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范文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第1篇

关键词:轨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31-0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轨道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以后从事轨道工程施工和设计应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所以,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是由《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决定的。同时,《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改善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剖析和定位,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认知能力。

我国已经建设、正在建设、正在规划的轨道交通的城市已有30多个,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总里程5000多公里,2014年末运营总里程已达到2933公里。我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0000多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6%。随着我国总理在出国访问时一直向世界各国推销我国制造的高铁,说明我国高铁逐渐走向世界。轨道交通学院毕业的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国外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从而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因此,轨道工程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轨道工程专业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实践,就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目前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材多达几十种,表1列出最近几年各大出版社所出的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主要教材。

从表1所列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偏向《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而由于我校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从事铁路、轨道交通行业,因此在选取教材方面主要考虑铁路、轨道方向。因此大部分教材不适合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生。而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李乔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教材质量好,该类教材“强调理论、重视理论”,并且涉及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1―2005)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3―2005),非常适合轨道工程专业学生。像轨道、铁路交通等施工单位部门是我校这一层次学校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分配到的地方,这类单位需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能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该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轨道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需要。

然而,此教材将第4章“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放在第5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前面,与第8章“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脱节,同时第9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验算”讲授的是受弯构件的变形验算和裂缝宽度计算,又与第5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脱节。因此,根据我校最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轨道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应建立在课程组内多方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如把教材的第9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验算”放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计算、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后面,然后把轴心受力构件放在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前面,这样系统的把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文字叙述太多,构造规定多、构件受力模式多,计算公式多,规范多。尤其是各种规范规定的符号、计算方法不同,因此学生总是觉得做题无从入手,在学习时常常觉得困难重重。所以需要经过精心选编,参考《结构设计原理计算示例》编写了课程教学的模拟试题集和习题集,内容不仅涵盖了全部教学内容,并包括可能遇到的所有题型以及一级结构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而且给出标准的参考答案以及详细解题步骤,为巩固学生学习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一)课堂形式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倡以板书为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但是根据课上实践来看,学生对于公式推导、理论剖析的理解不深,导致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于章节重点内容的介绍,可以插入视频录像的内容使学生记住知识点。如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模式时,可以放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加载试验的录像,便于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适筋梁从开始加载至破坏经历了哪几个应力阶段,各个应力阶段的主要特征以及这几个应力阶段计算依据等。

(二)课堂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客观事实。因此,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实地参观,并利用现场讲解钢筋的结构和构造等施工知识,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如:近几年来我校新校区施工项目较多,结合轨道工程实习基地、体育馆等相继开工的方便条件,带领学生现场参观梁的支模,钢筋的锚固、搭接、延伸、弯起,浇筑混凝土等施工过程,以及预应力张拉工艺及过程,了解预应力筋的种类、锚具等,可以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使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得以化解、消化。

(三)理论教学与期末课程设计相结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在学期末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内容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在理论教学时就将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重点讲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基本步骤,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思考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等问题。而在期末课程设计时,对于同学们没有理解的理论问题,也会再次采用讲课的形式集中讲解。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轨道工程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涉及到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施工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是理论、课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前期课程。

针对轨道工程专业的特点,首先在课堂上采取视频录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在实践环节方面带领学生参观施工工地,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相结合,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桥梁工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及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新,周清,包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建设的几点体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

[2]孟宪强,王凯英,齐春玲,仲玉侠.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以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

[3]姚力,葛明兰,尹冶.“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第2篇

关键词 钢结构设计原理 桥梁与渡河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48

随着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建设的不断增加,设计和施工单位急需大批熟练掌握桥梁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知识的专业人才。由于过去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钢结构教学内容及教材侧重点与工业民用建筑专业无异,刚毕业的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桥梁钢结构方面的工作,导致桥梁钢结构专业人才短缺、质量不高。一方面,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人才短缺,二者的矛盾造成了该领域就业空间广阔,并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该空间还将不断扩展。①为了满足社会对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人才的需求,我校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1 教学内容

1.1 教材

目前,国内已有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大多基于《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②编写,适合工业民用建筑专业的本科生进行学习。涉及公路桥涵、铁路桥梁的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教材极少,以至于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此类③④教材后,无法直接应用于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的钢结构构造与结构设计中。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选用东南大学叶见曙教授编写的“结构设计原理”⑤第三版第四篇――钢结构。该书结合我国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进行编写,较好地解决了教材脱离规范的问题。此外,结合钢桥、组合结构桥梁参考书籍,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桥梁专业用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工作后,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更快适应工作。

1.2 侧重点

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进行“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之前,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都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适当从简讲授,而增加更多针对桥梁钢结构的内容。例如在材料性能方面,将讲解的重点放在桥梁钢结构用钢材、高强钢绞线、桥梁钢结构用新材料如耐候钢、耐高温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方面,让学生了解现有桥梁用钢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这些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桥梁钢结构应用中,适当介绍索设计的内容,例如钢梁桥中的体外预应力索、斜拉桥中的拉索、悬索桥中的缆索等,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的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课程,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桥梁钢结构尤其是铁路桥,由于受到动荷载的影响,钢结构焊接的疲劳问题不容忽视,在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必须补充疲劳设计的相应内容。为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增加工业民用建筑用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对其所用规范进行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方法

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应该既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不断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创新进取,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理论教学

针对学生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兴趣浓厚,对单纯的数字或者文字兴味索然的现实情况,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用动画或搜集实际工程中的图片,以幻灯片或视频形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以娱乐的方式掌握知识。例如,钢结构的连接和破坏问题,每一项钢结构的破坏或失稳现象都通过图片展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机理问题,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该节课程教授的重点,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图片或视频的应用,还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计算原理和公式,一定要用板书演示其推导过程,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演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消化计算原理,提高教学效率。在计算理论讲解完成后,结合工程应用,介绍实际桥梁钢结构的细部处理及节点构造措施,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工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

采用习题课、讨论课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点评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答题错误的原因。在讲解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总结解题技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2.2 现场教学

在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讲授过程中,多媒体、板书等多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对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来说,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尽管有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但毕竟还是图片或短暂影片,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钢结构的概念,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依旧不够具体深刻。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学习期间或结束后,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已建或在建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便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接轨”,有选择性地带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实践很有必要。在进入现场之前,负责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师,需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工地现场实践中所涉及的系统知识。安排好班级分组与带队教师,特别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组织纪律问题。在施工现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真实的螺栓、焊缝、纵向和横向的加劲肋,辨别现实构件中的受拉构件、受压构件、受弯构件或压弯构件、拉弯构件,观察构件的现场连接拼装。请施工单位负责人讲解施工现场钢结构的基本概况,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安全保障措施,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现场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认真聆听讲解,将书本上的图纸和现场的实体结构充分比对,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学习工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真正达到现场教学的目的。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学生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制作钢结构实验模型,通过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想法或发现自己提出的方案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课程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应用理论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但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课讲授完毕后进行,设计效果不佳。为了改善课程设计效果,打破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严格界限,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⑥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开始上课之时,就给定课程设计题目,随着授课进度的深入,让学生以长期大作业的方式分步骤完成。这样,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针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提问,并能得到及时解答,课程设计周学生只需整理计算书、绘制图纸。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各项设计环节内容,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 考核方式

在对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时,如果仅仅通过期中、期末的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将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在钢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例如随堂测验,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针对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让学生提交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的日常测验,也可以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形式,或者把一次测验拆分为多次小的测验,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降低一次考试所带来的偶然性。传统的考试方法大多偏重对知识的记忆,形式单一,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也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桥梁与渡河工程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借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模式,在考卷中,可能涉及到的全部公式均给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此外,可考虑“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书写在一张A4纸上,考试时允许查看,考后随试卷上交。这样,学生对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内容的实用性,可反映学生对课程重点的把控。

4 结语

针对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选用《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并结合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相关参考书籍,已学过的内容适当从简讲授,紧紧围绕桥梁专业用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进行讲解。(2)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用动画或搜集实际工程中的图片,以幻灯片或视频形式进行播放;但对于计算原理和公式,一定用板书演示推导过程;采用习题课、讨论课的方式,点评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3)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已建或在建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进行现场参观、学习。(4)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5)考核中,借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模式,给出考卷中可能涉及到的全部公式;也可考虑“半开卷”考试。

注释

① 苏庆田,吴冲.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37-40.

② 钢结构设计规范[S].GB50017-2003.

