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第1篇

一、音乐教育在新的时期要有明确的目的

新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他们发现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在6岁之前开始进行,可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进行枯燥的技巧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厌烦,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兴趣。

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不管是学习什么,如果不讲究方法,不注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根本是培养不出来的。如果把孩子的兴趣给破坏掉了,那更是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科学研究证明,开发右脑,音乐不但可以激发感化,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且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

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对于学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通过欣赏、歌唱、演奏和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音乐教育中,要学习新的音乐,学生必须注意到音乐中的音色、音高、力度、调式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力便会得到提高。唱歌还能让学生锻炼记忆力。音乐教育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和前进的力量。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成绩很糟糕的孩子。4岁的时候才学会说话,上了学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名。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没什么出息。可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指责和抱怨过自己的孩子,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后,他很快地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能,并且经常登台演出。这时,大家对他的看法完全改观了。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啊,其实你非常优秀。不管何时何地,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爱因斯坦的父亲就是用这种赏识教育法,给爱因斯坦找回了自信心,最终成就了一代科学巨匠。

四、音乐可以使人充满爱的力量

海顿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以其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和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2008年5月,我国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被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齐唱国歌。当救援人员听到废墟下的国歌时,发誓一定要把孩子们救出来。最终孩子们用歌声战胜了恐惧,甚至死亡。他们同时也用歌声唤起了生命的渴望和爱的力量。

五、多彩的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经过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培训学习后,本人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以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音乐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1.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网络、多媒体到教学中,可以更直观、更详实地将教学内容表达给学生。

2.多安排学生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应该多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可以长期开展演唱、舞蹈、乐器等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演出,多给学生们创造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贴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倾听下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都能刺激学生对音乐智能的提高。并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重视孩子心灵的声音

第2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音乐存在与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幼儿园里对幼儿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音乐教育的如认识。

一、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这是不容置疑的,从前苏联先于美国的卫星上天就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之所以在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均落后与美国的情况下却领先美国的航天事业是因为前苏联的科研人员个个爱好音乐、能歌善舞,他们有浓厚的音乐氛围。那音乐对于幼儿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音乐会有利的推动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音乐是人的情感宣泄的方式,高兴时的手舞足蹈、放声歌唱,伤心时的心灰意冷、低低吟唱无一不是通过音乐来表现,合理的宣泄体定会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音乐中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一颗感受美的童心。

(二)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容忽视。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在教育中产生的情感会让幼儿逐步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一个音乐作品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正是这种情令人陶醉。

幼儿在《我爱我的幼儿园》中认识幼儿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体会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在《我的好妈妈》中,明白了妈妈的辛苦,知道要去疼爱妈妈、帮妈妈做事。在《老猫和小猫》中体会自己与老师像宝宝和妈妈的关系一样,培养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真是这一点一滴的体会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会适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推动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包括一下几点: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愿意去试一试,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再一次音乐活动《娃娃睡觉、跳舞》中,我准备了许多布娃娃请幼儿来当爸爸妈妈,顿时幼儿便被角色吸引,边听音乐边和娃娃一起睡觉、跳舞。睡觉时轻轻的拍娃娃睡觉,跳舞时手舞足蹈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幼儿能很快区分音乐的不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怎样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因为有了兴趣、有了幼儿得参与才能成功的完成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时展状况。目前大部分内容仍然有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倾向,因此内容的选择要仔细、认真,能符合幼儿的自然发展法则。

1、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要选择有童趣童真的内容,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符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年龄特征,并在歌曲中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增添了许多童趣。《小蚂蚁避雨》欢快轻松的曲调让幼儿很容易接受,在歌曲中学习了小蘑菇帮助小蚂蚁的事情,知道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小老鼠打电话》则有趣的讲述了小老鼠打错电话,把电话打给了猫咪被吓了一大跳的事情。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应选择一些有情节、有角色、能增强求知欲、创造欲的歌曲,音乐教材的趣味性表现在词曲的结合之中,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择中多用心。

2、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时展的特点,适应时代的需要

第一,适当的让幼儿了解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如:神州6号和嫦娥卫星的飞天,天宫一号的成功运行,可选择《小星星》让幼儿感受太空的奥妙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告诉幼儿我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各种成人的音乐,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月亮之上》《两只蝴蝶》等歌曲幼儿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因此,我们也可有选择、有创造性的让幼儿重新学习他们所喜爱的歌曲。上学期教孩子们的《隐形的翅膀》,我用故事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受伤的运动员坚强、不退缩,努力上进的过程。而《两只蝴蝶》讲的是两个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喜欢和对方在一起做游戏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唱的流行歌曲,并在其中体会到美好的东西。

