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范文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高三知识点

第1篇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复习 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2-01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理科语文,刚开始复习时学生信心百倍,气氛活跃,课堂上状态很好,但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热情下降,加上普遍的一种心理,认为语文是可学也可不学一门学科,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成绩也在不断下滑,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现将这些问题简单总结反思如下:

1 学生说了不等于做了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的是提问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时,我就以为他们掌握了,但是通过16班的白东东同学的试卷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很不错,但是卷子中所组织的语言并不是很好,比如在上诗歌鉴赏时,分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我问道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该同学口头展示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日益憔悴。”在我的引导下,他进一步说出了运用比拟的手法“如满月”。别的同学将他没有分析出的作者的情感补充了出来。也就是说,对这道题的分析在课堂上已经全部由师生共同完成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对此句的高质量的分析。但在我检查总复习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根本没有把题目做完整,由此可见,说不等于做。学生能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就需要我在检查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复习书上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课后还要再个别落实。以前,我只是在课堂上泛泛的作出要求,或是在批改时标注出来。但是,最终没有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这是我落实中一个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从12周开始,我开始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发现学生整体做题的情况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高考更多注重的时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兼顾学生书面表达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板书以及动手完成题目,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完成之后,都要要求学生动手完善题目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的时间,逐渐养成动手书写的好习惯。

2 老师不能想当然

我以为学生记住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记住了。比如:复习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后,我利用早读时间对名句默写进行了检查。本以为学生的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我在每节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识记。但是被我叫上黑板的两位只写出来了几句,其他学生写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最让我意外的是考试中,考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故木受绳则直”等非常熟悉的句子,还有学生出现错误。两个班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让我颇感意外。学生对基础根本没有进行落实,只是我想当然的以为让学生去记了,学生就记住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记住。于是,我在早读课上督促他们记忆,之后,再进行重复的默写。由此,我得出:让学生去完成的东西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不能凭自己的臆想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到底会不会,可以听写,点名背诵等。有检查,他们就会有一个学习和记忆的标准。在不断的督促和检查中,也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检查,让学生不断积累,备战高考。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要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够了解得全面。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应该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比如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查听写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所想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所见为标准,多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3 要充分让学生学到东西

高考考查要求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过于重视对方法的指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忽略了对阅读类文本内容的分析。期中考试过后,15班的尚帅同学对我说:“老师,你讲的课总是让我觉得很朦胧。”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举了个例子,说:“你说分析句子主要先看修辞和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内容,最终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我有时候还是不能把握。需要你说出更具体的答案。”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方法传授远远多于内容的传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方法的灵活运用还是要建立在对内容的一些分析和指导上的。比如说要分析表达方式,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表达方式有什么,也就无法分析。虽然知道方法,但是对内容理解不了,也没有办法分析。所以培养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很必要的。而我在之前的教学中,对这点的把握特别不好,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不到位,也是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3篇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四、电影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

第4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教学策略 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语文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在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该进入了知识的内化生成和发展创新的学习阶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因基础薄弱,往往对语文产生一种难言之痛。高考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语文成绩,难于上青天。不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有一定的成效。

一、务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注重板块,以一点带全面

高考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抓分”,为了高考能抓住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是否优秀,要在细微之处见分晓。基础正是细微之处,只要抓牢基础就可以拿高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老师总结出一些高中学生应该基本掌握的字音和字形,并印发给学生,然后不定期考查其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时间长了,学生再做选择题的前两道题时,自信心就明显增强了,正确率也明显提高了。