③ 陈绍蕃.钢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④ 彭伟.钢结构设计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 混凝土结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12-0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前导课程多。学习该课程需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前导课程。(2)经验性理论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具体表现为经验公式多、基本假定多、规范条款变化多、设计方案不唯一。(3)基本概念和构造要求多,且在不断变化。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定义、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等,作者就学及工作以来都经过多次变化。对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往往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就更加难于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最基本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学以致用,是教学方法的出发点。

1 课程开设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方向、通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以及就业市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非土木工程专业增设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如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等土木工程边缘学科专业。如对地质工程学生来说,毕业后几乎不可能直接完成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但会在边坡治理、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等领域从事挡土墙、坝基、桩基等方面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仍然需要一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基础知识。对非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更要适应不同专业应用领域的特殊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该校地质工程专业,就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2.1 前导课程知识储备不足

对地质工程专业来说,没有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属于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导致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较多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有一定难度,课程设计绘制的图纸不规范。

2.2 教学时间短

课程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32学时外加1周的课程设计。由于临近毕业,大部分学生将面临就业、考研等现实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学习时间。

2.3 所授课程深度掌握尺度不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一般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担任。往往由于授课教师队伍的相对不固定以及教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掌握不同,因此对所授内容的删减存在很大主观性,也即简单地把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视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放宽了一定的教学要求而已。

2.4 理论联系实际少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土木工程方面的认识实习,对建筑工地的现场知识也缺乏了解,反映在作业及课程设计图纸中的截面设计的配筋往往不符合一般结构设计的常识。

2.5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结合地质工程的专业背景及今后的就业需要,设计内容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考虑挡土墙的高度及上部作用荷载的变化,保证学生一人一题,杜绝抄袭。从这几年的指导情况来看,学生们大都在参考范例上直接修改,很少有人进行必要的思考,更不善于通过查阅规范、文献资料来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向老师求助,直接询问来获取答案。

3 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结合其他高校在非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了解授课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

授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已修的结构方面有关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及深度。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未修过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前导课程,教学时就必须补充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建立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课堂讲授时,在例题讲解中多介绍相应的工程背景,便于解决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

3.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在教学上往往将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但大多数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不从事传统建筑结构的工程设计,因而如何在教学内容及深度方面掌握得恰到好处,需要教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就业去向都要比较了解,并由此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少又配有课程设计的特点,对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弯构件、受压构件等基础且必须的知识重点讲授,而对受拉、受扭构件简单提及即可,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

3.3 丰富教学手段

考虑到地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许多常规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试验没法完成,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对基本概念掌握不清,可以采用多媒体照片、录像的形式进行弥补,不但能使学生产生直接的感官效果,同时又能弥补实践性环节缺乏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程相关的教学要求、教学教案、课件资源共享,延伸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利用校内的在建工地及投入使用的典型建筑结构作为教学背景,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切地将所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相对应,必要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周边在建建筑工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设计图纸、施工过程等内容,增加学生们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3.4 稳定教师队伍

地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建筑工程系的教师担任,虽然其具备了建筑方向扎实的理论及实践功底,但往往对地质工程领域的混凝土结构不甚熟悉,工程背景较为欠缺,打铁尚需自身硬,因此教师自身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地质领域的必备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这也需要相对稳定的授课队伍来保证。

4 结语

地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不能等同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删减,它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科学合理、能用够用的知识内容体系,因而需要在稳定授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必要的工程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程文玻王铁成,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O彗星.非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8-19.

[4] 张晓燕,李凤兰,曲福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79-82.

[5] 潘颖.提高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74-77.

第4篇

关键词:柔相、多道防、抓大放小、打通、建。

的的目的是使建物安全和能使用的要求。要遵循的主要要求是安全可靠(省金也是一),所以,我在中要保要求和遵循原。我在的有:筋混凝土、砌、、道路和梁,我後要事的也是的,我不能不去考一下有的要求及其基本的原,的好直接影建物的使用和建的展,同,影到使用者的安全。基於的要求,下面一下的基本原。

的四基本原:

1、柔相

合理的建系是柔相的。太形能力差,大的破力瞬,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最後全部;而太柔的然可以很好的消外力,但容易造成形大而法使用甚至全覆。是多一好,是柔多一好?到什麽程度或柔到什麽程度才算合呢?些都是家的焦,今的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但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答案。最後,家成以言的共:柔相乃是者的追求。

2、多道防

安全的系是防的,,所有抵抗外力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後。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在某一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的。多肢比片好,框架剪力比框架好等等,就是了多道防的思路。也我自信算的正性,但更要牢安全的防件是存在的,是多多考:第一道防跨了,第二道防能住?或者能住多少?有有第三、第四道防?

3、抓大放小

“柱弱梁”、“剪弱”等是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什麽不是“柱梁”“剪”呢?什麽所有件都很的系反而不好,甚至有安全患呢?

面首先包含著一的道理:安全的是有的。地,然整系是由各件成一,但各件任的角色不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力量突然,各件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了保住最重要的件免遭摧或者至少是最後才遭摧,候牲在所免,牲呢?明智之是要次要件先去承。“玉碎,不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玉石俱粉”,失更大矣!在建中,柱倒了,梁跟著倒;而梁倒了,柱可以不倒的。可柱承的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了保柱是在最後失效,我故意把梁成相薄弱的,使其破在先,以最大限度少可能出的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他都“不可摧”,可能造成同破,後果更糟糕,失更大。所以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4、打通

在系中,所,是指化相聚之,或化出的地方。不同型的件相接,同一件截面改之,是。上,如之,量改之,亦是。不在,因系乃是化的一。外力突然之,於一的件,力量的明,因而容易控制。於的系,的性於和控制,即使理上保了每成件的度和度,但因的普遍存在,力量的往往不能通而出集中甚至中,破由此而生。次害表明,始破的建占了相大的比例

所以理想的系然是然一的--也就是有任何的,的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和消。基於思路,者要做的就是要可能地把中各各的“打通”,使力量在通阻。中上:“通不痛,痛不通”,就象一人,穴若不能通,和患就生。在的四基本原中,“柔相”,“多道防”,“抓大放小”是概念中的略,但要想得些略思想得以,靠的是“打通”原作保的,的具操作,最後全都到“打通”的和施上。

第5篇

【关键词】 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护理人员较一般人群来讲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群体。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是身心有残疾的孤残儿童,在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下,很容易导致生理尤其是心理上出现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抑郁、焦虑、敌对以及失眠引起的情绪压力等。因此,探讨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理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心理应激

儿童福利机构内大多数是身心患有疾病的儿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患有重大疾病且无法彻底治愈的儿童。由于疾病给儿童自身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发生的死亡经常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负性刺激,使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以及情绪敏感和反应过敏等,这都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工作制度及薪酬待遇的压力

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一般实行两班制或三班制以保证对儿童的24小时看护,因此护理人员经常面临夜班的工作,而大部分福利机构内都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上夜班的频率。频繁的夜班会造成护理人员的生物钟紊乱,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失眠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另外一般来说,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属于低水平,也缺少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心理问题。

3、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不适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儿童需要护理人员以极大的耐心和充足的体力去完成护理工作。有数据显示,儿童福利机构内0至6岁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儿童哭闹是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长期无规律的噪音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小便无法自理的儿童,护理人员要经常帮助儿童清理身体,另外还要清理衣裤甚至床单被褥,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经常面对儿童的排泄物及清洗排泄物的衣物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负面情绪,长期下来就有可能产生对儿童及工作的厌恶和敌对情绪,甚至出现虐待儿童的过激行为。

二、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

1、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服务他人的专业,其在社会福利机构内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而社会工作在帮助人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肯定。目前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中,关于对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已经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具有很大可行性及必要性。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预防入手,在优势视角下帮助护理人员发掘自身潜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并学会合理排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也是处理案主心理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个别化和差异化的工作方式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达到最有效的解决。个案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问题的界定,结合专业知识制定合适有效的服务方案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可以利用专业的量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界定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借助访谈了解更多有关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评估和访谈可以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的问题范围和严重程度,诊断问题是否符合服务资格标准,如果问题在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范围内就可直接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如果问题已经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就应该及时将案主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实务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有目的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活动。小组工作类型主要可分为治疗性小组和任务型小组,社会工作在对心理问题的介入上可以着重利用治疗性小组的小组活动方式。社会工作者开展治疗性小组时需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临床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小组计划。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将具有相似问题的一个群体集合起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护理人员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相似的环境,可能面临相似的心理问题。

在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确定服务的目标,在对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介入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克服和降低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应对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能力。界定问题之后,需要根据既定的目标,结合福利机构内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人数,制订相应的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工作应注重治疗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而娱乐性本身就对护理人员起到了放松心情和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小组工作在帮助护理人员解决心理问题上有着其特殊且重要的功能,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

3、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资料:赵某,女性,40岁,从事护理工作7年,在某儿童福利机构内工作2年。在心理评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结果上显示为轻微至轻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在访谈中案主也提到自己有焦虑失眠等困扰。案主所在的儿童福利机构内儿童数量一般维持在20名左右,以学龄前且有重大残疾的儿童为主,儿童护理人员共4名。

问题分析: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可以看出案主的心理状态处于轻度的抑郁和焦虑,另外在访谈过程中,案主也向工作人员说明由于工作自己承受着一些心理压力并且长期都得不到释放。

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首先根据心理量表对案主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访谈得到的信息确定案主的具体心理问题。根据分析案主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夜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精神压力较大,而儿童的哭闹和病痛也会让案主时常感到焦虑。根据案主的问题主要可以运用以下两种专业的理论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善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利用社会工作者的权威、专业知识,来关怀、支持病人,使案主发挥其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案主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发生崩溃。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针对案主的焦虑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在第一时间安抚求助者紧张不安的情绪,通过对案主的关怀和支持及时缓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认知理论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语言重复某种不合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案主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正是来自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长期面对孤残儿童会加重案主的负面情绪,还有可能造成案主对自身或家人健康的担忧,这样的认知直接导致了求助者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治疗者应该从改变案主认知着手,帮助其建立对自己对未来的新的正确认知,从而走出心理困扰。

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案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进行了为期4周的服务,每周一次,一次为一个小时,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下,案主的焦虑和失眠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更为重要的是案主意识到了通过自我调节来帮助自己及时释放心中的压力,避免长期积累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问题。

三、结语

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帮助护理人员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保证了对机构内儿童的服务质量 以及时预防可能产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也能初步控制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程度发展。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优势也在于,通过发掘案主自身的潜能,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有意识的利用自身优势调节心态,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具体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案主的状态和需求,制订合适的服务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焱.福利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411-412.

