]刘力昌,冯根福.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第10篇

摘 要: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运行可以概括为政策金融机构引导、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下,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融资体系。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风险与收益的高度非对称性、无形资产密集度高、资本需求密集度高、发展的信息模糊程度高的特点,创新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责任,对于风险的个体承担能力非常有限,往往达不到银行提出的贷款条件要求,使其间接融资机制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作为技术和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得不到拥有全社会大多数资金资源的间接融资的充分支持,是各地区甚至各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悖论”。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56-02

1 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企业融资通道主要依赖银行,银行贷款占全部融资总额的90%以上,间接融资比重大、直接融资比重小的融资结构,导致风险向银行业集中,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而随着国有银行改制等变革,以及银行对风险管控的加强,各家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企业申请贷款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商业银行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专门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体系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商业银行为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障碍分析

由于制度和观念上的约束,商业银行不愿意甚至是不能够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表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都必将是金融机构的主体,支配着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创新型企业失去了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也难以取得快速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从企业和银行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创新型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存在的障碍。

2.1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障碍

(1)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创新型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了其融资的主要途径。2O08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38% 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在问及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时.94% 的企业在有融资需求的时候会首选银行,但认为银行融资难的企业占比则达92%,只有1% 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融资难的状况。可见目前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经营风险大。

除了恶意逃避债务的企业外,银行贷款的风险与创新型企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及企业经营效果正相关。而资金实力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创新型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另外,有的企业的创新技术或产品并不一定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创新型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3)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有些创新型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薄,不乏恶意逃债废债者,导致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资信评估偏低,使创新型企业融资出现困境。一些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

(4)抵押和担保难。

抵押和担保已经成为创新型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这一信贷方式对想获得资金的创新型企业存在相当大难度。一是创新型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二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效率较低。

2.2 就银行方面来讲存在着以下障碍

(1)规模歧视。

按照优良客户的最低贷款条件,企业必须达到4项指标: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年实现销售额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资产负债率在60% 以下。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创新型企业难以实现上述指标,尤其是实现前2项指标。因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贷款都有顾忌,均把目标市场定位于大企业、大项目。

(2)融资成本较高。

创新型企业的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较高。这种用款特点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客观上造成了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导致银行支持意愿不强。

(3)银行“惜贷”。

对创新型企业“惜贷”、“恐贷”现象,其深层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现有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追偿、行使抵押权、诉诸法律等手段保护债权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其次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创新型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另外,也很难找到为银行所认可的愿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的企业。第三是银行无法解决与创新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适用创新型企业的金融创新。在现存银行所有制和治理体制下无法平衡风险和盈利的目标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惜贷”。

(4)风险控制要求严格。

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改变粗放型的贷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控制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

(5)管理体制缺陷。

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审批手续环节过多使得创新型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性难以保证。另外银行内部缺乏一个高效有力的激励(委托一)机制,片面强调对信贷各个环节的责任,尤其强化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增加对内部人的风险约束,与之对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根本改善,直接导致金融风险向个人风险同比传递,而经营绩效却与个人收益相关性较小。这样一来,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必然在经营中以稳健为原则,对一些风险较大,收益也较大的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不予理会。

(6)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是一样的,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创新型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创新型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关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受到多方面的管制和约束,如果向创新型企业贷款所得的利息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商业银行就可能对创新型企业“惜贷”。

3 拓展创新型企业商业银行融资途径的建议

对于创新型企业本身的问题,要靠创新型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打造自己的信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联系来解决。

对于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第一,转变观念,塑造为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行为导向,要从思想上彻底除去对创新型企业的偏见,真正认识到创新型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信贷取向,建立符合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创新型企业信贷部门,对创新型企业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使之成为能够支持创新型企业贷款管理模式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业务受理审批系统,加强创新型企业贷款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第三,创新产品,不断满足创新型企业多元化的信贷融资需求。根据创新型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创造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第四,建立贷款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各家银行与省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相互融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减少风险发生概率。第五,对按时还款付息,表现好的创新型企业要给予奖励。例如,降低信贷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第六,最好与创新型企业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或者,银行可以找一家自己信赖并长期有业务往来的创新型企业,与其建立信贷关系。再通过这家企业了解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等,这样就可以降低自己的调查成本。如,深发行采取的“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第七,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合作,引入银团贷款方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授信服务。从而可以降低自己单独放款的风险。第八,银行可以购买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人根据债权人的要求而担保债务人信用的保险。通过购买保险,银行可以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自己的信贷风险。