(三)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尝试

音乐形式的单一,只是弹着钢琴一句句的教唱一遍遍的示范,会让幼儿感到乏味。因此在活动中要不断的创新要大胆的尝试。

1、要以情动人

教师首先要被内容所感染,同时用这种情去感染幼儿,带动幼儿。如:《小树叶》要表现出秋天小树叶被吹到地上,离开树妈妈的悲伤之情,同时体现小树叶坚强、勇敢离开妈妈后不害怕的精神。

2、可以把歌曲画成图片、编成故事,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在《小蚂蚁避雨》中,我借互动分享的理念创设图片请幼儿讲述故事来理解歌词内容,达到快速记忆、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歌曲后,用拿走一张张图片的过程,让幼儿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这样能更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愿望。

(四)音乐氛围的创设

幼儿时期的音乐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仅在上课时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进行。比如:早晨来园后欣赏优美的乐曲及拍打节奏;进餐时间听舒缓的钢琴曲,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午睡前的催眠曲一定会让幼儿睡个好觉;游戏时间可以学习舞蹈动作,玩音乐游戏……这样可以让幼儿处于音乐的环境中,感受平等、宽松的气氛,也给我们组织活动更加轻松。

音乐有益智的功能、有调节情绪的功能、有审美的功能,同时音乐也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重任。而以上所说也说明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己在音乐上的修养,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音乐素养去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那一颗颗善良美好的童心。我知道自己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为幼儿的音乐教育贡献微薄之力。

第3篇

【关键词】音乐 教育理念 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

1.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同孩子一起看世界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我个人认为,音乐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

21世纪的音乐课,孩子们要学些什么?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特别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和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2.建立现代的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是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音乐学科教育来说,尤其有他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音乐教师必须有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们音乐教师在致力于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中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

3.注重音乐课的气氛,理解真正的民主开放式教学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 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驱音乐的主人。

4.教学观念、方法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生 人文意识

一、 前言

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全方位进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学校所设置的各类课程都应该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是目前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可以使学生更适应当代社会。

二、 音乐教育与培养人文意识的关系

人文意识和音乐教育之间是互相融合的,培养人文意识是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而音乐教育是提供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及创新能力,两者互相融合可以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

人文意识体现为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追求梦想,它足够珍视人们积累的精神文化行为,它全方位地肯定和塑造个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其特殊的文化情怀。音乐就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在发展中的艺术组成部分,它的关键所在正是通过各类的音乐模式去弘扬人文情怀。

从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过程方面看,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理论、鉴赏优美的创作,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分析,增加学习乐趣,促使爱好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从音乐中体会快乐。

三、注重对音乐教材的选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学生时期是一个学生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逻辑的抽象思维,他们已经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不再满足于音乐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灌输,不再满足于老师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而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寻找音乐背后的情感与真情。他们沉浸于新鲜事物中,不断的感悟理解而丰富自己。因此,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的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与学生产生密切关系的作品。

1.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侧重选择技术性思想性更好的创作。例如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作品《梦中的婚礼》、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国的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合奏曲《金蛇狂舞》等等。这些音乐名曲主题明确,构成简洁、旋律优美,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注重拥有异域民族风情的音乐。

在对少数民族授课时,如果选择这些具有异域少数民族特点的创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热爱之情,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如温婉秀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凄美哀怨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明快乐观的彝族民歌《猜调》、高亢舒缓的蒙古长调《牧歌》,都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3.选择的作品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发展阶段,一定要选择能够使学生对外界有探索和求职欲望的作品。如施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维瓦尔弟的《四季》等创作,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习外国的风光,也开拓了中学生的眼界。另外,如今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并成熟起来,对各种表现情感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表现师生情感的作品《师生情》,表现亲情的作品《母亲颂》《百岁老娘》等。

四、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意识,简单讲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条件下,依靠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所形成的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全部教给他们。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1.学生是文化的接收人、传承人,同时创造了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最好的教材就是音乐。学生在欣赏感悟音乐的时候能够快速并且直接抵理解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及社会的本质,这是音乐教育的内涵所在。音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逐,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性格特色,并找到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可以获得发展,消极抑郁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对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2.在音乐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刺激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是成功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良好开始,促使音乐魅力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开阔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音乐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共同进步,积极研究创新的音乐教育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去,勇于实践和求索,激发学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婷.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大舞台,2011,(07).