[2] 杨晓军,弓月娥.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348-2352.

[3] 曹志芳.人性照护理论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0-92.

[4] 陈瑞敏.员工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70―671.

[5] 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20.

[6] 冯敏,卢伟华,贺云飞.上海福利院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与工作效率的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5(52)125-127.

[7] 胡桂芬,胡艳飞,王素蛟等,金华市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护理杂志,2010.27(18)108-109.

第6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 全英语教学 规范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40560),江苏大学高级人才科研启动基金(14JDG161,14JDG16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5-01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不再是单向输入,而是逐步转向输出[1]。近年来江苏大学招收的留学生来自六大洲89个国家,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在专业课的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而不同国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有着不同的经验,致使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具有多样性、所依据的规范也存有很大差异的问题,如何调整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混凝土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文件,也是让毕业后的留学生融入世界大环境的重要手段[3]。

2.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及留学生全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所讨论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密切相关,所以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所有毕业生无论将来从事科研、设计、施工还是工程管理类工作,都将与之接触。因此本课程适用于房屋建筑、交通土建、水利工程、矿井、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等专业,是土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虽然混凝土结构已经是最为常用的土木结构形式,但混凝土结构设计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原因是:一、混凝土材料的复杂性,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等组成的具有微孔结构的复合材料,在采用混凝土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强度、收缩、徐变、耐久性等因素,对于钢筋,要考虑其强度、变形、与混凝土粘结等因素。二、由于混凝土材料和钢筋材料的特性不同,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能直接采用材料力学和固体力学的方法,很多力学模型和公式是根据试验建立的。各个国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发展道路上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设计经验,所采用和依据的规范也是各不相同。

3.提高留学生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①以实际工程应用为重点:由于国内外教材针对的教学要求不同,所以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可以以实际工程应用为重点,对课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梁、板、柱等结构所涉及的构件计算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编制合适的留学生全英语教材;

②国内规范与国外多种规范相结合: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美国规范《混凝土结构建筑规范》(ACI318-05),欧洲规范2《混凝土结构设计-第1-1部分:总原则和对建筑结构的规定》(EN1992-1-1:2004)[4];

③多媒体教学: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依据的规范多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多媒体可以扩大信息容量,可以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将各种规范的对比、在工程中的应用的特点快速地表达出来。

④注重留学生以后发展的需要: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必须正确理解规范内容,避免盲目照搬条文,所以要求培养留学生理解规范条文赖以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科研成果,也就是规范编制的背景材料,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各个章节中把培养留学生以后发展需要所需的内容融入进去。

4.结论

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留学生全英语授课的现状,分析了现状中的特点,并根据全英文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该工作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留学生全英语授课有所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锡军,蒋隆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2]张永杰,王桂尧,周德泉,陈永贵.工程地质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1),23,94-98.

[3]张云莲,文献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英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4),22,59-62.

[4]贡金鑫,魏巍巍,胡家顺.中美欧混凝土结构设计[M].中南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独立任务型课程;模块化;课程过程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11204

课程考核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学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工程教育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知识体系由相互近似独立的工程任务组成,且设计、分析和计算的原理也不相同。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分段逐步实现的过程,成绩评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考试的结果,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不同的教育经验,形成以多模块、多形式、多手段的进程性的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在教学中不断指导学生,创造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通过课程评价督促教师纠正教学方法,调整学习的方向和方法, 进而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文章基于课程与教学课程基本原理中的过程考核原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研究了独立任务型课程模块化过程考核评价的方法。

一、课程考核评价研究概况和基本原理

(一)研究概况

关于中美大学在课程考核方式上的差异,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棣沭等对此进行了系统对比,他认为中国各大学课程评价方法多采用标准化考试,而美国

则更注重过程性考核,并将其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1]。美国也曾认为标准化考试是课程评价的最佳方法,但标准化考试使用了20多年后其弊端逐渐暴露[2]。为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经过了8年的

教育研究,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4条原则[3],构建了当今美国及西方国家从小学到大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其中,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第4条给出了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方法。20世纪70年代,教育学家欧・桑迪在泰勒课程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课程评价的7条原则[2],其核心是通过引导和刺激,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其自主学习,强调自我评价,同时,在考核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在教学进程中采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创造力,考察其认识、感悟及应用能力

。目前美国各大学的学生考核方式无不受泰勒和欧・桑迪等教育学家课程考核评价原理的影响。对于中国应用型工程技术学院,德国教育经验值得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久富盛名,德国职教界明确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其主要目标,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能力。考核标准围绕知识、技能、素质,构建课程考核标准, 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4]。

(二)任务型课程过程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泰勒课程原理,课程考核即课程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以及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5-6]。目前中国各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通过期末课程结业标准化考试来评价本学期的教学效果,存在反馈滞后的问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极为不利。同时,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题型固定、答案统一,禁锢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7]。

课程考核实质上就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构件承载的力学行为的分析能力,并基于分析进行工程结构设计。工程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结构设计逐步选优的过程,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工程结构设计的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主要包含钢筋混凝土梁和柱构件的承载、构造和耐久性的设计基本原理,具有多个模块工程设计任务型的知识点群。各模块之间的知识体系前后继承性不强,相对独立。因此,该课程知识点具有模块化特点,配合模块化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分模块、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其目的是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之上,使学生在掌握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强自主独立的工程设计和分析能力,真正实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考核模块划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进而进行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等构件的承载设计,具体包括结构材料的选择、构件截面的尺寸设计、截面配筋设计。基于课程由不同工程设计任务组合而成的特点,按不同预定完成任务,将模块具体划分如下。

(1)结构材料性能和结构设计基本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主要包括: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及选用原则荷载、材料强度的取值方法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三个方面。

该部分知识点作为课程后续的梁、柱等设计的基础知识,将为这些构件设计提供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构设计方法,因此考核重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土木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知识。

(2)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截面抗弯、抗剪和抗扭设计原理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钢筋混凝土梁在弯矩,或剪力,或扭矩作用下截面破坏过程;构件承载力截面设计的基本假定和设计原理;构件承载力设计和梁结构的构造要求三个方面。

该模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结构材料性能、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梁的构造设计方法,利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相关力学理论和混凝土梁试验研究成果,分析梁截面破坏过程,构建钢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模型,掌握梁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同时应用这些方法,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截面的配筋设计和截面承载能力验算。该部分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的力学行为的分析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考虑到专业知识的迁移和延伸,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重点是将钢筋混凝土梁设计的基本原理拓展到实际的工程结构(框架结构,连续梁,简支梁、悬臂梁结构)应用中。

(3)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构造设计要求(材料、截面、钢筋);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破坏过程和特征及承载力计算方法;

偏心受压构件破坏过程和特征及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偏心受拉构件正承面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对称配筋条件下,柱的承载力设计五个部分。

该模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材料性能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柱的构造设计,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相关理论,以及混凝土柱试验研究成果,分析柱的截面破坏过程,构建钢筋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模型,掌握柱构件在轴心、偏心受压条件下,以及对称与非对称条件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同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钢筋混凝土柱构件截面设计。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钢筋混凝土柱承载设计的能力和对该类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

(4)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正常使用阶段挠度和耐久性的设计原理,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原理模块,主要考核构件截面在长期和短期荷载作用下截面刚度和变形控制设计;构件截面裂缝宽度的验算方法和环境侵蚀对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预应力设计和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构造要求。

该模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结构材料性能和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构件正常使用的设计方法,利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相关理论,学会构建钢筋混凝土梁正常使用阶段截面刚度理论计算模型,掌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通过对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承载设计原理的理解,掌握预应力结构设计方法。是否具备预应力梁结构的设计能力是考察的重点。