对于政府来说,仅措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必须要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例如,适时规定每个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城市合作社的改造;适当发展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英国1934年成立的“产业金融公司”,1945年成立的“工商业金融公司”,法国的大众信贷集团、互助信贷集团等。政府还可以组织成立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授信服务等。

探索和完善商业银行支持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开创性的金融工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要肩负起支持和完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历史使命,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金融规律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成功道路和运营模式,形成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银行机构持续稳健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多赢格局。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李金秀.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初探[J].财经界,2009,(7).

[3]王安妮.商业银行在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作用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10.

[4]欧阳世伟.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第11篇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制度,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2)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强之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主要是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提高存款利率,进而招揽更多的客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对于商业银行融资是有很大影响,很可能需要借助于高利贷,这将会大大增加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以说,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慎重考虑银行经营策略,避免银行守信用风险的影响。

(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强利率风险是指经营主体由于利率的变化而受到损失的可能。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由定价权,无法自由的进行利率调整,按照中央银行统一确定的利率标准进行金融商品销售,商业银行需要面多的利率风险较小。但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则不同。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根据经营活动需要或金融市场形势等原因适当的调整贷款利率。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往往会增加贷款利率,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严格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活动效果的同时,预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策略主要为:

1.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将逐渐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定价能力。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应当加强金融产品定价管理。金融产品管理可以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及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就产品类型、产品定价、产品定位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促使金融产品定价更为合理,不仅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提高,还可以降低风险。所以,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约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位,避免商业银金融产品盲目定价的情况发生。

2.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然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合理的进行业务转型,保证所转型的商业银行业务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并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够快速的进行,并且所转型的业务活动适用市场的转变,应当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可以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出发,就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促使业务活动的客户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利差收入情况减少、中间业务增强,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开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应当在商业银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正确合理的转型,使其适于金融市场。3.加强商业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该警惕和防范银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要想促使商业银行在激烈金融市场中发展,商业银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而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管理的有效措施是:

(1)加强建设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可以就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及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科学合理的实施。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在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可以了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而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水平。

四、结束语

第12篇

1不良资产比例过高。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比率首次达到8.6%,但是不良贷款分类中的损失类贷款却为4806.8亿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了1064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另一方面则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银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信贷制度还有很大缺陷,导致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方面不能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进行,关系贷款严重。

2金融创新落后,利润来源单一。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受国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其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单一,使其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3资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7.3%,2005年中国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这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

1金融开放前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或产量)以及利润。金融市场开放前,可以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看作是一家超级国有银行,该银行已经完全符合垄断市场的条件,并可以运用垄断市场的模型进行分析。假设该超级国有银行的需求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P=a-Q(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该曲线的斜率为1),且具有不变单位成本C,利用垄断市场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垄断金融市场的最优产量和均衡利润为:maxπ=Q(a-Q-C),求关于Q一阶倒数,可以得到该银行的最优需求量为,均衡价格为P=a-1/2(a-c)=1/2(a+c),均衡利润为这个利润就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垄断条件下获得的均衡利润。由以上推导可以看出,在a>c的情况下,国有银行的利润总是为正的。在这种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用担心融资方面问题的,因为每年单居民储蓄存款就达好几万亿。

2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润。在金融市场刚刚开放阶段,虽然外资金融机构有资金或是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但毕竟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在地缘方面、与政府关系方面或是客户关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劣势,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市场地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有所增强,但政府的隐含担保支持以及一些优惠政策,或对一些外资银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国有银行在开放之初的金融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利用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进行分析。

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其会首先选择市场份额q1>0&,外资银行观测到q1以后才对自己的市场份额q2>0作出选择。因此,这是一种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三、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融资环境分析

