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范文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

第1篇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复习 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2-01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理科语文,刚开始复习时学生信心百倍,气氛活跃,课堂上状态很好,但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热情下降,加上普遍的一种心理,认为语文是可学也可不学一门学科,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成绩也在不断下滑,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现将这些问题简单总结反思如下:

1 学生说了不等于做了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的是提问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时,我就以为他们掌握了,但是通过16班的白东东同学的试卷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很不错,但是卷子中所组织的语言并不是很好,比如在上诗歌鉴赏时,分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我问道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该同学口头展示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日益憔悴。”在我的引导下,他进一步说出了运用比拟的手法“如满月”。别的同学将他没有分析出的作者的情感补充了出来。也就是说,对这道题的分析在课堂上已经全部由师生共同完成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对此句的高质量的分析。但在我检查总复习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根本没有把题目做完整,由此可见,说不等于做。学生能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就需要我在检查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复习书上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课后还要再个别落实。以前,我只是在课堂上泛泛的作出要求,或是在批改时标注出来。但是,最终没有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这是我落实中一个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从12周开始,我开始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发现学生整体做题的情况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高考更多注重的时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兼顾学生书面表达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板书以及动手完成题目,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完成之后,都要要求学生动手完善题目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的时间,逐渐养成动手书写的好习惯。

2 老师不能想当然

我以为学生记住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记住了。比如:复习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后,我利用早读时间对名句默写进行了检查。本以为学生的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我在每节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识记。但是被我叫上黑板的两位只写出来了几句,其他学生写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最让我意外的是考试中,考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故木受绳则直”等非常熟悉的句子,还有学生出现错误。两个班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让我颇感意外。学生对基础根本没有进行落实,只是我想当然的以为让学生去记了,学生就记住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记住。于是,我在早读课上督促他们记忆,之后,再进行重复的默写。由此,我得出:让学生去完成的东西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不能凭自己的臆想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到底会不会,可以听写,点名背诵等。有检查,他们就会有一个学习和记忆的标准。在不断的督促和检查中,也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检查,让学生不断积累,备战高考。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要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够了解得全面。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应该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比如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查听写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所想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所见为标准,多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3 要充分让学生学到东西

高考考查要求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过于重视对方法的指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忽略了对阅读类文本内容的分析。期中考试过后,15班的尚帅同学对我说:“老师,你讲的课总是让我觉得很朦胧。”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举了个例子,说:“你说分析句子主要先看修辞和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内容,最终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我有时候还是不能把握。需要你说出更具体的答案。”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方法传授远远多于内容的传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方法的灵活运用还是要建立在对内容的一些分析和指导上的。比如说要分析表达方式,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表达方式有什么,也就无法分析。虽然知道方法,但是对内容理解不了,也没有办法分析。所以培养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很必要的。而我在之前的教学中,对这点的把握特别不好,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不到位,也是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3篇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四、电影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