三、考核方式和标准的设计

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独立任务型课程模块化过程考核评价的基本原理,该课程考核评价引入了分阶段、按模块、多手段的考核模式,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解决教与学的偏差、教学信息反馈滞后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进程性模块化课程过程考核评价的设计。该评价方式和标准的设计主要包括各模块考核评价的要点设计和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案设计两部分。

(一)模块考核评价要点

教学模块1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结构材料力学性能,主要为其它模块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供理论支撑。该部分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其考核要点是专业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了便于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知识,理解和掌握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考试中增加混凝土材料组成和制备、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该部分考核以书面闭卷形式为主,题型主要有名词概念、简答、钢筋混凝土工程材料问题分析。

教学模块2、3是该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工程问题综合分析、工程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该部分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强,而且每一个知识点具有明确的工程设计目的。因此该模块考核可根据工程设计的特点,采取以灵活多样的开卷(工程问题分析、研究、工程设计计算)考试为主,以试验研究、工程设计大作业、结构设计大赛、结构问题研究为辅进行考核,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工程(梁、柱)设计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工程实践分析和创新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中工程设计作业、工程设计大赛和梁柱的试验等辅考核,由课题组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通过设计作品展示、试验设计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大赛、研究报告等形式,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教学模块4教学知识点体系内容多,通过单一试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该模块考核以具体工程项目中预应力梁设计为背景的大作业形式为主,全面考核学生进行新型结构研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案的设计

基于该课程考核要点,并结合阶段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题型设计。在考试题型设计中,工程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和工程设计计算作为重点题型,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善学善用,运用所学工程设计原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和分析工程问题。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探讨性的观点,并在分值上给予体现,同时,工程问题论述分析题的评分标准要基于工程设计原理,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评卷时应着力关注试卷的分析问题和计算推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过程。具体题型设计和考核评定标准如表1。

研究性试验、构件设计作业,竞赛、研究报告100小组考核100全过程

平时平时出勤(20%)、作业(40%)、课堂笔记(20%其检查4次)、互动问题回答(课堂活动和小组互动20%)100全过程

总成绩平时(10%)+考试(60%)+研究型(30%)100

四、结语

(1)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和考核手段多样化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要方法和趋势。

(2)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要结合课程特点,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进行系统设计,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改革。

(3)对于独立任务型课程,采用分阶段、按模块、多手段的过程考核模式符合现代课程过程评价改革的理念。参考文献:

[1] 陈棣沭,韩婧.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9,29(2):91-96.

[2] 韩锋.美国评价学生的七项标准[N].山东教育,2001,19:124.

[3] (美)劳拉夫.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

[4] 张海容.德国职业教育对我院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3):41-44.

[5] 黄亚红,曹弋.对当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2): 67-68.

第8篇

关键词:工程结构;土木工程;交互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12-02

一、引言

受专业覆盖面广及行业涉及面宽等特点的影响,土木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大土木”专业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最终目标[1]。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结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在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基础上,围绕建筑结构的受力体系阐述各种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构构造要求等内容[2]。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程结构课程简介

1.培养目标。为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工程结构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力学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结构工程知识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简单的结构构件设计能力,使其能够解决工程管理中简单的结构问题;同时应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保证其充分理解结构设计意图,为其从事工程施工、造价、监理等工作提供良好的结构工程知识基础。

2.课程概况。工程结构Ⅰ内容如下: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讲述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与结构选型、建筑结构荷载与设计方法等内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讲述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讲述整体现浇式单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双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梯计算;混合结构房屋设计讲述刚性、弹性、刚弹性方案房屋的相关计算、混合结构房屋基本构件与构造措施、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等内容。

工程结构Ⅱ内容如下:钢结构设计原理讲述钢材的力学性能、钢结构的连接、受弯构件的计算原理、轴心受力构件、拉弯构件、压弯构件、节点设计原理、单层厂房钢结构、大跨钢结构与空间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讲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地基处理等内容;建筑结构新技术讲述新型建筑结构、计算机方法、工程结构的事故处理等。

三、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授课课时少,授课内容多。工程结构包含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内容,授课内容众多。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各专业课程授课课时均不少于32课时,而工程结构课程的授课课时仅128课时。在有限授课课时内讲述众多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章节内容的重复性与独立性。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比如,荷载作用类型方面,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等章节,主要讲述静力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受力性能与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抗震则重点讲述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与构件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的影响。此外,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尚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从而造成了部分内容的重复。例如,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指出按承重结构的类型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讲述各种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并对其变形与受力进行了详细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同样介绍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再如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部分,分析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样介绍了各种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低。目前,我校工程结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20%和8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上述考核方式在有限授课课时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较单一等缺陷。

四、工程结构课程教改方法

1.授课课时适当增加,授课内容适当删减。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工程等课程授课课时均在32课时及以上。在相同授课范围的要求下,必然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遵循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以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所谓把握主要内容,是指将钢结构三大连接方式及其计算、钢结构受弯构件、轴心受力构件、拉(压)弯构件等内容讲述清楚,而有关钢结构材料生产、节点设计、钢结构的塑性设计及抗震设计等内容,则简单介绍即可;所谓突出重点内容,是指重点讲述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可适当讲述;所谓穿插细节内容,是指讲述主要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对一些构造措施处理进行适当讲解。除此之外,在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建议适当增加本门课程的授课课时,以提供充足的授课时间。

2.章节内容适当归类,重复内容合理整合。工程结构课程各章节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适当归类。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可划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按照荷载条件,可分为静力计算、抗震设计;按照受力层次,可划分构件设计、结构设计两部分。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简要介绍混凝土、砌体、钢材等物理力学性能,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介绍选型,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则介绍相应材料的力学评价指标,如冲击韧性、伸长率、破坏形式、冷弯性能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则讲述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根据上述分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既要讲授各章节的联系,又要避免章节内容的重复讲述,从而达到节约授课课时的目的。

3.考核方式多样化,交互式教学的运用。为提高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消除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为此需要丰富考核内容,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与成绩进行评价,如平时考勤、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学习心得、课程建议调查、小组试讲、授课内容总结等方式,以此弥补单一、枯燥考核方式的不足,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开展交互式教学,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有效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情境和过程的不同,交互式教学以多种形式出现,相互作用以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出现。交互式教学可分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以及一些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传统的交互式教学以反馈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话和倾听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进而在合作和交流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白板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及白板环境的交互式教学迅速兴起,它促使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新形势下交互式教学以问题主导、小组主导、课堂互动、多媒体辅助、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出现,以实现以教为主(教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与此同时,交互式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熟练处理教材的系统性并突出讲授的重点,善于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度理论、深邃思想、深刻思路,善于应用启发式,吸引学生同步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讲授的艺术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结论

为提高授课效果,需要适当增加授课课时,此外,需要合理调整授课内容,坚持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为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讲述,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归类;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展交互式教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 教学 探索 改革

一 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上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大部分。在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结构设计部分,一方面,它将设计效果图由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转化为二维空间的平面结构,并进行内部设计的结构定位;另一方面,结构图纸为工艺设计提供规格齐全的工业样板,制定工业标准及工艺流程图。因此,结构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它是服装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涵盖的知识面也极为广泛。前期理论包括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服装立体裁剪基础;后续课程包括服装工艺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等。在这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中,样板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服装的造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结构设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打板,要掌握好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必须要了解人体结构,掌握打板基本知识,并能延续到了解流行动态及造型设计能力,这样全面的学习才能让培养的学生适应现在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因此,如何在高校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二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来尽管已经在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还是不完善,仍然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生缺乏前导课程的知识量

学习结构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不仅需要相关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之前要学习很多的前导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透彻地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要想把结构把握准确,就必须对人体的凹凸关系和骨骼关系了解清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却没有强调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只是把人体工程这门课程简单学习一下,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时不理解结构线的变化关系,给学习带来困难。

2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高校在结构设计教学中仍然使用较早的比例结构胸度法和第六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因为市面上仍然大量流通这类的教材,但是实际上第七代文化式原型早就已经很成熟了,用起来直观明了,比起第六代好用很多,而且在数据设计方面也更贴近现在东方人的身体数据,很明显这是教学内容没有更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工业样板中设计中很重要的号型标准还有很多高校仍使用Y、A、B、C四种体型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日本早就已经用七种体型作为放码的标准,而数据是结构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这方面也应该跟上现在的要求。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

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根直尺,就是一门课程,现在仍有很多高校把这种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但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让这门课程变得很生动,譬如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者采用实物进行教学,但是不能在课堂中程式化的讲制图,要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加强这门课程的灵活性。

4学生对不同结构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差

服装结构方法的流派很多,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教不同的结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问。例如欧式平面结构会更注重立体程度,因为欧洲人的体型要比亚洲人立体,日本原型在结构处理上会平面一些,但是会很注重省道的变化,在原型图上会有8个省道的位置,这是其它结构图上所没有的,各种结构方法的不同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缺乏对不同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与改革