由以上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主导地位,但必须是在具备“先动优势”的前提下才获得与垄断时候一样的需求量,而利润会要比金融市场开放前的利润低。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以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传统的融资市场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主要是由存款市场、同业间借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组成。但是这三种融资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存款市场虽然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方式,但是其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程度,尤其是随着我国股改的顺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下,很多机构甚至中小储户都把原先的银行储蓄投到了证券市场,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业银行现在面临变化着而不再稳定的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市场于1993年1月3日开始运行以后,确实解决了商业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一些需要,但由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并且无法满足银行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也不能经常在此市场上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虽有所发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品种较少,导致债券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在这种格局A反映在微观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A就表现为银行负债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偏窄,无法分散其经营风险,一旦出现经营流动性问题,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甚至发生挤兑风潮。

2外资银行的进入,直接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的竞争,融资环境相对恶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的扩张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就明显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资银行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中资银行,如果以总资产而论,则外资银行的资产已占上海银行业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说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外资银行会利用在外汇业务、中间业务、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与商业银行在资金上进行竞争。同时外资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管理相对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可能在资金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如果在金融市场资金的竞争上劣于外资银行,那么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严重者还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等于拆除了能抵御国际投机的“防火墙”,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暴露在国际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机分子的借机炒作。如果我国银行没有多方面的融资渠道,没有很好的抵御外来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可能会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率由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在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尤其是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谁拥有资金上的优势,谁就可能主导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处于优势地位。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单靠政府提供,因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拓展其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手段。

四、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要想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保持资金上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以适应开放后的激烈竞争。

1国家政策性注资。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业银行在性质上仍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其进行坏账剥离或资产重组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融资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国家为其核销了大约7000亿的不良贷款。可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场地位正逐步加强,单纯靠国家注资的行为也将越来越少。所以国家政策性注资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还必须积极寻求其他的融资途径,以摆脱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的窘境。

2商业银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进行上市融资。这是增强商业银行独立市场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很重要的方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号为“0939”)于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以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备受海内外投资人士的关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发售264.86亿股H股,发行比例为12%国际配售244.99亿股,发行总金额约为622亿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资为其他国有银行的上市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6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也都分别成功地在香港和内地上市。随后还有一些国有银行将陆续排队上市融资,这说明我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资的好处,并开始主动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需要,同时享受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上市融资的机会和好处。

3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外战略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还能提升国内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增加国内银行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提升国有银行本身的价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银行上市之初,于2005年的9月份与美国高盛集团牵头的投资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协议投资团将斥资35亿至40亿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了战略性的投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支付16亿美元认购中国银行5.16%的股份,而投资银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诚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认购该行4.84%的股份,同时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31亿美元收购其另外10%的股份。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际有名的投资者,对拓宽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实行“引进来”的战略,还要积极利用加入WTO的机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的金融市场上去进行融资。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总额已达到1638.55亿美元。但中资境外金融机构大多设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真正走向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实际并不多,而且没有形成跨国经营的网络,业务品种也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海外市场和业务的拓展,增加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力度。在国内市场要加大金融债券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债券品种。中国银行于2004年7月7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发行人可赎回债券,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一项很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国银行的此举以及随后发行的数百亿的次级债券为补充附属资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也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行国际债券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西方很多投资机构对我国经济长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如欧洲债券或是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那么其融资量将是不容忽视的,且其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国内的资金市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2年在日本发行了第一笔外国债券,从此我国的金融机构便先后在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了以日元、美元、马克为币种的金融债券,但总体融资规模比较小,融资的品种也不多,国际债券市场融资方式还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发展国际融资市场,那么对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以及对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5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适时吸引民营资本。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了民营资本的壮大,而且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的。吸纳民营企业入股,一方面,银行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把经营规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业银行现有股东以国有背景居多,股权结构不利于其灵活运作,而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借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可以利用民营企业家的优势识别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一方面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6推出资产证券化品种,变暂时不流动的资产为流动资产,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需要。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它是以人民币标价、以长期贷款资产组合为支持的债权资产证券产品,贷款资产合计42亿人民币。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品种的推出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本机构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设计经验,将那些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打包,以证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发售。这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分散信用风险,适应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徐以升.损失类贷款去年四季度环比飙升1064亿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6-02-0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韩瑾.资本约束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运行状况评析[J]金融与经济,2005(8)