实际上,适应高考新题型与狠抓基础并不矛盾,很多高考新题型实际上并不“新”,比如高考中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和“古诗鉴赏”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它不过是从选择题演化成了主观题而已。因此,我仍然沿袭了以前的讲课方式,对文言文,我仍然特别注重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词性、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老知识点做认真讲解;对古诗鉴赏,我也是仍然特别注重对诗人的写作风格、诗词背景、描写方法等做分门别类的讲授。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老师要注重板块教学,以一点带全面。比如古诗鉴赏这一板块,我计划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五个板块给学生复习。每个板块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答题方法、基本术语,这一板块训练好了,对现代散文这一板块,语言运用里的修辞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情感,培养学习兴趣;设置障碍,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学生从来都不重视语文学科,有的认为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感觉似乎下了一番苦功夫,好像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少,再加上高三的时间紧张,各科的练习如排山倒海般压在学生身上,因此,许多学生就开始逐步放弃语文学科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占领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对厌倦语文学科的学生先进行思想疏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他们明白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科。让学生坚信经过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他们一定能在知识储备、阅读水平、解题技巧以及写作文采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飞跃。而且,语文学科是高考第一科,成绩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以后的考试情绪,千万忽视不得。学生是明白事理的,只要我们耐心地为他们讲清道理,一般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第二步,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语文课不能让学生做数理化。如果这个阵地都不能占领,要指望学生课后在学语文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占领我们的阵地。

三、注重交流,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探索教学途径

高三开学前,笔者认真学习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尽量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积极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灵魂,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素质。本人特别注重高考动向,搜集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因为我深知:教学实际上就是一场战争,谁的信息灵,谁就掌握了先机,谁也就有了获胜的把握。准确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少浪费许多学生宝贵的时间。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赢得了更多的有效复习时间,谁就抢得了主动,占得了先机。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逐步摆脱了“粉尘漫天飞,黑板到处挂”的教学模式。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会使学生的兴趣点更加集中,识记只是更加牢固。就语文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摆脱单纯靠声音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增加了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注重试卷分析,梳理知识要点;规范时间,营造考试氛围

高三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考试频繁。我们绝不应轻视任何一次考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课堂测试,我们都会根据题量的大小以及题目的难易为同学们规定考试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考试氛围,以期与高考合拍,让学生们经常感受这种限时的紧张的考试气氛,一是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好的应试心理状态;另外一个目的也是让学生们注意掌握自己的解题速度,避免因题量稍大而答不完的现象出现。

每一次检测、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掌握得最为薄弱的。同时,这些薄弱的环节也为我们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最主要的是,通过试卷分析,我们可以避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要点,甩开这些“包袱”以后,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教学中的针对性就会更强,经过反复几次的“甩包袱”的过程以后,最终会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这样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教学浪潮的推动下,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形成“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良性循环,定能够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孔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

[3]董梅.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中学语文(下旬),2008,(05).

第5篇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高考我校语文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11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重要篇目的教学。

2、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六册相关内容的选讲。

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要点的回顾与整理。

4、第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的障碍。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三、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 2、立意 3、选材4、构思 5、行文 6、拟题 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 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进行排比句、转折句、比喻句、对偶句、是字句、因果句等文采训练。

(二)创造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突破(训练目标:有创新)

2、善于出新(训练目标:有创新)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阶段:教材疏理:(9。3——9。24)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五、六册教材

1

7

9.3——9。10

一、二册教材

1

7

9.11——9。17

三、四册教材

1

7

第二阶段:第一轮复习(9。25——3。7)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古诗鉴赏

2.5

17

9.25——10。14

文言文阅读

3.5

25

10.13——11。12

现代文阅读

6

42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7

49

12.28——3。8

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

1

7

3.9——3。16

第三阶段:第二轮复习:明确重、难点,把握内部联系(3。17——5。15)。

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查缺补漏(5。16——5。31)。

七、教师具体要求:

1、备课

(1)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发挥资源优势,避免内耗,力求高质高效

(2)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3)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充分利用早自习,抓紧抓好古诗文背诵和默写。

(3)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每两周的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4)狠抓知识点落实,印发学案、专题练习,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复习资料,注重课后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回复。严肃课堂纪律,优化课堂教学秩序。

3、听课。

同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老教师先上。尽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辅导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分层培优补困,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4)对艺术体育类学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5)关于培优补困。鼓励语文“跛脚生”和“希望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关注他们的进步,适时适当进行辅导。具体办法是: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5、作业与考试