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很多都到了服装企业比较集中的东莞、珠海、佛山、深圳等地工作,这些学生在工作后都会有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制图方法单一,制图教学无法与企业实际操作统一之感,导致自己在学习后仍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对于繁琐的公式和数据理解不了。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应该有一些改革,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学和企业达到统一,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强化结构原理,做到以设计为主导思想进行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造型变化的理解及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而结构设计教学应该注重原理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条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是在做结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制图。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时,应强化重点,可以实施5+1的教学方法,5即是五种结构原理,1就是一种主导思想,服装结构看起来复杂,但是结构原理的部位就是省道结构、领结构、袖结构、腰结构、裆结构五个结构,其原理、变化、应用以及在男装、女装、童装、特体服装和上装、下装、裙子、裤子等结构都是围绕这五个结构原理展开变化的,在把握好以设计为主导思想的思路上,分析好各部位结构原理、参考数据,这样才是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一个款式,学生学一个款式,不懂原理,不会变化,只能生搬硬套,遇到变化就完全不会的情况。

2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现在服装企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需要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都具备的人才,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不要老师一讲到底,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健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多运用生动的语言,注意化繁于简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

(1)针对教学对象,挖掘学生自身能力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方向和服装工程方向,招的学生有文科类、理科类,虽然都在服装设计这个大范畴类,但因为学生的不同其教学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文科类学生款式造型变化把握较好,设计思路广阔,但是数学功底会差一点,因此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理解上,要让这类学生多理解人体测量学、人体工程学这类理科学科,要让他们充分理解人体与服装的立体关系,不要出现唯美的设计图纸只能看不能做,但又要避免枯燥的教学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尽可能抓住这类学生思路活跃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在成品中找到不足,再予以改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着探索和学习的兴趣。理科类学生,正好与之相反,他们对于公式、数据能够较好理解,但是灵活变动性要差一点,他们对于款式的变化会显得迟钝一些。因此在教学时多注重设计教学,多针对不同的款式进行分析,引导理科类学生多理解款式变化与结构的关系,只要他们能掌握款式造型的结构点,数据方面也就不成问题了。

(2)注重与学生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完全自主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那必是失败的。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学习中会有很多求异思维,他们会有很多的质疑,这时教师应本着和学生沟通的想法,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逐个解决问题,不能一票否认学生与自己的不同想法,多引导,多做比较,因为结构设计最终都是要出成品的,学生提出的异议也许又是一种创新,这时可用他提出的不同板型做出成品,如果确实漂亮合体,老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果还存在合体程度与美观程度的不够,这样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表达力,亲和力以及专业实力表示钦佩,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既不会让学生这门枯燥的课程失去兴趣,又能让他们学会多种变化,将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3加强结构设计与平行课程之间的交融

(1)人体工程知识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是直接覆盖在人体上的,是否合体是检验服装结构合不合理的最直观方法,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该以人体作为参考依据,做出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合体的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审美要求和对材质的要求,还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的基本活动量,因此,数据设计是最重要的,而数据就来源于人体,因此,在结构设计中融人体工程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学习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前,要好好地把人体工程学掌握透彻,这样才会在学习结构设计过程中显得易懂而且轻松。

在女上装结构设计中,胸部设计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胸凸较大,结构上就要很细腻的处理这一环节,如图(一)就是东方女性上半身水平断面重合图很多中国传统的结构只是简单的把胸围等分四份做平面结构,但是仔细看,人体胸围实际是六面体,要想很好地把结构关系处理好,就要把胸部做六份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分胸围法,这样就会比四分胸围更合体。如(图二)是第七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在结构上就用了最符合人体特征的六分胸围法,很好地把后胸大于前胸,前胸大于侧胸的比例关系把握准确,最人性化的设计应该在于前片的胸部设计量,这是比例结构法中不可能做到的一次成型,因为有了胸部设计量,在女装结构变化中就可以自由运用,非常直观而且不用担心不合体。而这些是板型师们是在对人体做了最深入的了解后,再经过多次修板后得到的结果,如果脱离了对亚洲女性的深入了解,那么也就做不出如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来。

(2)立体裁剪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结构设计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不仅需要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而且要能运用到实际运用中来。很多院校喜欢把立体裁剪和平面结构设计分成两门独立的课程,没有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维的平面结构时很难作三维想象,所以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以原型省道转移为例,如果老师在教学时不做立体示范,没有在三维人体上做出裁片来让学生了解造型结构特征,而是直接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这其中变化的原理的, 即使学生能对所示范的图例理解,但也做不到变化运用,这样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这两门课程应该结合进行教学,把人台放在教室里,在讲结构原理或造型之前,先直观地在三维人台上示范出来,在学生理解了结构线的变化后,再用二维平面结构做数据设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

如(图三),是第七代文化式原型省道转移的图例,在讲结构变化之前,尝试先用立体裁剪导入,直观再现省道转移的效果,通过立体裁剪让学生掌握规律,掌握数据,理解结构图与人体的关系。

(3)工艺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工艺课程一般是作为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在学习完结构设计课后,在工艺制作中去把服装做出来,对于在结构中的错误就只能够在工艺课时才能检查出来,这样就会让结构设计课程没有修板的这个环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及时检查出板型的瑕疵,这样结构设计课程就不够完整。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用一部分课时来做假缝,当板型做出来后,用简单的工艺方法把结构线缝合起来用于检查板型是否合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假缝是简单的用平缝代替复杂的工艺,主要用于检查板型,这样就不会让结构设计课程中重要的修板环节脱节到工艺课时才做,而工艺课就可以专门学习工艺制作方法,不要再去做板型的修正了。

(4)CAD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在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用到了CAD制图,很少有企业还用原始的手绘,因此用服装CAD制作图纸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了,但是CAD只是电脑操作步骤,所有的结构知识还是要通过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学习完结构设计原理及造型变化后,及时用CAD做板出图。这样,图纸的准确度会比手绘的高一些,在假缝完后做修正也会更准确一些,尤其是工艺样板放码和排料,更需要借助CAD来完成,因此可以把CAD与结构设计教学交融进行。

四、小结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成立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改革之中,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经验,结合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求得最好的教学方式,这样既有利于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能更好地加强教学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7

[2]江智霖.《关于高校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教育研究.2010.7

第10篇

一、组织认识实习,增强感性认识

中国矿业大学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大三上学期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同步开设。为增强学生对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施工和设计的感性认识,学校在大二下学期暑假安排了三周的认识实习。钢结构实习主要参观已建典型钢结构建筑、钢结构施工现场和钢结构加工企业。2015年暑假认识实习期间,学生参观了徐州音乐馆、徐州奥体中心、徐州高铁站、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在建体育馆和徐州中煤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初步了解了钢结构大跨网架和桁架、装配式钢结构厂房和住宅、预应力钢结构以及煤矿钢结构皮带走廊等结构的结构组成、传力机理和施工工艺,目睹了钢结构焊接H型钢的施工流程,熟悉了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等不同施焊方式的区别和特点。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有意识地针对将来钢结构课程涉及的授课内容进行点拨和提问,并介绍目前钢结构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钢结构的原理和施工理解更为透彻,便于后期的课堂教学。

二、引入工程案例,丰富课堂内容

实际工程是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最佳教学资源,将国内外钢结构的代表性工程引入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还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工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因此,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进度而进行素材的合理编排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工程案例可围绕一个或几个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描述、分析与讨论,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还可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共享国内外著名钢结构施工的纪录片和国内外钢结构倒塌事故的图片和调查,丰富了学生课内外内容。实践表明,采用案例式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三、利用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和科研活动辅助教学

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较多反映对钢结构构件失稳形态、构造措施等缺乏直观认识,例如:学生对压弯构件在平面内和平面外失稳形态理解较为困难。为解决课程概念抽象问题,教学团队通过制作钢结构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和参与科研项目等多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教学团队利用学生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制作一些钢结构塑料模型(如钢结构梁柱不同形式连接节点),也可以加工试验一些小比例钢结构模型试验(图1给出了方钢管和格构式短柱轴向压力作用的失稳形态)。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具有形象逼真,全方位动态显示等优势,教学团队可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等模拟钢结构杆件的整体和局部失稳形态,提供命令流和说明书给学生课后练习,让学生尝试改变相关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图2给出了钢柱和钢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失稳形态数值图)。而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学生在新工艺和新技术方面的求知欲很强,让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也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理解深度。笔者曾让部分学生参与了屈曲约束钢板的抗震试验研究,让学生结合钢梁局部失稳理论思考屈曲约束的原理和作用。通过形象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图1钢短柱的失稳形态实验图