第5篇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也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理解为美术和音乐,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院校传统的两大学科,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更是以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为主。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术和音乐,而无艺术。

其二,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而且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几乎以艺术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各种绘画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情感及鉴赏美、创造美等艺术修养的塑造。音乐教育则只重视各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忽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忽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和品德的熏陶。

各种乐器的考级制度进一步助长了艺术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学音乐就是练习弹好各种乐器,学美术就是把画画好,而艺术内蕴的美感及艺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则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美术、学乐器只是想让他们以后多一门手艺,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种教育和训练由于背离了艺术的宗旨和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是变成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反而使学生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厌倦心理。

其三,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的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当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艺术类课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了未来谋生的手段。

艺术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做法,不利于艺术教育的正确开展和有效实施,影响艺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克服艺术教育实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取向和审美取向。

首先,确立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宗旨。艺术教育的价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总体上应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对那些少数确有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专门指导,为他们选择艺术专业作准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则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做到艺术技能与艺术审美并重。只有艺术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匠或乐器演奏者,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其次,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到实处,适当增加戏剧、舞蹈、影视、书法、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各地根据地方文化传统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内容。增加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重视对艺术史及各国文化艺术的介绍。

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培养 认知生活 全面性发展

素质,指人们先天性的自然特点,与后天参加一系列活动所培养的特点和品质相结合。自教育改革以来,人们注重素质教育,习惯于把素质和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所谓素质教育,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依据《教育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针,满足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和性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一、高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音乐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音乐作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普遍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指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促进个性道德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提高高中生个人素质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大脑都是由大小脑即左右脑组成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书写、运算等思考推理工作,而右脑则主要负责舞蹈、体育、音乐等信息接收功能。一般情况下,右脑的思维活动少于左脑,但是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的右脑得到多次锻炼,对增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质。如在音乐教育中,乐器学习需要脑、耳、眼、手等相互协调、共同工作,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学习其他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二)音乐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蕴含的美感感染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传统歌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参加音乐歌曲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又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如大合唱,并不单单靠一个人能够完成,需要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懂得团队合作,注重与他人配合,服从大局利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是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审美观念

音乐,是人们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径,它以优美的音色、欢快的节奏、丰富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通过参与倾听、跟唱等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音乐为媒介,音乐鉴赏为核心,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的特点是以感性带动理性,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使个人精神与社会要求更加合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带来感受美,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塑造更加完美的性格。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思维创造想象力

音乐教育,既包含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包含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能使学生互相之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沟通,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人们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一切事物变得和谐。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存在一个音乐细胞,在节奏、音色、音调上不停整合,形成让听觉感受美的过程,造就一份完整的音乐艺术。

(五)音乐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可以放松人的身体,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生化物质,产生抗疲劳、舒缓心情的作用。如激情高昂的歌曲,可以赶走人们的疲劳,使人精神振奋,愉悦人的心情。在学习器乐时,需要大脑、手脚、眼睛和耳朵的高度配合,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独有的旋律,锻炼学生的思考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抗压和学习等身体素质。

(六)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存在社会中,就避免不了与他人交往。交往素质,包括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交能力。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型社会是一个注重强调自我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社会,音乐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沟通手段,它可以通过音乐媒介传递人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在集体活动中,如排练、合唱,一方面可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特长,另一方面可创造交流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他人优点,改变自身缺点,提高自身能力。

三、结语

经过上述音乐作用的陈述,大概可以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它是现时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道德品质,又能活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学习实践能力,教会人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幸福优越感。所以,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赛.音乐开启智慧美学陶冶情操――浅谈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3(12).