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有作业就有批改” 的要求,对学生作文一定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第6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 培养 课堂效率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语文自学放在首位,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在本文中想讨论的问题。

一、在高三文言文复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大量的课外积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授予自学积累的方法。例如,在今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板块》的复习中,我总结了文言实词的五个复习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字,偏义复词字。然后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列举了“已”、“共”、“知”、“说”等通假字,“执事”、“以为”、“东道主”、“行李”、“夫人”等古今异义词,“鄙”、“说”、“微”、“兵”等一词多义字,“军”、“盟”、“前”“夜”、“朝”、“夕”、“东”、“函”、“北”、“王”、“封”、“鄙”等词类活用字。之后,学生按照老师的归纳方法,在课后的复习中,依据课内外的注释,依次归纳了《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课文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归纳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至必修五以及选修课文言文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对归纳好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张贴给全班同学观赏,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以此类推,我又复习了文言文中的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语句翻译等知识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外积累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由课堂教学再延伸到课外的自学,日积月累,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复习方法,而且渐渐爱上了文言文阅读,逐步提高了文言文成绩。

二、在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要真正掌握知识,除了讲解一些知识理论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在高三年《诗歌鉴赏》部分复习中,我先复习了诗歌部分的各个知识要点,如“表现手法”要点,告诉学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解题:抒情手段、描法、修辞手法、构思技巧。抒情方面又可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方面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等,描法又可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以此类推。然后通过精讲一些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要点,并介绍一些解题步骤、解题技巧方法,在课后布置的练习中,学生通过自觉地做一些练习,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指导他们自觉地查阅诗歌的各种复习要点并识记,当然,在第二天的练习讲评中,老师也会在讲评练习中穿插一些知识要点的检查,并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和精神鼓励,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复习,回忆,识记一些诗歌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进而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在高三语文课文阅读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1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作者、作品中心论的消解,强调读者的放性及感受,通过研究读者、阅读过程、反应、接受、交流等方面,重新调整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及意义,建立读者反应批评范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表现出来。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期待视野”理论、“召唤结构”理论、“反思性问答逻辑”理论和“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

2接受美学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2. 1功利主义思想阻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发现,在高考的强压下,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使语文教学偏离了其学科的初衷。正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阻碍了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过程。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对话是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的。如果师生面对文本,只关注那些可能被考的内容,阅读教学就变成了揣摩命题者意图的教学,对话的视野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阅读教学就弥漫了功利色彩。

功利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首先表现在一部分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在学校中,一部分学校领导,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大都认为语文学科是一个耗时费力,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尤其在高三阶段,很多学校出现了语文学科给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让路的情况。在课程时间分配上,很多学校把语文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这是学生精神困顿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会低效。其次表现在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实际中。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近些年来,高考阅读理解考的是课外阅读,这样一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外阅读的拓展,而忽视了课内阅读,从学生的语文书中的笔记、随笔等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内的阅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的“题海”之中,高考一本通等书、卷子一大堆,对于阅读的成果大多是抄上去的“参考答案”。许多学生说,答案抄多了才发现原来就是那几句话。在高考压力下,许多教师、学生忘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不自觉地以“这个知识点考不考”为标尺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学生越学越厌恶,因为这不是学生作为读者的内心需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高中学生学了语文十余载,但明显发现高中生的知识面较窄,阅读量

较少,知识积累不够,写文章感觉词汇贫乏,甚至有的学生的识字量都不达标,作文中错别字很多,病句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缺乏智慧,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底色。如何实现理念与实际的双赢,分数与能力的双赢,是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矛盾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课内知识,还要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求更全面的阅读。高中语文阅读课外拓展尤为重要,因为书本上的文章只是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积累文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但贪多而不求精导致阅读的肤浅,像蜻挺点水一般,过两天全然忘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列出一大堆相似文体、相似主体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给学生以阅读是为了考试用,考试考这个考点的感觉,大大削弱了阅读的本意。阅读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急功近利无形中会降低阅读效果。