图2钢构件的失稳模拟图四、采用先进网络技术方便课余学习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会因课堂信息量大而导致学生难以快速理解消化的问题。为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录制了课程教学视频。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进行网络学习,了解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和授课内容。另外,教师通过课程微信群和QQ群随时进行网络答疑,教学新信息,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互动,动态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实践表明,网络辅助教学和答疑的形式因活泼便捷而深受学生喜欢,切合了学生学习心理,在教学中和学生课外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和空间。

五、利用课程设计巩固提升知识点

为巩固和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点,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和课程教学同步交叉进行的方式,即课程教学完成到哪个知识点及要求完成相应知识点的课程设计,也可以采取课程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课程设计的方式。中国矿业大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完成钢结构平台的设计。该钢结构平台主要由梁、柱、支撑、平台铺板等构件组成,主梁和柱、主梁和次梁以及柱与基础都采用铰接形式[4]。为区别后期钢结构设计课程,该课程设计重点考察学生对荷载传递、平台梁、实腹式、格构式平台柱和连接设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采用简单的结构形式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内力计算。课程设计通过变化跨度和荷载等方式实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书和绘制施工图纸,杜绝抄袭现象。课程设计环节关于钢结构平台结构设计方法为自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加强自主学习,解决设计环节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届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可以发现该课程设计对学生全面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起到了“练兵”作用。

六、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公式和图表繁多,如果单一地采用闭卷考试,学生记忆公式和图表的工作量太大,也会导致一些与实际工程设计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无法考察。 因此,该课程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部分重点考察基本理论的理解,而开卷部分重点考察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中国矿业大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近年来考试题型吸取了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经验,部分采用计算选择题的方式。计算选择题由于命题灵活综合,避免了现在学生对教材例题的简单套用和生吞活剥,考察学生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平时注重过程学习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命题和阅卷方面上教学团队坚持多位任课教师综合命题,流水阅卷。最终成绩通过多项成绩综合评定,将平时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试验报告与考核成绩等加权平均计算综合成绩,兼顾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平时训练和考试磨练,充分认识到了该课程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其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67-0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先修课程有建筑制图、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对后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也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的裂缝、变形和耐久性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具有材料的不确定性、解答的多样性、设计的综合性等特点[2],课程内容中的实验现象多、假定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条件多、构造要求多,且逻辑性、系统性差,较为零散[3,4],但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与先修课程相比差异性大,导致教师教起来不易、学生学起来困难。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熟悉材料性能

钢筋混凝土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组成,只有熟悉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性能,才能较好地理解与解释实验现象。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因此结构构件处于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只考虑混凝土抗压,不考虑抗拉。混凝土由水泥、骨料、水等材料拌合而成,强度的离散性大,且混凝土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因此在确定其强度设计值时,材料分项系数取值较大。钢筋力学性能较好,抗拉强度高,在结构构件中主要承担拉力;在柱与双筋受弯构件中,也用于受压,其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相当,但钢筋用于受压时,容易失稳,因此需要合理配置横向约束,即箍筋。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是较为重要的,它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应力分析、建立强度和变形计算理论必不可少的依据。此外,还应熟悉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相关知识,这是钢筋截断、锚固、弯起等构造措施的依据。

二、抓住教学主线

构件承载力计算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涉及到拉、压、弯、剪、扭等基本受力形式及其复合受力形式,但钢筋和混凝土均为弹塑性材料,且离散性大,因此无法根据先修力学课程采用纯理论的方法直接建立承载力计算公式。通常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引入合理的基本假定,画出应力图形,借助力学知识或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承载力计算公式(包括其适用条件),然后用于工程设计,对于计算公式中未考虑的一些不利因素,通过构造措施进行补充。因此,在承载力计算章节中,要牢牢抓住“试验现象分析―引入基本假定―画出应力图形―建立基本公式―进行工程设计”这一主线,其中试验与假定是基础,应力图形是关键,基本公式是结论,工程设计是目的[4]。值得注意的是,工程设计既包含计算,也包含构造措施。

在计算过程中,初学者往往习惯于联立解方程,实际上应用基本公式也是有主线可依的,如单筋矩形截面设计,按的步骤计算,思路清晰,每一步都可以检验适用条件。

三、进行对比分析

大多数教材将构件承载力计算分为多个章节,各章节之间看似没有联系,知识信息处于零散状态,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需找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比讲解,便于学生掌握。

受弯构件中,单筋矩形截面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与单筋矩形截面相比,双筋矩形截面在受压区配置了受力钢筋,图1(a)为双筋矩形截面,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u。从受力的角度,可以将受压区的混凝土和钢筋分开,并配置相应的受拉钢筋,如图1(b)、(c)所示,其中图1(b)为单筋矩形截面,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1,图1(c)为纯钢筋部分,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2,根据叠加原理,有Mu=M1+M2。

四、引入案例教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设计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工程实际、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5],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案例的难度,选择现实生活中关心或常见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好。在实施案例教学前,需要学生准备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呈现案例后,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当做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应进行点评与总结,并对案例进行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思路与讨论的质量,结果可以是多样化的。

五、培养实践能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很多公式是由试验结果回归而成,实践性强,问题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好这门课程大有裨益,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也奠定了良好基础。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现场观摩,安排学生参观建成或在建的混凝土结构,加强对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的感性认识;②参与试验,本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试验,应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试验过程中,若学校不具备这样的试验条件,可以通过观看试验录像,加强对各种构件破坏机理的理解;③编制计算程序,教材中有各种承载力计算的框图,按框图写出程序(采用Excel表格也可以),可以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也为毕业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④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破坏的工程实例,并分析其原因,具备这种能力后,毕业后可以较迅速地适应相关的工作。

六、板书与多媒体并重

当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形象、信息量大,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验现象,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开展各类型构件破坏试验的条件,但可以通过图文、录像资料重现试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再结合老师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所蕴含的力学知识。但对于大量的公式推导,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示推导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这几年的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概念设计意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蒲生,梁兴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关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10,(5):116-118.

[3]李书进,沈少波.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建筑结构,2008,38(9):204-206.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方法原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章标识码:A

1、设计方法

1.1经验设计

机械的连接结构、传动结构和支撑结构等已经积淀有汗牛充栋的实践案例,但如何掌握这些案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而不是记忆这些案例的具体结构设计,这是经验设计中的关键。具体的产品设计,例如车床,其结构设计可以参考前人的设计图纸,这对于提高设计效率,汲取前人经验、避免犯前人的错误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可以吸收他人的结构创新方法,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设计思路。随着机械结构数据库的出现和搜索方式的更新,对他人的相关结构设计的学习将更加方便。经验知识是结构设计的宝贵财富,也是公司的知识资产。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型专利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条提升自己结构设计能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古人传下来的学问,就是装在船里的货物。现在的新潮流、新趋势,就是行船的风。”在学习他人的结构设计创新点的基础上,设计者应有自己的革新与发明、自己的创造。

1.2理论设计

机械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讨论的是机械结构设计的理性方法,具体的有:模块化和组合化设计、复合化设计、分级结构设计、载荷均布性设计和变结构设计。随着结构优化、结构可靠性和概率设计等方面的发展和具体应用,机械结构的理性设计方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1.3模块化和组合化设计

一台机器总体是由提供不同功能的结构单元有机的组合而成,因此模块化的以及模块之间的组合化就是早期的方法之一。在复杂的机电系统和设备中,模块化和组合化的设计理念是有效的结构设计方法,同时也是机械制造的方法之一。例如,组合航空母舰的设计概念;我国的组合化机床的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模块化和组合化,一般是按功能单元、结构单元来划分模块,然后组合起来成为一台机器。

1.4复合化设计

复合化的基本特点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零件组合成一个部件或构件来设计,其功能可以是运动功能、承载功能等。例如,组合凸轮结构的设计就是将两个凸轮设计成一个零件;一根连杆在组合结构中同时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的结构件。复合化方法可以降低机械的制造成本、减轻机器的重量、缩小机器的尺寸和降低产品的成本。

1.5分级结构设计

复杂的制造设备是由分级的机械结构组成,大功能层次的结构是由若干个分功能结构组成。层次化不仅是功能树结构的要求,而且也是制造工艺对结构设计的要求。例如,床头箱由多个轮系组成,而每个轮系又由次一层次的系统组成。复杂机电产品的设计,例如组合挖掘机的设计,集推土机和挖掘机的功能在一起,而共用一个动力系统,在执行系统处分开。层次化结构设计方法在构想分级结构阶段,能够帮助设计者厘清思路,从而找出结构设计的关键点,集中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1.6载荷均布性设计

由于机械结构设计的特点,希望载荷分布均匀,充分发挥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或者取得降低最大载荷的目的。例如,修形齿轮的设计、对数滚子的设计,为了取得接触应力的均布,从而修形零件,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也体现了载荷均布性的设计理念,从机构运动学来看只需一只行星齿轮;然而从受力平衡、承载能力和提高齿面的抗磨损来说,三只行星齿轮的结构设计更好。