第7篇

    1.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侧重选择技术性思想性更好的创作。例如着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作品《梦中的婚礼》、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国的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合奏曲《金蛇狂舞》等等。这些音乐名曲主题明确,构成简洁、旋律优美,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注重拥有异域民族风情的音乐。在对少数民族授课时,如果选择这些具有异域少数民族特点的创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热爱之情,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如温婉秀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凄美哀怨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明快乐观的彝族民歌《猜调》、高亢舒缓的蒙古长调《牧歌》,都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3.选择的作品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发展阶段,一定要选择能够使学生对外界有探索和求职欲望的作品。如施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维瓦尔弟的《四季》等创作,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习外国的风光,也开拓了中学生的眼界。另外,如今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并成熟起来,对各种表现情感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表现师生情感的作品《师生情》,表现亲情的作品《母亲颂》《百岁老娘》等。

    二、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意识,简单讲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条件下,依靠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所形成的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全部教给他们。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第8篇

小学音乐教学是优化人才素质、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达到完善素质教育、美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势在必行的责任。纷繁万事,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哼唱旋律,请学生为旋律编出适当的身体动作,请学生指挥,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即兴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欢乐的绸子舞、扇子舞……我还根据班上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且聚且散的流动课堂教学方式,在孩子们唱歌时,让他们自由组合起来,爱唱的靠近风琴围在教师身边演唱;学跳的学生则可站立着舞蹈;有部分学生则用手指,想象着在乐器上演奏歌曲,以及也还会有一些用脚后跟击地板或拍手以示打节奏的学生……他们是课堂里真正的主体,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更丰富、更完满的爱好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培养学生乐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音乐欣赏,要多聆听欣赏各类优秀音乐作品,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实际上,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它的获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所以只有欣赏水平的提高,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第9篇

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音乐课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很多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然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是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的内容的方法,确立这样的意识,即音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音乐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和依据,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在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要充分地运用教材,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要创造性、发展性、前瞻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改编、调整、补充和完善部分内容。做好这样的教材工作,需要音乐教师在构思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时,对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增减,对所选择的内容凸显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彰显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有效推进、逐层深入,要重实效、轻形式,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地展现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唯有如此,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精心创设音乐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重视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境,这是有效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如何创设音乐课堂情境,需要音乐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让学生欣赏视听画面,要求学生客观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创设音乐情境等。

音乐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以练为主要手段,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流,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学习音乐,感悟音乐。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要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放在首位。对于重点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听、多唱;对于难点,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于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点到为止;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则要重点讲解。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涵是十分深刻的,学生无论是在欣赏中还是在学唱时,其传递给学生的音乐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传递给学生的音乐魅力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攻破难点,一堂音乐课才能是紧凑而高效的。

三、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是音乐课堂评价,音乐课堂评价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化;回归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中出现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诸如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

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教育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等等。忽视了音乐的情感性,致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离开音乐本身而去教音乐的误区。人是万物之灵,自古就有喜、怒、哀、乐、悲、恐、思等七情六欲,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正是通过声音运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它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为过程、为归宿去表意、言志、传情。那么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哪里?笔者试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音乐教育的情感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者对音乐情感的正确认识上,这是实施情感性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但音乐内在的情感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而音乐情感的形式表现必须以音乐知识的掌握、技术的训练为基础。问题在于,许多教育者过分崇尚技术,错误地把技术的训练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机制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否定了音乐的情感意义的存在,使音乐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主动体验。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对音乐本质的模糊认识,进而将情感因素排除在音乐之外。那么音乐情感是否存在?这是传统的音乐情感论美学与自律论美学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二者各执己见,无法达到妥协。对此,著名现象学哲学家罗曼·茵伽尔登(RomanIndergarden)提出独到见解,他中肯地指出音乐自律论者之所以否认了音乐情感意义的存在,是由于将“声音的”和“音乐的”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把非声音因素的“情感品格”。

从上可见,音乐的情感正是一种蕴含于音乐之中,而又由音乐表现出来的艺术化的情感。如果教育者脱离音乐情感而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这样从表面上看来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可能使学生对音乐生来具有的敏感和乐趣削弱,甚至磨灭。这种缺失情感的音乐学习和教育,实际上根本违背了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本性,与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

二、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自然发生。

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疏通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三者之间达到了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得以互相对话。音乐情感体验,即音乐的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交流,获得对音乐的情感认知,既包括欣赏者对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还包括对作品情感内蕴的理解。欣赏者对音乐情感意义的把握,需要在主客体的“视界融合”中去把握。其作用原理和特征是音响给人一种渗透力和张力,节奏与人内在心理节奏相呼应相协调,各种个性和风格的旋律在欣赏者和审美者脑海中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和沉淀,进而形成审美“心理图式”和音乐美感。