2. 2忽视学生的期待视野,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精彩”,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展想象的翅膀,无边无际的遨游,没有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想感情等条条框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情感、经历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处于自由阅读状态下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一旦从自由阅读进行到师生参与的阅读教学,学生作为读者及主体地位常常无形中被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走,即使在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很多情况下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参与,被动地感知,更甚者,以至于使语文课不知不觉中成了教师的演讲课或表演课。“花多少年时间,多少课时,花样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做大作文,小作文,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等,结果要写写不上来,要说说不上来,不是人人如此,但有相当比例。” 张志公先生面对语文教学感慨道,现在的语文课堂也不发此种状况。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需要,就会产生师生的共鸣,这样教学就会有更高的效度。

2. 3忽视文本“召唤结构”,出现“假对话教学”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出现虚假对话。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有时从文本内容的某一点出发,进行拓展与延伸,却始终徘徊在文本的语言之外。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逐一向学生提问,阅读教学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将课文的重点、难点逐一解决,较难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较容易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一节课从导语到作业布置都按教师预先安排的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海明.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活跃课堂;方法途径

语文是三大学科之一,高三语文教学内容繁重复杂,知识点细微繁琐。纵观高三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机械性地消极被动低沉的状态,完全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很少有主动提问的过程以及思考的过程。再者,很多学生把高三语文课堂当做“养精蓄锐”的课堂,老师讲课成为学生最好的催眠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就目前高三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本人对如何活跃高三语文课堂气氛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然而,当今的高三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气氛压抑紧张的情况,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中能力的提高,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只顾着做试卷、练题目,更不要说去参与课堂。所以,作为高三语文老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保持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都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越是在紧张的教学环境下,老师越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调节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心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自始至终保持活跃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气氛,才是一个真正高效有意义的课堂。高三语文老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三分钟演讲的机会,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今天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学生对新一天的学习目标和自我激励,还可以是学生之间发生的趣事,甚至可以是一段天气预报,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融洽上课前的气氛,让高三的学生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调动起他们的情绪,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教课。其次,作为语文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严谨的授课,但是不能太过严肃,很多高三老师习惯用严肃的表情和状态去授课,似乎觉得这样更符合高三的教学气氛或者是更有利于快速地进行授课。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在老师的严肃授课气氛中,很容易跟随着老师的情绪走,学生的情绪受到老师情绪的影响,所以说,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紧张的教学情况下老师更应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幽默和蔼的形象,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学习,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如果老师不能做到平易近人,很大程度上会打消学生问问题、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性,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老师不仅要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要努力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改善教学方法,逐个完成教学板块

高三教学与高二高一教学不一样,高三学生经历了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老师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以及整体的教学流程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很容易在不断的重复中丧失对语文课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高一时对语文课的参与最多,课堂气氛最为活跃,到高二有一定的平缓趋势,但是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因为应试压力等原因,对课堂完全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导致语文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很难在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高三的教学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板块积极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法中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断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程度,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应用上,老师可以实行“地毯式教学”。地毯式教学就是逐个击破,反复强调,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巩固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比如说,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老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抽查几名学生的背诵情况,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会提前准备。对于一些课文以及古诗词的学习运用,可以实行“同桌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让同桌两个人互相检查对方的默写以及背诵情况,两个人形成竞争模式,一个星期内背错或者写错较多的学生要给赢的学生一份礼物作为惩罚。再比如,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老师要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灵感。语文可以分为两类:(1)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2)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即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但是,往往为了应试语文的更好发挥,应试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努力让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对应试教育中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辅助学生的课内现代文阅读。老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阅读作品,轮流让不同的学生阅读一小段内容,将教学内容安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学生有很多的参与课堂的机会。在作文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对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的表扬或者是在课堂上将写得好的文章作为范文进行朗读,这样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言论,可见很久以前古人就总结出合作学习的思想理念。而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即,老师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特征将学生分成几个实例均衡的小组,老师作为评委给每个小组安排一定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评分,最后,评分最高的小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比如,在古诗词的默写中,老师可以对默写对得最多的小组进行集体积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高三的学生在知识点繁多的语文学习中,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而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给另一个小组出试卷,看哪个小组最后得分最低。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出卷子的学生在出卷过程中仔细思考每一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利于自己的复习和查漏补缺,对于做卷子的小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法充满了期待和战斗力,能够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老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以要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同时又互相竞争的小组合作式的新颖课堂中,能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高三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活力课堂。