1.7变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的创新常常采用变结构的方法,变结构可以改变机械结构的功能,例如,非圆连接形式的成形连接、曲柄滑块结构设计变为转动导杆结构设计。变结构可以改变实现功能的形式,例如径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泵的设计。变结构也可以降低机器的设计成本,例如利用死点的桌面支承设计。

1.8模型试验设计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基于机器物理模型的相似,运用相似科学理论,对于大型的机器设备进行模型试验设计。通过模型结构设计和试验分析,获取机械结构的可靠性、并预测机器的工作性能。模型相似的设计方法已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运用,例如大型水轮机组的结构设计。通过制造大型水轮机组的模型,测试试验模型的工作性能以及其可靠性等指标,优化水轮机组的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发明和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机械结构设计方法,同时对前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进行革新。

2、设计原理

机械结构的设计必然要依据技术科学的原理,例如:理论力学原理、材料力学原理、弹性力学原理、疲劳力学原理、流体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摩擦学原理、声学原理、智能原理和一切可能的新物理原理。这里讨论以上各种原理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总结机械结构设计的常用原理,讨论机械结构设计的原理在今后结构创新设计中的可能性。

2.1理论力学原理

理论力学是机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对于机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到的结构必然反映到机械结构的设计中来。例如,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设计,其动力学及其稳定性的设计,要求修改轴承的设计和轴的刚度设计。

2.2材料力学原理

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是基于材料力学理论的,强度或刚度不足时,就需要修改零件的结构设计。例如,齿轮轮齿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设计,当齿面接触强度不足时就要求增大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当齿根弯曲强度不够时就要求增大齿轮的模数。

2.3弹性力学原理

弹性力学分析是零件应力应变计算的基础,例如滚动轴承中滚子修形的设计,基于弹性力学的接触分析,确定滚子的修形曲线和修形量。在机械零件的结构优化设计中,常常用到弹性力学理论。

2.4疲劳力学原理

机械零件上的机械载荷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是变动的,例如汽车中的轴、轴承和齿轮上的载荷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载荷具有一定的统计特征。变载荷下轴和滚动轴承的疲劳寿命设计等工程内容,已经发展成机械零件的概率设计。为了更精确地设计机械零部件,疲劳力学在机械结构设计中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5流体力学原理

流体传动和动静压轴承等的设计是依据流体力学原理的,流体力学也是机械结构创新的基本原理之一。例如静压导轨的设计、动压滑动轴承的设计,要依据流体的质量守恒定律、平衡原理等,优化设计的结果要求修改导轨或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尺寸参数。

2.6热学原理

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导轨的热精度设计、齿轮和滚动轴承的胶合分析、隔热结构设计等等。

2.7摩擦学原理

耐磨或加快磨损是摩擦学设计的核心,例如圆锥销的设计、组合螺母的设计,就是为了补偿零件的磨损,使得零件在磨损后仍能实现其设计的功能。磨削和抛光制造工艺是利用零件磨损的加工方法。

2.8声学原理

在机械系统的噪声分析和研究中,依据物理声学的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得到噪声的频谱和功率谱等分析结果,以指导机械结构的设计,例如低噪声滚动轴承的设计。今后,可以考虑利用机械噪声来进行产品设计,例如声爆弹的设计、信号中噪声信息干扰的设计等。

3、结语

综合上述,机械结构的设计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在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地方有很多。需要设计者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设计的基本准则,采用适用设计要求的一些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林,陈发,浅谈机械结构设计的新思想[J].新疆农机化.2002

第1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概念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工程在建造之前,建筑设计师充分按照工程任务,把可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通盘的设想,并拟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方案、初步设计、搜集资料、技术设计施工图、技术设计施工详图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深入广泛的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

1.2结构设计的概念

结构设计指的是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和上部结构设计。建筑工程的上部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包括:(1)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结构的主要材料;(2)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筛选建筑材料的类型和强度等级,并根据以往经验初步确定建筑物构件的截面尺寸;(4)建筑物的结构内力分析、各种荷载作用分析、结构荷载计算;(5)建筑物结构荷载效应组合;(6)建筑物构件的截面设计。

2.现代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和共振问题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中要求建筑三心要尽量汇于一个中心点,建筑三心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重心、刚度中心和几何形心。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问题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没有做到三心汇于一点,在建筑物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出现了扭转振动效应。所以,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因水平荷载作用而出现的扭转破坏,就必须在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时尽量选择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让建筑物的三心尽量汇于一点。还有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的共振问题,如果发生地震,而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又很接近,那么建筑物和建筑场地就有可能发生共振。所以,在设计建筑工程方案时,必须要针对预估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选择合适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并通过调整建筑物结构的层数,扩大建筑场地特征周期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之间的差别,从而避免共振问题的发生。

2.2现代建筑结构的水平侧向位移问题

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的水平侧向位移即便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结构规程的要求,也不能代表该建筑结构设计是合理的,因为这其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地震力的大小和周期等因素。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建筑物的结构刚度和地震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建筑物结构刚度小,而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并不合理,但由于地震力比较小,所以结构位移也比较小,位移也就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但是这并不是合理的结构设计。因为地震力小、结构周期长是很不安全的,并且位移的曲线变化应该具有连续性,除了沿着竖向发生刚度突变之外,不能够有其他明显的折点或者拐点。在一般情况下位移曲线有三种类型:(1)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工程发生的位移曲线应该是弯曲型;(2)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发生的位移曲线应该是剪切型;(3)框一筒结构和框一剪结构的建筑工程发生的位移曲线应该是弯剪型。

3.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3.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相互配合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公共建筑、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分为两类:(1)拥有完善的使用功能,优美的建筑造型,通过专业化的施工工艺和制造技术与先进的结构体系有机地结合,创造出经济适用的、新颖的、技术先进的建筑物;(2)主要追求新奇的艺术效果为主,没有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创造出奇特的建筑物。在现代建筑物中主要实施和提倡第一类建筑。以具体的工厂厂房设计来谈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配合。工厂厂房的设备较大,车间要求十分宽敞,防火要求比较高,并且不改隔墙。以往的设计大都采用的是排架结构,厂房的墙体为240砖墙,厂房的屋盖为薄腹梁钢筋混凝土大板结构,这样的厂房才能满足使用要求。但这种排架结构的设计不足之处施工周期长、跨度受限制、不经济。

根据结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厂房施工方便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在现代的工厂设计中可以采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在标离1米以下的地方为砖砌体,而墙体则用压型彩钢板,屋盖也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但能克服上述厂房结构形式的不足,而且还满足了厂房的使用要求。比如在对棉花加工厂这类厂房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满足厂房的生产工艺要求,在厂房的功能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运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方便,要为工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是这类厂房的设计原则。所以,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施工最方便、最经济、施工周期最短的设计方案必然成为首选方案。对于公共建筑来说,建筑的设计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一个优秀的建筑必然是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同时还要分清配合的侧重点。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能够将建筑物完善的使用功能和优美的建筑造型与结构设计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3.2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少数的建筑设计师把结构总是放在第二位,并一直强调结构必须服从建筑,这种观念不但忽略了最基本的力学规律,还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这种最大满足使用功能和片面地追求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要求,往往会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严重的隐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建筑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水平也制约着建筑设计得层次。所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结构方面的基础,并且能够与结构设计相互协调,适当的结合,让二者互相统一,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完美的建筑设计作品。

有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过分强调创作的标新立异、新颖、美观,从而不能与结构设计有效的结合。而建筑物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地震力、自重荷载与活载、扭矩力、水平风力等,要是建筑设计师不按照建筑的结构受力特征和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进行竖向设计和平面设计,也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这样就会导致结构设计师不能合理的选择结构体系,从而出现建筑结构不稳定问题发生。比如可以讲建筑物的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这样建筑物的抗侧能力和抗弯矩力就会小很多。还有些建筑设计师经常忽视结构力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对于需要抗震设防的地方,建筑的高层电梯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不能与建筑物的刚度中心相互重合,电梯筒就会受到很大的刚度,从而造成结构偏正,产生扭转。

结束语:

从建筑结构效益的角度来看,片面追求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忽视结构原理,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往往只能作为雕塑作品或者是虚假的造型。只有符合正确的结构逻辑的建筑,充分发挥结构本身造型特点,充分融合结构设计构思和建筑设计构思去实践个性的建筑,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建筑作品。同时,建筑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结构设计原理来完善建筑设计。而建筑结构设计师也要充分了解建筑设计师的意图,促进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有机融合和密切配合,从而设计出更高水平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霍小董.综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问题[U].四川建材,2007

[2]王立新,王立轩.浅谈建筑设计与结构之间的关系[J].中华民居,2010,(12):31-31.