[4]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球发行264.86亿股[N]人民日报,2005-10-28

[6]付平.联合资信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评估报告[J]金融时报,2005-12-15

第13篇

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

房地产贷款风险显现

本期话题银行服务与银行收费问题

承受收费之重:银行中间业务如何突围

银行收费:激情言说与理性思考

我国农信社综合服务水平提高策略研究

制度与服务:中间业务的后劲

服务文化案例:从校长鞠躬致歉谈起

小企业市场拓展渠道创新论

碳的融通碳金融

四川省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度研究

公益信托:我国公益慈善的出路样本

个人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分析及竞争策略选择

中国家族企业如何发展与延续

法律关系适用与未来现金流实现实现

“感动”之后怎么办

听听客户在说啥:女儿进了银行之后

凤凰探幽

迟交的读后感缅怀史铁生先生

又见玫瑰,又见玫瑰

回忆与总理握手的激动时刻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内容评析

商业银行IPO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全球最大IPO的喜与忧

由全球最大IPO看中国金融业成长——写在农行IPO成功之际

中国农业银行成功IPO与未来A股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IPO准备中——兼析强化独立董事效能和浙江城商行上市路径

我国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中流动性来源问题

银行服务收费的八个认识

银行的风险不该由股民来承担

A股国际板:期待中的兴奋与焦虑

2010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事件盘点及分析

金融支持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思考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人员培训需求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六安市分行为例

表外业务表内化将催生新一轮银行融资潮

实贷实付之思

无为而治与市场经济

杭帮客户经理故事:舆情关注人民币

希腊,让我们感怀

方寸乾坤

“楼脆脆”:酷暑下的炙烤

贷款猛增风险大调整取决城市化——2009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本期话题银行卡业务

中国银行卡——挑战与策略

创建第一信用卡银行——可行性分析与实现策略

商业银行ATM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对我国12座城市的问卷调查

推进质量管理持续提升信用卡电话服务质量

开发新自助终端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分流能力

牡丹信用卡市场风险管理初探

商业银行防范克隆银行卡欺诈的控制建议

中间业务——杭州银行业转型标志与竞争焦点

“融”之是非论

职场宝典:和而不同——化解职场人际冲突的智慧

职场人物:新青年制造——访陈霖和他的班子

杭帮客户经理故事:跳槽者——“非诚勿扰”

《原酿初啜——80年代实验散文》之七:山中

食色西湖父女书

第14篇

论文摘要: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而且我国金融市场在2006年底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这将导致传统上由四大商业银行独占市场的格局会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而逐渐被打破。本文利用垄断市场以及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来分析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融资环境进行一些阐述,并主要针对上述影响及融资环境的变化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融资策略方法,以应对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1不良资产比例过高。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比率首次达到8.6%,但是不良贷款分类中的损失类贷款却为4806.8亿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了1064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另一方面则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银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信贷制度还有很大缺陷,导致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方面不能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进行,关系贷款严重。

2金融创新落后,利润来源单一。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受国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其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单一,使其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3资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7.3%,2005年中国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这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

1金融开放前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或产量)以及利润。金融市场开放前,可以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看作是一家超级国有银行,该银行已经完全符合垄断市场的条件,并可以运用垄断市场的模型进行分析。假设该超级国有银行的需求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P=a-Q(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该曲线的斜率为1),且具有不变单位成本C,利用垄断市场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垄断金融市场的最优产量和均衡利润为:maxπ=Q(a-Q-C),求关于Q一阶倒数,可以得到该银行的最优需求量为,均衡价格为P=a-1/2(a-c)=1/2(a+c) ,均衡利润为这个利润就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垄断条件下获得的均衡利润。由以上推导可以看出,在a>c的情况下,国有银行的利润总是为正的。在这种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用担心融资方面问题的,因为每年单居民储蓄存款就达好几万亿。