总而言之,让高三语文课堂活跃起来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以及研究教学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要保持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让高三语文课堂成为有活力、高效率的课堂。

第9篇

一、树立“一年高考,三年备考”的全盘观念,为高三复习作铺垫

语文高考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全挤到高三再灌输给学生,在不足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肯定接受不了那么多,即使有的能接受,也未必能灵活运用。把众多知识点分解到高一、高二来传授,时间明显充裕很多,有了前两年的铺垫,高三就可以有侧重地巩固、复习。比如,语音、字形、成语这些知识点,如果有高一、高二的铺垫,那么高三就可以只用课前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事半功倍。因此,要上好高三语文复习课,就不能把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要有一个全盘的观念。

二、要求教师心中有考纲,心中有历年试题

纵观近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虽然高考题样式千变万化,但考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学生答题,不如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敌十的方法。比如诗歌鉴赏题,可以教学生学会判断问题涉及的考点,如“诗中某句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诗中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这首诗运用了何种手法”,这些问题都是涉及诗歌的手法,可以找一些同类的题,让学生总结规律,从而点拨他们归纳答题的技巧。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段都是课外的,学生就会质疑,看了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高考虽然不考课本的文段,但是考课本的知识。比如,2011年全国卷第8题A项的“长”字是“执掌”的意思,课本中《种树郭橐驼传》的“然吾居乡,见长人者”的“长”字,就是这个意思;B项“结”字是“聚合”的意思,课本中《孔雀东南飞》的“严霜结庭兰”的“结”就是这个意思。第11题翻译的第一句中的“有司”,也在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如果教师能善于利用这些高考资源来提醒学生,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他们就不会懈怠。

三、采用多变的课堂模式

高三复习阶段,大多数的时间无非是用来复习旧知识和讲评试卷。对于旧知识,学生常自认为学过了,早懂了,没什么新鲜感;对于试卷的讲评,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考过,没什么好听的。如果我们的课堂模式不是一味的讲解式,就是一味的提问式,将会逐步冲淡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依据专题内容、试卷结构,以教师主讲的依次讲解式,根据专题内容或学生掌握的情况,点拨内容有所取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的重点点拨式,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对话式等课堂模式交互使用,也就克服了教学中的机械刻板,凸显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法导练,讲练结合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只讲不练,那是嘴上功夫,难有实效;只练不讲,犹如无头苍蝇乱撞。我认为,应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答题方法,可以平时抄给他们,也可以印发给他们,让他们做题时有“法”可依。比如,现代文大阅读的作用题,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作用题要回答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那么学生就会有答题的思路,知道该如何寻找答案和组织答案。然后再提供相关的题目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答题规律,加深印象,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以便以后能熟练运用。

五、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有内容多,题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给教师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说“高三是炼狱”一点也不夸张。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因此,为高三语文复习课营造宽松愉快的复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内容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可以按文体分类,划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

3.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

有效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第11篇

一、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翻转课堂如果深入实施,最大的益处是使学生课前实现深度学习和课堂真正将更高层次的互动。

1.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简单地用视频取代教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线课程,除了教学视频外,它还有课堂上面对面的互动环节,还有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这种新模式首先是一种基于学生学情的教与学,是由学生自己负责的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更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个性化教育。