三、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对音乐情感体验的正确认识上。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及音乐艺术特有的时间流动性等特性,有时人们会对“音乐情感”产生错误的认识,有可能陷入将音乐的情感固化为理性认识的客观对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仅仅视为一种客观的、被严格规定了的内容。这样,音乐审美活动变为了简单的--对应的理性认识活动,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与这样一种内容的关系被演绎成固化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情感意义也成为属于音乐作品的“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或更改的”认识对象。事实上,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音乐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认识活动。

四、音乐教育的情感性还体现在合理看待音乐情感体验的多样化方面。

许多教师在看待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中的多样性问题上仍有很大困惑:让他们自由体会,结果五花八门,甚至有些体验完全和作品本意相悖。让他们跟随教师引导来体会,结果一个个无精打采,体验趋于惊人的一致和呆板。那么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现象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它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对此,英国音乐学家柯克认为,不同的人可能由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是,认为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论点确实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该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因此,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出现各种差异,这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正常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音乐的情感体验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这种主体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讲“重要的是每人对一个主题的表现特性有他自己的感觉,对整个乐曲也如此。如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别指望每次再听时,它的意思会完全相同。因而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带上他自己的主观色彩,在情感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是可以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情感体验不完全一致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这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实际上,这是个本不能算作要求的要求,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应具有情感性的,但我们却把它丢了,现在只是要求我们做到本应做好的事情而已。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在音乐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不可将音乐混同于其他科目,不能停留在音乐教育的技术层面,而一定要看到和抓住音乐的情感本质,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情感性音乐教育的早日回归。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8.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问题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转贴于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第1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误区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80-02

时下各种音乐培训中心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学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似乎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智力开发功能的这一观念,人们基本达到共识。音乐教育的地位无论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都显著提高。然而,因为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也导致了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偏颇。

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夸大音乐教育对智力开发的作用

只要搞好音乐学习,孩子必会超常聪明。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诚然,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这样的话:“开启人类智慧宝库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音乐对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事实,但是音乐教育不是开发智力的惟一途径,它只是三把钥匙中的一把。这说明,一方面只有在三把钥匙的共同作用下,人类智慧的宝库才能彻底打开;另一方面与其他以开发智力为主的课程相比,通过音乐教育来开发智力是比较慢的。因此,不能把音乐教育作为开启智慧的惟一法宝或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

(二)技术越难越能开发智力

表现在器乐学习上,盲目追求考级级别,让学生盲目自满,模糊了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虽然在音乐教育中各种智力因素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音乐教育开发智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对其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陶冶和塑造来实现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法跨越的过程。只有通过老师潜移默化的教与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积累才能完成。

因此,那些音乐教学中只重双基,不重音乐性的做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再拔苗助长,强迫孩子练琴,而不顾他们情感因素的培养;使音乐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变相;不要再让琴童不忍重负和精神磨难而以刀断指、以斧劈琴的悲剧重演。

认清差异,才能摆正位置,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开发智力之功能;走出误区,才能让孩子真正走进音乐艺术的殿堂,并在艺术甘霖的滋养中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那么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音乐教育的实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以审美的方式来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具有典型的感性塑造与情感交流的特征。而智力开发是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是一种理性的培养与启发活动。

从音乐艺术的本体上来讲,“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它强调的是一种感性认识。音乐教育的实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以审美的方式来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具有典型的感性塑造与情感交流的特征。而智力开发是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是一种理性的培养与启发活动。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是一对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但他们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

二、音乐教育的感性塑造为智力开发的理性培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感性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构成音乐的感性材料是流动的音响,这些具有一定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音响材料,通过节奏、节拍、音区、旋律、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织体、配器等表现手段,来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音乐创作、音乐表现、音乐欣赏――的基础。正基于此,人们不仅把音乐看成时空的艺术,同时在音乐教育中把听觉的培养以及对各种音乐因素感知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

从音乐教学的活动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学生感性塑造的过程。一方面,所有的教学内容,无论直接表现音乐的歌唱教学律动教学、器乐教学、创作教学等还是间接表现音乐的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都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更为突出,没有感性的实践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创作等都无从谈起。音符、音乐理论即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和抽象的概念,音乐课则变成名操无味的技法课,其审美教育的本质品格会荡然无存。