2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润。在金融市场刚刚开放阶段,虽然外资金融机构有资金或是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但毕竟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在地缘方面、与政府关系方面或是客户关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劣势,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市场地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有所增强,但政府的隐含担保支持以及一些优惠政策,或对一些外资银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国有银行在开放之初的金融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利用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进行分析。

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其会首先选择市场份额q1>0&,外资银行观测到q1以后才对自己的市场份额q2>0作出选择。因此,这是一种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三、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融资环境分析

由以上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主导地位,但必须是在具备“先动优势”的前提下才获得与垄断时候一样的需求量,而利润会要比金融市场开放前的利润低。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以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传统的融资市场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主要是由存款市场、同业间借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组成。但是这三种融资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存款市场虽然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方式,但是其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程度,尤其是随着我国股改的顺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下,很多机构甚至中小储户都把原先的银行储蓄投到了证券市场,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业银行现在面临变化着而不再稳定的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市场于1993年1月3日开始运行以后,确实解决了商业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一些需要,但由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并且无法满足银行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也不能经常在此市场上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虽有所发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品种较少,导致债券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在这种格局A反映在微观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A就表现为银行负债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偏窄,无法分散其经营风险,一旦出现经营流动性问题,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甚至发生挤兑风潮。

2外资银行的进入,直接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的竞争,融资环境相对恶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的扩张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就明显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资银行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中资银行,如果以总资产而论,则外资银行的资产已占上海银行业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说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外资银行会利用在外汇业务、中间业务、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与商业银行在资金上进行竞争。同时外资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管理相对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可能在资金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如果在金融市场资金的竞争上劣于外资银行,那么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严重者还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等于拆除了能抵御国际投机的“防火墙”,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暴露在国际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机分子的借机炒作。如果我国银行没有多方面的融资渠道,没有很好的抵御外来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可能会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率由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在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尤其是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谁拥有资金上的优势,谁就可能主导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处于优势地位。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单靠政府提供,因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拓展其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手段。

四、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要想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保持资金上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以适应开放后的激烈竞争。

1国家政策性注资。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业银行在性质上仍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其进行坏账剥离或资产重组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融资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国家为其核销了大约7000亿的不良贷款。可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场地位正逐步加强,单纯靠国家注资的行为也将越来越少。所以国家政策性注资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还必须积极寻求其他的融资途径,以摆脱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的窘境。

2商业银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进行上市融资。这是增强商业银行独立市场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很重要的方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号为“0939”)于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以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备受海内外投资人士的关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发售264.86亿股H股,发行比例为12%国际配售244.99亿股,发行总金额约为622亿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资为其他国有银行的上市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6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也都分别成功地在香港和内地上市。随后还有一些国有银行将陆续排队上市融资,这说明我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资的好处,并开始主动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需要,同时享受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上市融资的机会和好处。

3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外战略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还能提升国内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增加国内银行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提升国有银行本身的价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银行上市之初,于2005年的9月份与美国高盛集团牵头的投资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协议投资团将斥资35亿至40亿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了战略性的投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支付16亿美元认购中国银行5.16%的股份,而投资银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诚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认购该行4.84%的股份,同时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31亿美元收购其另外10%的股份。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际有名的投资者,对拓宽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实行“引进来”的战略,还要积极利用加入WTO的机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的金融市场上去进行融资。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总额已达到1638.55亿美元。但中资境外金融机构大多设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真正走向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实际并不多,而且没有形成跨国经营的网络,业务品种也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海外市场和业务的拓展,增加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力度。在国内市场要加大金融债券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债券品种。中国银行于2004年7月7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发行人可赎回债券,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一项很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国银行的此举以及随后发行的数百亿的次级债券为补充附属资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也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行国际债券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西方很多投资机构对我国经济长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如欧洲债券或是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那么其融资量将是不容忽视的,且其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国内的资金市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2年在日本发行了第一笔外国债券,从此我国的金融机构便先后在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了以日元、美元、马克为币种的金融债券,但总体融资规模比较小,融资的品种也不多,国际债券市场融资方式还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发展国际融资市场,那么对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以及对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5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适时吸引民营资本。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了民营资本的壮大,而且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的。吸纳民营企业入股,一方面,银行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把经营规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业银行现有股东以国有背景居多,股权结构不利于其灵活运作,而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借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可以利用民营企业家的优势识别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一方面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6推出资产证券化品种,变暂时不流动的资产为流动资产,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需要。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它是以人民币标价、以长期贷款资产组合为支持的债权资产证券产品,贷款资产合计42亿人民币。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品种的推出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本机构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设计经验,将那些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打包,以证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发售。这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分散信用风险,适应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徐以升.损失类贷款去年四季度环比飙升1064亿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6-02-0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韩瑾.资本约束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运行状况评析[J]金融与经济,2005(8)