课前让学生能够自己掌控学习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按照自己学习节奏进行学习,这种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学习的方式,让学习充满了个性化色彩。课上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忙”起来,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习小组的建立和个别指导的增加,让分层教学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相得益彰。

2.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除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科学深透地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做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为学生做选择,为学生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

语文学科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学科很难分割成具体的知识点。要制作微视频,教师脑中首先要有宏观框架概念。从高一到高三,从必修到选修,学生要学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该学什么知识,学该部分知识应以什么教材为依托,要心中有数。其次是语文学科应按内容,先行分割成几大块。语文学科根据内容,可以分出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阅读;二是现代文,包括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三是作文。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和知识重难点再进行微视频制作。而教师的这类反思必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按照“学习―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我们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学生主体参与下的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在自学质疑阶段,每一个落脚点都是“学”,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训练展示阶段,主要“习”,把自己在自学质疑课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是为了“习”,学到的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这一人文学科而言,技术性的知识如字词、语法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是通过对语言的探究、品味、使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决定着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对语言反复探究、品味、使用的过程,更多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弱和语言积累的多少,并非一个知识点、一种技能、一类问题的一一对应关系,而语言原本就是用于交际,因此,语言的探究、品味、使用,常常需要合作探究的激发甚至有时候必须是合作性的,例如讨论、辩论等语言表达势必是群体性的,这与技术性的习得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这决定语文学科的课前学习部分并非全是知识点和例题的讲析,而可以选择把独立的探究、品味、使用语言的部分放置于课前,而把必须合作探究、品味、使用语言的部分放置到课上。

在训练展示阶段,学生通过以师生实时互动为形式,学生依然是课堂主体,质疑解疑、小组讨论、师生研讨、成果展示以及巩固练习等让学生把问题生成和解决放在课堂,不留知识盲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翻转课堂”上小组的合作交流增多,教师的讲析剧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作为导师的适时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观全局,确定全班探究的共同性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除了依赖教师的储备,还得力于生生之间的合作,另外,还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于是,这个课堂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除了一种积极的合作之外,还应该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性。

三、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尽管对研究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先行驱动,创造条件实现课堂反转

翻转课堂需要这些先进的条件,但更需要的是先教后学的先进理念。立足实际,因陋就简,我们同样可以翻转课堂: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我们就把“微课”放到学校的网站上,放到班级的博客上,学生同样可以在家观看“微课”;学生家庭不能上网,甚至没有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室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利用班级博客、QQ群,师生同样可以互动交流。“翻转”我们的理念,才能“翻转”我们的课堂。只要理念入心、认识到位,没有先进的“硬件”,我们也可以翻转课堂。

2.管好课内课外,促进人人参与实现全员发展

课外,我们采取家校联动的方式,建立每日自主学习评价制度,由家长、学生进行他评和自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我们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按学习水平和能力划分4人或6人合作小组,并安排座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建立结对帮教制度和组内讨论交流制度,确保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参与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的机会;班内交流展示时,按问题难易程度,安排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汇报,优生进行点评总结。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从小组交流、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改错等诸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量化,开展合作小组星级评价,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达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人人主动学习有发展的目标。

3.精选测试练习,有针对多形式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要加强研究,精准选择微课的“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微课时长。对于达标自测,内容上,以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为主,原则上不安排拓展提高类练习;形式上,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适当辅以其他形式的练习;时间上,以10分钟左右为宜。课堂上,在释疑解惑后,安排基础类、拓展类、提高类等进阶式练习,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形成与之相关的技能。这样,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巩固练习课内完成,课业负担问题也就自然解决。

第12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2-01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3.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需要做题来熟悉题型和出题者的思维,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阅读。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阅读和写作能力挺强的同学,他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却不高。问题不在于他读不懂内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题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实作为阅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条条款款,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答案唯一性也说明,这其实可以算客观题。所以训练和讲评尤为重要。所以现代文阅读需要训练,但是要精训练,精讲。学生训练也必须选择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题型,知道题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方法。这是一道教师自己必须认真研究琢磨总结方法然后再交给学生的题目。阅读有好几个层次,不一定阅读能力越强就越会做这种阅读。