音乐教育内感性塑造是多维度的,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长短、音程、和弦、定律、节奏、节拍、织体、和声、曲式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的各种体裁与形式,器乐的各种体裁与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女、高山、流水等等。通过上述诸方面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进人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神随之生华。

强调感性塑造,并不是简单地否定音乐教育的理性指导作用。恰恰相反,适度的理性指导是保证音乐教育有效、深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感性人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音乐教学原则,它既符合音乐教学的特点,亦符合少年儿童音乐学习的认识规律。

在音乐教学中,仅有感性塑造是不行的,从认识论上讲,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以及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比如音乐欣赏,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初步感知、情感体验和理解提高三个阶段。初步感知阶段是以“官能的欣赏为主”的阶段,主要是对音乐美感的初级享受,学生对作品的初步玲听所带来的愉悦感仅仅是

一种表象,是对该作品的感性认识,不能体会该曲的本质内涵。第二、三阶段则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只有对作品反复聆听,了解该作品的旋律、和声等各种音乐手段的具体运用情况之后,才能深入体验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只有体验到作品的情感,理解了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才能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美的本质。欣赏教学的三个阶段,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过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其他音乐内容的教学活动。从感性到理性。再用理性能动地指导实践活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能动认识论。

应该再次指出的是,鉴于音乐艺术重感性、重体验的突出特 点,音乐教学中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学习最终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理解能力而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绝不能因重视理论教学而造成重技轻艺的弊端。

音乐教育注重感性塑造,这是它与智力开发最明显的差异之处。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曾说过:“音和音响低于思想,思想低于感觉和激情。”这句话筒洁明了地道出了音乐艺术注重直接感受、注重情感的特点,也道出了音乐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对音和音响的感受从认识论上讲是低于理性的思想活动的,但在音乐艺术中,理性与“感觉和激情”相比较,应处于次要的位置。

然而,音乐教育的感性塑造与智力开发的理性培养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才会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感性与理性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但不是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同一起来。大量感性实践活动必然呼唤着理性的到来。指导实践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在音乐教育感性塑造过程中,也必然启发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功能。

三、音乐教育的情感交流与智力开发的理性启发

情感交流是音乐教育的又一典型特征。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门类。音乐的载体是无任何语义的音响,而这种饱含作曲家闪光激情的音响,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所以神奇的音乐被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心灵语言”(舒曼),“是一门情感的科学”(格什温),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对此李斯特有过更精辟的论述:“在纯音乐中感情的体现并不通过思想,并不是像在大多数其他艺术――尤其是文字艺术中一样,必须通过思想。如果说音乐表现感情比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心灵所体验的印象,那么,音乐的这种优越性主要因为它有一种最高的性能――它能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的运动来。”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方面,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恐惧等情感与精神的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

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以情动人的规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特别是审美情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愿望。凡有成效的音乐教学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与交流。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学,不仅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反而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是对其音乐兴趣的扼杀。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不是纯生理的喜、怒、哀、乐,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人类情感的模拟和升华。正像柯克所说的:“音乐,在伟大的作曲家笔下,用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出人类的普遍情感”,正因为如此,音乐才被视为人类沟通情感的共同语言,音乐教育才被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14篇

一、音乐教育的跨文化对话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便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对话是理解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由于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差异,音乐教育对话的不平等时有发生。《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从音乐的现代性、哲学等方面对这种对话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运用了后现代哲学、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人类学、后现代教育学理论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运用了反思人类学研究的文化并置的方法对其表述。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中国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教育的跨文化并置,这种并置使得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西方音乐体制的异同,从而反思和建构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这可以说是该书的理论框架。

音乐教育的研究离不开对哲学发展的考察。哲学是文化思想的核心,并以此构成不同音乐文化思想核心的共相基础。在该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概念来把中国的音乐教育投放到世界的视野中来分析。譬如对中国音乐教育深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的哲学分析,“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之所以将乐理和四大件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关键在于认为这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也是音乐学习的科学基础。正如笛卡尔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比作树根,把‘物理学’(自然科学)比作树干,西方音乐体系的基础在于它的音乐的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方法和声音物理学的理论,使它获得了‘音乐科学体制’的地位。正是这种音乐科学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或价值无涉的认识,使西方音乐体系有正当理由成为我们音乐学习的基础,也使我们的音乐学习目的变为工具论目的的学习,即为音乐技术专业而学习,从根本上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文化目的和意义的思考。”①