[4]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高科技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53-03

[作者简介] 张咏梅,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江苏 苏州 215021)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状况

商业银行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主要是提供科技贷款。据统计,自1991-2001年银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1999年,全国各类银行支持科技进步的贷款总额达到1.69万亿元,其中,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达到7600亿元,占45%。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在2005年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35.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全部活动经费的5.76%,比政府拨款比重高出0.28个百分点。2005年,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下,科技部向银行推荐了1246个高新技术项目,合计申请贷款229亿元。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科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三大来源。自1996年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为20.33%,从1996年的149.8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74.3亿元,增幅达到147%。科技贷款成为继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之后,我国科技投入的又一重要资金来源。银行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点分析

高科技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2004年底,北京市认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1.6%),虽然近年来银行发放大量的科技贷款,但所发放科技贷款的50%以上流向了大中型企业,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却很小。这样,绝大部分的小型高科技企业仍然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原因如下:

(一)商业银行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中小科技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银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面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向外界披露企业信息,致使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更加严重,银行的“逆向选择”在所难免。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更加难以控制,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过高。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除了自身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上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商业银行在分析、识别中小企业的能力上存在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会诱使企业隐藏有关信贷决策的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图1中,横轴表示信息披露程度,即企业愿意主动提供的信息,在原点是0信息,在S点为近似的完全信息。纵轴表示企业信息披露的效果,在这里表现为取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企业信息披露程度为0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为0。在曲线LA中,假设商业银行是理性的,且有能力凭借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正确评价企业贷款风险。一般而言,企业会首先提供银行要求必须提供的信贷决策基本信息,然后对其他未做要求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披露。在曲线OP段,随着企业信息披露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利好信息披露量的增加,银行放贷的可能性将逐渐增加,企业信息披露效果也出现同向变动。但是,当企业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程度直至S点,即信息完全披露,银行就有可能因为企业运营方面的不利信息而拒绝放贷,导致信息披露效果下降,形成拐点P。P点对应企业最优信息披露效果A,P点对应信息披露程度B即为企业会选择的最佳信息披露程度。

上面是假定商业银行是理性的,且有能力凭借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正确评价企业贷款风险。但事实上,当企业向银行披露较深层次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波动等方面的信息,银行却有可能对这些信息产生曲解,导致采取不放贷或者提早收回贷款的决策,使这些本应有利于企业申请贷款或至少不应对申请贷款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信息变为不利信息。导致拐点P前移,形成新的拐点P1,如图1中曲线LB所示,企业信息披露能够产生最佳效果的点P1对应的信息披露程度为B1,企业信息披露的动力受到抑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银行会采取更审慎的态度。从整体来讲,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降低,即最优效果A1要低于A点。

(二)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银行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目前,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据推算,这三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的比重约为1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的比重为16%左右。其实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较弱的。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各种基金和国有大银行的双重挤压,有的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问题,不仅大大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而且使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弱化。据人行课题资料反映,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尚没有形成结算体系,汇路不畅,办理结算时,手续复杂,难以承担和发挥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主力军作用。另外,中小金融机构受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加上企业效益差、欠息严重等,造成经营效益下降,削弱了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力度。