第13篇

一、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稍知语文科教学规律的人都知道,“早读课”上需要朗读,并不等于说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因为语文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学习列精彩,更有语文味。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不时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也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背诵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在课外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如辩论赛、演讲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来提高相关能力。故而我们不能只认为“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是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朗读,加强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力量,抓好语文第二课堂中的朗读机会或相应训练。以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二、是否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着重高考成绩,故而高三成了每个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这种“重点保护”的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同样的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科任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越往高年级,朗读在语文科教学中的份量就越轻,高一比高二多读些,高二比高三多读些,高三则是最轻者!许多学校高三的语文课只是花费在教师讲知识点,学生练知识点上,而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朗读,是少之又少了,甚至连早读也拿来训练高考题。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让人不得不担忧。

其实,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典型的题目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等,加上近年来补入的“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在高三阶段,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朗读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其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自然其高考解题能力与得以加强。这应该说是两不误的事情,所以,对于“是否基础年级学生才需要朗读”这一问题,笔者的态度是明显的了。

三、是否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就语文科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必须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训练学生的声调、重音、语调、语气及表情;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应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情性较强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又如所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大些朗读训练的力度,以期在反复朗读中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好的效果。

四、是否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才需要朗读?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还对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着重要作用。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故而,朗读的内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全部教材且走出教材,全方位地寻找朗读的材料,以期过到朗读真正的要求与目的。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05-02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如平时在班上安排一些同学在休息时间抽空讲四大名著,刚开始有些同学听,后来听的人不断增多,也可采取交流的形式,一个熟读《三国》的人开讲,围着甚众。这样我认为一方面是在普及,但是更重要的是把阅读名著的气氛带活了,很多同学听了一些发现自己差距很大,回去赶紧翻书,赶紧抽空看。然后回头看看,又觉得很多同学都在紧张语文啊,这样语文的气氛也就营造出来了。还可利用一些同学问问题来刺激提醒其他同学语文学习。比如一些同学琢磨现代文阅读,会自己做题然后来问老师,在课堂上借着表扬这些同学成绩的进步来告诉同学阅读分数提高在高三应该怎么做。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第15篇

高三考试 复习效果 策略方法

目前,有很多学校把高三复课与“以考代练”、“以考代学”等同起来,这是要不得的。高三复课是在把知识点吃透的基础上提升应对高考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考试只是检测复习效果的一种办法,不能否定,考试同时也是一种效率很高的“练习过程”,在复课的后期,可以适当地增加考试次数,但如果一开始就把考试当成高三复课的“唯一途径”,变成“以考代练”或以“以考代学”,那就大错而错了。所以说,高三考试应有讲究。

一、考试的次数有讲究

一般地说,一轮复习中,考试次数不能太频繁,因为一轮复课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过多的考试势必会干扰正常的复习秩序,影响复习进度。目前很多学校的高三流行“周考”,管理者一般都不带课,貌似很了解教师和学生复习与考试,实际上一旦脱离了教学,就不能亲身体会百姓“水深火热”。实行周考,在一轮复习中,真是非常糟糕的,一门学科一周有五节课,即使管理者不让占用白日课时考试,用晚上或放学后的时间“加时考试”,那也不是好作法,因为一旦考试,学生试卷势必会存在问题,老师当然会有针对性地讲评考试卷。一套卷子,讲得再粗也该要两课时,这样无奈地占用两课时评试卷,本周只剩下三课时了。这还是快的,有的时侯,学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还得占用四节五节课来讲评试卷。这样一轮复课,过知识点的计划不停地被无休止的考试打乱。最后,要么是进度迟迟推不前去,要么是为了在领导规定时间过完考点,匆匆往前赶,走观观花,知识点没落实,草草收尾。