后现代文化所强调的差异性、多样性等为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该书从这一角度出发来批判以阿德勒的音乐学体系基础的音乐教育。认为其体系音乐学的各条概念是西方音乐实践的理论规范,以此理论为基础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即“现代性压迫下的音乐教育的问题;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中心与文化边缘的问题”。②而这些负面影响也彰显了音乐教育的不平等对话的事实。因此,“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学将开始它的学科转型,从单一文化和单一学科的音乐教育学转向多元文化和多学科的教育学”。③

二、音乐教育研究的“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视界融合”的产物。正如作者所言:“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出现,使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审视增加了国际学术方面的一个新视角,它将与我们中国音乐教育的视角发生‘视界融合’,使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一种全新的思考,并获得音乐教育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广阔联系的视野”。④

该书用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的视界来诠释与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的对话融合,以此探讨音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如音乐教育中的西方中心论、技术理性、审美性、科学性、普遍性、客观性、价值无涉性等。而这些问题也是当今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世界性问题,并遭到了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人类学家的批判,如美国的雷默、内特尔,加拿大的沃克、埃里奥特,英国的布莱金等。该书详尽地阐释了这些人物的音乐教育思想,并通过这些“视界融合”来理解国际音乐教育及中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现代性压迫下的音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来认识和克服这些问题呢?这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呢?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在吸收后现代音乐人类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育学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并置的方法分析了“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的思想。譬如,雷默对以演奏演唱为主的音乐教育的颠覆;罗伯特・沃克的全文化的音乐教学法;布莱金对非洲音乐文化价值的探讨以及音乐生物学的研究;克莱南的交叉文化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的阐释,埃里奥特对现代性的审美音乐教育的批评。这些“视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注重技术培养以及音乐教育中的“西方中心论”同样具有解构的作用。解构不是完全彻底的否定,而是一种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视界融合”。

三、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范式重建

所谓范式就是“一定科学时期指导科学研究的某种理论构架和概念体系,是各种具体研究共同遵循的基本理论与出发点。”⑤重新提问是范式重建的主要途径,即“从根本上改变先前的范式,设计另一种认识对象的理论框架,由此开辟一个迄今未被发现或久遭忽略的领域。它不一定是未知的领域,它可能来源于一种新的观察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研究那些人们可能早已知晓但从未重视的领域。”⑥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站在这个全球性的教育范式转换的立场上,以重新提问的方式,从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论、音乐学科及音乐教学方法来重构中国的音乐教育学科范式。即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转向“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从“音乐学科教育学”转向“音乐现象学教育学”;从“音乐教学的物理学范式”转向“音乐教学的生物学范式”。作者在埃里奥特对审美音乐教育的批判,加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周宪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的视界融合中,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其哲学基础是“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反哲学语言学转向”。⑦并提出了“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建构,即从“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文化身份;音乐文化理解与视界融合;音乐文化重组与概念重建”⑧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这种音乐教育的哲学建构是对西方认识论哲学主导下的音乐教育研究的一种解构。

该书对音乐课程的理解范式和开发范式作了详尽的论述,指出:“作为音乐课程理解范式的哲学基础是解释学、想象学以及音乐人类学,而课程开发范式的哲学基础则是自然科学主客观认识论,音乐课程的理解范式是以‘文化理解兴趣’为基础,它更关心他者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音乐的,‘技术兴趣’的理解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⑨由此可见,音乐课程的理解范式也体现了“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的精神理念。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以上三点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的粗浅认识。笔者以为,该书是一本紧跟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及时深刻地反思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而又深入浅出,富含鲜明独创的诸多学术观点和论述。该书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②③④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126页,198-204页,204页,5页,212页

⑤⑥金元浦《接受反应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页,30页

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儿童系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促进祖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来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变革后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误区,如:教师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教学的形式与过程,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教学相关内容的体验与实践;又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体现儿童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进而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为此,本文着重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

一、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儿童接受幼儿园的其他学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再者,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的开展并非毫无根据,是教育专家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避免进入教育误区。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看待,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学误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践

重形式轻实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形式和实践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式和时间的合理处理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对教育认识存在片面化,以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儿童缺乏应有的互动

儿童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却成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误区,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的处理存在问题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使这两者的关系成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急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误区的主要掌控者。要想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幼儿园要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幼儿园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处理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合理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实践并重,加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音乐是一门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应组织教育活动,使儿童有技能表演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