(三)担保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信贷人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是制约商业银行向高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够规范、缺乏连续的信用记录以及必要的抵质押物等问题的存在,使其很难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而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担保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信贷人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主要表现在:1.担保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实施的《担保法》存在天然瑕疵,已不适应担保业务活动的需要。如规定了抵押、质押、保证三种方式,由于立法的角度倾向于特定物――不动产,实际操作中土地和房产就成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发放贷款、抵押担保的首选。也成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防范中小企业道德风险和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大多没有可作抵押的房产,加上国家资源有限的约束,使中小企业融资特别是短期融资陷入困境。 2.担保公司行为不规范。在担保公司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缺乏担保公司条例,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没有统一的运作规范。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力度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参与风险投资的路径,早期介入高科技企业产业化过程。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委托借款方式和合资借款方式来参与风险投资。

1.委托借款方式是指银行根据投资公司在各项科技计划项目中投入的风险资金总额,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风险投资公司科技贷款,风险投资公司作为独立的投资决策主体,选择有潜力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见图2)。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创业投资公司大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方式使银行避免了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项目评估、检查,只需定期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还款能力加以监督检查,而投资公司获得借款后必然对资金进行合理投资组合以分散其风险,这样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和贷款风险,提高了收益性。

2.合资借款方式是指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按照一定的资金比例共同支持高风险的科技开发项目(见图3)。这种方式对银行而言,减小了其贷款的风险性,因为企业负债率由于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而下降,每1元贷款意味着有更大量的资产作支撑。对风险投资公司而言,由于合资借款支持高科技开发项目,将使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大,当项目预期收益率高于银行科技贷款利率时,财务杠杆率增大显然将使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项目的每股收益提高,从而激发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热情。

(二)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高科技产业进行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融资制度创新。在当前,解决我国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不能依赖于财政补贴或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发行优惠利率贷款,这虽然能暂时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但是在我国财政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这无疑将增加财政负担。同时,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也将损害银行的利益。正如麦金农所说:“人为的低息贷款或补贴性信贷可能既无必要也不明智……。在信贷充足的地方,放款和借款的高利率,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它会促发新的储蓄,改变低效率投资,从而推动技术改造,反之,那种维持金融资产低利率或负数利率及限制贷款发放的政府政策,往往不能刺激储蓄或阻止低效率投资”。所以,推行市场化的利率,使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平等地进行融资,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使有效益的科技企业获得了利率歧视下无法获得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促使国有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得到有效的配置。

2.融资机构创新。首先,商业银行应转变对中小企业的忽视态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大企业客户应是其现在和未来的主要业务客户,对中小企业客户可以建立相应的信贷部门,逐步拓展。其次,对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应积极借鉴外国中小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以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客户进行市场开发,填补四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空缺。最后,成立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银行,如社区银行、科技银行等,来弥补信贷市场的空隙。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表明,社区银行与中小型企业具有高度的对应性,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对区域内企业的联系较多,在为企业提供结算、转账和支付等金融服务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信息,对企业和企业家的信用状况了解程度比较深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科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融资工具创新。受限于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金融常规产品,专门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而开发的新品种或衍生工具不仅量少,而且真正的创新并不多,并不能切实满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国家鼓励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转变经营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银行产品创新的步伐,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开发,这既有助于疏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又能给自己带来较大的生存空间和较强的赢利能力。

(三)加大政府对信用担保业的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1.加大政府对信用担保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信用担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而产生的,带有明显的政策扶持性质。中小企业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加上信用担保体系的高风险,使社会资金融通较为困难,政府理应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降低经营风险。所谓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即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进行风险贷款,同时将获得担保机构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此类担保机构通常是政府所属的非盈利或微利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

2.完善政策法规。任何行业的产生、发展都需要有力的政策促进以及行业规范。信用担保业是高风险行业,尤其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这种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扶持和促进方面的政策。这方面的政策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对行业发展的鼓励和优惠措施,更重要的是提供为信用担保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规范的法律环境等行业政策,以及促进信用担保业相关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规范等。另一方面是限制和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信用担保业占用国家财政支出,担负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任务,为充分实现其导向目的,同时为了控制和规范行业的高风险,必须对信用担保业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及时出台《担保公司条例》,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进行统一的运作规范。修改《担保法》,将动产抵押、浮动抵押引入信贷实践。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王小兰,赵弘.突破融资瓶颈――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与金融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