[3]张新宇.从汶川地震看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结合[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22)

第14篇

【关键词】 稳定;刚度;整体思维

1.教学现状

《钢结构设计》是房屋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关于钢结构材料、设什、施工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通过一定的实践课程配合,使同学掌握一定的解决钢结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钢结构施工、侧造和一般钢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生产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包含了《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三部分。随着钢结构优点的逐渐凸显,使得我国钢结构设计成为热点学科和结构设计发展趋势,所以学好钢结构设计、促进钢结构设计的发展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责任和使命。但从目前高校土木教学和学生反馈看,《钢结构设计》属于很难掌握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繁冗的推导公式、艰难的计算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很差,且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基于此,本文剖析其原因并找出对策,以期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2.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若想学好《钢结构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打好力学基础,建立合理知识体系

学习《钢结构原理》的时候,应抓住材料—连接—构件强度、刚度—构件稳定(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这条主线。《钢结构设计》的先修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强度、刚度计算和钢结构连接等章节中用到的知识并不复杂,但是稳定问题则需要较好的力学功底,而稳定问题的基础知识出现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的后半部分,部分学校由于课时有限讲的不深入甚至不讲就进入了钢结构的稳定部分学习,这样学生肯定会感觉有跳跃性、听不懂就成为必然。所以建议学生在学习钢结构稳定部分之前先学习巩固力学有关稳定部分的基本知识。

2.2 建立整体思维,熟悉设计流程

在原理部分掌握了各种受力构件之后,就进入了整体结构的学习,有钢屋架、钢网架、门式刚架、多层钢结构房屋、高层钢结构房屋等,不同高校会依据课时安排有所取舍。这部分的特点是把构件组合成结构整体,需要整体考虑。同时钢结构设计也具有建筑结构设计的一般特点,即按照荷载统计(包括恒载,活载,风荷载,地震力等)—内力组合分析—截面设计的思路进行,这也是软件所遵循的程序。

2.3 加强课程设计的学习

课程设计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此环节若能有所加强,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结构的课程设计有多种形式,如门式刚架、多高层钢结构房屋的设计、网架的设计、钢屋架的设计等,不同高校会依据教学的情况进行相应安排。从设计方式上,学生可手工作图,也可计算机辅助设计,但从社会需求来看,建议让学生手算,然后电算校核。例如做钢屋架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手算内力及选取截面并进行校核并进行焊缝的连接计算,同时用PKPM软件中STS进行电算设计、出图,相互比较后才会有收获。

2.4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地参观机会,教学实践相统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钢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在钢结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抽象感,所授内容完全存在于在想象之外,这给钢结构学习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联系钢结构实习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去钢结构厂参观钢结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就近参观一些代表性的钢结构工程,以促进钢结构知识的理解学习。没有条件的就多找些钢结构模型或图片以给予学生直观的理解。

3.教学建议

3.1 钢结构宜保证足够学时,尤其是原理部分。钢结构的内容量并不少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国内高校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课时量一般是比较充足的,但对钢结构的课时量则偏少。有了一定的充足教学课时,才能保证钢结构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知识的搭建。

3.2 应适当增加稳定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巩固。

3.3 适当把理论教学与钢结构规范相结合,让学生知识更全面。

3.4 可以在土木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加钢结构选题,设计从建筑图到施工图,从手算到电算,让学生建立完整的钢结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俐俐.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钢结构设计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绍蕃.钢结构[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夏志斌.钢结构原理与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15篇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钢产业也随之迅速的发展。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混凝土在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受到了不少的限制和约束,为了进一步的改善和解决存在的这个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进而的使其取代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它虽然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建筑工程的领域里,但是建筑钢结构的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建筑钢结构设计简介

当前在建筑工程中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给钢结构建筑带来了很多的缺陷和安全问题。大多数企业在推广钢结构的同时却忽视了钢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不便,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要使钢结构设计具有深度、创新性以及能够克服物理原理的矛盾的能力。

建筑钢结构设计是对建筑钢结构稳定施工与顺利的运作提供的一种保障。建筑钢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务必要确保和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固性,还要考虑它能够为工程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效的避免由于建筑的稳定性而导致的建筑物倒塌,要和其他材料有效的并且密切的结合来保证和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建筑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结构设计缺乏深度

在我国的建设局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明确的指出,由专门的设计单位完成关于建筑钢结构的专业设计工作。由于一些设计单位他们的设计水平不够和能力不足,当然设计出来的建筑钢结构质量也是不合格的。在实际的钢结构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工作人员都是刚迈出校门的设计生在进行设计建筑钢结构。他们大多数缺少实践经验,再加上对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理解的不透,死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实践进行结合。为了应试而完成的设计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他们的钢结构结构设计深度不强。在简单的建筑钢结构设计中,不太注重细节不会深入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固性。目前一些采用全铸钢和全焊接的方式,甚至让加工厂承担重要的设计环节,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找的加工厂会不会将其再转给其他的加工厂,他们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专业性。这就有可能降低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对于结构设计缺乏深度的这个问题,设计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钢结构设计的专业性,即可通过招聘优秀的设计者,从而保证设计的质量。

2.缺乏创新性设计

在复杂的建筑工程中,有些设计缺乏创新性太过于传统。由于设计者的经验不足和缺乏自信心,导致设计一直很传统以及没有创新性和自主性。假设缺少和实际情况的对比,随意增加相关的系数一直采用同样的钢材进行焊接技术,或者取消焊接这都会把建筑钢结构复杂化,反而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和花费,十分不划算。这一系列假设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所以设计单位要加强设计队伍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只有不断地对设计进行创新才能够有能力去挑战较复杂的建筑设计项目,否则只会停留在简单的设计中,无法突破传统的限制和局限性。

3.与物理原理相矛盾

钢材料物理性质是具有较强的导热性,为了确保建筑的室内温度的保温情况,要综合考虑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又由于热量不但能从建筑的外部传到内部,还可通过窗户玻璃传递,所以要求测量建筑的所能吸收热量的最大值。要想确保建筑的室内温度的保温情况就要有好的设置,才能保证效果。当人在建筑物内讲话的时候,建筑物会对声音发生反射。所以,在建筑音乐厅之类的建筑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否则不能控制音乐带来的噪声,将严重的影响人类的正常休息以及日常生活。

建筑钢结构设计技术与理论

1.焊接柱残余应力稳定性技术

焊柱在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变应力、加工热力以及热应力远远超出本身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在焊柱冷却后内部还有残余的应力,这种在焊柱焊接冷却后残留在焊柱内部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看叫焊接柱残余应力。焊接柱残余应力是建筑钢结构设计技术中经常用到的,已被展开全面的研究。在焊接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不均匀导致的某些部位变形影响技术的稳定性。有些文献给出了应该利用进数值积分的方法计算焊接柱残余应力对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构建恢复力技术

在构建恢复力技术时会涉及到恢复力特性曲线,恢复力特性曲线是指恢复力随着变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特殊性曲线。使用恢复力特性曲线建造恢复力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分析,非常的有效果。还可以经常采用反复静荷载试验的方法确定恢复力的特性曲线。到目前为止,钢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的研究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它是原创性和开辟性恢复力模型的先驱开发者,为构建恢复力技术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3.抗震设计

我们都知道地震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安身之所很重要。所以,建筑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近些年来地震的频繁出现,提醒着我们的设计单位应该加强设计,并对设计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尤其表现在抗震方面。如果抗震技术做不好,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问题,涉及到安全性与建筑的质量性能。基于建筑钢结构的特点进行抗震设计,按照钢结构的节点、体系、构件的延性分类。根据小震延性原理,确定小震的级别,再实施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预算。避免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对建筑及人类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钢性结构设计是对网壳、网架以及管结构理论进行的有效分析、设计方法、软件等方面都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使用广泛。典型的网壳、网架节点,平面、空间圆形、方形钢管节点、铸钢接点、其他节点的强度和抗震性的研究设计都有所突破,是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的重要技术。现代的柔性结构设计是对张拉、索膜结构理论上的分析、设计方法、软件也逐渐趋于成熟状态。这种设计方法既能满足了对设计的需求,又能在市场上打破

4.大跨度工业厂房钢结构设计技术

大跨度工业厂房钢结构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传统的刚性结构;另一种是现代的柔性结构。传统的刚性结构设计是对网壳、网架以及管结构理论上的的分析、设计方法、软件等方面已趋于较成熟的阶段,使用广泛。例如:典型的网壳、网架节点,平面、空间圆形、方形钢管节点、铸钢接点、其他节点的强度和抗震性的研究设计都有所突破,是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的重要技术。现代的柔性结构设计是对张拉、索膜结构理论上的分析、设计方法、软件也逐渐趋于成熟状态。这种设计方法既能满足了对设计的需求,又能在市场上打破国外垄断体系。

柔性结构设计的无应力、预应力状态与使用状态的研究为张拉、索膜结构的设计及施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理论;而风工程、风致振动的研究又为索膜结构提供了支持。这几项研究的应用都为拓展柔性结构设计的应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