当然,周考或以考代练,可能也会多少收获一点知识点或能力,但那是极为有限的,而且不系统。所以以考代练最恶劣,它不仅占用了课时,而且收效甚微,最主要的是频繁的考试让师生身心疲惫、焦虑、烦躁不安,每天都处于紧张之中,很难有常人的心态和状态,芝麻绿豆大的一件事,就可能将他们情绪引爆,一旦触发就不可收拾。

所以,在三轮复习中,一轮应以打基础为主,不宜频繁考试,二轮或三轮可以适当增多次数。但也不能过于频繁。因为凡事过犹不及,不能没有度。一是把措施当作了目的,末本倒置,后来不堪设想。

二、在考试内容上有讲究

本来实行周考或双周考已经很糟糕了,但很多管理者不考虑实际,还要实行全程考。这种作法百害而无一利。比如,一轮刚复习了一个成语考点,全程考试就来了。学生只有成语这一题是有把握应对的,其余大多数题,既不具备足够知识储备,也不懂得答题步骤,应试技巧,只能茫然地想当然应对,最后几乎是全军覆没,推毁了学生复课的信心,而且全程考题量大,因而学生答没复习过的考点,老师阅没复习过的考点,都是做无用功。这更给讲评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不讲哪些没复习的考点吧,已经考了,而问题相当大,讲吧,耗时耗力,收效甚微。评时,对于哪些没复习的考点,深也不是,浅也不是,不讲也不是,讲了也不是。

既然如此,何不实行考点检测制。即复习过哪个考点,就考那个考点,这样有针对性地考,有针对性地讲评,这样考试不会是一种负担,相反是对目前已复习过的考点的一个巩固,学生会欣然接受,老师和学生都可趁机了解自己最近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查漏补缺,效果甚佳。

所以,一轮复习不仅要减少考试次数,而且不宜全程考,应以复习过的考点为考试内容,有针对性地考。而二三轮应全程综合性地考。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会有助于成绩地提高,运用不当,则会伤及自己。很多管理者不顾师生实际,自己闭门造车,制定出一些复习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自以为在复习考点的基础上施以频频考试,让所有师生不得有喘气的机会,这样他们整天的时间都用于应对高考,既然没有浪费一分一秒,效果一定会不错,孰不知大错特错。频频考试只会让师生疲于奔命,老师连卷子都阅不完,哪有时间来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创造性地教学?这样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得不偿失。再者,人的精力有限,卷子实在阅不出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何必一丝不苟地阅,粗略地打个分,有的甚至连看都没看就打个模棱两可却让你抓不住把柄的中间分,这样偷工减料,阅卷成了形式主义,这都是由于决策者制订考试计划时不结合实际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考压力下,各校考试之风盛行,以考代练、以考代学,愈演愈烈。管理者应深入“群众”,倾听师生的心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教学考试计划,这样即使累点,只要有效果,师生们都会积极拥护的。

(上接第91页)与酒”,去品味李清照词作中“酒”的意蕴。“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词句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通过这样的主题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李清照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词作及其寄托的感情有个比较清晰的观照和感受。学生自主探讨出词人酒中自有人生味:早期,酒,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同样是早期,与赵明诚婚后,酒,一种浓浓情义和相思的闲愁;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亡,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这样的拓展式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作为教师,要不断寻求适合教学、适合学生的好的阅读主题,将课外阅读与语文语文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乐于去阅读,从阅读中去感受去发现,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对文本的挖掘,进行课本内、外的拓展学习,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是才是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发展,得到更大的潜力挖掘。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探究性学习,它是可行的。古诗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其中的语言并不是现代语言,它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它又有着很丰厚的内涵吸引着读者,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引用主题化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去拉近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去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去拉近古代与现代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古诗文探究性学习,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次尝试,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次实践体验。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品,需要一代代人去感受和挖掘。新课标对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要不断去探索,古诗文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感受精神生命为出发点,在落实好文言基础的同时,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用主题串联的方式,用探究的精神,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整体焕发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